1   35_粗住

問:什麼是粗住?
答:上座持咒先要講口念耳聞,眼睛閉上,身體不動,耳朵聽咒,嘴巴持咒要用金剛持,手要結手印。這時候的表現就是心裡面的妄念很大,能夠把妄念看得很清楚,同時這些妄念都帶有種種煩惱,從內心湧現出來。這些煩惱、妄想一般是修行人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在家庭、生活、工作中,最容易分心的事情,屬於比較大的妄想。這個大就是指迫切要去解決它,也是這種妄想導致行動。同時這些比較粗的妄念,包括種種追求、欲望、困惑、煩惱,還有身體上的覺受,同時還受工作、生活的環境所影響,在打坐初期,首先發現的就是這些。
為什麼平時發現不了這些意識、妄想的存在呢?因為平時我們的注意力分散在六識上:眼睛在執著種種事物;耳朵在聽好聽的語言和聲音;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鼻子在呼吸;嘴巴總是想吃些好吃的、可口的,同時愛說一些能夠表達自我的語言;身體隨著眼耳鼻舌以及意識的控制而擺動;意識中都是各種各樣執著的表現。所以發現不了內心所翻出來的各種種子。
通過這個方法打坐,首先關閉眼睛這個心靈的視窗,讓六識都集中在口念耳聞上,由口念耳聞、綿密持咒來引導和把握喜歡動盪的身體,讓內在的八識田,即種智田的各種種子翻騰而出,這個過程就叫翻種子。打坐開始後大約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粗致的妄念。種子翻出來了,你知道它很粗,而且還一直知道下去,這叫粗住。這是培養定力的開始,也是有了定力的表現。
粗住大概會持續三個月,一般在每座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這個階段的妄想很大,如果不聲聲入耳、字字分明的話,就跟著妄想跑了。所以這時候是拉鋸戰,一會兒被妄念拉走,一會兒把它拉回來,一會兒又被妄念拉走,一會兒又把它拉回來。也有的人粗住的過程很短暫,兩個星期就解決了,有的人時間會比較長一些,三個月才能過去,這是因人而異的。

2   36_從字字分明到知道咒在

問:座上持咒如何從字字分明過渡到知道咒在?
答:開始打坐了要把注意力收回來,集中在口念耳聞上。初期的要求是——字字分明、聲聲入耳。因為注意力剛剛開始集中的時候會發現妄念很多,妄想也很多,念頭也比較粗大,這證明執著心很強大,它直接反映到粗大的念頭上。
隨著打坐的時間逐步加長,粗大的妄念不斷地翻滾,妄念逐漸開始變細了,不是那麼粗大了,變得細緻一些了,但是會變得更多一些。如果這個時候還在乎聲聲入耳、字字分明,會發現是用字字分明來壓著紛飛妄念。
我最近跟一位師父交流,這位師父修六字大明咒已經好幾年了,跟他交流才發現他看不到妄念。為什麼看不到妄念呢?因為他怕妄念,就導致他持咒什麼時候都是清清楚楚的,每個字聽得清清楚楚,用字壓著妄念。但是一旦下座以後就開始亂了,妄念紛飛,管不住自己了。這就是歷代祖師的開示中說到的“壓念”。“壓念”如同搬石頭壓草,把石頭搬走的時候草還在長,是壓不住的。下座的時候,石頭搬走了,就開始妄念紛飛,煩得不得了。所以會發現自己雖然打了這麼多年長座,還是妄念紛飛,跟其他師兄比似乎自己從未有進步。
通過交流之後就勸他,既然已經坐了那麼多年了,而且發現自己妄念紛飛,就不要再要求字字分明,只要求咒語一定要在,這就是要知道咒在。剛開始那兩天他發現妄念太多了,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因為他這幾年來已經養成了壓念的習慣,覺得不壓念好像不對勁,自己老要跟著這個妄念跑。我告訴他不要怕妄念,這個妄念也是心力的妙用,也不要執著它,只管持咒,只要知道自己的咒在就可以了。他說妄念多了之後,知道咒在了,咒的速度自然就加快了,聽起來似乎咒就變成了兩、三個字,不是六個字了。我說這是正確的,其實並不是咒念少了,而是速度加快了。
這段時間這邊打七,這位師父雖然沒在這個道場裡,但是他在家也在打長座,跟道場是同步的。這兩天坐了之後,他發現自己入定了,以前從沒入過定,現在才短短的幾天時間就能入定了。

3   37_細住

問:什麼是細住?
答:細住大概出現在打坐一個半小時之後。隨著打坐時間的加長,身體相應地出現酸、麻、脹、痛等各種難受的覺受。特別是盤著腿,結著手印,直著腰,會引起種種劇烈的疼痛和不安。這時候心裡會不安,內心會表現出劇烈的思想鬥爭。身體上的疼和內心世界精神上、意識上堅定維持打坐的信念之間產生劇烈的碰撞,可以幫助提高定力。妄念隨著定力的加強,由粗轉細。
細住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表現,剛開始表現為妄念很多、很亂,這個時候相應地要把咒語及佛號放在字字分明上,聽到耳朵裡又是聲聲入耳。聲聲入耳、字字分明的咒語會如同一根韁繩一樣,把分散出去的注意力拉回來。同時,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咒上,也會減輕身體上的疼痛感。
到後面會感受到妄念紛飛、輾轉不已。在座上感覺就是朝三暮四、心猿意馬,咒還很容易被妄念拉跑。但是聽聞咒的覺受相對來講要大一些。這個時候持咒還要保持聲聲入耳,但是不再強調字字分明,所以這是心念耳聞的開始,也叫口念耳聞。這時候強調要知道自己持咒的聲音在,要稍微加快一些持咒的速度。如果此時不加快持咒的速度,又很容易跟著妄念跑了。在一個半到三個小時之間也會有昏沉反反覆覆出現。昏沉之後就是短暫的了了分明,對周邊都很分明,對自己身體上各種反應也很清晰。妄念變得更細了,而且在這各種妄念當中,還夾雜有各種各樣的境界,不要去執著這些境界,那都是過路客,了不可得。

4   38_念念分明

問:打坐持咒時嘴唇和舌頭在動,沒有念出聲,但是有咒在,這是什麼情況?
答:無聲,但又有咒在,這個咒就是佛菩薩和我們自己的心聲流露。這是無聲之聲、無聲之咒,卻又是念念分明的,知道咒在就是念念分明。字字分明的進一步就是念念分明和知道咒在,這已經開始進入細住了,由粗住過渡到了細住,念念分明就是細住。

5   39_欲界定

問:什麼是欲界定?
答:欲界定時一般已經出現心念耳聞了,這個時候實際上大家在念的是心咒,所以不要怕,不要認為咒念錯了,漏字了,甚至是漏段了,不存在這些問題。咒念快了形成咒輪了,這咒也不是咒了,所以叫心咒,不會錯。要認為錯的話可以停下來慢慢念,會發現還是原來的咒語,只不過速度加快了,看不到頭尾,所以出現了心念耳聞。妄念、妄流叫作微細流注。念頭變成了微細流注,持咒變成了心念耳聞。
身體上會相應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境界:有時候身體很輕、很飄逸,出現輕安;有時候身體會變得很堅固、很沉重,如同石頭、鐵人一般,想動都動不了,很定;有時候是一陣陣的冷;有時候是一陣陣的熱;有時候身體一下子變得很大、很鬆軟,好像是泡在大海裡面一樣,很舒服,這叫滑;有時候口乾舌燥,渾身像被五花大綁一樣,這叫澀。這些都屬於欲界定的境界。昏沉中也有這些現象,但是很淺,到了欲界定這些現象就比較明顯了,尤其體現在打長座之後。
欲界定在身體上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有時昏沉,有時感覺很定、很淡定。對周邊了了分明,內心不亂,但是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境界出現,欲界定和未到定都有這樣的境界出現。

6   40_八觸十功德

問:什麼是八觸十功德?
答:酸、痛、麻、癢,之後就是滑、澀、輕、重,這些叫八觸。
十功德首先是空、明、定、智,按順序來的。空——很放得下,什麼都放得下,座上痛的覺受沒有了。腿化空了,手印化空了,身體化空了,腦袋也化空了,只有一個咒語在。心態上看萬法皆空,都了不可得,一切很容易就放下了。明——看一切又是明明白白的,沒有什麼東西會被錯過,明明了了。念念也是分明的,持咒的時候念念分明,下座發願也是念念分明,身體輕安無比。定——能夠不管是座上還是座下心都不亂,不亂就是定。智——事情處理得明明白白,很輕鬆,以前處理一個問題要想一大堆方法,還要結合一大堆理論,現在不用了,一目了然、直截了當就把事情給處理得很好了。雖說這是一種假像,只是相似的智慧體現出來了,但也是很受用的。
八觸十功德用佛教裡面的四個字來代表它——覺受增長。空、明、定、智之後是善心——心態很好,看到什麼人都是好人,看到一切生靈都能夠發出慈悲心。柔軟——就是慈悲的意思,心軟。歡喜——不管看到誰都如同見爹娘一樣,不管看到誰都很歡喜。樂——這是從內心自然流露出來的,跟外面境界沒有關係,也叫法樂。解脫——一切都看得很開,都可以放下。來到這裡打坐,家裡以前很多老掛在心上的事情,都放下了。
十功德的最後一個叫境界相應——座上座下或者是一天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是境界相應。所以“境界相應”這個詞,就包括了八觸十功德,也包括了欲界定、未到定、四禪八定和諸多一切定的定境的種種表現。把整個修證過程的每一個片刻拿出來,都可以找到相應點,這都屬於境界相應。
八觸十功德屬於未來禪定,也叫作未到定,跟欲界定是結合在一起的,後面的四禪八定也會包括這些。八觸十功德都是覺的作用,打坐不能離開八觸十功德,一切的修行都包括在裡面。

7   41_欲界定、未到定、禪定

問:欲界定、未到定、禪定有什麼區別?
答:像師兄說的時有時無、有點煩惱,那是昏沉定當中表現出來的。未到定跟欲界定有什麼區別呢?就是未到定已經開始出離欲界煩惱,煩惱是欲界的表現;而進入未到定之後,空樂明表現得多一些。未到定的過程很短暫,它可以進入初禪定,初禪定也包括未到定的所有境界。未到定還沒有真正入定,它是進入禪定的過渡。從昏沉定到未到定,再到四禪八定,這個過渡是很快的。而且,十功德相會表現在所有的定境中,都包含在其中了。

8   42_微細住

問:什麼是微細住?
答:很多人打坐到了三個多小時看到的是一幕幕的境界,像看電視一樣,也像夢境,其實不是夢境。甚至有時候還可以用意識去控制這個境界裡的人和事物。這時候持咒可以說是四個字——入流亡所,這是到了微細住的時候,其實就是心念耳聞。對內,是念念分明;對外,外面的環境也是事事分明,內外是相應的。十功德裡面有第十種功德叫“境界相應”,這就是“境界相應”的一種表現。
隨著微細念的變化,會出現昏沉定。昏沉定是咒似有似無,一切境界也似有似無,昏昏沉沉,或者說渾渾噩噩,但是手印不會倒。這裡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分界,就是進入昏沉之後,忽然間猛地一下從昏沉中醒過來,感覺是醒過來了,實際上是過渡過來了。過渡到什麼呢?進入了一種了了分明的狀態,對內心很清晰、很分明。而且,似乎已經看不到妄念了,但是能感受到這些妄念變得很細很細,看不到妄念是什麼妄念了。念念川流不息,一陣一陣過得很快。身體相應地會出現痛與我無關,然後痛中帶有快樂,接下來痛不在了,這之後身體出現化空的跡象,一般是手印空掉了,手已經沒有覺受了,絕大多數人是從手開始空的,也有人是從腿開始空,接下來身體空了,最後就只剩下一個咒語還在。

9   43_微細流注

問:什麼叫微細流注?
答:隨著這個念頭變得越來越微細之後,持咒的速度也會相應地加快,身體會出現化空的現象。之後,持咒的時候會發現念頭變得模糊不清,形成了一條念流,能夠察覺到這條念流就像江水一樣,一直都在流,但是看不出它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叫微細流注。出現微細流注的時候就離斷能所不遠了,當然,斷能所還需要願力。所以平時要多發願,願力越大,能所斷得越快。要是能所斷了,再加上身心化空了,那麼這個時候是真入定、入禪定了。咒也沒有了,能所也沒有了,一切妄想執著也沒有了,身體的現象消失了,這個時候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歡喜,不要理睬它。

10   44_能所雙忘

問:什麼是能所雙忘?
答:能所雙忘的時候會出現張口結舌,嘴巴是張著的,想念咒但是咒已經沒有了,一張口就是“阿、阿、阿”,張口結舌,已經無可言表了,語言到這裡徹底斷掉了。隨之而來的身心世界也化空了,就定在那裡了。這個時候不要害怕,也不要拼命地去把咒語找回來,拼命地去把咒語找回來也能夠找得回來,但是這個好的光景恰恰就錯過了。所以,張口結舌的時候就順其自然,不用再去把咒語找回來。元音師尊講的“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都已化掉了”,實際上就是身心化空,這是座上。

11   45_根塵脫落

問:什麼是根塵脫落?
答:在座上表現出能所雙忘後的定境,下座自然而然地就處於一種綿密的觀照中。再進一步這個定境體現出來就是人我世界都不在了,身心徹底化空了,隨之而來是一陣劇烈的爆炸,把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徹底炸個粉碎,這個就是根塵脫落,師兄們苦苦追求的爆炸這個時候出現了。這個爆炸不是偶然的,是功夫成熟透了之後才會出現的,時節因緣成熟了,它會自然顯現。大家在修證的過程中,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它,只要有求,都是在製造能所,能所不滅,就不會出現寂滅現前。
有一些力量稍微弱一點的,他會感覺到突然間整個身心化開,像脫了一件衣服一樣,把這個肉體給脫掉了,這也是一種表相,結果是一樣的,還是孤明歷歷,還是朗朗自照;力量再小一點的時候,渾身忽然間震了一下,身心俱亡,身心都沒有了,消失了。所以,不一定要聽到一聲驚雷,就是渾身震一下,他都會出現這種狀況。出現這個之後我們要承當下來,認取下來,不要懷疑它。
根塵脫落這個定就沒有出入之說了,處處不離禪定,自性已經恒常不滅地體現出來了。佛法修證到這裡已經無法可修了,已經無佛可成了,對自己來講已經了脫生死了。如此去做功夫,在事境上去磨練,才能夠體現出佛法的殊勝,要用才有用,要去作用它那叫作大行佛法,弘法利生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12   46_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念念空寂

問:什麼是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念念空寂?
答:剛開始打坐用功時強調持咒,到了知道咒在的時候,能夠體會到咒語綿綿密密、沒有間斷,已經形成一個咒輪;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妄念如同流水一般沒有中止過,這叫妄流。妄流跟咒輪是同時存在的,我們的心都能夠感知到,這個時候叫作念念分明。能夠感受到念念分明,這就是入定,也叫禪定。一講到禪定似乎要跟大家講四禪八定,但是宗門不是特別強調四禪八定,因為用心念耳聞的方法去打坐,超越得很快。但是可以講“念念分明”就是四禪八定中的體現。
念念分明之後是念念清淨,這是深禪定的表現,相當於四禪八定中四禪以上的境界。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在祖師大德的著作當中出現過很多次。
念念清淨之後是怎麼樣的呢?就是能所雙忘之後體現出來的一念不生,時時刻刻都會體現,這個叫念念空寂,也就是大愚祖師所講的“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念念空寂也就是佛經上所講的覺照圓明。
所以打坐從聲聲入耳、字字分明,到念念分明,到念念清淨,再到念念空寂,這就是一個朝解脫路上的修證。我們打四個小時以上的長座,甚至十二個小時的加長座,目的很明確,在整個打坐的過程當中去體會到念念分明、念念清淨,最後證入念念空寂。證入到念念空寂之後,萬法歸一,心空無住,三昧正受,無住涅槃。處處都是涅槃,這才能夠發現釋迦佛所講的“人人都是本來具足”。

13   47_修行階段略述

問:印心宗的修行都有哪些階段?
答:從口念耳聞開始修,到心念耳聞、心念心聞,所經歷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緊扣的。極力追頂、咒輪、能所雙忘、根塵脫落,這些是成系列的,想像是想像不出來的,要通過實修,一步一步走過來。按照這一系列去修的話,能夠很自然地達到。師兄們在打七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正是印心宗實修的精華,也是唯有來我們這個道場才可以經歷到,別的道場是聽不到的。
下面我們具體展開講講微細流注以及後面的階段。微細流注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相應的各種微細流注出現的時候,能察覺到它,但是分辨不清它是什麼,這個是粗的微細流注;然後到中等的微細流注,就是所能夠察覺到的這些念頭跟咒合二為一,這就開始形成極力追頂,極力追頂肯定是一心不亂的,因為一心不亂才會形成極力追頂——也就是咒輪;接下來就是能所雙忘,極力追頂發生之後,很容易就出現能所雙忘。
但這不是等待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要問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只能回答“因緣時節”,歷代祖師都是回答“因緣時節”,沒有說什麼時候,它是自然的。還有一個叫當下,出現就是當下,每一個瞬間都是當下,所以當下就會出現。這不是猜想來的,也不是追求來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凡是有猜想、有所求都不會出現。如果說出現了能所雙忘之後,喜歡上能所雙忘了,還想再出現第二次,這時候有了所求之心,那麼再出現能所雙忘就遙遙無期了,不知道到什麼時候了。因為所求之心已經起了分別、作意和壓念,已經不自然了,想要再出現能所雙忘,那就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又是念念不住,才會開始出現。所以大家出現了能所雙忘之後,不要去求它,要自然,念頭動了,咒又念起來了,就接著念咒。
為什麼能所雙忘了,還會出現念咒的現象?它會反覆,這就是業力掙扎。業力會反覆出現,如同某種力量要控制我們,不讓我們解脫。我們出現能所雙忘,即將解脫的時候,它要拼命挽留我們,會出現反覆。有妄念生起的時候又開始持咒,持了一會兒,馬上又出現第二次能所雙忘。這個時候能所雙忘的時間會相對長一點,一會兒又出現了業力掙扎,可能會在一座出現數十次,甚至上百次。這都沒關係,反正一切無求,自然放鬆地持咒,有咒就持,沒有咒就不住。這個咒停頓下來的時候,恰恰就是不住的開始,一切不住,咒也不可得。咒為什麼不可得呢?因為妄念已經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咒也就沒有了,咒也是妄念的一部分。一有妄念,咒馬上又有了,這就是相應的,它會反反覆覆。
只要座上出現了能所雙忘,一下座就可以很自然地一切不住,座下很容易會出現禪定。誰主動上來講話你都會讓他打住,不用亮這塊止語牌了,很自然的,別跟我說話,我不想說話,已經超越這塊牌了。甚至你說什麼跟我無關,我不聽,很自然地觀照。所以座上能所雙忘,座下綿密觀照,這功夫就打成一片了,那麼“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個根塵脫落的階段很快就會來臨了。當然在這方面也不能有等待的心態,還是一切不住。
根塵脫落的力量,就來自於座上能所雙忘跟業力掙扎之間的轉換,力量是從這裡來的,很自然地培養根塵脫落的力量。座下在自然觀照的基礎上,能夠觀察周邊的一切變化皆與我無關,但是還是了了常知。這個觀照是很徹底的,任何一個事境的出現都干擾不了了。這是主人翁的體現,念念清淨了,念念都是主人翁。主動地去觀照,很自然地去觀照,不用起心動念就可以自然體會到觀照。這觀照是不會間斷的,它能夠持續,所以叫作打成一片。
這時候去跟老師交流,老師都會給你們肯定:這個就是能所雙忘,這個就是自然觀照,這個就是見性,要認取,要承當,不要懷疑,要毫不懷疑,要站穩腳跟。這些話我們都會說,但是不能以此為足,不能認為“我見性了,我不用再修了,不用再打坐了”。
見性只是正修佛法的開始,而不是結果。在見性之前,所有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煉,見性了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這個是起點,不是終點。說得誇張一點叫作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才剛剛開始,也是行願的開始。之前是發願,也是發願種菩提種子。見性之後是行願,就是行為舉止都是發願的真心流露,去實現願望了。這就是行願的開始,如果沒有發願,就不會有將來的行願,行願就是行菩提道。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