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發願有什麼作用?
答:願力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沒有願就沒有成就,所有的成就、諸佛菩薩的成就都建立在眾生的大願上。念念都在發願,就超越時空了。
要培養福報,有人說可以去放生、供養寺院、佈施、行善積德,但沒有人說發願,其實發願積累福報是最快的。願是成就功德母,沒有說行善佈施是成就功德母,福報不夠更要發大願。如果在行善、佈施、供養、放生的過程中再加上發願,福報可能會增長十倍以上。發願就是倍增器,一切功德的倍增器。
觀照是解脫之門,不會觀照就解脫不了。有些師兄說不會觀照,那怎麼辦呢?佛經上說發願即得解脫,發願的當下就是解脫,所以我們讓師兄去發願。發願的時候心清淨嗎?經常有師兄回答不清淨,這是因為剛剛開始發願還帶有意識、帶有作意、帶有分別心,當然不清淨。但是不要緊,如果時時刻刻都在發願,最遲三天,最快兩秒鐘,就能夠體會到發願當下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觀照,觀照就是解脫,發願的當下就是解脫,佛經上講的是真實不虛的。
每一位師兄都是靠發願來持續打長座的,不會發願是打不了長座的。那些只坐兩小時、兩個半小時的師兄,去問他們有沒有發願,他們肯定搖頭說沒有發願,他們不知道要發願,沒有人告訴他們。如果沒有發願,坐四個小時會動來動去,這就是願力不夠的表現。很多師兄問我,座上那麼痛、那麼難受,還動來動去怎麼辦?下座一定要發願,發願可以幫助師兄座上不動。座上座下的功夫是互相培養的,也是無上相應的。
也有不少師兄私底下交流說我們只會講發願,別的都不會。其實會講發願也不錯。很多地方的老師就會講“不要管它,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不理它,不要管它,不要理睬”,他們不會說發願。發願是轉念,把一切念轉到清淨中來;“不理它”是躲避、逃避。妄念來了怎麼辦?“不管它”還是妄念,躲不開的。“不管它”就能夠解脫了,那世界上哪有眾生?個個都是佛菩薩了。所以說發願是轉念,轉識成智就靠發願。
佛經上說:“煩惱即菩提。”煩惱怎麼會是菩提呢?煩惱在什麼條件下是菩提?在發願的情況下。煩惱來了你就發願,發願就是轉念,把煩惱識轉成清淨道,這就是菩提。所以說發願是轉念,轉識成智要靠發願。
(1)
問:什麼樣的願是大願?
答:要發解脫之願,只有解脫才叫大願。這個解脫,不光是自己得解脫,還要一切眾生皆得解脫,這就叫菩提大願,也叫慈悲大願,也叫解脫大願。每天持續地發就是大願,如果只發一遍就不叫大願。不是時時刻刻發,形成不了大,大的意思就是沒有邊際,超越一切時、一切處。很多老修行的師兄每天就是下座的時候念一聲迴向,就只知道那叫迴向文,不知道那叫願文,來這邊參學,總要問這麼一句話:“如何發願?”不知道哪一句是願,聽了我們念出來他們就說:“這個也念了,不就是迴向嗎?”他們只知道這是迴向,不知道這個是願。
雖然有福報修持這個法門,也未必代表能夠解脫,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沒有發願,沒有發解脫的願怎麼會解脫呢?學佛一定要發願。不是在學佛嗎?哪個佛菩薩不發願呢?有沒有哪個佛菩薩是從來不發願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在發願。那我們學佛是學什麼呢?就是學結那幾個手印嗎?是不是佛菩薩只有那幾個手印?他為何能夠成為佛菩薩?他結這幾個手印就可以成為佛菩薩嗎?印度教也有手印也有咒語,為什麼印度教成不了佛,成不了菩薩?因為沒有發願,他沒有發解脫大願,既沒有自己要解脫,也沒有要讓一切眾生皆得解脫,所以他成不了佛,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只知道六個手印的結法和咒的念法,沒有去發願,也不知道要去發願,那跟印度教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來修行?知道這六個手印的結法和咒的念法,就可以成佛了?既然得了灌頂了,六個手印也學到了,咒也知道怎麼念了,是不是就成佛了?為什麼成不了佛呢?因為沒有發願。沒有發願就得不到清淨心,得不到清淨心就解脫不了。自己都解脫不了,如何讓大家跟著解脫呢?所以就成不了佛了,因為佛不但自己能夠解脫,而且還要讓大眾皆得解脫,這叫圓成佛果。
成佛不是指哪一個人成佛,一位佛代表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他成就的是一個世界,不只是他一個人叫成就。如果說他一個人就叫成就了,那孔子、老子也是成就了,為什麼他們不叫作佛?頂多給他一個名號叫辟支佛,那是獨覺,不是圓滿果地佛。因為他是獨覺,他沒有讓他的世界成為佛世界。
(2)
問:剛開始發願只是嘴上發可以嗎?怎樣發願才能有力量?
答:嘴上發願也好,好過不發。因為嘴上不發沒有辦法種這個因緣,發願也是一個因緣種子。剛開始不能夠迫切地從內心發,但是嘴上發了,起碼種下因緣種子,所以嘴上發願也很重要。
如果明天就要無常現前了,今天該怎麼辦啊?死到臨頭了就有力量了,就怕自己發願發少了,發遲了,發的力量不夠。《八大人覺經》上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常觀無常就能夠發起解脫的大願,這叫無常迅速。無常現前時,平時發願不夠肯定是沒有辦法的。
(1)
問:既然每個人的自性本體和諸佛自性是一體的,為什麼還有業力牽引?
答:自性本體、諸佛自性,或者說佛世界、諸佛自性,是一個覺體,也叫本位,也叫本體。覺體作用在每一個人身上,看似各個不同,每個人相貌不一樣,但是自性本體是一樣的。因為它是無相的,所以它是一樣的;雖然在每一個人身上作用不同,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
比如說水,把茶加進去變成紅色了,水的性質沒有變;在海裡面是鹹的,鹹是因為帶有鹽分,水的性質還是沒有變;在空氣中的水蒸氣,水的性質也沒變,只是存在的形式變了。全世界所有的水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作用。人身體上也有水:血液、汗水、淚水,包括屎尿都含有水。但水的性質還是沒有變,它還是一體的,只是在每一個方面作用不同。
諸佛自性或者說自性本體也是這樣,它還是一體的。見性就是見到本來的這個自性本體,親證佛性也是證到了自性本體。最後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具足這個自性本體,無論怎麼迷失、怎麼顛倒、怎麼沉淪,都沒有離開這個自性本體。但是因為顛倒迷失,沉淪生死苦海,煩惱不盡、糾纏不清,煩惱得不得了,所以佛菩薩發慈悲,要弘法利生,不能再讓這些人這麼沉淪顛倒下去了,要讓他們重新回歸到自性本體上來。即便不回歸,也是在這個本體當中,只是不知道而已。
那麼六道輪迴、業力也是一個能量體,這個能量體的存在就是讓人產生各種執著。目前來講,這個能量體的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學佛尋求解脫的人畢竟是少數。雖然佛教已經傳了兩千多年了,但是對比人類的存在還是短了很多,力量上相差懸殊。
這個能量體要抓著你,也叫業力掙扎。修行開始進步一點了,過一段時間,怎麼又沉淪了、又迷失了?又被業力給牽扯了?業力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就有“悟後迷”這個詞,其實就是業力掙扎。妄念紛飛、煩惱不斷、執著不停,都是業力牽引。所以要不停地發願,讓心不斷地清淨,不斷地掃蕩各種習氣,完完全全不被業力所控制。發願開始就不受業力牽引了。
臨濟祖師說:“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見清淨心就是見佛,但是因為念頭閃爍得很快,一會兒又迷失了,又回到業力當中了,所以這個不究竟。雖然能夠當下見,但不是究竟見,只是因地,還不是果地,還要繼續努力地修證。
因為有貪嗔癡慢疑,有各種執著,所以執著的力量也在增長。如果心念不離清淨念,那麼正覺受、正知見也在增長,這就是如何去培養後得智,所以智慧的力量也在增長。智慧的力量也稱為慧命,它超脫於業力,業力控制不住智慧,所以法身慧命會增長。這些都源自於發願,沒有願力,雖然是在學佛,也是個外道。所以學佛要發解脫願、菩提願、成就大願。
(2)
問:願力和輪迴是什麼關係?
答:解脫就看你的願力有多大。願力大了你就不怕輪迴——還會再入輪迴。願力如果稍微小一點會說:“算了吧,我不來了。”就常住西方極樂世界不來了。沒願力的話那還要來輪迴,這是業力使然。願力大也要輪迴,只是輪迴的方式不一樣,一個是被動輪迴,一個是主動輪迴。
學佛人的八字算命先生看不了,看完了他會說:“你這個人是自己要來投胎的,時節因緣是你自己把握的,不是老天爺管得住的,所以我們算不了。”他們傳承的書上有一句話就是這樣的:“唯聖人與學佛者,不受此書所限。”一旦學佛了,你就可以自己把握命運,老天爺都管不住。
(1)
問:願是很廣很多的,為什麼強調用我們的發願文發願?
答: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我們發的這個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是所有一切願的總集。因為你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念普賢十大願王,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念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那樣相當於不停地背書。什麼叫願?願就是起心動念,是剎那間的事,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這句都多餘了。你算一算,說這一句你動了多少念頭了?其實願就是剎那間,念頭一起就是願力的體現,功夫做熟透了不過如此。所以念念都是在觀照就是一切願的總集。
(2)
問:座上能心念耳聞,下座怎麼樣才不流浪?
答:座上要心念耳聞,是借助咒的力量和手印的加持力,來體會了了覺知。座上培養了了覺知,也叫作培養注意力。先是培養注意力,剛開始念咒的時候注意力要放在字字分明上。隨著打坐的時間加長和持咒的速度加快,注意力會變得模糊一些,模糊就是妄念開始多了。咒一旦快了之後,聽起來好像漏字了,其實字並沒有漏,只是速度加快了,呼吸和聽覺還是自然的。這就是開始培養定力,注意力轉成了定力。
這個時候下座怎麼用呢?下座了可以不跟著周邊的事境跑,周邊有事情發生,有力量不跟著這些事境跑。但是這個時候要提起一個觀照,或者說是觀心,或者說是看著念頭的起處,會感覺不是很有力量,多數人需要作意去觀照。作意觀照包含這幾種:一種是念頭來了不管它,就是不隨之流浪;還有一種是妄念來了討厭妄念,甚至還要想一個念頭壓制住這個妄念,這叫作壓念,這個階段比較容易壓念觀照;還有就是前面這兩種都做不到,就是跟著境界跑了。
無論是念頭來了不管它,還是壓念或者是隨之流浪,這些都跟觀照沒有關係。這時候祖師們會相應地用一些方法,這些方法是什麼呢?一個是用“斷”,把妄念斷掉;斷的同時又有一種提示: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時候了了常知。但是多數人體會不到,只體會到“斷”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要提個意想,叫“凜然一覺”,這也是觀照的一種方法。這些在書上都能夠看得到。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既不是用“斷”也不用“凜然一覺”,而是用持咒來轉念。這些方法都屬於對治法,都是對治妄念。有沒有效果呢?肯定有效果,但是時間有點漫長。
因此我們採取了一種比較古老的方式,既是古老的也是先進的——發願。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是靠大願成就的,沒有發願就沒有佛菩薩。發願是比較古老的方式,從釋迦佛成就之後,就有了發願的方法,諸多佛經都闡述了發願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啟用的這個發願文,又是比較現代的,所以既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在用發願文的時候,首先能夠當下體會到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的,是明瞭的;清淨、明瞭就是觀照,所以用發願文進入觀照是比較快的。
用發願啟用進入觀照的速度是比較迅速的,即用即覺。雖然也是對治法,但是這樣比較方便一些,力量也比較大。當然也可以結合徹卻法“斷”、“凜然一覺”,或者是持咒念佛,可以交替進行。這個方式的應用,一般是針對一座兩個多小時、座上妄念紛飛的師兄。
(1)
問:有時候修行感覺有些退心了,該怎麼辦?
答:佛菩薩的願力都很大,學佛菩薩發願,就是學佛的主要方式之一。發解脫大願、成就大願、度眾生的大願跟佛法是無上相應的。大家把所學的總結一下,落到實處,實實在在地去修行,就會發現原來修行這麼簡單。修行真的很簡單,大道至簡至易,又直接、又簡單、又明瞭。隨著大願的建立,成就就更快了,發願也是一種助緣,不斷地發願能推動我們精進。
在座上出現煩惱、心亂、掉舉、無記、昏沉,都跟願力不夠有關。修著就不想修了,退心了,這更是願力不夠的表現。無論哪個法門講修行,都講不忘初心,就是最初的發心。大家每天都要讓發心持續下去,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就是不忘初心。
退心了怎麼辦?退心了要幫師兄把初心找回來,雖然這個很難,但還是要努力幫師兄們把願力找回來。如果願力找回來了,解脫就又有希望了。有師兄斷座了,說:“一想起斷座了,心都灰了。”斷座了沒關係,因為你的初發心沒斷,初發心沒斷就是菩提心沒斷,菩提心還在的話,接下去修就行了。拿起就修,不要再問“需不需要重新去求灌頂”,不用求,可以接著修。
修行修得有力量是伴隨著願力的,一直都勇猛精進。下座後要不斷地發願,維護初心不退轉,讓這個願力變成動力。願力不斷時,它跟見聞覺知、呼吸是一體的,打成一片了,還會忘失麼?整個人都籠罩在大願當中,無始無終,你不是佛菩薩,誰是佛菩薩?覺性就包括大願,所以說自覺覺他就是願行,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2)
問:打坐很努力,但老感覺上不去,什麼進步也沒有,感覺還很受罪,怎麼辦?
答:主要是願力不夠。修行和弘法都要靠願力撐著,其他都是輔助。沒有大願,自己解脫不了;沒有大願,只能被眾生度。懂得發願了,修行上的障礙自然就減少了。障礙減少了之後,所遇到的一切事境,都會順順利利,所以願力是第一重要的。發願真的就是成就功德母,沒有發願就沒有成就。
(3)
問:發願要連續發一段時間才有力量,是嗎?
答:是的。你知道這個方法的時間不長,要持續。今天有一位師兄種子翻得特別厲害,翻到打坐都坐不住了,滿臉都是淚水。她跑來說:“今天不知道怎麼了,前幾天境界都很好,今天境界特別不好。連續三座都坐不住,然後心裡面各種苦都翻出來了。”我說:“現在教你一個方法,你立馬回去打坐,坐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在座上要求一動不動。不要持咒,就是合掌念發願文‘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半個小時一座。”然後她很聽話,跑回去坐了,她一跑出去我就跟其他師兄說:“待會她下座就會滿臉笑容了。”
她下座之後真的是滿臉笑容。這就是發願的力量——能拔一切苦,真實不虛。在整個人生的修證過程中,凡是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都可以用發願來解決,這是無上妙法。今後如果座上有什麼障礙翻不過去,就檢查一下:下座發願了沒有,願力大不大、夠不夠、徹不徹底,這都可以觀察。師兄們在座上出現困境,座下跟我交流,我都是問同一句話“發願少了吧”?師兄們反思一下,真的是少了。因為發願少,所以障礙重重。只要有願力在,沒有破不了的無明,沒有翻不過去的障礙。
(4)
問:座上持著咒突然覺得很無聊,坐得屁股那麼痛,不想打了,怎麼辦?
答:這麼痛的時候能不能堅持下去,第一個是願力的問題;第二個,平時發的願在哪裡?不是“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嗎?那在這裡幹什麼?願力跑去哪了?願力大不過業力,無明現前就是業力。這時候願力不見了,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了,平時發的那一點願,根本沒有力量。
真有力量,這個時候轉念會很快,無明一起,願力自然就油然而生。平時的願力大,根本不會出現無明,一下子就把無明給破掉了。
如果發願不能夠入心,大家可以設一個前提,明天都是無常的,誰也不能保證明天能夠活得很好,這時候迫切的心就起來了。在這種迫切的心上生起的大願就很迫切。要常常觀無常,有一句成語叫“居安思危”,這很重要。大願是建立在無常上的,因為有無常在,所以才有大願在。
願力是很重要的,佛經上反覆強調發願即證佛果。諸佛菩薩、我佛釋迦,一直都肯定發願。
(5)
問:打坐時感覺全身被電了一下,觸電後再沖頂,突然間就害怕了,就去找身體,身體馬上回來了,這是什麼情況?
答:這是執著身體,害怕失去身體。害怕是因為自己解脫的願望不夠強烈,馬上要解脫了,又捨不得了,好死不如賴活就是這個道理。要有非常大的願才可以得解脫,不想解脫絕對不會解脫的,即便想解脫了也未必能夠解脫,何況是不想呢?
(6)
問:這幾座很昏沉,想要不昏沉,手印不散,但是沒有用,怎麼辦呢?
答:那就發願,這是願力不夠。座上昏沉比較大、比較多,都是平時座下願力不夠。手印老倒,也是願力不夠的表現,所以就不夠透徹,通透不了。
(7)
問:這段時間打坐感覺身體比較僵硬,很難放鬆下來,怎麼辦?
答:僵硬就是身體執著的一種表現,也是願力不夠的一種表現,慈悲心不夠身體就會僵硬。打坐都是僵硬的,死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要多發菩提心,菩提心具足,身心柔軟,就不再是僵硬的了。
問:現在只能做到座下有意去動思維發願,可以嗎?
答:發願剛開始都要用思維。最初是用思維,之後是意識,意識的速度就比較快,也比較微細,思維是比較粗的。
在粗住的階段,座下的發願是不跟著煩惱跑;到了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境界和意識跑;到了微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念頭跑。元音師尊開示:“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念頭所牽。”更進一步,到了微細流注階段的發願,是截斷念流、念念化空。截斷念流就是念念化空,直趣真實,起心動念都在願當中。歡喜相是願力的表現
問:座上前面是在定中,出定以後妄念挺多,覺得打坐很沒意思,煩躁得想下座,怎麼辦呢?
答:這還是願力不夠的表現,出現了煩惱根、煩惱因。煩惱因是什麼?煩惱因就是無明,無明體現在緣起。打坐覺得很沒意思,這就是無明緣起,就想下座了。
交流可以發現你的願力夠不夠。當然也可以看出來,如果願力夠,定力好,不管是座上還是座下一般都會比較歡喜,歡喜相就是願力的體現,也是定力的體現。但是你沒有表現出來,看上去多少還有點憂鬱,還是會有煩惱相。
(1)
問:發現手痛要比腿痛還難受,一直痛,痛得發抖,怎麼辦?
答:打坐不管是哪個地方痛,越痛越好,證明佛菩薩在開示,所以越痛越有道場。痛是培養定力的,定力是用來了生死的。痛可以培養願力,越痛願力就要越大,否則坐不下去要下座了,能坐下去就是有大願在。
不一定能夠覺察到願,不一定知道自己在願中,其實能夠堅持就是個願。跟觀照一樣,當下一念清淨,誰都能體會到,這就是觀照,很自然。但是要念念清淨下去就有難度。如何讓當下一念清淨延續下去呢?這就要靠願。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觀照,每發一個願都能體會到自心清淨,這就是觀照。心清淨就是觀照,這是有根據的,臨濟祖師說:“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這就是見性,當下一念清淨都能夠見性了還不能觀照嗎?
因為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哪一個人缺了自性,所以自性本來具足,不是向外求來的,而是自證而成,諸佛自性本來具足,不是修來的,也不是求來的,唯有一切無求,才可以與真心、自性相應。越是無求,就越是見性。無求正好是觀照,觀照也是無求的。一切無求,一切不住,就是“了了常知,蕩然不住”,或者“了然自知,一切不住”。元音師尊講的是“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也是一回事。印心宗雖然說法門很多,修哪個法門是因人而異、因根施教的,但實際上用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
(2)
問:翻種子和發願有什麼關係?
答:座上翻出來的各種境界很微妙,這些種子都是各種現象,跟平時的起心動念是息息相關的,平時的起心動念、作意分別都是在種種子。平時為什麼發現不了?沒有力量發現它,只有打坐的時候才能發現。打坐是培養定力、培養心力的,在打坐的時候才能發現這麼多種子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屬於翻種子的範圍。
種子翻得越厲害,下座以後的發願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發願種下了菩提道果的種子。平時多發願,打坐的時候容易轉化掉各種各樣煩亂的種子,更多地體現出清淨、自在、自覺的種子,所以發願也是種種子。打坐的時候就知道,平時發願跟座上打坐是相應的,座上的打坐又可以培養座下清淨的觀照。
清淨觀照是包含了願力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覺,是覺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得正果,這就是覺的力量,它就包含願在裡面。自覺是可以持續的,持續不斷地自覺,就可以發現這其中是有願力的。如果發現不了自覺,那就先從發願開始,發願能夠讓修行人證到自覺。《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上面有一句話:“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說初發心、初發大願是非常殊勝的,更莫說時時刻刻都在發願。自覺、恒持不滅地自覺,這不是願是什麼?這就包括了願。
所以自性是沒有離開大願的,自覺是沒有離開大願的。自覺覺他是一體的,自度度他也是一體的,自利利他還是一體的。
(3)
問:持咒時容易跟著念頭跑,也知道念頭來了要拉回來,但是老是跑了很久了才知道,怎麼辦?
答:這個是關係到座下的問題了。除了座上打坐,下座如果拼命打妄想,心裡就沒有停下來過,那座下就會影響到座上。座上座下是互相影響的,你有可能是因為下座以後妄想太多、太大了。
座下發願、觀照要經常提起。時時不忘發願,時時不忘觀照,這個是要持續的。如果打坐跟座下用功脫節和斷層的話,那每一座都會像你這樣子,會覺得很累,就是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座下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每天都在打坐,但是下座以後,每天都在造業。打坐的力量不足以阻斷這些業障,形成斷層,修了很長時間都會覺得沒有進步。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4)
問:為什麼我做不到這麼快放下?
答:放下不分快慢,只在於肯不肯。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活在這一口氣中,誰也說不清楚這口氣什麼時候會斷,所以學佛就是如何把握好自己的這口氣,讓它很好地延續下去,學佛的本事就在這裡。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最根本的一口氣,才能很好地把握它,認識不到就是在流浪。所以說,觀照就是延續我們的慧命,當然這慧命包括性命、身命。覺悟時時刻刻都在體現,怎麼做就是看你願不願意了。是願意流浪還是願意觀照?是願意當覺者還是要繼續當迷途的羔羊?
執著覺者還是迷,覺者也不可得。《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覺悟的方法就是法,這個都要捨掉,何況是讓你迷惑的法,更要捨掉,更要放下。所以說佛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
問:座上出現能所雙忘,但是不敢承當,怎麼辦呢?
答:願力還是不夠。為什麼說你願力不夠呢?承當不了就是願力不夠,願力是幫助承當的。打七的過程當中,座上有聖境出現了,但是不敢承當,這也證明你的願力不夠。對自己的修行還有懷疑,不敢承當。
要多發願,願力可以超越一切,包括定力,更別說業力。因為願力可以超越定力,所以才可以培養定力。同時,願力可以培養願力。願力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金剛智、金剛力,它可以破一切萬法,同時不被萬法所破。所以唯有大願可以成佛,不發大願成不了佛,功夫再深也是外道。
(1)
問:能不能詳細說一下發願和修行的關係?初發心和最後的成就又是什麼關係?
答:表相上的修行,體現在打坐上;內在的修行,建立在信心和發願上。表相上的修行還在信念後面,信心、信念是擺在第一位的,起決定性的作用。信念堅不堅固就看發願。信心雖然是決定性的,但要讓它恒持、持續下去要有方法。能夠讓信心堅固下去、恒持下去、永不磨滅,靠的就是發願。很多人說自己很想成佛,修行之後信心沒了、信念消失了。為什麼?沒有發願,堅持不下去。所以發願很重要,發願能夠讓信心持續下去。
佛經上也說初發心很重要,初發心跟證果是相應的。初發菩提心者即證無上菩提,能得到佛菩薩不退轉位。信念、信心、信仰,跟發心發願是一體的,跟打坐修行也是一體的。
願是成就功德母,想要得大成就,就要不斷地發願,願力越大成就越大。道場代表的就是一種成就,有成就才會有道場。建立了道心才會有道場,沒有道心建立不起道場,道場的存在就是一種成就的表相。哪個大成就者沒有道場?到處都是他的道場,這個成就就不可思議了。這都是靠發願建立起來的,所以發願很重要。
當然也有人說:“你發的願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個空願。”不要擔心,發空願不怕,發願沒有承諾做什麼事,所以不存在空願。它不會落空,而且能夠化空。“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就是把前面都給化空了,這是一句很妙的願文。這是祖師大德的智慧所在,發願的同時還能夠把一切都化空,連落空都化空了。
願力大能夠得到真實受用,因為發願所以會有回報,願越大所得到的就越多。當然發願不是為了得到回報。如果願力很小,恐怕就看不到“得到”,所以一定要發大願。所謂“大”就是無邊無際叫作“大”,持續不斷便是“大”。清淨大海——願跟海一樣廣闊無邊。什麼叫“小”?只念一兩聲,那肯定就是“小”了。
有求的師兄說:“你說要發‘不求餘果’的願,我現在要有所得,我還要生活、要養家糊口,你叫我無所得,我做不到。”這個怎麼解釋?願力大,福報也大。當願力大到如同這個世界一樣,無邊無際,那福報同樣也是無邊無際的。既然福報能夠無邊無際,那麼一切自然就本來具足。無求、不求餘果,並不等於資糧就少,而是資糧更能夠表現出來。當你願力大了,天人都會供養你,福報具足了,已經超越了你的所求,你還用求它麼?它已經超越所求了。
(2)
問:天天發願是為了成就創造時節因緣嗎?
答:為了那一剎那。發願就是累積解脫的力量,發解脫大願,種解脫的種子,這種子就是各種力量,為解脫創造時節因緣。當然我們不會將心待悟,也不會去等待解脫。要不停地發願,不停地行菩提大願、行菩提道、做菩薩們做的事業,這就是為解脫創造時節因緣,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
想成就嗎?想成就大業嗎?大業是勞作出來的結果。什麼叫大業啊?家大業大,這是如來家業。要肯付出才會感召更多人,就是做大眾的墊腳石。印心宗的老師都甘願做大家的墊腳石,為大家服務。
(1)
問:發了成佛的願,行為上就會像所發的願那樣去做,是嗎?
答:是的,這叫行願。佛經上提到發願即得解脫,初發心者即證十地不退轉,這跟十地菩薩的證地是一樣的。如果有的人只發願而不去行呢?那是他的所作所為跟願力不相符,發願了還不能夠行願,那還是發得不夠,表現出來願力不夠。願力不夠所以無法去行持,或者說願力不徹底、不究竟,發願的同時還在懷疑自己的發願,還是福報不夠。
什麼是福慧雙修?這裡的福指的是大福報,見性解脫是最大的福報;慧就是我們的智慧之光體現在用處——如何去應用慧力。最大的福報就是解脫;解脫之後,去行願度眾生,這就是慧力的表現,所以叫福慧兩足尊。
(2)
問:為什麼覺得願力起不來,打長座有些坐不下去?
答:如果信念有問題,信心出現問題,願就無法生起。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是一環扣一環連貫地來起作用的,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了,都可以查到它的根源。打長座代表行持,之所以能夠打長座是因為有大願在,願是行持的支撐點。打坐出現問題坐不下去了,老想下座,那是信心出現了問題。會問自己“這樣打能行嗎?換個方法可不可以”?可以,不是不可以。
印心宗的方法在所有宗門和法門裡面是最難修的,大家是在選擇一個最難修的法門來修。當你把這個法門放下去接觸其他的法門,會發現非常輕鬆,會感覺這才是佛法,相對來講六印一咒太難受了。修這個法門是自找苦吃,其他哪有一個法門打長座的?
修這個法門沒有打坐的基礎修不了,修了也不相應,還得從最基礎開始培養,沒辦法,就是這樣。如果基礎沒有牢固,後面的這些修行的階段,經常會出現障礙,老是要去停頓,修修停停上不去。
(3)
問:信願行三者是什麼關係?
答:信願行是互相作用的。信念堅固,願力才能夠生起。行就是總結信念和願力,也叫行持,同時行持又能夠反映在信念上。因為信念可以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如果行持上出現問題了,又會影響到信心,它們會互相作用。
很多師兄剛開始學佛發的願很大,後來跟隨不同的老師修學之後,信心找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行持出問題了,得不到真實受用,就問:“這是我的問題還是書的問題?”就在這兩方面去找,他沒有找老師的問題。書上的道理能悟透就悟了,悟不透也就是白紙黑字了。在書上找指導需要很強的理解能力才行。
這個時候就迷失了,所以要有師度,不能是書度,書怎麼度呢?比如扔一條船在那裡,怎麼開船要自己看說明書學習,那就很難,度人不是這麼度的,有位熟悉的船夫事情就簡單了。
(4)
問:有人認為自度和度他是兩個階段,要等到有一定成就了再去弘化眾生,這樣對嗎?
答:成就不光建立在自度上,也建立在度他上。因為人不是以個體存在的,是在社會中存在的,免不了會影響周邊的人。影響是一個轉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感化的過程。也是因為影響力的存在,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每一個小千世界,最終彙集成大千世界。自度和度他實際上是同時建立的,在自度的過程當中,不經意地就起到度他的作用。
所以一定要先發願,發大願才有行願,行願就是自度和度他的過程。沒有發大願就沒有行願的因地,一切行願都來自於發願。佛法最看重的就是何時開始發願,所有的佛經都講發願,體現出發願是不可思議的。發願就是具足信心,願力發不起來證明信心不夠。信願行看上去似乎分為三個,其實是一體的,所以叫三位一體。信念具足了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發願上。體現在發願上的同時,在哪裡表現出來?在行持上表現出來。
如果在修持的過程中遇到非常多障礙,那是什麼原因呢?願力不夠。打坐、修法中出現了障礙,首先的表現就願力不夠。願力不夠又體現在哪裡呀?信心不堅定,所以願力不夠。這個是可以反省的,可以回過頭檢查自己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如果信念是堅固的,願力是強大的,你的修行會一帆風順,不會出現太大的障礙。經常有師兄說打坐昏沉,手印老要倒,這就是打坐出現障礙了,問題在哪?肯定是發願發少了,或者說根本沒有發願。有的師兄經過提醒知道發願很重要,下座以後堅持發願,發了兩、三天問題就解決了。
也有師兄說發願發不起來,問題出現在哪?信念不夠堅固,沒有信心,所以發願發不起來。沒有求解脫,解脫的信心不夠。信心不夠還有一個問題,聞思不夠,跟善知識交流少了。聞思主要來自於善知識,來自於指導師,而不是書。很多人看書是暈的,因為沒有定力看不下去,也看不懂,看書解決不了他的問題。修行不能離開指導,如果讀佛經可以成就的話,這個世界早就沒有眾生了,佛經出現的時候就應該把一切眾生都度完了。所有的經律論都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心聲流露,都是他們的心得體會、修行過程和經驗彙集出來的,普通人不可能一看就知道歷代祖師的修證是如何的,因為只是在讀,還沒有經歷修證,所以根本看不懂,也不相應。單憑看一本書就能解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才需要歷代祖師這麼辛辛苦苦去給大家做修行指導,去接引大眾,妙法離不開善知識。信念如果出現了問題,就是聞思不夠。
當然在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下,書該看還得看,因為沒有福報遇到善知識。廣義上說有善知識指導是最好的,但要看每一個人的福德因緣是否具足。絕大多數的師兄有福德因緣遇到如此殊勝的法門,但是還是得不到指導,這就是福報問題。都得到灌頂了,還不能夠得到傳法。很多師兄的手印是師兄傳的,不是灌頂上師傳的,這就是福報不夠了,得到灌頂了,還沒有辦法得到清淨的傳承。
而了了自證,能夠明瞭這個,名為見性——見心之本性。所以“見性”不是一個玄妙之詞,而是我們大家實修實證體現出來的。心空不住就是自性的流露,所以禪宗有一句話:“明心本無,見性本有。”
正定、慧力就是觀照力,洞察一切、觀照一切,同時也是慈悲心的表現,這個慈悲也是大願的體現,跟歡喜心是一體的,所以歡喜心是道。歡喜心又名為法喜充滿,一切不住著了,就是法喜充滿了。說的時候還有個法喜在,其實法喜也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