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9_直指心性

問:為什麼說眾生本具佛性?
答:佛性也叫自性,是本來就具足的,不是修出來的。修行其實是恢復本來面目,這裡用“恢復”這個詞,因為本來是具足的,從來都沒有缺少過。修出來是指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用各種配件把它造出來了,但是自性是無相的,它不是一個東西,怎麼把它修出來?它是本具的,只是迷失已久,受業力牽引,迷失在六道輪迴當中。修行就是用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傳授的種種方法,按部就班地修證,重新恢復本來面目,也叫發明心地。
就是因為迷失了真心,所以要去認取它。不管是誰,認取真心總要有個契機。這個契機也叫作時節因緣,時節因緣免不了要用一些方法。如果通過直指還沒有辦法看透它,就要用種種方便,各個法門都是方便法門。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或者宗門,師父都要觀察因緣,但在作開示的時候,先要告訴你真心的相貌如何。
自性是很直接的,不用經過分別作意去判斷什麼,直心就能夠體會到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聞、人在說話、腦子在動,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產生各種作用,這些都是自性所顯現的一切作用。透過這一切,都可以覺知到自性的存在。自性包含一切功用,同時也遠離一切功用,它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分別是它的作用,不分別也是它的作用。如果不立足於分別作意上去作判斷,真心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來,即“見”是無分別見,“聞”是無分別聞。見聞覺知了然一切,沒有離開過一切,同時又沒有住著一切,這就是自性本妙。
六祖惠能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正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直指,禪宗用的是直指,心中心法用的還是直指。元音師尊開示:“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是當人的本來面目。”也是用直指來指導大家。

2   160_見性是當下的事

問:想印證下過去有一座是不是見性的狀態,可以嗎?
答:用回憶過去能見性嗎?見性是當下的事,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這就是見性,還用回憶過去嗎?過去我是見性的,今天我沒見,那有意義嗎?見性之人,無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住。還要住著過去,那就是迷失當下,因為還停留在過去。毫不懷疑才能夠腳踏實地,有半點懷疑都不是,完全沒有懷疑腳跟才能站得穩。

3   161_見性在一切處

問:座上的見性也體現在座下的一切承當上嗎?
答:見性是在一切處的,不只在座上見性。座上座下都如是,心空不住,無上清淨。無上清淨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演說的,它是絕對的清淨。不管任何事相現前了,依然是如此,叫作一心不亂,也叫作淨念相續,跟佛經上所講的是完全一致的。
座下的功夫怎麼樣,就能夠對應座上的功夫如何。現在所講的一切都是大家本具的,自性本來就具足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講的東西也是大家本具的,不是學來的。大家通過打坐,完全可以把它示現出來、流露出來。八識田裡面的種子包括了百千萬億劫以來的修行,歷代祖師的修證也在裡面,只要通過心念耳聞把微細流注完全打掉,就能夠表現出來。

4   162_學佛最難的是認取自性

問:座上沒有去追求什麼東西,但是妄念很多,好像心念耳聞還達不到持續綿綿密密,怎麼辦?
答:這個時候的妄念都是種子翻騰,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不是要去打妄想,是自然翻出來的。可以看得清楚就可以放下,這是種子翻騰,不住它。時時刻刻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自性流露,這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指的就是這個階段。
實際上你是綿綿密密的,只是不認為這是綿綿密密。這個階段要堅定不疑,要敢於認取、敢於承當。學佛最難的就是認取自性,這一關過了,接下來就是保任了。

5   163_認取靈知的前提是一念不生

問:感覺能體會到有一個靈知,這個算不算本來?
答:你說的“感覺上的靈知”還是帶有猜測的,那就什麼都不是了。靈知在哪裡體現出來呢?元音師尊提示“在一念不生時”,“一念不生”就是不起任何的分別作意,這時候才能夠體會到了了分明的靈知。我們說這句話已經是遲了,所以說當下,當下的靈知就是你的本性,前提是“一念不生”,如果還有妄念紛飛就不是了。
很多師兄交流時會說自己一直都是了了分明的。了了分明就是開悟見性嗎?那阿貓阿狗也是了了分明的,它們也見性了嗎?所以前提要講出來——一念不生。很多外道也說自己是學佛的,就一直拿師尊的“了了分明的靈知”這句話來做文章,這叫斷章取義。

6   164_承當自己的修行

(1)
問:如何去肯定自己的修行?
答:肯定要靠自己來肯定。座上所表現出來的、所體現出來的都沒有錯,這個肯定自己要直心去承當,沒什麼好懷疑的。修持這麼多年,每天都是座上這麼打坐,座下這麼觀照,要去承當個什麼呢?要去認取個什麼呢?都沒有離開真心,處處皆是真心,要認取它,不要有什麼追求,也不要去否認自己,本來如是。座上打坐,下座觀照,這都是自心妙用,不要懷疑它,要時時肯定、時時承當,這就是真修。一切法都沒有離開時時肯定、時時承當,同時又無法可得。
如果修了這麼多年,沒有任何成就,就是因為沒有承當下來,沒有去肯定自己的一切修行,還在等待一個消息。這個消息時時刻刻都在體現,包括顛倒妄想也是消息的一部分,所以叫“不求妄想不求真”,一切無求就是認取。認取下來了就不再迷失了,也不在這上面再去起疑惑的心了。“這個是不是?那個是不是?”不需要起這個心了,直接承當,別無它物。這個東西打也打不跑,趕也趕不走,是什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遮蓋它。既不說自己悟了,也不說自己證道了,但這肯定不會迷失,本來如是,有什麼好證的?
每一年打七,都有很多沒參加打七的師兄問:“今年道場有幾個人開悟了?有幾個人打開了?”這時我們就要問他們:“有人迷過嗎?”每一個人從來都不迷,迷是迷在執著上,迷在煩惱上;遠離煩惱和執著,當下便是正覺。所以不存在迷,要常常返觀自照,回歸自己的清淨本來,每時每刻都能夠回歸清淨本來,就是自性現前,不要去懷疑它。所謂的直指也好、印證也好,其實說白了時時刻刻都在肯定大家的修行,從來沒有懷疑過誰的修行不行。歷代祖師、諸佛菩薩,時時刻刻也都在肯定大家的修行。只要能修行,便能觀照,便能見性。打坐、經行、參禪、觀想,不管用什麼方法,殊途同歸,都是回歸清淨本來。所用的這些方法、過程雖然不同,目的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回歸自性,不要再去流浪,不要再去煩惱,不要再去迷失,不要再把一切夢幻的事相當作是真實的。
每天的交流實際上也是讓大家承當自己的修行。反反覆覆叮囑的都是那幾句簡單的話,大家不管是從歷代祖師的開示、諸佛菩薩的經典,還是平時的交流上,看來看去的,都是一樣的東西。為什麼這些話反反覆覆講這麼多次呢?就是不肯去認取,老要去等待一個時節因緣,比如說突然間爆炸了,突然間脫開了。其實爆炸也好、脫開也好,都離不開每一個人時時刻刻的承當。能夠承當本來無心、本來清淨,這就是認取。認取有一個熟透的過程,熟透的時候就是時節因緣,要給自己製造時節因緣,而不是去等待它。也不要去找境界,師兄們描述境界也不要描述得太清晰,因為描述得太清晰了,旁邊有些人會著急,認為自己沒有這麼好的境界。境界都是生滅相,都是一時的表現。
大家所做的筆記也是不可得的,但還得記。不記的話,佛經從哪裡來呀?你們再去翻佛經,講的全是你們抄的、記的東西。佛經上所講的一切都是真心流露,都是修證出來的,不是憑空想像的。一切佛經都是諸佛菩薩的真心流露,都是諸佛菩薩的修行經歷,就跟你們現在記的一樣。現在是我坐在這裡說,等我不說了,你們自己可以寫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後大家再用歷代祖師所講的東西對照我們的心得體會,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體會就是對自己修行上的承當,認可自己的修行。只有培養每一個人自己去認取,才能夠得到相應。現在所講的和大家所記的,這個叫白話文,其實佛經就是白話文,不是文言文,都沒有經過修飾流露出來。
下座交流,問大家有什麼問題,都說沒問題,那就問大家有什麼開示。問題這一關已經沒有了,整個修行的過程都已經瞭若指掌了。無論是修行的開始、修行的過程、直到最後的見地、親證,這個路子已經瞭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完全全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所以自然就沒有疑問了。那好,接下來就請大家作作開示,能找到歸家之路就能夠說出來。剛才師兄大概描述了一下自己的功夫,大家聽了這些話都覺得很耳熟,歸家之路肯定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敢說,沒有說錯的,只有說得夠不夠究竟、夠不夠圓融,這裡沒有什麼錯和對之說。
(2)
問:打坐時外面有響聲,這個念和咒就不見了,這屬於什麼?
答:這是現象,不管它。包括極力追頂也是現象,而不是說到極力追頂的時候了,就沒有其他的幻象了。各種幻象是交集翻出來的,都是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會一層一層地翻、變化多端地翻,這些都不要去管它。翻到無念可翻,自然就現前了。這個念念現前就是處處皆是機鋒,都可以承當。大家不要再迷失了,要肯定下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念念當中都是承當,承當就是觀照。

7   165_自性時刻都在現前

(1)
問:打坐中出現的現象要不去執著,但是又怕會錯過消息,怎麼辦?
答:消息總是在不經意間出現的,能夠理解的、能夠執著的都不是消息,不經意間發生的消息你會覺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議。還能夠理解的、用意識去體現的,都不是消息。消息是無求的,要用意識去作意、去把握的都是求。一切無求了,“道真常”才會出現。自性時時刻刻都在流露,但是凡夫不知道這是自性流露,總要在境界上去認可它,沒有境界的自性流露時時刻刻都在錯過。
有個“是不是”在就不是,還落在分別上。它是絕對的,沒有分別的存在,沒有絲毫的粘著,這是直心的肯定。直心道場、真心直說,不會停留在分別上,想抓它的尾巴是抓不到的,它是沒有意識的。
要去體會它很簡單,不去作意、猜測、起分別,一切放下,你的呼吸是很自然的,這個呼吸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紛飛,這就是清淨,自然而然的清淨。它沒有生滅相,從始至終都沒有變化過,也沒有粘著過,沒有停留在意識上,這就是自然觀照,這就是見性。
自性時刻都在流露,時刻都在作用,但是又沒有粘著在任何境界上,連清淨都不可得。大愚祖師說:“寂照照寂,切忌用力。”自性流露是不需要用力的,要用分別意識去明白它就要用力了,明白、知道就是執著了。
有多長時間的打坐,就會有多長時間的自然觀照。歷代祖師說座下的功夫要透過一切事境,座上都透不過,座下怎麼能透得過去?座上也要透,座下也要透,座上座下就打成一片了。
(2)
問:如何能體會到自性現前?
答:自性時時刻刻都在現前,不是修行了才現前,只是沒有修行過的人自性現前了感受不到,發覺不了。通過修行之後,就能夠逐步地體會到自性流露是很親切的。為什麼是逐步呢?因為有一個用功的過程,這就是“理屬頓悟,事在漸修”,逐步地體會到,就是漸修的過程。
(3)
問:自性打開的話,是不是以後會反反覆覆打開?
答:佛法是究竟解脫,什麼叫究竟解脫呢?本來如是、本自具足、本來圓成,而不是通過修行之後才變圓。我們所認識的本來是時時刻刻都在大放光明,時刻都在打開中的,沒有什麼打開不打開之說。翻種子翻透了就發現這些種子都是自性流露,那就不存在打開不打開。就是差一個承當,念念承當,一切事境都不住、都透過去,這就是承當。

8   166_了了常知不曾錯過

(1)
問:這兩天沒坐好,沒有超越,感覺心力、氣力不夠,咒提不上來,怎麼辦?
答:不能夠停留在這些境界上,凡是境界都要不理睬,了知一切本來空。身體上所體現出來的,以及這個世界的一切表現,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每一個當下都要承當、認取,不要懷疑,沒什麼好懷疑的。你不管是理論還是實修實證,都已經通達了,就是要承當、認取。
座上座下都一樣,要直取真心,要認取它,不要讓每一個瞬間錯過。了了常知就是不曾錯過,每一個瞬間都是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是自然流露。既然知道自性是什麼,就要去承當它、去體會它、去應用它。起心動念就是應用,言語道斷就是應用。每一個瞬間都要應用它,不用它就流浪去了,要主動地去用。
(2)
問:了了常知會不會消失?
答:了了常知是不會消失的,不管什麼境界它都在。座上培養出來了了常知,到了座下是很自然的,只要不住、不流浪,什麼時候都跟諸佛菩薩是一樣的,了了常知,蕩然不住,這就是自性本來。念念都是如此,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是如此,這就叫如實觀照,也叫如實知自心。要做的就是一切不住,時刻都不住,自性也不可得,它就能夠綿綿密密持續下去。如果認為“這是自性現前,要抓住它,不讓它跑掉”,那恰恰這麼一抓,又沒有東西可抓。

9   167_走冤枉路可以鍛煉腳跟

問:以前出現好幾次能所雙忘都不知道,覺得這個太平常了,如果早知道早肯定,不是早就超越了嗎?
答:能所雙忘會出現無數次,不是一次。第一次出現了,問:“這個是能所雙忘嗎?沒那麼簡單,肯定不是,重來。”過一段時間又問:“這是嗎?好像也不是。”又再推翻重來。無數個能所雙忘之後,最後腳跟站穩了,能肯定這就是能所雙忘了。
其實你一直都在超越,只是認為自己沒超越而已。你在超越平常,超越平常也是一種超越。“就這麼平常,是嗎?”這就超越它了。沒事的,冤枉路多走一些不怕,這是練腳跟。過去的高僧大德都喜歡叫自己苦行僧,他苦在哪?因為反反覆覆都是走這條老路,能不苦嗎?這麼簡單的事,走了千百回才去認可它。走來走去走了好多路都是冤枉路,但不怕,腳跟練硬了,就站得住腳了,不需要再走冤枉路了。

10   168_懷疑會障礙認取

(1)
問:如何去親證祖師的開示?
答:祖師所講的東西都值得去親證,但不是去懷疑它,親證不能帶有懷疑。歷代祖師都是照這個來傳的,去懷疑它,那就是給自己製造障礙,沒有必要。
也沒有必要在文字上去做功夫,所有的文字都是修飾修行人的行為和心得體會。文字怎麼說都不圓,要在文字上做功夫,那就是捕風捉影了。這是風動的影子,本來就是虛幻的,非要拿影子來做文章嗎?
歷代祖師有講“上根利器”,上根利器什麼意思?祖師大德所講的東西,一點懷疑都沒有,直接就認取了,這就是上根利器。而不會反問個為什麼,問為什麼就不相應了,沒法說了,一講到為什麼就是說道理去了,就不是直指了。
疑惑就是無明,疑惑的力量會很大,有疑惑在就會障礙去認取它。所以不得已要用打坐來掃蕩它。如果是上根利器,都不用打坐,佛說“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聽完言下就大悟了。承當認取就是一點都不懷疑。有懷疑了,會問:“非要這麼做嗎?”起了疑問就不當機,這是根器不相應,那怎麼辦呢?打坐,通過各種痛、各種難受把疑問掃蕩掉,這是不得已做的事。要不然疑惑沒辦法破,很頑固的。就像釋迦佛當年所講的就是這樣:“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眾生之心如同頑石一樣不可度化,這就是“妄想執著”。
《金剛經》上說:“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就是指根器俐落,讀這個經就“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為什麼要提倡信?信就是不疑。有疑在就不是實信,信就不堅固,修行信念不堅固用一句話來講叫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不真是因為信的程度不夠,那就要反覆在如何去生實信上面去下功夫。人家都跑十萬八千里了,你還在那裡爬一二三,所以信心不足就是障自己的道。其實發願也就是讓自己能夠生起實信,不再去懷疑它。
(2)
問:觀照就好像是覺悟自己,對嗎?
答:不是“好像”,應該說絕對是。“好像”、“是不是”,都帶有懷疑在裡面,說明不敢認取它。不敢認取就不是,這就是疑心不死,老是離不開疑心。要承當自己的清淨本來,而不是懷疑自己的清淨本來。所謂承當是沒有疑問了、沒有懷疑了、不立分別了,直接就是承當,就是這樣的,而不是“是不是”,那是懷疑。
座下不敢承當要通過座上來培養。座上培養出來了,座下要去用,在接物待人中去運用它,在各種事境中去透過它,要去認取它、去承當它,不要懷疑。座上座下是互相結合在一起的,互相影響的。座下不敢承當就是座上沒有透過去,所以就要打長座。打了長座之後座下要用它,不用的話打長座有什麼用呢?就像天天坐在那裡磨刀,這打長座就是磨刀,磨完了這把刀往邊上一扔,又抓過另一把刀又來磨。磨刀是要用的,要砍柴的。
不夠果斷,斷不了,總是來個“是不是”、“對不對”,就是疑力還大過承當。要跟你說“是”那也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你說的只是相似,相似就不是,清淨是不用打比方的。還要多磨練磨練,時候未到。
(3)
問:來這裡打七實際上進步很大,就是自己對自己有些不確定,怎麼辦?
答:最大的進步就是要承當,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如果對自己的修行還有懷疑,那就沒有進步。不要馬上求個結果,既不求成佛,也不求見性,更不求入定,一切無求,所以哪來快慢?我們是在實踐佛法。其實無求是最快的,無所求、無所住,本來就是如此的,本來就沒有求在。
(4)
問:認取和承當,就是認取佛性的作用嗎?
答:認取本位,了了常知、不著見聞,你現在又著在見聞上了。其實是很輕鬆的,放下就歸家穩坐了;一起疑心,馬上又是凡夫了。凡夫和佛就是一念間,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目前在你這個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凡聖同居土——一會是佛,一會又是凡夫。
還是要多打坐,下座多觀照,不要迷惑在事境上。佛也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哪有什麼東西是可得的?都不可得,不可得但也沒錯過。打坐不求開悟,不求見性,不求成佛,不求入定,一切無求。 “求不得”就是一種苦,要一切捨下,便能離苦得樂。

11   169_不能妄認境界

問:本來面目不是具體有一個相,而是一種能量,對嗎?
答:不要妄認。認取是什麼?就是它自然流露出來了,推翻不掉了,自然就認取了。所認定的這個境界萬一出現反覆、出現生滅呢?又不是了,又會回頭來找,自性怎麼不見了?這就是著相了。所以不能斷言它是什麼,打也打不走、推也推不跑、趕也趕不走的時候,你就會認取它了。現在你說它是什麼都是認取的力量不夠,沒有意義,還會反覆,一反覆又會懷疑自己。

12   170_見地就是承當

問:見地和知見有什麼區別?
答:佛法要靠認知力,比這個力度更大就是承當了,見地就是承當。首先是認知,然後樹立起見地了,就要承當下來,不承當就不叫見地。不要懷疑就對了,把疑根打掉,就是不再懷疑,所說的一切都能夠承當。
一般看到哪位師兄承當得好,就說這位師兄是有見地的。如果沒承當下來,就不能這麼說,最多就說這位師兄有一定的知見。知見跟見地不一樣,知見還是站不住腳跟的,腳跟沒點地,就沒有見地,還會左右搖擺。腳跟著地了,是完全能夠承當下來的,已經沒有疑在了。
也有一些人沒見道,但他說自己見道了,那是妄認,妄認自己是見道的,這叫“未證言證,未悟言悟”,他會耽誤自己。這裡要如何去判斷呢?首先自己要有見地,才能夠去確定他是不是“未證言證”的。可以跟他交流,問他見到什麼了,那些妄認自己見道的人,可以拿出一大堆境界來跟你說,他見到的全是生滅相,不是根本。

13   171_肯定修行後不再住著

問:座下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每一個狀態,在做些什麼事,這是不是也屬於修行?
答:是的。首先要肯定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肯定自己的力量,所以首先要肯定你,幫助你肯定自己。同時叫你不要住在這上面,在肯定自己的同時,還要超越自己,不能住在上面。很多人一旦認為這就是修行了,每天就這麼去做了,他就住在上面了。這個雖說是修行,但它是無常的,住在上面兩、三天后找不到了,無常相就過去了,就會莫名其妙了,怎麼找不到自己的修行了?其實修行是沒有止境的,但是一有住著,就停留在那裡了。所以首先要肯定你是在修行,修行之路必定會經過這一步,但是不要住在上面,要勇往直前,要精進無比。

14   172_認取是絕對的

(1)
問:有時候在想:“這是不是?”有時候覺得:“這就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反覆在?
答:那是沒有認取才去找“是不是”,認取是沒有相對的,認取是絕對的,毫不懷疑才叫認取。你說:“這是不是?”這是還在找,那怎麼叫認取呢?認取是毫不懷疑的,這就是,沒有它物,沒什麼是可以得到的,沒什麼東西是可以把它推翻的,這叫金剛、不二。過去不敢認取,祖師是要拿棒子打的,就是把疑情打掉,別無它物。
(2)
問:承當了以後又懷疑了怎麼辦?
答:如果承當之後還有懷疑,那就不叫承當。認取只有一次,不需要再有第二次,如果還要第二次,證明第一次被否認了。不是不能否認,可以否認,因為腳跟沒有著地。在時節因緣到的時候是不會錯過的,任何人都不會錯過。但是不要有等待的心態,也不要抱著有求的心態,凡是有求都不能證得。

15   173_真實面目沒有玄妙

問:什麼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答:大地本來就是平沉的,虛空本來就是粉碎的,沒有什麼奧妙,祖師說的都是直指。“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就是直指,本來就是如此的,這跟釋迦佛說的本來具足是一樣的。世人就要玩聰辯,既然“大地平沉,虛空粉碎”才是究竟的,那就拼命去找“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能找得到嗎?一找不就十萬八千里了?本來如是,沒有玄妙之說。
還有人找爆炸,那也是往玄妙處想了。這些現象永遠都不會出現,這輩子沒有希望了,有出現是很偶然的,但不一定是,只是類似。本來面目叫真實面目,它是真實的,不是虛構的,不是幻相。真實不虛,而且是時刻流露,念念如是,在在處處都是當下。什麼是當下?“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不是當下嗎?要往玄妙處去求的話,一百年也不知道能不能正過來,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這個爆炸。

16   174_性體不立真妄

問:見性了還有妄念嗎?
答:怎麼還會有妄念呢?有妄念就沒有見性,性體還有妄嗎?還有真嗎?性體是不立真妄的。如果認為“我見性了,但我還有妄念”,這還是在立真妄,那就沒有見性。不求妄想不求真,是因為性體不二。真妄是分別見,屬於見惑,如果還有分別見在,還有見惑在,就不是見性,見的是分別心。見性是絕對的,沒有對立。用觀照來斷煩惱,那其實是做功夫,不叫見性。另外,習氣不是用觀照能夠掃蕩的,要用覺照來掃蕩,這就是悟後起修,培養後得智就是悟後起修。

17   175_常寂而常照的妙圓真心

(1)
問:打坐修行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
答:天天交流和講法,講什麼法?講無生法,因為自性本無生;講不動法,因為自性如如不動。那個既無生滅、又無所從來的諸佛自性,自然在每一個人那朗朗現前,從來沒有迷失過,也沒有消失過。修學了這麼多年,都能夠認取它。這個認取下來之後,不要再懷疑它,要讓它朗朗現前,不要埋沒它,時時刻刻都朗朗現前。認取它之後,就再也不會消失了,哪怕有了執著、煩惱,這個常寂而常照的妙圓真心也是不會消失的。它會被用於執著、煩惱,但卻是如如不動的,也是永恆的、不會消失的,所以叫無生——沒有生滅相的。通過打長座,最終打不掉的就是妙圓真心,能夠打掉的是幻相、妄想,都是空花水月。從初學開始一直到禪定,妙圓真心從來不曾埋沒過。
打七共修不是要得到個什麼東西,因為諸佛自性從來都是一切具足、人人本具的,不是通過打坐修行之後才出現的。自性本無生,妙圓真心從來就沒有生過,所以叫作無生法。來這裡打坐,每天都是這麼修,體會過什麼?錯過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大家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諸佛菩薩歷代祖師與我心無別,無別體現在哪?所傳的各種法修來修去,又能修出個什麼來?真有東西可得嗎?沒有,了無所得,得無所得。在得無所得的同時,失去過什麼嗎?錯過什麼了?迷失了什麼了?沒有。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從未真實過。在一切的求索當中,唯獨不曾失去的就是自然流露的妙圓真心,這叫常寂而常照,人人都不曾失去,個個都在用。平淡地、不起分別作意地覺察它、看著它、體會它,就能夠發現此心朗朗現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埋沒它、可以迷惑它、可以令它消失。今天認取了並不等於說曾經迷失過它,認取它的時候才發現從小到大、時時刻刻,都不曾迷失過。敢於這麼說才叫作承當,才叫作認取,如同元音師尊說的“一把擒來,猛著精彩”,這就很精彩。
(2)
問:修行可以親證到什麼?
答:親證到個什麼?是親證到流浪、攀緣,還是親證到心念清淨、心念空寂?每天來這裡幹什麼?認識到什麼了?又錯過什麼了?這個沉默不語的是誰?傳承歷代祖師與我心無別,是什麼時候無別?打坐上個個都是高手,個個都能打長座,六個小時都嫌太短。那座下幹什麼去了?失照還是觀照?實際上天天參究的東西是了無所得的,無一物可得、無一相可立、無一境可執。那麼來認取個什麼?時時刻刻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的、常寂而常照的圓妙真心,認取的就是這個東西。認取也是時時刻刻的,也叫印證、相應、照顧、品味自性。

18   176_認取真心後要時時保任

問:認取真心後如何保任?
答:先要認取真心。認取下來之後,很多師兄說:“力量不大,還會跑,還會迷失。”那不要緊,三祖元音師尊有開示:“下座後,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妄念所牽。”這個既是觀照的方法,也是保任的方法。要保護這個靈明不昧的清淨本來,就儘量減少攀緣、減少說話,多多地安住本來,其實本來是無所住處的。
這個保任的功夫念念都在當下,不在昨天、今天或明天,就在當下。有人說:“昨天很輕鬆、自在、舒服,昨天的那一座承當得很好,自性流露,今天怎麼找不到了?”他去找個境界了。就提示他:“把這個‘找’放下,還有個什麼在?”一切放下,又回歸到清淨本來了。所以不管過去迷失了多長時間,放下的這一剎那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自性顯現。不用去尋找個什麼東西,諸佛自性從來沒有離開過,時時刻刻都跟我們同體,時時刻刻都跟我們同心。只要一切放下便能返本歸真,大家能夠把它認取下來,這就是無上福報。
這是誰在聽?這是誰在動?見聞覺知的是誰?誰都沒有迷失,只要不去尋找,不去粘著,這個了了常知就是諸佛自性。也不用去住在上面,因為自性無所住處,住它幹什麼?執著它做什麼?不需要執著,把執著放下就是本來的示現。學佛學到這個時候,無法可得,唯有認取。能夠承當下來,這就是歸家之路,能夠承當下來,這就是歸家穩坐、當家做主,不再去懷疑它了。
大家所記錄的心得體會就是描述承當和認取。觀照用在什麼地方,體現在哪裡,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用詩詞來表達、用日記來表達、用造句來表達,都可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幫助大家承當、幫助大家認取。能夠認取承當下來,會發現這個觀照、這個諸佛自性妙不可言,能夠認識到這個妙,就可以把世間的美好和出世間的歡喜融為一體,就能夠用你的文筆來表現它。要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不要去翻書。

19   177_功夫熟透的過程

問:功夫熟透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答:先是安住,坦坦蕩蕩,心不外馳,不刻意去追求什麼,但同時一切也並沒有離開。保任就是安住,境界來了自己要做得了主,不要跟隨境界跑,要保護它,讓它熟透。熟透了之後,就可以運用得很自如,就會任運騰騰,怎麼用都是自然流露。這個時候看上去心是死的,既能死,亦能活,心要大死方能大活,大死大活同時並用。如如不動,“如如”的意思就是還可以妙用。

20   178_承當才可以超越

(1)
問:念念往生是不是念念不住?
答:這個要念念承當,敢於承當。每天交流都是在給大家肯定,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要承當,承當才可以超越。就好比走路一樣,這一步踩穩了才可以跨另外一步。如果這一步是踩在稀泥裡面,踩不穩,那下一步是不敢跨出去的,腳跟要站穩了才可以前進。因為承當是最難的,承當是第一步,敢於承當才會腳跟站穩;腳跟站穩之後,才可以去做保任的功夫;保任做好了,才可以大放光明。
如果承當不了,我們有方法,就是拼命打坐,拼命翻種子,把種子翻完,把疑惑、疑心全部翻完後,看一看這是什麼啊?這就肯定下來了。這就是打長座的目的,剋期取證就是這樣。
(2)
問:打七中如何去超越?
答:大家對自己打坐怎麼去用功以及整個修行的過程都要做相應的記錄,在記錄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有哪些方面是透不過去的,可以及時交流。交流就是找出大家修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相應點,知道了相應點,也就是在肯定和承當自己的修行,在肯定和承當的基礎上才可以超越。這跟走路是一樣的:第一步站穩腳跟了才能跨出第二步,第一步就是肯定和承當,第二步才是超越。如果第一步站不穩,想邁第二步,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跌倒,因為腳跟不穩,腳跟不穩就不會有第二步了。
修行是不斷地超越自己、改善自己,同時也是在肯定自己、承當自己。平時交流的時候,也在找這個相應點,看大家是否能夠承當。無論哪一個宗門,修行的過程都是說要敢於承當,要認取,不要懷疑。
自性流露的時候怎麼知道是自性流露?是自性流露還是妄知妄覺呢?妄知妄覺和自性流露區別在什麼地方?就是看有沒有粘著,粘著就是作意,本來無一物,自然觀照、毫無粘著這就是解脫。解脫還有一個名相,叫作出世間法,要出離世間就不能有絲毫的粘著,凡有粘著皆是世間法。在座的各位想看自己是不是解脫的,就看有沒有粘著,觀察自己時時刻刻粘著在哪裡,凡是有絲毫的粘著都不得解脫,粘著也叫牽掛。
很多師兄都會認為自己定力很好,定得很深,能坐四小時、六小時。下座以後還有沒有粘著?只要還有一絲毫、一丁點的粘著,那證明還沒解脫,還與解脫道不相應,還未到出世間,所作所為皆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自己沒解脫,如何去指導別人解脫呢?指導不了,自度不了何以度人?
大家都知道打長座、極力追頂、微細流注,也有不少師兄能夠體會到能所雙忘,能所雙忘既然現前了,為什麼還沒有出現根塵脫落呢?歷代祖師的開示講過了,座上出現能所雙忘,座下就會根塵脫落,那為什麼做不到、修不到根塵脫落呢?就是因為還在世間法上做功夫,還粘著在各種事境上,所以能所雙忘會反覆出現。如實地去實踐解脫道,就是要自然觀照,要一切放下、毫不粘著、沒有牽掛。
(3)
問:坐到後面咒速和咒語都提不上來,越來越慢,但是覺得放下來又沒有超越怎麼辦?
答:你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超越什麼?再怎麼超越還是了了常知。打長座也好,打短坐也好,都離不開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真心、本位,是不可能超越本位的。打再長的坐也是在體會這個本位,很累也沒離開本位,很精神也沒離開本位,要承當這個本位,不要懷疑它。承當這個本位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好超越的,再超越還能超越本位?可以用這個本位,安住這個本位超越一切境界,打長座也是一個境界,它是可以超越的。那累了怎麼辦?放下,放下也是一種超越,還是在安住本位。三藏十二部,除了講這個之外,沒有一句廢話,所以就承當它。還有什麼懷疑,那就繼續打坐。
(4)
問:觀照的方法我其實是會的?
答:是的,其實方法你是會的。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這個你肯定會,但是你不敢確定下來,就搖擺不停,還會再找。“了了常知,不著見聞”是二祖說的,歷代祖師的開示也都是這樣的。你所知道的概念當中,除了“了了常知”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可得的?唯此一真實。觀照沒有什麼玄乎,有玄乎那是境界。孔子說:“大道至簡至易。”“至簡至易”有境界嗎?
首先是能承當觀照了,才能夠見性;能見性了,才會根塵脫落,有這些階段。觀照你承當不了,是不可能見性的,然後每天都會去找如何觀照的方法。

21   179_悟後迷

(1)
問:什麼是“悟後迷”?
答:悟後迷分兩種。一種是有了一個正知見,這個叫初悟,但這個知見還只是知見,還沒有親證,這個時候他會迷。比如說見道分的肯定會迷,因為還沒有親證。親證本來了打都打不跑、趕都趕不走,怎麼會迷?當然見也是一種證,只是不徹底,要建立起這個見地就很不容易了,這個叫作初果阿羅漢。佛經上提到初果阿羅漢,七返人間,即能成佛。所以見道分也重要,不能說見道分不能解脫。
見道分和證道分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呢?其實它們之間的關係只是一個時節因緣。禪宗絕大多數公案講的是見道分。公案裡的禪師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宗師,就是因為有這個見道分,沒有見道分就不可能有證道分。所以一般是以他的見道分作為機關,禪宗的公案講的就是機關,指的就是他的入手處。
還有一種是菩薩倒駕慈航所表現出來的,他是遊戲人間,就是做給大眾看,看你們執不執著。別人認為他是悟後迷,實際上他是一種表演,他其實不迷,他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大家認為是又迷回去了。他示現的是一種反面教材,所以叫倒駕慈航。
(2)
問:煩惱和習氣的區別是什麼?悟後迷是什麼?
答:貪嗔癡慢疑五毒形成煩惱,習氣表現為財色名食睡——五蓋。打個比方,貪不到時就要起煩惱;嗔恨某個人也要起煩惱;癡代表執著,執著某件事情也會讓人起煩惱;我慢更是煩惱;一念疑情是煩惱的根源。過去有個寓言故事,某家丟了一把斧頭,他就懷疑是隔壁那個人偷了。他天天去觀察那個人,看那人一舉一動都像是個賊,他很煩惱,因為懷疑人家偷了他的斧頭。後來他找到了這把斧頭了,又去觀察那個人,一舉一動都不像是個賊。所以疑能夠讓人產生煩惱。五毒造成煩惱,五蓋形成習氣,見性之前就是要斷掉五毒,五毒也是五惑的代表。
疑根不去,生死不了。貪嗔癡慢的根都在疑上面。如何去掉疑根?發願。發願有貪嗔癡慢疑嗎?發願沒有貪嗔癡慢疑,那不就去掉了嗎?
成佛了生死,有四個根本的習氣要除掉,殺盜淫妄。殺盜淫妄就是貪嗔癡慢疑最大的表現,戒掉殺盜淫妄是破除五毒最直接的方法。還有一個酒是遮戒,遮的意思是它表現得不是那麼直接,但是它形成的業力也很大,不能因為它是遮戒就不戒它。因為人一旦喝醉了酒,做了殺盜淫妄都不知道。
所謂悟後迷,是一種說法。明心見性就是知自性之所在,這個知包括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分分秒秒,也叫遍知——沒有東西能夠遮擋住它。它不存在“是不是”,這叫本具。他發現了本具自性之後就能夠去啟用,用不用在於他本人;但是這跟他知不知不是一回事,他肯定是遍知的。
正因為存在用還是不用,他就體現出習氣。會有人說:“這個人都見性了,習氣還這麼大?”他的見地跟佛一樣,都是見清淨本性,但他用的程度沒有佛那麼圓融,沒有他的師父那麼圓融。這個圓融的程度就叫差別智、後得智。差別智、後得智是運用、轉化五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
“悟後迷”是旁觀的人去看他,旁邊的人說:“這個人是不是悟後迷?他都見性了,他還做出這種事來。”他本人並沒有迷和悟之說,他見性是見了,他的行為上表現出來不是那麼讓大家滿意,表現出來財色名食睡上的習氣比較重。但他一轉念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見性之人轉念很快,當下就能轉,而凡夫轉念要三大劫。所以不要小看“悟後迷”,他轉身是很快的,今天習氣大得不得了,一轉身已經坐在蓮臺上了,凡夫還在六道中苦苦掙扎。
從初地到圓成佛果,都包括在明心見性的範圍內。習氣沒有掃蕩乾淨指的是某個階段還不能夠徹底,這是存在的。他要逐漸地掃蕩多劫以來的習氣,不是說一見性,習氣馬上就沒了。但是如果煩惱還能夠左右他的話就不能夠說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必定是斷煩惱的。他已經見性了,就不會再忘了。如果還會忘的話,那可能是外力作用。拿棒子把他打暈了,醒過來就忘了,因為他受到損傷了,除非是這種情況。正常的情況下,不可能見性了還會忘失,那不叫見性。
只是從理解上知道自性,那叫作見解、解悟。我們所講的明心見性是親證,不是知見上知道它。解悟不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不是沒有貪嗔癡慢疑。微細的貪嗔癡慢疑還會有,不是一下子就徹底斷掉,它是表現在習氣上。斷煩惱就見性了,所以說未見性之前做的功夫就是斷煩惱。見性之後做的功夫就是掃蕩習氣。如果煩惱沒斷也能見性,那貓狗都能見性了。
平時常說的脫開,不一定是明心見性。脫開有程度,有徹底的脫開,還有跟修行相應的脫開。比方說,輕安也是一種脫開,但是不徹底。它也是一種脫落,只是很短暫,一瞬間就過去了。有的可以十幾分鐘,那種狀況跟見性差不多,但還是一個境界,因為它有生滅相。
在座很多師兄都出現過輕安,不要住它,不要理睬它,這個只是過路風光,了不可得,要繼續努力用功。這是定力的一種表現,也屬於定相,但是時節因緣還沒有完全具足,只是稍微露了一下真容,馬上又蓋過去了。大家還需繼續努力地修行,不斷地發願,時節因緣成熟之後,自然會徹底地脫開。但是不能有等待的心理,不能將心待悟。

22   180_不要在對錯上做分別

問:如何回答禪機上的問題?
答:自然流露就可以。自然流露就是看大家怎麼去言說,不論對錯,就看當下一念。每一個人的風格就可以看出來了,怎麼回答都沒錯,都對,都可以打滿分。但是要敢說,不敢說就證明還落在對錯上去做分別。禪宗一千七百條公案,哪有答案?答案數不清,所以說沒有答案。當然通過回答,第一個可以看是肯定還是不肯定,第二個看粘不粘著、有沒有粘著在事境上。

23   181_夢境中驗證功夫

(1)
問:睡覺時感覺睡著了,又好像沒有睡著,是怎麼回事?
答:不要執著睡覺,睡覺叫小死,死亡叫大睡,境界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去執著它。有時睡不像是睡,睡的時候好像是醒著的,說是醒著實際上還是在睡覺。能夠知道自己在這其中的話,可以把咒語提起來,把觀照提起來,或者把願提起來。要是能夠做到凡是在睡夢當中都能夠把佛號、咒語、願力提起來,而不是跟著這個夢境去顛倒,功夫就差不多了。
(2)
問:如何是“做得了主”?
答:見性了就做得了主,沒見性就做不了主。舉個通俗的例子,睡覺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就是迷。睡覺跟死亡境界是相應的,一般指死亡叫大睡,這個人睡過去了,就是說這個人已經死掉了;午睡或晚上睡覺叫小死一番。小死和大睡:有時候說那這個人是小死,他睡著了實際上就相當於小死;死掉了就是大睡,境界是一樣的。如果睡覺都不知道自己在哪,死掉時候就更不用說了,也會不知道自己在哪。
開悟見性了,睡覺是了了覺知的,沒有那種睡意在,沒有迷在睡上,沒有迷在覺(jiào)上,死了也是一樣的。睡覺的時候他是在入思維定的;當這個身體壞掉了,死亡了,還是在思維定中。就像打坐入定一樣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心不亂就是解脫。他不是離開這個世界,這個身體壞掉了,但是自性沒有生死,沒有生滅,器官壞掉了,但功能並沒有消失。
(3)
問:有人說要修到夢裡也能做主,做夢的時候遇到什麼恐怖的事能念阿彌陀佛,也算是有覺悟嗎?
答:那個還是對治法,你知道用這個佛號來對治這種境界,但是你還不知道這個噩夢是夢。當時你不知道它是夢,若知道它是夢,你還會迷在上面嗎?
夢中做主有幾個過程:能夠念佛號或咒語來對治是第一個,已經可以提起正念了;第二個是知道這個是噩夢,你也可以繼續往下做也可不做,這個也是做主;最終的做主是夢境皆不可得,哪來的夢啊?夢就是中陰身,夢境中有是屬於中陰身的一種表現。自性流露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的,哪來的夢啊?本來無夢,這才是跟自性相應;再進一步,就是你要去做夢了。這夢是做什麼呢?度眾生用的,可以分身百千到每一個人的夢境中去傳授佛法,這個叫意生身。
(4)
問:這幾天堅持打長座,很奇怪沒有一點睡意,強迫自己躺下去,但是就是睡不著,怎麼辦?
答:你躺著並不是睡覺,字面還是“睡覺”,實際上那個字不叫覺(jiào),讀覺(júe),睡覺(júe)。躺下來還是了了常知,還是在做觀照,這個也是翻種子——自性流露的種子。承當包括了躺下來也要去承當,認取、承當都是時時刻刻的,不是剎那間去認取它,而是時時刻刻都要認取,它才不會被境界帶走,也不會再出現亂。
(5)
問:什麼是“將心待悟”?
答:有的師兄說:“我都修過一千座了,修過三年了,也像老師說的那樣每天四小時一座,一動不動,我怎麼還沒出現爆炸呢?”這就叫“將心待悟”,等待個開悟的時機。開悟永遠等不來,因為你不用它。功用沒體現出來,它是不會爆炸的,也是不可能打開的。當你知道了這個道理,開始座上培養定,下座之後綿密地去啟用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念念之中能夠如理如法去應用,好消息馬上就會出現。這就好比炸藥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光是準備好炸藥沒有用,還要點火,炸藥不可能堆在那裡自己就會爆炸。功用要體現出來,觀照是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念念之中。
大家打了那麼多年坐了,睡覺的過程中起心動念在做什麼?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失了。因為平時下座沒有好好做功夫,日常生活中都沒有努力去做主,到了夜裡的顛倒時刻根本就無法做主。睡夢其實就是六道輪迴的縮影,叫夢境中有,也是中有的一種狀態。夢中都做不了主,在中有出現的時候,同樣也做不了主,這是相應的。判斷自己能不能夠往生,能不能得解脫,就看睡夢中能不能做主。不是說打坐三年、四年就可以得解脫了,這不一定。

24   182_自性妙用

(1)
問:智慧如何產生呢?
答:智慧分兩種。一種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體現在了了常知上,同時又一切不住;凡夫理解的智慧是有所住著的,叫聰明。認識到本元自性的智慧了,就去保護它,做保任的功夫,對外不被境界所轉,對內不被妄念所牽。其實還是“了了常知、蕩然不住”,還是回歸到佛經上的這句話。
第二種指的是自性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的應用,這個叫“但得本、不愁末”。“末”是日常生活中針對一切事境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的應用,也叫作啟用。就是在承當自性的同時,還要在各種事境中去歷練,舉一反三,從來都不會住在上面。同時在一切事境中去磨練自性、參透自性,一切事境都要能夠透得過去,這個過程也是智慧的應用。
總之,第一種是認識根本,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第二種是建立在認識了根本智慧的時候,要在各種事境中去啟用它,在各種事境當中去參透它。
(2)
問:禪宗講修到一定的程度不知道睏、不知道餓、如癡如呆的,這算不算身心死透?
答:不是,那是一種境界,還沒死透。身心死透就是一切不住、一切不隨、一切相不粘著,而且決心非常大,信心也非常足,死心塌地。死心塌地叫大死。恰恰大死又是大活,是很活潑的,不住在一切相上,但又可以妙用一切,大死和大活是一回事。不是說死在那裡了,不起妙用了叫死透,死透了是能夠起萬般妙用的,想怎麼用都可以。身心死透是一種決心,也是大願。
(3)
問:所謂開悟就是悟到其實每個人都沒有迷失?
答:佛經上就是這麼說的:每個人都沒有迷失,每個人都在自性當中。運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都是自性在作用,天天都在用的就是諸佛自性。所謂迷失是迷失在境界上、迷失在執著上、迷失在顛倒上、迷失在用上。迷失在用上就是體現在貪嗔癡慢疑上,貪得無厭、嗔恨心熾盛、疑神疑鬼、我慢熾盛、非常執著,這些都是貪嗔癡慢疑的表現。佛法就是指導大家去掉貪嗔癡慢疑,以慈悲喜捨來代替,就是把五毒的種子變成五種資糧。這五種資糧都能夠用得上,就是福慧雙修,更進一步就是悲智雙運。
打坐過程中翻種子會發現妄念紛飛,主要體現的就是貪嗔癡慢疑的種子。修得怎麼樣看表情就看得出來,修得愁眉苦臉是貪嗔癡慢疑寫照在臉上。如果翻出的是慈悲、歡喜、自信、自如、善心的種子,時時刻刻都是法喜充滿的,不用開口就知道,座上座下都能夠體現出來。
(4)
問:即用即捨和不取不捨是不是一樣的?
答:即用即捨接著就是不即不離,也叫不取不捨。即用即捨、不即不離跟一心三藏有密切的聯繫:體會到空,空就是不住,不住就是安住,安住本位;然後體會到不空,不空就是即用即捨,應用萬千就是即用即捨。
金剛經上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有住還是無住?很微妙,要說無住,還有“如是生清淨心”在,那這個清淨心是有還是無?所以清淨心就是無住,了知就是清淨心。

25   183_萬法歸一

問:什麼是“萬法歸一”?
答:想要見到根本,就要把迷失的各種作用、各種力量攝收回來,回歸一處,叫作萬法歸一。萬法歸一就是歸回到心性中,通過心性去述說萬法叫作一歸萬法。從一歸萬法當中又體現出萬法歸一,這叫能收能放。收和放就在當下,什麼叫當下?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沒有一切概念。心空不住就是當下,這就是回歸了。心空不住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了了常知,可以住一切,也可以不住一切,可以用一切,也可以不用一切。

26   184_體相用一體

問:元音師尊說“了了分明的靈知是當人的本來面目”。這種了了分明的感覺,或者說是一種作用,它跟靈知有什麼關係?
答:靈知難道不是作用嗎?體和用是一起的,體就是用,用就是體,所以叫體相用一體,它不是三個東西,是一個東西的三個表現。大家都知道在用,也都會用,但是不知道它還是體,所以叫證體,通過用來證得這個體。證體之後,更會去用它,這就是證體啟用。

27   185_歸於淨土

(1)
問:淨土宗的修行跟禪宗打坐的功用是一樣的嗎?淨土宗講的花開見佛是我們宗門的根塵脫落嗎?
答:不一樣。禪宗是講即生解脫、即生成就,淨土宗講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目的不一樣,就不能說它們的方法是一樣。淨土宗講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不是在這個世間即生成就,這是淨土宗的觀念。但是淨土是另外一回事,淨土跟淨土宗是兩碼事。無論哪個法門最終還是要歸於淨土,但是這個歸於淨土並不是歸於淨土宗,別搞錯了,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禪宗講的淨土是:十方法界皆是淨土,十方諸佛世界皆是淨土。淨土宗講的是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淨土,它否認其他的淨土。
另外,花開見佛不是根塵脫落,那是不一樣的。淨土宗是到極樂世界去見佛,不是在這裡見佛,它講的是往生。如果根塵脫落還有個地方可去,就不是根塵脫落。有來有去那是分別心,怎麼叫脫落?還有分別心那能脫落嗎?所以這個不能夠妄認,不能夠猜淨土宗是這麼講的,淨土宗根本就沒有講根塵脫落。
(2)
問: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是求往生西方淨土,很少有人求往生東方淨土?
答:十方淨土是一體的,地方只是一種表像。淨土是相通的,淨土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說是西方也可以,說是東方也可以。其實佛所說的十方皆是淨土,常寂光淨土是不分東西南北中的。到將來往生的時候,多數人都說某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少聽說某人往生東方琉璃世界,但實際上是一回事。往生淨土,還有一個特性,不要有分別心,東方西方只是方便說。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就對了,不分東南西北。
(3)
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阿彌陀佛的名號代表四種無量。第一種,無量清淨。這清淨如同呼吸一樣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叫無量清淨。呼吸是清淨的,不光體會到自己的呼吸是清淨的,在座各位的呼吸都是清淨的。比如某人到外面遇到霧霾的空氣,不清淨了,很難受,趕緊跑回海南來。因為他的本位是清淨的,遇到汙濁的東西,他會難受。就好比一個持戒律比較嚴明的人,接觸到汙穢的東西,會選擇逃避,回歸到清淨當中。這是對自己的清淨心已經有了主動的把握,才有這個力量。遇到事境,馬上回歸,當下就清淨了,這個叫觀照,迴光返照、回歸自性。這也就是念佛返聞聞自性,就是回歸清淨本位,所以叫無量清淨。
第二種,無量平等。呼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等持、平等,所以叫無量平等。沒有說男人的呼吸跟女人的不一樣——沒有男女之分;沒有說高人的呼吸跟矮人的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說你的呼吸是黑的,我的呼吸是白的,沒有這個分別對立,它是平等的,所以這叫無量平等。
第三種,無量光明。自性是光明的,所以體現出無量光明,也叫無量光。
第四種是無量壽,因為是四種無量,就代表永恆不變,所以用一個“壽”字來代替它。比長壽還要長壽,所以只能用這個“壽”字,勉強夠得上無量。所以叫無量光、無量壽,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義。
那阿彌陀佛在哪裡呢?在每一位念佛者身上,誰念阿彌陀佛,誰就是阿彌陀佛。念佛的當下,佛就在你眼前,不在西方,這就叫淨土。你的心是清淨的,你在的地方就是清淨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時時刻刻跟你在一起,這就是淨土,並不是說要跑到西方才是淨土。
有人說“西方是淨土”。《佛說阿彌陀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西方是什麼意思?這個西方代表的是圓滿成就。有一個成語叫“東成西就”,“西”就是圓滿成就,由東至西就是圓滿。為什麼說由東至西?因為太陽從東邊升起,到了西邊落下,周而復始,就是一個迴圈。這個迴圈代表著我們的修證,也是由發願開始,因為東邊表的是事業部——事業部也叫發願部,由發願部到成就部,有這麼一個過程。修學佛法要發大願,這個大願就是事業部,東邊屬木,木就代表事業。西邊屬金,金就代表著圓滿成就,諸佛世界都在圓滿成就中。也就是說,要圓滿成就了,你才能夠到諸佛世界去。當然,來去是一種方便說,並沒有說坐飛機跑到那邊去,沒有這個動作,來去只是一種表法。
那諸佛世界有多少?十萬億佛世界。地球上的人類有多少?七十億。七十億跟十萬億相比,哪個數量大?因為諸佛菩薩的數量不可思議、無邊無際,所以度眾生很容易。十萬億個佛菩薩度這七十億人,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淨土並不等於淨土宗,淨土宗包括在淨土裡面。“淨土”這個詞是佛教各宗各門的通用詞,而不是只有淨土宗才講淨土,各宗各門都講淨土。什麼叫淨土?心就是淨土,所以淨土唯心。《維摩詰經》上就說:“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淨,即一切淨,就是這個心清淨了,一切都是清淨的。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所在的國土就是清淨的,所看到的人和物,一切事境都是清淨的,這就叫淨土。在在處處皆是淨土,這在在處處就是諸佛淨土,十方世界皆是淨土。淨土的意義是非常深廣的。
為什麼要講一念專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往生任何一個佛世界都有條件。十方淨土如何跟學佛之人相應?那就是看你的願望。你的願望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你的願望是往生東方琉璃世界,那麼你就跟藥師佛相應,這都是大家的願力所造。所以佛經上提到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東方藥師琉璃世界都是諸佛菩薩與大眾願力所造。是願力所造的,並不是坐火箭飛船可以飛到那個世界去。因為那個世界不是一個物質世界,它是精神世界。唯有當下一念清淨,跟佛世界相應,方能往生。精神構成的世界是在在處處、無量無邊的。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並非在西方,而是在眼前、在當下。你的心念清淨就是淨土,你的心念亂七八糟就是五濁惡世。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心念清淨、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
(4)
問:有人說明心見性了以後生死也未必能了,還是修淨土比較方便,怎麼理解這種說法?
答:明心見性是親證十方淨土。十方淨土沒有來去之說,有個地方可去,那都不是親證,只是方便。了生死是無來去,而不是有個生死可了。這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所以《心經》是印證佛地的,如來自性就是如此,親證本來亦是如此。有個地方可去那叫方便接引,不叫親證淨土;親證淨土是不生不滅,哪有個地方可去?
淨土裡面所講的九品往生,中品下生以上的都是見性的,即便中品下生也是見性的。沒有見性的人自己做不了主,靠別人超度的是下品上生以下的,下三品就要靠別人超度。上品上生就是十地,十地菩薩的證地都有往生的。所以你看見性的人能不能往生,從九品往生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