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6_入佛知見

問:什麼是諸佛知見?
答:學佛最重要的階段就是要建立見地,見地是通過打七體現出來的。什麼是諸佛知見?佛經上講一切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而入世: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即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
講見性要在大家一切不住的時候,這才能夠體會到它。一切不住的時候,明心本空、心空不住,沒有粘著在任何事境上,同時又是了了覺知。元音師尊開示:“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當你通過打長座、打七培養出了正定,有了慧力,能夠觀察、觀照一切的時候,老師就要告訴你,這就是本性。這個時候沒有半點懷疑,能夠堅定不移,自性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柔軟,同時又能夠觀照一切。
明心見性是修證佛法的第一步。在沒有見性之前,都是盲修瞎煉,唯有見到真如本性之後才是真修行的開始。見性很平常,沒有什麼大爆炸,也沒有什麼大變化,心態平和、柔軟、清淨、無為,這就是自性的表現、自性的流露。見性也是脫落的開始,根塵脫落就是發現這個世間的一切跟我這個諸佛自性是毫不相干的,一點粘著都沒有了。所以根塵脫落也是可以培養的,每一個人的修證,都是自己能夠把握的。

2   187_功夫熟透才能脫落

問:有一個禪宗公案,講一位禪師說“朗月當頭”,另一個禪師說他“猶是階下漢”。這是什麼意思?
答:禪宗是不作意的,直心道場。在做功夫的過程中,的確需要“朗月當頭”;當功夫做熟了,自然就是“月落時見”。“朗月當頭”就是觀照,觀照還要提起,不然就流浪去了。止語就是觀照,很多人還不願意觀照,願意跟著妄念跑,想要“朗月當頭”也不容易。座上能夠體會到心念耳聞了,下座就能夠自然觀照。雖然自然觀照講的是自然,但是還有個“朗月”在朗朗自照,這就是“朗月當頭”。
“朗月當頭”還是階下漢,莫把“朗月當頭”當成究竟。禪宗是要上上根之人修的,我們不是上上根之人,所以要通過印心宗的結印持咒提高根器。如果修證到起心動念都瞭若指掌,座上心念耳聞,座下自然就可以綿密觀照,可以朗朗自照了。這時候固然還有一個朗朗自照存在,等這個功夫做熟透了,自然就脫落了。熟透了就脫落了——“月落時見”,根塵脫落就是月落時。印心宗就有這個本事,能夠提高大家的根器,由下下根提高到上上根。死心塌地、老實打坐,這就是下下根人的上上智。

3   188_根塵脫落的條件

(1)
問:出現根塵脫落要具備什麼條件嗎?
答:能所雙忘是可以預見的,因為按照宗門修行的過程去慢慢體會,它是能夠預見、能夠達到的,就是自己用功的程度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能所雙忘。但是根塵脫落是不可以預見的,不是想什麼時候脫落就什麼時候脫落。唯一能夠形成根塵脫落的條件就是:觀照打成一片。究竟觀照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打成一片呢?它是不能夠預見的,可能能所雙忘的當下就是根塵脫落,也可能能所雙忘無數次後,過了幾百年,才會出現根塵脫落。它出現的唯一條件就是觀照打成一片,一切無求;只要還有一絲毫的所求在,就不會出現根塵脫落。
這跟打坐時間長短沒有絕對的關係,但也不能說一點關係沒有。沒有打坐,觀照就不可能起來,不可能自然觀照。沒有自然觀照,哪裡會有根塵脫落呢?當然若說脫落跟打坐沒有關係,的確是沒有關係。但是沒有打坐是絕對沒有脫落的,除非是古佛再來,無量劫以前已經脫落了幾千億遍,一出生就脫落了,那跟修不修沒有關係。
(2)
問:能所雙忘之後,所有心的行為都清楚,一刻也不迷失,這個是不是就是根塵脫落?
答:那是見性,能夠觀照到自性的存在就可以說是見性,時時見性就是一切不住。根塵脫落不單是時時刻刻見性,而是定力集結到一定時候,會突然出現的一種現象。這種現像是定力、慧力累積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發生的,它是不可預見的,也是不可求的。說它是境界還不恰當,因為它什麼境界沒有,就是一種現象。這個不是可以等待的,有等待就有求,有求就是落在作意分別上了,已經不是自然流露了。

4   189_從能所雙忘到根塵脫落

問:能所雙忘之後到根塵脫落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答:反反覆覆的能所雙忘,反反覆覆的業力掙扎,是在培養座下根塵脫落的力量。見道分跟證道分是環環相扣的,沒有能所雙忘就不會出現根塵脫落。
首先出現能所雙忘,而且跟業力掙扎交織在一起,反反覆覆。這是在培養更大的觀照力,這個觀照力就是不住的力量,這個力量夠大才會出現根塵脫落。這不是求來的,是修證來的。力量夠了,時節因緣就形成了,在時節因緣沒有形成之前,會有一個反覆的過程。但是很多師兄修到這裡,沒有及時交流,也沒有人指導,就錯過了。錯過了就停滯不前,不願意再修下去了,以為能所雙忘就到底了。這很可惜,有一個詞叫“得少為足”,就是一到能所雙忘就以為這就是了,就不需要再用功了。

5   190_根塵脫落和能所雙忘的異同

問:根塵脫落跟能所雙忘是一回事嗎?
答:能所雙忘是在座上體現出來的,根塵脫落是在座下。能所雙忘會反反覆覆出現很多次,根塵脫落就是一次。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是定力的自然流露,都是時節因緣的成熟。不同點是:根塵脫落的力量要大,不會出現反反覆覆。
它們是有關聯的,無數個能所雙忘會促成出現根塵脫落。過去有禪師講:小悟千萬遍,大悟僅一次。大徹大悟就是一次,但是小悟的話就很多遍了。
能所雙忘後會體會到業力掙扎。根塵脫落之後,所有的業力都變成智慧的種子了。見性就是親證根本智,證到根本智之後,它會延生出後得智。後得智就是佛的五智:第一是平等性智,第二妙觀察智,第三成所作智,第四大圓鏡智,第五法界同體性智。

6   191_根塵脫落與爆炸

(1)
問:出現爆炸了算不算根塵脫落?
答:要看還有沒有疑在,有疑就是有惑,就什麼都不是。爆炸是氣機運行之後氣脈炸開的境界,很多練氣功的都會炸開。打開本來是要具足一定的因緣和條件的:首先是知見要正;第二是沒有追求。有些師兄整天在座上就求爆炸、求開悟、求入定,這些都是有求,在有求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爆炸只是一種相似而已,自性是無求的。根塵脫落出現的爆炸,要有綿密的觀照作為前提。不一定是打長座才會爆炸,綿密的觀照就可以了,即便是打長座了,同樣也要有綿密的觀照。
根塵脫落也許會出現爆炸,也許比爆炸還短暫,用祖師大德們的話就是“豁”地一下出現了,它不一定是爆炸。“豁”地一下,也可能是爆炸,也可能不是。有時候表現出來的是爆炸,有時候表現出來的是徹底的化空,它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剎那間,整個身心世界都化掉了,有人說是爆炸,有人說是一下子脫落了——桶底脫落。它的先決條件是能所雙忘,能所雙忘之後綿密觀照才會出現根塵脫落。
有人聽到爆炸了,說:“我爆炸了。”落到個“我”上面。要不就落到相上,認為剛才那個爆炸很有力量,爆炸完之後還要去找爆炸,過了幾天爆炸不見了,“昨天的爆炸怎麼沒了?”這都是有法可得。爆炸來得太早了,沒有意義。
無論是不是爆炸,如果還有等待的心理、還有懷疑、還有猜測,這就肯定不是。唯有當下直心去承當它,才有少許相應,還不能說全是,只能說是少許相應。這個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歷代祖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知道就是了。如果還有懷疑那就肯定不是,或者承當不了那也不是。如果還要問“這到底是不是”,那就不是,因為這些都是分別。它是毫無懷疑的力量了,就好比親爹站在你面前,你會懷疑他是不是嗎?元音師尊打了個比方“如同十字街頭撞見親爹”,還有什麼好懷疑的?承當就可以。
(2)
問:看祖師開示和聽師兄們講爆炸,但是我自己心裡面沒有迫切生起爆炸的願望,這樣對嗎?
答:錯了。不應該說爆炸,應該說解脫,解脫是真實受用,不是假相。真解脫了就不存在什麼爆炸不爆炸,爆炸只是個境界。這個爆炸跟解脫有關係也沒有關係,因為所謂的爆炸是氣機力量大到一定程度在身體上的反應。它把頂上的梵穴衝開的這一剎那,身體裡會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聲音,聽到耳朵裡去就感覺爆炸了,或者說是打雷了。這聲音很響,奇怪的是只有你自己能夠聽到,別人聽不到。所以一般聽到這個響聲的人,他會突然間問周邊的人,剛才哪裡發生爆炸,或者是打雷,邊上的人會很莫名其妙地回答說沒有聽到,因為這是身體內部發生的。
祖師說根塵脫落會出現爆炸,我們是不會去懷疑它的。但是爆炸不一定可以打開自性。你聽到的爆炸聲,不一定會直接衝開、或者說打開自性,它可能只是身體氣機的一個變化。跟很多練氣功、站樁的朋友交流也聽他們說過爆炸。他們爆炸了,是不是他們就開悟了呢?交流後知道根本就不是。而且他們出現爆炸之後,還很害怕,怎麼會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境界呢?把自己嚇死了,以後都不敢隨隨便便練功了。你一聽他們這麼說就知道肯定是沒有開悟見性、沒有解脫的。所以說爆炸不一定能夠見性、能夠解脫。也有學佛的人,沒學幾天就出現爆炸,他同樣對這個爆炸很迷惑,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自己也不解。所以他到處聯繫所謂的高人,來指點他。而恰恰一般他所找的這些人都沒有出現過這種經歷,他們也沒辦法解釋。
所以能夠出現爆炸,而且又能夠體現出根塵脫落的人,的確是少之又少。一方面需要在佛法的修行上比較精進,一方面體內氣機運行力量的聚合也要達到相應的程度。起碼要體會過心念耳聞、微細流注、能所雙忘,然後再加上氣機力量的聚集,在某個時節因緣成熟的點上剎那間發生爆炸,才會體現出來根塵脫落——這是“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了。是方方面面修行的力量都要聚集在一起,才會具足這個時節因緣,所以它是很不可思議的,並不是單純講爆炸了就可以根塵脫落了,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描述爆炸的名相很多:有人說爆炸,有人說桶底脫落,有人說打破漆缸,有人說衝破無明,都是對它的解說。有人是拿了個杯子,杯子很燙,“啪”一下掉地上,借著這個杯子摔掉地下的那一剎那,他也可以“大地平沉,虛空粉碎”。

7   192_根塵脫落後不需要承當

問:根塵脫落了以後怎麼承當?
答:不需要承當。如果真根塵脫落了,力量大得不得了,籠照十方,還要去承當個什麼嗎?承當是因為沒有力量去承當,才叫你去承當。真脫落之後,自性覺照圓明,籠照十方,打也打不走,趕也趕不跑,還要去承當什麼?脫落是徹底的、絕對的,脫落沒有真假。有些人說自己脫落了,問他脫落了看到什麼,他會說看到佛菩薩、看到各種光、看到各種境界,那都是著相了,脫落了是什麼都沒有。

8   193_世界上的一切與我無關

問:身心消融、光明一片是根塵脫落嗎?
答:很多名相都可以解釋它,很多名相都是它的表相。能夠完全證實到它的時候,說什麼都是它,在沒體會到的時候,說什麼都不是它。所以不需要用名相去認識它,認識不了的。猜想是和不是都是相似,不需要猜想。什麼叫根塵脫落?很簡單,發現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與我無關,這就是根塵脫落。

9   194_明心見性和根塵脫落

問:明心見性和根塵脫落是什麼關係?
答:有的人講的明心見性實際上是一種知見:知道自性是清淨的。他們只要知道這個自性,能夠從知見上知道自性是清淨的,就告訴你這就是明心見性。而宗門講的根塵脫落包括了明心見性,根塵脫落肯定是見性了,它是比較徹底的,不是造作的,也不是只停留在知見上,是用實際上的功夫修證出來的,不只是停留在道理上。它不是境界,是跟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的時時刻刻相關聯的,它也是沒有變化的。
只要停留在明白不明白中,還用意識去分析它、思考它,那都不是見性,那是執著。自性是不需要用意識去作用的,是無為法。有為的事情都要經過意識,無為是不用經過意識的,也是不粘著的,因為意識是有粘著的,它要去猜測、判斷、分析、懷疑、明白,還要經過這些手段,這個叫乖巧,粘著就是乖巧。打七就是要打掉第七識,讓它不起分別,不落在明白上。只要還要落在明白上,一定要通過意識知道你在講什麼,這個都是粘著在境界上,自性流露是沒有境界的。

10   195_時刻都在脫落中

問:有一天我打長座下來,也覺得這個世界跟我無關,但是為什麼沒覺得脫落呢?
答:根塵脫落並不是說某一天突然地最終出現脫落,而是時時刻刻都在脫落當中,只是不知道那是脫落。哪一天突然間發現這世界一切與我無關,這是徹底的脫落。平時現實生活當中就有,這就跟見性是一樣的,歷代祖師都說過,每一個人一天中至少有兩秒鐘在做佛,這個做佛就是見性,至少有兩秒鐘是在見性中。也可能某些人見兩分鐘,某些人見兩個小時。
見性並不是說到某一天的某一個時間段才突然間見性了,而是平時就見得到,但是沒有認取。脫落也是如此,平時都在脫落中,但是沒有認取它,哪天定力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剎那間認取,這就是根塵脫落。其實平時也在認取中,就是認取的同時又懷疑了。

11   196_修證不可輕許

(1)
問:能所雙忘是輕安還是脫落?
答:有時候能所雙忘就是脫落,有時候不是,一般能所雙忘之後還會出現業力掙扎,就不能說是。得觀察、體會、交流,會存在反覆。有時候我們說他出現能所雙忘了,但不能夠輕許他,一輕許,他就有住了。因為他沒有完全破除掉疑,就會停留在那裡,輕許他就是害他。這個要觀察,也可以跟他說這是一種輕安,能所雙忘肯定是一種輕安。即便是脫落,說他是輕安也不會埋沒他,他還會繼續去修證。
這個要多觀察,一般是不可以輕許的。像禪宗一些祖師,要觀察三年才能夠給弟子授意,輕易不許他。所以一些公案裡面經常是祖師們互參,有個落處,他就說不是。當然,即便不圓的話他也會圓,那是個過程。甚至還有徒弟說師父不行的,像岩頭禪師對德山老和尚說:“大小德山不會末後一句。”
(2)
問:輕安、能所雙忘、根塵脫落有什麼區別?
答:輕安、能所雙忘、根塵脫落都有聯繫,而且很類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延續的程度不一樣。輕安是短暫的,幾分鐘就是短暫;能所雙忘可以持續幾個小時;根塵脫落的時間就更長了。能所雙忘也有時間短的,時間短的能所雙忘叫輕安,時間長的能所雙忘叫脫落,它是程度不同。
所以祖師都交代不要輕許,比如說有人出現輕安或者能所雙忘了,個別老師就說這是見性了,這叫輕許。因為這兩種很快就過去了,還是屬於生滅相,業力掙扎又反覆回去了,不穩定。這個印證他的話,那就是害他了,所以不能輕許,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根塵脫落的話,除了聽你講之外,還要考察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過去也有一種修行上的說法,就是小悟上千遍,才會有一次大悟,這也是一種方便說。

12   197_承當不疑才能找印證

問:宗門是如何印證的?
答:宗門內就算桶底脫落、根塵脫落,祖師大德也不給印證,也得觀察三年。為什麼要觀察三年呢?看行為舉止、言語道斷,有沒有落地,有沒有了手。其實這三年不是他的師父去評價他,是大眾去評價他,他的行為舉止是做給所有人看的,不是做給某一個人看的。
如果自己先肯定了,但別人說:“不是,你那個哪裡是?你那個只是個境界。”“是嗎?這只是個境界嗎?”這就是產生懷疑了,人家一講立場就不堅定了,馬上被左右了,這種就需要保任。趕都趕不走、打都打不跑了,保什麼?有什麼好保的?很多這些師兄認為自己悟了,就拿著元音師尊的《略論明心見性》逐個作比較,認為師尊說的自己都有。那不等於印證自己是十地菩薩嗎?說起來都很相似,但找對比、找比較就不是。
什麼叫印證?首先自己得有認可,要能夠證據確鑿,能夠承當,自己已經肯定得很好了,這種情況下才能夠找印證。還有一點懷疑,都不用去找,就繼續修。要承當自己的每一步修行,同時,還要時時刻刻超越,超越自己的修行,承當的同時還在超越,這就不存在錯過。不用去懷疑自己的修行,不會懷疑就不會錯過,在修證的路上越走越穩,就越能夠立場堅定,因為沒什麼好懷疑的,自性本來具足。誰能說你沒有?誰能說你沒見性?師兄們問怎麼樣才能夠知道我是開悟的,我就回答你先關上了我再跟你說。本來就是打開的,本來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的,自性本具,本具在哪?本具在流露上,本具在作用上,本具在承當上。

13   198_悟同未悟

問:座上的能所雙忘,是不是就是自性現前?
答:沒有說這個是自性現前,只告訴你是能所雙忘,歷年的開示都沒有說能所雙忘就是自性現前。因為還有業力掙扎,還要反覆。如果說這是自性現前,師兄會說一會兒妄念又起了,又開始念咒了,那能是自性現前嗎?只是講能所雙忘是一心不亂,也是一念不生,在一念不生的當下,這個是諸佛自性。但是會出現業力掙扎,還會反覆出現無數次,沒關係,反覆是有意義的,它能夠培養根塵脫落的力量。
即便是見道,也只是見而已,還不是親證。宗門裡唯有親證才給印證,見道是不給印證的。拿一本書說自己一看就懂了,這個不能夠拿來作為印證。印證的話得拿得出來,不是聽我怎麼說,我說的不一定對,但是我得聽你怎麼說。我們從來不否認任何人的修行,但有一點:不要給自己下定論。下定論就是障礙了,因為有住了。有人說自己是大徹大悟的,那就迷失在“大徹大悟”上了,一開口便有落處,這就是迷失。就相當於掛了一塊牌“我是開悟的”,那有什麼用?有沒有修證,後人自有評價,自己去說有什麼意義?也不要認為自己修了多久,念念都在修當下,甚至當下都不可得,還會有多久可得呢?
悟同未悟,就算是悟了也是未悟,何況是還沒悟的,這也叫修無止境。經常有師兄來說“某某師兄說他開悟了”,我就讓師兄回去拿棍子打他,把他這個開悟的相給打掉。

14   199_法喜是平淡的

問:徹見自性後是什麼樣的心態?
答:經過一番痛苦的修行之後,自己的真如自性是徹見無疑了,心態也完全不一樣了,不會認為人間處處是苦了,這就是得離苦海的表現。面對人間的這一切,表現出平平淡淡、真真實實的歡喜,極樂佛土就這個意思。一切都是法喜充滿,這所謂的法喜充滿,沒有像平常人所感受到的那種大喜,有大喜必定有大悲。這種歡喜是平平淡淡的,但時時刻刻都在流露。

15   200_百無一用是佛法

問:問“見性了有什麼用”,是不是什麼答案都可以?
答:都可以,大家怎麼說都可以,怎麼說都對,但是一定要說出來。就看你會不會用,敢不敢去承當。整天說“我承當了”,承當得說出來。什麼都沒說,承當個什麼?說我不著相,不著相打坐幹嘛?打坐不是著相嗎?大家暢所欲言,這個“說”對自己是有幫助的,要不然整天就是打長座,跟個木頭、石頭沒什麼區別。要會用,不會用十年後還是這樣。
是誰在用呢?不是說見性有什麼用,不見性也在用,關鍵不知道是誰在用,所以就談不上見性怎麼用。所謂的見性就是見時時刻刻起作用的本來,主人翁是誰,本來在哪裡,這就叫見性。要說用,處處皆是作用;要說沒用,真的百無一用。百無一用也對,幹嘛非得要有用,我就不用又怎麼樣呢?不用也是用。問的這句話“見性有什麼用”,就是旁敲一下大家,真的在用嗎?什麼在作用?看大家還有沒有落在想上面。如果去想,看看我要怎麼去用它,又落在思維上了,不是落在自性上,腳跟點不點地就看這一剎那。
哪有什麼用?百無一用是佛法。百無一用,還有個“百”在,所以這叫即用即空,用也不可得。禪宗古德說:“是心是佛,非心非佛。”這都是用,也不是用。作用主要體現在座下,有沒有用自己知道,也隱瞞不了別人。

16   201_見一切相皆是佛相

問:只有脫開認取那一刻,才叫根塵脫落,可以這麼講嗎?
答:可不可以要等你去認取,需要你自己去印證自己。你認取了沒有?你脫開了沒有?書也看了,歷代祖師講的都看了。你什麼時候才認取?是脫開的那一剎那才認取,還是時時刻刻都認取?
不是只講境界,“見每一個字都是見佛”怎麼理解?再進一步,見每一個人、見一切眾生皆是見性。見性是處處見性,不是在哪裡才見性。“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就是這個意思,見一切都是見性,不是見哪個境界才是見性。
歷代祖師的親證到了我們這裡什麼都不是,它就變成了理論。理論就是這麼來的,因為我們做不到。其實這理論難道不是歷代祖師的修證嗎?沒有修證他怎麼說得出來?如果光是聽,不去證,就好比聽到鳥叫:“這是什麼鳥在叫?”知道是鳥叫,但不知道是什麼鳥在叫。

17   202_真正的修證不存在人我對立

問:認為我認取了,凡夫還在流浪,這樣想有問題嗎?
答:這就是分別。真有修證的人對一切事境毫無分別,而不是得少為足。只知道自己做功夫,那樣自了都不行,無濟於事。誰是大德?人人都是大德,滿大街都是大德。哪位不是古佛再來?看得出來嗎?
覺,是遍覺;觀,也是遍觀。《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的開頭就說:“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什麼叫“遍觀”?絲毫分別都沒有,這就體現出修證,不存在人我對立。佛與眾生同圓種智——佛、眾生與我三無差別。在修行上不存在意識上的分別,因為有意識上的分別,就存在貢高我慢,存在貪嗔癡慢疑。自古以來修行沒有高高在上的,越是精進,越是謙卑,頭放得越低。為什麼頭要放得低?謙虛,頭放低了,也是承當,低頭承當,從來沒有認為別人比我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講述度眾生現一切相,甚至到畜生道裡現畜生相。佛的化身無處不在,道場裡的老鼠跑來跑去,要好生照顧它,因為不知道它是不是佛菩薩的化身。這體現出平等性,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都要恭敬,都要善待。言行舉止都能夠顯現自己的修證。
《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平時做觀照——念念當自覺。念念當自覺當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一切相,一切相不立,自然而然體現出來。要弘法利生不能有“我”在,這裡就體現出平等性。大家是平等的,無我在、無人在、無眾生在、無壽者在,一切相皆不可得,這就是平等性。所以說境中無我,方得解脫,對誰都是一樣的——這也叫作諸法無我。

18   203_利益大眾的過程才是親證

問:如何平衡好打坐和服務大眾的時間?
答:修行有兩種人。一種是大成就者,想得大成就,就必須要學會自己親證,同時還要利益大眾,而且是把利益大眾放在第一位,這就叫菩提道或者菩薩道。服務大眾、利益大眾,就是大乘佛法。還有一種只講個人解脫、不講服務大眾,這就不究竟。因為只講個人解脫、不懂得去利益大眾的話,不是圓滿次第上的解脫,這叫有餘涅槃,範圍很小。圓滿次第上的解脫要服務大眾、利益大眾,在這個過程中來圓成自己的修證。
大乘小乘要看各自的發心,不是等成就後再來發心,沒有這個發心根本就成就不了。不能吃眾生苦,如何能廣度眾生呢?歷朝歷代的祖師、大成就者,都是服務大眾的,也稱他們叫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古德才有這麼大的心量。能夠發心服務和利益大眾是最上乘的福報,小根性、小福報的人是體會不到的。
只在座上解脫的不算解脫,宗門歷代祖師都說這個不給印證,座上表現出來的只是輕安。座下的行為舉止、言語道斷,以及利益大眾的過程中所表現的才是親證,才給印證。
所以必須要自己發心做事,在發心過程中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跟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相應的東西。不是我們自己修成就的,是大眾成就我們。不管哪個宗門要看誰的成就大,就看他接引了多少人、度化了多少人、幫助了多少人,因為這些人就是他的眷屬。我佛釋迦第一次轉法輪度的是五比丘,接下來是十大弟子、五百羅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後到八萬僧眾、數十萬僧眾,法脈越來越大,這就是一個親證的過程。這就有了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所以才有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法雲地菩薩、等妙雙覺、圓證佛果,他的資糧、弘化的事蹟,都可以體現出來。什麼叫差別智?智慧圓融的程度。圓融的程度體現在哪?接引大眾的過程。成就者跟一切人都相應,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成就者還跟哪個人不相應,就證明他修證有餘,不是無餘。

19   204_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問:安住這一塊就是《金剛經》裡頭說的,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安住在本位上,我想問下一步怎麼做呢?
答:安住就是不住,那還會有下一步嗎?本來就一切不住了,還會存在下一步嗎?這下一步是住,還是不住呢?究竟就沒有開口處了。這個要時時認取,要絲毫不疑。過去古德問:“向上一路如何?”師父回他:“千聖不傳。”哪有什麼“向上一路”,禪宗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心虛若缽,心空不住。

20   205_果地上的修證——圓融萬法

問:功夫做到這裡,想要再往上一步,要怎麼用功?
答:打七要捨下一切,這個階段主要也就是講捨。座上持咒的速度和念頭的流轉,都把握得很好,趨向平穩了,很多師兄的平常心也流露出來了。這個時候做功夫主要還是一切放下,這個平平常常的、清清楚楚的、恒常不滅的覺知性就自然現前了。
再上一步要如何去用功?歷代祖師都說了一句話:“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雖說是千聖不傳,但是祖師們還是說了怎麼去做,就是外不著相,內不亂心。元音師尊進一步又說:“外不被境遷,內不被念轉”。話雖平實,平實是什麼意思呢?平淡、實在。話雖平實,功用無窮。做功夫越是觀照、越是見性,就越無功夫可做。
功夫做到這一步了,還要不要打七?七已經打掉了,就沒有七可打了,因為不起分別了、不作意了,就已經把七打掉了。打掉了七接下來做什麼呢?做超越,還要超越,因為學無止境、修無止境,覺照無邊,這是超越,也叫超拔。超越什麼呢?超越我們的身心世界。用什麼方法呢?元音師尊六個要點的最後一條:“心量廣大,容納一切。”這就是超越。“保”就是外不住相,內不亂心;如何是“任”呢?禪宗說“任運騰騰”,那如何又是“任運騰騰”呢?“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就是“任”,這就是保任。
那天有師兄問什麼時候解七,然後一位師兄回答他:“沒有解七,塔光的打七從來就沒解過七,一直都在打七,所以就沒解七。”其實今天晚上說的這番話就相當於解七,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打七,今天就是總的解七。這就是打掉第七識,念念觀照、念念覺照、念念安住、念念不住,這就是解七,就是回歸本位。
回歸本位就是因地上的圓滿,也是果地上的起點。回歸本位之後,就是在果地上修行,不是在因地上了。果地上的修行怎麼修?還有沒有層次步驟?其實果地上的修行很簡單,因地上的修行每一步都講如理如法,果地上的修行每一步都講圓融萬法,每一步都是圓滿的。因地上的修行多數都落在分別心上,整天都在分別,所以每天都要講方法,分別可以,但是要如理如法。果地上的修證——這裡說修證,不是修行——每一步都要究竟,所以叫圓融萬法。果地上的修證,是以差別智來修行、體現。好比拿筆來畫圓圈,看誰畫得圓,你比我畫得圓這是差別,不是分別,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1   206_親證般若才能傳承法脈

問:如何理解宗門講的“般若為用”?
答:般若不講理,講理非般若。依般若來講,禪宗一般依《金剛經》為主。般若是比較容易切入的,講的就是不住相,直心便是道場,直心所體現出來的東西是最真切的。即便說直心便是道場,它也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從你開始講直心便是道場,到你用的時候能體現出來。
很多人嘴巴上說直心是道場,但是用不起來,這是因為他所謂的直心道場是理解出來的,不是修出來的,不是親證的。用不起來有什麼結果呢?他自己是獨覺,也叫辟支佛,沒有後人,後面的人接不上來。他自己了了就了了,傳不下去。因為他不是實修實證出來的,所以大家跟著他都是學思維上的功用,這個叫“文字般若”。認為自己是般若,其實不是直心道場。所以他沒有傳承,傳不下去了。這是坐空說白話,沒意義,會形成青黃不接,或者說斷層。
如果說這位祖師的“般若”很厲害,但他下面沒有人能夠跟得上來,那沒意義,成了獨覺,和孔子、老子是一樣的。形容獨覺還有一個詞叫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前面無古人,他自己獨大;後無來者,沒人能夠續上來。沒有香火那證明什麼?就像國學講的那樣,這個人不孝,沒有好好行法脈上的孝道,這個法傳到他這裡無後了。古語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法脈傳承上也要這樣講。我們要報祖師恩,要把這個法好好傳下去,不讓它中斷,這就是報恩。傳到我們這裡斷了,那就是不孝。
印心宗的宗旨是:“印心為宗,般若為用,總持為法,淨土為歸。”所以般若是一種應用,但不能離開其它的,離開其他它的就什麼都不是了。如果以“文字般若”代替全部的話,那我們這個印心宗就變成了“一不坐,二不修”的法門了,第一不打坐了,第二也不修了。

22   207_修無止境

(1)
問:親證有程度的差別?
答:有,這就是差別智。《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正因為有差別智,所以才有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的差別,這是圓融的程度不同,肯定是有差別的。但有一點,他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認定自己是開悟的恰恰就是障礙。天底下誰只要說自己是開悟的,都會被人說是魔。有道無道,自己知道。認取自己的真心清淨無瑕是可以的,但不要認為自己就是開悟的。修是沒有止境的,行願是無邊的。
(2)
問:破了無明相當於幾地菩薩?
答:我們不講幾地,幾地是禪宗講的。就算是初地菩薩,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見性的,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見性的;到了證到二地了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證到八地了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九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哪怕是等妙雙覺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只有佛是開悟的。
這個叫修無止境,為什麼要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呢?承當的同時也在超越,承當了也不作開悟想。承當一念清淨,承當念念清淨,承當了了覺知,了無所得。不需要承當幾地,幾地本身就是個方便說,是在入世、入胎的時候能起妙用,也表現在示現、說法、接引大眾時圓融的程度不同。
很多人說智者大師是八地菩薩,甚至是十地菩薩,那是他自己說的還是後人評價他的?他會說自己是十地菩薩嗎?是後人根據他的示現來認定他是幾地的,而不是他認為自己證了幾地。彌勒菩薩也一樣,誰都說彌勒菩薩是十地菩薩,那是誰給他定的?是他自己給自己定的嗎?是後人認為彌勒菩薩起碼是十地。
(3)
問: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到菩薩位或佛位?
答:娑婆世界的圓滿覺地佛目前只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但人人皆是因地佛。見性的都是證菩薩位,就叫初地菩薩、二地菩薩等等。這位菩薩修到幾地,他自己有自知之明,但他不會說自己是證到幾地的。反倒是那些說自己證到幾地的是冒牌的,因為追求名相了。這個人究竟證到幾地,一般是後人評價的。後人認為這位大德了不起,按照佛經上所講的幾地的情況作對比來看至少修到幾地了,那是後人的一種評價,而不是他自己說的。
同樣,在接引眾生時首先講的是等持心、平等心,不能好為人師,要是認為自己能夠當別人的師父,那是著相了。也是在接引大眾的過程當中,才發現自己貪嗔癡慢疑少了幾分。如果沒有大眾作對照的話,很多人是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和習氣的。所以,不是我在度眾生,而是眾生在度我。歷代祖師都是這麼說的:“是大家給我這個機會和條件,讓我發現自己的毛病和習氣。”
佛教有一句話叫“悟同未悟”,就是悟了也跟沒悟沒什麼區別,悟同未悟,修無止境。他可以承當清淨心是自性,無分別心是自性,差別心更是自性妙用。但他不會認為自己是大徹大悟之人,而是還要繼續修證,這叫修無止境。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