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印心宗特點(1)


1-印心宗適合當今時代
 問:為什麼說印心宗的方法適合當代人修行?
 答:現在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像安寧醫院、精神病科都是人滿為患的。經常有新聞報導什麼地方有人跳樓了、自殺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壓力排遣不掉,採取了拋棄生命的偏激行為,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壓力的問題。這些正是這個時代當中尤為突出的社會現象。當造成精神壓力的東西不能排解的時候,人會顯得過分地煩躁,很不理智,用世間法的語言來說,這個人的壓力太大了。壓力太大之後會導致精神崩潰、導致抑鬱症。人的病除非是絕症才會把人給殺死,但是精神上的病卻可以把一個身強力壯的人殺死。所以精神病是最可怕、最有傷害性的,甚至有些精神病人不僅殺死自己還傷害了別人。
很多人採取用藥物治療精神病,但是藥物的副作用是很大的,既能讓病人忘記煩惱,也可以把他的記憶力破壞掉,這是藥物體現出來的後遺症。其結果就是讓人永遠陷於一種癡呆的狀態,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因為記憶力被破壞了,就是用毒藥把自己部分的腦細胞殺死了。
所以這是科學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而印心宗所用的方法是幾千年來歷代祖師、精神領袖所傳承下來的。這些方法能夠治療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也就是說,精神領袖的作用就是醫治精神病。
其實,人的煩惱、執著、各種苦和肉體沒有太大關係,那都是意識形態中的境界,是可以用各種方法排遣掉的。這些極端的社會現象全部可以回歸到印心宗常用的兩個字上面——種子。凡夫平時打妄想,是因為心裡裝了一大堆東西——各種種子,這些種子平時被意識的作用壓著。凡夫看到東西時習慣著相,在不看東西的時候,腦子裡還在不停地想東西,因此時時刻刻都陷於意識形態中、落在分別妄想中。意識形態、分別妄想,簡稱分別作意,也叫第七識、也叫我執,就是它在第六識上搞詭計,遮蓋八識田,讓八識田裡面的種子沒法翻出來。第七識既是個橋樑,也是個蓋,它一直把八識田蓋著,同時還不斷地起傳輸作用——往八識田這個種子的倉庫裡種種子。由此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無法疏解。
印心宗很適合當今這個時代,能夠幫助解決上述的各種社會現象,包括精神類疾病尤為突出的狀況。因為印心宗可以讓大眾通過所修學的方法,用打坐和心念耳聞來打開心門,釋放掉八識田裡積累的各種巨大精神壓力的種子。
佛教一直都在演變,它是跟國情和時代相應的。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會有釋迦佛所傳的某種教法應世出現,這個法跟這個時代人的心態是相應的。也就是說人的特性、心態以及社會上的種種現象,跟每一個法的表現和弘揚是相應的。

2-有人講“定”證明正法存在
 問:印心宗為什麼會這麼重視“定”?
 答:大定是包括一切定的,包括了大小定。大定可以有定相,也可以沒有定相。有定相是示現,表法給大眾看,大眾才知道宗門還是有人能入定的。不要小看這個表法,是很激勵大眾的。
可以觀察一下,當今的佛教界有幾個人在講定?不說元音師尊的時代,最近這五、六年有幾個人在講定?通常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幾個人出來講定,那當下這個時代呢?如果沒有人談定、論定、講定,那這個時代的法就是亂法,不是定法。人才代代出,就是要有人出來講定,哪怕是小定也要講,大定更要講。
講定的目的就是指導大家入定,定力不在大小上,只在自然流露中。每個時代都有人說定、論定、講定,那證明每個時代都有正法存在。正法的表現就是讓人心為定、以定為主,心定方能治亂,這個社會才會是平和、清淨的,才能建立起一個和諧的社會。如果大家的心都是亂的,而且沒有人來講定,那麼可想而知,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入定,也沒有人能夠指導入定。在佛法中是這個樣子,那世間法呢?
如果長時間的打坐都不能夠入定,那還有什麼法能夠入定呢?某個宗門有沒有人才,就看有沒有人能夠入定,有沒有方法讓人入定。印心宗打七的目標之一:止語觀照,親證禪定。幾個七過去了,有多少人能夠親證禪定?如果一個都沒有,那這個打七是很失敗的。
定是可以超越,超越還是在定中超越,而不是以亂去超越定。超越是個過程,最終到出入無礙、楞嚴大定、金剛大定。所有一切的大定都是在各種小定中建立、培養出來的,而不是一下子從亂過渡到金剛大定,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此人是來示現的。

3-用定力培養慧力
 問:印心宗是如何培養定力和慧力的?
 答:印心宗和其他宗門有不一樣的表現。首先印心宗是跟色身過不去,對身體的要求很苛刻,打坐要求一動不動、死心塌地,從色身的種種痛苦、難受、煩惱中去掉種種執著。身體也叫業報身,無始劫以來的種種業報和所作的各種因緣果報都在身體上體現出來,當然也體現出種種欲望,所以打坐最先就是從身體下手。在欲望、色蘊未了之前,所有的境界都跟身體上的覺受發生關係、產生作用。
打坐從粗住、細住,到欲界定、未到定,到八觸十功德,一直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禪定,都是培養定力的過程。剛開始培養的是注意力,由注意力體會出種種意樂對肉體的影響;再從注意力轉化到觀照力,能夠把種種意樂對身體的影響化空,相應地化空會出現念念分明。預備七打完之後,很多師兄說座上能夠了了分明,這個就叫念念分明,念念分明的階段叫觀心。在欲界定中有念念分明,未來禪也就是未到定的過程中同樣有念念分明。此時會有空樂明出現:體會到空,很輕鬆、很舒服;還伴隨著種種喜悅、快樂;體會到明,如柔和的月光很明亮。能夠體會到喜悅、柔軟、善心,這個過程叫覺受增長。
下一步是念念清淨,念念清淨也叫觀照。念清淨出現在什麼時候?禪定,四禪定中會出現念念清淨。元音師尊指出:打坐不要求入定,不要求開悟,不要追求一切境界。說是這麼說,但這不是反對入定,因為不入定、沒有定的生起,慧是沒有力量的,叫你開口跟大家說說,啞口無言,因為沒有慧力。慧力要靠定力來培養,定能生慧就是這個道理。

4-印心宗的修法體現三種定
 問:《圓覺經》中講的三種定在印心宗的修持上是如何體現的?
 答:奢摩他定,就是宗門所講的昏沉定、未到定這一塊。宗門打坐座上是持咒的,座上只能夠心念耳聞,只可以一動不動,在座上不容易體會到什麼叫奢摩他定,就是偶爾會出現昏沉、未到定這種境相,這就屬於奢摩他定的範圍,但不是整座都貫穿的。
座下叫三昧耶定,三昧耶定就是意識不亂、意境不亂,就是把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拿到座下來用。而且經常在座下還要培養,先提一個“我要入定”的念,就定在那裡一切不住了,這個是三昧耶定。
由奢摩他定、三昧耶定培養出禪那。禪那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定中,座上座下都在定中,就是心不亂的定。印心宗通過打坐、心念耳聞、一動不動,培養出來的定跟禪那是一樣的,座上座下都是心不亂。

5-打坐提高根器
(1)
 問:打坐和根器是什麼關係?
 答:印心宗主張的就是打坐,如果不打坐光靠理論的話,沒有必要修這個宗門的法,去翻書就行了,何必修得那麼辛苦?這個宗門的特色就是打坐,打坐可以培養定力,還可以提高修行人的根器。過去祖師大德都說:如果是上根利器之人,聽聞佛法,或者聽到《金剛經》上面的某一句話就可以茅塞頓開,大徹大悟,根本不需要打坐。現在人的根器已經是頹落了,不得已要用打坐來幫助大家提高根器,最終都可以把大家的根器提高到上根利器。
(2)
 問:如何能知道自己的根器?
 答:根器人人皆有,但是有的人的根器是隱性的,有的人表露得很明顯。表現得比較明顯的人比較機智,心不容易亂,而且說話不囉嗦,很容易直心表白。現在管這種人叫傻二愣,有點傻傻的。其實這種人頭腦很簡單,很直白,心不容易亂。
還有一種人根器沒有那麼足,沒有表現出來,是隱性的,可以通過打坐來培養根器。剛開始讀元音師尊和祖師們的書讀不懂,根器跟不上,不相應。通過打坐修行之後就看懂了,一看就知道祖師在說什麼,甚至連祖師還沒說出來的也看懂了。這就是跟祖師相應,這就是根器提高了,所以通過實修也可以培養禪宗根器。
元音師尊有一個開示,他說以前喜歡跟師兄們一起去聽大愚祖師講法。到了愚公跟前,愚公就問他們:“你們是怎麼打坐的?是怎麼修行的?”大家就跟愚公說:“我們是一座兩個小時。”愚公說:“不行,要兩座、三座連在一起打,也就是一座要四個小時、六個小時。”既然愚公這麼說,就回去兩座連在一起打。修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跑去聽愚公作開示。愚公作開示講到中途的時候,突然間停下來 問:“你們一座坐多長時間?”師兄們就回他:“兩座連在一起打,一座四個小時。”愚公說:“太少了,要三座連在一起打。”三座連在一起打就是一座六個小時。“要不然的話,你們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不打長座不知道祖師在講什麼。

6-打好基礎就是成就
 問:印心宗的打基礎和最終成就是什麼關係?
 答:印心宗的下手是從無相密開始,以直指為指導,這跟禪宗是一樣的,唐密、藏密、東密都不會這麼用。見面談打坐都是講基礎,說來說去還是講基礎,沒別的東西,沒有什麼玄妙可說。基礎打得牢固了,諸佛菩薩所講的經律論和歷代祖師所講的機鋒妙語,很直截了當就用得上,這就是了手,也不用在理論方面去下太多功夫。無論修多少年,還要從最基礎的打坐開始。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所修的法就成了空中樓閣、霧中樓臺,是很渺茫的,了不可得的。印心宗沒有太高深的東西,把基礎打好了,直接就成就了。
打坐從最初的初住開始到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乃至能所雙忘,然後再到根塵脫落,都是在打基礎,沒有哪一天不是在打基礎。所以每座都歸零,每座都化空,每座都不可得。每天都是第一座,每座都是從頭開始,每座都是基礎,就連根塵脫落了還是基礎——成佛的基礎。而且根塵脫落以後,那是基礎的基礎。什麼叫基礎的基礎?替打基礎的師兄做基礎,做最基礎的工作。老師兄為新師兄打基礎,幫助新師兄成就,老師兄就是新師兄的基礎,幫助打基礎的師兄修證到大成就,修法是用來幫助大眾的。基礎不牢,就要推平再來。
整個密法所用的方法就是這樣,外表看起來很神秘、很複雜,其實越是這樣成就越快。因為基礎打好了就是成就,沒別的東西,就是打基礎。

7-從身密和語密證入心密
 問:印心宗的打坐方法是如何體現佛力加持的?
 答:印心宗自古以來的名字就叫“心密門”,用的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從身密、語密證入心密。普賢菩薩代表身密,普賢菩薩表法叫真如。不生不滅、不動不靜、不增不減就是真如。打坐要求一動不動就跟普賢菩薩相應,座上要求閉著眼睛、一動不動,然後持著咒語,從而達到“都攝六根”的作用,把六根攝持住,這就是身密。
文殊菩薩代表語密,心念耳聞就是文殊菩薩的體現,其實就是注意力,在一句佛號或者一句咒語當中,心不外馳,由此培養語密。
釋迦牟尼佛代表意密,體現在意密上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就是心,所以叫心密,心密也就是意密。
這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加持我們。這叫金剛乘、真如門,體現出來就是這種修法。宗門打坐是三分自力、七分佛力。結的手印和持的咒代表佛力,再加上發願,那就是加被了。

2   一、印心宗特點(2)


8-印心宗妙在心念耳聞
(1)
 問:印心宗的打坐方法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答:凡是修學過印心宗的人,再去修別的法門,因為不用結印,也不用心念耳聞,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馬上就能夠感覺到很輕鬆、很舒服,那叫入靜,不叫入定。有些人喜歡上這個境界,認為這個比修印心宗要好。其實他認為的“好”,修了兩、三年之後,反過來一看,真實的受用沒有印心宗好,他還會回過頭來求法。
印心宗的各個法門,妙就是妙在心念耳聞上。唯有心念耳聞,能讓你出現能所雙忘;唯有心念耳聞,能讓你親證根塵脫落。離開了心念耳聞那就漫長了,就是幾十年的功夫了。心念耳聞也並非宗門祖師才有,其實佛教最早的傳承一直延續到現在就沒變過,用的都是這個方法,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個咒語,這麼多個手印,這麼多種佛號。要不提倡心念耳聞的話,用那麼多咒語幹什麼?結那麼多手印幹什麼?一句“阿彌陀佛”不就可以了?既然存在這麼多個咒語、這麼多個手印、這麼多個法門,那肯定是離不開心念耳聞的。關於心念耳聞,每一個法門的要求不一樣。當然最重要的是跟師資有關係,不是法的問題,同樣一個法,不同的師父在傳承,不同的師父按照自己的風格來要求,結果是不一樣的。
宗門方法第一步是攝心。大勢至菩薩有一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攝心,用宗門金剛持的方法就可以把六根攝持住:微笑持咒,不出聲,自己耳朵聽得分明。
第二步,安身。無論是單盤、雙盤,還是散盤,身體一定要端坐,把手印結在胸口之上。佛教經常有一句話:何處安身立命?這是安身,身體要坐得穩固,坐在那裡像一口大鐘一樣——坐如鐘。攝心、安身,這是打坐的開始,也是實踐佛法的開始。不管修哪一個法都是在實踐佛法,實踐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傳承。
第三步,結印、持咒。持咒要輕快、自如、歡喜、慈悲、柔軟。剛開始持咒是字字分明的,腦海中雖然是煩惱不斷、妄念紛飛,但是通過耳朵和嘴巴的共同作用,能夠用每一句咒語或佛號把意根牢牢地攝持住。這就是先從粗住下手,從字字分明開始。
(2)
 問:能不能詳細地解釋下心念耳聞?
 答:心念耳聞是宗門所有法門的特點。以後有人要問什麼是心中心法,不用告訴他六印一咒是心中心法,不是的。明心見性是心中心法,觀照是心中心法,心念耳聞是心中心法。心念耳聞是心中心法的最低要求,如果打坐沒有體會到心念耳聞,就不如法了。沒有心念耳聞就不會有觀照,沒有觀照就不會明心見性。宗門有六十多個法門,不止是個六印一咒。這些法門的特點是一樣的:座上心念耳聞,下座綿密觀照,直到根塵脫落、見性成佛。不見佛性,學法無益,學再多的法也是到老一場空,沒有意義,了無所得。法是用來度人的,不是拿來炫耀的,所以傳法也要嚴謹,不是他要什麼法我們就傳什麼法。不嚴謹就對法不恭敬,不是他想求我就傳給他,要看他是不是這個根器。
剛開始持咒要口念耳聞、字字分明,嘴巴和舌頭一定要動。為什麼要字字分明呢?因為對咒還不太熟悉,在打坐的過程中經常還會忘失,所以要求是要字字分明。持咒的速度方面,六字大明咒是每分鐘三十到四十遍;阿彌陀佛每分鐘是五十遍左右;心中心法是每分鐘十遍左右;准提法和藥師法每分鐘六遍左右。
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有的師兄兩個月以後持咒的速度開始變快;有的師兄可能會慢一些,需要三個月或者四個月;有的師兄一個月咒就已經念得很熟了。剛開始妄念很粗,所以念咒的速度不會太快。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妄念開始變細了,煩惱也少了。妄念一旦變細之後,就顯得多了起來,持咒的速度要稍微加快一些,嘴唇的變化也不大了,變成微動了,但是舌頭一直都在跳動。
有很多師兄看書,看到徐老的書上寫靜坐的時候要“舌頂上顎”,就問我:“舌頂上顎怎麼持咒?”我說:“你們沒看明白徐老在說什麼,徐老說的是靜坐,沒有說持咒。”持咒的時候舌頭頂著上面,怎麼持咒?根本持不了。舌頭動才存在心念耳聞。很多師兄說:“我的舌頭不動,我也知道咒在。”那個叫心想不叫心念,我們只有心念耳聞,沒有心想耳聞一說。
心念耳聞就是知道咒在,但是咒語並不是字字分明的,持咒的速度加快了,快到什麼程度呢?六字大明咒一分鐘六十遍以上;心中心法一分鐘十五遍以上;藥師法、准提法一分鐘十遍以上。速度加快了,元音師尊開示說這時候持咒是“入流亡所”,一直都知道咒在,但是不知道這個咒有幾個字,有時候持起咒來隻知道念了兩、三個字,這個咒就過去了。很多師兄問自己是不是念漏了,其實沒有漏,因為這個咒指的是音不是字,形成咒輪之後,它飛快地閃過去。只知道這個咒還在但是已經沒有作意在咒上了,形成了一種慣性,這種慣性是自然的。
那麼念頭變成咒了,妄念變成咒語,唯有咒在,又是自然持咒,這就是心念耳聞的特點。這樣才能夠綿密持咒,偶爾會從心裡面翻出一些種子來,但也是很快就閃過去了。慢慢會發現念頭變得越來越微細,念頭越微細持咒的速度就越快,幾乎是連成一片,也不存在快慢之說了,咒變成一片全是咒音。有時候閃爍出某些念頭來,也只是知道,能夠感受到,但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這個念頭叫微細流注。座上出現了微細流注,相應的就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到一定的時候,突然間咒沒了,念頭也沒了,一下子想持咒也持不出來了,張開嘴巴就只有一個“阿”在。這個時候不是不想持咒,而是自動就念不出來了。
能所雙忘的時候念頭不是沒有了,而是形成一個念流,沒有生滅相了,這個念流叫什麼?叫了了常知,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有人說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只是有時候出現一種失憶的狀態,對周邊不知道了,但對自己的感受還是很清晰的;要說對自己也存在一個暫時的忘失,那也正常,但是不會持續太久,會出定,出來了還是了了常知。能所雙忘之後,有時候會一剎那雙忘,很快又恢復了,咒又提起來了,又有微細的念頭存在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念頭起來了,馬上咒跟著也就起來了,它是很自然、很相應的。這種現象會出現很多次,在打七期間最容易出現。
大家下座要沒有攀緣心,保持止語,心態平淡,不去胡思亂想。那下座幹什麼?下座就是觀照,睜眼閉眼都是觀照。如何觀照?了了常知、蕩然不住,這就是觀照。
在這短短的幾個七內,就能夠座上心念耳聞,下座綿密觀照,這是很了不起的事,這是一般的學佛者不敢想像的。沒多少人敢想:“就打這麼幾座,下座就自然觀照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這就是宗門的特點,這個宗門是頓悟法門,也是頓超法門。

9-法門的特點是觀照
 問:印心宗為什麼提倡打坐和打七?
 答:打坐它妙在哪裡呢?妙在攝心上,能夠把妄心攝持下來。祖師開示什麼叫打坐?打消一切妄念,坐見諸佛本性,簡稱打坐。而不是說盤腿,雙盤也好、單盤也好、散盤也好,坐在那裡結個手印就叫打坐。所以要從祖師大德的這一句打坐上面去體會的話,只要你是時時刻刻妄念不起、心不散亂,那麼時時刻刻都在打坐。
我們的道場是專修道場,時時刻刻都在打七,這個道場最大的特點就是觀照。除了打坐就是觀照,念念都在打七,時時刻刻都在打七,時刻時時刻刻都在打掉第七識,不在這上面起分別。如果說在道場當中能夠修行到如此,也就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在打七。
印心宗的特點就是觀照跟見性,六印一咒是修持和啟用的方法。不管修什麼法,都要講觀照。《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這部經就告訴我們什麼叫作心中心法,即一切佛如來心中心法。什麼叫作諸佛心中心呢?觀照就是諸佛心中心。所以只要會觀照、自然觀照,都可以說這師兄是心中心的。修證能夠到念起念落、起心動念都在觀照當中,就已經不是凡夫了,而是果地上的修證了。
有師兄說來這裡的目的就是求心中心法,讓他修六字大明咒,他認為這不是心中心法,要六印一咒才是心中心法。其實觀照才是心中心,見性才是心中心,六印一咒只是方法——方便法門。究竟的法,就是見性,就是觀照,它不需要結手印,也不需要持咒,念念都是自在清淨的,這才是真修行。只要有個法可修,那都是方便,不究竟。六字大明咒、念阿彌陀佛、准提法、藥師法,這麼多方便法,都能夠入觀照,這也是釋迦佛說的,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皆是心地法。什麼叫心地法啊?心地法就叫“諸佛心中心”,觀照見性,這就是心地法,自淨其意也就是觀照和見性。
諸佛自性是人人本具的,不是通過打坐修行之後才有的,而是本來就具足的,修行的過程也叫作返本歸真。因為本來就是具足的,所以才能夠返本歸真。如果佛性是後天才修出來的,就不能夠說是返璞歸真了。我們只是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去證明到諸佛菩薩所講的是真實不虛的,不是開玩笑的。
座上心念耳聞,下座體會觀照,充分觀照,方法就是止語、止念、止息。止語是什麼意思?不只是說不說話,連妄想都很少去動,心態要保持平和。止語、止念、止息,說白了就是觀照,下座以後體會這個平常心,平常心也就是清淨心的寫照。只要稍微起了一下念頭,攀緣了,自己馬上就可以發現,誰在攀緣呢?誰在流浪了?誰在執著?而且大家能夠共同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觀照不光是自己能夠觀照自心,同時還可以觀照到別人。不光只是培養定力,也是在培養諸佛五智。培養法界同體性智,也就是根本智——如來自性、妙圓真心。同時在培養妙觀察智,也是在培養平等性智,心平不平等?有沒有落在分別上?有沒有對這個師兄不滿,對那個師兄又有特別的看法?有沒有這些在?這些都是在體會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哪來這麼多分別?這些要用的,不光只是打坐,像石頭木頭一樣固定在那裡,座下還要活用,要運用的。

10-理論和實修相結合
(1)
 問:有人說如果正確的知見都沒有樹立起來就開始打坐,會出問題,這個怎麼理解?
 答:那就請問,釋迦牟尼佛是先學的理論,還是打坐開悟之後才講的法?我們向佛陀學習首先要學佛打坐。如果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什麼知見是正確的?親證的才是正確的。都親證了,還要去重新開始做什麼?已經到達目的地了,還要回過頭來去學嗎?那些不願意打坐的人會講:“先學教理,教理通了,再去打坐。”學教理一輩子不見得學得完,再怎麼學的話,三藏十二部一輩子能夠圓融貫通嗎?貫通不了就是教理不通,還得學,這輩子都不夠用。好比吃飯,有沒有必要先知道為什麼要去吃飯,然後再去吃?
(2)
 問:想交流下關于元音師尊的《略論明心見性》,看看我理解得對不對,可以嗎?
 答:理解誰都會理解。有師兄一看元音師尊的《略論明心見性》,知道這就是見性,認為自己就是見性的了。要說理解就是這樣,所有的師兄都是見性的,沒有不見性的,只要看得懂都是見性的。給大家的印證就是這樣:看懂就是見性,那叫見道分,不是證道分,證道分不需要拿別人的東西來對照。從門外入者不是家珍,這不是你自己的本事,自己的本事是言語道斷,拿得出心得體會那才是自己的。拿個東西來對照,明顯證明心是虛的。
《金剛經》中說:“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那你的成就是跟佛一樣的,這個你相信嗎?若是相信,你是不是就是佛了?不是。這裡還有一個因地和果地,還得要自己修證。老去搬別人的書來證明自己,那能夠說明什麼呢?是說你的知見錯了,還是說你的知見對了?不管對和錯都還是知見。有一個詞叫“說食不飽”,說得很好聽,但是肚子還是餓的。整天在那裡談菜怎麼做,香味怎麼好,但肚子還是餓的。只是說那個道理而已,有什麼意義?況且,元音師尊說法也講當機,不當面是不會說這些的。師尊的《拈花錄》裡記錄的是每天跟師兄們面對面交流的內容,都是當面的,不當面則不當機。
在書本上找知見的師兄太多了,不用打坐就看得懂證明你有水準。但是不用打坐,元音師尊傳這個法幹什麼?不是多此一舉嗎?
(3)
 問:如果用印心宗的修法加上禪宗這種立地成佛的圓頓見地,是不是會更快呢?
 答:我們所修的正是禪宗,座下觀照就是禪宗。你所講的那種禪宗是理論上的禪宗,不是修證上的禪宗。首先不講理論上的,講心性上的,心性上能夠達到了,再去看書,一目了然,這是相應的。因為祖師大德所寫出來的禪宗理論,就是修證出來的,不修證哪來這些理論?所以首先要修證,之後再去看書,你才知道書上在講什麼。如果從研究理論下手的話是沒有用的,今天看了就忘了,明天看了又忘了,不相應就看不懂、看不進去。
很多師兄剛開始看心密文集,都不知道在講什麼,但是打坐修行一段時間之後,越看越親切,會感覺三代祖師簡直就是在講我們是怎麼修的。再去讀《六祖壇經》也一樣,感覺六祖就是我們的老師,就像在當面指導一樣,能夠找到切入點。
(4)
 問:印心宗是如何把理論落實在實修上?
 答:目前佛教界一些其他宗門是從理上去認識,實修實證上做得比較少,慢慢地實修實證的人才就沒有了。因為一代一代老去了,新的跟不上,青黃不接,導致實修上沒有人指導。實修上沒人指導,理論上的東西就變成了空話,成了高不可攀的境界,理論就沒有辦法用到實踐上。最後的結果就是理論也沒有用了,這個宗門就逐漸消失了。
宗門內也有這種狀況:老師們講得都很好,但是弟子們體會不到,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所以老師說老師的,弟子做弟子的,他們沒有辦法相應。
一部分師兄最近說:“原先讀佛經和祖師的開示,看都看不進去,更看不懂。經過一、兩個七的長座之後,能看進去了,知道祖師們在講什麼了。”這就是通過打長座把自己的根性提高了。
印心宗是通過打坐來打開本來的智慧。有些問題不是靠問老師得到解決的,靠自己去親自證實才是最妙。歷代祖師寫了那麼多著作,那都是祖師們自己的心得體會,到了我們這裡都變成了理論。心得體會也要通過自己修證才能夠體現出來,才能夠親證。所以要把自己的東西證出來,而不是不管誰問問題都搬經書或祖師大德的開示。那畢竟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是自家寶藏,說白了還是人家的東西,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修行就是要自己去親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要有任何的依賴。

3   一、印心宗特點(3)


11-印心宗和其他法門的區別
(1)
 問:宗門的打坐和禪觀靜坐有什麼區別?
 答:禪觀不持咒也不結手印,上座是坐在那裡禪觀,他們不翻種子。印心宗講的是翻種子,要結手印持咒才能夠翻得出種子。如果修印心宗不持咒,就相當於禪觀靜坐,雖然覺受上是很舒服的。
印心宗法是最苦的一個法門,要在各種痛、煩惱中去翻種子。有師兄修了印心宗之後去修別的法門,發現真的輕鬆舒服,不像印心宗修得這麼痛苦、難受。師兄們來求法,會被告知印心宗的法可以說是所有法門當中最難修持的、最痛苦的一個方法,不一定非要求最痛苦的方法來修行。念佛很輕鬆,連坐都不用打,走在路上就可以念佛。或者拿個轉經筒念六字大明咒也可以,不需要打坐。
還有一些法門也打坐,就是剛才所講的禪觀靜坐,比如觀空、觀四念處、內觀等。很多種觀的修法是要睜開眼睛的,當然內觀是閉上眼睛往內觀的。觀空的時候,一上座就臆想身體跟大自然是聯繫在一起的,大自然所表現出來的萬物都是非空非有的。想像這個身體和萬物是一樣的,然後感受空氣新鮮,身心愉悅。在這些簡單的觀想方法中去體會安靜康寧的覺受,從意識上體會到快樂。當然也有一些是伴隨某些動作來進行觀修。
這些禪觀靜坐的方法不講一心不亂、一念不生,就講身心康寧,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煩惱。但這些境界是建立在作意上的,也就是憑空想像。作意的方式比較容易入門,但是不容易掌握。很多老師兄修學這些作意的方式幾十年後,感覺就跟昨天剛開始修是一樣的。
這些作意的觀想法一般比較適合僧眾修行。在家居士每天都在忙,跟這樣的方法不容易相應。在家居士修禪觀靜坐或者內觀等的方法,能成就的很少。有一小部分成就的,雖然現的是在家身,也是全職在修行,沒做別的事,跟出家差不多是一樣的。
禪觀臆想是作用在第六識,為什麼呢?因為看不到微細流注,印心宗所講的粗住、細住、微細住這些過程,最多只能看到粗住,就是能看到煩惱見、妄想見。看到的同時用意念、臆想去壓制,把它壓住了。還是用分別意識在做功夫,所以是停留在第六識上的。
那麼到了最高層次的禪觀就不講作意了,但是他要用洞察力,就是觀察別人的心態來跟你做交流,他還是離不開意識,這個叫作審度作意,用的是第七識來跟大家做交流。所以不是六識就是七識,沒有辦法用八識來做功夫。這樣的修行充其量就是在打基礎。當然他們特別喜歡講定境、定相、四禪八定,這些都是境界。
印心宗不講這些,因為直接從八識下手,不用經過六識、七識,不用刻意去用六識、七識來做功夫。心念耳聞就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咒上,不放在臆想上,通過心念耳聞來培養定力。心念耳聞不能夠停下來,要持續地念。唯一能夠停下來的,就是修行人親證到一心不亂的時候,能所雙忘了,咒語沒有了,自動消亡了,不是有意識要停下來,而是想念但念不出來了。
心念耳聞是什麼概念呢?口微動,不出聲,但是知道自己是在念咒,耳朵是聽得分明的,耳朵聽的是無聲之聲,這就是心念耳聞。但是很多師兄喜歡用他們認為的心念的方法,不是嘴巴在念,而是用腦子去想,認為這個叫心念。其實歷代祖師都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說白了心念耳聞就是口念耳聞,嘴巴是要動的。
也有很多師兄口型、嘴唇動的幅度很大,而不是微動,那是因為每個人的口型和習慣不一樣,有的人動得比較細微,有些人動的幅度比較大,這都屬於正常範疇。但是原則都是一樣的,嘴巴和舌頭必須得動。用心念耳聞、無聲之聲來攝持住意根。因為意根是最活躍的,一切煩惱、妄想執著、妄念紛飛,都是意根作用出來的,所以要用咒語和手印攝持住意根,從而達到不去理睬妄想、煩惱、妄念紛飛,只管心念耳聞把散亂的心收攝回來。用心念耳聞持咒時不是用意識起作用,因為心門是打開的,心門也就是八識田的門,打開的時候會從八識田中湧現出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現象叫種子翻騰。
從釋迦佛時代到當今這個時代,講過“翻種子”的宗門只有兩個:一個是禪宗,一個是印心宗。為什麼其他宗門沒有講呢?因為其他宗門是用臆想去做壓念上的功夫,心門沒有打開,八識田裡面的種子翻不出來。
印心宗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講心念耳聞。有的老師根本不跟大家解讀什麼叫心念耳聞,甚至認為嘴巴不用動了,坐在那裡想就叫心念心聞。如果說嘴巴都不動坐在那裡想,那就跟其他宗門是一樣的,沒有種子可翻了。由於壓念的作用,直接就是空靈不住、萬般寂靜的景象,宗門稱那種景象叫壓念,他們沒有種子可翻,也看不到種子。
看不到種子,怎麼能夠看到念頭起處?種子就是念頭起處,比如說下座觀照,什麼叫觀照?看到念頭起處就叫觀照。座上看不到妄念,看不到種子翻騰,下座就看不到念頭起處;座上能夠看到種子翻騰,下座才可以看到念頭起處,座上座下是相應的。能夠看到念頭起處,才知道什麼叫觀照。
即便是修印心宗,不強調口念耳聞,不強調心念耳聞,而是強調用意識去壓念,同樣也是不相應的,跟宗門的傳承不相應。用這樣的修法修一百年,還是停留在心念心聞的假像中,那是一種假像,不是真實的。
用壓念來做觀照,禪宗稱之為死水功夫、枯木禪,不能夠活用,所以叫壓念不起。六祖惠能禪師那個時代,有一位臥輪禪師,他用的就是壓念的功夫,他的偈子是: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對境心不起”,就是壓死了,“菩提日日長”,就是用這個來長功夫。六祖就給他做開示: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他是百思想不能斷,不能壓制,“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就是做的功夫不同,印心宗做的功夫跟六祖是相應的。
(2)
 問:為什麼印心宗的修持不需要觀想?
 答:修密法有“有相密”和“無相密”的區別。印心宗是無相密,不需要觀想,不觀想的目的是讓大家能夠直證真心。因為真心時時刻刻都在流露、顯現。如果用意識去觀一個相、觀一個種子,那體會不到一切都是自性流露的,著力點都在相上了。當然也有很多人喜歡有相,要修觀想,讓自己這個身體結著雙盤能夠騰空而起。雖說這個騰空能夠讓某些師兄在這方面生起信心,修行原來可以有這等本事,但是這畢竟與了脫生死、見佛本性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花個十幾、二十年時間在這方面用功的話,有時候可能會失望。
要用無相密的方法來修行,需要有深厚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打長座。如果不是以打長座作為修行手段來修無相密就會很累,要停留在思維上、意根上,那樣其實還不如去學觀想。觀想就是通過思維、意根來攝持住心,不能狂亂,就是從有相下手。
如果以兩個小時左右的打坐來傳無相密就很累了。一些別的老師不講打長座,他們怎麼傳都跟印心宗不相應,總要用一些宗門外的方法來給大家作調節。這樣傳就很累了,也傳不下去,傳若干年之後沒有人接班了,他們的法脈自動就斷了。所以印心宗從大愚祖師開始到二祖、三祖,都是主張打長座的,印心宗的傳承就是打長座。
(3)
 問:印心宗的藥師法和唐密的藥師法有什麼區別?
 答:印心宗的藥師法主要講的不是調息,而是調心,用心來超越一切,和心中心法一樣都是無相密。吳立民老師那邊的藥師法主要是觀想加咒語相結合的,屬於唐密。唐密是從有相法開始修的,從觀想開始,咒語會念得特別慢,聲音特別大,是通過這個來調,跟印心宗的無相密不一樣。
印心宗是無相密,是從漢密傳過來的,不是從唐密傳來的。漢密是誰傳進來的?是達摩祖師在北魏時代的後漢時期傳進來的,比唐密還要早三、四百年。漢密傳承是無相密,不是有相密,有一些人誤以為是唐密,唐密是從有相觀想開始,印心宗沒有這個下手處,也不需要經過這一步,所以修法還是有區別的。

12-修法需要善知識指導
(1)
 問:印心宗傳法的條件是什麼?傳法之後又該怎麼修呢?
 答:傳法要按照傳承來,不能搞那些不如法的傳法,這也是我當年答應元音師尊的。師尊說傳承是一個人一個人灌頂,不是批發式的灌頂。二祖的開示裡面也講:來人修法的過程要瞭解,他修過什麼法、修到什麼程度,都要交流。然後再看他的根器如何,才能夠告訴他能修什麼法,該灌哪個頂。如果達不到要求還得指導他怎麼去做。
傳法之前的要求是要打好基礎,基礎打好了,這一系列的修法指導才能夠延續下去,才能按照宗門的步驟一步步來。從粗住,一直到細住、微細住、微微細住、微細流注,一步一步這麼修下去,直到能所雙忘、根塵脫落,一路風光這麼修下去。但是如果中間出現打嗝、換腿、身子動,後面的階段就不會出現,因為還有能所在,有能所在就不可能出現能所雙忘。
到哪一階段就會翻出相應的種子,這就是境界相應。八觸十功德裡最後一種叫境界相應,境界相應涵蓋前面的八觸和其他九種功德。八觸包括酸脹麻痛、滑澀輕重,什麼時候出現了,會有相應的感受出來。什麼時候會出現慈悲善心、空明智定,也會有相應的表現。
要是晃來晃去、動來動去,修十年也不會出現這些狀態。甚至有人二十年了,還在晃來晃去,在座上培養動力。山東那邊兩位師兄就是這樣,修了二十年了,一見面就問座下怎麼觀照。他們雖然每一座達到了四小時,但是座上一直在動,還睜眼睛看時間。這相當於在座上培養動力,打發時間,座下就不得真實受用。我告訴他們要從一動不動開始培養打坐。他們就先放下心中心,用六字明來培養定力,用六字明可以做到四個小時一動不動。他們就每天四個小時,坐了一個星期,然後興奮地給我打電話說“知道什麼叫觀照了”。就這樣一個星期超越了二十年。
觀照是成佛之母、成佛入門,要成佛就必須要會觀照,不觀照成不了佛。而且觀照不費絲毫之力,很自然地就可以觀照,告訴你這就是見性,觀照就是見性。所以基礎打好了,直接就是成就,沒有另外一個過程讓你成就。
修行目的是成就,沒有打坐的基礎,怎麼能夠成就呢?三代祖師過去出書為什麼講的都是心中心法,不講別的法門呢?因為那個時代修什麼法門的佛弟子都有,所以他們直接入心中心法可以坐得很好,因為已經有基礎了。就連元音師尊修心中心法前也是別的法門修了二十多年了,他的基礎打得多深厚,還用去講打基礎嗎?二祖就更不用說了,二祖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家族裡所有的人都是佛弟子,他出生後就在修行,一直到四十幾歲接觸到大愚祖師。你看二祖修了多少年?這是基礎深厚啊!有深厚的基礎修心中心法就很輕鬆。
我們要總結前人的經驗來讓這個傳承更加如法。亂傳只能夠導致這個法門亂。現在會有別的宗門的師兄說我們的法門亂,因為傳得很亂,沒有規矩,造成的現象就是亂。
(2)
 問:為什麼印心宗的打坐不算執著於禪定?這種打長座為什麼需要指導?
 答:外道可能有執著禪定的狀況,外道打長座就是執著樂趣、執著四禪八定,但是正法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況且師兄們一直是在指導下修行,更不會有這個問題。
四禪八定我們還是會繼續講,就是說別人所經歷的,印心宗也在經歷。用印心宗的經歷表達、論述出來,同時又在超越。講出來之後,修行人在修行上就有一個立足點,修證到哪一步,自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有了一個方向標。否則修到一定程度不知道這是什麼階段,找一位老師交流,老師又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老師一句話說“你這是外道”,就不敢修了。結果修印心宗的、修禪定的,功夫還不如外道。
上海有一位老師兄身體不好,他知道經上說心中心法的手印、咒語力量很大,可以治病、消災、培養定力、還可以成佛。既然佛都可以成,還有什麼毛病不能治呢?他就自己打長座,他的傳法老師沒教他如何打長座。
他打長座之後出現了很多境界,就去找他的灌頂老師交流這些境界。結果這位灌頂老師聽完之後一頭霧水,因為他沒打過長座,沒經歷過,所以不清楚這些是什麼境界。師兄所描述的,他既不能夠說有,也不能夠說沒有,就不說話了。師兄在老師那裡找不到答案。老師邊上的其他師兄就在議論,這個人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因為他的境界別人沒有,連老師都不表態。但是那位師兄反觀自己,並沒執著這些境界,走火入魔是執著境界才會導致的,沒有執著這些境界怎麼會走火入魔呢?這位老師解答不了,他就去找別的老師。在上海周邊找了五、六個傳心中心法的老師交流,都找不到答案,誰都認為他走偏了。他就閉口了,找不到能夠解答這些問題的,他就自己悶在家裡不交流了。自己還是在打長座,因為通過打長座,他發現對身體太好了,六十多歲的人,表現出來精力非常充沛,每天吃得很少。
前年他聽說我到宜興去傳法,就從上海趕了過來,我們一交流,感覺很相應。他講到一步,我可以把下一步說出來;他講到下一步,我就把再下一步會出現什麼情況說出來。我說這些修行狀態沒有問題,是打長座的表現,都是如法的。這麼好的一個法門,因為沒有打長座,導致沒有人能夠解答這些問題。出現這些狀況其實都是正常的,最後被解釋成不正常了。
(3)
 問:跟蹤指導可以達到什麼目的?
 答:宗門整個修行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是一個相應點。相應就是跟諸佛菩薩相應,跟歷代祖師相應,時時刻刻都相應了,最終必定成佛。相應點要經常溝通,就是要看相應點在哪一個位置,知道本位在哪裡,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修行必須要有跟蹤指導,沒有跟蹤指導的話,就像一個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
即便是人與人相處都要講相應,修法上就更要講相應。在修行上,善知識能否與修行人的修證相應,就是指善知識的指導能不能在修行人整個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的修行中都起到作用。
(4)
 問:什麼是與善知識的相應?
 答:你的心清淨了,你的心跟善知識的心都是無比清淨,無上清淨,這就是相應。相應它有無比相應,也有無上相應。先是相應,相應就是你的觀點跟善知識的觀點一致,這個叫相應;還有大相應,大相應就是在你的觀點跟善知識的觀點相應的基礎上,有了某些心靈上的感應,它叫感應道交,這個叫大相應;大相應之後有無比相應,就是你能夠體會到善知識的心是清淨的、透明的,同樣你也有這種清淨、透明的覺受存在,這叫作無比相應。無上相應,就是你時時刻刻能夠體會到善知識的慈悲喜捨和弘法大願,這個無上相應就不光是跟善知識相應,跟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相應,所以叫作無上相應。

4   一、印心宗特點(4)


13-灌頂的種類
(1)
 問:灌頂有哪些種類呢?印心宗的灌頂有沒有什麼特別要求?
 答:灌頂總共有五種,其中第五種叫作自性灌頂,是根塵脫落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也叫涅槃灌頂,那是最究竟的灌頂,是自己給自己灌的。
所以一般的灌頂就是前面四種。第一種是結緣灌頂,就是師父和你還不認識,你去那裡湊個熱鬧,師父給你摸了一下頂,那個叫結緣灌頂。你就記住這位師父給我摸過頂,我已經跟他結下了無上因緣。這個是你自己知道,師父未必知道你是誰。但也有師父問你:“你從哪裡來?叫什麼名字?你來親近我做什麼?”也有這樣的結緣灌頂。
第二種灌頂叫加持灌頂,就是你已經受過這個結緣灌頂了,跟這位師父結過緣了,你去師父住的地方,要認他為老師。他住的地方一般是他的寺院或者他經常出入的精舍,你去那裡找到了他,求他,你說我要認你為老師,請你給我加持。這個來龍去脈是清清楚楚的,他要瞭解你過去修過什麼法,跟哪位師父結過緣,對你的修證、修行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他才會收你為弟子,他會給你加持,這種叫加持灌頂。
第三種灌頂叫有相修持灌頂,你開始按照師父傳的加行去做,做完加行之後,進入有相觀想,這時候他會給你來一次灌頂,這個也叫作生起次第的灌頂。你開始修學佛法,已經不是打基礎的那個過程了,開始上路了,所以叫有相加持灌頂。
當修到有一定的成就了,身心可以化空了,觀相也可以化空了,老師再來給你一次灌頂——無上相應灌頂,也叫無上瑜伽灌頂,這種叫作第四灌頂,也叫金剛乘灌頂。心中心法的灌頂就是屬於金剛乘灌頂——無上相應灌頂。它是有基礎的,沒有基礎不行。如果師父連你的名字叫什麼都不知道,就給你摸了一下頂,他就是把無上相應灌頂當兒戲。如果給你隨便摸了一下就走人了,而且你也認為自己已經灌了無上相應的頂了,這是一種敗筆。
二祖的《乙亥講演錄》上面講得清清楚楚:如何去授法,如何去灌頂,如何去指導。每一位學人來到面前交流,來龍去脈要問得清清楚楚,還要根據他的根器來傳法,這是祖師規定的,不能亂來。不能說你那裡有人要灌頂,要湊夠一百個才去灌頂。十個都交流不過來,別說是一百個。這個灌頂是無上相應灌頂,他沒有達到無上相應,是不能夠灌這個頂的。
什麼叫灌頂?就是把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智慧種子從求法人的梵穴種到八識田裡面,把諸佛菩薩的圓滿、自覺、菩提種性,種到每一位求法者的心田裡面去,這是灌頂的意義。這是很莊嚴、很殊勝的,不是馬馬虎虎了事的。灌頂要把手按在梵穴上,因為手心跟佛心是相通的,而梵穴是中脈的最頂端,跟心識相通。所以元音師尊說,灌頂一定要親身力行,要把右手的手心按在每位求法者頭頂梵穴上,持咒加持;然後再灑灌頂水,同時要對這個灌頂水持咒,讓灌頂水包含了圓滿道果的種子。
灌完頂之後,還要傳法。很多師兄認為灌頂就是傳法。其實灌頂是灌頂,傳法是傳法,要親自教你咒語手印,告訴你怎麼打坐、怎麼持咒、怎麼觀照,這個才叫傳法。最重要的是傳法,而不是灌頂。
(2)
 問:印心宗有哪些法需要灌頂?怎樣才能得到印心宗的灌頂?
 答:印心宗的灌頂一般是指修法灌頂,當修行人有資格、有條件可以修這個法了,才會給他灌頂,這個需要觀機。
不同的法要有不同的灌頂,比如說修准提法有准提法的灌頂,修藥師法有藥師法的灌頂,修尊勝咒有尊勝咒的灌頂,大白傘蓋咒有大白傘蓋的灌頂,心中心法有心中心法的灌頂,大光明咒也有灌頂,每一個法門都有灌頂。除了這些灌頂之外還有印心宗的曼陀羅成就大灌頂,也叫總持灌頂,受了這個灌頂,印心宗裡面傳承的所有法門都可以修,這個在印心宗的傳承裡面又叫作金剛上師成就法的灌頂。元音師尊曾經給七、八個人灌過,人數不多。
有的師兄暫時修不了心中心法,我們經過觀察後也可能會傳其他的法。比如藥師法,藥師法也要灌頂,也要結印打坐,就是時間上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可以從半個小時開始,可以慢慢培養基礎。而且藥師法跟心中心法一樣,可以得大成就,可以根塵脫落,能夠證得佛果。宗門所傳的一切法都是無上相應法,不管修哪一個法都可以得大成就,但是如果要求心中心法,那就一定要講條件,沒有條件不行。
很多師兄認為宗門裡面只有一個心中心法,因為看歷代祖師的開示著重點也是在心中心法。三代祖師為什麼只講心中心法,別的法不講呢?因為別的法門在過去的時代,傳得都很普遍,唯有心中心法獨樹一幟,所以要講心中心法的殊勝。到了現在這個時代,特別是經歷了文革的十年浩劫,整個佛教連根都給拔沒了,全都是從零開始了,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弘揚佛法是所有的方便都要用,跟三代祖師弘法的那個時代不一樣。每一個法門都要弘揚,同時是因機施教,而且這麼傳的話,也是在破除師兄們的法門知見。所以要弘揚印心宗,宗門的諸多法門都要弘揚,不只是心中心法。
法不是佛法?外道都可以拿來作佛法用,所以說“法法何曾法”。

14-印心宗的殊勝法門
(1)
 問:印心宗所有法門的傳承都來自大愚祖師嗎?
 答:這些法祖師在傳,我們從不問出處,祖師沒有說普賢王如來傳的那一剎那就只傳心中心法,我們並不知道有沒有傳別的法。
釋迦牟尼佛傳出來的密宗就是兩位大師負責傳的:一位是普賢菩薩,一位是文殊菩薩,他們是負責傳密法的。不管是哪個密宗的祖庭,必須是釋迦佛居中,兩邊分別是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一切密法都來自於他們三位。那麼心中心法也是密法,藥師法也是密法,准提法也是密法,所有密法的傳承都來自於他們。
傳承肯定是從佛傳下來的。但是依據在哪呢?每一部佛經就是依據,印心宗所傳的六十八個法門,每一個法都有佛經作為依據。《楞嚴經》上說過,末法時期,凡是佛法必須要有佛經作為法本,依經修法,沒有佛經作為法本的法就是外道。因為末法時代很亂,各種妖魔鬼怪都會現身,傳種種法、說種種教,無非就是為了迷惑人,受其供養。釋迦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說,末法時代傳承佛法一定要以佛經作為法本,這是依法修行、依法不依人的表現。
(2)
 問:印心宗的念佛法門有什麼特點?
 答:印心宗的念佛法門彙集了四種念佛:第一種是持名念佛,念阿彌陀佛就是持名念佛;第二種是實相念佛,就是要承當此念便是阿彌陀佛;第三種就是觀相念佛,此身便同佛身;第四種是觀想念佛,此處便是淨土。四種淨土匯為一體。念佛法門出自《佛說阿彌陀經》,上面就描述了這四種淨土。
這就是無上竅訣:要認取此念便是阿彌陀佛,此身便同佛身,此處便是淨土。念佛不用祈請,念佛是最直接的法門。印心宗傳承當中唯一不用祈請文的就是阿彌陀佛,其他的法都要祈請文。
這個法是印心宗作為接引入門用的,必須要修的。但最終是得大成就的時候才能夠啟用它。宗門接引的時候先念佛,後修六字明、藥師法、准提法,到心中心法、根本咒、大光明咒,這些法都要啟用、啟修。一路這麼修下去,最後又回到念佛法門。特別是如果他的根器中有弘法利生的作為,就要從念佛開始,這是要觀機的,因為念佛成佛。
(3)
 問:念佛法門和密法有什麼關係?
 答:“求師不可以人情用事。如藥不對症,即當變計。如修淨土多年,不見功效,可以修密,至證三昧後,回頭再修淨土,則絕有把握矣。”這就是二祖的大手筆。修淨土修那麼多年了沒有能夠修證到相應的,那先告訴你密宗。淨土的密宗——合掌念阿彌陀佛、一動不動,這既是淨土也是密宗。合掌念佛念三個小時,這就要講禪宗了。印心宗所傳的一切法都包括禪、淨、密。打坐念阿彌陀佛,這修的是淨土;合掌打坐,綿密念佛,這又是密宗;禪在哪裡呢?其實禪也是淨,也是密,禪的體現在哪?它融四種淨土為一體,四種淨土就是四種淨土的修持方式,包括了實相淨土、身相淨土、觀相淨土和念佛淨土。
印心宗傳承的是無相念佛法:在打坐的時候,口念阿彌陀佛,結合持手印,既是淨土也是密宗。同時要承當念念皆是阿彌陀佛、此身便同阿彌陀佛,此處便是淨土——我們所坐的這個世界就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
(4)
 問:六字大明咒有哪些重要功能?
 答:六字大明咒主要有六種重要功能,包括培養慈悲心、改善人際關係、改善事業、改善修行環境、見性成佛、度無邊眾生等。
第一種是培養慈悲心。培養慈悲心的作用和目的就是消除違緣。如何消除違緣呢?慈悲心培養之後,看所有的人都如同自己或者父母、至親一樣。比如有些做生意的人喜歡分辨每一個人的身份:看這個人穿著打扮不錯,舉手投足間看上去像個有錢人,他就去拉攏他來做生意;有些人穿得很隨便,看不出是什麼大款,這些人他就另眼看待,愛理不理。這是從表面上看人。但是真會做生意的人,無論是什麼人來了都是笑臉相迎,不管穿著打扮怎麼樣。這是用平常心來對待所有的人,而不是以貴賤來看待。這種心態有的是通過家庭教育形成的,從小就已經灌輸了這種精神和信念;也有很多人是通過後天的學習;通過修行來改變心態的人就不多了。
第二種是改善人際關係。別人看你心平氣和的,什麼時候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樣子,人家也開心。因為打長座打出歡喜心了,人際關係就好了。
第三種是改善事業。很多人是做生意的,其實做生意和修行是相通的。什麼叫大生意?生存的意義就是大生意,我們生存在這個世上要有意義。哪一種事業是最有意義?能夠替大家排遣煩惱,能夠讓大家發明心地,這樣的生存是最有意義的。學佛修行、放生迴向,這些都是在做大生意、做大買賣。修法是可以跟一切事業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是福慧雙修。
第四種作用是改善居住環境。因為人心向善之後,他周邊的環境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有的師兄們愛養花,自己又是個修行人,修得很歡喜、很快樂、很清淨,那麼家裡的花一定長得很好,因為天天都受你加持的。所以心能夠改變一切。
六字大明咒出自《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5)
 問:可以介紹下印心宗的藥師法嗎?
 答:藥師法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顯法,另外一部分是密法。有時間的話每一座顯密雙修,既修顯法也修密法。顯法指祈請文:四皈依、祈禱,然後是祈請文,祈請十二藥叉大將加持,這個屬於顯部。顯部念完之後,才是結印打坐、心念耳聞,打坐也可以從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開始,所以顯部加上密部那也要兩、三個小時。如果工作很忙沒時間,就把顯部念完,密部不做也沒關係,顯部是一定要念完的,因為顯部念誦占整個藥師法大半的功德。漢傳藥師法一般就是把祈請文念完就可以了,沒有咒和手印。密部是結印打坐,密部的力量就更大了,證體是在密部上,顯法只是講功德。
印心宗按照過程來修的話,一般先是阿彌陀佛,之後是藥師法,藥師法之後是六字大明咒。藥師法也是一個方便接引,它可以打坐修,也可以不打坐修,因為顯部是不需要打坐的,念完祈請文就可以了,但是也可以打坐修。之後再加上密部,密部是可以從半個小時開始的,可以打短座,也可以打長座。
藥師法是傳得比較廣的一個法,因為它的作用很大,藥師法不光是可以得大成就,而且可以改善人的一切命運。身體不好的,可以改善身體素質;財運不佳的,修了這個法可以發大財;當官老當不上去的,修了這個法之後可以當大官;人際關係不好的,它也還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不懂務農的,修這個法了之後可以通曉天文地理,該什麼時候種什麼菜都知道時間,自然通曉;藥師法還可以改變環境,比如某個地方環境不好,烏煙瘴氣,在這裡修藥師法,快則七天慢則七年,整個環境都變了。所以藥師法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法門,它不是一個過渡的法門。
現在很多人每天發愁不知道做什麼好,這個藥師法有一個功能,可以把石頭變成寶石。因為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修藥師法,天空變成琉璃光,大海變成琉璃色,遍地都是珠寶,拿起一個東西都是無價之寶。藥師法修得好就是這個樣子,你哪怕什麼都不做,還有天人來供養你,只要你修這個法就會有天人來供養你。
修藥師法能夠得到一個好的身體,具足一切財富的因緣,還可以接濟天下人、救度眾生,所以藥師法是個成就法。過去是帝王修的,你是王室成員才有資格修這個法。過去的藥師法都是在皇宮裡面傳的,在釋迦佛時代是這樣,到了中國也是這樣。它只在皇宮裡面傳,沒有傳出宮門外。王朝的每一代會有一位親王是藥師法的繼承人,由親王來繼承這個法,這位親王就是宗教的領袖。這個法也是富貴法,如果家境相對好一點的,修這個法就比較快,如果家境不是那麼好的人也可以修,但是時間會漫長一些,而且做的功德要大一些,需要慢慢累積功德。財富來找你也不是偶然的,種下了無數個因才得相應的果。
如果要設藥師壇城,它包括了:七佛、十二藥叉大將、十二佛菩薩、四大天王、八大金剛,還有金剛藏菩薩、無盡意菩薩。
藥師法是出自《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5   一、印心宗特點(5)


(6)
 問:能講講藥師法的特點和作用嗎?
 答:藥師法講的是三法。三法是什麼呢?色法:一切物質,就是《心經》上所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能見不能見的物質都是色法,可見不可見的都包括在色法裡面。息法:就是我們的呼吸,講的是身體。心法:心念耳聞就是一種心法。諸佛的咒語是心聲流露,也是心法,手印也代表心法。所以它是色法、息法、心法的結合體。
藥師法作用體現在哪裡呢?它可以改變一切物質的狀態,通過修法可以改變環境,改變一切物質的構架、構造,這叫改變色法。改變息法包括了改變身體狀況、健康狀況,身體的種種啟用的方法都包括在息法裡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屬於息法。改變心法是各種力量的體現,心法包括注意力、覺受力、觀照力、覺照力、攝受力,這是精神上的力量。
同時,藥師法的作用是有順序的,身、順、空、化,這是藥師法的作用。身法,就是定力開始生起了。要去應用它就是順法,順自然規律都屬於順法,自然觀照也是順法。然後是空法,要把這一切觀空,一切都了不可得。化法,就是圓融,一切因緣都要圓融起來。
(7)
 問:可以介紹下印心宗的准提法嗎?
 答:准提法分大准提和最勝金剛成就法,最勝金剛成就法相當於准提法的升級版。
下面著重講講最勝金剛成就法的作用。首先它的攝持力很大。金剛乘所有的法加在一起分二十五部金剛。見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相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背光那一部分代表著千手千眼,如果沒有帶背光的就是准提觀音,所以准提觀音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成就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圓滿無礙的,圓滿無礙就是圓融二十五部金剛。准提法統攝二十五部金剛,攝持力是很大的。
其次,它可以降伏一切的掛礙。《金剛經》中說:釋迦佛入舍衛大城乞食,然後回到住處,洗完足坐在那裡的時候,須菩提首先問的就是“如何降伏其心”。准提法可降伏其心,降伏自己的貪嗔癡慢疑,同時降伏世間的一切掛礙。
再次,它還代表著密宗的四種法會,這四種法會代表什麼呢?就是息災、增益、懷愛、誅滅這四種法會——息增懷誅。這是無相密的最勝金剛法,不需要作觀想,用的也是座上心念耳聞、下座綿密觀照。那麼密宗裡面的四種彙集法會,在打坐上就可以完成了,准提法就可以把這些法會裡面的一切功德和因緣全部具足了。
第四,鉤召。這個鉤召是隨緣的,隨自己的緣也隨大眾的緣,就是可用也可不用的。設道場的時候要用鉤召,所謂會不會用就是看鉤召運用得怎麼樣。
准提法在很多佛經裡都有講到,依據之一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8)
 問:修心中心法有什麼要求?
 答:原先元音師尊是六十歲以上的就不傳心中心法了,傳念佛法門,因為上了六十歲修不動了。老年人血氣容易不通,身體已經不像年輕人那樣血氣方剛了,修這個法是很吃力的,修起來問題就多。
心中心法不像想像的那麼美好,翻種子會特別厲害。如果沒有基礎,修這個法會很累。還有就是痛,痛苦不堪,感覺很難受,會覺得太痛苦了,不是在修法了,基本上是在苦苦掙扎。一般海南這邊我這一脈傳心中心法,必須是至少連續兩年以上能夠來參加打七,就是六字大明咒或者其他打基礎用的法門,先參加過兩年以上的打七,才能夠灌頂傳心中心法。這樣的話,一般都能夠比較如理如法地修下去。沒有參加過道場打七的師兄,一般不傳,我們對修心中心法要求特別高。
很多師兄來求心中心法灌頂,但是打坐時間還不長,頂多為了灌頂,拼命打了一座兩個小時,以為這樣就夠資格了。結果一來才知道需要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一座,還要修一年以上,在我們這裡才可以得到灌頂,這是我們的條件,不是隨便灌頂的。
要學心中心法,基礎一定要深厚,否則跟這個法無法相應,別說是修三年,修十年也沒有用。有的師兄修了二十年,連觀照都不會,不相應,不相應之後會覺得在這個法上面浪費了太多時間,認為自己受欺騙了,反過來要誹謗這個法門,這個罪過就更大了,所以說傳法不能夠盲目。修法要從基礎開始,基礎沒打好,後面的修行是不會有結果的。
也有人說:“你這樣不耽誤別人修行嗎?”我說不會耽誤,因為我問過他們目的是什麼了,目的是要解脫、要見性要成佛、要度眾生。佛教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所以不會耽誤他們的修行。如果說只有心中心法才可以見性解脫,成佛度眾生,那當初釋迦佛就應該只傳心中心法,別的法門都不要傳。
心中心法自古以來就是大修行人修的法。它不是什麼人都能夠聽得到、接觸到的法,本身就是要有深厚的基礎才能夠修,要不然也修不下去。就算現在這麼廣傳,灌這個頂的應該不下兩、三百萬人了,有幾個人修了?現在到群裡看一下,覺得還能夠堅持下來,還能夠如理如法地打坐的不到一千個人。如果說這個法一修就能成就,應該說這幾百萬人都成就了。當然也可能成就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被人群給埋沒了。
心中心法這個法門不是打基礎用的,它是度眾生的啟用法。六個手印都是密宗裡所有手印的印王,每個手印都能夠起很大的作用。心中心法在佛教裡有一個名字叫作“佛寶蓋頂”——佛寶蓋頂修持法門。佛像上面有個寶蓋,心中心法就是寶蓋頂,在密乘裡面是至高無上法。
如果先把打坐的基礎培養好,再修心中心法會受益無窮,兩輪六印是就有無量的受用。元音師尊說,修得相應的話一百座內就可以見性了,別說是修三年,一百座內就大徹大悟。印心宗所謂見性的要求,規格是很高的:大徹大悟了才能算見性,根塵脫落了才能算見性。別的宗門所講的見性是有過程的,知道什麼是佛性,也算見性了。
心中心法出自《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9)
 問:為什麼不鼓勵新師兄馬上修心中心法?
 答:很多師兄一來就要求心中心法,除了心中心法之外,別的法門都不修。這是選擇一個最難下手的法門來修。我就跟師兄說:“修學佛法,要從最簡單的開始,不要從最複雜的開始。”這個法門的特點是酸、痛、麻、癢特別厲害。沒有打過坐、培養過基礎的師兄幾乎吃不消。特別是結手印,痛得臉都變形了。沒有好好打基礎的,學佛首先都要過痛苦這一關。如果用六字大明咒、准提咒或藥師法打了幾年基礎,再來修心中心,相對會輕鬆很多,甚至沒發現很難受,很輕鬆就能夠打下來了。
很多師兄修得很痛、很難受、很辛苦,到我們這邊來交流,對手印一看,六個手印錯了四個。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手印不是跟老師學的,是看書上結的。每個人的文字理解能力不一樣,難免會有理解錯誤。六個手印錯了四個,至少都錯了三個,怎麼修?修法痛了幾年了,不過也不會白痛,身體痛、手印痛、胸口痛、腰痛、腿痛,都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想要參透根本,首先要把第七識徹底放下,或者徹底打掉。持咒的時候心念耳聞,注意力都放在咒上。身體的酸、痛、麻、癢一概不理睬,不用去作意什麼,專注在咒上,除了咒之外沒有什麼東西可得。一切放下,死心踏地,綿密持咒,心念耳聞——這是宗門的特點。
(10)
 問:心中心法有沒有千座後不用修了的說法?
 答:這種說法是二祖針對某些特別執著打坐、執著神通的人講的方便說。但是被記錄下來印出來之後就變成普說、廣說了。任何祖師大德都不可能說哪一個法只修一段時間,佛經裡沒有這個說法。祖師是依據什麼來說的呢?只能說是應機說法,跟某些有某種執著的人說的。二祖只能這麼方便說:“不能夠執著這個法,這個法坐一千座就夠了,再修可能就有法執了。”
一千座的過程是比較短暫的,絕大多數修心中心法的師兄,在一千座內只能夠體會到欲界定和未到定,連觀照都不會。那這一千座坐完了,任務完成了,認為自己再修就有法執了就不修了,修行也就到此為止了,那有什麼意義?如果人人都這麼傳的話,這不是傳法,這叫滅法。真正的禪定都沒有出現過,一心不亂更沒有出現過,根塵脫落就別說了。這樣心中心法就修完了,修完了修什麼法?修什麼法都不是法,因為找不到心中心法的那種感覺。所以又想修回心中心法,又怕別人說自己執著。不修又覺得這輩子這樣就完了太可惜了。
所以後來元音師尊說:“不要再提一千座,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跟大家說不要再提一千座了。法要修到相應為止,修到法無定法,無法可得為止,那才可以了手,而不是以一千座來作個界限。一千座時未到定才剛剛出現就不修了,四禪八定都沒體會過。如果說四禪八定都沒體會過,那是連外道都不如,因為外道還有四禪八定。
(11)
 問:為什麼現在不是宗門的六十八個法門都可以傳?
 答:有的法目前還沒有開始傳,時節因緣還沒到。祖師傳到現在沒傳幾個法,要根據時節因緣開啟一個一個法門,要開啟才能傳,沒有開啟就不能傳。宗門號稱六十八個法門,但並不是六十八個法門都在傳,要根據時節因緣來傳。沒有相應的根器就修不了這個法,沒到這個時候即便傳也傳不下去。
就像元音師尊說目前還沒有到時節因緣去開啟穢跡金剛法,但是還是有老師傳,傳了也沒有用,修不下去,時節因緣不對。修不成只能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有一些違緣出來。原先元音師尊說如果有出家師父要護持寺院,需要修這個法可以傳給他。我們傳給了幾位出家師父,結果別說是護寺院了,他自己心亂不說,寺院都不要了,扔到一邊去了,人都跑掉了,不相應。還有一位出家師父發的願是很大,不但要護持寺院,還要護持他師父。結果修到種子翻起來,受不了了,把他師父狠狠地罵了一頓。罵完之後就發現,怎麼能夠罵我師父呢?慚愧得不得了,連夜下山跑了,再也不回來了。其實他師父被罵了之後知道他翻種子倒也無所謂,第二天還專門下山去找他,找不到了,人不知道跑哪去了,這就是違緣重。
(12)
 問:印心宗有修法次第嗎?
 答:佛法先是講規律的,有次第、有順序、有程式、有序列、有系統地修行。到了一定時候它又是顛覆性的,一切法都是遊戲,就看這個遊戲玩得怎麼樣。沒有什麼法門之說了,哪個不是佛法?哪個不是“殺人刀、活人劍”?怎麼修都可以。前面有次第,要很正規地修,到一定時候就成了海闊天空任逍遙。所以說法無定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有師兄還問我從元音師尊那裡學了多少個法,其實從那裡學的法並不多,什麼時候法最多?心空的時候法最多,心空的時候皆是方法,哪個法不能用?哪個法不是佛法?外道都可以拿來作佛法用,所以說“法法何曾法”。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