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翻種子(1)


 84-翻種子的原理
   問:為什麼打坐要翻種子?
   答:不翻種子,心就不能空。佛經上說“心空不住”、“自性本空”,誰都知道自性本空,但是空不了。怎麼樣才能讓自性本空呢?翻出來,把種子翻掉。
  世界上講翻種子的法門只有兩個:一個是禪宗,一個是印心宗。印心宗講翻種子講得尤其細,而且印心宗的翻種子不只對佛教講,對所有的宗教都可以講得透。其他宗教雖然不講八識田,但八識田是本有的,不是虛構的,只要你是有情眾生就有八識田。八識田並非佛弟子才有,也不是修印心宗的才有,是一切眾生共有的。如果上帝是人的話,上帝也有八識田。八識田裡的種子,也是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你活著或者死去,種子都會翻,同時也會種下種子。
  起分別就是造業不斷。那業是什麼?業就是種子——業識種子,翻種子翻的就是業識種子。平時造業造出來的結果就是種子,都種到八識田裡面,一層一層、層層疊疊不停地往裡種。各種執著、煩惱、妄見、妄念紛飛,都是種子,都不停地往裡種。八識田也叫寶瓶、寶藏,裡面什麼東西都有,有垃圾也有寶貝,都裝在裡面,越裝越多,越裝越硬,心如同頑石一樣堅固不化。一開口就是貪嗔癡慢疑,做事情帶有巨大的煩惱,用的是煩惱,同時又被煩惱所困。
  所以打坐翻種子,坐幾個小時就翻幾個小時的種子。翻得越快越好,種子翻得越快就證明心空得越快。
  
 85-宗門翻種子的特殊性
   問:印心宗所講的種子有什麼特殊性?
   答:種子也是所有一切世界的構成,六道輪迴是它構成的,諸佛世界還是它構成的,種子就如同原子一樣構成一切。通過翻種子可以認識到一切萬法的根由都在這裡。密宗要修觀想,那種觀想叫什麼觀啊?種子觀。要種種子,也要用種子,只是所運用的方法不一樣。絕大多數宗門和宗教是用意識形態,也就是第六識、第七識來種種子。種種子,要等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修行,時間會很漫長。如果心境、心態比較清淨、平和,就是善根具足,這個過程也會短一些;如果煩惱比較重,腦筋比較複雜,修行就很漫長。所以說上根利器之人,無論修什麼法成就都很快。
  印心宗在打坐修行的過程中有沒有觀想?有沒有求?我們不需要觀想,一心只管持咒,不求開悟、解脫、成佛,也不求定,一切無求。唯有在一切無求中才能做到一切不住,才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執著上。一切有求皆是執著,修這個法的時候沒有一切執著了,唯有一句咒語、一個手印。所以沒有作意,沒有把注意力、把功用體現在第六識、第七識上的時候,心門是打開的,大家會發現妄念不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從內心翻出來的。
  印心宗的方法是從八識起修,直接在八識中做功夫。為什麼說別的宗門是從第六識、第七識上做功夫,而印心宗從第八識下手,從八識田做功夫?因為印心宗用的是心念耳聞,不用觀想。所以前面那部分講種子是跟各宗各門都相應的,都講種子:如何種種子,如何翻種子。但是印心宗的打坐跟其他宗門不一樣。
  自古以來,除了禪宗沒有哪一個宗門講翻種子。當然這裡所講的“禪宗講的翻種子”是古時候的禪宗,現在的禪宗也不講翻種子,他們講的是作意觀照,作意觀照相當於壓念不起,種子根本就翻不出來,因此也沒有翻種子這一說。有些其他宗門的師兄一談到印心宗就說:“他們那個宗就是翻種子。”他不知道這是妙法。誰有本事翻種子?唯有禪定的人才有本事翻種子。
  翻種子的過程就是超越自己的過程。當你翻出菩提種子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就是諸佛世界,處處皆是菩提,每一個人都是佛陀——這是菩提種子的體現。翻出了菩提種子的時候,看這個世界就是現成的華嚴世界。
  
 86-念佛持咒都是翻種子
   問:歡喜無念是不是境界?
   答:是的,是境界,也是種子。人從入胎開始就在翻種子,不管修不修行都在翻種子。通過打坐、結印、持咒,可以讓種子翻得更猛烈、更快。過去歷代祖師說 “一念超三劫”,就是當下一念清淨頓超三劫。一念清淨是怎麼來的?種子翻透了才會一念清淨。從因地上來講,念一聲佛號“阿彌陀佛”也是頓超三劫,因為心中能夠生起一句佛號,一念佛號已經種下了因地佛的因,將來必定成佛,也相當於超了三大劫。這一聲“阿彌陀佛”註定了將來必定成佛,能夠生起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非常殊勝的。
  任何一句咒語也是一樣的,包括最簡單的咒“嗡啊吽”——一切佛根本咒。能夠生起“嗡啊吽”也註定要成佛,道理是一樣的。打坐中綿綿密密持咒,就加快了成佛的因,縮短了修證的過程。一念、一句都不可思議,何況是念念都在佛號、咒中,那就更不可思議了。“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這不正是翻種子的過程嗎?要把主人翁喚醒。主人翁在哪?藏在八識田裡面,要把它認取回來。
  
 87-翻出來的種子跟所修的法相應
   問:以前修六字明和心中心很多時候都是念念清淨,現在修這個新的手印以後,覺得從來沒有翻過這麼多種子,一層一層的,翻種子跟所持的咒有沒有對應的關係?
   答:翻種子跟手印和咒語是相應的,翻種子不怕,是好事。有時候持咒習慣了似乎看不到種子翻騰了,換了一個咒語和手印,它又會翻了。不同的手印和法會相應地翻出不同的東西,所以說法法都是啟用法,都能夠打開心中的無量寶藏。有師兄求了財神法,打坐心裡面翻出來的全是財神種子,抓住一個念頭、一個靈感,他就可能發財了。這是相應的,咒語、手印跟你翻出來的種子是相應的。
  那種子翻完到了一念不生了呢?不是說一念不生之後就永遠是一念不生了,它還要啟用。一念不生之後就是念念不住了,念念不住不是說沒有念頭,而是不住在念頭上,這就是啟用。
  
 88-翻種子從粗到細的過程
   問:翻種子跟七識是什麼關係?
   答:翻種子是從八識翻出來的,作意是七識,沒有作意就叫翻種子。持咒的時候各種念頭層出不窮,這時我們沒有作意,一作意就壓住它了,所以翻種子就是不作意,注意力是放在持咒上。印不散、咒不斷,這時候是翻種子,從八識田裡面很自然地翻出來,就是直接從八識做功夫。
  作意的是什麼?叫妄想,妄想執著是作意的。妄念紛飛有時候是作意的,有時候是自然的。粗住、細住、微細住,然後到微細流注,這就是翻種子的過程。
  前面粗住的時候翻的種子是煩惱種子,煩惱種子的形象很明確,你執著在哪裡就翻哪裡的種子。剛開始打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煩得要命,坐不下去,這是煩惱種子體現出來了。所以要定鬧鐘,鬧鐘不響不能下座,不定鬧鐘的話這一關過不了。煩惱種子的力量太大了,會把我們從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趕下座。
  再下去煩惱種子少了,就翻出妄想種子,沒有那麼煩惱了,但是妄想力量很大,也很粗大。
  妄想種子再翻下去是妄念種子,妄念一個接一個的,綿綿不斷,所以持咒也要綿綿不斷地跟著它。這些妄念中還有煩惱的影子,但主要表現就是貪嗔癡慢疑——五毒。這時雖然不會下座,但身體上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痛苦和聯想。這種狀況主要出現在每一座兩個半小時以內,基本上就是各種妄念紛飛、心猿意馬。同時,妄念還分粗和細,粗的妄念雖然不帶有妄想,但是妄念的力量也很強大,一瞬間翻出十個、八個大的妄念。功夫再細一點,一瞬間可以翻出幾十個種子,這又是中等大的妄念。然後再下去,一瞬間能夠翻出上百個妄念來,它就是小的妄念了。
  可以觀察到時間越加上去,功夫越往上,所翻出來的種子就越細。種子細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變成圖像了,有師兄來交流說自己看到一幕一幕的圖像,這是翻出微細念的種子來了,就像看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各種境界層出不窮。再翻下去更細膩了,一陣一陣地形成了微細流注,能夠察覺到有念頭,但是看不清它是什麼東西。有時候像噴泉一樣“嘩”一陣過來,有時候又像瀑布一樣一瀉千里,有時候形成一條很細的線,再深入下去像靜止的流水,再下去像明鏡一樣,但這些都還是相。
  過去禪宗有一個公案:古鏡未磨時如何,古鏡磨了之後又如何,就是形容心像明鏡一樣,微細流注很綿密。這個公案回答的也有三種:第一種回答——對面就是鸚鵡洲。他避而不回這個古鏡磨還是未磨,“對面就是鸚鵡洲”,看你認取了沒有。另外一位禪師怎麼回答呢?——胡來胡現,這層次又不一樣了。再來一位,更究竟的——打破鏡子來相見,就把微細流注給它截掉,“打破鏡子來相見”。
  
 89-通過五蘊進行修證
  (1)
   問:五蘊是什麼?
   答:五蘊是一個整體,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念頭是顛倒的:念頭表現在識上,形成妄念;表現在行上,形成妄想;表現在想上,形成境界;表現在受上如何呢?比方說我們在這裡喝茶,會形成一種感受,這是比較簡單的解釋;再進一步,色是起各種分別,這個茶好,這把壺好,談天說地,各種好,色蘊的表現是起分別。倒過來說就很簡單了:識就是念頭;行就是形成妄想的過程;想就是由妄念變成妄想的過程;受就是妄念形成境界的過程;色,就是起了各種分別貪婪。
  (2)
   問:五蘊和修行打坐有什麼關係?
   答: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打坐要從色受想行識來進行修證,作用主要體現在心念耳聞上。持咒念佛號都屬於觀音法,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用念佛持咒來培養定力,心清淨就是定力的體現。
  色蘊就是著相。有時候打坐心口會悶痛,這是受蘊未了,受蘊了了就不痛了,或者說痛影響不了自己了。
  之後是想蘊。如果打兩個到兩個半小時一座,這個時間段體現的是妄念紛飛。打坐上了三個小時念頭基本上就變得微細了,這時候想蘊已經過去了。
  接下來是識蘊,微細的分別念就叫識蘊。微細的分別念是一陣一陣的,很微細,能夠發覺它的存在,但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它就滑過去了,閃爍的速度很快,這也叫識蘊未了。當識蘊了的時候,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會脫掉,這就是識蘊已了。
  修行打坐是從色受想行識的過程中去修證,身體的種種表現都是正常的,一切覺受也會反映出來。即使是在座上體會到歡喜自在,也不要去住它,一住它馬上又著在上面。一切境界都不可得,都不要去追求,也不要留在記憶中。有時候師兄們打坐的時候體會到一陣快樂,馬上就落到記憶裡了。回過頭來他要想:“昨天那一座很歡喜,怎麼今天沒有了?”著相就變成了記憶,這時候再去找它就渾身不自在了,所以這些覺受都不要去理睬它。這個身體是幻化身,不是實有,那麼身體的種種表現也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要執著它也執著不了。
  打個比方,你從小到大所拍的相片,哪一張是真正的你?哪一張都不是,但哪一張都是,這就證明身體是幻化相,從來就沒有真實過。搞不清楚哪一張是真正的你,但哪一張都沒離開過你,都是身體幻化出來的。幻化相也叫作生滅相,它不是真實不滅的,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誰都搞不清楚明天此時此刻會變到哪裡去。聲音也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但是可以運用,不是說幻化的就不用了,它可以作為一個工具用來修行,用來得解脫,用來認識我們的本來面目。
  幻化自身是可以運用的,但不必執著它。只要不執著就是妙用。但是知見偏了會認為什麼都不要分別了。其實,分別有兩種:一種叫分別執著,不要起分別是指不要起分別執著;當不起分別執著,那就是分別妙用。比如眼前放著一碗米飯和一碗沙石,是吃米飯還是吃沙石?那肯定吃米飯。這不是有分別在嗎?分別用在這裡就叫分別妙用,不是說無分別了,端來什麼我就吃什麼,那是笨蛋,不是妙用。
  分別是用來起妙用的,不是用來執著的,用來執著叫妄生煩惱,煩惱就是苦海。
  (3)
   問:如何在五蘊上做功夫?
   答: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在修行中都要空掉。色,就是身體上的一切煩惱。如果過於關注身體的一切反應,比如腰痛、腿痛、手痛,這就是色蘊未了。打坐過程不要在乎它。打坐過程中會出現八觸:麻、癢、酸、脹、輕、重、滑、澀。這些就包括在色、受、想這三蘊裡面,不住它、超越它,一心用在持咒上。先是字字分明,當妄念變微細了之後,持咒的速度加快了,就不可能是字字分明了,那就是知道咒在。一直強調大家嘴唇動的幅度一定要大,這樣的話翻種子翻得透,一旦嘴唇動得沒有那麼大,翻種子就翻得比較微細,不會那麼透,而且會加長打坐的階段。這個階段會延續很長的時間,而且得不到正受用,因為翻種子翻得不透。這是結合“五蘊皆空”來修,先是身體上的各種反應不去理睬它;接下來會出現歡喜,歡喜也不可得;之後又出現明亮,這是想蘊出來了,都不可得,還有一些影像也是想蘊裡面翻出來的。
  座上和平時的功用容易被外境所轉,這是行蘊未了。這個也不住它,超越它。識蘊,是七識裡面的各種分別意識冒出來,很微細,但可以察覺得到。我們也強調用一切不住超越它。這時候持咒會出現兩種狀況:一個是持咒持得很吃力,這叫澀;一個是持咒持得很輕快、流暢,這叫滑。極力追頂就屬於持咒持得比較輕快流暢,所以叫滑。八觸、五蘊和持咒的粗住、細住、微細流注是結合在一起的。可以細細地在這方面去體會,而不是每天來問“腿疼怎麼辦”、“見光又怎麼辦”。這些都要超越,都不可得。
  這些都是修證上的一路風光,各種反應都是正常的。但我們是直奔主題,不理睬周邊所發生的這些。主題是什麼?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這就是我們的主題。一路風光都不要去停留,都不要去住它。
  (4)
   問:初禪定中的微細流注是如何表現的?
   答:微細流注在初禪定中表現得很微細。微細流注也是種子翻騰。到了禪定中,這些種子會變成種種靈感,不再是煩惱了,因為每一個念頭都是靈明不昧的。修行有了禪定,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開示才看得懂,才知道佛經是用來印證修行的。初禪定之前的修行,都是在境界上面做功夫,境界也叫相。從初禪定開始,才是在五蘊上做功夫,這就是《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初禪之前的境界叫煩惱境相,也叫粗相。佛教講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是七苦了,這些都是煩惱境相,第八苦——五陰熾盛。前面那七種苦都是欲界受苦,五陰熾盛開始就是色界、無色界。
  (5)
   問:什麼是賓和主?
   答:賓和主的關係是變換的,其實賓和主是一個,只是說它的作用不同。
  受用有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共同作用延伸出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在色受想行識裡體會到的是“賓”。“主”叫受用增長,就是不住五蘊,不受一切受,受而不受,這也是定力的體現。
  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五蘊跟受用增長的混合體。是賓中主還是主中賓呢?就是看哪個的力量更大一些。如果說完全沒有能做主的定力,那就是賓中賓。然後修證的過程中會存在賓中主,之後過渡到主中賓,最後到主中主。從賓中主開始,就是受用開始增長了。到了五蘊皆空,那就是主中主了。
  觀照就是從賓中主開始,然後到主中賓,賓中主還是被動的觀照,主中賓是主動的觀照。再過渡到主中主,就是觀照都不可得,打成一片了。

2   七、翻種子(2)


 90-翻種子不要起作意分別
   問:打坐到三個多小時的時候,有時候咒語一下子掉了,然後頭就好像套在一個方盒子裡一樣,這是什麼情況?
   答:這些境界上的覺受以後不要去描述。因為這是無常相,它在變化,描述得太清楚了反倒變成一種執著,會藏在你的八識田裡。本來它翻掉了,不執著它就過去了;一執著它,去描述就等於執著它了,又把它裝回去了。為什麼打坐翻來翻去都是這些東西,翻都翻不完?因為有執著,一作意執著,馬上又把它裝回八識田了。
  八識田的容量很大,它不起任何分別作意。分別作意是七識的功能,但是八識田又含有七識和前面的六識,八識田裡起作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八識田裡的種子收發自如都是七識在作用,七識還體現為蓋障,它往八識田裡面種種子的同時,還把心門蓋住了。
  持咒的時候,一心只在咒上,不落在分別作意上,就是不讓七識起作用,所謂打七也就是不讓它起作用。不讓它起作用,並不是沒有用,它也有用,它變成平等性了,不再是分別作意了。所以打七的功用就是把七識、把分別心轉化成平等性。
  要像個傻子一樣沒有記性,因為這些境界了不可得。大智若愚,不要記著一切境界,境界都是生滅相。要是把它記在本子裡面,這個打七的過程一百本你都記不完,所以不要去記這些東西。不住是真實受用,“常用恰恰無”——這就是不住。我們要直取真實,這就是真實。
  
 91-通過翻種子來轉化因果
   問:打了兩座,有一座感覺是好的,有一座感覺不太如法,這兩座有什麼差別嗎?
   答:打坐感覺亂就是翻種子。感覺這座狀況很好、很清淨、很安定,這是因為前面那一座種子翻完了,所謂的翻完也是一種假相,它是一層一層翻的。包括感覺好、清淨、輕安、很輕鬆自如,也是種子。翻出來有亂的種子,也有清淨自如的種子,甚至有時候在同一座裡面交替翻出來,所以說翻種子是一陣一陣的。
  所有的種子包括著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種子、八苦的種子,同時也包括著清淨、輕安、禪定、無為的自性種子、菩提種子。五蘊、八苦的種子,也稱之為事業部的種子,世間法裡面的所有事業,包括在五蘊的種子裡面。無論在什麼階段翻什麼種子,都是跟修行相應的,相應叫作瑜伽(qié)。瑜伽(qié)部就是相應部,密法也是相應部。
  無量劫以來我們所有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在體現種子的意義。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動念頭,這叫作緣起。人不會無緣無故做一件事情,所以一舉一動都是因果的體現;同時一舉一動又在建立另外一個因果,種下另外一個因,最終會結出另外一個果,這個因果就是我們講的每一個種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在因地上種下一切善的因,避免種下惡的因。不管是種哪一個因,最終就像一個種子一樣,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種下苦因,必得苦果、苦報;種下惡因,將來也是得惡報,這個因果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如何種種子呢?就在起心動念當中去種,起心動念就是種因。
  打坐的時候翻出來一大堆煩惱,煩惱因從哪來?是平時起心動念種下去的,打坐的時候翻出來了,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打坐的時候才發現:“怎麼會有這麼多煩惱,這麼多痛苦。”不是說凡是種子,這個因它總會結成果嗎?這些惡因、苦因、苦果什麼時候享受啊?在打坐中享受。在打坐中就讓煩惱因和苦因轉化成煩惱果和苦果,在座上就受完了,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因果也就轉化掉了。
  即便大家座上坐得很煩惱、很痛苦,下座之後身心都是輕鬆自在的,因為苦因、煩惱因在座上已經翻掉了。座下輕鬆自在,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觀照。打坐的目的就是為了座下觀照,輕鬆自在地觀照,輕鬆自在就是菩提自性的自然流露。心清淨者即得觀照,這就是觀照。那是不是一直都很清淨啊?不是,因為清淨還是個相,能夠體會到清淨,但是並沒有住著在清淨上,所以清淨也不可得,這個叫究竟觀照。如果座上煩惱因、苦因沒有翻完,下座還會持續接著翻,把座上的煩惱帶到座下去了。為什麼座上這麼亂,下座還這麼亂?就是因為打坐的時間短,功夫做得一點都不痛快、不徹底,這個種子會持續到座下去翻。
  
 92-通過心念耳聞來翻種子
   問:字字分明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念得很累,反而念快的時候舒服,這樣正常嗎?
   答:正常的。持咒到了“知道咒在”的時候就在八識上做功夫了,如果再回過頭停留在字字分明上,是又回到妄念中去做功夫了。通過妄想來做功夫能不累嗎?所以前提是嘴巴要動,先是口念耳聞,慢慢地過渡到心念耳聞,嘴巴還是在動的,不是說不動了。這次打七發現好多師兄嘴巴是不動的,牙關是緊扣的。嘴巴不動,他是用腦子想咒,用意識想咒,不是念咒而是想咒,我們念咒的前提是嘴巴動舌頭動。
  舌頭動起來了才能夠打開八識田的門,讓種子翻騰出來,累生、累世、累劫所有的種子都翻出來。這些種子裡面包括什麼?煩惱種子、執著種子、貪嗔癡慢疑的種子、各種猜想、各種不安,這些種子都在這八識田裡面,簡單來說,這是意識中的垃圾被儲存起來,當寶貝儲存起來了。
  歷代祖師經常說諸佛自性就像太陽一樣,大家為什麼見不到太陽?因為烏雲把它給蓋住了,這個烏雲就是剛才所講的那些種子,把自性光明給埋沒了。歷代祖師又說了,想要見到每一個人本具的太陽,就要撥雲見日,這個撥雲見日的過程就是修行。怎麼樣撥雲見日?各個宗門有不同的方法,好多人撥雲撥了一輩子還不知道雲在哪裡。雲都找不到怎麼去撥?雲在哪裡?雲在八識田裡面,就是各種種子。要通過心念耳聞把心門打開,讓這些種子像噴泉一樣噴出來,把它們放掉。不要再把它們當寶貝藏起來了,諸佛自性才是寶貝。這個諸佛自性是最大的種子、最究竟的種子,它也在八識田裡面。翻種子就是撥雲見日的過程,種子翻透了,自性就自然流露出來了。種子裡面還有輕安的、歡喜的、智慧的、大光明的種子。平時看不到這些種子,只有打坐的時候才能看到。
  有些剛開始修的師兄說:“我平時都不煩的,妄想、妄念也沒那麼多,為什麼一坐下來反而多了?是不是修得不好?”不是。因為平時沒有力量,沒有定力,所以發現不了那麼多的妄想;一旦打坐之後開始培養定力了,就能夠發現原來這麼煩,有這麼多妄想執著。能夠發現自己妄想執著多得不得了,這是定力提高了。
  也有師兄說:“我怎麼越修越煩呢?越修妄念越多。”我就經常問師兄:“你的妄念一瞬間有多少個?”師兄說:“數不清。”我說:“有沒有幾千個啊?”師兄說:“那倒沒有。”我說:“那你的功夫還不夠,功夫要夠的話,一瞬間可以發現有十萬八千念,時時刻刻都能夠發現微細流注。座上座下都是如此,這個叫觀照打成一片。”佛說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這是佛說的,不是哪個師兄說的。所以心力越大、越強,發現自己的妄念越多,大家不要怕妄念。祖師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各種妄念實際上是智慧,發現它了你就會用它,發現不了你就被它用。為什麼能夠發現有十萬八千念?因為念念不住,所以就有“十萬八千”,“十萬八千”就是不住的數位,並不是能夠去數的,數它就是起分別了。
  所以打坐的時候嘴巴要動,很多師兄說要心念心聞,他認為嘴巴不動那叫心念心聞,那是錯了。能所雙忘之後才會出現心念心聞,心念心聞就是一心不亂。印心宗修證的過程就是這樣:由粗住入細住,細住入微細住,再入微微細住,最後到微細流注。微細流注有很多名字:可以叫它無明;可以叫它作末那識,“末那”這個詞實際上就是非常微細的意思;還可以叫它能所心;也可以叫它染汙識。
  微細流注像井噴一樣,擋都擋不住,一陣一陣的,“嘩嘩”地過去,速度非常快,你的心力不夠發現不了它。這個時候對應的持咒方式就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就是在微細流注上做功夫。
  
 93-種子翻到心空不住才能自然觀照
   問:我感覺持咒嘴巴動的時候,就靜不下來了,可以不動嗎?
   答:那不行,要動。嘴不動是自然而然出現的,由動到不動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你故意不動,故意不動就不對了。要讓它翻種子,你要靜的話就不是修我們這個法門了。這個法門是翻種子的法門,要把各種種子翻出來,翻到心空不住,心空自然就不住了。要不然你雖然座上感覺到靜,但下座妄念紛飛,還要流浪,還要執著,還要煩惱。座上翻種子翻完了,下座就自然觀照了,心是很清淨的,起心動念都在觀照當中了,打坐的妙用就在這裡。

3   七、翻種子(3)


 94-從種子翻騰到自性現前
  (1)
   問:持咒的時候感覺好幾年前的事情都翻出來了,也有些事情感覺好像沒經歷過,是我在打妄想,還是怎麼回事?
   答:這不是打妄想,打妄想你是知道的,你會很肯定地說這是在打妄想。如果不敢這麼肯定的話,還是屬於種子,只不過這是無量劫以前曾經經歷過的,不一定是這輩子,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東西是多生歷劫的種子。這個種子之說並不是我們現在才說的,佛經上就有。比如《金剛經》上釋迦佛說他在五百世前曾經做過忍辱仙人,這個也是種子翻出來,八識田、如來藏心裡面翻出來的,才知道過去曾經做過什麼,能夠看破這個因果。
  可以說人從入胎到出生,到學習、工作、生活,一直到老死,整個過程都是在種子翻騰中度過的。包括心清淨、自性現前、自性流露,都是種子。如來自性,人人本具,這本具就是最大的種子。這個“大”是方便說,實際上這個大是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都是自性表現出來的。
  (2)
   問:無量劫的種子都是些小種子,要翻到什麼時候才翻得完?
   答:這些種子跟最大的種子是一體的。最大的種子就是自性的種子,所謂無數的小種子——各種妄念、各種煩惱、各種執著、各種妄想、各種歡樂、各種慈悲、各種禪定,跟自性是一體的,無二無別。煩、痛、難受,就這麼翻著,哪一天突然發現原來這些都是自性,就翻出個最大的種子來——自性種子。
  (3)
   問:說到把種子翻完,種子能翻得完嗎?
   答:現象上是翻完了,根本上是轉化了,就是轉念。種子就是念,念就是種子,念念不住了,就沒有種子可得了。翻到念念不住了,種子在哪?種子都變成智慧,變成菩提心了。所以種子翻完了就是念念不住了。這只是方便說,實際上就是轉念,翻種子就是轉念。為什麼說它是種子呢?因為種子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一念覺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就是凡夫眾生,這就是種子所表現出來的,所以力量很大。種子翻出來的都是念,字字分明、念念分明、念念不住、念念無生,這些都跟翻種子有關係。
  自性也是種子,翻完了就是自性種子流露了。這自性種子就是智慧種子的本位,智慧從哪來?自性流露就是智慧。自性就是智慧的本位,所以說先要見性,才能夠妙用一切。
  當你見到自性的時候,妄念就變成智慧了,這叫轉識成智。識是什麼?識就是向外粘著了,每一個念頭、每一個事境、每一個境界,都要粘著在上面,這就叫作妄念。當你觀照的時候,回歸到自性了,已經不執著外境了,不會粘著在上面了,那一切就是妙用,這就叫智慧。所以轉識成智是把妄念轉成智慧。
  
 95-妙用種子
  (1)
   問: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修行就為了明心見性,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
   答:其實翻種子是最快的。從釋迦佛的正法時代到現在,只有兩個宗門講翻種子:一個是禪宗,另外一個就是印心宗。其他的宗門聽都沒有“翻種子”這個詞。為什麼說翻種子最快呢?因為釋迦佛開示裡面已經講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如來智慧德相”是人人本有、個個不無的,但是平時因為被各種妄想執著、顛倒夢想、流離失所迷惑了。那這個本來具足的諸佛自性藏到哪裡去了?藏到八識田了,八識田裡面是各種種子。為什麼叫八識田呢?它相對的是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染汙識——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和染汙識的各種作用,都是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就連諸佛自性、本元清淨這個性體,也都體現在八識田上。平時看不到的情況下都是種子,要打坐用功才翻得出來,所以說就叫翻種子。
  妄念是有生有滅的幻象,妄念帶有形象,它形成圖像就叫作妄想了。妄想為什麼有圖像?因為有執著在,所以叫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是顛倒夢想的體現了,顛倒夢想得不到滿足就徒生煩惱,人一進入到煩惱中,就感覺到人生是一種痛苦。那這些東西都從哪來啊?從八識田來,說白了還是在翻種子。但是八識田本身沒有分別,分別的作用是七識作用。七識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無明緣起就是第七識,無始無明也就是第八識,俗稱叫神識。所以無明緣起產生分別作意,分別作意具足各種顛倒,也是貪嗔癡慢疑的開始,也是色受想行識的開始。
  沒見性叫第八識,見性之後叫如來藏,為什麼呢?八識裡面各種煩亂的種子剎那間全部變成了智慧,這就叫如來藏。所以我們打坐經常跟師兄們說:“不要怕妄念,不要討厭妄念,沒有這個妄念,就不會有將來的智慧種子。”
  (2)
   問:是不是禪定以後才能翻種子?
   答:禪定就是翻種子,翻種子才能禪定,相輔相成。心念耳聞的目的就是通過翻種子培養禪定。到禪定的時候翻種子是翻什麼呢?翻微細流注,翻出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很微細的種子,包含所有的智慧,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微細流注斷了就是一心不亂,就是一念不生。但微細流注不會永遠斷下去,因為還要用它,微細流注是可以起一切妙用的,我們不會讓它消失。
  智慧就在禪定當中體現出來的,由初定到深定到大定的過程都有智慧的應用。智慧叫本位不移、本不生滅、本無來去、本來清淨,這就是智慧的體現。所以打長座為什麼叫剋期取證?因為打長座就是要把種子翻透,種子翻透了,自性就自然流露了,這就是打長座、打七的功用。
   (3)
   問:發願和種子有什麼關係?
   答:發願也是在種種子,願力越大給自己種下的菩提道果就越大。所有的一切佛經,沒有哪一部是不講發願的,而且都是講大願,所以願力越大成就越大。
  有人說你發這個願這麼大,你這輩子實現不了那不是打妄語嗎?這句話是大錯特錯。地藏王菩薩發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發這個願的時候成佛了沒有?發了這個願就成佛了,因為他的願很大,所以即生成佛。如果他沒有發這麼大的願,怎麼成佛啊?所以願一定要大,你的願力越大,成就就越大,要發大願。沒有哪一位祖師鼓勵你發小願的。
  發願有個過程,剛開始雖然只是停留在腦子裡面想,那畢竟還是種下了因,將來必定會得這個果。如果發自內心了,那就更近一步了,沒有腦子想怎麼會發到內心去呢?所以說這是個過程,首先是腦子裡面要有這個願。
  剛開始師兄們發願就跟念口頭禪一樣: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念了覺得很沒意思,覺得這個願好像不迫切,發不到內心。沒關係,種種因也挺好。你不發願、不持咒、不觀照的時候在幹什麼呢?胡思亂想,那不是更不好嗎?
  (4)
   問:如何運用我們的念頭?
   答:念頭就是種子,每一個念都是無量無邊的種子,都有很大的力量,就看怎麼運用。用在貪嗔癡上面,難免要變成蛇、變成豬;用在清淨道上就是佛菩薩。打坐翻種子能發現念頭,發現了什麼念頭自己是了了覺知的。如果發現的是雜亂的念頭比較多,那證明發願發少了,所以反反覆覆強調大家座下要多發願、發菩提大願。種下菩提大願的種子,翻出來的種子就是菩提種子,就是清淨念。
  (5)
   問:宗門修行是不是要把所有種子全部翻完?
   答:種子翻不完,它是煩惱種子,也是菩提種子,種子也叫種智。它會變化,翻種子翻到心空不住了,這些煩惱種子到哪兒去了?變成了一切智慧,“佛與眾生同圓種智”就這個道理。而且一切煩惱種子、妄想種子、執著種子、五蘊種子——貪嗔癡慢疑,全都轉化成菩提種子,結出來就是菩提道果。
  (6)
   問:本來和覺知有什麼差別?
   答:作用有大小:知道、知覺、覺知、遍知、正遍知,有這麼多差別。你現在理解的覺知實際上是知道,還不是覺知。這樣的交流可以幫助你發明心地。知道心地在哪嗎?心地叫一念未生時,或者說前念已過後念未起,後念未起其實還是一念未生時,也叫念頭起處。名相很多,能所雙忘、根塵脫落指的都是它。
  要想親證它就要有相應的方法,如果只是理論上知道是用不起來的。比如從理論認識“一心不亂就是”,那什麼叫一心不亂呢?跟我們有關嗎?沒有關係,只是這個名相叫一心不亂,並非親證到一心不亂。所以禪宗有一句話:“從門外入者不是家珍。”門是哪個門?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從眼耳鼻舌身意而來的不是自家寶藏。自家寶藏在哪?在八識田裡面,要通過打坐翻種子翻出來。比如一位搞設計的師兄想個問題,怎麼想都想不通,上座之後就放下了,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個種子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就是自家寶藏。大家知道翻出來的是煩惱、妄想、妄念紛飛、執著,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些都是智慧的種子。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