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破無明核子(1)


 104-俱生煩惱是無始無明
   問:什麼是煩惱?
   答:煩惱有煩惱相,同時還有煩惱見。煩惱相是表現出來的。煩惱見是勝義的、潛在的,藏在心靈深處,也叫作俱生煩惱,是本來就有的。俱生煩惱也叫無始無明,所以把無明破掉才能夠破掉俱生煩惱,才能夠破掉煩惱見。煩惱見是見惑當中的一種,欲見佛性,先破無明,破掉見惑、思惑,就是破掉無明。
  
 105-凡夫最大的境界是無明
   問:什麼是苦?
   答:有執著、煩惱、妄想就是苦。苦是什麼造成的?無明。無明是大苦,打坐的時候無明一現前,感受到很苦。無明緣起就是妄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造成執著和煩惱。煩惱就是苦海,煩惱就是眾生,無明也是眾生,無明是最大的眾生。凡夫最大的境界就是無明,破了無明,不住它、超越它,就是佛菩薩。你把自己度了,就是佛菩薩。所以破無明就叫證得聖胎,入聖道就是破無明。所謂四聖六凡,四聖是什麼?佛、菩薩、聲聞、緣覺,得解脫了就是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眾生。
  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什麼叫無差別?自性無差別,自性是一體的、平等的,正因為無差別才能夠自度。煩惱就是眾生,我有煩惱嗎?有煩惱我就是眾生,《金剛經》就這麼說的。我們用佛法來度自己這個眾生,這就是度眾生。用的是佛法,不是叫佛來度我,而是用佛的方法來度眾生。佛為什麼不度眾生呢?因為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佛不認為大眾是眾生,他看人人都是未來佛,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106-無明業識造就輪迴不息
   問:如何脫離六道輪迴?
   答:六道輪迴的根由在無明上,無明也叫無明業識,無明業識造就輪迴不息。沒有聽聞佛法學習解脫道,是無法破掉無明的。無明叫無明核子,也叫無明殼子。當它堅固到頑不可化的時候,就叫核子。叫它是無明殼子是因為已經在修證的過程中,無明就像雞蛋殼一樣,一碰就破,一參就破,它是可以破掉的。沒有修行它就是核子,有修行它就是殼子。修行人把頑固不化的心變成了一個軟殼子,一點就破,這是修行的力量。在沒有破除無明之前,人的一生都是圍繞著無明業識在運作,每天做的大部分都是業識顛倒之事,這就是顛倒夢想,也叫業識顛倒。
  唯有佛法能夠讓我們回歸本位,回歸本位的時候當下一念清淨,一念清淨就是諸佛菩薩手上的法器。這個法器有什麼用?就是用來破除無明的。當下一念清淨,無明即破,這就是了脫六道輪迴的方法。想要解脫、了脫六道輪迴,就要時時刻刻一念清淨,回歸本位就是解脫,就把無明業識破掉了。
  
 107-唯有大願可以覺破無明
  (1)
   問:打坐時感覺坐在那裡是無邊無際的,這是什麼情況?
   答:無邊無際的,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坐在這裡,很枯燥很無味,乾巴巴的,沒什麼意思,這時心也不亂,佛教稱這個階段叫無始無明,這是回到了心最原始的狀態。這時候不起任何分別了,到了這個境界,其他的宗教就沒東西可修了,像一個桶一樣已經到了桶底了,一點意思都沒有,已經沒有路了,路已經絕了。外道坐到這裡就不打坐了,認為這是最高境界了,已經沒東西可以超越它了,無法可修了,全部都空掉了。
  學佛修到這個程度,也可能認為沒什麼好修了,已經修到頂了。也不想坐了,坐下去沒意義了,有也沒有,空也不空。那怎麼辦呢?想一下來打七的目的是什麼。平時說發大願,大願去哪了?這個時候為什麼發不起來?這個時候發不起願來,就證明平時願力不夠。外道修到這裡就沒什麼好修了,換一句話來講:你已經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外道了。
  這時要超越就要轉念,發願就是轉念,也叫轉身,轉身就把無明給破掉了。無明有兩種表現:一個是無明核子,破不掉它就是無明核子;能破掉它就跟蛋殼一樣——無明殼子。唯有菩提大願能夠破掉它,這就是佛教跟外道的不同之處,叫覺破無明。
  無明在禪宗裡叫疑情,打坐參禪打出疑情來了,會坐立不安,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站也不是、參也不是,哪個邊際都不著,說它是什麼又什麼都不是,那怎麼樣破掉疑情?要靠大願。所以禪宗裡面講疑情一起是個好時機,這不是個壞時候,是好時機。破掉它就要靠大願,一破就是桶底脫落。它就像個鐵圍桶一樣,已經到底了,修不下去了,已經沒什麼好修了,把它破掉就是桶底脫落。
  坐不坐都無所謂了,坐也是這樣,不坐也是這樣。這個也是微細流注,微細流注、無明、能所、末那識、分別識、染汙識都是一個東西。一切能所是從它來的,一切分別也是從它來的,所以它什麼都不是。空也不空,是也不是。說它是煩惱,也不是;說它有歡喜,也沒有。像個鐵桶一樣到了桶底了,四面八方都是圓的,都是銅牆鐵壁,出不去,就像個悶罐一樣悶在那裡了,世間相最原始的狀態就是這樣的。這也是佛經上講的大鐵圍山,四面八方都是銅牆鐵壁,頂也是銅牆鐵壁,底下也是銅牆鐵壁。世間再美妙也不過如此,所以古代的大德就作了一首偈子:“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裡,總在棺材裡。”
  無明的狀態是一念本空,也是一念不生的。因為它是一念無明,也是一念本空的,就沒有轉身處。轉身就要靠平時的大願累積下來的力量,這個時候就可以破掉它,一念本空正好,因為了了常知還在。不是什麼都沒有,還有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在,連這個境界都不住了,也就把它破了。大願的作用就是破除無明,這個時候能夠發起大願,無明就消失了,就不會落在什麼都不是上面了。
  (2)
   問:見性跟座上翻種子的進度有沒有關係?
   答:有關係。一切知見都在自性中,所謂見性是見根本、見清淨本來。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妄想、執著,包括妄念紛飛和各種境界,都是八識田翻出來的,八識田有兩個名稱:一個叫無始無明,一個叫如來自性。所有東西都是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種子,最後種子翻透了,就徹底見到八識田了,就是無始無明,也叫鐵圍山,像個黑漆漆的桶。當見到八識田,一轉念就是見性了,無始無明一轉念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田為根本智,這就是見性。平時打坐,包括極力追頂,都是要讓無始無明出現,這才容易轉身。
  那麼發大願就很重要,大願是平時累積的力量,不是出現鐵圍山了再來發大願,那時生不起來了,是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磨練出來的。發願就是發菩提心、發解脫心,發願也是自覺,覺破無明,破無明要靠覺性。平時的觀照、發願,都是在為破無明累積力量。無明也叫死關,出了這一關就活過來了,沒出這一關就是死關。六道輪迴的死關就在這裡,六道眾生誰都離不開這個死關,也破不了這個死關,就是被無明關在六道輪迴裡,沒有般若智是破不了它的。
  (3)
   問:無明和自性是什麼關係?
   答:無明轉念就是自性,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同屬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無明的表現。元音師尊在開示裡形容它就像人喝醉酒一樣迷失了自己。它要靠大願來轉。
  在打坐的過程,剛開始翻出來的是非常粗的,先是煩惱,然後再細一點是執著、妄想,再下去,從妄念到妄念紛飛,然後再下去就是細妄念、微細妄念、微微細妄念,最後到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再往下,連微細流注也沒了,就剩個空洞無明、空洞無味,什麼意思都沒有,什麼境界都沒有,這就是無明。
  世間法是由無明緣生的,無明緣起就是世間法,破了無明就是出世間法。無明是沒有任何執著的,也沒有任何分別,它表現出來是透明的,同時又是黑漆漆的。出現無明的時候,無明還是一個相,最大的相就是無明相。無明沒有住著、不起分別,所以也叫作一念無明。一轉念,同時有大願生起,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清淨無比。一轉念當下就把無明給破了,歡喜心自然就生起了,這就叫作初地菩薩——歡喜地菩薩,歡喜地菩薩就是破了無明。出世間就是出世間法,初地菩薩就已經是出了世間了,了生死、得解脫、出世間,是一回事,明心見性也是出世間法。
  把無明破掉就是自性現前。所謂的破無明也是方便說,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它就是自性。那為什麼叫它無明呢?它跟自性同為一體,表現出來的有哪些不同呢?無明是相上無明,如同一面鏡子一樣,所以叫無明鏡,這個境界表現出來是空洞無味的,為什麼?因為看到它的相就是這樣,轉念就是不著在這個相上,朝自心處看,這自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又是清淨無比的,這就是往自心處看,不是在相上看。這個叫自覺,自覺就是破無明的方法。自覺裡面就包含大願,沒有大願自覺不了。大願幫助觀照,自覺就是觀照,大願生起的時候,這個觀照很迅速,能夠打成一片,觀照打成一片也就是破掉無明。
  很多師兄打坐出現無明現前,是著在相上,就覺得打坐沒意思了,再也坐不下去了。有時候觀照也未必能破無明,為什麼未必能破呢?因為無明跟自性是同為一體的,一個是正面,一個是背面,或者說一個是體,一個是影子。所以沒有大願成就不了,一切佛經都講要發大願,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你可以用願力來達到自覺,自覺的力量就可以破掉無明。唯有大願可以解脫,破了無明就是解脫。所有修行最後都是讓無明生起,無明生起了要轉身就容易了,看不到無明轉不了。
  要先發心,之後才是身心力行,這個願就是方向,沒有方向要朝哪裡走?走不了,寸步難行。所以要走的話,要身心力行,首先要有方向感,沒有方向往哪裡去呢?所以發心、發願就是方向。方向明確了,這個身心跟著上去,它才有意義;否則沒有意義,沒有發願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煉。即使是有發願的修行,在沒有見性之前同屬盲修瞎煉,畢竟有個方向感,不會走冤枉路,沒有方向感就如同瞎貓到處亂撞。
  (4)
   問:無明現前時怎麼轉身回歸到了了常知上?
   答:靠菩提大願就能夠轉身了。發願時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覺,清淨就可以覺破無明。體會到心是清淨的時候,無明在哪?無明也不可得,這就是覺破無明,也叫清淨本覺。《圓覺經》上說:“諸佛自性,本來具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元清淨體、本妙覺性;另外一個是無始無明。這兩種都是菩提自性的表現,它們是一體的,一體當中的兩個面。由於無明的存在埋沒了覺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圓覺經》是這麼說的。
  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要認識諸佛自性——本具的自性,要見自性就要破無明,因為無明是自性的影子。現在所看到的空洞無明裡面包含著真如自性,但這個影子的相很頑固。佛法指導大家修證,就是在無明現前的時候怎麼去破它,要破無明唯有靠般若智,般若智就是菩提智慧,就是發願。
  一切法皆是無明緣起,就是一切法都是無明的作用所表現出來的,既然是無明緣起,那麼它所緣起的法也可以破無明。《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自性就藏在其中。了了常知,是相非相,這個了了常知就破掉了無明。空洞無明的時候還是了了常知,了了常知沒有枯燥在、沒有沒意思在,這正是轉身處。
  談了那麼長時間的無明,就是讓你們再深刻地去體會無明的痛苦。體會它才會要破掉它,否則你的願會軟弱無力。修行到這一步要深陷無明中,大願才能生起來。
  (5)
   問:座下有對境的時候可以承當,但是靜的時候還是會疑,怎麼辦?
   答:有對應的境界是一種助緣,對境是很容易做功夫的,但是在沒有境界的情況下怎麼樣,那才是本事、本領、本位。那個時候面對的是心體上的,那才是關鍵。現在還轉身不了,總是被無明糾纏,扯不清,丟不掉。還是要在願力上下功夫,願還是不夠痛切,如果痛切的話一下子就轉身了,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無明就消失了。

2   九、破無明核子(2)


 108-轉念就是破無明
  (1)
   問:座上出現無明如何破?
   答:最近很多師兄在座上出現了無明,不止是一念無明,念念皆無明,無明就像個鐵圍山黑漆桶一樣,深不可測。無明體現出來之後,做什麼都感覺沒意義、沒意思,不知道為什麼要來這裡。說有煩惱嗎?沒有。有歡喜嗎?也沒有。有難受嗎?也沒有。一切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詞彙到這裡都沒了,就是一種空靈無住的感覺。能夠勘破它就叫無明殼子;勘不破的話就叫無明核子,很頑固,會反反覆覆。
  要旁觀它、觀察它,無明現前了也不討厭它,還要學會享受它。只不過就是個境界,討厭它是沒有意義的,討厭它只能夠妄生煩惱。無明生起了,怎麼辦?同樣要承當它、接受它,同時也不住它,不住它的當下就是轉念,一轉念就破掉了無明。不住就是轉念,無明就是一個空洞無味的境相,空也不可得,這就是轉念。空也不可得的同時就是正念現前、正覺現前、自性現前,自性一現前就是覺破無明、洞明一切、了了常知、朗朗自照。
  粘上去就是無明;不粘上去就輕安歡喜,會法喜充滿。對法喜充滿一般不加以更深的描述,就是一個平平常常、清清淨淨,平常也了不可得,清淨也了不可得,同樣歡喜也了不可得。這就是正受用時不作受用想,即用即捨,即用即離,毫無粘著。這就是禪宗所講的轉身就是了手。
  (2)
   問:如何超越無明?
   答:無明有很多名相:一念無明、無明緣起、疑情、疑根、能所、微細流注、第七識、末那識、染汙識,這些都是它。
  無明是蓋,把自性蓋住了;但是一轉念,無明又是自性。這跟《楞嚴經》講的一樣,自性本具兩種根本:一個是無始無明,一個是諸佛自性、元清淨體。把這兩者圓融了,就會發現無明妄動不已,又給它一個名相叫妄心。在什麼情況下叫妄心呢?能認識到根本,它就是妄心。真心妄心本為一體,不識就叫無明,識得就是妄心。妄心是不會消失的,妄心不死、妄心不滅。如果妄心滅了,真心也就滅了,因為它們是一體的。
  到了這一點,一轉念就自在了。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如如不動的,但是所有的作用都沒有離開它。這時候看到無明現前了,返觀回照,就可以自覺了。
  平時要多發願、多觀照,多體會我們的清淨明瞭。對這個清淨明瞭的體會深刻了、熟透了,直接就超越無明瞭。甚至能夠察覺到無明,一轉身就自覺了,就不會那麼漫長了。說得漫長是為了把它說細、說透,要不然很多師兄功夫做到這裡透不過去,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夠轉念。
  宗門修行從一開始的打坐一動不動、微笑持咒、座下發願,一直到覺破無明,到自性現前,是成系列的,連貫在一起的,沒有中斷過。
  (3)
   問:“知”和“識”的區別是什麼?
   答:在宗門修行的過程中,這兩個字在功用上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粘著在上面的叫“識”。“知”有時候也是帶有粘著,帶粘著的“知”叫知道,不帶粘著的“知”叫覺知。所以智者大師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是眾惡之門。”
  “識”用到第八識上是中性的,第八識可以說是無始無明,也可以轉成智慧,就是轉第八識為根本智——轉識成智。無明一轉念就是佛性,功用就在這裡。所以無明出現了是好事,禪宗說疑情出來了,這時候轉身就能夠了手,轉識成智就在這一點上。
  在一念無明的情況下體現得最清晰的是什麼呢?平常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住、什麼都了不可得。接下來又說平常心是道,這平常一轉念就是歡喜,不要錯過它。平常怎麼轉成歡喜?了了常知就是歡喜。念念平常的時候,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歡喜心就油然而生,這叫法喜。無明就像一個鐵桶一樣,黑洞洞的,沒有出路的時候,歡喜一生起就破掉了無明。這個時候要承當歡喜心是道。學會享受無明,很容易就轉念了,這就是智慧。
  
 109-把無始無明轉成元清淨體
   問:破無明是要破一次還是多次?
   答:無明是反反覆覆的,破最終只有一次,但是它會表現出很多次,很多次也是一次。說很多次是因為破得不究竟,還需要慢慢地累積力量再來一次。
  無始無明是所有無明的根由。無始無明只有一個,但表現出來的狀況很多:顛倒夢想是無明,迷失流浪是無明,妄想執著也是無明,可能有八萬四千種。所謂破掉無始無明也是方便說,也可以說是轉化,把無始無明轉成元清淨體。
  起分別、作意就是無明的表現。一起分別作意就要粘著上去,粘著上去之後,求不得就要起煩惱,要是求得了就得意忘形,這就是無明的表現。所以,其實要少說無明,要多講清淨本來。因為無明本身是清淨本來的影子,說無明不是去執著這個影子嗎?學佛之人要大談見性,大談觀照,而不是去大談無明。無明就是迷失,就是迷惑。談無明瞭會導致各種苦,滾滾紅塵看不到頭,一望無盡,這就是無明,無明表現出來就是各種苦。所以不談無明,要談清淨心、本來自性、元清淨體。要見的是本來,不是見無明。
  
 110-一念無明和一念清淨
   問:以前打長座就想突破痛關,今天晚上坐得不想下來,是痛關過了嗎?
   答:你還沒徹底過痛關。痛跟煩是相應的,痛過了,煩就沒有那麼大了。煩過了,座上會表現出無明。無始無明出現的時候,首先表現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這就叫迷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也沒有歡喜快樂,坐在這個地方枯燥無味,一點意思都沒有。
  痛和煩這一關過了才會出現無明。煩惱和痛苦皆是無明緣起,也是無明的助手。無明想控制人,就用煩惱和痛苦來控制。通過修行打坐,把痛苦超越了,把煩惱堪破了,背後的黑山大王就露面了,出現了無明核子。
  那怎麼破無始無明呢?用覺來破它。如果這個時候覺不起來怎麼辦?發願,所以發願也叫發覺、發明心地。座上發也行,有的師兄無明出來了,覺得沒意思,坐不下去了,就下座了。他說:“坐在那裡太沒意思了,坐在這裡幹什麼呢?”乾脆下座了,這就是被無明打敗了。所以要發願,發願可以破無明。
  無始無明也叫根本無明。念頭比較粗大就是無明現前,簡單說叫無明。念頭起處就是無明緣起,開始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緣起,能看到念頭起處就可以看破無明。很有意思,一個“咦”就是無明。這個“咦”裡面包括一切的緣起,好奇就是無明緣起。當然“咦”不只是好奇,有時候高興起來也是“咦”:“咦!你怎麼在這裡?”
  回歸本位跟無明緣起有相似的過程。見性的時候也會有這個表示,叫猶如十字街頭撞見親爹,那也是:“咦!你怎麼在這裡?”無明緣起是它,見到本來也沒離開它。《圓覺經》上說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認取、親證是從自性本具、清淨本來這一塊來說的。那麼從迷失、無明緣起方面是怎麼說?有個相應的詞彙,叫妄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一個是認取,一個是妄認,妄認是著相的,認取是無相的,所以叫真心無相。
  那怎麼認取呢?認取的方式就是一切不住。一切不住怎麼表現出來?即用即捨,不即不離。認取真心,真心無相,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體會到無相就已經是認取了。好比認取到有呼吸在,但又沒有作意,它是恰到好處的。
  在打坐過程中,持咒會相應地出現妄念。妄念的出現有粗住、細住、微細住三個階段。這些階段都是第六識、即意識的作用。只有進入之後的微細流注才是第七識的作用。我們在第七識作用時,發覺念頭很多,但看不出它們是什麼東西,也就是第七識背後的第八識開始作用了。八識田開始作用就是翻種子。這時會發現所持的咒跟妄念是同步的,妄念快咒就快,妄念翻滾得少、翻滾得慢,咒念得就慢,它們是同步的,在一條平行線上。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心不亂的開始了。
  極力追頂形成咒輪,之後出現能所雙忘。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由一心不亂證入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候有兩種表現:有一念無明,還有一念清淨。一念無明就是無始無明,一念清淨就是本來面目。絕大多數的能所雙忘是落在一念無明上,不是落在一念清淨上。因為落在一念無明上,所以會出現反覆。一會有念頭起來了,又開始持咒了,這個反覆就叫業力掙扎。業力掙扎其實也是在培養回歸一念清淨的力量,最終會出現真正的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一念清淨。出現一念清淨,就不單只是能所雙忘了,它會伴隨著根塵脫落。
  很多人能所雙忘出現了很多次。“書上說能所雙忘之後就是大徹大悟,我怎麼沒有悟?還有那麼多疑問?”這是業力掙扎的現象。到這個階段如果沒有人給他解釋清楚,他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根器:“是不是我的根器不好?跟這個法不相應?都出現能所雙忘了,都沒有證到本來?”這個過程是很微妙的,能夠通過打坐出現能所雙忘,已經是極少數了。在大多數出現能所雙忘的人中,想要當下一念清淨的更少了。這個要有人給他解說清楚,否則的話又耽誤了,懷疑自己根器不相應之後,他就會做別的打算,馬上又要錯過了。
  
 111-菩薩的“一念無明”
   問:佛經上說菩薩也有“一念無明”,菩薩怎麼還會有無明呢?這一念無明是什麼?
   答:菩薩的一念無明就是發願,有眾生可度就是一念無明。《法華經》上佛陀開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佛是為這個願來的——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佛有大願在,就是在實踐他的願行,但他不認為這個叫度眾生。普通人認為佛在度眾生,佛沒這麼認為,他認為他是跟所有的佛菩薩在一起。所以說佛看人人皆是佛,眾生看人人皆是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