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了了常知
(1)
問:如何體會“清淨本來”?
答:這個要從前世、今世、未來世開始說起。常言道人就是活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對應的就是前世、今世、未來世。佛教所講的前世不只是講昨天、今天,剛才進來那一會,已經過去了,已經成了前世。所以佛教有一句話叫:“此念之前便是前世。”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之前所表現的一切都是前世,已經變成過去了,找也找不回來了。執著前世沒有用,也就是執著過去也沒有用。那今世能不能執著?今世也執著不了,因為它也在流逝,今世也不可得,今世也叫現在心。未來世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過去、現在、未來同樣不可得。
認為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偏空,一種是偏有。偏空的心態是既然過去、現在、未來都把握不住,也不可得,那麼就不過了。因為什麼都不可得了,還要它幹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可得,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偏空的思想。還有一種是既然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那就無惡不作,什麼都幹,好事壞事都不管它了,這就是偏有。所以偏空和偏有就形成了。
還有一種形態,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它叫什麼呢?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切都沒有離開,儘管去用它,該用就用,但是沒有在上面停留、沒有住在上面。
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你可以體會一下。這個怎麼體會呢?首先這麼坐著,手放到這裡,眼睛閉上,聽我說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全身心放下,什麼都不去執著。這個時候,你能夠體會到心雖然是空空的,但同時又是清淨的,這個就叫了了常知。能夠體會到這個是我們的福報,這就是佛教所講的“諸佛自性,清淨本來”。一切萬法、一切妙用,都是清淨本來的作用,這是最根本的。佛教裡面有一句話叫:“但得本,不愁末。”“本”就是根本,認識了諸佛自性就是“得本”,得到了根本;“不愁末”,“末”就是後面所生起的一切作用,不用去愁,它會自然地形成各種妙用。但也有人捨本求末,捨本求末是還沒有得到本,就是追求各種享受、各種境界。
(2)
問:為什麼要“了了常知”?
答:不變是真實,變來變去是顛倒。了了常知,這個是不變的,境界都在變,境界與我無關,我唯有了了常知,簡稱叫了知。了知沒有消失過也沒有生起過,這就叫無生。所謂的了了常知只是個提示,“知”在這個時候叫覺,覺本無生,它沒有生滅相,它不會消失,所以沒有生起。
了了靈知、了了覺知、了了常知是一回事,既是本位也是用,叫體用一如。法爾如是,如是我聞,體用一如,體相用三位一體,佛、我、眾生三無差別,這些都是一回事。
16-差別智
(1)
問:什麼是差別智?
答:差別不是在高低上的,是指圓融的程度,但起點是一樣的——“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建立在無為法上的,不是有為法。比如這杯水是燙的,燙有不同程度,一百度是包含了八十度的,這個是叫差別,冷和熱是分別,所以這是燙的程度不同。初地菩薩是見性成佛的,十地菩薩也是見性成佛的,他們光光相攝、同為一體。
菩薩行肯定會示現種種方便,這種種方便當中就會有圓融的程度不同。佛的五智包括: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法界同體性智。見到根本智之後,根本智馬上就圓生五智,當下就是圓融的、一體的。現在說的五智還有一二三四五智的分別,實際上五智是一個整體。差別智是五種智慧運用的不同,圓融的程度不一樣,它所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
比如,有的菩薩親證的是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智裡面包括無數個淨土。這些淨土就有各個方便不同,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他形成的各個淨土程度不一樣,這就是差別智的體現。
比如,某人是方便有餘土,他方便接引了十幾個人,你一個也沒接引,他圓融的程度就更好,也就是接引大眾的方便能力不同。但你們所證是一樣的,你也是見性的,他也是見性的,你也可以承當,他也可以承當,承當下來,兩個人交流是無二無別的,但是方便上不一樣。某個地方有位法師,圓融的程度比他們更好,在他的寺院裡面接引了幾百人,這又是程度不一樣,這就是差別智的運用。
親證之人會互相讚歎,不會一開口就說某人不行,說某人沒有修證。自性本來清淨,清淨本體是一致的,同心大慈,同體大悲。如果認為別人不行,恰恰是自己沒有本事。而且,越是有修證的人,他就越平淡,不會有貢高我慢。有貢高我慢就證明見惑、思惑未了。古人會說這個人是個狂禪。禪會狂嗎?那是不可能的,禪是清淨無比的。那狂是什麼原因呢?貢高我慢。貢高我慢就有自以為是了,自以為是就會出現障礙。
(2)
問:五智是什麼關係?
答:五智是一體的,妙觀察包含平等性智,包含成所作智,它們是一體的。一個智體表現出多種作用,叫作妙觀察、平等性、成所作、大圓鏡、法界同體性,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名相不同而已。打個比方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名字,但不管怎麼叫還是這個人。
其實貪嗔癡慢疑也是一體的。曾經有人說自己三年不起嗔心了,我問他:“你起貪心不?起癡心不?”因為貪嗔癡慢疑是一體的,如果有疑在那就肯定有嗔心在,只不過很微妙,發現不了。為什麼發現不了呢?定力不夠所以發現不了。能夠發現自己貪嗔癡慢疑熾盛的是大成就者,凡夫是發現不了自己有貪嗔癡慢疑的。定力很好他才能說:“學佛學了那麼多年還在貪。”能說這句話證明他是成就者。
(3)
問:見根本智之後,其他五智是怎麼轉的?
答:見到根本智之後首先出來的是平等智,看這位師兄和那位師兄不一樣,這叫分別,分別識轉成平等智就是看人人都一樣了;平等之後又起妙觀察,第六識轉成妙觀察;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根本智同時又是法界同體性智;跟大家交流的過程中,能圓滿解答大家心中的疑問,這就是大圓鏡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圓融萬法。
(4)
問:什麼是妙觀察智?
答:我們想做的一切都是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所以佛經說“應作如是觀”。觀就是觀察,能夠像佛菩薩一樣觀察一切,叫妙觀察。不落在一切知見上去觀察一切,這叫作妙觀察智,落在知見上那就叫所知障。這就是轉念而已,轉念成智。
自然而然就能見,這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後天形成的。後天形成的就是知見,本來就有的就叫主人。本來見叫真如、真見。後天形成的叫知見、妄見。所以起分別的是你,不起分別的還是你,你可以起分別,也可以不起分別。
17-了生死
(1)
問:什麼是了生死?
答:所謂的了生死,可以是剎那間的了生死,也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的了生死。生死是一種相,每個人的生死都是一樣的。佛經上說,每個人了生死了的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緣,可以當下一念清淨來超越,也可以慢慢地修行來超越。如果從究竟上來講,當下一念清淨已經超越了三大劫;如果是以功德來累計的話,時間就會漫長一些,因為三大劫等同於地球的四十一億七千萬年。可以是剎那間超越它,剎那間的超越要有大修證才可以。
(2)
問:生死分為哪幾種?如何了生死?
答:生死分作兩種。一個是身體的生死,絕大多數人知道,身體是有生必定有死,每個人都在活著,將來肯定會死的。而且,生死不用學佛也會了,人自然就會死掉,所以它無須去了。既然說不用學佛也能夠了,學佛同樣也會了,它跟學佛不學佛沒有關係。所以,一說了生死,很多人首先就排斥了,我不用學也能了,幹嘛非要去學佛才了呢?其實,不學佛,這個生死是了不了的。
還有另外一種生死,就是念頭的生死。念頭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的。在在處處是佛教上的用詞,這個詞就包括時間和地點。你在什麼地方,處於什麼狀態,處於什麼時間,這就是在在處處,它包括了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什麼地方。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念頭都在生起,都在消失。那念頭的生起和消失,我們看得到嗎?不容易。普通人通常只能看到很大的煩惱。煩惱來了,好煩,這個事情怎麼就跑我這裡來呢?明明是別人的事,關我何事呢?這是煩惱起來了。
念頭有什麼作用呢?打個比方,坐在這裡可以聞到外面有沉香的味道飄進來。“嗯?沉香?”這就念頭已經起來了;接下來,“這個沉香從哪裡來呢?”就開始起妄念了,念頭它會生成妄念;接下來,“這個沉香會是什麼人在點呢?”形成妄想;然後,“我要不要去看一下這個人點沉香到底在幹什麼?”又由妄想發展成境界。現在這麼一堆人坐在這裡喝茶,這就是一個境界了。所以境界是由妄想形成的,妄想又是由妄念形成的,妄念的起處就是念頭。
佛教講的了生死,實際上是了煩惱的生死,所以佛教稱“煩惱苦海”。煩惱就是苦海,沒有人不受煩惱苦海的影響,佛教所講的解脫,即解脫煩惱苦海。佛教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這是四大苦;加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蘊叫作色受想行識,五蘊是一個整體,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念頭是顛倒過來的:念頭表現在識上,形成妄念;表現在行上,形成妄想;表現在想上,形成境界;表現在受上,你看我們這麼多人在這裡喝茶,你有什麼感受啊?這是比較簡單的解釋;再進一步,色是起各種分別。這個茶好,這把壺好,談天說地各種好,起分別就表現在色蘊上。這麼倒過來說就很簡單了:識就是念頭;行就是形成妄想的過程;想就是由妄念變成妄想的過程;受,妄念形成境界的過程;色,就是起了各種分別、貪婪。
所以了生死是了妄念的生死。身體上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因為人的生死是不停的,死了還要生,生了還要死,這個過程叫分段生死。那麼,究竟的生死是在念頭的生死上,就是變異生死,它是時時刻刻表現出來的。
還有一個詞——延續慧命,因為人不斷地都在各種生死當中,這個慧命就是解脫之願。解脫的大願一直沒有停歇過,那麼你每一個分段生死都很精彩,這就叫延續慧命。慧命的功德會變大,會增長,不會減少。
(3)
問:見性是不是就了生死了?
答:對,見性就了生死了。了生死不一定見性,但是見性一定是了生死的。見性叫初證本來,就是你明明了了地知道本性所在,但肯定還有某些習氣障礙你。根塵脫落之後叫徹證本來,徹悟之後還要歷練,去了塵沙惑,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去了,直到圓證佛果。《阿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解脫了,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也就是見性。自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了生死。
了生死就是沒有生死可了,就是了生死。無生死可了,生死相是個假像。
(4)
問:觀照跟了生死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觀照就是覺,覺就是自性本位,出入生死都是自性本位的作用——可以入生死也可以了生死。你所講的了生死是對應現在尚有生死輪迴在的一個說辭。真了生死的時候,並無生死可了,名為了生死。
分段生死是肉體壞了,就相當於衣服舊了、破了換一件再來。這個不用修行也會了,因為肉體壞了自然就了了,跟修行無關。修行的了生死是無生死可了,是了變易生死,是了念念流轉、妄念紛飛的生死,這就跟觀照有關係了。
(5)
問:了生死的關鍵是什麼?
答:要得解脫、要了生死的迫切感很重要。其實不管是歲數大的還是年紀輕的人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應該有迫切感,誰能保證明天能夠活得很好?身邊有些師兄四十幾歲就走了,都是在身體很強壯的情況下走的,剎那間一口氣上不來就走了。了生死不是和身體好壞、年齡大小有關係,了生死是了念念的生死,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清淨、念念皆能回歸本位,這就是了生死。了生死是大家都在一條起跑線上的。
往生諸佛淨土靠的是大願,大願不退就可以往生。不需要有多高的境界、多大的修證,關鍵就一條:你願意往生,一心只求往生,這就可以往生。不粘著這世間的一切就可以往生。也不用打坐也不用結印,只要有這個大願在,因為是乘願往生。學佛的底線是什麼呢?可能修得不好,做得也不夠好,但起碼有一點,我的願望是只求往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修證,成就就容易了,方向感要比較明確。
當年六十歲以上的師兄向元音師尊求法,師尊都不傳心中心法,只傳念佛。他開示說:“你們這把歲數了,就安心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心只求往生,別的不要求。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這個時代最方便、最直接、最圓滿、最究竟的法門。”因為誰都把握不住自己,可能哪個剎那間就走了,這個願力不能斷,願力斷了到時候就六神無主。
18-所知障
(1)
問:看書形成了所知障怎麼辦?
答:這種情況很多,一看書又透不過去就可能形成掛礙。似乎是理解文字了,但是這個理解有可能是錯誤的。如果認為理解是正確的,那會執著很長時間,這又形成了另外一種掛礙,這些統稱所知障。
在理論先入為主,修行沒有跟上的情況下,他可能會否定自己的修行,也很容易偏空,所以我們採取的方式是從實踐下手。
釋迦佛在覺悟之前有理論嗎?覺悟之前誰指導他呢?沒有人能指導他,他是自度、自覺的,自覺之後才建立起這一套理論的。可以學一些佛教的基礎知識,不是不能學,可以大致瞭解一些。但這個只是基礎,如果要深入的話,就要從修證開始,修證結合理論一步一步來。
如果喜歡讀書,最好是過目即忘,不要過目不忘,忘就是化空它。這樣每次讀佛經,讀祖師大德的開示,都有新鮮感,都感覺到無比殊勝。
(2)
問:座上會翻出過去書上看過的東西,這是怎麼回事?
答:在座上持咒念念分明,但是又毫無住著。不要去起太多的分別,不要去猜測什麼東西,也不要去抓什麼東西,不要去抓任何的一個概念。抓的那些概念是從哪裡出來呢?從八識田冒出來的。八識田裡面的這些種子,是平時看開示、看書存進去的,要翻出來。在翻出來的同時,過去所起的那些不解,就是看不透、不能夠真正認識到的這些種子,又落在思維上,導致停留在那裡。如果停留的時間長,對修行的進度會是一個障礙,就是所知障在障礙著你。
因為種子在翻,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是空靈無住的,但是又比較容易落在思維上,去停留。有一個成語叫什麼呢?心口不一。內心世界跟所表現出來的意識不同步,不同步就要發生碰撞、衝突,就會停留在這裡。這一停留直接影響到的就是打坐的進度。所以說儘管持咒,不要去打妄想,這樣過程是很短暫的,剎那間就過去了。
19-真我和妄我
問:有時座中能覺察得到周邊的一切,有時不能覺察到。有時沒有了,但還有一個意念在,這個是七識?
答:這不是七識,也不是六識,是“我”。這個“我”是什麼?這個“我”就是八識——一切唯我而用,一切唯我而生,一切唯我而做,一切唯我獨尊。八識就是“我”,本我、覺悟的我、無明之我、迷失的我,都是八識。我相也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無明妄起就是“我”的作用。所以這次專門講一下“我”。釋迦牟尼佛一出生,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示現一個“我”的存在,這個“我”是相當微妙的。
《圓覺經》說:“元清淨體便是‘真我’,無明妄起便是‘妄我’。”一個是“真我”,一個是“妄我”;不管是“真我”,還是“妄我”,皆是“我”。自性一分為二:一個叫元清淨體,就是本自清淨,這是自性的表現;還有一個是無始無明,是自性的影子。這兩者是一體的,這個體是誰呢?體就是“我”。
《金剛經》首先是立我相,然後是破我相,破掉它,這個我相就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地方。這個“我”,它有“我執”,還有 “固我執”,我執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切唯我所用,一切唯我而做,一切唯我而生。
首先要認識到“我”是什麼,才能夠破掉它。一般宗下不說“我”,教理上有講“我”,但不是圍繞著“我”來講,而是用各種名相去講。其實“我”也是個虛幻相,它的真實相是諸佛自性,諸佛自性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叫大我。大我和固我執之差別就在願上,所以跟大家說要有願在,就能夠超越固我執。歸根結底,願是成就的根本,想成就必須有大願,願可以破一切相。《金剛經》裡講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菩提大願。破相了,就不是作用在“我”上了。
發願的時候,願有初分的願,也有修證過程當中的願,還有一個根本大願。有力量很小的願,也有力量很大的願,這些願是同樣的,力量小的願同樣可以變成力量大的願,這就是靠不斷地發願。大,體現在時時刻刻上;小,是只發了這個願,不再發了,剎那間而已。大小體現在時間上,當然也包括空間。無論什麼樣的願,都是成就的開始。
有的師兄打長座是守著一個“我”,如果說大家都這樣打長座,事情就沒人來做了。所以這裡又講到發心,要有願在,誰都不做事都跑去打坐了,願體現在哪裡呢?要靠願來破我相,願最大的表現就是在解除大眾的問題上。我執破了就是體用,用就是體,體就是用,體相用一體。體相用表現出什麼?菩提心、菩提道、菩提果。
“八識唯我”,是對打長座的師兄講的。他長座下來,種子翻透了,他便能夠看到“我”的這個本位,所以才要這麼說,這是有前提的。“妄我”和“真我”,表現在哪裡?哪個是“妄我”,哪個是“真我”?當你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這是“真我”,那就是“妄我”的作用。“真我”是認識它了,不認識它便是“妄我”。做事的時候都要妄起分別,這就是“妄我”。“真我”藏起來了,看不到,所以說看不到“真我”,便是“妄我”。“真我”是你明確能認識到它,那才叫作“真我”;在你沒有明確看到它的時候,你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妄我”表現出來的,這是無明的作用。
20-疑根
(1)
問:什麼是思惑?
答: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當中的“疑”,叫作疑情,也叫疑惑,一切思維離不開疑惑。比如禪宗大德在疑上面做功夫,當參禪到疑情並起的階段,就是好消息要來了。疑情就是思惑,也是疑根,實際上講的也就是無始無明。很多師兄說,怎麼我都修了這麼多年了,打了那麼久的坐了,還會有這個什麼都不是的煩惱在呢?這就是無始無明出來了,俱生煩惱露出來了,也就是疑情出來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唯有大願能破無明,大願叫什麼?菩提大願、解脫大願、如來大願都是它。
(2)
問:如何能破疑?
答:定力就可以破掉疑;還有發願也可以破疑,但是那是短暫的破。徹底破掉疑根要有很強大的定力,就是自己的身心完全可以做主——不跟境界跑,也不跟妄念流浪。對一切都不會產生懷疑,就徹底破掉了這個疑。
疑是貪嗔癡慢疑五毒之根。凡夫最大的習氣就是貪,貪又分兩種:一種叫貪執,一種叫貪愛。貪執是對物質產生執著;貪愛是對人或者眾生產生執著。然後是嗔,嗔心很容易起來,在貪心達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嗔心就流露出來了。嗔的主要表現是嗔恨和嫉妒。癡是非常迷信自己的認知。慢,是在貪嗔癡的基礎上形成驕慢的心,有時候也會從疑生起驕慢心,慢心也是修行中比較大的障礙。
凡夫的主要煩惱原由是貪嗔癡;修行人則是慢和疑。很多修行人不貪,也能做到不嗔、不嫉妒,也能做到不去堅持自己的認知,修行人很容易破掉貪嗔癡。但是我慢和慢法的心態比較容易流露出來。還有一個是疑,看到誰都產生懷疑,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認為你的觀點不對,我的觀點才對。
慢和疑也會互相作用。修行人的慢和疑最不容易破。特別是修行上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之後,我慢心會更加熾盛。我慢心熾盛了之後,還表現出疑師、疑法,甚至疑佛。很多師兄在修行有了一定的定力之後,我慢心起來了,增上慢出現了,他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根器有問題。先是懷疑自己的根器,然後懷疑這個法是不是這麼究竟、這麼好:“為什麼在我身上體現不出來?”這就是疑法。接著就疑師:“師父講得這麼好,但是我做不到。師父那裡表現出來很直接,輕描淡寫地把事情說得清楚明白,但是我自己證不到,師父講的是不是假話?”疑一旦出現,覺得這個法不像祖師們說的那麼好,他就要開始壞法了,就是他生起惡見了,就要搞破壞了。壞法就是反正我修不成了,我也不讓你們修成。因為疑師,所以惡見還經常表現出叛師、離師叛道。
惡見的表現有很多,最大的壞處是毀掉了慈悲心。對佛弟子來說慈悲心是本事,學佛有沒有學出本事來,就看有沒有慈悲心,這個是本事,也叫本分事。我們常說慈悲為懷,如果慈悲心都沒有了,那修行就失敗了,沒有修出本事來。
所以問題就出現在疑上,疑沒有破,增上慢和疑根就是成就上最大的障礙。唯有發解脫大願、菩提大願、成就大願能夠破疑。
21-思維定
問:什麼是思維定?
答:思維定是禪定最初的表相,所以我們打七要體現出思維定來。思維定是平淡的,是了了常知、一切都不住的。那些鑄造得比較莊嚴的佛菩薩像都是在入思維定。當我們修證的覺受跟諸佛菩薩相應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這些藝術家雕的佛像有沒有思維定。為什麼叫思維定?因為六根是互用的,思想是圓融無礙的,不是硬梆梆死在那裡的,他是能夠思考的,但不是流浪的。我們的覺性所體現出來的不是死的,而是活潑的,這是六根互用所體現出來的。
思維定還沒到能所雙忘,但是它也是能所雙忘的前兆。而且到了能所雙忘之後,也不是說思維定就沒有了,它還會流露出來。能所雙忘是能念之心所持之咒一下化開,這個時候他的定相現前了,這個定相有長有短,當從能所雙忘出來之後就是思維定。所以它有時候是在能所雙忘之前,有時候是出現在能所雙忘之後。
22-六根一體
問:聞性不光指耳根,其實包括了眼耳鼻舌身意,對吧?
答:對。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相當於六個視窗、六個門洞,是互相作用的,實際上是一體的,聞可以聽聲音,也可以看東西。根就是性,性的作用是一體的,如果是六識就各有各的作用,但六根是一體的。《心經》裡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講的就是根的作用。如果從根性上看哪一個是眼根的作用,哪一個是耳根的作用,那又要妄起分別,這一分別又落到識的作用上去了,這叫粘著。化空就是把六根歸為一體,所見到的可以化空,聞到的可以化空,眼耳鼻舌身意能夠體現一切都化空,就回歸到了自性本位。
23-攝受力
問:攝受力是怎麼培養的?
答:宗門打坐是培養定力,定力也叫心力,它有很多種表現。最初的定力就是注意力,持咒口念耳聞、心念耳聞都是在培養注意力,注意力在哪,心的作用就體現哪。然後由注意力轉變成觀照力,也就說注意力在哪,觀照就在哪。定力就是注意力、觀照力、智慧力,最後演變成攝受力,攝受力又包括說服力。
攝受力包含著心量廣大,心量小不會形成攝受力。你的心量有多大,所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這叫“心量廣大,容納一切”。通過禪定培養攝受力比較容易,在一切不住的情況下,還能夠發大願,這能夠拓展心量。
有位師兄最近也在學習打七的開示而且在打長座。他說以前一聽到某些師兄講法不究竟,馬上生討厭心,認為那是外道,就不理人家了。他現在不是了,覺得他們外道是知見錯誤,應該包容、接納他們。所以他用了“心量廣大”去對待所有外道。然後他就可以經常入定了,座下都能入定,他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上廁所能夠在廁所裡站半天,因為入定了,邊上的人都覺得奇怪。
同時,攝受力離不開慈悲,所以叫慈悲攝受,這是最重要的。這跟平常所講的影響力不一樣,解脫道的攝受力跟常人的影響力是不同的,慈悲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具備慈悲運用不了佛的五智,這五種智慧都離不開慈悲,慈悲是第一要義。所以有了定力就要培養慈悲心,慈悲心要通過打坐來培養,另外還要加上座下的發願。慈悲心表現在四禪八定中叫善心柔軟。
24-塵沙惑
問:什麼是塵沙惑?
答:塵沙惑隱藏在習氣中,是悟後真修才能掃蕩的。塵沙惑必須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才能夠體現出來,不是你自己的功夫能看到的,自己的功夫是破見惑、思惑。它相當微細,不是每一個人靠自己的修行能夠自然翻出來的,必須是在應緣對機的情況下才能翻出來。它不是簡單的迷惑,是屬於覺也是惑,惑也是覺,比較透徹的說法就叫作影子,它是有個影子在裡面。
25-四禪定的表現
(1)
問:初禪有什麼表現?
答:初禪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離生喜樂地,就是定境沒有座上座下的區別和分別,所遇到的境界已經沒有生起和消失的分別,這時候可以說是真正進入禪定了。已經出離了欲界定、未到定,進入四禪八定的初禪。座下的定相是突然間就出現的,它包括了未來禪定的一切。
離生喜樂地分五個階段,也叫作五覺支。五覺支的表現是:第一是覺,這個覺不是指覺悟,而是指清晰明瞭,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粘著;第二叫觀,善於觀察自己的一切,對周邊的事境能明瞭洞察,有誰在走動,都能夠察覺出來這個人是誰,這也是一種定境的表現;第三叫喜,這是表相的喜,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現在他的處境上;第四是樂,樂是內在的,內心深處法喜無邊,時刻都是法喜充滿,到了初禪這個境地,它是念念清淨的表現;第五,從初禪開始,修行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是最初的離欲阿羅漢,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用功可以一直朝上走,用四個字表現出來——一心向上。元音師尊開示定力是向上的。出現了禪定才知道定力是向上的,否則體會不到。總結下,離生喜樂地的五個覺支:覺、觀、喜、樂、一心。
(2)
問:二禪有什麼表現?
答:二禪叫定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的境界就更高一些了,不需要再出入定了,時刻能夠安住在定中。這個定對他來講,沒有邊際,常生定相。就是走在路上你也能夠看得出這個人是在入定。
二禪會出現止息,呼吸變得很微細了。有的師兄說他的呼吸是呼出長吸入短,這是一種相似的境界,他不是真要走了。因為他的妄念少了、細了,攀緣心幾乎沒有了,有一點點但是看不出來了。這個人的活動能力從表像來講是弱了,實際上內心變得強大了。這在四禪八定當中屬於二禪。
二禪所表現出來的分成四覺支,即覺受上的增長分為四個。第一個叫內淨,內心靜如止水,沒有法可得,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說今天要修什麼法,明天要修什麼法,而是無法了。道教打坐也能夠修出這個“無法無天”,什麼法都是一樣的,什麼法都靜如止水。所以很多道家的文化到這裡用了一個詞——上善若水。它是相似的,不起分別了,心如止水了,所以內淨的同時也是內明。接下來,還有法喜在——法喜充滿,法樂無窮,法樂無邊。同時還是一心向上,一心都在定境當中。這個一心跟印心宗的一心不亂很相似,但還不是究竟上的一心不亂,是相似上的一心不亂。定已經沒有住處了,行站坐臥都在定中。比如一杯茶剛剛倒好,端起杯來就定住了,在任何的一種境界當中,都可以進入禪定。
二禪四個覺支:內淨、喜、樂、一心。其中的喜、樂、一心和離生喜樂地是差不多的,就是定的表現更多一些。
(3)
問:三禪有什麼表現?
答:打坐的過程中出現了空樂明,相當於禪定中的三禪,三禪叫離喜妙樂地。空、樂、明也是一種境界。身體的消失,這個叫叫空;然後輕安出現後會很舒服、很歡喜,這個境界叫樂;眼前一片光明叫明。它跟前面的初禪、二禪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有什麼不同?就是把這個歡喜看淡了,定持續的時間已經是很長,不會再住在喜相上面,喜也不可得了,所以叫作離喜妙樂地。
輕安也是定力的一種顯現,但是不可得不可住,我們不要住在這上面,要繼續持咒,要超越它,不要停留在這種感受當中。
(4)
問:四禪有什麼表現?
答:四禪所出現的定叫捨念自在地定,這個定是很深的,深到修行人都不想出來,有了這種定境對一切都可以不執著。捨念自在地有法喜,對一切也不起執著,但屬於三昧空定,屬於一種空定,還在無明中,沒有破除無明,破除了無明才是了脫生死。它是一種天人的禪樂,很多人住在上面不願意往前修。這個時候還是有咒在的,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他把咒停下來不持了,這還是有住著。咒還要繼續持,超越空樂明、超越三昧空定,就是能所雙忘。持到能所雙忘了,虛空才會出現粉碎。能所雙忘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前兆,也就是說能所雙忘了,我們才會徹底打開,參破無明。
26-超越四禪八定
(1)
問:打坐是不是不用去管定境?
答:定是副產品,它會逐步提高,要用心念耳聞來超越各種定。知道這個是定,而不去執著定。定跟心念耳聞是一體的,所以打坐不求定,不要著在定上,不求定它也是定,只是不著這個相而已,並沒有離開它。
定是必經過程,但不要追求,甚至經過的時候你也不知道它叫什麼名相,只知道它是定。而且,用印心宗的心念耳聞去超越這些定速度很快。有人四禪八定體會了十多年,用心念耳聞去體會它、超越它的話可能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分鐘。
那名相上需不需要知道它呢?要知道它。因為第一“法門無量誓願學”,第二 “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接引不同的眾生,所以各種方便都要用,雖然超越了它還是可以拿來用的。
修行的目的不是定,定只是一路風光、過路客人,就算出現了也不可得,能不出現更好,不出現就一直在超越。就像有的人出現能所雙忘,並且在座下根塵脫落之後一交流,他說好像都沒有出現過四禪八定。其實他肯定是有過,但是超越了,沒有機會去注意它,都不知道那個叫四禪八定。
(2)
問:為什麼說印心宗的定是超越四禪八定的?
答:超越四禪八定,其實也包括四禪八定在內。四禪八定所呈現的定相,不是在某個時期出現,是伴隨著整個修行的過程的。不是說到某個階段是初禪,下個階段是二禪,再下去是三禪、四禪,不是這樣的。每一天都可能有初禪出現,也可能有四禪天、四無邊出現,它是變化的。
天道的四禪八定是沒有超越性的,定得再深也沒有出離六道,即便是非想非非想,也沒有出離三界。佛法所講的四禪八定在根本上是不一樣的。佛法講見性解脫、了脫生死,在這上面所體現出來的四禪八定,內容就更豐富、更微妙了。
見性是見到根本,根本包含了一切,也包括四禪八定在內。但得本,不愁末,“末”就是啟用,佛法的四禪八定正是根本的啟用,離開根本哪來的四禪八定?親證根本屬於哪個定?哪個定也不是,哪個定也沒離開,它是絕對的。各種各樣的定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也可以講一個絕對的定——心不亂就是定。哪個定離開心不亂了?這是最根本的,不管給它冠什麼名字,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乃至四無邊定,都沒有離開心不亂。經常有人來交流修到幾禪定的問題,意義何在呢?即便是四禪定或者是四無邊定,又能夠證明什麼呢?
想體會到禪定不是什麼難事,不持咒就可以體會禪定了。用印心宗的方法來持咒就要翻種子,翻種子肯定不是四禪八定所體現出來的東西,印心宗是用翻種子來超越它。
翻種子跟釋迦佛初轉法輪的時候講的法是相應的。初轉法輪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理論的東西,就是佛陀證悟時所講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一個巨大的種子,可以通過打長座把它翻出來,也是最大的種子——諸佛自性。
除了印心宗在講翻種子,禪宗也在講,既然都講翻種子,兩者很多所講的東西是一樣的。大家不僅要讀《楞嚴經》,還要讀《楞伽經》。《楞伽經》也叫《如來藏經》,八識田所含攝的東西《楞伽經》裡面都提到了,讀《楞伽經》就知道翻種子是怎麼一回事了。讀《楞伽經》必須要結合密修,比如像印心宗的打坐,才能看懂在說什麼。它講得很微細,跟印心宗所翻出來的微細流注是相應的。“如來禪”時期,祖師印證弟子有沒有開悟,就拿《楞伽經》來對照,《楞伽經》講的就是翻種子。
27-六識、七識、八識
(1)
問:座上翻種子翻的是過去的記憶嗎?
答:記憶藏在哪裡?藏在八識田裡。大腦就是個器官,它不斷地思考,思考是留不住的,留住它是七識的作用。七識的作用是分別作意、分別審計、分別計量。七識是八識和六識之間的橋樑,意識的作用是思考,它沒有儲存作用,第七識藏在六識後面,它才產生作用。第六識相當於電影螢幕。圖像從哪兒來?通過鏡頭放出來,這個鏡頭就是七識。放映機裡的電影片通過鏡頭放出光來,反射到六識上,也就是螢幕上,在上面可以看到人物在動。把電影片和鏡頭拿掉,只是看那個螢幕,就不是看電影了。它只是體現出表面上的作用,相當於螢幕。好比把電視擺在那裡,不插電不接天線,電視也沒有影子出來,就是看著電視機而已,這電視機就是六識,它沒有儲存功能。
同時,膠片是八識,把膠片裡面的內容作用出來就是七識。邏輯推理、猜想、分別都是七識。八識就是資訊庫,它不起任何分別,好的壞的全部往裡面種,各種種子往裡面種,翻的時候,好的壞的都往外翻。這來龍去脈經過哪裡?經過第七識。
(2)
問:打七是打掉七識,七識打掉了它怎麼作用?
答:八識直接作用。七識轉了,成了平等性智,就不起分別了。直接就是第八識顯現。
七識相當於什麼呢?它是個哨兵,守在橋上來回傳遞消息。同時,八識裡的東西作用的時候要經過它,它會產生阻力,因為它是有分別作意的。六識裡的東西要到八識去,它也產生阻力,為什麼?它有分別:有善惡、高低、好壞、圓扁、黑白,有各種各樣的分別,它都要產生阻力,所以就不是直心道場。它雖然是橋,同時也是賊。它一直在用做賊的意識、思想產生作用。把它打掉了,賊心打掉了,橋還是橋,直通過來,這叫真心流露。八識裡面的真心直接作用到六識,不用起分別了,自然通達。分別識變成了平等性,平等性是等持的,出入無礙,它不需要起分別作用。
打個比方,一箱吃的東西裡面,有些對個人來講是好吃的,有些是難吃的,這就是第七識的起分別作意。雖然都是在吃,但是它總要執著“這個好、那個不好”,那麼八識田由於第七識產生作用,分別好壞之後,就記住了“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八識田由第七識產生作用,再回饋到六識,同樣也是“這個好、那個不好”,它的作用是對等的,起分別作意是七識的作用。
當七識被打掉後,不起分別了,吃什麼都無所謂。不會去分別這個東西好,那個東西不好,凡是有吃就好。那麼八識田反映出來的直接流露也是:吃什麼都可以,你點什麼我就吃什麼,這就是平等性,對一切不會粘著在上面,不在乎它好還是壞。功能還是這個功能,你要粘著也行:“這東西不好吃,我就不吃了。”那也無所謂,它不是完全沒有分別,這叫作善分別,也可以說叫妙分別。不會生煩惱,都是歡喜的。那種分別作意是要起煩惱的:“這東西不好吃我不吃了,沒有好吃的東西我堅決不吃了,餓死都無所謂。”這是起煩惱了。
你能夠起妙觀察,能夠起善分別,把自己當成旁觀者,看一切都是旁觀。這世上一切都與我無關,它是不即不離,不取不捨的。站在旁邊看熱鬧,同時也在當家做主,不粘著在上面。
(3)
問:種子翻出來,怎麼去確認哪些是八識,哪些是六識出來的?
答:確認它幹什麼?動念頭去判斷就是六識,已經落在六識上了。不理睬就是八識,八識是遠離作意分別的,八識表現就是不停留在作意分別上。這就是一念之差,就看住還是不住,住就是六識,不住就是八識。剛才所講的停留在念念分明上就是住,一住就回到意識當中了,不住就是八識,道理是一樣的。這回一定要肯定下來,不要再走回頭路了。
(4)
問:座上心念耳聞的品質不高怎麼辦?
答:心念耳聞只有過程沒有品質。心念耳聞就是讓種子翻騰,種子是變化多端的。剛開始的種子是各種煩惱,然後是各種妄想,之後是各種執著。再往後是各種想法,不是妄想而是很微細的一些想法、一些念頭。再下去的話就是各種酸痛、歡喜、空明、智慧,這些都是種子。最後翻出最大的種子——諸佛本性,也是藏得最深的種子。
自性是本具的,本具在哪?在如來藏裡面。對一切有粘著的時候,如來藏就是八識田,八識田是對世間法來講;對一切沒有粘著的時候,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針對出世間法來說。它們是同一個東西,但是應用不一樣,世間法上表現出來就是八識田,裡面裝的是各種各樣的種子;到了出世間法的時候,它表現出來就是如來藏,裡面裝的是各種寶藏。這就告訴你,妄念種子就是智慧寶藏,就看你怎麼去轉念。
28-知道、知覺、覺知
問:師兄們都越坐越好,我越坐越不好、越坐越亂,怎麼辦呢?
答:知道本身是不亂的,自性不亂,亂的是世界,亂的是境界。打坐心念耳聞是體會“知道”,不是體會亂,亂是境相,這個“知道咒在”不亂。剛開始發覺知道的力量很微弱,但是堅持打坐之後發覺知道的力量越來越強了,境界再怎麼亂,這個知覺、這個知道是不亂的。
知道不亂之後,在知道中帶有一種恒長不滅的定,這個時候就不叫知道了,叫知覺。知覺的範圍更大,但是表現出來更加微妙,處處皆能夠覺察,不僅是在咒語上面,整個身心甚至毛孔、細胞都能夠覺察得到,覺察的力量增大了。
當知覺的力量再大到能做主了,不再跟著環境跑了,也不跟著自己的妄念跑了,這個時候就不叫知覺了,叫覺知。覺知可以統攝一切,不光是自身的一切,周圍的一切都可以統攝,都可以影響。
知道、知覺、覺知,也就是三步,有時候這三步在一天之內就可以證到。師兄問“修這個法要多長時間才能夠證道”,我回他“一天到三年”,也許是一天,也許是三年。對不同人來講時長是不一樣的,雖然過程都要經歷。
境界越亂,知道越能夠安住在咒上,定力就表現在這裡。都這麼亂了,還能夠安住,這也是安身立命之處。“任憑波濤洶湧,不濕老僧一衣角”——過去禪宗的祖師是這麼說的,要有這種氣魄。你現在還只是內境波濤洶湧,不是外境。
禪宗有一個公案,機鋒說得非常銳利:“片刻不在,便同死人。”你看看這句多銳利,什麼東西在?什麼東西不在便同死人?下一句話:“片刻若在,亦同死人。”在不在都是死人。這句話就留給你了。
29-色法、息法、心法
(1)
問:什麼是色法、息法、心法?
答:藥師法門講色法、息法、心法。色法是有相的、能看得到的;息法就是隱藏起來的方法,看不到摸不著的、無相的就叫息法。色法過渡到息法,然後再過渡到心法,就是修行的過程由有相轉入無相,再轉入到真如自性上。然後再從心法同時作用到色法和息法上,就是出入皆是大定,收發皆是真如。雖說是講藥師法,實際上一切佛法也是這麼用的,是相通的,只是名相和作用上描述得不同。
修法也要察言觀色,觀看別人的心情怎麼樣。心情是掩蓋不住思想的,心情在臉面上直接就是心靈寫照,裝是裝不出來的。有些人強作笑顏,但是臉上的氣色還是不好,還是在生氣。修行除了觀察自己,還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人,這有什麼用呢?看到別人的心不平常,返照在自己身上可以培養平常心。通過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來發現自己的心有沒有落在分別上,這就是通過色法來調整心法。一切行為舉止表現出來都是色法,這跟心法是息息相關的。看師兄們修法的功夫怎樣,就看言行舉止,一舉一動就可以看出修證如何。
(2)
問:打坐時覺得上身在冒汗,後背冷得不得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答:冷熱是屬於八觸中的兩個。冷、熱、麻、癢、輕、重、滑、澀——八觸,禪定的過程中會先講八觸,就是身體上的各種變化。冷熱交替都是在調整這個色身,就是所謂的色法;通過心、呼吸來調整色法,這是息法調整色法的過程,這是藥師法上說的。我們不關注在這裡,我們用在哪裡?心念耳聞,這個叫心法,通過心法來超越這一切。其實色法、息法、心法也是一體的,是同時起作用的。
30-色空、心空、密意空
問:印心宗為什麼提倡打長座?
答:因為身不空自性也空不了,體會不到自性本空。所以身相要空,也叫作色空。之後是心空,受、想、行、識——這就是心。心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了了常知,了了常知的同時又一切皆不住,這便是心空,也就是自性本空。色空、心空,最後到密意空。密意空是由咒語引起的,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到了念念清淨就是密意空的體現。
31-止語、止念、止息
問:什麼是止語、止念、止息?
答:止語更進一步能夠培養出止念。什麼叫止念?止念就是一念不生,就是一心不亂。觀照可以見性,止語叫作觀照,止念叫作見性。止語是有功德的,功德就在於能讓我們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因地佛,所以止語的功德是很大的。假如做不到止語,不光會影響自己的修行,還會影響到周邊的人,這是有罪過的。止語則功德無量,不止語則有罪過。所以大家要止語,要掛止語牌,綿密地止語,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句話不說。大家互相監督,綿密地止語,監督也是功德無量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成就一位趙州禪師。趙州禪師一天二六時中不雜用心,唯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了吃飯要開口之外,其他時間都在止語。如果每天都這樣止語,那各位天天都在做“趙州禪師”。
止語最大的功德是能夠讓修行人止念。通過止語來止念,止念就是不打妄想,不去猜測對方的境界,也不去懷疑任何一個人,也不要去盼望和期待什麼。
止念更進一步是止息。止息是什麼意思?根塵脫落叫止息。止息是自然而然證出來的,止語和止念都要用力去保持,止息是自然而然證出來的,平平常常流露出來的。心行處滅就是止息,也就是心念空寂。心念空寂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在朗朗自照,所以叫作覺照圓明。止息會不會出現呼吸停止?的確會有,會出現短暫的呼吸停止,甚至心跳也有可能停止,但是不用擔心,不會出事的。在止念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呼吸停止,特別是打長座的時候會出現。呼吸停止了,大家不要驚恐,沒關係的,我們不只是靠鼻子呼吸,除了鼻子之外,眼睛、耳朵、舌頭、身體都會產生呼吸的作用。但要定到極致的時候才能夠察覺得到。這些都是境界,大家也不要往這方面去求。
這麼大的成就都來自於止語,所以止語是很有功德的事,大家要努力去做到。來這裡打長座,座下還要長時間地止語。實在不得已要說話的時候,要打個手勢提示對方,表示有話要說,對方願意接受了,他就點頭,如果他擺擺手,那就算了,這樣子最好。
32-初關、重關、牢關
問:禪宗講的三關——初關、重關、牢關,分別是什麼?
答:一般初關指的是知見關,言下大悟就是知見關,初關是親見,就是見道分。重關是親證,證道分是重關,重關對應印心宗所講的根塵脫落。牢關就是圓滿成就了。
33-法報化三身成就
(1)
問:可以詳細講講法報化三身成就嗎?
答:每個人都要證法報化。先證法身,法身就是見性,法身成就就是明心見性;同時,明心見性也是報身成就;化身成就是弘法利生表現出來的一切事境。法報化三身成就是一體的。
初見本性叫素法身,他自己是了了常知、了了覺知的,但他沒有力量去幫助別人,還有個培養、保任的過程。然後慢慢就可以方便接引有緣人,不是一下子就有化身的。化身有幾種形式:第一種是出現了意生身,屬於化身;第二種是弘法的過程中培養了多少人,這些人也是你的化身;第三種是寫下來的心得體會和弘法經歷、論著,這也屬於你的化身。
釋迦佛菩提樹下明心見性證法身佛,同時也是報身成就。然後他開始四十九年的弘法,這是他的化身成就。四十九年的弘法所講的經、各個淨土、所作的一切指導、連同他的傳承弟子,都屬於是化身成就。
(2)
問:報身佛是在座上成就,化身佛是在座下的啟用中成就,這種說法對嗎?
答:沒有這種說法,沒有分座上、座下。見性就是見法身佛,報身佛是應緣說法接引大眾,以佛的報身來示現人間。化身成就是在你的接引和指導下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大眾,這些大眾都是你的化身。在座的都是元音師尊的化身,元音師尊的法像就是報身佛,我們的自性就是法身佛。
(3)
問:什麼是法身、報身、化身成就?
答:能夠體會剎那間的觀照,就能夠體會到連成一片的觀照,因為這是個開始。“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法身佛就是當下這一念清淨,能夠認識到這個就是見法身佛,見法身佛也是成佛,成因地佛;然後是“一念無分別心光即報身佛”,報身佛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時時刻刻沒有分別,觀照是念念都清淨無比,這就是見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就是無論跟哪一位交流都一視同仁,視一切眾生如同己身,這就是無差別智,體現出來就是成就化身佛。
34-四種淨土
(1)
問:什麼是四種淨土?
答:四種淨土包括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淨土。圓融的程度不一樣,證地也不同。
先講凡聖同居土,他接引不了別人,只能夠自己做功夫,自己了脫。一天二六時中,有時候功夫很綿密,連成一片,有時候還會出現中斷,甚至是迷失。他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他也是見道之人,只是功夫和歷練的程度還有待提高。
隨著功夫深入,能說會道、辯才無礙,可以把任何一個人說得心服口服,這是方便有餘土,開始接引人了。起碼他自己這一關已經過了,所以他才可以去接引別人。這個時候力量還不是很大,只能夠一個、兩個慢慢地去接引,去鼓勵大家修行。經常在師兄們背後推,扶他們到正位上,不偏離修證的軌道,這都是在給人方便,所以叫方便有餘土。
方便有餘土的時間長了,接引無數,形成了一個道場,道場就是佛世界,就是壇城。能夠建立道場,能夠度一方眾生,這叫實報莊嚴土。開始現佛的莊嚴法相,弘法利生。什麼叫佛的莊嚴法相?就是清淨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淨恒河。
在這個過程中,圓融的程度越來越高,最後培養出無數人才,複製出很多個實報莊嚴土,這些道場遍佈一切處,這時候表現出來就是常寂光淨土——處處都是淨土。
(2)
問:佛世界和淨土是怎樣的?
答:佛經上所講的淨土就是佛世界,那什麼叫作淨土?這個世界有佛出世就是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出世——阿彌陀佛,叫西方淨土;東方琉璃光世界也有佛出世——東方琉璃藥師佛,叫東方淨土;我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就是娑婆淨土。有佛出世的世界都叫作諸佛世界。
諸佛世界有四種表現,就是淨土有四種表現。首先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在娑婆世界出世、成佛,度化了與他有緣的眾生,所以他這個世界是成立的。但是同時娑婆世界還存在五濁惡世,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名相叫作六趣雜居地。天道也在輪迴當中,天壽盡了,天樂窮了,天人還要重新回到六道輪迴來輪迴,畢竟出離不了苦海。這個世界既存在清淨解脫,也存在五濁惡世,所以稱它為凡聖同居土。
這個世界雖然是凡聖同居土,它又存在佛中之國。佛中之國就是我佛所傳承下來的歷代祖師,時時刻刻都在五濁惡世中開大廣長舌接引眾生、度化眾生,形成了方便有餘土。
同時,這世世代代的方便有餘土又成就了不少大德和許許多多的祖師,這些祖師所示現的就是佛的莊嚴法相,他們所建立的道場或者各個宗門,又叫作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的力量不亞於西方極樂世界,不亞于東方琉璃國世界,時時刻刻都在娑婆世界顯現。這就讓所有能夠接觸到佛法的大眾深感佛恩浩蕩、佛法無邊。佛法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用一個名相來代替它,叫作常寂光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