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體會心念耳聞
問:在座上老懷疑自己,沒有境界,以前剛來的時候有昏沉、難受、疼痛,現在都不明顯了,但是輕安很少,怎麼辦呢?
答:不要找境界,印心宗所講的叫作無上相應,不是講境界相應。無上相應就是妄念和心念耳聞相應的程度。剛開始打坐時講的是口念耳聞,這個時候會感覺妄念非常粗大、猛烈,總有一種想下座的感覺,這也是一種相應,只不過這種相應很糟糕。
隨著打坐時間加長之後,妄念會由粗大變細,這時候叫作細住。由粗住變成細住,然後再由細住進化成微細住,再進一步微細流注,這所講的就是妄念和心念耳聞相應的程度。最後妄念跟咒語合為一體,這時候會感覺到咒念得非常快。妄念閃爍不已,一陣一陣、一片一片地閃爍,最後閃爍會變成一條河流一樣,看不到起落。在座上能夠體會到這些,比什麼境界都好。
歷代祖師開示也這麼說,沒有境界最好,沒有境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心念耳聞、什麼叫微細流注、什麼叫一心不亂、什麼叫能所雙忘。很多師兄沒有境界跑去追求境界,或者有境界了住在境界上老出不來,天天都在講境界,五、六年修行過來了一點進步都沒有,就總是停留在那個境界上,所以沒有境界是好事。
63-持咒的過程
(1)
問:能不能講一下持咒各個階段的要點?
答:剛開始強調字字分明,因為對咒還不是特別熟練。而且剛開始持咒的時候,特別煩惱、特別難受,這時候用字字分明來攝持住心,不讓它跟著煩惱、妄念亂跑。這個時候不要求持咒的速度那麼快,而是保持一個比較勻稱的速度。
絕大多數師兄在四個月到半年之後,如果持咒還停留在字字分明上,就會發現心總跟妄念跑。為什麼呢?因為已經進入粗住了,粗的妄念開始出現了,這些妄念雖然粗大,但是很連貫,所以持咒的速度相應地要加快一點。雖然基礎還是在字字分明上,但是速度要稍微加快一點,這個過渡期是幾個月左右。
然後開始進入細住,這個“住”就是“住房”的“住”。粗住過渡到細住,細住再過渡到微細住,都是“住房”的“住”,因為有停留、有執著在。這之後“微細流注”的“注”,又跟 “住房”的“住”不一樣了,因為這個“注”是無住的,沒有執著的“注”。“微細流注”的“注”是像噴水一樣噴出來的,很急、很快、很密、很細。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意義不一樣。
到了微細流注的時候,這叫心念耳聞,它是對應的。前面用口念耳聞,就是要字字分明。到了粗住,還是字字分明,但有個過渡,慢慢地往“知道咒在”過渡。
(2)
問:持咒時突然發現咒變短了,不是原先的完整的咒了,這樣可以嗎?
答:這個不用管,不用擔心。當咒語念到念念不住、念念不隨的時候它就是一個種子,不停地翻滾,已經不是咒了。因為咒的作用就是引導我們,它有一個過程:首先是念念入耳,接下來是念念不忘,一直都在持咒,再接下來是念念分明,之後到念念清淨,這是修行的過程。持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最後達到念念清淨,到念念清淨的時候才會出現一念不生。什麼時候都有這個咒在,一直停留在念念分明上,永遠不會出現念念清淨,那就不會有一念不生了,持咒的過程就是這樣的。
64-微笑持咒
問:下午這一座一提咒腦袋憋得厲害,就停一停放鬆一下,還是不行,這是怎麼回事?
答:你要微笑持咒,微笑持咒才能夠輕快,要不然就帶著苦悶念咒,不是微笑,那肯定這個力量是提不起來的。咒語是諸佛菩薩的心聲流露,所以持咒的時候,心要歡喜、要感恩佛菩薩的加持,微笑持咒才有加持力。念咒念得煩惱得要命,這難道是報恩嗎?還是報怨?我們是報答諸佛菩薩的心聲和加持,還是抱怨這個咒讓我念得很煩惱、很痛苦、很難受?你要掌握微笑持咒,力量才能夠上得去。
持咒的幾個要點是輕鬆、愉快、歡喜、自如、柔軟、慈悲。要帶著歡喜心來持咒、打坐,帶著感恩的心來修行。
65-用口念耳聞培養定力
(1)
問:剛開始持咒時字字分明有什麼作用?
答:剛開始打坐持咒要字字分明、聲聲入耳,持咒的速度不緊不慢,這樣六根都集中在持咒上,注意力也就在持咒上。這個階段培養的是注意力,就是把散亂已久的心收回來,集中在口念耳聞上,由口念耳聞培養出注意力。大家剛開始打坐的時候都能發現自己妄念紛飛,這是注意力提高了,所以能夠發現妄念。沒想到自己會有這麼多妄念,為什麼平時看不到呢?因為平時注意力是分散的,注意力讓心跟著環境、境界跑了,心在流浪、迷失,所以發現不了內心有這麼多妄念。
經過一段漫長的修行之後,定力越來越好了,忽然間又發現似乎妄念處處皆有。不管是座上還是座下,哪怕在做事情的時候,在各種事境當中,都能發現妄念、思想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這就是注意力提高了。不管在哪裡都能夠發現自己有很多妄想,時時刻刻這些妄想都在不停地變化。
(2)
問:如何才能不住?
答:能夠不住是定力使然,定力幫助我們不住。在打坐中翻種子,座下種子翻起來時,也可以不住。如何培養不住的力量呢?口念耳聞、心念耳聞,就是培養不住的力量。
不住也是用,專注也是用,有時候這兩種用是一致的,有時候又是不同的。專注在自性上就是不住在一切上,這是一致的。做到就是一種小成就,成就有大小,並非只有大成就者才能做得到。在修行過程中,到某一個階段自然就可以不住了。比如今天有位師兄說自己來這裡打七終於體會到什麼叫作口念耳聞了,同時座下他也可以什麼都不住了,這不是一種成就嗎?這就是成就的開始。
釋迦佛作開示時有人問他:“世尊,一個人成就跟萬萬人成就有什麼相同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世尊開示:“一人成就與萬萬人成就是一樣的。因為一人成就了,所以就會有萬萬人成就。”
66-不要執著字字分明
(1)
問:感覺持咒字字分明能抓住心,注意力也比較集中,可以一直這樣嗎?
答:不要執著字字分明,執著它就沒有進步了。一些師兄們老是搬出元音師尊的開示:要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朗朗。但是元音師尊後面講的“入流亡所”,有沒有人搬出來說啊?什麼叫“入流亡所”?如果你把“入流亡所”搬出來,那元音師尊講的不是自相矛盾了?那是個過程,它不存在矛盾。很多人執著字字分明,修這麼多年了還在字字分明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入定,因為一直強調字字分明,他就不敢念快。
字字分明跟念念分明是一致的,想做到念念分明肯定首先要字字分明;我們所講的心念耳聞是跟念念清淨相應的;再到往後能所雙忘跟一念不生是相應的。你要停留在哪裡啊?都是個過程,如果有執著就會停留在某一個位置,停留在壓念上就是壓念,停留在境界上就是境界。所以禪宗祖師說得多好:“有佛在急急過,無佛在莫停留。”持咒也是一樣的,不需要執著字字分明,咒在就可以了。你需要超越這個階段,超越了字字分明才能夠進入念念分明。
(2)
問:如果念得快的話,好像感覺各種念頭挺多,如果念得慢,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就好像清淨一些,這樣可以嗎?
答:你那個是執著咒語,執著每一個字。剛開始要念清楚,要聲聲入耳、字字分明。因為剛開始妄念和煩惱都特別大,這時候要求咒要念得清清楚楚來對治妄念和煩惱。但是老停留在這上面就會發現修了幾年沒什麼進步。
《楞嚴經》裡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有一句話:“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但是沒有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地住在上面。正因為沒有住在上面,你知道一直在念咒,這叫“入流”,“入流”就是知道咒在。“亡所”就是沒有住在這個咒到底念得對不對、有沒有漏字上。“所”指的是所住、執著。
67-自然加快持咒速度
(1)
問:為什麼不能像原來那樣慢慢持咒?
答:持咒速度慢了妄想就進來了,就在打妄想了。一打妄想,基本上修行又回到粗住上了。必須要把咒念快,通過持咒來調整自己的身心,由粗住入細住,咒的速度都在加快,再加快就進入到微細住,之後到微細流注。最後快到意識都不去控制了,很自然地快,就會出現能所雙忘、一心不亂,這跟持咒的速度是有關係的。
每天都在反覆,修行就是反反覆覆,所以每天一開始都是由粗住入細住,然後又入微細住,都是一步一步這麼來的。但是一旦能夠打長座之後,四個小時、六個小時這麼打坐之後,這個反覆會變得很快,瞬間就過去了。
(2)
問:有時候在定中知道自己動了,但是也沒有妄念,這樣正常嗎?
答:動不是妄念嗎?沒起妄念怎麼動啊?所以這是持咒的速度慢了,慢了之後相應地種子翻得就慢,所以感受起來好像是入定了,其實並沒有入定,只是出現某種類似於靜止的狀態。自己這個動念有時候還發現不了,其實身體要動肯定要作意,不作意怎麼動呢?
持咒的速度要輕快,持咒的速度慢的話,有時候一些巨大的妄念進來就會看到畫面,這已經是很粗大的妄念了。不像師兄剛才描述的:一陣一陣,閃爍得很快,知道它,但又看不清楚,這是微細流注。出現了微細流注才能夠發現念頭起處,念頭起處出現在微細流注之前,比這個還要微細,所以這是定力的表現。佛說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這是數不清也看不清的,這是微細流注的體現。能夠發現微細流注,才能夠進入甚深禪定,禪定越深,發現它越微細。
所以禪定不一定體現為靜止,不動不靜更是定,這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座上能夠發現微細流注了,那微細流注就是內心深處藏得最深的各種種子所體現的,所以下座就能夠不被境轉,不被念牽,這座上座下的功夫是相應的。當你發現微細流注的時候,持咒的速度是很輕快的。
68-持咒的調節方法
(1)
問:持咒時需要一直集中注意力嗎?
答:集中一下就放下,不要老集中;也不是完全不理,就是提示一下,咒語還在就可以了。那時候馬上要放下,不能夠老是執著在這個“咒語還在”上,不能老這麼想。
這個要靠自己調節:就像手中捏小雞一樣,手鬆一點它要跑了;捏重一點,就把它捏死了。所以說既不能夠捏得太緊,又不能夠讓它跑了,就是這種調節方法。持咒是不壓不隨、不緊不慢、不即不離、不取不捨,沒抓住它,也沒有捨掉它,沒有執著它,也沒有放棄它。就像放風箏一樣:跑遠了,拉回來兩下就放開;又跑遠了,又拉回來兩下。
(2)
問:持咒念著念著太舒服了,能不能就這樣念下去,還是要加速才可以?
答:這是住在舒服上了,這樣念下去的話修行階段就要延長了,對你的成就或者說直奔究竟會形成障礙。修行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要加快速度持咒,也不是說盲目加快,自己可以體會一下,念咒不累、不亂就可以了。累是什麼原因呢?念的速度太快,就會感覺到累;如果感覺太亂了,又證明念咒的速度太慢。所以不覺得太累,也不覺得太亂,這個時候持咒的速度是剛剛好的。亂了就稍微加快一點,不要加太快,比如持咒一分鐘四十遍感覺很亂,那就加到一分鐘五十遍、六十遍,稍微快一點,太快了就會感覺到累。
69-持咒時嘴巴一定要動
(1)
問:很多師兄包括我自己都有這個問題,就是有時以為自己在持咒,實際上只是在想咒,對嗎?
答:是的,很多師兄都是這樣,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他以為那叫作心念心聞,嘴巴不動了,舌頭也不動了,坐在那裡乾想,以為這叫心念心聞。實際上心念心聞就是一心不亂,那是能所雙忘之後才出現的,就是一心不亂、別無二心,如果還有妄念在就不對了。
為什麼強調持咒時嘴巴一定要動呢?嘴巴不動種子翻騰不出來,八識田沒有辦法轉成如來藏心,第八識轉成如來藏心,必須要靠心念耳聞。所以嘴巴是一定要動的,嘴巴不動就轉不了。就算出現了能所雙忘,微細流注被打掉了,嘴巴還是在動的,只是這個咒變成了一個“阿”字。咒沒了,能念之心、所念之咒沒了,他還是在念,不是說沒有咒了,不是說不念了,而是說他還想念,只是咒沒了,變成了一個“阿”字,一開口就是“阿”。因為相對應的妄念已經被打掉了,這時候叫作正念現前,正念是清淨無比的,就是“了了常知”的佛性現前了,就是一心不亂了。
(2)
問:持咒的時候舌根在動,但是嘴唇有時候不動,可不可以這樣?
答:嘴唇最好要動,有時候意識在動,自己還以為是舌根在動。那些心念耳聞掌握很好的老師兄,他們的嘴唇一直都在動。修了很多年了,嘴唇一直在動,這是對的。嘴唇不動了是很省力,但是容易落到想咒上面。大家怕用力,其實這個嘴唇動並用不了多少力,很微妙的,到嘴唇不動的時候身心就都化空了。
(3)
問:試了很多次,想提咒提不起來怎麼辦?
答:一定要提起來,有念頭就要提起來。你可能是住在境界當中了,已經停下來了。如果自然的話咒一沒了,念頭也就沒了,一有念頭咒就馬上跟著上來了,不會出現只有念頭在沒有咒在。如果只有念頭在沒有咒在,那就是喜歡上這個境界了,已經停留在這裡了,就沒有進步了。你出現的這個不是能所雙忘,能所雙忘是一念不生、一心不亂的。
(4)
問:持咒時舌根動與不動有什麼區別?
答:舌根動是由嘴唇動、舌頭動慢慢過渡來的,雖然嘴唇不動了,舌頭還在顫動,舌頭動的幅度沒那麼大,舌根還是在動。如果舌根完全不動,完全停下來了,那就是憑意識在想,那叫想咒,不叫念咒。很多師兄錯以為這叫心念心聞,其實心念心聞指的是一心不亂,能所雙忘出現之前的極力追頂就是一心不亂的表現。舌頭完全不動就不能進入極力追頂,不能形成咒輪。
70-持咒時不能壓念和作意
(1)
問:持咒是怎麼引發氣機的?和經絡通不通有沒有關係?
答:經絡肯定是通的,但是經絡的運行靠的是氣血。氣是血之帥,血是氣之輔,兩者加在一起叫帥輔,缺一不可。所謂的經絡不通其實就是氣運行得慢,而不是說不通。通過打坐可以加快氣血運行的速度,這個速度跟持咒是相應的,持咒速度越快氣血運行就越快。所以嘴巴要動起來,不能夠想咒,要用口念耳聞去體現心念耳聞,因為口念耳聞說白了就是心念耳聞。怎麼解釋心念耳聞?就是口微動不出聲,但是自己聽得明白、聽得分明。口念耳聞要表現出來才能夠引發氣機,也就是嘴巴要動起來持咒,不能坐在那裡乾想。
咒念快了表現出什麼?種子翻騰。這時意識是不作意的、放空的,注意力在舌根和聞性上,所以八識田的心門是打開的,種子才翻得出來。如果咒一定要慢慢地持,那是用意識壓住妄念不讓它起來,那是作意壓住了種子,心門是關上的,種子翻不出來,所以看不到種子翻騰。他認為自己是清淨的,看上去是清淨的,實際上種子沒有出來,種子壓在裡面。縱使千萬劫,它依然是各種煩惱種子,只是被暫時壓住它而已。所以祖師大德們有一個開示:“如同搬石頭壓草”。當石頭搬走之後,草還照樣長出來,壓不住它的。
所以,身心要放鬆,持咒要自然,不能作意。不能有意地讓它快起來,也不能夠有意地讓它慢下來。持咒的速度跟妄念翻騰的速度是相應的,妄念翻得快,咒自然就快,妄念翻得慢,咒自然就慢,它是自然的。這個起伏是有階段的,不會永遠快,也不會永遠慢,是交替來的,一會兒慢一會兒快,所以持咒的速度也是相應的,這個就叫作自然。
(2)
問:習慣了出聲念咒,一不出聲就不知道怎麼辦,就亂了,要不就是發不出聲音,怎麼辦?
答:有依賴,有執著,會壓住念頭。不要怕妄念,怕妄念不對,妄念都是智慧種子,怕它幹什麼?以後度眾生還要靠這些智慧種子,只是要知道如何把妄轉成真實。讓種子翻騰就是要經歷這個過程,所以一出聲、一作意就壓住它了,翻不起來了。你看到是假的清淨,不是真的清淨,真的清淨是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不斷、念念都不入流,這個叫真常在,而不是怕妄念,怕妄念就不對了。
出聲會把念頭壓住,不能夠出聲,出聲你體會不到心念耳聞,出聲就是聲念耳聞,不是心念耳聞,是聲音在響,是嘴巴發出來的聲音,不是心念。
你原先的方法非常堅固,因為修那麼多年了,都是用沒有人指導的方法來修。這個叫作固我執——我執非常堅固。沒有大願是破不掉的,固我執是非常頑固的,只有靠大願才能夠轉掉。所以這個打七對你來講意義就在完全的轉化自己,轉變自己過去的修行,這要有個過程。
71-持咒時不能有懷疑
(1)
問:持咒有的時候六個字變成三個字了,就在想這是在持咒嗎?懷疑這樣行不行,這是多疑種子是吧?
答:都是夢幻泡影,不是多疑是什麼?有什麼好懷疑的?所以起心動念都要承當它。心念耳聞就是能夠把握得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念念當自覺,念念承當,懷疑它幹什麼?念念都敢於承當,你就與佛不二。念念承當不了就是凡夫俗子。
(2)
問:有時候我念咒念得很快,突然咒不清楚了,就會疑惑,這樣加持力會不會減少?
答:持咒要自然加快,如果說“要加快了,我還有個疑惑在”,那這個加快是造作的,不是自然的。你聽別人說“我這個咒念快了”,要造作把咒加快,所以就產生了疑惑。如果是自然加快的,哪來什麼疑惑啊?
72-妄念和咒是相對應的關係
(1)
問:感覺妄念力量太大了,心力有點不夠,就是陷在中間,要好半天才回神再去持咒,這是怎麼回事?
答:要把咒提起來。咒是對治妄念的,沒有這個對治,就不會有後面的相融並消。這屬於微細住的部分:有時候咒語會跟著妄念跑,有時候還會被妄念截斷,突然間、短暫地咒語出現中斷,但是妄念還很多。有很多師兄在這裡誤以為這是能所雙忘,其實不是,是妄念的力量太大了。
這個跟平時發願有關係,平時要多發願。發願也是培養定力的一種手段、一種方法。發願能夠提起心力,還能夠讓心力持續下去。座上能夠持咒不斷,座下又能夠維持念念清淨不斷,所以說發願是不可思議的。
(2)
問:有時候沒辦法把咒提起來,試了好幾次都是這樣子,怎麼辦?
答: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你太專注咒語了,還有一個就是你怕妄念。不要怕妄念,要念起即覺,覺跟念頭的關係,就是念頭起來了可以覺察到諸念本空。
妄念和咒是相對應的關係,有妄念在就有咒在,當妄念沒有的時候,咒也不可得,也化掉了,這叫能所雙忘。但是我們沒有專注在妄念上,而是專注在咒上,這就是這個法門的本妙,妙就妙在這裡。如果不持咒的話,他就要專注在妄念上,因為沒有依靠、沒有立足點了,連這根稻草都沒有,能抓個什麼?所以他只能夠停留在妄念上。
打坐中種子翻騰的過程都是幻相,皆是生滅相,了不可得,所以不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做太多的記憶,不要描述它,沒有必要。我們的目的是在能所雙忘和根塵脫落上,直趣真如,直取自性。不要停留在各種事境中,停留在上面毫無意義。一切境界來了,不要理睬,不管它,都是生滅相。
(3)
問:念咒念到一半念不出來了,就拼命想把咒念出來,這樣對嗎?
答:我們打七的開示裡面都有的:念到無念了,它自然就斷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人一上座他就不想念了,他說:“我的咒語斷了,我都心念心聞了。”那是故意斷的,他不是咒念不出來了。念咒要念到無念時自然會斷,所以說咒一定要在。到了那個階段,咒斷了,你想念也念不出來。因為咒已經斷了,念頭也斷了,已經沒有想在了,所以不存在“還會拼命去想”。那是真的想不出來了,也不會有“想”在了;如果有個想在那證明還有念頭在,那就還得繼續念。
(4)
問:咒語停了之後,後面有念頭還是沒念頭,我分不清楚,怎麼辦?
答:分別就是念頭,你不是起分別了嗎?這就是念頭。你是不肯念咒了,要去追求那種沒有念頭的境界,產生追求了。不要去追求,不要起分別,起分別就是在動念了,怎麼會說沒有念頭呢?你動了這麼大個妄念還看不到嗎?你既然能夠知道,為什麼不念咒呢?不念咒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有追求了,要追求能所雙忘,那已經是起了能所了,怎麼可能會能所雙忘呢?你再去描述能所雙忘,就變成了一種回憶、一種境界,就不是真實的能所雙忘。再過一段時間,你自己就會感受到很痛苦、很煩惱,因為修行已經中斷了,那就退步了。所以不要去追求,能所雙忘是自然現前的,追求它沒有用。
一有念頭起來,馬上咒又生起了。咒跟念是相對應的,無念就無咒,有念必定有咒。因為你前面已經形成了極力追頂了,咒跟念是一體的,有念就有咒在,無念就沒有咒在,這是必然的。但是這個時候不可能有分別心,你還要去找個什麼東西,那是不可能的。
(5)
問:座上念咒念得挺舒服的,然後我就不管它,慢慢把咒放下,感覺一下子不知道了,過了很長時間,這是什麼情況?
答:你這是尋求一種定境。為什麼一定要一直持咒呢?要翻種子。翻種子的目的就是要儘快地出現能所雙忘,座上能所雙忘,座下根塵脫落,這是目的。當你不持咒了,自然就入定了,但是這種入定不徹底,不能夠很快地出現能所雙忘或者根塵脫落,這就是尋求一種入定的境界。這種入定也不是不好,也有用,但是要出現能所雙忘是不可能的,就老是在禪定中,不知道要定多少年,等這個定熟透了、打成一片了,才會出現能所雙忘,時間比較漫長。
所以一直要提著咒語。一直提著咒語跟禪宗所講的“念念提撕” 是相似的,即一直提著觀照,但是一直提著觀照是一直都在作意的,一整天都是這樣子。印心宗不用這樣,只需要在座上把咒提起來,還不是提觀照。把咒提起來的同時心門是打開的,心門是什麼呢?第七識就是心門,心門打開之後各種種子就出來了,相當於把蓋子打開了,執著的蓋子搬掉了,心門打開就出現種子翻騰了。唯有體會到微細流注的時候才認識到什麼叫作種子翻騰,前面都叫作妄念。其實妄念也包括在種子裡面,但是你不知道那是種子。
有兩種情況都會出現能所雙忘:一個是持咒持得很吃力,還有一個是持咒持得很快。
73-心念耳聞就是知道咒在
(1)
問:座上持咒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心念耳聞是根本,根本就是知道咒在哪裡,而不是去感受境界。很舒服、很輕安這些都是境界,這些境界屬於生滅相,會發生變化,所以不要去理會。心念耳聞就是起心動念,而不是去感受境界上的起心動念。為什麼要把握心念耳聞呢?心念耳聞就是我們的覺性。打坐培養定力,這個定力就來自于了了常知的覺性,而不是境界。見到自性也就是見這個了了常知的覺性,而不是見到什麼境界。不要等待大爆炸,也不要等待能夠見到什麼,諸佛自性從來就沒有遠離。座上如是用功,座下便能自然觀照,也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諸佛自性會自然顯現。
(2)
問:心念耳聞我感覺不是嘴念而是心念,對嗎?
答:心念耳聞就是知道咒在,而不是在耳朵聞上,還是在嘴巴或者在心上。它是借助口念來讓你知道自己的咒一直是在的,這就是心念耳聞,而不是停留在哪個地方。你說在心上也不對,在心上那你這個嘴巴在幹嘛?耳朵在幹嘛?通過持咒把眼耳鼻舌身意攝持在咒上,知道咒在。不要管它是哪個地方發出的,一想到哪個地方發出的,或者哪個地方聽到的,那都是著相。所以告訴你就是“知道”發出的,你知道咒在就可以了。
你的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是心,這叫心力,也叫心所。如果在想我是心在念還是耳朵在念,這都是有所住,不要住,要無所住。心念耳聞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心無所住,心無所住自然就沒一切執著。
(3)
問:妄念大的時候,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知道;一種是嘴皮在動但是聽不清楚,知道這個嘴皮還在動,這樣如法嗎?
答:先講禪宗的三玄三要,第一玄第一要: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看取棚頭弄傀儡”相當於我們持咒的時候知道咒在,同時妄念在跑,妄念就是“傀儡”,持咒就是我們“抽牽”,要主動去持咒,妄念跑了要把它拉回來,那就是“抽牽全藉裡頭人”。這個“看取棚頭弄傀儡”是什麼?身體就像個木偶人,內在的清淨本位才是真正的主人,是他在操縱木偶人在動。
你提到的“嘴皮在動”就是知道在嘴皮上,嘴皮就代表咒,“知道嘴皮在動”就代表著聽了。因為這個時候叫作聽覺,叫聞性,你在聞這個咒,就是聞性在起作用,不是聽覺在起作用。耳聞目睹是什麼意思?耳聞目睹不是指一定要聽到什麼東西,也不是一定要看到什麼東西,耳聞目睹簡單說就是知道,知道就是耳聞目睹。
“都攝六根”首先“都攝”的是眼根、耳根。眼耳鼻舌身意中最靈活的就是耳根和眼根,關了這兩根,眼睛看不到了,耳朵聽不到了。嘴巴在持咒,鼻子在呼吸,身體在打坐,意根在跟著咒走。那“六根”體現在哪兒?六根唯心,六根都被關住了,就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叫知道,知道是自然的,知覺在發生作用就是知道。
座上不是用大腦去思考咒,而是通過口念調動心念,不是想,如果是想那完全是意根的作用。六根唯心,六根全部集中在一塊用,體現出來就是心的作用,心識在起作用。那麼心識起作用的時候,你能夠察覺到腦海當中妄念紛飛,這個就不是意根體現出來的作用,是第八識田裡面流露出來的,從你心中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是心在作用,持咒也是心在作用,翻種子也是心在作用,跟你的思想無關,因為你的思想要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的作用才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