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微細流注


 96-微細流注是微妙身心
   問:什麼是定力?
   答:不亂就是定。如果粘在境界上了,這是亂還是不亂?粘在事境上也未必是亂,有亂的,也有不亂的,但都是粘著。粘著是不是定力?粘著不是定,定是不粘著的,所以要知道什麼叫培養定力。定力的體現就是不跟事境跑。禪定是外不亂境,內不亂心,就是不跟著境界跑,也不跟著妄念跑。不粘著了自然就不亂了,所以座上心念耳聞培養定力,座下綿密觀照自然清淨。座下自然的觀照也是不粘著一切事境的,座上培養了定力,座下方可起觀照的妙用,這就是解脫道。
  能夠不粘著在一切境界上,能夠自然地觀照,時時刻刻都在解脫當中,這才是解脫道。解脫很微妙,佛經或者祖師大德所講的經論都講到“微妙身心”,是什麼意思呢?“微妙身心”的另外一個名詞叫作“無上相應”,時時刻刻與自性相應,這就是微妙身心。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位開悟的皇帝,從哪裡知道她是開悟的?她作的一首偈子寫道:“無量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如果沒有根深蒂固的觀照,她是不可能有這樣的體會的,所以這首偈子證明她是開悟的皇帝,是開悟之人。
  微妙身心在座上體現在哪裡?當打坐出現了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就是微妙身心,能看到微細流注就是看到微妙身心。座上能夠心念耳聞了、看到微細流注了,座下就可以自然觀照、綿密觀照,這就是微妙身心,座上座下是相應的,無上相應。這個法修到了座下能夠自然觀照了,這就是行腳已經不需要拐杖了,找到了觀照的方法就找到了成佛的方法。
  
 97-念念相續是微細流注
   問:修行到什麼時候才能得解脫?
   答:修行要一步一步來,不能著急。座上打坐,下座觀照。打坐是為了下座觀照,觀照才是正修。念念不離觀照,在觀照中參透各種事境。如果觀照,一切事境都是助緣;如果不做觀照,一切事情都是障礙,不是助緣,就了無解脫生死之日了。一切聖賢入世度生,都是為這件大事——讓一切人都能夠入佛知見,即觀照,觀照就是諸佛知見。
  什麼叫解脫?了生死就是解脫,觀照是斷輪迴之路。念念相續就是輪迴之路,所以要斷掉它,把它變成念念清淨、念念不住。打坐能夠發現什麼?發現念念相續的奧妙。念念相續是生命之源、輪迴之源。所以要用觀照斬斷輪迴,回歸到自性本位。通過打長座,先是發現妄念不斷,之後發現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就是微細流注,能夠發現微細流注才能夠把它打掉。打七實際上就是發現微細流注,發現能所之所在,這能所之所在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念念相續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東西導致它相續的?欲望。欲望是埋得很深的,要通過打長座才能夠發現欲望之所在——根本欲望就是根本無明、無始無明。要能夠發現它,才能夠把它打掉;發現不了就不知道往哪裡用功。
  座上能夠發現念念相續,下座就能夠覺察一切。諸佛菩薩在這裡的開示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能夠發現念起,才不怕念起。念從哪裡來都發現不了,怎麼去覺它?一旦找到這個契入點,就知道什麼叫觀照了。這世間的一切事境,寺院鐘鼓齊鳴、風扇在轉動的聲音、鳥語花香,就連這人群的嘈雜聲,到我們這裡都是菩提資糧。這就跟佛所說的一樣:“本來是佛,功到自然成。”本來就是這樣。
  打坐是為了觀照,不是為了打坐而坐。座下不觀照,坐那麼長時間幹嘛?乾坐在那裡有什麼意義?不要死坐,打長座的目的是要體會到妄念川流不息,念念相續不停。能夠發明微細流注,才可以發明真諦。微細流注也叫念頭起處,知道念頭起處了才能夠把它打掉。如何打掉?無住。這個時候最容易轉了,從根本上來轉是最容易的——就如同拔草一樣,要從根上拔。無明的根本就是覺之所在,能夠發現無明的根本,從根上不住它就是直證如來菩提、直證如來涅槃自性。
  學佛分幾步:第一步要明心所在,就是要明根本所在;第二步是方便啟用;第三步才是大機大用,普度眾生就是大機大用了——這也建立在遵循根本、也就是明心之所在上。明心見性是真修行的開始,不是一個終點。明心見性是開始真修,不是盲修瞎練了。在見性之前都是盲修瞎練,不管做了多少功德事,有多大利益,都是空花水月,了不可得,最多給來世種下一個很好的緣起,來世得富貴身、富貴命,但是跟了生死沒有關係。
  
 98-形成極力追頂的條件
  (1)
   問:達到極力追頂需要什麼條件?
   答:一般座上形成了比較平常的現象---持咒很輕鬆、很愉悅,內心很平和,而且粗和細的妄念幾乎沒有了,都是微細流注、自然流露、自然表現,這種情況下極力追頂持咒才能夠相應。如果人很累,心也很累,妄念變化多端,有時候粗有時候細,雜亂無常,這個時候用極力追頂是很累的,也用不好。
  極力追頂一般在打七中比較常見,打了一個七、兩個七之後才會自然出現這種情況,不是一開始馬上就有。除非你在修行的過程中,每天都跟打七一樣,才會有這種可能性。所以想要極力追頂是有條件的,不要追求極力追頂,自然而然表現出來就可以,追求極力追頂就很累了。在家修行不容易達到極力追頂,這個條件不容易形成,共修的話是有可能的,平時在家很難。
  (2)
   問:極力追頂的前提是什麼?
   答:極力追頂的前提是咒和念合一,咒念合一就很自然地形成極力追頂。妄念跟咒還不能夠合為一體,就做不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心不亂是不會形成極力追頂的,極力追頂的時候已經是一心不亂了。極力追頂時持咒頭尾是相接的,分不清頭尾,所以叫“咒輪”。元音師尊寫的那個大光明咒就是咒輪:看不出哪個是頭哪個是尾,輪是沒有頭尾的,形成咒輪了,也分不清頭尾,頭也是尾,尾也是頭。
  (3)
   問:極力追頂之後像沒有知覺一樣的,發現時妄念很清晰了,然後我就再把手印舉起來,繼續努力追頂,這樣可以嗎?
   答:這個時候不需要追頂了,追頂是建立在輕鬆的狀態下,不是勉強的,勉強追頂會很累。追頂是自然的,前提是心念耳聞已經很輕鬆了,妄念形成念流,咒語形成咒輪,兩者圓融在一起了。咒就是念,念就是咒,咒念形成一體的情況下,身體出現了輕安,很受用、很舒適,這時候極力追頂會自然出現。極力追頂是很輕鬆的,跟時間快慢、地方好壞或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不在時間、空間上,心不在這上面而是在咒上。整個身心世界都是明明朗朗、清清透透的,這種情況下自然出現極力追頂,而不是說勉強地去極力追頂。
  而且你的心態就在定中,極力追頂是在定中建立起來的。不是我們故意要極力追頂,那是很累的。打了長座了,主要不是體會座上怎麼樣,主要是座下如何。都打那麼長座了,座下的觀照應該是很綿密的,能夠成片的。追頂時心肯定是定的,不是一定要進入一種禪定才能追頂,內心不亂才能夠追頂。禪定有多種,有一些定是一心不亂了,能所雙忘了,那時候還用追頂嗎?不用了。
  
 99-微細流注的三個階段
   問:微細流注和極力追頂是一回事嗎?
   答:微細流注分三個階段。粗微細流注時,能夠察覺到微細流注的存在,一陣一陣的,看不清楚它是什麼樣的景象,看不出其中的內容是什麼。這個時候持咒的速度已經很綿密了,念頭是一陣一陣的,一閃而過。
  然後出現所念的咒跟念頭的閃爍相對應:念頭閃爍得快,咒語就念得快;念頭閃爍得慢,咒語也相對慢。有師兄問,為什麼他們極力追頂咒都念得很快,而他越念越慢呢?快慢是相對的速度,由念頭閃爍的速度來決定的,所以既有快的也有慢的,這都是正常的,這個叫作咒念合一。
  咒念合一之後就會形成極力追頂。極力追頂自然會形成咒輪,頭尾不分,連成一片。這時候突然間一剎那一心不亂了,然後就出現了一念不生,能念之心、所念之咒就消融掉了,也就是能所雙忘了。
  能所雙忘出現後會反覆,一會兒念頭來了開始持咒,持一陣又出現雙忘,雙忘了一陣子後念頭又起來了。咒語很快,它是對應的,所以咒語馬上又起來了,這個過程就是能所雙忘反覆出現,伴隨著業力掙扎。業力掙扎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無明緣起。
  業力掙扎是能夠起妙用的,後面培養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都離不開業力掙扎,它將來能夠起到培養後得智的作用。同時它也幫培養一種定力,這種定力叫作覺照力,也叫攝受力。它的作用就是讓修行者根塵脫落,親證諸佛自性。
  今年的打七很殊勝,絕大多數師兄都出現了能所雙忘。極力追頂、能所雙忘是修行上體現的里程碑,之後才會建立明心見性。大家在能所雙忘、業力掙扎當中能夠迅速地培養起承當力,無論境界怎麼變化,都是了了常知、念念清淨,這就是培養承當力。那麼能所雙忘所打掉的就是疑根,疑根給化掉了,疑根就是無明妄起,把它打掉了,才會認取清淨本來。
  前面所講的概念裡,疑根、無明妄起、業力掙扎是一回事;一心不亂、一念不生、能所雙忘也是一回事;還有極力追頂和咒輪又是一回事,只是名相不同。形成咒輪實際上就是極力追頂。極力追頂的前提就是咒念合一,這也是一心不亂的開始。所以咒念合一、極力追頂、咒輪都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之後出現能所雙忘,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也是一念清淨。一念清淨就是自性現前了,但是還不徹底。不徹底在哪兒呢?因為還有業力掙扎,還有無明妄起,所以它會反覆出現。能所雙忘、一心不亂、一念不生,一會兒又開始業力掙扎了,又開始無明妄起了。持著持著,剎那間咒又斷了,就是反覆地在培養修行人的承當力,反反覆覆地去承當,反反覆覆地去打掉第七識,力量就是這麼培養起來的。所以大家不要貪圖不念咒的舒服感,有念頭起來了,馬上咒語就要跟上來。
 100-極力追頂是八識起作用
   問:最近持咒不知道是累得念不出來了,還是達到了哪個境界了,反正覺得吃力,我想這有沒有可能是極力追頂?
   答:我看你在想,那肯定是故意停下來,因為有想在就證明還不是真正的極力追頂,真正的極力追頂不需要想,直接就說出來,很有力量的。如果你還在想、在回憶、在動念,那都是在臆想。所以說怎麼考證?就是看你說話有沒有停留在想蘊上,想就是七識作用,不是八識作用。種子翻騰包括極力追頂、能所雙忘都是八識作用,不是七識作用。
  
 101-極力追頂時用意的部分很少
   問:極力追頂是自然而為還是有意而為?
   答:自然或是有意都有可能,說是自然的也帶有一點有意,但不是特別用力。如果非得要說一個比例,那就百分之九十九是自然的,百分之一是用意的。自然的多,用意的部分很少,所以很輕鬆。如果用意用得多,全是用力就很累了,那簡直就是頭上安頭。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然後就是極力追頂了,這個用意也代表願力。
  極力追頂都是主動的,沒有被動的,但要輕鬆,不能夠用力。很自然地速度就提上去了,不是意識能夠控制的。所以它是超越性的,念念都在超越,這就叫極力追頂。
  
 102-微細流注階段的境界相應
   問:微細流注階段座上座下都有什麼表現?
   答:座上持咒是明明了了的,身體空了,也定住了,這是身體上的表現。意識當中的念是一陣一陣的,普遍表現出來是看不清楚,但能夠感受到連綿不斷。三祖的開示裡面經常講到三個字——空樂明,就表現在微細流注的階段。身體空靈無住,能夠看到定光,也就是定中的光明,眼睛雖然是閉著的,但是感受自己全身籠罩在一片光明當中。內心又是歡喜的,這叫喜悅。
  下座以後會身心愉悅,身體輕鬆無比,看誰都是那麼善良、可親。佛教有一句話叫“行善必多道友”,在這裡還可以說成是“行道必多善友”,不管去哪裡都能夠遇到很多好人。
  一般四個小時以上會出現這些情況。而且跟師兄們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把佛經上的、祖師大德開示過的都應用出來。用祖師一句話概括——覺受增長,也叫正覺受。因為輕安出現了,感覺當下就是解脫的,很爽,修行到這一步,妙不可言。這屬於哪個部分呢?就是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悅、法樂、解脫、境界相應。境界相應講的就是座上座下,包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夠體現出種種受用。但這些覺受沒有離開身體,身體還在,沒有完全空掉,所以這些境界不可停留,停留就是住著。不要住在上面,這都是客人,一路風光,了不可得。可以說起它,可以表現出來,但是不可執著。
  當然,你要執著在上面也沒關係,執著這個總是比煩惱要好,能夠得到相似的解脫。有這個境界還是比沒有好,要不然修印心宗每天都是推車子上山,苦不堪言,堅持五、六年下來,都在痛苦之中,一點覺受都沒有。所以有這些境界還是好的,證明修行有進步。雖然還不能夠出離三界,起碼煩惱少了,修行上有一定的小成就。所以說其實住一住也沒關係,不住、不執著是大方向,小方向上還是可以停一停的。
  
 103-微細流注也叫無明
   問:打七的目的是發現第七識?
   答:打七的目的不是發現第七識,不是發現微細流注,而是要徹底把打掉它。目的不能夠放在發現第七識上,而是要發明心地。發明心地了,就知道微細流注或者說第七識只是自性的影子,也叫無明。自性一作用就有影子,不作用就沒有影子。我們不會讓微細流注完全消失,因為還要用它,要轉第七識成智慧,轉成平等性智。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