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座中反應與境界(1)


 74-在痛中培養定力和慈悲心
  (1)
   問:聽說痛的時候可以發願代眾生受苦,那這樣不是更痛了嗎?
   答:這個承當很重要,承當不了就不要發這個願。痛是萬法的緣起,這是什麼意思呢?人一入胎就開始痛了,入胎之後細胞要分裂,細胞分裂的過程都是痛的,脹痛脹痛的,一直在持續分裂。在子宮裡面要承受各種苦、各種痛,好不容易熟悉了這個溫暖的環境,一生出來又感覺到寒冷,又是一種痛苦。從出生之後到能夠站立走路,這個過程都是喜怒哀樂交集在一起的狀況,這也是一種痛苦。
  現在打坐還是一種痛,好在有佛法讓我們體驗這個痛,認識這個巨大的痛。由“我痛”發現大眾都是痛的,不只是我一個人在痛苦,人人都在痛苦當中,這一發現就是生起了慈悲心。什麼叫解脫?當你能夠生起慈悲心,這已經是解脫了,這是因地上的解脫。所以發心很重要,所有的佛經都讚歎發心,發心即證佛道。當然這個佛道是因地上的佛道,果地上的佛道離不開因地上的佛道,一發心你就成了佛母了。佛代表大成就,大成就是由發心而來,這個發心就是佛母。痛是一切萬法的根源,佛的一切智慧也離不開這個痛,要細細去品味。
  痛是培養定力的開始,有沒有定力就看你在痛苦這個磨刀石下的表現,會不會一動不動,會不會心念耳聞,所以說痛是培養定力的。這個痛又是培養慈悲心和歡喜心的,有一句話叫“痛並快樂著”,哪一天突然間發現痛得很舒服、痛得很歡喜,那就不會感覺這個痛很難受了。這就是所謂的受而不受,受而不受就是在痛的過程中不受這個痛。
  五蘊當中所有一切障礙就來自於色蘊和受蘊,這兩個蘊讓人不得自在。當痛已經影響不到定力了,這是色蘊和受蘊了了,你會發現自己的修行很輕鬆很自在的,身體已經沒有難受和痛苦了。此時想蘊變成了智慧,打坐翻出來的全是靈感。所有的妄念都變成智慧,那是很自在的事,平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座上全解決了。
  (2)
   問:打坐時痛和手抖怎麼辦?
   答:這個痛是要超越的,不是不痛,而是要超越它。都說痛培養定力,痛怎麼培養定力?首先你知道哪裡痛,而且痛得很厲害,所以這個“知道”是很穩固的,就在痛點那裡。平時的注意力是散亂的,在這個時候注意力全集中到痛點上了。散亂的注意力收回來了,集中到一個點上去了,這就是開始培養定力了。十二藥叉大將中的“宮毗羅大將”指的就是心,他主心、主痛,由痛來培養心力。
  發抖是心力問題,表明心力不夠。心力體現在哪裡呢?第一,體現在願力上;第二,心力就是定力的表現。那麼手在抖是什麼原因?定力不夠。定力不夠所以它會抖,抖的同時也在培養定力,所以抖不用管它,任它去抖。你不要討厭它,也不要怕它。抖一段時間就不抖了,因為心力提高了就不抖了。
  手痛、手抖都是培養定力,因為定力集中在一起用才叫定力。座上培養定力,座下才可以綿密觀照。在培養定力的同時,痛、難受、煩惱是不住的,沒有去關注它們,所有力量集中在咒上,既不管痛、難受、煩惱,也不管亂。所有力量都集中在持咒上,培養一切不住的功夫,培養一切不住的定力。所以下座就可以一切放下了,各種事境、各種妄想執著、各種緣分一起湧來,都可以不住它,都可以放下,這個力量就是打坐的時候培養出來的。
  以前我們一扎針痛得馬上要躲開,現在在痛的狀況下可以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不住,那定力不是在增長嗎?這就是定力增長,這本身就是超越。
  (3)
   問:如何用打坐調整身心?
   答:修行打坐可以返老還童。打坐首先修的是心,心慈了,人慈悲了,善心具足,身心都是柔軟的。“十功德相”裡有一個叫柔軟,身軟就是身心柔軟,身心柔軟也是解脫的特徵之一。身心柔軟了之後,行為舉止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言語也跟過去不一樣了。所以,打坐是脫胎換骨的一個過程,脫掉凡胎,換成聖胎,這要通過打坐修行去親證一番。
  剛開始打長座可能會出現背痛,這個背是任督二脈中督脈的所在地。根據奇經八脈的理論,人的十四道經絡有八道經過背部。所以調整身心先從背開始,打坐一動不動,主要表現為腰和背一動不動。
  然後手印可能會痛。有一個成語叫作“心狠手辣”,心狠不狠,就看手印痛不痛,很痛證明心是很狠的。很多師兄認為自己很慈悲,那為什麼手結印會疼呢?這個解釋不通,沒有說“心慈手辣”的。凡是手很痛的,都證明心還不夠慈悲。所以印心宗的修行跟這個成語是最相應的。
  先從心狠手辣開始修行,最後修證到心慈手軟。連說話都是軟綿綿的,回想過去說話是硬梆梆的,一句話裡面還帶有無數個刺。古人形容這個叫作唇槍舌劍,說話像槍一樣會刺人,舌頭像利劍一樣會割人,一開口說話能把人氣死。通過打坐也可以改善,先從持咒口乾舌燥開始。有沒有這種感覺啊?背痛的同時是口乾舌燥的,就想喝水,汗又流不停。
  所以打坐修行要先改善四大:第一水大,汗流不止;第二風大,呼吸特別不平和,一會快一會慢;第三火大,口乾舌燥,上火;第四地大,身體發沉。所以打坐剛開始是調整四大,四大不安,心就不安。
  (4)
   問:打坐的時候身體很難受,這身和心是什麼關係?
   答:身心是一體的:身是四大和合的,是一切業障的集合體;心是一切執著的集合體,六塵緣影叫執著。執著跟業障交替在一起,這個身體能好過嗎?凡夫就是這樣。
  通過修行打坐,願力大於業力了,能夠堅持坐下來,由這個煩亂的心、煩惱的心、苦痛的心培養出定力。當定力大於業力的時候,這個痛你就沒發現它很痛。而且定力中還帶有歡喜,法喜充滿。法喜充滿加上身心的各種受用,你就不會覺得很難受了。通過凡夫的肉身和肉團心培養出聖胎,聖胎就是定力和智慧,所以叫脫胎換骨,脫凡胎換成聖胎就是這麼個過程。
  換一句話來說,起了一切貪著之心,才能夠造就這個身體。各種執著、各種貪著、各種業成就了這個身體,所謂的業就是你的所作所為造成的。你現在要回歸本位,那就是捨掉它。打坐實際上用的是減法,就是把這一切慢慢地給它捨掉,通過禪定來把它捨掉,最後能夠回歸本位。
  
 75-通過修法調整身體
  (1)
   問:我身體不大好,打長座可以調理過來嗎?
   答:可以。現在看不出你身體不好了,這都是靠打長座調養過來的。修行是修心,是延長慧命,成佛度眾生要靠慧命,它可以培養慧命、延續慧命。不要太注重身體相,身體是修行的工具,你現在是有點顛倒了,修行變成了身體的工具了。
  提高了慧命,性命就不存在問題了,因為性命是慧命表現出來的。就是說身體的好壞跟慧命有關,因為身體的好壞也屬於福報。福報不夠的人,他能聽聞到佛法但是修不了,因為身體不好修不了。提高慧命後可以彌補福報不夠的問題,可以把身體上的業障轉化成精進上的功德,慧命有這個作用。很多修行人在年輕的時候身體不好,但是精進修行之後身體變得越來越好,不用吃藥打針也能夠好,這就是福報增長了。但是你的願力要超越身體,要成就、要成佛、要了脫生死的願力要大於身體表現出來的業力,才能夠超越。
  (2)
   問:打坐時感覺中氣不足,坐一會背就彎了,怎麼辦呢?
   答:中氣也是定力,不懷疑、不流浪、不思維、不猜測、念念承當,這個就是定力,也是信心,也是願力。中氣不足可能會出現神經衰弱、強迫症、妄想症、自閉症,最後到分裂症、官能症,最淺的就是神經衰弱。打坐、念佛、參禪都可以修補中氣不足。
  (3)
   問:打坐時覺得上身在冒汗,後背冷得不得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答:冷和熱屬於八觸。冷、熱、麻、癢、輕、重、滑、澀——八觸,禪定的過程中會先講八觸,就是身體上的各種變化。冷熱交替都是在調整色身,就是所謂的色法;通過心、通過呼吸來調整色法,這是息法調整色法的過程,這是藥師法上說的。我們不關注這裡,我們用在哪裡?心念耳聞,這個叫心法,通過心法來超越一切。其實色法、息法、心法也是一體的,同時起作用的。
  (4)
   問:前面打坐覺得氣特別多,好像刮了一陣颱風的感覺,到後邊一座逐漸平靜,沒有那麼多氣了。這是在調整身體狀態吧?
   答:是的。動能生風,風能生動,身體動盪不安、煩亂不已都跟風大有關。打坐就是把這個狂動不已的心攝受下來,也就是把這個風給它止住。這個風有內在也有外在的,但是表現出來就是心亂、妄動不已;還有一個是身體上一些氣亂竄,或者有人感覺忽冷忽熱,這都是風大的表現。

2   六、座中反應與境界(2)


 76-昏沉定的狀態表現
  (1)
   問:為什麼我打坐這麼昏沉?
   答:出現昏沉有多方面的原因:身體疲勞會導致昏沉;生病、感冒、頭暈、身體虛弱也會昏沉;休息不好會導致昏沉;想得太多也會昏沉。
  如果上述這幾種情況都沒有,那麼這種昏沉是每一個人修行必須要經過的一個過程,也叫昏沉定,誰都會出現,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禪宗講冬瓜定,指的是這種定不穩定,坐著像冬瓜一樣搖來搖去,昏沉定的時候就是這種表現。
  昏沉在座上表現出來是一種渾渾噩噩的感覺,昏昧不定,似乎帶有某種睡意。有的人以為這是打瞌睡,就去先睡一覺再起來打坐,結果睡下去了反而又沒有睡意。所以昏沉跟睡有點像,但跟睡沒有關係,它不是睡著了。
  昏沉時有人手印會倒,有人手印不會倒,所以基本上跟手印倒不倒沒有太大關係。分析是睡著了還是昏沉,要看他有沒有做夢,有沒有打呼嚕、流口水,有沒有在持咒。如果是昏沉的話,他的咒還在;如果咒不在了就有可能是睡著了。這時候說提起咒來,那也是暫時的,他可以手印往上一抬,腰往後一挺,頭稍微抬一下,這樣似乎一下子清醒了一陣,但後面還會出現昏沉,這個過程是避免不了的。所以說昏沉就是一種定,不可怕,不要討厭昏沉,不要怕昏沉。
  昏沉一段時間以後,可能突然出現非常清醒的狀態,這就是未到定,出了昏沉定之後就是未到定。昏沉是欲界定,到了未到定就對周圍任何境界很清晰,自己持咒也很清晰。
  (2)
   問:座上昏沉是什麼原因?
   答:昏沉的原因包括:勞累,疾病,歲數大,還有正常的打坐要經過的昏沉定的過程。這四種狀況會出現昏沉。你一直都在打長座,所以出現昏沉的話,一般是昏沉定。
  人有六種中有,這六種中有貫穿整個人生,生老病死都包括在內。昏沉是中陰身的一種表現,昏沉也叫迷失,活著的時候出現昏沉代表三種中有:首先是生處中有;然後是夢境中有,睡覺要做夢,做夢也是昏沉;還有一個叫靜慮中有,就是煩惱來了,或者說什麼事都不想,處在一種類似渾渾噩噩的感覺,這也是屬於昏沉。死的時候會出現三種中有:死位中有、法性中有和入胎中有,這些是輪迴中有。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包括在這六種中有當中。
  修行之後能夠觀照了,常常心念清淨,心念清淨就不會昏沉了,心念清淨是出離世間苦海的表現,已經遠離六道輪迴了。心念清淨就遠離了一切中有,這就叫覺悟,就不會輪迴在中有裡面。只要還有中有在,就代表著輪迴,這六種中有放大就是十二因緣。所以下座要多發願,時時刻刻都在發願,因為發願的當下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解脫,清淨就是禪定。
  
 77-定力提升後睡眠會減少
   問:最近睡眠越來越少了,正常嗎?
   答:睡就是昏迷,睡意濃就是在昏迷。定力好睡眠時間就短,也不是說不睡,睡眠時間會很短。正常一天是睡兩小時左右,甚至更短,就是迷失得少,精神比較足。迷失多了,精神都用去流浪了,所以就特別累,這叫心累,不一定是身體累。心累的人,就算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幹活,坐在那裡都累,心累是最消耗體能的。因為心在流浪,心有所住,力量是分散的。
  通過打坐打掉心中的各種種子,打掉一切執著,打掉癡心妄想,那麼內心時時刻刻都是空明不住的,沒有任何執著掛礙。人到了心空不住的地步,心是不會累的。所以清心寡欲能夠讓修行人得定,定就是不亂,不亂就是定。
  打那麼久七了,其實會發現睡覺跟坐著打七沒什麼兩樣,也是了了常知的。打七那麼多天了,基本上都是睡覺(jué)了,不是睡覺了,所以說睡也是打七。睡夠了觀照力會更通達,感覺很清晰。
  
 78-修行不能在境界上停留
  (1)
   問:打坐時感覺眼前有黑色的東西在不停流動,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是著相了,因為你已經把相說出來了,這就叫著相了。你要不著相的話,就不會在乎它是什麼,也不會去說,你說了就是著相了。什麼叫無相?無相是不住相。凡是著相的,都能夠把境界說出來。所以判斷師兄有沒有著相就看他有沒有說境界。如果著相就跟我們這個法不相應,我們是無相法門,是不著相的。我們經常跟大家交流:不要著相,座上的境界不要理睬,不要去描述,如果描述它就證明著相了。
  著相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落在印象上了。就像你今天描述的“有黑色的東西在流動”,你可能會落在這個相上很長時間。不管見到誰都說“看到黑色的東西在流動”,這就是著相。以前有位跟我同時修的師兄,他有一次打坐到了三個小時,發現眼前像月光一樣白白亮亮的。他這個“白白亮亮的”一直說了六年。他每天都是“白白亮亮的”,離不開這個境界,這就叫著相,他停留在那了。他這麼一說之後,有別的師兄聽到了,就想我怎麼沒有“白白亮亮的”呢?輪到他去找這個“白白亮亮的”了,這很害人。
  著相就會讓你住在那裡,不要著相,不要去著一切相,不要落在上面,要超越它。儘管心念耳聞,不管別的。其實沒有境界是最好的,沒有境界你就不會停留。你就在念頭的粗細、念頭的微細、念頭的閃爍上面做功夫,在念念分明、念念不住上面做功夫。當你描述境界的時候,根本就說不出來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為什麼?你著在相上了,這是真實功夫上的寫照,你描述不出來。所以一直跟大家說:不要著相,不要落在境界上,不要去起分別,你就可以勇往直前。
  (2)
   問:打坐中有一座感覺很好,怎麼樣能保持那種狀態?
   答:座上的境界好壞都不要理睬。你不要喜歡好的境界,也不要討厭很糟糕的境界,不要粘著,境界是反反覆覆的,不要粘著它。在好壞上面去起分別的話,那修行的時間和過程就漫長了。
  老要去找個好的境界,是找不到的,越找越亂;當你找累了不找了,那一座就很好了。好和壞都是打坐,不要理睬它。你感覺這一座很糟糕,其實這一座最好,最糟糕的這一座是最能夠培養定力的。修行就是逆水行舟,知難而上,阻力很大,更要知難而上。
  打坐不是為了追求這些境界,也不是為了討厭這些境界。凡是一切境界現前,都不要理睬,也不要執著。好的境界不喜歡,也不執著,不好的境界不討厭,也不遠離,以一個平常心、平等心來對待一切境界。
  (3)
   問:如果出現一些好境界,怎麼能讓它一直保持下去?
   答:境界無好壞,不要執著境界,好的壞的都是無常的,你抓不住它,它屬於生滅相。就像平常吃飯一樣,哪一天突然間吃到了一頓美味,美滋滋的,希望天天都吃它,結果天天都吃它就變得很平常了,體現不出美在哪裡了,境界也是這樣。就像皇帝出去巡遊的時候餓得要命,吃了一頓芋頭,感覺這是美味,回到宮廷再吃就不是美味了。這些都是境界,都不可得。
  證到本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本來是從小到現在都沒有變化的。它不是境界,境界都是有生滅的、有變化的,沒有生滅、沒有變化的就不叫境界。呼吸有境界嗎?沒有。所以一直不變的東西就沒有境界,自性如同呼吸一樣。
  本來無境界,那個恒常不滅的功能叫本來。它是沒有相的,所以叫無相,無相無不相。凡是有境界的都不是,你認為很美好的境界那還是境界,還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因為你把握不住,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不需要去把握都可以朗朗自照,打也打不走,趕也趕不跑,不想要都不行,這就叫真實,就不是境界了。
  (4)
   問:持咒很快的時候感覺似乎有一張網被撕下來,這樣對嗎?
   答:不要管它、不要著相、不要跟感覺跑。不要去描述什麼,什麼都是假像,因為它不是永恆的。描述那些假像有什麼意義?你本來是佛,跟佛無二無別。但由於著相,所以才這麼苦惱,所以不要著相。我們只要不著相,就能與諸佛、歷代祖師無二無別。打坐、打七都是要打掉著相,所以在打七的過程中只管心念耳聞,不要住相,不要描述看到什麼、有什麼感覺,描述這些沒有用,不是真實受用,它是有變化的。這叫作一路風光,路過就行了,不要執著它。所謂不執著,就是在這方面不做描述,描述它沒有意義。你就告訴我今天持咒持得怎麼樣就行了,別的不用說。見光、見相都是虛幻的。《金剛經》上面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不可得,不要去執著。
  念頭要往哪裡去?往不住上去、往了了常知去、往大願上去、往解脫道去,不要往相上去。著相是要成魔的,不是成佛。佛是不著相的,因為佛本無相,幹嘛要著相呢?念頭背後就是主人翁,你的主人翁在讓你的念頭作用。作用在哪?要作用在解脫上。
  (5)
   問:有時候明明看到自己粘著在境界上了就是脫不開,該怎麼辦?
   答:發願。知道粘在境界上,但是脫不開,大家都有這種現象。為什麼脫不開?現在分三步來講這個問題。第一,知道粘在境界上了,不願意離開,粘在境界上脫不開。第二,知道粘在境界上了,沒有力量去脫開,怎麼辦?方法是“發願”。如果一直在發願,雖然是粘在境界上了,但是因為有願力在就不會跟著跑太遠。如果沒有從始至終把發願放在第一位,也就不能體會到發願的功用,粘在事境上就沒有力量離開。假如能夠從始至終都在願力中,那麼任何事情到了面前都像放電影一樣,不停地過去。這就跟座下掃蕩煩惱、習氣是一樣的。因為依仗著自己的大願、發心,很容易擺脫一切事境對自己的影響。第三,事境來了之後,可以在這當中分析、判斷,有哪些境界是該去用的,哪些境界是應該放下的。第三種情況的運用要具足一定的定力,這個定力就靠不斷地發願和座上心念耳聞培養。
  每次都要教大家放下,這個放下叫作全體放下、徹底放下。如何做放下的功夫?大家可以當下體會自己的最後一口氣,就剩下這一口氣,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去執著嗎?還有什麼東西可得嗎?
  (6)
   問:化空的階段從氣脈上講也就是整個經脈打通了?
   答:經脈本身是通的,誰的是堵的?這麼說那些練氣功的都化空了?這個是沒有關聯的,經脈通跟化不化空沒有關係,不要在這方面做追求。有人說中脈通了就是通大周天,沒有這種關係,大周天是有追求的,中脈是無求的。現在有些人把這些混為一談,是為了故作玄妙。
  (7)
   問:打坐時總覺得有個氣脈,喜歡往氣脈上用勁,這樣對嗎?
   答:從氣脈明點來下手,雖說也是種子,但是要著身體相,還是屬於世間法。氣脈明點最終還是要觀出去的,觀出去才是出世間。用觀氣脈明點的方法來達到出離苦海、出離世間,過程會很漫長。
  這種觀想不講下座觀照,因為下座還在觀想、還在作意。觀想跟觀照是不共法,下手處不一樣。如果一個人白天修觀照,晚上修觀想,那麼時間長了會得精神病的,因為它們是不共法,根本無法做到同步。
  (8)
   問:什麼境界都沒有是怎麼回事,是根器太差了嗎?
   答:那是好境界。什麼境界都沒有是最好的境界,你相信不?什麼境界都沒有就最好,那叫心空不住。心空不住是什麼境界?有境界的時候不要住它,沒有境界那就更好了,根本就不需要住。這樣比較容易成就,但不是說已經成就了,根器最好的是沒有境界的。

3   六、座中反應與境界(3)


 79-提示境界是為了不住著
  (1)
   問:微細住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空樂明的境界,但也可能不會出現,是嗎?
   答:這是很微妙的。有,也體現出來了,這是正常的。有時候感覺沒有,但不是真的沒有,可能出現過有,只是時間很短暫,還沒有發現它的存在就過去了,已經忘失掉了,已經超越它了。為什麼提示這些的境界呢?因為一些有境界的人找不到答案,我們就告知他這是什麼情況,是正常的,以免他老住在上面。
  (2)
   問:座上的境界能不能拿出來交流的?
   答:現在有各個階段的情況:有的出現酸麻癢脹;有的是八觸十功德;有的還出現了定境。這些境界可以說,但是不要執著。不說,大家出現境界了還會去回憶、去執著、去揣測,甚至去推理、描述。說了,旁邊的人沒這個境界的,會開始追求。這是雙刃劍。所以說了也等於沒說,出現了也等於沒出現,都不要執著,說過了就要化掉,不要停留在境界上。
  (3)
   問:有一種舒服的境界,知道當時是怎麼進去的,所以一上座就想去找,想那樣去用功,可以嗎?
   答:這是未到定。未到定開始出現輕安了,就老要去找那種感覺。一有住就停留了,而且會停留很長時間,就慢慢在那裡磨。就好比長征走到草地了,你慢慢在那裡轉悠,大家都到延安了,你還在那轉悠。
  告訴大家定境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態,但不是去追求這些境界,更不是停留在這些境界上,要超越它,要不斷地發願。從定境講“一心”是覺受上的增長。但是用“一心”發願更容易超越,一心發願,不接受任何覺受,不接受任何境界。說也可以說,但可以不用它,不用它不等於沒有出現,會出現,這些境界都會有。這些境界都了不可得,所以只是相似地出現。
  修行的目的是解脫,由一心不亂證到一念不生,到能所雙忘,最後到根塵脫落,這是目的。雖然到達這個目的有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超越了四禪八定,也包括了四禪八定。
 80-“如是漸增”就是覺受增長
   問:今天座上出現化空,沒有痛的覺受,這是什麼狀態?之後是不是繼續按照次第來修?
   答:這是覺受增長前的一個階段,就是痛也不可得,身體上的八觸這一關已經過去了,痛也妨礙不了我們。超越了身體疼痛的階段,就會出現覺受增長的階段,這個過程會很快。“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下一步是“如是漸增”,這就是覺受增長。覺受增長如何體現?就是十功德相:空、明、智、定、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這個階段的十功德相,還有一個說法叫作未到地。覺悟之前會出現種種定相,就是表現出這十種相應。然後在這十種相應示現的過程中,還要看有沒有住在相上。如果有住,就會出現停留。如果一切不住,那就時時刻刻都在超越。
  過程是可以很快就超越的,我們不講次第,只講過程。如果有次第之說的話,它就有標準,到哪一步有什麼樣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次第說。但我們說過程,過程有可能就在一念間,或者說很快就可以超越它,過程是講超越性的。
  
 81-座上在定中不斷超越
  (1)
   問:感覺一上座就可以輕安,輕安時反而持咒就好像停頓下來了,持咒也覺得困了,這是什麼情況?
   答:不要落在輕安上,要不斷地持咒。因為輕安本來是定力的顯現,但是它會造成障礙,感覺很舒服、很歡喜、很定,容易著在上面。空樂明就是輕安的表現,這是定力顯現,但是著在上面會給修行製造障礙,所以不要住在境界上。
  前幾天的辛苦培養來了一點輕安,這種現象是常有的。這個輕安表示什麼呢?你這幾天修行還是比較相應、比較如法,但這個境界不可追求。輕安是會消失的,消失了之後你回憶它、執著它,那就很痛苦了。所以不要執著它,一切境界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無所謂。
  (2)
   問:座上感覺到一種定,後來咒斷了,不知道自己去哪裡了,覺察過來以後,手印也不散。從這個定境出來以後,為什麼後面就感覺很散亂?
   答:一般來講淺定是還能夠知道周邊情況的。如果不知道,就是深定了,那時咒也沒了,周邊的也不知道了。你那個應該說是略有深定,但還不是特別深,時間還比較短暫。
  現在雖然講定,但是大家不要追求。講是相應而說,不是究竟說。一切相、一切境界都是生滅相。既然是生滅相,它就無常,所以不要住在無常上,不要去求無常相,聽過就算了。你每次出定了之後,都會亂一陣子,那個亂是什麼呢?種子又翻起來了,又是種子翻騰了。定也好,亂也好,都是自然流露,不要有求。
  (3)
   問:座上入定會不會出現死定的情況?
   答:現在就怕不定而不是怕死定。定都沒有怎麼會有死定呢?缺的就是入定。入定之後會有很多很好的境界,身心清淨、歡喜自在,那會讓人產生眷戀,這是貪定。貪定才會形成死定,你現在入定都沒有,怎麼會出現死定呢?
  在入定的狀況下,培養定力是最輕鬆的,它既是定力的體現,同時又是在培養定力。四禪八定,從初禪持續到二禪、二禪持續到三禪、三禪持續到四禪,都是定的體現,每一步都在超越。初禪——離生喜樂地,生滅相沒有了,清淨無念、念念不住、法喜充滿、覺受增長,這是一個很美妙的景象。所謂要超越它,是不住在這上面,但並不是討厭它。不想入這個定,怕死在裡面,那麼修行就不會出現禪定。這就相當於整天勞作,不見成果,那有什麼意義?要在禪定當中超越禪定,不住在這上面,而不是討厭它,不是不喜歡它,是要超越它。即便出現定相了,還要念念發願去超越它,不要住在這上面。
  打坐過程中會出現八觸,八觸也是境界。主要體現在身體的色相上,叫色蘊。內在的妄念紛飛、很難受,表現出來就是受蘊。跟著妄念跑了、流浪去了,這就是想蘊。這些都不要住,超越它。下座以後,別人跟你講話,你隨他去流浪了,跟著跑,不能夠止語觀照,這就是行蘊未了,喜歡流浪,在各種行為舉止當中流浪。識蘊就是盲目判斷自己修行到哪個地步了,在各種妄想當中,認為自己見性了、認為自己親證了,這是被自己的知見所迷惑。色、受、想、行、識,五蘊熾盛,五蘊熾盛就會徒增煩惱。下座要求止語觀照,就是杜絕五蘊熾盛,回歸清淨本位。下座能夠入定是最好的。
 82-究竟的定能生起慈悲心
   問:為什麼我打坐入定的時間不長?
   答:印心宗所講的定,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像石頭木頭一樣一下子定多長時間,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定是時時刻刻都在超越,翻種子就是定,翻種子也是超越。能坐十一小時就是定了十一個小時。不管哪一種定,表現出來都是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心清淨就是定。不是去追求那種什麼都不知道的定,那叫死定。死定有沒有用?有用,時間過得快,坐上去感覺才十分鐘,其實十一個小時已經過去了。但這個定不究竟,究竟的定能夠讓你生起慈悲心、菩提心、解脫心,這才有意義。
  玄奘法師在取經路上遇到了一位入定千年的老僧,他本來是坐在那裡等釋迦佛的,結果等來了玄奘。他聽唐玄奘說他不是佛,是去西天取經的和尚,聽完就大哭了。入定了一千五百年,很深的定。這個定有用嗎?要是有用,他醒過來之後,一聽唐僧說他不是佛,接著就大哭了?定了一千五百年,沒用。大家不要追求這種定,跟石頭比看誰定有什麼意義?要能夠活活潑潑應用的定。
  還得看慈悲心怎麼樣。定那麼長時間出來不見得就應用得很好,很多道士也定得很深,他們不願意用,因為他們不知道慈悲心的作用更大。就算要自了,也要有慈悲心,起碼對自己還是要有慈悲心的,否則也自了不了。
  
 83-心不亂就是定
  (1)
   問:入定的感覺真的很好,可是為什麼不能天天都入定呢?
   答:那是假定,不是真定,真定沒有出入。座上流露出輕安,下座也是如此,沒有入定和出定之說,那才是真定。
  目前你還沒到四禪八定的時候,但都是定,定是一樣的,只是覺受不同。再怎麼定都離不開心不亂,不管什麼樣的甚深禪定,包括楞嚴大定、金剛大定,都沒離開心不亂。禪定也叫“一心”,“一心”就是一心不亂,各種禪定中都有“一心”。
  (2)
   問:正定跟四禪八定是什麼關係?
   答:正定包括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離不開正定。正定力量有大小,實質是一樣的,就是心不亂就是定。任何一種定都離不開心不亂,心亂就不是定。只要認為還有個定在,它都屬於境界,而正定是沒有境界的,所以說心不亂就是定。四禪八定是有差別的,它還是有境界的,所以說正定包括四禪八定。
  根塵脫落就是時時刻刻都是正定,所以叫正定無邊,沒有任何境界了,可以在一切境界當中定,也可以離一切境界。還可以用不同名相來表述,楞嚴大定、金剛大定、生死大定、出入大定,都是名相而已。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