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 仁知祖師》

1   仁知祖師簡介

   仁知祖師,諱宰基,字驤陸(相六),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月二日生於浙江海甯望族王家,”有懷堂”王欣甫公之六子也。欣甫公事親至孝,德高才美,為官至仁,由儒入佛,且修而有證。往生後,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作《王欣甫居士懿行頌》贊其高行(注1)。師慈母蔣氏,號”硯香老人”,亦出海甯硤石望族,智慧過人,知書善畫,尤擅蘭花,篤信佛教,慈和接物,惠而好施。
      仁知祖師誕時呈瓜胎狀,眾皆視為瑞兆,幼承庭訓,熟讀儒典而致力於平等二字,時已明貧富貴賤不二之義,唯不知其與佛法暗合也。及至孩提,即能讀誦《金剛經》、《心經》等經典。稍長,數隨慈母朝普陀山觀音道場,菩提道種於茲深植。
      仁知祖師博通經史,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即舉秀才,後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英文。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任翻譯官,隨欽差大臣赴印度、南洋一帶考察,遍朝佛祖修行弘化聖地,謁高僧、求佛法、習梵文,立志真修實證,荷擔如來家業。既歸中土,供職於北洋政府交通部,後雖身曆各界,終覺概不究竟,遂依霞光和尚修淨土,佈施濟貧,廣結善緣,痛切學佛,廣求各宗,曾親近印光大師(注1)等,念佛參禪研教,精進不懈。然于發明心地,終不敢自信有把鼻。
      二十年代,仁知祖師任川、康、藏、黔、滇五省電政督辦,設督辦衙門于成都,睹軍閥之戰亂,哀群黎之荼炭,厭宦海之浮沉,毅然放棄高官厚祿。離蓉返京,拜於心中心法大愚法師門下,依法虔修,登堂入室,深得心髓,由一宗通于各宗,一門達於普門。1930年冬,棄打坐法而致力於人事上之磨練,隨緣應世,不求功利,空力日進。其自謂一生得力處,在愚祖一語:”空則自定,嗣悟空之力,要在《論語》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字上著力。”三十年代初大愚祖師易裝歸隱,付法于仁知祖師,是為心中心法二祖。
      仁知祖師嗣法後,本欲披剃,大愚法師察時節因緣,囑以方便度生故,宜以居士身弘法。1934年仁知祖師于天津創辦學佛研究會,後改組為印心精舍,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灌頂授法,廣弘心中心,兼及禪淨,接引後進,對機而授,不拘定法,以總持法識自本性為體,般若法啟發方便為用,淨土法證入圓覺為歸,說戒則重戒體而防戒病,說定則言正定而除邪見,說慧則證慧力而戒狂妄。
      抗戰中期,仁知祖師應吳禮門、蔡楚昂、侯君陸等居士之請,由津至滬,在上海市海甯路錫金公所設立印心精舍,繼續灌頂傳法,期間並常赴杭州、蘇州、嘉興、湖州、海寧等地講經弘法。
      自三十年代初至抗戰結束,十數年間仁知祖師往返于南北各地弘法,不辭勞苦,仁慈悲憫,生活樸素,平等待人,擇徒重德重修不求供養,從而修者萬有餘人,修而有證數以百計。僅1934、1935兩年即于天津講法四百余座,修法同仁明心見性者極多。1938年秋,盂蘭勝會時,天津印心精舍舉行法會,回向十方死國難者,1945年抗戰勝利,仁知祖師亦先後于滬、津兩地舉行法會四十九日,為民祈福息災。
      各宗學人時有門戶之見,而自障聖道,居士力斥其非,作《勸學佛勿分門戶偈言》,勉諭後學,于修行用功之道,則反復開示,務使學人端正知見,明瞭修在平時,下座方是正修,並囑悟後啟用,不可不讀《論語》,蓋孔子實悟道之聖人也。居士凡講法,無不從自性中流露,如1933年開講《西遊記》,點明心地法,聽者皆耳目一新、茅塞頓開。對於末法眾生病機、種種可能碰到之疑惑,居士皆以慧眼為之決定,所言融通儒道醫,兼及觀人觀微之道,俾學人修法有疑時得以冰釋澄明。
      1958年冬,居士化緣將畢,示疾於滬寓,於十二月十六日召弟子吳禮門、李鐘鼎及長女佛寶居士等人重囑:”此心中心法是末法時代最易親證本來面目的最好最迅速最簡捷的大法……大愚師尊千辛萬苦,親得普賢大士灌頂傳授,開此法門,大事因緣,其在此乎!吾恐人之未明因緣,汝等當廣為弘揚,濟世度人。勿因人事而誤大法,務必以大局為主,則護法功德有過於三千七寶之施!”至此熱淚盈眶,叮囑再三,令心髓弟子李鐘鼎居士紹心中心祖位,後手結隨心陀羅尼印契,右側吉祥臥,安然示寂。
      居士一生著述數百萬言,或勸導世人崇道為善,或勉勵青年努力向上,或敦促佛子精進取證。字字珠璣,精練允當;語語珍璞,言簡意賅。計有《心經分段貫釋》、《金剛經分段貫釋》、《圓覺經抉隱》、《壇經述旨》、《阿彌陀經經義略說》、《阿彌陀經分段貫釋》、《入佛明宗答問》、《乙亥講演錄》、《印心法語》及種種隨錄,後人集為《王驤陸祖師全集》,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題寫書名。覽其著作,盡皆修心養性之章、了道證果之句。於療疾則揭示病本,示養生法;于修行則述佛秘義,盡性窮理。明佛門修行之宗旨,詳證體起用之過程,消宗派長短之諍論,啟學人了生脫死之要津。其有利於個人修養、社會安寧、國家富強,自不待言矣。
      仁知祖師一生廣弘聖教,紹隆佛種,於心中心,經大傳遠。其功德,說不可盡;其著述,利益行者、垂傳後世,亦可期焉。
    (編委會根據有關資料撰寫)
   
    注釋:
    1、印光大師(1861-1940)與王驤陸祖師一家淵源極深。印祖圓寂後,王驤陸祖師作《悼印光大師文》紀念。王驤陸祖師的姊婿,有”華嚴學者”之稱的徐蔚如居士(1878-1937)是輔助印祖弘化的大護法,最早的《印光大師文鈔》就是徐蔚如等居士發心流通的。徐家是佛教家庭,徐母舍報後,印祖在覆徐蔚如的信函裏談到徐母往生西方”品位當不在中下”,雖然如此,還是主張徐家不廢誦經回向,因為修行以證佛果方為究竟。
   

2   (一)印光大師《王欣甫居士懿行頌》

   於穆王公,宿植德本,賦性純篤,制行唯謹。孝以奉親,慈以睦族,化被閭閻,俗轉淳淑。居官行政,唯務利民,所治七邑,群頌至仁。凡所折獄,不須繁詞,實理實情,俱得其宜。上官倚重,下民感戴,有清末葉,循聲無再。但以率真,不事攀援,致令職分,終止縣官。期盡天職,無意名聞,只此一事,足征素心。知命賦歸,企盡孝養,興學敦本,為世模仿。及至晚年,閱歷愈深,篤修淨業,冀出苦輪。迨及臨終,果符宿願,得生西方,頂暖可驗。睹公之像,讀公行狀,實為斯世,最上榜樣。爰取大義,述為頌文,以期懿範,儀型後昆。

3   (二)仁知祖師《悼印光大師文》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于庚辰冬示寂於靈岩山,天下悼之。從此淨宗失所依祜,末法眾生,何緣之慳也!師之密行不可測。昔居普陀時,每夜自課,無日不有山鼠千數,疊伏窗外,靜聽佛號,課罷乃去。徐蔚如姊婿告我如是,則其密行德化可知矣。余苦不文,未能表揚萬一,當發願廣弘淨業,此文亦聊以塞痛爾。
     懿歟光公,一代之宗,終南拔地,屹屹雄峰。
     誕生聖者,靈秀所鐘,通儒通佛,其猶神龍。
     雲起自陝,法雨徂東,六十年間,震聵發蒙。
     傷此末世,冀挽頹風,躬行為法,戒德是崇。
     時在滬上,共仰雲壇,為請法益,幸得瞻韓。
     同舟赴甬,相敘為歡,勖我精勤,啟我禪觀。
     始識苦心,非守一經,為開方便,立此典型。
     一句彌陀,以作心銘,豈樂小法,而分渭涇。
     公之密行,非世所知,德化禽獸,靈異難思。
     誨人不倦,最惠之施,巍巍功德,不讓蓮池。
     嗚呼人天,失此福田!誰為依怙,使我情牽。
     靈岩在望,崱屴之巔,慈雲常住,三千大千。
         民國辛巳新春浙西王驤陸拜書
   

4    (三)懷仁知恩師--雲竹

 少小已明平等義,天竺悟我佛同體。
    才高驚世哀群黎,潛修密證心中心。
    嗣位法王大哮吼,震法雷兮擊法鼓。
    德高化及諸異類,行直何須更參禪。
    示向塵勞了生死,不辭六道度眾生。
    登堂入室到內院,楊枝淨水灑大千。
    細把病脈論病理,妙手回春大醫王。
    剖幽探玄密密意,證體啟用切切栽。
    無心叢中誇風骨,寒冬過後知梅香。
    辭拙文窮何為表,團團杲日麗晴空。
   

5   (四)仁知祖師書信選--覆元音老人信

 鐘鼎賢契:
      接信並款收到。
      心菊是用功的人,又是個不會用功的人。凡用功者莫不求有所得,即是不會用功者。更有一班以為即此便是,不求深造,於力上加功。茫茫蕩蕩,入流浪而不覺,是偏於空而不覺,此又豈是用功之人?怕妄念、求入定、開喉即見心矣。且問伊何以謂之妄念、何以為之定?凡慧目初開之人,正要伊加功認識得清,不可草草,認為即此便是一了百了矣。
      一了百了者,是本來如是。但力有未足,一時見到,還在光影門頭,尚做不到如是。世人遂分理事為二。經上亦云:理屬頓悟,事屬漸除。故見到還不能算數。初起妄念,是怕伊、必打殺伊,所謂”護生須用殺”。到中間,才知妄念是妄。既云”妄”,則非實,何又怕他!但只防他。再到後來,又知妄是煙焰。根本不舉火,妄依何處而立乎?
      故真妄不二,同一緣影。無聖凡、無動定、無垢淨等等。以無生滅故,只常常凜覺。一見了更不著這見,所謂”一見更不再見”,以本來如是也,一了更不言了矣。所謂”悟”者,且道悟個什麼?悟得心心法,所謂”再用何工”。可自己於此中求得,更不必多所取法,或與古人爭勝劣。所謂《指月錄》公案中,一一境界不同,我即藉以考證而已。不是不可看,只不要多求深入,成一淨妄,是出一海,又入一海也。
      來書所云,果能念念不愚,自然常生智慧,一切處不為所惑,閱經論亦不為所惑。求道理、求神通即惑了也。定中明見十方世界等等,是神通作用,此定乃不惑。後力量充足,絕無隔閡,與法界無不相通。無能見所見者,謂不著於能所也,非離能所也。古人云:”見色聞聲不用聾”,正是此意。來論是偏於空無了。你此時力尚不足,如一小樹,雖成形,未可取以為棟樑之材,然終有此希望也。性急亦是習氣,多疑正是煩惱。
      《覺有情》所載藏密所修法,彼是西藏人,尚不通華文,于成佛之義,未能闡明。而世人好奇往求者,亦是根本不明成佛為何事,終不知見性成佛之義,總以為有神通即是佛也。此理不可草草,談過當俟異日。體用二義要分明,世人重用不重體,重枝葉不重根本,奈何?
      又破三關一說,不是容易事,不到八、九地,不能破重關。破了重關,古人還不許是禪。本來禪是什麼,一著你的口,便成口頭禪也。哈哈。
      月底可以到申。正想法打通行證,至多一個月,不能再多矣。
    匆覆即頌
          日祉
                    相六手勖
                      廿日
   

6   (五)仁知祖師書信選--覆海容居士信

 海容仁弟足下:
      一、接由吳中轉來信,極慰懸懸,知以環境關係,常乏興趣,因又繫念不置。當知環境一切,無非是玉成我者,處處是助道因緣,不論冤親,皆我善知識,得獲教訓,難能可貴,應思報德,此大悲心之所由起也。
      二、我人處世,一切唯使心田定而已矣。處世即須與世有即,但雖即而不可與逆。凡看不入眼即逆也,貪喜不舍亦逆也,麻木不仁亦逆也。應明知之而勿為所移,必人法雙空,空即自定。如空力不足,遂有種種分別煩惱。須知娑婆世界,稱為五濁,又曰惡世,如入廁而欲求香,又誰之過耶?菩薩明知之而不惜勞苦以為救度,盡一分是一分,成敗得失勿計也。一以盡心,一以練心,雖更不堪之事逼到眼前,因早已計及法爾如是,庸何傷哉?
      三、今言救世,不必於果上太著力,吃力而不好也,惟須於因上多努力,作一先知先覺者。目前尚非我等放手做事之時,一切皆有待因緣時節,惟宜多自充實,多做預備,不可有頹唐之氣。
      四、以足下之才之美,日後必可大用。此時正好練氣,環境如是,是福不是苦,一切皆賴其玉成也。近來用功,宜致力於”無礙”二字,一切一切試觀究有礙否?礙與不礙,皆我幻心妄作,以為有礙,自生顛倒,此即是自縛,非定也。足下宜放開心胸,看一切本來如是。日月雖逝我不逝,我之工作豈此一世耶?應拯救者,豈此區區數億民眾耶?佛為菩薩時,雖苦行至千萬世,心不退轉,此毅力豈可以世情比耶?然終有成就之一日。及其成就,亦只得到隨緣方便,力能隨緣而不變耳。
      五、智者處世,看處處是道場,了達世間一切都是幻化無常。初以為有希望,到其間即不無失望。須知法爾如是,正因我之希望乃有如此失望耳。足下備嘗辛苦,得到教訓不少,莫負此環境也。一轉即是菩提,寧非快事。一人在外,身體宜保重,勞力勿勞心,勞心勿勞神,此身心正大有為,至囑至盼。
      匆覆即頌
    近祉
    驤陸合掌
   
    附錄:
    海容居士《學佛悟道與弘法授法要旨》節錄
    《追念先師開示之遺教》前 言
      余于弱冠時在天津拜先師修心中心無相密宗法,四年後,隻身入西南參訪,時年少心雄志切澄清,但以初入社會,缺少磨練,莊敬自強有餘,圓融無礙不足。而環境複雜,世道崎嶇,事多意外,人多變化,以致徒增塵勞,無補時艱。三十四年,中日戰爭結束,余自重慶馳書向師請安,師則復函就運用佛智因應逆境之道,多所開示。並特別提及:”處處是道場,時時可練心。應瞭解娑婆,法爾如是。須知練心養氣,是謂修行;圓融無礙,是謂起用;而隨緣度眾,勿急勿倦,平等不二,廣發大悲,是為弘化。” 余依此而行,數十年來,略得”世亂心無礙,雲馳意未移。平等起大悲,隨緣行度化。圓融觀一切,不計時與空”之趣。而今雖年邁力衰,尚得追隨諸大德之後,略作弘法護法之助,一切胥賴先師之開導。茲謹將三十四年冬與先師往返函件一通,披露如後,或可聊供學佛同仁當遭遇挫折拂逆時之參考。
   
      海容居士信
    驤師法座:
      滬上叩別,榘訓親承。西行以還,思慕積歲。比聞駐錫江南,普施法雨;內典闡圓覺之旨,法壇傳無上之密,翹首蓮座,無任欽仰。弟子德薄能鮮,無補時艱,利濟有情,拯拔乏術,矢勤矢慎,難挽滔天之劫,必公必誠,莫解我執之私。慨念社會舞臺,人生鬧劇,世風好諍,末俗尚鬥,因果相循,劫難輾轉,碌碌權勢,庸庸名利,擾攘紛紜,自纏自縛。日月逝乎上,體貌衰諸下,忽然解脫大事竟被貽誤,此志士之大痛也。茲因郵遞覆通之際,謹具蕪箋,恭叩慈安,伏祈時賜開示,覺其愚頑。
    專肅敬頌:
        法體安康,四大順適。
        光壽無量,諸行成就。
   
                  弟子 海容頂禮

二祖王驤陸心密二祖

  • 妙語難解心中心、 正除上苦下厄因
    掀翻老巢無明裂、 十字街頭見親翁
  • 傳法風格 阿闍黎一生著述數百萬言,或勸導世人崇道為善,或勉勵青年努力向上,或敦促佛子精進取證。字字珠璣,精練允當;語語珍璞,言簡意賅。計有《心經分段貫釋》、《金剛經分段貫釋》、《圓覺經抉隱》、《壇經述旨》、《阿彌陀經經義略說》、《阿彌陀經分段貫釋》、《入佛明宗答問》、《乙亥講演錄》、《印心法語》及種種隨錄,後人集為《王驤陸祖師全集》,...於療疾則揭示病本,示養生法;于修行則述佛秘義,盡性窮理。明佛門修行之宗旨,詳證體起用之過程,消宗派長短之諍論,啟學人了生脫死之要津。其有利於個人修養、社會安寧、國家富強,自不待言矣。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