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大手印要釋》

1   《光明大手印要释》之一

 元音老人 講述
    余金成、楊雲龍 整理
   

說 明
這些年來,元音老人講述的《恒河大手印》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受到佛教界諸多同修的廣泛讚譽和高度推崇,各地印刷流通此書的數量不計其數,得益於此書的讀者也不勝枚舉。然而必須指出,該書主要原始依據是貢嘎上師的《椎擊三要訣勝法解》,這占了原文的大部分,貢嘎上師真正的《恒河大手印講義》內容只占末後少部分。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恒河大手印》應該更名為《椎擊三要訣勝法解講義》更為符合實際。雖然,從廣義上說,《椎擊三要訣勝法解》也可屬於恒河大手印的法義範疇,但是從治學嚴謹的角度考慮,還是有必要將該書的來龍去脈,緣由出處向讀者做必要的說明,避免混淆誤會,乃至以訛傳訛。可能也是有鑑於此,當前許多法寶流通處將該書更名為《大手印淺釋》,這也是一種折中的善巧方便吧。
    那麼,真正由元音老人所講述的恒河大手印法義在哪裡呢?是否已經遺失?還能不能找到?這個疑問,一直困擾我們多年,經過多年探索,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今年4月份,我們無意間瞭解到網路上有四份新發佈的元音老人講話錄音,經過認真的聞思、校對、比較,我們研判:這四份錄音主要內容就是湮沒已久,不為人知,真正的恒河大手印法義。法寶蒙塵,經已多年,今日重光,何其慶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經過緊張的工作,我們將其錄音整理為文字稿,現對外發佈,與有緣共用,供大家聞思。
    同時,鑒於目前絕大多數學人已經對原來《恒河大手印》有固定印象,不易改變,為了加以區分,我們決定將此書命名為《光明大手印要釋》。另外,為了讓讀者全面學習光明大手印法義,我們也將原《恒河大手印》部分相關內容依據法本原文順序摘錄到此書來,特此說明。
    2018年5月1日,准提菩薩誕。
   
   
最上大手印無須灌頂等修,但敬禮承事上師,或觀上師微妙身相立得證悟
這裡就是說,最上大手印,就是最高上的大手印法,方法就是無法之法啊。就是直接指示你證道,直接指示你見本性證道。無須灌頂了,本來密宗各種法都需要灌頂,經過上師灌頂之後才修。為什麼要灌頂呢?我們上面已經講過了,很詳細,現在就不再重複了。
    而這個最上大手印呢,就不須要灌頂。為什麼?因為它無法啊!哎,一切都不要,什麼東西都不要。無修、無法、無整、無散亂。需要什麼灌頂呢?我們真正的妙明真心啊,經證道的人一指示,馬上就悟到這個本理、本體之後啊,時時保護就是了。方法也沒有啊,還有什麼灌頂不灌頂呢?所以無須灌頂等修,上面我們說到“最上大手印無須灌頂等修,但禮敬承事上師,或觀上師微妙身相立得證悟”。
    最上大手印,連灌頂都不需要。密宗啊,本來是要灌頂才修了,才傳法了,傳了法之後才好修了。但是,最上乘法,法也不可得。所以也不須要灌頂了,因為它是無修、無得、無整、無亂麼,那麼你要什麼灌頂呢?
    但禮敬承事上師,就是對上師傳的法,就是你的法父法母。因為法能生出這個道來啊,由法來證道,是吧?上師傳的法,你就要禮敬啊。你不是上師傳法開示你。你怎麼知道呢?所以釋迦佛出世度生,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才出世來現身說法。我們都要恭敬佛,就這個道理啊。
    現在佛不在世了,就由上師來代替佛來傳法了,所以也是須要禮敬承事上師的。恭敬禮拜,承事上師,為上師服務啊,或者觀上師微妙身相,或者呢,要時時地觀照。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觀照啊,你這個妄念就出來了,這個妄念是多生歷劫的習氣使然,它是不停地要冒出來。
    觀上師微妙身相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微妙身相呢?微妙身相沒有身,沒有相,等於虛空。我們上面是說了麼,這個心體就是虛空體。虛空體就是我們的微妙心體。它什麼都沒有,所以叫微妙身相,根本沒有相。你要觀一個相,有相在呀,就著相了,所以叫微妙身相。都不可得麼,你這個靈明真心就馬上現在面前了,立得證悟。你就親自證到本來面目,你就開悟了,明白所有一切世事,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不可得。
    《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哪!這個事就是我們的法身哦,就是一真法界,唯此一乘法,就這個一真法界,就是大手印。這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相,都是從這個微妙的心體上現起的妙用啊。一切假相就是我們的微妙心體,因為微妙心體沒有相可得,而它妙用是圓滿無缺,能顯種種不同的相。
    一切相都是我們的這個心體所顯現的,所以相就是心,心就是相,心相不二,那你就大開悟了。你就再不著相了,同時呢,你也不落於無記,你也可以起妙用,得體起用,就體、相、用啊。這三大不可分,由體而顯相起用,所以“立得證悟”。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這個道理。這空並不是空無所有啊,人家說的“色即是空”啊。空無所有,那就錯誤了,“色即是空”就是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妙有真空這個心體哦。而這個妙有真空心體在什麼地方呢?就在一切色相上顯現的哦,所以“立得證悟”就這個道理啊。
   
由不覺而始覺,始覺即同本覺
我們本來是凡夫,無明遮蓋,本來不知道、不曉得有這個微妙真心啊,是吧?所以是不覺。因是著相,來這裡造業受報,今天得了法之後,開悟了、覺悟了。這個大夢已經醒了,就是醒,就是始覺,開始覺悟了。始覺即同本覺,就是人人都本來是佛,都有這個微妙真心,就是不知道這個本覺。那麼你不覺,就是由無明遮蓋了,現在你已經覺破了,覺破無明瞭,悟到真心了。這個開始的覺就同本來這個覺一樣的,叫子母相合。母者本覺也,子者始覺也,子母相合,就是始覺即同本覺。
   
菩提大悲信仰之心深具,得上師加被
既然始覺和本覺一樣了,相合了。菩提大悲信仰這個心啊,你都具足了。深具者,就是不缺少ー點點兒啊,菩提就是正覺。菩提是梵文,就是我們不再迷惑了。大悲是為什麼呢?廣大眾生啊,在苦海裡面頭出頭沒,苦無了時啊。你出了苦海,廣大眾生不出苦海。你於心能忍嗎?不忍眾生受苦,這個大悲心就油然而生了,要救度眾生了。
    信仰之心深具那再不疑惑了,信了,如沒有證到這個位子,總歸不無疑惑,總得疑。哎呀,這個佛性究竟是有沒有啊?這個法修得究竟能成功不能成功啊?哎,像現在淨土宗的行人,就常常來問我究竟能不能生西方啊?都在那疑惑了。其實啊,你不用疑惑,為什麼呢?所謂西方者,就是你的本性也;極樂世界者,就是你的妙用也。就是你自己生你自己的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不能生呢?你不要疑惑,你一切放下就是了。乘性起用,妙用無邊,要到什麼地方就什麼地方,這個十方世界呀,都是你一心生,不出你這一心之外,你還有什麼疑惑呢?
    從此之後,你就菩提大悲信仰都深具了,得到上師加被啊,你一切都圓具了,當然這是上師加被而成功的,得法也從上師這裡來的啊。你真正用功修法,這樣你的心和上師心相合,也等於是和佛菩薩相合,就得到上師,諸佛菩薩的加被了。我們假使不用功,這個心就是離開上師了,離開佛菩薩了也得不到加被了。所以得加被者,還是靠我們努力用功,自然心心相印,水乳交融,就得加被了。
   
心境不二,法界莫非上師
我們上面講了,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這個妙心所顯現的,所以境者,就是色相啊。你看境界,都有這個色相,這個心境,就是心,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和所有的色相,所有的境界,不是兩個東西。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啊,境就是心,心就是境,心境不二。這個不二的法界呢,就莫非上師。這是一真法界,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根本佛性,妙明真心。這些啊,沒有一個不是我們的上師哦,就莫非上師,都是上師。所以這個我們上面講到,叫這個無情說法哦。境界呀,色境啊,就是叫無情。無情也說法,說什麼法?說無言法,說這個妙音法,說希聲法,大音希聲哦,時時刻刻來指點我們。
    有很多禪宗人,不是觀流水而開悟麼?流水就是水在那流,嗶嗶嘩,他一觀就開悟了。這不是無情在那說法嗎?水就是無情,是吧?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地真用功啊,都能夠觸境生情,而能夠得悟境的。譬如你看花,一朵花開得很鮮豔啊,沒有幾時這個花又衰敗了、落掉了、枯萎了,辟支佛就是這樣子開悟了。他說,一切都無常啊,你著什麼相啊,他就悟道了,這都是無情說法。
    同時你看月亮啊,月亮明亮啊,圓滿的時候很好,一下子月亮又缺了。它不能總是那麼圓滿的,月有陰晴圓缺嘛,陰天看不見,晴天嘛,有啊,十四、十五、十六嘛是圓滿的,初二、初三嘛是個月牙。他也就開悟了,為什麼?噢,月亮雖然有圓缺,月體不缺的哦。
    有人聽聲音啊,聲音有時,我聽到了,聲音沒有,我也聽到了。為什麼?我聽到個沒有聲音啊。
    時時處處都能夠開悟,所以說是莫非上師哦,都是我們的老師啊。什麼東西都在指點我們,只要我們用功啊。不用功呢,這些機會都錯過了。
    參禪的人哪,就是要大疑。大疑情起了,他這個妄念不行了。妄念不行了,一觸境,他馬上就開悟了。你妄念在這裡起伏不定,起伏不定在這裡亂起亂滅的,你再有這個好的機緣來了,你也抓不住,因為你不知道哦。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很好好地觀照,未開悟的人,要時時觀照,能夠碰到這個機緣。來的時候,抓得住啊,打開來。已經開悟的人也要時時觀照,為什麼呢?保任自己呀,保護自己的這個靈明佛性啊。保,保熟了,不用保了,自然如此,不走著了啊。像牧牛一樣,牛的野性沒有了,你的鞭子也不要舉起了,牛繩子也放下了,它順了麼。那就不要這個保的功夫,就放任了,放任自在了。孔夫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啊,這句話很重要,從心所欲呀,隨便我哪個樣子做,但是它總不逾這個規矩之外,不越出這個範圍之外。
   
敬禮金剛空行
光明大手印就是恒河大手印,恒河大手印就是光明大手印。就是我們要把這個淨光明體顯現哪。
    須敬禮金剛空行母,(空為諸法之實性,行為般若智,行常住於法性),即亥母(又稱勇母為ー切密法之主體),所以須敬禮金剛空行母。金剛是堅固不壞,光明銳利。而這個空呢,就是諸法的實性。諸法就表一切事事物物,乃至我們的思想,它本體都是空的,不可得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不能著有。
    行呢,行就是般若智,就是大智慧起妙用。這從體起用,假如不能起用,空有其體等於死的啊,那這個佛法就沒有價值了。佛法的價值,就在這個從體起用啊,我們儘管做一切事,儘管說一切話,發表什麼思想,儘管做、儘管說、儘管發表,等於沒有做、沒有說、沒有發表。常常住於這個法性體上,就是空體上,叫頂禮金剛空行母,它叫我們時時刻刻地。我們的本體都是堅固明銳不壞,而是性空,而是能起妙用的,就時時刻刻地說法。
    這金剛空行母呢,在密宗裡呀,就是有三者,就是這個佛母,佛母願尊啊。第一尊,就是大日如來;第二尊,就是金剛薩埵;第三尊,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常常地恭敬、頂禮、供養,有很多的好處,有什麼呢?
   
(1)除障;(2)加持,令所造作圓滿;(3)為利眾生;(4)以善因回向眾生,令皆同證大手印
第一,就能除障。這個空行母啊,在佛教,在這個密宗裡面,也就是所說的亥母,又稱勇母的。除障,就是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曉得造了多少業障,造了多少業。這個業,就在障住我們不能見本性啊。障住我們不能恢復我們的光明體,所以在六道輪回受苦。把這個障礙除掉,那麼我們就能成道快了。
    第二呢,就是加持我們。能夠一切造作,都能圓滿成就了。當然 這個是指的是正當的啊,不是那個不合理的要求,也叫你圓滿成就了 那是不行的。
    第三呢,是為利益眾生。我們修佛法,這個大乘佛法不是為了自己,都是為了一切蠢動含靈的眾生哦,都是要使得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我們才來用功修法。不然呢,就落於小乘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不能離念眾生啊,時時刻刻都要念著眾生,處處要為利益眾生著想。
    第四,是以善因回向眾生。我們所作所為呀,都要為眾生回向,都是為眾生造福,為眾生謀利啊。我們念那個回向文裡都是啊,所有的一切利益都加于眾生,都使得一切眾生得大利益,都能離苦得樂。按淨土宗來講就是“若有見聞者,同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都是為眾生著想啊,所以要回向眾生,令皆同證大手印。
    大家都證得這個本體,大光明體,這個大光明體是寶貝呀。我們廣大眾生啊,都苦惱啊,把自己的大寶貝呀,忘記掉了,不知道有這個大寶貝,所謂是“拿著金飯碗去討飯”哪。這個大寶貝能生一切的,而自己不知道,在這裡著相造業。唉,這個太苦了!所以佛悲湣眾生,才出生於世,為眾生說法。我們要修法也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了自己,為了和大眾共同證得大手印,統統能離苦得樂,這就是我們修法的目的。
   
恒河大手印口授之法,實為一切金剛所趣由之道或乘,所謂金剛乘也
恒河大手印啊,所謂金剛乘,因為我們這個密宗裡面啊,說的都是金剛乘弟子,都不是二乘人啊。二乘啊,都是為自己啊,他所證的這個有餘涅槃,而不能證到無餘涅槃。我們都應該是為眾生著想。所以恒河大手印啊,是高深的,都是大乘佛法啊。
   
根、道、果三者
這個大手印講到三種,根,就是根本的根。道,就是修道、證道的道,道德的道。果,就是結果。這三種東西啊,怎麼講法呢?
   
根大手印,即一切眾生之本心、體性(本覺)。與佛無別,平等平等,元本清淨常住(根大手印)
所謂根呢,是一切眾生的本心。就是本來的真心,本具的真心,就是我們所能成就一切事物的根本體,我們能成佛果的體啊,就是本心、體性。這個就是本覺,它就本來是如此,它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是本覺。這個根本呢,一切眾生,不管他是地獄眾生也好,天上眾生也好,他這根本啊,和佛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你儘管在地獄裡,它這個本心不污染哪,你這個妄心在受罪呀,你的執著心受罪呀,但本心不動啊。所以在地獄不減少,成佛不增加,“與佛無別 平等平等”。
    有一位月溪法師,人家問到他了。人家問:“大師啊,你未見師父之前哪。你是怎麼樣?”月溪法師答:“也不較少!”就是也不比較少ー點點,也不較少哦。人家又問:“見到你師父,你證道之後怎麼樣啊?”月溪法師答:“也不較多!”也沒有多一點點。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平等平等”。
    本來是清淨無染的,本來是常住不生不滅的,稱之為“本覺如來”。這個是根本,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這個意思。哎,一切眾生他根本不少啊,不缺少啊,和佛一樣啊,所以就是“本覺如來”。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指這個說的。至於眾生麼,眾生因為是顛倒、妄想、執著、煩惱,無窮無盡啊,因無明之故啊,就非不眾生。你本來是佛啊,因無明之故,你變眾生了。
    這個“本覺如來”呢,也稱“普賢如來”、“本清淨見”等,這就是異名,就是其他的名。我們大圓滿的本尊啊,就是普賢如來啊,“普賢王如來”也就是“金剛薩埵”。就是我們說“本清淨見”。就根本,原來它就是不污染、清淨的正知正見,這就是根。
    道大手印是什麼呢?上面根是本覺,這個道就始覺,就是我們修道了。因為我們有無明啊,妄想、顛倒、執著啊,那麼你不修不成功啊,所以要修道了,叫道大手印(始覺)者,修道證到本性了,就始覺,開始覺悟了,就從前都是盲目,以假為真哪,一天到晚,就顛顛倒倒,吵吵鬧鬧啊,在那兒胡思亂想啊,在這裡想升官發財呀,一點兒不覺。因為要升官發財,不惜犧牲別人,不惜殺人放火,造很多錯誤的這罪業,這個業障就深重了,我們修道呢,就須要證到這個本性,就開始覺悟了,所以要:
   
恭順信仰上師,聞法如理思維,得決定之正知見,如理修行之也(道大手印)
修行的時候啊,怎麼修呢?“恭敬信仰上師”啊。恭敬、順著師父啊 ,師父怎麼說,就怎麼去做,要信仰上師。密宗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信仰。假如有點疑惑,就不成功,這個非常重要。假如上師說:太陽從西方升起。你也要深信不疑,那才相應,你這裡疑惑,它就不相應了。因為一疑惑之後啊,它就妄念叢生了,你深信不疑啊,這個心就定了。定了之故,就能證道了,你這疑慮,妄念叢生,你怎麼能成道呢?而且上師,既然做你的師父了,他總歸是處處要你好啊,不會叫你壞呀,是吧?所以要恭順信仰,他教你什麼法,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聞法如理思維”,聽了師父教導的法之後,如理思維。就要自個兒想啊,上師怎麼說的,我應該怎麼樣子做,才合正理。假如他是說叫你去向東,你偏說向西,那就不如理了。要如理思維,要經過大腦啊,通過大腦啊,究竟叫我這麼樣子修,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叫我這樣修?我應該怎麼樣子修?哎,不是糊裡糊塗啊,連聽也沒聽清楚,那你怎麼修成功呢?所以一定要這樣如理思維,得決定之正知見。知見要正的,不能有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就壞了。
    現在很多修密宗的人,他沒有正知見,他這裡想什麼東西啊?想的是弄點兒小神通來迷惑人啊,炫耀自己,可以發點財,哎呀,那就是造業啊,不是正知見哦。要得決定的正知見,如理修行,將來才能證果啊,你沒有如理修行啊。這個理呀,就是我們的本體。哎,理體。我們怎麼樣子才能夠發現理體?怎麼樣才能豁然開悟,見到本體?這非常重要的,而在這裡想啊,要現點兒小神通啊,炫耀炫耀自己,迷惑迷惑別人,弄點鈔票,養養自己,飽飽口福,那就是造業了。那你還能成道嗎?你要下金剛地獄了。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啊,就是如理思維,如理修行,證到理體,這才是合於理。不然哪,就是邪知邪見了。
   
果大手印者,聞思修持之結果,一旦豁然,究竟通達,證得本覺妙智也(果大手印)
“果”啊,就是結果了,修行證到道果了。修道,道,我們上面講了,道就通達之意。我們需要成佛,就通達到佛果,證到這個果了,這個果呢,是聞思修之結果啊。你就聽師父講法,如理思維,如理修行,那麼見到本體,證成佛果。就是聞思修的結果了。
    豁然貫通了啊,你的所有妄念呀、妄想啊、煩惱啊、執著啊,一旦都消除了,豁然貫通了,就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脫落,都沒有了,就見到本體了。所以密宗的方法就這麼好,我們修心中心法的人,也是依靠佛的佛力加持。它有六個手印,一個咒。上座兩小時來修一修,修了有佛力加持,我們在上座修的時候,一定是要三密加持,就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身不動,口持咒不停。意是觀想,不是有相密來觀想什麼有相,不是,而是心念耳間觀照,叫意觀,意,是我耳根,聽我心念的聲音,就把意根攝牢了,意根就不動了,所以聞思修啊,這個意根它就不動了。這是三密加持之故啊,很快就能夠一下豁然貫通,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脫落了。你不這樣子修,你上座來裝模作樣的,這個咒嘛,念是念了,沒有這個三密加持。心念的時候,不用耳朵聽關注著聽,他這個意根就攝不牢。意根攝不牢,老亂動,他就不容易上路,不容易證到本體,所以我們一定要“心念耳聞”。身體不動搖,口持咒不停。不要說廢話,不要聽人家講話,這樣子修啊,很快就能ー下子豁然貫通,就證到本體了。再加之於下座之後,我們用上面所說的方法,ー旦念起就要“呸”,迎頭一擊,迎頭一棒,把它這個妄念打斷,不讓它相續下去,這個妄念不要相續下去,不要繼續不斷,那你就更為容易貫通了。
    “究竟通達”,究竟啊,就是徹底了。你了悟了,佛是怎麼一回事情啊,世界緣起,人生緣起,究竟怎麼回事啊,你就完全通了,通曉無礙了,你就證得本覺體之微妙智慧了,就子母相會了,由始覺證到本覺了。本覺妙體、妙智,那麼都能通達了。所以依止上師非常重要啊,你假如是在這裡將信將疑的,得了法之後將信將疑,哎呦,這個法是不是能修成啊,是不是能成功啊,那你就自己耽誤自己了。
    上師叫你要三密加持,你不三密加持,你這裡亂動,或者持咒的時候不是綿密持咒,而是持持咒,說說廢話。而更重要的是這個意觀,不是心念耳聞,不用耳根來攝意根,不是用力聽你心念的咒,而妄念顛倒,那你就害了自己了,是吧?你也沒有依照上師所說的話來修啊,你說法不靈,那你就謗法了,不是法不靈,你沒有依照上師的話去修啊。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上面所說的這個話非常重要,“信仰上師”。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根大手印,都是本來就有啊,只因為無明啊 、不覺,現在已經覺悟,始覺。那麼修行,修行之後證果,就證道了。所以學佛見到本體,其實並不難啊。難者。不知道口訣,就不曉得怎麼樣去修。那麼得到上師所傳的口訣之後,他不依照著去修,自己自作聰明,或者修兩小時不到,他就下座了,他說我念咒念得快,不要兩小時啊。或者叫他心念耳聞他不聞,他在座上另外想什麼東西,所以就是不行了,這個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事情。

2   《光明大手印要释》之二

 

依止上師三義
為什麼要依止上師呢?這有三種意義。
   
一、依止為因,二、依止為緣,三、依止為加持
第一是因,因是什麼呢?
   
得聞于“不修、不整、不散亂”之最勝口訣
因者,因地呀,從因得果,所以因果是相應的,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不正,果也不正;因不正,果遭迂曲,就這個意思。因什麼呢?就是一開始,你聽到法了沒有啊?聽到正法沒有啊?你沒有聽到正法,那你再怎麼樣修也不行。所以依止上師之後,你聽到到正法了,得聞、知道了“不修、不整、不散亂之最勝口訣”。這個大手印,這個法,它就不須要怎麼修。所以”不修、不整、不散亂之最勝口訣”,最殊勝的口訣,就是你本來是佛,你修什麼?你只要一切放下就是了!
    一有念起,你“呸”一聲,把念頭喝斷,不令相續,你時時如此,本性昭昭現前啊。
    但是眾生障重,一下子做不到啊,就做不到之故,還是要有個法來修啊,這就是佛的無上慈悲。所以我們說一切法門當中,禪宗最快,
    因為它是不要修啊。一句話。譬如問:如何是佛?
    他說:我和你講,恐你不信啊。
    那個徒弟說:哎呀,上師誠言弟子焉敢不信啊。
    那你既然相信,我和你講啊,即汝便是,你就是佛!
    你看,修也不要修,是吧?那麼你承當得起嗎?從前人根厚,就本來就是佛麼,聽師父這麼一講,他馬上就明白了,他馬上就能夠領悟了,現在人啊,不行了。
    我們說了,依止上師的三義。第一就是因,就是因果的因啊,從因得果啊。因為聽了上師的開示、傳授,得了正法,就可以修持證果了,這個因地非常重要。同時又講到現在的人根性陋劣,縱然聽到上師的直接指示:你就是佛!但是這些人聽了之後,他豈肯信受啊?他不肯接受,為什麼呢?他以為這麼簡單啊?假如這就是佛,為什麼沒有神通啊?所以他也不能信受了。他就不知道啊,你本來是佛啊,是因為你不覺、無明顛倒,妄想執著,才是凡夫啊。你果真能夠一放一切放,那個本淨明心啊,自然耀然光住,解脫現前了,這就是佛了!至於神通那個事情呢,是要。但你才剛剛認識你的本性啊,還是因地佛,還要你用心來保任修持,把你這個習氣、業障消光,神通自然顯現,不求自得。所以呀,學佛要曉得先後,這就完全靠上師的指示了,這個因上非常重要,你沒有聽到一個真正明眼上師指示,那你很難成就。有明眼上師指示,你順從了去修,再也不要起疑啊。上面說“恭順信仰”,順,要順從,不能夠起疑。所以要依止上師,就依靠上師,不要再三心二意的亂想別的東西。“止”,就是即此為止了。聽了上師這個“不修、不整、不散亂之最勝口訣”,修持三決定之要義,這個三決定,就是我們上面所講的“見、定、行”,也就是剛剛所說的“根、道、果”。你自然能夠成就,這個成就的勝因就是你將來能成佛的、證到佛果的殊勝的因緣,這是因 。
    第二,是緣,緣者:
   
得具足一切懺墮集資之勝緣
有因,必要有緣。緣是緣助,光是因、是種子,沒有緣助是不行的。譬如大樹啊,一個種子栽下去,沒有助緣,沒有泥土,沒有肥料,沒有陽光,沒有水分,它是不行了。所以我們學佛修道,也要有勝緣,你得了好的上師,你就有這個勝緣,什麼勝緣呢?你就曉得怎麼樣懺悔,你過去過去世墮落的,這個業障了,叫做懺墮。
    集資之勝緣,集是集結、集合,集合成道的資糧。你所碰到的這些人,都是諸上善人,都是幫助你的,所以是勝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善人總歸和善人在一道裡,你得了很有道德的上師,當然你左右的人也都是具有道德的人,所以都是幫助你呀,是增上緣,是成道的。譬如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到西方去,初初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那個地方就有很多聖人幫助我們大家來上上升進,這都是增上緣,殊勝因緣,自然這就是好的因緣 。
    第三呢。
   
加持者,勝因勝緣不斷行持
自然仗上師之無上加持力,加持,怎麼樣子加持呢?你有勝因和勝緣了,上師告訴你的方法,又得這個諸上善人的幫助,這些勝因勝緣。
    不斷地行持,就是我們得了法之後,要不能夠懈怠因循,要勇猛精進,要修持的,要行持啊,修行啊。堅持下去,不能夠三天打漁,七天曬網,那樣你不能成就了,斷斷續續地修行,那是決定不行的。要一貫地堅持下去,不斷地行持,自然得到上師無上加持之力,因為你不斷地行持嘛,這個佛菩薩都是在加持你,尤其是護法菩薩都時時保護你的,上師也這樣,和這些佛菩薩都是一樣的,對於有精進勇猛心、上進心的人都是給予無上的加持的,假如你是這麼悠悠泛泛、修修停停,那上師也無從加持你,諸佛菩薩也無從保護你,你沒有這個勇猛精進心嘛,那怎麼成道呢?所以一定要有不斷行持。
   
自然憑上師加持之力,忽于一刹那間通達實際本元之根本大手印而得現證
因為你不斷行持,你的這個道,一天一天地往上增進了,道根增長了,在這不斷地增長上面呢,忽然之間,哎,你就能夠根塵脫落。你的這個心為根,這個境為塵,根塵就完全脫開了。平時我們都是著境生心,根塵是糾纏在一塊兒,就是這個業障種子而不能成道,現在伊因為得了法之後不斷行持,就水到渠成,力量到了,自然就一刹那之間脫開了。這個時候脫開的,不能夠要求幾時來,你一要求就是妄心,妄心一生,它就脫不開了。所以我們修心中心法的人就是這樣,只要你不斷地行持,不管是走路的時候,或者是睡覺的時候,更有的時候是在上座修持的時候,忽然之間,它就能脫開。不一定是在上座的時候,這個是不可求的,力量到了,自然就爆炸開來了。所以日本人說啊,我們修持就等於是往火藥罐裡投火藥,火藥今天投,明天投,投到飽和點的時候呢,自然就爆炸了。就是一刹那間通達實際本元之根本大手印了。
    大手印,我們說過了,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啊,就是我們的佛性。這個佛性,就現在你面前,它自然親證了。但是幾時來,幾時能脫開幾時能現證,不能要求啊。在禪宗裡說,不能將心待悟。哦,在等待它,哎呀,我趕快開悟啊。那不行的,要無心,無心之故,就自然脫開了,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時脫落了,那麼你就見到本來面目,這個大手印就得現證了。
   
如啞子食糖,不可言表
你得到這個妙悟的境界呀,就像是啞巴吃糖果一樣,究竟怎麼樣甜味,沒有法子說的。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無可言表的啊,沒有話可以講了。
   
大手印無可依境界,等如虛空
這大手印啊,無可依的境界。沒有什麼依靠啊,它是絕對真心,沒有相對的東西,沒有第二個東西,誰依靠誰呢?所以沒有。哎,像什麼樣子呢?它這下面是表示等於虛空啊,就像虛空一樣,沒有東西呀,你依靠什麼呢?所以叫無依境界。
    有人來問了,我們這個修行人,證道之後到哪裡去啊?是到西方,還是到東方啊?阿彌陀佛,假如你真正證道,你就知道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東西啊,要有個物體,它要一個地方放一放,你沒有東西,要放什麼地方呢?哪裡有個方所呢?所以也沒有東方,也沒有西方,也沒有南方,也沒有北方,沒有的。假如有處所,那就不是了。那麼又有人說了,既然這樣,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呢?唉,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佛的慈悲告訴我們,就是你們這些佛子啊,修行不要怕路途遙遠,時間長久,有個好處所呢,是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去蹲蹲。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呢,是個方便法,《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妄不實在的。但是它不是沒有妙用啊,假相是假,但是妙用不無啊,妙用有啊,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呢,再借此修行,證成道果。
    因為證成道果是路途遙遠的,佛啊就怕我們害怕、畏懼,所以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們不要怕,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一點就是說,未真正證道的人你不要怕,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證道的人呢,剛剛說了,他是沒有處所的,但是沒有處所,不妨在無生當中而現示生啊,叫示生,無生當中不妨示生。不是我們無生就死那裡不動了,這生生不已是叫作無生啊,所以儘管你證道過也可以往生。就是你和這個不證道的人不同了,不證道的人,他是執著了實有處所 實有生,你證道了之後知道,這都是妙用,一時顯現哦。它無生當中之生,生生就是無生。佛法的妙,就妙在這裡,它不是個死板板的。我們曉得這個妙明真心,它是等於虛空一樣,沒有東西,沒有方所,沒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但是昭昭靈靈、了了常知啊,它不是個木頭, 不是個石頭沒有知覺啊,這一點是不同的。
   
住于任運境界中,寬坦安住
我們真正能夠證到本體呀,就無所住了。住在什麼地方呢?任運境中。什麼叫任運境中呢?就是我們隨緣任運哦。我們上面都講了,這個運是什麼東西啊?運,就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的的東西,過去造善業,那麼現在就善緣,善境。過去造惡業,那麼現在就惡緣,惡境。所以境,緣哪,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所積累起來的。任運者,就是從前我們不知不覺在那兒造業而受報,現在我們始覺,開始覺悟了,明白了,一切境界都如虛空,都是空花水月,都是沒有東西的,那麼就任運隨緣了,就不住著了。哎,在這個惡劣環境當中,不作惡劣環境想,因為都是虛假的。你要是接受了這個境界之後,心裡說:哎呦,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你就苦惱萬分,你不受這個境界的束縛,這都空假的,無所謂啊,所以要任運隨緣哪。你心底就坦然自在了,住在任運境中。你過去所造作的業,現在我們消這個業,就是這個大德講“隨緣消舊業”啊,就從前造的業,要隨緣任運來消,不要再住著了,不要再煩惱了,他就明白了我們這個一大光明藏。現在這種緣,就是不好,都是假的,我不心裡難過;即使好勝緣,我不開心、不驕傲自滿,這是虛假不實的,他就坦然寬住了,所以叫寬坦安住。他心平氣和,自在安樂。
   
從無始無明之二障系縛上定證解脫
無始以來呀,我們就不知不覺了,所以就是無明包裹,二障系縛。二障啊,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還是粗的,所知障是細的。這兩種障把我們這捆定了,現在我們開始悟道,隨緣消舊業,把業障都消光了,所知障、煩惱障就統統都脫掉了,那是定證解脫。所以一定能夠證到本體,而把我們這些障礙都解脫掉了。
   
以大手印之性體,本自空寂也
以者,就是說因為有大手印的這個性體呀,本來是空而寂滅的,所以這個所知障、煩惱障,不能夠捆住我們,因為它沒有根。如果有的話就是因為無明,就是因為不知道啊,現在明白了,那麼就沒有了,譬如做夢,做夢的時侯,睡著了,他不知道,他以為夢境是真的啊,等到一醒,那所有夢境,你所做的好夢也好,噩夢也好,統統沒有了,還有什麼能捆住你呢?所以一醒就是一覺悟。我們不怕夢境啊,只怕不覺,一覺悟之後,夢自然就破了,這個煩惱障、所知障自然就捆不住我們,就破滅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悟道,這是最要緊的。
   
無念並非無記(此是無始無明)
“無念”並不是無記。無記是什麼呢?就是像木頭、石頭一樣,一個念頭都沒有,即所謂“無記空”。無記空就是“滅受想定”,滅掉了“受”和“想”,不接受外界的任何資訊,沒有任何思想活動了。無記空是“無始無明”,不是好東西,不要把它當成好東西看。有的人追求這個東西、崇拜這個東西。哎喲!某某功夫好,他能入定一個星期不動;嗨!某某功夫更好,他一個月都沒動;哎呀!某某已經坐三年啦!這些都是無記空,饒你能入定八萬四千劫,充其量也不過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那還是世間禪定,還在六道輪回裡,並沒有解脫。成佛是修成活佛,活活潑潑地起靈活妙用,並不是死坐在那裡不動。死坐在那裡不動有什麼用處呢?
      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走到喜瑪拉雅山一帶,發現山上有紫雲結蓋,知道山裡一定有人修道。於是,大家就去尋找。山上原來有個洞,年深日久,樹倒下草生起,山洞被掩沒了。找啊、找啊,突然有人發現像有個洞,就在那裡試著挖挖看。挖進去,果然是個洞,有一個人坐在裡面。玄奘的弟子說,這人死掉了,你看他冷冰冰的,只剩下皮包的骨頭架子了。玄奘法師摸摸他的胸口還有點熱,這就說明他沒死,第八識還沒有走。第八識是“暖壽識”,胸口還有點暖氣,說明他還有壽命在。玄奘法師敲敲引罄,這道者出定了。道者睜開眼一看:啊!佛來了,來給我說法啦。他坐在這裡就是等釋迦佛出世為他說法,所以一見玄奘法師,以為是釋迦佛來接引他、來度脫他。玄奘法師說:我不是釋迦佛,釋迦佛已經圓寂多年了。釋迦佛出世相當於周昭王時期,唐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時期,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這個道者哭了:唉!我錯過機會了,我在等釋迦佛出世來度我,想不到佛已經圓寂了。玄奘法師說:你不要哭,釋迦佛的佛法還在,我就是到佛國求取真經的,將來回震旦大振佛法。你這身體沒有用了,坐了一千多年了(他入定是一千多年,不是三年、五年)不能用了,再換一個身體吧!你趕快到震旦投胎,待你長大,我也該回來了。你要到高樓大院琉璃瓦的地方去投胎,小地方不要去。這道者就投胎去了,投到尉遲恭家裡,成了小王子。這道者一入定就是一千多年,他功夫應該是很好的吧。不行!這種滅受想定沒有用,這是搬石頭壓草,石去草生,反而更甚。他長大以後,著相、淫亂,闖下大禍,被打入太廟,要殺他的頭了。尉遲恭是功臣,他家是封王的,要殺王子,就先打入太廟。但是,如果出家做和尚,就可以不殺頭,他只好出家做和尚了。但是,女人、樂隊、好吃好玩的,他還要帶著,這些東西拉了三大車。人們諷刺他為“三車和尚”。後來,玄奘法師點醒他的前生,他翻然醒悟,“三車”都不要了。他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窺基法師,後來成就很高,是法相宗第二代傳人。
      所以,我們要活潑潑地作功夫,死坐在那裡沒用處,真定是對境不惑。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的心都不亂;什麼女色來到面前,我的心都不動;再多的財寶也不能使我動心。這才是真定。假若對境心動,再壓下去,還不是真定,還有生滅心在啊!初果羅漢為什麼還會七生天上、七生人間呢?就是因為他還有生滅心。念頭來了,立即警覺,馬上就滅掉,這也是生滅心啊,有生滅就要七返人天!我們作功夫,要作真正的功夫,時時處處保護真心不失。無念並不是無記,弄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
   
更別於外凡
  更和外道、凡夫不同。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也講究無念,但他那無念是死的。凡夫所修的氣功,沒有離開執著,他也講無念。他的無念更不是真正的無念。他執著在氣上,這個氣到什麼地方了,一會到百會、一會到丹田、一會又到湧泉,大周天、小周天等等,這些東西能算無念嗎?所以,我們所講的無念,不同於外道、凡夫的無念,與他們那些功夫毫不相干。
   
    下面就是:
   
樂、明、無念三事,等持為要
樂,就是樂受,快樂哦。我們修行,它有空、樂、明三樣現前了,空,就是一切都無有了,無有了這個心啊,就沒有系縛了,沒有束縛了,它就快樂了,是吧?同時它也大放光明了,哎,因為我們的心體本來是一大光明藏啊,我們是無明之故,執著、煩惱之故,妄念多端之故,這個光明被遮蓋了,現在你這些東西都消除了,光明自然就放出來了。就譬如太陽被烏雲遮住了,你陽光就不放了,光明不顯了,烏雲ー散,光明就顯現了。所以空、樂、明三者,這講的呢,無念就等於是空啊,一個念頭不生,不是空嗎?樂、明、無念三者,等持為要,這三樣東西啊,都要相等,都要平均,不能有偏高偏低,有偏高偏低就不好了,這個下面說了。
   
倘樂特甚,則趣欲界
假使樂特別厲害,在空、樂、明當中,樂特別厲害,則趣欲界,就到淫欲界了。欲界是淫欲心啊,哎,淫欲重了,就趣欲界去了,所以有些修道人說:哎呀,我有樂受。樂,哎呦,特別快樂啊。
    哎,這個樂受,你住在上面就不好啊,你這個欲念不會減輕啊。不是有很多修道人,尤其是我們修密宗的人,說是要修雙身法,這本來是不應該講的。這裡聊表講一點兒,哎呦,我這個樂受得很呢,那就壞了!這個不應該有啊,他是在這個上面,講的是“升、降、逝、散”他要把這個東西散光的,不可有啊。
    哎,還有人說,我這個不是實際上男女雙身法,而是這個空中的這個雙身法啊。這也不行,因為你還是樂,你覺得有樂,那就是淫欲心生,不能證果,證成大果,所以趣欲界,欲界也超不出來。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執著這個樂受了。
    那麼,其次講到明瞭,就是:
   
光明特甚,則趣色界
光明大哦,他心裡非常開心,啊!我這是大放光明了。
    唉!你持光明,心裡執著了這個光明啊,那麼你不能超出這個色界,因為你還有所住啊,有光明在呀。光明就是色啊,所以不能超過這個色界。
    無念(即空) 是吧?上面就是括弧就是空啊,這個空、樂、明,無念:
   
無念(即空)特甚 ,則趣無色界
你時時刻刻都是無念啊,都是空啊,都是空,住在空上啊,那麼到了無色界,到四空天去了。所以這個三界的空、樂、明啊,就三界果。我們這裡要注意,都不能偏重,都不能執著啊。
    我們修持佛法,要破三關,就這個道理,這第一關,破本參見到本性。或者由上師指示而悟道,或者由修法,譬如修心中心法而悟道,或者由參禪而悟道,悟道了之後,你這個空、樂、明三者,都不能有所偏重。悟道之後,當然時時要保護,就是禪宗所說的,就是保任。保任是兩個階段,保,保護這個本體,時時不叫它為境所干擾,不要時時于心住於境,為境所左右,所有的也是空啊。所以我們證空之後,它就有樂感,有大放光明,但是不能住著啊,這是破初關。
    破了初關之後,要除習氣呀,把這個習氣要除得一點兒沒有了,它是大放光明,光明大得不得了啊,它還要樂得不得了,但這個時候呢,要把這個樂,把這個明,都來去掉,都不可得,這是破第二關。
    還有第三關,第三關就是我們神通顯現得很大,還不要著在神通上,等於沒有神通一樣。哎,所以大智若愚啊,一點兒沒有,什麼都沒有。假如心裡“哼哼”,我還有神通,那還是不行了,還是有所住了,所以空、樂、明都不可住。哎,都空淨了,那是三關打破,才能證得道果,這點非常重要。
   
心不整治則自明,如水不攪動而自澄也
心不整治自明,這什麼話呢?就是我們本來是佛啊,本來不缺少一點兒東西,要用什麼法來整治它幹什麼呢?不多此一舉麼!但是反過來說,沒有證到本性之前,你沒有得個法也是不行的,它這個話是說你已經明白了,你已經悟道了,噢,本來是佛要什麼法呢?所以“心不整治則自明”哦。悟道的人如此,不悟道的人也是如此,假如說你一點兒法執都沒有,你心也不住到這個色相上,“心不整治則自明,如水不攪動而自澄也”它就說我們心啊,每個人都有這個本妙明心,不缺少ー點點兒,本來一切眾生都是佛了,妄想、顛倒、執著之故,所以就被遮蓋了,就不知道了,我們用功夫的時候,能夠證到本性之後,噢,明白了,一切眾生本來都具這個妙明真心,一點兒也不缺少。沒有證到的時候呢,是糊裡糊塗,一點兒不知道,只曉得一天到晚著相、造業、受報,所以心本來如此,你要為它做什麼?用什麼方法來整治它呢?用方法來整治它就多此一舉,你有方法,那麼就使得這個心,像水一樣的被攪動了,渾了啊,它一切都不要,所以修到最後啊,這個法都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說“法如筏喻者”,譬如是船,渡到彼岸,就要離開船,上岸了,所以法也不可得,心不整治則自明,你有法在啊,倒反而壞了,這當然是說,證到本性人了。
    但是沒有證到本性人,也是如此,因為它在凡不減麼,它不減少,就是你不知道罷了。平時,人是糊裡糊塗的,在這個茫茫的大海當中,昏天黑地的造業受報,在苦海裡面啊。你學佛法後,有個佛法在呀,又是一個苦海了,又落了另一個佛法的苦海裡去了。這個意思是很好,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法也不要,你要什麼佛法?要一個法倒反而是又混亂了,但是你要證到啊,你沒有證到說法不要,那也不行啊。你糊裡糊塗的,那你怎麼成就呢?假如你聽說一句話,噢,本來是佛,一切都不要,你能夠嗎?你能夠在境界當中很自在,不著相嗎?能夠不趣境嗎?能夠不煩惱嗎?假如你不能夠,那你還是要法,還是要修 啊。修到了,證到本性之後,心真明淨了,在一切境界當中,它自然不顛倒、不迷亂,那時才真能離法。
    這個大手印啊,它這些說話,都是說我們見性之後,怎麼保任用功的方法。真正見了性之後,我們用功除習氣呀,就是一個覺照,才有念起,就像上面所說的“呸”來迎頭一喝,把它喝退了,它自然就安靜了,不要什麼方法了。那反過來說呢,假如力量不夠呢,哦,妄念起了,還久久不肯息下來,那就不行了,那還是要法啊,或者是念佛了,或者是持咒了,那你才能把妄念消掉,“心不整治則自明”,這心本來是清淨的,你要有什麼法來整治它,倒反而壞事了,所以下面它說個比方,“如水不攪動而自澄也”,水,你不去攪動它,慢慢地這個泥沙就沉下去了,那麼水就清淨了,你要是一攪動啊,那個泥沙又起來了,那麼又混亂了。
   
觀得自性之本妙明淨心時,其中原無一切妄惑顛倒
我們在做功夫啊,證到這個自性的本妙明淨心時,它本來是一個妙用無邊、清淨光明的心啊。“本妙明淨心時,其中原無一切妄惑顛倒”這個妙明淨心當中啊,哪裡有什麼迷惑了?哪裡有什麼顛倒了?哪裡有什麼妄心起處?它一點兒都沒有,所以沒有妄惑顛倒,根本沒有的。
   
徹底圓證後,假名見性成佛(證法身佛)
徹底究竟了,證到我們這個本妙明心之後啊,是徹底圓證,不是這個見到一點兒法身邊邊哦,而是整個法身,圓滿證道了,不缺少分毫了,所有的無明啊都破了,習氣煩惱都沒有了,假名見性成佛,證法身佛。證到法身佛了,為什麼叫假名呢?因為佛根本沒有了,什麼佛不佛啊?它就是一個空寂之心啊,沒有什麼東西,那麼有什麼名字呢?沒有,假名而已,就是說證到這個法身佛了,真正成佛啊,連佛也不可得,並不是說是斷滅,什麼東西都沒有,而是說它是沒有名,還有什麼名字呢?
    溈山祖師從前就講了,他說:老僧百年之後,在山下施主家投一頭水牯牛,這個右脅上刻了幾個字,就是溈山僧某某人。這時候你是喊我水牯牛,還是喊我溈山僧是呢?
    問人家你喊什麼名字?很多人答不出來。後來,有一個師父就說得很好,他說:師無異名。
    意思說師父你啊,沒有什麼其他的名字。異,是奇異的異了,異怪的異。師無異名,所以沒有名字了,還有什麼溈山僧了,水牯牛了,那都是廢話、戲語啊。廢話、戲論而已哦,沒有名字了,所以假名證得法身佛了。
    我們心啊,越空淨越好,你這裡要成佛啊,倒反而沒有成道,因為它沒有名字,你心真正空淨了,一點兒不粘,一點兒不沾,什麼都沒有,它就是自然的天真佛,所以這個心不整治則自明哦,這是天真佛,本來如此,你要什麼整治?什麼方法來治它啊?整它啊?大手印是“無修無整無散亂”,不要修,不要整,它自然本來如此,是我們不守自然境界,叫“真如不守自性”在這裡妄動啊,假如我們能不動了,就本來是天真佛。

3   《光明大手印要释》之三

 

此心本體即是虛空之體,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心所法,皆為所包攝無餘
我們這個心和外面虛空都一樣,和虛空之體沒有差別,所以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心所法,皆包攝無餘。一切色法,就是所有的有形相的、有顏色的東西;一切心法,就是我們所謂的思想,像五蘊啊,就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就是色法,後面的受、想、行、識都是心法,就是色法、心法與心所法,唯識宗講的心王、心所、一切法都是在我們妙明真心之內的。
   
生死涅槃法,亦不外此一心
乃至於生死涅槃啊,都不可得,都在我們這個心當中啊。因為生死,它是本來沒有的,就是我們這裡妄造業,而枉受生死。但你儘管生生死死,佛性它不生死啊。涅槃,它既然沒有生死,有什麼涅槃呢?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啊,這也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涅槃本來有四種涅槃,我們上面都講了,現在就不細講它了。
   
心體是諸法種子,現起生死涅槃法
心體是諸法的種子。一切事物啊,都有個因種,有種遇緣而生, 我們這個心哪,就是一切法的種子,就是根本,所以我們這個心叫做法性。法性者,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又叫佛性,就是成佛的根本,這就是種子現起生死涅槃法。
   
明徹種子現行之法,始得解脫
它本來沒有生死,本來沒有涅樂,而造業受報,就現起生死涅槃法了。哎。生死啊,造業受報,六道輪回生死啊,就有這些生死涅槃等等的法就來了。但是,這些生死涅槃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我這個心的根本,種子而生起來的。明徹種子現行之法,你假如在這個上面明瞭了,徹底明瞭了,這個種子和現行是我們造業受報啊,這個因種在裡面,遇了緣之後,它就起現行,由種子而起現行,現行造了再成種子,這個就是因果迴圈了。哎,由因生果,由果又造因,因又再現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無有了時,所以生死六道輪回沒有了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啊,一切現行,都是由種子在裡面作祟呀,我們這個心裡面,習氣種子非常多,法相宗就是叫異熟種。這個種非常多,要到什麼時侯才能了呢?叫“金剛道後異熟空”,要到十地菩薩之後啊,異熟種子才能夠完淨。所以,這個種子啊,是要經過我們艱苦修行才把它能夠消光。“始得解脫”,我們要真正能夠解脫啊,就要把這些種子消光。
    說異熟種,什麼叫異熟種呢?異熟種就是因得果,這個名字不相同。譬如我們造善業,得了福報,造惡業,得了罪報,這個善和惡和我們的福和罪呀,是不相同的,所以叫做異熟種。還有一個呢,就是說這個種子,遇緣才能現行。異熟種子遇緣報的時候,並不是依照我們過去時侯造的業的次序,順序而來的,所以前後次序,有一些差異,這個不同,這是異熟種。
   
由不覺而始覺,始覺即同本覺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我們大家作功夫都是“由不覺而始覺”,以前不覺悟,通過入道修行,開始覺悟了。我現在給大家講法,就是希望大家開始覺悟。始覺發出的慧光,“即同本覺生出之子光明”,本覺就是我們的佛性。本覺是“母光明”,始覺為“子光明”,子光明是母光明所生,就像是母親生出兒子一樣。“而合母光明也”,就是始覺合於本覺。子母相合就成道了,子母不相合就不能成道。要時時刻刻觀照,不要著外境,這是始覺合於本覺的過程。始覺和本覺融為一體,就是子母相合。比如,我們修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如來母印”。母能生子,子母相合,從而證成大道。淨土宗也是這樣講:“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這段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我們念佛的時候,佛就是母,我們是子,佛總是時時刻刻接引我們。假如兒子憶念母親,就象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同一鼻孔出氣。要把這個總綱抓住,真正領會了,則三藏十二部經都能通達。若沒有抓住總綱,斷章取義,就會支離破碎,無所適從。所以,要時時刻刻見到本性,這最要緊。
   
金沙具金質,但未即成金,必須煉冶工夫也
金沙,含有黃金的沙子,也就是含金的礦藏。“金沙具金質”,從本質上講,金沙裡面含有黃金,具有黃金的質地。“但未即成金”,雖然含金,但它還不完全是純粹的黃金,還有沙子等雜質摻和在裡面。“必須煉冶工夫也”,必須要一個冶煉的過程,把沙子等雜質去掉,才能夠成為純金。比喻一切眾生(金沙)雖然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具足佛性(具金質),但還有無明在,還有妄想執著,並不是果地佛啊!換句話說,眾生雖具佛性,但還不是佛(但未即成金)。必須要一個修行的過程(必須煉冶工夫也),豁然打破無明,進而除盡妄想執著,才能成佛。
   
雖立見宗,亦非不修所能證
  雖然我們確立了“見宗”,有了正確的知見,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性是怎麼一回事,知道用這本性來修行才能成道。但是,這並不是不要修行。不修道,能證道嗎?不能啊!故雲“亦非不修所能證”,也並不是說不修行就能證道的。
   
三修門:身修,離諸作為,如世間無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閒寬坦令身安住
  三修門,指的是身修、口修、意修。密宗講究三密加持,是指身、口、意。三修門也是指身、口、意。第一就是“身修”,是建立在我們這個血肉之軀——身體上的修持方法。“離諸作為”,就是要遠離種種作為,“如世間無益之事”,這個世界上沒有益處的事情,比如搓麻將,這事沒有益處,把寶貴的光陰都唐喪了、浪費了。諸位當中喜歡搓麻將的可能不算太少,還會以“三缺一”為藉口,天天四合一,大戰幾回。這樣不行!無益之事不能做。不做世間無益之事,這本身就是修行——身修。“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出世修行的方法很多,如果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也不行。要一門深入,受持一個法,一直修到底。今天聽張三說這個法好,就修這個法;明天聽李四說那個法好,又去修那個法。這樣朝三暮四,雖然所修的都是出世之妙法,也不會有效果,因為你心不專一,不能與妙法相應。何況,有很多法是無益之法。比如,念一個咒,可以在刀上鑽個洞,這就是無益之法,於解脫無益。你一看能在刀上鑽個洞,高興了,好,我就修這個法。修這個有什麼用處?
      我曾聽一位和尚講過他自己出家的因緣:未出家前他是個打拳的,跟他的娘舅練拳、學劍。有一天,他在四川邊界看到兩個西藏小喇嘛抽鴉片。他看不慣,就去干涉:“哎!你們是出家人,怎麼抽起鴉片來了?”小喇嘛說:“別看我們抽鴉片,我們有法術的。”他問:“你們有什麼法術?”小喇嘛看他帶著刀,便說:“用你帶的刀砍我,我一念咒你就砍不動。”他聽了感到很新奇,忙問:“真有這個法?”小喇嘛答:“當然有,不信就試試看。不過,你先等我把鴉片抽好。”一會兒,抽好了,“來,我念咒,你砍。”其實他不敢真砍,這把刀很鋒利,把手砍斷就不好收場了。他用刀背砍,!刀彈了起來。“哎喲,你怎麼把我的刀彈起來了?”小喇嘛說:“你就是用刀刃砍,我也不怕。”“真不怕?”“當然不怕。”,“砍斷了,我不管!”“不用你管,你砍好了。”這一次他是真用刀刃砍的,!刀又被彈了起來。他服了,心想:佛法真不錯,比我練的這功夫還要好。他就是以這個因緣學佛法的。其實這是無益之法,學了沒有用處。
    “唯安閒寬坦令身安住。”只有安安閒閑、寬寬坦坦地令身安住,沒有任何掛礙,不是緊張忙碌。《心經》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掛礙就會恐怖、就會顛倒夢想。無掛礙,心空空的,胸懷就寬闊平坦。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小人患得患失,經常戚戚然不可終日;君子胸懷坦蕩、安閒自在。諸位注意,安閒寬坦令身安住,就是身修。假如心裡總是患得患失的,那就不相應了。安安閒閑、寬寬坦坦,令身安住,心裡沒煩惱,沒有牽掛,總是心平氣和、輕鬆愉快,身體就會好,病也不大生了。這樣住在世間,才可以用功修法。這是身修。
   
語修,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安靜如穀
  三修門的第二門就是語修,是言談話語方面的修持。
      說笑話、奉承某人、貶抑某事等等,這些世間的閒話都是于修解脫道沒有益的,都是無益之世間語。就某人某事爭論是非長短,更是戲論。藏密的黑教裡,有好多咒語並非修解脫道,都是治人的,那就是無益之咒誦。這些東西都不要去說它、不要去念它。“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我們學佛法、修解脫道,必須一門深入,其它東西都不要去瞎弄。世間無益的話不要講,無益的咒語、課誦也不要去念。我們要做到“三少”:要心中事少,口中語少,腹中食少。人有個壞毛病,事情做完了,一有空閒,就張三、李四、王二麻子說個不停。修解脫道,那樣是不行的。你默默不語,不是挺好的嗎?“安靜如穀”,話不要多說,心裡安安靜靜的,就象空幽幽的山谷一樣。“幽谷回聲話晚煙”,你有問題問我,我就詳詳細細地、不厭其煩答覆你;沒問題時並不去思考分別,心裡放教空蕩蕩的——“太虛飲光消契闊”。
   
意修,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即觀想作意亦止。(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三修門的第三門就是意修,是思想意識方面的修持。
      心裡裝著成套的與解脫道無關的空理論放不下,有什麼用啊?分析它、推論它,是“戲論”;思念它、評價它,是“思量”。應該“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心裡空空淨淨,遠離戲論思量,還要遠離比對心想。樣樣東西都拿來對比一下,比較什麼呢?到底是我好,還是你好;是我長,還是你長。這種居心是不平等的,正是妄想分別,這種“比對心想”更要遠離。
    “即觀想作意亦止”。觀想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在前面已提到過。想個什麼東西,還是有作為之修。比如“觀想念佛”,想阿彌陀佛在我頭頂上,觀我自己就是阿彌陀佛。觀想都是作意的,即有所作為地鼓動思想意識。連這種觀想、這種作意也要停止。只要好好觀照就行了,念頭一起就看見,看見後不睬它,不跟它跑。觀想是漸次法,觀想成功之後,還要再用功把觀成的相破掉,才能見到本性。我師父(王驤陸上師)對此有個比喻:比如身上生了一大片瘡,用藥來醫治,於是,瘡口收斂、收斂、再收斂,最後斂成一個小口,乃至斂成一個點。其他地方都平復了,只剩下這一個點,比喻觀想成功了。但這一個點也是個瘡啊!若不除去,以後還會復發的。所以進一步要把觀成的相破掉,這樣才可以一勞永逸,才算是真的證入法身。相不破,本性不能顯現。所以說觀想法要多跨一道門檻。凡是有相密部都須多跨一道門檻,最後都要把相破掉。相怎麼破?還須進一步做功夫,把這相觀大,大、大……大到無邊無際,相就沒有了。反過來,把它觀小,小、小……小到什麼都沒有。一個是放大,一個是縮小,就這樣把它破掉。相破掉後,就見到了本性,但多跨一道門檻。大手印是最直接的大乘心地法門,不要這些過程。所以,說“即觀想作意亦止”。大手印不走這條路,不跨這一道道門檻。念一起就看見,看見後不睬它,保護真心就是了。
      括弧裡這句話是從懶融禪師的偈子裡摘出來的,以對“意修”作個注解。懶融禪師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歡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時,卻不見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拐彎抹角大談佛教名相,勞心費力;直指心源,不說餘話,便沒有那麼繁瑣、那麼沉重。這就是“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大道無形、真心無相,雖然無形無相,卻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雖然都是它的妙用,覓它本身卻又了不可得。這就是“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如今我們直接指出這個“無心”,直接說它,便又和“有心”沒有什麼不同,即“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自頂至足,空如竹筒。心等虛空,超絕一切分別,離沉、掉、無記,而令等、持、惺、寂。靈明無取捨執著,住于本妙明淨體性中,即大手印定
“自頂至足,空如竹筒”,就是從頭頂到腳下,空空地象一個竹筒,整個身心空無一物,沒有一樣東西。你看那竹筒,把它放到水上,就順水漂流,隨彎就折,無論高高低低、沉沉浮浮,它都不管。一個浪頭把它打下去,它馬上又浮起來了,隨緣沉浮。修行成就的人,就是這樣,“隨緣放曠任沉浮,化作春泥群芳護。”
    “心等虛空,超絕一切分別”,胸懷要象虛空一樣遼闊,不分美醜,什麼都可以容納。虛空當中什麼東西都有,高樓大廈砌起來,虛空沒說容不下。你把房子拆了,虛空也沒寬敞;你把房子擴大,虛空也不狹窄。飛機飛上去,虛空不管;烏雲密佈、電閃雷鳴,虛空不曾動過聲色,它不在乎。我們的真心本來就象虛空一樣,不曾動過。現在我們認取真心,就要“心等虛空,超絕一切分別”。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都無所謂。虛空能容萬物,我也能容萬物。十方世界在虛空當中,十方世界也在我心中。無所住處涅槃,什麼地方都能去,並不局限在一個地方。胸懷象虛空一樣的博大,象虛空一樣的寬廣,象虛空一樣的無住,象虛空一樣的無著。虛空中並非無物,卻毫無掛礙。“超絕一切分別”,就是把一切分別取捨的思想都超越斷絕了。分別取捨都是妄念,是妄念都要絕斷。
    “離沉、掉、無記,而令等、持、惺、寂”,離就是離開。沉,是昏沉、打瞌睡。“懶牛上路睡事多”,就象那懶牛,不上路睡事倒不來,一上路就瞌睡起來了。有的人不打坐還好,一打坐就昏沉,呼、呼地睡。掉是掉舉、妄念多。坐在那裡七上八下地打妄想。這樣做功夫絕對不行。我們要做到不昏沉、不掉舉,但也不能落入無記。無記就是連正念也沒有了,象塊木頭、石頭,這樣也不行。要了了分明,正念昭昭。我們常說觀心、觀心,要觀住它,不能落入無記,正念還是要有的。
      等即平等、持即均持,惺惺就是觀、就是慧,寂寂就是止、就是定。所謂“定慧等持”,就是寂寂和惺惺均等,沒有偏高或偏低。不是惺惺多些、寂寂少些,或者寂寂多些、惺惺少些,而是等量、均持。既是了了分明,又是寂然不動;既是寂然不動,又是了了分明。定和慧一體,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一體,才可能等持。
    “靈明無取捨執著”,真心靈明:即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光寂照、了了分明,沒有取、沒有舍,更沒有執著,靈活明利,如水上擒葫蘆,左擒左轉,右擒右轉,總是擒不到它。前面將它比喻為“空如竹筒”,竹筒和葫蘆一樣,漂在水上靈明無比,擒不到它。要沒有取捨、沒有執著,才能靈明。取、舍和執著都要徹底放下。
    “住于本妙明淨體性中,即大手印定”,在什麼地方安住啊?在“本妙明淨體性”中安住。真心本來妙用無邊,本來光明無量,本來清淨無染,這是真心的體性。在真心本體上安住,正是“無所住”。因為真心本體沒有形相,無相怎麼住啊?“無所住”而住,“即大手印定”。現在人們常談大手印,什麼是大手印?真心本體就是大手印。諸位明確了沒有?不要再問大手印怎麼結印啊?是左手、右手?真心本體就是大手印。妙用無邊、光明無量、清淨無染,無所住而住,就是大手印定。
   
常如此修,忽於刹那間,如暗室燈燃,光明開朗
  剛才講的是身、口、意三修門。“常如此修”,常常這樣修,就會突然猛著精彩。“忽於刹那間,如暗室燈燃,光明開朗”,刹那之間,就象黑暗的房間裡突然亮起了燈,心光髮露,豁然開朗。這是怎麼回事?這是開悟了、桶底脫落了、打開本來了。這是打開了一大光明藏,心光朗照乾坤,十方世界都在你心中圓。不到這個地步,縱有悟處,也只能算是“心開一線”。只有一線光明,還不能算數。到了這個地步,就象大爆炸,“轟隆”一聲,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我、世界,統統消隕無餘。這種情況什麼時候來呢?不得而知,時節因緣到了,“啪”地一下就脫開了。沒有一定的場所,不一定在什麼地方。一定在家裡面嗎?一定在打坐的時間嗎?都不一定!有時候是在路上,有時候是在公共場所,有時候是在睡夢當中,它都可能顯現。功夫成熟了,時節因緣到了,它自然顯現,這叫做“水到渠成”。流水湧了進來,管道自然成功。若沒有水,管道就不算成功。你只要常常這樣做功夫,時節因緣一到,忽然之間它就來了。這個“忽然”非常重要,不是指定哪個時候。如果有一個時候,你們就有等待心了,不可“將心待悟”啊!不能等待開悟,一有等待心就壞了,它就永遠不來,永遠不得開悟了。我們修心中心法的人,要注意了:不要記座數!不要念叨我已坐了幾百座,還差多少就滿千座了。不要記啦,趕快放下,記次數是不行的,這是等待心,要不得!脫開的景象是忽然之間爆發的,作功夫成熟了,自然會爆發。不要有等待心,還是努力地修吧!一聽到我說“轟隆”一聲,你們不要認為就象聽到打雷的聲音。不是的,只是有這麼一個意境,你覺得“轟隆”一聲,別人是聽不到的。最重要的是好好做功夫。做功夫,它自然會來;不做功夫,它就不會來。你期待它,等著它,有了這個等待心,它也不會來。
   
涅槃自性,俱生本覺之智光,全體畢現。立證無上正覺道
“涅槃自性”是什麼呢?就是本來不生不滅的自性。
    “俱生本覺之智光”。俱生,與我們的生命同時生起。本覺,本來就覺,不是某個時候才開始覺。俱生本覺之智光,就是自心本具、本來就有的智慧光明。
    “全體畢現”,完完全全的、絲毫無隱的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親自證見。現在,我講你聽,你是從耳朵聽進去的,是從耳門所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自己證到這個地步,“啪”地一下,打開本來,親證一回,那才算數。
    “立證無上正覺道”,立即證到了至高無上的正覺大道——無上正等正覺。這時候你就會知道:說生死、講涅槃,什麼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統統是戲論!這時候你就可以現身說法,于有緣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不起修正心,又絕無散亂,以守護自心。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即是善守護三昧耶。
  不起修正心,即剛才所講的“不修不整”;又絕無散亂,即剛才所講的“不散亂”。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以守護自心”,以此最上法門來守護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就是本覺智慧,它本來無相,本來無住,本來不動。它遍虛空、滿法界,本來沒有散亂。無論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它都是常恒不變的。因此,我們在做保任功夫,即守護自心時,不要起任何對治、取捨、修正之心,時時處處放下一切,空靈無住,方與真心契合。這樣才能證成大道。
      無住者,沒有執著;無緣者,沒有攀緣;任運者,隨順環境。一切都是應因緣而起,不要隨著緣起而動心。環境是怎麼樣,我就怎麼樣。環境變化,我就跟著變化。不要加上任何主見,隨順一切因緣。如果你要自作主張,要這樣,要那樣,或者勉勉強強地隨順,那就不行了。“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象這樣無住、無緣、任運,即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即自性也)。違越,就是違背、越軌。自性本來是不動不搖的,你卻動搖不定;自性本來是不來不去的,你卻來去不停;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你卻生滅不已。這就是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你卻動動搖搖、來來去去、生生滅滅,不相應啊!我們要時時刻刻與本性相應,無住、無緣、任運,在在處處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若能這樣的話,“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就像是手裡拿著一盞明燈,黑暗都被照破,眼前一片光明。前途坑坑窪窪也不怕,夜間走路也不怕。要想不跌入深坑,就要照破黑暗。不然的話,前面有坑,你也不知道啊!所以,我們面對境界不要動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如果你看到很好的發財機會,心就動了,這發財機會很可能害了你。為什麼這樣講?若你發了財,綁票的來了,把你綁去,敲詐勒索,豈不成了壞事!唐朝的龐蘊居士,他把萬貫家財都沉到湘水裡去了。他說:“金多亂人心。”財寶一多,心裡就亂,也惹人眼紅,擾得你不能安穩。它是禍水,不要它!如果我們只認妙明真心,不隨境界走,不被金錢、美色等所迷,佛性就會時時現前,心就不亂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一定要“一心不亂”,心一亂,就不能往生了。
      我們要時時處處無住、無緣、任運,與自性心淨本體不相違越,就象手執明燈,照破黑暗一樣。若能這樣,“即是善守護三昧耶”。三昧耶是什麼?就是平等、誓願、不違越。平等者,佛與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自心明淨本體完全一樣,沒有高、低的差別。本來沒有苦海,只因眾生妄執妄取,才幻現出無邊苦海。誓願者,要使大家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要發大誓願救度眾生。要向地藏王菩薩學習,“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向普賢菩薩學習,恒順眾生,和眾生一起在六道裡滾。不違越,剛才已經講過,這裡不再重複了。我們要時時處處警覺,不要為境所迷,時時處處除垢障,把我們污染的習慣除掉。如果稍微受點挫折,就打退堂鼓,哎喲!這太苦了,手又痛,腳又麻,不修了、不修了。心裡悶,好難過,還是散散漫漫的好,去看看戲,或者和朋友聊聊吧。看著、聊著,不知不覺就到三惡道裡去了。真要了生死,就要發大誓願,不能怕吃苦,要於行住坐臥中努力用功。僅靠兩小時,三、四小時的打坐還不夠,還要時時刻刻警覺,不為境界所迷,保護清淨的本性。這就是“善守護三昧耶”。
   
如分別執著,豈唯違犯三昧耶
  反過來說,假若還是分別不息、執著不舍,那豈止是“違犯三昧耶”?那不僅僅是違犯三昧耶,而是六道輪回的種子、地獄的種子。分別執著,分明是妄心亂動、不肯放下一己私利。這樣修法,如何與虛闊大道相應?諸位注意!不分別絕不是不知好醜,我們講的是不能“分別不息”,不能念念相續、刹不住車。起用的時候善惡分明、是非宛然,用過之後便無有粘滯,無有愛憎取捨,不留痕跡。若能如是,即現量而比量、比量而現量,這並不是分別。是好、是壞,心裡清楚得很,但並不是偏愛好人、厭惡壞人,我們希望壞人轉化為好人,希望好人更向上。
      從前,僧團裡有一個人偷東西,這就犯了“不偷盜”戒,並且再一再二地犯,當家師要把他趕出僧團。他痛哭流涕、哀求懺悔。因為他不是初犯,所以當家師不聽他懺悔,堅持要把他趕出去。可是方丈和尚卻要留他,再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當家師和一些正直的修行人對方丈說:“你如果留他,我們就都離開這裡。”方丈說:“你們就是都走,我也要留他。”當家師說:“走歸走,但話要說明白。你留他、不留我們,難道我們這麼多人裡面,就沒有一個好的,還比不上一個犯戒僧嗎?”方丈說:“正是因為你們每一個都比他強,我才留他,不留你們。你們到哪兒都還可以繼續修行。他若走掉,誰會收留他?他除了墮落,還會有別的結果嗎?”一席話說得大家深為感動,都不走了。那犯戒僧更是感動,從此一心學好,不但再不偷盜,而且努力用功修行,日後也得了成就。所以,不分別絕不是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為一己私利而愛憎取捨。這就是現量而比量、比量而現量,雖然現量沒有分別,而比量還是知道好醜。我們的佛性是有知覺的,不象木頭、石頭,但卻不可有分別執著。如果分別執著,豈止是違犯三昧耶,那是六道輪回的種子,甚至要下地獄的。分別執著,後患無窮啊!
   
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
上面講了,假如不離開分別執著,不但違犯三昧耶,而且後患無窮,所以要“永離分別執著”。你縱然家財萬貫,也執著不得,你能保得住嗎?保不住啊!因為你總要死的,你死掉之後一分錢也帶不走,還是兩手空空而去。終歸要放下的,捨不得放也要放。何不聰明點,現在就放下,從而得大智慧,得大受用呢?慢說死時,即使在眼前,你也未必能保得住它。釋迦佛說,錢財是“五家所共”。不是你自己的,是你跟五家所共有的。哪五家?水、火、盜賊、國王、親屬。你的財產可以被大水沖完,被大火燒光,被盜賊搶去,被國王沒收,被親屬爭奪。哪是你自己的啊?一旦五家來取,不管你放不放,總是要放下的。所以,我們放聰明一些,不要再分別執著了。要“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于一切時、一切處都無分別執著,謂之“永離”。心不貪著、意不粘滯,謂之“無所住”。並非心如死灰,而是活潑潑地妙用現前,謂之“而生其心”。
      果然如此者,“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我們果真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住著,而生起靈明、活潑的妙用真心,就能徹底明見佛法的真諦,通達無餘。假使我們做死功夫,“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最多證成阿羅漢果,那還在變易生死裡。為什麼呢?因為他住在界外淨土裡不動,死在那裡,這又是一重生死。凡夫是分段生死,羅漢是變易生死。所以,我們要生起無住心,生起妙用無邊之心。《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就是從這裡開悟的。針對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是執著有,六祖大師此偈偏空。你說有,我就說空,其實兩個人都是偏見,所以五祖說“亦未見性”。有人認為,這是五祖恐怕擁護神秀的人加害六祖而故意假說的。其實這不是假說,如果是假說,五祖為什麼還叫六祖三更入方丈,再給他開示?五祖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啊,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活潑潑的,不是空無一物,不是死在那裡不動啊!六祖感慨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連說了五個“何期”,他活轉過來了。在此之前,六祖惠能大師所解,其實是偏空、是死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到極點了,這也不是究竟。五祖看他是塊好料子,便用手中的杖子擊碓三下而去,暗示他三更入室,為他講《金剛經》,使他恍然大悟。
      所以,我們不要作死功夫,要作活功夫,要時時刻刻起妙用。“渠今正是我”,都是我的影子,都是我的妙用。但“我今不是渠”,也不能執著在妙用上。我們不怕眾生、不怕有魔,這都是妙用,並不是空無所有。有人說,《金剛經》是講空,空無所有,那是錯誤理解,不對!《金剛經》是講妙用無邊,是顯現真心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的,就有這樣美好的世界:黃金為地,七寶蓮池,八功德水,風聲鳥語,宣說法音。就是這麼好,當然是真有,怎麼會沒有?但這是妙有、不是實有,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蓮池海會佛菩薩願力所化。頑空是錯誤的,實有也是錯誤的。真空妙有,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不空而空、不有而有。若能這樣,就是“永離分別執著”,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三藏十二部佛法,浩瀚無邊的教義,統統能明瞭於心。三藏十二部無一不是描繪真心的,你領會了真心,就掌握了真諦。你就是家裡人,不再是門外漢,自己家裡的東西,你當然是一目了然而無所餘。三藏十二部經,沒有什麼地方疑而不明,沒有什麼地方不能解釋,統統地知道,沒有剩餘的東西了。

4   《光明大手印要释》之四

 

瑜伽
瑜伽這個詞是梵文Yoga的音譯,它的意思是相應。這個相應和現在氣功瑜伽不同,在氣功上所說的瑜伽,它是專門練氣,把這個呼吸閉住,叫閉氣,能夠停止呼吸一個禮拜甚至於ー個月,而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瑜伽呢,是佛教裡所講的相應法。
    什麼相應呢?這個相應啊,裡面要分作五種:第一是與境相應,就是和環境相應,和一切境界相應。第二是與行相應,就是要和我們的行為相應。我們所說的話,我們的思想,都要和所做的行為相應,不能說得到而做不到,那是不行的。第三是理相應,就是與佛法所詮釋的理,要完全一致。第四是果相應,就是與結果一致。第五是機相應,就是與一切眾生的機相通,相契合。
    這裡再稍微解釋一下,所謂境相應就是不違一切法自性。什麼叫不違一切法自性呢?違,是違背一切法佛教裡說的法,包括範圍很廣, 所有的事事物物,乃至一切思想都包括在內,就是要合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是什麼?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性者,就是自體也。一切法的本體,它就是空無所有。我們知道,我們人身,這個色身啊,就是肉體呀,它是父精母血合成的,它也沒有永遠不壞的東西,所以我人身都是生、住、異、滅,到最後還是要死亡,所以就是生、老、 病、死啊,這個肉身是不能常在的。任你外道來修這個肉身啊,想到伊常常,就是要長生不老啊,但是總也做不到,就是你修得好,也不過比別人多活幾年,這個肉身終至於敗壞。它本體本來就是個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假合成功的,有了合,必有分,終歸要毀滅的。人身如此,一切山河大地也莫不如此,所以,我們佛教裡說叫“如如不動”。“如如”,上面這個“如”就是說一切諸法的自體,這個自體是什麼呢?自體就是空,就現在所見到的這個形相啊,青黃赤白, 長短方圓,這作為一種形相啊,它都是暫時顯現而不能夠永久不壞的。因為它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麼。它是一切關係條件,聚合成功的,比如房子,房子也是鋼骨水泥,磚瓦木料合成功的,所以 它將來還是要毀壞。它不過是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始終不久長的。我們修佛法了,就是要曉得這一切色相,一切境界,都是ー個假相幻形而不可得,所以你時時刻刻就不著相了,不著境了,這就是不違一切法自性。
    這是與境相應啊,因為境是空的,你不能執著它是有啊,你執著實有,那麼你就造業受報,六道輪回,永無了期,所以說我們是貪嗔癡,因愚癡之故,不知道諸法本空,認為實有啊。那麼,貪得無厭,造業受報,就生死不了了。我們既然學佛了,修法了,就要知道一切都本來沒有,不可得,你就不執著了,我們能夠把諸相都看空了,我們就時時地不起妄念了。不然你修法,打坐啊,不問你什麼念佛啊,持咒啊,參禪啊,唉,這個粗妄。就是執相的這個粗妄不斷,你永遠修不好。
    佛說很多經文,祖師做論啊,都是叫我們夢醒,哦,不要著相了,這個都是幻法,不可得,水中之月亮撈不到的,那麼我們的心就肯放下來了。所以第一呢,就是與境相應。
    第二呢,與行相應。行啊,我們修行了,我們的修行當中呢,就是要得定開慧啊。定、慧、行相應,我們假使修行當中,光得定而沒有慧,那是死定、頑空,不行的。假如有慧無定呢,那是狂慧,也不行的。所以必須定慧等持。我們得定開慧了,時時與空相應,那麼你不能嘴裡說一套,而你的行為又是一套啊,所以我們要看一個人修行是不是有真成就,就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看他行為和他說的話是不是一致。有很多人說得很高,做得很低,那就是與行不相應。真正證道的人啊,他的行為一定是不會超過他所說的真理之外的,決定不會 做一些違背真理的事情,假如他說得很高,但是做得很低,人說“說得一丈啊,行不得一寸”,那就他根本沒有修好。
    現在末法時代呀,就這種人是更多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我們的行為。你要得定開慧吧,你就是在一切境界中,不問你是動靜閑忙,你時時刻刻地要觀空而不能著相,你的行為就必定是端正的。不然呢,你遇到了境界就忘記掉了,和不修行人一樣煩惱、光火、發脾氣,那你怎麼能得定呢?定也不得怎麼能開慧呢?所以我們時時刻刻檢討我們的行為,檢查我們的行為,和佛所說的話是不是相應?
    現在寺院裡面都做早課和晚課。做早課呢,就是一天起來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今天這一天開始了,我們應該怎麼做法?我們是修行人,我們是要出生死的,不能和凡夫一樣啊,所以把經文念上一通,看看佛是怎麼教導我們的,我們要依據經文所說的,要求我們的去做。所以這個早課啊,就是要提高我們的警惕,要照佛所說的話去做、去履行。做晚課呢,做晚課就是檢查了,一天下來了,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和經文相符了啊?再拿經文來對照一下,等於是鏡子啊,照照鏡子看。唉,假如我們的行為,和經文所說得相差很很遠,那我們就要生大慚愧心,要大懺悔。所以我們修行哪,誦經啊,就起這個作用。一方面,我們一切放下來誦經,可以入定;一方面,檢查我們自己的行為。所以這個與行相應,與理相應。什麼理呢?俗諦、聖諦啊,俗諦就是一切凡夫,聖諦就是修行證道之人。俗諦著有,聖諦說空啊,空和有這二種真理是完全一致的,因為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心經》說得很明白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啊,色相離開我們的妙有真空自性啊,就沒有。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離開我們自性,還會有嗎?也無從沒有立足之地,因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是我們佛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所產生的,所以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我們呢,因為執著色身之故,就是取了一部分的地、水、火、風認為是自己,把大部分的地、水、火、風都捨棄不要了,認為不是我,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無明之故。假如我們現在修行與我們的本理,就是本體,理是理體,就是我們的佛性啊,完全一致 相應了,你就知道,我們這個本性啊,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能量,離了它,一切都沒有,世界上所有的形形色色,都是它成就的,都是它顯現的。所以,時時刻刻與理相應,就曉得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所以說山也是佛、地也是佛、樹也是佛、草也是佛、一切都是佛,無有不是佛,所有一切東西都是我們的自性所顯現,你時時刻刻地明白這個道理嘛,你還著什麼相呢?以我取我麼?所以我們時時要與理相應,理是理體,就是我們的妙有真空啊,它是不生不滅,它是不動不搖,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是個大寶貝呀,我們就不認識它,是自己反而去著一部分的幻相,在那造業受報。唉,豈不冤冤枉枉啊。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曉得這一切現相,都是我們自性所顯現的,都是我們自性的妙用,我們就時時見性了,就不著相了,那就與理相應了。
    第四是果相應啊。我們用以上的方法修行,時時觀照,與理相應,和我們自性相應之故,就證得無上菩提妙果了,所以證果、修行啊,有這麼樣個階段,很多人就誤解了,說是開悟了,馬上就發大神通,假使沒有發大神通就不算開悟。他就不知道修行啊,有先後的次序,你先要開悟,明白這什麼是自性啊,然後在理體上做功夫,除掉從前的執著的習氣,把這個習氣除盡了,自然發大神通,恢復它的本能功用。這個妙性的功能啊是非常大,無所不能,無所不包,但是上面有灰塵啊,有齷齪啊,那麼它就不能顯現功用了,所以今天你雖然發明了它,知道了是它,但是它的灰塵、齷齪還沒有消光啊。如一個馬桶、糞桶,裡面的大便倒光了,你也洗過了,但是它年深月久,臭氣深入骨裡,一下子臭氣不能消啊,所以它這個神通,暫時還是不能夠發。《大日經》就這樣講啊說“菩薩住此”,住什麼地方呢?就住在這個悟境上,就開悟了,他明白什麼是自性了,就不再去著相,要勤苦用功,他說還要勤苦用功,用什麼功啊?除習氣呀,就時時地觀照啊,時時覺照啊,照到後面,功夫純熟了,不用覺了,自然照了,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是寂照了,那就證果了,就自然神通廣大了。
    你現在不知道這個道理,你也不知道什麼是自性,你要發大神通,那倒是真是著相了,你要求發大神通,真著個神通相,那麼你永遠不會開悟,你永遠不知道。你既然不能開悟,還會證果嗎?你就更不能證果了。所以學佛啊,我們須要知道有先後的次序,當然也有人是頓悟、頓修、頓證的,開悟了之後馬上發大神通,當然那位子是少數人能做到的,因為這是大苦薩他是經過多劫修行,才能證到這個地位,一下子就頓悟、頓修、頓證啊,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不能說是沒有,有!頓悟、頓修、頓證是有,但是你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這個樣子。要每個人都這樣子,那每個人都大菩薩再來嗎?不可能的,這個大菩薩也是從漸而頓的,他也是先開悟,然後是勤除習氣。這個勤除習氣,就是在境界上磨練自己,把這個習氣呀,就是等於鏡子上的灰塵啊,把它磨光、消光,所以這不是一天之功啊。
    《大日經》說這麼清爽了,菩薩住此,要勤苦修習,不久自然發大通。所以我們沒有一個先後的次序,不明白的話,你開悟了也不知道,你見道了你自己也不知道,認為還不是,還不是。很多人就是這樣,自己不知道,他要說別人,阻止別人不識,自己不明白,糊塗了,耽誤了自己他還要耽誤別人,說你這個不是開悟,實在他不知道什麼叫做開悟,不知道什麼是自性啊。這真是很可憐的!
    所以我們要講一講啊,我們在修法當中,從知道一切幻境都沒有,都不執著而能放下,再來用功修法啊.不問是念佛,持咒或者參禪,一門深入,做到妄念消融的時侯,根塵脫落,心是根,境是塵啊,兩樣都沒有了。譬如,我們念佛吧,這能念之心是根,所念之佛是塵,能所雙亡,根塵脫落,則打開本來,見到本性。不要再說這個不是,另外還有什麼,因為沒發神通不是,那就錯誤了。我們知道這個是本性,時時刻刻地來掃,掃掉我們的積垢,我們的習氣掃除了,把它掃光,這就可以證果了。那麼證果之後做什麼呢?要與機相應了,機就眾生的根機啊,我們得果即圓,就證明了圓滿、圓滿果了,佛果證成功了,就利生濟物,應感赴機,藥病相應了。你就會觀眾生之機,這個眾生應該修什麼法,就指示他什麼法,那個眾生應該修什麼法,就是指示他什麼法,不是我只知道一個法,其他都不知道。現在人啊,就這麼個大缺點,就只知此一法,他就譭謗別的法。
    譬如修淨土宗人,他就說淨土好,你們那些密宗不好,要害人的,哎呀,阿彌陀佛,假如密宗不好,是害人的,佛為什麼要說密宗呢?佛難道是要害人嗎?你不知道密宗是什麼,你不要胡說八道啊。現在這樣的人太多了,修禪宗的就說禪宗好,別的宗都不好。同樣,修密宗的,也是自己好,別人也不好。唉,這都是自己還沒得救啊,他不知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應眾生八萬四千的機,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說八萬四千的法門。法,哪裡有真法啊?不過是個應病與藥,你有這個病,給你吃這種藥,如你是寒病,給你吃熱藥;那熱病,給你吃涼藥。治你的病的藥,不能說這個藥好,那個藥差。對病症,這個藥就好,不對病症, 這個藥就不好。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應機的。這個瑜伽。就有這麼五種相應。
    這個瑜伽裡面呢,我們今天講是無作。因為它這是大手印,是高深的法門啊,無作,就是你修法都不要有啊。因為我們一切有為法,就是凡夫俗子,《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不可得,都是假的,所以我們要無作。就是修到無可修處,無功用行,叫無作瑜伽。無作瑜伽裡面分幾種呢,分開講來,一是“專一”,就是專門只有一種。第二,就是離戲,離開戲言。第三,是一味,就像我們吃東西呀,只有一種味,沒有其它的味。第四,就是無作了,就是無功用行了。
    現在把它分開來講一講,什麼叫專一?專一啊,就像我們修行所取的法門,現在的人這個心都不定,譬如修淨土宗的,你就專門地念佛好了,唉,他又聽到別人說,哎呀,修密宗快呀,他馬上就放下來念佛,不修了,他又去修修密宗了。修了密宗啊,他又聽人說,哎呀,密宗不好啊,密宗容易著魔的啊。說密宗容易著魔的,他不知道,著魔是你著相之故才著魔啊,你不著相,哪裡是從魔來呢?外魔都是心魔引起的,心不魔,就是心不取相,都是空淨,哪裡有外魔來呢?假如你說修密宗那你著魔,你念佛也有的著魔啊,因為你著相,還是要著魔啊。是吧?那麼他又嚇得怕了,噢,還是念佛吧,又還過去了。
    參禪的也如此,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參了一陣之後,他說:哎呀,我怎麼不得消息哩?哎,還是修淨土吧,念佛吧,他又念佛去了。所以,這就是不能專一的之故。專一,也就是專心致志於一處,就是說專修一種法門啊,不能夠朝修暮改,今天修淨土宗念念佛,明天又去持咒修密宗,再過過再去參禪,這樣子終必是一事無成。有很多人,修密法已經很相應了,他聽別人說,哎,這個法靠不住,還是修淨土穩妥,他又放下來再回頭修淨土,以至於前功盡棄,這樣的人很多。你說哪一個法不好啊?每個法都是古人修過來的,所能證道的良方,就是古人積累的經驗。假如這個法不好,它就不能傳流至今,你只要用心修,專心致志地修啊,這制心ー處,無事不辦啊,是決定成就啊。就是你不專心,腳跟立不定,聽張三話,聽李四說,就把你的信心動搖了,以至於修密不成,參禪不成,修淨土也不成。你說修禪宗不好嗎?禪宗非常好,禪宗是我們佛教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所謂是大法門,最高的這個法門,是正門,其他呢,都是方便門。修淨土的往往說修禪宗啊,你不得開悟啊,就完結了,縱然你開悟了,思惑未了,你生死也不能了,還是修淨土最穩妥,你們還是都來修淨土吧。修淨土固然是穩妥啊,但是你不好好地念佛,專心致志地念佛,由雜念而專念,而一念,而無念,你怎麼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所以有人說,哎,我們散心念念佛,就是一面嘴裡念佛,一面頭腦子裡想著別的東西,這散心念佛,也能生西方的。假如這個話是果真是的,為什麼佛關照我們要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呢?又說:臨命終時,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彼佛現前呢?你這個散心來念能生西方,那憨山大師為什麼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呢?所以足見得生西方,也要有相當的功夫,不是散亂心馬馬虎虎地念佛能生西方的。
    禪宗呢,禪宗它有它的立場,只要發大願,一定要成道,一定要證成佛果,廣度眾生。發這樣大願,他因為願力無窮,我們說佛力是無窮,業力也無窮,願力也是無窮,所以你只要發大願,就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這願大了之後,就一定能保持住你這個人身,這一世縱然參禪不開悟,來世就一出頭來一聞千悟,還是能成就的,所以你修淨土的人不要破壞禪宗立場啊,你膽小,那麼你就去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說法是度不同根機眾生的嘛,所以用不同的法門啊。假如都是一樣的根機,只要說一種法門就是了。所以不要破壞別人,修密宗,你不懂,更為不要胡說,密宗啊,都是佛佛相傳,證成正果的大法,尤其是現在未法時代呀,密宗最為相應的。所以我們學法、修法,就要專一,絕對不能夠朝修暮改,譬如挖井,這裡挖了兩三尺,還沒挖得深啊,說這裡沒有水呀,到那裡去挖,那裡挖了兩三尺,也沒有水啊,也不挖深,再掉個地方去挖,那麼這樣子挖來挖去啊,終其生不能得水。所以我們修佛、學佛、修法,必定要專一啊。
    第二,離戲。就是要離開戲論,所謂戲論者,不是我們平時說說笑話叫做戲論哪,哎,諸凡一切的言論,是非得失,成敗利鈍啊,什麼什麼什麼東西呀,都是戲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世間的一切相 都是幻有,都是空花水月,一個假影子而已,沒有實質,不可得。你在這個假相上,來是非長短,來論啊,終歸都是戲論。因為它沒有麼,你說什麼空話呢?提到最高原則,就是我們說的佛法,佛說的經,祖師們造的論,也可以列諸於戲論,為什麼?凡有言說,都無實義麼!這“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啊,不是說法的,所以法不可得,法就是應病與藥。一切是是非非,你都不要去理會它,我們終日靜靜的,所謂一種平懷,坦然自淨,怡然自得哦。所以我們只要修法,不要去 分張三李四了,論這個法好,論那個法壞,那都是戲論,我們不必去說,只要專心致志去修,到最後,終歸能夠成就的。假如你,一天到晚的在這裡商量這個法,商量那個法,說長道短,哎,那都是不行的,我們就選擇一個法門之後,就專心致志去修,更不能聽別人的話 啊,那都是戲論,因為他也沒有證到過,那個法他也沒有修過,縱然那個法修過了之後,他沒好好地修,沒有得,得不到什麼東西,他就說那個法不靈,這不是謗法嗎?這比戲論更嚴重了!所以我們要離戲。
    第三呢,是一味啊。一味,佛所說的法,他的教理,意趣啊,不問是大、小、圓、偏,都是一個道理,沒有第二個道理,為什麼呢?都是叫我們夢醒,不要執著假相,這樣子方能離開生死苦海,方能恢復本性啊。所謂大、小、圓、偏,種種的法門,不過都是一時應機而已,不是實法。作為實法,那就錯會了!所以都是一味,就一個味道 。哎,在禪宗啊就講到一味禪啊,一味禪是什麼呢?一味禪就是沒有什麼階段,沒有什麼漸次,當下就是,頓悟頓證,這就是一味禪。
    從前有一位智常法師,他在歸宗禪師那裡告別,他說:師父啊,我要到諸方去學五味禪。哎,就是禪啊不止一個味兒,有五種味兒了。這個五味禪是什麼呢?五味禪就是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上乘禪。這個一味禪,就是最上上乘的禪。所以,歸宗禪師和他講啊,你要學五味禪啊?嗨嗨,我這裡有一味禪哪!你把這個一味禪學到了,那其他種種禪,種種法門都在裡許了,都包括在裡面了。這是一味,就是我們用一種法門,證到本來,那麼就是一味。這個一味親嘗了,你假如是沒有證到本來,都在外面兜圈子啊,就嘗不到這真味兒。這一味者,無味也。無味之味,有至味。這個味是真味啊,所以叫做一味。
    第四叫做無作。無作,就是無功用行,這個作是工作的作,我們初初修行,都是有作,就是有功用。譬如我們要修法,有個法在,平時要觀照啊,要覺照啊,有個覺觀在,那麼這都是有功用行,有作法,但是我們一上來不能夠無作,總歸是由從有作到無作的,就從有功用行到無功用行。譬如我們覺照吧,這個照,譬如盞燈,這個燈掛在後面了,照不到前面,我們要用功夫啊,時時刻刻地覺照,就要覺察、照察我們的妄念啊,妄念一起我們就看見它,不跟妄念跑。初用功的人,念頭起了他看不見哪,就等於一盞燈掛在後面了,要這個妄念起了一段才覺得,哎喲,我這裡妄念起了,他覺得很遲。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覺,遲得很,遲鈍得很,用功夫綿密之故,慢慢地把這盞燈從後面移到和我肩平行了,和我人平行了,它就比較容易照到了。就譬如我們做功夫,念頭一起就能覺察,就能看見,這是功夫已經上路了,你不上路,念頭起了看不見,那麼再過過用功夫,用功夫用得熟了,這盞燈移到前面了,前面常常地照著了,你不用覺了,不用覺它自然照,這就是寂照。寂者不動搖也,你這裡不要用功了,它也在常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稱為寂照。那麼到了這個地步呢,就是無作,我們修法,修到第七地菩薩位,還有一個無作在。就是我,不要用功夫了,無作了,無為了,還有一個無為在,還是個影子,還是不清淨。到了第八地菩薩,這個無作、無為的影子才真正消掉。功夫啊要好好地做,你不做啊,是證不到的,所以說無作者,任運安住自心。我的這個自性心,本來明淨,我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侯,一切時空,我都是不動不搖,安住在我自心的明淨體上,這才叫做無作。我們做到這一步就好了,這個大手印說是很高,就是要叫我們這樣做到,所以說無作瑜伽。它分這個四個階段:第一是專一 ;第二離戲;第三一味;第四無作。我們大家都要照著這個用用功,本來呀,學佛是不難哪!人家都說:“哎喲,學佛很難啊,不容易成”。不難,難在什麼地方呢?難在不知訣竅,不曉得怎麼用功,等到你知道訣竅之後呢;難在沒有恒心去做,要時時刻刻地修啊,功夫要做啊,你不修不做,有天生釋迦嗎?不可能的啊,還是要做功夫哦。雖然我們具足這個佛性,無漏智性,無絲毫欠缺,心就是佛,等無差別。但是你現在有無明在呀,非不眾生啊,還是要做功夫,把這無明消掉啊。我們非要做不可,所以無作瑜伽就講四步法;
   
見 修 行 果
    若離執計是見王
上面都講了,第一是知見正啊。見啊,知見正,要見到本性,不見到本性,你怎麼用功呢?你用功都是盲修瞎練,你不知道這個性是什麼東西啊。就譬如你有個小毛頭,有個孩子,你知道保護這個孩子,不要給他冷著,不要給他餓著,時時保護他,你沒有這個孩子,你保護什麼東西啊?所以,第一是見。
    第二,就是修。這個修,是悟後真修了,不是盲修了。所以我們說,第一是要明心見性,佛說的種種法門,都是叫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個大宗旨,離開明心見性,就沒有佛法了。就是當我們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咒也好,持到了能所雙亡、根塵脫落的時候,一切有生滅的東西都消滅光了,“生滅滅已”,不生不滅的佛性就現在面前了,“寂滅現前”,這個寂滅就是我們一切沒有了,但是不是像石頭、不是像木頭毫無知覺,而是了了分明,一片虛明,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見到這個本來面目,時時地保護它,長養聖胎,這就是修啊,這個修是真修,除習氣了。我們上面講了,糞桶裝糞的年代久了,雖然大便一旦倒光,但臭味不消啊,還要勤於洗刷,要把這個習氣掃光。你這裡說這個法不好,那個法好,也是習氣,這裡要講到習氣就多了,要吃啊、睡啊,都是習氣,我們功夫做得深遠,這些東西都能消光。見、修、行,就是我們修了之後,所有的行為救度眾生,這是行,就是和我們的本體相應了,這樣救度眾生,就有十分的把握了。不然,你還沒有見道,你沒有修得好,你去救度眾生啊?啊呀,非但眾生沒有救到,你自己也下了水了。見、修、行,那時候我們的行為,自然與本性相應,這上面講瑜伽就是相應,就是與理體相應。那麼果啊,我們救度眾生之故,功德圓滿,塵沙、無明都消光,那麼我們就能證到最高深的菩提大果,就證到佛果,成果地佛。
    所以見、修、行、果四者,離執計叫做見王,這個只講見,就最高知見是什麼呢?離執計。執是執牢啊,計,就是在這裡時時刻刻地計算哪。哎,訂這個計畫,訂那個計畫,來計算啊。都是執,執牢,所以計有計無啊。唯識宗講第一個就是遍計執性,就普遍地都在那兒計執,沒有一樣東西不計執,貪得無厭,時時刻刻計執,我們真正地 明白之後,就離計執,就不再計執,不再執牢了,不再執牢色相了,不再這裡計有計無,計患計得計失了,這樣子離開呢,才稱為是見王。你要見到本性之後才能做到,沒有見到本性,你離計執,你離不開。你碰到什麼東西,你就計牢什麼東西,你就執牢什麼東西。以說離計執才是見王。頭一上來,我們這個見思二惑啊。要斷見惑,然後斷思惑,要離計執為見王。
   
若無散亂是修王
你修啊,修行怎麼修法子啊?修到你入定了,時時在定了,不散亂了,心不散亂了,這是修王啊。假如你靜中能定不散亂,到了下了座,到了境界當中,你就散亂了,那你還是沒有得定。還是沒有修得好啊,所以你修到不問是動、靜、閑、忙,心都不散亂,我們有兩句俗話說“寒潭月影,觸波瀾而不散”,寒潭就是深山裡的水潭,它是一天到晚是冰冷的,它不動,就是寒潭,月亮影子照在裡面清清爽爽啊;觸波瀾而不散,很凝固,儘管你起波瀾,它不散,月影不散啊。就是說 這個心是不動,在任何境界當中,動盪的境界來好了,他心還是不亂,所以“夜半鐘聲,隨叩擊而無虧”哦。寺廟裡面,敲一個鐘啊,半夜裡面,不是要敲幽冥鐘嗎?哎,那個鐘聲傳出去啊,老遠老遠傳出去,隨叩擊而無虧哦。你敲得重,它聲音就發得大,你敲得輕,它聲音就發得小。哎,就隨你的敲得這個力量大小,而發的聲音得洪亮與否,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啟用,在動用當中,要相應啊,應眾生之機,應眾生之緣了,要說法,起種種妙用啊。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應”是接應眾生,接應世緣啊,儘管接應而無所住著,這才是我們的真正靈妙之心,這才是廣大無邊的妙用之心。所以我們說要修到不問什麼境界,不問什麼時間,它的心不散亂,這是修王,就修得好了。
   
若無作求是行王
無作、無求,就是行王,我們能真正達到無求、無為。“作”就是我的行為啊,不要有所謂“求得之心”,不要求這個、求那個。我心總是空空的,無執,人到無求品自高嘛,這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話。一切世人能夠做到無求,他的這個品格就高了,我們學佛的呢,更應該如此啊,要無所求啊,儘管作,無所住麼,不是不作,不是不應啊,儘管應世緣,儘管作,而不動搖,而心不執著啊。
    禪宗說: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不曾掛著一根絲,這就是無作啊。佛也這樣說,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未嘗說著一字。這就是無作之師,良好的規範,所以,我們應該都向這裡學習呀,上面講了,無求是行王。
   
若無所住即證果
無求,我們世俗上人也說“無求品自高”。這人真到了無所求,那麼他的品格自然是高尚了,你有所求呢,就免不得要做出些吹牛拍馬的事情了。所以脅肩諂笑做這事,這個是不高尚的行為,很卑鄙的,都是因為所求,不得已而做之,我們修行了,更應是要做到心空無所求了。就是我們修的時侯,打坐,或者念佛,持咒,參禪,也不要有所求,你求見佛見光,或者求明心見性啊,都是妄念。一切要放下,聽其自然,我們只用功。所以說“只問耕耘,不問收成”,你只要勤於耕耘,勤於施肥、澆水 拔草、除蟲,你的收成一定很好。我們勤于用功。時時在觀照啊,念佛的人,一天要念十萬八千,他也就是要時時觀照啊,用佛念來把我自己妄念斬斷,可以說,淨業成熟能生西方啊。我們修密宗人,要時時三密加持,身口意三密加持,時時在這身口意上做功夫,所以要無所求啊。你不能求明心見性,參禪的人就是要求明心見性,他也見不到,因為你妄念生了,他只要疑情一起,把妄念籠罩住,斬斷妄念,時節因緣到來,就自然打開,所以座上不能求有所見,什麼光呀,佛啊等等的,更不能求神通。
    現在很多修行人,他學佛啊,目的就是想求神通,要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炫示自己。哎嗨,我有神通了,殊不知啊,你心著個相要求神通了,你就不得通了,為什麼呢?你這要求神通這一念就是妄念,就像我們上面說的,你要求明心見性這一念就是妄念,這一妄念就罩住你了,你求神通啊,將來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大有份在。因你著相,魔就趁機而入了,你要真正地把心死透,一切都無所求,無所住 啊,它自然恢復本來的光明妙用。我們本是妙用無邊,本性是具足一切的,妙用無邊的,而現在不能,就是因為有這個妄心、執著的緣故啊。所以我們要用功,就是要把這個妄心、執著去掉,你現在加上一層妄心,要求神通,豈不是“作繭自縛”嗎?豈不是“西行卻向東”嗎?所以不得成就。
    不能要求神通,假如我們真正先把心裡的這些妄想、執著都消光了,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先證到漏盡通,就是煩惱都漏盡了,則道通。這個證到之後啊,那個五神通,就是天眼通啊,天耳通啊 他心通啊,神足通啊,宿命通啊,不求而自得了,你那越求它,越不得了,縱然 你用種法來求得,它也是局部的,它不是完全的。哎,你一口氣不來它就完了,就沒有了,還是六道輪回,生死不了。所以不能求,不能有所住,你住在什麼地方,那麼你就不得佛果了,要得佛果,一切要無所住,無所求。
   
越所緣境心體現
    無所住道即佛道
越所緣境,心體就顯現了。我們這個緣啊,就是四周的環境,我們假如是心跟著四周環境走,被環境所包裹了,脫不開了,為環境所左右了,那我們的這個無住心體,我們的佛性啊,它就不能顯現了。因為都被它這些環境都包裹住了,等於太陽被烏雲遮住了,怎麼能放光呢?這個越是超越,超過它,不被這些環境所包裹,不被環境所左右,因為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所以我們假如能做到這一點,在一切境界中,心絲毫無所執、住著,那個自性啊,它就顯現了。
    心體顯現了,本性顯現,無所住體道,就是佛道。無所住的體,我們的這個真心啊,它本來是無所住著的,因為它無相,它能顯現一切妙用,能生一切,所以它是無所住的。而就是我們由無明之故,就粘著了,你就不知道這些幻相,是我們心體所顯現的,而著在幻相上,
    把自己寶貝心體而忘記了、捨棄了,所以在無生死當中,冤冤枉枉地受六道輪回之苦,這個無所住體呢,就是佛道,就是佛體。這個道是什麼意思呢?道,就是通達意,所以人家問:道是什麼?什麼是道啊?有的人回答不出。什麼是道呢?
    從前,有一位和尚,就參趙州和尚,趙州是禪宗的大手筆宗師,他講的話,看似普通,卻是深藏玄機,如棉裡之針。棉花是軟的,你不能捏,你一捏它裡面針就戳你的手,這位和尚問趙州,哎,師父啊,如何是道啊?什麼樣子是道啊?
    趙州說:牆外的。
    就牆頭外面的那個道路啊。
    和尚說:哎,我不問這個道啊,我不問這個道路,我是問大道啊。我修行所證的道果,大道啊。
    趙州說:大道通長安。
    人家說得多麼好,多麼簡單,多麼玄妙,大道通長安,道通達意啊。長安從前是我們的皇帝所住京城,就比方是我們所要證到到的佛果,這個道就是通達之意。所以道呢,有無漏道,有漏道,涅槃道,這三種不同。有漏道,就是世俗人所作所為,做善事,通往天道享享福,做壞事就下三道,地獄、餓鬼、畜生道。好壞相間,有好有惡,間雜在裡面,那就是人道。所以,六道輪回,就是有漏道。無漏道,就是羅漢、辟支佛、菩薩,這都是無漏道。涅槃道就是佛證到無餘涅槃,小乘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法執也沒有了,所有的,一切的煩惱,住著,人執,我執,法執都沒有了。
    涅槃有幾種啊?有四種,一就是有餘涅槃,就是小乘所證到的,法執未了,就是尾巴沒有斬斷,還有個尾巴在啊。無餘涅槃就是佛所證到的,法執都沒有了,一切都沒有,光淨了。無所住處涅槃就是佛啊,無所不在,處處都是有,都能顯現,這無所住處涅槃,這佛並不是住在涅槃裡就不動了,不對,涅槃住在那裡不動了,不是啊。涅槃是寂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稱為是涅槃,就證到不生不滅的妙體,它可以起妙用,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度生,有緣就去顯現啊。所以釋迦佛 臨圓寂的時候說,我並不是涅槃不動了,我也沒有離開你們啊,你們這個道眼清淨的的人,還是能時時看見我,我是處處顯現,度一切有緣眾生。所以無所住處涅槃,不是一定住在哪裡的。
    還有個自性涅槃,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不生不滅,是本覺道,但是由無明之故啊,就非不眾生了。所以我們假如真正是心離所緣境,就是在我們周圍境界,我們心都無住著,時時都空淨無染,這就是佛果了,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究竟道了。那有人說,這個法不究竟 ,那個法究竟,都在這裡分門別類啊,實際上法沒有高下,而人的根機有鈍根,像刀一樣不快,有利根,很快。他知道這所有的境界,所有的現相都不可得而自然離開,無所住著,完全脫光了,絲毫沒有粘染,他自然就能證究竟道果了。
   
無所修境即菩提
無所修境,你真正都一切的心都光淨了,妄心都消光了,一點無所住了,還有什麼修呢?修什麼呢?所謂修者,就是修復,就是恢復我們的本心,就是因為我們這個心上,有積垢,不清潔,所以要修,要用法來修,你既然能證到了這個無所住體,你在一切境界當中都無所住麼?不是,善境就愛,惡境就嗔,愛惡之心都消光了,你還修什麼呢?無所修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覺了,就是大道啊,就是真正覺悟了。有所修,還是有法在,還是不行,不清淨,要真正證到無所修才真正是正覺了。
    這個大手印啊,它是最高一乘法門,屬心中心法門,要求很高,我們要做就是時時鍛煉,不是一步登天就跨上去的,要知道怎麼做法 啊,就是在境界當中,時時鍛煉自己,曉得這一切境界都是幻顯,不可得,心裡不要執著它,把自己執著的這個習氣消光,這是修。一旦都消光了麼就無所修了,無所修就證到大菩提了,假使你還有所修,就還差了。當然每個人都是從有修到無修啊,不能夠一下子就無修。

5   《光明大手印要释》之五

 

超離一切邊見、執著、遍計,方為真正見中之王(見)
  大家都是有邊見的。什麼是邊見啊?執有、執無,這是有無邊;執好、執壞,這是好壞邊。還有長短、是非、得失、空有等等很多種邊見。凡是相對,都有兩邊,都是邊見。邊見就是凡夫的相對之見。什麼是執著?盯在一樁事情上放不下、脫不開,就是執著。什麼是遍計?就是普遍地計度、算計,沒一樣東西放得下,樣樣都要。這就是法相宗所講的“遍計所執性”。六道輪回的凡夫個個都是如此,沒有一個凡夫不計較。有的人嘴上說,這個他不要,那個他不要,別信他,其實他樣樣都想要。“魚,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魚和熊掌他都想要。他如果說,有一樣東西他不要,那是他明知“不可兼得”罷了。其實,皆不可得也!唉,都是普遍計著啊!我們修行人就要把這些東西放下,一切放下,放不下不行!放下就是超離,“超離一切邊見、執著、遍計,方為真正見中之王”,這樣做,才是正知見,才是見中之王。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與我們的本性相應。“見”,就是要識得我們的本性,要識得我們的本來面目。你不這樣“見”,怎麼能夠識得本性呢?要把一切邊見、執著、遍計,統統放下,統統遠離,統統超越,才是真正見中之王。
   
修,必於自心明體毫不散亂,方為真正修中之王(修)
  見、定、行,剛才講的是“見”,現在講“定”。定就是“修”,“必於自心明體毫不散亂,方為真正修中之王”,自心明體,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它是光明無量、智慧無窮的,所以叫明體,光明就在我們的本體上。必須絲毫不散亂,絲毫不為外境所引誘而離開自性本體。如果跟著境界跑,胡思亂想,那就散亂了。要時時刻刻在本性上看得真切,保持得住。這樣才是真正修中之王。我們大家都是習慣於跟著境界跑,跑了十萬八千里後才曉得:哎喲!我怎麼跟妄念跑那麼遠啊,拉回來!可是已經覺得太遲了。禪宗裡有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告訴我們要時時警惕覺照,不隨妄念轉。如果跟著妄念跑了很遠、很久了,你才知道,那就不好了。念儘管起,但一起我就能看見它。一看見它,不理睬它,就照破了。照破就是毫不散亂,這才是真正修中之王。
   
行,必安住於自心明體,無作無求,方為真正行中之王(行)
  行,就是行持。怎麼樣行持啊?“必安住於自心明體,無作無求,方為真正行中之王”,這裡又一次提到自心明體。必須安住在這個光明無量、智慧無窮的本體上,“無作無求”。無作,就是不要有意做作,一切任運隨緣。有人在修法的時候,不去如法地修,總是自作聰明地加點什麼東西上去,這就是有意做作。無求,就是對什麼都不追求。不求神通,不求入定。越追求入定,就越入不了定;越追求神通,就越不現神通。因為你起了妄念,遮蔽了心光。要“無作無求”才對,這樣才是“真正行中之王”。若不這樣修行,縱然努力修,也不能成道;因為,你不知道自心明體是什麼,就象用沙來煮飯一樣,終不能成就。先要知道自心明體是怎麼一回事,再保護這個自心明體。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觀照也好,目的都是保護這個自心明體。這是先決條件,非常重要。這樣用功,一定能成就,故稱“行中之王”。若不知道自心明體是怎麼一回事,則盡是盲修瞎練,總歸是在外面兜圈子,達不到中心,終究不能成道。
   
若言果道,必於聖凡、上下、涅槃、生死皆無希求、無所住,真正無上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諸佛,方是果也(果)
  恒河大手印一直強調“見、定、行”三要,這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證成聖果。見定行只是手段,證成聖果才是目的。“若言果道”,若要說怎麼樣才算證成聖果,“必於聖凡、上下、涅槃、生死皆無希求”。聖也好、凡也好,上也好、下也好,涅槃也好、生死也好,這些都是我們的妄心分別。我們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沒有離開大道。我們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還有什麼聖和凡、上和下、生死和涅槃呢?究竟處沒有這些相對,你還希求什麼呢?真正證到了本體,就無聖無凡,聖人、凡夫都是一體,都是本來的光明自性。既然無聖無凡,還有什麼上下呢?也就沒有我在上、你在下,或者你在上、我在下;沒有貢高我慢,大家平等一如,上、下本來就不可得。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本體從來就不生不滅,還有什麼涅槃可言呢?既然沒有涅槃,又有什麼生死呢?所以說本來就沒有生死,再說個了生脫死豈不是多餘!一切都根本沒有,還追求什麼?所以說“皆無希求”。
    “無所住”,真正的涅槃是“無所住處涅槃”。我們以前講過,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涅槃。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它本來不生不滅,本來涅槃。二有餘涅槃。小乘聖人所證,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稱“有餘”。三無餘涅槃。變易生死也了了,一切東西都沒有了。這是小乘教中佛所證的涅槃。四無所住處涅槃。佛也不可得,這才是真正涅槃,所謂“生死涅槃等空花”者是也。至此,什麼東西都可以有,什麼地方都可以在,無所不有、無所不在,“從來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無所住,連涅槃也不住,那就處處可住了。我們前面講過,圓寂後往生什麼地方啊?西方極樂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還是兜率內院?“應無所住”,有所住就錯了。佛根本無相,一切隨緣,恒順眾生,跟眾生滾,什麼地方有緣,就到什麼地方度眾生,沒有一定的處所。地藏菩薩就不生淨土,而是在地獄裡度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以為地藏菩薩沒有成佛嗎?你以為地藏菩薩不在淨土嗎?其實,地獄本來就是空的,地藏菩薩早已成佛,時時處處都在淨土之中。在眾生看來,是地獄,因眾生有地獄心(貪嗔癡熾盛之心)之故。地藏菩薩沒有地獄心,處處都是淨土。
    “無所住”,就是“真正無上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隨一切眾生之緣。眾生在天上,我就到天上;眾生在地獄,我就到地獄。上天也好,入地也好,本性是不變的。上天也不多一分、清淨一分,下地也不減少一分、污穢一分。比如金子,隨緣打成戒指、打成項鍊、打成鐲子,隨緣變不同形相,但金子的本體不變,金子還是金子。不變隨緣,金子本體雖不變,但形相可以改變,這正是妙用,真心具足無量妙用。隨緣不變是本體,不變隨緣是妙用。“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寂然不動,本體是寂然不動的;照,照了萬法,能照萬法就是妙用。這也是講本體和妙用。我們前面講過覺照,時時要覺悟、警覺,不要跟境界跑。到後面覺也不要了,還有覺在,就是有作為。要無作為,才稱“無為”。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覺照,自然覺照。不提覺照,就是寂;自然覺照,就是照。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儘管起妙用,本體仍是如如不動。功夫到這裡才算到家,還有覺照在,那就還沒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這樣,總是要經過提起覺照的階段。要覺照、覺照、再覺照,把它照熟了,就象人在空氣中,忘記了還有空氣。“如入芝蘭之室,久聞不知其香”,渾化相忘了。
      象諸佛一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象諸佛一樣,“寂而恒照、照而恒寂”,這就是等同諸佛。“等同諸佛,方是果也”,這樣才算得上證果。我們開始用功的時候,就要知道本性是什麼。知道本性之後,要時常觀心、時常覺照。這樣作功夫,就能證成佛果。若不覺照、不作功夫,怎麼證果呢?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生下來就成佛的人是沒有的。因為他的無明還在,總是著相。嬰兒一有知覺,就知道身體要緊,他也是私心蠻重的。他有東西,也不肯給你,你如果拿他的東西,他就哭鬧。這都是無明之故啊!所以,要證成道果,就須從開正知見起步。第一步,“啪——”,打開本來了,啊!這是我的自性!第二步,時時處處用功保護它。第三步就是證果。你們今天果真能認取自性,再去念佛,必然得大受用。這時念佛跟從前念佛不同了。從前念佛不知道“念”是怎麼一回事,只知道向西方追求。現在明白了:噢!這聲聲佛號是念我的自性,使我自心清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自心的污穢都掃除掉,把自心的執著、煩惱都連根斷除,那你念佛就得真正受用了。所以,開正知見非常重要,“見”為第一。“見”正了,才能得正定,這時修法才算是正行。
   
行人心馳緣觀,真體不露
修行的人,我們在修行啊,假如心散亂了,就跟著我們所住的觀走,緣觀就跟著我們所觀的走,譬如我們觀這個日輪,就時時刻刻盯著個日輪,觀月輪,我們要時時刻刻地觀那個月輪,則真體不露。為什麼真體不露呢?因為你有相啊,你觀日輪,日輪觀成功了,是不是就證體了?還不是!為什麼?還有日輪在呀,所以觀相的人,觀成功這個相之後,要把它這個相啊,放大,大,大,大,大到無邊了,這個相就沒有了。反過來,再把這個相啊,縮小,就把日輪觀,這個日輪縮小,小,小,小,小到點毫也沒有了,那就空了,破相才能見性。所以,假如還是有一個相在呀,不究竟,沒有見性。我們有個比方啊,譬如身上生了很多瘡,我們經過醫療用藥,把很多瘡聚到一個,身上其餘瘡都好了,就還剩一個瘡,那麼這一個瘡還是毒啊,還是病啊,要這一個瘡也沒有嘛才行啊。所以,我們有相觀,那就是比無相觀的人多跨一道門,必須觀成之後,把這個相再化空,才能見到真體,所以心馳緣觀,就真體不露了。它這無相觀,這個無相密法,所以是高深密法,說它是心中心啊!
   
離緣而緣,離修而修,是名善巧觀修
所以必定要離觀而觀,就是我們所觀哪,沒有東西,不執著那個東西,心都空淨,離緣而緣,離所緣而緣,這就是一切境界呀。緣是緣境啊,緣物啊,就是所有事物,我們儘管做,而等於沒有做,離修而修,哎,我們儘管用功修,不著相修啊,這才真修啊。只要這樣子修呢,才叫做善巧修觀,所以我們要善巧修,就儘管修啊,也不能執著得很。就像現在做氣功的人,守了丹田,守得很緊,哎,他不曉得你用功啊,你要似有似無的,你用功把這個精氣神都聚得很緊,將來啊,肚皮上結個大硬塊,氣也不通了,所以現在做氣功人常常有偏差,
    就是他沒有善巧修。所以,我們修的時候,應該不要執著,似有似無,那麼就能夠真體顯露了。
   
無住而住,是名善住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就是我們一切時,一切處不要住著,不要心有所住啊。無住而住,是名善住。不要住著,無逝而逝,名善逝。逝是逝水呀,就像水呀,消失了,流過去了,就像過去的事情啊,讓它過去,不要再抓住它。噢,再回味一下,回憶過去做了什麼好事,心裡開心了,過去犯了什麼錯誤,心裡煩惱了。哎,不要去想那個煩惱了,就過去心不可得,過去事情都不可得,過去就過去了,就沒有了,不要再去回憶了,煩惱了,這個是名善逝,這個逝。哎,這善巧方便了。
   
無成而成,名圓成
我們要成道,成佛啊,實在是無佛可成,無道可證,才真正成道, 真正成佛。你有個佛可成,就有相了,就不究竟了,不是圓滿成就了。 所以圓成是圓滿成就,你不圓滿了,我們說:無佛可得。你們不要嚇得怕,說:哎呦,佛也不可得,是不落空了?不是的!它有靈妙真心,它是沒有相可相的,無法可形容的,說名為佛,也是假名而已哦,
    無名可名麼。
   
無證而證,名為實證,如是方名大圓滿菩提佛道
所以,沒有什麼果來證得,你證個什麼?唉,心真空淨了,這才是究竟了。你說我證道果了,神通發現了,你住著了!你要成魔了!魔與佛就差這麼一點兒,佛就是究竟,一切都光淨,不可得,無有絲毫法可得。魔呢?就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證,有神通可得,著相之故。
    這真正證,實證道果了,是無所證也,這稱為究竟法。它必定這樣子,叫大圓滿菩提佛道。哎,這是圓滿了。所以密宗有另外一個大圓滿修法,它就是方便法。密宗呢,方便多,是方便善巧。禪宗呢,禪宗是開悟之後,就靠自己,勤于綿密保任,保護自己的這個靈性,在一切境界當中鍛煉,把習氣消光。而密宗呢,就是有善巧方便的法,所以這個大圓滿啊,就心中心法,就是徹卻見,另外一個就是這個妥噶。妥噶法,就是身化虹光,稱為大圓滿究竟法,這時候要修這個法是另外傳授的。
   
身安住,如須彌山。心澄寂,不為外境所牽
我們用功啊,時時刻刻地要安住在如須彌山一樣,身體啊不動搖,不在那亂動。這不是說我們也不走路,也不工作啊,不是這樣,是我們的心啊,一點兒不動,手腳雖動,而心不動。心澄寂不為外境所牽,我的心啊像水一樣,清潔得很,一粒泥沙都沒有,就是澄寂,不動搖,不被外境所牽。不要什麼境界來了,心就亂動,人家說你好啊,拍你的馬屁啊,你高興得不得了;你讓人家造謠言,侮辱你啊,你就煩惱光火得不得了。那都不行的,哎,他說你不好,你自己要檢討,檢查我是否有這個過失?聞過則喜呀,改過自新啊,是吧?我沒有這個過失,哈哈!一笑置之。嘿嘿!現在這個社會呀,嫉妒的人很多,所以有,我們要改;無,來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錯誤,不要為這個境界所牽連、牽動。
   
隨處可修
這個什麼地方都可以修行啊,不是一定要住在深山裡面啊,但是初用功人,必須要有個安靜的境界,沒有一個清靜的、寂靜的環境來修啊,是不容易安詳入定的。老用功人呢,要鬧市就是深山,應該在鬧市裡鍛煉自己,光是處在深山修啊,一遇鬧市就不行了,還是不行。
    我們要動靜一如,就隨處可修,假如初用功人,他得不到安靜的環境怎麼辦呢?那麼就不修行了?也不行,也要勉勵自己,鍛煉自己,因為你沒有這個安靜的環境嘛,沒有辦法,你只好在這個亂的環境中鍛煉自己呀,勉勵自己用功啊。所以是隨處可修,要是說你等到有安靜環境再修,那你等到幾時啊?等到老,等到死了,也不成功啊,所以 這裡要看自己了。
   
如處安身不安,處靜心不靜,則徒然矣
假如,你身體是住在很平平安安的地方,很清清靜靜的地方,你還身不安,處靜心不靜,這個境,這個環境啊,很清靜了,你心還是不平靜,還是在煩惱,身體還在亂動,心亂了,就身動了。心假如真清淨啊,身就不亂動了,所以身心啊,就看你怎麼樣子用功,哎,假如你在這個安靜的地方,清靜的地方,你還是不能靜,你這個就徒然了,你用功也用不上去了。
   
坐時目之睜閉皆可
我們打坐的時候用功啊,這眼睛啊,還是睜還是閉呢?其實都可以,眼睛睜著,就是垂簾,開一條線,平時打坐都用這個辦法,如果坐到相當時候它要閉了,就閉好了,讓它閉,不必勉強一定要開著。有人說:哎呦,閉的時候光就不見了。不對,這光啊,不是一定要眼睛開著才發,是你只要心真清淨了,心開了,光就發出來了,不是說眼睛開著才能發。而且發光呢,固然眼睛也能發光,但是我們後面,不是眼睛放,所謂就是玄關一竅,就是我們這個兩眉當中,在這個眼睛能會放光,這裡有個眼睛嘛,外科醫生解剖大腦時就看到,說頭腦裡面還有一個隱隱的眼睛呢,所以,這裡也會放光,乃至於我們全身都能放光,腳也放光。噢,哪裡不能放光啊?通體是光,不一定是眼睛,就看你的心淨不淨了。眼睛開,睜著、睜開也可以,眼睛閉著也可以,所以一般都是開一線,而慢慢地閉了,反過來,假如你心亂坐了,就是你八識種子,被這個般若火熏得翻動起來了,這就心亂了,那時候你眼睛要睜開,大聲持咒,就把這一段翻動的亂境度過去了。還有你打坐,坐得要睡眠,昏睡了,昏沉了。哦,那眼睛要睜開,高聲念佛或持咒,把睡魔打退,這時候要這樣做。
   
若心未善安整,則睜閉皆非
他就說了,假如你的心沒有很好地安定下來,沒有離開散亂,這個整,就是我們是離開散亂。這是對立,相對治,不散不亂那是修整,假如你不安定了,不平靜了,沒有整頓好,那麼你眼睛啊,睜也不對,閉也不對,因為你心亂哪。反過來說,你心真定了,睜也好,閉也好,這才是用功的辦法。
   
任運而住,心無修整。散亂及無記不修整,則又非是
這句話說,任運而住。這個運啊,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運氣,運道, 哎呦,你的運氣好啊,碰到什麼好的事情啊;你的運道不好啊,碰到都是不如意的事情。任運,為什麼這有任運呢?這都是過去世所造的業障啊。所以,有好運有壞運哪!任運者,就是我們心安理得,為什麼我這個運氣不好,而別人的運氣好呢?你是不是就忌妒他,而眼睛紅而污蔑他呢,那都大錯誤了。你的運氣不好,這是過去世做的事情不好,是造業之故啊,來今生受報,所以“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運,就這麼樣子來的,但這個運,也會變的,不是死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啊。它這個因果關係,你只要多做好事,造善因,就把過去的罪果、惡果啊,變化了,變過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呢,就隨著自己的運氣吧,任者就隨,隨便它吧,它有好運,是我過去的世善因,我今生要格外珍惜,更多做好事,那麼你這個善運就更善了,就更長了。假如我的運道不好,我就怨報,在這裡做壞事,那你更壞了,所以我們這個運呢,雖然有好壞不同啊,但徹底講來,它是沒有,是空的,善也好,惡也好,都不可得,你真心空,我咬咬菜根也是好的,你真心裡不空啊,哎呀,你這裡吃山珍海味呀,也是不安定,也是不好。
   
一聲“呸”,萬緣放下,即保持本妙明淨之常照體,不應更有任何分別觀察。
萬緣放下,只要一聲“呸”,那麼一切就停止了,所有的一切念頭、妄想,都一切放下了,我們要萬緣放下來,就是在妄想紛多的時候,哎呀,趕快地要停止嘛。這個方便法就是“ 呸”這一聲,這一聲很起作用的,密宗的密法要訣,就是一個重要的口訣,我們迎頭一棒,就把這個妄念打斷了,那麼,一切放下之後,這個妙淨明體就現前了,你就保持這個妙淨明體了,不能再引起什麼這個妄想,那個雜念多端,一切都是空無所有,你想什麼呢?一切都不可得,凡夫啊,就是因為無明,把這個空假的東西啊,都認為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執著了,不捨得,造業受報。現在我們既然明瞭了,這一切事事物物都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你還想什麼呢?
    “呸”一聲,就是迎頭一棒,就把它打斷了,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口訣,我們經常在行、住、坐、臥,當中都用得著的,就用這個辦法,這一字訣,其他的辦法都不要了。所以大手印就是說:無修、無整、無散亂,就是用這個一字訣。我們行人,就經常保持這個境界,有念起處,馬上就“呸”,迎頭一棒,把它打斷,不要給它攀援,遷延下去。
   
諸法所顯唯此心,見其顯現亦此心,能所之體無二,唯一空寂
諸法所顯唯此心,諸法,我們上面講了,法是包括範圍很廣啊,就是一切的色相,一切的形相,所有的境界啊,怎麼會顯現的呢?就是怎麼會產生的呢?都是我們這個妙有真心啊。離開我們這個心,就沒有這些東西產生,譬如房子,要建造一座這個大樓,要請工程師先打圖樣,然後請這個建築師依照圖樣來建築,那麼打圖樣也好,建築也好,這是什麼地方的能力所顯現的?腦筋為什麼會動啊?怎麼會構思啊?怎麼會有手腳去做啊?你一口氣不來,還能構思嗎?還能去思想嗎?這個手和腳還能動嗎?還能去造嗎?它就不能了,今天所以能夠構思,打圖樣,能夠看圖樣,依照圖樣去做,這都是我們心的功能。所以說,諸法所顯唯此心,都是這個心所顯現的啊。
    我們上面講過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我們自己啊,都是我們本心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所成,不都是我們這個心麼?所以,離開我們這個心,就沒有這些相了,反過來說呢,離開了相,也不能顯現這個真心了。為什麼呢?真心無相,無所見啊,用相來反證,反推,從相上來反證。今天有這個相所顯現的,是我真心了哦,如沒有這個真心,是沒有這個相的。就像波浪與水一樣,波浪啊,是水所成,沒有水呀,哪裡有波浪呢?又如鏡子和影子一樣,有明鏡之故,它一定有影子,沒有影子,就不能說是鏡子了,因為你不能現影,哪能說鏡子呢?所以,看見影子,就證明這是鏡子,所以,是不離這個相來見性。但相,終究是鏡中之影啊,也不是我的真心,它是幻心,所以不即不離。見其顯現亦此心,相啊,成就了,成功了,顯出來了,看到這個相呢,也是我們的真心哪。所以我們上面就講了,現在我們眼睛看到一切的形形色色,是眼睛的功能嗎?不是!現在科學家也說,看見東西,看見物相,是大腦的功能,假如大腦不動了,腦神經不動了,眼睛看不見東西。
    科學家還沒有證明到這個根本的能量,大腦為什麼能動呢?大腦的神經能動,還是我們心的功能,所以能看見東西,是心的作用。眼睛啊,譬如是一個望遠鏡,拿望遠鏡一看,老遠的景相都看見了,都顯現了,這個望遠鏡能看東西嗎?不能啊,望遠鏡不過是工具啊,拿著工具來用眼睛去看啊。所以,我們就比方眼睛等於是望遠鏡,而心呢,才是等於是眼睛,這看見東西,也是心的功能,所以也是這個心。
   
能所之體無二,唯一空寂
就是能顯與所顯,都是我們這個真心。能顯現的這個景相,是我們這個心,遇到我們所看見這個景相也是這個心。沒有第二個,都是我們的真心。唯一空寂是它本來是沒有的,一個真空妙有的本體,它是一個不動不搖,寂滅,不生不滅的本體,所以是空寂的本體。
   
本自不生,即是顯空
本來是不生的,即是顯空了,因為本來沒有,不是空麼?假如本來有生的,就不是空了,有東西了。本來沒有生,這些相呢,不過是假顯、幻顯,所以沒有東西。它就是顯現,時時顯現我們的空體,本來沒有一切東西,是假相,你著什麼相呢?哎,不要著相,不是我們的空體呀,本來不生不滅的這個大體自然顯現了,這個體是妙有真空之體,所以顯空者,就顯妙有真空之體,它不是頑空啊。這個空啊,在世人看來,認為空無所有就是空,就是空對有講的,這裡有事物,就是有,那裡沒有,就是空。而我們佛經所講的空,不是這個空,也不是外道所認的斷滅空,認為人活著就有了,所以,外道要修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一死了就沒有了,其實不是這樣,不是這個斷滅空,它是這個妙有真空。
   
色空,明空,雙融之本覺智慧,光明大手印道
色空,明空,雙融的本覺智慧光明大手印道,那麼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空不二啊。因為所有色相就是我們這個妙有真空之性所顯現的,所以色就是空啊,不能把這個色空講成,色都是幻有,都是空的,沒有。不是這樣子啊,《心經》裡面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人講,色相啊,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沒有自體的,是空無所有的,都解這樣的空。這樣子解,不能說完全不對啊,不過不是切合實際,因為這個講的是“色即是空”。妙有真空,佛說的是色相都是我們的妙有真空所顯現的,就是本心,所以色相就是本心。所以,色空是雙融,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沒有兩種。
    明空,明是光明哦,明,也是明明了了,了了分明哦,這個光明也好,了了分明也好,都是我們的本妙有本空之體,都是本空體,所以色也空,明也空,這兩種都是一種,叫雙融。融,融為一道,色空,明空就融為一道,這是本覺智慧光明大手印道。你們真正證到色空,明空雙融了,就是沒有二見了,根本不分為二了,見相就是佛。所以我們說,拈一根草,就是丈六金身。那麼草怎麼是丈六金身呢?因為色相就是我們這個本體所顯現,你今朝所看見它,也是本體的作用、妙用,所以真正證到色空,明空雙融了,這就是我們的本覺智慧光明大手印道。本覺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這個覺道,就本來具有這個佛性,叫本覺道。但是現在由無明之故,不覺了,所以用功叫始覺,就開始來覺悟。始覺和本覺合一,那麼就是大手印道,所以智慧光明的大手印道,它具足一切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啊,是大智慧呀,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小智,小巧慧,小聰明啊。那個是小聰明都是在執著色相上面,還是住著的,還是造作的,還是有業障的。所以,不是真的智慧,我們要知道世間,出世間法,都了悟了,是大智慧,當然你就大放光明了。你不求光明,自然光明大放,因為我們這個本體是個大光明藏,哎,那個光明,大得很,不是一個兩個太陽,就像千萬個太陽一樣的大光明啊。所以這個大手印,我們上面講了,並不是像我們修密法的時候做個手印,有人就問了,你這個大手印啊,什麼手印啊?怎麼結法?這個大手印就是我們的本覺體,就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所以是再大的沒有了,大而無外,再比它大的東西沒有了,它是包虛空的,虛空不能包它啊,這稱為大手印道。道,我們上面講了,通達之意啊,證到這個大手印,證到本體了, 成就佛道了,我們要成就佛道呢,就是上面就這麼講了,要專一, 離戲,所以你們只要專修一個法門。
   
根本智,後得智,真實修,非真實修,乃至此法彼法,深廣或非深廣,一切等量之計執,完全放下,示為越深廣量之殊勝修王
這就談到所謂根本智,就是我們每個人,一切眾生的根本,都具足無漏智慧,就是因為無明,執著了假相而忘記了本體,所以這個根本智,就被這個無明所包裹起來了,雖然包裹,它不失啊,不失掉啊, 還是有啊,不是像個寶貝失落了,沒有了,它還是有,這是根本智。
    後得智,就是我們用法修啊,修到把迷雲驅散了,就開了般若智慧了,這是後得智。所以根本智就是體,後得智就是用,真實修,非真實修,這都是戲論哪,就是我們修真實法。本來法都是借用的,沒有什麼真實不真實,但是在你用的當中也有,譬如,你修那個求神通,
    做氣功等等的,尤其是這個密宗裡面起用法很多,它不是證體的。所以真實法,非真實法,真實修,非真實修,就是你真正要明心見性,證本體,了生死,這是真實修。你這里弄精魂,弄小聰明,弄神通,這不是真實修。所以,乃至此法彼法,這個法門很多啊,深廣,非深廣,有的法是很深,像我們這個大手印是很深啊。你要著了個有相的密法,觀這個光啊,紅光啊,藍光啊,白光啊,那是一開始人修的,做基礎的,所以叫非深廣法了。譬如我們說禪宗,它是高深的法門,沒有大好根機的人,是參不上去的,那麼修淨土宗,那就比較方便得多。所以,深廣非深廣,這句話並不是說淨土宗不深廣,淨土宗它也是很深廣,因為它是三根普攝,一切法都包括在內了,大根大智慧人 念佛也得開悟見性成佛,小根小智人念佛求生西方也得解脫,所以它也是深廣不可測的。
    一切等量的計執,完全放下。這些東西呀,都是比量的法,我們是計好計壞,計長計短,計是計非呀,這些是非,都把它放下來,才叫做越深廣量的殊勝修王。你放不下來修啊,都不是殊勝的修法,所以真正修的修王,就是要能夠一切放下來修,不要在這裡討論是非、長短、得失、利鈍,你一切放下,譬如已經死掉了,那你去修就能上路了,這叫做修王。修行當中的王,至高無上的,你不放下來修,再有很好的法,你也不究竟,所以要究竟不究竟啊,就看你這個人是不是能把一切東西放下,你要有所要求,有所計執,那你總不能究竟,再好的法也不究竟。反過來,你能通身放下,絲毫無著,法也沒有,那才真究竟。
   
必如此,方為徹底之無散亂
我們做功夫啊,必定要這樣子做,才是徹底的無散亂了。我們做功夫要無散亂麼,這個心你不要散亂啊,真正你一切放下,沒有東西了,你還散亂什麼呢?我們有所馳求,有所企求,那麼心就散亂了。你叫伊定下來它也定不下來,你現在一物不沾,什麼都沒有,你亂什麼呢?所以我們說一心不亂,就是無心可心啊。要無心之故才不散亂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念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時脫落,心也沒有了,它還有什麼散亂呢?所以佛講這句話,就是寓高深之理于普通的言語之中啊。人家說:哎,這個一心不亂啊,我們不要啊,這是現在修淨土人講的,佛說要,他說不要,他比佛還高深呢,這都是妄人妄語哦。所以我們必定要一切放下,這叫徹底的無散亂。
   
無作無求中,還須離斷滅、邊見方合正義
無作無求當中啊,我們上面講了無作無求,就是作無所作啊,一點兒沒有希求啊,還要離斷滅邊見,方合正義。斷滅、邊見,這兩種見,都是邪見,外道和我們有的凡夫,都是說,活著嘛是有的,死了就沒有了,叫斷滅見。這個邊見呢,就是你說有,就倒在有邊,他說無,就倒在無邊,這都是邊見,所以是要斷滅邊,這個邊見要取消。著有的,有邊見,這是凡夫啊,活著時候著有,妄念翻騰,都這裡計較執著,他說死了就沒有了,這是斷滅邊見。
    雖然是無作無求了,你也不能弄個豁達空,不要說是無作無求啊,我作無所作,我也沒有希求,就是豁達空,空無所有,變了個頑空了, 那更錯誤了。假使是豁達空,還不如著有了,著有,比你那個豁達空還容易得度一些。豁達空,就更難度了,因為我們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是空界呀,就是色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都是空界。所以執空的人,就升到了這個四空天去了,
    那個時間很長。
   
其無作恐落偏空涅槃
所以,必定要離開這個斷滅邊見,不能執著一個斷滅見,你執個斷滅見,那麼你就要落到偏空涅槃了,就到了四空天去了,住在那裡面,時間很長很長,前五百萬個大劫,漸漸地入定了,後五百萬個大劫,就慢慢地出定了,這麼許多劫數啊。一個大劫要十三萬四千四百四十三萬年,這麼許多大劫,耽誤了修成了,不行。

6   《光明大手印要释》之六

 

以下摘講貢嘎上師《椎擊三要訣勝法解》
未得妄念起滅之要者,則所起妄念皆為滲漏
沒有得到妄念起滅之要者,就是沒有明確知道,這妄念生起滅是怎麼一回事情啊?怎麼有這個安念會生起來的?怎麼能夠才能消滅它?沒有曉得這個要法,就是方法。那麼這所起的妄念,皆為滲漏,你所起的念頭,都是像這個有漏種啊。滲漏的就是有漏法,就是像笊籬撈東西都漏光了,所以這個妄念,本來沒有啊,生也是假起,滅也是假滅,根本沒有,所以叫做妄念。你要執著了妄念上面,要消妄念啊,這個妄念消不光了。叫妄念,妄者就是根本沒有,譬如是空花水月,空中有花嗎?空中沒有花,空中的花是壞眼睛,眼睛有毛病,有翳了,看出來有花,好眼神看見是沒有花。水裡的月亮影子是假的,你撈不到,沒有啊,所以這個妄念哪,根本是沒有,所以叫做妄。你只要一明白,噢,都是沒有,都是假相,那麼它頓時就消了,你就不著相了。所以,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呀,你在這裡想把妄念去光啊,是去不光的,越去越多,以妄制妄,其妄更甚,就更為多了。
   
是皆集結輪回之業因
你要弄這些妄念去呀,都是集結輪回的造業之因,是造輪回的業的因,所以修佛法要曉得這個要訣,要怎麼樣子修法。不然呢,就走錯路途,在造輪回之業,就是不得出六道輪回生死。
   
故妄念須起滅隨無 而善護持
所以妄念,須要生起和滅掉的時候,隨便它一起之後就沒有,須起滅隨無,就是起時,妄念起了不要攀援,不要住著,起來之後,你讓它起,不要拉住它,它自然就沒有了,所以要隨無,就是一起之後啊,你不要拉住這個妄念,攀援這個妄念,跟著妄念跑啊。妄念一起 你說這是假的,不可得,不睬它,這個妄念自然就沒有了,就隨無。所以宗下說兩句話,叫“青山本不動,白雲任去來”呀,“青山”就說我們這個本性,它本來是不動搖,本來不生滅,“白雲”就是妄念,妄念啊,你起來呀,任你起來去,我不睬你,這個妄念它就站不住腳了。
    譬如孩子啊,小孩子吵鬧,你越是這個心疼他,越是要嬌養他,哎呀,怎麼樣子哄騙他,他越是不肯停止,吵鬧得更為厲害,他吵,你不睬他,他這裡吵吵看,沒有作用嘛,不起作用,大人不理我,他也不吵了,他慢慢就睡著了。同樣的道理,這妄念隨起,你不睬它,它也就隨無了,你妄念起來之後,你用心地打它,消滅它,它更為多了。就像這個渾水,你越攪,它越渾哦,我們不攪它,就是不睬它,須要曉得妄想起滅上就是我們的這個習氣呀,串習動慣了,多生歷劫以來動慣了,現在雖然曉得這個妄念不可得,不要睬它,但是這個習氣動慣了,它還是在動,一下子停不下來,所以叫做“理現念猶侵”啊。就是道理明白了之後,顯現法身了,妄念還是來侵犯你,“風停浪猶湧”哦,風雖然停了,這個波浪暫時還停不下來,還有這個波浪它打來打去,慢慢地停下來。我們曉得這念頭起來之後,不要怕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一來,你看見不跟它跑,讓它去,它自然就停息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曉得,要念起就看見,看見不跟它跑,那是最好的息妄的方法。
    從前有個梁山禪師,他的弟子就問他:“師父啊,家賊難防時如何?”家賊,這個賊呀,不是從外面來,是家裡人,家裡人你防不勝防啊,他把你東西都偷光了,難防怎麼做?怎麼辦呢?這就是說,我們的妄念,在這個心裡面,腦海裡面不停地湧起來啊,防不勝防,怎麼辦呢?梁山禪師說:“識得不為冤”。你妄念起了,看見它,你就好了,看見它,你就不跟它跑了,這個妄念就消了,所以“識得不為冤”啊。
    我們要曉得妄念的起滅,要曉得方法啊,這是用功的要訣,每個用功人都是要消滅妄念,所有的宗派的方法都是如此。譬如淨土宗念佛,禪宗參禪、參話頭,密宗的結印、持咒,都是用來消滅妄念的手段。因為心無二用啊,我們心用在這個念佛上、佛號上,那麼這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時,要用點力氣的,就是要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要心念耳聞,要耳根攝牢這個六根啊。攝牢這個意根,用耳根攝牢意根,就是第六意識,攝牢這個第六意識,它的意根不動,那麼我們這個心才能靜下來,假如是你有口無心在這念念了,那又靜不下來了。一切法都是消你妄念之法,我們曉得怎麼樣息妄,就是念起不住,不跟它跑,不攀援,不睬它,你能練就這個不睬它的功夫,這個妄念就沒有了,這就是善於護持,就是善於護持本心啊。不能跟著妄念去,不能跟著妄念跑,要善於保護修持。
   
於妄念所現,知其自相,乃可護持,起滅無連續性,而如在水上繪圖也
這個下面說了,於妄念所現,知其自相,就是妄念起的時候啊,你曉得妄念不可得,就知其自相了,就是妄念都是空的,不可得,沒有,叫知其自相。自相者,就是根本沒有啊,沒有本質,都是妄想,它生起來你不睬它,它自然就滅掉了,這個妄念就沒有連續性了。不然呢,你睬它,它就攀援不息了,由張三攀援到李四、趙五、王六不掉了,這個停不下來了。我們曉得這個妄念不可得,如在水上畫圖一樣,水上畫圖畫,畫得成功嗎?你用個棒,用個筷子,在水上面畫好了,一筆起處,這個水馬上就合起來了,沒有痕跡,一點兒痕跡沒有。
    我們起念頭要像水上畫圖一樣啊,隨起隨滅,一點兒痕跡都沒有,時時保護這個妙明真心,空空寂寂的,永嘉大師說“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這個寂寂的,就是說,我們這裡寂然不動啊,沒有念頭起。但是寂寂啊,要惺惺,要了了分明啊。不是寂寂到了無記,就是沒有知覺了,那死掉了,死水裡面,也不行。所以,我們雖然是寂然不動,但是感而後通,馬上就是能夠應物起用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就是能應萬緣而起妙用,雖然起妙用,卻是寂寂的,就是不動的,所以“寂寂惺惺是”。
    這“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惺惺啊,就是我們了了分明的,
    要求不動,要寂然不動,假如你是了了分明在這裡亂動,亂想,那就不對了,是狂想了,那也不對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地善於保護這個本體,叫做護修,就護持本性而修,一切時候,就像水上畫畫圖一樣,不能夠有痕跡的,就是我們要知道,所有一切世法,世相,所有一切心法都是不可得的,哎,自然它就不動了。
   
以下摘講貢嘎上師《祝拔宗契合俱生大手印導引》
六法者:不思,不想,不尋伺,不緣,不修,住自然(亦名不動)
六法,這裡講六種方法,因為這些大手印裡面,都是揀重要的,對於學人很關鍵的言句摘錄下來的,所以這裡講的六法,六種就不思,不想,不尋伺,不緣,不修,住自然(也就是不動),這個六法啊,不思,什麼叫不思呢?下面就講到了。什麼叫不想?什麼叫不尋伺?什麼叫不緣?什麼叫不修?住自然?這個下面一條一條來講。
   
真實遣除倐起之心垢,至究竟地
用這個六種辦法,真實遣除倐起之心垢,用這個六種辦法,把我們這個不知不覺的,忽然之間起來的妄念哪,就是心垢,倏起之心垢,能夠真正除掉。你不用這六個方法呢,就難除了,除到叫什麼?至究竟地哎!到徹底了,究竟了,就是圓滿了。
   
根垢拔盡,則無可說,仍依上六法為護養
根垢拔盡,就是我們的一切種子、根垢,都能夠拔光了之後啊,則無可說。還有什麼話說呢?一切都沒有了,清淨自然了,無話可說了,仍依上六法為護養,法自不可得,說也不可說了,但是你保護啊,還是要需要的,因為小孩子還沒有長大。根垢拔盡,就是說我們是已經悟到本性,但並不是已經到了究竟圓滿地,就是你已經悟道了之後,也沒有話可說了,因為你所悟的真理和佛一樣了,但是事呢,還沒圓滿。因為你這個習氣種子還有,現在說的根垢呢,還不是種子都拔盡了,不過就是說,你這個情況呢,一旦機緣成熟,根塵脫落,見到本性了,這話是這樣子的。所以,還要依照上面所說的這六種方法來保護長養聖胎,使它能夠從小孩子長大成人。
   
不想者,不想過去,恐增實執,為生死因
什麼叫作不想呢?就是不要想過去的事情。過去己經過去了,《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就這個意思,就是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要想了,想了沒用處了。“恐增實執,為生死因”。你總想過去的事情啊,怎麼怎麼怎麼地,你就執牢了,還執法啊,執著了之後,那就是生死的因了,本來沒有生死,你執法之後就是生死了,這是生死因。
   
不思者,不思未來
什麼叫不思呢?就是不要想未來的事情。不想,就是不想過去。不思,就是不要去思未來的事情,未來還沒有來呀,你想,你考慮做什麼呢?這個世事變化多端,不可捉摸,不要去想,不要去考慮了。
   
恐增懸慮,障分別智
恐怕增加了你的懸慮啊,你時時刻刻地考慮未來的事情,“懸”是懸掛在心裡面,放不下來,你這樣考慮,障分別智。分別智是後得智,就是我們能曉得一切事情怎麼樣子,怎麼樣子哎,但是,我們不執著它,假如是有這個分別了,有執著了,那就不是智了,那是識。識是分別,所以就識和智的分別呀,就是相差這麼一點點兒,一個執著,一個根本不執著。長短、是非、好壞、得失都知道,但是心裡面面沒有這個得失之心,沒有愛憎取捨之心,這就是智。假使你著在思想未來,就是障你的分別智了。
   
不尋伺
什麼叫不尋伺呢?就是不尋伺現在。尋伺,就是細細地考慮叫尋伺。尋伺,這個尋伺兩個字啊,現在不用了,過去是常常用的。六祖徒弟石頭希遷禪師,那時很小,到六祖那裡去了,參六祖,還很小。六祖看他,年紀這麼輕啊,你來了,但是我快要圓寂了,不能領導你了,就講:你尋思去。
    尋思去,這兩個字哦,尋思,就叫他尋找青原行思,青原行思是他大師兄。我們知道六祖兩個大徒弟,一個南嶽懷讓,一個就是青原行思,這個就叫他找青原行思去,跟行思那裡去參禪,那麼他聽了尋思去兩個字,那個時候常用這個尋思,就是細細地考慮,就這裡想想, 細細地想想看。所以石頭希遷聽六祖吩咐他尋思,他以為是叫他細細地考慮,他就坐那裡想啊,想啊想,後來有人問他:“哎,這個這個小沙彌啊,你這裡想什麼?”
    石頭希遷答:“師父叫我尋思,我這裡想啊。”
    “哎呀,你錯了!這個尋思不是叫你這裡細細地考慮啊,是叫你尋找你大師兄青原行思去哦。”
    這個希遷禪師才知道可去參這個青原行思,而且在青原行思座下開悟,他就繼承青原行思的法,不是六祖的徒弟,是六祖的徒孫了。
    尋伺,就是細細地考慮,所以不尋伺就是現在的事你不要去管啊。
   
恐追究法空,反起妄見
現在呀,才說現在,現在不可得,因為現在不停留啊。你看那個鐘錶上的秒針,嚓、嚓、嚓、嚓、嚓、嚓,在那轉過去了,才說現在,已成過去了,哪裡有現在呀?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說“現在心不可得。不可得也,你想什麼呢?”恐追究法空,反起妄見“恐怕你呀,追究了,說是一切都不可得,空啊,你就落到斷滅空裡去了。哎呦,一切都空,都不可得麼;哎呀,他說佛也沒有啊,那我修什麼心啊?那是妄見了,不曉得這個空,空,空,空裡得成功。我們有妙有 是真空,而不是這個斷滅空啊,所以反起妄見就不對了。
   
不緣者,恐於根塵相對,著美惡取捨差別,亦墮妄見
不緣,就不跟它什麼東西跑,叫不緣。為什麼要不緣呢?恐怕在根塵相對的時候,著了這個好啊,壞呀。好了麼就要啊,取啊;壞了就要舍這個差別的心啊。也是起了妄見了,也墮到妄見裡面了,所以,不要緣啊,也不要跟著境界跑,這個很重要的,我們凡夫就是跟著境界跑啊。
   
不修者,不作明想,空想
什麼叫不修呢?我們常常把這個大手印說是不修,不整,不散亂。不修者,就不作明想,空想。不要想到我們要放大光明啊,不要想我們要一切都空啊,為什麼?恐怕你執著了,放光明,放光明啊,著在光明上了。空啊,空啊,空啊,著在空裡,他墮了四空天去了。所以, 不修者是這樣個意思,不是叫你不時時觀照,我們要時時觀照不著相。是不要執著這個空明,這個上面還沒有說樂了,我們上面說了空,樂, 明哦。樂執著了,就是不出色界,所以這個也不可執著,這叫作不修。所以這裡講得很分明了,不修,不是我們什麼都不修了,連觀照也不需要了,而是不要住著空,樂,明,住著空 樂 明你就不出三界了。
   
住自然者,心不動搖,安閒無事,如乳嬰之恬適
住自然,自然就是不動了,就自然而然,任運啊,隨緣哪,住自然就是心不動搖。哎,不要看見人家好,心裡羨慕而眼紅,想到自己不如人家,自己又生了苦感,那就壞了。住自然哪!好,也是一場夢;壞,也是一場夢,都不可得啊。我們中國話就是知足常樂,你自己的心滿足了你就快樂了,你的心不滿足,貪得無厭,你再升官發財。你也是苦啊!所以要住自然,就心不動搖了,就任運安閒哪。安閒無事,多麼好啊,穿得布衣暖,咬得菜根苦,那麼就是好,我心滿足啊。心裡不太平,你再吃山珍海味,你也不行,也是煩惱。
    我們舉一個例子,那個要殺頭了,要槍斃了,你大碗酒給他喝,大塊肉給他吃,他能享受嗎?他能自在嗎?他不行了!所以我們這裡心裡很空閒,一點兒事情沒有,一點兒牽掛沒有,一點兒煩惱沒有,儘管菜飯布衣,可是很安閒自在,所以無事逍遙,則任運逍遙自在呀。
    如乳嬰之恬適,就像吃奶的嬰兒一樣悠閒自在,舒適閒蕩。這個心裡一點兒東西都沒有,君子坦蕩蕩,一點兒東西都沒有,小人長戚戚,小人這個心裡呀,總歸是想這樣,想那樣,不得自在,哎,煩惱得不得了。所以恬適、恬然,就適於自然,你看喝奶的嬰兒,他曉得什麼苦啊?曉得什麼樂?他不會,他一點兒也沒有,他都很自在的,吃飽了就睡覺,睡醒了又吃,他一點兒事也沒有,就如乳嬰之恬適,所以我們修道啊,就是要修到這個境界。老子就講了,能如嬰兒乎?就是我們修道人,要像嬰兒一樣,一點兒事情沒有哦。
   
隨所顯現,無所取捨,不為戲論所亂
隨所顯現,無所取捨,很重要的啊,就是隨你的這個境界,你的運道,你的緣法所顯現的,無所取捨,不要有愛,要取;憎,要舍。愛不取,憎也不舍,就沒有愛憎,所以你就安閒自在了。假如你有取捨之心,你就煩惱了。不為戲論所亂,所以一切事情,這好啊,醜啊,美呀,惡啊,這都是戲論啊。為什麼呢?所謂好,所謂美,所謂醜,所謂惡,沒有一定的標準的。譬如一個人美不美,各人的審美觀念不同,有的人看來這個很美,哎呦,美、美、美,但別人說,哎呀,不美、不美、不美,沒有一定的,都是相對的。各個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論點就也不一樣了,所以都是叫做戲論。不為戲論所亂,因為世上本來沒有事啊,唯庸人自擾之!

元音老人心密三祖

  • 元音老人 講述
    余金成、楊雲龍 整理
  • 傳法風格 元音阿闍黎論著《略論明心見性》面世,啟教界以悟入為根本,振聾發聵;《佛法修證心要》出版,示學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銘心。 為輔導後進進修、釋疑、除惑,其他論著尚有《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心經抉隱》、《大手印淺釋》、《淨土指歸》、《楞嚴要解》、《心經大義》、《中有成就秘笈》。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