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證心中心法》

1   第一集 啟七

 2013-12-19
    問:組織起來一起學,這樣督促學習。
    答:這個要看條件,這個不是必須馬上要學的,因為你要知道學佛的目的在於哪裡。首先要了脫生死,對吧。所以我們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接下來是什麼?救度眾生,那救度眾生呢,你就要深入經藏了。深入經藏的目的,就是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這叫智慧寶庫。智慧寶庫我們要啟用它,這才存在說:哦,我們要開始學習了。所以首先要明根本,才能夠知道如何去啟用這些。那我們前面所講的,好多人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下手。其實學習理論,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為你不明根本,不明根本你去學理論,再加上沒有人指導,或者說指導的人也不一定透徹。要是指導的人能夠透徹的話,他不會讓你從知見上下手,肯定先讓你培養定力,所以這個指導人很關鍵。如果說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你去讀這些,讀幾十年下來,好了知見有了,你想要開始上路打坐了,那個時候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呢?年紀大了、老了,修不了了,老弱病殘了,所以這就錯過了大好時光,對吧!所以說我們組織學習是可以的,但不是一大堆人在一起。你一大堆人坐在一起,打七可以。因為水平不一樣,參差不齊,不是在一個水準上。所以你要組織大家一起學習,某些教理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夠深入,太深入了,就變成從知見下手了。所以禪宗它有一句話是這麼講的:“解門一開,悟門頓塞。”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解門就是解知見,就把開悟這個路子給堵掉了,不是從心地上來做功夫,而是從意識上來下手。所以說解門一開,悟門頓塞,自古以來不允許解公案就是這個道理。
   
    1問:蔡老師,我問個事,我現在就是只打坐,還是也看點書呢?
    答:打坐嘛。
    問:就打坐?
    答:打坐先把自己找到嘛,找到自己,打坐為主吧。
    問:就打坐。
    答:你像我們好多師兄,看了視頻之後:嗯,這個法好,馬上找老人的書來看。那老人的書呢,我們不管是讀哪一部書都好。《佛法修證心要》第一篇文章就是《略論明心見性》,看完之後看不懂。
    問:對,說的就是看書看不懂。
    答:為什麼看不懂呢?看懂需要有水平的,我們都還沒水平哪裡看得懂啊。
    問:那就得打坐?
    答:對啊,打坐先培養水平嘛,把水平培養起來再去讀。那打坐了一段時間之後再去讀,哎,看懂了。所以你打坐越是深入,你就越能夠看懂一些東西,包括讀經也是這樣的。
    問:我有一次打坐,感覺就是好像什麼東西給我灌什麼,我就說坐得這麼輕鬆。
    答:那就只能找感覺了唄,讀不懂意思就只能找感覺了。我母親沒打坐之前呢,她晚上睡不著覺,失眠。晚上睡不著覺,我拿了一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給她看。她說:我都不信這些東西的。我說:我不要你信啥嘛,你只要看,看了之後能夠睡得著覺就可以了。她反正睡不著覺,就拿那本書來翻,翻啦翻啦,翻了一會兒就睡著了。過了幾天,我看她睡得挺好嘛,我就問她:怎麼樣,這經有作用吧?她說:我都不知道裡面在講什麼,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我說:對嘛,不要你懂它嘛,目的就是讓你睡著,睡著了目的就達到了嘛。我說這個佛經還是有作用的!後來她打坐了,修六字大明咒,一座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哎,這佛經她能夠讀得下去了,她知道這裡面講的是什麼,所以說這個定力是要培養的,否則你看不懂、讀不懂。
   
    2問:老師,經要讀,坐也一定要打,配合來修,才比較合適哦,如果只是單方面都不行。
    答:可以配合著來。
    問:我聽一個出家師說,如果只是單方面都不行。
    答:也可以。你在指導下單方面也是可以的,不是說不行。
    問:他說盡是讀經的話容易狂,盡是打坐的話容易疑,他是這樣說。
    答:不一定,那是沒有指導,沒有方法他才會疑。
    問:最好的方法就是又打坐又讀經書?
    答:那也未必,也要有指導。相應的,就說你修行修到某個階段了,介紹你去讀某一部經,這就可以把你很多疑問給化解開,它是相應的。但這都是要有人指導,所以這個指導老師就很重要啊。
   
    3問:像我們初修行的,原來是很多佛理都不懂。
    答:不懂你就多打坐嘛,你懂打坐嗎?
    問:現在懂了。
    答:懂打坐你就多打坐。像我們的師兄都知道,坐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會跟大家說,你去讀《圓覺經》嘛。你讀《圓覺經》,那你就要讀《大乘起信論》,兩本是在一起的,對不對?我經常跟大家說,你要讀《圓覺經》啊,因為讀了《圓覺經》,很多問題就解決了,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在你沒打坐的情況下讓你去讀,你讀不進去呀,它沒有出現相應點,你讀不進去的。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說:佛經印證我們的修行,我們是在實踐佛經所講的一切,這個叫互相印證。佛經在印證我們的修行,我們也在印證佛經的正確點,這就是相應了。所以我們這個宗門的名字就很好聽──印心宗。每個階段都可以印心的,從最初的修學開始,一直在做相應的指導、系統的指導,一直到你大徹大悟,這是宗門的特點啊!
    問:我看那《二祖全集》講的也是說,《圓覺經》和《金剛經》最相應。
    答:所以叫作無上相應,無相法門無上相應。這個相應的根據、根源就在定力上。有定力存在才會有相應,所以說就要培養定力。定力還有一個特點,要敢於承當。如何叫敢於承當呢?要相信自己!
   

2   第二集 預七

 2013-12-21
    今天是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號,從今天晚上的零點開始,我們就開始打七了。我們今年準備的是五個七,連續打五個七,能夠在道場連續打五個七,這個在全世界都是比較少有的。因為這個打七要具備、具足很多條件。這個人力、物力、財力、師力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在我們國內,能夠連續打四個七、五個七的道場還是比較少有的。
    我們今年這個打七是限制人數的,因為我們上師元音上師跟我們講過,打七人數一般都是在十六個到三十幾個人之間,這樣能夠把大家照顧得比較好。這個打七是給大家一個剋期取證的機會,同時也是在檢驗我們平時的修行怎麼樣。大家有這麼一次機會到這裡來打七,我們首先是要照顧好大家,讓大家能夠吃好、睡好。因為我們都知道,休息好了對我們打坐、修行幫助是最大的。所以我們經常也說一句話,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修行。一定要休息好,特別是要吃好,因為我們打坐很消耗體力。所以大家一定要吃好,營養要充分,在這個前提下去打坐,大家這個定力增長得就比較快。我們深圳的師兄打七,因為沒有人做飯,下座就是吃餅乾、吃泡麵,俗稱叫打了兩個餅乾七。那這個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充其量只能夠說是一次共修,談不上打七。因為我們的上師元音上師跟我們說,打七一定要有傳法老師在場,那樣才可以做相應的指導。當然,深圳那些師兄打的這兩個餅乾七並沒有老師在場,充其量只能夠說是共修。
    我們說,這個打七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有幾個注意事項,這幾個注意事項我們平時共修的時候也交待過大家。那來我們道場打七的師兄,絕大多數都在這個道場參加過共修,也有一些師兄曾經參加過好幾次的打七,所以對我們這個道場的要求是比較清楚的。也有一些師兄是剛來的,甚至剛剛跨入佛教的門檻還沒有多少天,這些都是被我勸來的,所以說這裡面的注意事項,大家還是要好好地聽一聽。
    我們這個打坐是金剛持,持咒的時候不出聲,這眼睛是不睜開的,身體是不搖擺的,這個腿難受就難受吧,儘量忍住。把注意力放在咒上,放在我們這個聞性上,放在聽上面,不要放在痛上面,所以要一動不動。不管是修哪一個法,心中心法也好,六字明也好,阿彌陀佛一字心咒也好,哪怕就是財神法也好,要求都是一樣的,要保持一動不動,這樣子我們打四個小時才能夠順利地堅持下來。如果動了,那麼這四個小時坐下來是很困難的,簡直就是在受苦受難,不但沒有培養出定力來,對身心來講也是一種摧殘,只有一動不動才能夠迅速地培養定力。那這個定力培養出來之後呢,我們就會發現,這打坐實際上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摧殘。
    我們這個打長坐就是培養歡喜心,這歡喜心來自於我們微笑持咒或者說微笑念佛。我們打坐的時候,能夠全身心地放下,同時把這個微笑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這個歡喜心培養出來之後,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不管在什麼地方,別人看你就是滿臉微笑,“哎呀,這個人學佛學得好哇,學得滿心歡喜”。這是通過我們這個打坐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愁眉苦臉啊。我看好多地方的師兄呢,他不懂得這個微笑持咒的竅訣,滿臉都是愁容,一跟我交流就是一句話:“老師啊,我天天都在堅持啊!”看上去是很痛苦的。如果學佛學得那麼痛苦的話,只能夠說他跟我們這個法,跟佛法不相應,所以他修起來是痛苦的,而不是歡喜自在的。所以這些都是訣竅,我們這個歡喜心是要培養的,跟我們的定力一樣,定力也是要培養的。
    那我今天也跟兩位師兄交流過,我說:你們知道啥叫定力嗎?我問的這兩位師兄,有一位是老修行了,另一位剛學佛不久。但是不管是老修行還是剛開始修學的師兄,都沒有回答出來定力是什麼。我們所講的定力最初就是注意力,你注意力放在哪裡了?像我們持咒的時候,注意力放在咒上,這個時候我們是體會不到什麼叫聞性的,所以只能夠說注意力放在咒上。那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這個注意力明顯集中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注意力培養出來了,開始具足了定力。相應的來講,我們在打坐這個過程當中,沒有那麼亂了,念頭沒有那麼多了,逐漸逐漸地這個念頭它會變得很平淡。那麼下座以後,不那麼喜歡去攀緣了,這是相應的。所以我們說這個法門啊,它叫無上相應法。不同的階段它會有不同的相應出現,而且這些階段呢,我們時刻都在超越,時刻都在超越自己。
    所以先是從這個注意力開始,注意力能夠集中在咒語之後,相應來講,念頭就不會反覆得這麼多。慢慢地,這個念頭會變得很微細,同時我們這個持咒速度會加快。這個在我們這次打七中,更能夠體現出來。所以這個咒跟念頭它是相應的,持咒的速度跟我們念頭翻滾的這個過程是相應的。所以這個念頭它變得越微細,我們持咒的速度它就會越快,同時這個身體上會出現很多微妙的變化。這些微妙的變化,我們都不要去理睬它,不理睬它的話,那麼這整一個打坐的過程,自己是很清楚很明瞭的。
    隨著這個念頭變得越來越微細之後,我們這個持咒的速度也會相應地提高,這個身體上它會出現化空的現象,對此大家不要驚慌,也不要害怕。好多師兄說:“哎呀,我怎麼不見了呢?”害怕了,怕失去這個身體;也有的師兄喜歡追求這個境界,一化空了,哎呀,高興啊,身體終於沒了。那這一高興也不得了,過幾天找不到這種感覺了,又開始懊惱了,以為自己修行退步了。
    其實啊,這個身體有和沒有只是一種覺受,這個覺受是虛幻的,就像我們睡覺的時候,有幾個人能夠察覺到自己的身體存在啊?所以這個覺受它是虛幻的,並不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大家出現身體化空的時候,既不要驚慌恐懼害怕,也不要喜歡這個境界,不要去理睬它,只管去持咒,這些都屬於能所,這身體有和沒有都屬於能所。最後,我們持咒的時候,念頭斷了,念頭斷了是建立在微細流注上。什麼叫微細流注啊,就是我們持咒的時候會發現,念頭變得模糊不清,形成了一條念流,能夠察覺到這條念流就像江水一樣,一直都在流,但是看不出它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叫微細流注。出現微細流注的時候,就是我們離這個斷能所不遠了,已經很近了,當然,斷能所它還需要一個願力。所以我們說平時要多發願,我們的願力越大,能所斷得越快,這樣的指導和我們這個修行它都是相應的。要是能所斷了,再加上這個身心化空了,那麼我們這個時候是真入定了,入禪定了!咒也沒有了,能所也沒有了,一切妄想執著也沒有了,身體的現象消失了,這個時候大家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歡喜,不理睬它。
    這種現象在打七的時候,尤其是在打長坐,打我們這五個七的條件下,它會頻繁地出現。所以跟大家做這個提示,就是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大家不要恐慌,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相。也不要去執著,這身體既然是假相,你執著它這個境界幹什麼!不動不搖,繼續打坐,時間不到我們不下座。不管出現什麼境界,既不去攀求它,也不去討厭它,更不去害怕它,保持我們這個打坐的姿勢,一直坐下去,直到時間到了,我們再下座。那麼在這個下座以後,每天的這個時間用來提問和開示,我們又可以坐到這裡來,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按順序來一一提問,老師在這裡給大家做解答。
    所以我們在打七的時候,要注意下面這三個要素:第一個,要有大願,我們的信願是:了脫生死,見性成佛,度一切眾生。這個願要迫切,這是第一個要素;第二個,就是遇到境界不要亂。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遇到境界不要亂,不要理睬這個境界;第三個,有什麼問題要問老師,師兄們之間不作交流。
    好了,我們這裡再回過頭來,講一下我們這個宗門修行的特點。因為這裡面有一些師兄是剛來,剛剛參加打七的,有的師兄是老修行,但是東拜師西拜師,學了個大雜燴回來,連最初的這個用功都不知道了,所以還得從頭再說。我們這宗門的特點,是用佛咒或者說佛號,直接從我們的聞性下手,不是從知見上來下手。這聞性所體現出來的就是第八識,知見是體現在第六識、第七識上;直接從第八識下手做功夫,它不用經過知見這一關,我們管這個方法叫作無上相應。
    直接在第八識上下手,從阿賴耶識下手,從我們的藏識下手。所以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妄念紛飛,煩惱不斷,剛開始都是這樣。這個都是無量劫來的種子,從我們的八識田裡面翻滾出來,我們管這個過程叫翻種子,它跟從知見下手是不一樣的。如果從知見下手的話,我們要讀很多書,要聽很多開示,但是在修行上都是被動修行,而我們從聞性下手去做功夫它是主動修行,這是截然不同的,下手不一樣。我們還有師兄問能不能用寶瓶氣來呼吸?不用,我們是自然呼吸。不管你用什麼腹式呼吸也好,寶瓶氣呼吸也好,到快死的時候你同樣還是自然呼吸。這個自然呼吸是娘胎裡面帶來的,就是這樣,它改不了的。你平時怎麼去作意都好,到你思維控制不住意識的時候,你還是會自然呼吸。所以我們用的就是自然呼吸,而且不用去理睬呼吸。像有一些南傳的內觀法,它要從呼吸下手,要去注意呼吸,我們不用理睬呼吸,直接從耳根下手。六根當中耳根是最圓通的,所以直接從耳根下手。這呼吸用的是鼻根,當我們修行修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我們會體會到六根是並用的。雖然說是耳根,實際上六根是並用的,同時都在作用,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大家都已經進入禪定了。所以你能夠體會到六根是並用的,缺一不可,這是後話了。我們隨著每天打七的進度,每一位師兄打坐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境界,我們都可以做相應的跟進,也會做相應的指導,到時候大家不要有保留,要暢所欲言。
    我們很多地方的師兄,都在關注我們這次打七,所以大家有什麼問題不要藏著掖著,要拿出來。這個時候不拿出來,什麼時候拿出來啊?要暢所欲言,要大概知道怎麼下手。所以說,我們這個打七,機會來之不易,大家要好好珍惜。如果在生活上有什麼關照不到位的,大家可以跟我們護七的師兄甚至老師提出來。我們是個大家庭,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都要互相照應。我們今天掛上了這個止語牌,就是為了儘量不去說話,當然,有一些話該說的還是要說,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該提問題的那要提,坐在這裡我們就是交流。所以每天有這個時間段跟大家交流,時間不長,四十分鐘基本上是夠用了。如果實在不夠用的話,有多餘的問題,明天再說也可以。如果大家覺得天氣變涼了,被子不夠,也可以跟我們提出來,因為現在是冬天了,而且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冷一些。我們曾經有一年打七,氣溫竟然到了三十度,也是這個時候,很熱,今年比較冷。冷對大家打坐是有幫助的,出汗不多,出汗不多的話,體能消耗不大。所以我們打七都是選擇在冬天,各地都是一樣的,只有冬天才打七,氣溫降了才打七。
    以後我們每一天會繼續做深度的交流,這個交流也是在給大家解惑,我們平時也看了不少書了,如何把看書看來的這些知見,圓融到我們的修行中來,也是需要給大家解答的。因為這個不是通過意識就可以分析清楚的,還要通過實踐,通過實修去驗證。我們隨著後面打七的進度,相應地跟大家深度地進行表述,所以打七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實踐的過程。
   
    4問:第一座打二印嗎?
    答:第一座打二印。打七的時候,在其他道場都是第三座,也就是最後一座,下午的那一座才打二印,我看大家基本上是很難挺得過來,因為二印是最消耗體能的。所以,我們把這個二印提到第一座來打,那是比較科學的。這第一座修二印,大家很輕鬆就過去了,後面那兩座修四印,也會修得很輕鬆,因為四印沒有那麼痛苦。我們這個道場還有一個特點是逢七打九,這也跟國內其他道場不一樣。國內其他道場是不管打幾個七,最後一天才打九。我們是每一個七都打九,逢七就打九,這是我們這個道場的特點。此外,打九的時候,國內其他道場是不打二印的,二印六個小時,沒有人打的,從來沒有過。但在我們這個道場是必須打的,二印六個小時,所以我們這個道場打七的難度,比國內其他道場打七的難度要大,要求更加嚴格。所以說大家來這裡不單是享受,而且也是受苦的。
   
    5問:佛是誰生的?
    答:用佛經來證明,佛是自生的。我們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若當生若來生,所以諸佛菩薩都是自生的,都是親證的。在座的都是佛,這都是當來下生佛。
   
    6問:結這個二印,大拇指輕輕壓住這個無名指就可以了嗎?有的師兄說直接碰到指頭就可以了。
    答:你是說結印啊?要壓在指甲蓋上,你壓不到嗎?必須要壓到,你按照傳承來修,不是聽哪個師兄說,要按照傳承來修,結印必須要按照傳承。我們其他地方出現這麼一個情況,老師灌完頂之後不傳法,不傳手印,交代給師兄去傳。既然是師兄去傳,假如這個師兄他的手印結得不標準的話,就會產生誤傳,就有了你剛才這麼一個說法。你說這個拇指碰到這個指頭就可以了,這個是因為有某些師兄,結這個手印的時候手指太硬了,他只能碰到,壓不到。所以才有這麼一說,碰到也可以,但是從傳承上來講是不允許的,他必須要壓到,而不能夠說碰到就可以。
   
    7問:老師,心念耳聞的時候,只管用心持咒,不去注意具體的咒音是否準確行嗎?
    答:這個咒音是根據傳法老師的咒音來持的,這個一定要相應,咒音一定要相應。如果師兄們在持咒的時候,咒音持得不標準,不是按照這個嚴格的要求來持的話,那麼這個咒音最後傳出來它會千變萬化,甚至都不是這個咒了,所以我們這個咒音必須是按照傳承來持。
    問:您能再演示一遍嗎?因為師兄有這個問題,希望有一個標準的演示。
    答:關於標準,我們好幾位傳法老師互相校對過了,那個持咒的咒音不完全一樣。所以你是根據給你灌頂的傳法老師的咒音來作為標準,我跟幾位老師對過這個咒,但是我肯定是按照老人教我的來持,我自己不會編。我們其他那幾位老師也說,老人就這麼傳我的,這個我也相信,老人傳咒,他有時候傳的咒音也會有變化,但是我們都是按照他傳的來持。基本上來講,這個咒音的變化不大,主要是手印,手印必須是老師親自來傳,我看我們很多地方的師兄,六個手印結錯了四個,那你說這個法怎麼修啊,沒辦法修了!六個手印錯了四個,多數是錯了三個。因為我們這個道場來打七的師兄很多都沒灌頂,其他道場是一定要修心密,而且是正修修過一百座以後,才可以參加打七,這又是我們道場的特色。我們這個道場不一樣,我們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念佛法門、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甚至財神法,都可以來參加打七。因為這個打七的道場叫選佛場,它不是針對某個法門來選的,而是針對一切法門,這也是我們這個道場的特色。
   
    8問:老師能為我們開示一下六字大明咒那個咒音嗎?
    答: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本來這個咒音不管是哪一條咒語,念出來它都是平音。要一個字一個字念就是平音,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但是你念速度快的時候,它音調是產生變化的。所以有時候,可能是嗡(òng)嘛(mǎ)呢(ní)叭(běi)咪(méi)吽(hòng),有時候可能是嗡(ōng)嘛(mǎ)呢(ní)叭(běi)咪(méi)吽(hòng),這都按照傳承來修,就可以了。我所知道這個六字大明咒,在佛教所有的傳承來講,它有十六種念法,但是不管哪一種念法,它只要是按照傳承來念的,那都不會錯。我們這個傳承就是嗡(òng)嘛(mǎ)呢(ní)叭(běi)咪(méi)吽(hòng),或者是嗡(ōng)嘛(mǎ)呢(ní)叭(běi)咪(méi)吽(hòng)。
   
    9問:老師我問一下,我那個百座要重修嗎?我就想著重新上一下。在這個過程中,你說是按打七的二印、四印打,還是按打百座的程序走。
    答:這個情況你應該事先跟我們講,你如果事先跟我講,我肯定勸你不要來。
    問:那我可以百座先停,就按照道場的來。那個倒無所謂,因為百座什麼時候打都是可以的。
    答:是的,既然來了,你就按照打七的規則來。我們在場的有師兄是修兩輪六印的,我們就讓他護七了。
   
    10問:師父,您說那個時間久了,這兩個無名指會疊在一起。
    答:沒關係,知道碰在一起了,你分開就行了。
    問:我身體是不經意地會調整,把背挺直。
    答:那個問題不大。
   
    11問:有時候打坐身體上像電流一樣流過是怎麼回事?
    答:那都是氣感,氣動、氣機運行。
   
    12問:那座上妄念紛飛的時候,有時告訴自己去轉念,就是作意的去轉。
    答:不用管它,你只管持咒,妄念紛飛你就只管持咒,把注意力放在咒上,不要放在妄念上。
   
    13問:這幾天昏沉比較厲害怎麼解決?
    答:昏沉,你這個昏沉比較厲害,它是這樣的,你看我們結手印的時候,好多師兄把手印放到這裡來(胸口以下),手印放到這裡來,手印基本上是不具備加持的力量,很容易昏沉。所以我平時跟大家說,手印一定要提高(胸口與下巴之間),因為這樣手印就起到加持作用。假如你打坐越是出現禪定的話,如果是旁邊的人在看你,他會發現你這個手印一直在提高,那是禪定的表現,加持力大。所以我說大家這個手印一定要提高,你這麼放著的話肯定是昏沉的。入定不是這樣的,你定得越深手印越高。有好多師兄說入定了都這樣,其實那不是入定是昏沉,因為我們定力是向上的,你越是定的話,手印越高,它不會是下來的。手印下來了,我們說一個是昏沉,第二個就是掉舉,或者是落入無記了,就是這個手印都是放下的。所以大家在打坐的時候,這個手印儘量抬高些。抬高是有點累,但是對大家培養定力卻很有幫助。
    還有問題嗎?沒問題就這樣吧,阿彌陀佛。
   

3   第三集 第一個七第一天

 2013-12-22
    我們知道所有的打七當中,最難度過的就是我們下午這一座──第三座。因為師兄們經過了前面兩座的打坐,第三座基本上是精疲力盡了,所以說第三座是最磨人的。當然,也有一些師兄覺得第二座是最難過的,但實際上是第三座,因為這個體能消耗很大。我們打坐就是消耗體能,同時也在消耗業障。所以說這第一天乃至第三天,這三天是所有的打七當中最難過的階段。多數師兄打過這三天,並熟悉了這個階段,後面的打坐都是風平浪靜的,那是真正進入了打七的狀態。我們這個道場曾經有師兄坐到第三天就跑了,一般只要能夠堅持三天呢,就不會再跑了。有些師兄一聽,哇,五個七,後面那個七我要跑了,實際上越往後打坐是越舒服的。
    當然我們祖師有規定,打七最多不能夠超過七個七,人數最好不要超過六十人,十六人到四十人之間,這人數是最好的。我們這次打七的人數呢,也是安排得恰到好處。本來參加打七的人數跟護七的人數幾乎是對等的,一比一,但是因為我們平時對大家打坐的要求比較高,大家的定力都培養得不錯,所以到了我們這個道場打七,就沒有必要一比一地進行服務,七八個護七的師兄就夠了。而且我們這個護七的師兄一天也要打兩座,這也是我們這個道場獨特的創舉,我們把這個時間都安排好了。
    第一天,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妄念太多了。妄念太多了直接影響到情緒,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情緒,所以第一天的打坐情緒是最不穩定的。情緒不穩定,身體上它就會表現出來,要動啊。我觀察了一下,我們師兄還是有不少人在動。那這個動,我們說過了,最好是不要動,最好能夠完全把它忍下來,把注意力放在咒上。還有一個讓我們這個身體不去燥動、不去亂動的秘訣就是手印要提高。手印提高了,力量主要集中在手印上,手印會更加痛一點,但是其他地方的痛感就減少了,注意力就放到手印上去了。而恰恰這個手印痛是最能夠培養定力的,手印痛是我們定力的來源,最能夠培養定力。大家手印提高之後會痛一些,這是好事。所以我們二祖說:手印痛了怎麼辦啊,當生歡喜心!因為通過手痛來培養定力是最直接的。這個手印痛,我們注意力都放在這裡了,我們說這個注意力,也就是開始培養定力。隨著這個定力的提高,我們持咒的速度會加快,持咒時嘴唇會微微動,動的幅度不要太大;在微動的同時呢,要微笑持咒,有師兄還沒掌握微笑持咒啊!
    掌握了微笑持咒,這一座相對來講就輕鬆很多。從什麼地方來說輕鬆呢?從情緒上,情緒上輕鬆下來了,身體就能夠保持一動不動;身體保持一動不動之後呢,我們妄念閃爍得就很快,翻得很快,這個妄念的閃爍也是我們定力的培養。那麼,當這個妄念翻得快的時候呢,我們持咒的速度也跟著加快。所以大家在打坐的時候,發現念咒的速度慢了,妄念很快就會進來。但是稍微把這個咒語的速度提高上去,那麼妄念呢,幾乎是跟著這個咒語在轉化,跟著咒語走,我們這個聽咒,這個聽,就很容易集中在咒語上,我們管這個階段叫心念耳聞。大家聽這個咒聽得很清楚,但是,不是住在每一個字上,因為我們這裡所講的心念耳聞,它聽的是念流,是咒輪,而不是住在這上面,它不存在停留的問題,我們管這個階段叫作入流亡所。不是停留在每一個字上面,而是它形成了一個咒輪。像我們念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它就是一個咒輪。頭尾是相接的,已經不存在頭尾了,任何一個咒語都是一樣的。持到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咒輪。而且這個妄念,它閃爍的速度越快,越微細,我們這個咒相應地也會念得越快。
    今天下午我也觀察到有很多師兄嘴巴是不動的。我們所謂的嘴巴動,是嘴唇它要微動。我所講的不動呢,是說師兄們上座之後就開始不動了,他不念了。他用什麼來念呢,用“想”來念,用思想來念咒,這個不叫念,叫想。想是培養不出定力來的,因為這個“想”它直接作用在意根上,不是作用在耳根上。而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從耳根上面來做功夫,用耳根管住意根。如果說我們不用耳根,直接作用在意根上,這個作意是培養不出定力來的。所以大家上座的時候,嘴唇一定要動,動的幅度不要太大,微微動。舌頭是動的,嘴唇是動的,如果不動那就是在想。舌頭也不動,嘴唇也不動,那就是在想了,所以說這是必然要動的。那麼我們動的幅度會從這個大的幅度,慢慢向微動,微微動發展。它就是微微在顫動,那也是舌根在作用,是我們的聞性,聞根在起作用,耳根在起作用,那這就如法了。所以大家要注意觀察一下自己,我們到底是用意根在念咒呢,還是用耳根舌根在念咒。如果是用意根,那我們打七作用是不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打七打掉的恰恰就是這個意根,它要把意根打掉,把分別識打掉。如果我們用這個意根來做功夫的話,是用第六識、第七識來做功夫,它不是用第八識。這樣的話,我們就一直執著在這個意根上,是放不下的,因為不敢放下,一放下就會什麼都沒有,偏空了,馬上隨之而來就是無盡的煩惱。所以說用這個意根來做功夫的人啊,他是不肯放下的。像我們平時所講的觀照,觀照是不作意的。為什麼呢?因為通過我們的舌根、耳根來攝持住意根,是直接從第八識來做功夫,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觀照它是自然而然體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用意根去做功夫的話,它就不叫觀照,叫作意。作意他就一直要守在那裡,不肯放下,一放下就偏空了。所以就不叫觀照,叫作意,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用意識來做功夫,這裡是要及時地給大家指出來。
    而且我們說這個手印,它是一個定力的體現。我也看了,我們還是有一些師兄,可能平時養成了習慣,手印放到這裡了(胸口和腹部之間)。這個我昨天也強調過了,手印放到這裡,幾乎是沒有定力可說,他培養不出真實的定力來,固定在某個模式上了。手印放到這裡來,就是平時沒有養好一個結手印的習慣。像我們書上印的,是印錯了,說這個手印45度放在這個位置。因為手印放在這個位置,時間一長它肯定要下來,所以這個是錯誤的。元音上師教我們是手印要放在這裡(下巴至胸口之間,高於胸口),這兩手要夾著(兩肘夾著兩肋),它不會往下倒,一直都是提在這裡,很輕鬆的。它不會掉到這麼低的,絕對不會,我們手印從來沒有倒過這麼低的。甚至你越是入定的話,這個手印還會相應地抬起來。它會偏向一邊去,偏向這邊(左)或者偏向那邊(右)都有。因為老人跟我們開示過,這個定力是向上的,手印就是定力的象徵。所以大家打坐的時候要關注自己的手印放在哪裡,這個基礎沒打好談何見性啊!
    我們剛才所講的都是基礎,基礎正是培養定力的。定力沒有培養出來,我們往後所講的開示、所講的方法用不起來,不相應嘛,不相應就用不起來。所以老人的書我們也讀過,我們也看過,為什麼老人書上所講的那些,我們體會不到呢?這就是不相應,既不如法也不相應,我們也打了那麼長時間的坐,那這些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出在某些細節上面,某些基礎的細節上,這個基礎沒打好,這些細節我們忽略了。所以,沒有基礎又忽略掉這些細節,那麼到了後面,我們這個打坐就變成了每天都在完成任務,不會有更進一步的修證出現。講到觀照不會觀照,別說觀照,連心在哪裡都不知道,觀心都不會,就更別談這個觀照了。所以心中心法這個宗門的修行,它是一步一步來的。同時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做指導,它是一個系統的指導。每一步走好了,它才會出現下一步的情況,能夠做相應的指導。我們看書,看過那麼多書,書中所講的理論也好,名相也好,還是應該把它跟我們的打坐修行結合在一起。
   
    14問:判斷一座打得好不好有什麼標準嗎,是不是入定啊?
    答:其實判斷這座打得好不好,就是你這一座打得輕鬆不、舒服不?這個是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哎呀,這一座打得很輕鬆,很舒服,這一座當然打得好啦!這個是從境界上,從狀態上來進行判斷的。如果是從根本上來說的話,你只要坐夠這個時間,不管你這一座多麼痛苦,多麼難受,多麼煩惱,或者是多麼快樂都沒關係。從究竟上來講,只要時間到你才下座,這就是如法。
   
    15問:同樣的人,同樣的時間,為什麼有時候一座就很舒服,有時候一座就妄念紛飛,是不是有一個核心元素?
    答:這個是業障。我們不是講翻種子麼,種子是一層一層翻出來的。這層翻完了,下一座可能很舒服;那麼再下一座呢,又會翻出一大堆種子來。它是一點一點地翻,不是一下子翻完的。甚至有時候修了好幾年之後,這個打坐幾乎是很輕鬆的,但到某一天遇到某件事情,它又會翻出一大堆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說:你只要是每天這一座按時完成,準點完成,那麼都是修得如法,不管境界怎麼樣。
   
    16問:在我們打坐中,證得實相,還有根塵脫落,是只有一次還是很多次呀?
    答:很多次,無數次。
   
    17問:咒重得都提不起來了,該怎麼辦呢?
    答:你這個重是什麼意思啊?
    問:就是說沒勁了,咒提到沒勁了。
    答:微笑沒有啊?
    問:忘了有沒有微笑了。
    答:我們這個咒,它是跟念頭相應的。你只要有念頭在,咒就在,你的念頭重不重啊?
    問:反正就是提不起來的時候,怕咒斷了就很用勁地提。這時候該放下,還是再起個念用勁提它呢?
    答:你只要說還有個怕在,那就證明還可以念,還要念哦!
    問:自然而然地念都念不動,也沒有注意到能不能提起來。
    答:自然而然念不動了,那是念頭也沒了,咒就化掉了。也就是說你還在念,但只剩下一個“阿”字了,所有的咒都變成一個“阿”字了。因為念頭起不來了,我們管這個階段叫能所雙忘。因為這個咒跟念頭它是相應的,念頭沒了,咒也就沒了,它就是能所雙忘。這時你不是不想念,而是念不起來了。這跟我們說咒很重,念不起來那是兩碼事。
   
    18問:有沒有可能事圓融而理未通呢?
    答:其實理事是一樣的,理跟事是一體的,不會出現前後,一體就不會分出前後來。你所講事上圓融了,但是理還未通,那是不可能的,它是一體的。
    問:身臨其境自己能解決,但是為他人說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說。
    答:你說的那個是方法、方便的問題,是要培養後得智。培養後得智,它自然圓通,這個是後得智,不是你自己的事。我們說理事圓融,是針對我們個人的修證來講的,但是到你要去跟別人講,用的方法那就是後得智啦!
    問:後得智如何得啊?
    答:平常心而得。
   
    這個念咒呢,我們所講的字字分明,是剛開始打坐持咒的階段,要求字字分明,但不是說我們這整個修行的過程都要求字字分明。所以,當你體會到字字分明的時候,基本上,這持咒的速度是在我們規定的範圍內。像我們說六字明大明咒一分鐘四十遍左右,就是字字分明的速度。因為一分鐘五十遍以上,就已經不是字字分明了,它是相應的,修行的階段不同,它所表現出來的形態也不一樣。
    我們所講的這個無記,實際上就是昏沉和掉舉。首先是昏沉,然後這個手印掉下來,之後就睡著了,這個叫昏沉。什麼是掉舉?《唯識論·六》曰:“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是說對於外界或五陰之境,心裡面不能保持寂靜、安靜,總是動搖,不能穩住心神,能障礙人的禪定。如果老是這樣打坐的話,就把自己的這個修行給否定了,我們管這個叫作落入無記,落入斷滅。所以說,發現自己結手印打坐總是昏沉的問題,要及時矯正。大家在打坐的時候出現睏意,好像要睡著一樣的,這個是我們瞌睡的業障出來了。這時候大家不要跟著這個睡意跑,不要說我現在睏了,我就趁機睡一覺,在座上睡覺,千萬不要這樣,不要跟著睡意跑了,要把注意力放在咒上。如果實在太睏了,可以睜開一下眼睛,讓自己清醒一下,不要跟睡意跑。睡意是可以克服的,就看我們願不願意去克服。有一些師兄佩服老師們啦,哎呦,老師厲害,睡兩個小時就夠了。他不是厲害在哪裡,這個定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就是不要跟睡意跑。有時候特別特別睏,你就閉上眼睛養神,這樣十分鐘,可以超越你整一個晚上的覺,睡了一個晚上的覺都比不上你這十分鐘的養神。我們說這個睡魔睡意它是可以克服的,特別用打坐來克服是最快的。大家在打坐的時候出現睏意,一定要警覺自己,不要跟這個睏、跟這個瞌睡跑,把注意力重新提到咒上,這個時候甚至這咒念得幅度大一點都可以。這些現象都是我們打七的過程當中比較容易出現的。
    今天有沒有師兄覺得這三座的時間過得很快?幾乎沒有啊!
   
    19問:什麼叫作無念啊?
    答: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而是念念不隨,念念不住。出現念頭不跟它跑,不隨它跑,我們就管這叫作無念,而不是說一個念頭都沒有。
   
    20問:今天第三座的時候身體很睏覺得很痛苦。
    答:那是必然的。
    問:想起昨天老師講的緣起性空,當下覺受就不去分別它,不管它。然後持咒也很輕鬆,這樣可以嗎?
    答:可以啊,這樣做很好嘛。我們說打坐要死心塌地,老人所講的一切放下,死心塌地。不要去管身體上的覺受,難受也好,痛苦也好,不要去管它,把注意力放在咒上。隨著打坐的深入,我們一直都不去理睬身體上的覺受,這個身體很容易就化空了,自然就化空了。先是腿不見了,然後手印不見了,身體不見了,甚至頭也不見了。那麼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就是用實際去證明了緣起性空。緣起性空,它是個實在的說法,我們管這個叫實相。一切本來都是空的,通過我們打坐修行就能夠實踐出來。煩也是空的,你能把煩拿出來嗎?拿不出來,那是個假相。你跟念頭跑了,就煩了。所以不要跟著念頭跑,把注意力放在咒上。因此我們說你這個舌頭一定要動啊,嘴唇也要微微動,你才能夠跟在咒上。
    問:嘴唇沒動舌頭在裡面動。
    答:對,舌頭動也就是在持咒。
    問:有時候嘴唇不想動,舌頭在裡面動。
    答:嘴唇動是有幅度的,剛開始能夠看得到。慢慢地,嘴唇動我們自己能夠感受得到,但是邊上的人看不出來,這個時候它體現出來的是舌頭一直在動。我們說用這個舌根來攝持住耳根,耳根攝持住意根,它是配合在一起的。我昨天就說了,大家通過一段時間的打坐之後,就能夠發現六根它是一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它是一體的,是在一起作用的。這些都是等到有了一定的定力才能發現,剛開始發現不了,大家聽得懂嗎?
    現在就是先讓大家去體會注意力體現在哪裡,知道注意力在哪裡之後,我們就能夠發現念頭從哪裡來。所以我們說念頭起處在哪裡啊?能夠察覺到自己的念頭起處,你就具足了觀照力。我們所講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能夠知道念頭起處,能夠知道心念耳聞,下座就能夠自然觀照。觀照自然之後,它就是綿綿密密的。那麼我們說的這個觀照的過程它是相當漫長的,它在給我們打開本來積累力量,力量就在這個觀照的過程當中積累。所以我們說啥時候才能夠打開啊,才能夠脫落啊?那就是因緣時節,誰都說不準的,也沒有辦法去做對比。
    我們首先是座上持咒出現能所雙忘。啥時候出現能所雙忘,這個也是講因緣時節。能所雙忘跟下座之後豁然脫開,它是相應的。必須是首先出現了能所雙忘,下座觀照能夠綿綿密密,時節因緣到了,力量到了,它就會脫開,知道真心所在,這個時候我們說是真如現前!
   
    21問:老師我前兩年,我們……
    答:不要回憶啊,過去心不可得。
    問:前兩年我單位有兩個同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那個女的丈夫已經過世,當時我是跟那個男的開玩笑,感覺到不應該開,但是……
    答: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嘛。
    問:說過後就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
    答:你到現在還不舒服?
    問:那個時候就是念頭起處啦?
    答:那是執著起處,執著就難受嘛。
   
    22問:老師,腿疼得受不了,能不能動一下?
    答:動一下可以,但不能動兩下。我們有師兄問過我,元音上師都說了痛得忍不住了可以動一動。我說是啊,老人說的可以動一動,問題是你不停地在動啊!老人沒說過可以不停地動,對吧?因為你動了一下的話,你就想動第二下;動了第二下,就想動第三下。
    問:越動越疼。
    答:對!這就沒完沒了,所以我們說最好是一動不動。
   
    23問:打坐的時候氣一直往上拔,弄得渾身熱騰騰的,嗓子都啞了。
    答:上火,多喝白開水。
   
    24問:老師,坐三百座以後,這個腿反而有時候覺得很涼,怎麼回事?
    答:那個叫不平衡,陰陽不平衡。沒事,腎虛嘛,腳就發冷。
   

4   第四集 第一個七第二天

 2013-12-23
    今天打七跟昨天不一樣,今天大家都已經進入狀態了。我原來估計要三天,但實際上,通過今天這整整一天的觀察,發現大家都已經進入狀態了。這也是個超前,主要是我們前面有幾天的預七時間,大家都比較自覺。用這種自覺去打七,我們就是真的在剋期取證。而且個別師兄在今天的打坐當中,能夠深入比較微細的禪定當中。就在中午午飯的時候,我也跟個別師兄有交流,晚上也一樣,都已經出現了禪定。這跟我們平時做功夫是有關係的,也就是除了打坐之外,下座如何去做功夫,在我們打七的過程當中是最能夠體現出來的。我們所講的打七,時間都很緊湊。這個緊湊的時間,就是讓大家多在座上去用功。
    我們座上用功,主要是從聞性下手,昨天也跟大家講了這個聞性。我們用的是嘴唇微動,舌頭一定要動,這叫作口念耳聞。口念耳聞進一步就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再進一步是心念心聞。最初的開始就是口念耳聞,大家這個時候嘴巴是要動的,舌頭也要動。還有一些師兄說,有別的老師在書上講,要舌頂上齶,舌頭頂著上面。舌頭頂著上面怎麼念啊?那念不了,不是修我們這個法門的方法。它是靜坐,不持咒,也不念佛,只是靜坐。我們這個宗門的方法,是一定要口念耳聞,嘴巴要動,這是我們多次強調的。每次傳法做開示都要講這個,必須是口念耳聞。之後,隨著我們打坐的深入,大致時間是在兩三個月之後,嘴巴是基本不動了,但是舌頭一直在跳動,這個時候我們管它叫心念耳聞,心念耳聞的開始。那麼心念耳聞呢,我們就不強調念咒時候的這個字了,我們不要求字字分明。剛開始要求字字分明,到了後面,隨著我們這持咒的速度加快,它就不再可能是字字分明了,而是有這個咒在就可以了,這個咒一直都在,這個時候就是用這個咒語,來攝持住我們的妄想紛飛。我們說用舌根、用耳根攝持住意根,把我們習慣流浪、心猿意馬的心給它抓回來,抓回到這個咒語上面來。這時候,我們管它叫心念耳聞。這時候我們聽這個咒,是左耳聽進去從右耳出來,這個過程叫作入流亡所。
    雖然我們是在持咒,但是並沒有住在咒上面,沒有去分清楚它是不是漏了哪一個字,沒有必要了。因為這個時候速度快了,形成咒輪了。那麼我們只要知道咒在,無須每一個字都要那麼清晰,我們說字字都分明這個階段過去了。這個時候我們把注意力培養出來了,能夠專注在咒語上,隨著這個念咒的深入,我們心中的各種念頭,各種種子它會翻出來,所以我們有個名詞叫作翻種子。我們這個種子是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了,從如來藏裡面翻出來了。所翻的這些種子,不一定說是我們這輩子經歷過的,也不一定說是各種各樣的這些種子,都是那麼明確的。有時候是各種各樣的境界,境界也是種子,翻出這些境界來,我們管這些境界,甚至說是某些神通,叫八識的影子。大家不要執著在上面,從八識裡面翻出來的影子,它是了不可得的,只是一時顯現,也是一個無常相。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在上面,這個境界好,我喜歡,一著在上面,我們的修行就停止了,所以大家有了境界不要去理睬它。那麼所有的境界翻出來了我們不去理睬,那我們的心專注在哪裡呢?我們前面說過了,用我們的舌根,用我們的聞性,攝持住我們的意根。我們主要的作用就在聞性上,見聞覺知都是聞性的作用。大家這個時候做功夫,專注在聞性上面,這在座上是如此。
    下座以後,我們回歸到見聞覺知,主要是在眼根上、在眼識上去做功夫。睜眼閉眼一天24小時,絕大多數都是在運用這個眼根。我們眼根是可以跟聞性配合的,你看,我們大家平視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耳根上,那麼我們這個眼睛它所體現出來的是沒有分別地看,這個就是觀照。沒有分別地看,這就是觀照。大家不要認為我們不懂觀照,不會觀照,這就是觀照。我這麼一說,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觀照,是我們的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說是從第八識去做功夫,從第八識下手,不是從意根下手。因為我們這個“看”它是沒有任何分別的,也沒有任何執著的,所以它不需要去作意。這時候我們已經遠遠地把意根給甩掉了,當下就把它甩掉了,直接就是真心的流露,也就是八識田的流露,如來藏的運用。
    那麼,昨天為什麼不跟大家講這個呢?因為我們這個打七,所講的跟大家每天用功所體現出來的是相應的,超越它去講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要跟大家相應,大家才能夠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我們這個開示是配合大家的修行來做的,所以每天所說的話,都是說到大家心裡面去的,這才能夠起作用。大家在這個座上所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光明,這樣、那樣的境界都不要去理睬它。我們的自性是沒有任何分別的,它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也不會著在任何一個境相上面。大家就每天打坐,跟我們這個說法是相應的。說了大家就注意聽,聽進去了,我們要用,這叫啟用,啟用也在檢查我們能否承當。能夠承當得了,那麼你就要用它,一定要用,你不用它會消失的。
    我們今天提到了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呢?我們平時所講的佛性、自性、真如、妙圓真心、法身慧命,這些都是如來藏的名相,包括藏地所講的空性,也是如來藏的名相。這如來藏是天生具足的,而其它的那些識純粹是它的作用。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都是第八識的作用。這些作用到了我們身體上之後,它就變成了執著的動力。一有了執著,六道輪迴就形成了,也就是先有了這六道輪迴之後,才有了一切妄念,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執著而來的,所以說一切緣起,本性是空。空體現在哪裡呢,空就體現在如來藏上面,因為我們這個如來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管它叫空如來藏。那麼這空如來藏,它同時又能夠生起淨因、不淨因,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它能夠生起這一切來,所以它又叫作不空如來藏。那它雖然能夠生起諸多妙用,同時又跟這些沒有關係,又能夠包涵它,所以我們又管它叫空不空如來藏。所以說這個如來藏的妙用是很多的,只有我們深入禪定之後才能夠生起各種妙用。
    我們這個打七,恰恰是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能夠更好地去運用如來藏。這裡面的寶藏太多,這自家寶藏每個人這輩子是用不完的。我們說什麼叫密宗,密宗就是打開心中的秘密寶藏,這就叫密宗。要把這個秘密寶藏給它打開,讓它大放光明。大家知道了我們那種沒有分別的看,這就是觀照!所以大家要切記,觀照就是這麼輕鬆這麼自在的。其實人人天生就會觀照,觀照並不是通過修法之後才能夠體現出來的。我們經常看東西都是沒有分別的,沒有去作意就是不在分別上了,就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說作用在耳根上,我們把一切作用在聞性上,就是自然的看,不需要去作意,這六根它是互用的。而我們做觀照的方法還是挺多,說法不一樣,但是你聽進去了,再把它應用出來,它就是一回事。有的說“斷”,我們正在看的時候,凜然一覺,斷!了無分別,一切都了不可得,同時又是了了常知,蕩然無住。跟我們剛才所講的,不分別而看是一樣的。這個說法不同,但表法是一樣的。
    我們很多師兄做功夫,說:“哎呀,我要做觀照”,專注在看念頭上面了。因為念頭是無常的,你這個看念頭,要不就是跟念頭跑了,要不就是壓念不起。不管是跟念頭跑了,還是壓念不起,都是在作意。只要作意,就不是觀照,那是執著,作意就是執著!所以我們釋迦如來給大家開示的時候講,什麼叫作佛教,佛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自淨其意,就是叫大家不要去作意,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不作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流露的,這才是履行佛法、實踐佛法。所以觀照是不作意的,作意的不叫觀照。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如來藏,它可以生出淨因和不淨因,就是可以作意,也可以不作意。這如來藏的妙用就是這樣,所以該作意還是要作意,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用它。像我們炒菜做飯,那是要用它;我們設計圖紙,我們要去做某件事情,那要作意,所以作意它是妙用。那麼在觀照的時候,我們是不作意的,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才能夠回到如來藏心,能夠讓我們起更多的妙用。所以說回到根本上,你就知道我們該怎麼去起一切妙用。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但得本,不愁末!這個末,指的就是各種妙用。
    下一步,我們座上怎麼去做功夫呢?大家打坐,從零點開始的這一座,要更加的放鬆,要一切都放鬆,不要抱任何負擔來打坐。心理上不要有任何罣礙,一切放下,同時這個身體上的覺受,我們要超越它。這個身體難受、痛苦,如何去超越呢?把這一切都看成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很自然的,你就能夠把它承當下來。哎呀,這都是佛菩薩給我的莫大加持,這個痛苦難受,馬上就變成好受了,這就是意識上的超越。我們這個持咒,你們知道威力有多大嗎?我們這個咒語,它是能夠威攝三千大千世界的。我們大家在這裡共修加持力是很大的,所以我不用跑上去,我就坐在這下面,就知道大家用功用得很好了,這也是大家的加持。所以這個是威震三千大千世界,妙不可言。我們持咒的時候要歡喜、要自在,能夠超越一切,要有這種大心量,那我們這個打七,就更有意義了。不要停留在任何境界上面,任何境界都了不可得,有什麼消息,有什麼情況,我們可以私下交流。你看我在這裡,幾乎是跟大家同步的,沒有出門。
    就這樣吧,點到為止,精彩的東西還在後面。
   
    25問:我們持咒的速度怎樣才算合適啊?持快了覺得累。
    答:我們咒語的速度跟我們的念頭是相應的,如果說速度太快了,我們打坐會感覺到累。就像今天我們有個師兄說,我這個持咒一直都是在追頂,結果一個小時之後沒力氣了,渾身都沒力了。所以我們所講的快是相對的,相對性的快,不是說特別用力的快。到後面那三個小時幾乎都是沒力氣了,連打坐的力氣都沒有了。這個念頭翻起來是很消耗體能的,所以大家不要煩惱,煩惱是最消耗體能的。注意力還是放在咒上,其他的意識都不要去管它。
    還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們就到此為止,大家抓緊時間去休息。如果覺得還太早,我們可以到樓頂上去走一走。做做運動也好,爬爬樓梯也好,動一動對打坐更有幫助。
   
    26問:凡聖可以互用嗎?
    答:可以互用,凡夫也可以做聖者用,你自性清淨就是聖者用,聖者也可以做凡夫用,他要乘願再來嘛,哈哈。
    問:老師,為什麼聖者不會輪迴,不會陷在輪迴裡,凡夫會陷在輪迴裡?
    答:相上還是輪迴,你說他不輪迴嗎?有相皆有輪迴啊,所以這輪迴也是妙用。因為你有煩惱在,所以你怕輪迴,當你法喜充滿的時候,就不在乎輪迴了。
   
    27問:老師,剛才講這個如來藏能夠生起萬法,但跟那個萬法有沒有關係?
    答:有關係,說有關係其實也沒有關係。萬法由它而生,但是它不會染於萬法,所以萬法是它的妙用。
    問:老師,萬法都是因緣聚合的一個顯相?
    答:離不開心,離心則無萬法。
    問:這個心還是如來藏?
    答:對。
    (師兄分沉香蜜)分給師兄們,要舔得一塵不染,你不問他一下,這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如何去舔啊?哈哈!
   

5   第五集 第一個七第四天

 2013-12-25
    今天我們打七是進入了第四天,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坐了四天了。昨天這個時候讓大家出去活動了一下,那師兄們基本上都出去啦,但有一部分師兄可能走到門口就回來了。其實,讓大家出去活動是因為我們這個場地很小,大家都窩在一幢樓房裡面。本來這個打坐啊,打長坐是要行禪的,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所以讓大家到外面去走一走。當然,大家出去走,不是單純的散步,是要活動活動筋骨,同時,這個活動筋骨還可以加上觀照。行禪本身就是一種觀照,走路也是一種觀照,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個走就是禪,所以在走的過程當中,心不外馳,沒有雜念,不東張西望,這就是行禪。大家基本上都是出去轉轉,散步散步,沒有達到這個行禪的效果。為什麼不事先跟大家講行禪呢?因為要讓大家對這個行禪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所以昨天的這一課就沒跟大家說。因為我們過兩天還要行禪,今天說了,大家就可以去體會,就能夠有個對比,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我們是怎麼修的,那有了老師指導之後,我們又是如何去行的,這就有一個深刻的對比。所以老師基本上都跟大家在一起,就是為了觀察大家的進度。今天又別出心裁地讓大家寫體會、寫狀況、寫境界,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就是想通過老師對大家的觀察,跟大家對自己的表達能夠達到一致。所以今天中午就跟大家說了,要把心得體會寫出來,現在交上來的大概有七八個師兄的。
    大家都比較熱衷於在座下去探討境界,哎呀,我今天翻出什麼來了,說一大堆。我們預七的時候,打七的第一天,我們就講了,有境界不要跟師兄談,你可以跟老師談。不管什麼境界,哪怕就是笑話、神話故事,你也不要去跟師兄們談,要跟老師談。因為你那些垃圾倒到老師這裡來,老師這個桶是沒有底的,裝不住的。但你扔到師兄那裡去,師兄以為是得到法寶了,這就害了他。所以我們說這個境界是不能夠跟師兄談的,大家切記啊,不管是什麼境界!甚至於有一些師兄一下座,哎呀,我這一座痛得要命啊!這有啥好說的,痛就痛嘛,痛是怎麼來的呢?今天中午跟某些師兄說過,痛就是因為我們的慈悲心不夠,沒有什麼別的特殊原因,就是因為慈悲心不夠,所以才痛!我們有這麼一個成語:心慈手軟,慈悲心夠的話,全身心都是軟綿綿的,哪裡會痛啊!根本就不會痛。我們學佛,打坐修行,目的要明確,要培養慈悲心,要發菩提大願、慈悲大願!所以說修行修了那麼多年還在痛,那證明我們修不到點子上,都著相去了,喜歡境界,沒把慈悲心體現出來。如果說學佛人不慈悲的話,那就連外道都不如。
    學佛首先要培養的就是慈悲心,同時這個慈悲它是包含著歡喜的,它是一體的。凡是慈悲的人,大家看在眼裡,哎呀,這老人家真慈祥啊,滿臉都是微笑,它是一體的。所以說唯有慈悲才能夠法喜充滿,唯有慈悲你的心才不會流浪!所以說,懂得觀照的師兄走在路上都是法喜充滿的。別人看了,哎,這個人是怎麼搞的,與眾不同啊,自得其樂。他總是在笑,臉上啥時候都掛著笑意,一點煩惱都沒有。那咱們在大街上再去觀察,普通的民眾幾乎百分之八九十,我們不說百分之百,百分之八九十這臉上都是愁眉苦臉。所以我們觀察自己一下,平時是不是愁眉苦臉啊?如果是愁眉苦臉,那就不如法。我們說這個慈悲心啊,它是修證出來的,通過打坐修行,通過念佛參禪,都可以培養出慈悲心。這慈悲心一旦形成了,它又是自然流露的,時時刻刻它都體現出來,它不是造作的,這才符合我們這個佛教的精神。所以我們說打坐的時候,大家持咒要面帶微笑,面帶微笑也是培養慈悲心,培養歡喜心。所以這面帶微笑,全身心就會放下,什麼罣礙都沒有啊,面帶微笑它可以貫穿我們整一座。座下也是如此,你形成習慣了,說話都是面帶微笑的。
    我們這個打坐的過程當中,其實昨天已經有部分師兄出現了一些境界,今天出現同樣類型境界的師兄又多出幾個。就是感覺這個座上咒持得比較快,甚至有些師兄眼前出現了明亮,有些師兄也發現自己的身體化掉,當然也有些師兄出現了能所雙忘。這個說明我們這次的打七,已經達到了原本可能打兩個七才會出現的狀況,因為前面有個預七階段,所以大家進入打七之後,很快就進入狀態。我們現在還不到一個七,在第四天它就出現了。有一些師兄還在痛、難受中煎熬。這個腳還那麼痛,手還那麼痛,這個問題是跟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有關係的,我們打坐不只是說這四個小時在用功,下座我們一舉一動也是在修行,座上座下它是互相影響的。
    我們如果座上是佛菩薩,下座就是煩惱眾生,那麼它這個是互相抵消的,所以說下座也是一種修行。我們說下座要觀照啊,不要流浪。你下座流浪去了,那你這一座的功夫就白費了,沒有用。所以我們元音上師打個比喻,打坐就是磨刀。磨刀幹什麼,下座砍柴,砍柴就是觀照啊!所以說下座要觀照,那如何名為觀照啊,心不外馳,不攀緣、不住相、不跟著念頭跑,心裡面平平淡淡、清清淨淨,這就是觀照啊。說起來,大家一聽,哎,就這麼簡單。但我們這個表述的方法跟昨天不一樣,跟前天也不一樣啊!所以這個觀照是有很多種說法的,但不管怎麼說,大家聽起來它都是一回事,只是所描述的方法不同,其實很簡單。而且這個觀照,跟我們所講的培養定力有一定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它是本來具足的,我們只是迷失了它。大家一聽,這句話怎麼聽起來又有點奇怪,迷失的不是自性嗎,怎麼叫迷失觀照呢?其實觀照就是迴光返照,照的就是自性,所以我們所講的觀照實際上就是見性。觀照就是見性,打成一片的觀照就是明心見性。我們這個自性是本來具足的,所以說觀照也是天生的。
    大家可能打坐很難受,跟這個打坐相比,觀照就輕鬆多啦。所以一旦學會觀照之後,我們就不是在這個修行上,不是在打坐上面去要求大家,而是在座下。所以我們說這個座下是正行、正修,這個座上只是助行,不是正行,座上打坐就是為了座下觀照。觀照它跟我們這打坐是息息相關的,它可以影響我們座上的情況,也可以被打坐所影響,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所以我們管這個座上打坐叫用功,座下觀照叫作功用。所以大家下座以後觀察自己功用如何,是在煩惱、在顛倒、在流浪、在執著,還是在一切放下,在念念清淨當中啊?所以大家就可以觀察自己了,那麼這個觀察恰恰就是觀照。所以你要觀察自己啊,這一觀察就是觀照啊!這一看,馬上回歸到清淨當中,甚至清淨也不可得。所以大家要善於觀察自己,用我們禪宗的話叫照顧自己。
    心密繼承的就是禪宗的衣缽,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觀照和見性。它繼承的就是禪宗的衣缽,多了一個啥,多了一個打坐。禪宗也打坐,只是方法不同,要求不一樣。禪宗基本上靠的是自力來打坐,心中心法靠的是他力,諸佛菩薩的加持,歷代祖師的加被,由密咒加持,由密咒護持。所以我們用的自力就很少了,基本上是他力。所以在這方面相比之下,我們這個宗門用功的特點比較顯著,功用也就很大。沒有哪一個宗門敢說修了三年內就能夠見性,能夠觀照的,沒有哪一個宗門敢這麼說,我們可以這麼說。甚至,如果修得如法的話,百座之內都可以見性,一百天就夠了,相當如法的情況下,就是如此。這就是這個宗門的特點──觀照與見性。
    過去也有人問:你們這個法門有沒有傳承?我就問他:你知道什麼叫傳承嗎,佛教是以什麼來作為傳承的?他不知道,因為他認為經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這麼傳下來那叫作傳承,但是他不知道佛教是依據什麼成立的。佛教的傳承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佛教的法脈傳承,不談見性就不是佛教,那就是心外求法,是外道。所以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觀照和見性,所以繼承的正是佛教的法脈衣缽,這是正法的象徵,這就是傳承,這個傳承是釋迦佛傳給我們的。
    任何一個宗門的出現,都要講時節因緣,它要順和這個時代的特點,這個時代信眾的根器,所以任何一個法脈,任何一個宗門,符合這個時代人的特性,它才會出現。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下子湧現出來的,它有階段性,統稱叫八萬四千法門。因為這個信眾的根器不一樣,它所體現出來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說心中心法的傳法老師也不只是傳心中心法,他是傳承一切佛法,不是只傳某個法門,傳承一切佛法。凡是佛法我們都要去推廣,都要去傳播,傳的就是大乘佛法。當然我們說這大乘裡面包括小乘,它是一體的。而不是說這個大乘有別於小乘,跟小乘有什麼分離分別,不是的,它們是互相包容,聯繫在一塊的。我們佛教基礎上的理論都來自於小乘經典,這個基礎是不能丟的,大家都要用的。所以,大家在讀佛經的時候不要去管它,哎呀,這個是小乘的阿含經,那是大乘的楞嚴經,不能夠起這個分別,它們是一體的,我們都要讀。佛經沒有這個說法,所謂大乘小乘是心量的問題,不在於佛經上,在心量上。
    那我們今天講的,現在又歸入正題,還是講到大家打坐的問題上。不要再停留在我的手還痛啊,我的腳還痛啊,提這些東西幹嘛。如果說是剛修了幾個月的師兄,剛剛才開始打坐,提一下這些問題我們都是說:你不要管它,不要理睬它,只管持咒就行了。你這個痛,隨著這個時間的推移它會越來越淡漠,它會消失的。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有好多老修行啊,都修了不少年了,在我眼裡都快成精了,他還跟我提:哎喲,我這個手痛啊,我這個腳痛啊,還來跟我提這個問題。這就挺搞笑,還去住這個幹嗎?所以也告訴大家了,痛就是因為不夠慈悲。我們要多培養慈悲心,要多放生,多參加法會,培養這個慈悲心。因為慈悲心一個人是培養不起來的,他必須要跟大眾在一起,才可以培養出慈悲心。跟大眾在一起,我們到山間去放生,到海邊去放生,到河裡去放生,這都是要跟大眾在一起。同時多參加一些打七的法會,包括共修,這些都可以培養慈悲心。還要敢於跟大家交流,當然我們的交流談的是心得體會,而不是談境界。人家問你:師兄,你修得怎麼樣啊?那你要談心得體會啊,你不能夠跟他說:哎喲,我的手還痛啊!那不是心得體會啊,那是在訴苦。接著又問:你的手痛不痛啊?這樣就不是心得體會。所以不談這個,要談心得。行住坐臥心裡都很平淡、很平常,這就是心得體會啊!你這學佛越學越平常,越學越平淡了,那好啊,那不得了啊!還有一些師兄說:我不行啊,什麼境界都沒有!境界都是幻相,不可執著,有境界那是因為業障大,他才會有境界,什麼境界都沒有,證明你業障少,所以這是好事。不要去求境界啊,有境界我們還要把它化空,你沒有境界直接就化空了,多好啊!所以在跟大家的交流當中,就能夠發現我們功夫做到哪裡去了。
    那麼這個打坐當中出現境界,有一些師兄說:哎喲,我突然發現我變大了,很大很大,像個氣球一樣不停地在長大。還有師兄說:我騎在龍上面,我們說個笑話啊,我們平時都有師兄騎在掃把上面的。這些境界呢,都是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種子,因為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翻種子。種子翻得越快,翻得越密集,那麼我們的心就空得越快。這都是從我們如來藏心當中翻出來的東西,所以說都不要去管它,任它去翻。翻江倒海,任它去翻,不要理睬它,我們只管持咒,只管心念耳聞。當然,我們這個心念耳聞它會體現出幾種不同的程度。有一種心念耳聞是什麼呢,念頭翻得很快,我們這個咒相應地也念得很快。也就是這個念頭它翻滾得快,我們的持咒速度跟它是同等的。兩者是對立的關係,也是對峙的關係。從這個有對峙的關係開始,慢慢地發展成念頭變得很微細,咒語反而變得很清晰了,這些狀況都屬於心念耳聞。最後,甚至有師兄說發現自己一個念頭都沒有,但是咒一直都在,這也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它表現出來的境界還不一樣,這些都是相應的。我們這些念頭跟咒語都是無相的,所以這叫無相相應。它是有這個變化的,所以大家要及時交流。叫大家寫出來,就是為了我們及時交流,既然是交流就要把它說透,說得不透我們心中會形成罣礙,那麼這個罣礙帶到下一座去就不好啦,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情況說透。我們所講的就是大家今天打坐所體現出來的狀況,超越這個狀況的話我不會說,也沒有必要去說。因為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在書本當中早就說完了,我們也都看過了,但是不相應就接受不了。我們是跟著大家打七的狀況來講的,步步跟進。說了大家都能夠聽得懂,都能夠體會得到,那麼我們這個交流才能夠起到作用。
    接下來發現念頭沒有了,唯有這個持咒在。那麼這個咒它會變得模糊不清,這時候相應的就是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雖然外面的聲音我們也能夠聽得到,但是聽到了而不去分別它,沒有住在上面。換句話來說,我們這個時候打坐真正起到作用了,時間過得很快,外面的聲音能聽到,但是很快就過去了,不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任何記憶──這就我們所講的了了覺知,蕩然無住。那麼這心中還有念頭閃爍,很微細,基本上這個念頭跟我們所持的咒是融成一體的。這個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的覺性。所以大家在下一座出現這個狀況的時候,既不要喜,也不要厭,更不要去攀求。我給大家一個提示啊,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在起作用,真如自性在這個點子上起作用了。而且我說的這種狀況,我們在座的師兄當中已經出現了。所以說下面的這幾天這幾個七的打坐,大家陸陸續續都會回歸到這上面來。
    阿彌陀佛!我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聽是聽不夠的,講也講不完啦,大家能夠品嘗到這個法味就可以了。好吧,就這麼樣吧,八點鐘了,大家還是休息吧。
   

6   第六集 第一個七第六天

 2013-12-27
    我們已經打坐了六天,今天晚上零點開始就要打九。
    這六天時間,大家的進度,大家自己也都比較清楚,也都知道。我也一直都在這裡跟蹤,在觀察大家。除了個別外護的師兄偶爾過來打坐,不是每一座都跟著打,那跟他們平時的修行也沒啥區別。我們參加打七的師兄,還有護七的師兄,都有進度。大家現在的這個打坐,主要的都是在境界上體現出來,當然有個別師兄,還在熬這個腿痛,我今天也看到了,有人還把腳這樣抬起來打坐。為什麼強調一定要盤呢?不是雙盤就是單盤,如果雙盤單盤都坐不了我們坐散盤。這個腿盤起來,才能夠把這個身體給管住,要把身根首先給攝持住,我們打坐首先就是把身體管住。你盤得不穩身體還要亂動,盤得穩呢表現就是它會痛。腿痛沒關係,腿痛是好事情,雖然難受,但它的的確確是好事。首先要把身根管住,之後再加上我們所謂的身語意三密加持。所以這首先要把身體固定好,嘴巴綿密持咒,把我們這個意根攝持住了之後,那麼就在意根上面培養定力了。最後能所雙忘,把意根打掉,這就花開見佛了。
    這幾天大家在打坐的時候,我要做點怪動作,要搞點怪的。搞怪就是在製造因緣時節,讓大家能夠把這個能所給打掉,有時候是要借助外力的。我們說靜到極致的時候啊,它要有點動。大家在入定的時候,有時候是靜到極致了,這個時候就像一桶火藥,放在那裡沒有人去碰它一樣,給它稍微扔一點火花,它就會來個爆炸,這個是我們在創造時節因緣。當然也有師兄錯會意了,以為說這是老師給個方便讓我提前下座,所以說這個動作也是在考大家定得怎麼樣。有的師兄在我敲的時候,會嚇一跳,這是定力不夠的表現。定力夠,他是不會被嚇一跳的,我就是打雷他也不會嚇一跳,但是他會借助這一刹那頓開了,這是定力的表現。所以說經常這麼試也可以培養大家的定力,嚇一跳就嚇一跳嘛,沒關係。
    我們說這個打坐入定可以破我執,為什麼呢?因為我執最主要是藏在第六識、第七識當中,在入定的時候能夠把它破掉。所以說,想要打掉第七識必須要通過禪定,而且還要講因緣時節,才可以把它破掉。那大家打坐基本上都是能夠在定中,就是這個定的程度不一樣,不管程度如何,總的說起來什麼叫入定呢?我們說心不亂就是入定了,因為我們強調的是座上不求定,但是要告訴大家基本的原理、基本的道理,心不亂就是定,不去找境界這就是定,這是最簡單的定。不管你是楞嚴大定、金剛大定還是四禪八定,都離不開心不亂,所以這是最根本的定。我們說這上座不要去求什麼,既不求開悟、不求見性,也不求入定,也不求能所雙忘。因為這些都是要靠時節因緣,不是我們起了意識去求它,它就會來。如果去攀求的話,反倒不會讓它出現。一有求,我們就把這個自然流露給阻攔住了。我們所講的這個入定也好,能所雙忘也好,脫開見性也好,它都是屬於自然流露,它不是求來的。所以你用功,用到時節因緣到了,它自然就炸開了,它是自然流露的表現。如果有外力的情況下呢,它也會體現出來。那我們說這個外力的作用,跟我們所講的時節因緣也是相應的,如果這個外力起到作用的時候,時節因緣沒到,我們頂多就被嚇了一跳,他不會脫開。所以這個外力多一點也沒關係,反正都可以培養定力。
    那麼也有人說,打坐的時候出現境界了,說剛開始這個境界挺好,到了後面差不多該下座的時候啊,這個境界反而不好了。境界我們不用去管它好不好,凡是境界它都是無常的體現。這境界它不是本來就有的,只是我們用功用到一定的時候,從內心深處翻出來的種子。這個種子它是多變的,是無常的,是幻化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管它好不好,這些境界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要去理睬它。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不少師兄,在這幾天,特別是這兩天的打坐當中出現了無念,看不到念頭了。看不到念頭,可以說它是一個短暫的現象,我們人不可能沒有念頭,人人都有念頭。所謂這個看不到念頭是我們的心空了,念頭變得太微細了。心空了之後就似乎不存在念頭了,看不到念頭,這個咒也提不起來了,我們就說這個時候它叫能所雙忘,能念之心所念之咒脫掉了。有的師兄說:我的咒怎麼沒啦,害怕了,又死硬地想把咒找回來,這也不對,咒沒了就沒了,不用去找它了,你也找不來。一開口只有個“阿”在,不是說不想念咒了,是一張開口咒沒了,只有一個“阿”在。所以這個時候呢,我們也不用去找咒了,就安於現狀,閉目養神就行了。這時候心就化掉了,人也就定住了。定住之後,你就不用去管時間了,沒有人敲罄就不要下座。當然在我們道場也曾經有過師兄,敲了罄他都不下來,定在那裡了。後來又上去給他敲了九次罄,敲了九下,才把他給敲出定來了,所以我們說打長坐培養定力是好機會。
    有了真正的定力,我們才有力量脫開本來,所以打坐要打長坐。平時都在打長坐,來打七我們就更容易脫開了。那麼這一個七呢,基本上就是說,我們現在所出現的這些狀況,要跟過去比,我們過去連續打兩三個七都沒有這個效果。所以說今年的效果比較顯著,這跟大家平時的修行也是有關係的。再下去的話,特別是今天零點開始,我們要打六個小時一座了,已經有師兄來我面前求加持了,她說這六個小時坐不過去。其實打長坐,時間越長,我們會發現這時間過得越快,這是有原因的。你看我們人是生活在時間跟空間當中,這個叫時空觀。我們的四大六根都沒有離開時空,四大,地水風火,還有我們這個身體上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四大六根都被這個時空給管著。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有一個生辰八字。這生辰八字就是天干地支,時空觀的表現,人人都被時空給管住了。就像我們的手機一樣,我們都知道現在這個手機上面有一個衛星定位,你不管在什麼時間,出現在什麼地方衛星它都能夠跟蹤到你,這個用的就是時空觀。它能夠知道你在哪裡,所以現在的人沒有神秘感了,被衛星管住了。你的心量集中在手機上,你24小時都被手機管著,所以我們來打七的時候,把手機沒收了,把電池拔掉了,起碼來講我們身心上不被這個手機控制了。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我們身體離開手機的時候,衛星就管不到我們了。
    那同樣,我們現在打坐培養定力,這個定力強大之後,它就要超越身心,超越我們這個時空。那這個我執破掉的時候,這時空也破掉了,超越了這個世間,所以我們管這個叫出世間,了脫生死的法門就叫出世間法。所以我們這個如來藏心,它的妙用很多,可以用來六道輪迴,可以用來執著,可以用來生煩惱;同樣,它也可以用來出離六道輪迴,出離煩惱苦海,可以起萬般妙用。如來藏心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這顆如來藏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只是說我們現在發現不了它的存在,發現不了它在哪裡。所以大家來這裡打坐,來這裡打七目的很明確,要把我們這個能有萬般作用的如來藏心給它打開,把它取出來,妙用一切。我們這個心不要往外找,不要心外求法。這個力量來自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大願,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信心,來自於我們對佛法的堅固信念,而不是來自蔡老師的加持。所以人人都有機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如來寶藏給它打開。我們不是在持咒嗎,持咒的目的是什麼啊?這個咒是無形的,一把無形的鑰匙,時時刻刻在打開我們這個心門上的鎖,這鎖就是執著啊!所以要把執著打掉,這寶藏才可以大放光明。
    我們這個如來寶藏,也叫光明藏。打開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這個黑洞,我們當下就可以豁開,可以看破,而光明就無量呈現,無量顯現出來。我們說這個打開的時候也叫作見性,見到光明自性,這個自性是光明的。那麼我們在持咒的時候,還是那一句話,不要去管這個咒清不清晰,是不是字字分明,不需要管這個了,只要有咒在。你看《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聽聞咒的時候,不要住在咒上面,只要咒在就可以了。咒在那就叫入流,亡所就是不去記它字字分明。念了多少遍咒我不知道啊,反正不停地都在念,並沒有住在咒上。那這個咒存不存在呢?因為我們有心念耳聞在,有這個意根在,心念耳聞攝持住意根,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咒存在。就不用去管它這個咒音怎麼樣啊,字是不是掉啦。像我們心覺師兄說了:心密的力量體現在“哈哈”上!那有些師兄說:我持咒持快的時候“哈哈”不在了,是不是就沒有力量了?不用去管這些,你只要有咒在就有力量。所以我們說這個“哈哈”力量很大,這個是方便說,說過了也就算了,不要去執著它。有時候說者是無意的,聽者反倒是有意了。我們那個咒裡面不是一個“哈”,不是兩個“哈”,而是三個“哈”,是吧!因為還有一個“司瓦哈”在後面,三個“哈”。所以這個持咒: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這個咒我們是盡聞不住,知道這個咒輪的存在,但是儘管去聽聞它而不住它。所以我們弄出點響聲來,還有師兄特別關心,是不是要我幫忙,這跟任何人沒有關係。我們弄出這個響聲來,就是讓大家盡聞不住,儘管去聽聞。因為聽聞就是我們在用嘛,但是不要住在相上。
    一住在相上,以為蔡老師需要他幫忙呢,這叫多此一舉了,這不是我們的目的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打坐,最大的作用還是體現在聞性上面,哪怕是身心俱空、能所雙忘、根塵脫落的時候,這個聞性依然在發揮它的作用。周圍的一切我們都可以聽聞得到,但是不會住在上面,這個就是盡聞不住。所以說,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當然,偶爾也會把這些境界給忘失掉了,似乎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實際上我們當時聽得還是很親切,但是盡聞不住了,直接就把它化掉了,所以沒有留下任何記憶。好像說我們這一座啥都不知道了,因為在我們腦子裡面是空白,沒有留下這一段記憶,所以表述出來就是:這一座我啥都不知道。到下一座的時候很清晰,周圍有什麼響聲都可以聽得很清楚,跟上一座境界又不一樣了。因為我們講這個境界它是多變的,這都是內心的境界,跟外界沒有關係。所以這些境界出來了,也不可得。那麼到了這個定力深刻到一定的時候,自己的這個身心已經是消失了,念頭也沒有了,咒語也沒有了,但是對一切了了常知,同時根本不想去住它,這個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修行,是自然而然不想介入這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呈現的時候,自然就不去管它。這個世界再怎麼繽紛多彩,與我無關,甚至家人、父母兒女、親戚朋友在這個時候跟我是毫無關係的,一切都跟我無關。我所跟你們描述的這種情況是在下一周會出現,我們管這個叫什麼呢,叫寂滅現前。寂滅現前,這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洞開了,它所呈現出來就是這麼一種狀況。所以這個時候呢,大家要把我剛才所講的這個狀況給它承當下來。這個自性現前我們要把它承當下來,不要再錯過了,不要去懷疑它,不要去猜想它,哎,這是不是啊?不要有這個猜想,儘管承當,把它認可下來。
    那麼伴隨著這個寂滅現前,有時候有響聲,自性深處的響聲,是自己身上所顯現出來,不是外力;有時候會沒有,有時候會突然間覺得身體往下一沉,接著寂滅現前,有時候也可能身體往上一升,不管是升還是降,它都是寂滅現前。所以說,大家在這個時候啊,儘管承當,不要去懷疑它。當然力量大的話,它這個一現前啊,打都打不走,趕都趕不跑,而歷歷在目。
    這個要先跟大家講一下,因為我們是在打七,打七的道場比較複雜,不是我們自己清修啊,所以各種狀況都可能會有,但是不要怕,也不用擔心。所以我們說這個睡覺打坐的地方安排好了,大家也住了,就不要再換了。因為你一換,環境就變了。所以大家要換也要經過老師重新安排,自己不能夠擅自去換,你一換整個環境就變了。本來我們的師兄打坐打得很好了,邊上多了個人,他的心態就變了,環境變了嘛。還在時空觀當中,還沒有突破時空,所以環境變了,心態也變了。所以這個位置不能夠隨意調換,就這個道理。所以以後我們這些外護的師兄來打坐,不要坐到我們打七的師兄中間去,你到佛堂去坐。佛堂我們儘量不安排打七師兄坐在裡面,就是為了儘量不要改變環境。每一座對師兄來講都可能是時節因緣,所以我們往那裡一坐,環境變了,師兄的心態也變了,這個時節因緣也就錯過了。
    大家知道剛才我們所講的主要的部分在哪裡?就是在我們的真如自性現前的時候,大家要把它認取下來,不要懷疑它,也不要去猜想它,更不要去否認它。這個狀況我們很少描述,但是因為是打七,所以我所講的這一切是跟隨大家的步驟來走的,大家修到哪裡我就講到哪裡。在此的師兄下一座會出現什麼情況,我會預先跟大家說一下。如果是還沒到這種狀況的師兄也不要去攀求,因為這個因緣時節它是自然成熟的,每一個人都會出現,只是早晚的問題。所以沒有出現也不要去攀求,哎!他怎麼有啊,他有佛性我沒有啊!其實佛性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本來具足的,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什麼時候你能把你的寶藏拿出來,那要看你的本事。
    好吧,我們是說到為止,跟時間沒有關係啊!蔡老師說話從來都是超越時空的,跟時間空間沒有關係。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提。
    28問:老師您說的那個認取,如何認取?
    答:認取就是把它承當下來,承認下來。
    問:就是告訴自己就是它了!
    答:對呀,這就是承當嘛,我再也不懷疑了!所以這個認取需要力量,打七是最容易的,最有力量去認取,我們叫剋期取證嘛!所以說下座以後,我們可以多發願。止語,目的也就是去發願,去觀照。像我們那天所講的,往自性清淨處觀,不要跟這個境界跑,心清淨就是觀照,直接回歸。我們觀照是沒有境界的,沒有任何境界,遠離一切煩惱,就是《心經》上面所講的遠離顛倒夢想。觀照是沒有顛倒夢想的,心是清淨的,就沒有顛倒夢想。觀照就是直接回歸,直下承當,這個直下承當對我們座上打坐幫助就很大。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剛才所講的這個寂滅現前,一定會是在這六個小時內出現。有可能是這座打完了,引磬響的那一刹,哦,我該下座了,一切都放下了。這刹那間,他就頓開了也有可能。也有可能這一座打完了,下來走路的時候,這時候走路很自在嘛,一下子就化開了也有的。所以這個時節因緣啊,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它會有各種各樣的狀況出現的。
    問:我有兩次這種狀況。
    答:那就好辦了嘛,你有兩次就可能會有第三次嘛。因為這個脫開是經常性的,有時候一天幾百次都有。所以說這個不用去攀求,它是自然而然出現的。有時候說話,一句話的過程當中都可能脫開兩次。所以一旦脫開了,我們就承當,不管它多少次都承當,一次也好,多次也好,無所謂。因為它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造作出來的。
   
    29問:請問老師脫開跟脫落……
    答:一回事,你不要在名相上面去起分別。就像我們講的如來寶藏一樣,它有很多名相,如來自性,本妙覺心,真如,包括我們出家時受的戒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都是它的名相。名相很多,我們不要在這上面去起分別。
    問:會不會認錯啊?
    答:那叫妄認,不叫認錯,我們在打七這個階段它不存在妄認。它不是在作意上面來認取,它現前的時候一般力量都很大。那我們所講的要把它認取下來,所謂的認取就是你不要再懷疑了。見到了你就承當,不要在之後再去急啊,是不是啊?像我們前兩天就有個師兄跟我說:老師啊,我前兩年都脫開過了,怎麼現在不見啦?
    問:這個是怎麼回事呢?
    答:因為它脫開之後啊,它有可能很短暫,馬上又關上去了。這一關上去又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時節因緣成熟了它又再打開,所以這個還是力量不夠的表現。我跟師兄講了,自性本來就是具足的,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既不存在打開也不存在關上,這打開跟關上都是方便之說。所以當你把它認取下來之後,你發現你剛才說的“會不會認錯啊”,不會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自性從來不迷,它從來都不迷。我們之所以把它承當下來是啥呢,發現:哦!這個東西我從來就沒有錯過它,從來就沒離開過它,本來就是具足的。所以,所謂開悟,就是悟見自己從來不迷,這叫開悟。
    問:但是還有懷疑。
    答:有懷疑就不對啊,懷疑就是迷失啊,懷疑就是力量不夠啊!
    問:知道這是對的,但是……
    答:不對不對,你那個不是啦,你那個叫相似。你只要有懷疑在,你沒把它認可下來。這一個是力量不夠的表現,第二個是你平時沒跟老師交流,所以很容易錯過,我們為啥說有什麼境界你要及時跟老師交流啊。還有的只是相似,出現了輕安,把輕安認作見性了,輕安它是有境界的,我們著到境界上去了。當然,我們所講的寂滅現前,它是沒有任何境界的。
    30問:輕安時,咒念得出嗎?
    答:輕安,你這個能所雙忘跟寂滅現前它還有一點距離。不是說能所雙忘馬上就是寂滅現前,還有點距離。咒念不出來了……
    問:很舒服什麼都沒有。
    答:很舒服那還是境界,你什麼都沒有也還是境界。你看我們所講的,了了常知,我剛才說了,你聽到沒有?了了常知。但是你住在很舒服、什麼都沒有上面,你住到境界上面去了。
    問:是了了分明。
    答:了了分明跟了了常知也還不一樣。你要講了了分明的話呢,那只是個提示。誰知道了了分明啊,老人開示說這了了分明就是嗎?老人沒這麼說啊。老人說是了了分明的靈知,你看後面還有個靈知嘛!這個靈知是不可說的,無法用語言表述的,所以借個名詞管它叫靈知。但是你如果只是住在了了分明上面的話,那就不是。了了分明是境界,那這個境界誰知道?靈知啊!所以我們所講的了了常知,這是佛經上的話,就是我們的靈知。它這個了了常知是沒有一切住著,不會去住在什麼都沒有上面,也不會去住在很舒服上面。你說什麼都沒有是針對你這個身體,這個時候表現出來什麼都沒有,因為平時什麼都有啊,所以這個時候什麼都沒有。那麼你所講的很舒服,有這個身體在就有舒服在嘛,這都是住在相上,所以你現在否認掉就對了。我們說過去心不可得,你只要執著,哎喲,我曾經好像見過,咱們這個寂滅它就不會現前了,因為有住。有住著它就形成障礙,所以不要住在相上。我們的這個前提是在能所雙忘上,能念之心所念之咒脫掉了,在這之前身體已經化掉了。像我們師兄說腳還那麼痛,還有痛在它就不會化掉。痛已經不在了,甚至這個痛在,但是它是一種歡喜。我們說痛但是很快樂,很舒服,我們可以不跟這個痛跑,這個身體才能化掉。身體化掉之後才會出現能所雙忘,它是有個先後的。所以他不會出現,哎呀,好舒服啊!好舒服那就是還有身體相在,還有這個執著在,他才會表現出來好舒服。那個最多只是一種輕安,輕安就是舒服的。
    但是我們所講的這個脫開,整個身體它是化空的,身心世界都了不可得,身體還可得嗎?所以這就是過去的大德所講的一句話:一朝證得本來空!這身心世界,這身體本來就是空的,本來就是了無所得的。一朝證得本來空,我們這個光明寶藏,會赤裸裸地顯現出來,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我們所講的認取,就是你不要再去懷疑了,把它認取下來。你這一懷疑,又重新回來了,又不知道要過多少年,才會有這個時節因緣了。
   
    31問:老師,我發現自己的持咒速度很快。
    答:持咒的速度我們已經講過多次了。持咒的速度跟我們這個念頭翻滾的速度它是相應的,不是說你想快就能夠快到什麼程度,它是相應的。你如果太快了,會覺得很累,甚至會念到上氣不接下氣,還會虛脫,這都有可能。所以我們說它這個咒跟念頭的翻滾是相應的,這是可以調節的。
    問:有時候快到一分鐘念七八十次。
    答:你是持六字大明咒,是吧?
    問:對。
    答:這個不算快,不用管它。我們講得比較形象的話,叫作形成了一個咒輪,頭尾相接。這個咒輪,它是看不出頭尾的。
    問:出現嘴巴閉著,但是舌頭點著往上點的狀態。
    答:對!這是對的,你只要不覺得吃力,就對呀。
    問:舌頭在裡面點著上顎在那裡動。
    答:這個太細節的東西,就沒必要講它了。
   
    32問:師父,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關上?
    答:打開是因緣時節,關上也是因緣時節嘛。你有一點執著在,它就關上了;有一點攀緣心在,它就關上了,這個都是相。
    問:清淨無住它就沒關。
    答:清淨無住它就本來具足,就現前了。一切不住,它就朗朗現前了,它就不存在關上了這一句話。
    問:打坐過程中,就是您剛才講到那個身體猛然下沉,那個寂滅現前。
    答:對,我說的是眾多的表相。有人感覺自己忽然往上一升,虛空粉碎了;有人感覺自己忽然往下一沉,也虛空粉碎了。這個是一種表相,你不要去跟我所講的跑就是了,我只是方便說,有說皆是方便。
   
    33問:那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見性啊?
    答:見性,實無自性可見。知道吧,實無自性可見,那只是個名相,也沒有本來可證,所以我們說無修、無證、無得。了無所得故,一切本來具足,有什麼可得的。
    問:那脫開了是說你見到性了,只不過力量不夠,是不?
    答:時節因緣沒到嘛。力量不夠,時節因緣沒到,都是方便說。我們自性從來就沒有被埋沒過,時時刻刻你都在用,只是不認識它是什麼,時刻都在錯用心。所以說見性,實無自性可見。所謂見性也是個方便說,連成佛都是方便說,本來就是佛嘛,哪有成不成的!有話就說,沒話我們就散會。我們能聚在這裡也是時節因緣,時節因緣到了都得散啊,就這樣吧。
   

7   第七集 第二個七第一天

 2013-12-29
    我們已經打完一個七,五個七下來我們總共要打兩百二十一座。如果是按照兩小時一座來算的話,那就是兩百二十一座。這個是按照心中心法的演算法來算多少座,心中心法是以兩小時一座來算的,它不是以四個小時一座來算。大家都不知道為何以兩小時為一座,這是有秘密的,這跟我們持咒的速度有關係。你看我們持咒,心中心法持咒一分鐘至少十到十二遍,那麼一個小時是多少遍,兩個小時是多少遍呢?以這個持咒的速度來定這個打坐的時間,也就是我們佛經上所講的,我們法本上面所講的,持咒一千八十遍就能夠如何如何。心中心經上有講一千八十遍左右,也就是兩小時。還有一個呢,心密這無相法門,兩小時的持咒,以無聲之聲心念耳聞去持咒,它可以管你座下二六時中,心不顛倒、不攀緣,所以說兩小時的功用是很大的。
    當年我們大愚祖師、王驤陸上師、元音阿闍黎,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在民國時期傳法,來修學這個宗門的人,多數都是在修持佛法上已經繞了很多圈子的人,都是有了腳跟的人,就是腳跟比較硬的人,修起心中心法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們體會是很深刻的,所以說以兩小時來作為一座。另外,這個心中心法主要的特點是比較適合在家人修,因為除了兩小時的打坐之外,大家白天還要上班,還要工作,還要為生活奔波。所以,以兩小時作為一座,每天不間斷地去打坐,也就是說不能斷座,再加上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結合每一個階段相應地去閱讀佛經,階段不同閱讀的佛經不一樣,而且是在這個上師的指導下去修學,如法修行,正常來講三年內,也就是一千座內,必定見性。有極個別根器稍微好一些的,修得更加精進更加猛烈的,百座內便可見得佛性。所以說這個宗門的特點比較適合現代人,適合這個時代的信眾去修學。
    修學心中心法要求具備一定的基礎,我們用什麼來打基礎呢?用六字大明咒來打基礎,六字大明咒同樣是印心宗傳承的主要法門之一,跟心中心法很相應,所以能夠作為心中心法的基礎來培養定力。這個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事業部成就法,我們管它叫觀音心咒。我們前面說了這個宗門的特點是比較適合在家人來修行。那麼在家人要具足修行的條件,首先說他要有好的修行環境。這個好的修行環境,其中又包括:第一個,他收入不存在問題,就是說他花時間去修行了,那麼他吃飯穿衣,養家糊口這方面不存在問題,能夠應付得過來;第二個呢,家裡人比較支持。所以說這就是要有一個比較好的修行環境。那麼在我們這個初學佛的人當中,絕大多數師兄這點是不如意的,所以通過修持六字大明咒可以改善修行環境,改善家庭環境,也可以培養定力。同樣,六字大明咒也是見性的法門,它也可以見性成佛,可以了脫生死,也可以度一切眾生,所以它也是成就大法。
    那我們這個心密,六印一咒的心密,主要體現在培養後得智上,見性之後培養後得智,所以說它是屬於啟用法門。這個法門的特點是用來度眾生用的,它不適合用來打基礎。我們很多師兄硬撐著用心中心法來打基礎,打得很累很辛苦,因為這個法門的特點是翻種子特別快,持咒的時候種子翻得特別快。這個翻種子一快,沒有基礎他就受不了,硬撐下去也沒有用。所以好多師兄呢,修了十多年心中心法,感覺到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它不是用來打基礎的法,用這個法來打基礎很吃力,它是屬於啟用法。你這個基礎不好又啟用不了,所以相對來講,我們跟這個法不相應,就修得很吃力,修得愁眉苦臉。所以我們說這個法不急著修,先把基礎打好。先修六字明把基礎打好,把家庭的狀況改善了,把我們的事業改善了,把我們的修行環境也改善了,再來修心中心法。所以用個兩三年時間來修六字明之後,接著修心中心法,相對來講,修得就比較快了,進度比較快,三五年就解決問題了。
    那麼到了我們這個修心中心法的階段,特別強調要死心塌地,所以我們說要盤腿坐,把這個身體管住。那這個盤腿坐呢,最好的當然是雙盤。但是我們絕大多數師兄呢,都是二十多歲以後才開始修學佛法的,所以這個腿啊,已經不是孩童時代的腿,怎麼盤都可以。所以說這個雙盤盤上去,絕大多數的師兄會感覺非常痛苦,很難堅持。所以我們不要求非得要雙盤,單盤也可以。如果是採用單盤打長坐的話呢,因為坐起來有一邊腿高一邊腿低,坐骨是不平衡的,時間長了會導致坐骨神經痛,那樣子對打坐也不好。如果是再往下坐的話呢,這個坐骨神經痛嚴重了,它會影響到我們走路,所以用單盤來打長坐我們也不贊成。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用散盤,用散盤來打長坐。
    為什麼非得要打長坐呢,不是說兩個小時就可以了嗎?我們前面說了,這兩個小時的打坐呢,在我們三代祖師那個時代,它還是挺管用的。我們現在絕大多數的佛弟子,都是剛剛入門開始學佛,甚至有的還沒開始學佛,一聽到心中心法,馬上生起信心,要求這個法門。所以在一點基礎都沒有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培養好基礎。打長坐是培養基礎最有效的辦法,所以我們要打長坐來培養打坐的基礎。
    通過盤腿坐,我們持咒把身心攝持住,把我們的身口意攝持住。通過這個持咒,無聲之聲來持咒,首先培養的是慈悲心,為什麼呢?大家打坐的時候都很痛苦,我們要超越這個痛苦,要發大願,發慈悲大願,所以說首先培養的是慈悲心。慈悲心生起之後,這個身體自然而然它就不痛了。所以我們只要是打坐覺得腿痛、腰痛、手痛,都是因為慈悲心不夠。像我們手印很痛嘛,我們的成語裡面有一句,叫作心狠手辣。這個手辣痛辣痛的,就是我們這個時候是沒有慈悲心,所以這個心體現到手上,就是辣痛辣痛的感覺,甚至還會長出水泡、血泡來,那這個就是業障稍微大一些了。特別是血泡,滿手都是血泡,這樣的師兄我見過啊,修六字大明咒,手上結的全是血泡,殺業重呀!那殺業重他要消呀,要消業障呀,通過打坐就可以消業障的,就可以把殺業消掉。他這個手血泡會破掉,破掉之後鮮血淋漓,看上去挺可怕的,好像是被刀砍過一樣。其實這都是一種消業障的表現,所以說這個身體痛也是消業障。我經常跟師兄們說,大家在打坐的時候身體痛,我們就用不著上醫院去痛啦。上醫院去痛,你還得請人家來給你開刀,而且你還要付錢給他,同時還要感謝他。我們在家打坐痛,這個痛沒有那麼難受,雖然感覺上是很難受,實際上講起來的話,真的不如在醫院那種生不如死的痛苦,受那種痛你還得去感謝人家。所以說我們這個打坐痛,是一種好事,我們二祖王驤陸上師在書中說:這身體痛的時候大家當生歡喜心。要歡喜啊,消除我一切業障,消除我一切殺業,所以要歡喜啊!那大家說:我這個痛都痛得要命了,這個時候怎麼歡喜得起來呢?的確,這個時候要生歡喜心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我們三祖元音上師就告訴我們要培養歡喜心,在培養慈悲心的同時要培養歡喜心。這培養歡喜心就是從學打坐開始、持咒開始,我們就要面帶微笑,微笑持咒,這就是培養歡喜心。當這個身體疼痛得要命的時候,你這歡喜心一出來,這個痛苦當下就轉化成受用。
    我們說這個受用它是怎麼來的?受用也是培養來的,身心上的受用也是培養出來的。當然,受用我們是不住的,但還是會有,這種受用是歡喜的,身體是自然的放鬆、舒服!所以說,我們經過這麼一個七的打坐,師兄們也體會到,哎喲,有時候這一座很輕鬆、很舒服,但是有時候呢,又煩得要命,難受得要死。跟老師說,哎呀,昨天那一座很好、很舒服,今天這一座很難受、很糟糕,今天沒打好坐。其實呀,不管座上是難受也好,還是舒服也好,大家只要能夠堅持打坐,那麼這一座都打得很好。
    痛苦、難受、煩惱,簡直受不了,實際上這是在培養定力。因為我們這個內心的種子是一層一層地翻出來,不是一下子翻完的。一層一層地翻,今天翻完了,明天可能他會心很空,身體很舒服,感覺人簡直就是在輕安當中度過的,在自在當中度過的。那換了一天呢,馬上又翻出一層業障來了,所以我們管這個叫種子,業識種子,也叫作無明種子,它是一層層地翻出來的。這都是因為我們累生、累世、累劫造業受報種下來的種子,都是由於作意而種下來的種子。執著就是作意,作意就是執著。一作意,你看,這個種子就種下來了,種到八識田裡面去了。時節因緣成熟了,我們作意來的這個種子它就會爆發。那我們所講的這個就叫作因果報應,因果報應就是這些無明種子爆發出來了。那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呢,也是在轉因果,也是在把因果轉掉、化掉。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打坐的意義跟我們平時所做的佛事,功用上是決然不同的。平時我們要做多少善事,要放多少生,要做多少令眾生歡喜的事,才能夠轉化掉某一些業報。我們就在家裡持咒打坐,用諸佛菩薩的三密加持,我們就可以很輕鬆地把很多因果給它轉掉、化掉,所以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這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在學佛過程當中,所接觸到的很多名相,我們不理解的這些名相,今天在大家面前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些都是有功用的。
    打坐怎麼能消業呢,莫名其妙啊!的確是可以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叫作聞性眾生,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啊,耳根是最圓通的。聞性眾生,耳根最為圓通。所以當我們持咒的時候,這個咒是無聲之聲。無聲之聲好像聽起來是說一點聲音都沒有啊,實際上這個聲音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我們管它叫大音希聲,希聲就是無聲,這個力量是最有穿透力的。像我們所聽到的這個聲音呢,有高頻,有甚高頻,還有低頻、中頻,這個頻道不一樣。所以能夠聽聞到這個聲音的眾生也不一樣。那麼我們雖然是用這個無聲之聲,在持咒的時候,實際上我們這個持咒的咒音放出來啊,它裡面就包含有種種頻率,所以每一道的眾生他都可以聽聞得到,不光是我們自己在聽聞這個無聲之聲,那每一道的眾生,同樣可以聽聞到這個諸佛菩薩的無聲之聲,所以說這個作用是最大的。我們在持咒打坐的時候,受益者不僅僅是我們自己,三界六道一切眾生都是受益者,所以大家要喜歡上打坐。因為我們在家裡坐著不但可以度我們自己,還可以度一切眾生,要喜歡上持咒。咒語的力量是無窮的,最有穿透力的。再加上大家平時的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加上這個宏願,那這個力量就無窮了。
    我們在持咒的時候,對我們自己來講,有時候是可以聽到這個微細的聲音。那隨著這個咒速度加快,這個聲音慢慢地消失,直至沒有。這個咒語由長變短,因為這個咒語速度加快了,它就不是每一個字都能夠察覺到。一句咒語裡面有可能二十幾個字,只能夠聽到兩三個字,這個很正常。實際上,如果我們想試一下這個咒對不對,只要你把速度一放慢,馬上它又是一條完整的咒語。速度加快了,看不到,察覺不到,這是正常現象。那我們在持這個咒的時候,表現出來若昏若睡,但沒有什麼妄想,這個咒呢一直都在持,知道自己在持咒,對周圍的一切有時候很清晰,有時候是一點都不知道,時間過得很快,那麼大家是在正定當中,這個時候恰恰是正定,大家不要害怕。我們有很多師兄都出現正定,但總認為自己是不是昏沉啊,其實昏沉它也是一種定,昏沉本身就是一種定。所以這個時候,正定,我們不要害怕,也不要追求,自然而然就可以了,呼吸自然。這相應的,身體上,還有這個意識當中,他會出現很多境界,各種各樣的境界。有的境界是自己的腿部,盤腿的腿部沒有了,化空了;或者說我們這個身體,這個時候身體主要的著力點在臀部和腰部,這也化空了,沒有了;感覺到肩膀也沒有了,因為我們結手印嘛,肩膀也化空了,手印也化空了,甚至感受到頭也消失了、化空了,這個都會在正定當中出現。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呢,咒還在,不是咒語沒有了。隨著身體的消失,我們這個妄念跟咒語,一個是能,一個是所,能念之心所念之咒它會一時脫落,這叫作能所雙忘。所以我們說這個能所雙忘,它是建立在這個身體化空之後才出現的。有的師兄說,我這個咒持不出來了,咒念不出來了,我就不念了。我就問他,你有沒有妄想在,有沒有妄念在?他說有,但是持咒持得很困難,接著就是能所雙忘了。我說慢慢來,還不一定是能所雙忘,因為能所雙忘它是有前提的,你這個身體化空了沒有,消失了沒有?如果這個身體還沒有化空,還有這個身體的執著在,那麼你是不會出現能所雙忘的。會出現輕安,但輕安不是能所雙忘,輕安只是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很舒服,舒服得不得了,舒服到自己都不想下坐了,那個是輕安,那不是能所雙忘。
    輕安它的境界就是舒服的,但是咒也在,還不是能所雙忘。所以這個輕安呢,它也是定力的一種顯現,但是不可得不可住,我們不要住在這上面,要繼續持咒,要超越它,不要停留在這種感受當中。那麼隨著這個身體的消失,相應來講我們眼前會出現光明。我們這身體的消失呢,我們管它叫空;然後輕安的出現很舒服、很歡喜,我們管這個境界叫樂;眼前一片光明叫明。空、樂、明,它也是一種境界。出現了空樂明,那麼我們打坐當中所出現的禪定相當於三禪,我們說四禪八定嘛。四禪所出現的定叫捨念自在地定,那個定是很深的,深到你都不想出來,那定境對一切你都可以不執著。但這個捨念自在地呢,它也有法喜,對一切也不起執著,但它還是屬於三昧空定。還是屬於一個空定,還在無明當中,還沒有破除無明,所以我們說破除了無明才是了脫生死。它是一種天人的禪樂,很多人住在這上面不願意往前修了,所以他會把咒停下來。因為這個時候還是有咒在的,不是什麼都沒有,他會把這個咒停下來不持了,那這個還是有住著。我們這個咒還要繼續持,超越這個空樂明,超越這個三昧空定,就是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持到能所雙忘了,虛空才會出現粉碎。所以這個能所雙忘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前兆,也就是說能所雙忘了,我們才會徹底打開,參破無明。所以說,我們這個打坐從最初的打基礎,一直到最後的親證本來,它是步步關聯的。我們剛才所講的是步步關聯,聯繫在一塊,缺一不可的。所以大家能夠來參加打七,是個很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在這裡我們可以系統地去修學,從最初的打坐到最後的解脫都能夠親證一回,這個在我們學佛的人生當中是難能可貴的,很難得的。
    大家還有什麼話要講嗎?我們可以交流,剛才聽得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
   
    34問:師父,我有時候像飄起來一樣。
    答:那個境界你不用管它,境界的東西那是個夢幻泡影,了不可得。真能飄起來那你就飄嘛,飄不起來你執著它也沒有用,是吧!所以那只是一種感覺,不要去理睬它。我們就兩個字:不理!一切境界來了不理。甚至我們今天還有師兄跟我說,打坐看到了觀世音菩薩來了,帶著他遊大千世界去了,跑了很多地方,歡喜得不得了。我說我們有一句話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不住。他以為觀世音菩薩帶他去遊大千世界這是成佛了,那是做夢,那是著相!不是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嗎,《西方極樂世界遊記》,是吧!那是做夢。
   
    35問:老師啊,我打坐時感覺到身體在縮小,有點怕,怕這個……
    答:你有執著嘛,有我執在嘛,怕死嘛,怕失去這個身體嘛。我們也有師兄說打坐打坐,老師啊,我這身體一下子找不到了,怎麼辦呢?嚇得要死,身體找不到了,這身體化空,他害怕了。這身體化空也是一種幻境,空樂明都是一種假相,都不可得。有人歡喜得不得了,在座上又哭又笑的,這法喜充滿,這個也是屬於境界,了不可得,不可以執著在上面。
   
    36問:有一次感覺到自己好像無始以來流浪好久了,現在遇到這麼個機會,然後發願應該精進,當時流淚了......
    答:那是悲心出來了。我們感應道交之後,悲心會生起,你就會流淚。所以生起這個悲心呢,你要發起更大的勇猛精進,要有這個解脫大願在,不能夠停留在這個悲心上面,要不然你這一場流淚呢,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所以有這個機會,有這個感受是很好的,但是也要承當下來,要把握得住啊!要有大願在。我們前面說了,出現了三昧空定,如何去超越啊?靠的就是我們平時發願培養來的願力,沒有大願是得不到解脫的。假如我們不發願,我們這個法門再好,大家定得再深,證得三昧空定,因為沒有大願在,那也跟外道沒什麼兩樣,因為他解脫不了,所以這一切定都是可以超越的。我們管這個大願也叫金剛大願,這個大願是可以摧毀一切煩惱,可以超越一切欲望,可以讓大家得大成就。所以要發大願,尤其是在定中,這個願的力量大,很快就超越一切。
    有師兄打瞌睡啦,還是定住了?這個瞌睡有時候很像定啊。
   
    37問:老師,這個四禪八定在我們打坐中是不是一定會出現呢?
    答:都會出現的,但是我們不管它,不理睬它,所以很快就超越它,超越了四禪八定,因為這個不是我們追求的。如果是光講四禪八定的話,要解釋這個定相,把這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定境細細地給它分析,然後在你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你相應地去體會,那是專門修學四禪八定。但是我們這個無相密,把這一切都看成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所以我們在修學的路子上,一路風光我們都能夠朗朗清清,都能夠知道,但是不會停留在上面,很快就超越它了,所以它不值得一談。
    問:會不會有一種跳躍?
    答:他就是超越,一直都在超越!
    問:前面那種根本不會出現?
    答:這個出不出現呢,因為我們不住了,它不會留下印象,所以它就等同於沒有出現。一直都在超越,實際上它還是有的。到時候,我們私下做交流的時候相應地跟你一講,這是幾禪,那又是幾禪,但實際上了不可得,我們都在超越它。當然這些定相呢,到你要用的時候,它還是有一定作用的。打開本來之後,啟用萬法的時候,這些還是可以用得上的。但是你只要用它的時候,它會自然流露出來,不用去追求,也不用去學,它是我們的工具。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執著它,要用的時候自然就會拿得出來。
   
    38問:師父,有時候在打坐的過程中,發現持咒的好像不是自己,是別人在念,是化空了嗎?
    答:那都是幻覺。所以說我們自己要念哪,要心念耳聞。我們以前就教過一個鬼附體的,教他念六字大明咒。前面他也念,念了十分鐘不念了。我說:“哎,你怎麼不念了?”他說:“邊上有人替我念了,我聽就行了。”因為他有附體嘛,那附體幫他念了,他聽就行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念才有用,特別是你想把那個附體趕走,你一定要死命地去念它。我們經常幫助被附體的人,被附體的人來找我們,我們就說打坐吧,六字大明咒,再披上陀羅尼被,這幾件寶貝是最有用的。披上陀羅尼被,持六字大明咒,再結上大蓮花手印,能夠坐兩個小時,那基本上能夠管得住自己了。能夠坐四個小時,就能夠把身上的附體,無論多少個附體都可以趕走。所以這個六字大明咒的功用是很大的,消除邪魔外道是最快的。
   
    39問:老師,因為去年自己打七的時候出現過化空,發現頭沒有了,身子沒有了,但是床還在。這個發現頭沒有了,身子沒有了,怎麼看到自己沒有了?怎麼自己會在這個身體裡面?怎麼會看到自己的身體沒有了?
    答:它只是一種感覺,不是真的就沒有了,只是一種感覺。問題是你這眼睛閉著,你怎麼能夠看到床還在呢?
   
    40問:老師,座上持咒的這個力度自己一直在調整,感覺如果太作意的話,就抓的比較緊;太放鬆的話,妄念進來,就鬆掉了,有時候昏沉掉了,總是需要調到不鬆不緊,力度恰到好處。
    答:它跟你的情緒有關係。我們說打坐持咒,這速度快慢跟情緒有關係。如果是情緒一直都不穩定的話,你這個速度啊,它是很不好調,它跟內在的情緒有關係。所以最好的調試方法就是在微笑當中去調,在你微笑這個基礎上去調整你的心態,它很容易就可以調到一個適當的頻率,不緊不慢。由於這個持咒的不緊不慢,我們就能夠培養出一個不即不離、不取不捨的定力來。所以我們所講的不即不離、不取不捨都是在持咒的過程當中培養出來的。我的話說完了,輪到你們說了。我們每天說的東西聽起來似乎都不一樣,實際上它是有關聯的,但是也不多說,師兄們總覺得聽不夠,沒有哪一天的話是講得完的。但是適可而止,能夠讓大家聽得落到印象當中去,那就可以了。
    問:老師講到好的時候可以鼓掌嗎?
    答:不可以不可以,你心裡面鼓掌就可以了,不用表達出來,不可以鼓掌。因為我們這個道場,首先講得要清靜,這麼多人鼓掌,那邊上的人聽起來以為是地震了呢,我們這道場是最清靜的,從外面一看誰都不知道,這棟樓裡面裝這麼多人,一點聲音都沒有。所以你一鼓掌,也就告訴大家我們在這裡,沒有必要嘛!
    那就這樣吧,阿彌陀佛!
   

8   第八集 第二個七第三天

 2013-12-31
    四禪天跟其他的宗教,我們所講的心外求法的宗教,還有色界天的眾生所體現出來的境界,它是相應的。所以說在修道學佛的人當中啊,他本身就包含著三界六道。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學佛的過程當中,像我們說打坐可以培養根器,培養定力,在這個根器的培養和定力的生成過程當中呢,我們每一個修行者他都會經歷欲界天、有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種種境界。
    那麼這四禪天的初禪,我們所講的初禪──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是初禪的境界。初禪天境界的這個離指的是離開一切欲望,因為我們欲界天的具體表現就是五欲橫流,所以也叫作五趣雜居地。那麼能夠離,才能夠到有色界天。那麼在我們禪修過程當中,離生喜樂地就是我們修行人離開了世間的一切欲望,自然能夠生起無邊的歡喜,這個也叫作離生喜樂地。他這個歡喜呢,是二六時中都表現出來的。由這個初禪天的修證又可以上升到第二禪,第二禪叫作定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的境界就更高一些了,他不需要再去離了,時刻能夠安住在定中。這個定對他來講,沒有邊際,常生定相。就是走在路上你也能夠看得出這個人是在入定,所以叫作常生定相。像我們有一些師兄下座以後,下來吃飯,人是下來了,坐在門口那裡,一副定的樣子。他定在那裡了,等到後面陸陸續續有人下來了,他才想起自己是來吃飯的,所以說這個境界相當於二禪天的境界。為什麼我前面跟大家說我們修心密不談這個,因為這一路風光我們都在超越,時刻都在超越,所以一般是不談,那談也沒關係嘛,既然說有這個概念,我們拿來講一講也沒有關係的。那麼到了第三地、第三禪,第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離喜妙樂地,它跟前面我們所講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所不同的是啥呢?他把這個歡喜看淡了,因為這個定他持續的時間已經是很長了,他不會再住在這個喜相上面,喜也不可得了,所以叫作離喜妙樂地。接下來到四禪天,四禪天叫作捨念自在地,他能夠把一切念捨掉,所以這個叫作有色界天的境界。
    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宗教的修證,他們也講修定,也打坐。他那種打坐是追求境界的,出現境界之後他會住在上面,認為這些境界都是我所修證出來的,別人不一定修證得出來,別人不一定能夠修證到這一步,所以他那些境界都是有求的。而我們學佛修行呢,求的是究竟解脫,了脫生死,而不是在這個色身上去追求。所以像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些,一般我們是不談的。但是有時候呢,一個是跟外道辯法要用到,那麼大家在修證過程當中定相出來了,我們相應地也拿出來做解釋。經過了這四禪天,也就是有色界天的修證,我們就會進入到無色界天。所以我們說這個佛教裡面所講的知識是很淵博的。
    這個無色界天,它體現是在四無色。四無色第一個叫空無邊樂地,這是我們所講的無色界天的第一層──空無邊樂地;第二層叫識無邊樂地;第三層叫無所有處地;第四層叫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無色界天的四種體現,我們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它會相應地出現。我們首先講的是空無邊,身體化空了,他這時候感受到身體無窮大,甚至可以說是遍虛空滿法界。但這個時候還有一個我執在,這個我執是很微妙的。還有一個我在,是我覺得身體化空了,這個世界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叫空無邊。接下來叫作識無邊,識無邊是這個心能心所也打開了,能夠包容一切,心量很廣大。那麼在這些定的體現當中呢,他都是妙樂無邊的。第三個我們說無所有處地定。我們這個禪修的過程當中出現一個三昧空定,什麼都不是,既沒有我在也沒有身體在,身心都化掉了,處在一種很安樂的定態當中,那叫三昧空定。這個時候我們這個俱生無明還沒有破掉,所以說見惑還沒有破,還喜歡待在這個境界當中。相應來講,我們所持的咒變得相當微細了,但是還有咒在,所以我們這個三昧空定是由於持咒帶來的。再一個體現出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是這身體上一切覺受,和我們這個思想上所講的私欲都已經不存在了,化掉了,所以它就是一種空樂明的具體表現。
    那這些呢,都是我們跟大家所要講的一切定境的表現。一切定境最根本依據的是,我這個心一切都不去追求了,從我們學佛的角度來講,一切都不去追求了。那麼這些境界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它體現得很微妙,很快就過去了,很快我們就超越了這個欲界、有色界、無色界的所有境界。也就是說在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外道,修定的這些外道當中,可能要用幾十年才能夠修證得到諸多的妙樂,但是在我們這個宗門裡面,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們就會超越他,所以這個也就是佛法跟外道不同之處。
    那我們依仗的是哪一方面的力量來超越呢?靠的是我們大家平時發的大願。我們發的解脫大願、菩提大願、慈悲大願,度眾生的大願能夠超越一切法門,所以我們這個佛教呢也叫頓超法門,頓超一切境界。之所以我們也要講這一方面的知識,就在於日後我們跟大眾交流的過程當中,能夠去運用它,因為這些知識都可以接引不同需要的人。所以大家在這裡打七,同時也是在這裡學習。剛剛我們所講的這一切佛經上面都有描述,只不過我們在這個交流的過程當中,也拿來用一用。這是結合我們大家修行的進度來講的,這樣大家就能夠更容易聽得明白。
   
    41問:老師,那就是說可以用這個咒直接超越四禪八定?
    答:對,我們這個持咒,心念耳聞能夠超越一切。而我們所講的這一切呢,八識田裡面,我們的如來藏裡面全部都包括,所以說這個如來藏的作用是很大的。如來藏裡面我們所講的這個八識,也叫根本識,根本識性。我們打坐過程當中呢,這個根本識性就像一個寶瓶一樣,像一個寶藏一樣,裡面不斷地湧現種種的種子。我們無量劫以來所做的一切,在這個八識田裡面都會湧現出來,同時我們也在往這個八識田裡面種種子。種什麼種子呀,大家知道嗎?種菩提種子!所以當我們這個修證,我們修的是無相法門,因緣時節成熟的時候,這個種子它就會開花結果。所以翻的是一切煩惱、一切業識所種下去的種子,把這些種子翻掉的同時,我們又往裡面種下菩提種子。
    那麼在我們這個修證的整個過程當中呢,身體上的覺受增長,所體現出來的又是脫胎換骨。我們這個修證的過程就是脫胎換骨,脫掉凡胎,證得聖體,所以它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所以說我們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在一切境界當中,我們都能夠體現出這個如來自性妙不可言。我們的如來自性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心念耳聞上,這就是我們的無上法寶──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可以超越一切境界。而當我們持咒特別相應的時候,你會發現心念耳聞所體現出來的又是本妙覺性,它是不動不搖,不淨不垢,不增不減的,從來不生從來不滅,所以我們管它叫大佛頂如來密因。通過心念耳聞,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如何叫作觀照,這觀照是自然生起的,沒有任何住著,所以叫心空一切,一切本空。所以我們說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它是一體的。那麼我們在實施綿密觀照的同時,也就是我們這個真如自性現前的時候。
   
    42問:老師,現在別說是四禪八定,我在座上的時候身體還是又酸又疼的。
    答:你是半路插進來的,我講這些是講給在座的其他師兄聽的,因為你剛來嘛。我們講這個是跟絕大多數師兄打坐的進度相應的,所以你半路來的就只好默默地聽就行了。當然有一些師兄是剛開始修的,也有一些師兄修的時間比較長,但是用功的程度跟我們這個打七不相應。像我們有個別師兄,認識我也很多年了,一認識我也開始隨我一起修六字大明咒,但在中間這幾年的過程當中,不停地到處去拜師,最後搞得自己都不知道聽誰的好了。因為每一位師父都是名望很高的,但是風格不同,法門也不一樣,所以最後搞得都不知道聽誰的好。本來親近大善知識是好事,但是如果每一個大善知識的話我們都去聽,結果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這修起來就是寸步難行,所以我們說修法貴在一門深入。當然我們所講的一門深入,雖然是在同一個法門裡面,但是由於傳法老師的風格各異,方法又有不同。有的說你應該從知見開始修起,拼命地看書,學五六年理論再來打坐;也有的說根本不需要看書,直接打坐,所以這風格不一樣。那麼我們這些師兄呢,在參學各位大善知識的過程當中,這些情況都遇到過,所以就不知道聽誰的好了。
    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印心宗最大的體現就是在打坐上面。這個是印心宗,我們這個宗門的體現,它不是從知見上下手,是從打坐上、培養定力上面來下手,直接從第八識來做功夫,而不是停留在第六識和第七識。如果是從知見上下手的話,他是在第六識和第七識上面去起分別,要學很多的知識,之後還要用所學到的這些知見把自己說服,再去修行,這個不是印心宗的風格啊!如果這樣的話,沒有哪一個祖師敢說三年內,如法修行三年,能夠讓大家打成一片,能夠讓大家根塵脫落,沒有哪一個祖師敢這麼說,所以說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打坐。我們一開始的要求就是你打坐的基礎要好,那麼我們相應地告訴你該去讀哪一部經,該去看哪一本書,這個就是在培養定力的同時去增長我們的智慧。它是兩隻腳一起走路的,不是獨行的,是一起來學的。只要你定力培養出來了,不管你去跟哪一位老師學,都是無上相應的。因為我們的底子已經形成了,基礎已經有了,根器也俐落了,不管是禪宗風格,還是密宗風格,你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夠把他圓融地應用在一起,這都離不開我們打坐的底子。如果從知見上下手,你就不知道聽誰的啦。
    因為這幾天,好多師兄聚在一起都是談一個“定”的問題,是吧?像昨天晚上我要大家去散步,大家都想跟我談這個定境怎麼樣,我說那好吧,那就明天說定吧,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講四禪八定。雖然也是略說啊,大家以後要想進一步瞭解的話,我們可以通過佛經去瞭解,通過歷代祖師對這個定境更詳細的描述去瞭解,我們今天只是大概說一下,因為這個不是我們的範圍。我們主要是要超越一切定境,一切定相都了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連佛性都不可得嘛,何況是一切定相。那今天就說到這裡啊,阿彌陀佛!
   

9   第九集 第二個七第五天

 我們大家交流是固定的,隔天進行。比如今天交流,明天散步,後天接著交流,隔天進行。除非有什麼特殊的情況,我們才會變動。如果沒有特殊的通知大家說今晚不做交流了,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的話,我們就保持交替著,一天散步,一天交流。因為大家打坐比較辛苦,所以以後大家散步回來,我們護七的師兄要給大家準備靈芝沉香蜜,大家打坐之前吃,固定下來。因為那個東西很猛,每天吃也受不了,所以說適當地隔天吃就可以了,交流的時候就不用了。而且吃半杯就行了,不用吃一杯,吃一杯受不了,太膩了。因為我們這個蜜是很好的蜜,靈芝、沉香都是野生的,所以也只有我們這個道場才有,目前還沒有條件能夠提供給全國的道場,這也是我們這個道場特殊的地方,比較特殊的一個特點。
    我們在這裡打坐修行雖然辛苦,要知道我們護七的師兄更辛苦。所以大家好不容易有條件來到這裡打七,最好是遵守我們打七的規則。這兩天我上去的比較少,為什麼呢?因為隨著大家打坐的這個進度,從第十天開始就不需要我去巡場了,大家的定力應該是培養出來了。不過,這兩天反倒出現了一些令人覺得莫名其妙的事,有好幾位師兄竟然時間不到就從座上下來了。我們說來這裡打七是很不容易的事,時間不到,絕對不要下座,大家要記住啊!如果時間不到你就下座了,太對不起我們這個道場了。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在座上,不要下來,哪怕就是死,也要死在座上!所以大家不要輕易下來,除非說這個鬧肚子,沒辦法啊!鬧肚子,我們不能夠說你強忍著,不要下來,這個是意外嘛。如果不是這個問題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死也要死在座上,也不要倒下!我們有師兄拍了相片給我看,有幾個師兄倒下了,蓋著陀羅尼被倒下了,這個就是很不莊嚴了。所以說,既然是來這裡打坐嘛,你就是要睡覺也要坐在那裡,坐在那裡睡著了,起碼來講,可以勉強說是不倒單嘛。所謂不倒單,實際上要一點睡意都沒有才叫不倒單,不管是坐著還是躺著,不睡覺那叫不倒單,但是好多人以為一直坐在那裡不躺下來就叫不倒單。坐在那裡睡覺也不能夠算是不倒單,但是你坐在那裡睡著了,你不打呼嚕,別人是不知道你睡著了,這勉強混得過去。所以說無論如何,時間不到,都是端坐在那裡。哪怕是睡著了也好,也沒關係,就是不要倒下。
    所以大家要切記,我們這個道場主要靠的是自覺。因為自覺,所以才可以覺悟自己。這個詞是雙關語,我們說自覺,自覺也是自己成就自己,人人都離不開自覺。這個中途下座,肯定是有境界他才下座,遇到什麼境界了呢?種子翻出來了。我們前面說過,打坐是要翻種子的,這個種子是無量劫以來,由於我們造種種業,所種下去的業力種子,也叫業識種子,種到八識田裡面。由於我們妄起分別作意,種下了諸多種子。那麼在我們修持這大佛頂如來密因的時候,修持這個法要的時候,這些種子會從我們的八識田裡面翻出來,從我們的如來藏性翻出來。翻出來的是煩惱種子、妄想種子、執著種子、各種欲望種子,同時還有各種境界的種子。這些種子非常多,它會翻出來。那麼隨著種子翻得越快,我們這個心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心越容易空掉!隨著這個心空,身體自然會化空。所以說翻種子這個過程我們不要去管它,只管持咒,只管咒在就可以。翻任它去翻,翻個翻江倒海無所謂,大家千萬不能夠跟著這些種子跑。今天我跟提前下座的師兄交流了,翻出來的這些種子實際上是煩惱種子,再加上前面打坐出現了一點輕安,他就以為自己已經有所修證了,所以在這打坐已經沒意思了,立馬就下座了。我們就跟他研究了這個原因,根本出現在哪裡。
    講到根本我們要知道,每一個眾生本具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都是我們這個如來藏心的體現。第一種根本叫作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我們這個生死的根本。由於妄認四大和合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生出一個身和一個心來。之後因境而心,各種境界現前時我們跟著它跑了,所以說因境而心。這時候有了心,那麼這個心就妄認我們眼耳鼻舌身五識所產生的一切境界,認為是真實的,所以生出個意識來。這個意識就是我們所講的心。這個意識呢,它就會隨業流轉,這個隨業流轉導致我們生死輪迴不息,這是第一種根本——無始無明。第二種根本叫作無始菩提涅槃,無始菩提涅槃講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如來佛性,包含四種涅槃。第一種叫作自性涅槃,也就是講我們這個真如自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我們這個佛性呢,它是沒有生滅的,它也不會隨著這個業識流轉,所以它是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第二種涅槃叫作有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無明沒破,但是他在這個修證的過程當中能夠證到身心寂滅,所以我們管他叫聲聞緣覺乘,他的修證最多就是到這一步,叫作有餘涅槃,它無明未破;第三種叫作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就是一點不淨的因素都沒有了,全部化空了,而且我們這個了了常知、蕩然無住的真如自性是現前的。我們釋迦牟尼佛修證到的就是這個無餘涅槃,這是清淨無礙的,從此了斷了生死的根本;第四種叫作無所住處涅槃,這是發大心願的人所修證的,處處皆是涅槃。因為一切了不可得,一切無所住處,所以處處皆是涅槃,而不是有個地方可去的那種涅槃,所以這是要有大的願力才能夠體現出來。
    所以我們說想要了脫生死,第一是堅固自己的信念。在這兩種根本上有了真實的認識,有了具體的認識之後,能夠把它作為修行的根本。所以我們說這個信念要堅固,信念不堅固,那麼你在整個修行的過程當中就會動搖。那這個動搖一來了,我們只能夠說業障深重啊、福報不夠啊,只能夠用這些方便說。信念要堅固,要了知一切業識種子、輪迴的根本是什麼,要知道這些。不要跟著各種各樣的境界去轉,去流浪,去攀緣;第二要有堅固的大願,我們說大願如洪。了脫生死,救度眾生的大願像洪水一樣,時時刻刻都是如此,這會讓我們精進無比。因為有這個大願,最後才能夠得到無餘涅槃跟無所住處涅槃的修證,這是靠大願而來的。我們說了佛教跟其它宗教不同之處就在於大願上,發大願,其它宗教是沒有的,唯獨只有佛教。如果講四禪八定,講這個定的境界,其它的宗教也有,佛教也有。所以說持咒修定沒有願力的話,那麼我們跟某些其它的宗教是相似的,也是一回事。像我們講的印度教,印度教也持咒啊,也打坐啊,也講修定啊,為什麼修印度教的不能夠了生死呢?因為他沒有了生死這個大願在,他自然得不到這個修證。
    所以說這個大願大家是不能夠忘的,我們在座上中途下來了,原因很簡單,這個願不迫切。如果說這個大願不迫切的話,能夠了脫生死那是不可能的。了脫生死就是靠發願,再加上我們這個如法的修行,所以說這個願力它也是很重要的。之後就是如法的修行,就在我們這個交流指導下,依照這個佛經,依照我們的法本,歷代祖師的開示,如法地去修證。所以說我們這個宗門的修行是很系統的,從最初的打坐持咒的方法,每個結手印的這個手法,還有手印的意義,都要作開示指導。一直到修證過程當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疑難雜症都要一一解答。最後讓大家證入能所雙忘,根塵脫落,見性成佛,所以這個宗門的指導是系統的。有了系統的指導,大家修行步步跟進就可以了。我們針對這幾天出現的一些情況作相應的交流,如果大家有問題的話,這還可以寫。寫在紙上,我們拿上來再作進一步的解答,沒什麼問題了吧?
    我們這個交流是跟大家的進度有關係的,目前來講,超越大家進度來交流的事情呢,在我們這裡還沒有發生過,所以是根據大家定的情況來作進一步的交流。像我們前天講這個定因,定的過程,講得速度有點過快了,大家跟不上。所以以後還是要慢慢地跟大家解答。定,講得太快了,也只是略說吧。講得太快了,大家目前的打坐還跟不上我講的節奏,所以我們就再從頭講啊。打坐,我們這個道場所講的這個打坐,跟內地很多地方講的不太一樣。內地主張的是:雙盤是金,單盤是銀,散盤是鐵,所以都是勸大家儘量雙盤。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大家如果是從小就開始修學佛法的話,到了三十多歲四十歲來雙盤都不存在問題,因為已經養成習慣了。但如果大家是從二十多歲三十歲才開始學習佛法學習打坐的話,這個時候非得要去結雙盤,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在座也有師兄修了二十年了,雙盤最多坐兩個小時,如果是四個小時的打坐,中途還要換腿,這就證明這個雙盤不是那麼容易練的。
    過去我修這個六字大明咒的時候,雙盤我能夠坐四個小時,雙盤四個小時跟散盤四個小時幾乎沒有差別。要講有差別的話,就是雙盤四個小時特別難受。但是我們打坐,雖然不說是逃避這個難受啊,但是沒有必要非得在難受上面下功夫。我們培養的是定力,定力跟心念耳聞有關係,不是跟難受有關係,所以我們不強調非得要雙盤,特別女眾是不能雙盤的。但是我們內地很多地方的師兄不管男眾女眾,一律要求雙盤,最後很多女眾坐出個子宮下垂,流血不止。這個子宮下垂之後送到醫院去,她必須躺在病床上,平躺著一動不動三個月時間,所以說這個難受可想而知。我為什麼知道這麼清楚呢,因為我們有不少師兄出現過這種情況,都跟我反映了,醫生要求是躺在床上,平躺著一動不動三個月時間,保持一種姿勢。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生,但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發生這麼倒楣的事情,誰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勸大家,女眾千萬不能夠雙盤,特別是來例假的時候,更要講究,男眾可以。但是你雙盤兩個小時未必比得上散盤四個小時,它不一樣的。四個小時一動不動心念耳聞,它能夠培養出定力來,兩個小時的雙盤它培養不出來,因為我們這個種子翻騰跟怎麼盤沒有關係,而是跟時間有關係。
    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翻種子,在佛教裡面只有兩個宗門是講翻種子的,第一個是禪宗,第二個就是印心宗,只有這兩個宗門講翻種子。尤其是印心宗講翻種子講得更深刻一些,更微細一些,這是印心宗的特點。翻種子是座上翻,座下也在翻,翻的是什麼呢?我們前面說過,無量劫以來的我們這個業力所造,種下的種種煩惱種子,欲望種子,執著種子,也包括種種境界的種子,也包括空、樂、明的種子,所以說這些種子只要種下去,它就會翻出來。而且這個翻出來不是一下子就翻完了,它會一層一層地翻。翻了一個階段,突然間好幾天覺得,哎呀,我這心空了,一個念頭都沒有了,很舒服,很自在。過兩天又找不到這個舒服自在了,又翻出一大堆煩惱來,所以它是一層一層地翻的。因為舒服自在那種境界,同樣也是種子,空樂明也是種子,它也會翻出來。
    這個翻種子就跟我們打坐的時間相應的,不管你用哪個盤,雙盤也好,單盤也好,散盤也好。這兩個半小時以內翻出來的幾乎都是妄想、煩惱、執著、妄念紛飛,翻出來都是這些東西。那麼翻了兩個半小時之後,我們下座啦,因為我們一般的師兄打坐就是在兩個半小時以內,不像我們這邊要求四個小時。所以兩個半小時的打坐下座啦,下座以後怎麼樣呢?下座以後還是妄念紛飛,還是煩惱不斷。所以好多師兄修了幾年下來之後,發短信問我,老師啊,我心密都修幾年了,怎麼越修越煩呢,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打坐時間不夠,座上種子沒有翻完,下座接著翻。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回憶我們每一個人修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子。所以說經驗是大家共同擁有,不是屬於某一個人的,這經驗不是我一個人說的。當你修到三個小時以上的時候呢,這個煩惱啊、妄想啊,它變得細了。我們說這個時候妄念變細了,相反,身體上有境界出來啦,出現了我們所講的這個八觸,出現了輕啊,身體飄飄的,感覺自己很大,感覺自己像個氣球一樣無窮大,飄起來啦,甚至睡覺還夢到自己飛起來啦;有的是突然間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很重啊,一直在往下沉,好像要落入一個無底洞一樣,反而心裡面害怕啦,趕緊出來。這都是境界,那麼這些境界跟我們打坐是有關係的。有的翻出什麼呢?翻出明亮,眼前很亮,白亮亮的一片。眼睛都閉著,怎麼能夠看到白亮亮的一片呢?他就睜開眼睛,一睜開眼睛,眼前是一團漆黑,閉上眼睛還亮,然後這一有境界了,心裡面歡喜得不得了,下座以後啊,老要抓著人家講境界。你看,這種子沒翻完,下座接著翻。所以我們說這個境界也是種子啊!座上沒有翻完,下座接著翻,座上座下它是相應的。
    所以往往打坐四個小時以上,我們所有的境界都變得平淡了,覺得這些境界沒什麼了不起。而且隨著我們這個念頭進入了微細念頭的時候,一陣陣的這個念頭我們能夠察覺到,但是看不清楚它是什麼。有時候像一條大河一樣,這些念頭生滅不停、川流不息,這都是微細流注的體現。川流不息,能夠看得到,但是實在看不清楚它是啥,因為這個時候定力還不夠,定力夠的時候還是可以看得清楚,它雖然是川流不息,但是還是能夠看得比較明瞭。所以說我們這些妄念它也不會徹底地斷掉,如果說這個妄念徹底斷掉了,也就沒有我們後面的妙用了。我們這個妄念實際上是自性的一種妙用,當你執著它,它才是妄念,不執著它就是妙用。所以說我們這個打坐跟時間有關係,不是跟怎麼盤有關係,大家不妨試一下。當然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都是打長坐走過來的,都知道。
    大家都知道,幾年前從湖北黃梅四祖寺來了一個出家師父。他本人是廣東人,咱們元音古寺所在地——博羅縣平安鎮上的人,他經常去元音古寺。後來出家了,出家之後到湖北去了,他跟我電話交流,每天給我打電話,我沒辦法,就每天都得接他的電話。這電話一聊就是兩個半小時,反反覆覆的就是一個,打坐啊,兩個小時打坐翻的境界啊,要不就是身體問題啦。我說你坐長坐嘛,長坐他說坐不了,他身體不好。我說:身體不好你過來嘛,我幫你調一下嘛!他又不肯,他說:走不開啊,這寺院事多啊,我師父也不肯讓我走啊。反正就是在電話裡面拉拉扯扯了兩年,後來終於過來了,到我們這個道場來了,來到這個道場就好辦了。因為他喜歡談境界,書又看的特別多,知見一大堆,我說你這個知見沒有用,你定力沒顯現出來,你所看過的都是所知障,它不能夠變成你所用的武器,不能夠變成你用來度眾生的法器,看了只能夠增加增強這個所知障。我們修行培養定力,定力培養出來之後,再去結合佛經、歷代祖師的開示、各位大善知識的著作、心得體會,才能夠應用在一起。但是跟他講了,他還是不願意。後來我說你坐嘛,四個小時一座,在我們這個道場坐嘛。因為我們這兒有靈芝沉香蜜調給他去補充身體、調養身體,後來,他終於肯打坐了。有了這個法寶之後啊,再加上四個小時的打坐,他這一坐四個小時下來之後站在這個地方,半天不願意說話。以前一下來啊滔滔不絕的,我們只能夠當聽眾了。這四個小時一座下來之後,他站在這個地方不說話,人就傻傻的站在那裡,沒話可說。後來又說我們這個道場太吵了,畢竟我們這個道場是在鬧市當中嘛,樓下每天不是敲鐵就是鋸鋁合金,不是鑽牆就是在裝修房子,太吵了。他覺得受不了,心臟好像要蹦出來了。他說想到普渡寺去,我說那好啊,到普渡寺去吧。到了普渡寺之後,因為普渡寺比較清靜,沒幾個人,除了吃飯就沒事幹了,也沒人說話,那不打坐幹啥?到了普渡寺他就來六個小時一座,七個小時一座,八個小時一座這麼打。一打長坐之後啊,各種輕安都出來了,那他所講出來的這一套就更加不可思議啦。所以上來這裡就跟我說:哎呀,蔡老師,我太感謝你了,早知道我前兩年就應該來了,前面一交流就應該來了,恨自己來晚了,所以我們說這個跟打坐有關係。但是他回去之後,因為寺院的事情比較多,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他打坐,所以又回到兩個半小時一座,那之前在這裡修行得到的那些輕安境界一下子沒了,又恢復到過去了,在電話裡面交流又是一套一套的。呵呵,所以這也是福報的問題。
    我們說在這裡打坐的呢,有這個時間給大家去修,大家如果平時沒啥事的時候呢,可以經常過來打長坐。因為修行不是一輩子的事,累生累世累劫我們都要發願修行,要不斷地修證下去。你越是精進,你所修證到的覺地就越高,越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越能夠發大猛心,發大猛願,精進不已。所以我們說修證到解脫了,這個根塵脫落了,證得初地菩薩。初地菩薩他不會認為自己是見性的,他只是認為自己有了一點定力,要見性那是二地三地的事,絕對不是初地能夠修證得到的。當然,修證到二地三地的時候,他還是不會認為自己是見性的,“這就是見性嗎?不可能,是吧!見性那應該是四地五地的事。”修證到四地五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見性的,他會認為要修證到七地八地那才是見性。修到八地以後,他也不認為自己是見性的,要十地才是見性,所以我們說這個修無止境。在這個果地上修證呢,它更是沒有止境,到了十地以上的菩薩,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就者,認為只有佛才是真正見性。
    這告訴大家什麼呢?如果真的出現根塵脫落,要找老師交流。另外一個千萬不能夠得少為足,就算是得了我們這個素法身,初證聖胎,我們除了要保任它之外,還要更加地發大願,勇猛精進,千萬不可停留,不可住在那裡,所以說這個修行是沒有止境的,沒有說:哎呀,哪一天我修到頭了!我們學佛沒有到頭的,你的修證再高,永遠都是佛弟子。我們自稱就是佛弟子,而不是哪個法門的弟子。像我們個別師兄一開口:我是某某密的弟子,我們說這個稱呼一點都不好玩,我們應該自稱是佛弟子,諸佛弟子,不是某某密的弟子。所以修證再高也是佛弟子,修證得越好,就更加能夠善於發現我們身邊的善知識。因為人的修行都體現在相貌上,他修行修得好,他定力現前,我們周邊的人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哎喲,這個人修行不錯”,能夠感受得到,他有攝受力呀!所以修行好的人,他只要往哪裡一站,站上一會兒,身邊都會聚集一群人,這叫感召力。他不用開口,他往那裡一站就行了。這攝受力、感召力是自然形成的,也是自然流露的。哪怕是陌生人,一看,哎,這哥們站在這裡幹嗎?湊上去問一句話,只要他一開口,這人馬上就給攝服住了。為什麼呢?因為慈悲可以攝受一切。所以我們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居,也是這個道理。修行得好的人他身邊總是聚集著一幫修行人,貪嗔癡慢疑的人不會跟他湊在一起,這叫作物以類聚,人以群居,修行人也是互相感召的。
    43問:心念耳聞,如何才能夠做到?
    答:心念耳聞我們是講的最多的。首先,這個心念耳聞呢,嘴巴要動,剛開始嘴巴要動,但是不出聲。我們嘴巴要動,舌頭要動,因為說話的時候嘴唇是動的,舌頭也在跳動,所以我們這個說話的時候呢,主要體現在一個舌根上。那麼我們心念耳聞的話,第一個是舌根的作用,第二個是耳根的作用。如果是說話說出來的,是聲音的話,耳根的作用是模糊的,不是那麼明確,也就是說你只要說話,我就能夠聽的到。這個耳根呢,不用發揮作用,也能夠聽得到你在說話。當我們持咒的時候,假如不注意去聽的話,這個耳根不是十分注意去聽的話,你是聽不到的。所以我們要求剛開始打坐的階段,持咒的時候要字字分明,把耳根攝持在字字分明上,這個時候心念耳聞就是表現在字字分明上。每一個咒音我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句咒語我都沒有落下,這個叫字字分明。這是心念耳聞的開始,這個時候我們持咒的速度不會太快,因為快了,你這個字就聽得不清楚了。所以說六字大明咒一分鐘在四十遍以內,三十到四十遍左右我們是可以做到字字分明的,心中心咒一分鐘在十到十二遍之內我們也是可以做到字字分明的,這個時候心念耳聞體現在字字分明上。
    當我們打坐有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之後,這個時候字字分明它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因為這個時候主要感受到的是妄念特別多,煩惱特別多。因為平時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是在各種境界當中去起分別、去著相、去執著,所以對自己內心的觀察就沒有了,我們自然就看不到內心的妄想,只能夠看到我們自己的執著。那麼通過打坐之後,有這麼一段時間打坐之後,有了定力,就能夠發現從心識裡面翻出來的各種種子。所以就發現我們這個時候是多麼的煩惱,多麼的妄念紛飛,多麼的執著!能夠發現的時候呢,我們這個持咒的速度跟妄念是相應的,妄念翻得越大,我們這個咒的速度會越快,所以自然而然這個咒它會加快速度。這個咒一旦加快速度之後,大家就反而又多出個煩惱,什麼煩惱呢:我怎麼聽不到我這個咒音呢,聽不到字字分明呢?所以我們這個階段一交流的話,師兄們就會問了,我怎麼聽不到這個咒音哪?這本來是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結果聽起來就是嗡嘛呢吽了,像漏了幾個字一樣。其實我們說這個時候並不是漏了,而是你速度快了。這個時候的咒講的不是字字分明,而是有個咒在。特別是心中心咒:嗡跋拉跋******司哇哈,這個時候一念起來就是:嗡哈哈司哇哈,變得更短了,它變得很短。實際上並不是說我們漏字了,而是因為速度太快了,我們看不到這個字的起落,只有這麼個咒音在。而且這個時候它已經形成咒輪了,所以念的速度會飛快。我們這個時候心念耳聞變成了一個什麼呢?變成只要咒在就是心念耳聞了。
    大家只要知道咒在,就是心念耳聞,而不是要求字字分明。而且我們這個知道咒在,還不能夠住在咒上,因為我們修行上有指導,要入流亡所。入流就是這個咒念念不斷、念念不停一直都在持咒;亡所,不要去記住我們念了多少遍咒、這個咒清不清晰,不需要停留在這上面,那叫作入流亡所,知道咒在就可以了。所以隨著這個咒的速度加快,我們打坐的妄想、妄念從粗妄念變得微細,由粗妄念變成細妄念,然後再從細妄念變成微細的妄念,都是在“知道咒在”上面來進行修行,它相應的會出現這些境界。所以再坐到後面,這個嘴唇它是不動的,但舌根在動。剛開始舌頭在動,後面呢舌根在動,這舌根在動的話呢,我們也是可以察覺得到的。它變得很微細,持咒變得很微細,但是舌根還是在動的。然後這舌根徹底不動了,也就是我們的妄念跟這個咒相融並消的時刻,相融並消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能所脫落。所以這個能所脫落是靠心念耳聞培養出來的,必須要心念耳聞才可以培養出能所脫落,才可以培養出這個能所雙忘。
    答:您知道這個心念耳聞是怎麼回事了吧?
    問:差不多,就剩實踐了!
    答:對,就是靠實踐,我們這個打七是一個最好的實踐場所。
    大家來到這裡,給自己規定一個時間,五個七。我希望大家能夠打滿五個七啊,千萬不要三個七,打五個七!打五個七,在我們國內沒有幾個道場能夠有這個條件,那是屈指可數的。我們多數道場都是兩個七、三個七,能夠上四個七的道場都很少。而且從零七年到現在,我們道場每一年都打七,最少都是四個七,長的話有五個、六個七。能來這裡打七,跟大家平時的修行是有關聯的,因為我們這個道場不大,如果連七樓八樓的床位都算進去的話,總共可以容納五十個人。大家知道七樓在哪?水池頂上就是七樓啊!水池頂上還可以安排三個人。
    (老師在看完師兄遞上來的小紙條後說)這個不要操之過急,我們所講的這個速度它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你有意提上去的。當你覺得妄念多了,那麼你就加點速度。為什麼妄念多了呢?因為你念咒的速度慢了,妄念很容易進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加快一點速度。有時候它也是相應的,妄念多了我們念咒的速度自然就會加快,它也是自然調節的。有時候加得太快了,妄念幾乎看不到,但是覺得人很累。如果你覺得人很累的話,你這個速度就稍微調慢一點,它是相應的,可以調的。你這些問題啊要早點寫嘛,我們說話時候就一下子就把它說出來,你這個說得老中斷啊。
    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問題啊?跟時間沒有關係啊,時間是虛構的,我們可以聊到三更半夜。要沒啥問題呢,我們今天就到此吧。
   
    44問:老師,我這樣念,我就是想念快也念不快,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個還是我們所講的持咒的速度,還是跟妄念有關係吧。妄念如果翻得比較快,你這個咒自然會提上去,速度它會自動提的。就像我們所講的六字大明咒,剛開始一分鐘念四十遍,慢慢地發現念四十遍時妄念特別多,自然會提到五十遍、六十遍、七十遍、八十遍。昨天我們有個師兄跟我電話交流,說他六字大明咒一分鐘能念九十遍,我說你那已經是很微細了。他問我說那老師你一分鐘最快能念多少遍,我說應該有一百二十遍吧。那這個心中心咒呢?我們念快的時候每分鐘念三十遍是有的。
    問:三十遍啊,這麼長的咒念三十遍?
    答:對啊,每分鐘念三十遍是有的。
    問:我念得慢,我就在想到底是我這個咒音發得不對,還是我的舌頭笨,舌頭就是轉不過來。
    答:你人都不笨,舌頭怎麼會笨呢?應該是跟妄念有關係的。
    問:老師,念六字大明咒的時候,就是“嗡嘛呢”怎麼念呢?
    答:嗡嘛呢叭咪吽。
    問:就是快的時候它就剩三個字了。
    答:那沒關係,三個字兩個字都正常啊。速度快嘛,後面就變成嗡阿吽了嘛。
   
    45問:師父,有時候一上座就出現沒有心,字字分明了,一上座就感覺到已經是連成一片了。
    答:你現在當然不一樣了,現在你這個覺受跟平時是不一樣的,平時覺受比較差。因為我們一整天都在打坐,肯定跟平時是完全不一樣的。
   
    46問:師父,打坐修行是不是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答:的確是這樣,的確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問:那我們之前比如說玩遊戲,一級一級往上升級,那我們修行的話,考驗我們?
    答:那是超越,修行是超越,它不是越級,是超越。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叫頓超,它超得很快,你只要如法,它超得很快,頓超法門。
    問:如果超得很高了,沒有修行它是否會掉啊?
    答:沒有止境,你只要每天按部就班打坐,你不要去管境界。境界是時好時壞的,你不要去理睬境界,每天只管打坐,時間到你才下座,那都是進步。境界跟八識的作用有關係,比如說今天上班事情少一些,那麼相對的我們打坐妄想就少一些。如果今天做的事情、接見的客人多了,話說多了,那晚上種子就翻得厲害,這是相應的。我們不用去管境界好壞,所以說種子翻得厲害那是好事。
    問:種子翻得厲害是好事?
    答:那是呀,種子不翻,心怎麼會空呢?
    問:師父,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座下的觀照。
    答:是呀,攀緣心在這裡它就起到作用了,攀緣心讓我們觀照不了。所以我們說這兩種根本嘛,第一種根本無始無明,它主要體現就在攀緣心上面。攀各種緣啊,哪怕是修行,在這裡打七,師兄們閒下來沒事幹還會問:你打坐怎麼樣,你什麼境界啊,是吧!他也會問這個。這還是攀緣心嘛,雖然掛著個止語牌,但他還是喜歡攀緣。
   
    47問:您這樣一講,覺得觀照比打坐還重要。
    答:是啊。我們所講的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識,觀照就是打掉第七識。如果時時刻刻都在觀照的話,念念都在觀照,這就是念念都在打七,這是最究竟的打七。
    問:這是平時哦?
    答:那現在也一樣啊。
    問:太受用了!
    答:你現在不是在打七嗎?念念都在觀照,念念都在打七。
    答:什麼叫念念觀照?一切不可得,一切都了不可得,一切本來清淨,一切都不是障礙,自然它就是觀照。
    問:那這樣說觀照就可以超越所有的定相了?
    答:我們這個觀照是本具的,本來就有的,本來就具足的。是因為迷失已久,所以認識不到它,用不起來。那我們通過打坐,打掉一切執著,打掉一切作意,打掉分別妄想。你只要打掉分別妄想,這觀照它就自然流露出來了。所以我們說觀照,它是不需要作意的,它是自然流露的,因為它本來就有。
    問:那觀照還有一個心。
    答:這個心,有妄心,有真心。妄心就是無始無明,真心就是無始菩提涅槃,佛經上管它叫無始菩提涅槃自性,元清淨體。這就是我們真如自性——元清淨體,它時時刻刻也在流露。只是由於我們這個無始無明,起了攀緣心之後啊,在各種事境當中去攀緣,所以就迷失了本來面目。
    問:師父,作意的觀照應該是觀心嗎?不是觀照了。
    答:對。我們所講的你知道,知道念頭,知念,知道念頭起處,這還是屬於觀心。
    問:持咒,比如在走路的時候持咒,那也是觀心?
    答:對。那是對治,你是對治妄念嘛。
    問:那對治妄念不好了,看到熟人也不打招呼了。
    答:誰說不好哇,沒有方法你就得對治啊,不能夠說它不好。
    問:如果見到熟人了,那也不打招呼了?
    答:是吧!你走過去我看一看。
    問:發願就是主動的觀照?
    答:你看我們這個一舉一動啊,我們這個八識田——如來藏都會給我們記錄下來,就像這個錄影機一樣,這就是八識田的體現。你只要一作意,它就錄下來,這個種子就種在裡面去了。到你打坐時,它就翻出來了,這就叫翻種子。所以,平常我們要往裡面種的是啥呢?種的是慈悲種子,一切善意、善念種子,而不去種執著種子。既然是往裡面種種子,我們就種慈悲的,我們下座要多發願,多發願就是往我們的八識田裡面種慈悲種子、解脫種子。所以,我鼓勵大家下座要多發願,就是這個道理呀。
    問:那就把發願當咒持?
    答:對呀。所以我們一下座,這個大願連續不斷,時時刻刻都在: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時刻都在往裡面種菩提種子。
    問:就心裡默念來著?
    答:你默念也好,念出聲也好,無所謂,都可以。
    問:第八識和第七識的關係是不是這樣子的,第七識其實相當於一個採購員,把這個垃圾往八識裡面塞,往裡面種。
    答:對,沒錯。心如大地指的就是八識田,它是不管好壞,任何種子都往裡面種。
   
    48問:老師,我們平常攀緣多,種子就多,如果攀緣少的話,坐上妄念就少?
    答:對,它會相應的。它並不只是說你這段時間的攀緣所體現的,也有宿世因緣,它是一層層翻出來的。
    問:我們晚上在這裡打坐,翻的都是白天的種子,說明白天在攀緣?
    答:是的,這些都是相應的。
    問:所以不管它翻出什麼,我們不要去理睬它就可以了。
    答:對,不理睬。不理睬還是被動的,發願是主動的。當然我們座上不要求發願啊,座上也不要求觀照,座上就只管持咒就行了。心念耳聞就是觀照,所以沒有必要再去找個方法來做觀照。所以我們說座上心念耳聞,下座綿密觀照,它兩者是相應的。
    問:有時候座上萬般難忍的時候就會想一想願力,想想師父的願力,就有動力了。
    答:這是我們大家的願力,不是哪一個人獨有的。
    問:修行無止境!
    答:沒有止境。所以說這發願,你懂得發願的話,認識到發願的意義,你就會發現這個修行是沒有止境的,為眾生所做的一切永遠是沒完沒了的,因為我們有這個大願在。
    49問:師父,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修行救度眾生,打坐的時候主要是靠持咒還有手印,眾生聽聞這個咒聲,它就能解脫,是吧?
    答:是啊。你不用去起這個意,我們這無聲之聲是遍虛空滿法界的,一切眾生,它都能夠聽聞得到的,不需去要作這個意,我們只管持咒就行了。
   

10   第十集 第三個七第一天

 2014-01-05
    今天我們進入第三個七,前面已經打了兩個七。著重的表現就是大家的打坐都比較平穩了,打坐比較平穩的同時都有所超越。在我們這下座以後,師兄們的交流當中,有不少師兄都說已經經歷了好幾次的超越,超過自己了,所以說我們這個打七也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們觀察了一下,在這個引罄響的時候啊,很多師兄當下是脫開的。其實,這個當下脫開的時候,大家可以不急著下座,因為這個當下脫開了之後,也是正好把握的時候。但是師兄們就想到說要吃飯了,要趕緊下座了,所以這個脫開在這一刹那也就錯過了。所以說有脫開出現的時候不要輕易下座,在座上多坐一會,哪怕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好。你看我們前面,引罄響了之後啊,大家陸陸續續下來吃飯,我是一直坐在那裡,只要有師兄沒有下來吃飯,我都一直坐在那裡,直到大家把飯吃完了,我才會最後一個離開。那這後面,特別是第二個七之後,我就不是這種情況了。這就是告訴大家,如果出現定境的時候,不要忙著下座,飯可以吃晚一點,沒有關係。
    我們有一些師兄還是沒有跟上打七的節奏,有的師兄還在痛上面熬,有的還在動上面熬,還要換腿什麼的。這個很影響我們培養定力,所以我多次強調修心中心法培養定力是不容易的。要培養定力,培養基礎最好用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跟我們這個心中心法是最相應的。大家可以先把定力培養好,把基礎培養好了再上心中心法,不要急著用心中心法來培養定力。用六字大明咒培養定力、打基礎,能夠坐到一動不動之後,四到六個小時一動不動之後,我們再修心中心法,這樣大家修行的過程會輕鬆很多。在我們這個道場就是這麼去指導的,我們的師兄們也是這麼修過來的。師兄們修證過來的也是這種表現,所以我們這個道場創造了很多奇跡。跟內地的師兄比,我們這個道場的師兄哪怕是修心中心法兩輪六印的時候,都會覺得兩個半小時一座,三個小時一座,這個時間太短了。因為已經培養好了打坐的基礎,一動不動,所以覺得座上時間過得特別快。座上時間過得快,主要是體現在定力上的培養,有了定力才會覺得時間過得快,覺得好像都沒打過坐,時間就到了。所以認為蔡老師要求兩小時一座,時間實在太短了。有的師兄甚至自己偷偷地把時間加到四個小時一座,在修兩輪六印的階段就已經坐到四個小時一座,這證明我們的基礎是打得很好的。
    那麼這個基礎打好了,座上所體現出來的這個定力增長和覺受增長也是不可思議的,當然,我們所講的覺受增長不一定要出現什麼樣的境界。有個師兄說:我都坐那麼久了,怎麼別人出現這個那個境界,我一個都沒有?實際上沒有境界那是最好的,證明你的煩惱少,你的煩惱比別人少,所以也翻不出什麼種子來。別聽到其他的師兄講:哎呀,我這個腿化空啦,這個身體化空啦,我們就著急了。這個化不化空,是因緣時節,有時候化空了我們未必能夠察覺得到,因為時間過得快嘛。所以說,不一定要有很大的覺受才能夠體現出我們跟這個法相應。我們說師兄們私下交流的時候,最好不要談境界,跟老師交流可以。
    我們現在還有師兄在這個持咒的速度上糾結,其實沒有必要。我都說過多次了,到這個階段來講,我們這個持咒,它不需要講究字字分明。我們心中心法這個咒語,也不需要每一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知道咒在就可以了。“咒在”是什麼意思呢:不管你這個咒念得快念得慢,你只要知道這個咒存在就可以了。這個咒只要存在,它就是完整的,不一定說聽到耳朵裡面去,哎呀,好像我有幾個字漏了,不存在那樣的概念。因為我們這個時候強調的是:種子翻騰的速度跟我們持咒的速度它是對等的、相應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講要字字分明,也不需要你住在咒上,只要知道我在持咒就可以了。不需要說,哎喲,我要聽在這個咒上,那就有住著了,有住著我們就不會有進步。所以這個咒說白了它也只是個方便,方便法,不是我們用來執著的,所以不要在持咒上面去做過多的執著。
    至於這個速度的快和慢,我們自己可以調節,調節的速度是剛剛好。為什麼要講調節速度?因為我們培養的是不即不離、不取不捨這個力量,就從持咒的速度上面來培養,調整這個持咒的速度呢,是跟我們種子翻騰相對的。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借用這個種子翻騰來做功夫。這個咒,此時此刻代表我們的覺性、自覺,妄想、妄念代表境界,我們這個覺性跟境界是對等的,相應的,我們這個妄想離不開覺性,覺性也沒有離開妄想。所以,它是既沒有離開也沒有住在上面,這個叫作不即不離。也沒有離開它也沒有住在上面,同樣是不取不捨。因為有妄想在,所以我們有咒在,這叫作不捨;不取呢,我們這個持咒的速度跟這個妄想、妄念的翻滾它是對應的,同時又是超越的,所以它又是不取;不取又不捨,這個力量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不取不捨,不即不離。那麼在座上應用起來是如此,下座它就是觀照。我們下座觀照又是怎麼樣呢?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同樣也是不取不捨,同樣也是不即不離,我們這個宗門的方法是最容易培養觀照力這個力量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要在持咒的速度上做過多的執著,也不要在咒是否清晰、有沒有漏念上面去糾結,這都是法執的體現,有了執著我們就很難進步。
    手印也是如此,好多師兄說我這個手印會不會變形啊,會不會結錯啦?不要有這些執著,手印結上去了,黃布蓋上了,我們就不管它。因為我們現在是第三個七,有的師兄打坐已經是有了一定的定力,在這個打坐的過程當中,定力爆發的時候手印會突然間脫開。手印脫開,這手印解開了、分開了,我們結上就是啦,結上繼續打,不要在乎它,也不要在乎這個手印錯還是對,這個時候手印不是關鍵的。這手印只是起到一個加持作用,讓我們的心能夠定在那裡,同樣也是培養一個不即不離的力量。
    接下來我們這個打坐啊,這些都不理睬,手印也不理睬了,咒語也不理睬了,那麼我們進入了一個階段叫作六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夠攝持在一起,這叫六根互用。這時候,我們不管是身體上面的反應還是周邊環境反應,有什麼動靜我們是了然,都能夠覺察得到,身心世界一切都能夠洞然明朗,這就是六根互用的體現。相應的會出現思維定,有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啊,定在那裡了,但定在那裡是有思想的,不是沒有思想,對一切了然覺知,同時又不會住在上面,這個我們叫作定相出來了。定相出來,有時候會覺察到有咒語存在,有時候會覺察到咒語不在了。咒語不在了也沒關係啊,不一定說非得要有個咒語在。這個時候這個定力的覺受是最重要的,我們說到了這個階段,千萬不能夠有對我們這個法的執著,對持咒打坐這個法的執著。甚至有時候這個手印會散開,散開之後,手提不起來了,手提不起來就提不起來嘛,也不要去管它,就定在那裡了。甚至有時候會睜開眼睛,在座上會突然睜開眼睛,他人是定在那裡的,眼睛是睜開的,但是那個神情不是流浪的,而是定在那裡了。那這樣子定就定住了,也不要去管它,不要說:哎呀,我這睜開眼睛不好,我還要閉上眼睛。不需要這樣了,因為這時候一切都已定相現前,最重要的,定相現前也是自然表現出來的,不是我們去作意的。
    因為已經有前面兩個七的基礎,所以到了第三個七開始,基本上師兄們會出現這種狀態。比如說:下座之後走在路上,人都是定在那裡的,我們邊上的師兄儘量不要去跟他說話,不要去打攪他。這個時候,止語牌尤其能夠起到作用,大家要互相關照,不要一下座了就在那裡嘻嘻哈哈,你一嘻嘻哈哈的話,對周邊的師兄就有影響了,所以大家要切記,下座以後互不攀緣。你看我們上師怎麼說的: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念頭所牽!我們下座就這麼去做,不要攀緣,不要互相取笑啊,不能夠取笑師兄。這個時候各種狀態的定境都會現前,每個人表現都不會一樣。所以,就算師兄有什麼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止出現了,你們可以告訴老師,但是不能夠去取笑師兄,你哪裡知道人家是哪位菩薩再來呀,你去取笑他!這個時候大家就形同陌路人那是最好的,互不相識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容易出現定相,你一打岔他馬上就出來了,出定了,那對我們任何一個師兄來講都有影響。我們為什麼說打七要限制人數啊,就是怕人數太多了容易亂,亂了之後會影響我們大家的修證。所以,有什麼問題直接跟老師交流,不要去影響身邊的師兄。
    我們要照應每一個師兄,關照每一位師兄,就是關係再好,也不能夠去打攪他的清修;同時也要體諒我們護七的師兄,因為我們護七的師兄都很辛苦,把這麼好的一個打七機緣讓給大家,為大家去服務、做飯、洗菜、搞衛生,把自己打坐的時間都給耽誤了,所以我們在個人的衛生上尤其要講究一下。還有,就是每座下來,要馬上開門開窗讓空氣對流一下,要不然我們這個打七場所的空氣啥時候都是污濁的,對大家這個打坐也會造成不利影響。這個大家要主動,坐在窗邊上的師兄要把窗打開,讓風吹進來。比如說明天、後天我們海口的氣溫可能會上升,那麼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可以把門窗開大一些,門儘量不要關,保持這個空氣對流。如果有師兄怕冷的話,可以跟年輕的、身體比較好的師兄換個位置。像我們有一些師兄年紀大了,怕冷怕風可以換一下,儘量保持空氣對流。
    還有一個,就是打坐的姿勢還是尤為重要,我還是發現有一些師兄頭過低了,那背還駝得厲害。因為你這個腰一彎下來,它就把我們這個呼吸給壓迫住了,這呼吸壓迫住了就呼吸不暢。雖然感覺這樣是省力呀,但是呼吸不暢直接影響的就是入定,所以大家不要得小捨大,這個腰還是儘量要直。如果說這個腰直時間長了有困難的話,我們也有個方法,以前告訴過大家:靠牆的時候在我們腰眼這個地方,拿個暖壺蓋或者一塊木頭抵住腰眼,腰靠上去但是背不能靠上去,因為背靠上去了容易昏沉、容易睡著,腰靠上的話就不會太累。在座上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太著在那些境界上,不要理睬境界,這個一定要切記。這個時候境界很多,但是我們一概不要去理睬它,境界反映出來的時候,我們察覺到就可以了,不用跟著境界跑。有的人境界翻出來是一幕一幕的,像看電影一樣。
    吃飯大家儘量配合一下護七的師兄,不能夠說我打坐太辛苦了,下座之後我就不下來吃飯,我想多睡一會兒。因為我們這個飯菜每一頓都要保持新鮮,如果說我們有幾個師兄不下來吃飯,剩了一堆飯菜在那裡,就影響下一頓飯怎麼去做。而且我們護七的師兄是輪班的,早上這一班做過就休息了,打坐去了,中午的接著來;中午的做完也休息去了,打坐去了,下午的接著來。剩下的這些飯菜就不好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們儘量能夠把飯菜吃乾淨是最好的,剩一點點沒關係,但是儘量不要剩得太多。像我們今天早上還得勸師兄們下來吃飯,如果不勸的話,當時差不多有一桌飯是沒有人下來吃的,那這中午飯就不知道怎麼做了,剩了一堆飯菜,這就不知道怎麼做了。所以,我說要不然我們哪一個師兄主動提出來說:“我來做早餐吧,換一下。”試試看,到底這個護七辛不辛苦,我是覺得挺辛苦的,所以我每天也是在幫忙。這是挺不容易的,這都是福報,是福報我們就得珍惜。倒掉一點剩飯我們都覺得很可惜,因為這都是資糧啊,都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在裡面。但是這飯菜過夜了,我們也不敢摻到其它的飯菜裡面,怕大家吃下去身體會出現毛病。所以我們都是儘量保證這個飯菜一定要新鮮,這個以後我也就不強調了,大家知道該怎麼做就可以了。
    這個階段我們主要還是在持咒,這個持咒持到哪裡去啦,座上有沒有出現定境,身心有沒有化空,能所是否雙忘?在這方面去做進一步的體會。我們在座上不做觀照,有的師兄說座上我要起觀照,還有的師兄說座上我要發願。不用啊,這些都不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持咒的時候心念耳聞,就已經是觀照了,心念耳聞就是觀照。我們這個時候再起一個觀照的念頭,那已經是頭上安頭了,已經是作意了,所以不需要去起一個觀照的念頭。
    有的師兄說:哎呀,我坐到那時候很煩!生怕自己坐不下去,所以座上他就不持咒了,而是在發願,這樣也不好。我們座上不發願,座上就是持咒。這個煩惱、痛苦交迫過來了,很難受,那麼我們這個心裡面,在持咒的同時,就把自己這個身體看成一塊木頭、一塊石頭就可以了,我們這叫死心塌地。我並不是一個活人啊,我在座上就是一個死人,就是一塊木頭,這個煩惱、痛苦交迫過來啦,很難受,不理睬它,只管持咒,時間不到絕不下座,這個還是很重要的。
    那麼這個身體出現化空了,有一些師兄又因為對自己這個身體過份執著,由此產生害怕的心理:哎呀,我不要這個感覺,我還是要找回自己來,這個肉體不要失去,害怕這個肉體消失。這就是我們的願力不夠,出離心不夠。其實這個身體本身就是個假相,它是我們這個覺性的工具,所以這種假相在我們對身體比較執著的情況下,它會表現出來有各種各樣的覺受。但我們通過打坐,著重點放在持咒上,培養這個覺照力,重點放在這上面的時候,我們對身體的感覺是模糊的,不是那麼明朗清晰的。隨著定力的提高,我們這個心力增長之後,觀照力增長之後,會發現這個身體只是由四大和合而來的,不是真實的,他對這個身體上的覺受會看得很淡。要有這種心態我們才能夠超越生死,你去執著這個身體那是超越不了生死的。所以說這個時候大家也不要害怕,為什麼不要害怕?因為我們在座的師兄還沒有得大成就,佛菩薩不會輕易讓我們走!不管什麼境界來了,我們都可以不去理睬它,不跟著它跑。你想死都死不掉,何況你不想死,所以不用害怕。身體化空了,對於我們這個修行來講,叫作身體出現大死,這個大死是因為我們要大活啦!也就是對這個身體的一切執著要死透,我們這個凡胎才可以去掉,凡胎去掉轉成聖胎,那麼我們這個弘法利生的一切功用才能夠在這個身體上體現出來。所以,這個修證的過程首先是要讓這個肉體大死一回,然後才可以大活。
    那麼這個身心脫落的那一刹那,我們會發現,這個世上的一切一切與我無關,跟我沒有關係。甚至我們這個身體上的一切覺受也與我無關,跟我們這個覺性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甚至會發現,我們這個覺性此時此刻是遍虛空滿法界的,在在處處都不漏餘地,所以我們管它叫周遍全身。這個全身指的是整個世界,所以處處都是一片光明。當然,我們所講的這個光明不只是相上的光明,我們這個心地的清清朗朗,就是我們的自性光明,它是朗朗自照的,所以這個靠大家下一步的修證去體現它。我講再多,聽到大家的耳朵裡面,都是從門外入者。我們禪宗有一句話:從門外入者,不是家珍。要自己親證到,我們才能夠很好的去運用它,聽來的不算,所以也就是跟大家大概描述一下這個光景。
    我們有師兄說:哎呀,我昨天啪的一下打開了,然後看到觀世音菩薩領著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說你那是著相了,那個不是打開,那是執著去了,流浪去了,做夢去了。因為我們這個自性,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在座的佛菩薩們,我們這個自性它是一體的,沒有你我之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覺性的一部分,共同擁有這個覺性,這個覺性裡面沒有說,哎呀,你的覺性比我的覺性大,沒有這個說法,覺性沒有大小。所以,我們說這個覺性:如來自性含攝三千大千世界,遍虛空滿法界,沒有離開每一個人,同時大家都能夠運用它。這自性是無我、無他、無相,凡是有分別執著都不是我們這個自性的體現,我們這個自性是沒有任何分別的。
    大家還有問題嗎?沒有問題啊,那大家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我們每一個階段講的東西有相似之處,具有連貫性,但根據大家打坐的進度,也有不同。今天講的就是大家下座以後不要去攀緣,要學會安住,多餘的話都不要去說,“你好”都不用說;也不用問:“你這座怎麼樣了?”這都不用問。這個時候最正確的方法就是止語,每一位師兄都有止語牌,我們都發了止語牌,但是沒有幾個人掛,最好還是掛上。因為掛上之後,對方真的想跟你說句話的時候,一看到止語牌,也就止住了,所以這個牌是掛給對方看的,不是掛給我們自己看的。當然,我們自己更要止語,如果大家都不說話了,這個定相自然就流露了,我們都可以觀察到。我們也有師兄拿著飯碗下來了,站在這個路口這裡,我問他:“你來幹什麼?”“我都不知道我來幹什麼。”拿著飯碗在手上,人看著一個地方在那裡笑,定在那裡了,所以他都不知道他來幹什麼。
   
    50問:老師,您說那個思維定和打妄想有什麼區別?
    答:那不一樣。打妄想是亂的,它帶有煩惱;思維定它是平淡的,很平常很平淡,是了了常知,一切都不住。所以你看我們那些鑄造得比較莊嚴的佛像,諸佛菩薩都是在入思維定。一看,哎喲,這個佛法像莊嚴,他在入定啊!當我們所修證的覺受跟諸佛菩薩相應的時候,你就能夠發現,這些藝術家雕的佛像,他有沒有思維定。思維定就是禪定最初的表相,所以我們來打七要體現出思維定來。為什麼管它叫思維定?因為我們六根互用,它這個思想是圓融無礙的,不是硬梆梆死在那裡的,所以我們管它叫思維定。他是能夠思考的,知道嗎?但是他不是流浪的,他這個思考跟流浪不一樣。
    51問:那我們一般好像講,座上妄念要全部息完,才能夠能所雙忘,那有思維定他還能夠能所雙忘嗎?
    答:思維定它還沒到能所雙忘,但是它也是能所雙忘的前兆。而且思維定到了能所雙忘之後,也不是說就沒有了,它還會流露出來。我們能所雙忘是這個能念之心所持之咒一下化開,這個時候定相現前了,這個定相有長有短,當你能所雙忘出來之後啊,它就是思維定。所以它有時候是出現在能所雙忘之前,有時候是出現在能所雙忘之後,都會有的。所以說我們這個覺性它所體現出來的不是死的,而是活潑的,我們管這個叫作六根互用它所體現出來的。
    52問:老師,您說刷牙穿衣服的時候會不會出現這個定相?
    答:會,時時刻刻都會。
    問:好像僵在那裡,大腦不習慣是不是?
    答:嗯,你不想去做啥事。
    問:好像傻了,在那裡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答:對。我們還有師兄坐在那裡,突然看到自己的手,覺得這是我的手嗎?這都是一種定相的表現。那麼我們打開之後,也會有這種表現出來,就是你上洗手間去刷牙洗臉看到鏡子裡面的你,你會覺得這個人很眼熟呀,好像在哪見過。所以這種定相我們管它叫作大智若愚!因為它是對一切不起任何分別,不住在上面,所以看到自己也只會覺的只是個熟人而已。
    沒事嘛!大家想說啥都可以說,在這裡多說一點是好事,我們散會了和以後下座了大家就不要互相聊了,特別是我們四樓的男眾師兄,是最活躍的,總有說不完的話。
   
    53問:老師我們身體上這個障礙,就是感受影響了我們入不了定,那如何才能突破這個身體上的障礙呢?
    答:所以我就說培養這個定力呀,要用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翻種子翻的比較緩。它也不是不翻,翻的比較緩慢一些,所以用它培養定力是恰到好處。如果非得要用心中心法來培養這個定力的話,那就要有很大的願力。所以我們說培養定力首先就是眼睛要閉上,身體固定好了之後,眼睛要閉上,眼睛閉上了不讓我們去跟著境界跑。眼睛閉上之後靠的就是我們的舌根和耳根,攝持住我們這個咒語,也就是攝持住意根。那麼這個身體不能動了,身體一動都會有影響。所以我們也有師兄說:老師呀,老人在開示中都說要受不了還可以動一動,您怎麼不讓人動啊?我說:是啊,老人只是說可以動一動,但是我們的師兄們都在不停的動,是吧?老人說動一下可以,只是動一下嘛,沒有說你可以不停地動。實際上動一下還真的不如不動,身心不死,定力培養不出來,只能夠培養動力。所以,我們說這個身體要死透,要大死一番,大死才可以大活。
    所以師兄們說:你看我們歷代祖師修的時間那麼短,成就這麼大,還可以大顯神通,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行呢?定力都沒有哪來的神通,如果定力都沒有,出現神通,那叫鬼通不叫神通。那是有附體了,自己做不了主,被鬼魂附在上面來替我們做主,那叫附體。附體也有神通啊,但是這個果報也不可思議啊,死了就當小鬼去了。因為受了這個附體的供養,它給你出神通,死了之後就當它的小鬼,為它服務去了。所以說我們不要盲目去追求神通,有了定力,神通會自然流露、自然顯現。所以我們上師說了每個人都在顯神通,吃飯穿衣就是神通嘛,這是最大的神通,為什麼沒人說呢?因為這個神通太平常了,不值得一提。實際上我們哪一個人神通再大,他也離不開吃飯穿衣,離開了吃飯穿衣就沒有神通可說。大家都會用的神通叫大神通,只是某個人會用的那叫小伎倆不叫神通。所以能夠跟大家坐在這裡交流,交流我們的修行上的心得體會,這才是不可思議的神通。
    我們在打七的過程當中,各位也要總結自己的修行,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些對大家將來弘法利生都有很好的功用。在這裡打七也是在培養我們各種智慧,所以大家不是說空手來,將來也空手走,啥都不可得,心得體會還是要有的。所以大家也要總結自己的修行,就這樣吧。
   
    54問:了然覺知和心裡空淨是思維定還是自然觀照?
    答:都是,都是觀照。思維定它是一回事。
    問:我感覺比座上還定。
    答:就是它更加清晰一些,我們就叫它思維定,禪定就是思維定。禪定是活的,知道嗎?我們這個人入禪定的時候他是活的,灑灑脫脫、自自在在的,而不是死在那裡,所以我們說思維定就是禪定。
   
    55問:前幾天,有一座我突然間像被凝固了一樣,身心像凝固了。後面又起分別,一起分別又出來了。
    答:沒事沒事,這是正常現象。它那個定是偶爾會出現一刹那,之後它會消失。以後你不要去攀求這個境界啊,不要怕它,也不要討厭它,更不要去攀求它。到後來,它出現的次數逐漸會越來越多,甚至還能夠打成一片。
    問:就是別分別,你一分別就有……
    答:你一分別它,那就證明什麼呢?這個現象在你身體上表現出來還很陌生,你才會對它去起分別執著。
    問:有時候會怕它,自己坐著,怕自己都不在了。
    答:對呀,怕自己這個身體不在了嘛。
    問:就是上次作意之後,怕一爆炸自己沒了,哈哈哈。剛才聽到您說要大死再大活我就明白了。
    答:要有這個力量在,要有這個發願的願力在,這也是一個願力!
    問:好怕啊,現在打坐,萬一炸沒了怎麼辦?
    答:沒了,這整個世界都是你嘛。
    56問:師父,有時候感覺到身體會很輕安,有時候座上又萬般疼痛,感覺有點反反覆覆。
    答:所以說,我們這個種子翻出來是一層一層的。有時候你甚至幾天都在輕安當中,這幾天過去了它還會翻出來。各種種子它是一層一層翻啊,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翻完的。
    問:那這樣就是痛也是種子?
    答:是啊,痛是慈悲種子不夠嘛,要培養慈悲種子啊!痛是好事。所以我們祖師說了:有痛在你要發大願啦,為天下末世修持,為將來修持這個法的師兄受持痛苦,要有這樣的大願在。所以,我們說這個痛正好是培養慈悲心嘛,慈悲心升起了自然也就不痛啦。
    問:慈悲不夠?
    答:慈悲不夠他才痛嘛,所以說痛就是跟慈悲有關係。
    57問:老師,有時候感覺到氣機吹著身體在動。
    答:如果你感覺到身體在動,你就要控制住。不管它是自然動的,還是你故意要去動的,都要控制住。你不控制住它會招來附體的,所以要控制。凡是動,它都要生風,附體是風大為主嘛。我們說的鬼魂附體,它就是風大為主嘛。所以你一動了要招風啊,所以要控制住。
   
    58問:老師,您說的脫開那個時間,能不能大概再點一下我們?
    答:脫開它講時節,講這個因緣時節。我剛才說了,啥時候都會有可能。有可能是在座上,有可能在座下,有可能就在你手印散了那一刹那,有可能就在你躺下的那一刹那,有可能就在你彎腰下來穿鞋的那一刹那,都可能會發生。不要回憶啊!我們所講的就是將來要發生的事,不是講以前發生過的。
    問:我的意思就是在休息的時候,感覺一響,好像一下打到心裡了,這是不是有點脫開了?
    答:我不是告訴你不要回憶了,你還不聽啊,還是非得要去回憶一番。不存在是不是,脫開是本來如此的,不存在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脫開,所以釋迦佛說人人都會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這是必然的,就是時節因緣的問題。不要去回憶,因為回憶的都不是。所謂回憶也就是停留,有住著了。所以我們說過去心不可得,你不要住在上面。現在心也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呢?因為現在心它也是變化無常的,你住無所住啊,你一旦住了就是一種停留啊。所以說你一住,說我住在當下,那當下馬上就是過去啦!住在當下也就是住在過去啊。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我們這個見性成佛,也不是求來的,好好打坐,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去執著,這時節因緣就會出現的很快。所以說我們啥時候放下執著,啥時候就是我們成佛的時候。它是對等的,是當機的,而不是說有個前後。我們讀《圓覺經》,《圓覺經》上面講得很明白: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所以這個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它沒有一個過程,當下就是啦。
   
    59問:攝受住是什麼意思?
    答:攝受住就是定住了,入定了嘛。
    問:覺得看到您有點害怕。
    答:哈哈哈,老師有什麼害怕的?
    問:沒有啊,很恐怖!
    答:有什麼樣的恐怖啊?
    問:感覺您的聲音好像很遠,但是又很近,又很響。一會又很遠,然後抬頭看,哎,您在這裡嘛,怎麼會很遠呢?
    答:呵呵,你出現境界了,哈哈。是境界啊,怎麼不是境界呢?
    問:是啊,是不是我太累了?
   
    60問:老師,當下還是有這個作意在,怎麼把這個作意去掉?
    答:當下沒有作意!有作意就不叫當下,那叫當時,呵呵。
   
    61問:老師,我還是不明白,就是說脫開了,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可得?然後後面怎麼大啟大用啊?這點老是看不明白。
    答:你已經是在大啟大用啦,說話、笑容、一舉一動,都是大啟大用。
    問:老師,大啟大用是指的隨緣啟用吧?
    答:你心無所住便是大啟大用,你心無所住的時候,你平時的一切功用都是大啟大用。
   
    62問:老師,開車的時候,如果入定了,會撞到人嗎?
    答:不會,絕對不會撞到人。那比平時還要感性,怎麼可能會撞到人?
    問: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嗎?
    答:什麼都不知道那叫昏迷,不叫入定。入定是了了覺知的,但它只是不住而已。
    問:當時有位師兄下來說,當時問他什麼都不知道。
    答:他怎麼不知道?他知道自己站在這裡啊,他只是不起分別啦,不知道自己來這裡幹什麼。
    問:我就怕他開車的時候不知道自己開車了。
    答:那不會的。
    問:老師,那時候沒有什麼目的性,沒有主觀的目的性。
    答: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目的還是明確的,沒有目的你開車幹嘛?
    問:目的地還是知道的。
    答:對啊,那還是會有目的嘛。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時間:2013/12/19 至 2014/1/22
    地點:海南海口塔光道場

    息燈夜坐尋明心 垂簾聽咒覓真如
    萬般苦痛覺中受 一聲宏雷破虛空

    -----淨明上師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