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那我們什麼時候度眾生,是成就以後度眾生嗎?
答:我明白了,你的問題就在於時間有衝突,修行個人和度眾生的時間發生了衝突。也就是說對度眾生這個概念怎麼理解,對修行個人的概念怎麼理解?
咱們說第一義,就這兩個概念說第一義,也就是究竟義,究竟義沒有個人和修行,本來無我。講度眾生就是斷塵沙惑,斷塵沙惑就是度眾生。離開向外度眾生,沒有向內的塵沙惑可斷;離開向內斷塵沙惑,其實本無眾生可度。它就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
八地以前啊,起個假名,你勸兩人信佛了,度眾生。度眾生啊,他要與佛法有緣才行,沒有緣,他是你的兒女也勸不動,是你的父母也勸不動,不用說別的,連地藏菩薩都勸不動他的母親信佛,你能辦到嗎?做不到的。他與佛法有緣,當然這個佛緣裏面有你,有你這個假我,如此而已。
真的度眾生就是斷塵沙惑,就是斷最後的微細惑。你看《楞嚴經》上說“五濁惡世誓先入”,這就是度眾生,下面接著說“希更審除微細惑”,那不是度眾生嗎?那個“五濁惡世誓先入”和“希更審除微細惑”是一回事,寫在一塊了,它是同一回事。“度眾生”、“降伏其心”等佛教名相,人們可以借來一用,是方便說,但這不是究竟義。佛法的根本價值在於你悟道,“佛法入世間”(這裏並沒有用菩提心這個詞),之所以入世間,是因為為了讓眾生領悟。佛菩薩入世是“倒行逆施”,佛教沒有這麼說的難聽,說的是“倒駕慈航”,沒說“正駕慈航”,“正駕”是出世的。所以說,度眾生和斷微細惑是同一回事,不矛盾。人們往往理解成兩回事,
也可以理解成兩回事,這是方便說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理解到哪,跟你說到哪,不能說過頭,說過頭那也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寶積經》上說了四種菩薩謬:為非器眾生說無上道,是菩薩謬……“謬”,是謬誤,就是說你說錯法了,他聽不懂,你不應該對他說。打個比方,現在大家聽不懂,我就不應這麼說,我就都是錯的。所以你們不能光記我答案,光記我的答案換一群人說就不對了,那就是謬誤。所以說不能立言呀,立功立德立言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不能立言,佛法無言,無功德可言,更無立言。
這算回答過了嗎?其實我沒有正面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沒有回答你怎樣解決這個時間衝突,沒有這樣回答吧。就是這兩回事跟你說完了,沒有直接回答你。算回答過也可以,它就是一回事。
問:元音老人的文集,想把它翻譯成日文。這個有版權嗎?需要誰同意嗎?
答:有版權。元音老人的文集包括《佛法修證心要》,現在已上新華書店的書架了,是宗教文化出版社經過嚴格的把關審批手續後出版了。版權歸所有心密弟子。你也是,你就大膽地幹吧!
問:想把它翻譯成日文。
答:關鍵問題不是那麼容易的呀。我是這樣想的,別慌,只要品質,不要數量。
先翻譯一篇,比如說《略論明心見性》,就這一篇,翻出來試試,讓明白人看看,翻譯的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馬上改,成熟一個說一個,不追求數量,只追求品質。其實呀,就有這一篇文章,只要肯照著做,就已經夠了。別的就是都不翻譯,也足夠了。
所以品質很重要,別翻譯錯誤,準確一些。日本是存在這個語言問題,臺灣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語言本來就是國語。比如,“明心見性”一詞的翻譯,它和開悟,說不同也可以。定義的時候,把明心見性定為內因,把開悟定為外因,甚至把明心見性拆開成兩個詞,明心是什麼意思,見性是什麼意思,加上開悟是什麼意思,可以找出三者的差別。如果定義為一樣,就不只這三個詞了,包括菩提、涅磐、解脫、花開見佛悟無生、證悟悉地、念佛三昧、大開圓解……都可以一樣,但是要分開來說又各有不同。這些不是為了理解,意思已知,至於用什麼詞語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吧,但意思是真實的,用什麼詞語能夠表達意思,也不是說只限於用一個詞語。
問:您給我們灌頂,那您是我們的上師。
答:不是我,是 元音老人給你們灌頂。咱們的根本上師是 元音老人。灌頂之前我已經說明,是師尊 元音老人給你們灌頂,咱們是師兄弟。
問:為什麼?
答:是為你們好啊。老人的加持力很強,咱們跟老人差得太遠。老人圓寂後加持力更強了,這不是理論上說說,是大家實際感受到的,不止是一個人這麼說。
還有別的話題嗎?沒有就灌頂,灌完頂吃飯,有事接著聊,沒事就散。
齊志軍老師,生於1949年,中州人氏,現居北京。早年曆辭親之痛,中年閱人間悲涼,漸萌出世之志。上世紀八十年代,於滬上依止印心宗三祖 上元下音阿闍黎,得心法灌頂。而後精進打坐,決志發明自家生死大事。三五百座後,實相驟睹,覺心頓顯,碎虛空、沉大地,千年迷夢一時了:出火宅、證真常,萬劫幻妄當下休。復經 元音上師幾番雨點棒、奔雷喝,終於皮膚脫落盡,一真獨露,深證悉地,宿慧勃發。
曾做悟心五部曲舉呈師尊 元音老人
其一:無始迷真性,不得出苦輪。有緣遇正法,赴滬拜師尊。灌頂蒙攝受,坐修心中心。從此仗密力,火裏種蓮因。
其二:昨夜三更醒,明月著照窗頭。我人眾壽相,刹那一筆勾。明明觀自在,應於當下休。起念作聖解,棄海認浮漚。
其三:我師大手眼,棒喝正及時。驅除耕夫牛,奪卻饑人食。打滅三更夢,呵破九生癡。懸崖當撒手,不戀峰頭石。
其四:○ (空無一字,只畫了一個大圓圈)
其五:(連個圓圈也沒有)
老人批語:空假不立中亦無,化作春泥群倫護
齊老師夙懷濟世之志,常存憫人之心;奉養尊長,撫育幼小,事事必自躬親;驤贊師德,獎掖後學,每每不遺餘力。受師尊囑託,予當機有緣灌頂授法,啟迪後學同歸佛乘。十餘年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親聆教誨及灌頂得法者,難以計數,經師點撥示導而豁破本來者,亦大有人在。印心精舍網站成立後,經眾師兄邀請,以“lvm”為名在論壇指導後學。
近年來經整理出來的齊志軍老師的言教有:
《心經抉隱-前言》 元音老人曾把《心經訣隱》書稿寄與上師,邀請作序。
《鋸解秤砣》應眾師兄之請在論壇上對大慧宗杲禪師《宗門武庫》的詮釋。
《心壇擷英》對論壇中曾回復過的一些問題進行 的整理編撰。
伏以:
實際理地,了無生佛之名;修持門中,方有凡聖之差。心性本淨,因執取而煩惑叢生;妄相原空,由覺照而真常絕待。隨緣不變,十界之升沉迥異;不變隨緣,一心之體用無殊。雖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徹悟徹證非覺莫屬。芸芸眾生以執迷而未悟,故長劫輪回於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調禦釋迦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泯三際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憐九界而示受生,頻垂八相。依九界百八種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則直示一真法界,使之無住生心,以迄斷惑證真;小根,則詳談三世因果,令其趨吉避凶,而為入道方便。小乘聖者,舊業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住涅槃城而不受後有;大乘菩薩,深信不疑,切願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廣度眾生。
東土福因成就,解脫緣熟,故感大教東漸,祖師西來。止觀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真丹,禮義先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爾。”《清淨法行經》雲:“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仲尼以敦倫盡分為懷,老子則掊擊爾智;菩薩以普度眾生為願,如來則蕩滌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開拓大乘氣象;後攝入大圓覺海,鹹令頓證無生。世尊以無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複以無量方便傳承付囑,成就末世群生。
太師公大愚阿闍黎,晚清示生於武漢李家。心地夙慧深植,嘗飽讀聖賢諸書,以才華橫溢,曾問政事;目睹軍閥不仁,而導致生靈塗炭,乃痛心疾首,憤而出家。修淨土法門于廬山東林,苦行般舟三昧,拼死打破幻裏幻迷境;感普賢菩薩於定中現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頂傳付心中心密法。依菩薩指示,一檢大藏,果獲心密本續;持心中心密法,苦修七年,深證悉地,開創印心法門。略示神通,為攝受當機眾生;盡掃玄妙,以指歸真如本性。胸懷博大,太虛飲光消契闊;法門精深,幽谷回聲話晚煙。後留詩歸隱,至今不知所終。
師公仁知阿闍黎,姓王名宰基字驤陸。示生於海鹽書香之家,宅心仁厚;泛游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初廣求各宗精義,念佛參禪,未敢自信有把鼻;後追隨大愚祖師,修持心密,豁然開朗得明心。承祖師心髓,深契無上密意;創印心精舍,接引有緣群生。熔禪、淨、密於一爐,掃除門戶分列之偏狹劣見;會宗、教、律為一體,開示眾生本具之如來藏心。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一期化緣事畢,人天眼滅,般若舟沉,於本世紀五十年代圓寂。
師尊元音阿闍黎,名鐘鼎,本世紀初示生於安徽合肥李家。幼讀孔孟遺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現代學堂,讀般若似曾相識。聞嘉佑禪寺一棒鐘聲,塵囂頓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木魚,起滅隨無。因發心學佛,不事婚娶;為奉養老母,未能出家。禮興慈和尚學天臺,綿密持執彌陀聖號;隨古農居士習唯識,深入研究台教綱宗。親近應慈大德學華嚴參禪,忽感人身頓失,光明朗照;追隨仁知上師修心密打座,頓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蒙諸佛菩薩護念,瑞相屢現;參大愚祖師問答,妙語連珠。受金剛阿闍黎灌頂,尊列師位;應各地參學者敦請,開示佛乘。
師尊以九十餘歲高齡,力倡明心見性。東至黑吉遼,西到雲貴川,南始湘粵閩,北迄陝甘青,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學子,亦多有慕名來歸。不辭辛勞,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豈避譏嫌,撰著論述,以廣開明心見性方便門。《略論明心見性》面世,啟教界以悟入為根本,振聾發聵;《佛法修證心要》出版,示學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銘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裏許;心經是般若之精華,大典一函六百卷盡攝其中。十方菩薩,由此啟揚根本大教;三世諸佛,從斯開示無上法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佛法經典之核心,故得“心經”之名。師尊應敦請而開示經義,有聽者發心,錄入磁帶;學人聽錄音以翻成文字,經師尊審閱,整理成書。即本書《心經抉隱》所由來也。
公元西元一九九七年歲次丁丑 後學弟子齊志軍沐手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