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 打長坐與綿密觀照》
  • 11

     11. 見性與開悟

        我們所講到這個念念回歸是不是很難呢?其實我們這個返光迴照、一念清淨這個就叫作見性了,我們只要能夠返光迴照、當體即空這就是見性。那麼心密它所講的見性和開悟是略有區別的,總體上來講它是一樣的,但略有區別。心密在這一方面的要求比較高,當然我們也不是聖境高推。老人的開示也講得很透徹: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時候返光一照,這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當人的本來面目。這一念迴光便能夠看透我們的真心,這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自性本體,這時候把它承當下來,這就是我們的無上福報啊!這個老人做開示時說得很清楚了。所以說,見性不過如此,大家在座的我們這些師兄個個都見性了,這是可以肯定的。我們這靈光一照當體即空,清淨之心了然自知,這就是見性了。所以大家要肯定下來,我們個個都是見性之人,不要懷疑自己。
        那麼我們進一步,因為能夠見性,能夠知道自己見性,肯定了這個方向是沒錯的,那麼在座上更加用功,把我們打七的剋期取證用在我們打七結束之後的時時刻刻。大家在這裡學到這個經驗了,回去還可以繼續努力,把這個剋期取證用在時時刻刻,那麼我們這個能所雙忘、大地平沉、虛空粉碎的時候就是大家開悟的時候。悟到什麼呢?悟到我們這個自性從來就是本具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的修證,這個時候也叫證道了。我們這個自性赤裸裸現前了,叫作脫灑灑赤裸裸現前了,這時候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去承當它,這個日後的功用還要繼續,不是一了百了了。
       

  • 12

     12. 全體即空,菩提心不空

        我們這個修證,我們這個佛法上、果地上的修證它是沒有界限的,沒有邊界的,是遍虛空滿法界的,時時刻刻都能夠體現出它的功用。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夠說,哦這就是目的了。對不起,我們沒有目的,我們只有目標沒有目的,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因為我們還有大願在。所以我們說全體即空,但是我們這個菩提心不空。菩提心空了,菩提心也不可得了,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菩提心是不能空的,這個大願還要繼續存在,還要繼續地去修證,把跟我們有緣的一切眾生都度完了,這才能夠圓成我們自己的佛果。

  • 13

     13. 唯有大願,才可以成佛

        這個度眾生的大願它是時刻都不能夠忘記的,所以大家對這個方向感就更加明朗了,修行莫過如此。有的師兄說修來修去啊,我能夠感覺到自心清淨,那這自性清淨跟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這麼修下去又會有什麼結果呢?其實有這些疑問存在都證明一點,我們對自己的這個願力啊,還不能夠十分的體現出來。這個願力不明確,自己為什麼要來修這個法,為什麼這麼辛苦地來打坐,就是因為我們的願不夠大。其實說得很簡單,我們這麼修、這麼去親證似乎跟所有的人並沒有關係,跟一切眾生也沒有啥關係。那如果我們看到我們的家人在痛苦,在病床上痛苦,在煩惱中煎熬,我們自己怎麼辦?就說我們看到自己的親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肯定就想:哎呀,我能夠替他承擔這個痛苦多好啊!能夠替他解除這個煩惱那多好啊!那殊不知每一位眾生都是我們累生累劫的父母家人,要從這個長遠的角度來看,從這個廣大的心願來看,一切眾生都如同我們的父母一樣,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煩惱我們願不願意去排解、去幫助他們呢?我所講到的這一刻,大家這個願力自然就生起啦。
        所以說我們這個修證是沒有止境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諸佛菩薩他們都得大成就了,還要不居佛位、不居果位,化身來接引眾生,化千百億身來接引眾生。這就是要喚醒迷途眾生回歸自性,重新回歸到清淨、回歸到一真法界。這要靠諸佛菩薩,還有我們廣大的諸佛弟子不斷地發此大願,才能夠讓一切眾生得以回歸,所以說我們學佛不只是為了自了。
        因為唯有大願才可以成佛,才可以破除無明,如果離開了這根本大願,我們修得再好也是外道,了脫不了生死,破不了無明,自己解脫不了就別說是度眾生了。
       

  • 14

     14. 不即不離,不取不捨

        問:不即不離怎麼把握這個?
        答:它只是個名相嘛,你現在有呼吸嗎?你有沒有離開過呼吸啊?你有沒有住在上面啊?這不很自然嗎?
        問:不住?
        答:不住又沒有離開它,離開它你就是死人啊,但你又沒有住在上面啊。
        問:不住就是不即,是嗎?
        答:是啊,不即不離就是不住,不取不捨,不取就是沒把它執著著叫作不取。
        問:不黏上去?
        答:嗯,不黏上去,不捨,沒有離開它呀,這跟呼吸一樣啊,很容易體會到吧。那我們觀照也是如此啊,這就是不生不滅的觀照啊。
       

  • 15

     15. 不要用腦筋去做功夫

        問:老人講那個就悟到自己是佛,連觀照都不用,就是你那個妄念也是妙用,不用化空,那個怎麼理解,我理解不了。
        答:你總是要用理解,這就是總要用腦筋去做功夫,這就叫作意。你在分別作意上去做功夫,那不是從我們的本位上去做功夫。我們講這本位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當下全體即空一切不住,它自然就顯現出來了,自然就體會出來了,所以它不是停留在這個理解上。你說要理解它,我要知道它,這都是執著,執著就不是,知道嗎?沒有必要去執著它。
        我上次敲木魚的時候你有執著在嗎?你能夠把這個木魚聲執著住嗎?我敲木魚拍巴掌是幹嘛用的?就是打掉你的執著,打掉你的能所。所以我們觀照不是用能所心去做觀照的,能所都不可得,這根本就沒有一個佛在,也沒有一個妄念在,所以你不要老是停留在這個理解、明白上面。我說你這個書看多了所知障也多了,老是用你的意識去猜測這祖師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你要是猜測得懂的話,這世間還有凡夫嗎,個個不都是大成就者了?這個不是猜來的。你看我經常跟師兄們一見面就問:你的呼吸有妄想嗎,你的呼吸有執著嗎,有沒有啊?有沒有妄想啊?你的呼吸有煩惱嗎?你看這當下就是全體放下,呼吸也了不可得,這就是觀照啊。我們這觀照是天生俱來,就跟我們這呼吸是一體的,從來都沒有失去過啊。
       

  • 16

     16. 觀照不是看著妄念

        問:就是妄念來的時候,我用那個第三者的身份看著它?
        答:看它幹嘛?
        問:算不算不即不離?
        答:你要看著它,還不如發願算了。
        問:因為那個妄念它會自己消亡的。
        答:對啊,你看著它不是跟它一起消亡吧?妄念消亡了你也消亡了,妄念一消亡馬上又起一念,你又跟著又起來了,這不還是跟著念頭跑嗎?所以說,你還不如就乾脆用個斷,念頭來了,你要是不能夠直接化開它,你就來個斷。
        問:作意。
        答:你看你馬上停在作意上,我們一念斷,斷也不可得了,哪來的作意啊?只不過借個斷而已嘛,你馬上又來個作意,所以說你是離不開作意啊!所以,我們說修證佛法有兩種方式,雖然說這兩種方式它可以互用,但是這兩種方式在啟用的時候還是有不同。一種是加法,一種是減法,加法就是增長自己的知識面,從理解的程度去認識佛教認識佛法;減法就是一直放下、放下,不要執著,一切都不可得,這是減法。所以你自己觀察自己,你是從哪裡去下手,肯定是加法。
        問:兩方面都有。
        答:你用的都是加法。
        問:一邊修一邊看書。
        答:你用的還是加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講的放下放下、一切放下,一切了不可得,那用的是減法。你老停留在這個理解啊、推理啊、猜測啊,特別最多的是懷疑啊,你看這就是用腦筋來修行,從唯識下手,用腦筋來修行,這也要大善知識指導,要不然也容易走偏。
       

  • 17

     17. 心密修行的有效方法

        問:因為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還不知道真心是什麼。
        答:你有老師嘛,你問老師,老師說你該怎麼去修你就怎麼去修。我們說打長坐,打長坐能夠知道啥叫死心塌地。你看我們首先講死心塌地,能夠死心塌地,身心死透了,你才可以體會到心念耳聞,身心死不透你體會不到心念耳聞。能夠體會到心念耳聞,自然下座就能夠觀照。從你識得自然觀照開始你再去看書,你就不會執著在如何理解、如何分析,不會停留在我看不懂這一句話上面了。所以我們心密用的是這個方法,你有了一定的定力再去看書,才能夠看懂祖師大德在說什麼。
        那你要是從研究教理去下手,而不肯去死心塌地,不肯去心念耳聞做功夫的話,你看二十年書也沒有用,這有啥用啊,永遠是停留在理解上。像這樣的師兄我們身邊有啊,我們海口就有這樣的師兄,我們每講一句話他都能夠知道:“哎呀,老師啊,你講這句話是哪一部經、哪一篇、哪一段話的第幾句。”他都可以跟你描述出來。因為他對這個佛經是背得滾瓜爛熟,而且也拜了不少師父,這麼幾年下來,這個名山大川的師父都被他拜完了,整天就是拿佛經來對照每一個師父的行為,所以看起來沒有一個人能夠當他的老師、當他的師父。為什麼呢?因為用佛經對起來的話,都有不如法的地方,最後怎麼樣呢,我跟他交流:“你讀了那麼多佛經,那你自己有沒有煩惱啊?”“哎呀,我的煩惱一來啊,沒辦法,煩惱得要死,還找不到人來交流。”所以這就是所知障了,佛經背得滾瓜爛熟的,他自己卻沒有得到解脫,而且還沒有人能夠當他的老師指導他修行。
       

  • 18

     18. 觀照與嬰兒的純真有啥區別

        問:請問老師,嬰兒、幼兒他們沒有那麼強的分別念,也沒有那麼多的所知障,他們觀察世界的眼光,是一種非常純真的看法。
        答:嗯,天真爛漫。
        問:它跟我們說的觀照有關係嗎?
        答:沒有關係,沒有關係!
        問:有什麼區別呢,老師?
        答:我們這個觀照它多多少少是有目的性的,它是有目標、有目的的。而嬰兒他那種是天真無邪自然放開,沒有任何目的,這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嬰兒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一個目標,學習他瀟灑自在,但他那個瀟灑自在隨著這個時間它會消失的。但是我們帶有這個目的性,帶有我們的願力去行持的是越來越堅固,所以這跟嬰兒是不一樣的。
       

  • 19

     19. 應緣接物時如何觀照

        答:應緣接物要想嗎?應緣接物是不是非得要想啊?肚子餓了怎麼辦啊,吃飯,用不用想啊?用不用想我這碗飯有幾粒飯粒啊?這碗麵有幾根麵條啊?
        問:不要。
        答:對嘛,你就儘管去吃就行啦,吃到什麼時候為止啊?
        問:吃到飽為止。
        答:對,飽也不用想,自然就飽了,這個過程就是觀照嘛。
        問:現在還提不起來這個觀照。
        答:不需要提起啊,提起就著相啦,著了觀照相了。著了觀照相那也不叫觀照了,那叫執著。所以我們說自然觀照是無相可得,自然而然就在觀照。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第四個七第三天(2014-01-14)
    這一集開示了打長坐與觀照的關係,指出唯有長坐才可以回歸到心念耳聞上,下座才可以綿密觀照,以及如何做到自然、自在、輕鬆地觀照;並指出唯有大願才可以破除無明成佛;又講解了修行的目的及如何修行,指出不能跟著念頭跑,不要用腦筋去做功夫,觀照不是用意識去猜測等;還介紹了幾種涅槃、印心宗的宗旨、傳承的法門、心中心法適合什麼人來修等內容。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