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上師,這個觀照就是說在能所雙忘的時候迴光返照,觀照的時間,好像有時候不是在定中,我原來跟劉師兄也交流過,我說不觀照,可以嗎? 上師:不照而照,照而不照。 師兄:今天就是這一座我也不管它了,就坐下去了。 上師:觀照也不可得。 師兄:所以說身體還是沒化空。 上師:不住就是空,打個比方哦,我們沒有修行的哦,睡覺的時候身體在哪? 師兄:睡覺肯定在床上睡覺啊。 上師:是在床上,你有覺受在嗎? 師兄:沒有。 上師:就是啊,所以說睡覺的時候這身體就是空的。所以不住就是空的,所以說不是修行才是這樣,不修行也是這樣,這個空的相經常出現。
問:那阿羅漢,他不管別人,就修自己,他不慈悲,他怎麼還有功夫呢? 答:你怎麼知道阿羅漢不慈悲啊? 問:他自了漢,他不管別人啊,那不是書上那麼寫的? 答:他對自己慈悲呀,怎麼不慈悲呀? 問:那別人問他,他不吱聲,他就不管別人。 答:哦,你證過阿羅漢,你那麼清楚?(眾笑) 問:沒有,沒有,不知道,哈哈哈哈。我聽別人說,或者是在書上說的。 答:哦,那是聽說的,那叫做阿羅漢。還有一種阿羅漢,叫“阿羅漢道”。 問:對,“阿羅漢道”我聽說過。 答:“阿羅漢道”是證果的。 問:那不是…… 答:“阿羅漢”跟“阿羅漢道”是兩個概念啊。 問:哦,以前不知道。 答:嗯,因為“阿羅漢道”那是證果的。“阿羅漢”有可能是“外道阿羅漢”,外道也有“阿羅漢”,就你所講的那種自了。外道是沒有慈悲的表現,慈悲是要發願度眾生,才叫慈悲嘛。 問:這以前我見認為錯了 ,我有一天…… 答:對,所以你聽說的那種叫“外道阿羅漢”,不是“阿羅漢道”。 問:對,我把那“阿羅漢道”也認為是錯的了。 答:那不對,“阿羅漢道”是成就者。 問:前兩天,我還跟一個師父,還問他了呢。 答:佛就是證“阿羅漢道”啊。 問:佛證“阿羅漢道”? 答:就是啊,佛就是證“阿羅漢道”啊。 問:不是證“佛道”和“菩薩道”嗎? 答:你讀《金剛經》嘛,《金剛經》上面也講“阿羅漢道”啊。 問:啊,對啊,我讀過。 答:“汝證阿羅漢道”,那就是證果。這佛經上開示了,“汝證阿羅漢道”,那就是給你印證了,所以這“阿羅漢道”是證果。因為我們這個佛教、佛法,它是由印度教、婆羅門教,總結了婆羅門教的修行,建立了佛教的知見,就形成了佛法,所以它是有個過程。所以我們說釋迦佛出家,那釋迦佛出家那會學的是佛教嗎?我們都知道的:不是,他學的是婆羅門教。他是在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建立起佛教。 問:修正了,修正了,佛教。 答:對,所以這個“阿羅漢”這個詞,婆羅門就有,婆羅門教裡面就有。但是我們為了跟佛教的“阿羅漢道”區分開來,就一個叫“阿羅漢”,一個叫“阿羅漢道”。“阿羅漢”,這個婆羅門教的“阿羅漢”,也叫“外道阿羅漢”,他不究竟,所以叫“外道阿羅漢”。所以他也不慈悲嘛,你說的是那一種。 問:哦,明白了。 答:給你修正一下,要不然說多了之後,搞不清楚,又在謗佛了。 問:阿彌陀佛。 答:因為佛初轉法輪的時候,就是證“阿羅漢道”。 問:阿彌陀佛。 答:那我們“佛陀”這個詞是後來才有的。
師父:上師,如果能夠體會到心念心聞,其實他就座下的觀照。 上師:一心不亂。 師父:觀照就一心不亂就很懂得了自然觀照了。 上師:一心不亂。 師父:然後我跟師父交流,他說:如果你要像上師所說的你那個從此永遠都不再觀回來那你還是要,大徹大悟,大脫落了才能夠不會不用觀了。 上師:大徹大悟。 師兄:我說你要是能夠時時承當,時時。 上師:不要聖境高推。 師兄:哦。 上師:聖境高推了大家會望而卻步。 上師:啊,這個是說啥呢,這個就是說從佛法上來講。 上師:首先是建立一個,建立一個正知見這個是很重要的。 上師:就是我們所講的承當,你要敢於承當,承當自己當下一念是清淨的。 上師:要有這個知見,建立起一個正確的知見之後。 上師:就去培養禪定的力量,所以說這個所謂的大地平沉虛空粉碎。 上師:它是要經歷多生多劫,經歷多生多劫一直都是在綿密地觀照,綿密地做功夫。 上師:給自己創造的一個時節因緣,所以不要把他說得太難。 上師:也不難也不易哦。饑來食,睏來睡。 師父:多生多劫,不是一念頓超十劫嘛。 上師:嗯,對啊。所以叫多生多劫嘛。 師父:哦。 上師:既是一念頓超十劫亦是多生多劫。 師父:哦。 師父:頓超十劫也一念也。 上師:怎麼說如何說都是一種方便啊。 師父:哦。 上師:既不能夠把他看得太簡單,也不能把他看得太難。 師兄:不難也不易。 上師:啊,所以說這個是說法是因人而異,不是千篇一律。 上師:現在好多這個法門啊,無論是在家居士修行時間比較長的,還是我們那些出家師父。 上師:你莫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老談這個根塵脫落啊,打開本來啊,觀照啊。 上師:他們哪敢啊,你提一個明心見性他都嚇得渾身發抖了。 師父:嗯。 上師:哇,你不能提這個你不能提這個。 上師:他都嚇得要命啊,是吧。 師父:我們只談往生不談別的。 上師:他也不是說只談往生,他一聽到這個明心見性這幾個字他就嚇倒啦。 上師:現在人哪有這種根器。 師父:沒有人了。 上師:啊,對。
師兄:上師,我想問下修六字大明咒跟修心中心有差別嗎? 上師:不要有法門之見。什麼六字大明咒啊、心中心啊、阿彌陀佛啊,一視同仁,都是釋迦佛傳的。沒有哪個力量大些,哪個力量小一些,力量大小在於自己修得相不相應。念佛也可以念到一念不生啊,打坐也可以打到一念不生啊,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講時節因緣,都是努力修證的結果。如果說:哎喲,這個心中心法最高了,最厲害了,那釋迦佛光傳這一個法就行了嘛,幹嘛什麼法都要傳?所以法是因人而異,沒有哪個最好,哪個最差之說。
問:上師我有個問題啊,就是我人眾生壽者,都是那個幻境的時候,是不是都不用證那個本性啦? 答:它是立相便是立境界,所以佛經上說:不住此相,便能回歸自性。就是不讓你立相。所以我們說這個《金剛經》是立一相破一相,就是讓我們在念經的過程當中,能夠念念回歸本空自性。這部經的力量體現在這裡,所以叫作金剛經,就是形容我們這個諸佛自性能破一切法,又不被一切法所破,所以名為金剛。 問:那再打開本來的話,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了? 答:啊? 問:那再打開本來的話,那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了? 答:哎,你說這話是對的。本來關上了嗎?在座的哪位本來是關上的?從來就沒有關上過。所以打開本來只是一個名相,用《金剛經》又可以講它了,打開本來並非打開本來,是名打開本來。(眾師兄笑) 問A:那按照那樣說,那本來就是打開本來的。 答:本來就是打開本來,你這句話又多此一舉。
師父:禪和密對他來說太難了,好像只能夠念佛。 上師:禪是最簡單的。最究竟的就是禪,最簡單、最究竟、最明瞭。禪講的是見,看見的見,禪就講見,見地,講承當。所以見的同時也是在承當,這個叫直心道場。直心就是承當,直心就是徹見。你不要用思維,它不是思維學說,它是見。思維叫識,認識的識,那叫思維,識,那禪講的是見。見個什麼呢?見一切又不住一切,這個叫真見,能夠見到一切又不住一切這就叫真見,也叫徹見。
上師:心放師兄有沒有疑在? 師兄:沒有。 上師:沒有啊,沒有就承擔了,有疑在就要問,不管是誰都一樣。 師兄:我老翻禪宗的種子。 上師:沒事啊,翻嘛。禪宗就是這樣的,要不就把人纏死,要不然讓人解脫,它就這兩個手段,這就是禪宗,先纏了再說,所以這個禪宗這個機鋒很有名堂。這個叫殺人刀活人劍,可以把人殺死,就可以讓人復活。所有自古來有多少老禪和子,祖師一句話他就走啦,沒翻過身來,所以說殺人刀活人劍。 師兄:你說他走了是啥意思? 上師:坐化了走啦,白練練地去啦,赤裸裸地去啦,他解不透就走啦。 師兄:自殺啊。 上師:不是自殺,禪和子哪用自殺,他來去自如啊。 師兄:不是您剛說他沒解脫就走了呢? 上師:不是沒解脫,他解脫啦,他乘願往生了嘛,解脫不一定要見性啊,剛才不是講了半天,你沒聽到啊,我們說往生不是非得要見性才能往生,他就白練練地就去了嘛。 師兄:這個不好去啊,這個是。 上師:唉那是有功夫的,教你吧要不要,我教你嘛。 師兄:要,承擔呐。 上師:你坐好來,坐好來。眼睛閉上,然後憋氣,很簡單嘛,憋氣嘛,你就一個願只憋氣就行了,十分鐘後我們就可以去燒舍利了。十分鐘就管用啊,沒有走不了的,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大願。 師兄:哦,明白了。
問:上師您還是開示一下成就,就是藏地講大成就,大成就者。 答:大成就啊? 問:他分大小嗎,分層次嗎? 答:大成就離不開小成就。 問:到底什麼是成就啊? 答:成就也了不可得就是成就。 問:見性他也不算成就,上師,是不是? 答:哎,見性沒成就,那什麼才算成就呢?從初地到圓滿佛地,都是見性的。 答:啊,請坐嘛。啊,睡不著就請坐。 問:上師,初地他都算成就? 答:那當然啦,沒有初地哪來的圓滿覺地呀? 問:那為什麼要分初地二地呢? 答:那是你分的。 問:為什麼是我分的呢? 答:哎,你看又說了,這不就是你分了?你這個分是分別還是差別啊? 問:分別。 答:對啊,所以你說這個初地和圓滿,這就是起了分別心,其實初地到圓滿覺地,它是光光相攝的,它是同為一體的,那個叫差別智。差別智是什麼意思呢?智慧應用的圓融的程度,它是沒有分別的,那叫作程度而已。就好比我們這杯水是燙的,那燙有程度啊,是吧?這個一百度是包含八十度在裡面哪,是吧,它那個是叫做差別啊,不叫分別啊,只有冷和熱才是分別的,所以這個燙就是程度的不同,這個叫差別。所以圓滿覺地,跟初地菩薩,他的差別就在智慧運用通達的程度上,圓融的程度上。但他的起點是一樣的,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建立在無為上的,不是有為。所以《金剛經》說了,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前面一句話什麼意思啊?前面一句話“如是得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便得清淨心,這清淨心是無為法,不是有為,是無為的。所以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這叫做差別智,智慧應用、通達、圓融的程度不一樣。 到了淨土啊,它又用四種淨土來代替這個說法,四種淨土也是圓融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它叫做證地,證地不同。先講凡聖同居土,他接引不了別人哪,只能夠自己做功夫啊,自己了脫啊,那麼在自己這個身上啊,一天二六時中,有時候功夫很綿密,連成一片,有時候還會出現中斷,甚至是迷失,這都屬於凡聖同居土。但它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他也是見道之人呐,只是這個功夫,歷練的過程啊,還有待提高,這是從淨土,凡聖同居土這一塊來講;那麼功夫深入了,能說會道,辯才無礙了,可以把任何一個人說得心服口服了,方便有餘土,開始接引人了,那他開始接引人了,那他開始接引人了,起碼在他自己身上,他自己這一關已經是過了,所以他才可以去接引別人。 問:怎麼樣才能到方便有餘土呢?綿密觀照? 答:啊,是啊,綿密觀照啊。起碼是自了漢了嘛。才有力量去接引 別人哪,所以這個時候這個力量還不是很大,只能夠各個接引。一個兩個,慢慢地去接引,去鼓勵大家修行,經常在師兄們的背後推啊,推你上去啊,扶你到正位上啊,不要偏離這個修證的軌道啊,這都是在給人方便嘛,所以叫方便有餘土;那這個方便有餘土時間長了,接引無數,形成了一個道場,這道場就是佛世界啊,就是壇城哪。這時候有了自己的道場,能夠建立道場了,能夠度一方眾生了,這叫實報莊嚴土,開始現佛的莊嚴法相,弘法利生了。什麼叫佛的莊嚴法相啊,就是清淨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淨恒河,我們這個諸佛世界用恒河沙來比喻,所以這個時候叫做實報莊嚴土; 所以這是在過程當中啊,是吧?圓融的程度越來越高了,最後培養出無數的人才,複製出很多個實報莊嚴土了,這叫複製啊,自己成了一台影印機了,不停地複製了。這些道場遍佈一切處,這時候表現出來就是常寂光淨土,哪裡不是淨土啊。所以從淨土的角度來講,還是一樣的,所以說所講的方法很多。
師兄:我們座上翻出這種種子,比如今天下午翻出很多菩提大願的種子,這是本來有的是嗎?還是實體存在的, 上師:嗯,種子嘛。 師兄: 就是存在翻出來 上師:嗯, 師兄:今天翻出來很多這樣的種子 上師:是啊,這慈悲的種子是人人皆有,個個不無。 師兄:剛好翻出來,下坐跟打七一樣。 上師:那跟你比較相應 師兄:嗯,上師這個入定的時間不長 上師:哦,入定的時間,你坐多久啊,你一座坐多長時間啊, 師兄:最長11個小時 上師:11小時。 師兄:對 上師:11個小時不是定是什麼?是不是定啊, 師兄:對, 上師:11個小時不是定你坐在那裡幹什麼嘛,你在那裡坐得住嘛?你在那裡坐的住。 師兄:我是在半個月之前 上師:半個月之前 師兄:這是通過半個月入定,我感到本身在入定當中就能夠增長慈悲心, 上師:哎,對。 師兄:能夠開闊心胸。 上師:我們所講的這個定啊,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像石頭木頭那樣定在那裡啊,多長時間都不知道,我們這個定啊,時時刻刻都在超越,翻種子就是定,翻種子也是超越。 師兄:對 上師:所以能坐11小時,就是定了11個小時,不管哪一種定,表現出來都是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心清淨就是定,所以不是去追求那種什麼都不知道的定,那種死定,死定也沒有用啊,有用,時間過得快,坐上去十分鐘,11個小時就過去了,但這個定不究竟,究竟的定就是能夠讓你生起慈悲心。能夠讓你生起慈悲心,解脫心,在個定就有意義。 師兄:我們都追求哪個10個小時十分鐘就過去那種定 上師:嗯,追求死定。 師兄:死定是怎麼來的? 上師:從你那裡來的 師兄:人家說你死定了,哈哈哈,這話很有意思,你死定了。想人這定容易啊,就是死了他也是定啊,死不了的,就是一個死定了。上師,那天師兄說,打長坐這個定,跟那個廣欽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定十幾天。 上師:啊,不是十幾天,幾個月,兩個月。 師兄:他有什麼區別? 上師:很多個名詞,不是沒有名詞 師兄:定有高低嗎?要不然他入這個定。 上師:有深淺,沒有高低。一座坐1000年都有,一定在那裡坐了1000年,本來是做在那裡等釋迦佛的,結果等來了唐僧,一定定在那裡1500年,你說這個對你有用嗎?很深那一定了,定了1500年要是有用,他醒過來之後,聽唐僧說我不是佛,接著就大哭。 師兄:白定了,哈哈哈,我們看那麼多遍,沒發現要害, 上師:他一聽這個唐玄奘說不是佛,是西天取經的和尚,聽完就大哭了,所以說你看定了1500年沒用,所以大家不要追這種定,跟石頭比看誰定有啥意義,要能夠活活潑潑應用的定。 師兄:那個是不是滅盡定? 上師:滅盡定,入滅盡定。 師兄:但是一般聽說,啊,這個人打坐了很多天,好厲害哦,好像是很推崇這個。 上師:是啊,是好厲害啊。 師父:等他出來了以後,他平時的定也會有力量。 上師:嗯,我們所講的厲害是因為很少嘛,很少人能夠做到這樣,所以相比之下很厲害。 師父:上師,能不能這樣想,就是說他能夠這樣,有力量入定入幾天定這個力量,然後他出來以後他再處事。 上師:不一定的,不一定有用,不一定有用啊。那還得看你的慈悲心怎樣,如果是定那麼長時間出來,就應用得很好,那你看好多這些道士啊,他也定得很深。 師父:所以這個慈悲心是最根本的。 上師:對,但是他們不願意用,因為他們不知道,慈悲心的作用更大。 師兄:這個慈悲心就是超越一切的心 上師:是啊 師父:沒有慈悲心,最多也是個自了漢 上師:就算要自了,也要有慈悲心,起碼對自己還是要有慈悲心的,否則也自了不了。
師兄: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誦經和這個修行,和這個打坐,包括座下,打坐和誦經都是助行,是吧? 上師:嗯。 師兄:就是助修、助行。那現在就是,我有時候感覺到很疑惑,就是因為心*師兄把那個“經典共修群”交給我,要求就是誦經,可我現在呢,在修行這個階段呢,我有時候就是跟著這個經去讀,有時候會讀得一知半解,有時候我不太懂。 上師:不需要理解。這個也是種種子。 師兄:也是種種子啊? 上師:種到八識田裡面,哪一天突然間冒出來了,也是時節因緣。你看過去的大德就是讀經啊,他讀經他也不知道這個經上什麼意思,反正就是讀,都種到八識田裡面。哪一天突然翻出來一下子悟到了,哦,原來就這麼回事,這都是給我們種種子。 師兄:我在慢慢修行和讀這個經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有些原來不懂的,突然有一天,呀,自己能看明白了。 上師:你看,你說的不就是這一刻嗎?就這個意思。 師兄:但是只是懂了一點點多餘的層面的。 上師:這叫一味百川。 師兄:就是這個點破了。 上師:這個點就是“一味百川”,你說體會到一點點了,這個味道跟千江萬水是一樣的,“一味百川”,刹那間的事。 師兄:上師,現在二祖和三祖的作品也讀得比較少,聽您的開示我是每天聽。 上師:要讀,不一定都讀佛經,祖師大德的著作也要讀。 師兄:所以我也就是說想抽出一點時間讀讀二祖和三祖的。 上師:這個自己可以調控啊,你不用跟大家同步啊。 師兄:那就是對於初修者來說,是不是最好就是把《金剛經》讀了就可以了? 上師:沒有什麼最好、最不好,一切都可以。 師兄:最好(跟)自己相應。 上師:都可以。
師兄:上師啊,也就是要成佛必須要發願,發願就是說上求佛道,下濟眾生。 上師:下化眾生。 師兄:哦,下化眾生,我想它也是一體的,你要平衡,一定要發願,你發願救度眾生的這個基礎上,然後救度眾生你還有煩惱嗎?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很歡喜的,是不是啊上師? 上師:你的歡喜我聽出來了。 師兄:就是我的想法,比如說做任何事,任何一切人、事,你心裡就沒有這種煩惱了,你已經立了這個願啊,你還有煩惱嗎?你為眾生所做的,肯定就沒有煩惱。 上師:煩惱就是眾生嘛,還有煩惱在,它就是眾生。 師兄:是啊。 上師:煩惱即眾生。 師兄:煩惱即眾生?煩惱即菩提嘞。 上師:嗯,菩提就是覺者、菩薩。 師兄:那我現在念愣嚴咒還是《金剛經》啊? 上師:念佛成佛,念咒就成咒了。(眾笑)這個咒的意思代表清淨心,清淨為咒,所以念咒就成咒嘛。
師父:但是我發現它好像從來就沒有不分別過,它念念在分別。 上師:好,分別有兩種作用,一個叫分別執著。 師父:有分別不執著。 上師:一個叫分別妙用。所以我們說,這個都是東西對吧?這都是東西,哪一個東西可以吃,哪個東西不能吃啊? 師父:它就是不分別啊? 上師:這叫善分別,所以說這個善分別就叫分別妙用。所以說要能起分別妙用,如果說不起分別,那就是傻瓜。 師父:那是死定了。 上師:所以說人總是要起分別妙用的。那什麼叫作分別執著啊?執著好和不好,這叫作分別執著。能不能吃,那個叫分別妙用。如果在吃方面,好吃我才吃,不好吃我不吃,那個叫分別執著,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 師父:怎麼消除這種差別? 上師:它只是用,只是一種作用,都是作用。要在這個吃上面去起分別,好吃和不好吃,這就叫分別。能吃但是無所謂吃,這就叫差別。 師父:什麼都執著你就粘住了。 上師:所以從這個理上面就是這樣。哎喲,你看,這個好吃,多吃一點,這就叫作執著。不好吃我不吃,你看,這就是執著。那如果不在這上面去分別計較,就叫不執著。但是也是吃,吃但是不執著它,不在分別計較上面去做。 師父A:那順著剛才講的,它一直都在分別,然後更進一步就是它一直也在執著。 上師:對,執著它好不好吃就會生煩惱;那不執著它好不好吃,肚子餓了就吃,肚子不餓就不吃,那就不用去計較它好不好。 師父A:但是吃到好吃的它會很順利地吃下去,吃到不好吃的,我們吃它一下子就想吐。 上師:想不想吐沒有關係,想吐那是這個東西已經變質了吃下去他才會想吐。那是另外一碼事,那是講得更細的一部分。
師兄:上師還有上次開示說要去極樂主要靠願力靠的不是你修不修法是吧。 上師:嗯,主要是靠願力。 師兄:那如果我願力特別大他一定能去嗎還是說要看你的情況。 上師:不要懷疑就能去,懷疑就去不了。 師兄:然後平常看一些什麼書籍說到一個什麼,你那個死亡的時候要往亮的走,不要不亮的走,佛光是亮的來接引你,怎麼回事啊,這種說法對嗎? 上師:對。 師兄:真的有啊。 上師:強烈的光。 師兄:強烈的光不是靠我們自己自性,靠自己解脫嗎,難道真的佛光來接引我們嗎? 上師:他是佛光就是自性光明嘛。 師兄:應該是我們自性那個光對不對,你看到的…… 上師:但是要告訴你那是自性光明,經上就這麼說,是你自性光明啊,你不要害怕啊,好多人見到這自性光明太耀眼了他害怕啊。 師兄:可是一些書它不是這樣說自性光明,它說的是佛祖來接引你的那種光放著你照你然後你跟他去,這樣說我理解不了。 上師:他這個是針對那部分人來講,不是針對你…… 師兄:所以把我說亂了,我就覺得如果佛光能照你的話誰還不能解脫,早就解脫了,你死了他照一下你就跟他跑就完了。 上師:也對,那種說法也對,也沒錯,不是對你來說嘛,對你來說要告訴你這是自性光明嘛,所以說說法要當機嘛,你是看來的,人家又不是對你說,你偷看的,你這能怪人家嗎。 師兄:哦這個問題我解決了,不然我疑惑啊,一直疑惑。 上師:所以老問你啊有什麼問題,你一直沒問題我沒問題,呵呵呵,你就躲我們。 師兄:我說沒問題我心思是給自己一個,安定一下再說,突然就說沒有一個預備的心思,還是心虛。 師兄A:**********。 師兄:因為上師的光太強烈了,不敢迎上去。 師兄B:所以要適應上師的光。 上師:他不想見佛光。 師兄:佛光也是自性光嘛,有意思。 師兄:這種問題***太多不好意思問,覺得他們都懂了我還問出來,***浪費,多此一舉。 上師:其實他們也跟你一樣****。 師兄:我以為他們都懂了。 上師:每個人問問題都是相應的,每個人內心裡面都藏有這些問題。
師兄:我是,主要我想煩惱因為有我執嘛,就把這個我先找到,我先找到呢,找那個我呢,就好破解嗎,破解就是觀察那個我,觀察那個我還是有境界的,那個我呢看著看著看著就好像我呢跟自己剝離開了,那個忘我剝離開了就清淨了,有時候觀察一下,我好像那個我執啊,好像那個是從中脈上起來的,好像那個妄念呢好像是前半身的任脈上。 上師:中脈,跟中脈在一起的是左右二脈,不是任督二脈,左右二脈跟中脈的關係是什麼呢?中脈是中也不可得,不落兩邊,叫中脈,它是中也不可得,它不落兩邊嘛,所以假名中脈,左脈右脈是分別見,就跟我們所講得落在空有兩邊一樣,你不是著空就是著有,那左右脈不是著左就是著右,就是有執著的表現,那這個中脈是圓融左右脈,左脈右脈皆不可得,這就是中脈,它就是圓融左右脈,所以跟中脈在一起的只有左右脈,沒有什麼任督二脈。 師兄:我覺得前面那個任脈緊貼著這個,道家裡面的。 上師:這個是佛教思想,它不是中醫理論,也不是,所以要跟你講透,左右脈是起對立的,起分別見的。 師兄:那個也算是一種對治法. 上師:對,對治法。 師父:它這個是應該落在一個理論上啊。 上師:他落在相似上,他不完全是理論,它是相似,落在相似上。 師父:建立這麼一個東西,不建立這個東西,他不是喜歡 上師:這是相似。 師兄:建立什麼? 師父:原來學得東西。 上師:他不一定他是跟原來學得是什麼,有的時候是偶爾看到書或者是聽別人講了,起了一個可以說是一種妙用吧,一種妙用吧。 師兄:前幾年沒事,瞎琢磨嘛,有煩惱自己琢磨. 上師:這也一種妙用,只有你說了,別人聽得懂那就是妙用。 師父:因為他琢磨出有個中脈。 師兄:我也不是住在中脈,我主要是看,這個執著,我執產於中脈,它好像跟中脈通著哩。 上師:也沒錯,中脈通破我執嘛,破法我二執就是中脈通嘛,就是明心見性的另上一種說法,就是中脈通了,只是它的那個構架的這個,它所構架的這個弘法事業理論不一樣,系統不一樣,說法不一樣。 師兄:但是能解決當下的煩惱也是一個方法,也是妙用,起到作用了嘛,煩惱他可以對治掉了。 上師:所以所有的一切理論,都是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建立的,在沒有佛菩薩和祖師出現的時候,哪有什麼理論存在啊,沒有祖師大德建立這些,一切理論都是虛空藏,用不了,叫虛空藏,如來藏是可以借用的,虛空藏是無法去用的,所以這個佛教不乏創新,也離不開創新,這個創新的方法不一樣,時代不同,方法不一樣,所以它跟理論也可以演變,與時俱進嗎。 師兄:創新的方法。 上師:佛教一直都在演變當中,一直都在演變當中,它肯定是跟國情相應,跟時代相應的,它是一直在演變的。我是這兩年系統接觸藥師法才發現,它把整個道教文化思想全部圓融進來了,所以它就是一種演變。 師兄:佛教到中國以後,和儒教這都融在一起,儒釋道嘛。 師兄:觀我執那方法是,好像是中脈那地方不通順就用不上了。 上師:你以後不用加好像這兩個詞,你說就是這樣。 師兄:但是上師,他那還要轉兩道彎,那個需不需這個方法改進一下。 上師:其實他這個方法也挺好,總能夠找到相應的人啊,聽得懂的人,這個方法挺好,分階段來講,也是可以的,他講完之後你再聽,哎,這跟直說沒啥區別,一樣的,他有這個方便也好,現在好多人給他講直說的東西他未必聽不懂,多給他一個階梯,哎,你看,多來一把扶手的東西,那還好入門。 師兄:這也是妙用啊。 上師:對,所以這個傳法說法要以所有大眾相應,跟誰都能夠聊得開,跟誰都能夠談得來,這就是無上相應,跟誰都相應。 師兄:那這樣是否,只有上師能做到。 師兄:要心量非常廣大。 師父:現在好像光有心量廣大還不夠。 上師:還要有妙觀察。 師兄:對,首先是妙觀察,觀察到他的根基。 上師:要有平等性,要有妙觀察,我聽師父這麼描述,其實在我這裡體會,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所以說他說的都能夠知道他下一步想說啥。 師兄:上師具有他心通。 師兄:不神秘。 上師:你有平等心就有他心通,這是相通的嘛,性是一體的嗎,能體會到平等心嗎?直說就是啥?,站在你的腳度,站在你的立場,想問題,跟你同步嘛。 師兄:現在說的很流行的詞換位思考。 上師:換位思考還講得不是那麼透。 師兄:站在在對方的角度。 師兄:他不是完全落在思考上,就像有時候,***他們分享的,直心他就會流露出來。
問:今天晚上我是問六個問題,六個問題是因佛成佛而問。請問上師,世尊悟道是否因為本身是佛? 答:說啥? 問:我說世尊就是佛,太子當時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本身就是佛,是吧?上師。二、世尊未覺悟時的執著是否和我一樣? 答:嗯,是,執著是一樣的。 問:世尊未覺悟時的執著是否和我一樣? 答:對。 問:三、世尊成佛後的智慧和未成佛前是有什麼區別嗎,上師? 答:未成佛之前表現出來是聰明,世辯聰明。 問:世辯聰明? 答:世辯聰明跟智慧也有一定的關係。 問:世辯聰明。 答:世辯聰明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是為“我的執著”而去做一切事。 問:就是多了一個執著? 答:對,就是多了一個執著。 問:四、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似乎指的是我人本身的一念? 答:是啊,就是本性這一念。 問:就是本性的一念? 答:是的。 問:也就是說這一念也就是本身的如來藏的妙用和它的本具的功能? 答:是啊。 問:而執著本身就是迷了的如來藏嗎? 答:嗯,執著就是迷了的如來藏。 問:六、眾生的心,和佛是背道而馳的,背道而馳的就是眾生比方是一種迷悟的時候,恰恰與佛的正覺是背道的,但是他覺悟的時候是證道的吧? 答:這個話應該這麼說,眾生的心與佛心沒有任何差別,但是眾生表現出來的相,心相是有差別的,因為他帶有執著在裡面,心性是沒有差別的。 問:心性是沒有差別的? 答:但是心相是有差別的。 問:心相是有差別的。 答:嗯,心相是有差別的。眾生的心相是帶有我執在裡面的,所以我執也是眾生相所具備的。 問:謝謝上師,頂禮上師。 答:阿彌陀佛。
問:像這種有意識地止息可不可以?有意識地止息。 答:那你會停在那裡。 問:感覺到這個氣就往下降。 答:嗯,你還是要持咒。我們的藥師法主要不講調息,印心宗的藥師法主要講的是調心,用心來超越一切,它跟心中心法是一樣的,無相密。你要是用吳立民老上師那邊的藥師法,它主要是觀想加咒語結合的,它是屬於唐密。唐密是從有相法開始修的,從觀想開始,它這個咒語會念得特別慢,聲音會特別大,它是通過這個來調的。跟我們印心宗的這個無相密還不一樣,印心宗的無相密呢,它不是從唐密來的,它是從漢密來,漢密是誰傳進來的?達摩祖師傳進來的,北魏時代那個叫後漢,後漢時期傳進來的叫漢密,比唐密呢還要早個三四百年,漢密傳承是無相密,不是有相密,所以有一些人誤以為我們是唐密啊,唐密它是從有相觀想開始,我們沒有這個下手處,也不需要經過這一步,所以這個修法還是有區別的。
師兄:只有通過打坐才能得到正定,除了這個路沒有別的路子。 上師:也有別的路子,不能說沒有,八萬四千法門,不打坐的法門也有,行般舟,你要讀過《般舟三昧經》就知道啊,行般舟也能夠能所雙忘,也能夠根塵脫落。 師兄:那比這個還辛苦呢。在那裡一直繞繞饒。(眾笑) 上師:所以要看根器,你覺得辛苦你就不能修。人家是樂此不疲,樂此不疲他就要行嘛。 師兄:那大愚祖師不是行的都爬了嘛。 上師:那是大根器才行啊,我們這小根器只能打坐,所以跟根器也有關係,我們現在那個雞足山放光寺我們那個慈法法師,慈法法師那裡就是行般舟。 師兄:那是男眾道場還是。。 上師:男眾女眾都有,放光寺是男眾的,還有下院叫作,叫什麼庵啊,我一下子給忘了,他們都是行般舟的。要看根器,不過我們慈法法師說了一句話,他說能夠持上三天兩夜的,或者說兩夜三天的,一般都是修心密的。(眾笑)他多年總結好多出家師父,居士,說來行般舟,能夠行上三天兩夜或者兩天三夜的,這個人都是修心中心法的,至少是修心中心法的,然後七天八夜的更不用說了,他說沒有修過心密的人根本沒有修上七天八夜,有一個大雄法師,原來是位居士,去那裡行般舟行了九十九天,現在大雄法師在放光寺講法,他也是修心密的,所以不修心密沒有這種耐力。
師父:像您剛才講的不住,但又不小心他就住在這個不住上。 上師:我看一看這不住是什麼樣子?這就是不住,真空妙有。它不是概念上的不住,跟概念沒有關係。我們說,哎喲不住了,又落在不住上了,住了個不住。好,拿出來我看一看?拿不出來。所以你認為你住在不住上只是個概念。因為它沒有所有,無所有,拿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它只是個概念,那你概念也可以不住啊。 師父:理上好像容易,事上? 上師:在事上就是如此啊,你只認為它是理沒有認為它是事,所以在你那裡理跟事是分裂的、分開的。其實是一體的,理肯定離不開事。所以我們所講的四大——地水風火。這個色身就是四大和合,這是理還是事啊? 師父:是理也是事。 上師:對,你看你馬上領會了,這既是理也是事啊,因為理事是一體的,它不可能分開。如果把理事分開來認識,那就叫知見,而不是本位。本位是圓融的,它是一體的,理就是事,事就是理。如果只承認個理不承認個事,那就是知見。所以我們說要破知見,必須要見實相,實相就是讓我們破知見的。你剛才所能體會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這就是實相。它不需要找任何根據,實相就是如此,不需要找什麼根據。所以這個實相叫什麼呢?叫作絕對的,它不是相對是絕對。有個實相嗎?拿出來我看一看?
師兄12:上師 加持加持力開示一下吧?加持加持怎麼加持? 上師:啊? 師兄12:加持? 上師:哦,加持啊? 師兄12:嗯。 上師:看在什麼場合說,啊 看你在什麼場合說,這個詞用意很多。一個是恭敬心的象徵啊恭敬心,還有一個是修法過程中我們上座之前,有一個祈請諸佛菩薩加被。就是相當於給我力量,力量加倍也是加持。還有一個呢 就是你的願力,比如我們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救度眾生就是加持眾生啊,因為我們這個修行上的救度,不同于跳到水裡面去撈人是吧,所以他這個修行上的救度就是加持,所以救度眾生就是加持啊。所以這也是一種修行上的佈施,記得住吧?第二是一種恭敬心,求上師加持求歷代祖師加持,這是一種恭敬心。 師兄12:這個力量是從哪裡來的?所向它是從自己心裡自然發出來的是吧? 上師:嗯。你自己要求啊,就是加持啊。 師兄12:[00:12:40]******(聽不清)。 上師:所以我們說不管是哪一種加持,不管是哪一種加持,都是心生呐。 師兄12:主要還是從內心升起來,不是從外升起的。 上師:從內心升起,都是從內心升起。好比我們說對佛菩薩的恭敬心呐,這是內心升起的,祈請佛菩薩加被我啊,這也是內心升起的。還有個從功用上加持大眾,加持眾生啊,還是內心升起的。 師兄12:首先都從內心升起的,不是外在的。 上師:外在力量不管用,你內心不升起 這個外力是作用不了。所以它要內外相應 首先是內在的,首先是內在的,好比我們說佛菩薩並不是你求的時候才就加持你啊,時時刻刻都在加持,但是你內在這股力量沒有升起的情況下,你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說光憑外力的作用,是沒有用的。 師兄4:上師像這個力量,一下有一下沒,為什麼會一下有一下沒? 上師:什麼力量啊? 師兄4:就是加持力。 上師:有啊,陽光時時刻刻都有啊,陽光也是加持力啊,怎麼會消失呢? 師兄4:我覺得是不是和心力有關係? 上師:哎,你內心沒有生起 他就感覺是沒有了嗎,其實一直都在。 師兄4:有的時候就特別特別強烈。 上師:嗯,因為你內心強大他就強烈。
上師:一切的萬物,一切所成之相,都離不開我們這個見,所以見是自性王,見是大功德。 師父:您說的這個見是狹義的那種眼根的見? 上師:廣義的見。 師父:廣義,就是六根? 上師:廣義的見,我們說的知覺性就是見。見不一定要用眼睛才見,用手也可以見啊。這個手一摸過來,你看,這東西是圓的,這不也是見嗎?這個在我們這個佛教裡面有一句叫六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互相運用的。這個周遍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跟我們這六根都是可以互相作用的。所以說這個知覺性遍佈全身,處處都可以發揮作用。 師父:關鍵在於用一個什麼樣恰當的方法。 上師:怎麼樣都可以用,包括一切方法。為什麼講這個呢?講這個呢講到了叫分別作用,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這個功用,為什麼不能夠時時見性呢?因為迷失在所有的功用當中了,這個知覺性,散亂了,用在各種功用當中了。所以,在我們這個自性上,在我們這個清淨心上,力量就弱了,不能夠回到根本,迷失在各種各樣的功用當中了。
師兄: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就是我們現在受了居士菩薩戒,每一個月就六齋日嘛。就是過午不食,受八關齋戒。那麼現在我們學這個法,打坐,我就看有些師兄,他比如說八個小時、四個小時,他們的體力像這種情況,晚上還吃不吃飯啊? 上師:這個要問師父。 師父:如果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自己可以靈活掌握,戒它有開遮,實在餓得不行了那你可以開,那些不打長坐的師父,那你就持戒嘛,為什麼禪房裡面有三茶四飯啊?三茶四飯不是給你吃是給你調的,那麼我們修行也是給你調。 上師:不是絕對的。 師父:不是絕對的,像我們這兩天過午不食,我們能做到幾天過午不食,在打七的時候我們就要慈悲大家了,知道嗎?是不是啊?我們也不是死人嘛,是不是啊?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上師:你也不需要去做到什麼啊,所以不管是做到還是做不到我們都要放下,你小時候看這個天是藍的,現在看還是藍的,我們對這個天做到了什麼啊?啥都沒做到。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需要我們去做到什麼。我們想做的一切都是“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所以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何曾做過什麼?所以佛經說“應作如是觀”。觀就是觀察,能夠像佛菩薩一樣觀察一切,這個叫妙觀察。不落在一切知見上去觀察一切,這叫作妙觀察智。你不落在知見上去觀察一切,這就叫妙觀察智;落在知見上那就叫所知障。所以要跟你去分析這個,你就比較容易接受了,本來就是這樣的嘛,落在知見上叫所知障,不落在知見上就叫妙觀察。這就是轉念而已啊,轉念成智。你又來一句,“好像做不到。” 師父:對,就是這樣。 上師:好像做不到? 師父:我見到的還是,這個紅棗還是紅棗,還是得起這個念啊。 上師:起這個念的是誰啊? 師父:不認識啊。 上師:不認識又如何能說得出來呢? 師父:它好像自己會。 上師:你看,好像自己會,你總還能認識自己嘛,認識自己吧? 師父:就是我見您,它自然它就,就是見。 上師:對,自然,自己就是這個自然,自然見,不是造作,是自然的。自然而然就能見,這個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後天形成的。後天形成的就是知見,本來就有的就叫主人。本來見,本來見叫真如、真見。後天形成的叫知見,叫妄見。所以起分別的是你,不起分別的還是你,你可以起分別,也可以不起分別。
問:上師為什麼講自性光明為什麼用光明啊? 答:你喜歡光明嗎? 問:沒有喜歡不喜歡。 答:沒有喜歡不喜歡,那是偏空了。 問:要喜歡嗎? 答:一定要喜歡光明。不喜歡光明,你就往生不了,因為那是自性光明嘛,你不喜歡自性光明,那你就要墮落啊,流落人間哪,六道輪回啊。一定要喜歡光明才能夠解脫,所以這是我們現在就要培養的。為什麼培養這個光明?因為這個光明是耀眼的,不培養這個喜歡光明,到時候你見到這個耀眼的光明你就不知道那個是自性顯現。因為它本質就是光明的,你說為什麼說它是光明的呢?光明只是個詞,它只是個詞語,但它就是光明的,要不然你跟我形容一下這個燈,你說這個燈是什麼啊? 問:光明的。 答:啊,對啊。所以它只有光明才能夠說得過去。你說亮也好,說明也好,那都是光明,因為沒有別的詞能夠代替它,所以它就是光明的,本具光明。 問:我所起的這個念是不是就是無明? 答:啊,無明深厚,不光是無明,呵呵呵呵,無明深厚。
問:還有一個問題,挺無聊的,那個…… 答:無聊。 問:《金剛經》上面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和無壽者相,然後我想提問的是:整個世界有我,有別人,然後就已經一分為二了,就把這世界說清楚了,那為什麼那個眾生相和壽者相是啥玩意呢? 答:啥? 問:就眾生相和壽者相是啥呀? 答:哦,就是立眾生相,我、人、眾生、壽者,壽者就是持續的意思。因為著在我相、人相、眾生相,著在這個相上,它時間會很長,這就叫做壽者相,持續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所講的不著相,不著四相,當下就不執著了。但如果是沒有證到這一點,執著的人他會執著很長時間,這就叫持續,時間比較長,所以這就叫壽者相,就是迷失的時間長了。 問:那這句話可以這麼理解的就是…… 答:叫你不要執著太長時間了。 問:哦,明白。 答:趕緊要解脫了。 問:哦。 答:就是不立四相,也是解脫道——破一切相即得解脫。所以我們說見性,我們所見的這個性,清淨無比,它是不立分別的,我們諸佛自性自然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自性無相。所以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名為見性。
問:上師,就是我想問一下,那麼就像剛才您說的那樣,直下承當了以後,是不是就可以省略觀照?只有保任了。 答:觀照和保任是同一個詞,同一回事。 問:觀照和保任,那麼保任它就等於說是,這是我理解的,就是好像是…… 答:保任的前提是什麼啊? 問:就是有一個,就像有一個孩子似的,你才能夠去保任它。 答:那個是比喻。那他所講的這個聖體、聖胎,指的就是本位,清淨本位。你能夠發現清淨本位這就是觀照了,然後不讓它受污染這就是保任哪,所以它是同一回事。 心照:不讓它受污染也是使用它。 答:哎,也是在啟用它。 問A:哎,也是啟用它。 問:上師,如何理解這個境由心造啊?這佛經上經常講,境由心造,這個怎麼理解啊? 答:就是觀照。 問:就是觀照。 答:名相很多,有時會越解越亂,所以要跟你直接肯定就是觀照。 問A:打坐有定力了,很多事就簡單了。 問B:定要會用啊,現在有時候不會用。 問A:會用! 答:他說的是簡單的用還是複雜的用。是這個意思吧? 問A:直截了當的,定力它會顯現出來的。你如果沒有定力的話,一切都談不上了。 問B:定力要會用在放下,它不用在放下上還是沒用的。 答:就是粘不粘著,粘著是用力的。你看他剛才拿那個(相機)來拍我,我要粘上去,要很用勁啊,先莊一下嚴才可以呀,是吧?這個就是粘著。 問:非粘的時候還得粘一下,粘完再去放下。 答:哎,下一次由他來。(眾笑) 問A:上師,這個粘著就是不自在哈? 答:哎。 問D:但是很多事情確實還是需要粘著的。(眾笑)你知道在粘著,那也不算粘著嘛。 答:“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所以這就不存在粘著,這就跟我們所講這個拿起便是放下,它就是一體的。 問D:即用即了。這也是我們的妙用啊。其實像我們能夠承當了這個清淨的本來,經過這樣子的打坐,它這個力量是很充足的,是根本不存在問題的。答:哎,我就喜歡聽你這個“就是,嘿嘿。” 問D:本來就是。 答:這已經說完了哈。
師兄:上師啊,剛剛那位師兄說的我突然覺得這個功德哈,我想請教一下就是這個功德呢又說不住,又說呢這個供養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又有功德,到底這個功德是,我這樣講我感覺有點矛盾哈,就是你不要貪圖功德,但是你做這個事又有功德,然後我就覺得會很矛盾哦。 上師:功德就是作用,就是你做了善事,它必定是有功德的。 師兄:可是有的人,他做善事的時候,他就是貪圖這個功德才來做的,是不是貪圖了之後就沒功德了,如果說做了以後不貪圖他就有功德。 上師:貪圖也有,但是著在上面了,著功德相了就成了業障,成了障礙。 師兄:哦,那那這個事情就有點難做了啊,就是比如說我知道我做了這個事情有功德啊,然後我很歡喜。 上師:不難做啊,你知道有功德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住它呀,功德就功德嘛。 師兄:不住怎麼去做呢,就是因為它有功德我才去做嘛。 上師:那不是,那你這就是住相行功德啊。 師兄:那就是沒功德了變成。 上師:所謂功德是幫助你修行的,但是你貪著了它,反而是障礙你修行,你說哪個好? 師兄:幫助修行好,但是很難很難把握這個度。 上師:啊,對呀,幫助你修行,你沒有必要去住它呀,不住它就是幫助你修行。你一住它了之後啊,它反而會障礙你修行。 師兄:可是上師,如果我們跟還初學者或者沒有修佛的人說,說,哎,你看你可以去做一些什麼事情哦,這樣子是有功德的,那我們這樣說是對的嗎? 上師:對啊,你就告訴他有功德,但是你沒有叫他去貪著功德啊。 師兄:那萬一他自己貪著了,那是不是對他不好呢? 上師:啊,首先要讓他知道,行善是會有功德的,但是你並沒有叫他去貪,是吧,那他貪了,你再告訴他,不要貪功德,他還沒貪呢你就告訴他,這個有什麼意義呢。做了。。。。 師兄:我都不知道自己貪不貪? 上師:肯定貪了嘛。眾笑。 師兄:那是不是這一貪就沒的功德了。 上師:有,功德並不因為你貪它它就沒有了,也不因為說你不貪它就有,這跟你貪不貪沒關係。 師兄:上師,很多人說我做了功德,然後很多人就開始說,唉,我今天做了什麼什麼,這樣子說的話是屬於貪功德嗎? 上師:不一定,他只是說說而已嘛。 師兄:感恩上師。 上師:就像你今天也是說說而已嘛。 師兄:我有這個疑問。 上師:你這個疑問很有功德。
師兄:我有時候就會有這種疑惑,你看那些**長老,本煥長老啊,像大愚祖師啊這些,這些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嗎!但是他們還*** 上師:人人都是佛菩薩再來。 師兄:那個不同。 上師:那你說不同就不同啊! 師兄:那有眾生可度即不名為佛,這個有眾生可度是念裡面沒有。 上師: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師兄:那你看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他還是要度眾生,是因為他的念裡面沒有度眾生念,但是他行為上還是要有。是吧?因為他有大願在,這樣子講? 上師:嗯,他有大願在,他就是在實踐他的願行,但他不認為這個叫度眾生。 師兄:他就沒有這個念,沒有度眾生這個念。 上師:是你有這個念,你認為說佛在度這些眾生,佛沒這麼認為啊!他認為他是在跟所有的佛菩薩在一起。所以說佛看人人皆是佛,眾生看人人皆是眾生。就是這個道理嗎! 師兄:他們是眾生**不增不減。 上師:是啊!不增不減,啥時候多過,啥時候少過啊? 師兄:這站在什麼角度上說呢? 上師:啊? 師兄:這站在什麼角度上說? 上師:究竟的角度。 師兄:但是站在我的角度怎麼說呢? 上師:其實很多方面都可以講,站在你的角度來講哦!你每天都在吃飯嗎?哪一碗飯裡面的米多了,哪一碗少了?有沒有?那就是不增不減嗎!你學佛了之後哦,你的覺性增加了嗎?還是減少了?你的業障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什麼都是不增不減。
師兄C:上師,那個應無所住生其心,那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啊? 上師:啊,前面一句話你是怎麼說? 師兄C:應無所住。 上師:前面一句話? 師兄C:前面不知道。 上師:應如是生清靜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吧? 師兄C:我沒聽清。 上師:前面一句話嘛。應無所住,前面那一句話。 師兄C:哦! 上師:應如是生清靜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師兄C:應如是生清靜心。 上師:噯!生清靜心。本身這句話前面就是答案了。能告訴你怎麼生清靜心,無所住心就是清靜心。 師兄C:它那個斷句是不是“應,無所住”啊? 上師:應嘛。對。 師兄C:就是應各種緣的時候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 上師:你講得太好了。 師兄C:哈哈!都是您的...嘿嘿嘿! 師兄:上師,那個,我們講那個心清靜就是定,就是它這裡定的? 上師:心不亂就是定嘛。心不亂就是定。 師兄:然後它這個定跟四禪八定有什麼區別? 上師:四禪八定離不開不亂啊。 師兄:等於是相輔相成的。 上師:嗯。心不亂就是定。四禪八定,心也是不亂的。這四禪八定裡面有個一心,一心就是不亂嘛。每一個禪、每一個定裡面都有一個一心。嘿嘿!四禪八定也可以,四禪八定是定的過程,定的過程。啊。
問:那麼這福報如何培養出來的? 答:發願。當然我們有老師啊,也有一些師父啊會告訴你怎麼去培養這個福報,他會勸你多放生,多供養寺院,供養大德,多去佈施,去行善積德,去印經書,講來講去就講不到發願上。我們知道,發願是成就功德母,所有的一切成就離不開發願,大大小小的成就都離不開發願,所以佛經上說發願即得解脫,就告訴你發願就是解脫。好多師兄說:“那好吧,你這麼說我就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我這就解脫了嗎?”他會起這麼一個疑問。“哎呀,這福報不夠啊,都發願了還不得解脫,那不是福報不夠嘛!”那發願即得解脫從哪裡來呢?發願的當下你就是解脫的,所以就發願即得解脫。那你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那就得不到解脫了,為什麼呢?因為懷疑就是作意呀,就是起分別呀,你已經粘著在事境上了,怎麼能夠解脫呢? 問A:上師,還可以這樣體會嗎?就是說你發了這個成佛的願,然後你的行為也會像你的這個願、所發的願去行去做。 答:嗯,可以。這個叫行願。那我們現在講的是發願,因為發願即得解脫是佛經上的一句話,《大日經》也是這麼說的,初發心者即證十地不退轉,這跟十地菩薩的證地是一樣的,初發心就跟十地菩薩證地是一樣的,所以跟我們剛才另外一部經上所講的“發願即得解脫”是一回事。 問A:那如果有些只發願而不去行呢,他所作所為跟願力不相符合。 答:這個又是福報不夠,都發願了還不能夠行願。(眾笑) 問A:就是有很多是口頭上他是發,但是實際上行為確實…… 答:那還是發得不夠嘛,還是願力不夠的表現。願力不夠所以無法去行持,或者說你這個願力不徹底、不夠究竟,發願的同時還在懷疑自己的發願,還是福報不夠。 問:那麼福慧雙修,佛經講福慧雙修,這個是不是也是跟發願有關? 答:福慧兩足尊,所以叫福慧雙修。福報這裡指的是大福報,見性解脫是最大的福報,這慧就(是)說我們的智慧之光體現在用處,你如何去應用你的慧力。所以最大的福報就是解脫,解脫之後,去行持、行願度眾生,這就是慧力的表現,所以叫福慧兩足尊。 問:那像世間的這種認為沒錢有錢跟福報有關係沒有呢? 答:嗯,有關係。我們說這個大福報之人他不會窮,他雖然看上去不是很有錢,但是要用的時候就有錢用,不用的時候無所謂有沒有,你誰能夠做得到啊?要用的時候就有,不用的時候有沒有無所謂,那這個福報多大呀!
問:那再問一個啊,就是人這個傲氣吧,就特別不好,但是呢,又特別地控制不住。 答:幹嘛要傲呢? 問:對呀,我就覺得自己那個屁也不是,傲氣十足,就是那種人,然後想改呢又改不掉。 答:嗯,多讚歎別人就改掉了,多讚歎別人,讚歎師兄們。你看,要多讚歎心*。(眾笑) 問A:上師,我又中槍了。 問B:中得真好啊,隨喜讚歎。(眾笑) 問C:隨喜也要讚歎。 答:對,每個人都要讚歎,很容易去掉的。 問D:讚歎是蠻好的。今天我們去買水果,那個老闆娘那個字其實不寫得怎麼樣,聽她說:“哎呀,老闆娘你這個字寫得好漂亮啊。”哇,那老闆娘笑得像開花一樣。 問:遠離諂媚,這我自我檢討。 答:嗯,讚歎不是諂媚。 問:得發自內心的。 答:嗯,對。 問A:上師,她這個傲氣,不是,我講這個話跟你沒關係啊。就是這個貪嗔癡慢疑呀,這個妒忌跟這個傲氣它是不是一回事? 答:包括在疑裡面。 問A:在疑裡面是吧? 答:嗯,疑指的是疑情。 問A:那這個妒忌算不算……妒忌是在哪一毒? 答:都在裡面。 問A:在疑裡面嗎? 答:嗯。 問A:它為什麼會是…… 答:貪嗔癡慢疑,慢心。 問A:慢心? 答:嗯,妒忌呀,傲氣呀,都包括在裡面。 問A:那她為什麼會有這種習氣在呢? 答:那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是她才有。 問A:是因為有這個色身才有,還是因為八識田種子裡面就種這個東西進去?跟這個色身有關係嗎,上師? 答:有關係。 問A:如果沒有這個色身,這個妒忌、疑情會在裡面嗎? 答:它會轉化成根。 問A:它會轉化成根? 答:嗯,在識裡面。 問A:在識裡面。那如果是說要去掉…… 答:它遇到緣,形成了這個身體,身體是緣起嘛,形成了這個身體之後,它就包含這一切貪嗔癡慢疑。 問A:那就是說如果是要去掉這個東西的話,它就是要隨喜讚歎? 答:是的,隨喜讚歎。 問A:不管你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眾笑) 答:發自內心的。 問A:沒有,我的意思是說剛開始嘛,對不對?有的東西你剛開始它要必須是要強制自己…… 答:你可以一步到位的。(眾笑) 問A:根器不行啊,上師。 答:這個體現在平等上,體現在平等上就是互相讚歎,這是智慧的應用,所以讚歎別人是智慧的表現,所以佛菩薩都是給大眾帶來歡喜,這就叫離苦得樂嘛。笑了幾場啊?三笑啊。
師兄:咱們這心中心法就是當生成就的大法,而傳法我認為就是就咱們這個三位祖師啊,是大愚祖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再來。 上師:誒,這個。 師兄:藥師佛,二祖。 上師:佛不入三界,所以不能這麼說。 上師:佛不入三界。 師兄:二祖您看這傳藥師法門。 上師:佛不入三界。 師兄:那三祖不是說是。 上師:已經是如來啦,如如不動無所從來了,那有什麼還要再來之說。 上師:再來是菩薩的大願,不是如來大願。 上師:因為佛無眾生可度嘛。 師兄:所以我今天說就是要。 上師:你可以說是化身啊,你可以說是啊都是大日如來的化身。 上師:這個可以說,但是不能夠明確地說,哦,釋迦佛再來。 師兄:我也是生怕說錯了我已經。 上師:這個不能夠感情用事啊,你這個是感情用事啊。 上師:對我們三代祖師比較有感情,所以會這麼去認為他。 師兄:我就是說我還要說一個我們這大法就是現在年代。 上師:也沒有什麼大法小法之說,沒有這個說法。 師兄:是法法平等,可是佛法這正法已經*****。 師兄:現在你看****** 師兄:這個末法時期這一萬年,還有九十億七千*** 上師:不是五十六億年嘛。 師兄:那是什麼彌勒菩薩成佛嘛。 上師:啊,那不是嘛。 師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嘛。 上師:那不是嘛。 師兄:就咱們現在還有五十六億七千八百萬這個眾生沒度啊。 師兄:都要在末法時期這一萬年度。 師兄:所以這現在所有的什麼菩薩佛都開始示現出世,都有這麼些說法,不知道對不對,都說千佛出世了,都來度眾生了,都往兜率內院度,那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那是兜率內院彌勒佛,彌勒佛當來下生。 師兄:好像我沒聽說過。 師兄:也有到極樂世界去的呀,發願啊。 師兄:是,但是主要還是**** 上師: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再來的嘛,哈哈哈。還是要再來。 師兄:兜率內院。 師兄:去了就為了再來。哈哈。 上師:還有個地方可去就必須要來。 師兄:對。哈哈哈。 師兄:彌勒菩薩成佛之後這個世界一切都,那是四維空間嘛。 師兄:四維空間,現在是三維空間,人都是化身。 上師:四維空間長什麼樣子啊。 師兄:四維空間像那個兜樂天啊這些這個都是四維空間。 師兄:屬於化身嘛,還有其它什麼********** 上師:還有五維空間。 師兄:那就多維空間。 上師:還有五維空間。 師兄:對,空間可以說是無盡的,佛菩薩說其大無內其小無外。 師兄:微塵世界,那微塵世界那你都想像這個東西,那都有世界。 師兄:那都有人,都有眾生。******** 師兄:所以這個東西你什麼科學什麼啥的,你那也就只知道那麼一點點。 師父:華嚴世界。 師兄:人認識世界只能夠靠六根,除了六根還能靠什麼呢。 師兄:所以現在佛家說的和道家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師兄:我認為這三****生萬物。 師父:像那些打坐師兄出現的。
師兄:我還是反應不過來,眾生無眾生可度這個,因為在我看來你就度我們就是在度眾生呐! 上師:我沒度你們呐。你認為我在度你們呐?我們這個叫交流不叫度。 師兄:那超拔鬼道那些算度? 上師:嗯,對,死的時候那叫度,超度嘛。 師兄:那也是,為什麼無眾生可度? 上師:哎,你看噢,把這個人也超度了他還是眾生嗎?超度了是不是眾生? 師兄:超度成功了就。 上師:就不是眾生了噢,對,所以這就沒眾生了嘛。繼續想噢。這樣吧,什麼樣叫做眾生? 師兄:在六道裡活著的都是眾生呐。 上師:那誰沒在六道啊?誰都在六道啊。釋迦佛在不在六道?他在六道度眾生,他不在六道怎麼度啊? 師兄:那是啊,佛菩薩嘛。 上師:那什麼叫眾生呐?釋迦佛跟眾生有什麼區別嗎? 師兄:一個覺悟之前一個覺悟之後嘛。 上師:那如何能夠證明他是覺悟的? 師兄:一個明一個不明。 上師:嗯,有點道理。還有呢,沒講到根本上。離苦得樂。什麼叫苦?什麼叫苦? 師兄:有很多苦啊。 上師:是啊,你不會說苦瓜是苦的吧?什麼是苦?執著苦不苦?煩惱苦不苦?所以有執著、有煩惱、有妄想,這就是苦。苦是誰造成的?無明,無明是大苦,所以你們打坐無明現前了,苦啊大苦啊,是吧。無明緣起就是妄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會造成執著跟煩惱,所以煩惱就是苦海,所以煩惱就是眾生,無明也是眾生,無明是最大的眾生,所以我們說無明就是最大的凡夫,凡夫最大的境界就是無明,你把無明破了,不住它了,超越它了,你就是佛菩薩。你把自己給度了,你就是佛菩薩。所以破無明就叫證得聖胎,入聖,入聖道就是破無明。所以這叫四聖六凡。四聖是什麼?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得解脫了,就是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眾生。所以說這個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什麼叫無差別?自性無差別。自性是一體的、是平等的,所以自性無差別,正因為無差別才能夠自度。(師兄打噴嚏,上師:又打出無數個眾生來,呵呵。)所以說煩惱就是眾生,我有煩惱嗎?我有煩惱我就是眾生,你讀《金剛經》,《金剛經》就這麼說的,有煩惱就是眾生。所以我們用佛法來把我們自己這個眾生這個凡夫給度啦,那就是度眾生啊,那是用的是佛法呀,不是叫佛來度我,而是用佛的方法來度眾生,那佛為什麼不度眾生呢?因為我們剛才說了,佛我眾生三無差別,這個話是佛說的,佛不認為大眾是眾生呐。 師兄: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上師:哎,所以說無眾生可度啊,他看人人都是未來佛啊,所以說無眾生可度啊。
師兄:地藏經上寫的有的佛受力多少劫、有的佛受力多少劫,他們有不一樣哎! 上師:啊,你講這個多少劫的壽命啊,這個多少劫的壽命是在於他啟用上,啟用! 師兄:應化的姻緣哈! 上師:啊,所謂劫是什麼意思呢?他這個智慧無邊、壽命無邊,所以用劫來形容,也代表他能量廣大,他的能力、他的心力廣大,願力廣大的成就,所以以這個多少劫來計算。好比說這個、我們拿《阿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自今已有十劫,這一聽時間十劫很遙遠那,這經上又說了,是人當下一念清淨即、這叫頓超十劫,當下一念清淨你就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頓超十劫,所以這個劫是否有時間之遙遠,但是一念清淨就可以超越他,所以告訴你啊,他這個同時又是在破時間相。
問:因為聽說到八地菩薩才不需要保任。 答:哦,那不一定哦,看你說的是哪一個教理。 問:上次有一個人提出來這個問題,我說,我要請教一下上師, 答:看你講的是圓教還是頓教還是通教啊,這說法都不一樣,哈哈哈。 問:我說的是自然觀照,我說如果你承當了,很自在的,很自然觀照,那還需要保任嗎? 答:頓教沒有地說,見性就是成佛。 問:所以後面我說那你還有個保任在。他說你到八地菩薩才不需要保任啊,這樣子。 答:嗯,那這個初發心怎麼說呢?初發心是幾地菩薩呢?你看大日經說的多利銳呀:初發心者,即證十地不退轉,初發心都可以證到不退轉。 問A:上師,他說即證不退轉它是指那種事相上的還是理上的? 答:理事不二,你不要摳腦門哪。(眾笑)因為初發心就已經種下了成佛的因,初發心也就是決定成佛的開始,雖然說是有過程,但這個過程很迅速,你哪裡知道你什麼時候成佛啊? 問B:那也就是密宗說的即生成佛和我們平常說的功德圓滿,它是兩個概念? 答:一個概念,兩種說法。
師兄:上師,我再請教一個那個就是根本智,見到根本智以後,然後的觀照和沒見時的觀照一樣嗎? 上師:一樣的,一樣的。觀照就是見根本智,一樣的。 師兄:和觀察不一樣? 上師:觀察,觀察看你有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起分別心了,妙觀察是不需要起心動念的,自然的。往這裡一坐就像師兄們說的,每個人都是透明的,他還用去起分別嗎?不需要了。哎,你看噢,我這一講又讓人著相了,呵呵。我那是打比方噢,並不是說所有人都透明的,呵呵。心是透明的,因為大家本具佛性嘛,佛性肯定是透明的嘛。 師兄:沒有障礙的,通透的。 上師:對。所以講完每個人透明的,唉,完了,一點秘密都沒有了,啥都被上師看出來了。 師兄:看出來好,看出來就加持一下。 上師:其實啊,你要真這麼想的話,你連上師都看透啦,呵呵。 師兄:那吃沉香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把這個菩薩的這個願力和上師的願力,其實早就覺得是上師加持,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上師:呵呵,不要起分別嘛,同心大慈,同體大悲嘛。我們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是一體的,所以叫做法界同體性智,他一體的,無上正等正覺。 師兄:那可不可以說他就是根本智? 上師:啊,是啊,他根本智的,所謂根本智是對應你見於不見來講,你見性就是見根本智嘛。見到根本智之後,你這根本智就圓,馬上就圓生五智,他就能夠圓生五智,當下他就是圓融的,他就是一體的,那我們現在說五智還有一二三四五智是分別,實際上五智是一個整體,他既是同體性智,也是平等性智,又是妙觀察智,亦是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他是一體的,所以差別智是你這五種智慧運用的不同,啟用不同,對,啟用不同,那麼他所解決的問題就不一樣了。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問:上師,座下觀照只是用那個耳鼻舌身意所對境的這些東西,把它那個…… 答:不住。 問:觀照不住它…… 答:不住。 問:成了一個體,然後就是…… 答:不住也在用。 問:不住也在用? 答:不住也在用,沒有住在上面,但也能夠用它。 問:嗯,說我住一樣,聽到一個東西我不會想到第二個東西就是不住? 答:第一念。 問:第一念。 答:也叫第一義。 問A:有一沒有二嘛,不生二就叫無住。 答:不生二念,不起分別,這就是不住,一也不可得,所以叫第一義。 問A:那在這個境當中不可能沒有“一”吧,上師? 答:有“一”就有“二”。 問:但是你會覺呀。 答:覺是“一”還是“二”啊? 問A:是“一”啊。 答:非一非二。 問A:呵呵,非一非二。那只要有來了對境了,哎,知道,覺,我是這樣去認為的。是吧? 答:可以這麼認為,允許你這麼認為啊,你這個認為也沒錯。 問A:那就是說在我這個程度上只能這樣…… 答:所以說心自寧一,這個“一”,亦非一。 問A:對呀,我還理解是“一”,亦非一。 答:因為“一”是相應於“二”, “二”既不立,何來”一”呢?所以說“一”也不可得。 問A:知它不可得,但是你要做到,還是不簡單。 答:做到就可得了。(眾笑) 問A:呵呵,做到就可得了。 問B:就是受用了。 問A:受用了,現在正在努力呢。 答:不需要努力,回歸,回歸。 問A:回歸,返本歸真。
師兄:上師,您解釋一下佛的法身、化神、報身。 上師:法、報、化三身那?法身就是我們的諸佛自性,所以見性就是見法身。 師兄:那這個,打座的時候座上看到上師的形象是不是什麼神啊? 上師:無神。 師兄:無神哈! 上師:報身叫親證本來,一個是見本來,一個是親證本來,這是報身,成就報身。這個化身呢,有兩種解釋,一個是你這個親證本來之後啊,應化身就是由你的妄念、你的念頭,應化出去的這叫應化身,還有一個說法呢,就是你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數,到處在弘揚佛法,這些人也是你的化身,這就叫法、報、化三身。 師兄:那個法身的展現形式、就是他講的法、體現。 上師:嗯,是啊,什麼體現啊? 師兄:就是有的時候和您講的法、講的開示不一樣嘛… 上師:那是風格不一樣,信是一樣的。 師兄:就是他體現有不一樣啊。 上師:不一樣嗎?跟佛有出入嗎? 師兄:這個沒有。 上師:那沒有出入就對了,只是風格不同嘛! 師兄:我看那個上面寫的… 上師:那是風格。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師父:上師,不是有五宗嗎,怎麼寫的三宗? 上師:要講宗的這個名稱很多。講門也多,宗也多。如果是講五門的話是:無生門、無動門、平等門、解脫門、成就門。 師兄:心咒不是“嗡阿拉巴紮那帝”? 上師:不是那個,它那個是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這個是曼殊室利秘密門陀羅尼咒,它也是五字真言,由這五字真言帶出五門。 師兄A:你跟老人學的,還是在定中菩薩傳給你的? 上師:這是老人傳的,跟老人學的。 師兄:八脈呢? 上師:八脈不叫八脈,也叫八宗,歷史上叫作唐密八大宗,其實就是八脈,五門八脈。
上師:我們在把虛幻當成真實。 師兄:有時候覺得,當我知道這個世界都是虛幻的,都是海市蜃樓時,就覺得奇奇怪怪的。 上師:我們這打電話是不是虛幻啊? 師兄:嗯,不是不是。 上師:那你不是說一切都是虛幻的嗎? 師兄:之前就覺得一切都是虛幻的,但又覺得很矛盾。 上師:矛盾才是虛幻的,你做什麼事情都不矛盾那就是真實不虛。
師兄:上師,那個胎藏界和金剛界有什麼區別? 上師:金剛界代表“定”,胎藏界代表“慧”,一個叫“定門”,一個叫“慧門”。“定”就是金剛不壞,金剛不動;“慧”就是啟用,各種方便叫“慧”。自性本不二,自性既是如如不動,同時又能妙用萬千,如如不動就是“定門”,妙用萬千就是“慧門”。
師父:您的那個上期一三、一四年那個碟我看了一點點,我發現您講的一點,我是很認同,就是您非常強調這種定的作用。那麼就順著剛才我們講到的,就是說,這種執著,說白了它是自己一種定力不夠的一種現象是吧? 上師:都沒有離開定力,你看我們前面說的”一歸萬法”,“一”就是定,作用還在,分散去住(相),這就叫迷失。那怎麼樣能夠回歸這個定呢?就是把我們迷失出去的種種力量收回來,萬法歸一,這就是定力。 師父A:然後用這個“一”去接觸萬事萬物自然它不執著。 上師:你知道這個本來面目,就可以不去執著。用,可以作用在一切處;不用,收回來,收放自如。剛才跟你講了“收放自如”,所以你來了一句“做不到啊”,這才跟你去解說這麼一通。 師父:凡夫之所以做不到,心隨境轉,因為他習慣了,他不懂得收回“一”,也就是還沒這種定。 上師:所以,怎麼講,都是讓你知道一下知覺性。佛經所描述的一切,說圓、說扁、說方,完整地去描述,它都是要說清楚這個問題。
問:上師,我打坐前天昏沉,這一次打個昏沉七,我就一直昏沉了就。 答:好,沒錯。 問:昨天心地下來交流了,心地師兄,今天上午第二座的時間,我就想了昏沉是你的昏沉,我就一直追頂念,我念我的,它昏沉是他的,結果呢最後啊化空了。化空了之後啊,這個心口痛 ,還有兩個腿根痛,痛得我都忍受不住,這個時間我都停下來了。 答:你看這個定力多好啊,絕對解脫,這麼痛,還能夠在持咒,我們說這個往生的條件之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大分離是很痛苦的 ,你還能夠不斷地念佛念咒,這絕對往生。 問:沒有上師,我就是問(眾笑)。 答:我們這裡講的往生是當下解脫。在《阿彌陀經》上就是這麼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執持阿彌陀佛聖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賢現于其前,這就是即生解脫,所以這個往生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即生解脫,人還活著早已往生,還有一種呢是氣沒了,即得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所以往生不一定說是死了之後才叫往生。以前我們那些老師兄啊,一聽說我們這個道場,修行那麼精進,老在組織打長七,打長坐,全國各地的老師兄都跑來參觀,參觀了很高興很開心啊:“哎呀,我們終於知道有這麼一個場所能夠打長坐了。”那這種我們一看到他高興我們更高興,一人送他一床往生被——陀羅尼被,我們打坐要披在披在身上的,當禮物送給他們,同時還拍拍他肩膀:“早日往生哦(眾笑)。”大家聽了都很開心。所以這個往生就是解脫的別名,這世俗的人就會說你在詛咒他,所以那是顛倒,如果認為是詛咒那就是顛倒了。 問:現在還有好多人都誤認為那個西方極樂世界以為是太陽西下的地方,很多人都是這樣子。 答:哦,那沒關係啊,怎麼認為都沒錯,光光相攝嘛。這西方極樂世界是周遍法界,不是指在某個地方,處處皆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說十法界是一體的,它有一個統一的名字:一真法界。所以他說在哪都沒關係,在西方也是極樂世界 ,在東方也是極樂世界,在南方也是極樂世界,海南島還是極樂世界,處處皆是,處處皆淨土,你這個成就是最大的,無所住處涅槃,這成就是最大的。
師父:自覺覺他,哪怕好像沒有生起度眾生的心,我一般都是想,哎呀,好苦,我趕緊…… 上師:你有煩惱不? 師父:有煩惱。 上師:要不要度你自己呀? 師父:要度啊。 師兄A:你都是眾生之一呀。 上師:煩惱就是眾生嘛,種種煩惱就是種種眾生。度眾生不是度除我之外的眾生,度我自己這個眾生。再說你呀,你肚子裡面有幾條蟲? 師父:哦,那不知道呀,數不清。 上師:那你肚子裡面這些蟲,你讓他去幫你度,能行嗎?他念佛是度他肚子裡面的蟲,能度你肚子裡面的蟲嗎?是吧?它只要是眾生,它就有聞性。那我們這個肉體上的眾生,聞性跟我是同為一體的,我不度誰度啊?那你再看醫學上,一個細胞就是一條生命。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細胞就可以克隆出一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來。你說你身上這些細胞能夠克隆出多少個你來?這叫化身啊。你用科學來解釋嘛,可以克隆出無量無邊的我。那你克隆出這麼多人來,他們都有煩惱,不都是眾生嗎?你不度誰來度啊?所以說我不度眾生,誰度眾生啊?所以就造就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啊。”苦就是地獄呀,並非是十八層地獄才叫地獄。但是他一說這句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個時候就已經沒有地獄在了,發心即是菩提,他已經把地獄轉化成菩提了。所以說地藏王菩薩成佛了沒有啊?成佛了,因為地獄早就空了,所以他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他成佛了,不就證明地獄空了嗎?那你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別人那裡還有地獄啊,那別人的地獄難道是地藏王菩薩造的嗎? 師父:那肯定也不是啊。 上師:那是啊,那是那個人自己造的嘛,關地藏王菩薩什麼事啊?他想要他的地獄空掉,他也發這麼大的願嘛,所以發願地獄就空掉了。 師父:從同一自性的角度上講,就是“自覺覺他”。 上師:對。 師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自度自然就度他。 上師:對呀。 師父:我今天的問題都沒有了。
問:心密的精華就是讓它翻種子。 答:對,所以這個也要看根器,我們之所以要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因為我們有深厚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打坐,打長坐,所以才能夠用無相密來修行。如果不是以打長坐作為這個修行手段的話,修無相密的方法就很累,他要停留在思維上、停留在意根上,那停留在思維上、意根上去做功夫,還不如去學觀想。觀想就是通過思維、通過意根來攝持你的心,不能狂亂,那個屬於觀想法,就要從有相下手。所以如果是以這個兩個小時左右的打坐來傳無相密的話就很累了,所以別的老師那裡不講打長坐的,他怎麼傳都跟印心宗不相應,他總要用一些宗門外的方法,來跟大家去調節,這個還是跟我們宗門不相應,這樣傳就很累了,也傳不下去,傳個若干年之後沒有人接班了,他這個法脈自動就斷了。所以印心宗從我們大愚祖師開始,到二祖到三祖,都是主張打長坐的,這印心宗的傳承就是打長坐。 問A:老師,就是翻種子的話有時候自己意識到跟著念頭跑了,然後再拉回來,但是好像這樣動的。 答:哎,對,你這個拉鋸戰啊,還是剛剛開始。 問A:上師,那個翻種子它是不是就是連帶著把習氣和種子一起翻起來? 答:習氣也是種子嘛。 問A:那什麼時候能把這個種子都翻乾淨呢? 答:翻到清淨種子出來了,清淨了就乾淨了。 問A:那清淨種子不還是種子嗎? 答:是啊,我不告訴你嘛,自性還是種子啊,最後翻出個諸佛本性來啊,見性了,這也是種子啊,這是最大的種子,沒有任何種子比得上它大。 問A:哦,那這翻的是不是也不一定就是有一個次序啊? 答:有,這過程肯定要有的。 問A:大致的過程? 答:大致都一樣的,所以說成佛的過程,每個人成佛過程最終跟釋迦牟尼佛都是一樣的。 問B:上師,那個翻出諸佛種子是不是就是根塵脫落啊,根塵脫落就是翻出這個諸佛的種子,最大的種子? 答:嗯,對,根塵脫落,因為我們自性本來就是脫落的。 問:上師,他們那個默照禪怎麼還能翻種子,他們又不持咒怎麼能翻種子? 答:默照禪啊也翻種子,就是他翻得沒那麼快。 問:哦,他也沒持咒,就是他好像感覺就壓念不起啊,是不是? 答:壓念不起他總有停下來的時候,他不可能二十四小時一直都壓著念呢,那要(一直壓著)馬上就是斷滅空了,斷滅見了。所以他還要活一下,還要活過來的,這活過來的時候,哎呀不要壓了,還是放鬆一下吧,然後活過來了。 問:哦,那個時候種子就起來了。 答:嗯,對,所以他不是一直都壓著的,一直在壓著,他很快就斷滅了,他就斷滅見了。他之所以不會落在斷滅見當中,證明他還是有活過來的時候,所以禪宗講默照禪就是“黑山背後死水潭,冷水泡石頭”,這就是默照禪的象徵,做死功夫啊。 問:斷滅以後那是不是人就成土木金石了? 答:斷滅空了就成外道了。 問:成外道了? 答:嗯,以後走了就是土木金石。 問C:走了就是土木金石? 答:嗯,對,走了嘛。 問C:那就沒有這個出入了,就直接化掉了。 答:直接就是土木金石。 問:連神識都沒有了。
上師:要少攀緣,特別是做事業的人,做事業的人要好好打坐修行。我們所修的一切法門,都包含著事業上的成就。 師兄:不能執著。 上師:對,你不要怕失去供養。你只要很如法地去修行,我們說的那些修羅部、天道部,它都會化裝成人來供養你。突然間來了一個老闆,素不相識,不知道誰介紹來的,給你買了個大房,這三年都不愁吃啦,莫名其妙買了之後再也找不到這個人了,這就是天人供養。所以不要愁那些,好好修行。我們之所以能夠得到一個這麼好的身體,這麼健全的一個身軀來這個世上,我們是來修行的,不要去求享受。享受,種的是苦因,你只要認為這是一種享受,那麼你種的是苦因,來世就很辛苦了,不要追求享受。所以說我們佛教就有這麼一句話,不光是佛教啊,修道之人都有這麼一句話:“富貴生淫欲,貧窮出道心”。你只要認為這是一種享受,我們要享受,那麼種的就是苦因,你有貪執嘛、有貪戀嘛、有貪愛嘛,這種下的就是苦因。那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這個身體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苦、種種難受、種種煩惱,這些就是過去世種下的苦因。那麼通過我們這個打坐反映出來,所以這個是好事,我們再把這個苦因轉化成菩提道根,最終變成根道果。
答:你有精神病啊? 問:給別人,不是給我自己。 答:那是他要修,不是你要修。 問:是生病的人修啊? 答:對,他自己修。 問:我以為我給他。 答:沒有,這個代替不了。你要修的話,要修第三印,心密第三印迴向給他。 問:第三印迴向給他? 答:對,這就有用。 問:要修幾個小時? 答:兩小時。 問:大概要修多久? 答:修到他好,那是呀,你的發願是治病嘛,治病要治到好才叫治病,治兩天不治了,那叫治病嗎? 問:哦,我以為是幫別人治病。 答:是幫別人治病,沒錯啊,心密第三印,就是幫別人治病,心中心法第三印就是幫別人治病。
師兄:難道不是嗎?不是說有個真真實實的極樂世界? 上師:誰告訴過你有個真實的極樂世界?要是有的話,就應該可以坐飛船去呀。 師兄:那《佛說阿彌陀經》裡不是有嗎?距離我們現在多遠多遠,有一個極樂世界,然後那個阿彌陀佛就在那裡講法。 上師:有多遠啊? 師兄:我具體不知道,然後就是那裡滿地都是黃金呀,好像我之前看到一本書,講那個虛雲長老的徒弟他去游極樂世界。 上師:那哪是虛雲長老的徒弟,那是明朝的道士。 師兄:噢?那這是不是真的? 上師:他做夢的,夢是真的嗎? 師兄:噢!那個寫得好具體,好實在。 上師:他做夢的,你把一個人做夢的小說拿來當成西方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但沒有離開過我們。 師兄: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沒離開過我們? 上師:對,你的心清淨了,你就在極樂世界。 師兄:哎!那這樣不是很容易,然後又很難。 上師:嗯,對呀,容易和難都是你說的。 師兄:我覺得如果心清淨了,一切都清淨了那就是極樂世界。但是有時我沒有感覺到極樂世界,就是很難很難。
師兄:上師啊,我是2015年在塔光道場和廣西幾位師兄共修兩個七、和諸位師兄,正好當時打兩個九的時候都是第三座疼的要命,好像覺得自己要死了,然後在這裡打九的時候就覺得很奇怪,怎麼那麼輕鬆,我在第三座是疼的,究竟是什麼情況是不是也是疼的要命呢?結果就是很輕鬆的,可是要跟平時一樣酸呢,然後就塌下去,塌下來以後呢就是感覺呼吸被壓迫,就急忙坐著起來,然後六個鐘就一下子就過去了,那只是第二座左手覺得很舉不上去… 上師:這個過程不要描述的太詳細。 師兄:那就、就是這樣就覺得怎麼肺整個睡眠就一點痛苦也沒有。 上師:那不是好嗎?不痛找痛不是有毛病嗎? 師兄:那是不是我之前在佛堂求佛加持著我。 上師:你這不痛,還要去找個痛不是有問題嗎? 師兄:但是我覺得很奇怪,就是我來這裡差不多,來了九天、七八天。就是每天三座跟您交流過都是很輕鬆,這樣心地師兄就告訴我,等到哪天覺得打坐好厭煩的時候告訴他,但是這兩三天都是還是感覺很歡喜很輕鬆。 上師:唉歡喜也告訴他。 師兄:但是我有點緊張,就是我三個星期就回去了,那如果到時候還沒有出現這種厭煩呢情況呢,那我回去了這種情況發生那我怎麼辦。 上師:你這個歡喜已經超越了厭煩了 師兄:哦,那就這樣一直歡喜下去就好了。 上師:對。 師兄:反正很怪,很不適應,我在家裡打… 上師:你看看,你真是奇怪了,你都很歡喜了,幹嘛要去找難受呢? 師兄:因為我都好像故意在等、打二印我超過兩個鐘手都疼,在這裡打四個鐘都不疼。 上師:不要有等待的心。 師兄:不疼,就很覺得很怪。 上師:我們打坐是不停的在超越,沒有說不停的在等待啊。 師兄:反正這是一種慣性,我知道打二印肯定會疼,我身體比較虛,但是在這裡四個鐘也不疼。 上師:這師兄也有問題啊,老把無明強加給你啊。 師兄:我就以為我這次沒打破無明,我覺得哎呀,快點等那個厭煩來到,好告訴他。 上師:不是,無明不是說要有個等待的心理啊,不需要等待啊,他自己是超越了,有的人這個無明一現前,一秒鐘之內,他就已經把無明給破掉了,你都察覺不到無明的存在,就已經把它破掉了。所以不一定說每一個人都得現前,我們跟師兄交流是啥呢?他出現了,他難受,他怨倦了,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了,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跟他交流。他超越過去了,你還用講嗎?不需要講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出現這種的。出現了我們就交流,沒出現你就儘管去打座就行了,不用管他,也不要等待他。 師兄:那要不要加座啊?要加到八個鐘嗎?還是? 上師:你覺得輕鬆就可以加呀。輕鬆、體力足夠,啊,身體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掛礙你就可以加。 師兄:身體就是比在家裡好了很多倍。 上師:哦,那就加嘛。我們對這個打長坐時間特別長的我們這個是,歲數大的我們要提防一下,因為他體力不支呀,還有一些師兄那曾經呢患過重病的,還在恢復期,我們也不建議打太長的座,還有一些是勞累過度的,他雖然是年輕力壯,他勞累過度也不能打長坐。
師兄:上師,剛剛學會那個座上跟座下那個心心靜到極靜處的話******* 師兄:那個靜啊如如不動的好像,但是呢他有時候感覺那個看到那個靜***** 上師:不要著相,不要著相。 師兄:感覺就那個自性。 上師:你這個這個是在著相中,不要去感覺什麼,這些感覺來了你就喊一聲斷,把他斷掉,你在打妄想。 師兄:那他能照見我們念那個咒好像是妄念。 上師:斷。斷。會不,會用不。 上師:斷。要用啊。斷。把妄念斷掉。 師兄:那是妄念,反正是感覺得是妄念。 上師:對,你習慣落在感覺上,而且還去分析,用感覺來分析。 上師:了了覺知用感覺來分析一切不住,那是頭上安頭了。 師兄:那上師那現在知道咒在就行了是吧,叫斷了。 上師:他是用感覺去知道咒在,那肯定要斷嘛。 師兄:我也是,好像是看,好像是照見那個你這裡面那個不動的那個看的外面。 上師:她這個是在找相似,找相似,好像是如如不動的。 上師:這個找相似。 師兄:就是知道這個咒是妄念,知道他是過路客一樣。 師兄:**** 上師:不是你不懂表達,你所表達的就是你所想說的啊。 上師:怎麼會不懂表達呢,你的表達已經表達得很清楚啦。
師兄:上師,我說一下座下哈,我們修行的人就是一件件觀照力、定力,在你身邊中、你身邊很多人他的一些世俗的觀點、好惡來看你、評價你,但是我們心裡是知道,這時候我們就是說無所謂是吧,不是什麼所謂的恒順那、迎合他啊都不存在,無所謂是這個心態。 上師:你是聽到了還是你認為呢? 師兄:就是有時候能體察到,能體察到別人的習氣啊一堆,能體察出來。 上師:你要是無所謂的話,就不要提人家有沒有議論你。為什麼?因為有一種精神病啊,跟你所講的這個情況是類似的,他整天在猜測別人在議論他,因為我們遇到過的很多、都有這樣的例子。學生也有、公務員也有,來知詢我就是啊,上師啊,我感覺那個老師和同學天天都在議論我,都在背後議論我,他就是那種感覺。我說,你千萬千萬你不要這麼想啊,這麼想很危險。他說怎麼做?我說你要發大願,要包容一切,就算是別人議論你,你也當做沒那回事,這樣才可以超越他。 師兄:有時候就是你感覺、感覺到人家的異樣的眼光來看你。 上師:那是你首先把自己看成異類,你才會認為別人在議論你。 師兄:自己作意哈。 上師:對啊,所以那種叫做強迫症,強迫症的表現就是這樣。 師兄:好比說你不吃肉,你不吃肉,有時候人家包水餃的時候單獨給你弄一點,唉看到沒,有時候他的心情是不爽的,但是我們… 上師:不爽,不爽就不吃嘛,對吧?不爽就不吃嘛,你們連弄都不要弄嘛,那有啥不爽的。 師兄:沒觀察到人家這個心情嘛,我們說看到了就是無所謂吧,就是不著這個相算了。 上師:對呀,你那個可能是太邊緣化了,無所謂嘛,有啥吃啥嘛,你又不是你有意要去吃的,你即使是吃你也是吃的三淨肉嘛,而不是我們貪著執著要去吃肉,是吧?就跟家人還是不要搞明顯的邊緣化,你前面不講要隨順眾生嘛?那你這一點隨順他們也無所謂嘛。 師兄:吃一點? 上師:是啊,我們五戒當中沒有戒肉嘛,只是戒殺嘛對不對。所以沒有必要,有條件我們就吃,沒有條件也無所謂。正如我們二祖說的,吃素有兩種吃法:一個是口素、一個是心素。啊! 師兄:有時候他們想吃一點,我一嘗那個、但是吃多了感覺不是那回事。 上師:是啊,你就當是幫眾生消業障吧。
師兄:怎麼辦?今天打坐這只手掉下來點,又要提起來,又動了。 上師:該動還是要動的嘛,該提起還是要提起的。 師兄:我想起你說馬師爺跟**師兄說“該執著的時候還是要執著的”。 上師:我們陪師爺老人家在文殊院那個素菜館吃飯。馬師爺先是拿著一包煙進來,抽出了兩根之後,掛在那個煙嘴那裡:“huo煙(四川音)。”請大家抽煙,個個都搖頭,不抽。馬師爺說:“哎呀,不要執著嘛。”轉身就走了。一會又進來了,拿著兩杯酒:“喝酒。”挨個,我們個個都擺手,個個都搖頭擺手。他乾脆就放在桌子上:“不要執著嘛,不要執著嘛!”這回**師兄一聽說不要執著,那好吧就不執著,拿起來就跟馬師爺碰杯,喝完之後,馬師爺馬上亮個大拇指,拿著杯走到門口又回過頭來說了一句話,盯著**師兄:“該執著還是要執著。”(眾笑)他這叫現身說法。這**師兄馬上腦門一拍,哎呀,又上了師爺的當了,他就沒想到是上了自己的當了。
問:上師我有問題,我想問一下那個見性到底是見什麼性?因為我這段時間打坐,我有個懷疑,就是我們這樣如此地用功打坐…… 答:你這個懷疑已經很久了,我上次已經跟你解釋過一次了,解說過一次了。你這個懷疑是建立在哪呢?你信什麼,你學佛的根本在哪裡,你的信念有沒有,有沒有信念? 問:有。 答:有嗎?什麼?說來聽聽。 問:開智慧。 答:開智慧?我看你不是求“開智慧”,而是求“開聰明”。 問:開聰明? 答:對,不是開智慧。 問:怎麼說? 答:智慧是無相的,是沒有境界的。 問:嗯,然後呢? 答:時時刻刻你都在用,你從來就沒錯過它。時時刻刻你都在啟用智慧,我們的見聞覺知就是智慧的表現。 問:見聞覺知? 答:你都沒離開過啊,那你要開個什麼啊? 問:那我們為什麼會做錯事情呢? 答:哎,對,這個是聰明。聰明有對錯、有好壞、有高低、有圓扁、有黑白、有善惡。所以落在分別上的叫聰明,不叫智慧,智慧是沒有落在分別上的。所以說你求的不是“開智慧”是“開聰明”。 問:那就是方向錯了。 答:嗯,方向錯了嗎?錯在哪呢? 問:那我覺得方向沒錯呀? 答:為啥不錯呢?有對錯嗎? 問:沒有啊。 答:沒對錯哪來的方向錯了? 問:但是我為什麼會……因為這個狀態有點久了,因為剛開始打七時候是很用功,到後面就開始懷疑這個了。 答:懷疑這個用功。 問:對,懷疑這個用功,就是我如此地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咒上,最後我能不能…… 答:開智慧。 問:對,就是這個…… 答:能不能開聰明。(眾笑) 問:然後就引伸到一個無明的問題。因為這個無明,就如此地用功,就可以破掉這個無明嗎?所以我這段時間就有點鬆懈了,怠懈了,就提不起勁了。 答:對,是啊。 問:就覺得,也不是說,感覺好像就是沒勁了,就是那種感覺。 答:是啊,這是你多年以來的問題。 問:哇,還多年以來? 答:對,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多年以來。 問:這到底是什麼問題? 答:嗯,多年以來的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現的。 問:打著打著就洩氣了的那種。 答:嗯,對,這叫作因地不明。 問:因地不正還是…… 答:你還不是因地不正,是因地不明,不知道是什麼目的來的。因地不正是有所求了,那叫因地不正,你這個是因地不明。 問: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答:要建立因地啊。 問:就是學佛的目的? 答:嗯,對。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從你的發心開始。 問:對,我沒有發心。不,我以前是認為我有發心,然後修著修著我發現,我好像沒有發心。 答:你一直都沒發心,不是好像沒發心。 問:我以前有發心的,上師。 答:嗯,你以前有發心,你的發心是要做好每一件事,這個你說過的。我既然學佛了我要把學佛做好。但這個只是你做事的一種態度,跟你的發心沒有關係。 這個就好比,好多師兄跑到寺院去做事,他只是做事,他認為到寺院做事就是當義工,我們是去當義工的,我們付出自己的努力,那就是一個義工的表現。後來,來到我們前面之後就說他,到哪個寺院去當義工。我說:“對,你是去當義工,但你不是去當佛弟子。”因為寺院是我們的,都是佛弟子的,我們到寺院去付出一切是應該的。到了寺院去,居士就是護法,護持大眾,護持出家僧眾,護持道場,他是起到一個護法的作用。不是去那裡當義工,不是去幫忙,寺院裡面沒有忙可幫。我們到寺院去就是,我們做應該做的一件事,不是去那裡幫什麼忙。我們寺院沒有忙幫,忙是世俗的事,不是寺院的事。所以到寺院去不能說是去當義工,當義工就是去幫忙嘛。要幫忙的話應該到醫院去,不是到寺院。 問:因地不明,所以在用功的時候它就會…… 答:所以說你這個,我們所講的學佛的出發點,首先認清到什麼呢?六道輪回是苦,六道輪回苦,這是緣起。我們說四諦,緣起四諦,苦集滅道,首先是發現世間是苦,一切相離不開苦相。所以認清到六道是苦,也是一切苦的總集,所以生起解脫之心。所以學佛的目的很明確:離煩惱而得解脫,離苦而親證歡喜。所以不是去找小聰明,你剛才所講的開聰明那就是小聰明嘛,做啥事情都不會錯嘛。世上沒有哪一件事情是不錯的,你做得再完美也有人說你做得不對,所以這個對錯是在人的分別上。 所以我們所有的佛經,都是講如何從苦中得到解脫,哪怕最短的《心經》也是這麼說的。所以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也是講如何從苦道中得到解脫,你有辦法從苦中得到解脫,這就是智慧。智慧是體現在這裡,而不是說做錯哪一件事情,儘量不做錯事那叫智慧。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轉煩惱為菩提,這就是智慧。所以說這個知見不正,功夫再好,還是一場空。那知見是正的,沒有下一翻功夫去好好修證,到老也是一場空。 像前幾天我們的**師兄,我們說遷單,好,出去了,到我店裡面說:“我從今天開始我要一切放下,什麼都放下了,連佛法我也放下。”我說:“對啊,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這樣,最終佛法也要放下,一切都要放下。”我說你這樣做是對的,你今天終於走對啦。是吧?一切放下,我說佛法不是拿來執著的,是拿來放下的,執著佛法不還是執著嘛。所以佛法教的方法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一切放下,法也不可得的時候,自性現前了。 所以我們說能所雙忘,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或者說能念之心、所念之咒,都脫落了,你看佛法也不可得了,這就證到能所雙忘,那座上是這樣。座下身心世界頓消融,這就是根塵脫落了。前提是座上能所雙忘,如果沒有這個前提的出現,座下身心世界頓消融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這個事情的發生是有前提的、有基礎的。(眾靜默)嗯,**,還有問題嗎? 問:沒有,我剛才在檢討我自己。 答:你一直在給我們當義工啊。(眾笑) 問:是啊,上師你說的是得這人生本來也是苦嘛,對吧?你要解脫要從苦中解脫。就是你前幾天給我們開示說翻種子嘛,有翻過去的種子,那有時候會想到未來,你說因為種子裡面,內心有夢想,才會翻未來的種子,讓我想一下…… 答:未來的種子,沒聽說過還有未來的種子。(眾笑) 問:那就是翻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嘛,對吧? 答:未來心不可得啊。 問:未來未來嘛。 答:你去管未來幹嘛? 問:翻種子你會翻未來啦,對吧…… 答:哪有翻未來的種子,翻明天的種子,怎麼翻啊? 問:你的計畫啊。 答:那還是你現在的,怎麼叫未來的呢?對啊,還是你現在的。你那顆樹都還沒長出來呢,你就想它,哦,我要種這顆樹上的種子,你怎麼種啊?是吧?你那是又活在未來世界當中了。 問:那你說像那種因地不明,那就是要通過什麼方法來把自己的因地,把它搞明確呢? 答:從聞思。 問:聞思?聞思從哪方面聞起? 答:聞思就是歷代祖師的開示,還有這個佛經。 問:佛經。聞思,佛經。 答:嗯,還有我們之間的交流,都可以,幫助你建立起正知見。 問:我現在是沒有正知見,對吧?(眾笑) 答:嗯。 問A:別笑,這個問題很重要。 問:沒有,學佛是要有正知見,這是很重要,一開始我就知道…… 答:要有正因。 問:正因。 答:因要明。 問:因要明。 答:嗯,要有正因。 問:因為我成佛的心也不是很迫切,發財的心也不是很迫切。 答:你迫切的事就是做好每一件事,這就是你迫切的。所以很感謝你一直在給我們當義工。(眾笑) 問:慚愧啊。 問B:發心也是很好的呀。 答:當義工嘛。 問B:我們還發不起這個心呢。 問C:是義工嗎? 答:啊?不是當義工嗎? 問C:佛弟子啊,是做義工嗎? 答:哎,你問她嘛。(上師笑) 問:嗯,我問題解決了,到你問吧。 答:解決了,好,終於能夠解決一個問題了。
師兄:上師,我有三個問題想問一下,就是怎麼知道現在自己的知見就是正知見? 答:沒有任何知見就是正知見。 師兄:如果是要保持正知見的話…… 答:正知見不需要保持,一切不住就是正知見。 師兄:沒有見性之前呢? 答:一樣的,一切不住就可以了,這就離見性不遠了。
上師:這個是四大,我們能夠看到四大,能夠體會到四大嗎?地水風火,你看,我們所講的一切不離根本,四大是根本的作用,地水風火。那麼我們在這個杯子上,通過見來認識四大。我們所講的這個杯子是四大和合,那麼我們在這個杯子上能看到火嗎? 師父:看不到。 上師:看不到,能看到水嗎? 師父:水也看不到。 上師:這上面有水嗎?沒有水。能看到風嗎?看不到。能看到地大嗎? 師父:也看不到。 上師:物質就是地大。所以說,這個杯子由四大和合,四大和合指的是種性,四大種性——地水風火,形成了這個杯子。所以,每一件有相的東西,都離不開四大種性。那麼,這個虛空也是四大和合。所以說這個四大和合能夠形成一切萬法、一切萬物。那這個四大種性是本來就有的,為什麼它天然、自己不形成呢?因為它沒有知覺性。人是有知覺性的,我們有知道啊、有分別意識啊、有各種執著啊,這些都是知覺性產生的作用。因為有知覺性,所以我們能夠把四大和合成萬物,一切萬物的主宰就是知覺性。我們所講的人是廣義上的人,包括各種類生、眾生。廣義上的人,有知覺性就可以稱之為廣義上的人。你看老鼠它會挖地道,很多動物它能夠搬種子,搬各種果實到它的屋裡面去呀,都是創造者。所以這個,一切類生,一切眾生,都是這個世界的發明家、創造者,人在這一切眾生當中是最偉大的。
師兄:上師,我今天座上有一件事,我向您彙報一下:我今天打坐的時候就感覺,聽到了心*師父的聲音,好像是看見了,但是我確實是聽到了。心*師父說:“這個打七呀,長座還是要有基礎的。”(眾笑)我就點頭,一點頭我發現我在這坐著,而且我的手印在這放著,我是做夢啦?(眾笑) 上師:種子翻出來了。 師兄:哦,我在(想)心*師父沒在我面前,我還自己在這點點頭。(眾笑) 師兄A:相應啊。 師兄B: 我們都點過頭。 師父:我在重慶那時候你去了?(眾笑) 師兄C:有的時候是這樣的,好像還點點頭。哎,正在打坐。 師兄D:對,我也有過這種經歷,回答:是。好像別人在問一個問題,“嗯,是”,然後還接著打坐,其實也都是在翻種子。 上師:翻種子。 師兄:上師,有一次坐在那個桌子裡邊喝茶的時候,然後我看到那個桌子沒動,茶杯也沒動,就感覺人一直在動,凡是周圍那幾個人都在動,就好像是個影子一樣晃,三頭六臂一樣,這是為什麼? 上師:不要著相啊,著相會把自己嚇一跳的。所有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識心的影子,包括我們現在,這都是識心的影子,並非真實,你聽到沒有?不是真實的,所有的一切相,一切境界,都是因緣所生,都不可得。所以你打坐當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哪怕是閉著眼睛出現的,包括你現在睜開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因緣相、生滅相,都了不可得。所以你不要住在上面,要心空無住。 師父A:心空無住,那個時候住什麼地方去? 上師:聽師父說話。
師兄:上師我想問個問題哦,就從上次離開塔光回家去,那一天覺得很清淨以來,你一直都在清淨當中,打不打坐都屬於清淨當中嘛,所以今天下午這一座我就向心地師兄心見師兄請假我就出去了嘛,轉一圈,然後我坐在公車上的時候忽然間就覺得這個觀照多此一舉嘛,哎,一下子放下來又和以前一模一樣的。 上師:這才是真正的觀照啊。 師兄:感恩上師。 上師:觀照也不可得嘛。 師兄:對你反而觀照也不可得,就和平常一模一樣,**。 上師:又回到人間啦,是人間穢土還是人間淨土啊? 師兄:都沒有啦,反正連了了覺知都沒有了,都無所謂啦。但是還是了了覺知。 上師:這個我聽不懂了,連了了覺知都沒有了,還要了了覺知那是怎麼回事啊? 師兄:不是,不需要什麼認取不認取了,不需要認取,好像就從那時以來,一直都有一個了了覺知在,就覺得自己一直處於清淨當中,現在放下這個念頭,不需要怎麼樣一直認取不需要去體會,他就自然而然地,就和平常一樣。 上師:又回到自然觀照了,這就是自然觀照啊。 師兄:好,感恩上師。 師兄:上師,我想問,自然觀照就是說有的念頭起了之後,可能。 上師:這就已經自然觀照了。 師兄:有時候可能還是跟著流浪。 上師:觀照不流浪啊,流浪是流浪那你那是自然流浪不是自然觀照。 師兄:有時候某一件事起來之後我還是跟著跑。 上師:跑就跑嘛,跑了要回來的嘛,回來那一刻就是觀照嘛。跑的那一刻就是流浪嘛。你由這個自然流浪過度到自然觀照嘛。 師兄:那我明白了,就是跑了座下跟三貴一樣,跑了回來跑了回來回來,就來回訓練它。 上師:哎,這凡聖同居土,會觀照就是聖人嘛,流浪就是凡夫嘛,反反復複,一會當聖人一會當凡夫,一會當聖人一會當凡夫,凡聖同居土,在你自己這個世界上就是既有凡夫也有聖人嘛。 師兄:剛上師說的放下這個身體四大假合,明知這個道理,就放不下。 上師:我也放不下。 師兄:上師放不下是**。 上師:不該放下就不能放下,呵呵。 師兄:這個就又糊塗了。 上師:是哇,還要用嘛,要發揮餘光嘛,就像蠟燭一樣點到一半了也可以讓它不亮嘛,那丟掉了多可惜,還有一半呐,它還可以發揮餘光呢。人身不易嘛,你要記住噢,我們放下是沒離開這一句人身不易啊,想得個人身,再來很不容易啊,要做不了主的話,也得排長隊排很多年劫才可以得個人身啊,要是做得了主的話,天地任橫流啊,你想怎麼來都可以啊。 師兄:那不要緊,等走的時候上師加持加持我,再轉身海南,是海南戶口,離您近了嘛。 上師:到你來的時候海南都不要戶口了。 師兄:海不海南無所謂,離您近就行了。 師兄:結果上師又示現在東北去了。眾笑。 上師:那這個是走馬燈哦,你找我我找你。 師兄:這個得好好打坐了,不好好打坐上師就跑了,對不起上師,對不起上師傳這個法,不好好修行,不好好幹活。 上師:沒事,你跟著覺,上哪都一樣,覺就是自覺,自覺在哪都是大放光明,這個是最究竟的,而不是跟著誰。 師兄:我就好像有種依賴,依靠之類。 上師:對啊,我們就依賴自覺啊,沒有自覺你誰都依賴不了啊,你這個心,心的嚮往就是自覺的力量嘛,你本來就具足這個自覺的力量,所以你嚮往佛法,嚮往諸佛菩薩,嚮往歷代祖師,嚮往上師,都是靠這個自覺力來嚮往啊,沒有這個自覺力你根本嚮往不了啊,所以這個力量就可以大放光明了,這個自覺力就是解脫力啊,所以我們解脫就靠這個。這回知道奧秘了噢,就是心中心又心啊,所以剛才我們心誠師兄說,我啥都不要了一切都放下啦,這是自覺力的作用啊,所以我們人人都要回歸到這裡來啊,自覺力啊,解脫力啊。 師兄:那還是經常跟事情粘著。 上師:你粘著也是這個力量在作用啊,自覺力啊,你用啥不用這個力啊,人離開得了嗎?你看伸手拿上,這不是自覺力嘛,你什麼時候離開過啊。所以這個大寶法王的開示也是這樣。自覺即解脫,自覺就是解脫,法界的力量都來自於這裡,是沒有邊際的。 師兄:自覺是不是觀照? 上師:是啊,自覺就是觀照啊,見性也是自覺啊,成佛也是自覺啊。 師兄:成佛就是持續可以觀照的人,可以持續觀照的人。 上師:覺照無邊,覺照無邊就是成佛,也是觀照成片,就是覺照無邊。 師兄:那這個觀照就是出離? 上師:所以它的聲音是最大的,你看它雖是無聲的,無聲便是大聲,所以它的聲音是最大的,無聲便是大聲。所以這個最大的聲音是用眼睛來聽的。對吧,最大聲音是用眼睛來聽的,正見之時,見不是見,這個見就是性,所以叫見性。這是《楞嚴經》上的話。正見之時,見不是見。笑什麼啊?正笑之時,笑不是笑啊,呵呵。 上師:黃師兄,你也來兩句吧。。有話說嗎? 師兄:沒有。 上師:沒話說也要自己要承擔噢,一切修行貴在承擔。所以我們講的話你聽的懂了就要直心承擔下來,這樣你所了知的與我所講的就是同一個東西,這個叫無二無別。這個就是《恒河大手印》裡面所講的,應知傳承諸上師與我心無別,就這個意思哦,所以這個需要承擔。所以這個心指的就是認取承擔,傳承諸上師與我心無別。這個心指的就是認取和承擔,所以接下來第二句話見定行皆攝於心,都是心的作用啊,所以你承擔下來才會有正見正定正行,第三句哦,無量顯現染淨諸法,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就是我們所講的清淨諸法,一切方法回歸清淨的方法和染汙諸法都是我們這個心自然顯現的,所以叫無量顯現染淨諸法,所以說大家不要著相,染淨諸法皆是心的作用。 師兄:就是不著相不染汙。 上師:嗯,對。所以剛才跟心誠師兄的交流是清淨也不可得。你要著了清淨相那還是執著嘛。咱們《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如法語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法尚應舍就是清淨道清淨法, 這個法都要舍掉的,清淨都得舍掉的,何況是非法。 師兄:就是一個觀照就覺解決了,一直觀照下去。 上師:觀照也要舍掉,但這有個過程。但是,這還有個過程啊,呵呵。 師兄:能做到就是自圓啦,不照而照,自然就是。 師兄:感恩上師。
師父: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啊,這個依止和個人崇拜有什麼區別啊? 上師:依止包括個人崇拜,但沒離開本位,你依止的是你的本位,所以他不是盲目的崇拜。所以這個依止啊它要講相應,不相應你也不會去依止他,好比以前啊,我們在跟元音上師學的時候,我們身邊很多師兄說,哎呀,今天哪裡哪裡來了一位上師,來了一位大德,我們去親近他去依止他,我說不去,我說我就是依止元音上師一個人,你說這裡面有沒有代表崇拜啊?那肯定有嘛,肯定有個人崇拜嘛,而且是立場非常堅定的,因為元音上師能夠指導我們如理如法的去親證本性啊,所以我除了依止他之外,不會依止第二個人。 福修師兄:如果再依止第二個人就亂了。 上師:噢,如果都在本位上就不亂。如果我們說的我再依止另外一位上師,他跟元音上師是一樣的,我還會依止他,因為我把這兩位上師視為同一個人,同樣也可以依止啊,所以這就是本位不移啊。 福修師兄:那麼這樣的話就需要兩位元上師都是心有靈犀才行啊。如果是有差別的話學生就會亂了。 上師:所以這個要,要看看你自己的洞察能力啊。所以說這是具有無上的相應他才會去依止而不是盲目的依止,那這個依止的存在也是善知識們之間的互相觀察,你觀察我我觀察你,你認可我我認可你,他才會達成無上相應。所以說這個依止他是離不開崇拜的。如果我們因為說不搞個人崇拜,不崇拜任何一個人,那你就沒有辦法找到你能夠依止的人了。 蔡敏師兄:上師不是說依法不依人嗎?那如果個人崇拜的話跟這個,這個有很多人是沖著法去的,如果說【76:01】 ***就是說崇拜某一個人...... 上師:法現在哪? 蔡敏師兄:法要靠人傳,呵呵。 上師:對呀。要沒有人傳了,都是這個印刷體在傳法。 師兄:其實崇拜是一個褒義詞,是一個好詞,就是現在呢有些人為了區別這世俗上面啊,有些政治方面的需要,他把這個詞當做這個貶義詞來用,我認為這個不太對,是吧?你沒有這個崇拜的心的話,你比喻我們現在對佛陀沒有崇拜心,哪有這麼多人去去去信奉佛陀啊?是不是啊?所以他和世俗不一樣。 上師:嗯,說不搞個人崇拜也是有道理的,不是完全沒道理的,看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去講,也有存在盲目的個人崇拜的,是吧?也存在這麼一個,這麼一回事啊,盲目的個人崇拜。 師父:個人崇拜不可以取啊。 上師:哎,就是啊。所以我們依止的善知識首先是他的本位我們所講的本位,本位包括三法印啊,佛教的三法印。
問:上師,我還有一個問題。因地不明是不是說明是目標不明確? 答:也是目標不明確嘛。 問:就是做事的目的性不夠強?可以這麼說嗎? 答:因地主要指學佛、修行。 問:我知道,我就是說這個,是目標不明確嗎? 答:是不是啊? 問:是。(眾笑)那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因地不明確這個問題,那我應該從哪裡,你說讀佛經嘛,祖師大德的書。那如果是讀佛經,先讀哪部經呢? 答:《金剛經》、《心經》。 問:《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破相的嗎? 答:嗯,是啊,你還要有智慧嘛,所以要破你的相。 問:可是我們的發願就是要有智慧,先有智慧才成佛呀?要“速開智慧成佛”呀。 答:嗯,“開智慧成佛”,接著呢? 問:“救度眾生啊”。 答:嗯,接著呢? 問:“不求餘果”嘛。 答:好,“不求餘果”。 問:對。上師,我跟你講,這些願望,就是發這個願,從我一開始學佛,你就叫我發這個願,我發到今天為止,發到這座為止,我才搞清楚“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但是“不求餘果”還搞不清楚,就是這樣的。 答:哦。 問:就是我以前只覺得,也不能說我因地不明。就我覺得因地還是挺明確的,對吧? 答:是啊,現在明確了。(眾笑) 問:然後只是說這段時間是這樣子。但是我對那個什麼“開智慧啊、成佛啊、救度眾生”,這幾個名相上的這種功用,不是很清楚,但是到這座為止我才明白。 答:“速開智慧”,“速開”。 問:對,要“速開智慧,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但是呢後面那個“不求餘果”,我還是搞不清楚。 答:嗯,“速開智慧”,唰,就開了,“速開”。 問:我只是覺得我沒有什麼大願,沒有“救度眾生”這種大願,但是我那天看了…… 答:嗯,救度自己這個眾生嘛。 問:救自己這眾生不用這麼辛苦啊。(眾笑) 答:那你救誰啊?(眾笑) 問:沒有,我覺得我是救自己這個眾生,真的不用花很大力氣的。 答:是啊。 問:是,不用花很大力氣的。 答:對,你就救你自己就行,你不用救別人。(眾笑) 問A:都花了幾千劫了,不知道,哈哈,歷劫啊,還在這樣。 問B:那你教我們一個簡單的方法。 答:你救誰救得那麼苦啊?(眾笑) 問:我在救我旁邊的人。(眾笑) 問C:那叫度不叫救啊。 答:嗯,救旁邊的?哪個是旁邊的? 問C:我在旁邊。 問:沒有,我覺得我是自度的話,它不用很辛苦的東西,我是這麼覺得。 答:嗯,是啊,你就自度就行了。 問:自度只是自了漢而已。 答:對,先自度才能度他。 問:是。 答:自度度他雖說是一體的,但也有前後。 問:是,是這樣子,所以我要先改變我的知見。 答:改變知見就是“開智慧”。 問:嗯,因為那天我是突然看到二祖的書,他說什麼叫度眾生呢?就是破眾生的知見,幫眾生建立佛的知見,所以應該是知見不正。 答:嗯,這背書匠有時候還是挺管用的。(眾笑)
師父:上師,我學佛的初發心,我就覺得有點懷疑。一般說學佛目的(是)了生死,了生死的目的是因為生死很苦,要離苦得樂。但是按**說的,是不是你們太自私了,都不顧家庭,然後不顧眾生,要為自己離苦得樂。 上師:你一聽到這個的話你就起疑心了。 師父:我說是不是我太自私了,發心有問題啊。 上師:這樣啊,佛教所講的苦,包括一切心:煩惱心、執著心、私心、疑心、邪心,心太多了。也就是這個苦是由各種各樣的煩惱彙集而成的,所以叫苦,苦不堪言嘛,所以說煩惱苦海嘛,因為煩惱,是名為苦。所以**所講的:“哎呀,你們自私啊。”自私也是一種煩惱啊。 師父:所以,好像是不是有問題呀?確實沒有想度眾生,我自己先離苦得樂就可以了。 上師:好,我們現在講的是“苦”,各種各樣的苦彙集在一起,就叫作“集”。那這個集它要集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形成大苦。有些人是苦中作樂,因為他還有辦法消遣掉。 師父:苦樂參半,或者是樂還多一點。 上師:沒有,絕大多數人是苦多樂少,但他轉移得快,打一場麻將就轉移過去了,麻將打完了又開始苦了,老在這個苦當中掙扎。但這個苦又沒有形成大苦,由大苦才會產生出出離心。怎麼樣去解決這個苦,徹底解決,徹底擺脫,這就要講出離心、擺脫心,怎麼樣離開這個苦。那麼解決這個苦呢,主要表現在兩種方法上:一個是自殺。你看好多人這個苦他覺得實在太難擺脫了,沒有辦法他就自殺了,這種是採取斷滅的方式;還有一種是尋求解脫,心靈上的解脫、身心上的解脫。 上師:眾生是成佛、成菩薩的根本,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也就沒有菩薩,沒有眾生就成就不了菩薩。 師父:或者說沒有煩惱就沒有菩薩。 上師:對,沒有煩惱就不會有菩提心,所以叫苦集滅道,叫作四聖諦,成就的四聖諦。 師父:但是這個不是屬於自私,好像叫作自了。 上師: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怎麼叫自私呢? 師兄:她理解的層面和你的不一樣。 上師:你反問她嘛,你現在也在打坐啊,你自私嗎? 師兄A:沒有,今天她說的時候,我說:“你也在翻種子啊!這種子翻出來你要發願。發願你就能夠轉。” 上師:這個叫啥呢?這個叫借力。家裡人是最難度的,你跟她說,她心裡面都是有種抵觸的;但是旁邊人說就不一樣了,這叫借力,學佛一定要學會借力。
師兄:上師,這個打坐,在家的時候坐四個小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也輕鬆很多,但是來這邊這幾天就覺得很難熬,手印也很痛。就是來道場這幾天打坐比在家打坐打四個小時要難受。 上師:有這個可能,環境變了,這個修行的過程它所表現出來的也會產生變化,環境變了,因緣也變了。 師兄:因緣也會變。 上師:因緣也會變,時空變了,因緣也會變,這些都是無常相。 師兄A:這四小時,一開始這兩天的話感覺“哎呀,好長時間,好難熬。”後面就很輕鬆了。 上師:好,繼續說,心中的話還沒說完。說嘛,沒事,誰都可以說。
上師:你怎麼跑上來了?你不是在瓊中(地名)嗎?空間變了,時間也變了,就過來了(從瓊中到海口)。所以我們剛才說的這些,都是在這個見和識上來談。從“見”和“識”上面來談,“見”和“識”,也就是說這個“識”實際上是“見”的作用,所以叫“見識”。一聽了,哎喲,“今天長見識了”,那就是“識”就是“見”的作用。我在跟他繞圈子,因為他習慣了用理解、分析來認識這些東西,所以我要繞一會圈子。習慣這樣理論性的,就要先用一些理論來繞一繞,然後再從根本上—不是從理論上—從根本上來體會它,這個叫建立正知正見。剛才已經繞暈了。現在說的時間空間,是誰在用這個時間空間啊? 師父:是那個,覺,因為有覺性嘛。 上師:是“知道”,不是覺性,覺性是超越時空的。我們說現在所講的是“知道”在用,“知道”在用時間。你知道什麼地方啊?這什麼地方啊?B12(房間號),這是B10(房間號),這個就是地方,空間嘛。現在是幾點鐘啊?可以看一看。哦,三點半,這就叫時節因緣。時節因緣,這個時間,這個空間,具足這個因緣,這叫時節因緣。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記錄某一件事情,它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我們說這個記敘文就是這麼描述的,每一部佛經都是記敘文。比如它說:“如是我聞,一時”—某個時間;“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地點;“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人物。時間、地點、人物,他在那裡做什麼呢?講經說法—這就是事情。所以每一部佛經都是記敘文,所以都是可以說是過去的人記錄下來的,真有其事,因為它是記敘文嘛。所以我們講時間空間是我們這個知道、我們這個知覺所作用的。那這個知覺它也可以不作用的啊,它可以不用的,也可以不用時間和空間。怎麼樣可以不用呢?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放下”,放下了就不用了嘛,所以它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一切放下就不用了。 師父:好像做不到啊。 上師:關鍵是說你也沒有做到什麼啊,我看你也沒有做到什麼東西啊,所以做到、做不到都是分別見。
問:你說我這個業障太重了,完了我持哪個咒好? 答:消業障的咒嘛。 問:消業障的咒。 答:嗯,你會哪個咒啊? 問:消業障的咒,哪個是消業障的咒啦?不是二印嗎? 答:你會哪個咒啊? 問:咒啊? 答:你會什麼咒啊? 問:咒就咱們這個心中心這個咒。 答:對嘛,這就是消業障的咒嘛。 問:阿彌陀佛。 答:是吧?你念這“阿彌陀佛 ”也是消業障的,你懂了兩個了。 問:啊,阿彌陀佛。(眾笑) 問A:又消一個。 問:又消了,哈哈哈。 答:對,都是消業障的,你哪怕你就是一個“啊”,這也是消業障啊。 問:哦,啊啊啊啊!(眾笑) 問B:心空,業障空。 答:對,你這個承當,就是消業障。 問:就消業障了。 答:而且是消得乾乾淨淨啊。你這麼一點頭,也是消業障。(眾笑) 問:阿彌陀佛。 答:一舉一動,都在消業障。(眾笑) 問:感恩上師,那我這業障就快消完了。 答:沒有業障了,還有業障嗎? 問:沒啦,對,阿彌陀佛。哈哈哈。 問C:消完了。 答:業障皆由心生。 問:啊。 答:什麼叫業障啊?業障就是我們造業形成的障礙。造業,有善業,有惡業。惡業就是“貪嗔癡慢疑——五毒”,造的就是惡業。善業就是“慈悲喜舍”,也是善業。“行道佈施”,這都是屬於善業。究竟的就是“慈悲喜舍”。會形成障礙的呢,就是“行善佈施”,它也會形成障礙。形成什麼樣的障礙呢?就是執著“行善佈施”,執著在上面了,這就會有障礙。所以凡是業障,都是因為執著而來,無論你是善業還是惡業,它能夠形成障礙,都是執著來的,不執著就不造業。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就是:要放下,不要執著,不執著就不會造業。
師兄:請教上師,怎樣才能讓佛菩薩長久住世? 上師:佛菩薩一直都在長久住世,不需要你“能不能”,不需要“如何才能讓”,不需要“讓”。祈請、發願都可以,但是佛菩薩一直都在住世。 師兄:是讓這些大善知識色身長住。 上師:你說這個色身,這個色身是無常的。這個色身只是個工具,工具老化了、壞了,就得換掉。如果哪一個大德一直這麼活著,別人也不會跟他學,為什麼?他都不是人,我們怎麼跟他學,他是佛,他不是人。他能活一千歲一萬歲,我們活不了那麼長。所以說這種住世方式跟普通人有巨大的差別,那大家同樣也接受不了,他這都不是一般人,不是普通人,我們能像他那樣嗎?那不可能的嘛。所以佛菩薩示現,也是跟普通人一樣。假如我們現在這個人壽可以達到八萬歲,那佛菩薩的示現同樣也是人壽八萬歲,與大家同步嘛,才能夠令所有的人一起發心來修證。所以這個佛法按照傳承,按照諸佛法脈,一直傳承下去,也是代表著正法久住,也代表諸佛菩薩長久住世。而並不是說哪位上師、哪位大德要永遠活著。那是不可能的,人總要死的,不死那就是妖怪了,不是人了。
答:所以我們所講的淨土,佛經上所講的淨土,淨土就是佛世界呀。那什麼叫作淨土啊?有佛出世,這個世界有佛出世就是淨土。好比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出世,阿彌陀佛,所以叫西方淨土。東方琉璃光世界,也有佛出世啊,東方琉璃藥師佛,所以說也叫東方淨土。那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佛出世啊?有啊,有釋迦牟尼佛啊!我們這個世界又叫娑婆淨土。所以就是有佛出世的世界,都叫作諸佛世界。那這個諸佛世界有四種表現,就是它這個淨土有四種表現。就是我們所講的凡聖同居土。你看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有釋迦牟尼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出世、成佛,他也度化了與他有緣的眾生,度化了與他有緣的大眾,所以他這個世界是成立的。但是同時呢,這個娑婆世界還存在五濁惡世,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名相叫作五趣雜居地,如果再加上天道,就是六趣雜居地。五趣就是五道,六趣就是六道,因為我們說這個天道它是歡喜無邊的,所以一般說五趣雜居地的時候是把這個天道除外了。但是天道也在輪回當中,他天壽盡了,天樂窮了,他還要重新回到六道輪回來輪回呀,他畢竟是出離不了苦海,所以又叫六趣雜居地。這個世界既存在清淨解脫,也存在五濁惡世,所以稱它為凡聖同居土。那麼這個世界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它又存在佛中之國,這個佛中之國就是我佛所傳承下來的歷代祖師,時時刻刻都在開大廣長舌接引眾生、度化眾生,所以說這個五濁惡世當中又包含著方便有餘土。就是說我們有這個歷代祖師法脈相承,一直都在接引、一直都在度化這五濁惡世當中的大眾,所以這又形成了一個方便有餘土。同時,這世世代代的方便有餘土又成就了不少大德,成就了許許多多的祖師,這些祖師他所示現的就是佛的莊嚴法相,所以我們這些祖師他所建立的道場或者說各個宗門,又叫作實報莊嚴土。這實報莊嚴土的力量不亞於西方極樂世界,不亞于東方琉璃國世界,都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時時刻刻都在顯現。這就讓我們所有的能夠接觸到佛法的大眾,深感佛恩浩蕩,佛法無邊。這個佛法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所以這個就體現了我們這個佛法是無邊無際的、無始無終的,這裡用一個名相來代替它,叫作常寂光淨土。
師兄:上師我們這個就是見性平時觀照,就從了生死角度來說就是最後就是不迷,就是到去的時候不迷啦? 上師:去哪兒不迷啊? 師兄:就是走的時候,往生的時候。 上師:哦,往生,往生就不迷了嗎? 師兄:那修到什麼程度能夠不迷啊? 上師:觀照就不迷了,觀照就是自覺的開始。 師兄:修到最後如果還是? 上師:不用到最後,到目前就行啦。 師兄:如果還是迷呢? 上師:觀照就在眼前,就是目前嘛,目前就是觀照嘛,幹嘛要到最後去呢。 師兄:現在是不迷,就是往生的時候呀?那個時候不知道了。 上師:啊,往生,還有個地方可去就是迷,還有個地方可去那就是迷。自覺就是回歸,回歸自性淨土,這不是回歸嗎?十方法界都沒離開自性淨土,所以這個自性淨土名字叫一真法界,為此一真實,叫做一真法界,就是自性淨土,十方法界皆包含在自性淨土當中,你看這個自性淨土有多大?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國世界,華嚴藏淨土都在一真法界,都在自性淨土當中,所以這個自性淨土也叫根本智,一切諸佛菩薩的智慧,無論你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法界同體性智,都沒有離開根本智。 師兄:這個根本智大家都一樣的? 上師:對啦,所以我們說哎呀,佛是圓滿絕頂,誰是佛母你知道嗎?誰是佛的母親你知道嗎?初地菩薩是佛的母親,所以初地菩薩就是圓滿成就的佛母,沒有初地哪有圓滿覺地啊,所以這個法界就是圓滿的,初地就是圓滿覺地。那誰又是初地菩薩的佛母知道嗎?知不知道?煩惱眾生!煩惱眾生就是初地菩薩的佛母啊,呵呵。 【…】 師兄:上師那一切煩惱眾生都是佛的化身? 上師:對,因為有煩惱所以才會成佛。 師兄:那佛沒有煩惱的呀。 上師:不是沒有煩惱啦,所以說佛本無相,佛本無相,一切眾生相就是佛的化身相。所以一切眾生相就是佛相。所以你看到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了吧,咱們那些美術大師工藝大師把那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描述的各種煩惱相都有啊,各種苦相煩惱相啊,難道不是眾生相嘛,所以一切眾生相就是佛相。 師兄:佛沒有煩惱的,他化這些眾生化出來表示煩惱了?如果還有其他眾生如果不是佛的化身那給他弄出來表表法,不然。 上師:有啊,有啊,你聽說過九色鹿嗎?九色鹿王,那個梅花鹿身上的梅花有九種顏色,九色鹿王,他就是釋迦佛的化現啊,這個故事,九色鹿啊,就是釋迦佛的化身啊。 師兄:敦煌壁畫不就有。 上師:對吧,你們敦煌壁畫就有九色鹿啊。這六道眾生的形象裡面都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包括我們這個人類也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各行各業都有,所以說諸佛菩薩化身千百億,各種示現,目的都是一樣的,讓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入佛知見,所以叫同心大慈同體大悲。
問:上師,有人說修到夢裡也能做主,做夢也能做主,是不是有時候做夢的時候自己遇到什麼恐怖的事,或遇到什麼事也能念阿彌陀佛,也算是有覺悟嗎? 答:那個還是對治法,你知道用這個佛號來對治這種境界,但是你還不知道這個噩夢是夢,你當時不知道它是夢,你若知道它是夢,你還會迷在上面嗎?所以這個所講的夢中做主它是有幾個過程:你所講的能夠念起佛號咒語來對治它這是第一個,已經可以提起正念了;第二個是知道這個是噩夢,你也可以繼續往下做也可不做,這個也是做主;最終的做主是夢境皆不可得,哪來的夢啊?夢就是中陰身,夢境中有,它是屬於中陰身的一種表現。我們的自性流露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哪來的夢啊?本來無夢,這才是跟自性相應;那麼再進一步,就是你要去做夢了。這夢是什麼呢?度眾生用的,你可以分身百千到每一個人的夢境當中去跟他傳授佛法,這個叫意生身。 問A:就是幻化身? 答:幻化身、意生身,幻化身成就了,也是意生身,這個是度眾生要用它。 問:祈求上師到我夢裡去給我加持加持。(眾笑) 答:現在不是在夢裡嗎?(眾笑)現在就是一個夢境。 問:在加持。 答:你看,上師就在加持你了,馬上就實現了。 問B:通過做過這個夢,也就是意思大家要平時要經常喚醒,就是念佛號,只有在這個恐怖的夢境當中憶起這個佛,憶佛念佛,消除這個惡念,解除這個夢的惡境。 答:解除顛倒。 問B:對了,解除顛倒,我講的還不夠圓。
問:六祖講那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個是怎麼說?就是更細的那種。 答:這就告訴你,正是因為有了煩惱眾生才會有諸佛菩薩。我們這《華嚴經》上說得很透:諸佛菩薩就是諸聖賢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因為有眾生存在,佛菩薩就會感召而來,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就是證到佛的見地,這是感召來的因緣。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眾生,就不會有佛菩薩被感召而來。所以只要有眾生存在的世界,就有諸佛菩薩出現。 問:像佛經說我們這是南瞻部洲,是吧?不是說四大部洲有個什麼部洲是沒有佛的? 問A:北俱蘆洲。 問:那個是特殊的因緣嗎? 答:它不是沒有佛,是因緣未到。就是說它那裡的眾生的智慧還不能夠感召到諸佛菩薩。佛菩薩度眾生他要講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佛在世界降生了他也不是偶然的,他是有條件的。 問B:無緣眾生不能度,就是這樣的,不能度盡一切眾生,他三不能。 答:所以人道也要看因緣時節,為什麼釋迦佛當初他降生的世界不是我們東土呢?他為什麼降生在印度呢?這也是時節因緣。那最終釋迦佛在佛經上講到大乘佛教唯有在東方震旦之國可以弘揚光大,這佛經上講的,為什麼在印度又弘揚不了呢?這也是人的根器和法緣的問題決定的。在印度不是弘揚不了,也弘揚得了,但是它的局限性很大,主要是印度人的心量不大,大乘佛教是跟心量有關。所以哪一個人能夠把這個法弘揚光大,這個弘揚光大就代表他的心量,它是相應的。 問B:對,所以才能攝受這麼多弟子,前來這個道場來共修。 答:是大家要來,我是沒辦法找了這個地方。
問:上師,以前看元音老人的開示,像那種小蚊子“啪”的一巴掌打過去就把它給超度了。老人是這麼說的,說有慈悲心就可以超度。 答:是啊,老人講的是究竟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人是觀察到了這個蚊子,它在這一道,蚊子這一道,它要反反復復投生到這一道達到六十億遍。 問A:這麼長的時間? 答:對,六十億遍,所以這個叫做什麼呢?我們說這個孽障很重。那麼孽障很重的話,你要開脫它要用大慈悲心,要用慈悲心來開脫它。那麼老人這麼做他會不會造我們所講的殺業?也可能會。為什麼呢?以這個殺生之嫌來度有緣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別人也會說這樣不行,這樣有殺生之嫌,對了,這就是菩薩的大願了,甘冒殺生之嫌破掉它這個輪迴,它不用再輪轉六十億遍來出離這一孽障,而用諸佛菩薩的慈悲心得以轉生。所以這個是大慈悲,一般人不敢這麼做,要有多大的心量才可以啊。我們說“啪”,你看你殺了它了,你就欠他一條命,將來它必定殺你。那我們轉生來說,你永世不墮三惡道,永遠是發菩提心不墮三惡道,永遠是人的形象。那麼它要來殺你它必須也要是人,你看它就轉了。 問B:能做人了。 答:是,因為我們跟它結緣了,它結下的就是人的緣份。那麼我們造了這個殺業了,它想要報這個殺業,就必須得轉生做人。 問C:哦,咱們無所謂,它來就來了。 答:對,所以這個殺也是一種顯現而已,因為自性不生不滅。 問C:就是大勇氣啊。
問:我還要問問題。 答:哦,沒關係,你替大家問問題。沒關係,沒有人問就沒人說嘛。 問:有一天就是打坐過程中,想起那句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畏果”肯定是害怕了,但是為什麼說“菩薩畏因”呢? 答:它這個是交替的,交替而來。眾生做什麼東西都是有目的的,就是為果,為果而做事,要有個結果。“菩薩為因”是菩薩所做的一切就是製造各種因地,來成就自己,所以恰恰這個“菩薩為因”證的是果地,種的是果地的種子。 問:因果同時啊? 答:對啊,因果是同體的。所以菩薩的事業就是只為付出不問結果。菩薩們不停地都在付出,從來不去考慮會得什麼果報,這就是“菩薩為因”。 問A:上師,這個“畏”是? 問:我當時就想說“畏懼”的“畏”。 問B:“敬畏”的“畏”。 答:這是一樣的,“畏因”,那麼說他不去製造惡因嘛,所以這個“畏”就是“敬畏”的“畏”,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是只做耕耘不問結果,就是“為人民”的“為”,同樣一個道理,它是相通的。 問A:那在不造惡因的前提下,其實果是一樣的。 答:就是啊,因果同形,因果同體。 問C:也就是他參透了因果,然後他是在因地上走,像上師描述這樣。 問A:這個就像達摩祖師說的“其果自然成”。 答:就是嘛。 問C:這個凡夫只看到結果,“哎呀,苦啊,這樣那樣。”但是他已經造了惡因他也不知道。 問A:對,他沒有找到因在哪兒。
師兄:上師,剛才那個“嗡啊吽”那三個字是? 答:那是一切佛的根本咒,也是種子字。 問A:上師,我記得話您講的幾句話:超度,就是說臨終的時候念阿彌陀佛,說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還有對立,還沒有往生那個境地。 答:阿彌陀佛來接引? 問A:念阿彌陀佛、念佛號,就是臨終的時候。 答:沒有這麼說啊。 問A:我聽了一段沒有聽完整。 答:是說有一些人他著相,哎呀,他看到阿彌陀佛來啦,他還描述,那個像就跟畫出來的一樣。我說那個不一定是阿彌陀佛,因為歷代祖師都有開示,不一定。什麼叫佛呢?無相為佛,清淨心為佛,光明就是佛。所以有時候看到的是光明相,不一定是示現我們畫出來的那個相,那叫光明身,光明身相。 問A:那就一團光明,無邊無際。 答:這個金剛經上有一句話:“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就是你不能夠以這個相來作為就是如來,如來是無相的。就是叫你不要著相,著相就不對了,所以也可能是天魔化成的相,讓你去執著它,也有可能,但是不能夠以這個作為究竟,這個歷代祖師都有開示的。但是我們現在的淨土,都是這麼傳:“哎呀,我看到阿彌陀佛來啦,阿彌陀佛穿著什麼衣服來啦。”好多淨土宗的都是這麼說。 問B:《中有成就秘笈》裡邊元音老人寫的,第一天看到佛父、佛母擁抱著,什麼顏色,放光。 答:主要是講放光。 問B:主要是講放光,它不是寫也有佛父、佛母嗎?就是雙身。 答:對,沒錯。 問B:但你一眼能看到那個佛父、佛母的雙身嘛。 答:這個是導示文,導示文就是他在導示的時候讓你去看到這個相,是導示文。但是我們剛才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謂的淨土宗,它所描述的就是非得要見到佛,一定要見到這個相,才是佛來了,才是佛來接引接應了。你要是說光明身、清淨相,因為如果它沒有現那個相,所以他還說不是。 問C:好像《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頭就有說有佛來接引。 答:是有佛來接引,沒錯,《阿彌陀經》也這麼說。但他不一定是顯這個相來接你。 問C:我記得經裡說會根據你生的不同的層次那個淨土,他會有化佛,或者是實報莊嚴土或者什麼土。每個層土佛來不一樣的,還有化佛就是那個自性佛,那這個怎麼區別? 答:主要是心要清淨,要歡喜。那我們所講的阿彌陀佛代表四種無量: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平等。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平等四種無量,號阿彌陀佛。沒有說現顯什麼相是阿彌陀佛,因為他名號的本義就是這樣,所以叫四無量。 問D:上師如果超度的人最後全身柔軟那能證明超度成功了嗎? 答:嗯,到天道也可能是柔軟的。 問D:那要怎樣才能判定他是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至少是天道。因為我們要說一個被超度的人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有一些先決條件的:就是這個人生前有沒有學過佛,有沒有修行過,有沒有讚歎過學佛的人,有沒有見到佛像生歡喜心,有沒有見到出家師父生歡喜心,有沒有供養修行人。它是有一些先決條件的,如果這些都有,再加上我們給他助念超度,他是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如果這些條件沒有,那就要靠大家,完全是靠大家來給他做超度,就要看他在這個超度期間相應的程度,來決定他是否往生。還有的,生前謗過佛法,落入歪門邪道過,那麼你說我們這些人給他做超度能夠把他超度走,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那是很難很難的。就是說他活著的時候,都沒有人能夠度得了他,他死了,誰有這個本事能夠度他? 所以我們佛經上有一句話,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與佛無緣,即便你是真佛,到了他面前超度他,也不一定能夠把他超度走。這個就是說我們平時勸大家念佛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將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大家也可以給你助緣,給你助念,如果你生前哪怕是念過一聲“阿彌陀佛”,都有可能決定你往生,這就是念佛的重要性。如果說他完全沒有念過佛,而且他對佛教還有別的看法,不好的看法,那麼他走了,大家去給他助念,能夠把他超度,那我們說這個佛經要改寫了。所以超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 當然我們也有老師說過:“只要大家有信心就可以。”那請問,我們有信心,他本人沒有信心,你能把他度走嗎?他本人是關鍵啊,就好比我們有一些家長心急,孩子不聽話,孩子成績不好,那我念佛迴向給他好不好?他會不會好?但是他自己沒念,是我們念了十萬遍之後迴向給他。我可以告訴你,你念百萬遍都不及他念一聲,力量就是這麼懸殊。 問E:上師,他如果唱過“嗡啊吽”這一句也算? 答:對,念咒就是念佛,所以我們編這個歌曲給大家唱,他雖然是不知道“嗡啊吽”是什麼,但是他起碼念了嘛。以後我們再加上“阿彌陀佛”,你看,他雖然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但他念了,這就是種下善根了。
問:上師,我現在修那個蓮花印,我想最後修完之後,打算也想上六印,可以嗎? 答:你蓮花印修得怎麼樣啊? 問:挺好的。 答:解脫了沒有啊?修法的目的是解脫,不是為了還想修什麼法,以解脫為標準。這心中心法六個印是啟用法,金剛上師修心中心法是用來啟用的,度眾生的方法叫啟用法。那麼,沒有親證佛性的修這個法就是用來開啟智慧立地成佛的。 那麼我們現在還有一種現狀是什麼呢?這個法隨便傳,一點基礎也沒有就開始傳這個法,結果就變成,這麼殊勝的一個法拿來當成打基礎用了,啟用不了。這麼殊勝的這個法門,同時又告訴大家,它又是一個最難修行的法門。拿一個最難修行的法門來打基礎,大家修得會很累很累,很難受,修了好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拿它來打基礎啦。我們打個比方,雖然這個比方不太恰當,但也可以用,我們打基礎是拿大石頭塊來基礎好呢,還是拿琉璃瓦來打基礎?你看我們寺院的頂上是琉璃瓦,這心中心法就如同琉璃瓦一樣,它應該是在整個法系的頂上,啟妙用的,給大家看,哇,這個寺院好莊嚴啊,給大家一看,哇,這個法好莊嚴啊。那我們現在是拿琉璃瓦來打基礎,浪不浪費啊? 問:底下沒牢固也打不下去了。 答:對。所以說修法它要講層次,雖然我們不講生起次第,但它也是有層次的。把基礎打牢了,才可以修上乘的法門。我們都知道心中心法是上乘的法門了,誰都想修,那它要有基礎。沒有基礎,修上乘的法門是修不上去的,它起不到上乘的作用,只能夠用來打基礎。 所以不要急,我們不管修什麼法,目的只有一個:解脫,見性成佛。如果說我們祖師所傳的六字大明咒,不能夠解脫,不能夠見性成佛,那祖師就不傳了,傳它幹什麼,耽誤大家的修行啊?正因為六字大明咒同樣也可以見性解脫,也可以廣度眾生。 我跟你說,就連我們這六字大明咒,在藏地也是金剛上師修的法,也不是普通信眾修的法。我們就有師兄,先是心中心法修了六年,你看六年時間是不止一千座了。修了六年之後,他修不下去了,當然他這六年時間幾乎是盲修瞎練的,沒有人指導,修不下去了。修不去之後他跑到藏地去了,想拜見一個跟他相應的上師,能夠傳他更究竟的法門。結果在藏地碾轉了兩、三年,終於認識了一個藏地的傳承金剛上師,這傳承金剛上師也認為他們兩個很投緣、很相應。然後又交往了兩年之後,這傳承金剛上師有一天叫他:“你到我這裡來,我給你授法,要傳你法,還要傳你無上竅訣,讓你幾年之內就可以得大成就。”這個師兄聽完之後就去找這個金剛上師了。 這金剛上師是藏地一支法脈的傳承金剛上師,他這個法脈只傳一個法,就是六字大明咒。但是他傳這六字大明咒是講要有基礎的,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他要連續灌七次頂,每隔兩年灌一次頂,要連續灌七次。為什麼我們先要強調連續灌七次頂呢?因為他每次灌頂不是在同一個地方,這次灌頂有可能是在青海,下次灌頂就可能在西藏,再下次灌頂可能在四川,再下次灌頂有可能到內蒙古去了,就是他每次灌頂法會所開的地方不一樣。而且這麼多年以來,他所灌的這些頂,受他灌頂的弟子必須要修上師相應法,否則你這兩年之後,你不知道他下一次灌頂在哪裡。所以每年,每次他灌頂都會有幾千人參加他的灌頂,但往往最終得到他這個法脈的,只有幾十個人。因為這幾十個人修得很用功,能夠跟上師產生無上的相應,上師什麼時候要傳法,他們就能夠感應得到。那能夠感應到,他就能夠跟上師聯繫上,就能夠去到那個寺院,受下一次的灌頂。這十四年的期間,他還要傳不同的方法,包括我們所講的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些法都要修過。那能夠如實地灌了七次頂,才可以傳六字大明咒,結手印的六字大明咒。因為藏地的六字大明咒是不結手印的,你問任何一位活佛上師,你說這六字大明咒的手印怎麼結,你會把他問愣住,因為他不知道手印怎麼結。他即便是知道,他也不能告訴你,因為這個不符合傳承。 我們那個師兄聽了這位上師的話,他就去了,去了之後這個上師說,雖然我們已經是無上相應了,我也觀察你跟我能夠很密切,同樣也要經過七次灌頂。他是每隔兩天灌一次頂,灌七次頂,還是走程式,只不過兩年縮成兩天。灌完之後,傳無上密法——六字大明咒。我們師兄當時一下子就懵了:“這個法我以前修過啊。”那上師說:“你以前修得不如法,你要修得如法你還用來找我啊?”所以他六年的心中心法,就相當於給六字大明咒打基礎了。 所以這位上師看到我們這麼傳六字大明咒,師兄一來說:“上師,六字大明咒怎麼修?”“噢,好。”馬上教你怎麼打坐,結手印,蓋黃布。那上師一看,拼命地搖頭,我看他拼命搖頭我就問他:“上師您怎麼這麼搖頭啊?”“哎呀,你們這樣子傳法他要輕法,輕視這個法門,他不認為這個法門會怎麼樣。”會輕視,所以我們修心密的師兄,絕大多數都輕視六字大明咒,以為它不如心中心法。其實無論什麼法,以相應為主,修得不相應,即便是很高很上乘的法門,對於我們來講都是連基礎都不如,因為不相應。所以法是在於相應,不在哪個法好,哪個法高,哪個法低,不在這個。 問:我原來修那六印,修完之後一看您那盤,一看不合格,就退下來修這個。 答:那你是有智慧的人。好多人是死撐著,反正祖師說了修一千座,一定能夠成就,那我就死撐著,撐到一千座,看成就了沒有。不相應怎麼會成就呢?如果不相應都成就,那這個法就不用傳啦,不修都能夠成就。 問A:那上師你說這個相應的話,從哪裡體現呢? 答:輕鬆自在,自然觀照,座上心念耳聞,座下自然觀照,這就是無上相應。還有什麼相應啊?這不就是相應嗎?我們佛法當中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這就是無上相應。所以祖師告訴我們:“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就這個道理,這“寂照照寂”是輕鬆自在的,不是愁眉苦臉的。所以你們這次來打七就體會到了,每一位師兄都修得很輕鬆很自在。
問:有時候人家講,開悟之後一定要到自己的上師或者禪宗講祖師的身邊當侍者當幾年。一方面是你證道的時候不一定是通透的;第二方面,所謂的這些定慧等持什麼沒法用語言表達,就跟著混,混著混著就混明白了。所以發現很多的接法卷的好像都是侍者。 答:你看那個達摩祖師他四十五歲時出家,達摩祖師還是太子。 問A:三太子。 答:三太子,四十五歲時出家。然後伺候他師父西天二十七祖四十八年。 問A:四十八年。 答:對。每天都是最髒最累的活:掃地、燒水、倒尿倒屎、洗碗水、幫師父洗腳、幫師父搓背,這些活都是他幹的,就是貼身伺候。然後師父睡著了,他還得坐在師父的床頭那裡。照顧他睡著了,然後師父翻個身要起來了,他首先必須要先起來,給師父拿衣服。這種貼身伺候四十八年,然後,西天二十七祖走的時候把法位傳給他。那你算一下,法位到他手上的時候他已經是九十三歲高齡了。然後在印度弘法四十年,一百三十幾歲的時候,到中國來了。就為了完成釋迦佛的使命——把佛法傳到震旦去。 問:大教東來。 答:然後在中國,你看除了我們所講的他面壁九年的這些故事,然後又在那個建鄴…… 問A:南京。 答:南京,它也叫作“五代十國”,最亂的時候。南朝北魏嘛。 問A:又在南京待了一陣。 答:他後面不是被毒死了嘛,毒死了葬在熊耳山。葬在熊耳山之後,過了六年,那個南朝的使者出訪西域,回來的時候在沙漠邊緣就看到達摩祖師了,拄著拐杖,光著腳。 問:一隻鞋。 答:一隻鞋子掛在那個拐杖上,叫只履歸西。那這個使者問他說:“大師你這個是去哪?”他回答:“到西天去。”那這個使者回去了就跟皇帝說了。皇帝一聽完了說:“你這個不是胡說八道嘛。這個達摩祖師走了六年了,這個誰都知道啊,你怎麼說他還那個。”犯了欺君之罪,要斬頭的。大家都知道這個使者是個忠臣,就極力阻攔,說:“這樣吧,不妨我們去熊耳山上,把達摩祖師的那個棺槨打開,不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嗎?用不著殺一個忠良嘛。”大家去熊耳山上,把他的棺槨打開,裡面就剩一隻左腳的鞋子。那證明瞭這個使者。皇帝當時就說了:“哎呀,差點殺了一個忠良啊。”然後這個達摩祖師去哪了你知道嗎? 問A:西藏。 答:哦,到西藏去了。有什麼能夠證明他去了西藏了啊?西藏有一位叫作“法王第一阿底峽”。 問:阿底峽尊者。 答:“阿底峽”的意思就是鞋子。 問B:哦,“阿底峽”是鞋子。 答:對,“阿底峽”的本意就是鞋子,就是藏語系稱鞋子就叫“阿底峽”。所以他到西藏去傳密法去了。 問A:那個時候都多少歲了? 答:他是被葬在熊耳山的時候是一百五十五歲,那你再加上六年,那一百六十一歲到藏地去弘法了。阿底峽尊者,這個“阿底峽”就是鞋子。 問:這個正常,寶掌和尚一千歲呢,我去他廟裡去了,寶掌和尚。 答:嗯,寶掌和尚一千零七十二歲。 問:所以,我們現在的那些密法是屬於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呢?還是屬於…… 答:達摩祖師傳下來的。 問:我們屬於達摩祖師的。 答:漢密。 問:屬於漢密。 答:漢密就是達摩祖師傳過來的。 問A:藏密也是達摩祖師傳的,但是不一樣。 答:藏密,它叫印密,印度的密宗。 問:它好像蓮花生那個體系。 答:藏密多,比較多。 問:哦,它體系比較多。 答:它有蓮花生體系,有阿底峽體系,還有大乘佛教的體系。 問:還有原來的苯教體系。 答:還有唐密的體系,都有。它的體系比較多。 問C:師爺那一脈他們頌那個什麼祈請文上面不都是阿底峽。 答:法王第一阿底峽,它覺囊派,阿底峽就是覺囊派。 問:阿底峽是覺囊派的? 答:覺囊派,覺囊派就是黃派的前身。 問:哦,黃教的前身。 答:黃教的前身就是覺囊嘛。 問:難怪現在覺囊跟我們緣份還挺好的。 答:那是啊,你看這啥都是黃的。 問:那不是這個,土旦喇嘛不是還有心中心傳承嘛。 答:對,他也是覺囊。 問:他是覺囊的。 答:十輪金剛嘛。
問:龍天護法對我們的護持,我就想問一下,龍天護法具體解決我們生活、修行當中什麼問題?然後諸佛菩薩又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 答:這個比較微妙。龍天護法解決的問題都是讓你想不到的,你想得到的,你自己可以解決,不需要他來解決,他解決的是你想不到的。而且即便是解決了,因為他也是沒有什麼形象的,即便是解決了,你也只能夠說:“哎呀,按道理憑我的能力,是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但是莫名其妙解決了。”那還是龍天護法在護持我們。 好比我們普渡寺,那年我們種沉香,普渡寺的那兩口井的井水用完了,再也打不出水來了。那沉香樹還有好大一部分沒水,因為那個沉香樹一種下去,首先要澆定根水,那兩口井的水都不夠澆整片沉香林的定根水,沒水了。沒水了怎麼辦呢?一看,那個天空萬里無雲,那天那個天特別美麗,全是藍的,怎麼辦呢?那只能祈請龍天護法幫助我們,那我們就求雨,跑到普渡寺大雄寶殿裡面求雨,念大隨求,念了半個小時。然後感覺到有一陣風從那個門口吹進來,我們這脖子感覺到涼意了,就可以了。那天那個天氣特別炎熱,我們還有師兄中暑了,暈倒了,大家又給他按人中,又搓這個穴位那個穴位,各種清涼油、精油什麼都用上了,弄了半天把他弄過來了。然後正好我們這個求完雨之後出來,他也醒過來了,他站在門口看那個天象:“這個天能夠下雨,夠嗆啊。”說完轉身就進去屋裡面休息了。他這句話剛說完,那些烏雲從四面八方就這麼集攏過來,從四面八方過來的,十分鐘不到,那個天就黑得像晚上差不多,然後接著大雨就下來了。一下下了一個多小時,你看這都不用我們去澆水了,它自動就已經澆水了。而且這一個多小時之後啊,那兩口井的水也滿了,然後這又恢復了陽光燦爛。到我們下午那個四點多鐘忙完了,我們就離開普渡寺了,奇怪啊,我們離開普渡寺大概幾十米,看那個路上,一點下過雨的痕跡都沒有,唯獨只有我們普渡寺那一塊下了雨。你說是不是龍天護法?所以說我們能夠想得到的,不需要龍天護法,想不到的才需要他。 問:您說只要心清淨他自動會來幫你,但是這種情況您又要用這個大隨求的咒。 答:心清淨也要求啊。 問:也要求的哦。 答:也要求,你不求那人家管你這些閒事幹嘛。 問:哦,都要求。 答:你要知道,這裡多了一點水,別的地方就少一點水嘛,對不對?肯定是從別的地方把雨水給調過來了。所以你不求就沒有這個機會,還是要求。 問:還是要求。 問A:您講的是用大隨求求雨啊? 答:大隨求可以求雨,好多都可以求雨。只是我們當時用的是大隨求求雨,其實大白傘蓋也可以求雨,六字明也可以求雨。求雨的法很多,主要是要有信心,而且心要誠,要有感恩之心。求到雨了還要感謝龍天護法,你不要自以為是啊,這是我的本事啊,那就下次求不到雨了,(眾笑)龍天護法不高興了。 問B:上師,我們上面有沒有龍啊? 答:有啊。 問B:打七開始到現在都下雨,太陽出來沒幾天。 答:那是,龍就喜歡下雨,所以就證明有龍。 問A:那也可以求它晴天哦。 問B:那你求它晴天。(眾笑) 問A:我不是問上師的嘛,我沒那個本事求它晴天。 答:你看沒有信心嘛,沒有信心就做不到。 問C:上一次東西沒有太陽曬不是求了嘛,就請上師求了的,大家也求了。都可以求,佛菩薩我們也是要求。 問A:求雨要結手印嗎?上師。 答:嗯,手印是一個方面,增加信心的一個方面。 問A:那就要結唄。 答:首先要有信心,才能增加信心,如果是沒有信心的話,你結手印也沒有用。
問:這個問題是親近活佛有什麼用啊?我是住在深圳市南山區,然後聽別的師兄說深圳市南山區就有一位活佛。我不知道這個…… 答:活佛太多了,你看我們這裡面多少位活佛,什麼叫活佛知道嗎? 問:不知道。 答:你知道什麼叫佛法嗎? 問:修行見佛? 答: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知道嗎? 問:略有理解。 答:說來聽聽嘛,什麼是佛教? 問:我目前的理解是,嗯…… 答:有十六個字,你聽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佛教,這一說就知道了。能夠活用佛法的人就是活佛,這是真正的活佛,就是要活用佛法。 問A:上師,我順著她那個問題再問下啊。 答:嗯,問兩下。 問A:不是說善惡還是有分別嘛,不是說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嘛,怎麼還要眾善奉行?那不是還落在善惡裡面? 答:是。就是人家幹了傷天害理的事,你還認為他是在做善事是嗎? 問A:不是。 答:那不是又怎麼了,你不分善惡嘛。 問A:哦,知道了。 答:壞的看成好的,好的看成壞的,不就不分善惡了,是這個意思吧? 問A:相上還是有啊。 答:不思善不思惡,是我們的自性,沒有善惡之說。但那你要用呢?用難道也沒有善惡嗎? 問A:哦,作用啊。 答:就是見性了之後還可以去殺人放火是吧? 問A:那不是,作用上還是有差別。 答:對嘛,那是。所以說還是要會用,不會用學了也白學,那就不叫活用了。 問B:那就不是活佛了。 問A:哦,對啊。 答:你看看你這個,自性非善非惡,那叫不二性。 問A:不二性啊。 答:不二性,性本不二。那行善跟這個自性有啥關係呢? 問A:嗯,它是自然的。 答:因為你認識到不二性之後,你用它在起作用,它能夠起大作用。弘法利生,那就是大作用,這個也是不二性的體現。那幹了壞事,也還是不二性的作用,但不是人心所向。既然不是人心所向,那就是違背了大眾的志願,“是人行魔道,不能見如來”。
問:有一次我想是弘揚心中心還是弘揚淨土好一點?我自己畫兩個圓圈,丟一張紙,請佛菩薩加持,這個紙丟在哪裡就選哪個,結果紙就跳到外面去了,所以我就沒有來找您灌頂。我說跟這兩個法門沒有緣。 答:你跟佛法沒有緣。 問:跟佛法沒有緣? 答:對,你是跟佛法沒有緣,不是跟這兩個法沒有緣。因為這兩個法門都是佛法,你說跟這兩個法門都沒緣,那就是跟佛法沒有緣。其實淨土就是心中心,心中心就是淨土,是相通的,只是名字不一樣。你是跟佛法無緣,不是跟這兩個法門無緣。 問:哦,跟法沒有緣? 答:跟佛法無緣,跟佛教沒有緣分。 問:跟佛教沒有緣分。 答:對啊,你生不起信心來,怎麼會有緣分? 問:其實有些道理自己是知道的…… 答:光知道道理沒有用,像我們都知道喝水能夠解渴,吃飯能夠飽肚子,你光知道這個道理不去行動,肚子會飽嗎?能解渴嗎? 問:就是立不住腳跟,理是懂,但是立不住腳跟。 答:所以說無緣,跟佛法無緣。 問:無緣,但是我還懂一點理論,但是沒有緣分。 答:緣分不深,淺淺的一點緣分。就好比人家問你:“你見過大海沒有,你嘗過大海的味道沒有?”你跟人家說:“我沒游過大海,也沒喝過海水,我只喝過鹽水。”鹽水就是大海的味道,但它畢竟不是大海。 問:我剛開始接觸佛教的時候,我就看母音老人的視頻。 答:他講那些你聽得懂嗎? 問:聽得懂。 答:聽得懂你還拿來分心中心和淨土?母音老人在講淨土啊,他只是在傳心中心法,但他講的都是淨土。你還是聽不懂,你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問:我覺得三個祖師,初祖是禪的代表,二祖是密的代表…… 答:你看又被你拿來分別了。(眾笑)禪淨密、淨土都是一體的,又被你把他分開了,把佛教分開來那就是外道,知道嗎?外道才把佛教拿來分開,佛教本來是一體的,拿來分開了就變成外道了,就不是佛教了。 問:然後初祖是法身的代表…… 答:你那都是打妄想,混淆佛教的概念。佛教這些概念到你那裡去了就給混淆了,成了你個人的判斷,你個人的認為。你最好不要講這些,講這些人家懂的要笑話你。 問:我一直這樣認為的。 答:你這是在打妄想。不要這麼解釋了,這麼解釋,你這些朋友不懂的就被你誤導了。 問:我沒有跟他們講這些。 答:你千萬別講,你今天跟我講就行了,因為你這些都是歪理。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是你自己的認為。 問:知道,知道是錯誤的。
問:說法上還是有些不一樣的? 答:真心就是禪,直心就是禪。禪指的就是不住,就是智慧的直心流露,這叫禪體,不管是什麼禪都要圍繞這個諸佛本位,就是我們所講的真心流露。這個真心流露也是定,所以也叫禪定,名相比較多。我們說如來禪,他是證得禪體之後,過去的祖師們要用《楞伽經》來做印證,來做考證。 問:《楞伽經》。 答:這個《楞伽經》是講什麼呢?就是講我們打坐過程中所翻騰的各種種子,用《楞伽經》來參這所謂的證者還有沒有見惑、思惑,我們所講的見惑、思惑這個說法就是來自於《楞伽經》。所以凡是用佛經來作為考證的,考證這個人是否見性,是否開悟,這就叫如來禪。就是說從釋迦佛傳承下來了,一直都是沿襲這種考證方式,就是用《楞伽經》來考。 那麼我們的超佛祖師禪也就是禪宗傳承到了我們中華大地,在佛經上稱這塊中華大地叫震旦之地,釋迦佛曾經預言將來這個大乘佛教大乘佛法將在東方震旦之地得到發揚光大,所以達摩祖師把這個法給傳過來。後來一直傳到我們東土五祖,基本上都是以如來禪的形式來印證。傳到六祖的時候是用《金剛經》來印證,但是都沒離開經典。到了六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需要再用佛經來印證了,當然也可以用,不離經義嘛。但是不用了,直接言下直指,言下見性,就是已經超越了佛經的作用了,所以這叫超佛祖師禪。這更是跟我們的自性相應,是自性的自然流露來作為印證,所以我們後人稱之為超佛祖師禪。 答:聽得懂吧? 問:聽得懂。 答:哦,聽得懂就好,我以為我說得不明白。 問A:那上師,可不可以理解為東土前五祖的時候…… 答:前五祖還是沿用如來禪,比較傳統。當然已經是有祖師禪的醞釀了,就是沒用得很通達,到了六祖之後就用得很通達。 問:這個也跟當時眾生的根性有關吧? 答:是跟你的根性有關。
問:上師,就是那個禪宗公案,大部分都是印證的是吧?都是印證的過來人不粘著、不住著的那個…… 答:這個你講得很好。禪宗公案它是設計一個時節因緣,這個時節因緣也叫機,時機,在一個特定的時機之下考一下你的根器,是俐落還是遲疑。所以這叫鋒,機鋒,這個鋒也就相當我們那個刀鋒利的那一面,它叫殺人刀,活人劍。就是在這個公案之下,能不能把人的妄心殺死,把他的智慧打開,所以叫殺人刀,活人劍。 問:那個公案就是在刹那間就…… 答:它也講時節因緣,不到那個時節因緣講它也沒有用。所以禪宗的公案不是用來解的,是用來參的。流落到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就喜歡拿來解。雖然是解,也能解出一點味道來,但是離實際相差甚遠。所以一般不給解公案。 問:就是不當機它沒有意義。 答:沒有意義。
問:上師我有個問題一直糾結,我說以後是到那個兜率內院去,還是跟著上師六道裡面轉呢?這兩個我沒辦法選擇了,我說等我以後修透徹了,我就知道選擇了,現在我沒辦法。因為我覺得六道裡面太苦。 答:這是一樣的,到兜率內院也就是為了更好地在世間弘法,因為我們是跟隨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不斷地上上下下。 問:在兜率內院修行的話,等彌勒菩薩下來我再跟著下來。 答:彌勒菩薩時刻都下來,跟著彌勒菩薩就是時刻都在入世度生。 問:哦,那要跟著你呢? 答:跟著我,我也跟彌勒菩薩,你跟著我不還是一樣,還是要跟著彌勒菩薩。但是你要發大願,要跟著彌勒菩薩,不能跟著我,跟著我你的願力就小了。 問:我現在這兩個還沒搞清楚,等我修到以後聰明了,開智慧的時候,我就知道怎麼選擇了,現在我還迷糊呢。 答:跟著彌勒菩薩嘛。
問:上師,那子母光明是怎麼說? 答:子光明,母光明嘛。 問:哦,對對對。 答:子光明,母光明它是有對立,有差別。 就是你看到一個光很亮,我們就說這個叫母光明。 問:那子光明呢? 答:子光明就是自己,你要迎合上去。 問:那迎合上去就坐在那個光的下面? 答:迎合上去了之後,就不存在子光明母光明了,這光明就是一體的。
答:你修行幾年了? 問:剛開始學,連幾年都談不上,剛認識你的時候什麼都不會。 答:你不是老修行嗎? 問:沒有啊。 答:修得很老了不是老修行?修得越來越老了。 問A:他還沒有回覺過來。 答:對,回覺期,三十五歲以前是吧? 問:三十五歲前,三十五歲以後不知道。 答:你今年幾歲了? 問:三十五歲啊。 答:那是,你是三十五之前學的,你的回覺期是三十五歲之前。人家佛教定的回覺期有三個,第一個階段是十六歲以前。 問:十六歲以前沒學過。 答:對,你是第二階段三十五歲以前。 問:三十五歲以前,也是剛三十五歲的時候。 答:那還是三十五歲以前,然後第三個階段是六十歲以前。 問:那我屬於第二階段嗎? 答:你屬於第二階段。 問:您屬於第一階段嗎? 答:我是第一階段。 問:為什麼上師在十六歲的時候能碰到佛法,為什麼我們要到三十五歲的時候才碰到。 答:這得問老天爺。 問:老天爺不回答。 答:老天爺不在回答嗎?“嗡嗡嗡嗡嗡”,(天上飛機經過的聲音)不是老天爺在回答,你沒聽到啊? 問:還有第三階段是吧?到第四階段的時候…… 答:沒有第四階段,就三個階段。 問:那我屬於第二階段。 答:對,沒有第四階段。 問B:你也已經不錯了,你沒聽人家說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你這也是第二,也算可以了。 答:對,還挺幸運,趕上第二班車。 問B:不錯。 問:第二班、第三班都不錯,能趕上車。 答:能趕上尾班也不錯。 問C:前三名。 問:前二名啊。 問C:哦,你是前二名。 問:前四名就完了。 答:沒有前四名。 問C:六十歲以後要往生了。 問:那六十歲以後是不是學佛就很難了? 答:不是說很難,就是這輩子才開始學的,六十歲以後。 問:那我也這輩子開始學的? 答:你這第二個回覺期以前就是修行人,你看你那大腿上有一條龍。 問:就是一個記號,又不是龍。 答:不是龍啊? 問C:你是第幾名? 問A:我是半個第二名,剛剛巧第二名。 答:這是我們漢地的說法,藏地那邊第三階段是四十六歲之前。西藏那邊,四十六歲以後的你去求法,他們就不傳了,過了四十六歲他們就不傳了,西藏是這樣的。我們漢地是六十歲以前,所以你看寺院裡也是,六十歲以後的不給剃度了,不給受大戒了。 問:是不是第一階段的根基就更好一點,就像上師這種。 答:是啊。 問:那他第三階段的是不是前世沒修過,今生碰到佛法的? 答:一般是這麼說,它之所以叫回覺、回覺期,就是這個意思。你過去修學過的,種子種下來了,到這個階段了,忽然間想要學法了,想要修行成就了,想要求解脫道了,這就叫回歸覺悟之道,所以叫回覺期,分三個階段。 問:不是,我這個過程好像信心不夠強烈呀。 問D:你很可以了,我們都羡慕你,回覺期第二期。 答:對呀,都開始羡慕嫉妒恨了。(眾笑) 問E:上師,那信佛算不算啊? 答:算啊,信佛。 問E:信佛就算了? 答:就是啊,沒錯。 問E:哦,從那一刻相信就是開始了。 答:從信開始,不是說從你成就開始,從信開始。 問E:是,但是沒有修行。 答:信就是修啊。 問E:哦,信就是修。 答:信就是修的開始。
答:淨土宗?這樣吧,先給你講淨土。什麼叫淨土?佛經上說得很清楚:心清淨就是國土淨,國土淨就是一切淨。所以,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所在的國土就是清淨的。你所看到的人和物,一切事境都是清淨的,這就叫淨土。所以,在在處處皆是淨土。這在在處處怎麼說呢?這在在處處就是我們所講的諸佛淨土,十方世界皆是淨土,淨土的意義是非常深廣的。那諸佛世界我們所知道的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那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哪個世界出生啊?你知道嗎? 問:婆娑世界。 答:在我們這個世界。那我們這個世界佛又說是娑婆世界。為什麼叫娑婆世界呢?因為娑婆世界它有六道眾生,所以叫娑婆世界。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不容易度化,很難度化,心如頑石,所以叫娑婆世界。雖然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難以度化,難以調服,但是因為在釋迦佛的慈悲心感召之下,這麼多年以來也已經度了不少眾生,度了不少信念堅固之人。 釋迦佛菩提樹下一座坐了四十九天,到第四十九天正好是臘月初八的晚上,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成佛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奧妙,所以他說了一句話:“善哉,善哉,原來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他發現了這麼一個秘密,接著他又發現了眾生心如頑石,難以調服,難以度化,所以他當時就想走了。後來是諸天菩薩,現于其前,跟他說:“雖然這個世界的眾生,心如頑石,難以調化,只要你有慈悲大願,還是可以救度有緣之人。”這樣子,釋迦佛就答應了,就留下來,留在這個世界上弘法渡生。所以說,佛不渡無緣之人,也是這麼來的。 經過釋迦佛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現在所講的,從釋迦佛見性到現在,我們佛教已經存在了兩千五百六十一年了,這是從佛滅之日開始算。如果是包括佛出生的年月開始算,那就是二千六百多年了。雖然說,跨越了兩千多年,我們所運用的佛法,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言說,還是釋迦佛的方法,所以我們還是釋迦佛的弟子。那麼,這麼多的佛弟子,既是佛的學生佛的弟子,同時也是佛法的傳承人、繼承人。所以我們這些人是在釋迦佛的指導下修行過來的,那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娑婆淨土。這個跟佛經上所講的是一樣的:有佛誕生之處便是淨土。我們這個世界有佛誕生,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了,所以我這就是釋迦淨土,也叫娑婆淨土。這個世界有六道輪回,同樣也有諸佛菩薩,所以這個世界又屬於凡聖同居士,就是凡夫跟聖人共同生存在一個世間,叫作凡聖同居士。 問A:現在所說的淨土,那時候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答:這個是這樣的,如果有個地方可去,就不究竟。什麼叫佛啊?佛是入涅槃,但又不離世間,叫作不即不離,既不離世也不入世,這叫作涅槃相,涅槃境界。所以說佛是無出入之說的,如果說釋迦佛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是釋迦佛,因為佛是無來無去,所謂如如不動,無所從來,所以簡稱叫如來。 問A:《阿彌陀經》說要我們…… 答:阿彌陀佛是誰的化現你知道嗎?你聽阿彌陀佛是聽誰說的? 問A: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 答: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無論是哪一尊佛,只要是釋迦佛說出來的,那麼這些佛全部是他的化身佛。所以本師釋迦佛也叫報身佛,他講《阿彌陀經》,那麼,阿彌陀佛就是他的化身佛,他講藥師法,他講《藥師經》,那麼,藥師佛就是他的化身佛。因為我們不是聽別人說的,我們是聽釋迦佛說的。我們既然是在釋迦淨土,是釋迦佛的弟子,我們就先當好釋迦佛的弟子,對不對?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界,我們都不當釋迦佛的弟子,那有什麼名稱可以證明我們是佛弟子呢?那你剛才的那種思想說連釋迦佛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A:沒有。 答:沒有哦。或者不是你一個人說,我也曾經聽說過,說連佛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言說是不瞭解佛教的人說的。 問B:他不是說佛,在那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講過這個。 答:你們讀佛經是片面的,為什麼呢?我們所講的淨土宗,他唯讀五部經,淨土五經,其它經不讀。他認為其它經不究竟,或者說其它經跟淨土無關,他不讀,他唯讀五本經,淨土五經。這是一種偏見,你唯讀淨土五經,那麼你對佛教的認識只是在這五部經當中,五經一論,只是在這六本書裡面,而對我們佛教浩瀚大海是看不到的,只看到眼前這一碗茶。這個知見範圍就小了,而且心量也就變小了。你要跟他說禪宗七經你也要讀,他不讀,他說我唯讀淨土五經,別的經我不讀,跟淨土無關,他是這麼認為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不是正知見。佛何止是講西方淨土啊?他還講東方淨土,我們這早晚課裡面都有東方琉璃世界,東方琉璃藥師佛。那麼,既然都念到這個名號了,念到名號就已經是皈依了,那你還要排斥他嗎?但是在我們淨土宗好多師兄和師父是排斥的,他雖然念歸念,但他內心是排斥的。他不認可東方琉璃國世界,他只認可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一種偏見,不是正見。 正見是你要瞭解我釋迦佛的本義是什麼。為什麼要講一念專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它是有條件的,往生任何一個佛世界都有條件的。好比我們大眾師兄們說,你看我能夠修學那個法門?跟哪個法門相應?跟哪個淨土相應?因為有十方淨土,所以這十方淨土,如何跟我們這些學佛之人相應,那就是你的願望在哪兒。你的願望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你的願望是往生東方琉璃國世界,那麼你就跟藥師佛相應,這個就是大家的願力所造。所以這佛經上就說了,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國世界都是諸佛菩薩與大眾願力所造。願力所造的,並不是我們坐火箭飛船了可以飛到那個世界去,飛不到的,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一個物質世界,它是精神世界。所以你坐飛船、坐火箭是到不了的,你唯有當下一念清淨,跟這個世界相應,方能往生。所以這個世界,有精神世界,有物質世界。我們現在天文能發現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構成的世界,不是精神構成的。精神構成的世界是在在處處,無量無邊,包括在這個物質構成的世界當中。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並非在西方,而是在眼前,在當下。你的心念清淨就是淨土,你的心念亂七八糟就是五濁惡世。並不是說:“唉呀,我們往西方去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好啊,我們坐火箭去看看有沒有,所以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心念清淨,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不是你坐火箭飛船就能夠去的。 問A:但是這個標準很高,很難,非常難。 問C:這師兄每次說很難。 問A:就是說清淨太難了。 答:難是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清淨,所以你認為太難了。如果佛弟子都這麼難,那誰才能夠清淨?佛弟子你都說這個清淨太難了,那麼這個清淨是對誰來說的?難道不是對佛弟子說的? 問D:上師我今天給師兄聽您的開示…… 答:過去心不可得。我們做開示要當機,當面才當機。師兄你在海口,我在這裡用電話跟你打,這就不當面,不當面就不當機。 問D:他說上師這個是最高法,這個很難,他這樣講。 答:對啊,比珠穆朗瑪峰還難哦。這個難和易是自己定的,而跟這個法沒有關係。師兄們喝茶,不能夠光聽話,還要喝茶。(眾笑)其實我們說,伸手拿這個杯都很難,有很多人躺在那裡,你叫他拿杯,他很想喝,但就是手動不了,很難。為什麼難呢?因為身體壞了,用不了了,所以就很難,拿個杯都難。我們說“很難很難”,這個難和易,它是有條件的。 問A:這個就是怎麼樣才難,怎麼樣才易,請上師作作開示。 答:好,要說難說易,我們得從娑婆世界的眾生開始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六道眾生。除了人道之外,其它那五道:天道、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這五道又叫五趣雜居地,如果加上人道就是六趣雜居地,你看這六類眾生,都混成一體,在這個世間生活,所以叫六趣雜居地。那為什麼要講五趣雜居地和六趣雜居地這個說法呢?如果排除人道在外,只講那五趣,只講那五道,就叫五趣雜居地,五趣雜居地的眾生是互生的。這輩子走了,就到下一道去,又換了一個道,五個角色輪流換,所以叫五趣雜居地,也叫五趣雜居土。 為什麼要把人道排除在外呢?因為在六道輪回當中,人身是第一難得,人身是最難得到的。所以我們佛經上經常講個比方,一個指甲蓋裡面的細菌就有好幾十億,上百億都有,每一個細菌就是一個眾生。我們這個地球有多少人類?你現在就說,估量了包括黑戶口在內,算不到人口裡面的,總共不就七十億人嗎?這七十億人跟這個世界,這個朗朗乾坤裡面的所有各類眾生算在一起,是一個極小極小的數目。所以說人身第一難得,所以在佛經裡面就講了:人身第一難得。 除了人身之外,那五道角色是互相輪轉的,很容易得,就連天道都很容易得。他只要不做惡事了,他造的惡業少了,身體輕鬆了,他就往上走,就到了天道去了。那一旦造業多端,身體發沉了,就到地獄道、到餓鬼、到六畜道去了。 所以只要他的作為上,善道跟惡道所種的業識種子,哪一部分多,哪一部分少,他就到跟他相應的道裡面去。唯有人道是最難得的,想到這個人道來必須具足菩提種子,才能夠到人道來。像我們這個世界這樣的世界,娑婆世界,像我們這個地球一樣的世界,在整個宇宙當中有無數個,能夠有人道出現的世界不多,很少。因為人道很難得,所以能得人生已經是難中之難。佛經上就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你能夠得到人生已經是很不錯了,已經福報很大了。因為你具足了菩提種子,你才能夠成為人生。 既然是“人生難得今已得”,在這七十多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夠生在佛中之國?就是能夠聽聞到佛法的國家,叫作佛中之國。有多少人能生在佛中之國啊?目前我們全世界七十億人口,在佛教國家裡面出生的人口大概有二十四億,就是這二十四億人是生在有佛教的國度裡,差不多就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生在能夠聽聞到佛法的國度裡。那麼,能夠出生在佛中之國之人,又能接觸到佛法的有幾個人呢?現在全世界學佛的人數,就是信仰佛教的人數,大概有八個億,就是全球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比十分之一稍微多一點。 所以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麼難的事情我們都已經得到了。那麼既然能夠聽聞到佛法,在聽聞佛法當中,當生實信者,又不多了。我相信佛所說的,叫作當生實信。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能夠聽聞到佛法,當生實信者,是與無量諸佛的因緣,那叫無上相應,才能夠當生實信。而且他這個相信是真實不虛的,這個我相信,佛經上所講的一切我都相信,這叫當生實信,這就更難了。在佛弟子當中,很多人都是將疑將信,半疑半信,都不能夠說得上是當生實信。那我們當生實信是信什麼?你知道吧?信什麼?信諸佛所說的是真實不虛,不誑語、不妄語。佛所講的,我們諸佛菩薩所講的都是真實語,所以我們對這個是確信不疑,一點懷疑都沒有。那麼要建立這種信念,就不容易了。那這種信念怎麼樣去建立呢?那麼你要聽聞正法。你所聽聞到的是正法,就是哪位大德跟你講經說法,你要聽聞到他所講的是正法。什麼叫正法?這個就是我們要知道的,什麼叫正法。正法的依據從哪裡來?這個就是我們每一位佛弟子,我們講福報,這個福德因緣夠不夠,你這個福報夠不夠,福報夠了你才能聽聞到正法。而且聽聞到正法的同時,還確信無疑,很堅定地承當下來。 所以這裡有一個如何去判斷什麼是正法。我們佛法是有標準的,不是沒有標準的,是有標準的。標準的依據就是佛所說的三法印,或者說是四法印。三法印跟四法印是一回事。什麼叫三法印?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叫三法印。如果再加上一個有漏皆苦,就叫四法印。什麼叫漏?漏就是執著,有執著你就苦,一切苦因皆由執著。衡量是不是正法的標準就是依照三法印。就是這個人他所講的佛法,是不是依照佛經來講,講的東西裡面有沒有偏離正法的依據。我們所講的諸行無常,就是人的一切行為舉止所體現出來的就是無常相,都是生滅相,所以都是無常相,這叫作人的一切行為舉止皆是無常的。如果你把他的行為舉止,當成是聖人的行為舉止去看待,那麼就是著了相,著了無常相。就像我們《金剛經》上所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A:就是它這個不執著很難。 答:嗯,好。你有沒有呼吸?你執著呼吸沒有? 問A:沒有,沒有這個意識。 答:那你沒有執著呼吸,你還一直都在呼吸,那這個呼吸難不難啊? 問A:不難。 答:不難。離開了呼吸,你還有什麼作為可以作的?還有什麼執著可以執的?你告訴我,離開了呼吸,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去執著的? 問A:呼吸都沒有執著,別的是沒有了。 答:對。所以你不能夠說:“唉呀,不執著很難。”怎麼會難呢?我一讓你認識一下,你就說不難了。離開了呼吸有了萬法。 問A:從理上可以做到,但是事上做不到。 答:你這個呼吸是理論還是事實啊?你告訴我。 問A:這是事實啊。 答:那是啊,那你怎麼說這個理論可以理解,事實你接受不了呢?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就從你的呼吸開始講,這個叫本位,本位不離,你無論說什麼法,都不能離開本位,我們講的是本位。那你要按照別的人講,本位是最難證到的哦。那我現在告訴你,你不是已經體會到了嗎?這是本位,你這個呼吸有沒有煩惱啊? 問A:本位是沒有的。 答:你告訴我呼吸有沒有煩惱?有沒有? 問A:沒有。 答:有沒有執著? 問A:也沒有。 答:有沒有妄念紛飛? 問A:什麼都沒有。 問E:自然顯現。 答: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紛飛,有沒有顛倒夢想? 問A:什麼都沒有,空的。 答:沒有,這些都沒有,就是本來清淨,所以本位就是清淨的。清淨就是沒有執著的,這就是本位。能體會到吧? 問A:體會到。 答:你幹嘛不說:“哎喲,這個清淨太難了,這個不執著太難了。”難是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本位,所以就很難。 問A:不是,理上可以。 上師:又來個“理”了。我問你,你這個呼吸是事還是理嘛?你整天抱著個理。什麼叫理啊?通過思想表現出來的就叫理,思想決定道理。道理從哪兒來?從思想來。我跟你講啊,我不跟你講道理,(眾笑)我是不跟你講道理的,因為道理要打妄念,我們不須要打妄念。我們講本位。 問A:可是我肚子餓了就忘了本了。 上師:肚子餓難道不是本嗎?餓的不是你嗎?餓的不是你自己嗎?難道他肚子餓,你也知道餓?餓的就是你自己本身,你本身就是本位。難道不是本位嗎? 問A:上師講的是大法。 問C:他總是說是大法,太難了, 答:難,是你給自己定了一個“難”字,很難啊。我問你呼吸難不難?問A:不難。 答:如果沒有了呼吸,還有什麼東西是難的? 問A:變得也不難了。 答:對啊,什麼東西再難也與你無關。(眾笑)所以呼吸都不難,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呼吸,那有什麼事情是難的?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人生難得今已得”。這個人身是最難得的,這個呼吸是最難得的,我們都得到了,還有什麼是難的?如果說還有再難的東西就是你自己有毛病。(眾笑)你的思想把一切都看成難了,所以這就是自己有毛病了。 問A:承當不了,自己承當不了。 答:承當不了啊?呼吸承當得了不?我們是每一句話都沒離開本位,呼吸你承當得了不? 問A:不用承當。 答:就是嘛,呼吸你都不承當,還有什麼東西值得你去承當呢?剛才告訴你了,呼吸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清淨的。那麼,你做什麼事情離開呼吸了?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離開呼吸的,對吧?所以說什麼事情都沒離開這個清淨的呼吸。那至於那些事情為什麼不清淨呢?因為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已經忘了自己的清淨,所以你所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清淨了。因為這是根本,這是本位,你已經忘乎本位了,所以你做出的事情就是五濁惡世,已經離開了清淨心,那就叫造業。 問A:所以就是這個不忘就很難了。 答:不忘根本嘛。我們習大大說:“不忘初心,牢記根本。”,初心就是根本,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不忘初心,牢記根本”實際上是一句佛教的、佛經上的話。 問A:淨土宗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也把他當成根本來念,也可以吧? 答:那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本義是什麼。知道嗎?你能告訴我阿彌陀佛的本義是什麼嗎? 問A:本義是四十八大願中的大願,這個可以嗎? 答:錯了,錯了。四種無量,聽說過吧?阿彌陀佛的名號代表四種無量。哪四種無量呢?第一種,無量清淨。你的呼吸清淨嗎? 問A:清淨。 答:清淨。這無量清淨,這清淨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叫無量清淨。第二種,無量平等。你的呼吸有分別嗎?有沒有分別執著? 問A:沒有。 答:沒有。沒有就是平等,所以無量平等。我們的呼吸是等持的,沒有分別的。沒有說你這個男人的呼吸跟女人的呼吸不一樣,沒有男女之分。沒有說高人的呼吸跟矮人的呼吸不一樣,所以說,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說你的呼吸是黑的,我的呼吸是白的,沒有這個分別對立,它是平等的,所以這叫無量平等。 無量清淨,我們的呼吸是清淨的,你體會到了,不光是你的呼吸是清淨的,我們在座的各位呼吸都是清淨的。到北京遇到那個霧霾的空氣,不清淨了,唉喲,難受啊,趕緊跑吧,跑到海南來了。因為,他本位是清淨的,遇到污濁的東西,他會難受。就好比一個持戒律比較嚴明的人,你接觸到哪些污穢的東西,你會選擇逃避,回歸到清淨當中。所以這個是對自己的清淨心已經是有了主動的把握,才有這個力量。遇到事境,馬上回歸,當下就清淨了,這個叫觀照,迴光返照,回歸自性。這也就是我們念佛返聞聞自性,也是這個意思,就是回歸清淨本位,所以叫無量清淨。 第三種,無量光明。因為我們的自性是光明的,所以體現出是無量光明,也叫無量光、無量壽。第四種,因為是無量,四種無量,就代表永恆不變,所以用一個壽字來代替它,比長壽還要長壽,所以只能用這個壽字,勉強夠得上無量。所以叫無量光、無量壽。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義。那阿彌陀佛在哪裡呢?在每一位念佛者身上,誰念阿彌陀佛,誰就是阿彌陀佛。好比我一見到師兄你:“阿彌陀佛。”你看,不是喊你叫阿彌陀佛嗎?你就是阿彌陀佛嘛。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在西方了?明明就在我面前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念佛的當下,佛就在你眼前,不在西方哦。這就叫淨土,你的心是清淨的,你在的地方就是清淨的。你在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就時時刻刻跟我們在一起,這就是淨土,所以並不是說要跑到西方才是淨土。 人家一說:“西方才是淨土。”西方不是英國、法國嗎?那裡會是淨土嗎?那我再告訴你,為什麼叫西方?佛經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西方是什麼意思啊?這個西方代表的是圓滿成就。我們中國人有一句成語叫東成西就。“西”就是圓滿成就。知道了吧?東成西就。所以,由東至西就是一個圓滿。我們為什麼說由東至西啊?太陽不是從東邊升起嗎?到了西邊落下,周而復始,就是一個迴圈。所以這個迴圈也代表著我們的修證,也是由開始發願,因為東邊表的是事業部,事業部也叫發願部,由發願部到成就部,它有一個過程,所以由東至西。你這個修學佛法,要發大願,這大願就是事業部,東邊屬木,木就代表事業。西邊屬金,金就代表著圓滿成就。所以叫作東成西就。所以佛經上用西方來表圓滿成就。也就是說,你要圓滿成就了,你才能夠到諸佛世界去。當然,這個來去是一種方便說,並沒有說我坐飛機跑到那邊去,沒有這個動作,這個來去,它這個來去只是一種表法。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我們所講的諸佛世界,都在圓滿成就當中。 那諸佛世界有多少啊?十萬億佛世界。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有多少啊?七十億。七十億跟十萬億相比,哪個數量大啊?所以諸佛菩薩是無邊無際。因為諸佛菩薩的數量不可思議,無邊無際,所以度眾生起來很容易。十萬億個佛菩薩度這七十億人,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是不是啊?怎麼到師兄你那裡變成很難的事呢? 我再跟你講淨土,我們講淨土不是講淨土宗,淨土宗是包括在淨土裡面的。為什麼說跟你講淨土?因為,淨土這個詞是佛教各宗各門的通用詞,而不是只有淨土宗才講淨土,各宗各門都講淨土。那我們所講的淨土,什麼叫淨土?心就是淨土,所以這個淨土唯心。我們《維摩詰經》上就說:“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淨,即一切淨,就是這個心清淨了,一切都是清淨的。 問A:上師這樣子說,我接受了。那坐禪也好,還有其它的法門,一些事相上的功夫來說,還需要怎樣做? 答:我們講打坐,好吧?因為我們有一些淨土宗的師父,他說我們不打坐。經常有些淨土宗的師父說,我們不打坐。你到他那個寺院裡面去,你說:“師父,我們要到你這個寺院裡面來打坐。”他會跟你說:“我們這裡不打坐,你不要來。”是不是不打坐啊?我曾經到一個寺院去,那寺院的出家師父就跟我說:“我們這裡不打坐,不歡迎你們來這裡打坐。”我就跟他說:“師父,我在你這個寺院裡面,看到有人打坐。”他說:“那不可能,我們是明文規定的,我們寺院不允許打坐。”我說:“我的確是看到了,他現在還在裡面打坐呢,你信不信?”他說:“我不信。”我說:“那我帶你去,我看到他在打坐了,我就把他請回家去,好不好?”師父說:“好,只要你看到有人打坐了,你就可以把他請回家去。”我就拉著他的手,到了大雄寶殿,一看三尊佛都在打坐。(眾笑)那要按照這位師父所講的,我可以把他請回去,那是不是要把大雄寶殿給拆了?我說:“你看,佛都在打坐,我們為什麼不打坐。你不是學佛的嗎?你不是佛弟子嗎?佛都在打坐,你為什麼反對我們打坐?你看哪個寺院的佛不打坐?那我們不是學佛的嗎?佛都在打坐,我們不學他打坐,我們還能叫佛弟子嗎?你還能說我們是學佛的嗎?”所以你就用我這句話,去看一看,哪個寺院沒有人打坐?
問:一位師兄說的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他是一位大功德主,做了很多功德,但是在臨命終前的時候,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然後就墮到畜牲道變成一條蛇。他覺得這個太可怕了。 答:你這個故事沒講完,這個大功德主很有錢,他有一座金庫。 問A:他是個國王,還是護持佛法的一個國王。 答:國王不是很有錢嗎? 問A:他死的時候,那個拂塵搞到他,搞得他很不高興。 答:對,生起了嗔恨心,蛇就代表著嗔恨。 問A:然後他就變成了一條蛇,一個大功德主,一個大國王護持佛法。 問:做了這麼多善事都變成一條蛇,然後我們做成這樣,真的是太難了。 答:這是告訴你什麼呢?你做的本事再大、再善,你只要有絲毫的貪嗔癡慢疑在,都要墮入畜生道。 問:所以他就覺得能夠成就太難了,他看了這個公案以後,覺得太難了。 答:是,那你先當到國王再說嘛。(眾笑) 問A:普通人都當不了。 答:你先當到國王再說嘛。國王都那麼難,何況凡夫,是這個道理吧?問:做了那麼多功德,就因為一念嗔恨。 答:所以告訴你起心動念尤為重要。這個國王他只是做善事、做善業,他並沒有種善根。什麼叫善根?清淨無為,名為善根。善根具足,就是你具足菩提善根。你的心要清淨,要有菩提大願,這才叫作菩提善根。你光是做功德,沒有用,功德再大,頂多也就是人天福報,出不了世間。所以你要行菩薩道,行菩提願,才能夠成為佛菩薩。這是因果,種菩提心,行菩提願,行菩薩道,這是因,因為有這個因,才會得這個果。你光是做好事,做供養,做佈施,沒有去行菩提位,是得不到成就的,頂多就是五趣雜居土裡面,將來得個好身體而已。這個跟你講故事的人,只講了一半,最重要的東西沒給你說出來。所以這一半就把你嚇得要命,哇,這個太難了,做了那麼多功德,連人生都得不到。 問A:這是起心動念,你要不起心動念,那種狀態…… 答:不起心動念那你不是木頭石頭了嗎? 問A:就是你不起這種嗔恨心,對境出現問題的時候,難免就會起這種心,控制不住,就是我們出不了。 答:我剛才不是教你方法了嗎?念念回歸本位,還會起嗔恨心嗎?念念回歸本位,看一看自己的呼吸清不清淨,看看自己的呼吸有沒有執著,有沒有煩惱,這個不難吧?我告訴你這個方法不難吧?對,你要用啊。所以,以後誰拿到掃把打到你,你都要馬上回歸,不要管他那把掃把,(眾笑)這方法多管用啊。 問B:那有人拿掃把來打我,我是先跑呢,還是先回歸?(眾笑) 問:其實這個能夠回歸本位的話,就要具備觀照能力,是嗎,上師? 答:師兄你會觀照嗎? 問:他沒有定力怎麼觀照? 答:亂講。(眾笑)我問你,沒問她。 問A:上師一說我就有,上師不說…… 答:回歸本位就是觀照,而不是要找個觀照來回歸本位,那頭上安頭了。要有方法。 問A:我們觀照力這種,還是須要點智慧的,是吧?就是上師說了,我們能馬上明白。 答:你知道呼吸是清淨的,這難道不是智慧嗎? 問A:這個是需要智慧的,但有些理解不了上師的語言。 答:你找個理解不了的人來,我跟他說,去找吧。明天找幾個來哦,(眾笑)誰理解不了的你就拉他過來。我們這個不需要理解,接受就行了。
問:上師,那我們就不要發願去什麼西方、東方那些世界嗎? 答:發願發願,發願也是一種表法,給大眾看。所以有很多大徳,他都已經到了清淨圓滿覺地了,但是他為了度眾生方便,他會勸大家念佛:“你們好好念佛,跟我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大家不理解他,認為說:“哎呀,這個老和尚修了那麼多年,還那麼糊塗。修了這麼多年還沒有開悟見性,還有個世界可去。”其實他是一種方便,他是老婆心切。弘法利生這麼多年,看到大家還癡迷在這個世界、那個世界上,所以他是一種懇切的表達。大家就誤認為這個老和尚沒有修證。怎麼那麼糊塗,修了這麼多年了,還執著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其實,老和尚是一種方便,自己都快走了還不舍眾生不舍大眾,還要鼓勵大家求生淨土。因為念阿彌陀佛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直接的,又是最清淨的,又是最圓滿的,所以它是具足了方便、直接、清淨、圓滿。所以老和尚們都喜歡用“你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你們要念阿彌陀佛”來鼓勵大家。 因為這個是最容易接引大眾的方法,你要教他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還有些人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他雖然在念“唵嘛呢叭咪吽”,但是他後面還要加上一句“阿彌陀佛”,“唵嘛呢叭咪吽阿彌陀佛”。(眾笑)那我們還是勸他要專一,其實你念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念阿彌陀佛也可以,殊途同歸。不管你念哪一個諸佛菩薩,最後回歸還是淨土。但有些師兄老要執著這兩者一起來,他什麼意思呢?他說這有雙重保險,“阿彌陀佛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唵嘛呢叭咪吽阿彌陀佛”,有雙重保險。他這個雙重保險是有分別見,什麼分別見呢?他說:“我念‘唵嘛呢叭咪吽阿彌陀佛’,萬一佛不來了觀世音菩薩還會來,萬一觀音不來還有佛來。”他起這個分別念。殊不知阿彌陀佛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都是淨土,殊途同歸。這個根據從哪來呢?因為千佛萬佛同一身,是一回事,你念觀世音菩薩就等於念了千佛萬佛,你念阿彌陀佛同樣也等於念了千佛萬佛。所以念這個阿彌陀佛比較直接、比較容易,誰都可以上口。 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所講的五門具足,“阿彌陀”五門具足。五門具足是什麼意思呢?“阿”就是無生門;“彌”就是不動門;“陀”就是解脫門;三者加在一起“阿彌陀”就是真如門;“阿彌陀佛”又是淨土門,所以它是五門具足,一個名號五門具足那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所講的諸佛菩薩的名號就是他的心咒,所以大家一問阿彌陀佛心咒是什麼?告訴你就是“阿彌陀”。觀世音菩薩心咒是什麼?告訴你就是“觀世音”。直接了當。 問:那光念阿彌陀佛能開悟嗎? 答:能啊。什麼叫開悟?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心清不清淨啊? 問:清淨。 答:心清淨就是開悟。因為清淨你就沒有迷惑了,沒有迷惑就不會顛倒,這就是開悟。所以說“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就是這個意思。 問A:上師,我念六字大明咒,我覺著好像念阿彌陀佛更清淨似的。 答:那你可以念阿彌陀佛,這要獲得無上相應,無上相應就是種智圓滿。 問A:這個問題好長時間了,一直想問。 答:是啊。所以我們跟大家說你可以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六字大明咒,法門要尋找相應而修。你這個就從觀音法脈回歸到彌陀法脈,這就是法脈不同。我們說這五門八脈,法脈不一樣,這個法脈就是以相應為修,你跟法脈相應,我就傳你哪一個法,跟哪一個佛相應,就傳你哪一個法脈,這就叫印心宗。印心宗就是時時刻刻保持無上相應,就叫印心,與諸佛菩薩與一切諸法無上相應,這就是印心宗。阿彌陀佛。 問:阿彌陀佛,感恩上師。 答:我說完之後是了無所得啊,了無所得。
問:請上師開示一下 “七返人間”。是指羅漢?. 答:菩薩、羅漢都一樣的。 問:原來是這樣。 答:七返人間要靠大願,沒有願他就不來了,他上去就不來了。要有大願,要有度眾生的大願,才可以七返人間。有些說:“哎呀,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再也不來了。” 問A:這種是小乘哦? 問:像我們不能往生的呢? 問A:有上師在。 問:有上師在一定能。 問A:上師答應長住世的。 答:不能往生,頭一回聽說還有不能往生的。 問B:沒信心。 問A:上師,我們修到明心見性就是初地菩薩了?(眾笑) 答:你自己給自己肯定。不一定的,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慧命是可以延續的,你過去世曾經開悟過、解脫過,再來的話他再開悟、解脫,我們所講的這個“地”會更高一些。比如過去曾經是初地菩薩再來,這輩子再打開有可能是三地、四地了。 問A:超越了,直接頓超? 答:對,它是可以超越的。 問C:這個也算是一個次第吧? 答:這個不是次第。這個“地”是弘法利生表現出來的,就是你度眾生圓融的程度,決定你的修證。比如說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就是素法身,剛剛打開本來,見到的是自己的素法身。這素法身是一點力量都沒有的,所以還要去保任它,這個時候你去跟別人講是沒有用的。 問A:沒有度的能力。 答:沒有能力,很多東西他啟用不來,他要自己熟透了,熟透之後他就可以方便應用了。所以這個就是多少地,這個修證是根據你度眾生圓融的程度體現出來的。 問A:對,一開始很想去幫人家,抓到個人就跟他講佛法。 答:對,結果講了講了,還是跟他喝酒吃肉去了,自己度不了他,反被別人度了。 問A:對,或者是招反感了,別人就覺得你很怪,是有那種心,沒那個力。那修我們這個法最高能到幾地啊? 答:最高能夠到“地地”。(眾笑)不要住相嘛,我們說這個真正有修證的是修無止境,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證到初地了,他不認為自己開悟,他會跟大眾說要修二地、三地才是開悟的;修到二地、三地他又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要四地、五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四、地五地他也不認為自己開悟,七地、八地才是開悟的,才是證道的;到了七地、八地也不認為自己開悟,只有十地以上才是開悟,這是修無止境。 問D:願力無邊。 答:對。到了十地菩薩怎麼說啊?等覺、妙覺才是開悟的;到了等覺、妙覺,只有釋迦佛才是開悟的,我們都是佛弟子,我們還要好好修,這叫修無止境。 問C:修越高越謙虛。 答:因為開不開悟同樣也是吃飯睡覺,對不對?沒表現出什麼大不了的事,人家說你開悟就開悟,說你不開悟那就不開悟,有什麼了不起?如果認為自己了不起,馬上就“起不了”了。(眾笑) 師兄C:就停在那裡了哦? 問A:不是要肯定自己嗎? 答:上不去了不就“起不了”了嘛。所以“了不起”跟“起不了”是在一起的。 問A:那不是要肯定自己嗎? 答:肯定是肯定啊,要承當要肯定。肯定是自己的功夫,不在於怎麼去表現。 問A:那就邊修邊利益大眾。 答:所以越精進修行他會越謙虛。大德都是很謙虛的,不是狂妄的,狂妄的肯定不是大德,肯定沒有修證。自認為了不起的肯定就“起不了”了,就是這個道理。越是精進修行的越能夠發現自己缺點很多,優點都在別人那裡,會虛心向大眾學習。
問:恨自己只有一個脖子。 答:你哪只一個脖子?你至少有五個脖子。手脖子、腳脖子不是脖子嗎? 問A:你看那個菩薩像,這裡也戴叫臂環,手環、耳環、項鍊,還有腳環。 答:還有腳環。 問B:各種環,唇環,嘴唇、鼻子都可以戴。 答:耳環。 問C:那也太多了吧? 答:你這個戴得多代表什麼知道嗎?代表執著。 問:所以我才不要嘛。 上師:不要也執著,執著個“不要”。以前達照法師經常喜歡講一個故事,就是他去讀佛學院的時候,那些佛學院的師兄、學長就跟他們作開示說:“我們出家人不能貪,怎麼樣才能體現出不貪呢?就是穿衣服要穿別人不穿的衣服,吃東西要吃別人不吃的東西,這就能夠把貪去掉。”這回達照法師跟他這一期的那些同學們就整天搶著吃別人不吃的東西,搶著穿別人不穿的衣服。就這樣子在佛學院過了四年,到了畢業典禮的時候,請了位專門是講戒的大和尚來做開示,大和尚往臺上一坐,就開示說:“現在的人就是貪。”一說到“現在人就是貪”的時候,達照法師跟他們這一期的同學們就想:“你看我們不貪啊。”結果,大和尚接下來說:“貪吃別人不吃的東西,貪穿別人不穿的衣服,這不是貪嗎?”(眾笑)達照法師一聽,滿是贊同:“說得太對了,我們這幾年都在貪啊。” 問D:應該是別人搶的咱讓,別人不要的咱撿來。 上師:你厲害,太厲害了。
問:練氣功的把身體調通之後,可以打通頂輪,這樣的話修我們心中心法,是不是很容易開悟啊? 答:沒有關係。 問:沒有關係? 答:沒有關係。 問:沒有任何關係? 答:沒有任何關係。 問:那我發現修心中心法的師兄,身體好的和身體不好的,打坐的品質差距是很大的。 答:也跟這個沒有關係。 問:沒有關係? 答:凡事不離三世因果,你要記住這個。因果也是根裡面的一部分。所以說學佛慧命是增長的,慧命增長也叫慧命相續。 問A:慧命相續,三世慧命相續。 問:密宗講打通七脈輪,打通中脈算成就了,這個有沒有關係? 答:是,但是這個不是氣功上所講的那些,你別把它混為一談了。用這個可以說明密宗的所有的修持他都是認取,先是種子觀,種子觀之後實相觀,各種觀,都是認取。他觀皈依境、觀佛世界、觀壇城、觀寶物,這些都是正能量的東西。觀完之後還要化掉,才能夠進入下一步的觀法。所以即便是正能量他也不執著,他還要超越它,所以這是觀行論的修持方法。那麼氣功是帶有執著的,這場感覺很美妙,出不來了,不願意放下,這個是不一樣的。 問:前段時間,我把元音老人那個教吐納法的視頻發給一個師兄,山東的,這個師兄以前身體不太好,打坐的時候腰是彎的。他按照那個老人教的吐納法練了三天,他那個腰馬上就直得很明顯,淫欲也馬上上來了,說明這個吐納法調整身心、身體是非常有效的。我的意思是不管是什麼東西,如果對我們修法有幫助,其實我們也可以採納一下,輔助我們修法。 答:這個提議很好。 問:因為我發現很多師兄打坐的時候腰是彎的,打坐不出效果,如果有其它輔助的方式,能讓他腰能直起來打坐,那不是…… 答:沒事的,這個腰彎的、腰痛的,我們都可以用打坐來治療。現實就是這樣,我們這個打坐可以治療很多種毛病。腰彎的,包括肩椎盤突出,都可以治好,就是通過打坐,就通過這個打坐就可以了。都有實例的,你問一下這位師父就知道了,他剛開始坐不了太長時間。 問:打坐還有一些治不了的問題吧?比如說肚子大、肥胖這種。(眾笑) 答:這個氣功也治不了。 問:鍛煉可以治啊。 答:是,鍛煉是可以,推腹輪也可以。 問:對。 答:但是那是屬於鍛煉的範圍。我們要求大家要鍛煉,像我昨天吃中午飯時就說了,這陽光很好,大家不要一吃完飯就回去躺著,走一走,動一動,下午那一座更好。 問:上師,上次你不是叫我們站軍姿嘛,就是練那個後背的肌肉,打坐的時候腰可以直,我發現練仰臥起坐也可以,把那塊肌肉正好練出來,可以拉伸到這個肌肉。 答:是,可以。其實鍛煉有很多種方法,我們剛才說這個站軍姿是第一步,馬上師父問了:“第二步是什麼。”真的有第二步,也是練腰的,還可以拉動膀胱經。這個你肯定做得了,來試一下,我示範給你們看。
問:上師,占察我最近用的比較多,是不是這個不是特別適合我? 答:最好不要用。 問:最好不要用? 答:最好不要用。 問:用了心更不定? 答:用了你會疑神疑鬼。 問:對對對,幫別人也別用啊? 答:反正該怎麼說我也說了,剩下就是該怎麼做你去做啦。(眾笑) 問A:沒聽懂,占察是什麼? 問B:占察跟那個算命差不多的意思。是這樣的嗎? 問C:占卜。 答:它不完全一樣,但也沒離開。 問:而且這個因緣好像經常改,一會兒占了是這樣的,可能過兩天它就改了。 答:無常是占得準的嗎?占得準就不叫無常了。 問D:這是叫諸行無常吧? 答:就是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你這裡面既有“常”,也有“我”,是不是障礙啊? 問D:你把那個般若智慧給它搞清楚。 問:那這不是佛教囉? 答:不是,用一用,佛法是應用一切法來度眾生,但不是用一切法來執著。一執著,你看我執、法執都在裡面了,你怎麼成就,怎麼解脫?但你要用來度人是可以的,一占察:“哎喲,哥們兒你命不好哦,那怎麼辦呢?發心修行吧。”這就改變了。所以你善用它,它就是佛法;你不善用它把自己都困在裡面了。 問B:自己都帶進去了。 問:對對對,是的。 答:所以什麼法不能用啊?我們也看風水,但是我們看風水也是為了幫助大家,為了讓大家好好地去修行。但是有人執著看風水來找我,我就說:“我不會,我沒學過。” 問B:上師都不用學,上師張眼就是風水。
答:有時候我們在外面吃過晚飯了,劉師兄走路不是不方便嘛,我陪他走,慢慢走,邊走邊聊。他問的問題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問得出來的。那天他是連續好多天一個問題懸在那裡,這個話沒有辦法誰去給他說透。他說:“佛經上說菩薩也有一念無明,這一念無明是什麼呢?菩薩怎麼還會有無明呢?”這個問題,他是反復參了好多天,成了他心中的一塊石頭,然後一路上走他一路上在問這個問題,我看他簡直眉頭都鎖了,很少這樣的。我就回他:“菩薩一念無明就是發願。”他一聽完,他說:“哎呀,你這個說法太不可思議了。”他說,“沒人敢說這個話。” 問:我錯過什麼了? 問A:一念無明。菩薩的一念無明是什麼。 答:菩薩的一念無明。我說發願就是一念無明,有眾生可度,就是發願嘛,那就是一念無明。 問A:太高了。所以他那天他說悟出來,羅漢也是外道,因為他沒發願嘛。 問:對。 問B:上師,那這裡沒有矛盾嗎?所有的佛都是由於發願他成佛的,但是這裡邊又有一個無明在?那這個緣起就…… 答:你讀《法華經》嗎?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這不是發願了嗎?他要不是為這個願來的,他來這個世間作什麼? 問A:他就是來度眾生的嘛。 答:“唯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問B:入佛知見才行。 答: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我們劉師兄說他參了很久,各個大德的開示都看了,就唯獨沒有人能夠把他這塊石頭給弄掉。 問C:這個是不容易的。 問:這句話的原話是什麼?我忘了。 答:他就是說“菩薩的一念無明是什麼”。經上都說菩薩有一念無明,那這一念無明是什麼呢?菩薩他是覺悟者,他怎麼還會有一念無明呢?他是參這個,他參不透。歷代祖師、高僧大德的開示他都不停地在看,就是沒有看到這一句。 問A:他沒有問你呀? 答:我們兩個人在一起,他才問我嘛。他就說:“哎呀,這個事情糾結很長時間了。這菩薩怎麼還會有一念無明呢?”就這個問題。“那菩薩的一念無明是什麼呢?你看他正遍知都是了,沒有他不知道的東西,他這個無明怎麼體現呢?”他就問這一句話。 問A:他就想不通為什麼還會有一念無明? 答:對,他這個石頭壓在心頭已經很久了。 問A:他為什麼不早點問? 答:要講時節因緣。他怕什麼呢?在眾人面前問,他怕變成一種誹謗。因為他看了歷代那麼多大德的書,夢參老和尚的書、慧律法師的書他是經常看的,他都在找,沒有人告訴他這一念無明是什麼。 問A:找到答案了。 答:他怕當眾說,有時候可能說完之後對菩薩們不恭敬。 問A:所以他一直也不敢問。 答:不敢當著大眾的面問。你看像心*空師兄也問了,發願怎麼會是一念無明呢?所以就要用佛經來跟你說,這個就得說透,不說透在你那就形成病啦。 問B:對,對,在我這也成病了。 答:他發願才能夠成佛,那發願怎麼會是一念無明呢?所以告訴你“有眾生可度”。
答:他是受到直指,當下見道了。他見道了之後,他肯定下來,毫不懷疑。 問:哦,承當。 答:對,他承當得好。而且那個時代的人心比較清淨。所以說他見道之後就跟我們現在的根塵脫落是差不多的,幾乎是一樣的。 問:他也是一樣的。 答:對,他是用這個來做一個案例,經常說,公開地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公案了。 問:哦,公案就這樣來的。 答:其實公案沒有什麼玄妙之處,它講的就是當機。當機,而且根利,公案就形成了,所以也叫“機鋒”。 問:對,機鋒,打機鋒。 答:也叫“機鋒”,“打機鋒”。公案是用來解說,打機鋒是用來考試,考考你們,看你們機鋒利不利。 問:哦,透不透得過。 答:對。 問:它也就是生活當中很平常的一些事情,突然借助這個機會,就抓住這個機會來考驗你。 答:對,機鋒就多了,公案一千七百條都是機鋒。你看一條公案它都可以用在很多人身上,所以機鋒就多了。 問:是,他是直指,就這樣見性。那個他們參話頭,那就一定要參到我們說的“大地平沉”一樣,那不一樣? 答:都要上根利器。 問:是,現在已經很少這種根器了,不適合了。 答:也不能說現在沒有,現在也有,而且修我們印心宗的法,就是提高你的根器。 問:嗯,提高根器。 答:有定力了之後,有慧力了之後,根器也就提高了。 問:哦,是是是。按老人說,有人說是用慧力打開的,我們是靠定力打開的,靠密咒加持。 答:一樣,定力跟慧力都有。 問:那是,定慧相等持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了。那也沒有說他就按直指這種,現在人他如果也敢承當的話……就是沒有經歷根塵脫落這個過程,他事情上透得過。這個又是不是也算見性呢?明心呢?還說他如果透得過,他必定會有這個過程呢? 答:你這個叫作假設,假設的東西我們都不講,沒什麼意義。知道吧? 我們不講假設。 問:那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如果就是見性的話,打開的話,它實際上,它算是有嚴格要求的話,還是在事情上去透得過? 答:反正要交流,總之要交流。 問:要交流,多溝通啊,多交流,多向上師請教。 答:嗯。
問:我還有一個知見問題。以前是看南傳一個法師講,他說三法印中有“諸行無常”,大乘既然講“諸行無常”為什麼還會講“常樂我淨”,他說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我還沒搞懂,那我也感覺既然說“諸行無常”,為什麼還有一個會強調“真我”?又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它是還有另外一套說法是吧? 答:佛法的理論在形成的過程當中是因根施教。根器不一樣他說不同的教法,這個叫因根施教。所以在判教的過程當中他有通、藏、圓、別,這個叫法不一樣。有通教,有藏教,有圓教,有別教,這個叫通藏圓別。所以在這個描述上來講就存在風格不一樣,風格不同。但是,它的依據從哪來呢?無論是通藏圓別任何一個教,它的依據都離不開《金剛經》,所以說《金剛經》是一切教法的總持,通藏圓別這四種教法《金剛經》裡面全部都有。好比我們說這個自性,《金剛經》對於自性的描述很清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麼我們所講的自性是無相的,那無相又何來“諸相非相”呢?我們說自性無相這誰都可以接受,前面所講,自性你拿不出來也畫不出來它是個什麼樣的,所以這個“無相”代表空。那麼“諸相非相”呢?雖然說它是沒有這個相的存在,但它可以起作用,所以又叫“不空”。這跟一心三藏又是一回事,“即見如來”。 問:這是圓教的? 答:對,所以如來自性就體現在“空”和“不空”當中,作用不同。所以你能夠把它圓融起來說,它就叫圓教;你把它分文別類去說它就叫別教;那麼你說的通俗易懂,能夠被人所接受,這個就叫通教;你說得它威儀具足,金剛利智,這個就叫藏教。所以藏通別圓這四個教義就這麼形成了,你怎麼說,說的都是諸佛自性。 問:就像上師現在開示一樣。
問:上師之前開示能所雙忘和根塵脫落有程度差別,是不是就體現在這個點上? 答:這個是歷代祖師都有開示,這不光是上師這麼開示。 問:是啊。 答:歷代祖師都是如實開示。 問:只有就是脫開認取那一刻,才叫根塵脫落,可以這麼講嗎? 答:可不可以等你去認知,你自己去印證自己嘛。你認取了沒有?你脫開了沒有?書你也看了,歷代祖師講的、上師講的你都看了。你什麼時候才認取啊?是脫開的那一剎那才認取,還是時時刻刻都認取啊?上師不是只講境界,上師說:“見每一個字都是見佛。”怎麼理解啊?每一個字都是見佛。 問:時時刻刻根塵脫落。 答:再進一步,見每一個人,見一切眾生皆是見性。見性是處處見性,不是在哪裡才見性。所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就是這個意思,見一切都是見性,不是見哪個境界才是見性。 問:是,怎麼去達到這點呢?(眾笑) 問A:我也想知道。又繞回來了。 問:做功夫就得找一個有經驗的人,是吧? 問A:又繞回來了。 問:有個進一步嘛。 問A:就是在理上我們能懂,但是您不是還跟我們講還有個親證嗎? 答:我跟你說,歷代祖師的親證到了我們這裡什麼都不是,它就變成了理論。理論就是這麼來的,因為我們做不到,所以就說:“哎,這就是理論。”其實這理論難道不是歷代祖師的修證嗎?他沒有修證他怎麼說得出來啊?那你沒有修證,你為什麼不說出來啊?所以說完說還是聽不懂。如何證到呢?你光是聽,不是證。就好比聽到鳥叫:“哎,這是什麼鳥在叫啊?”知道是鳥叫,但不知道是什麼鳥在叫。所以見一切相皆是佛相,你能接受得了嗎? 問:接受。 答:接受嗎?那你看到李宏志,你敢說他是佛嗎? 問:未來佛,未來佛吧。 答:不對,他自性是佛。 問:對。 答:哪有什麼未來不未來的?自性是當下的,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說他自性是佛,你說這句話誰都不會說你有毛病。 問:沒錯。 答:你敢說希特勒是佛嗎? 問:自性是佛嘛。 答:對啊,你說自性是佛就對了,他是自性佛。這話沒有毛病。問B:這佛是覺悟者,那個魔是什麼呢?沒有介紹過魔是什麼? 答:執著就是魔。 問B:執著是魔,我還以為跟佛對立的。 答:執著就是魔。
問:所謂的中脈實際上也是一切唯心造的意思是不是? 答:中脈是有啊。 問:中脈是有。 答:但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氣脈。 問:嗯,對呀。 答:中脈叫光明輪,它跟我們自性是一體的。 問:那就跟經脈這些,跟奇經八脈呀這些,有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答:沒有關係。 問:嗯,沒有關係? 答:一點關係都沒有。 問:那就是我們這個心念耳聞,就能夠做到這一步? 答:它是這樣的,你想通中脈,那就得用觀想的方法,而不是觀照。 問:那我不追求這個東西啊。 答:你可以追求,但是你要用它的方法才有用。所以你靠我們氣機發動去通中脈,那你還不如觀照算了,觀照也可以通。 問:那就沒意思了。 答:因為它就是自性光明體,也叫光明輪。 問:光明輪。 答:對。 問:那我們心念耳聞就全部超越這些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答:你不求就是超越。 問:哦,對呀。
問:我是自從那個來,也是社會脾氣,習氣很重的人。 答: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到全是你的菩薩行,羅漢相、菩薩行。 問:我覺得我的習氣還是很重的。 答:我看是煩惱很重。 問:但是這次打七,覺得沒有脾氣,任何人怎麼說,都不生氣的。 答:對,能被菩薩們說一下那是無上的福報。 問:有體會,有體會。 答:所以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罵我謗我的人都是來成就我。所以這個叫無上加持。 問:每天事情做得多,體會就越深。 答:對。所以你看我們祖師就有一個偈子: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沒有冤家那這個道場還不夠莊嚴。 問A:這是多麼瀟灑啊! 答:你欲修最上乘,塵勞做資糧。
問:上師,南傳佛教為什麼要說在家人只能證到三果,只有出家人才能證到四果? 答: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家人放不下很多東西。南傳佛教的戒律,跟我們漢傳佛教還不一樣,出家人整個生命是交給寺院的,不能有半點自己的東西,所以他是全部都要放下。出家僧眾,就是三衣,除了三衣,就是一缽,沒有別的東西了,連錢都不能碰,他是守金錢戒的。南方悶熱,他那把扇子是有拉鍊的,有人要供養佈施錢財給他,他把拉鍊打開,把錢放到裡面再把拉鍊拉上。然後,這個扇子既能夠扇風,又是一個錢包,這個錢他手是不能夠觸摸到的,完全不能碰到。然後錢裝滿了,就舉著這個扇子,回寺院去交給管賬的。管賬的是大比丘,他受的戒律更高,而且他是管整個寺院整個道場的戒律,戒律深,才有資格去碰這個錢,他是很嚴謹的。他的出家僧眾完全是分文都沒有的,真正是一塵不染,所以他才能夠跟四果相應。在家人做不到這一點,錢財、女人、房產一個都不少。 到了漢傳,不一樣了。漢傳的居士,他不但要承擔自己的修行,還要供養僧眾,做的事情更多,所以這個發心不同。在南傳當中有很多居士法當中,很多東西你是不能夠超越的。所以你看我們現在也有漢傳佛教說白衣講法,這個在南傳是絕對是不行的,但是在大乘佛教裡面可以。為什麼呢?文殊、觀音、普賢現的都是居士身,居士身就是白衣,他們傳的就是居士法,也是解脫法,也是菩提道。我們說維摩詰,維摩詰就是居士,他就是白衣,文殊還是七佛之師。 但是這些菩薩,在南傳佛教裡面是不存在的,南傳佛教說大乘經典全都是偽經,他們不認可,他們不認可這些經典的。那為什麼會存在這種問題呢?因為當初佛已經看到了,如果沒有大乘佛法的話,佛法在他入滅之後五百年就要消失了。就是佛滅度之後五百年,佛法就不存在了,這個是事實。當時的印度面積要比現在的印度要大,現在的印度只是釋迦佛時代古印度的三分之一。過去的印度包括到哪裡?緬甸、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的一部分、阿富汗都屬於古印度,還有斯里蘭卡。過去釋迦佛時代的斯里蘭卡,不是島國,是個半島,釋迦佛是經常到“楞伽”,到那邊去講經說法,《楞嚴經》,《楞伽經》都是在那裡講的,我們叫蘭卡,斯里蘭卡就叫蘭卡。我們那部佛經——《楞伽經》,用印度的語言讀起來就是“楞(lin)伽(ga)”,就是在那邊講這部經。釋迦佛入滅之後,圓寂之後五百年,佛教就從印度消失了,遷移到周邊各個國家去了,所以叫南傳,上座部往南傳去了。大乘佛法往北邊走了,往東邊走了,這就是緣由。如果沒有大乘佛法,佛教是傳不到中國來的。過去那個時代不接受,文化存在抵觸,唯有大乘佛教才可以傳到中國來,所以這叫作延續佛教的慧命。那麼南傳的,同樣,原來在印度只有上座部和大眾部,沒有大乘部。大乘部是到了無著菩薩,我們叫作西天十三祖,為什麼稱他叫菩薩?因為他建立了大乘理論。然後,十四祖龍樹菩薩發揚光大,所以稱他們兩個叫菩薩,實際上他們是禪宗的十三祖、十四祖。就從十三祖開始就有了大乘佛教,在釋迦佛時代只是理論,到了十三祖、十四祖,他再不應用這個理論的話,就要出現衰敗了。所以說龍樹菩薩到了龍宮裡面取出了大乘佛教。龍宮是什麼?不是海底的龍宮,是龍族,龍族是什麼?皇帝,皇親貴族。那個時代大乘佛法是在皇室當中流傳的,所以到龍宮裡面去取出來,龍宮就是皇帝那裡,取出大乘佛教這些寶典。 那麼我們現在南傳佛教一樣有菩薩行,沒有的話就格格不入,無法進入世間,同樣要有的。所以現在為什麼不隨便稱小乘大乘啊?大乘佛教在中國、日本、韓國、蒙古、俄羅斯這些國度。那麼稱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叫南傳佛教。為什麼不叫小乘佛教?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小乘佛教從印度出來就消失了,傳承不下去,南傳佛教裡面也有大乘思想。 問:上師,那現在大眾部也沒有傳承了? 答:大眾部演變了。實際上現在我們所講的上座部、大眾部、大乘部,演變在一起了,成綜合體。我們大乘佛法是建立在上座部、大眾部的基礎之上的,南傳也是這樣,所以他們也有菩薩、菩薩行、菩提道這一說。但是他的主觀思想還是離不開上座部,但已經不是那種絕對的上座部了。你看我們說泰國,泰國才有僧王,僧王是住在皇宮裡面的,那麼泰國國王只對僧王頂禮,其他的僧眾看到他也要頂禮。如果完全是上座部的話,那麼國王見到任何一個僧眾都要下跪。但是泰國就不是這樣了,他只對僧王頂禮,其他的僧眾看到他也是要頂禮的。國王也是居士,僧眾向居士頂禮,這個就完全不是上座部的風格了,所以它已經圓融入了這個大乘佛教的一些思想。所以在大乘佛教裡面,比丘是要向德高望重的居士行禮的,因為居士也是僧眾之一,叫居士僧眾,居士也有法王身,不是只有出家人才有,這個是大乘佛教的思想。那麼現在有一些出家僧眾一直在拿過去的佛教經論來講:不能夠禮拜白衣是吧,白衣說法是末法的表現。這種就是眼光太小了。 問:這個問題,我聽**法師說過,說陳甯老師那裡他的很多出家弟子向他頂禮,他說其實這個是可以的。 答:他不能說不可以,他不可以,你向不向觀世音菩薩頂禮?你向不向元音老人頂禮?他不是顯居士身嗎?這不矛盾嗎? 問A:我們宗門這邊,我到這裡來,就是這麼一路走來,這些出家僧對上師越來越恭敬。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很巧妙的變化,這個就是用一個道理來說明,可能有些東西就是做出來的,或者是行出來的,像上師這樣。 答:因為我們佛教的主導,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究竟法,解脫法,這就代表法,不是依哪個人來修行。每個人的親證,就是法寶,依親證之人修法也就是依法不依人。他這個人的相就代表法相,所以叫法門龍象。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