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摩尼寶、琉璃寶、八寶、七寶、香塔,這些屬於寶部,還有我們供的甘露水,這也是寶部。接下來我們講佛部,佛部主要指的是本尊像,比如我這上面所供的佛像。修什麼法就供哪一尊佛像,它是相應的。比如我修財神法,那麼可以用財神像做本尊像。如果是單一修某個法門的話,我們不設壇城也可以,就只修這個本尊——象鼻天。這上面供的任何一尊像都可以是本尊像。那如果是要設壇城的話,是幾個像綜合在一起。比如我們說要修藥師法,以藥師佛作為本尊,藥師佛代表佛部,然後我們可以用尊勝佛母作為蓮花部,這大白傘蓋菩薩也可以作為蓮花部。然後,這個護法可以作為金剛部。然後,佛塔,或者我們做的這個塔香,這個塔香也可以作塔用,也可以作七寶用,或者我們的那個鈴杵,或者這個曼紮,或者是那個法輪,這些都代表事業部。我們佛教的事業部,法輪、鈴杵、曼紮、佛塔、塔香,都可以作為事業部的表法供器。然後再加上摩尼寶、琉璃寶,這些就是五部了。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事業部、寶部,加在一起就是五部,這樣就可以設一個小型的壇城,五部具足就是壇城。 然後像我們設大的壇城,就是我們所修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有不一樣的壇城,有藥師壇城,有最勝金剛壇城,有釋迦牟尼佛的壇城,有大日如來的壇城,這些壇城的各個不同。那麼我們今年我們打的是印心七法會,這上面所供的這些佛像,每一尊都可以代表著我們所修的法門。比如我們修的法門當中有毗那夜迦、財寶天王,所以這個像今年就供在這上面了,它是這個法的本尊像。財寶天王也叫聖毗薩門,文殊菩薩的化現。這些法既能夠解脫,見性成佛,也可以增益我們的事業部。還有尊聖佛母。這些都是我們傳承裡面所有的法門:有藥師法,有大白傘蓋,有四臂觀音,有穢跡金剛,那邊是六臂瑪哈嘎拉、金剛手、彌勒菩薩、地藏。那邊是一個壇城的總集,叫最勝金剛壇城,一共有十二尊像。這是不空絹索如來,就是我們所修的大光明咒本尊——大隨求。 這塊我們叫冰珀玉,冰珀玉怎麼形成的呢?就是火山裡面噴出來的天然的玻璃,也叫琉璃,在海底形成的,所以叫冰珀玉。它的性質跟我們的玻璃是一樣的,只是形成的這個過程不同。這是六臂瑪哈嘎拉。 那我們所講的這個壇城佈置,佛像或者說本尊像,它的高低是前低後高,按照前低後高,前面的要低,後面的要高。然後我們佈置的這個壇城,每一尊佛像在我們頂禮的時候,都要能夠看得到,所以它是錯開的,位置是錯開的。這就是我們所修之法,每一個都能夠得到加持。這個是龍王像,龍天護法,這個雕工是印度教的雕工師。 我們下一個就是教大家如何把它擺上去,我們先把上面的像請下來,然後我們再一一擺上去,這個大家就能夠學得透一些。我們在設壇城之前大家要記住,所有的佛像要先裝藏,裝藏好了才可以供,每一尊佛像都裝藏過。 好,我們現在先設一下四臂觀音的壇城。誰來操作?好,師父來操作,在這裡設也可以。四臂觀音放中間。然後,可以放金剛像——財寶天王,蓮花部——本尊尊勝佛母。 問:可以放那個彌勒佛,稍微小一點。 答: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可以作為蓮花部。 問A:它一般彌勒菩薩都不是擺中間下方嗎? 答:沒關係,設壇城比較隨機,都可以。 問A:都可以? 答:對,比如我們修六字大明咒,以四臂觀音為本尊。那麼這些就是都可以作為搭配,相應的。其實這裡面所設的壇城哪一個都是主,只是它襯起來要好看,要莊嚴。或者說有的師兄修的是象鼻天,四臂觀音、象鼻天、財寶天王,這個事業部,把它配上寶部,然後還有七寶、八吉祥、曼紮,或者鈴杵。 問B:鈴杵也是寶部是吧? 答:鈴杵是事業部;甘露是寶部;水也是寶部;香爐也是寶部,也代表事業部。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小型的壇城。那麼我們所講的設壇城跟設佛堂有什麼關係呢?壇城就是大佛堂。比如說我們要設一個比較大型的佛堂,直接把它設成壇城,然後每天各種供品要具足。供壇城跟供佛堂就是佛堂比較簡單一些。或者你要設一個小型的壇城,但是,是當佛堂來供,也可以。壇城主要就是燈、水、香隨時都要上的,這香是不能間斷的。供水、供鮮花、供水果,這些每天都要換,就是比較繁瑣,燈不能斷。佛堂就相對沒有那麼多講究,你一天點一次香也可以,點兩次香也可以。 問A:壇城就不能了。 答:壇城是不能斷的。所以我們壇城要安排人在這裡守,如果是佛堂的話可以不安排。 問A:香是屬於供品? 答:嗯,香是供品。鮮花、水果、糕點、餅乾,還有我們要供的菜,我們所做的飯菜,這些除了飯菜之外,其它的基本上是都要供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個簡單的佛堂,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供也可以不供也可以,但是壇城是一定要供的。還有一個甘露水要每天換,如果是簡單的佛堂就不用了,你就單獨供水就可以了,這個甘露水供不供沒關係。 問A:那個甘露水是供護法還是供佛? 答:供護法,供佛、護法。 問A:哦,都可以供? 答:對,我們說是供護法,實際上是也供佛。 問C:上師,剛才那個是大壇城香那些要不斷地供? 答:大壇城小壇城都要供。 問C:都要不斷的,連續供? 答:都要供。如果當然我們說我設個佛堂,但是實際上是小壇城的規模都有了,但是把它當成一個佛堂,簡單的佛堂,不是把它當成壇城來供,那也可以。就沒有太多的講究。 問D:上師,沒供飯菜,是選擇性供? 答:壇城要供,壇城逢初一、十五,菩薩聖誕,還有開法會就一定要供。 問D:幾碗? 答:多少碗是根據你這個壇城的大小來定。比如你那個桌子都比我們這房間還大,你才供十一碗,那看不出來什麼。它是相應的,供的飯菜有多少,供的供品多少,都是跟這個壇城的大小有關係。 問E:那個佛堂上的飯菜要供多少,上師? 答:佛堂也可以供。就是你要供也可以不供也可以,就沒有太多的講究。 問F:上師,那種五種顏色那種像塔一樣呢?是什麼? 答:這個代表事業部也代表寶部。它如果當成香的話就是寶部,但它做成了香塔,也代表事業部。 問G:上師,那個佛像有要求嗎?就是做工之類的。 答:以莊嚴為主,不要拿那些外面賣的工藝品,搞得那個像不莊嚴,拿這些來做佛像,誰看了都不舒服。要莊嚴為主,一般我們要請佛像的話,自己都得要自己去選,每一尊像都要看,我們感覺相應的才可以請。 問H:挺相應的。 答:哦,挺相應。 問I:那請佛像的材質有沒有要求?好比說必須是銅的,或者是瓷的? 答:最好是黃金。(眾笑) 問D:越貴越好是嗎?上師? 答:對,最好是黃金的,然後白銀的,接下來就銅鎏金的。 問H:不是開玩笑。 答:真是這樣的。 問H:不是開玩笑,他們都貼金了。 答:對,銅鎏金,銅貼金都可以。 問J:上師,那個家裡要是有那個轉經輪擱這裡也可以嗎? 答:可以啊,轉經輪屬於事業部。 問K:上師?您看玉的好不好? 答:可以,玉的、玉石雕的、石雕的都可以。 問B:琉璃的呢? 答:琉璃的也行。 問L:那上師,像那種事業部這種塔,一般要擺幾個比較好? 答:一個以上。(眾笑) 問M:龍王也是金剛護法吧,上師? 答:對,護法。 問N:上師,那個財寶天王,就是他們都在佛本尊的左右側有沒有這個講究? 答:是這樣的,你如果是以這個作為本尊,但本尊的像我們一般要請的要比其它的像要大。 問A:就突出啊。 答:對,它本尊嘛,如果說你用這個象鼻天來做本尊,然後這個四臂觀音又比它大,這樣供起來它就不和諧,所以一般我們所做本尊的像要大一些。 問N:但這個比如是托塔李天王和這個象鼻天在這個四臂觀音的左側和右側,這個有沒有先後或者是…… 答:可以啊,它大尊就可以,主要是以大為主。 問N:以大為主? 答:大的話就可以擺在中間。 問A:哦,這是隨機的,隨機選擇。 問O:上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比如說有佛像,有釋伽佛像還有藥師佛像,和這些菩薩像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有一些講究? 答:就這麼擺。你看,釋迦佛在中間,阿彌陀佛,大日如來。接著又是這個文殊、普賢擺在邊上。你看我們這個像原本就是這麼擺的,都有講究。 問P:上師,那如果不是壇城是設成佛堂,它要不要分主尊這樣? 答:也可以。 問P:也可以分?那也是一般以佛像為主尊? 答:對,佛為本尊。 問P:本尊,然後其它的護法這些放旁邊? 答:對。 問A: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護法或者其他菩薩也好,那個放的先後順序有沒有…… 答:剛才說過,前低後高,按照大小來擺設,按高低大小。還有就是按照它壇城的要求,比如我們說這個最勝金剛壇城,它就是三尊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也叫作法報化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要擺在後面,然後前面最中間擺的是准提觀音,然後在准提觀音的後面是觀世音菩薩,兩邊是文殊跟普賢。然後,跟這個准提觀音擺在一起的是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出來的話,跟他在一起這邊是除蓋障菩薩,彌勒是擺在最前面,擺在他的前面,擺在這個十八臂准提觀音的前面。然後,左邊虛空藏菩薩,右邊就是地藏王菩薩了。然後地藏王菩薩後邊就是金剛手菩薩。 問A:這左右是固定的嗎?上師? 答:固定的。 問A:固定的? 答:對,它的位置是固定的。 問A:那我們這個壇城最大的就是大隨求菩薩,它是最高大的。 答:是啊。 問A:它就是這個壇城的主尊? 答:我們這裡面是混合體,好多個壇城在裡面。 問Q:上師,您這是壇城套壇城嗎? 答:嗯,壇城放在一起了,多個壇城在裡面。 問Q:是不是把一個壇城作為大壇城的一部,小壇城是大壇城的一個部? 答:對,把它綜合在一起了。 問:對,你像這尊四臂觀音,可以看作一個壇城融合到裡面去,四臂觀音融到准提壇城,融合在一起。 問Q:用四臂觀音的壇城替代四臂觀音,放在大壇城裡面? 問:沒有替代啊。 答:都在這裡面了,也是一個大的壇城——印心壇城。相應的有不同的法門在裡面,我們主要是體現出印心七法會。 問R:上師,我家現在有個佛堂,我是請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還有那個佛像。因為我修藥師法,我還想請一尊藥師佛,它那個擺怎麼個擺法啊? 答:那就是藥師佛跟釋迦佛擺在一起。 問R:擺齊了一起放著。 答:對。 問R:完了那個,觀世音和那個彌勒再往前一點擺一擺啊? 答:是啊,主要看你那個佛像的大小。還有就是這些我們所謂的寶部,它的擺放就是一個是左右要平衡,前後左右要平衡。還有就是如果我們設的這個佛像當中空的位置很多,就可以把這些填到裡面去放,這樣就顯得這個寶部,重寶。 問A:寶就是越多越好? 答:越多越好。而且不光是摩尼寶、琉璃寶,還可以有金銀、玉、瑪瑙、硨磲,就是我們所講的七寶,都可以有,還有各種香類,比如說沉香、檀香、降真香,這些香類也都可以擺在上面,就是要搭配得好。還有這個天外石,就是隕石、冰珀玉、靈芝,這些都可以擺上去。除此之外就是吃的東西,吃的東西要豐富,要每天換。 問B:如果是佛堂就不用每天換? 答:佛堂的話就簡單一些。 問L:壇城是一定要每天都換嗎,上師? 答:對,壇城是規定每天都要換的,每天都要有人照顧。 問S:上師,哪些佛像需要裝藏的? 答:所有的佛像都得裝藏。 問L:那上師,您剛才說左右要對齊的話,如果是左邊供一個曼紮,那右邊也要相對地供一個曼紮嗎? 答:曼紮只供一個,供兩個也可以。 問L:供兩個也可以? 答:我們說是寶部,曼紮既是寶部也是事業部,因為它是塔的形狀,塔就代表事業部,凡是塔的形狀的都代表事業部。你看這個曼紮、香塔都是七個。 問:那我們如果在兩側壇城中圍一圈塔,那是不是事業部,事業就會很好? 答:是啊,我們就讓心*白把那個能量塔全部擺上去,塔越多越好。所以擺這些能量塔能量都很足。 問T:上師,這些佛像擺久了有灰,最好就要毛巾擦完再用掃把? 答:不是毛巾,用那個雞毛撣子,掃一掃就可以了。如果是這個佛像不是貼金的,不是鎏金的,像這種是鎏金的,就要用毛筆,我們說的兔毫,輕輕在上面掃一掃。因為你用雞毛撣子或者用毛巾,都會把金粉給刷掉。 問T:哦,之前用那個粗的毛巾擦掉了。 答:這個是鎏金的。這個鎏金跟我們所謂的鎏金還不太一樣,它是直接用水調了之後抹在上面,也叫塗金。 問T:感恩上師。
答:好,我們前面講了定和慧。定和慧也需要培養。我們平時就要培養,打坐也要培養。打坐是怎麼培養呢?你看我們前面說了,打坐,一開始指導大家打坐,就強調了一個微笑持咒。這裡告訴大家微笑持咒的秘密在培養慈悲心。我們在十種行願當中有一句話,常生軟語。說話要柔軟,要慈悲。你們再體會一下,我們持咒微笑的時候,就是軟語的表現,就是慈悲的體現。也有人曾經反駁過我們,說打坐都要微笑持咒,那不是作意嗎?因為慈悲心是要培養的。如果哪一個人天生是慈悲的,那他是古佛再來。六道眾生,絕大多數都是貪、嗔、癡、慢、疑的表現。所以這個慈悲心是要逐步培養起來的。如果沒有配合打坐,沒有配合心念耳聞培養出來的笑臉。那是叫做什麼呢,內外不一,人家說,哎,這個人皮笑肉不笑。內外不一,表裡不一。但是通過實修實證表現出來的慈悲心跟歡喜心,它是自然流露的,所以我們說這個需要培養。當我們的心表現出來是慈悲的,是柔軟的,那麼大家可以發現,我們的心態是全體放下的,不是緊張的,是全體放下。我們前兩天老說全體放下,一切放下,沒幾個人能夠體會到這是什麼意思。覺得這個很難哦,到今天大家來體會一下:首先是定,心不亂就是定,心清淨就是定,這個叫真定。接著是慧,定能生慧。這個慧,是有力量的,能夠觀察一切、洞察一切、觀照一切,這就是觀照力的體現。然後常生軟語,慈悲心的表現。這個就是全體放下,很自然的,一點都沒有造作。這些都屬於觀照的範圍,這就是信、願、行的表現。你看我們所講的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這個戒表現在哪啊?心不亂就是戒,沒有執著就是戒,這個叫心戒。戒、定、慧,所以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持的就是心戒。起心動念都是無上清淨,這就是心戒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的戒體。所以修心密的,受的是心戒,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元音上師說過一句話:“于事無心,於心無礙。”在一切事境面前,都不會往心裡去,當下就化空了。在我們自性上,沒有一絲毫的牽掛和掛礙。念念當中都是無上清淨,這個就是于事無心,於心無礙,所以聽到這裡都是身心柔軟的哦,身心柔軟,又是一切不住,這就是常定啊。所以此時此刻,大家都在定中,沒有任何煩惱和牽掛,這就是定。能夠認識到這個就是見性,所以見性是沒有境界的。我們說要等待一個境界來見性,那是不可能的。有境界的永遠是生滅相。我們真心是了無所住,沒有住著的。所以我們說這個無有住著、了無所得,就是建立在不起分別心,我們說的不起分別作意,全體放下,一切放下,而了了自證。能夠明瞭這個,名為見性,見心之本性。所以見性不是一個玄妙之詞,而是我們大家實修實證體現出來的。所以心空不住就是自性的流露,所以禪宗有一句話啊:明心本空,見性本有。心空不住,便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叫明心本空,見性本有。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這個鎮定,慧力就是觀照力,洞察一切、觀照一切。同時慈悲心的表現,這個慈悲也是大願的體現,跟我們的歡喜心是一體的,所以歡喜心是道。這歡喜心又名為法喜充滿,一切不住著了就是法喜充滿的。那我們說的時候還有個法喜在呀,其實法喜也不可得。你們所做的筆記也是不可得的,但還得記。不記的話,佛經從哪裡來呀?你們再去翻佛經,講的全是你們抄的,全是你們記的東西。所以佛經上所講的一切都是我們的真心流露,都是修證出來的,不是憑空想像。所以我們說一切佛經,都是諸佛菩薩的真心流露。都是諸佛菩薩的修行經過,就跟你們現在在記的一樣,都是你們大家的修行經過。所以現在是我坐在這裡說啊,你們等到我不說了,你們自己呢可以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在這個本子上。然後大家再參考一下,從古至今,歷代祖師,他們所講的東西,跟我們的心得體會照應。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我們現在所講的,跟大家所記的,這個叫白話文。白話文哪,其實佛經就是白話文,不是文言文。 問:沒有經過修飾的。 答:啊,沒有經過修飾的。流露出來的。
師兄:就是我回去從百座開始打,**(聲音太小,聽不清) 上師:能打就打,不能打再減。 師兄:能減嗎? 上師:可以啊!你不能打就減嘛,能打就打。將來在你們那邊要起 帶頭作用啊,你不用功怎麼行啊。嗯。 師兄:行。上師對我期望值挺高的! 上師:嗯。你自己要有希望值啊,你對自己沒希望值你來幹嘛,啊。所以要給自己一個大的突破,突破自我才能夠得大成就啊。 師兄:當時沒想過那麼大的。 上師:必須要有啊。你不是發願要開智慧成佛嗎? 師兄:嗯。 上師:開智慧成佛跟自己相比之下哪個願大啊? 師兄:成佛大啊。 上師:那是啊。這麼大的願都有了,小願還不能夠建立起來?那不是自相矛盾嗎? 師兄:沒這樣想。 上師:要想!要有大的願望。要把這裡所學到的經驗拿回去發揮,發揮就是自己做功夫,打坐這一塊要儘快的成長起來,建立起自己的心得體會,你才有方法去跟別人講,去跟大眾講。弘法利生是從年輕人開始的,不是從老人家開始的。正因為年輕才可以身心力行啊,知道嗎?所以這個要有這個大願,還要有這個修行,才能夠得大成就。
問:不是,不是這個意思。第二個問題是那個,我們印心宗,心中心法第四印是隨願往生十方淨土嘛,對不對?那個,打個比方說,有人在打基礎階段就壽命已盡了,這個時候他就死了吧,那沒有樹立往生的這種願望的話,該怎麼辦呐? 答:再來嘛! 問:再來?(眾笑) 答:再來嘛。 問:那如果像這麼說。 答:走不了就再來嘛。 問:我的意思就是講呢,如果說為了保險起見,從修法之初就樹立這種往生的願望,將往生和成佛的願望結合,怎麼樣結合? 答:沒錯,發願嘛,發願啊:“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問:他發這個願但是他沒有成就呢? 答:這個,這個,這個願,你看:“願此生速開智慧”,願就是成就之一啊,能發願就已經是成就了。 問:能發願就已經是成就。 答:對啊,你看好多師兄,修了十幾年了,糊裡糊塗的還不懂得發願,你說他能成就嗎? 問:那不能啊! 答:就是啊,所以發願即能解脫,發願即得解脫。 問:發願即得解脫? 答:對,這佛經上說的啊:發願即解脫。 問:不過,不過我覺得佛經講的也有程度不同哬。因為我,因為據我觀察到,好多師兄他也是。 答:好,我們就講最低的程度。 問:嗯。 答:是不是也是解脫啊? 問:這個我不知道。 答:跟你平常人來講,是不是也是一種解脫? 問:可以這麼講。 答:就是啊。 問:但是不夠究竟吧? 答:你看又通過你來驗證佛經所講的,呵呵呵呵。 問:那我想問的是,怎麼樣將這個願往生的這個願望跟願成佛度眾生的願望,兩個結合的話,都可以萬無一失啊。 答:往生是這樣的,解脫就是往生,成就就是往生。 問:他萬一修法沒有…… 答:不是說,不是說非要到哪個世界去才是往生,我問你,我們說淨土,什麼叫淨土? 問:唯心淨土。 答:什麼叫淨土?佛世界就是淨土對吧,是不是啊? 問:這也是。 答:啊,比方我們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啊。那東方琉璃光世界是不是淨土啊? 問:是。 答:所以,有佛誕生之處便是佛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佛誕生啊? 問:釋迦牟尼佛。 答:對,起碼是釋迦牟尼佛,那算不算佛世界? 問:算啊。 答:那對啊,那你往生娑婆淨土也是往生嘛。我們現在不都在娑婆淨土當中嗎?這不也是一種往生嗎? 問:但是我們有的時候煩惱還是很重啊。 答:凡聖同居土嘛。 問:呵呵, 答:凡聖同居土啊,所以你要認識當下一念清淨,這就是淨土的表現。那是念念清淨,那就是莊嚴淨土啊,實報莊嚴土啊。當下一念清淨就是凡聖同居土啊,念念皆清淨就是實報莊嚴土啊。這是相應的,不是說非得要到,哎呦,那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才是佛淨土。 問:當然不止一處。 答:淨土是遍虛空滿法界的,心清淨了就是淨土。有個地方可去都不究竟。 問:是,沒錯。極樂世界也是一個虛幻的一個。 答:哎!你這句話講錯了啊。沒有說極樂世界是虛幻的, 佛經上沒這麼說。 問:沒有,絕對沒有。 答:佛經上說這個“此世界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共願所造”,大家的願力所造,願力所造。就好比我們這個道場也是大家的願力所造。如果我們大家沒有這個願的時候,它這裡就是一間旅館,它不是淨土,所以正因為大家願力所造,才有這麼一方淨土,淨土就是這麼形成的。
上師:你有什麼境界啊? 師兄:沒有什麼境界。就是今天下午的時候…… 上師:多發願啊,願力不夠。多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下座不停的發願。 師兄:這兩天倒是也沒有發願,下座就睡覺了。 上師:要發願,要發願。 師兄B:嗯。 上師:就是看你沒有願力才告訴你啊。 師兄C:你看我每天睡覺前叫你們發願你都沒聽。 師兄:下座上床就睡了。 上師:要多發願,發願可以抵消你一部分睡眠。 師兄:怪不得我每天睡不著就發願發願,我一想到哎喲,又上來上座了。 上師:嗯。 師兄:我這又有點了,哈!哈! 上師:嗯。 師兄C:發願可以抵消睡眠? 上師:對。 師兄C:有這麼神奇? 上師:就是啊。 師兄C:哇!我就不用擔心我的睡眠了。 上師:嗯。 師兄:我原先想著在道場這個時間還可以打下來,回家以後沒有時間怎麼打啊。 上師:有!你要祈請佛菩薩加持你,這也是發願啊。祈請佛菩薩加持你,你就有時間。 師兄C:在這裡是不一樣,在家裡手印就這樣,哇! 上師:這個簡單,以後你就把這裡當成家了。 師兄C:噯,現在好啊,手印不會,不會這一會兒就跑了。 上師:再把家當成這裡那就對了。 師兄C:嘿嘿!在這裡可好了。 師兄B:這就轉化過來了呵。
問:上師,我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剛才說那個求啊,你說一切求都是執著吧,對吧?那你說我們這個求,跟我們這個願它有什麼區別呢?求跟願它這個有明確的區別嗎? 答:你說有沒有啊? 問:我覺得求就是願,願就是求啊,這個應該是沒有區別的啊。 答:是吧?那你求的時候要不要得啊? 問:求的時候肯定是要得嘛,你不得你去求它幹嘛呢? 答:哦,那你願的時候要不要得啊? 問:你願的時候肯定是希望你的願望成真嘛,不然發這個願有什麼用呢? 答:那你這個願望成真,是要得到什麼東西嗎? 問:所以我就有點搞不清楚啊,你說我們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 答:你平時的求是體現在什麼方面的?你平時的求也體現在成佛上嗎? 問:平時的求嗎? 問A:求財。(眾笑) 問:沒有,沒有完全。 答:沒有完全啊?那你要完全啊。(眾笑) 問B:上師,我覺得是不是平時的求跟願,它就是物件不同:求的話都是為個人,願就是為眾生。 問:那我可不可以是這麼理解:那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發願哦,什麼叫做願呢?他的願就是一切以利他為主的叫做願,如果是一切以利已為主的就叫做求。 答:那不一定。 問:那不一定嗎? 答:那不一定,一切利他利已,利他也包括利已,沒有完全離開利已。 問:對啊,那一樣的,不管你求什麼都好,比如你求錢財…… 答:你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話:不求餘果。(眾笑)你念一下嘛,你念,從“願”開始嘛。 問: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對吧?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答:你看這裡面“願”跟“不求”是一回事嘛,跟“求”不是一回事。你這個願當中已經回答了你了,你不是“不求”嗎?“不求”不跟我們打坐中“不求”是一樣的嗎? 問:但是我覺得用到下座中我就覺得會…… 答:你也在不求啊,還是不求啊,好多人說:“不求餘果那不行哦,你看,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不求了那怎麼過生活啊?”是吧?糾結在這個問題上。 問C:上師,這個有衝突嗎?我覺得好像沒有衝突吧。我說您剛才說的一句“上有老下有小……”,但是我說我認為是沒有衝突的。 答:嗯,好,你說說嘛,如何沒有衝突? 問:在你那修行當中你衣食住行會缺了麼?不會啊,對不對? 答:其實應該是這麼回答:你不求也是這麼過,求也是這麼過,何必求呢?不求不等於不做嘛,你這個生活是在做當中嘛,你的一切運作當中。求不求只是一種起心動念嘛,求只是一種起心動念而已嘛,所以不求照樣也是在生活。“不求餘果”是因為我們本來具足一切,一切都在本來具足當中,所以不需要去求它,功到自然成。好,再問你一句:你要“求餘果”還是“不求餘果”啊?(眾笑) 問D:道場現在不缺錢,她還想求。(眾笑) 問:那還是不求,本來都有了你還求。 答:就是啊,本來具足。 問A:主要是那個觀音廟裡他們老看那幾個字“觀音菩薩,有求必應”。(眾笑) 答:“有求必應”,不求也應。 問E:不求怎麼應?上師。 答:你看,已經應了。(眾笑)
師兄:上師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現在這些都是心的實相,也就是相,那麼佛國淨土也是一種實相,就是我們相信…… 上師:我們剛才所講這個“識相”是“認識”的“識”,不是“實在”的“實”。 師兄:哦,不是“實在”的“實”。 上師:是意識作用表現出來的,心識的作用。我們所講的諸佛淨土在佛經上說得很明白,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共願所造,大家發願——共願所造,共願所成。 師兄:那也就說,最後如果要解脫的當下,然後.... 上師:你這個發願實不實在? 師兄:實在。 上師:你發願實在。 師兄:非常實在。 上師:淨土就實在。 師兄:實在。 上師:沒錯。 師兄:那我就不怕生死涅槃。 上師:阿彌陀佛。 師兄:什麼也不怕,解脫也不怕,可以麼? 上師:你有一念害怕,那它就不實在。這個叫“當生實信”,經上所講的“當生實信”,不要懷疑,沒有任何懷疑——“當生實信”。好比我們說,我們雖然說一切因緣、一切境界都是因緣所生,但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實際上也是一個淨土,因為這個淨土是大家共願所造。 師兄:也就是說,願堅固,這個解脫就堅固。 上師:就堅固。 師兄:這跟我們,那我就回到這個問題,就是說那跟我們明心見性、開悟見性、實證,這個實證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像我現在,您說…… 上師:這個是實證的基礎。 師兄:這個是實證的基礎啊? 上師:對,實證的基礎。 師兄A:剛才那個心**師兄說的這個淨土,佛國淨土和我們自證實性,實相的這個,是不是就是真空和妙有的關係啊? 上師:你來印證它嘛,是不是真空妙有,由你來證明嘛。 師兄A:我自己去實證一番看看。 上師:試試看嘛。 師兄:還沒試到的時候,可以信。 上師:首先要有這個嚮往,其次呢,要發願往這個方向去,最後證到處處皆是淨土,那你的願望就實現了。 師兄:上師,這也就是以前所講的然後座下綿密觀照,要觀照的就是當下。 上師:就是,就是,就是。 師父:這個也就是。 上師:嗯,對,就是。 師兄:平時的功夫就是做在這裡了。 上師:師父都印證你了(眾笑),你還不感謝。 師兄:師父走了,師父自在。
問:上師,時間是有限的,就是說肯定就是先打七打坐,然後看書。 答:發願! 問:啊? 答:發願!我們的願力是超越時間空間的。 問:有時候就忘了。 答:哎,不能忘,沒有願就沒有成就,所有的成就,諸佛菩薩的成就都建立在(度)眾生的大願上。 問:知道發願很重要,就是有時候斷了。 答:哎,所以說要念念都在發願,你就超越了這個時空了。 問:這個時間和空間都有,是吧? 答:哎,對。所以一定要發大願,有一些人會阻礙你發願,他會跟你說:“你發願了你做不到,你發的願就變成空願了,那就是說話不算數了。”他會阻礙你發願。經常有師兄這麼問我:某某法師或者說某某老師會這麼說,我說:“哎呀,師兄啊,你福報不夠啊,你就連發個願都還有人來阻攔你,福報有多差勁啊,是吧?” 問:我想有些人發願講發財,沒有人阻礙他呀。大多人發願要發財,也沒有哪個說,你這樣發願不好啊。 答:你在阻礙我們(眾笑)。 問:福報不夠更要發願。 答:嗯,對!好多師兄說:“是啊,我這個福報不夠啊,我要培養福報,怎麼做啊?”就會有人給他出主意:“你去放生啊,去供養寺院啊,去佈施啊,去行善積德啊……”但就沒有人講發願,其實發願是積累福報最快的。所以說,願是成就功德母,沒有說行善佈施是成就功德母啊,願是成就功德母,所以,福報不夠更要發大願。如果我們在行善、佈施、供養、放生這個過程當中再加上發願,那我們的福報會增長十倍以上。這個發願就是倍增器,一切功德的倍增器。所以很多佛經上說,發願即得解脫,發願的當下就是解脫。所以師兄們說不會觀照,觀照是解脫之門啊,你不會觀照就是解脫不了,那怎麼辦呢?我們叫師兄發願,發願的時候你的心清淨嗎?有師兄說不清淨,是吧?經常有師兄說不清淨,因為剛剛開始發願,他說發願是帶有意識、帶有作意、帶有分別心去發願的,當然不清淨。但是不要緊,你時時刻刻都在發願,最遲是三天,最快是兩秒鐘,你就能夠體會到發願當下心是清淨的,清靜就是觀照,觀照就是解脫,所以發願的當下,你就是解脫,所以這個佛經講的是真實不虛的:發願即得解脫。所以我們每一位師兄打長坐都是靠發願來的,打不了長坐的,他不會發願。你到全國各地去,那些只坐兩小時、兩個半小時的師兄,你們去交流一下:“你們座下有沒有發願啊?”他肯定跟你搖頭:“沒有發願。”他們不知道要發願,沒有人告訴他。如果沒有發願,你叫他坐四個小時。他會動來動去——願力不夠的表現。所以好多師兄問我:“座上那麼痛、那麼難受,動來動去怎麼辦?”“下座一定要發願啊,一發願可以幫助你座上不動啊。”所以這座上座下的功夫是互相培養的,也是無上相應啊。所以也有不少師兄他們底下交流:“海南的蔡老師就是會講發願,別的都不會。”(眾笑)其實會講發願也不錯啊,這我自誇一下啊。我們好多地方的老師就會講一個:“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是吧?“不理它,不要管它,不要理睬。”就這麼一句話啊,他就不會說發願嘛。發願是轉念,把一切念轉到清淨中來,這是轉念。不理它是躲避,你躲避呀,逃避呀。妄念來了怎麼辦?“不要管它。”不管它還是妄念啊,躲不開呀!能夠不管它就解脫了,那世界上哪有眾生啊?個個都是佛菩薩了。所以說發願是轉念,轉識成智就靠發願。所以我們讀佛經啊讀到那句話:煩惱即菩提。傻眼了,煩惱怎麼會是菩提呢?啊,傻眼了,這煩惱怎麼會是菩提呢?我都煩惱得要死,你說這是菩提,我怎麼接受得了啊?所以煩惱在什麼條件下它是菩提?在什麼情況下它是菩提?在發願的情況下。煩惱來了你就發願,發願就是轉念,把煩惱識轉成清淨道,這就是菩提。 問:比打坐還快啊。 答:這也是打坐啊,這就是打坐啊,轉念就是打坐,所以說觀照就是打七,時時刻刻都在觀照,你不用來海南島打七了,你這已經打七了,念念都在打七。
師兄:上師,怎麼發願也是煩惱呢? 上師:有煩惱可以發願,不是發願也是煩惱。 師兄:哦。 師兄A:那就是,我是覺得如果是這樣說,它就是還體現了一個信在了。 上師:信念嘛。 師兄A:對,那就是跟我們不停地祈請那個應該是一樣了,應該是換一種說法而已。 上師:嗯,對,傳承諸上師與我心無別嘛。 師兄A:因為可能是信念不夠,所以你就感覺這個東西供養不出去。(眾笑) 師兄B:上師教的是一種方式,讓我們這個心不住它。 上師:是讓大家放下。 師兄B:它只是一種方法而已,並不是真的把這個疼痛供養給上師。 師兄C:上師只是一種方便說。 師兄A:不是,我覺得這裡面是有力量在的。 上師:你看她說這句話就有力量。 師兄B:就說我不管了,反正我這些統統給上師,我只管持咒。 上師:對,就這個意思。 師兄D:放下就有力量。
上師: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師父:你那個發願是嘴上發的。 上師:嘴上發也好,嘴上發好過不發。 師兄:有時候在佛堂裡面,我一般在佛堂裡面就是這個懺悔。 上師:嘴上發也發,為什麼呢?因為你嘴上不發你沒有辦法種這個因緣,發願也是一個因緣種子啊。剛開始不能夠迫切地發自內心,但是嘴上發了,起碼種下這個因緣,種下這個種子。所以嘴上發願也很重要。
問:然後,你看兩個人扯來扯去的,一個清淨扯,一個煩惱扯,你扯完以後就有一邊勝了,那你煩惱也是清淨的話,即然不分煩惱也不分清淨,我跟你使那麼大勁、費那麼大的周折,跟你扯這個勁幹嘛呢?我就……,跟著流浪也不太對,我的問題問完了。 答:是,既然都一樣就都放下嘛。這個實際上就是翻種子的過程,師兄所講的都屬於翻種子。座上翻出來的各種境界,有的都很微妙,而且這些種子都是各種現象,跟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平時的這個起心動念、作意分別都是種種子。那平時為什麼發現不了啊?沒有力量能夠發現它,所以只有打坐的時候(才能發現)。你看我們說打坐是培養定力、培養心力,所以在打坐的時候才能夠發現:哎喲,我們的種子當中原來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啊,所以這是屬於翻種子的範圍。 所以種子翻得越厲害,我們下座以後發願就顯得更加重要啊,因為發願,我們說了是種下菩提種子,種下菩提道果的種子。所以這個平時多發願,打坐的時候容易讓各種各樣煩亂的種子化掉、轉化掉了,更容易、更多地體現出清淨、自在、自覺的種子,所以發願也是種種子。到了打坐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平時發願跟我們座上打坐是相應的,我們座上的打坐又可以培養座下清淨觀照。 當然清淨觀照是包含願力在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覺,是覺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得正果,這就是覺的力量,它就包含願在裡面。所以自覺它是可以持續下去的,持續不斷地自覺,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其中是有願力的。如果我們發現不了自覺,那麼我們就先從發願開始,發願也能夠讓我們證到自覺。所以佛經上說:“初發心者,即證不退轉地。”這是《大毗盧遮佛那成佛經》的上面的一句話:初發心者,即證不退轉地。這就是說初發心、初發大願都非常殊勝了,莫說是你時時刻刻都在發願。我們說自覺,恒持不滅地自覺,這不是願是什麼啊?這包括願在裡面。 所以自性是沒有離開大願的,自覺是沒有離開大願的:所以說自覺覺他是一體的;自度度他也是一體的;自利利他還是一體的。所以心*師兄問的:什麼是佛呢?(說話間,有位師兄起身往外走)有一個佛跑出去了。(眾笑)誰啊?哦,是這個。在座的就是佛的表現。
師父:上師,昨天那個願力的問題,我還沒有完全搞懂。就是時時刻刻說都貫穿在這個願力當中,我還沒有(懂)。難道是說,比方要考清華,做每件事都是在考清華的願力當中,是不是這個意思?比方說有人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雖然沒有時時刻刻去念這句話,但是他每個呼吸、做每一件事,是不是都從這個角度上講算是時時刻刻願力充滿?就跟考大學一樣,為了考清華大學,每件事都是…… 上師:佛經上這麼說的:你有幾分大願,就能得到幾分相應。對吧?你自己去解釋吧。 師父:那時時發願是不是跟那個…… 上師:你試試看,你先來個時時發願看一看。 師父:我就是不知道怎麼才能時時發願。 上師:這個我可以告訴你嘛,你現在是時時都在不知道當中,這個你知道嗎? 師父:不知道(眾笑)。 上師:回答得真好。 師父:我連這個也不知道啊。
問:那個打八以後,整個狀態都很輕安,反正還是很舒服,但是我們每次,上次我在店裡面已經說了,已經有四次了,就是氣流沖在頭頂,然後就嗡嗡嗡的,轟鳴聲的時候…… 答:現象不要管。 問:沒有,我就一個“怕”字,然後這個馬上就下來了,我就在想為什麼每次到那個時候就會怕呢? 答:什麼怕? 問:我就感覺很怕。 答:哦,怕是吧,怕是你願力不夠嘛。 問:願力不夠啊? 答:願力不夠。 問:我一直在發願啊。 答:解脫的心也不夠,所以你就怕嘛,沒事的佛菩薩不會讓你死掉的,不用怕。 問:不用怕哈。 答:嗯。 問:不是那天我問了你嘛,現在我就有這種感覺,就是反正就隨時隨地…… 答:你沒有什麼難受吧? 問:沒有。 答:沒有就不怕。 問:不怕啊,偶爾有一點,心有一點就是好像有個東西在向外扯那種一動一動的。 答:向外扯那是你有擔心,有掛礙,心就會有點表現,你下意識地有掛礙,要一點掛礙都沒有,那個心量是打開的。 問:怎麼把這個掛礙放下去? 答:解脫的心要迫切嘛,不要執著這個肉體嘛。
上師:其實啊,你所講的這個叫迫切感,你這個迫切感很重要,要得解脫,了生死,這是個迫切感,其實你這個迫切感不管是歲數大的還是年輕人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誰能保證明天能夠活得很好啊,我們身邊有很多師兄,四十幾歲就走啦,都是身體很強壯的情況下走啦,刹那間一口氣上不來就走啦,所以這個了生死,了生死不是說這個身體好壞,年輕年齡,跟那個沒關係,了生死是了念念的生死,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清淨,念念皆能回歸本位,這就是了生死,而不在於這個身體好壞,老少,不在於這方面,所以我們這個了生死是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不在於哪一個身體的好壞上。 師兄:只要自己努力精進就行了哦。 上師:噢,只要你一切不住就可以了,你要講往生的話呢,我們說講的往生,諸佛淨土往生極樂世界是靠大願,你的大願不退就可以往生了,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境界,有多大的修證,不需要,就一個,你願意往生,一心只求往生,他就可以往生。不要粘著這世間的一切,你就可以往生,也不用打坐也不用結印也不用什麼,哎呀我身體不如別人呐,你只要有個大願在,因為他是乘願往生,所以我們學佛的首先底線是什麼呢,我修得不好,我做得也不一定好,但起碼有一點,我的願望是只求往生的。在這個基礎上來進行修證,你這個成就就容易了。 師兄:有方向了。 上師:哎,對,這方向感比較明確。所以我們元音上師開示,上了年歲的啊,六十歲以上的,他都不傳心中心法,他就傳念佛,因為我是不管是在廣東汕頭在我們海南還是我到了上海去,看元音老人傳法,他都是這麼傳的,上了六十歲的,他就是說,灌頂,可以灌頂,跪下了求法,他都給灌頂,灌完頂開示,你們這把歲數啦,就安心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心只求往生,別的不要求,就這句阿彌陀佛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方便最直接最圓滿最究竟的法門,所以就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因為這個誰都把握不住自己,哪個刹那間就走了,所以你這個願力不能斷啊,這願力斷了到時候六神無主啊,怎麼辦呢?
上師:這個發願(有)兩種:一個,把一切煩惱一切痛苦全部供養上師,這個是一種發願;還有一種發願(是)越到痛的時候要把所有眾生、所有師兄的痛苦,由我來承當,那這個願力就更大了。因為我過去發過這個願,所有人的痛苦都由我來承當,所以你們迴向給我,我可以承受。因為我們祖師也是這麼發願的,因為這六印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們大愚祖師就發願,將來末世所有修持心密的這些佛弟子,痛苦皆由我來承當。所以我們歷代祖師、歷代上師都可以替大家承當這個痛苦,大家儘管發沒關係。這是有幫助的,所以你要把你的煩惱,你的痛苦,一切業障,毫無保留地供養給上師。 師兄:上師,在我原來的理解當中,供養上師,上師是佛一樣的,應該把最美好的東西功德之類的迴向給上師這樣比較好。 上師:一樣的,轉念而已嘛。 師兄:這樣對我們自己的修行好嗎?我們也要積功累德呢。 上師:好啊,怎麼不好啊? 師兄: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三寶了,像甩包袱一樣的。 上師:你的成就也供養出來了嘛,一樣的。 師兄:所以我還始終不敢這樣供養,我始終要把好的東西供養三寶,這個願不敢發。 上師:沒有好沒有壞,就是一個發心、發願而已。 師兄A:我理解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捨棄。 上師:對。因為你這麼發願之後,一切都放下了嘛,一切自然就放下了。那自然有了功德,有了福報,有了智慧,同樣也是供養,一樣的。 師兄B:上師,那真正呵護上師,怎麼捨得把這些不好的供養給上師呢? 上師:嗯,上師是無相的,你儘管供養,沒關係。沒有好不好,哪裡存在好不好?
問:就坐在那裡就無邊無際的。 答:嗯,無邊無際的,也不知道為啥要坐在這裡。 問:嗯。 答:很枯燥很無味,乾巴巴的,沒啥意思。你要說心嘛也不亂,這個啊,這個我們佛教叫做,稱這個階段叫無始無明。你這個是回到了心的,我們這個心啊,最原始的狀態,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 問A:那下面,接著我…… 答:沒有下邊,無始無明沒有下邊,也沒有上邊,它已經是不起任何分別了。所以你說再下去怎麼做,他連這個想法都沒有。 問B:那就是結束了? 答:它既是開始,也是結束。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問C: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答:這個境界,就是其他的宗教啊,修到這裡啊,就沒東西可修了,到頂了,到頂了。它就像個桶一樣,你已經到了桶底了,已經到了桶底了。哎,是吧?像我們所講的竹筒,你到了竹根了,或者是竹子的最頂端了,似乎已經是沒路可走了。所以說他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已經沒有路了,這路已經絕了。 問D:那這個坐還打不打啊上師? 向:外道坐到這裡就不打了。外道啊,它認為這個是最頂的了,已經沒東西可以超越它了。所以他就不打了,外道修到這裡就無法可修了,全部都空掉了,還有什麼在?是吧?所以說,學佛的如果是修到這個程度啊,他也就認為沒什麼好修了:我已經修到頂了,還有什麼好修的?所以很枯燥無味,乾巴巴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問:就是,不想坐。 答:哎,也不想坐了,一坐下去沒意義了,還坐它幹嘛?是吧?你說有也沒有,空也不空,反正就是這樣。那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剛才就問了,你來的目的是幹什麼啊? 問E:打七。(眾笑) 答:打七的目的是幹什麼?我看你是來打醬油的。(眾笑) 呵呵,是吧,所以就我們平時說的發大願,你這個大願去哪兒了?這個時候為啥發不起來啊?啊?這個時候發不起願來,就證明我們平時真的是願力不夠。你看我們說了,外道修到這裡就到頂了,也到底了,沒什麼好修了,換一句話來講:恭喜你啊,你已經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外道了。(眾笑) 問: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到那種境界沒有? 答:超過那個境界了。 問:最大的外道。 答:最大的外道,學佛學成大外道。 問:上師,這個時候是不是恰恰就是用功時? 答:哎,轉念呐,我們的願力啊,願此生啊,要開智慧成佛啊,這就是轉念啊,也叫轉身啊,轉身就把這個無明給破掉了,所以我們這個無明,它有兩種表現:一個是核心的核,無明核子,破不掉它就是無明核子;能破掉它就是跟蛋殼一樣,無明殼子,無明核子,一樣的。能夠把它破掉了就是無明殼子,破不掉就是無明核子。所以唯有菩提大願能夠破掉它。這就是佛教跟外道不同之處,就表現在這個無明當中,叫覺破無明。 問:但是上師要怎麼樣才能把…… 答:這個無明呢,禪宗裡面要疑情,疑情出來了,打坐參禪打出個疑情來了,坐立不安了,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站也不是,參也不是,因為它哪個邊際都不著,你說它是什麼都不是,那怎麼樣去破掉疑情啊?就要靠大願。所以禪宗裡面講的,疑情一起,這個是個好時機啊,這是好時機啊,啊,這不是個壞時候,是好時機啊。你要破掉它就要靠大願,沒有大願破不了它,一破就是桶底脫落。我們剛才說它就像個鐵圍桶一樣,你到底了,修不下去了,已經沒什麼好修了,已經到底了,把它破掉就是桶底脫落。 問:像他這種情況就是再加把勁就那個了,是吧? 答:他是什麼情況啊?(眾笑) 問:剛剛不是講嘛,無始無明,這種情況。 答:哎你剛剛是什麼情況啊? 問:他說他很歡喜,跟玩兒的一樣打坐。 答:你很歡喜嗎?沒看到你歡喜啊。 問:要是歡喜的話就對了,這就不是無明瞭。 問:就什麼也沒有。 問:我是這種情況。 答:對,你們倆很相應啊。(眾笑) 你們倆是說出來了,還有沒說出來的。好幾個呢,都這種狀況。 問:我們交流有六七位,到了這個狀況。 答:都到了這個狀況了,有好幾位。修不下去了,不想修了,沒意思了嘛,修到底了。 問:**** 答:所以這個必須要交流才知道你修到哪兒。沒人交流的話,你這不就到底了嗎?這輩子就這樣埋沒了,啊。 問:就不修了? 答:不修了,肯定不修了,一不坐二不修了。(眾笑) 問:上師,那個發願還是在座下發願? 答:座上座下都可以。這個願就是智慧寶劍。 問:座上不是持咒,不要打坐持咒嗎? 答:你這個時候咒都沒有啦,都坐不下去了,你不發願? 問:一停下就發。 答:你這個時候是在座上還是在座下? 問:座上,座下也這樣。 答:呵呵呵呵,就是啊。 問:確實沒咒了。 答:不分什麼座上座下了。 問:那我沒咒我就還想找咒,一會兒就是…… 答:有時候找咒覺得沒意思了,不想再念了,也不想再坐了,因為已經沒啥意思了。 問:坐不坐都無所謂了。 答:坐不坐都無所謂了,坐也是這樣,不坐也是這樣了。這個也是微細流注啊,我們說的微細流注、無明、能所、末那識、分別識、染汙識都是同一個東西。是吧?都是同一個東西。一切能所也是從它來的,一切分別也是從它來的,所以它什麼都不是。你說空也不空,是也不是,坐也可以,不坐也無所謂,啊,你說它是煩惱,它也不是,說它有歡喜嘛,也不是,就啥都不是。它就是一個,像個鐵桶一樣到了那個桶底了,啊,四面八方都是圓的,啊,都是鐵壁,銅牆鐵壁,也出不去,就悶在那裡了。是吧,就像個悶罐一樣,悶在那裡了。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啊,這就世間相,最原始的狀態就是這樣的。 問:上師,那個《心經》上講的那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樣。 答:《心經》是破無明。 問:上師,我在第二座的時候就是這樣,觀照到後來就覺得很無聊。 答:很無聊? 問:對。但是後來一咳了以後,又開始持咒,心念耳聞。 答:又開始有得聊了。(眾笑) 問:對,就不會有那個感覺了,所以我這個情況又跟他好像不大一樣。 答:對,你還有咳嗽在嘛,他沒有咳嗽在,呵呵。 問:上師,那個座上我結印發願呢,還是合掌發願呢? 答:一樣的,都一樣的。這個願就是念起。 問:念發願文? 答:念起,我們無明的狀態是一念本空,它也是一念不生的,因為它是一念無明嘛,也是一念本空的,沒有轉身處。轉身就要靠你平時的大願累積下來的力量,這個時候就可以破掉它:哎,一念本空不正好嘛,因為了了常知還在嘛。 問:對! 答:啊,哎,了了常知還在。它不是什麼都沒有啊,還了了常知啊。還有一切不住在啊,你連這個境界都不住了,也就把它破了。(師兄咳嗽)師兄好,師兄福報比你大,她還有個咳嗽在。(眾笑) 問:他還有上師在啊,上師一下不是給他破了嗎。 答:上師是來給你解圍的,你被圍在那個鐵圍桶裡面了,鐵圍山,這佛經上講的鐵圍山啊,大鐵圍山,就是這樣的啊。四面八方都是銅牆鐵壁,頂也是銅牆鐵壁,底下也是銅牆鐵壁。世間再美妙也不過如此,所以古代的大德就作了一個偈子: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板,無論走到哪,都在棺材裡。就是這個意思。 問:就是黑洞洞的有時候,有時候無邊無際的,就慢悠悠的那種。 答:對啊。 問:就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答:也是黑洞,空洞無明嘛。 問:這個,到這個世間,上師,我覺得連空也不住,不住了,空也沒有了。 答:嗯,空與不空,都是一樣的。 問:對,現在還有個空在。 答:空與不空都是一樣的,所以名字叫空洞無明。所以這個大願的作用就是破除無明的,這個時候你能夠發起大願了,無明就消失了,你就不會落在什麼都不是上面了。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什麼是菩提心? 答:心*就是菩提心。 問:不是,因為是這樣,因為我覺得這個打坐呀,像我們現在這種不間停地打坐…… 答:你會發願嗎? 問:我知道啊,發願啊,但是…… 答:發願就是發菩提心嘛。 問:但是我感覺…… 答:你會觀照嗎? 問:會呀。 答:觀照就是行菩薩道嘛,菩提道。 問:但是我還有個小的疑惑。 答:嗯,什麼時候才可以打成一片? 問:所以我就想問一下上師啊,這個打這個長坐呀,像昨天打九哦,打到第三座之後我就覺得坐那裡…… 答:無明翻出來了。 問:是。其實我在想,這個要破無明呢是要靠願力,但是我就覺得那個…… 答:也要靠定力,打坐就是培養定力。 問:但是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發那個願我覺得像個大餅一樣,掛在空中吃都吃不到。 答:所以要打坐,吃到真正的餅。 問:但是有時候你在這個整個打坐的過程中,它需要有一個,就是說你要知道你要發什麼樣的菩提心,要有一個動力。 答:嗯。 問:因為我就覺得這個願呢…… 答:所以座下要畫餅,座上要吃餅。(眾笑) 問A:畫餅充饑咯? 答:座上就“充饑”了嘛。(眾笑)
師兄:我本來說沒有問題了,結果上師一來我就有問題了,一說我就有問題了,這個階段的話,要念念分明,跟著飄還是沒有完全萬緣放下,還是這個決心不夠。 上師:你要是完全放下那你不可能,說沒放下也放下不少,那就是一種膠合狀態,定中主和主中定的這麼一個關係,有的時候是定中主,有的時候是主中定,就這個膠合的狀態。 師兄:其實道理也明白,就是。 上師:所以是叫做凡聖同居土嘛,一會觀照,哎,好清淨啊,心好空靈不住啊,念念分明啊,念念不住啊,一會呢又有雜七雜八的思想出現了,要跟著跑一陣子才能回來,你看這時候是凡夫相嘛,所以你一會是聖人相,一會是凡夫相,就這樣凡聖同居土。 師兄:現在其實道理也很明白,就是還是明白的不徹底,就是說也是上師說的願,但是這個願,信願行,信是在願之前的,心要信的徹底,願。 上師:信念要堅固。 師兄:對信是最根本的,信要信得很徹底,願才發得起來。 上師:信願要堅固,它是互相作用,信願堅固,願力才能夠升起,行呢,就是總結你這個信念,和你這個願力,也叫行持,同時這個行持又能夠反映到這個信念上去,因為我們所講得信念它也可以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如果說它這個行持上出現問題了,又會影響到他的信心,這個互相作用,所以好多師兄你看他剛開始學佛,發的願多大啊,後來跟隨這個老師那個老師修學一段時間之後,信心找不到,為什麼呢?因為行持出問題了,得不到真實受用,他肯定他就,這是我的問題嗎,還是書的問題呀,他從這兩方面去找,他沒有找出老師出了問題,他就找書,書白紙黑字,那個道理話你能悟透就悟了,悟不透了也就是白紙黑字了,所以在書上找指導那要看你理解能力很強才行。 師兄:其實他這個階段是很苦惱的。 上師:對。 師兄:非常非常的苦惱。 上師: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迷嘛,迷失嘛,所以要有師度啊,不能說是書度啊,書怎麼度呢?是吧,扔一條船在那裡,然後怎麼開船你得看說明書自己去開船啊,度人這麼度得啊?那有個熟悉的船夫這事情就簡單了嘛。 師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道理沒有徹底明白,開始的時候,有的時候是迷信,就是說靠上師,但是他道理呢沒有太大明白。 上師:啊,所以這個也是問題啊,所以這個要看這個上師聰明不聰明,不給你靠,上師說我沒本事啊,還得要自己來用功啊,有很多問題要這麼解決。 師兄:因為他一旦那個的話他容易在相上,容易偏到相上去,靠某個人的話,因為道理不明白嘛。 上師:也要去實踐,光靠上師也不行啊。 師父:這個時候我老想起一個畫面,那個老鷹訓練小鷹,老鷹啪一腳就把小鷹踢下去了,然後看它能不能飛,它不能飛就下去把它接上來,休息幾天,然後啪一腳踢下去,這個畫面就是這樣子的,上師也經常這樣踢,但是我們好多師兄看不懂這個。 上師:看不懂。 師父:所以他的自信建立不起來啊。 師兄:他總覺得有個依靠,到你。 師父:上師說再反過去,上師這個是不是這樣,上師說是不是啊,這個就是在踢,建立你的智慧了,有的師兄說我問你呢,怎麼又問我呢? 上師:你都不知道,我怎麼知道呢(模仿師兄講話) 師父:這個就是錯過了嘛 師兄:***這一段時間也挺好的, 師兄:我在雁蕩山呆的那幾年還是很受用的,進展緩慢,好像基礎慢慢牢固了。 上師:可以,以後我們有能力了去包山嘛,包一座山搭無數個茅棚,住個茅棚,是吧,然後你就自己獨立在山上去修了,然後我們在山角下辦個公館,那你想下山來交流就交流嘛,想過幾天舒服日子也行,充充電再上去都可以啊,又有這麼個點。 師父:完全建立自信改天建道場去。 上師:把你趕到全國各地去建道場,沒錢啊,給你一筆錢。 師兄:其實老人臉譜裡面他好像是沒有打開之前已經在傳法了,是不是已經在弘法利生了。 上師:接引,接引眾生不是說悟後才開始,這都是講有緣,要有緣,沒有哪一個人是完全迷惑的,也沒有哪一個人是完全就是圓滿絕地的,總要有個過程。 師父:我覺得上師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受用就是能有讓你在這個地方一個實修的地方,實踐的地方,一個平臺在這裡,但是很多人不會用這個平臺,他覺得哎呀好麻煩呢,你又讓我巡場啊,你又讓我去做飯啊,他不覺得這是受用,他覺得這是麻煩,他煩惱就出來了。 師兄:你坐在那裡***。 師兄:是打非打,一切不住,打不打也是不住。 上師:坐在那裡成馬祖道一了,***,剛睡下,下座正是打坐。 師兄:其實做事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大家好像怕做事,也是提高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磨煉,就是會做,要知道怎麼做,會做就好,我的問題完了,完了,我怕耽誤其他師兄的時間,其他要問就問。
師兄:像今天這個師兄,她提到就說是,念著念著,在座中突然覺得很無聊。我那天也是這樣,突然覺得很無聊。了了常知、了了覺知,知道呀,就在那呀,明明那個,還在這打坐,坐的屁股那麼痛,因為我剛坐時間不長。 上師:這就是願力的問題,為什麼呢?你看,這麼痛,我們有沒有必要堅持下去,這就是第一個願力的問題。第二個,我在這裡幹什麼?那我們平時發的願在哪裡啊。我們不是“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嗎?那我在這裡幹什麼?你的願力跑去哪了?願力大不過業力,因為這無明現前,這就是業力呀,這時候願力不見了,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了,現在外面的流行語叫做“懷疑人生”。我們今晚就在這裡懷疑人生,那願力去哪了?平時發的那一點願,根本沒有力量。 師兄:是真有這種情況。 上師:有力量,真有力量,這個時候,馬上轉念很快,無明一起,願力自然就油然而生,因為平時的願力大嘛,根本不會出現無明,一下子就把無明給破掉啦。 師兄:那是不是就是我們這個平常發願不透切,或者是不徹底? 上師:不夠,不夠,願力不夠。 師兄:願力不夠? 上師:願力不夠。所以不管師兄們說,打坐手印倒了,願力不夠,肯定是願力不夠,還有這個老是昏沉,也是願力不夠。 師兄:但是經常你在座下,就是也這樣,啊,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好像你只是這樣子說說,沒有說是,我就是剛才說的,不徹心的原因? 上師:有一條,我們也經常給大家做這個前提,明天都是無常的,誰也不能保證明天都能夠活得很好,這時候迫切的心就起來了,在這種迫切的心上,生起的大願,就很迫切,所以要常常觀無常。所以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居安思危”,這個很重要的啊。所以,大願是建立在無常上的,因為有無常在,所以才有大願在。 師兄:福建泉州的劉**師兄問,願力不夠,怎麼才算願力足夠? 上師:怎麼才算願力足夠啊,覺得自己發願總是發不夠,時時刻刻都在發,但總感覺自己還是不夠,這個願力就是一種提升。 師兄:就包括您剛剛說的,就是在座上的時候,感覺你有點懈怠或者什麼的、這個無明起來的時候,你這個願力一起來,你一下子就可以端身正坐,可能這個也是一種力量。像我們就好像達不到,雖然你願力出來,做不到那個端身正坐,可能持續時間比較短。 上師:這個願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佛經上反復強調發願,《大日如來經》是這麼說的,初發心者,即得十地不退轉,這發願是很迫切的。還有的佛經上說,發願即證佛,發願即證佛果,就這麼說的。這個願力都很重要,諸佛菩薩、我佛釋迦,一直都在肯定我們的發願。
問:就是一直想問一下,就是說,師父一直強調那個發大願嘛,我想問一下,就是說如何發大願?然後什麼樣的願是大願? 答:這個我們再重複一遍,這個已經說了好多次了。發願就是發解脫之願,只有解脫才叫大願。那這個解脫,不光是我們自己得解脫,還要一切眾生皆得解脫。所以這就叫菩提大願,也叫慈悲大願,也叫作解脫大願。 問:我還要問一下,就是因為現在修心中心法,我們有個儀軌,“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答:嗯,對。 黃小岩:那這個是每個師兄都發的大願? 答:這就是願,這個願每天持續的發,它就是大願,如果只發一遍就不叫大願。 問:那既然每個師兄修法的時候,這個願是每次都發的,那為什麼…… 答:每座都發。 問:每座都發。 答:但不是時時刻刻發,形成不了大,大是什麼意思啊?沒有邊際,超越一切時、一切處,名為大。如果每天就是下座的時候做一聲回向,他只知道那叫回向文,不知道那叫願文。我們好多老修行的師兄啊,過來這邊參學,總要問這麼一句話:如何發願?他不知道哪一句是願,那我們一念出來給他聽了,他說:“哦,這個我也念了,這不就是回向嘛。”他只知道是回向,他不知道這個是願。所以說他雖然是有福報,能夠修持到這個法門,那也未必代表他能夠解脫,為什麼不能解脫啊?因為沒有發願,沒有發解脫願怎麼會解脫呢?所以我們說學佛一定要發願。不是在學佛嗎?是不是在學佛啊?哪個佛菩薩不發願哪?你找找看,有沒有哪個佛菩薩是從來不發願的,有沒有?所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在發願,那我們學佛學什麼啊?就是學他結那幾個手印嗎?是不是佛菩薩只有那幾個手印啊?他為何能夠成為佛菩薩啊?他結這幾個手印就可以成為佛菩薩了嗎?那印度教也有手印啊,他為什麼不成,為什麼成不了佛啊?印度教也有咒語呀,也有手印也有咒語,那為什麼他們成不了佛啊,成不了菩薩啊?因為沒有發願,他沒有發解脫大願,既沒有說自己要解脫,也沒有說要讓一切眾生皆得解脫,所以他成不了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如果光是知道六個手印怎麼結,這個咒怎麼念,我們也沒有去發願,也不知道要去發願,那我們跟印度教有什麼區別啊?那不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區別啊?所以這個就是修行修什麼,我們為啥要來修行啊?就知道這六個手印怎麼結,知道這個咒怎麼念,我們就可以成佛啦?那既然得了灌頂了,六個手印也學到手了,咒也知道怎麼念了,是不是就成佛了?那為啥又成不了佛呢?因為沒有發願。沒有發願就得不到清淨心,得不到清淨心就解脫不了。自己都解脫不了,如何讓大家跟著解脫啊?所以就成不了佛了嘛!因為佛不但是自己能夠解脫,而且還要讓大眾皆得解脫,這叫圓成佛果,所以是名為佛。所以我們說成佛不是指哪一個人成佛,而是這個佛他代表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他成就的是一個世界,不是只是他一個人叫成就。如果說他一個人就叫成就了,那孔子、老子也是成就了,那幹嘛不叫作佛啊?頂多給他一個名號叫辟支佛,那叫作獨覺,不是圓滿果地佛。那他不是成就了嗎?為何不是圓滿果地佛呢?因為他是獨覺,他沒有讓他的世界成為佛世界。
師兄:還有就是上師,見性實際上跟翻種子這個多少進度有沒有關係?好像不一定哦,有的人見性很快。 上師:都有關係,都有關係。我們所講的一切知見都離不開見性,一切知見呐都在自性當中,那所謂見性是見根本,見清淨本來,這叫見性,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妄想執著包括妄念紛飛,包括各種境界,都是由我們的八識田翻出來的,這個八識田它有兩個名稱,一個叫無始無明,一個叫如來自性,指的都是這個八識田,所以我們說所有東西都是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種子,最後翻到這個種子翻透了,你就徹底見到這個八識田,就我們所講的無始無明,這個鐵圍山在黑漆漆的桶,一見到八識田,一轉念就是見性了。所以見到無始無明一轉念,轉識成智,八識嘛,根本智,轉八識田為根本智,這就是見性,所以說打坐,包括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都是要讓它出現無始無明,這才容易轉身。 師兄:最沒意思的,就是覺得啥也無味, 上師:就是啊。 師兄:這個上師就是等於是破無明和見性它有很密切的關係。 上師:它就是一回事啊,破無明就是見性。 師兄:上師,我昨天和今天就昨天聽您說了這個鐵圍山之後啊,前天晚上吧,我們昨天早晨呢就是打八的,昨天的打八呢就有點想像這個師兄提出來的,像鐵圍山了。 上師:唉打七是最容易的,第七識打掉啦。 師兄:整個八個小時都是像鐵板這塊,就是原來有個輕安沒有了,原來呢這個念咒的時候還有個輕安感覺,現在也沒有了,就是感覺身體在那個地方,就在鐵板那裡念,咒也不是很順,就想下座。當時呢剛剛才聽上師講過要發願,發大願才可以破無明嘛,破鐵圍山嘛,當時就發願啦,發願就主八個小時呢就硬挺過去了,就挺了八個小時過來了。今天早晨我們說全部打十的,打十呢,我打到十點鐘這個板響的時候,就突然之下呢,前面的那些輕安這些又沒有了,後四個小時就等於說又恢復到昨天那個,就比昨天那個更加難過,更加,念咒也不行了腳也痛了什麼毛病都來了,最後呢就想下座了,下座呢就是三次,我三次念了十五句咒語了,念了咒語呢我想還是要堅持不能下座,還是堅持,最後呢又只是念了十分鐘,十分鐘又不行了,又下座了,又,等於說投降了。第三次投降的時候呢我就下座了。下座以後呢我就後悔了。我說為什麼當時我就沒想到上師講的那個我要發大願才能破無明呢?當時為什麼就沒有想到發大願呢? 上師:所以這個大願,我跟大家說啦,平時累積下來的力量,不是你出現鐵圍山了你再來發大願,升不起來了,你只有乖乖投降。升不起來的,這個發大願的重要性啊,平時日常生活當中就磨煉出來的。 師兄:所以上師它非要我來個三破鐵圍山。 上師:我看你這是鐵圍山在破你。 師兄:這個臨時抱佛腳沒用的,我聽他在發願呀。我聽到好幾次。 師兄:上師除了這個破無明除了這個發願再沒有其他方法了?。 上師:發願就是發菩提心啊,發解脫心啊,發願就是自覺啊,覺破無明嘛,破無明要靠覺性呐,所以平時的觀照發願,都是在為我們這個破無明累積力量,要不然這個叫死關,這個無明就是死關啊,為什麼呢?出了這一關就是活過來啦,沒出這一關就是死關。六道輪迴的死關就在這裡。六道眾生誰都離不開這個死關,破不了這個死關,就是被無明關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所以要破它唯有般若智,沒有般若智是破不了的。 師兄:我在六七年前學了一個上師,就出現這種情況,打坐就是特別的發菩提心發不了。整天這個出不來,我就問這個上師,上師說不要坐了,做事啊。 上師:噢。他叫你停下了不坐啦。 師兄:嗯,做事啊。 上師:做事沒有用啊,有什麼用啊? 師兄:你按照你的願望做你的事。 師兄:所以說要發願啊,做事有什麼用,做事不還沉淪在輪迴中嘛,如果做事能夠破無明的話,這世界哪有眾生呐。 師兄:上師,這個般若智就是禪定啊? 上師:對,般若智啊,禪定解脫。
問:頂禮上師!您剛才開示的那個自度才能度他,但是我們又念念都在發大願,體現的是自度度他,本自無二,這個中間它們有什麼區別嗎? 答:沒有區別。 問:因為有師兄會誤解,好像我自度度他非要劃一個階段,我現在要體現一定成就了,然後我再搖身一變去弘化眾生。 答:這個成就也是建立在自度上,也是建立在度他上。因為人不是個體存在的,他是在社會當中存在,所以他免不了會影響周邊的人。這個影響也是一個轉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感化的過程。也是因為這個影響力的存在,所以他會自然而然的形成每一個小千世界,最終彙集成大千世界。所以說我們說自度也行,說度他也行,實際上也是同時建立的,所以你在自度的過程當中,不經意地就起到度他的作用。 問:也就是講,雖然他體現的力量不同,但是我們不能說因為自己力量不足,而不去發這個願去救度眾生。 答:哎,所以說一定要先發願,先發大願才有行願,行願就是自度和度他的過程。所以說,沒有發大願就沒有行願的因地,沒有發願如何去行願呢?無法行啊,所以一切行願都來自於發願。在整個佛法當中,最看重的就是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發願。所有的佛經都講發願,所以體現出這個發願是不可思議的。發願就是具足信心,這個願力發不起來,就證明我們信心不夠。所以我們佛法說信願行,信願行看上去似乎是分為三位:信、願、行,其實是一體的,所以叫三位一體。我們說你這個信念具足了沒有?具足了。信念具足了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發願上。那這個體現在發願上的同時,在哪裡表現出來呀?在行持上表現出來,所以這叫信願行。如果我們哪一個師兄在修持的過程當中遇到障礙非常多,那是什麼原因呢?願力不夠。所以一旦出現障礙,我們打坐當中、修法當中出現了障礙,首先表現就願力不夠。願力不夠又體現在哪裡呀?信心不堅定,所以願力不夠。所以這個是可以反省的,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如果信念是堅固的,願力是強大的,你這個修行是一帆風順的,一帆風順,不會出現太大的障礙。所以我們經常大家一起交流,“師兄今天打坐怎麼樣啊?”師兄說:“昏沉啊,這手印老要倒啊!”你看這就是出現障礙了。打坐出現障礙了,問題在哪兒?你肯定發願發少了,或者說根本沒有發願。這一提示,師兄一想:哎,那看來這個發願很重要。那就下座以後堅持發願,一天兩天三天,這個問題解決了。也有師兄說,“我發願發不起(來)呀?”好,發願發不起來問題出現在哪?信念不夠堅固,沒有信心,所以發願發不起來。沒有求解脫,這個解脫的信心不夠,所以願力發不起來。這個信心不夠還有一個問題,聞思不夠,跟善知識交流少了。這個聞思主要來自於善知識,來自于指導師,而不是書啊。好多人看書是暈的,沒有定力看不下去,也看不懂,所以看書解決不了他的問題。這個聞思主要是指指導師,我們說這個修行不能離開指導,如果讀佛經可以讓我們成就的話,這個世界早就沒有眾生了,佛經出現的時候就應該把一切眾生都度完了。因為所有的這個經律論都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心聲流露,他的心得體會、他這個修行過程和經驗彙集出來的,那我們一個普通人一看,就能夠知道這歷代祖師的修證是如何的,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只是在讀,還沒有經歷修證,所以根本看不懂,也不相應。單憑看一本書就能解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才需要歷代祖師這麼辛辛苦苦去給大家指導修行,去接引大眾,所以妙法離不開善知識。所以我們的信念如果出現了問題,就是聞思不夠。 問:跟隨善知識的聞思,才叫究竟解脫的聞思,要不然自己看就叫作落入知見了。 答:嗯,這個從廣義上是這麼說,但是在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下,該看書還得看。因為沒有這個福報嘛,遇不到善知識,那還得看。所以廣義上是說要有善知識指導是最好的,但這個要看每一個人的福德因緣具不具足。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都有福德因緣遇到如是殊勝的法門,但是還是得不到指導,所以這就是福報問題了。都灌頂了,都得到灌頂了,還不能夠得到傳法,是吧?好多師兄的手印是師兄傳的,不是灌頂上師傳的,這就是福報不夠了,你看都灌到頂了,還沒有辦法得到清淨的傳承,所以這些都要講福報。
師兄:上師,您剛剛說我那種是心量小的表現,就是說那要怎麼辦呢,其實我不是故意的,就是好像。。。 上師:心量小肯定不是故意的嘛。 師兄:就好像我也沒有說討厭它嫌棄它,甚至我也同情他。。。 上師:不是,跟別人沒有關係,是你自己的事,心量小,你表現出來就是心量小,不是說你討厭誰,你討厭你自己,不是討厭別人。 師兄:我也沒討厭我自己啊。 上師:是啊。 師兄:也沒歡喜我自己,那要怎麼辦呢,它好像是一種本能一樣,我就是罵它,等下又突然一聲咳嗽,突然一大聲。 上師:沒錯,心量小是屬於本能啊,本能就是心量小的嘛 。 師兄插話1:那怎麼樣心量才會大呢? 師兄:是啊,我就是問洛。 上師:你本能心量就是大的嘛。 師兄插話1:那問題是它現在不是本能。 上師:就是本能嘛。 師兄:那要怎麼辦呢? 上師:涼拌炒雞蛋。 師兄:那又是沒有問,跟沒問一樣。 上師:是啊。 師兄插話2:人家咳嗽你如果能夠越過這個什麼了,你不就。。。 師兄:不是它,它不是說它,我有防備它咳嗽,它突然咳嗽。 師兄插話2:你防備幹什麼呢?你為什麼要防備? 師兄:那我正在打坐,我正持咒我正安靜的時候,它突然。。。 上師:她都已經在涼拌了,你還要去湊合她。 師兄插話2:好吧,好吧。 師兄:這又加上我曾經打坐被人家,我在店裡面被人家使勁的一敲門,把我嚇得,就好像要死掉了一樣,好像搞得哪個記憶就從那時候起我就特別,特別的害怕,我打坐的時候就是人家在那裡搞很大的聲音。。。 上師:這個跟根器有關係,啊,不要勉強自己。 師兄:那怎麼辦呢?哪不打坐了? 上師:你看又來勉強自己,告訴你不要勉強自己。 師兄:但是我就嚇得,我就嚇著的那種。 上師:這跟根器有關係。 師兄:我也不是我故意什麼啊。 上師:這就是你的根器就是這樣哦,想改變不容易。 師兄:那就是我的根器那就不應該修這個法,還是說。。。。 上師:扯遠了。 師兄:那是怎麼說呢?弄得我就。。。 上師:扯遠了。 師兄:又掛礙了,又自卑了,又業障大了,我就,所以就來個啥,我都不敢承擔,就是這樣的。 上師:對,自己的氣量小,心量小,也要承擔的,不承擔也改變不了的。 師兄:就是小,我就說該怎麼去改變啦?我知道小啊! 師兄插話3:就讓你去面對它,不要去勉強自己,說我要心量要大,怕就怕唄,怕一下就過去了嘛,要面對它,上師的意思是讓你。就要讓你承認自己。 師兄:我曾經被嚇得真的好像要死掉了。 師兄插話3:死掉就,沒死掉嘛。呵呵。 師兄:就是死掉就好了。 師父:發願嘛,上師說發願嘛,發大願。跟她一樣的時時刻刻發大願。 師兄插話3: 就這樣面對。 師兄:上師說涼拌炒雞蛋,明明說的是。 師兄插話3:上師就是讓你面對,不要勉強。 上師:不是,是這樣的,為啥說涼拌炒雞蛋呢,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提發願,對不對,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發願,你就老是一句怎麼辦呢,怎麼辦,怎麼辦,你看我們講了多少年發願了,你總是停留在怎麼辦上面, 師兄:那也發願了啊! 上師:那就只好涼拌炒雞蛋。 師兄插話1:發願都可以翻種子。 上師:為什麼?因為很多答案啦要自己去了,自己解決的才是真正的答案,別人說的你未必用的上,我們講發願你看,講了那麼多年發願了,你這個時候你就用不起來,哦,我就發願嘛,特別你以前也問過我,心量小怎麼辦,我說發願嘛。 師兄:那也發了呀! 上師:對呀,也發了呀,還是心量小啊。 師兄:你說拿個計數一天還發五千遍一萬遍呢,是真的我。。。 上師:不夠!那天有一個師兄問我,他說我一天念佛六萬聲,我能不能把這個發願文換成念佛,就念佛換成發願文,一天念它三萬遍,我說可以啊,我說你一天真能念到三萬遍嗎?他說我試過了二十個小時可以念兩萬遍,所以一天念三萬遍沒有問題。 師兄:那還不難,那不吃飯不幹活了啊。
師兄:巡七嘛我巡了兩個多鐘頭了,還要不要繼續巡啊? 上師:那是你的事啊!是嘛,我又沒強迫你。 師兄:太妙了,太妙了,嘿嘿嘿!一切不住。哈哈哈!那上師也是這樣的,呵呵呵! 師兄:**師兄講,我是來打七的,幹嘛讓我巡七啊,嘿嘿嘿嘿!他說我說,你怎不巡七啊? 師兄:“我是想讓你升起願力”,呵呵。 上師:對,他是在提示你,你怎不巡七呢? 師兄:升起願力 上師:巡七就是護七,護持大家嘛。 師兄:每個七的第一天都是我巡七的,一直是我在巡的、、、。 上師:你看,一直都有“我”在。 師兄:哈哈哈哈!你看你七不巡了這個“我”更大。所以你還是要巡,把“我”巡掉。 上師:一直都有“我”在。 師兄:哈哈哈!把“我”打掉啊! 上師:“我”是打不掉的,但可以妙用啊。“我”是本我,故我,妙用是啥呢?無我,破了“我”就無我。“我”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還是我。 師兄:嗯!因為有個“我”才說我也不可得。破的是執著,我執對吧。 上師:對。所以釋迦佛說這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他指的不是我執,而是本我。為什麼呢剛生下來呀,哪有我執啊?所以呢表現的是本我,赤裸裸的本我。
問:聽明白了嗎?(眾笑) 答:你再說明白一點。(眾笑) 問:這咋整啊。 問A:簡短一點。 答:總結一下嘛。 問:哦。 問B:就是怎樣做一個自在的人。 問:不是,就是我以前…… 答:你的心在哪裡? 問:心在咒裡。 答:在哪? 問:心在作用處。 答:作用啊,那你這個透徹啊,通透啊。 問:不透徹,不通透,比如說我遇到事的時候就不通徹了,就我剛才舉的例子,比如說我打坐我這幾座…… 答:昏沉。 問:對,昏沉,我明明我的心我是說你不要昏沉,你要起來,手印不要散,但是它不聽我的呀,連這個主我都做不到,你說我怎麼叫透徹呢?然後更別說其它的,比如說生病啊,我說:哎,人家那經書上不是說嘛,至心念念經就能,病就能好。 答:做不到也很透徹。 問:透徹得做不到。 答:對,也很透徹。 問:我想透徹得做到呢? 答:那就發願嘛,這願力不夠嘛,我們這個已經說了很多次了。座上這個昏沉比較大,昏沉比較多,都是平時座下願力不夠。手印老倒,也是願力不夠的表現,所以就不夠透徹,通透不了。那你說佛菩薩,上師是怎麼能夠…… 問:對,“卡卡的”,就解決問題。 答:“卡卡的”,那是靠願力嘛,沒有願力怎麼“哢哢”? 問C:這“卡卡”是什麼意思,上師?(眾笑) 問:就是三下五除二。 問B:這是密語。(笑) 答:“卡卡”就是“卡卡”的意思嘛。(眾笑) 問:那好吧,還是願力的事。然後第二個問題就是:這些問題我都是在座上想出來的,然後答案也是在座上找的,然後這種想的時候,就很糾結,這算妄念呢,我該提咒呢,還是該繼續想啊?(眾笑) 問A:講得很有道理。 答:邊提咒邊想。 問:哦。 答:把咒提快一點就想得更多。(眾笑) 問:哦。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就是說這個那個發大願哦,那發大願它就有小願唄? 答:嗯? 問:就是說發大願那他肯定也有發小願唄。說這願它有大小,那咱們就這個…… 答:所謂大就是無邊無際叫做大,那你總得說個詞啊,有個說詞啊,所以說開口皆是方便啊,你不能不開口啊。你看我們一開口你又來起分別了,哦,有大,那就肯定還有小,你這是妄起分別,呵呵。 問:那就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那它都是一樣的,大家都這麼發,大家都是一樣的。 答:哎,就是啊,所以說什麼叫大啊?持續不斷便是大。什麼叫小?你就念這一兩聲,那肯定就小了,是吧? 問:持續的。 答:持續不斷嘛。我們這個“大”字表現很多,好比說神通,有人有大神通,什麼叫大神通啊?每個人都會,吃飯穿衣這就是大神通,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會,別人都不會那叫小神通,它範圍小嘛,只有你自己才會那不是小神通嘛,所以我們會的都是大神通。 問:上師,就是說這個生起願力,然後這個,我也發願,就覺得這個願力,您昨天說願力不夠,這個願力怎麼樣願力夠? 答:嘿嘿嘿嘿,我昨天已經跟你解釋了,願力可以超越定力,所以說它可以培養定力。 問:願力可以培養定力? 答:嗯,因為它超越定力嘛,所以可以培養定力。 問:這個,上師這個開示後,我今天,今天這一座啊,意思就這個痛跟定力,跟這個願啊這個。我就是持這個咒好像痛的就是像錐子紮一樣。 答:那跟你相應嘛。 問:是啊,太相應了。 答:跟你特別相應嘛。 問:然後就是有時候透不過去。有時候透不過去呢,我就發願,我覺得發願的話呢,就是像祖師一樣就是代眾生,代這個未來的修法的眾生發這個願。 答:一發就超越了。 問:對,管用。然後呢,就是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什麼呢?就是我這個手印哪,我這個痛的過程中我的手印知道往上面舉,一直舉到這裡,舉得我手酸了,然後呢拿下來,但是又自然舉,搞了五次起碼,這樣一下一下的。 答:這定力是向上的。我們說過嘛,這定力是向上的。 問:對呀,我這個事情就印證了這個手印啊,手印跟這個定力的這個,再這個發願,再這個痛,呵呵呵。 問:上師您講就是願力可以培養定力,我就想問這個什麼可以培養願力呢? 答:願力可以培養願力。我們這個願力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金剛智、金剛力,它可以破一切萬法,同時不被萬法所破,所以這叫做金剛智、金剛力。所以唯有大願可以成佛,不發大願成不了佛,你功夫再深也是個外道。 問:上師,發願就是念就行了嗎? 答:啊,念嘛,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問:但也不知道它這個來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每天都念的。 答:念了就知道了,念了就知道了,知道就在念上,念就是知道。 問:哦,可以理解為…… 答:不要理解嘛,念就是知道了,你念嘛,幹嘛要理解呢?不需要理解,念就是知道了。 問:啊。 答:你就整天啊啊啊啊,就是不肯念。 問:上師就是說念念都在大願上,怎麼體現念念都在大願上? 答:嗯,念念都在大願上。 問:念念無念嗎?無住嗎? 答:大願有住嗎?住在哪呢?不求餘果有住嗎?呵呵呵。 問:還是有個願。 答:那是,那肯定要有嘛,沒有怎麼能成佛呢?你不是要成佛嗎?成佛不就是願嗎? 問:體現在念念上我覺得有點,怎麼樣體現在念念上? 答:綿綿密密嘛。 問:我一直都有這個願力了,那就跟…… 答:那你決定成佛。 問:綿綿密密。 答:你不要懷疑自己。 問:嗯。 答:我都不停地在肯定你,你就不停在懷疑自己。 本明師:那上師那個願力它是自然體現在行動上,不光是在念,也不用想,它是自然體現在行動上, 答:是。所以說步步蓮花開嘛。 本明師:噢,那做事上其實他就自然而至。 答:對,這蓮花開就代表你的願力成就了嘛。 本明師:哦,有時做事好像沒有想提這個念,實際上已經在裡面。 答:嗯,你不作意了不就更清淨了嗎? 本明師:清淨就還有願力在。 答:哎,對。清淨跟願是一體的。你看我們說清淨大海,這願跟海一樣嘛,這麼廣闊無邊嘛,多大呀,所以就清淨大海嘛。 本明師:但是清淨它有時候一時的清淨是一種定力嘛,但是它持續就是願力的力量體現。 答:你這個定力要持續下去必須要有願在,否則持續不了,所以一時半會兒出現的定那不究竟。
問:我現在就發覺我下座的時候,就念“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比過往都會多很多。 答:嗯,是啊,你要知道你的願力在增長的情況下,你的業力也在增長,它在作鬥爭,看誰的力量大。因為解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越想解脫,就越會有業力把你拖著不讓你解脫,那是對應的。就像飛船,你看嘛,發射火箭飛船上天嘛,要脫離大自然的這個吸引力,它要費很大勁,所以這個層面它叫同溫層,最容易引發爆炸。因為這個地球的吸引力特別大,它到這一個空間去了,很難擺脫它的吸引力,所以這個時候就看誰的力量大,這個地心的力量代表業力,你的願力就代表火箭所噴發的這個力量,推力,你看誰的力量大。
師兄:我現在呢,有時候坐得還是感覺無聊一樣的,上師。 上師:嗯,那是平時的發願發少了。 師兄:嗯,平時發願發少了哦。 上師:這無聊就是無明,無明核子。 師兄:怎麼能夠把它打破呢? 上師:發願嘛。 師兄:發願,就是座下的話,就不停地發願。 上師:對,座下。 師兄:沒事就不停地發願。 上師:座下多發願,就是靠願力。你那願到這個時候,無明現前了,你可以看破它,超越它。 師兄:嗯,下午的時候,我就是感覺這樣子有點煩,也比較清淨,但是又覺得沒意思一樣的感覺,我意識到可能是發願的問題。 上師:那就是無明嘛。 師兄:是發願的問題,然後我就在座上就開始發願。 上師:你實在避免不了就座上發願也可以,也是願力不夠嘛,所以在這關頭座上發願也行。這回就知道這個願力不能退了,這個初發心是不能退的。 師兄:嗯,那差不多半個小時,後來這種願力自然湧現出來了。
上師:你以前灌過頂嗎? 師兄:以前灌過但是沒有修。 上師:哦。 師兄:但是也沒有手印。 上師:灌過什麼頂? 師兄:就是那個心中心的那個,當時老師就是路過天津,就是手印也沒有學,咒也沒有教,也是說讓別的會的師兄教一下,當時就修六字明,也沒有修,別的師兄。。。。 上師:六字大明咒修多少年了? 師兄:從那時候就修有兩年吧,但是始終沒打過兩個小時,都是一個半小時,後來我給您發過一次資訊,心頓師兄給您轉的我那個資訊,就是發生那些事情,我就沒打,停了,就是今年九月份的時候那個***借了您的光碟那個書,我和***看完以後感覺信心挺足的,後來就請了那個禪凳還有陀羅尼被,從11月10號就正式的上座了,就像您說的就是從半小時一動不動開始打,到我來這之前吧勉強能坐到三個小時。 上師:不動了吧。 師兄:現在腿不動,今天到這頭一回打到四個小時。 上師:進步還是挺快的嘛。 師兄:就是手疼。 上師:手印痛,手印痛消業障啊,消業障,手印痛還有一個原因,佛菩薩在那裡開慧。 師兄:我感覺這個手痛要比這個腿痛還難受。 上師:是啊。你想想這痛啊,哇,佛菩薩在那開慧啊。 師兄:腿痛的時候過一會兒還能過去那個勁,但是這個手啊一直痛一直痛,痛的都抖。 上師:你看這不都在開慧嗎。所以說這個痛,不管是哪個地方痛,越痛越好,證明佛菩薩在開慧,在開示,所以我們說越痛越有道場,痛是培養定力的,這個定力用來幹嘛的知道嗎?了生死,哎,了生死,這個痛可以培養願力,所以越痛呢願力越大,否則你坐不下去,馬上就下座,能坐下去就是有大願在。 師兄:就是我在這一座當中好像有那麼幾分鐘有過那種***的感覺。 上師:你這個願呢你不一定能夠覺察到啊,不一定知道自己在願當中,但它能夠堅持就是*的願,就跟觀照一樣,體會一下,當下一念清淨,誰都能體會到,這就是觀照,很自然。但是要念念清淨下去,這就有難度,所以師兄說哎呀這個好難啊,那如何讓當下一念清淨延續下去呢,這就要靠願,所以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觀照,你每發一個願都能體會到自心清淨,這就是觀照。 師兄:座下就是發願。。。 上師: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就是這麼一句簡單的大願,反復發,重複發,每一個願都是清淨無比。 師兄:現在感覺就是念這個願,心裡面沒有那種感覺。 上師:清淨。 師兄:清淨是有。 上師:清淨就是觀照,所以說心清淨就是觀照,我們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佛經上所講,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就是見性啊,當下一念清淨都能夠見性還不能觀照嗎? 師兄:上師像我這如果打完七回去就是打坐,座上就是持咒打坐,座下就是發願? 上師:對。 師兄:別的現在也不需要。 上師:有啥可得的?啥都不可得,開悟可得嗎?不可得,為啥不可得?因為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哪一個人少了自性的,所以自性本來具足,不是向外求來的,而是自證而成,所以說這個諸佛自性本來具足,我們不是修來的,也不是求來的,所以唯有一切無求,可以真心和自性相應,所以越是無求,就是越是見性,無求正好是觀照啊,觀照就是無求,一切無求,一切不住,就是了了常知,蕩然不住,這是佛經上講的,了了常知,或者了然知知,一切不住,這都是佛經上講的。我們母音上師講的是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這講的是一回事,所以這個印心宗,雖然說法門**,這法門是修哪個法門是因人而異,因根施教,但實際上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不管哪一個法都是一樣的。
答:你還是願力不夠。 問:願力不夠。 答:啊,願力還是不夠。為什麼說你願力不夠呢?你承擔不了就是願力不夠。願力是幫助我們承擔的。啊,你這個你這個打七的過程當中啊,你打坐的過程當中啊,有勝境出現了,但是你不敢承擔,這也證明你願力不夠。對自己的修行還有懷疑,不敢承擔,這也是願力不夠啊。 問:那願力不夠,我就多發願就是? 答:哎,要多發願。願力可以超越一切,包括你的定力,更別說是你的業力。願力都可以超越定力,所以他才可以培養定力。 問:上師,您說那個歡喜無念,那就是,那也是境界啊? 答:嗯,都是境界,都是種子。把空調關了。 答:人從一投胎、一入胎,就開始在翻種子,不管他修不修行都是在翻種子。那我們通過修行,通過打坐、結印、持咒,讓這個種子翻得更猛烈更快,所以過去我們歷代祖師說過一句話:一念超三劫。就是你這個當下一念清淨,頓超三劫。那這個一念清淨怎麼來的?種子翻透了才會一念清淨。所以說這個一念頓超三劫。所以從因地上來講,你念一聲佛號——阿彌陀佛,也是頓超三劫。因為念(佛),心中能夠生起一句佛號,一念佛號,這已經是種下了因地佛的因,將來必定成佛,所以也相當於超了三劫,三大劫。正因為這一聲阿彌陀佛,註定了我們將來必定成佛,所以說能夠生起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非常殊勝的。 同樣任何一句咒語都是一樣的,包括我們最簡單的咒——嗡阿吽,一切佛根本咒。你能夠生起嗡阿吽,也註定你要成佛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一座當中,綿綿密密都在持咒,這就是加快我們成佛的因哪,縮短我們這個修證的過程哪,所以說念一念一句都不可思議,何況是念念都在佛號、都在咒當中,那更是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說念佛念阿彌陀佛,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你看這不是翻種子的過程嗎?啊,要把我們的主人翁喚醒。主人翁在哪?藏在八識田裡面啊,要把它認取回來呀。 (刪除其中一段) 問:上師您說承當就是,我是總覺得有個更高深的更那個,更…… 答:哎,不要聖境高推嘛,一切放下,高深在哪?啊?你說一切放下,一切了不可得,啥叫高深哪? 問:我覺得那就有點太簡單了。 (刪除其中一段) 問:聖境高推。 答:嗯,不要聖境高推啊。越簡單,越自然,越明瞭,這就是諸佛自性的顯現,高深什麼啊,啊?
問:老師說願力越大,成就就越大。 答:那(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我哪有那本事啊。 問:我們聽老師開示也是這樣說的。 答:是啊,佛說的,我是鸚鵡學舌。
師父:現在唯一就是那個“發願”還沒有理解,這個“時時發願”沒有理解。 上師:發願叫發心,不叫理解。你是發心求解脫還是理解求解脫? 師父:發心求解脫。 上師:那你幹嘛不說:“啊,我要理解求解脫。” 師父:哦,有區別啊,但是發心有時候會忘記。 上師:不是有時候會忘記,你是老停留在理解上,不願意放下這個理解,啥東西你都要用理解去分析它。 師兄:其實你經常做得蠻好的,真的,你做都做出來了,你還去理解它,做得非常好。 師兄A:那你天天發願照顧公公,你看你哪天拉下了?你哪天拉下了,說明你沒發願。你天天照顧,說明你天天在發願。 師兄:做都做到了。 上師:他照顧公公都從來不用理解,都是直心流露。 師父:因為他不是說“時時發願”,我就覺得:“哦,我好像沒做到。” 師兄:你做到了。 師父:我就覺得好像下座的時候要發個願,我要“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 上師:不叫做到了,你已經超越了。所以說不光是做到了,而且還超越了。 師兄A:再說簡單一點,你跟著上師,沒像其他那些跑了,說明你就在願力中。你應該想,你連願力都沒有你跟著上師幹嘛?你不就是要修法嘛,對不對?你就在願力當中。 上師:關鍵他沒地方跑啊。 師父:沒跑到普渡寺也算是可以了。 上師:再找一個天天可以這麼交流的太難了。
師兄:上師我在前幾座打坐的時候,就是會以前的念到書上的那些佛經講的東西那些道理就開始出現,出現之後就開始觸通,但我覺得像這種情況之下我要趕快放下不要再去,可是它很多的東西就開始出來了,像上師講的,有關於定境,心不亂就是定,然後我就開始就想對,所謂的定就是根本不一定坐在那叫做定,然後祖師大德一入定就好幾天,實際上他即使不在入定他還是定的,只是因為時節因緣要這麼做的,他可能就入定相顯入定相。 上師:你這也是翻種子,翻佛經上的種子,佛經我們所看到的,注意到的都是種子,種進去了就又翻出來了。菩提種子,智慧種子就這個道理嘛,也是翻種子。 師兄:所以就讓它翻。 上師:哎,那是啊,是種子就讓它翻嘛。 上師:心*師兄願力還是沒起來,願力啊,這個願力起不來是什麼原因呢?信念有問題,信心出現問題,所以願就無法升起,所以這個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它是一環扣一環的連貫來起作用的,所以哪一環,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了,都可以查到它的根源在哪兒。所以我們這個打坐,打長坐,這代表行持啊,之所以能夠打這個長坐,那是因為有大願在啊,願是行持的支撐點,所以你這個行持上出現問題了,打坐出現問題坐不下去了,老要想下來走,坐不下去啦,那是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啊?信心出現問題,我這樣打能行嗎?我換個方法可不可以啊?可以,不是不可以,我經常跟師兄們說啊,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方法在所有宗門的修行裡面,所有法門的修行裡面是最難修的一個法門,這心中心法,或者說印心宗的這些法,在所有的法門裡面是最難修的一個法門,我們大家是在選擇一個最難修的法門來修,當你把這個法門放下之後,你去接觸其他的法門,你會發現輕鬆的要死,輕鬆的很呐,你會感覺到:哎呀,這才是佛法,那個什麼六印一咒,難受死啦。所以修我們這個法門是自找苦吃,哪有哪一個法門打長坐的?是吧,你問問我們周邊的出家師父,在哪個寺院出現過有人打那麼長時間坐的,頂多點一炷香,燒完,五十分鐘了不起了,誰見過打那麼長時間坐的。 所以說修這個法, 沒有打坐的基礎,沒有這個打坐的功夫,修不了,修了也不相應,所以還得從最基礎開始培養,沒辦法,就是這樣。就是這個基礎沒有牢固,所以後面的這些修行的階段啦,經常出現障礙,老是要去停頓,修修停停,修修停停,上不去。 師兄:它是培養那個心定、心清淨的基礎? 上師:嗯,培養打坐的基礎,打坐為了什麼?為了翻種子,翻種子為了什麼?為了見到最大的種子:諸佛自性。這最大的種子啊,你不翻種子見不到它的呀,這個佛性就是最大的種子啊,所以哪一本佛經都講自性本具,那本具在哪裡呀?好多祖師也說了在你八識田裡面,那你不翻種子怎麼見到八識田呐,靠你這個意識去讀佛經去猜想,那是往裡面種種子,根本翻不出來。 師兄:上師,你說有境界那是從境界上翻種子,就像我這沒境界的從哪兒去翻?從前到後一直念咒,不停的念咒,你說哪來這麼大的力量,我也不知道。 上師:你沒境界啊? 師兄:沒有呀。 上師:你有境界,你老跟師兄們講境界,還說你沒有境界,你是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沒境界,但是你平時都是喜歡跟師兄們講境界。 師兄:我是沒有,我是喜歡聽境界。(眾笑) 上師:沒有境界最好,沒有境界你就跟《心經》相應了,你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看這些境界都沒有啊,你跟《心經》多相應啊,對吧,你要說有境界才是,那《心經》應該倒過來寫啦,要有眼耳鼻舌身意啦。(眾笑)
問:就是那個那個啥,就是那個動力哈,比如說我不是拍你馬屁哦,就我實話實說,站在我的角度,之所以能夠有那麼一點小小愛心吧,就是看到榜樣的力量,然後呢這是外在的力量嘛,對吧?但是你要是當下一直這樣念念念念,總覺得挺那啥的,挺挺挺…… 答:榜樣不需要念。 問:對,學嘛,願力要念啊,願要發的嘛。 答:發願就是起心動念嘛。 問:我問的重點是:就是你當下在,在一直保持那個發願的同時,還有沒有其它的…… 答:發願不是發願文。 問:要用心嗎? 答:對,發願的願心,不一定是發願文,發願文很容易變成口頭禪,變成口頭禪的時候是沒有力量的。 問:就是沒力量。 答:但是願在心頭,它就不會是口頭禪了。 問A:那上師要怎樣發願才能有力量? 問:對對對對,哎呀,你看人家說話就到點。 答:就是啊。 問:我就說不出來。 答:就是啊,人家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就概括了你三個問題。(眾笑) 哎呀,明天就要無常現前了,我今天該怎麼辦啊? 問A:要怎樣發願才能有力量? 答:明天就無常現前了,今天怎麼辦? 問A:發願。 答:對,發願,有沒有力量啊? 問A:有力量。 答:死到臨頭了就有力量了,就怕自己發願發少了,發遲了,發得不夠力。所以我們說,你看《八大人覺經》上面:“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常觀無常,就能夠發起解脫的大願,這叫無常迅速,這無常現前了,平時這個發心不夠肯定是沒有辦法。
上師:好比你說這個無明啊,無明轉念就是自性,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同屬阿賴耶識,所以這個阿賴耶識是無明的表現,所以老人在開示裡面形容它是什麼呢?就像人喝醉了老酒一樣迷失了自己,打了這個比方,這就叫做無明。 師兄:上師,能不能轉就靠我們的定力了。 上師:不是有定力就可以轉的,要有願力,它要靠大願來轉,***,你太厲害了,隨喜你,***,這個蓋障去哪了?你看我們這個打坐的過程,剛開始翻出來的是煩惱,然後再細一點執著,妄想,這些都是非常粗的,然後再下去,妄念到妄念紛飛,然後再下去就是細妄念,微細妄念,微微細妄念,最後到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再往下微細流注也沒了,就是剩下空洞無明,空洞無昧,什麼意思都沒有,什麼境界都沒有,這就是無明,啊,所以到了無明這一步,到了無明這一步,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世間法就是由這個無明緣生的,無明緣起就是世間法,破了無明就是出世間,那無明呢它是沒有任何執著的,也沒任何分別的,它表現出來的也是透明的,同時呢又是黑漆漆的,但有一點,出現無明的時候呢,無明還是一個相,是最大的相,就是無明相,那我們一轉念,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因為無明裡面也沒有住著,它不起分別嘛,所以也叫做一念無明啊,無明也叫一念無明,所以一轉念,了了常知,如果轉念的同時有大願升起,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清淨無比,這一轉念當下就把無明給破了,歡喜心自然就升起了,所以這個就叫做初地菩薩,歡喜地菩薩,歡喜地菩薩就是破無明,出世間,所以這就是出世間就是出世間法,證得初地,初地菩薩,就已經是了出世間了,所以我們說了生死得解脫出世間,那是一回事,明心見性就是出世間法,所以把無明破掉就是自性現前,那這個所謂的破無明也是個方便說,我們說這無明跟自體本為一體啊,它就是自性啊,那為啥管它叫無明呢,它跟自性同為一體,那它表現出來的又有哪方面的不同呢?我們所講的無明它是相上無明,所以叫無明鏡,如同一面鏡子一樣,相上無明,那麼它這個境界表現出來是空洞無昧啊,是因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它的相就是這樣,那我們所講的轉念,我不著在這個相上,我們轉念,朝自心處看,這自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清淨無比的,這就是住自心處看,不是看在相上,是看在自心處,這個叫自覺,所以自覺就是破無明的方法,那這個自覺裡面呢就包含大願,沒有大願自覺不了,所以說我們這個大願是幫助我們觀照,自覺就是觀照,你大願升起的時候,這個觀照很迅速,能夠打成一片,所以觀照打成一片也就是破掉無明,所以我們說座上打坐好多師兄都出現這個無明現前,如果是著在相上,他就覺得這個打坐沒意思了,再也坐不下去了,如果是反觀自照,就是我們所講的觀照,有了觀照也未必能破無明啊,為什麼未必能破呢,因為無明跟我們這個自性它是同為一體的,它一個是正面,一個是背面,或者是說一個是體,一個是影子,它的關係是這樣,所以沒有大願成就不了,所以一切佛經都講要發大願,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你可以用願力來達到自覺的力量,它就可以破掉無明,所以唯有大願可以解脫,破了無明就是解脫,所以我們所有這個修行了都是讓無明升起,最後讓這個無明生起,無明生起了要轉身就容易了,要不然你轉不了,看不到無明它轉不了。 師父:那上師,這個願力還是要通過身體力行的才能達到,***不頂用的呀。 上師:哎,先發心,之後才是身心力行,這個願就是方向,沒有方向你朝哪裡走啊,走不了啊,寸步難行啊,所以你要轉的話,要身心力行,首先要有方向感,沒有方向你往哪裡去啊,所以發願就是方向, 師父:發願就是方向,先發心 上師:哎,發心發願就是方向,方向明確了,你這個身心跟得上去,它才有意義,否則沒有意義啊,所以沒有發願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練,雖然我們說即使是有發願的修行,在沒有見性之前同屬盲修瞎練,畢竟有過方向感嘛,它不走冤枉路嘛,沒有方向感那就是瞎貓撞地到處撞。 師父:那上師,你說我,我應該發什麼樣的大願才相應啊? 上師:解脫大願,菩提大願,慈悲大願。 師兄:當仁不讓就是這個大願。 上師:嗯,就是,沒別的願,這個大願跟我們的第一義是相應的。 師兄:沒有這個願就迷失 上師:願容易迷失,所以不管是哪一個法沒有大願他走不了多久。 師兄:大願本身就是第一義啊。 上師:對。 師兄:這個大願是不是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啊。 師兄:不是,就是解脫大願。 (中間刪掉一部分,兩部分內容講得很接近) 師兄:上師,您說這個無始無明生起的時候,它也是不起分別,不起執著的,所以覺得沒意思,也沒有什麼牢靠去抓它。 上師:它跟自性很相似,它也不起分別,也不著相, 師兄:也不住一切覺受 上師:也不住一切覺受,空洞無昧,啥意思都沒有 師兄:所以外道到這裡沒什麼可修了 上師:沒什麼可修了,到頂了。 師兄:所以這個大願要平時發,這個時候臨時抓稻草,起的作用也有,但沒什麼***。 上師:座上打坐,座下觀照,發願,都是為了破除這個無明,從一開始的修行,一開始的指導就講如何去破無明,這就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師父:上師這裡的指導打坐一切就是為了破無明的那一刻,打基礎的。 上師:對,整一個三藏十二部哪一個不是講這個啊,(覺破),都講覺破無明。 師父:****,到這個時候它就不管了。 上師:那他不是不管,他自己都不會。 師父:你看我吧,我一到這個坎上想去問一問人,都沒有人能站出來說,你應該怎麼走,沒有這個方向了。 師兄:你之前經歷過這個階段? 師父:對對對,我經歷過有好幾次,一問他們,他們一句話就交待給我了,師父帶進門,學藝在個人。 師兄:人家講的也沒毛病。 師兄:**原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一念無明,覺破這一念無明就是出世間,覺破這一念無明就是真正的出世間。 師父:一到這個關口,這個心就***。 上師:這就叫轉身啊,這個黑漆漆的鐵桶一破,就是光明身啊,所以叫做桶底脫落。 師父:可是轉不到,桶底脫落也沒用啊,上師。 上師:是啊,就是要覺破無明啊,就是轉身啊 師兄:今天上師講得多透,打坐沒問題了,那個粗住細住沒問題了,***微細到微微細到微細流注到過後的那個無明現前了,唯有願力能破,願力就是自覺。
師兄:那麼就是說在家的時候,持咒的話不要去極力追頂。 上師:在家的時候不要求這樣,共修的時候可以。你在家的時候去追求這個極力追頂就很累了。我們說這個極力追頂是自然的表現,不是想要去,故意要去這麼追求它,自然的表現,念到那裡它自然會極力追頂。所以極力追頂也可以說是能所雙忘的前兆。我們這個打坐在出現能所雙忘之前,表現出來就是極力追頂。而它這個是很輕鬆,也很平和,很輕快的,不是追求出來的。 師兄:之前就有時覺得,有一段時間持咒的話有體會(追頂)。 上師:你以前在這裡打七的時候,你體會過極力追頂。但是回去呢,去追求它就做不到了,沒有那個條件。因為共修呢比較容易形成那個條件,自己修就不一定了,除非你每天都是修得這麼好,每天都可以達到這個臨界點。 師兄:上師,那現在的話持咒怎麼持? 上師:輕鬆愉快,要念得輕鬆,念得愉快。你要感覺說念得很累那就不相應了,要輕鬆愉快。 師兄:就是在輕鬆愉快的過程當中,速度慢慢加快是不是?還是? 上師:速度是自然的,自然加快,不是慢慢加快,自然的。 師兄:那有時候,就是為了抓住這個咒語嘛,就不跟念頭跑,那肯定要加快? 上師:不要抓咒語,不需要去抓住咒語。 師兄:那不抓的話跟著念頭跑了啊? 上師:你要是要求自己抓住咒語的話,也會很累。本身這個抓著咒語來念,這也是一種妄念——緊緊盯著咒語,這也是一種妄念。 師兄:那咒語和念頭,它是同時存在的嗎? 上師:嗯,同時存在的。 師兄:那不跟著咒語就跟著念頭? 上師:不會。 師兄:不會啊? 上師:不會的,你說的那個是剛剛開始會是這樣子,兩個月以上就不會了。所以剛剛開始修行的這一段時間,或許說是什麼呢?你以前曾經修過,後來中斷很久沒修了,重新開始修,那就會存在剛剛開始的這麼個階段(的現象)。 師兄:那我現在會啊。我現在就是如果不跟著咒語,就是抓住它這個頭嘛。那不然的話有時候跟著念跑,會跟著念頭跑,也是知道說念頭來了要拉回來,拉回咒語,但是就已經跑啦。 上師:那你這種現象實在是太無常了,那你這是關係到你座下的問題了,就是除了座上打坐,下座就是拼命打妄想,下座這個心裡就沒有停下來過,一直在打妄想,那這個下座就會影響到你座上。我們說座上座下互相影響的,有可能就是下座以後妄想太多了,太大了。 師兄:下座還是一樣發願啊。 上師:發願、觀照,要經常提起。時時不忘發願,時時不忘觀照,這個是要持續的。如果這個打坐跟座下用功是脫節的話,存在斷層的話,那我們這個每一座都會像你那樣子,都會覺得很累。也就是說這個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座下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沒有去維護它,沒有去維持它。每天都在打坐,也就是下座以後,每天都在造業。這個打坐的力量不足以阻斷你這些業障,形成斷層啊,那這個修起來的話,很長時間都會覺得沒有進步。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問:昨天那個打六小時,第一座、第二座基本上也是這樣的情況。就是第三座,那個前面是在定當中,出定以後,這個妄念挺多的,然後就覺得,打坐好沒意思呀,然後那個就躁得想下座。 答:這還是願力不夠的表現,所以一旦出現煩惱根、煩惱因,這叫煩惱的因,出現煩惱因的時候,煩惱因是什麼?煩惱因就是無明,無明體現在緣起,所以你就覺得這個打坐沒有意思了,很沒有意思,這就是無明緣起,就想下座了。 問:嗯,挺躁的。 答:這個是願力不夠的表現。 問:然後下座以後就覺得,哎喲,好像快要虛脫了感覺似的。 答:那還是願力不夠。 問:好的,知道了。 答:所以交流才能夠發現你這個願力夠不夠。看也看得出來,如果願力夠,你這定力那麼好,你這個人不管是座上還是在下座一般都比較歡喜,歡喜相上,這就是願力的體現,也是定力的體現。但是你沒有表現出這個來,看上去多少還有點憂鬱,還是會有煩惱相。 問A:上師,這個糾結是不是最大的煩惱?有時候很糾結,總會把自己置身於糾結當中。 答:是啊,喜歡把自己困在糾結中。
師父:但是現在好像只能做到座下有意去用思維、動思維去發願。 上師:發願剛開始都要用思維。最初是用思維,之後是意識,意識的速度就比較快,也比較微細,思維是算是比較粗的。 師父:是不是經常思維發願,成熟了以後,就慢慢就變成意識了。 上師:嗯,對,習慣成自然嘛。所以座上如何持咒,座下如何用功,也可以說座上用功,座下功用。 師兄:上師,座上這個用功怎麼講呢?功用好理解,功用好像是自然的,說到用功好像座上有點不自然。 上師:座上是用功啊,座上用功就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就是用功嘛,反正這個心念耳聞挺費勁的啊。在我們粗住的階段,下座主要就是發願,同時不跟著煩惱跑;到了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境界和意識跑;到了微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念頭跑。你看母音老人的那句開示:“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念頭所牽。”更進一步,到了微細流注,這個階段的發願,是截斷念流,念念化空。截斷念流就是念念化空,直取真實——也可以說是直趣真實,“趣向”的“趣”、“興趣”的“趣”,其實意思是一樣的。 師父:那上師,微細住的那個發願是不跟念頭跑,但是那個發願本身不是一個念頭嗎? 上師:哦,你體會嘛,連發願都化了,就下一步了嘛。 師兄A:一念斷處,在這裡體會一念斷處嘛。 上師:起心動念都在願當中嘛,已經沒有那一句話了,這個發願就是個起心動念而已。 師兄:就剛才說的“直取真實”,後來這句話可以緊接上去吧?起心動念都在願中。 上師:你這麼一解釋就妙不可言了哦。 師兄:沒有,上師這是你開示的,我們順勢契入。 師兄B:而且最後總結了是發願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願力。 師父:那等於說從微細住的發願一直貫穿到微細流注那裡都是這個,都是這樣的。
師兄:經常在做事的時候,就是做事做到突然間,就、好像,想做的事情明明,好像要把它忘記掉的,站在那裡愣一下,三四秒鐘,才能、再一動才能想起來,經常會這樣。 上師:你這個化空的很迅速。 師兄:有時候**,站在那裡,乾脆不想了,等一下就想起來了,座上有時候經常、哇、好像有一股、馬上念那個咒﹙咒語﹚,有時候那個氣一上到心口,就,有一次**,壞了,會不會脫水啊,啊,就下來了,那時候很**,好像全部要、要衝上來那種**,就那一下,一秒鐘之間,一個念頭,一念,馬上就*下來了,後來再努力,就那個打七第二個七就開始了,第四個七出現很多這種情況,還是這麼沖上去,想拉開這些東西樣,*****,就念到一個,阿阿阿,阿不出來。 上師:阿不出來是這個。眾笑 師兄:我還那時候發了一個資訊給你,嘿。 上師:啊,發了一個資訊給我?我沒收到。 師兄:收到了,說繼續要念咒。 上師:你都阿不出來了,哪有咒在啊? 師兄:就是啊,我想就是模模糊糊念念念就可以,你說可以。 上師:那是還有咒在。 師兄:嗯,很勉強的,沒事找事幹那樣子。 上師:沒事找事幹那是,本來無一物嘛。 師兄:上師,***遇到很多東西。 上師:嗯。 師兄:上師,我繼續問一下,我就在持咒的話座上是… 上師:座下,座下。 師兄:啊。 上師:座下如何? 師兄:就是一直這樣子,差不多是。 上師:就看你怎麼在座下轉身了,座上是沒問題了,關鍵是座下,還沒轉過身呢? 師兄:是啊,我請上師開示,還是不明朗,我覺得好像就是… 上師:上師已經開示過很多次了,你也知道,就是不夠迫切嘛,不夠迫切就容易粘在境界上,粘在這個境界,你當前這個境界,它會粘很久,因為不夠迫切,所以這個還是要**,別人靠不上。 師兄:您是、這個大願時時刻刻在的話就可以把它… 上師:你看看,還有懷疑,還懷疑這個大願行不行呢。 師兄:我是覺得不穩,不是很穩,有的時候就是時而明時而暗。 上師:對啊,這就是無明嘛,你看中有救度上面就有這個開示,啊,時明時暗,黯淡無光。 師兄:有時候不懷疑但有時候又、又會… 上師:這就是無明嘛,啊。 師兄:其實我的情況我覺得跟心*有點類似哎,也是這樣哎,這一說我覺得差不多。 上師:相似嘛。 師兄:哦,也差不多。 上師:物以類聚嘛。 師兄:啊,嘿嘿,我也覺得也是願力哎,不夠迫切,座下稍微有點境界,要錯在點上還是粘上去了。 上師:**那邊有什麼消息啊? 師兄:給你看了。 上師:你發給我了嗎?我又沒看手機。 師兄:當時你、你在睡著的時候,“轟”了幾下﹙聽不清﹚ 上師:嗯,**開示的不錯,啊。 師兄:我就是說想讓你給他回,但是你在… 上師:你比我回的還好類。 上師:因為你一直…我一想他,他在那邊等著想,想七想八的,所以我就給他回了。 師兄:上師,我就是想說,做事情的時候我可以做的我覺得挺… 上師:你要多體會座下。 師兄:我是說做事情的時候, 上師:現在沒做事情。 師兄:沒做事情的時候又、又 上師:現在是說端碗吃飯,是做事,端杯子喝水是做事, 師兄:我就覺得比如說有境什麼時候我可以很承擔,但是這個境的時候還會疑。 上師:啊這才關鍵,哦,那個,你那個有對應的境界啊,是助緣,助緣雖然也講面對,但是你這個時候的面對是心境上的面對,這是光*,心體上的面對就是**,不是助緣。光*啊,不是助緣。 師兄:心體還是身體? 上師:心體。 師兄:上師請您開示一下,因為您一說,您一問現在一說,我轉身又有點、又有點… 上師:哈哈,你看還有粘著,叫你轉過去還要粘著一下。 師兄:我明白您的意思。 上師:表現出來也是這樣。 師兄:猶豫了,不是哈哈,是猶豫了。 上師:一舉一動都可以發現問題所在,這轉身也叫翻身,你這個翻身是趴下去還是坐起來,就看你這個轉身,所以剛才說了嘛,這是關鍵哪,要不就是回到解放前了,要不然你就超越了。 師兄:****,眾笑 上師:是這樣的。 師兄:***粘著不粘著,我們也看不到啊。 上師:當仁,不在別人上,在當仁上,當仁,當面當時。 師兄:我們觀察我們自己粘不粘著是很了然,可是看別人有時候還是看不到。 上師:這個是對境,看別人是對境,關鍵是自己,對境是很容易做功夫,那是在沒有境界的情況下**,那是本事,本領,本位,所以這個、這些都跟微細流注有關係,我們所講的一切都跟微細流注,八識田,如來藏心。這是對治,願力,還是要在願力上下功夫。 師兄:上師,有個名相上的問題想問一下,這個脫落的話它是不是*也是脫落, 上師:脫落就是不粘著,刹那間的不粘著。 師兄:是不是它刹那間的破無明啊?** 上師:不粘著就破了。 師兄:但是它只是很短暫的,不是很究竟。 上師:可以刹那間就可以時時刻刻,一就是一切嘛,一切就是一。
師兄:難受得很,後來(發現)我怎麼沒持咒呢?然後我就持咒,持咒之後就好了,慢慢這個境界就過去了。 上師:平時的願力不夠。 師兄:平時的願力不夠,我還怕我是不是(被)附體了。 上師:對啊,你附在自己身上,這個我們可以證明。 師兄:翻種子我應該持咒,我怎麼沒持咒呢? 願力不夠是吧? 上師:嗯,平時的願力不夠。 師兄:哎,難受得不得了。 上師:嗯,願力,座下的願力反映到座上直接就是定力。
問:前兩個七在座上的時候感覺那個腦袋漲,然後全身電了一下,觸電的感覺,觸電後就沖頂這樣子,我突然間就害怕了。 答:害怕了,現在還害怕嗎? 問:現在不怕了。 答:所以就不要停留在過去。 問:對。我知道自己沖頂進去後,它可能念頭會斷開,但是不敢,幾十分鐘後就下座了。 答:為什麼會害怕呢? 問:因為突然有個聲音,因為之前我有一次在家念三皈依,念到念頭斷掉,身體沒有,然後感覺整個身體都是跟我一體的,當時我就很害怕沒有身體了。 答:執著身體。 問:對,然後就找那身體,害怕了,那個身體馬上就回來了。 答:執著身體了。 問:所以這次打坐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有種恐怖,所以後面念《心經》來破解這個,念咒沒有持續下去。 答:害怕失去身體。害怕在都是因為自己解脫的願望不夠強烈,馬上要解脫了,這回:“哎呀,還是別解脫吧,回來吧。”所以這個解脫,你看我們口口聲聲說:“我修行是為了解脫。”那真正解脫出現的時候大家又捨不得了:“哎呀,好死不如賴活。”(眾笑) 問A:上師,有時候,不是自己還不相信是解脫了嘛。如果不是解脫,因為這個把身體壞掉,那不是…… 答:好冤枉啊。(眾笑) 問A:就是。 答:所以好死不如賴活就這個道理。(眾笑)其實這個解脫是要有非常的願力,非常的大願才可以得解脫。你不想解脫那絕對不會解脫的,即便你想解脫了也未必能夠解脫,何況是你不想呢。 問B:是不敢承當。 答:不敢承當,苦日子還沒熬夠嘛。
問:那女的跟男的有什麼區別呢? 答:沒有。佛性不分男女,自性無男女,佛性是非男非女,所以叫性,非男非女。大家都看著你。 問:我又沒什麼好看的。 答:好看。 問A:莊嚴。 答:莊嚴。 問B:藥師佛。 答:藥師佛。 問:我反正死了不下三惡道就行了。 答:不下三惡道就行了,你看這追求人天福報。你怎麼能保證不下三惡道呢? 問:把你跟住唄。 答:跟著沒有用,我還要下三惡道。 問:那就跟著去唄。 問C:哇,有膽量、有信心。 問D:他準備買個豪車,把豪車也帶過去。 答:你看,都在看著你說很可愛。 問:我是不懂。 答:不懂。 問E:他說我跟著上師是來發財的,現在弄弄跟你們怎麼不一樣,你們都解脫,我是求發財的,你們是求解脫,好像距離越來越遠了。 答:發財也是一種解脫,從貧困中解脫。從這個坑又跳到另外一個坑裡面,從貧困坑裡面跳到富貴坑裡面。 問:富貴坑再跳到解脫坑,一步一步的。 問E:解脫還坑啊。(眾笑) 問F:你是亂挖坑啊。 答:你太厲害了,解脫坑。 問A:往坑裡跳快,往上爬慢,這個想法也不錯,反正是解脫。 答:你這個錄下來沒有啊? 問F:錄下來了。 答:他要從富貴坑跳到解脫坑裡。 問F:這個坑已經給他留下了。(眾笑) 問:我不講了,我講的都不好。 問G:解脫真有坑,解脫深坑。 答:你這講得很好,誰都想像不到解脫還是個坑啊。跳到解脫坑裡面,說完就樂了,原來解脫也還是個坑啊。 問H:一直在隔坑裡面出不來。他剛才說他要跟你跟到底,說啥不走了,跟一輩子,我說慘了,老師還甩不掉了。 問I:他是生生世世好不好。 問H:生生世世,哎呀,太嚇人了。 問G:上師到三惡道,我也到三惡道。 問H:這個願都發了,那還是可以的。 答:我說:“你要下地獄啊?”他說:“不下,我不下地獄。” 問H: 三惡道他不知道是哪幾道嗎? 答:下三惡道,我說你下不下三惡道,他說:“我不下,我不下三惡道。”我說:“我是要下三惡道的。”他一聽完了說:“那我也可以下三惡道。” 問G:這個願發得挺好。 問D:他說願望就想買個豪車,而且走的時候給豪車帶走,我說好像沒有這個歷史。 答:把豪車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問F:這裡再好的車,到了那裡都跟牛車差不多。 問H:沒事,除了那個大願,其它的小願望都可以發生變化的。 問D:第一個願望就是先買豪車。
答:我們所講的自性本體,諸佛自性,或者我們說佛世界,諸佛自性,它是一個覺體,我們叫作本來自性,也叫本位,也叫本體,它是一個覺體。這覺體作用在每一個人身上,看似有各個不同,你看他相貌跟我相貌不一樣,但是這個自性本體是一樣的。因為它是無相的,所以它就是一樣的。作用在每一個人身上作用不同,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簡單說就好比水,水我們把茶加進去變成紅色了,水的性質沒變吧? 問:沒有變。 答:對,在海裡面它是鹹的,鹹是因為它帶有鹽分,水的性質還是沒有變。那在空氣中,水蒸氣,水的性質也沒變,只是存在的形式變了,但它性質還是水,沒變。那麼這全世界所有的水,實際上它是一個整體,體現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作用。即便是在我們身體上也是水,血液、汗水、淚水,包括屎尿裡面都有水,但水的性質還是沒有變,它還是一體的,只是作用在每一個方面不同。 那我們諸佛自性也是這個樣子,它還是一體的。那麼我們說見性就是見到本來的這個自性本體,親證佛性也是證到了這個自性本體。他最後會發現什麼呢?每一個人都具足這個自性本體,無論你怎麼迷失,怎麼顛倒,怎麼沉淪,都沒有離開這個自性本體。但是因為顛倒迷失,沉淪生死苦海,煩惱不盡,糾纏不清,所以煩惱得不得了。所以佛菩薩發慈悲,不能再讓這些人這麼沉淪顛倒下去了,要弘法利生,重新回歸到自性本體上來。那即便你不回歸,你也是在這個本體當中,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問:那感覺好遺憾。 答:對,每天背著我們的自性本體卻不知道它是誰。就用你的話,“哎呀,太遺憾了。”那麼我們所講的六道輪回、業力,它也是一個能量體,這個能量體的存在,就是讓人產生各種執著。目前來講,這個六道輪回業力的這個能量體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學佛尋求解脫的人畢竟是少數。雖然說佛教傳了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比人類的存在還是少了很多,所以這個力量上懸殊是很大的。 問:就是比如我們修法,這是一個能量體,那六道輪回也是一個能量體。 答:業力也是個能量體,它要抓著你,我們叫業力掙扎。你這個修行好一點,過一段時間你再看看,這個人怎麼又沉淪啦?又迷失啦?又被業力給牽扯啦?因為業力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就有悟後迷這個詞,其實是業力掙扎。所以要不停地發願,讓我們的心不斷地清淨,不斷地掃蕩各種習氣,完完全全不被這個業力所控制。 問A:人的想法什麼的不都是業力在牽引啊? 答:對,沒錯。我們所講的妄念紛飛,煩惱不斷,執著不停,都是業力牽引。 問:是成佛了之後才不被業力牽引嗎? 答:從見性開始就不被業力牽引了,還有一個從發願開始就不受業力牽引了。 問A:見性一定是先入定才能見性? 答:不一定,因為定力是自性本體的一個體現,但不是代表自性的全部。你的心清淨了就是見性了,佛說:“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所以見清淨心就是見佛。但是因為念頭閃爍得很快,一會兒又迷失了,又回到業力當中了,所以這個不究竟。你雖然能夠當下見,但不是究竟見,只是因地,還不是果地,還要繼續努力地修證。 問A:上師,我還是挺大收穫的。至少我今天早上打坐還糾結,這字兒沒了呢?丟字兒了,今兒早上打坐還糾結。這個問題我就解決了,感覺非常好。還有一個就是感覺到挺踏實了,不懷疑自己修不下去了。這個信心堅定了,感覺到能修下去了,要不原來老害怕,覺得我老咳嗽。 答:我們執著的力量也在不斷地增長。為什麼?因為我們有貪嗔癡慢疑,有各種執著,所以這個力量也在增長。那如果我們心向清淨,我們的心念是不移清淨念上的,那麼正覺受正知見也在增長,這個就是如何去培養後得智,智慧的力量也在增長。因為這個智慧的力量,業力是管不住它的,我們也稱之為慧命。它是超脫於業力的,業力是控制不住智慧的。所以這個叫覺受增長,正覺受在增長,正知見在增長,你的法身慧命在增長。這些都源自於發願,沒有願力,你雖然是在學佛,那也是個外道,知道吧?所以學佛的要像諸佛菩薩一樣,願度眾生,發願,跟佛菩薩一樣度眾生。要發解脫願、菩提願、成就大願。
問:上師,現在嗓子動的時候咒就會出來,以前是要提點力氣才會有,現在那個嗓子一動咒就出來了,然後又開始…… 答:又開始起分別了。 問:對,現在怎麼這個疑心這麼重啊,上師?我都快無語了。 答:沒有發願。沒有發願疑心就重,都是因為沒有發願造成的。 問:這個發願…… 答:“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這個發願要不斷,不能間斷。 問:不能間斷。 答:間斷願力了,你就會開始懷疑了,疑心重了。 問:但是我有一個念頭說,一定要肯定,不管幹什麼都要對自己肯定,不要懷疑。但是那個懷疑的念頭老出來,就幹不過它。 答:就是沒有發願,願力少了,願力少了障礙就大了。我老這麼說,你們老記不住,怎麼回事? 問:發願發願。 答:我這個人沒啥本事,唯一的本事就是叫大家不斷地發願。 問:阿彌陀佛。 答:願力能夠克服一切障礙。 問:就是啊,為什麼後期這些不記著,然後多發願呢? 答:對。 問:還不如多發願。 答:就是要多發願,多發願你這些問題一念之間就轉掉了。
問:我問的就是座上我們能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怎麼樣才不流浪? 答:我們說座上要心念耳聞。心念耳聞我們是借助咒的力量和這個手印的加持力,來體會了了覺知。通過座上培養了了覺知,我們也叫作培養注意力。先是培養注意力,剛開始我們說你念咒的時候注意力要放在字字分明上,那麼隨著我們打坐的時間加長了,持咒的速度加快了,那我們的注意力會變得模糊一些。這個模糊就是我們的妄念開始多了,咒加快了,但是咒一旦快了之後,聽起來好像是漏字了,其實字並沒有漏,只是速度加快了。速度加快了,呼吸還有我們的聽覺還是自然的。這就是開始培養了我們所講的定力,注意力轉成了定力。 那這個時候在下座怎麼用呢?下座了我們可以不跟著周邊的事境跑,周邊有事情發生,我們自己有力量不去跟著這些事境跑。雖然是不跟著事境跑,但是,我們這個時候要提起一個觀照,或者說是觀心,或者說是看著我們這個念頭的起處,會感覺到不是很有力量,所以,多數人要作意去觀照。這作意觀照其中也包含這幾點:一個是念頭來了我不管它,就是不隨之流浪;還有就是有這個妄念來了,我討厭妄念,甚至還要想一個念頭去把這個妄念壓制住,這個叫作壓念。在這個階段比較容易產生出來的,就是這麼一種所謂的壓念觀照;還有就是前面這兩種完全都做不到,就是跟著境界跑了。 那其實我們所講的,無論你是念頭來了你不管它,還是壓念或者是隨之流浪,這些都跟觀照沒有關係。所以我們這時候,我們的祖師們相應地會用一些方法。這些方法是什麼呢?一個是用“斷”,把妄念斷掉,這個斷的同時又有一種提示: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時候了了常知。但是這個多數人體會不到,都是體會到個“斷”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要提個意想,叫“凜然一覺”,這也是觀照的一種方法。那麼這些在我們的書上都能夠看得到,相對來講我們用的這些方法叫對治法。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既不是用“斷”也不用“凜然一覺”,而是用“持咒”,持咒來轉念,這些都屬於對治法,都是對治我們的妄念。有沒有效果呢?有,肯定有效果,但是時間有點漫長。 所以我們就採取了一個比較古老的方式。既是古老的也是先進的,就是“發願”。因為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是靠大願成就的,沒有發願就沒有佛菩薩。所以說這個發願是比較古老的方式,從釋迦佛成就之後,就有了這個發願的方法,在諸多佛經當中都已經闡述了發願的重要性。我們現在重新把這個發願文給啟用了,又是比較現代的,所以既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大家在用這個發願文的時候,首先能夠當下體會到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的,是明瞭的。清淨、明瞭就是觀照,所以用發願文進入觀照是比較快的。 它的速度可以說是比較現成,即用即覺。雖然也是對治法,但是力量比較大,所以我們用發願來做啟用,進入觀照比較方便一些。當然也可以結合前面我們所講的徹卻法“斷”、“凜然一覺”,或者是持咒念佛,這個可以交替進行。用這個方式,來讓我們引入觀照,啟用觀照。那我們所講的這個方式的應用,是相對於一座兩個多小時座上妄念紛飛的師兄。
問:我感覺發願的話,連續發一段時間才有力量。 答:是的。因為你知道這個方法時間不長,所以你要持續。我們今天有一個師兄翻種子特別厲害,翻到都坐不下來了,滿臉都是淚水。跑到我的房間裡面去說:“今天不知道怎麼啦,前幾天境界都很好,今天境界就不好。”連續三座都坐不住,然後心裡面各種苦都翻出來了。然後我說:“我現在教你一個方法,你立馬回去打坐,坐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在座上要求一動不動。不要持咒,就是合掌念發願文‘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半個小時一座。”然後她很聽話,跑回去坐了,他一跑出去我就跟心*有師兄說:“一會她下坐就是滿臉笑容啦。” 問A:果然,吃飯的時候滿臉笑容。 答:等我們再看到她下座之後就是滿臉笑容了。這就是發願的力量——能拔一切苦,真實不虛。而且我們在整個人生的修證過程中,凡是遇到任何困境、困難、障礙,我們都可以用發願來解決,所以說這個是無上妙法。今後大家如果說座上有什麼障礙翻不過去,那我們就檢查一下:我們下座發願了沒有?這願力大不大?夠不夠?徹不徹底?這都可以觀察。所以師兄們在座上所出現的困境,座下跟我交流,我都是跟他說一句話:“發願少了吧?”自己反思一下:“嗯,真的是少了。”因為發願少,所以障礙重重。 那天有師兄跑去我房間裡面問我一個事情:“那天你跟師兄們開示說,你這輩子啥都不會做,只會教大家發願。”我說:“對,沒錯,這是我說的。”我可以說我啥事都不會,只會教大家發願。只要有願力在,沒有破不了的無明,沒有翻不過去的障礙。
問:上師,我今天晚上第三座就是坐在上面很煩惱,坐在上面幹嘛呢?有時候感覺一點味道都沒有。 答:你這個就是座下願力不夠。 問:挺想下座,一陣這種感覺。 答:座下發願少了。 問:發願少了? 答:座上無明出現了你就開始煩惱了,不知道為什麼要打坐。 問:煩惱得很,挺想下座的。有時候就坐在這裡挺沒有意思的。 答:對,無明出來了,無明出來了就坐不下去了。 問:那個咒也持不出來,慢得很也提不起來,挺想下座,這座挺長的,在挨時間。 答:最長的一座。 問:最長的。 答:願力不夠就是這樣的,咒提不起來,所以要多發願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無明現前了。 問:就是要捱過這幾天,就是坐不下去了,挺難坐的。前幾天就是很好的,今天就…… 答:今天是最好的。 問:今天最好? 答:對,你這個無明起來了,我們叫疑情起來了。無明就是疑情,疑情出來了,看你超越還是不超越它,超越就是要靠大願。這時候提不起願是吧?願力不知道跑哪兒去了。願力提不起來,這個無明你就沒有辦法看破它。 問:這樣啊,願力要綿綿密密地發。 答:對,唯有大願可以破無明,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時候是關鍵。就是我老叫你們平時座下要多發願,座下要多發願,就是這麼一天無明出現了你能夠超越它。超越不了它,你就還是無明的弟子。 問:是啊。 答:不是佛弟子。你如果大願這個時候能夠起來,你就是佛弟子。 問:好吧,那我也發願啊,可能數量…… 答:太少了嘛。 問:太少了? 答:你發的願沒有你打的妄念多,沒有你打的妄想多。 問:可能是。 答:所以這個時候就沒有力量。 問:也想發願啊,就是有時候忘記了,一會記起來了要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