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88 座下体会“一切不住”(2019)

答:會做功夫吧?聽人家說話也是做功夫,了了常知,一切不住。說白了,這個功夫人人都會用,但是沒有說破就不知道怎麼用。所以我們說“在在處處,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在在處處”是不管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在做什麼事,都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我就坐在那裡,我也不說話,但是我也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在在處處皆可以觀照。心不亂就是定,也是入定,這個入的是出入大定、生死大定、金剛大定。你在我們這打長坐培養下來的念念不住,聯合在一起用,本來就是不住,本來就是一切放下,所以功夫就做得很徹底了。 問:不要粘著別人說話,不要覺得這個好像跟我有關,就不要粘上去。 答:對,不粘著。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作“旁觀者清”,做一個旁觀者。“當局者覺”,不是迷,“當局者覺”,說而不住。你把老天說破了也不住,把地說穿了也不住,一切不住。 問A:那它形成語言了,不就已經住了? 答:這句話在哪?拿出來看看。 問A:那倒是,已經扔掉了。 答:過去了,得過且過。 問B:體會,要體會。

2   789 “知道”是真正的心光(2017)

師兄P:我們如何才能把清淨心變成清淨心光? 上師:清淨心就是清淨心光嘛,你看心光不清淨嗎? 師兄P:那像我們那個分別。 上師:你幹嘛要分別嘛,不要分別嘛。 師兄P:就是下一步。 上師:噢,下一步,善分別。下一步就善分別嘛。 師兄P:那一分別他不是就又要把那個清淨心光遮住了嘛。 上師:遮住了嗎? 師兄P:是分別念了嘛。 上師:遮住了嗎,遮住了沒有?怎麼遮住的? 師兄P:如果我們沒有遮住的話,就像那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為什麼我們心和眾生沒有在佛菩薩一個頻道上嘛,那他們都在常寂光淨土。 上師:那是你著相了,你著佛在常寂光淨土,而你在穢土這個相了。 師兄P:那沒有他們那麼自在,那怎麼不著相呢? 上師:我問你噢,那個佛是圓滿覺地哦。 師兄P:對啊。 上師:那你知道佛母是誰嗎?誰是圓滿覺地的佛母? 師兄P:按照經書上記載是~~? 上師:告訴你噢,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就是圓滿覺地的佛母。 師兄P:那我們為什麼成分別和差別就成了遮蓋。 上師:你看,沒有初地有沒有圓滿覺地? 師兄P:沒有。 上師:沒有吧,對啊,所以這個圓滿覺地是從初地開始的。 師兄P:那沒有基礎怎麼能夠。 上師:就是啊,所以說這個初地就是圓滿覺地的佛母。 師父A:那出離心是不是初地菩薩的佛母? 上師:初地菩薩的佛母是煩惱眾生。 師父A:煩惱眾生,等於說煩惱即菩提是不是由煩惱生出離心才是? 上師:對。所以叫煩惱即菩提,如果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啊。所以這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師父A:眾生升得起出離心才行啊,他有的迷啦。 上師:你是怎麼升菩提心的? 師父A:我是煩惱啊,有煩惱在啊。 上師:所以就升起了嘛,要脫離煩惱嘛,從煩惱中解脫嘛。 師父A:對。現在還難改變煩惱的。 師兄Q:煩惱很痛苦。 上師:所以正是因為煩惱才會生出離心啊。 師兄R:上師,如果在那個心光現前的時候能夠保任。 上師:現在沒現前嗎? 師兄R:有時候現出來了,但是一會又過了,好亮好亮。 上師:哦你是著那個光是吧? 師兄R:不知道。 上師:這個不是心光嗎? 師兄R:比這個還亮。 上師:哦那這個不是心光嘛,這是不是啊? 師兄R:這是燈光。 上師:有一句話叫做光光相攝,你知道這個是燈光是吧,你是怎麼知道的啊?你是怎麼知道它是燈光啊? 師兄R:大家都知道這個名稱嘛。 上師:這只是個名稱嗎,不是一種覺受嗎?這知道是不是覺受啊?知道就是真正的心光,而不是日光燈太陽光這個是心光,也不是說你說亮亮的那個是心光。 師兄R:嗯,好。 師父A:心光知道燈光。 上師:你知道心光在哪兒嗎? 師兄S:在覺處。 上師:心光明天穿亮點哈。(眾笑)

3   790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2016)

問:上師,我想談一下那個觀照。 答:嗯。 問:就是好像覺得現在有念頭,或者是外境,自己就能夠比較快地覺察到,那個覺知力已經就加強了,又回歸到一種比較自在、清淨的那個狀態。原來我覺得這個應該是自然觀照,但是這又是回到一種境界上一樣的,就是執著於一種境界,這個算不算? 答:清淨也不可得。 問:啊,對,也不可得。 答:對。 問:但是倒底什麼是自然觀照呢,我又迷糊了。 答:“清淨不可得”就是自然觀照,自自然然的。 問:那種覺知,那種就是不跟著妄念走。 答:你不要落在這上面,落在這上面就有可得了。不落,不住,一切不住,覺知也不可得。 問:這怎麼做呢?就是自自然然的,不管它就是了。 答:有一句話:“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問:“知是空華”。 答:對。你知,是一瞬間的,一切都是空華,知也是空華,你就不會停留在上面了,不會停留在上面就沒有輪轉了。所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連知都不住了,就不會輪轉。你停留在這上面,你就會去猜想,會去作意。 問:那是作意觀照哦? 答:是啊,你老去分別這是不是觀照,這是不是觀照啊? 問:對,有時候就自己懷疑,還是不敢承當。 答:嗯。

4   791 安住本位就是超越(2017)

師兄:我始終都覺得到最後的時候嘛,好像那個咒語始終咒數和咒語都提不上來,越來越慢,越來越慢,越來越慢,好像上師我有問過您就要放下來就不管他,我覺得放下來好像感覺又,沒有超越嘛。 上師:你是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 師兄:在找他哦。 上師:對。你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超越什麼,你再怎麼超越還是了了常知啊。 師兄:啊,是。 上師:這個能超越嗎? 師兄:這個不能。 上師:啊,就是嘛。所以我們打長座也好,打短座也好,都離不開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啊,本位啊,所以不可能超越本位的嘛,就是你在打再長的座也是在體會這個本位,你累也沒離開本位,你太精神了所以也沒離開本位,所以我們就說要承擔這個本位啊,不要懷疑他。 師兄:沒懷疑。 上師:啊對啊,承擔這個本位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好超越的,你再超還能超得過本位?是吧?我們可以用這個本位,安住這個本位超越一切境界,所以你說打長座也是一個境界嘛,他是可以超越的,那這個怎麼把它放下?放下也是一種超越,還是在安住本位,所以說你看三藏十二部,除了講這個之外,就沒有一句廢話,對不對? 師兄:對。 上師:所以就承擔他。 師兄:就是順其自然。 上師:對,就是認取承擔,就這個意思。 師兄:就不斷地認取,不斷地承擔。 上師:啊就是啊,你還有什麼懷疑,那我們就繼續打坐。 師兄:那沒有懷疑了,就可以不打坐了? 上師:沒有懷疑了,安心睡大覺。呵呵呵。

5   792 安住就可以破疑情(2017)

師兄:嗯,像這位師兄講的那個疑情那個,那個疑情我是在一六年起了這個,但是沒有得到解答,就是到現在說你為什麼要,當時就問了我為什麼要學佛啊,學佛的為什麼是我呀,就是找不到答案,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跟著學習嘛,要發願,它不是說本我就是自己裡面知道要怎麼樣來。 上師:本我沒有為什麼,本我是安住的,你要認識到安住這就是本我,那是超越一切問題的。 師兄:不安了才起疑情嘛,安了就不起疑情了嘛。 上師:那你就是沒認識到安住,沒認識到本我。 師兄:現在沒疑情了,但是也沒有說為什麼要修,好像連這個念也沒有了。 上師:那你要懂得安住,就沒有問題了。 師兄:嗯,像這位師兄講的那個疑情那個,那個疑情我是在一六年起了這個,但是沒有得到解答,就是到現在說你為什麼要,當時就問了我為什麼要學佛啊,學佛的為什麼是我呀,就是找不到答案,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跟著學習嘛,要發願,它不是說本我就是自己裡面知道要怎麼樣來。 上師:本我沒有為什麼,本我是安住的,你要認識到安住這就是本我,那是超越一切問題的。 師兄:不安了才起疑情嘛,安了就不起疑情了嘛。 上師:那你就是沒認識到安住,沒認識到本我。 師兄:現在沒疑情了,但是也沒有說為什麼要修,好像連這個念也沒有了。 上師:那你要懂得安住,就沒有問題了。 師兄:我不知道我懂了沒有。 師兄:那老師,隨波逐流是不是也是一種安住啊? 上師:隨波逐流是流浪啊。 師兄:不是,就是順著大家就這個七識走的話,自己沒有主見。 上師:那還是流浪。你是來混七的嘛。 師兄:混的很好哎,座上坐的好。 上師:混七也有功德。 師兄:就是上師我們打七該怎麼去? 上師:打掉那個七,第七識。打掉了你就徹底安住了。 師兄:那這麼說的話,我這幾天,之前的時候跟人家比,人家打多少個小時,我才多久,現在我覺得沒必要去這樣子比,你一比那心就提起來,然後覺得你不比的時候呢這心就很安穩,比較柔和,平滑,覺得這樣子就挺好啊。 上師:這就是一切不住嘛,這就是打七嘛。所以你看我們打七要掛個止語牌,止語。止語就是觀照啊,就是一切不住啊。 師兄:這就是起了打七的效果。 上師:嗯,對啊。 師兄:然後在這種安住狀態下,然後再這種座上這種心念耳聞持咒,座下觀照這樣子,持續用功,就自然水到渠成。 上師:哎,真妙,好佩服你啊。 師兄:那是上師妙。 上師:夢中作主,這也是在作夢啊。

6   793 本来就是打成一片的(2017)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7   794 不落在分别心上就是承当和认取(2017)

問:上師,那個自性的認取還有承當是一個過程還是兩個過程啊? 答:沒有過程,因為無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承當。 問:那認取呢? 答:認取就是承當啊,沒有過程,無過去現在未來,當下亦不可得。你聽到沒有啊? 問:聽到了。 答:聽到就是認取,就是承當。 問:哦。 問A:這個承當是不是也是一個保任階段? 答:沒有是不是,落在是不是上就起了分別心,已經動了分別心了,就來個是不是,是不是這樣啊?是也不是,因為這時候已經談不上承當了,落在分別上了。 問A:那承當就是保任了? 答:嗯,你要說它是保任也可以,說它是放任也可以。

8   795 不能认取境界(2017)

問:開始念很快,快快快到念不出來了,不聽我的指揮。然後整個人就像被能量團包住,我再找咒還是念不出來。這時候我就講,不要再去找那個咒。老師在桂林的時候講過,這個時候就要心念心聞。我想張開那個嘴,但是還是出不來。這個時候我就想到,這是正念現前。 答:嗯,對,沒錯。 問:對吧? 答:是啊,對。 問:這個時候應該是根塵脫落嗎? 答:那沒有,根塵脫落是座下。 問:座下啊? 答:座下,你這是能所雙亡。 問:能所雙亡? 答:座上是能所雙忘,座下是根塵脫落。座上的不給印證,根塵脫落是印證了。 問:是在座下? 答:座下。 問:那時我就是講了,我先寫筆記那是錯的。 答:錯的就改過來嘛,沒關係。 問:知道。我在想當時應該是這樣,這個能量,我的本來面目就是這種能量的,它不是具體的有這種相,這種叫…… 答:哎,形容不出來就不形容。說話都是方便,你不說我也知道你想說啥。 問:嗯,對。然後它就是法身。 答:不要妄認,妄認也不對。我們說的認取是什麼?就是它自然流露出來了,推翻不掉了,你自然就認取了。你所認定這個境界是什麼?萬一它出現反復出現生滅呢?又不是了,你會回頭來找,哎,我的自性怎麼不見了?這就著相了。 問:不能這麼幹。 答:所以不能斷言它是什麼。打也打不走,推也推不跑,趕也趕不走。 問:但是這種狀態一直到下座。 答:你就會認取它了,你這個時候說它是什麼都是認取的力量不夠,沒有力量還會反復,一反復你又會懷疑自己。 問:那就要等坐下來認證 答:不要急啊,不要急,也不要等待。 問:知道。 答:不可將心待悟,也不可將心求悟。 問:這段時間打坐的時候,有一股氣,老向前沖 答:好,沒關係嘛,該見就見嘛,怕什麼。 問:這脖子 答:沒關係,沒關係。因為你喜歡秀脖子嘛,所以它就表現出來了。 問:感恩老師。 答:啥都沒說,還感恩我。

9   796 不能粘着在“了了觉知”上(2017)

師兄:上師,打坐發現自己在笑,這不屬於粘著吧?這兩天打坐發現自己在、回過神來咧嘴在樂呢,情不自禁… 上師:你不是很長時間都這樣了嘛,你又不是這兩天,啊,你起碼都笑了兩個月了。 師兄:最近兩天比較突出啊。 上師:啊,你當我不知道啊。眾笑 師兄:還有就是今天這個、就是昨天我加個座。 上師:你還沒笑夠呢。 師兄:這一座,然後剛上座,特別煩躁,剛一坐下就煩,就不想坐,然後自己感覺咦怎麼會這樣呢? 上師:昨天笑今天煩,好無常啊。 師兄:然後自己就轉了一個念,嗐,管它呢,愛怎麼滴怎麼滴,啊,跟著馬上一會呢,就清安自在。 上師:哎,你看,這轉念就是有功夫啊,轉念這是最… 師兄:我換了一個念頭馬上就過來了。 上師:哎這個就是能轉念就好,看你這平時的願力還是挺大,所以說你笑嘛,儘管讓你笑,無所謂,反正又不是瘋漢子。 師兄:空樂明***。 上師:它不是空樂明。 師兄:****,在尋境界。 上師:他癡呆你也又蔫了,哦。 師兄:那個上師,還有兩個七,我們是繼續用六字明還是上那個心中心? 上師:翻跟鬥。 師兄:明白。 上師:翻跟鬥,翻個跟鬥我們看嘛,翻啊,你看,在這翻一下,眾笑,不要大翻嘛,小翻嘛,對,來嘛來嘛,來嘛,小翻嘛,對嘛,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但是我們都看到了,這個是誰啊?啊,你看看,這是怎麼修自己知道啊,呵呵呵,知道了吧?啊?還不知道再翻一個,對,再翻一個。 師兄:這才有點**,嗯,這下有點苗頭了,嘿嘿嘿,我都想翻,翻一翻就開悟了。眾笑因為我也想問上師還有**,想修六字明呢,還是這個… 上師:你呀,你要繼續打包,眾笑。知道了吧?再來翻一個,再翻一個,事不過三,這個**啊,這個好冤枉啊,翻了三個跟頭還不知道是誰在翻, 師兄:又錯過了,第二個有點眉目了,可惜了。 上師:你今晚的任務就是參:翻跟鬥的是誰。啊,結著手印參,翻跟鬥的是誰,翻跟鬥的是誰,還是你那個轉身快,他這個轉不了,你還不用翻跟鬥那就轉身了,他翻了三個跟鬥還沒轉身。笑 師兄:是跟願力有關係? 上師:他不是願力,他在找境界。 師兄:啊。 上師:就是、就是找境界嘛,哪個法不是境界?對吧?哪個法不是境界啊? 師兄:翻跟鬥的是誰?這翻跟鬥也是修了。 上師:翻了一百個都****,呵呵呵。你看他笑開始自然了啊。眾笑 師兄:自然流露嘛。上師,我問一下哈,我覺得像這個的話,我、我覺得我都、一直都是知道這個,但是就是轉的力量有點不夠。 上師:你有一點粘在這上面。 師兄:還、還是、就是遇到一些的時候… 上師:你粘在了了覺知上,你不知道啊。 師兄:啊,對,就道理上我好像明白這個東西。 上師:你是粘在一個了了覺知上,你不知道,一直讓你再參,你還是沒參透啊,乾脆告訴你,這個也不可得,你別認為這個東西真有個有常的東西在, 師兄:沒有,我沒有認為會有常的東西,因為一切有境界有想都是無常的。 上師:嗯,了了覺知呢? 師兄:嗯?了了覺知它也是一個覺知境界,了了境界,你不能…想到了了覺知就不是了了覺知。 上師:你一直在粘在這上面,所以轉身*啊。 師兄:***了了覺知怎麼會不可得呢? 上師:與你無掛。 師兄:你知道有個境界在,那就有個意識在。 上師:與你也無掛。 師兄:很懵啊這。 上師:這些都是啟用啊,好,就這樣吧。 師兄:好,感恩上師,感恩上師。

10   797 不要怀疑自己的修行(2016)

答:還有什麼問題? 問:現在就在修,實際上是進步很大,就是自己對自己有些不確定…… 答:最大的進步就是要承當。 問:嗯,對。 答: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如果對自己的修行還有懷疑,那就沒有進步。 問:對自己不懷疑,只是覺得自己很慢,自己比別人慢,實際上就是,我主要是因為以前…… 答:不要馬上求個結果。 問:嗯,對。 答:我們說打坐修行,既不求成佛,也不求見性,更不求入定,一切無求,所以哪來快慢? 問:嗯,對。 答:我們是在實踐佛法。 問:對,是。其實對我已經特別快了,已經特別快了,只是自己有時候沒有承當…… 答:無求就更快了。一下子就,無求了,多快呀。無所求,無所住,本來就是如此的,本來就沒有求在。

11   798 常寂而常照的妙圆真心(2015)

所以說天天交流天天講法,講什麼法啊?講無生法,因為自性本無生,所以佛法便是無生法;講不動法,因為自性如如不動,所以佛法便是不動法。那個既無生滅,又無所從來的諸佛自性,自然在每一個人的面前都是朗朗現前,從來沒有迷失過也沒有消失過。所以我們修學了這麼多年,都能夠認取它。所以這個認取下來之後,不要再懷疑它,要讓它朗朗現前,不要埋沒它,要朗朗現前,時時刻刻朗朗現前。認取它了之後,它就再也不會消失了,哪怕我們所講的,有了執著、有了煩惱,我們這個常寂而常照的妙圓真心,它是不會消失的。它會被你用去執著、用去煩惱,但它卻是如如不動,這個是永恆的、不會消失的,所以叫無生——沒有生滅相的。我們通過打長坐,最終打不掉的就是妙圓真心。能夠打掉的都是幻相,都是妄想,都是空花水月,唯獨妙圓真心是我們打不掉的。所以不論你是初學的,從初學開始一直到禪定當中,這個妙圓真心從來不曾埋沒過。 我們來這邊打七共修,不是要得到個什麼東西,因為我們這個諸佛自性,從來都是一切具足,人人本具,不是通過打坐修行之後它才出現的。所以說妙圓真心,從來就沒有生過,叫作無生法,我們自性本無生。所以來這裡打坐,每天都是這麼修,我們體會過什麼?又錯過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大家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諸佛菩薩歷代祖師與我心無別,無別體現在哪呢?我們所傳的這個法、那個法,再多的法,修來修去,又能修出個什麼來呢?真有東西可得嗎?沒有。了無所得,所以叫得無所得。在得無所得的同時,我們失去過什麼嗎?我們錯過什麼啦?迷失了什麼啦?沒有。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的,都是夢幻泡影,從未真實過。所以我們在一切的求索當中,唯獨不曾失去的,就是我們自然流露的妙圓真心,這叫作常寂而常照。這個是人人都不曾失去的,個個都在用,常寂而常照。平淡地覺察它,看著它,體會它。不起分別作意地覺察它,看著它,體會它:這就能夠發現此心朗朗現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埋沒它,可以迷惑它,可以令它消失。今天認取了並不是等於說我們曾經迷失過它,因為當認取它的時候才發現,哦,從小到大、時時刻刻,都不曾迷失過。敢於這麼說才叫作承當,才叫作認取,如同母音老人說的:一把擒來,猛著精彩,這就很精彩。

12   799 彻见自性,法喜充满(2015)

上師:當然了,經過一番痛苦的修行,我們這裡說是痛苦,大家的心態就是:“哎呀!這個修行本身就是痛苦”。所以說經過這種痛苦的修行之後,把自己的真如自性徹見無疑了,那個時候你的心態跟現在完全是兩個世界,你就不會認為說這個人間處處是苦了,這就是得離苦海的表現。這個人間所體現出來的一切,我們天天所能夠面對的這一切,表現出來的,都是平平淡淡、真真實實的歡喜,所以這叫極樂佛土,就這個意思。一切都是法喜充滿,那這所謂的法喜充滿,沒有說像我們平常人所感受到的那種大喜,有大喜必定有大悲嘛。我們所講的那種歡喜,它是平平淡淡的,但時時刻刻都在流露,所以叫法喜充滿。這個在身心上是一種無法描述的,我們這裡不說享受啊,不追求享受,就不要說享受。

13   800 承当并超越自己的修行(2017)

師兄:上師,那個座上那個座下歡喜地,他的歡喜… 上師:歡喜地不論座上座下。 師兄:不論座上座下。 上師:不論座上座下。 師兄:他和那個破初關… 上師:歡喜地菩薩就是破初關,初地、初地就是破初關。 師兄:上師,那個初地他還不屬於親證本來是不? 上師:親證本來。 師兄:見道他還不屬於初地? 上師:見道他也是初地,他這個、這個說法有很多,有很多說法,見道分也是初地,他也歡喜呀,他也可以不忘啊。 師兄:證道分他也是初地。 上師:證道,我們、我們的說法是八地。 師兄:證道是八地。 上師:嗯 師兄:那上師,大家說破了無名那都是八地了嗎,那不都證道了嗎是不是? 上師:對,破了無名,都證八地。 師兄:嗯,那破無名師兄和我們都是八地菩薩了。 上師:也能不講這個幾地幾地,幾地幾地是禪宗講的,我們就講你就是初地菩薩,他自己也不認他自己是開悟見性,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見性,到了證到二地了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了,他認為三地以上才是開悟了,是吧,所以哪怕證到八地了他也不認為自己是見性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九地以上才是開悟的,所以這個叫修無止境,幹嘛要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呢? 師兄:那他這個不認為自己開悟的就不承當唄上師? 上師:他承當也要超越呀,承當的同時也在超越呀,所以,哪怕是等妙算接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只有佛是開悟的。 師兄:這一次我們打長座的特點那,體現出來的。 上師:對,不斷地超越。 師兄:那上師,這個幾地菩薩他、他一直認為他沒開悟那他就是一直沒承當。 上師:承當了也不做開悟相嘛。 師兄:那這個承當有啥啊,也沒什麼承當。 上師:承當一念清淨,承當念念清淨算承當不?承當了了覺知,了無所得算承當不?啊?幹嘛要承當幾地幾地呢,幾地幾地本身就是個方便說,前面不告訴你了嗎?幾地幾地是在你入世入胎、入胎的時候他能起妙用,那麼在你這個示現說法接引大眾方便,這是圓融的程度不同,好比我們說智者大師,誰都說哎呀這智者大師是八地菩薩嘛,甚至是十地菩薩,那是他自己說的嗎?還是後人評價他的?他會說自己是十地菩薩嗎? 師兄:不會,這是世間法人為給他分的應該,是吧? 上師:就是啊,是大眾後人根據他的示現來定他是幾地的,而不是他認為自己是證的幾地。好比,彌勒菩薩也一樣啊,彌勒菩薩誰也都說,哎呀,彌勒菩薩十地菩薩哎,那他是十地菩薩誰給他定的,是他自己給自己定的嗎?還是後人給他,唉這個彌勒菩薩起碼是十地吧? 師兄:那上師,這個承當念念清淨的話,那他沒證道的,那他也有清淨心? 上師:不是告訴你了嗎,初見本位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承當念念清淨就是初見本位,至少是初見本位。 師兄:但是、不是初地菩薩。 上師:是不是初地菩薩你自己知道啊,別人不知道啊 師兄:初見本位。 上師:你就算是這個我們所講這個桶底脫落,根塵脫落,祖師大德給不給你印證,他也待觀察你三年那,為啥要觀察三年呢?看你的行為舉止啊,看你的言語道斷那,有沒有落地呀?有沒有了首呀?沒有說哎呀你今天桶底脫落,哇,你證八地了,那說你證八地的這個人起碼是九地十地的,對不對?所以,從來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你就是桶底脫落了他也待觀察三年,這三年,不是你的師父也不是你的上師去評價你,是大眾去評價你,你這個行為舉止是做給大眾看的,不是做給某一個人看。 師兄:上師,永嘉禪六祖他也不、當時被他印證的。 上師:你聽誰說的? 師兄:禪宗公案 上師:就是,那也是後人彙集的。 師兄:就是說,他脫落了之後他沒有願力,不願意做功夫,就是說他那個毅力就不是很大了。 上師:他脫落了還要做啥功夫呀? 師兄,他要、要保任。 上師:他要做啥功夫呀?脫落還要保任,他打都打不走,趕都趕不走,還用去保呀? 師兄:不用保了。 上師:是啊,還用保什麼? 師兄:嗯 上師:你說,哎,我是肯定了。別人說,哎,不是,你那哪裡是,你那只是個境界,哦,是嗎?這只是個境界嗎?你看,產生懷疑了,這種是需要保任的,是吧?這一講你那立場不堅定了馬上,被左右了,這種就需要保證,趕都趕不走,打都打不跑了保什麼啊,保個什麼,有什麼好保啊。所以,好多這些師兄啊,已認為自己悟了,就拿著老人的略論明心見性呢挨個做比較,哇,老人講的這個我也有,哇老人講的這個我也有,哇,一看了不起呀,等於印證自己的實力不差嘛,是吧?一講起來哎呦,這個都很相似啊,這個找對比找比較都不是。 師兄:他有些是座上脫落的。 上師:座上叫能所雙忘,不叫脫落 師兄:不叫脫落,根塵脫落就是座下。 上師:脫落是座下。 師兄:哦,哇這個問題很…關鍵搞名堂。 上師:對 師兄:座下脫落表現在就是有願,但是不執著,就是像我們那句,願有這個願… 上師:你是在找對比? 師兄:我不找對比。 上師:那你找什麼? 師兄:找…哈哈哈 上師:我們喜歡聽師兄自己描述,什麼叫印證?首先你自己得有認可,你要能夠證據確鑿啊,能夠承當下,為什麼要用這個詞呢,就是你已經肯定的很好了,這種情況下才能夠找印證,你還有一點懷疑你都不用去找,繼續修吧,我們所講的是,我們念念要承當的,承當自己的每一步修行,同時呢還要時時刻刻超越,超越我們自己的修行,承當的同時還在超越,所以,這個就不存在錯過。你不用去懷疑自己的修行,不會懷疑就不會錯過,所以在這個修證上的路上來講的話,越走你就越穩,腳跟就越能夠立場堅定,沒什麼好懷疑的,自性本來具足嗎,誰能說你沒有啊,誰能說你沒見性啊,所以我們說,每一個師兄本來就是打開的,師兄們說,哎上師怎麼樣才能夠知道我是開悟的,我們就回他,你先關上了我再給你說,本來就是打開的,本來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的,所以我們說自性本具嗎!本具在哪?本具在流露上嘛!本具在作用上、本具在承當上嘛! 師兄:找他幹嘛。 上師:你找他幹什麼,找他不就是頭上找頭了嗎? 師兄:騎驢找驢啊!太複雜了,簡簡單單就好,越複雜越嚴重。 上師:對,所以我們禪宗裡面他有一個宗門叫未央宗,未央宗講什麼,未央宗就講本來具足,本不生滅,他就跟六祖所講的是一樣的,本不動搖,未央宗講的就是這六種根本,他就講這個,所以他越是講最直接的越是找不到接班人,所以未央宗也就是傳了兩代他就傳不下去了,以傷養傷。 師兄,古人根基這麼好? 上師:對呀,以傷養傷他就傳了兩代。 師兄:一下就傳不下去了? 上師:傳不下去了,這後面都是後面重新再立起來的,但已經不是那個風格了,只是有個名相在,哦還有未央宗、還在還在,但不是主持的那種風格了。 師兄:他是破壇城還是咋回事,為啥呢? 上師:這種契機人不好找。 師兄:但你說那個時代按道理應該根基很醇厚啊,應該很犀利才行啊! 上師:生不逢時也不相應啊。 師兄:哦 師兄:其實我們也是修順這個印心宗修到這一步上才明白,你要是剛開始接觸你也是接觸不了。 上師:好比說你可以要找一個根塵脫落才是見。 師兄:那就麻煩了。 上師:那你這個也是深進高墜啊。 師兄:都擋到門外去了。 上師:對,好多你都擋在門外了,所以說你要從小乘佛教來講啊,小乘佛教啊,他就講見地,他講知見,你知見正了就是初果阿羅漢,所以初果阿羅漢往返七次人間就可以證大道,這是最簡單的,所以見是不能夠否認的,所以說,當下一念清淨即見法身佛,沒有說當下要根塵脫落才是法身佛啊,才是見法身佛啊,對吧?所以這個不必要深進高墜,所以當下一念清淨是什麼?觀照。觀照就是當下一念清淨嘛,這就是見法身佛啊。 師兄:上師啊,我現在想想啊,回頭再想想咱們這些師兄就是包括我在內吧,我們問的最多的也就是座中的一些境界呀,或者是狀態呀,現在再回頭想一下,其實這些根本沒有必要的,可能是需要問可以問,但是呢最關鍵的還有就是說座上用功,座下呢啟用、承當、踐行就這麼簡單,我是這樣認為。 上師:簡單包括在一切複雜當中。 師兄:是,確實是 上師:你回過頭來看似很簡單,但是,我們從初級開始修的這一路走過來,他是有個複雜的過程的。 師兄:不然的話,親證不到本來嘛。 師兄:現在還在這謎裡面呢,還在這繞呢。 上師:是吧。 師兄:有時候需要簡單一下,不需要去繞那麼多。 師兄:見一個人太難了、太難太難。 上師:啊,這任務交給你啊。

14   801 承当不疑是修行的关键(2016)

問:最後還有一個這個“不出不入”,這個名詞,“不出不入”。您像平常在這個地方,我要看電視了或者幹啥了,就是我不著、我不入到這個境界裡頭去,就了了覺知,了了分明,我就在看,我就只是一個了知,這個知道就是這個…… 答:了知有出入嗎? 問:沒有出入。 答:沒有出入就行了嘛,你去管它什麼“不出不入”幹嘛。 問:就是這個名詞,要問一下。 答:就是這個詞嘛,這個詞又讓你迷惑了? 問:好,耽誤大家了,我問完了。 答:哦,問完了,承當了? 問:承當了。 答:認取了? 問:嘿嘿。 答:不迷了? 問:不帶著疑惑回去了。 答:不帶疑惑了,不迷了,不迷就是悟了。 問:那再給上師,在這個路子往上就在開始真修了? 答:又迷了,(眾笑)又迷了,又去找東西了。 問:還得是我,又執著法了,是我? 答:又迷了。對,這就叫作習氣嘛。 問:就還有一個東西去修,是吧? 答:“更上一步,如何更上一步啊?”是吧?是這個意思吧?嗯,如何更上一步啊?這個叫點地不虛,落腳不虛就是“更上一步”。 問:對,就勤除習氣就是這一個。 答:怎麼除啊?無求便是除。 問:在生活中去磨練? 答:去磨吧。 問:去磨吧。 答:嗯。 問:所以,迷,不著,就是。 答:書看多了,記得那麼清楚,結果做起功夫來就不敢承當了。

15   802 承当才可以超越(2016)

問:上師,那個念念往生就是念念不住吧? 答:啊? 問:念念往生,你剛才說念念往生。 答:嗯,好,你說來我們聽聽嘛,什麼叫念念往生? 問:是不是念念不住啊? 答:念念不生。 問:念念不生,念念生就是念念不生。 答:念念不住,是不是啊? 問:嗯。 答:你要說“就是啊”。 問:我說“嗯”。 答:毫不懷疑,有懷疑就不是了。 問:好,就是。 答:就是嘛。 問:就是。 答:嗯,這個要念念承當,敢於承當。我們每天這個交流都是在給大家肯定,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要承當,承當才可以超越。就好比走路一樣,這一步踩穩了才可以跨另外一步。如果你這一步是踩在那個稀泥裡面,踩不穩,你那一步是不敢跨出去的,所以說這個腳跟要站穩了才可以前進。所以說要承當,每天我們交流都是在給大家承當,幫大家肯定。因為承當是最難的,承當是第一步,敢於承當才會腳跟站穩,腳跟站穩之後,才可以去做保任的功夫。這保任做好了,才可以大放光明,所以這承當是第一步。大家承當不了,那承當不了我們有方法,拼命打坐,拼命翻種子,把種子翻完,把你的疑惑、疑心統統翻完,看一看這是什麼啊?這就肯定下來了。所以這個打長坐的目的,剋期取證,就是這樣。

16   803 承当每天的觉醒(2016)

問:上師,就是睡覺的時候比較(容易)驚醒啊,做夢做到一半會醒過來,醒過來就覺得好像是有電擊一樣的,睡在那個電毯上一樣的那種感覺,算不算是一種覺? 答:跟感覺沒關係。醒的時候就是覺,叫“覺醒”,每一個人天天都在覺醒,只是承當不了。一睡,睡了之後醒過來,那當下是覺的。 問:就是睡得沒那麼沉。 答:不管你睡得沉不沉,總之你醒過來,那一刹那都是覺的,都是自覺的,只是你一起作意分別,馬上又迷失了。 問:要說容易又很容易,要說難又很難。又容易又難,稍不注意就著上去了,這很難,但是又是現成的,又是很簡單的。 答:跟難和跟易都沒關係,難和易都是有漏、有住。所以說,哎呀,這個太簡單太容易了,你有所住了嘛。

17   804 承当自己的修行(2016)

問:上師,我們把這個打坐把它分成幾步,我可不可以描述一下?看我描述得對不對? 答:好,你總結。 問:我不是總結,我是問題在後面。我非常高興…… 答:總結之後才有問題嘛。 問:哦,其實蠻高興的,打坐的能力終於恢復了我。就是第一步,打坐持咒,心念耳聞,然後不到時間不下座;然後到了第二步,那個漸漸地深入定中,這個咒的話可能由長變短;最後的話那就是可能說張口結舌,只剩下“阿”字吧;最後自性發出聲音把“阿”字拍斷。這就到了第二步,到了第三步……我看到老師…… 答:第四步了,到第四步了,你已經講三步了。 問:然後到了第四步,要到第四步的話那就是在打坐的時候就沒有咒語了。 答:嗯。 問:如果勉強有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那就可能不是迷失中,如果真要持的話…… 答:勉強有怎麼會是妙用真心呢? 問:不是,就是如果有咒的話就是本性嘛,那個妙明真體嘛,就那就是…… 答:你不要認它是什麼。 問:好,不要認它。然後這個時候如果說再勉強持咒的話就覺得自己是在作意了,如果有念頭的話,不是說沒有念頭,可能還會有一點小念頭,但是那念頭剛冒出來一點就會斷,它自己就斷了。 答:嗯。 問:嗯,這個時候渾身還是有點發熱,真氣非常充足,哦,我甚至覺得我這眼睛閉著的時候,我能知道我的腎長什麼樣子,然後這個…… 答:不要著相啊。 問:我不是著相,我是講這個過程啊。 答:嗯。 問:我是覺得這個真氣啊反正就是在全身是流淌著的,就是…… 答:變成真氣運行法了。(眾笑) 問:呵呵,反正這個時候的話,就是如果要描述幾個字的話,就是那個叫那什麼“常知”?“了了常知”吧,“蕩然無住”。其實應該用這個來描述,其實外面的聲音還是聽得到的。但是沒有去住,可是那個時候再要持咒的時候,我也試過,我說再持一下吧,可是要持咒的話很快就會又斷了,就是持不了。我就是想要對那個,再開示一下,最後一步。 答:你這已經講得很好了。 答:你把你自己的功夫描述得很好了。 問:我就不曉得這個對不對? 答:你還需要知道什麼? 問:我需要知道應該怎麼做。 答:怎麼做?不是已經做了嗎?你不是已經做了嗎,還要知道怎麼做啊?你是說你自己這個做,做得對不對,是吧? 問:我是想要老師給我肯定一下。 答:那是啊。 問:就算我做的不對的話,我也不知道再怎麼做了,我覺得只能做到這個樣子了。 答:這個不能否定,只能肯定。 問:謝謝。 答:肯定要靠自己來肯定,我們座上所表現出來的、所體現出來的都沒有錯,所以這個肯定,自己要直心去承擔,沒什麼好懷疑的。所以說修持、打坐這麼多年,每天都是這麼坐,每天都是座上這麼打坐,座下這麼觀照,我們要去承擔個什麼呢?要去認取個什麼呢?都沒有離開真心,處處皆是真心,所以要認取它,不要有什麼追求,也不要去否認自己,本來如此,本來如是。座上打坐,下座觀照,這都是自心妙用,不要懷疑它,要時時肯定、時時承當,我們這時時肯定、時時承當,就是真修。一切法都沒有離開我們這個時時肯定、時時承當,同時又無一切法可得,無法可得。 如果說我們修了這麼多年,沒有任何成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承當下來,沒有去肯定自己的一切修行,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還在等待一個消息。我們這個消息時時刻刻都在體現,包括顛倒妄想也是消息的一部分,所以叫做“不求妄想不求真”,一切無求,就是認取。認取下來了,就不再迷失了,也不在這上面再去起疑惑的心了:哦,這個是不是啊?那個是不是啊?不需要起這個心了,直接承當,別無它物。這個東西打也打不跑,趕也趕不走,是什麼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遮蓋它。我們所謂地說,哎,這個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我們既不說自己悟了,但這肯定不會迷失,也不說自己證道了,那本來如是嘛,有什麼好證的? 所以我們每一年打七,都有很多師兄,沒參加打七的師兄問:“今年你們那個道場有幾個人開悟了?”是吧?“有幾個人打開了?”問這些狗屁問題。我們就要問他:“有人迷過嗎?”每一個人從來都不迷,迷是迷在執著上,迷是迷在煩惱上,遠離煩惱和執著,當下便是正覺。所以不存在迷,所以要常常返觀自照,回歸自己的清淨本來,你每時每刻都能夠回歸清淨本來,這就是我們的自性現前,所以說不要去懷疑它。所以我們所謂的直指也好、印證也好,其實說白了時時刻刻都在肯定大家的修行,從來沒有懷疑過誰的修行不行,都是在肯定大家。所以歷代祖師、我們諸佛菩薩,時時刻刻也都是在肯定大家的修行。只要能修行,便能觀照,便能見性。所以打坐也好,經行也好,參禪也好,觀想也好,不管用什麼方法,殊途同歸,都是回歸我們的清淨本來。所用的這些方法、過程雖然不同,目的是一樣的:無非就是讓我們回歸自性,不要再去流浪,不要再去煩惱,不要再去迷失,不要再把一切夢幻的事相當作是真實的。 所以我們這個交流,每天的交流,隔天的交流,實際上也是讓大家要承當自己的修行,所以反反復複叮囑的都是那幾句簡單的話,大家不管是從歷代祖師的開示,諸佛菩薩的經典,還是我們平時的交流上,看來看去的,都是一樣的東西。為什麼這些話反反復複的,這麼多次呢?就是我們不肯去認取,老要去等待一個時節因緣,突然間爆炸了,突然間脫開了。其實我們所講的爆炸也好,脫開也好,都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的承當。能夠承當本來無心,本來清淨,這就是認取。認取,它有一個熟透的過程,熟透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講的時節因緣,我們要給自己製造時節因緣,而不是去等待它。 也不要去找境界,像有些師兄描述一下境界,我們說不要描述得太清晰,因為描述得太清晰了,旁邊有些人會著急,你看他有這麼好的境界,我沒有。所有的境界都是生滅相,都是一時的表現。 所以大家作筆記,我們說了,除了作筆記之外,還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能光是記錄,還要把體會加上去,這個體會就是你對自己修行上的承當,認可自己的修行。所以這培養我們每一個人認取,自己要可以認取,才能夠得到相應,首先要認取,之後才是相應。 所以我們一座下來的交流,問大家:“有什麼問題呀?”都沒問題。那都沒問題了,我們下一句話是:“大家有什麼開示啊?”沒問題,就證明了這個問題這一關已經沒有了,都已經瞭若指掌了,整個修行的過程。無論是修行的開始,修行的過程,直到最後的見地,最後的親證,這個路子,我們已經是瞭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完完全全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所以自然就沒有疑問了。問:“有什麼問題呀?”沒有問題,沒人說“有問題”的,這就是都能夠找到歸回家之路。那好,我們接下來就請大家作作開示,能找到歸家之路就能夠說嘛。像我們剛才心*師兄,這麼大概描述了一下自己,大家一聽起來這些話都很耳熟啊,這歸家之路嘛,肯定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敢說,沒有錯的,只有說得圓融不,究竟不,夠不夠究竟,夠不夠圓融,所以這裡沒有什麼錯和對之說。要敢說,不要不敢說,敢於表達。

18   805 从“知道咒在”到“知道心在”(2016)

答:你持咒的時候咒在哪裡? 問:持咒的時候? 答:你打坐持咒的時候咒在哪裡? 問:咒?好像無處不在的感覺。 答:那你是不是持的速度慢了? 問:有時慢有時快,就是妄念很少的時候,速度就很慢,但是妄念多的時候,不是,也不對。(眾笑)我持得慢的時候好像也沒有,有時候念那個咒,念得很慢很慢就是,很快的時候也沒有,有時就很快很快就自己轉,在那裡轉,咒輪。 答:咒在什麼地方呢?咒在哪呢? 問A:這個不好說這個。 問:在哪呢?在嘴上,不是不是,咒就和那個耳根就全部融為一體了。 答:我們剛才說過哦,咒在“知道”上。 問B:咒在“覺知”上的,覺知的時候才有咒嘛。 答:知道咒在嘛,那咒不是在“知道”上嗎?你還用繞那麼大圈子。為什麼要知道咒在?通過知道咒在,來知道我們的心在哪裡,所以知道咒在就是知道心在。知道佛號在就知道心在,所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佛不二。 問:那“性”呢? 答:這就是自性流露啊。 問:這個心其實就是“性”吧? 答:對啊,“心”就是“性”的作用嘛,心性流露體現出“心”嘛。 問A:那這樣子不是時時刻刻都在見性上嗎? 答:是不是啊? 問A:是啊。(眾笑)對啊,那這見性就很簡單了。 答:見性本來就很簡單啊,簡單嗎? 問A:簡單啊。 答:為啥那麼難呢? 問A:難的話是因為我們看書,就像你剛才說的,要什麼能所雙忘,然後座下才身心什麼消融,那這個跟“性”有什麼關係嗎? 答:嗯,知道咒在吧? 問A:知道啊。 答:知道心在吧? 問A:知道啊。 答:心佛不二,就是能所雙忘啊。這個東西名相很多。 問:那這樣子不是大家都見性了嗎? 答:嗯,所以要換一種說法來跟你說,不能老是跟你說能所雙忘嘛。要跟你說心佛不二嘛,不二是啥意思啊? 問A:是一體的。 答:不二就是一體,非一非二,所以叫不二,就是不分別。用不用經過思考啊? 問A:不用,不需要經過思考。 問:主要還是我們自己懷疑,承當不夠。當下見了,等下又懷疑了,就不徹底。 問A:那是,你為什麼要懷疑呢? 答:所以要每年都來打七嘛。(眾笑) 問A:肯定就是了嘛,為什麼要懷疑呢? 答:就是啊。 問B:好了,明年都不用來打七了,都承當了。 問C:還要實證嘛。 問A:那是,對。你已經在實證中了呀,關鍵是我們在座下會見境生心。又起了妄分別,所以又把那個覺知給搞忘了。 答:嗯,好,謝謝開示。(眾笑) 問A:上師,我沒有開示,我只是問…… 答:這就是開示嘛,怎麼不是開示? 問:是不是這種情況?為什麼我們在座上,按照這種講法,不是事實也是這樣子哦,你說咒在覺知上,通過咒在就知道心在哪,那麼心就是一種自性的流露。為什麼我們在座下有時候會顛倒呢?那就是因為我們對境生心了,又把那個自性一下子又帶過去了,就又立馬又…… 答:埋沒了。 問:對啊,埋沒掉了,所以呢只要時時發願,時時把佛號或者願提起來的話,我們就時時的在見性中。只要肯定,你就是在見性中,所以這個見性其實也不難。 答:給點掌聲好不?(師兄們鼓掌,眾笑)

19   806 打七的意义—打掉第七识(2015)

答:這個七,這個七天是作為一個週期來講,周而復始,迴圈不斷,所以一個七就是一個週期。但是我們所講的打七,雖然跟這個週期有關係,但直接關係是在念念當中打掉我們的第七識,讓這個第七識沒有落處,就不會落在第七識上,打七的意義在這裡,所以念念當自覺,念念皆是打七。 問:打掉第七識? 答:打掉第七識。 問:第七識隨時都有啊,只是當下打掉? 答:七識的作用是起分別、起執著。 問:不打七了它還在。 答:所謂打掉第七識是不讓它起作用。 問:只是打七期間不起作用? 答:時時刻刻都不起作用。不起作用直接就是智慧的體現,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七識轉成平等性。因為這個七識體現出來的就是不平等:有分明、有分別、有判斷分別、有審計作意、審度作意,所以要把它打掉。你看我們這個妄念的影像是什麼的啊?大家看這個妄念的影像是波動的。 問:是,我們打坐也這樣。 答:對。 問:起伏。 答:你看這是波動的,你如何把這個波動給它拉平啊?你看這波動就是分別啊,有高有低啊,有長有短啊,有黑有白啊,有好有壞啊。 問:就是分別。 答:這些不都是我們座上翻出來的種子嗎? 問:嗯,種子。 答:那我們說心念耳聞,心念耳聞不去理會這些種子的翻滾,儘量讓它去翻,不理睬它,那心念耳聞念到什麼情況下,我們才能夠體現出沒有這個波動呢? 問:空。 答:空靈不住。不是什麼都沒有啊,你所說的空可能是什麼都沒有,我們說的空靈不住。 問:了了分明。 答:空是一個空相,意思是不執著在上面,這叫做空、空相。空相不是沒有,而是不執著在上面叫空相,空相裡面包括一切相,但是這一切相我都不住著,連“我”也不住著,所以叫空相。靈,了了常知叫靈。所以說空靈的體現就是不住,所以叫空靈不住。 所以我們主要的功用體現在心念耳聞上,沒有落在第七識上,你看我們前面說不落在第七識上,就是這個意思,打坐時時刻刻都沒有落在第七識上,這個叫不住七識。你沒有住在它上面,它就不起作用,第七識它就不起作用,起碼在這個座上就不起作用。第七識不起作用,我們內在八識田裡面的種子,才可以翻滾出來,如果第七識在起作用,它就像一個蓋子一樣,把我們這八識田的門給蓋住了。 問:關上門。 答:它把心門給關住了。所以我們念念不落在第七識上,沒有在上面去起作意分別,這個蓋子是打開的,心門是打開的。所以你內心深處的無量劫以來的種種資訊,每一個瞬間,每一種念頭,每一個種子,你的所有經歷,都藏在這個八識田裡面,它就像我們春節時候點的那個煙花。 問:“嘭”。 答:不是“嘭”,是“嘩”,翻滾出來。(眾笑) 問:翻完就沒了。 答:你看我們用的方法—心念耳聞,一切不住—功夫不落在分別識上了,不落在分別作意上,不落在第七識上。然後我們這個八識田裡面的各種資訊、各種種子,又不斷地翻滾出來,有時候你看自己的心念,就像洪水猛獸一樣,很不可思議。 問:每座不一樣。有些有一座就像洪水猛獸,有些時候就平靜得很。 答:嗯,它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嘛,就像你爬樓梯一樣,爬累了你都會歇一歇嘛,是吧?那你不可能勇往直前地爬到頂上去啊,那得累垮了,累了還會歇一歇,然後接著再爬。所以翻種子也一樣嘛,翻了之後它也要歇一歇嘛,你這時候就體現出:“哦,這是平靜的哦”。 問:好舒服哦。 答:嗯,“好舒服哦”,然後下一座接著又翻了。 問:的的確確。 答:這個現象你都不要去住著它。好多師兄就愛跟我們描述這個現象,描述得很詳細。我說你這個種子翻出來很不容易啊,你這一描述詳細了又把它給關回去了,是吧?你要放過它,不要去描述著它。 問A:念起即覺嘛,看到念頭就要給它…… 答:對,念起即覺就是心念耳聞。 問A:還去追它那不是又給它種回去了。 答:念起即覺就是心念耳聞,你沒聽到啊? 問A:念起即覺就是心念耳聞,聽到了,上師。 答:就用心念耳聞來培養念起即覺。 問A:嗯,它也得有力量,得有定力。 答:培養嘛,不是告訴你培養嗎?培養了就有力量了嘛。那個力量用在哪裡呀? 問A:用在平時的那些…… 答:用在放下。 問A:用在放下。 答:不是用在執著,是用在放下。原來放下也要用力啊。這就是**師兄(對師兄們說),是吧?一下子注意力又跑過去了。 問:定力用在放下,不容易。 答:那這個每一座打坐,下座以後我們怎麼去用座上的東西啊? 問A:基本上下座就是發願,如果那一座打下來…… 答:如果不發願呢? 問A:就是什麼都沒有,看住自己的念頭。 答:看念頭。 問A:嗯,念頭來了就是不管它,不去作意。 答:嗯,“念頭來了不管它,不去作意”,又“看著念頭”,那你不是還是管它嗎? 問A:對,現在我還達不到。 答:還要達到個什麼? 問A:因為還沒有那個足夠的定力嘛。 答:還沒有足夠的定力。

20   807 打七是打掉怀疑(2017)

上師:打七是打掉懷疑。 師兄:我以前經常有懷疑。但肯定不要有懷疑,懷疑了後又肯定,現在基本上不懷疑,我覺得沒什麼好懷疑的。 上師:你還是有懷疑,所以你老要問對不對上師?這就是懷疑,它是一種習慣。疑是最難去掉的。 師兄:但是不問又不對,問了又不對。(眾笑) 上師:這就是我們打七所要做到的,就是沒有疑問。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承當,你沒承當說它幹什麼?所以說就是培養大家這個承當的力量,而不是培養你懷疑的力量。 師兄:我已經承擔,承認了。但、、 上師:但是。呵呵。 師兄:就當下。替大家問嘛。 上師:你要表法一個敢於承當,直下認取。師兄:對,表法是這樣的。

21   808 打长坐的用处在哪里(2017)

上師:所以說長座打長啊。有沒有用,有用。就是時間長了嘛。除了時間長了還有沒有用啊?說來聽聽。 師兄:沒用。(眾笑) 上師:沒用打那麼長時間幹嘛? 師兄:因為心不穩。感覺打時間長了更安穩一些。 上師:哦,有多安穩哪? 師兄:能夠更加承擔。 上師:好好描述一下,讓我們聽一聽有沒有用。 師兄:說了就不是了,那就不說了。 上師:我們當你是就是了嘛。 師兄:那就不說了。 上師:那說句不是打那麼長座真的沒用啊?有,有,所以說能夠把這個座上所表現出來的說出來也是一種用。哪怕一句話說到點子上也好。所以說打長座用來做什麼用啊,打了那麼多天長座還不知道長座是幹嘛用的。 師兄:覺悟能覺。 上師:覺悟嗎,覺悟自己。 上師:是,問了半天還是沒問出個覺悟自己。 師兄:上師,你的意思是把坐上那些種子能夠重複講一遍嗎? 上師:啊? 師兄:剛剛那些種子重複再講一遍那個意思。 上師:講我的種子嗎還是講你的? 師兄:打坐嘛,打四個小時我基本上能把那四個小時的種子能夠重複的。 師兄:啊,那太會用了。 上師:複習種子?講清楚有啥用啊? 師兄:理順了生活當中更加知道怎麼去做? 上師:啊,好,告訴我怎麼做? 師兄:假如說座上看到事情這麼做,那後面就知道做事情。 上師:嗯,做事情,做啥事情,沒看到你做啥事? 師兄:有一次我把座上所翻的種子記了下來。自己錄音錄了一個多小時。 師兄:那不又種進去了。 上師:什麼種子,說來聽聽。 師兄:什麼種子就是我以前幹的事情唄。 上師:什麼的幹活? 師兄:以前不是正是做教育嘛方面的事情。 上師:教育國學。翻出一堆國學來。 師兄:亂七八糟。 上師:翻出一堆亂七八糟來。還是沒用啊。 師兄:然後就知道自已以前太不清醒了。事情都是過端嘛,沒理順嘛。 上師:現在理順了。沒啥用啊。打長座沒啥用啊。 師兄:打長座培養出來的定力,然後定生慧嘛。然後這個慧力可以在生活中妙用嘛。 上師:能妙用嗎? 師兄:有的時候這個習氣。 師兄:打長座就是為了翻種子嘛。翻乾淨。 上師:翻出地瓜的種子來。 師兄:最後翻出最大的種子來。 師兄:不是說座下才是正行嘛。剛才不是說座下才是真正的在用功嗎? 上師:座下在用。 師兄:座上座下保持一致就是用啊。 上師:保持一致,怎麼保持一致? 師兄:座上清淨座下也清淨。 師兄:座上了了覺知,座下也了了覺知。也不黏上去不容易執著上去。 師兄:座下有定力就對世間的事情看得更淡了。 上師:嗯,是啊,坐在那裡看人家炒菜肯定要看淡嘛。啊,怎麼辦?儘量說一兩句讓我們聽了能心潮澎湃的話嘛,別說得太平常。 師兄:上師,我覺得打長座還是有用的,雖然我不怎麼……(眾笑)要不然上師不會提倡打長座。 師兄:吊人胃口。 上師:我覺得你講得是對的,我也是這麼認為。要不然我也不會提倡打長座。所以今天問一下打長座的師兄有什麼用啊? 師兄:就它可以培養我們這個心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打長座…… 上師:為啥剛開始不問,要現在問呢?給大家這麼個機會,有這麼多天打長座了,沒體會到也應該能體會到了,所以今天才來問,打長座有什麼用?見性了又有什麼用?那你要翻書、背書的話,我不知道嗎?我也知道啊。關鍵要看大家自己會不會用。個個都去翻《大藏經》來讀,那根本不需要去打坐。我們之所以叫實修道場,那你所修證的要能夠表現在方方面面,才叫實修實證啊。如果不能夠表現在方方面面的話,打坐就是打坐,座下還是顛倒的,還是流浪啊。有啥意義啊?那我們不都在白瞎忙乎。這個都是在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有什麼用啊?啊?呵呵。 師兄:打長座就是要讓你沒什麼用。(眾笑) 上師:那你要有用,我才能夠沒用啊。 師兄:只是平時我們都是覺得有用啊,打完長座就承擔沒有用了。 上師:你繼續說,我沒聽懂你在說啥?我相信好多人也沒聽懂。你那些話說是禪機嘛又不像,師兄:因為我是覺得本性是不增不減,空性的嘛。那原來我們就是不能承擔他。那承擔之後我覺得比原先沒承擔他好像沒什麼可說的。上師:那你不就還是在肯定我問的。打長座沒啥用啊。 師兄:我覺得也沒什麼用,就是能承擔了嘛。 上師:能承擔又有什麼用?你承擔了什麼嘛說來聽聽。 師兄:承擔了懂得本來就清淨。 上師:又沒問你。答不出來的明天上午做早餐啊。 師兄:上師,我剛已經回答你了,這就是答案。 師兄:明天接著做午餐。這個加持力還是挺大的。 上師:有沒有什麼問題呀? 師兄:請教上師,打坐就是一會兒的功夫**。 上師:直說,不要去回憶。直說,不要去回憶。 師兄:就是持咒一會兒就持不了了,一會兒就不在狀態。 上師:心念心聞是怎麼表現的? 師兄:心念心聞清淨的、了了的。 上師:有沒有念頭在? 師兄:沒有念頭在,就是一會兒咒上來就念,其他沒有。 上師:那可以啊,那你也不能認為這是心念心聞。  師兄:哦。在座上聽到那種蟬叫聲,嗡嗡蟬聲。 上師:那不是座上才聽得到,平時也聽得到。 師兄:對,是,反正是在***也聽到蟬聲。 上師:這是無聲之聲。 師兄:對,大音希聲。平時也是這樣在做心念耳聞。 上師:你這個不是問題。 師兄:****我在念咒的時候我好像聽到我自己的咒聲。這個就像平時的蟬聲,就像平時舌頭彈動。蟬聲,它是這樣。 上師:那就繼續。 師兄:那就繼續***這樣。 上師:對對。 師兄:****。 上師:累是吧,那肯定。 師兄:那***是氣血不足。 上師:哦,氣血不足。那就補點氣血。麻油氣血足。 師兄:打長座的人氣血足啊。 上師:嗯,對。那石頭氣血更足。 上師:誰還有問題?你有沒有問題啊?沒有了上去,上去休息了。你有沒有問題啊?沒有上去休息。有問題的留下來,沒問題的上去休息。 師兄:我上去。 上師:好,上去。 (刪除一大段) 師兄:上師剛才所講的那個打長座…… 上師:有什麼用。 師兄:對。是不是就是為了減少那個座下的那種攀緣心。 上師:都可以,大家怎麼說都可以。就是要大家說出來,你怎麼說都對,但是一定要說出來,就看你會不會用,敢不敢去承擔。整天說我就承擔承擔,承擔你得說出來啊。啥都沒說,你承擔個什麼嘛,承擔個狗屁,承擔,你得說出來嘛。啊,我不著相,不著相你打坐幹嘛呀?打坐不是著相嗎?所以這就說,大家暢所欲言,因為這個說是對我們自己有幫助的,不是沒有幫助,要不然整天就是打長座打長座,每天都這麼坐著,跟個木頭、石頭有啥區別啊。你要會用啊,不會用十年後還是這個樣,所以就是要用起來,怎麼用怎麼作用啊?今天我們接空師父說得好:運水搬柴。這也是用啊。 師兄:師父,我今天打坐,打打打啼哭啦,在這裡大哭。 上師:哎呦,著魔了,不是著魔了嗎?你哭什麼? 師兄:哭以前發的那個菩提心自己做不到啊,不是著魔了。 上師:著相了嘛,著相就是著魔了嘛,以後不准哭了啊。 師兄:四個小時可以說嗎? 上師:行,可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嘛。 師兄:就是我以前打坐時間沒有這麼長,然後發現通過打坐有幾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讓自己不斷的突破以前的這個力量。我以前覺得自己打兩個小時會死的,後來發現兩個小時沒死,後來我覺得打三個小時會死,三個小時也沒死,現在打四個小時,然後那天打九的時候肯定覺得自己會死在座上,因為打六個小時,然後果然還沒死,所以我覺得我的第一個座是不斷的突破以前的狀態,可以讓自己一直努力往下走。這樣我就發現長座有一個好處,你能看懂以前看不懂或者是以前看著沒有感覺的佛經,就比如說以前我看《地藏經》上說,這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想怎麼可能呢? 上師:嚇死人。 師兄:對,因為我是個正常人怎麼可能這樣。然後現在自己在座上的時候覺得真的是這樣的,如果你沒有業的話,你就不會起這種很粘著的念頭,就是無念的清淨狀態,然後覺得真是這樣子的。然後就比如說,我通過打長座,可以知道佛經上的每句話它其實是真實的,就是可以印證的狀態,而不是那種需要的語言,就譬如說,以前我看那個《楞嚴經》上面說的就是它有一個比喻的狀態,就象光照進一個很多灰塵的房間來比喻當你自己狀態很清靜的時候可以照見自己的念頭,但那時候我覺得那是佛經上的一個例子,他說說你就算了就這麼輕的了。但是自己打坐的時候,發現真的可以通過自己的清淨狀態,然後去照見自己的念頭,像灰塵一樣,飄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我覺得這是打坐的第二個好處。還有第三個好處,第三個用處就是通過打長座,發現自己新的承擔的力量會比以前要多,就譬如說,以前我有點小事就特別煩,整天在心裡死鑽死鑽的,然後現在以前的事動不了我了,只有更大的事才能讓我動煩心,產生一些煩惱啊,講完就是算了。 上師:說得太好了。你這個總結得很好啊。 師兄:長座可以增加定力。 上師:她剛才已經說了。 師兄:我的感受是長座打下來清靜,不是像原來,很糾結事情都放下了。 上師:那是,還是有用的嘛,還是有用的。這才是用嘛,對吧。淨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那怎麼叫用呢?呵呵這才是有用的,對吧,心光。 心光師兄:嗯。 上師:心光說對啦,那我們就走了。(眾笑)。

22   809 当下超越是大修证(2017)

上師:喔,你來說, 師父:我說啊? 上師:嗯,我一直在等你說。 師父:剛才咱們那個師兄呢說這些境界這種事啊,咱們在這個學佛的過程中呢,可能都非常多了。我採取的方法就是不行不住,它來就來去就去啊,啊,也沒有什麼時候,我就是這樣對治的,不知道咱們上師認為這樣做法是不是如法的? 上師:方法有很多,而且所用的方法也都會起變化啊,不可能永遠是只用這個方法,因為什麼呢,你所用的就是對治法,對治法是離不開作意分別的。 師父:就是還有分別心在。 上師:作意,你要起分別啊,作意分別,對治法都離不開作意分別,而恰恰這個作意分別變化是最快的,所以你不可能永遠用這個方法,所以你講的說一切不隨不住不理睬。 師父:因為我無法判斷這個事,這個境界和境相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上師:這個暫時用一用可以, 師父:可以哦。 上師:暫時用一用,沒有什麼對錯。 師父:所以這個居士剛才說這些各種境界中這個事情。 上師:她以前也用你這個方法,她用很長時間了。 師兄插話:上師您怎麼知道啊?是哦,我又沒說過你怎麼知道我這麼長時間了。 師父:這個就神乎,就常常有這種感應,感應這個現象。 上師:她剛才所講的這些呢,就是打長座之後身心流露出來的,不是通過意識表現的,你看她剛才說的那一番話,在來這裡之前,和來這裡前面的那一個七,她是說不出來這些話的,因為每一個人呐,都在自己的思維當中給固化了,思維是會把人固化的,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這裡所講的本性呢,就是被思維固化了的人格人性,那它是很難改變的。唯有通過學佛,從心性上來修證,才能夠出現改變,出現變化,所以說這個學佛是可以改變一切的。好比我們說了生死這個詞,這個詞呢所謂的了生死,他可以是刹那間的了生死,也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的了生死,那我們所講的這個生死啊,它是一種相,每個人的這個生死呢,都是同樣的,就是我們佛經上說,每個人這個了生死啊,了的是三大阿僧祇劫的這個緣,了三大劫的緣,那了這個三大劫的緣呢,他可以是當下一念清淨來超越的,也可以是慢慢地修行來超越的,如果從究竟上來講呢,就是當下一念清淨,就已經超越了三大劫,如果是以功德來累計的話呢,這個時間就會漫長一些,因為這三大劫等同於我們地球的四十一億七千萬年,所以你可以是刹那間超越它,所以這刹那間的超越它就是要有大修證才可以。 師父:剛才上師剛才您說的,瞬間的那種感應,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有好幾次出現這種無法言語的這種,說不出來的那種感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您說這個一瞬間了,有點悟的那種,那種感應了。 上師:對,一瞬間,就是當下嘛,無過去、現在、未來。 師父:但時間非常短,就是那麼幾秒鐘。 上師:一瞬間可以說很短也可以說很長。 師父:嗯,明白了。 師兄:那上師您剛才說一念清淨就可以超越,那一念。。。。。 上師:那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 師兄:那您也是佛啊。 上師:一念清淨頓超十劫,佛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已有十劫”。那一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念清淨就頓超十劫,你的功德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 師兄:那你剛剛說大修證才能超越。 上師:這就是大修證呐,這肯定不是小修證了哈,這就是大修證。 師兄:那一念清淨那不是好多人都哪都都做的到啊!一念清淨。 上師:我看你一念煩惱啊,不是一念清淨。呵呵 師兄:我現在一念煩惱,那一天總是有我一念清淨的時候嘛。 上師:有嗎? 師兄:那二十四小時都沒有過一念清淨嗎?不可能啊。 上師:有嗎?有沒有啊,你自己說。 師兄:有,肯定有嘛。 上師:肯定有啊,啥時候有告訴我們一下。 師兄:那我還有就發微信給你唉,打電話給你嘛。(眾笑)。

23   810 当下觉便是破无明(2016)

問:所謂的修行就是圍繞那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一句話。 答:前面一句話,“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有一座,就是很難熬,也不痛、也不癢,就是想下座。一直熬,熬…… 答:你剛才說的“有一座”,已經落在無明上了。 問:哦,呵呵呵。 答: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 問:那破無明的話,是一個概念嗎? 答:嗯,一切放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就是破無明。 問:上師,無始無明也是這麼破嗎? 答:嗯,無明就是無始無明,破無明就是破無始無明。所以說無明就是無始無明,當下覺便是破無明,當下覺也是破無始無明,一回事。所以什麼叫如來呀?如來是“無一相可立,亦無一相可離”。

24   811 定境现前时没有开口处(2017)

上師:你就念念打坐,不是結印打坐是念念打坐。 師兄:啊,念念打坐? 上師:念念不住不就是念念打坐嘛,這還用去想嗎,你們書上不都記著,每個的筆記本上都有,這一句簡單的話語已經寫了千百次了。你寫了千百次目的是做什麼的?印證自己嘛,等著來印證自己,哪一天我修到這個程度了一看,哎呦,這不是在講我嘛。 師兄:繼續問嘛,說完啦? 上師:她有開頭嗎? 師兄:就是要承當它啊,承當就好了 。 上師:喔,你在說什麼? 師兄:我說就是要承當。 上師:承當,喔,本來就是承當的,被你一說承擔又忘了。 師兄:怎麼說都是錯,沒有開口處啊。 師兄:對啊,他說的這個也對哦,沒有什麼講的。什麼境界什麼座上什麼座下什麼觀照什麼我就覺得什麼都不想講。 上師:你在印證他是對的噢。 師兄:然後吃飯之前跟她們笑笑吃吃飯該做事。。 上師:饑來食困來睡。 師兄:所以開始我覺得不正常。 上師:莫名其妙哦。 師兄:嗯,上師說的一個就把我丟了。 上師:對,莫名其妙,我不見了,這才是現實版的我不見了。 師兄:感恩上師。 上師:上師也不可得。 師兄:我坐的時候不是昏沉,我自己感覺有個力量**。 上師:沒事,那是定相,沒關係,定境嘛,這個我們講過,你不要管它就是了哦。

25   812 凡夫和悟道者的举手投足没有差别(2017)

師兄:世人說的舉手投足和佛法說的舉手投足,一個是有住著一個是無住著嗎? 上師:都沒有住著。都無住著,都化空啦。 師兄:差別呢? 上師:你認為有差別它就有差別,你認為沒有差別它就沒有差別。 師兄:那為什麼佛法還要分悟道後的舉手投足都是見性,而凡夫那些有不同? 上師:那是悟道的人說的嘛。 師兄:謝謝上師。 上師:你悟道了也可以那麼說嘛。 師兄:你剛剛說什麼世人說的,世間之人。 上師:他說世人說的舉手投足跟佛法說的舉手投足有不同,有不同嗎?我們看都是一樣的,都化空了,你天天都在舉手投足你還記得住啊,所以都化空啦,都了不可得啦。 師兄:那是世人自己有分別是哇? 上師:你不是世人嘛。 師兄:是,是又不是。 上師:不作聖說喔。作聖說就麻煩了,所以說不作聖說,不作聖解。所以開口便是平常。 師兄:念念都無掛礙。 上師:對,你看你這個對的很好,念念本無掛礙,開口便是平常。

26   813 根尘脱落的前兆(2017)

問:我這段時間在家就經常會出現帶著兒子一起去散步,散步散步他突然:媽媽你在幹嘛啊?都沒有任何念頭的,但是能感覺到周圍車、人。 答:了了常知,只是不住了。 問:然後前兩天X師兄送了幾個香去點,我都不知道我在那裡站了四個小時,我點了四支香,事後…… 答:那你這個狀況在別人那裡會認為你出問題啊。 問:是只知道:哎,四個小時就過去了,在自家佛堂。 答:在哪都一樣。 問:感覺沒有念頭,但是知道。 答:這個就是脫落的一種現象。 問:如果連成一片是不是就脫落了? 答:脫落,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是刹那間的,但這個它會出現斷斷續續,那是刹那間根塵脫落的前兆,時時刻刻都在禪定當中,就是元音上師的自傳裡面有,那一段,上郵局上班的那一段,就是你這種表現。 問:這個我看過。 答:沒有長坐是不會出現的。

27   814 根尘脱落—发现一切与我无关(2017)

師兄:按以前我觀照的時候怎麼樣,觀照的時候建立起一種名相來觀照變得空靈,現在不那樣了,現在甚至把那個名相都是覺相而另外認為是那種觀就是有知,了知就可以了,而不是我認為那種覺帶有名相,但那種會消失的就不是, 而那種了知一直都是存在的。 上師:從小到現在。 師兄:對對對,它從來都是這樣的,所以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老習慣,就覺得座上沒意思要下來,但是怕自己又像以前那種迷嘛,所以說不敢下座了,所以功夫該怎麼呢,要做到座上座下沒有太大差別。 上師:所以我們有一個詞叫開悟,什麼叫開悟啊?開悟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從來就沒有迷過,就是從小到現在都了了常知的,這個就叫覺。 師兄:雖然知道,偶爾執著習氣太重了,它又去粘到境上去了。 上師:那你也是知道的,它在粘你也是知道的,還是了了覺知啊。 師兄:嗯,沒錯。所以我在想,像我們也是了了覺知,我們也是本來不迷嘛,忘記以前本來不迷的這就生煩惱啦,現在有時候他怎麼樣呢,他這種煩惱會化、減輕了的,我就是在擔心這個問題嘛,那有時候不確定這件事情就是說不是擔心,我們修到以後什麼時候又變成那種迷的樣子了。 上師:又回到凡聖同居土,你又回到凡聖同居土。 師兄:好像就是靠發大願而會繼續持續修法的才能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吧,上師? 上師:靠發大願,靠多打坐。修證出個淨白識來,就再也不退轉了。 師兄:第九識還是? 上師:淨白識是第九識嗎?它說是什麼識都是相似的,你要說它是第八識也可以。不要猜測,誰的?不要去猜想這些。 師兄:不管哦。 上師:不管,你猜想到是和不是都是相似,那不是,不需要猜想,啥叫根塵脫落,很簡單,你發現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與我無關,這就是根塵脫落,世上的一切都與我無關。 師兄:我一直都是這樣子,自從開始打長坐就覺得所有這一切都跟我沒關係了。 師兄:而且是一種清清楚楚的真實地體會到。 上師:他還有清清楚楚在。 師兄:上師,上次你不是說過身心消融,就是光明一片就是根塵脫落嗎? 上師:嗯,好多名相都可以解釋它。好多名相都是它的表相,表現出來就是這樣。當你能完全證實到它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它,在沒體會到的時候,說什麼都不是它,所以不需要用這個名相啊去認識它,那認識不了。

28   815 根尘脱落和明心见性的区别(2017)

問:上師我有三個問題想問一下:就是第一個問題我就想問一下那個根塵脫落和明心見性有什麼區別?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根塵脫落的那一刹那主要是表現在當下的這一刹那,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見聞覺知的過程當中都能表現出來? 答:嗯,是的,時時刻刻。我們所講的這個根塵脫落不是生滅相,它不是境界,就是跟你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的時時刻刻相關聯的,它沒有變化的。 問:它就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答:嗯,自然而然的,這就叫根塵脫落。 問:那它跟那個明心見性有什麼區別? 答:明心見性是從知見開始,我們很多宗門講的明心見性實際上就是一種知見:知道性是清淨的。有很多宗門你只要知道這個性,你能夠知道,從知見上知道我們這個自性是清淨的,他就告訴你這就是明心見性。而我們所講的這個根塵脫落是包括在明心見性裡,根塵脫落肯定就見性了,那它是比較徹底的,不是造作的,也不是只是停留在知見上,它是用我們實際上的功夫修證出來的,那它不光只是停留在道理上。 問:但是我就有點不明白啊,如果沒有做到…… 答:所以說你只要停留在明白不明白當中,還用意識去分析它、思考它都不是見性,那是執著。我們的自性是不需要用意識去作用它的,所以說它是無為法。有為的事情都要經過意識,無為是不用經過意識的,也是不粘著的,因為意識是有粘著的,它要去猜測、判斷、分析、懷疑、明白……還要經過這些手段,這個叫乖巧,粘著就是乖巧。 問:也就是說它根本沒必要經過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是自然而然的…… 答:連第七識都打掉了,何來第六識啊,第六識就是用啊,直接作用在六識上,它把第七識給打掉了,第七識是起一切分別的,叫染汙識或者叫末那識。 問:但是我還是有點不明白。 答:所以你又落在明白上了,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明白不明白,分別好壞、善惡、高低、知道不知道……這都是第七識在作用。所以我們打七打七,就是要打掉第七識,讓它不起分別,不落在明白上,你只要還要落在明白上:我一定要知道你在講什麼——通過意識去知道,這個都是粘著在境界上,我們所講的自性流露是沒有境界的。

29   816 根尘脱落是身心世界左右不了我们的根本(2016)

答:塵就是身心世界。 問:哦,那就是說它一直是在應用的。 答:它一直在作用。 問:作用。 答:反復作用。流浪也是作用,著相也是作用。 問:哦。 答:時時刻刻都在作用,都在表現。 問:但是很多大德的開示都說是根塵勾結嘛,根塵勾結然後你真正地,就是說保任一如之後,它就不會再勾結在一起了。但是上師這樣一說又不是了,只是說,你這個“體”不會再受“用”的影響。 答:對啊,我們這個根本——性,跟這個身心世界,就是出現一種分離的狀態,就是說,身心世界左右不了我們的根本,這就叫根塵脫落。 問:哦,哦,哦。 答:凡夫都是身心世界左右著根本,所以發明不了心地嘛。 問:嗯,嗯,哦,所以說體用一如就是這樣。 答:體用一如是根塵脫落之後,才體現出體用一如。 問:嗯嗯嗯。

30   817 功夫熟透的过程(2015)

問:上師,這個有時候做不到,也說不出來。 答:嗯,那是有求。 問:有求? 答:嗯,有求。 問:但是你明知道…… 答:你要求做到個什麼,要求說出個什麼來,那還是有求。 問:就是你要適當地表達嘛,比方有的人…… 答:這個東西可以表達,也可以不用表達,這叫做得了主嘛,任運騰騰,能進能出嘛。 問:也可以管這個事,也可以不管它。 答:對呀,這就好比這個東西在這裡,你可以拿它,也可以不拿它。 問:嗯,有時候覺得人家覺得你好像自己感覺是這樣子。 答:嗯。 問:或者是你想幫助別人,或者有這種。 答:這個有過程:先是安住,坦坦蕩蕩,心不外馳,不去刻意去追求什麼,但同時一切也並沒有離開,先就是安住;這個熟透了,就可以用了,它就可以運用得很自如,熟透了嘛。 問:嗯。 答:所以這個不用急,慢慢來。所以說了知自性,了知之後,我們說的保任就是安住,這些境界來了自己要做得了主,不要跟隨境界跑,要保護它,讓它熟透。 問:首先把自己先管住哦。 答:對,先管住,熟透了就會任運騰騰,怎麼用,都是自然流露。所以這個時候看上去這個人,心是死的,既能死,亦能活。 問:嗯。 答:這個心要大死方能大活,大死大活是同時並用——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問:還沒死透。 答:所以說如如不動啊,如如不動,不動就不動嘛,為啥要加個“如如”呢?“如如”是還可以妙用的。 問:這妙用還需要時間。 答:嗯,不需要。 問:不需要時間? 答:不需要,你略說的話那叫過程,不叫時間。

31   818 功夫要做到念念自觉(2016)

問:上師,你昨天說我們要時時肯定自己的佛性,然後,我那有一次…… 答:你說過,不是你昨天說,我們前天也說啊。 問:好吧,就是曾經說過。然後我那時候就是坐車上,我就:“哦,原來如此簡單、如此自然。”就是一愣一愣了,就有這種體會,這種其實也就是見性了? 答:簡單嗎?哦,簡單嗎? 問:相當簡單。 答:哦,很簡單啊? 問:是的。 答:你把它看簡單了也不對,念念當自覺,那又做不到吧,你不是說簡單嗎? 問:不是,我是那時候有那麼一愣,突然就有這麼…… 答:那個是一種相似,相似的,因為是相似的,所以不能夠時時刻刻。那你說相似的是不是見?也是見,但是不徹底。不能說你不是啊,但也不能說你是,所以那叫“相似”。如果你把它看簡單了就不對了,哦,就這麼簡單,簡單那你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是念念當自覺嗎?那你若不是,那怎麼說它簡單呢?所以佛法上面就沒有“簡單”這一個詞。 問:(笑)好吧。

32   819 怀疑是盖障(2016)

答:還有啥問題嗎? 問:上師,這個六字明好像容易形成咒輪。 答:什麼都容易形成,相應就形成了。 問:那個還沒到純熟的時候。 答:不相應就形成不了,相應就形成了嘛,不管是哪個法都一樣,只要相應就會形成咒輪。 問:上師您一再提醒這個承當,這個承當…… 答:你現在坐在哪裡啊? 問:坐在這裡呀。 答:這裡是哪裡啊? 問:這也是一種承當。 答:這不是承當是什麼?你敢肯定你坐在這裡嗎? 問:是呀,是在這裡呀。 答:嗯? 問:我明白上師的意思,在每時每刻都是承當。 答:對呀。 問:那其實那做每件事情都是這樣的。 答:對呀。 問:時時刻刻。 答:沒錯啊,你只要懷疑就不是了,那不是又在哪兒呢? 問:懷疑就是流浪了。 答:懷疑不是流浪,懷疑是蓋障,蓋住了,你把自己給蓋住了。 問:上師,這個懷疑,時間長了也會形成一種習慣的。 答:對呀,所以叫蓋障嘛。把你的智慧都給蓋住了,你連在哪你都不敢承當了,不就蓋住了嗎? 問:那上師我目前這個,就是打坐讓它翻種子、讓它去翻,不管它,然後座下就多發願。 答:對不對呀?這樣對不對呀? 問:我覺得這樣對呀。 答:對,那你就承當下來嘛,你還懷疑它幹嘛? 問:這也是承當。 答:是啊,你不承當怎麼辦呢?懷疑有用嗎? 問:懷疑只會添亂啊。 答:是啊,懷疑就會亂了嘛,那你不又去找個亂了嘛。 問:是啊,那越修行越快樂,這應該是這個,還是要承當。 答:對啊,念念都在承當啊。 問:那就自然就會自在啦。 答:你要是念念都承當,你就是跟佛不二。 問:怪不得文殊師利菩薩說那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講到這個:即使是一個人,他只要敢於這樣承當,那麼能夠行持、能夠發心,都像佛一樣。 答:對呀。 問:他只要敢承當,他就是大丈夫。 答:是啊。 問:明白了。感恩上師,就是這樣用功就行了。 答:那你還想咋樣啊? 問:您說的不用所求,就這樣。 答:嗯,不求餘果嘛。 問: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答:對呀。 問:時時刻刻都承當,就是呀,感恩上師。

33   820 欢喜心升起就是破掉无明(2017)

師兄:上師您說那個承當,要承當一個什麼東西? 上師:你知道什麼東西你就承擔什麼東西。 師兄:知道什麼就承當什麼。 上師:你知道什麼? 師兄:沒有什麼呀,我就不知道什麼。 上師:你覺知什麼了?你沒有知道什麼你又在問什麼呢? 師兄1:落在想裡去了。 上師:沒事,讓他想,苦行僧嘛,能不想嗎,我現在就要跟你談這個,就是讓你去想。 師兄:我這兩天就不想了,因為想不出個結果來,想不出個要承當,好像搬出個什麼東西。 上師:想就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說承擔什麼,承在當下,一念之心,無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什麼?無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當下),當下不就承擔了嗎?你要想也可以,想不明白,唉,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好哇,這不就承擔了。 師兄:那個原來有一個清靜,你說清靜也不能受,那就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 上師:清靜也不可得那才是清靜呢,如果清靜可得那還是執著清靜哪。 師兄:只要不執著它就可以。 上師:清靜能執著嗎?哈哈哈。 師兄:想暈就不想了,覺得什麼也不了會,就是。 上師:非想非非想啊,想出來的情景。 師兄:上師,我想問一下就是承擔,我昨天,因為這兩天打坐的時候,一上座就是像針灸一樣似的,穿一件衣服很熱很熱的,然後就出汗,然後就開始煩燥,很煩躁,煩得不得了。 上師:火大,火大。 師兄:煩什麼不知道,為什麼煩不知道,但是引起的原因就是。 上師:無明煩惱 師兄:然後等到後來要下座的時候,突然那一下想起上師說承擔嗎,我想怕它幹嗎,承擔就承擔,但是這樣一想的話,那個歡喜心嘩一下上來,身體還是熱,但是我就可以心很靜地持咒,那這個是不是叫承擔。 上師:這就是破無明啊,歡喜心升起就是破掉無明,所以我們說無明就像一個鐵桶一樣,黑洞洞的,沒有出路的時候,這個時候她這個願力起來了,能承擔一切,這個歡喜一升起,就破掉這個無明,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承擔一個歡喜心是道。 師兄:還有就是說剛才心化師兄的清淨,我特別喜歡清淨,特別的喜歡,我就覺得沒意思,就覺得清靜有什麼好喜歡,管它呢,然後我又可以很高興的又來念咒,又這樣,那是不是從境界上***。 上師:是啊,能破一切相嘛。 師兄:就是說下來以後它才有那念,下來之前好像有願力,這個心就跟這個***. 上師:這也是承擔啊。 師兄:這個承擔,一承擔起來後,直接體現出來就是一切放下。 上師:所以禪宗一直說,這個修學禪法貴在承擔,所以我們整個修學修行的過程,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這就是一個禪宗的過程嘛,我們現在這個禪,不叫如來禪,也不叫祖師禪,叫印心禪。 師兄:上師,***,觀照,就是說,你就覺得自己嘛如果座上就是來了任何境界能過得去,然後座下的話就是說遇到不是跟座上的境界,我也知道,嗯,這是境界,這是境界,然後一下子它就沒了,但是當座上沒有過不去的時候,我座下可以感覺到,跟它們說話的時候有時候說著話***,反正我也不會去想它說的話,但是座上我不得力的話,我就會感覺它們**,所以我才發現座上和座下它是連貫的,其實上坐就是下坐,下坐就是坐,它就是一樣的,是不是上師? 上師:是的。 師兄:阿彌陀佛。 上師:這個我們經常說,座上會影響座下,座下會影響座上。 師兄:……那種就消失了,這叫作覺破無明嗎? 上師:哎,所以要學會享受無明,無明出現了不要怕,也不要討厭它,要學會享受它。 師兄:好像我就忽然一現那種感覺,誒,躺那休息一下,沒了。 上師:你學會享受無明瞭很容易就轉念了,這就是智慧啊,無明都被你享受了,那還得了? 師兄:成妙用了 (粗體部分是來自180117-002)

34   821 见地就是承当(2017)

師兄:上師,請問一下哦,如果我那時候持咒的話(沒聽懂) 師兄:哈哈哈! 師兄:不好意思 師兄:哈哈哈哈! 上師:我們這個笑是肯定你啊,而不是否定你啊。不要懷疑就對了啊。把疑根打掉,不再懷疑,所說的一切都能夠承當。佛法是靠認知,認知,認知力,這力度越大就是承當了,見地就是承當。這首先是認知,然後樹立起見地,就要承當下來,不承當就不叫見地。嗯,所以我們一般看到哪個師兄承當得好,就這師兄是有見地的。他如果沒承當下來,就不能這麼說。最多只能說這個師兄有一定的知見了。知見跟見地不一樣,知見還是站不住腳跟的,就我們所講的腳跟不著地,腳跟沒點地,這就是沒有見地,還會左右搖擺。 師兄:會不會有人,有的人他真的是,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師兄、、、。 上師:這個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絕對的。 師兄:是絕對的? 上師:他腳跟著地了,那他是完全能夠承當下來的。已經沒有疑在了。那也有一些呢,是啥呢?他沒見道,但他說自己見道了,那個是妄認哪,妄認自己是見道了。所以我們說未證言證,未悟言悟,那他會耽誤自己啊。 師兄:那我們怎麼去確定說他就是屬於這種未證言證。 上師:你去確定他吧!(眾笑)你有了尚方寶劍,你就可以去確定他,是不是冒充的。所以說你首先自己要有見地,才能夠去確定他是不是冒牌的。你可以跟他交流啊,你見到什麼?見到什麼了?那我們這師兄說,我沒有境界啊。那些認為自己見道的人,他是可以拿出一大堆境界來跟你說的,他見到的全是相,全是生滅相,不是根本。

35   822 见性了如何用(2017)

師兄:上師,有時候察覺得比較遲和慢,還是跟定力有原因?定力不夠不深?所以有時候察覺的。 上師:察覺的是什麼東西? 師兄:就覺得住上去了,粘上去了。 上師:是啥東西啊,什麼東西啊? 師兄:是了了常知啊,一覺這好像動心了,心已經動了。 上師:嗯,了了覺知啊,了了覺知有用嘛,有啥用啊?你告訴我了了覺知有啥用啊? 師兄:就是一個知道而已,沒啥用。 上師:有什麼用啊,沒用啊。 師兄:沒用啊, 上師:沒用你修它作什麼? 師兄:就沒有煩惱啦,就沒有煩惱就行。 上師:真沒煩惱嗎? 師兄:啊不能時時刻刻。 上師:你這樣還是沒用,還是沒用嘛,有什麼用呢? 師兄:還是個定力啊。 上師:定力有什麼用啊?有啥用啊? 師兄:定力就會放下啦。 師兄:心不亂啦,做什麼事情都很坦然,安住在本位上,一切我了了覺知,我做什麼說什麼都在我覺察之內。 上師:嗯,又有什麼用呢? 師兄:那你在生活中你就要用啊。 上師:有什麼用啊?你光說就是這樣用啊,有什麼用啊?百無一用,對啊,百無一用啊,修它有啥用啊,百無一用啊。 師兄:無用是大用啊。 上師:那如何是大用啊? 師兄:清淨就是用啊。 上師:百無一用啊,該煩惱還是煩惱,該罵人還是罵人,有啥用啊?是哇?沒有用啊,時時落在無明當中,有啥用啊? 師兄:喔,所以上師以前講,保持就是啟用就是這個意思。 上師:有什麼用啊?是哇?啥用都沒有。 師兄:師兄們都講明心見性啊,成佛啊,也是這個問題,很深刻,有什麼用? 上師:有什麼用啊,說來聽聽? 師兄:呀,明心見性有什麼用。 上師:見性來有什麼用? 師兄:你就不被煩惱所轉啦。 上師:是嘛,我都沒見過誰不被煩惱所轉。 師兄:那你明心見性了,了了覺知,你還會被煩惱所轉啦,那個煩惱一出來。 上師:誰沒被煩惱轉的,說來聽聽嘛。有沒有沒被煩惱轉的人坐在這裡面? 師兄:上師就坐在這裡面(眾笑)。 上師:我被你們煩得要死(眾笑)。 師兄:我們心崇師父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 師兄:他如如不動。 上師:心崇師父懶得聽你說話。 師兄:就是嘛。 上師:所以這個要說自己,有沒有用啊,不是去猜別人有沒有用啊,別人有沒有用跟我們也沒有關係啊,是我們自己用,修學了之後有沒有用啊?是哇?都說是佛法是度眾生的,怎麼個度法,能否把我們這個眾生給度了。所以這個叫做真語者、實語者,真實不虛的,那既然是真實不虛的話,那得要觀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是真實不虛啊?所以說有什麼用啊,說來聽聽有什麼用。 師兄:可以承當啊。 上師:說得真好啊,承當什麼啊? 師兄:承當自己的願力啊。 上師:喔,承當自己的願力。 師兄:沒有定力怎麼會有承當力呢? 上師:有道理喔,心光還是有用啊。 師兄:沒學佛前跟學佛後那差遠了,怎麼會沒收益,這受益就是有用的。 上師:啊,差在哪裡呢? 師兄:以前是老是煩惱啊,最起碼現在偶爾都還能發現自己沒那麼煩惱了。 上師:哦,偶爾。還沒說到點子上喔,還是沒用。 師兄:做個無為閑道人啊,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 上師:你本來就是閑道人,不是見了性之後才是閑道人喔。 師兄:見性是才剛剛起步啊,我好像看《達摩血脈論》裡好像是說,見性等於是剛剛起步啊。 師兄:哎,那是啊。 師兄:那等於說才進入佛法, 師兄:那是個嬰兒。 師兄:我們現在都是門外漢。 師兄:對,我們是盲修瞎練。 上師:還是沒用嘛,你看看還是說門外漢,修了那麼久還是門外漢,那有啥用啊,還是沒用,怎麼辦呢? 師兄:知道在用就是用。 上師:知道在用就是用,有啥用嘛,說來聽聽嘛。光會嘿嘿一笑這也是用?那你不修行也可以嘿嘿一笑啊?這句話會把人逼瘋的。哎,又一個沒用的人轉進來了。 師兄:時時承擔就是用了嘛。 上師:把自己都給騙了哦。 師兄:我覺得這個時時承擔它不是說口頭上說時時承擔,其實打個比方來說,我們這次護七,說實話我們護七真的很辛苦,然後呢我們護七的時候呢,我們有時候必須得犧牲讓我們打坐的這個時間,那麼作為我們來想說來成就的師兄來說,你一不打坐就會渾身不舒服,他也會心裡很著急,那這時候你是怎麼做呢?那你是去打坐呢還是來承當你當初的初發心,我是來護七,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在平時這種生活中去用的呀,不是說,哦,我就每天我要打長座,我要打多少小時,現在我心很寂靜,我做事舒服。我覺得這個。 上師:對! 師兄:我們是護七道場,不是打七道場,真的,因為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心裡 上師:嗯,這是真正的打七。 師兄:因為我覺得所有的打坐培養出來的定力呢是在承當,承當什麼,承當我們的初發心,承當我們的願力,這個願力是怎麼表現?就是通過做事情,就是這樣子的,如果每個護七人都要去跑去打個長座,我不說反對打長座,你抽空時間打可以,都跑去有這種想法而起煩惱的話,那你這個七真的很難護,那麼你的任務你的責任分到其他師兄身上去了。 上師:所以就說沒用嘛。你看打了長座有什麼用? 師兄:所以我覺得大家要相互關心跟體諒一些,真的很難的,因為你一個人一旦這個思想一旦鬆懈了,那麼你的責任分到其他師兄身上去了,你就像心造師兄她也很辛苦,又切菜又炒菜又想這個想那個,對吧,她又沒有時間打長,一打長座手印就倒,她自己也很苦惱。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大家需要互相關心一下,這個怎麼體現?就是願力的體現啊,那你初發心就是來護七的呀。那你為什麼要怕護七過程中起煩惱啊?為什麼還怕見煩惱啊?來就來嘛,對吧,完了解決它就完了唄,這有啥好害怕的煩惱,有啥好害怕自己不清淨,不清淨就不清淨唄,這個東西就是不停地磨煉。 上師:反正沒有用,管它清不清淨啊。 師兄:我是憋不住了。 上師:憋不住就是用啊。 師兄:我覺得大家都很,我看到這個做飯的我也很心疼大家的,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是相互去承當,承當自己應該承當的那份東西,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我覺得這個七就護得比較輕鬆一點,不然的話真的會很累人。 師兄:大家都很好啊。 師兄:沒說大家不好,我說大家都很好,我沒有說大家不好,我只是 上師:啊,心光的意思是大家要更好。(眾笑) 上師:嗯,還是有人會用噢,還挺好。 師兄:嗯,能體會到一點了。 上師:果大師父跑掉啦? 師兄:(無關修行)。。。來來去去,本無來去。 上師:哎,還是有來去喔,去就是為了再來,呵呵。這個話題還不圓滿,還要參有什麼用呢? 師兄:我就心光師兄剛才說的這個。 上師:那是心光的用,心光師兄用得很好。 師兄:你真的明心見性以後,你就是隨著你的願力去用啊。前去承當你自己所發的願。 上師:講了半天還是心光講的。 師兄:你不止只起了你的願。 上師:啊,有什麼用呢?心光講的只能夠說是一方面,還不是十分地全面。 師兄:可不可能明心見性以後,你在這個過程之中去修證自己,去圓滿自己的世界。 上師:那是後話,後話。 師兄:那這個鬧不清楚明心見性有什麼用?弄不好真成外道了,那真的你坐著幹嘛呢?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有什麼用呢?自己的目的都不知道,可能有人知道也說不太遠,有的真的不知道。 上師:肯定的。 師兄:解脫有什麼用?解脫什麼? 上師:誰綁你了?誰綁你啦,站起來看看。 師兄:這問題確實得反思反思,在這打坐明心見性,見性以後有什麼用? 師兄:見性應該為了莊嚴以後的佛土吧,要不然你連,就像開車一樣,你就開個車到處在四面亂轉,你還沒上高速,上了高速你才能到達目的地,對不對,所以就是見性之後你才能知道怎麼去莊嚴這個國土。 師兄:明白了方向了。 師兄:對啊。 上師:嗯,對,又有一個人答對了。看來見性還是有用的嘛。你看這不是在用嘛。 師兄:啊,是啊。 上師:這用的又是誰呢?是誰在用呢? 師兄: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 上師:是誰在用呢?這不是說見性有什麼用啊,不見性也在用,關鍵不知道是誰在用,所以就談不上見性怎麼用,所以我們所謂的見性,就是見時時刻刻起作用的本來。主人翁是誰,本來在哪裡?這就叫見性,要說用,處處皆是作用,要說沒用真的百無一用。所以說百無一用也對啊,幹嘛非得要有用,我不用又怎麼樣呢。不用也是用啊,所以我們問的這句話,見性有什麼用呢?就是旁敲一下大家,真的在用嗎?什麼在作用?你還有沒有落在想上面呢,哎,我去想看看我要怎麼去用他,又落在思維上了,不是落在自性上,腳跟點不點地就看這一刹那,哪有什麼用啊?百無一用是佛法。有沒道理啊,百無一用是佛法。你笑什麼,這句話講得不對嗎? 師兄:用是用,不用也是用。 上師:啊,我們說百無一用是佛法,還有個百用在嘛。呵呵。百無一用,還有個百在。所以這叫做即用即空。用也不可得。有禪宗古德說:是心是佛,非心非佛。這都是用。也不是用。所以說這個作用啊,主要還是體現在座下。有沒有用自己知道,也瞞不了別人。這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來者是誰,到此作甚?來這裡幹什麼?來者何人啊?到此作甚?心光是來給大家做飯的,你來幹嘛了?嗯。你來這裡幹嘛?嗯,你來這裡幹嘛? 師兄:聽上師開示。 上師:好,上師開示?

36   823 见性是当下的事(2016)

問:上師好。 答:你好。 問:上師好,我想問一下,我有一次,在座上那個…… 答:過去心不可得,你就講你當下,此時此刻。 問:此時此刻是沒話說,只是在座上…… 答:此時此刻,此時此刻有妄念嘛? 問:沒有。 答:有清淨心嗎? 問:沒有。 答:清淨心也不可得,不能說沒有,沒有妄念就是清淨心了嘛,那清淨也不可得,這個就是見性啊。還用回憶過去才能見性嗎?見性是當下的事,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這就是見性,還用回憶過去嗎?過去我是見性的,今天我沒見,那有意義嗎? 問:沒有啊。 答:所以見性之人,無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住,就是無過去現在未來。你還要住著過去,那就迷失當下,你停留在過去嘛,那當下不就是迷失的嗎?是吧?所以對這個是毫不懷疑,才能夠腳踏實地,有懷疑就不是,有半點懷疑都不是。所以就說腳跟要站得穩,站得穩,那是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才能站得穩啊。你要是有懷疑的話你肯定會這樣,這樣能站得穩嗎?

37   824 觉受增长时座下的表现(2015)

答:那個打七是,下座觀照是打七,就是你下座,哎呀,很歡喜很輕安,這也恰恰就是在打七。 問:感覺很開心,像從來沒有過,就感覺小時候有過那種感覺,非常開心,看什麼都開心,看誰都漂亮,看誰都是菩薩。 答:你看這是十功德體現出來了,慈悲、善心、柔軟、解脫,有解脫的感覺哦,這個是覺受增長。 問A:它手印沒有的時候,就是感覺到解脫的樣子。 答:覺受增長,也就是覺在增長。那你這樣修行就很輕鬆了,我們說這個佛法,就是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離苦得樂。這是本來就是如此的,是我們放下了很多執著,才能夠回到這個本來當中,自然的體現。 問:真的會覺得以前非常執著的事情,人和事,幾個七打過來以後,很淡了。 答:嗯,很淡了,不光是淡了,而且完全跟我無關了。 問:就感覺無關了,感覺孩子也跟我沒關係了。 答:無關了,一點關係都沒有。 問:就是這種感覺。 答: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啊,“塵”嘛,“根”是“根本”,我們的自性根本,跟這個凡塵世界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了,這叫根塵脫落,這就是根塵脫落。所以我們觀照的時候就是根塵脫落,觀照的時候會發現,這個塵世的一切與我自性毫無關係,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剝離的,剝離開了。

38   825 肯定才能超越(2017)

師兄:上師啊,你上次說肯定自我,同時超越自我,那我們在不瞭解各種狀態的情況下怎麼肯定。 上師:都要肯定。 師兄:都要肯定,肯定錯了呢? 上師:錯了也要肯定,肯定錯了嘛。(眾笑) 師兄:比如出現一些境界,唉,你都什麼都不知道,稀裡糊塗的,怎麼去肯定啊? 上師:你不是知道了什麼都不知道嘛,還知道自己稀裡糊塗嘛,這更應該肯定啊,聽懂嗎,(沒有)你知道自己稀裡糊塗這不是知道嗎,這知道會不會稀裡糊塗啊?(不會),那就是,你看你肯定得比我好,這就是肯定嘛,我是不知道,稀裡糊塗啊,這就是肯定,那也是肯定嘛。 師兄:你說這個。 上師:啊,我說了還是你說了。 師兄:不,你說的那個意思我懂,但是我想說的是說能所雙亡,這些東西我們都沒遇到過,然後我怎麼知道這是能所雙亡呢,還在苦苦地追求,還再找個能所雙亡? 上師:對,能所雙亡它出現無數次,不是一次,第一次出現了,這個能所雙亡嗎?啊,沒那麼簡單,肯定不是,重來,過一段時間,這是嗎,好像也不是,又在推翻重來,你看,無數個能所雙亡,最後這個腳跟站穩,這就是能所雙亡! 師兄: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沒有,就是說一般的情況下都很難真的去肯定這個。 上師:所以,出現能所雙亡,咱們要交流。 師兄:我以前出現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我覺得這個太平常了,沒必要交流。 上師:對,沒錯,所以越是平常越容易錯過,(對啊),沒事,錯過了推平再來。 師兄:那如果早知道早肯定不是早超越嗎? 上師:那是啊,其實你一直都在超越,你只是認為你自己沒超越而已,你在超越平常嘛,超越平常也是一種超越,就這麼平常,是嗎?你看超越它了,肯定不是,沒事的,冤枉路多走一些不怕,(那也是),是練腳跟嘛。所以什麼叫行腳啊,過去的高僧大德都喜歡管自己叫苦行僧,他苦在哪?反反復複都是走這條老路能不苦嗎?是吧,所以叫苦行僧啊,這簡單的事,我走了千百回才去認可它,所以這叫苦行僧嘛,走來走去走了好多路都是冤枉路,但不怕,練腳跟啊,腳跟硬了,就站得住腳了,不需要再走冤枉路了,所以叫苦行僧就這麼來的。 師兄:我的意思是講如果上師能夠把這些都能夠簡捷明瞭地做一個系統地整理的話,我們就... 上師:我講了你整理嘛,(眾笑),我講得很哆嗦的。 師兄:是啊,上師哪一個都是反反復復地講。 上師:對,你看我講那麼多年都是講基礎的,夠哆嗦的。 師兄:不過提前知道也容易執著,這也是。 上師:沒事啊,我講的東西你執著不了,(有體會),對,因為我講的東西都沒有境界,像我們賈師兄背痛了才知道原來這個打坐背還會疼啊。 師兄:這是上師的高妙之處,怎麼講人家都執著不了,繞了繞了上師跑了,我們還在原地打轉怎麼回事,這是上師的高妙。 上師:那是我讓你在原地打轉咯? 師兄1:是我們高妙,上師太平常了,哈哈。(眾笑)

39   826 肯定平常心(2017)

師兄:今天,這兩天我們寢室心峰,心念打坐進入了一個什麼狀況呢,就是在座上,咒不是咒,坐也不是坐了,啥都不是了,該怎麼去問上師都不知道怎麼去問了。 上師:無師可問, 師兄:他不知道該,就是提問題都不知道該怎麼問了。 上師:無從下口,無從開口。 師兄:我每次打七都有這一點到這,就是道障. 上師:不是道障,這是疑情,疑情,禪宗說的疑情起來了,它就是一團的,困在疑情裡面,不辨東西,就不知道怎麼去說了,困在疑情裡面了。 師兄:心念就想往上師店跑,計畫著。 上師:跑了也是一場空,我今天不在(眾笑)。 師兄:阻止他,勸他,不要往,不要去,還是打坐。 師兄:前天我一座八小時吧,這個咒就跟新學出來的一樣。 上師:這個,這個是必須的,這個東西出來越快,你就越徹底。 師兄:這個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上師:唉,對,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師兄:上師,從那個狀態出來之後,又沒有那個狀態了,那平常,又跟以前平平常常那個。 上師:平常你得肯定啊,得承擔啊,平常心是道啊。 師兄:那不承擔的話,還得來一次,他還會反復出來。 上師:它還會來,但是在會來的情況下,你很容易突破它,一次比一次輕鬆。 師兄:那它沒有一個變化,就是自己就沒有了,就是很。 上師:你不著相,那來的變化,你若著相,念念都在變化。 師兄:上師,其實我們打坐也是在破這個人我法執。 上師:嗯,也要肯定啊,不要懷疑喲,懷疑那又回到解放前了。

40   827 肯定修行后不再住着(2017)

問:好,另外還有一個,我就是說,那個,修行,我們打坐是修行的一種方式,但是我覺得座下,這種觀照其實也是一種方式。但是如果說我打坐,我在這裡打坐的時候,我是在修行,但是我座下的時候,我也會經常的去觀照自己的每一個當下,所以我這個當下我在想什麼,我是不是靈明覺知,很清楚知道每一個狀態當中,我在做些什麼東西,這是不是也屬於是修行。 答:是,是。 問:它的這種效果? 答:沒有效果。 問:沒有效果? 答:只有住著,沒有效果。你要超越它,不能停留在上面。 問:有的時候我也會這樣,比如說我…… 答:我,首先,你看,我首先是肯定你的,我沒否認你啊,沒否定你。首先要肯定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能夠肯定自己的力量,所以要,首先要肯定你,幫助你肯定自己,同時呢叫你不要住在這上面,這啥意思啊?你在肯定自己的同時,還要超越自己,不能住在上面。所以告訴你,首先是,沒錯,你這個是在修行。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你還要超越它。好多人一旦認為說:哦,我這就是修行了,我每天就這麼去做了,他就住在上面了。但這個,這個雖說是修行,但它是無常的啊,你住在上面住個兩三天找不到了,這個無常相過去了,找不到了,你就會莫名其妙了,哎,怎麼找不到我的修行了?其實修行是沒有止境的。但是你一有住著,就停留在那裡了。所以我們呢首先要肯定你是在修行,修行之路,必定會經過這一步,但是不要住在上面,要勇往直前,要精進無比。

41   828 了了常知,不着见闻(2016)

問:就是我這幾天簡單地總結了一下,就是…… 答:座上心念耳聞。 問:座下時時發願。 答:座下綿密觀照。 問:綿密觀照,我現在根本就談不上。 答:了了常知。 問:一會就跑了,一會就跑了。 答:能了了常知嗎?跑的時候能了了常知嗎? 問:能是能,但是總覺得自己做得太差了。 答:哎呀,那是你承當不了嘛,除了了了常知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可得的?你所知道的概念當中,除了了了常知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可得的? 問:反正就是跑的時候就…… 答:唯此一真實。所以說了了常知,不著見聞。

42   829 了了常知不曾错过(2016)

問:我這跟那個**師差不多,這兩天也是沒坐好,感覺愧對上師,沒坐好,沒有超越,倒退了。但是,也是那個心力好像是不夠,就是持咒的時候,太快了以後,我就感覺到後來……前半座就一直持咒,持得很緊,但是後來感覺心力、氣力不夠了,就提不上來了,也是這個問題。 答:你現在是不能夠停留在這些境界上了。凡是境界,你都要不理睬,了知一切本來空嘛,所以說這些都是夢幻泡影,身體上所體現出來的,這個世界的一切表現,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你現在就是每一個當下都要承當,都要認取,不要懷疑啊,這沒什麼好懷疑的,有啥好懷疑的。不管是理論還是實修實證,都已經是通達得一塌糊塗,(眾笑)所以說就是一個承當、認取。 問:包括座下。 答:對,座上座下都一樣,直取真心嘛,要認取它,不要讓每一個瞬間都錯過。所以我們說了了常知啊,了了常知就是不曾錯過,每一個瞬間都是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是自然流露。什麼叫見性啊?我們既然知道性是什麼,就要去用它,去承當它,去體會它,去應用它。 問A:就問上師怎麼應用。 答:應用啊,起心動念不是應用嗎?言語道斷不是應用嗎?哪一個瞬間,時時刻刻都要應用它,你不用它,不就流浪去了?所以要主動地去用。 問B:請教上師,主動去用和流浪有什麼區別呢? 答:流浪也是主動,不過就是著相去了。 問B:該怎麼主動應用不著相呢?這個問題。 答:不著相嘛,就是用的時候,心是清淨無比啊。 問B:什麼是清淨無比?這要證得那個本來才能夠,證體啟用。 答:所以說這個就是有過程。 問B:有過程。 答:你先把“自然災害”過去再說。(眾笑)我們剛才跟的是**師說。因為他現在能夠用得起來,就得用,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啊,我們這個雖然是打七,大家在一起打七…… 問A:基礎不一樣。 答:對,但是這個所表現出來的時空差距很大,春夏秋冬,什麼樣的都有啊。所以說,說法也是因人而異。 問:上師,持咒的時候,舌根有時候,就是舌根動的話它整體會顫動,但是有時心力不夠的話,也不要去追求那個咒,因為追求那個速度快…… 答:自然輕鬆,自如輕鬆,輕快。 問:如果想提也能提,也能快起來,但是…… 答:不是故意去提它,要自然而然。所以這些一路風光你自己都是了了常知啊,都不會錯過,這是座上座下都要去認取它。 問:上師,上次說的念念不迷,念頭都知道,有念頭,但是咒語雖然還在……但是念頭是知道…… 答:這個沒關係,你現在不是在快慢上做功夫,而是在認取上,在了了常知上。 問:注意力這幾天在咒的快慢上在折騰,快了慢了,快了慢了。 答:不是在這裡,這些都是相。 問:就知道咒在的那個。 答:是啊,能體會到啊,時時刻刻都不會錯過,所以要用,就這麼用,所以說一切不住,如何不住?安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安住。 問:好像還沒有達到那一步。 答:這個不需要達到,本來如是,幹嘛要達到它。本來就是如此的,本來就是明明了了的,所以說叫本明。(眾笑) 問:輕鬆就好了,不要那麼作意。 答:對,輕鬆。 問:但是輕鬆下來會慢。 答:不在快慢上嘛。 問C:快慢也是明明了了。 答:嗯。 問:但是慢下來妄想會多。 答:妄想不就是菩提嘛,啊? 問C:就這樣子,一路到底。 答:煩惱即菩提嘛,妄想也是菩提啊。 問:就這個問題,感恩上師。 問D:就承當了嘛。 答:對。 問:咒語聽得……不清楚,我就很懷疑這個,這個疑,不對了這個疑惑。 答:哎,不要懷疑,懷疑就不是承當了,要直取、認取,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問:咒音完全變了,已經不是那個,好像念錯了。 答:本不動搖,本不動搖你懷疑個什麼?所以要敢於承當啊,沒什麼好疑的。

43   830 了了常知是真正的力量(2016)

問:第三座嘛,一上座,我一持咒持不起來,那個舌頭硬得跟什麼似的,沒辦法就在那坐了六小時,持不了咒。 答:不錯,挺好,有咒無咒皆是打坐。 問:沒有辦法,就是這樣只有坐了六小時,它咒都不會持,又不能發願,那個咒…… 答:也不用發願。 問:嗯? 答:妄念都找不到,哪來的願嘛。 問:但是快到六個小時的時候坐不下來了,就下來了,不過沒下座,只是把手印散了。 答:沒關係,這個是允許的。 問:沒問題了。 問A:這兩天看你的嘴都動得少了。 問:嘴呀?在動啊,在動,舌頭在動。 問A:要強烈點。 問:哦,我只是覺得我這舌頭動得快一點了,好像嘴唇的幅度沒那麼大。現在是什麼,一開始可能力量還不夠一點,持咒一開始就可以提起來咒,咒可以提起來,然後呢,也比較那個…… 答:你所說的力量體現在哪兒呢? 問:就是一個個階段,前半部分,就非常的好,到後面開始…… 答:這個是境界,不是力量。 問:我還以為是力量呢。 答:力量是什麼呢?力量就是了了常知。 問:了了常知? 答:啊。 問:但是都知啊。 答:對呀,沒離開過吧? 問:沒離開過。 答:這就是力量啊,這就是真正的心力。 問:我還以為持咒的力量。到下半部分…… 答:了了常知,了了常知是不會消失的,哪怕人死掉了,這個也不會消失。 問:這就我們本性嘛。 答:這個是真正的力量。 問B:上師,了了常知包括妄念嗎? 答:包括啊,你妄念的時候有沒有了了常知啊? 問B:知道啊,所以的話也都知道,就是了了常知。 答:是的。 問C:它的力量就有大小囉?了了常知有大小。 答:有沒有啊? 問C:嘿嘿。 答:有沒有啊? 問C:應該是沒有,大家都沒有。 答:嗯,根本上是大家都一樣,表現出來是不一樣。表現出來就是你會用的程度不同,用得圓不圓融,圓融的程度不一樣。 問A:這個圓融是在覺知的基礎上? 答:了了常知嘛。

44   831 了了常知之“体用一如”(2015)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45   832 了手时的境界(2017)

師兄7:上師,原來學佛的時候是時刻想著自己罪孽深重,懺悔,多做功德,自從這一次根塵脫落的時候,覺得這個罪過與本性啊一點關連都沒有。 上師:一點關係都沒有,對,這叫了手。那你這個承擔更大。承擔更大,一點關係也沒有,啊,所以這個要你自己說出來,說出來才能夠給你印證,說不出來不做印證。 師兄:我本來有好多問題要問,就是有點不好意思。 上師:哎呀,阿彌陀佛,還有不好意思在。呵呵呵呵。我們講的是自家話,有啥不好意思的,啊? 師兄:還有這個了了覺知我覺得,呃,有些長,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了,它要是說,了了分明還是境界。 上師:千言萬語道不盡。 師兄:就是說了了分明和一念不生這還是境界。 上師:所以說這個千言萬語道不盡。 師兄:了了覺知這個覺知上我覺得它才是最關鍵的。 上師:好個風流畫不成。呵呵呵呵。所以這個不可言說啊,只能意會。 師兄:嗯,知道。 師兄:上師,那個以前是現在有不是了哦? 上師:是是而非,啊。騎驢覓驢,是是而非。 師兄:我覺得這次來呢上師****,原來您說的都是,這次說沒有的事。 上師:上師不光會誤人啦,還會迷人。哈哈哈哈! 眾師兄:哈哈哈哈! 師兄:什麼也不是,這麼也不是,那麼也不是,就不知道什麼是。 上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啊,見到心任也不是心任。所以怎麼辦啦?過去香巖禪師說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算了,我一切放下,啥都不住了,就做個吃飯僧,你看,他就只顧吃飯去了,啊,你看,這就跟你這個境地一樣,但是你沒有他這種修法。 師兄3:這種大丈夫的豪氣啊! 上師:合頭我就做個吃飯僧。啥事都放下。結果在鋤地的時候 撿起一塊瓦塊,啪!你看,刹那間,虛空粉碎了,這才是一些放下。

46   833 凛然一觉就是灵知(2016)

問:上師,就是這個“知”和這個旁觀者,如果我在打坐的時候,就能夠感到那個“知”,我管它叫“知”哦,不知道那個怎麼叫。就它很清晰,知道自己在,知道這塊在痛,知道在折騰,就好像看著它痛,看著它折騰,但它一直知,我還問一下,我看這個“知”它痛不痛?它是這麼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好像它是一個旁觀者…… 答:你所講的這兩種狀況,不同的。 問:不同的。 答:嗯,兩種狀況。 問:那這個“知”它…… 答:一個叫靈知,一個叫妄知。 問:妄知。 答:嗯。 問:那這個…… 答:兩者同時在作用。 問:同時在作用。 答:嗯。 答:靈知就是我們所講的佛性,靈明不昧,所有一切知都離不開它。 問:那也就是說我這個“知”也沒離開那個(靈知)? 答:所以我們剛開始知道的都是妄知。 問:那,比如說我正在…… 答:是通過妄知去體會到靈知。 問:就是,比如我正在打妄想,突然間就是一下覺察到了,就那個第一念的那個…… 答:嗯。 問:那個屬於靈知還是屬於? 答:第一念就是靈知。 問:那再往後,再起一念就是有分別的了。那這個“知”是不是像母音老人說那個“凜然”吧?就是那個…… 答:“凜然一覺”就是靈知。 問:就是比如正在幹啥,一下覺知到,就那個,那個第一個那個就是凜然一覺。 答:是啊。 問:哦,我竟然,天呐,我開始一直不知什麼叫“凜然一覺”。

47   834 梦境中验证功夫(2015)

師兄:上師,那個座下就是睡覺的時候,有時候感覺這個好像是睡著了,又好像沒有睡著。 上師:嗯,不要執著這個睡覺,這睡覺叫作小死,死亡叫大睡,它境界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去執著它。所以出現這個睡不像是睡,睡的時候好像是醒著的,若說是醒著的實際上是在睡覺。能夠知道自己在這其中的話,你是可以把咒語提起來的,把觀照提起來,或者把願提起來。你要能夠做到凡是在睡夢當中都能夠把佛號、咒語、願力提起來,那你這功夫就差不多了,而不是跟著這個夢境去顛倒。如果是這樣,那也要恭喜,你也往生了。 師兄:可是念“嗡嘛呢叭咪吽”,夢裡做夢的時候,總是念的“嗡嘛呢叭咪吽”,可是我沒有修六字明,怎麼會總念這個咒?知道自己在做夢,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就只會念“唵嘛呢叭咪吽”。 上師:那可以嘛,你本來就是念“唵嘛呢叭咪吽”嘛,哪個都是一樣的,能夠提起來就可以,哪怕是“唵阿吽”也可以。

48   835 念念清净就众生度尽(2017)

師父:上師我再抛磚引玉再問幾個問題啊。 上師:好。 師父:關於這個度眾生的問題,發現今天有點感悟啦。 師父:原來是原來沒有眾生可度。 上師:誒。 師父:就都是佛菩薩,就我一個眾生。 上師:嗯,就唯有我一個眾生。 師父:然後呢,其實當下一念清淨就是。 上師:啊,就把這個眾生給度了。 師父:對,誒,就度了。如果念念清淨就眾生度盡。 師父:是不是可以這樣說。 上師:啊。是啊。這說得太棒啦。 師父:哈哈。 上師:一念眾生一念覺嘛。 師父:啊。 上師:動凡夫念的時候就是眾生嘛。 師父:啊,是啊。若知無眾生可度,是名為度,是名得度。 師兄:金剛經。 上師:假名為度。 師父:假名為度。 師父:**剛好師兄那個心不住她問了就是,他說就是說佛菩薩無眾生可度,那為什麼又要我們度眾生呢,又要那麼多眾生呢,我就把她的原話說成這樣,我說好啊這會我幫你問上師。 師兄:答錄機沒有打開啊。 師父:他說都說實無眾生可度,那上師,元音老人都是佛菩薩再來,那麼多人一起跟她修法,上師四處弘法利生,也是他們在度化大家呀,還是有眾生可度呀。 上師:接大家回家,接菩薩們回家。 師父:所以她就說怎麼沒有眾生可度呢。 上師:嗯,你告訴她那些都是菩薩,上師說是接菩薩們回家。哈哈哈。 師父:然後我回答她我說。 上師:不是度眾生,是接菩薩們回家。 師父:我說佛菩薩是無眾生可度。 師父:可是凡夫由於迷惘分別妄想,生出很多眾生所以佛菩薩必須示現凡夫來度眾生,我說今晚我再跟你問上師。

49   836 念念现前时贵在承当(2015)

師兄:在這過程當中,外面有響聲打斷了,這屬於什麼?這個念那個咒又不見了。 上師:這也是現象,不管它。包括我們說的極力追頂也是現象,而不是說你到極力追頂的時候了,就沒有其它的幻象了。各種幻象它是交集翻出來的,都是從我們八識田裡面翻出來,它會一層一層地翻,變化多端地翻,都不要去管它。翻到無念可翻了,自然就現前了。這個念念現前,就是我們所講的處處皆是機鋒,你都可以承擔,是吧?拿個手(拍一下手),你看,這也是機鋒啊,念念現前,“啊”,認准了哦,不要再把它丟失了。這個就叫我們大家不要再迷失了啊,要肯定下來,肯定下來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念念當中都是承當,我們所講的承擔就是觀照啊。 師兄A:那個時候就不要持咒了? 上師:那個時候咒跟念,都已經變成一心不亂了。如果還有咒在,那就還有念在了,馬上就是一心二用了,一心兩用。 師兄B:就是只要能夠念咒的時候都是在翻種子。 上師:嗯,對,沒錯。只要你還有咒在,還有念在,就證明還有種子在,還在翻。 師兄B:那就能夠念咒,就一直要念? 上師:對,能所還在嘛,能所就是種子的根源嘛。 師兄C:上師,那個時候不是一心兩用。是有沒有分外心、內心啊,那個時候? 上師:嗯,何必去分它呢?不是多事嘛。 師兄C:即用即歸,即歸即用。 上師:是啊。 師兄D:上師,這個念念清淨,它可以就是在能所雙忘的時候,接下來就出現念念清淨,那在座下是不是它也會自然出現念念清淨? 上師:會,會自然出現,座上座下是相應的。沒有座上座下了,你都是念念清淨。 師兄D:好像上座了就沒那麼清淨。 上師:就像有個師兄問我,良价禪師過江,看到這個水中的影子頓悟了,師兄問:這良价禪師是理悟呢,還是頓悟呢?看到自己的影子頓悟了,是理悟還是頓悟?我說這良价本來就很多事,沒想到你比他還多事。(眾笑)

50   837 菩提道超越生死(2017)

師兄:這就是觀照,然後就是觀照跟了生死有什麼關係? 上師:觀照的時候還有妄念在嗎? 師兄:因為我現在還不會。 上師:那你認為的觀照呢?有沒有妄念在? 師兄: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如果是這個四大分散的時候他會不會產生妄念來打破這個觀照? 上師:觀照就是覺,覺就是自性本位,出入生死都是自性本位的作用,所以他可以入生死也可以了生死。你所講的這個了生死,就是針對于現在尚有生死輪回在。不一定得一個說詞在,哎呀我們要了生死。因為還有生死在嘛,所以要了生死。到了了生死的時候,並無生死可了,名為了生死, 師兄:那是我們看得見的了生死? 上師:哦你那個是分段生死,肉體壞掉了。肉體壞了就相當於衣服舊衣服破了,換一條再來。這叫分段生死。這個不用修行也會了嘛,肉體壞了自然就了了嘛跟我們所講的修行無關。我們所講的修行是無生死可了而了生死。是了變易生死,就是念念流轉,妄念紛飛的生死。所以這個就跟觀照有關係。 師兄:那這個觀照它有它的業嗎? 上師:有啊。菩提道啊。 師兄:那還是有東西在? 上師:菩提道,對,這是大善業啊。超凡入聖的大善業。 本明師:沒有善惡業啊,應該就是清淨業。善還有兩邊啊? 上師:不還是一樣嗎?方便說嘛,總要有一個說法嘛。 本明師:哦,方便說。 上師:或者說的再空靈一點,無業可造。無業可造,那菩薩菩提道又從何來呀? 師兄:那超出六道就是了生死啦? 上師:難道不是嗎? 師兄:肯定是。超出六道是這個***33:41 上師:超出六道了,會不會再入六道啊? 師兄:會。 上師:為什麼? 師兄:乘願。 上師:無所謂六不六道。無所謂。 師兄:那古代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在六道之中? 上師:啊?說啥?祖師大德怎麼啦? 師兄: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在六道之中。 上師:哎,你認為他是在六道當中,他認為他在淨土當中。六道叫什麼?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既是淨土,也是穢土。生煩惱就在穢土,得解脫就是在淨土。所以即便是穢土亦是淨土。 師兄:嗯,那就要看您個人是個人修為了。有的就是去去一個固定的六道、極樂世界或者是佛淨土。 上師:嗯,這就是你前面說的那一句話,有個認為在。認為是穢土就是穢土,認為是淨土就是淨土。你不是認為嗎?認為是什麼? 本明師:思維意識。 師兄:猜疑啊。 上師:認為是不是承當啦? 師兄:**36:02 上師:還沒承當中啊?那是不是承認啊?也是一種承當。 師兄:有肯定的成分。 上師:也帶有肯定在裡面。認為就是事實而非。 師兄2:老人在大光明不大手印中不是說不做判斷不下結論嗎?您這不是下結論嗎? 上師:他說你有沒有下結論呢?做判斷呢? 師兄:但是你要有個說法啊。 上師:對,總要有個說法嘛。 師兄:用語言來表示個大概。 上師:哎,所以說凡是言說皆是方便嗎?凡所言說皆無實意。但總要說啊,不說的話我們就在那裡打啞語。

51   838 亲证的是什么(2015)

答:嗯?親證到個什麼?親證到的是我們每天都在做什麼?親證到流浪,親證到攀緣,還是親證到心念清淨,心念空寂?我們每天來這裡幹什麼?認識到什麼了?又錯過什麼了?這個沉默不語的是誰啊?傳承歷代祖師與我心無別,是什麼時候無別啊?打坐上個個都是高手,能打長坐,這麼一群人舉世罕見,個個都能打長坐,不得了,六個小時都嫌太短。那座下幹什麼去了?嗯?打坐是高手,觀照是低首。低“首”是哪個“首“啊?不是這個“手”,是這個“首”。“低首”,一說到觀照個個都低頭。還在找什麼,嗯? 問A:低首挪凳子。

52   839 认取的是什么(2015)

答:你們好忙啊,忙的時候,失照還是觀照?忙著寫字,把這些經抄完了差不多。實際上我們天天在這裡,參究的東西是了無所得的,無一物可得,無一相可立,無一境可執,所以叫了無所得。那麼我們來認取個什麼呢?時時刻刻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的,常寂而常照的圓妙真心,認取的就是這個東西。這個認取也是時時刻刻,所以這個認取也叫印證,也叫相應,也叫照顧,時時刻刻照顧自己,也叫作品味,品味自性。所以大家聚集到這裡來,就是來做這個事,同時也是在互相幫助。

53   840 认取后要毫不怀疑(2016)

問:那上師,上次說的那個認取之後,我感覺那個還是…… 答:認取之後不疑,不疑才叫認取,懷疑就還不是認取,認取就毫不懷疑。 問:我覺得好像還沒到那個階段呢。 答:沒到階段就繼續打坐嘛。 問:哦,因為我覺得好像昏沉定剛剛開始,按這個打七開示,好像還沒到這個階段,才剛心念耳聞。 答:你認為沒到這個階段就是打坐嘛,沒別的方法,就是打坐。打坐把你心中疑問的種子全部翻掉,剩下的就是承當的種子。 問:倒是座上有一刹那,突然咒提不起來的時候,有那麼一覺的時候,但這不知道是不是…… 答:這是什麼?不是又是什麼,是又是什麼? 問:我就勉強把它拿下來了,只是…… 答:勉強,(眾笑)勉強。 問:就是不知道是不是。 答:勉強的肯定不是,沒聽說過誰是勉強見性的。(眾笑) 問:因為我說好歹先抓下來再說。 答:那抓下來一看,還不是。(眾笑) 問:但是那個體會的話,那只是一種體會了,那就不是說還是一種,可能還是屬於停留在意識上了。 答:那也未必,你當時沒有停留在意識上,但是錯過了,又回到意識中了。因為你起疑心了嘛,咦?這個是不是啊?這是什麼啊?你看,沒能夠直接承當它,有疑在,就錯過了。所以說當下便是,動念即乖,動念就乖巧了,乖巧就是錯過了。

54   841 认取灵知的前提是一念不生(2017)

問:上師,請問一下如果說有一個感覺上有一個靈知啊,那這個靈知算是什麼? 答:感覺上?你沒表述清楚啊,你說的感覺上這個靈知,那還是帶有猜測,那就什麼都不是。 問:也不是感覺,就是有一個靈知在這樣子。 答:所以我們母音上師的提示:這靈知在哪裡體現出來呢?在一念不生時。一念不生時,一念不生就是不起任何的分別,不起任何的分別作意就是一念不生了,這時候才能夠體會到了了分明的靈知。我們說這句話已經是遲了,所以說是當下,當下的靈知就是你的本性,前提是一念不生,如果還有妄念紛飛就不是了。所以有好多師兄經常一交流說:“我一直都是了了分明的。”他會這麼說:我一直都是了了分明的,了了分明就是開悟嗎,就是見性嗎?那阿貓阿狗也是了了分明的,它也見性了嗎?所以前提要講出來:一念不生。所以好多外道他也說他是學佛的,他就拿我們母音上師這句話來作文章,他就一直拿著“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拿這一句話,前提“一念不生”他不知道,他就拿著那句“了了分明的靈知”來作文章,所以我們說這叫斷章取義。 問:上師我想再問一下,就是打坐的時候,前面會出現好多光,就是非常亮非常亮,我想這表示什麼東西? 答:就是光嘛,就是非常光非常光嘛,(眾師兄笑)你喜歡嗎? 問:我不喜歡,它來也好去也好我覺得與我沒有關係。 答:好,沒關係就好。所以說這個光是我們這個本質之光自然表現出來,沒有必要去執著它,每個人都有這個光,所以沒什麼好執著的。所以這些都是境界,為什麼說它是境界?它不是常有,不是一直都有,它有生滅,以前沒有現在才有這就是生滅,現在有了將來還會消失,所以說它是生滅。

55   842 认取是毫不怀疑(2016)

問:那這認取的程度跟什麼相關呢?難道說唯一的就是要認取? 答:沒有程度。 問:有時候還會覺得這是不是?有時候覺得:“嗯,這就是這個樣子的。” 答:那是沒有認取才去找是不是,認取沒有相對的,認取是絕對的,毫不懷疑的那叫認取。你說這是不是啊,這個還在找,那怎麼叫認取呢?認取是絕對的,毫不懷疑的,這就是,沒有它物,沒什麼是可以得到的,沒什麼東西是可以把它推翻的。所以這叫做金剛,叫做不二,那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過去這不敢認取,祖師是要拿棒子打的,要挨棒子,打就是把你的疑情打掉,別無它物。 問:上師也打我一下。 答:現在的人打不得,你打了他要上法院吿你。(眾笑)

56   843 认取是没有作意分别的(2017)

問:那上師前面提到的那個承擔,它是怎麼解?就是坦然接受? 答:嗯,坦然接受,你這個坦然接受就是認取。 問:就是認取。 答:就是認取,毫無懷疑的,沒有任何條件地接受,無條件接受,跟那個小日本無條件投降一樣。(眾笑) 問:哦。 答:無條件的,有條件就不是了,無條件的。 問:但是會不會就是接受了以後,就說什麼都無所謂了,感覺。 答:哎,那肯定無所謂了嘛。 問:無所謂了,但是會不會就是說生傲慢心,或者是沒有慚愧心,好的壞的對境。 答:你得觀察自己有沒有這個在。這要起妙觀察,還有沒有傲慢在,有沒有貪、嗔、癡,有沒有這些在,自己可以觀察。如果你真的是一切都無所謂了,肯定不會存在這些,因為只要存在貪嗔癡慢疑,包括傲慢,包括貢高我慢這些,都是還有作意分別在,都不是平常心的體現。 問:那比方說會不會,不容易,這個習氣…… 答:又來了,老在那裡猜疑。我看你好痛苦啊。 問:還好。

57   844 认取在时时刻刻(2017)

師兄:這幾天就打長坐,很奇怪這幾天沒有一點睡意,一點睡意都沒有,但是我強迫自己躺下去,晚上,那明天還要接著打長坐,但是就是睡不著。 上師:你躺著也不是睡覺嘛,躺著,字還是那麼寫,睡覺,實際上那個字不叫覺,讀jue,睡覺(jue),躺下來還是了了常知,還是在做觀照嘛。這個也是翻種子啊,自性流露的種子啊。所以我們說承當是包括這個躺下來也要去承當它。認取、承當,都是時時刻刻的,不是說刹那間去認取它,而是時時刻刻都要認取,時時刻刻認取它,它才不會被境界帶走,也不會再出現亂。 師兄:這還是打長坐。 上師:打長坐是啊,我們說這個種子翻透了嘛。昨天我在塔光道場那邊,那邊還有師兄問我,上師,什麼叫淨白識?我們這打坐打到心透亮了,就是淨白識。

58   845 认取真心后要时时保任(2016)

所以先要認取真心,認取下來之後,好多師兄說不行啊,我這個力量不大啊,還會跑啊,還會流失啊,那不要緊。我們三祖母音上師有開示,下座後: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妄念所牽,這個既是觀照的方法,也是保任的方法。我們要保護我們這個靈明不昧的清淨本來,就儘量減少攀緣,儘量減少說話,多多地就是安住本來。其實本來也無所住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住著的。所以這個就是保任的功夫,平時還要多進行交流。 這個保任的功夫念念都在當下,不在昨天,也不在今天上午,也不在明天,就在當下。所以有人說:“哎呀,我昨天很輕鬆,很自在,很舒服,昨天的那一座承當得很好,自性流露,今天怎麼找不到了?”他去找個境界了。那我們這時候提示他,你現在把你這個“找”一切放下,還有個什麼在?一切放下,又回歸到清淨本來了。所以不管過去迷失了多長時間,只要你放下的這一刹那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自性顯現。所以不用去尋找個什麼東西,我們這個諸佛自性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時時刻刻都跟我們同體,時時刻刻都跟我們同心。只要一切放下便能返本歸真,所以大家能夠把它認取下來,就是大家的無上福報。 這是誰在聽啊?這是誰在動啊?見聞覺知是誰啊?所以我們誰都沒有迷失,你只要不去尋找,不去粘著,這個了了常知就是我們的諸佛自性。你也不用去住在上面,因為自性無所住處,住它幹什麼?執著它做什麼?不需要執著,你把執著放下,就是它的示現,就是本來的示現。所以說學佛學到這個時候,無法可得,唯有認取。能夠承當下來,這就是我們歸家之路。能夠承當下來,這就是歸家穩坐,當家做主,不再去懷疑它了。 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這個筆記本拿來做什麼用啊?心得體會,這個心得體會就是描述我們的承當,描述我們的認取,描述我們這個修持打坐以來的心得體會,總結一下。就我們這個觀照用在什麼地方啊?體現在哪裡啊?你可以用文字來表達,可以用詩詞來表達,也可以用日記來表達,造句來表達都可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幫助大家承當,幫助大家認取。你能夠認取,能夠承當下來,會發現這個觀照,這個諸佛自性妙不可言。非常得妙,這個妙,我們能夠認識到了,你就可以把世間的美好,出世間的歡喜融為一體,就能夠用你的文筆來表現它。大家要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不要去翻書。

59   846 如何不错过—承当和认取(2016)

問:心量大了,但是還是不懂觀照啊。 答:也不是不懂,是不敢承當。 問:不敢承當啊。 答:也不是不懂。 問:要怎麼承當啊? 答:就是不敢認定這就是觀照。 問:哦,就是不敢認定這就是觀照。 答:對呀,所以就老認為自己不會觀照,這是個階段。 問:這是個階段是吧? 答:首先是能承當觀照了,才能夠見性。 問:能承當觀照才能見性? 答:對,能見性了,才會根塵脫落,這是個階段。 問:哦,這是個階段。 答:觀照你承當不了,是不可能見性的。每天都在找,我要觀照我要觀照。 問:哦,對對對。 答:找不到方法,其實方法你是會的。 問:方法我還是會的? 答:那是啊,平時講話都知道嘛,還是有這個力量的。 問:有這個力量,哇,感恩上師。那我現在這個…… 答: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這個你肯定會的。是吧?但是你不敢確定下來,它就搖擺不停,你就還會再找。其實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都是這樣啊,“了了常知,不著見聞”,這是二祖說的。 問:是,那我現在這樣座上改善了以後可能…… 答:你不用可能,座下,你現在座下的體會你就知道了。沒什麼好可能的,就是這樣,你一下座…… 問:比如說座上有那些定相啊? 答:不管座上,你一下座,心亂嗎? 問:好像有的時候不怎麼亂。 答:你直說嘛,心亂不亂? 問:好像還好,不是很亂,不怎麼亂,還是亂啊?還是亂,我自己覺得好像不太亂。 答:不亂就不亂嘛,哪有不太亂。 問:我自己覺得不亂。 答:不亂就是定嘛。 問:不亂就是定。 答:攀緣不? 問:不怎麼攀緣,不攀緣,我攀緣嗎? 答:很少看到你攀緣嘛。 問:嗯,對,我覺得跟我沒什麼關係,它怎麼樣跟我沒關係,就這些事情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我沒有必要去…… 答:流浪不? 問:妄念還是很多的。 答:哦,我是問你流浪不? 問:流浪不就是妄念嗎? 答:不是。 問:流浪是什麼呢? 答:流浪是跟著境界跑。 問:嗯,有時候會跟著一點,但是…… 答:我們說下座的時候。 問:下座?還好。 答:你在這裡打七嘛。 問:對。 答:下座流浪不? 問:不怎麼流浪,不流浪,我老是不怎麼,老是不肯定? 答:對,老是不敢肯定。 問:對,我是覺得,就像比如說洗菜啊。 答:不要找東西,沒東西。 問:就像**說,我就說有時候會有妄想,跟著妄想跑一段又拉回來。 答:沒東西可得的,不要求個什麼東西可得。解脫就是了無所得,便是解脫,不求余果便是正果,不落知見便是正見。 問:不落知見便是正見,明白了。我是說我學佛以來,我還是有受用的。 答:那當然啦,有受用不敢承當,它也會錯過。 問:也會錯過,哦。 答:就像高速公路,到了那個地方了,“到了嗎?哦,沒到。”車過去了,不是錯過了嗎?再調回來又路過那了,“是不是這地方啊?”你看又過去了。這就跟跑高速是一樣的嘛,你不敢確定你就不敢下來了嘛,不是又錯過了,又要走冤枉路了。 問:我覺得我座上都沒有出現他們說的那些定境。 答:哪有境界可得啊?境界最害人。有的師兄,五年前“一道白光啊”,每天就是這樣,到現在還是“一道白光啊”,就停留在那,五年了,停留在一個境界上。五年都不知道有多少佛轉世了,他還在“一道白光啊”,這個境界好嗎?給你,你要不要?你就五年,連續五年都是“一道白光啊”,“一股氣上來啊”,每天都是這樣,你幹不?沒用,沒有用。 問:至少像他們說的,哇,這種定下來了,很快時間就過了,我好像這種出現的也少。 答:哦,這個是你不住時間相,那不住時間相就快了嘛。在你那更好,你更超越它,你連快慢都不可得。那不是更好?人家還有“很快”在呢,是吧?*師兄說,我都不存在很快呀。我只要一上座眼睛閉上,到睜開眼睛下座就了,那不是嗎? 問:那些師兄講得可熱鬧了,都有這樣那樣。 答:對,所以我們說不談境界嘛,談境界就會迷惑人嘛。首先是迷惑他自己,他如果不著,他就不會說。是吧?他首先是著相了。然後呢,邊上的師兄本來是不著相的,一聽他這麼說:“哇,這麼美妙啊,我怎麼沒有呢?”你看,著上去了,所以這個境界很害人啊。像那個師兄說:“哎呀,一道白光啊。”每次說話都是一道白光,說了五六年了。別人就整天在那裡苦惱,我怎麼沒有 “一道白光”呢?是吧?你看。 問:那這個不敢承當,就還是在原地踏步。 答:是啊,所以我們經常說啥呢,“白光”算什麼?還不如日光燈,我現在要日光燈,我不要“白光”。 問:那我將來怎麼再做功夫呢? 答:無功夫可做便是做功夫,無法可得便得正法,不求余果便是正果。 問:其實觀照我可能想的是比較複雜,是吧? 答:站起來,把門打開,出去走走。 問:好。 答:有沒有住著? 問:沒有。 答:沒有住著便是觀照。 問:沒有住著便是觀照。 答:對,一切不住便是觀照。 問:可能我們把這個觀照想得太玄妙。 答:腳踏實地嘛,你看,這就是觀照。 問:好,我知道了,我一直想著這個觀照。 答:沒有什麼玄乎,有玄乎那是境界,觀照是沒有玄妙的。所以孔子說一句嘛:大道至簡至易。“至簡至易”有境界嗎? 問:沒有。 答:有境界就不叫“至簡至易”。 問:哦,這個就是觀照,沒有住著就是觀照。 答:沒有住著便是觀照。 問:這個其實就是自然觀照。 答:對呀。 問:作意觀照還要再加一個思維。 答:什麼叫大地平沉啊? 問:大地平沉?不懂,大地本來就是平沉啊。 答:對呀,大地本來就是平沉啊,什麼叫虛空粉碎啊? 問:虛空本來就是粉碎啊。 答:就是嘛。 答:沒有什麼奧妙,祖師說的都是直指。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就是直指,本來就是如此的嘛,這跟釋迦佛說的本來具足是一樣的嘛。 問:是。 答:所以世人呢就要玩聰辯,哦,“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那才是究竟的哦,那就拼命去找 “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能找得到嗎?一找不就十萬八千里了,本來如是嘛,沒有玄妙之說。 問:哦,這個就是觀照。 答:對呀,這就是見性。 問:這就是見性? 答:對呀。 問:我從來不敢肯定。 答:哎,所以說叫錯過,回過頭來又錯過,回過頭來又錯過,不就反復錯過嘛,因為不肯確定嘛。 問:對,我認為是沒有一點妄念,那個才叫觀照。 答:那佛說,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怎麼說?那是佛說的,佛的境界啊,因為妄念恰恰是妙用。所以說什麼叫佛啊?佛是念念不住,念念不住便是佛。所以說你有住著了那就是凡夫。 問:它起就讓它起。 答:對啊,你不住它,它就沒有生滅了嘛。所以做功夫要朝這裡來做才究竟,要承當自己,否則你打多少個七都沒有用。 問:都沒有用。 答:都沒有用,都是錯過。 問:我原來是想著,我打七…… 答:打七就如同坐火箭,“唰”,但是你不敢承當,你這個火箭也是白坐。是吧?你不敢認取,不敢承當,永遠是白坐。你坐十次火箭飛來飛去有啥用啊?沒有目的啊,沒有目標啊,沒有結果啊。 問:那這種觀照其實是很多次的啊,這樣就是觀照…… 答:我不是告訴你你會嘛,娘未生時你就沒錯過。 問:呼吸。 答:那是啊。 問:我一直認為座上這個還是要有一些境界的,那個才叫見性,我在座上把它認下來,或者是要有一個什麼東西。 答:我們有這麼講過嗎? 問:我自己的想法。 答:我說我們有這樣講過嗎? 問:沒有。 答:哪個祖師這麼講過嗎? 問:或者座上座下有一個什麼,出現像他們說的有個什麼“禿嚕”下去,或者人一下往上,或者是爆炸,這樣就是見性。這個時候去把它認下來,這個就是見性。 答:有嗎?祖師有這麼說過嗎? 問:我的理解。 答:是呀,那是你的認為,往玄妙處想了,這是玄妙。 問:所以我也很苦惱,所以修來修去怎麼就…… 答:對,這些永遠都不會出現。這輩子沒有希望了,是吧?這些現象永遠都不會出現,有出現是很偶然的,但不一定是,類似。所以我們說這個爆炸,那些練一二三的都說他們爆炸過啊,一二三的都爆炸過,那是不是啊? 問:是,他們說外道那爆炸的次數更多。 答:對不對呀?所以說不一定的。我們是要真實,本來面目,叫真實面目,真實的,不是虛構的,不是幻相。真實不虛,而且是時刻流露,念念如是,在在處處都是當下。什麼是當下?“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不是當下嘛? 問:對,明白了。 答:那你要往玄妙處去求,那慘了。這一百年不知道能不能正過來,能不能找到這個爆炸。 問:所以說我也是很苦惱,肯定是座上哪裡出問題了,或者是,我也提不出啥問題,也不像人家有境界呀,咋就不行呢?好,這下我知道,其實我已經知道這個方法了。 答:就是啊,所以要單獨交流才能夠問出問題。

60   847 如何才是没有落处(2017)

本明師父:那上師他一念不生,又怎麼說話辦事呢? 上師:不做念相。 本明師:不做念相? 上師:嗯,不做念相不做念想。 本明師:不做念想。 上師:嗯。 師父:不做念想還是不做念相? 上師:兩個都有。兩者皆有。 本明師:說話做事都沒有住在上面。 上師:嗯。所以這個就,我們對這個語句,它講的也是一個執著,有佛在急急過,無佛在莫停留。 本明師:無佛在莫停留也是提醒不要住在那個清淨相上面。 上師:對。所以除了這個之外啊,還要用一個“斷”。 師兄:既然不粘著不停留還要斷?不粘著不停留不就是斷? 上師:噢,就怕你落在不粘著上面了,所以要斷啊。 師兄:哦。 上師:因為這裡面呢你還要加一個判斷呢,應該是,這就是判斷。 師兄:不敢肯定。 上師:哎,不敢肯定啦,這就是有粘著。所以任何一個語言,再究竟的語言,在這個作意上呢,都會出現粘著。過去啊,南老在揚州做開示,也正是這個時候啊,揚州大雪,你別叫他。揚州城正在下大雪,南老正在講課的時候,指著這個門外,對著他那些弟子說了一句話:片片雪花落,落在何處? 師兄:落在心裡。 上師:啊?你說說看落在哪裡? 師兄:落在住處。 上師:你確定嗎?確定落在哪裡了? 師兄:我確定落在心裡。 上師:落在心裡。它怎麼落到心裡去了,啊? 師兄:22:39**,還著相,呵呵。 上師:噢,還著相。那誰著相了? 師兄:說者。 上師:說者著相,不說者就不著相了? 師兄:說者,那是每一個人都不同。 上師:那什麼時候才不著相呢? 師兄:23:11** 上師:怎麼說才不著相呢? 上師:師父聽到沒有? 本明師父:哦聽到了。 上師:看到了嗎? 本明師:也看到了。 上師:那知道落在何處啊? 荃心師:見啦。 上師:啊?落在見處? 荃心師:落了你能見到這個雪花,能見是什麼東西能見到雪花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的能見能看落下來。 上師:他不問你看到沒有?問你雪花落在哪裡?沒說你看到雪花落沒有,沒這麼問,片片雪花落,落於何處? 師兄:落在有著處。 上師:還要著? 師兄:落在地上。 上師:啊?說啥? 師兄:落在地上。 上師:那還是有著。還是有著。不落別處落何處? 師兄:落在落處。 上師:這句話說的有點透嘛。呵呵! 師兄:落在落處。這句比較撩擻。 上師:還是這位師兄說的透。但是她說完了又吐了一下舌頭,她是怕自己說錯了。這就是還是不能肯定。 所以這個答案呢是沒有對錯。我們怕說錯了恰恰就是錯了。

61   848 如何放大心量—无心就是无量(2016)

問:上師啊,那個心量要怎樣才能夠大啊?它好像是一種習氣還是…… 答:心量啊? 問:嗯。 答:心量本來就很大啊。你不要給它定量它就很大嘛,你給它定量了就小了。叫做“無量”,無量就大了,連量都沒有了,不就無量了? 問:它是跟著修行同步的嗎? 答:無心,無心就無量了嘛,有心那還有量嘛。 問:不住也就無量了啊? 答:對,不住就是無心嘛。 問:上師說我心量太小了,那是我執著的東西太多了,是吧? 答:嗯,能被你裝進去的東西太多了。 問:還是不住。 答:嗯,沒什麼難的嘛。 問:嗯,其實很簡單。 答:本來如是嘛。 問:就是越來越容易哈。 答:嗯,本來如是嘛。

62   849 如何理解“处处无功用,即是用功处”(2017)

師兄:那上師我的情況像是也是要發大願,要迫切? 上師:你是什麼情況啊? 師兄:我是也是類似的,也是座上平平淡淡,座下… 上師:這個蘿蔔跟地瓜啊長的很像,但不是一回事。眾笑 師兄:我也是感覺平平淡淡的,也沒啥情況,然後座下就是也是說,啊,不錯到那個點就還很好,沒有什麼太強烈的對境的就感覺還… 上師:你座下呢?座下怎麼樣? 師兄:座下就是說的沒有強烈的對境,就感覺還、還很瀟灑的。 上師:你還瀟灑,他瀟灑不起來,這怎麼會一樣呢? 師兄:哦,要是有強烈的對境的話就不好說了,哦,還是會作意,還是會粘。 上師:對我者誰? 師兄:啊。笑 上師:有進步啊,哈哈,有進步。 師兄:嗯,比以前有一點了,嗯。 上師:還是比較敢承當啊。 師兄:啊,但是還是會粘,嗯,會粘。 上師:不要粘著。 師兄:?,但是這個座下就是… 上師:你敢承當就不會粘著。 師兄:但是用功好像,這個好像、沒有抓手了,用功好像,特別是座下這一塊兒。 上師:處處無功用, 師兄:處處無功用? 上師:即是用功處。 師兄:啊,即是用功處。有功用就是粘著。 上師:是無從下手啊。 師兄:哦,無從下手,感覺無從下手,嗯。 上師:那個,普賢,普賢讓善財童子上山采藥,這善財童子上山之後,空手而歸,普賢就問他,讓你去采藥,怎麼沒采到藥啊?空手而歸啊?這善財童子說,滿山遍野皆是藥,無從下手,所以就空手而歸了嘛,第二天呢,普賢菩薩又讓他去,你上山去把那些不是藥的給采回來,啊,這善財童子一上山啊,又是空手而歸,誒,昨天是漫山遍野皆是藥無從下手是空手而歸,今天怎麼又空手而歸呀?滿山遍野皆不是藥,無從下手,所以說無從下手正是下手處。 師兄:這空靈不住呀。這個要膽子大呀,膽子大才行,哈哈哈 上師:對,你邊上那個膽子就大,眾笑。明天借你一個膽啊,借一個膽來用。 師兄:真正的我是不生不死的啊,無昧的,死的大不了就不叫這個臭皮囊了啊,哈哈。 上師:是。 師兄:但是還是、嗯,沒有但是沒有還是。 上師:你有幾個臭皮囊啊? 師兄:都是臭皮囊。眾笑 上師:怎麼啞口無言了?這句話還能把你問住啊? 師兄:請上師再說一遍。眾笑 上師:你有幾個臭皮囊? 師兄:我啊?處處都是吧應該是,現在用的只有一個。 上師:我替你回答吧? 師兄:啊。 上師:說是一個即不中。 師兄:說是一個即不夠啊? 上師:說是一個即不中。 師兄:處處都是呢?笑 上師:所以替你回答也不是回答。 師兄:既然我們的佛性是遍虛空法界的,一切,就是比如說那個、我是一個鏡子啊,我**,一切都是我的影子… 上師:跑題了,跑題了。

63   850 如何能承当不疑(2017)

上師:嗯,請講。 師兄: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您說就是翻種子啊,一直是翻無量劫以來的種子,然後說一直翻到最後,才把那個最大的那個佛心的種子翻出來,那我想無量劫的種子那都是些小種子,那要翻到啥時候才翻的完? 上師:這些種子跟最大的種子是一體的啊。 師兄:喔,一體的哦。 上師:對,我們說最大的種子就是自性的種子,你這些所謂的無數的小種子,各種妄念,各種煩惱,各種執著,各種妄想,包括各種歡樂,各種慈悲,各種禪定的種子,跟我們這個自性是一體的,無二無別,所以你現在所看到的,哎呀,煩呐,痛啊,難受啊,就這麼翻著,哪一天你突然發現,哇,原來這些都是自性啊,這就翻出個最大的種子來,自性種子。 師兄;就是還有個問題就是,您說就是根塵脫落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一切都跟我無關,那我有一天我也打了長座下來,也覺得這個世界跟我無關,但是我沒有到我脫落我發光什麼啊? 上師:我們所講的這個根塵脫落,也並不是說某一天突然,最終出現這個脫落,而是時時刻刻都在脫落當中,只是你不知道那是脫落,哪一天突然間發現,喔,這世界一切與我無關,這是徹底地脫落,這是徹底地脫落,我們平時現實生活當中就有,這就跟什麼呢,跟我們所講見性一樣,我們歷代祖師都說過,每一個人一天當中至少有兩秒鐘是做佛的,這個做佛呢就是見性,至少有兩秒鐘是在見性當中,那也有可能,有人見兩分鐘,有人見兩個小時,那都有可能的,所以說這個見性並不是說到某一天的某時某一個時間段才突然間見性了,而是平時就見到,但是沒有認取。這脫落也是如此啊,平時都在脫落當中,但是沒有認取它,哪一天這個我們所謂的這個力量啊,就是你這個定力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刹那間你認取了,這個就是根塵脫落了,其實平時也在認取當中,就是認取的同時又懷疑了,是不是呢,你看又錯過啦。是吧。 師兄:那這也跟據打長座的,打長座的過程當中,比如極力追頂的時候,感覺到那個咒和身體時有時無,就說它很快,只是一刹那一刹那好像只是那麼一瞬間的好像,就是一會有一會兒沒那種,那它也是也是一種叫化空,還是說根塵脫落這種情況? 上師:你敢肯定嗎? 師兄:我就是沒有認取它嘛。 上師:就是問你敢不敢肯定啊?你敢肯定就是啊,你要不敢肯定就不是啊。 師兄:哦,我現在才知道了。 上師:唉,現在才知道你一直在脫落當中啊。 師兄:不是,不是一直在,就是說有過。 上師:有過不就是一直都有嘛。 師兄:老懷疑自己,我覺得我業障。。。。 上師:懷疑就不是嘛,肯定的嘛,不告訴你懷疑就不是嘛,要認取才是啊,肯定才是啊。如果說懷疑也是的話,一看,嗯,哎呀,我懷疑它,你看這也是嗎? 師兄插話1:那怎麼樣才算肯定呢,上師,怎麼肯定呢?我感覺就是我不知道什麼是肯定,也不知道怎麼認取,我就是那種,打著打著,哇,原來如此呀!我現在才明白,就是只有這種,就是在座上的過程,它就是只會只這種,但是老是說認取,認取,我就不知道。。。。 上師:你剛才說的原來如此,這就是認取呀。本來如是,原來如此,這都是認取啊。 師兄插話1:還有這個承當嘛,我第一次感覺。 上師:這也是承當呐,認取就是承當啊。 師兄插話1:但是我覺得以前怕疼痛嘛,但是昨天那座的話我就覺得疼唄,反正我不疼,眾生都在疼就疼唄,就敢於承當就是說,又不會死人,又不會疼死人就疼,讓它死勁疼,然後就開始歡喜心就出來,那種願力它也出來,這就是是不是承當? 上師:啊,是啊,沒錯啊!也是在承擔。 師兄插話2:就是又疼又開心。 師兄插話1:所以這時候好的壞的來了都敢於承當這種,不要說分別這個好那個壞,其實一承當就沒那個好沒那個壞。是不是這樣啊?上師。 上師:是不是?呵呵 師兄插話3:因為不懷疑就是承當嘛。 上師:唉,你講得太好啦。師兄替你回答了,不懷疑就是承當嘛。 師兄插話3:剛才是我想問的。眾笑。 上師:你還有懷疑在呀? 師兄插話3:沒有懷疑,不懷疑。 上師:有疑問就是懷疑嘛。 師兄插話4:這師兄還說了我的疑問呢。 上師:唉,原來你也有疑問呐。

64   851 如何破疑根(2017)

師兄:第二個問題呢,就是修我們印心宗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把淫根除淨?不是我們平常(習氣)都很強嗎。 上師:不是除掉它,是轉化,轉化成正樂受用,正樂受用是禪定。 師兄:這相當於是個階段了,正樂受用,是吧? 上師:正樂受用是一個階段。 師兄:好吧。 上師:它就叫正樂受用,就把淫欲轉成正樂受用。 師兄:那相當於說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隨時都在轉嗎? 上師:你說的淫根就是指的淫欲嘛。 師兄:我是說疑根,疑根。 上師:疑根啊? 師兄:上師這個很相應的,昨天我們寢室就在討論這個問題,這一下有了正樂受用了。 上師:這以前也講過,以前也講過,小範圍的講過,因為這個是生死的根本,入胎就靠這個,出世也靠這個,淫,淫欲心的淫,淫根。 師兄:這個也是生命的根子。 上師:對,這個轉成正樂受用啊,我們所講的證不退地,再不退轉,就是這個給破了。 師兄:有這麼大的功效啊? 上師:八地菩薩,不動地,不退地,再不退轉, 師兄:那怎麼轉啊,上師 上師:先破疑根,她剛才提的是疑根,疑根,能所雙忘就是破疑根。 師兄:能所雙忘破疑根。 師兄:能所雙亡了吧,這個時候程度更不同。 上師:雙忘,(雙忘,忘記的忘),亡就是活用不了叫亡,忘是還可以活用,可以出入無礙那叫忘。 師兄:但是我覺得能所雙忘的話還有點黏黏糊糊的, 上師:嗯,那是你黏黏糊糊, 師兄:那好吧。 師兄:能所雙忘先破疑根? 上師:對,它就破疑根的,你只要有懷疑在,就是這個能所雙忘還不徹底,要徹底,其實我們指的能所雙忘就是徹底,只不過告訴你,這個它會反復啊, 師兄:給個安慰嘍? 上師:那也不是安慰,那也是過程。 師兄:也就是能所雙忘其實就是轉了身了。 上師:哎,對,就是把這個疑根給去掉。 師兄:上師,那個能去掉的能所雙忘就不算能所雙忘吧。 上師:啊,對,那就還不徹底,也算,境界上是出現的能所雙忘,但是不夠徹底。 師兄:徹底的能所雙忘跟這個不徹底的它有區別嗎? 上師:有差別,有差別,力量更大,所以你看古德說小悟千萬遍,大悟只需要一次,小悟千萬遍需要反反復複的那種能所雙忘。 師兄:上師,那個疑根是不是就是那個一念無明啊? 上師:疑也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就是疑嘛。 師兄:還是剛才的問題,怎麼破疑根? 上師:大願,大願,所以老交待大家要肯定嘛,要肯定自己的修行,不斷的肯定,肯定就是破掉疑根的方法,還有就是發大願也是破掉疑根,因為大願之下你的信念是堅定不移的,這不正好破掉疑根嗎?

65   852 如何实践解脱道(2017)

答:所以大家在座上,對自己的這個打坐怎麼去用功,整個修行的過程都要做相應的記錄。在這個記錄的過程當中,能夠發現自己有哪些方面是透不過去的,可以及時交流。我們這個交流就是找出大家修行過程當中的每一個相應點,知道了相應點,也就是在肯定和承當我們的修行,在肯定和承當的基礎上才可以超越。這就跟我們走路是一樣的,這第一步站穩腳跟了才能跨出第二步,所以這第一步就是肯定和承當,第二步才是超越。如果這第一步是站不穩的,你想邁第二步,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跌倒,因為腳跟不穩嘛,腳跟不穩就不會有第二步了。所以我們說這個修行啊,是不斷地在超越自己、改善自己,同時也是在肯定自己、承當自己。那我們平時交流的時候,也在找這個相應點,看大家是否能夠承當。所以不論是哪一個宗門的修證,這個修行的過程都要說這麼一句:要敢於承當啊,要認可啊,不要懷疑啊!所以叫要認取。自性流露的時候怎麼知道是自性流露啊?那是自性流露還是妄知妄覺呢?區別在什麼地方呢?妄知妄覺和自性流露區別在什麼地方?心念來說說看。 問:妄知妄覺是作意的,只要是作意的…… 答:那肯定是作意的嘛。 問:自性流露它不需要作意的。 答:就是剛才那一句話,看你有沒有粘著,粘著就是作意。本來無一物啊!所以這個粘著很有意思啊,我們前面說了,自然觀照、毫無粘著這就是解脫。解脫也還有一個名相,叫作出世間法,你要出離世間就不能有絲毫的粘著,所以這叫作出世間法。凡所粘著皆是世間法,所以我們在座的各位想觀察看自己是不是解脫的,就看有沒有粘著,觀察我們時時刻刻粘著在哪裡,凡是有絲毫的粘著都不得解脫,這個粘著也叫牽掛。所以我們都打坐,哎,定力都很好啊!好多師兄都會認為自己定力很好,定得很深,我能坐四小時,我能坐六小時,你看這定不是很深嗎?好了,下座以後還有沒有粘著啊?只要還有一絲毫、一丁點的粘著,那證明我們還沒解脫,還與解脫道不相應,還未到出世間,所作所為皆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那我們自己沒解脫,如何去指導別人解脫呢?所以這就指導不了了,自度不了何以度人哪?所以大家都知道,我要度眾生啊,我修學佛法就是要度眾生啊,但是還有粘著在,我們自己都解脫不了,如何去救度他人?所以我們都知道打長坐,都知道極力追頂了,都知道形成咒輪了,都知道微細流注了,也有不少師兄能夠體會到能所雙忘,那這個能所雙忘既然都現前了,為什麼還不會出現根塵脫落呢?那我們讀這個歷代祖師的這個開示上都講過了,座上出現能所雙忘,座下就會根塵脫落,那我們為啥做不到、修不到根塵脫落呢?這就是因為我們還在世間法上做功夫,還粘著在各種事境上,所以這個能所雙忘它會反反復複,會反復出現。所以如實地去實踐解脫道,就是要自然觀照,要一切放下,毫不粘著,沒有牽掛。 (師父奉上一盤鮮花敬獻給上師) 問:借花獻佛,上師新年快樂! 問A:上師新年快樂! 答:好莊嚴的花啊!我們也借花獻佛(上師捧花供到佛像前)。這個花在什麼地方啊?花在哪裡呀? 問:性上吧。 答:花在性上。自性便是般若花,所以見到這個花就是見到性,見見之處便是自性。所以說見性的時候便是心花怒放之時,因為自性就是般若花,所以說花開見佛悟無生。

66   853 如何是“不着见闻”(2016)

問:還有一個,上師您昨天晚上開示說,你一直叫我們認取跟直下承當,這一個的話,就是認取我們的這個佛性的作用嗎? 答:認取本位,了了常知,不著見聞,你現在又著在見聞上了。 問:嗯,著了一放就行了嘛。 答:哎,放掉。所以說很輕鬆的,放下,你看,這就又歸家穩坐了。你一起疑心,馬上又是凡夫了,所以凡夫跟佛就是一念間,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 問:我就覺得吧,有時候的話,我們…… 答:你現在,在你這個世界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凡聖同居土。 問:嘿嘿嘿…… 答:一會又是佛,一會又是凡夫,你看,凡聖同居土。 問:對嘛,還沒穩當下來。 答:是吧?所以還是要多打坐。下座多觀照,不要迷惑在事境上。 問:我現在體會到這個不去攀緣的這種…… 答:佛也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哪有什麼東西是可得的?是吧?都不可得,不可得但也沒錯過嘛,就這樣。所以說不要求,我們說打坐不求開悟,不求見性,不求成佛,不求入定,一切無求。 問:這些我都求過,但是我發現越求越不得,又累,就不求了。 答:所以說“求不得”就是一種苦哇。 問:就是。 答:對,要一切捨下,便能離苦得樂。 問:嗯,真功夫。 答:嗯,好吧。 問:好,謝謝上師。 答:好,阿彌陀佛。

67   854 如何是“替大众承当”(2017)

上師:要念念都在觀照中。如何是念念觀照? 師兄:念念不住, 上師:還有呢? 師兄:就一個字。 師兄:沒臺詞了。 上師:就在反反復複都在說,念念不住,了了常知。這不是觀照嗎?了知本來,就是觀照。有沒有離開了知啊?了知本來,了知本來就是覺嘛。 師兄:請問上師那個了知不是在意識當中表示嗎?就是念念清淨,就是了。 上師:承當得很好嘛。你看,上師又時時刻刻在替你們肯定啊,你們又肯定不了了。 師兄:明白了。 上師:你肯定了個什麼? 師兄:肯定那個肯定。 上師:還有一種說法,你肯定了什麼? 師兄:肯定了當下。 上師:哇。 師兄:呵呵。 上師:再來一種說法。 師兄:再來一種說法,哇,臺詞快用光了,肯定了臺詞。 上師:掌櫃。 師兄:交錢。 上師:交給他嘛,不要吝嗇嘛。 師兄:已經給啦。 上師:沒看到你給呀?只看到你笑,我沒看到你給啊。 師兄:笑就是了。 師兄:女孩子的笑很值錢的,心都化了。 上師:哈哈哈,你應該說心都通了。 師兄:化通。 師兄:我來一點點就好。 上師:已經給了無數點了。 師兄:肯定了無數點。 上師:替大家承擔嘛。 師兄:承擔了。 上師:替大家承擔。 師兄:大家都在承擔。 上師:替大家承擔咋說呢? 師兄:大家承擔咋說。* 上師:所以這個承擔也是在替大家承擔。一說肯定的,在座的無人不知。這就是替大家承擔。 上師:請坐,還有問題嗎?還有問題嗎?有問題儘管問嘛。 師兄:這個打長坐,打到後面到底怎麼用功? 上師:打到後面就是下座。打到後面就是下座。下座正是用功時。 師兄:捨不得下座。 上師:那就沒有後面了。你問的是後面,後面就是下座了。 師兄:我們這裡都是願意替大眾承擔,不願意替自己承擔。 上師:是吧?如何說呢? 師兄:上師一說替大眾承擔,大家就很高興。 上師:替大眾承擔了,大眾全部都承擔了,我也高興。

68   855 如何是“悟同未悟”(2017)

師兄:上師我問個問題啊,今天在見性前修法有什麼不同,比如說見性前是不是我們要證體,見性以後的修法是不是為了定力或者是起用,是不是這樣說的,就是見性前後修法有什麼樣的差別?比如說我修心中心,我見性前我就為了證體嘛,那麼我證體了以後,假如見性以後,假如修心中心那有什麼用呢? 上師:見性以後。 師兄 :可以不修心中心就是觀照嘛,但是如果我修心中心的話。 上師:那要看你見哪個性了。 師兄:還有幾個性嗎? 上師:對,是啊還有幾個性,性是一個,一個在哪兒?你不說性就一個嘛,性就一個,在哪兒?在哪兒?你不說性就一個,在哪兒? 師兄:哪兒都在。 上師:無處不在。不是見很多個啦。 師兄:還是一個嘛,比如說我見到他和他根本是一個見嘛。 上師:哦,那這個見不見有區別嗎? 師兄:沒啥區別啊,反正不用修法都有在的。 上師:你回答的真好,沒啥區別,那就繼續坐吧。 師兄:您是說修法也沒啥區別。 上師:對,不要認為自己是見性的,知道哇,要肯定自己,但是不要認為自己是見性的,有一個詞叫做悟同未悟,不要認為自己是悟了。悟同未悟,要記住這句話,所以你剛才所問的那句話,還有一種回答你的方式,你去問見性的人,誰要說他見性了,你去問他。 師兄:好我見到了再說。 師兄:還有很多習氣要除啊,所以還是要修法的。 師兄:修無止境。 上師:這心徹回答的不錯,心徹一開口就知道有沒有。 師兄:比如說上師,我現在就樂於觀照,我就對修法沒興趣,比如我現在很滿足修這個六字明,我就很滿足修這個六字明得定,如果我在下面觀照不得力的話,我就是打打坐,觀照得力呢我就。 上師:觀照不需要力。你那是妄想得力,執著得力,妄想得力,已經執著去啦,那不是觀照,觀照是一切放下,一切皆了不可得,了無所得,這自然就是觀照,所以觀照是無求的,所以你說我要觀照,那已經是著相了,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執著需要用力,所以說執著觀照還是執著,不是觀照。 師兄:是因為會打長坐才能會觀照是嗎? 上師:不一定的,會放下就會觀照,一切不住便是觀照,為什麼要打坐呢,因為不懂得如何是一切不住,啥都要住,那就要打坐,啥都要住,所以就要打坐。 師兄:上師,最後的觀照最後體現在覺,然後起心動念。 上師:觀照沒有最後,只有念念觀照沒有最後觀照。 師兄:見與覺的時候就是看自己的念頭起處是哇? 上師:念念觀照,念念覺照,覺照無邊。覺照是無邊的。

69   856 如何是“修无止境”(2017)

師兄:上師,請教一個****。 上師:嗯。 師兄:就是那我這個法門,修到什麼樣的程度,等於就是說,咱身上有沒有說是成佛或者說成佛是要往生過後才成佛?還有我們要怎麼判斷我們自己或者是其他人,他修到什麼樣的菩薩位,或者是什麼樣的佛位? 上師:噢,你要去判斷別人啊? 師兄:還有我們自己。 上師:判斷自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嘿嘿嘿! 師兄:那這個我們這個人身有沒有修到佛?或者說一定要往生過後。 上師:佛是這樣的,佛有圓覺,圓滿覺地,圓滿覺地佛目前只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叫圓滿覺地佛。因地佛呢,人人皆是因地佛。 師兄:那就是修不修他都是佛,只不過是覺不覺而已。 上師:啊,對,是。 師兄:那我們就是修法就是修個覺? 上師:嗯。覺悟就是佛嘛。在我們這娑婆世界裡圓滿覺地就是釋迦佛。菩薩呢,是怎麼稱呼呢?就是見性,都是證菩薩位。見性,就叫做證菩薩位。就叫初地菩薩,二地菩薩,**。那這個菩薩修到幾地,他有自知之明,但他不會說啊,他自己是不會說自己證到幾地的。反而,反倒是那些說自己證到幾地的那些都是冒牌的。因為他追求這個名相。所以這個人究竟證到幾地,一般是後人的評價啊。後人這麼評價:這師父了不得。要按照佛經上所講的幾地幾地那種情況,來跟他做一個相應的對比,我可以看出啊,這個師父至少是修到八地十地了。那是後人的一種評價,而不是他自己說。 師兄:那我們這個法門是也有一些修到不同的那個程度,那不是還沒有修到最後的這個覺地,那這些人是要有去處,還是要再來? 上師:我們佛教所講,是願度眾生啊。學佛這不光是自己了生死,最重要的是協助佛菩薩廣度眾生。所以有一個就是,如果是這輩子走了,還要乘願再來,目的很明確嘛,協助諸佛菩薩廣度眾生,所以這個是大願。 師兄:那我們就是修到我們覺得... 上師:你覺得什麼? 師兄:嘿!就是說就是說... 上師:我們佛教有一句話叫做“悟同未悟”。你就是悟了,也跟沒悟沒什麼區別。“悟同未悟”,修無止境。他可以承當這清靜心是自性,無分別心是自性,差別心更是自性妙用。那他不會認為自己,是大徹大悟之人,自己還要繼續修證,這叫修無止境。那我們經常問大家說,初地菩薩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了。即便修到二地了,他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了。他認為三地以上才是開悟了,乃至八地九地十地,他還是這麼認為。啊!八地菩薩的時候,哪裡是開悟啊?九地才是開悟了。到了九地還是這麼認為,十地以上才是開悟。哪怕修證到本覺妙覺,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了,只有佛才是開悟了。 師兄:那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就是說,像我們有機緣接觸到佛法,也就是受接引,那還有一個是接引和沒接引的就是... 上師:沒有這個說法。接引眾生首先講的是等慈心、平等心,而沒有號為人師之說。你要認為你自己能夠當別人的師父,那是著相了。所以他要有平等心,等慈心。那這也是在接引大眾的過程當中,他才發現自己貪嗔癡慢疑少了幾分,這才***。如果是沒有大眾來做對應的、來做這個對照的話,好多人是發現不到自己的缺點,發現不了自己的習氣。所以,所以不是“我”在度眾生,而是眾生在度“我”。那歷代祖師都是這麼說的,是大家給“我”這個機會,給我這個條件讓“我”發現自己的毛病,發現自己的習氣,啊。 師兄:那就像**,我發願接引眾生,不是要說來**。 上師:噯!你不度也度,為什麼呢?家裡人對你生氣了,你怎麼去對待他,啊?你也對他生氣嗎?那他不是把你度了嗎?啊,這不度也度了。周圍的朋友啊、鄰居啊、同事啊、或者說陌生 人,你每天都在接觸啊,到底誰在度誰啊?哈哈哈!哎呀!你這個茶太濃了。你打算讓我們喝了晚上覺悟啊? 眾笑:哈哈哈! 師兄B:睡覺(jue)。 上師:睡覺(jue)啊! 師兄B:所以有句話說,也應堅信佛菩薩,我也有“我”是凡夫,通過別人來反看,反觀自己。 上師:反觀自己,啊! 師兄B: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沒有貪嗔癡。 上師:所以不要以為是“我”在度眾生啊,實際上是眾生在度“我”。嘿嘿嘿!

70   857 如何是“做得了主”(2017)

師兄:上師我們這個宗門講的見性跟那個阿羅漢那個見性他是…… 上師:性是一樣的。 師兄:一樣的,他那個幾地幾地上有差別嗎? 上師:幾地幾地是各種說。他這個判經論教,不同的宗,宗是方便,不同的宗就講不同的地。 師兄:禪宗裡的初關就是好像只是理上,理上見。 上師:就是啊,就是知見嘛,理上見。 師兄:就是知見嘛,理上見,那個也叫阿羅漢,初果阿羅漢。 上師:沒錯啊,那個阿羅漢就是這樣啊,阿羅漢就是你只要認可這種說法,你就是證到了,阿羅漢就這麼說法。 師兄:哦,好簡單啊。(眾師兄笑) 師兄A:佛陀一講法不是好多馬上……。 師兄:哦好多,難怪。 師兄B:老人說你體會到這個初果阿羅漢七次來回**就成了,你修的再差你也是七個來回。 師兄:難怪佛經上是這麼說。 上師:都是這麼說。 師兄A:禪宗也有厲害的,比方說渠今不是我…… 上師: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師兄B:他這是見道了,證到了。 師兄C:跟體悟的那是兩碼事。 師兄B:其實我們很多師兄都已經在這個層次上。 上師:哪一個啊哪一個。(眾師兄笑) 師兄D:你在哪個層次上啊? 師兄B:我沒層次,*****我凡夫一個,師父喝茶。***** 上師:還有一個說法,我與師父同一個層次。 師兄:我與師父同一個層次,這個回答就妙了。 師兄E:就像大愚祖師說的,有人跟他講,現在的學佛人有ABC三類等等,大愚祖師就講你是哪一類。(眾師兄笑) 上師:我與師父同類。 師兄:其實********各種說法,****** 上師:也可以說都在地上。(眾笑)初地二地的地啊,都在地上,呵呵呵。 (師兄們閒聊) 師兄:*****,沒有辦法自己主張的,就理解不了這兩種他,為什麼……。。 上師:越是做得了主越做不了主。 師兄:對,為什麼一個是做得了一個是做不了呢? 上師:見性了就做得了主了,沒見性就做不了主。 師兄:那能不能打個通俗的比喻我們來理解一下,不然這樣子…… 上師:這個跟理解沒有關係,就是說啥呢就是說,舉個通俗的例子,你睡覺知道自己在哪嗎? 師兄:不知道。 上師:對啊,不知道就是迷嘛,就是迷,睡覺跟這個死亡它境界是相應的,我們一般指這個死亡叫大睡,大睡一場,這個人睡過去了,說這個人已經死掉了,那這個睡著了,比如我們說睡著了,晚上睡著了叫小死一番,小死**大睡,有時候打比方,說法上打比方,那這個人小死,他睡著了相當於小死,死掉了就是大睡,因為他境界是一樣的,你睡覺都不知道你在哪,死掉了更不知道自己在哪。 師兄:開悟見性呢。 上師:開悟見性哪!他睡覺他是了了覺知的,他沒有睡的那種睡意在,沒有迷在睡上,沒有迷在覺(jiao)上,死了也是一樣的。 師兄:他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去,他都很清楚,就不會…… 上師:他睡覺的時候他是在入思維定,然後這個身體壞掉了他死掉了,他還是在思維定當中,他是在定中的,就像我們打坐入定一樣,他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心不亂就是解脫嘛,不是離開這個世界,是他這個身體壞掉了,但是自性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滅的。 師兄:自性就是不是某中能量啊?可以理解為一座當中的********。 上師:呼吸。 師兄:呼吸就是自性嗎? 上師:呼吸會消失嗎? 師兄:死了就沒有了。 上師:死了我們認為他沒有了,我們認為這個人沒有呼吸,他為什麼沒有了,壞了嘛,器官壞掉了,但他這個功能並沒有消失。 師兄:*****。 上師:他沒有來去。 師兄:無所從來也無所去。 上師:對他沒有來去。 師兄:還是不夠簡單,再簡單一點就好了,呵呵呵。 上師:再簡單一點哦,我告訴你哦。(上師拍掌) 師兄:這個最直接,最簡單,呵呵呵。 上師:這又來一個境界。 師兄:**********。

71   858 如何是彻证本来(2017)

師兄:悟後迷,那這個悟是哪個層面的,悟後迷? 上師:悟後迷啊要分二部。一個是所講的是他有了一個正知見,叫初悟。有正知見叫出悟。這個知見啊還只是知見。他還沒有親證。所以這個時候他會迷,所以叫悟後迷。還有一種是大菩薩。道家慈航所表現出來的,他是遊戲人間的,就是做給你們看的,看你們執不執著,所以別人就說哎呀這個人悟後迷,所以他是一種表演,他其實不迷,行為上表現出來,大家就會說這個人又迷回去了, 師兄:實際上他不迷。 上師:他是種表演形態,他示顯的是反面教材,所以叫道家慈航。 師兄:釋迦摩尼本身就是這個弟子嘛一出現一出生他不也示顯。 上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師兄:但他中間也示現一個反復尋求的過程,修道啊,苦行啊的表演。 上師:你也在給我們做表率。(眾師兄笑) 師兄:迷是見道迷。 上師:見道分的肯定不迷,他還沒有親證,所以這種悟後迷是見道份上迷,不是正道。親證本來啊趕都趕不走,怎麼會迷啊。打都打不跑,趕都趕不走。你還有問題嗎? 師兄:就是說見到本來,是不是說有事親證。不能親征到本來。 上師:見也是一種證只是不徹底,所以要建立起這個見地就很不容易了。 師兄:一定要親證。 上師:對啊。所以這個叫做初果阿羅漢,佛經上說初果阿羅漢,七返人間,即能成佛,七返人間, 上師:對啊,光是見道分很重要啊,所以說不能說見到本來不能解脫啊。 上師:對。最多七次。 師兄:這個意義很大。 上師:意義很大。回去休息吧。還有問題嗎? (心同師兄聽打) 師兄:我看您在塔光天天開示都說趕都趕不走嘛。 上師:你還有問題嘛? 師兄:就是說,見到本來之後那個人是不是不能親證到本來? 上師:見也是一種證,只是不徹底, 所以建立起這個見地就很不容易啦。 師兄:這個我一定要親證。 上師:對,所以這個叫做初果阿羅漢,佛經上說了初果阿羅漢七返人間既能成佛,七返人間對呀,光是見到分都很重要,所以說不能說這個見道分住不能解脫啊! 師兄:最多七次哈。 上師:對,最多七次。 師兄:這個意義很大了。 上師:唉,意義很大,回去休息吧,啊?還有問題嗎?

72   859 如何是第八识直接作用(2015)

答:還有什麼問題? 問:現在還沒有了,就是今天,那個翻種子弄明白了。 答:每一個種子裡面都有問題。 問:每一個種子裡都有問題? 答:對,要善於發現。 問:有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某種狀態,有的時候就進不去。 答:嗯,隨緣嘛。 問:隨緣? 答:隨緣,無求,隨緣,進就進,不進就不進。 問A:那你說每個種子都有問題,那不可能每個種子都跟你說吧。 答:嗯。 問A:那如何直取呢? 答:那是你的事。 問:你像有的時候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擾,有的時候就受外界干擾,這個也隨緣?那明白了。 答:嗯,對。叫你善於發現問題,你就提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問A:善於發現問題,那你通過這個種子,你怎麼樣才能善於發現問題啊?我就一般就是翻過就翻過了,怎麼去發現它的問題呢? 答:翻過,它會翻回來,反反復複,反反復複。了知嘛,動腦筋就不叫了知。 問A:那你要用,不用動腦筋了? 答:對,直心道場,不用經過腦子,腦子是思維的工具。 問:有能所。 答:有能所。這直心道場就是第八識直接作用出來,體現在六識上,不用經過分別作意,就是直心道場。

73   860 如何是破无始无明(2017)

師兄:上師早上這一座把無明六根給破掉了。 上師:噢,你不是早就破了嗎? 師兄:也是這就是讓我在演一回啊。 上師:在來演一回啊。 師兄:就是打九前一坐那天我是打八就是,就是… 上師:坐下來吧不粘著了好吧。 師兄:好。 上師:一黏著又回去了,又回到無明前了,所以不要黏著。 師兄:上師我問一下是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鐵圍山? 上師:是,每個人都會經過鐵圍山,都會經過三座大山。 師兄:一直都關著呢,上師你看著黑漆漆的狀態,你說桶底脫落我沒感覺桶底脫落。 上師:我那是比喻啊,不一定有個桶底啊。 師兄:我是說那個境界或者是狀態。 上師:凡有演說皆是方便,不要落在演說上,昂,我們啥也沒說好吧你不要記了。(眾師兄樂) 師兄:當時您說破無明清靜歡喜,打坐清靜歡喜來了。 上師:你見過文殊菩薩像沒有? 師兄:見過。 上師:拿著一把寶劍,這寶劍是幹嘛用的?智慧寶劍破無明用的。什麼叫智慧啊?你看他拿著把寶劍,斬斷無明用的。這個寶劍是怎來的?我們不是形容這打座就是磨刀嘛。我們這裡是磨劍刀。不是磨刀磨劍可以用。培養定了,定力就是慧力啊。 師兄:上師我就是想問一下,這狀態就是無明核子破了。 上師:還沒破,還在,無明離不開疑根,你的疑根還在。 師兄:上師我就是想問你說疑根,他疑在哪?我找不到這個東西(眾師兄樂) 上師:在你開口說。 師兄:就在那個“找”字有這個"找"就是疑根那。 上師:找啊分別啊猜測啊推理啊理解啊,這都是疑根,這是不是啊對不對啊,這不是疑根,是什麼,昂,這就是疑根。 師兄:我明白是不是對不對,就說… 上師:反問也是疑根。所以說一開口便是疑根。 師兄:不開口就不是。 上師:還找不到他。 師兄:上師疑情也是, 上師:疑情也是疑根。 師兄:哦那我對了。 上師:也是無明。 師兄:對對。 上師:無明有很多明像,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疑情疑根昂還有我們所講的能所,微細流注,一起始,莫納始,然無始,都是疑根都一樣,都是他,只是明像很多。 師兄:因為我在打七過程中也被上師問到這個問題,疑情不要什麼,心藏師兄說你這是無明顯現,所以我得到一種唉很好馬上就改變了,那幾天改變了。過幾天又回來了,今天我在座上出現什麼呢。試試六子名吧,我一持六子明嗡嗡,很好。老在這個咒上。也是在這咒上也是清靜,也不難受,但總覺的自己咒念的有問題,所以現在就還得繼續把他不管。還是一切不管。 上師:一切不住,一切不住就是超越嘛。噢,這個要改一下。剛才講不是無始無明是無明緣起,無明緣起,第七識,無始無明是第八識,無明緣起。 師兄:上師,今天是到後面多次出現能所雙妄啊這雙妄之前呢有時候這狀態也不像追頂說速度很快反而那時候持咒很慢,過一會兒念不出來了。 上師:有快有慢。 師兄:這也不一定啊。嗯不一定,出奇的慢。 上師:慢也是快到念不出來了。 師兄:上師,那個桶底脫落是無明緣起還是無始無明? 上師:破了無始無明。 師兄:破了無始無明不會在反復了,是吧? 上師:反復的幾率幾乎沒有了。 師兄:沒有了,因為他得了根本了。 師兄:那他已轉或者一投胎不是又回來休嗎?又糊塗進去了唄。 師兄:他了得你的心。 上師:略有迷失,嗯,略有迷失。所以他這個為何要分第二第三地分。就是針對入胎來講略有迷失。 師兄:哦。 上師:完全不迷失的就是八地所以叫不退轉,一點迷失都沒有,入胎不迷。這個幾地幾地就是對入胎來講,他在啟用的時候是一樣的。啟用時候初地菩薩啟用和實地菩薩是一樣的。 師兄:入胎不迷,就是他出胎不還迷呢。 上師:入胎就是出胎嘛。(眾師兄笑)。 師兄:有出就有入。上師,他這樣就是說有沒有迷失啟修還是很快的,就是相對來說。 上師:是啊。

74   861 如何是入佛知见(2017)

我們第二個七的第一天就是這個樣子啊。到第三個七的第一天,大家再回頭看一看,又有無窮的變化,所以我們這個開示,每天的這個交流,是根據大家的修行來說的。我們所講的指導就體現在這裡,一步一步來相應的。指導要相應才有作用,不相應的話,老師說老師的,我們聽了聽不懂,沒用。這老師哎呀功夫太厲害了,我們跟他差距太大了,這個就不相應了,所以我們所講的正是大家所修證的,這就是無上相應。最重要的是建立大家的見地,學佛最重要的階段,就是要建立我們大家的見地。這個見地就要通過我們這個打七來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說這個見地,哪一個是正知見哪?哪一個是諸佛知見哪?就是佛經上所講的,一切諸佛,入世。入世的目的是什麼?唯一大事因緣而入世,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就是我們所講的明心見性。那要講見性,就是要在大家一切不住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它。一切不住的時候,我們明心本空,心空不住,沒有粘著在任何事境上,這就是心空不住,同時又是了了覺知。就是我們元音上師他開示:“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所以就是說我們,在這個打長坐,打七。培養出了真定,有了慧力,能夠觀察一切,能夠觀照一切的時候,就要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的本性。因為這個時候沒有半點懷疑,能夠堅定不移。那我們剛才所講的,慈悲柔軟,這個就是自性的流露,自性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柔軟,同時又能夠觀照一切。這個我們是在第二個七的第一天來講的,也就是告訴大家,見性,見到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正修的開始,真正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是修證佛法的第一步!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都是盲修瞎煉,唯有見性之後才是真修行的開始。所以這個見性很平常。沒有什麼大爆炸,也沒有什麼大變化,心態平和、柔軟、清靜、無為,這就是自性的表現,自性的流露。那麼這個見性呢,也是脫落的開始,我們說根塵脫落啊,這個世間的一切,跟我這個諸佛自性是毫不相干的。一點粘著都沒有。所以這個叫做根塵脫落的開始。所以說根塵脫落也是可以培養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證,都是自己能夠把握的。

75   862 如何是事境上透得过去(2017)

師兄:上師,我感覺坐著坐著已經很平淡,已經不像您開示的很多,聽了很多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要講的那些,妄念哪境界哪,都是在那個知道當中,然後每天心情都是很平淡,啊,吃,住,行都好像就是那麼一回事兒了,所以,上師有說提什麼問題,感覺好像就… 上師:不是提問題,就是談心得體會嘛,想你這、這說的是心得體會,是內心很平淡嗎? 師兄:是很平淡。 上師:嗯,平常心是道嘛,道在平淡中嘛,啊,用比較時髦的話來講,哎呀,這心*師兄就好淡定啊,是吧。 師兄:淡而無味了已經。 上師:哦,對,淡而無味,嗯。 師兄:可是在有些時候,哦,煩惱現前的時候還是會、這個心還是會起*,就是這個刀還不夠鋒利, 上師:刀不夠利。 師兄:對,就是自己在處事不夠圓融,還有就是自己反觀自己的那個能力還不是那麼很強,是這樣感覺。上師,那我有一次我下座以後我散步,莫名其妙心情特別好。 上師:嗯,莫名其妙的好。 師兄:對呀,那是什麼類? 上師:是什麼? 師兄:歡喜,我也不知道。 上師:哦,也不知道啊。 師兄:沒來由的。 上師:然後就又不好了,所以要去找一個莫名其妙的好,找來找去找不到,又開始苦惱了,是不?是這樣不? 師兄:沒有去找, 上師:啊,沒有去找。 師兄:順其自然。 上師:順其自然,那這是莫名其妙的順其自然。 師兄:好,順其自然,那在事境上怎樣才算是透過去呢? 上師:不住,不住即是透,不粘著,不住,不攀援,不隨之流浪。 師兄:那事情的處理總有個結果了?有個好結果,有時候處理的好,有時候處理的不好。 上師:好不好是努力,已經付出努力了,付出勞動了,就不問收穫了,這也是不粘著。

76   863 如何是体相用一体(2017)

心光師:上師您說在心上修哦在用上修和在相上修,怎麼區別,什麼叫相上修和心上修? 上師:啊,要解釋它嗎? 心光師:我不太理解。 上師:哪一句話?你說的是哪一句話? 心光師:就是修法嘛,就是在心上修,不是在相上修,在用上修不是在相上修。相就是像剛才她所講的觀想啊,什麼,是不是這個? 上師:不是不是不是。一切見相無不是相。有沒有離開過啊,有沒有住在上面啊? 心光師:哦,對,現的一切相都叫相,現在咱們都是相。 上師:對。這就是用啊,這叫體相用。體相用一如,也叫一合相,體相用。他還落在想上。體就是本位碼,自性本位,你知道嗎?相就是一切相上,一切事境皆是相,用就是起一切作用。它是一體的,你手上拿著什麼?你拿它幹什麼? 心光師:用。 上師:你看體相用一體啊。 師兄:用者是誰? 眾師兄:呵呵呵! 上師:他現在正是好玩的時候。陸師兄正是好玩的時候,跟那個打長坐有關係啊,坐了22個半小時,呵呵呵呵。 師兄:63:42**放下來了。 上師:所以這些並不玄妙啊沒有玄妙之說。所以不要往玄妙處去想啊。 荃心師:但是用的時候。 上師:常用恰恰無。這個是越用越透的,就怕你不用它。 師父:會不會用的時候66:11** 上師:怎麼用都可以。 師父:怎麼用都可以,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就行了? 上師:你投入一分也行啊,怎麼用都可以。投入一分到全身心都可以。因為熟透了不用也是用。無心可用,不用也是用。 師兄:上師,山河大地皆法身,是什麼意思? 上師:你知道山河大地嗎?知道不?你就回答我知道還是不知道? 師兄:知道啊。 上師:知道就是法身。 心光師:上師開示全是禪詩。 眾師兄:哈哈哈! 本明師:最直白了。沒有玄妙啊。大白話。 心光師:禪宗那種玄機***68:08 上師:所以就有個禪機在。呵呵呵。 心光師:是,禪宗就是,就是用禪機來開示,開始就是,說不定那句話就點明了。 荃心師:上師這樣講是最明的直接處,你還要怎樣講? 心光師:是,我覺得是最直接了,最直接了,是最直接的,禪宗是最直接的,最妙的,元音老人講,你本來是佛沒必要一定要去成天這樣打坐,禪宗人一開始修就是直接參話頭,以前根本就沒有,以前就是先坐,坐完以後就給你開示,69:07***

77   864 如何是真脱落(2016)

問:上師,您說脫落的話,我們時時刻刻都是在脫落的對不對? 答:對。 問:所以說那為什麼要,就座上能所雙忘,然後再脫落呢?那我們既然時時刻刻都在脫落的,那幹嘛還要在座上能所雙忘之後再脫落呢? 答:座上表現出來是能所雙忘,座下體現出來才是根塵脫落。 問:根塵脫落它就是不住嘛。 答:嗯,但是座上一般表現出來的這個根塵脫落的不多。 問:座上表現出來根塵脫落的不多,但是你說我們是時時刻刻都在脫落呀,但是我們沒表現出來,還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答:沒有,時時刻刻脫落,就不存在脫落這個問題了,他就不用說自己是脫落的嘛。 問:時時刻刻脫落就是因為你這個結束了之後,你馬上又攀到另外一個上面,然後不斷地連續不斷,這個也是所謂的脫落嘛,因為你從一件事情脫落到另外一件事情,是這樣嗎? 答:脫落只有一刹那。 問:脫落只有一刹那? 答:一刹那之後它就不存在再脫。 問:哦,就是我們認取了,一把擒來了。 答:你不認取,它也脫落了,你趕不走的,你不需要去認取它,它是自性現前了,這個是趕不走的。 問:那我們平時,現在也不是脫落嗎? 答:現在有沒有煩惱在? 問:沒有啊。 答:有沒有境界在? 問:沒有啊。 答:有沒有脫落在啊? 問:也沒有啊。 答:那你還要個脫落幹嘛? 問:那我們所謂座上能所雙忘,還有脫落都是為了讓我們去認取。 答:哦,對呀,那你還要脫落幹什麼? 問:那因為我們在煩惱來的時候,我們面對……我們老是會被轉嘛。 答:還會被煩惱轉就不叫脫落嘛,還有黏著嘛,脫落是沒有黏著的。

78   865 如何是真正的承当—没有落在对错上(2017)

師兄7:上師我記得有一次開示他就講煩惱越大成就越大嗎。 上師:啊,是啊嗯。 師兄2:我在家裡。 師兄3:就在明珠道場開示。 師兄7:是剛開始說是業障越重成就越大,我不明白我說怎麼業障越重問了一句上師就說那就換一句講,煩惱越大成就越大真是這樣。 師兄3:方法越多嗎。 師兄2:平時在家裡面非常和諧有時還感覺不到,有時候******(聽不清)爭兩句馬上就感覺到觀照,感覺到這個願力生起來,有這個感覺。平時感覺下座被埋沒一樣,但是出現不和諧的矛盾產生的時候就是像那個。 上師:這字裡行間之間是什麼? 師兄:字字分明,念念不住。 師兄5:處處皆佛。 上師:哈哈。(眾笑) 師兄6:上師說它是啥? 上師:嗯,我要看每個人的回答。 師兄7:那就試著答一答唄。 上師:嗯對。 師兄6:上師******(聽不清)。 上師:上師講什麼是上師的嗎,不可能是你的。 師兄6:我們******(聽不清)。 上師:你剛才說啥? 師兄8:字裡行間空白。 上師:空白。 師兄8:嗯。 師兄7:你的見不空啊你能看見呐。 上師:他說他的嗎,你也可以說你的嗎? 師兄7:嗯就是我說了。 上師:說了啥啊? 師兄7:我說字字分明念念不住。 師兄3:了了覺知蕩然無住。 師兄2:是遊戲。 師兄11:自性。 上師:誰還有答案? 師兄11:自性流露。 師兄3:字裡行間是什麼? 師兄12:清淨自性。 師兄9:自然流露。 師兄13:明明看的到空白還有什麼回答呢?看見都是空白。 上師:哦,你答你的答案就可以了啊。 師兄3:誘導別人。 上師:你也不用做解釋。 師兄7:對。 上師:這個叫自然流露,自然流露就是看大家怎麼去圓說嗯,沒有論對錯不論對錯就看你當下一念。所以說這個回答就是看每一個人的風格就看出來了,怎麼回答都沒錯都對都可以打滿分。但是要敢說不敢說就證明還落在一個對錯上去做功夫那有答案那啊。你看禪宗1700條公案那有答案呐,答案數不清啊所以說沒有答案呐。 師兄3:一個人一個答案 師兄7:這其實也是一種承當嗎哈,我記得14-15年那年打七的時候您說的那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承當它是一種勇氣,當仁不讓的勇氣。 上師:就是啊。 師兄3:敢說就是滿分。 師兄5:這個承當用東山祖師的話最圓融,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上師:又來這一句(眾笑)。 師兄7:萬金油是吧?放哪都行哈哈哈。 師兄5:這就是承當啊。 師兄3:有你真精彩哈哈哈。 師兄14:師兄你的問題提完了哈,其實你提的問題挺好的啊呀,我覺得…… 師兄12:大家見笑哈哈哈。 上師:你看我提的問題沒幾個人回答我,是吧******師兄還沒回答呢。 師兄5:哈哈哈! 上師:******師兄就弄個什麼渠今不是我了你看看。 師兄7:祖師的不是你的。 師兄5:字裡行間無有一字嗎。 師兄9:那還有字啊。 師兄7:為什麼不能有字啊? 師兄5:有哈哈哈。 師兄9:無有一字那還是有一字啊? 上師:這就落在有沒有上面了是吧。 師兄7:字裡行間我無一字嗎。 師兄9:還有一個我(眾笑)。 上師:你看有分別就有爭議了(眾笑),遊戲啊遊戲啊哈哈哈,所以******師兄乾脆來一句遊戲啊,你看這個話先說在前了,在後面他們再開始遊戲啊哈哈哈哈。 師兄14:上師像有些師兄他,比如他做功夫做的很細,這個細體現在那方面呢?比如說******師兄那天你說******師兄做功夫做的很細,那這個怎麼個體現呢? 上師:這個細就體現在******師兄問的好上面。(眾笑) 師兄5:這個回答好,這個回答太妙了這個回答。 師兄14:因為上師有時候我會拿自己的打坐啊去對照上師的開示,有時候會但是有的地方也對照不上。也有時候我會想啊我對照了到時候如果有師兄提問到的話,嗯我也過這種感受,但是有時候就是……。 上師:這個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照對比是吧,找對比就算每一步都對上了那也不是。 師兄14:因為對於我來說的話,我覺得我以前是比較簡單的,就像……。 上師:為啥說你不是呢,就是走路還用扶梯用拐杖有住嗎。 師兄5:******師兄提這個問題,就是這一念被他抓住了。 上師:嗯! 師兄5:這一念被抓住了,我原來上師說我也問上師,上師曾經回答過我說這一念被你抓住了,我還是去參咎了很久哈哈。 上師:這個套把你套那麼久啊。 師兄5:但是很有用啊。 上師:好可憐啊哈哈哈。 師兄5:可憐是我也不知道。 師兄2:上師禪機上的東西就是說他是沒有對錯的? 上師:啊,沒有對錯,就看它主要是看你一個是肯定不肯定,第二個看你粘不粘著有沒有粘著,有沒有粘著在事境上。 師兄8:有時候看起不起分別啊粘著。 上師:有沒有落兩邊,落在分別上落兩邊。 師兄7:對。 師兄12:上師分別他還是要分別,就是不執著那個大小好壞這個。

79   866 如何体会妙圆真心(2015)

問:老師,那個座上座下您說體會妙圓真心,怎麼體會的啊?我們現在是在儘量做到心念耳聞啦,但是…… 答:心念耳聞是吧? 問:啊。 答:心念耳聞是不是體會?你有沒有心念耳聞啊?還是只是個名詞叫心念耳聞。 問:有時候有一點,有時候又沒有。 答:嗯,知道心念耳聞吧? 問:感覺是知道。 答:是嗎?感覺是知道那也是知道嘛。那你這個知道心念耳聞跟知道念起念滅是一樣的吧? 問:一樣的。 答:這就是妙圓真心,本無分別,亦無差別啊。 問:那這就叫體會嗎? 答:是啊。 問:不用再去找一個體會? 答:找也是體會啊。 問:我說在這裡念咒,在想,怎麼體會那個真心呢? 答:找也是體會,不找也是體會,找不找都是體會,心念耳聞便是體會。 問:就是等同於您說的那個妙圓真心嗎? 答:對。 問:但座下怎麼去體會呢? 答:座下你在幹什麼? 問:我知道我在幹什麼。 答:知道就好了,這就是體會了嘛。 問:但這個真心我覺得太靈明瞭,一會兒可以包羅萬象。 答:沒錯,是啊。 問:那個一閃的妄念很多的,可以說是。 答:對,沒錯。 問:那都叫體會嗎?那就叫雜用心了吧? 答:嗯,雜用心是要起執著心,你起執著了沒有啊? 問:沒執著。 答:不起執著心那就叫了了常知。 問:就是沒有體會到那種真心現前的那種感覺,就什麼都沒有了…… 答:沒現前嗎?沒現前那這個是誰呀?沒現前這是誰呀? 問A:從來沒有錯過啊,自己不敢承當。 問B:一直都在的。 答:她要去找個現前。 問A:找就上當了。 答:找了也沒錯過。 問A:嗯,也是它。

80   867 如何转化无明(2017)

妙宇師:上師有好多,哇!打坐也好持咒也好念經也好,每一個階段都是這個心啊。***57:10 上師:你說你啊? 妙宇師:對。老是呆在一個無邊無際的黑暗的世界。 上師:黑暗啦?你這個黑暗是無邊無際的啊? 妙宇師:無邊無際的。 上師:那不叫無邊無際,那叫無記。 妙宇師:無記? 上師:呃,記者的記,記錄的記。無記。 妙宇師:那完了。呵呵呵。 上師:呵呵呵。 (58:11——59:37上師接電話。刪除) 妙宇師:我本來是想走了,突然冒出很多問題來。拿這些問題,上師教我一下。也是一種**? 上師:嗯? 妙宇師:這種無記也是一種** 上師:無記是無明的一種原生,無明的原生就是無記。就是出現無明之後不能夠轉掉,他出現無記了就覺得沒意思了,斷滅了,這就是無記。 妙宇師:那怎麼樣才能突破他呢?透過去呢?上師? 上師:沒辦法透過。 妙宇師:沒辦法透過?上次還是有辦法的。 上師:是啊,沒辦法,這很難,難啦,難嘛。 妙宇師:呵呵! 上師:這是世上最難的事情啊,就是破明無明。破無明是世間最難的事。知道吧?因為無明一破,那就叫出世間,不叫世間。所以他倆者的關係就是這樣。破了無明叫出世間,沒破無明那就是世間。所以我們說世間最難的就是這個。 妙宇師:無明。 上師:無明。只要有無明在,這一切的方法,只要還有無明在,一切法就是世間法。 (後邊部分從180120_03上接) 師父:哎,上師,你剛才不是說轉嗎? 上師:哎,轉就是破嘛,一轉,一轉念就是破無明,就是出世間。 師父:噢,我明白了,上師。 上師:就是啊。 師父:這個東西不是光明的事情,也不是黑暗的事情,是領悟覺受的心意,是吧? 上師:對呀,就是看你何時能夠轉念,我們時時刻刻所培養的定力就是用來覺破無明,超越無明的。 師父:那上師是不是也是這種見地上本身就是***。 上師:嗯,所以說如何轉呢?如何轉呢?發願可以轉,還一個不住可以轉,無明現前不住,不理睬,不住。 師父:那我發願把***。 上師:直接化空也是轉,所以這些都是破無明的方法,你不用起來,你坐著,坐著,你站起來反而沒位置走路了。 師父:我覺得過來和上師交流比我坐在那裡苦苦的打坐強多了。 師兄:就是嘛。

81   868 身心死透—大死即是大活(2017)

師兄:上師啊,怎麼才算身心死透啊,比如說像禪宗講人到一定程度不知道困,不知道餓,如癡如呆的,這算不算身心死透? 上師:這不是,那個是,那也是一種境界,但還沒死透,身心死透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不住,一切不隨,一切相不粘著,而且這個就是決心也非常大,信心非常足,就我們所講的死心蹋地,這死心蹋地呢叫大死,就是這個身心徹底是一切都不住了,都不粘著了,所以這就叫大死,就叫作身心死透,而恰恰這個大死呢,又是大活,它是很活潑的,它不住在一切相上,但它又可以妙用一切,所以說大死便能大活,大死大活是一回事啊,所以這個叫身心死透,而不是說死在那裡了,不起妙用了叫死透,死透了是能夠起萬般妙用的,想怎麼樣用都可以。 師兄:上師,我還有一個體悟啊。 上師:所以說你這個你所講的身心死透,這是一種決心,也是你的大願,

82   869 身心脱落是同步的(2017)

師兄:上師,我還問一個問題,就是剛才他們說的,我特別這兩天就這兩天很明顯,感覺就沒呼吸了,真沒呼吸了,然後過一會兒我就看著沒呼就沒呼吸,沒管它。 上師:嗯就是啊。 師兄:突然就一深呼吸,唉,我還有。 上師:嗯,對。深呼吸。 師兄:因為人家今天問了,我才覺得,嘢,因為這種狀況我這兩天時刻都會出現。 上師:有沒有奇楠的味道? 師兄:正好,巡香在給你點香了,你看是不? 師兄:這種情況我一般就用嘴來呼吸可以吧,我就沒有用鼻子呼吸了,我就把嘴張開***【62:34】 上師:可以。 師兄:是張開猛呼吸一口,哎,我還有氣在,可以呼吸了,可以呼吸了。 上師:又回來了。 師兄:是啊。 上師:我又回來了。 師兄:這個是個什麼狀況呢? 上師:就是這個狀況。都是脫落的狀況。 師兄:就這兩天才有,之前沒有過。 上師:身心脫落嘛。這沒有呼吸了,止息嘛,這就是身脫落;心脫落就一切事情能了無牽掛,這就是心脫落。身心脫落。 師兄:對,下一步才是心脫落。 上師:同步的。 師兄:同步的啊? 上師:嗯,同步的。 師兄: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巡七的時候,我會看見,我都能感應到,他有,他深入那個定中,我知道。所以說昏沉··· 上師:他也有脫落的,但他老去找一個,我要睡覺。 師兄:就是破睡眠相了奧,是不是啊? 上師:嗯,對。他破睡眠相但他執著睡眠呐,還是沒破奧。 師兄:不是,我就覺得【63:51】 *是屬於那種心情啊,*** 上師:哎,沒事啦。 師兄:不管他啊。 上師:沒事,你看。交流得太少。缺乏明師指導。 師兄:這是我的問題。 上師:好吧? 師兄:嗯,感恩上師! 上師:要多觀照啊,你是缺乏座下觀照。

83   870 说者说,闻者闻(2016)

(門鈴聲響) 答:聞者是誰啊?可不要當面錯過啊。 問:是我。 答:又錯過了,還有“我”在。(眾笑) 問A:自性會錯過嗎? 答:自性會說“我”嗎? 問:那誰在說“我”? 答:說者說,聞者聞,人人皆有,個個不無——這是大手印,能遮世界。

84   871 体会清净明了而超越无明(2017)

師父:好像是****。 上師:所以你看這個就是叫蓋,無明,無明就是蓋,把自性蓋住了,但是一轉念,無明又是自性啊,所以這個就跟《圓覺經》上面所講得是一樣的,自性,自性它就本具兩種根本,也就是無始無明,還有就是元清淨體,諸佛自性元清淨體,把這兩者圓融了,你就發現,無明它是妄動不已,它是妄動不已,所以又給它一個名詞叫它妄心,妄心就是無明,那在什麼情況下叫妄心呢?識得根本才能稱它為妄心,就你認識到根本它就是妄心,所以真心妄心本為一體, 師兄:不識就叫無明 上師:不識就叫無明,識得就是妄心,所以這妄心它是不會消失的,妄心不死,妄心不滅,如果說妄心滅了,真心也滅了,它是一體的,所以到了這一點,一轉念,哎,就自在了,為啥叫自在了呢?真如不守自性,我們說真如自性,真如不守自性,因為自性是如如不動的嘛,自性是如如不動的,好比我們說這個知道,或者說這個知覺,覺知,覺知就是如如不動的,但是所有的作用都沒有離開它,你回去跟他說不要再拿了,所以這個過程叫無明現前,**回照,就叫自覺,所以平時要多發願,多觀照,我體會我們的清淨明瞭,你體會這個清淨明瞭深刻了,熟透了,直接就超越無明瞭,你甚至能夠察覺無明哪是很快,,一轉身就自覺,就不會像我們說得那麼漫長了,我們說得那麼漫長是為了把它說透,要不好多師兄功夫做到這裡他透不過去,他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轉念,所以要把這個無明的力量給它放大,把它說得更細一些,更透一些, 師兄: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了 上師:不一樣啊,對,用功用得好的直接超越無明 師兄:自己還沒感覺就過去了 上師:對,所以你看我們從一開始的打坐一動不動,微笑持咒,坐下發願,一直到這個覺破無明,到自性現前,這都是成系列的,沒有中斷過,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85   872 脱开和证量的关系(2017)

師兄:上師,以前脫開過,但他那時候不知道承當,放在現在還有用嗎? 上師:有用。 師兄:現在有什麼用啊? 上師:看它究不究竟啊,究竟的話不會再迷失,不知道就不知道,但它也會迷失。 師兄:不是說有隔陰之謎嗎? 上師:他不說這個,他是說這一輩子。 師兄:哦 。 上師:這輩子的以前,不是過去世,是這個意思吧。 師兄:*****。 上師:******,他這輩子的以前,就是那時候不知道啥叫脫開。 師兄:但他已經脫開過了。 上師:這個沒事的。 師兄A:這可以追認的。 上師:還會出現的,你就看他徹不徹底,如果是不徹底的話他還會出現,如果是徹底。。 師兄:那他**都沒有。 上師:沒有**也不會迷失啊,怎麼會迷失啊,哪他只是不知道這是什麼。 師兄B:那時還沒有聞到佛法。 上師:這個是古佛再來啊。 師兄A:上師你剛才說看他徹不徹底,怎麼看他徹不徹底啊? 上師:不徹底就是化開之後又合上去了,不徹底嘛,徹底是一化開之後再也沒有合上去啊,這就徹底嘛,化開之後。 師兄:如果是徹底的就…… 上師:他就不會再合上去嘛,合嘛,合分的合嘛。 師兄:合上去,什麼叫合上去啊? 上師:關上了嘛。 師兄B:他不懂承當所以他就又關上去了。 師兄A:如果是徹底的話他其實完全是朗朗自照的。 上師:對,它這個,我們說自性它出現根塵脫落時候,他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走的,他不存在承不承當的問題。 師兄:那怎麼又合起來了呢? 上師:合起來就力量還不夠嘛,他就像輕安一樣啊,輕安也是一種脫落啊,但是他會關上啊。 師兄:我修那個心中心法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開了又合上了就這種情況。 上師:開合自如嘛,開合自如嘛,要他開就開,要他合就合那才厲害嘛,呵呵呵。 師兄A:還有開關,還有開關是嘛。哎上師他這兩種是力量不同,他這個證量也不一樣吧。 上師:對,證量也不同啊。 師兄:它是就是說有一次響動的聲音很響的時候吧,身體全化開了,但是響聲一過了合上了,就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也不算什麼您說的那個…… 上師:哎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 師兄C:那種情況什麼相都沒有了,沒有了但是什麼相都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但是又知道還有東南西北。 上師:誰啊,誰啊?呵呵呵。

86   873 为什么不求彻证(2016)

問:上師,你說什麼樣才能叫做徹證呢?我這功夫下一步該怎麼做? 答:不求徹證。 問:不求徹證? 答:嗯,不要求。 問:哦,就座上只管心念耳聞就是了? 答:嗯,不要去求徹證,誰都不會告訴你啥是徹證。因為初地菩薩,都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是說,起碼二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你修證到二地,二地菩薩也不會說自己是開悟的,至少三地四地才是開悟的。到了三地四地,同樣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五地六地才是開悟的。一直到八地菩薩他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起碼要九地十地那才是開悟的。所以這個修無止境,什麼叫徹悟啊?徹悟也不可得,徹悟也是方便說。

87   874 无声之声就是“知道”(2016)

答:無聲之聲。 問:就是“知道”。 答:對,就是“知道”。 問:就是“知道”。 答:雖然無聲我也不錯過。 問:錯過了也沒錯過。 問A:怎麼錯過嘛,上師。 答:就沒錯過啊。聲聲入耳,念念分明。又上當了。 問:又上當了。 答:哎,凡是有說,皆是方便。 問A:嗯。

88   875 五智在交流中的体现(2017)

師兄:還有一個問題,上師,巡七的時候,我看著打坐的師兄嘛,我覺得看到人是看到另外一個無形的東西,就覺得每個人他都是一樣的,我覺得為什麼呢? 上師:這如來自性嘛。如來自性就是本無差別,本無分別,誰都一樣的。 師兄:這就是平等。 上師:啊平等的。 師兄:哦,平等就是在這裡啊。 上師:所以這個就說見到根本智了之後首先出來就是平等智,平等之後又起妙觀察,你看我們看,喔這個師兄那個師兄不一樣,這個叫分別,分別識,分別識轉成平等智,人人都一樣了,然後這個第六識轉成妙觀察,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然後這個根本智呢同時又是法界同體性智,然後你跟大家交流的過程,圓融大家心中的疑問,這就是大圓鏡智,你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圓融萬法。 師兄:其實這兩天是看著地板它是大大鏡子,在佛堂裡面坐著那個地方,它是大圓鏡子,我想這是什麼啦,我眼睛有問題啦。 上師:那是啊,你還懷疑起自己來啦,沒問題,就是你在這種定境當中所看到的,跟你過去所看到的是略有不同的,覺得每個人都很熟悉,唯獨自己是陌生的。

89   876 心不颠倒就是做主(2015)

師兄:上師,昨天一座我覺得打得特別好,打坐打得手都沒了。 上師:手沒了就好啊? 師兄:昨天一晚上打了四個多小時。 上師:手沒了就好,啊? 師兄:手沒了好?還是腿沒了好?(眾笑) 上師:手沒了,腿沒了,沒了就沒了嘛。你睡覺時候也不知道它在哪兒,是吧。睡覺時手腳在哪兒?身子在哪兒?所以說這身體本來空嘛。不是說要打坐才知道它本來空,睡覺也知道啊,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身體在哪兒。 師兄:但是得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夢中做得了主?睡夢中。 上師:該做主就做主了嘛。 師兄:睡夢中也能? 上師:對,所謂夢中做主就是心不顛倒,不顛倒就是做主。 師兄:得修到什麼程度? 上師:就心不顛倒唄,這就是程度嘛。

90   877 心空不住的表现(2017)

師兄:有時候座上會記得有念頭嘛,他會很清楚可能,但是座下的時候,哎,就是可能觀照這座的時候,他就有時候一點啥都想不起來。 上師:嗯,對,心空不住嘛。你這個叫心空不住。你就儘量地心空不住就行了。 師兄:但是我總感覺這樣記性特別不好。好幾次吃完飯了,好幾次忘了拿碗了。然後洗衣服也是,剛出來一看,唉這衣服洗第幾遍了。 上師:那這挺好啊,這是定相的表現。 師兄:可我感覺記不住事似的。 上師:就是啊,不要煩惱嘛。 師兄:那會不會打打打打開以後記憶力會好點了呢? 上師:嗯,本來就是如此的嘛。哪一個人生出來就會拿碗呐,是吧?本來無一物嘛,這都是後天形成的,你現在是回歸本來的過程當中嘛,所以它表現的很多現象也是跟你天生是一樣的。有時候在洗手,抬起頭來看到這個鏡子裡面,這個誰啊?怎麼那麼熟悉啊?本來如是嘛。所以那並不是一種什麼不好的現象噢,這都是定的表現,定的自然流露,所以不存在好不好,也不存在我是不是傻啦,不要起這些疑問啊,要直心承當,哎,挺有意思的啊,碗都不會拿啦,那多有意思啊。 師兄:忘記拿了。 上師:忘記拿了,就是不會拿了嘛。 師兄:上師有時候在座上就是了了覺知的,聽外面的聲音或者什麼也不住,但是突然又感覺有一個念頭起來說這一座很舒服,對時間沒有掛礙,立馬又回來了,就是它不是了了覺知了。 上師:也是了了覺知。 師兄:但是你這個念頭起來了,你就慢慢。 上師:也是了了覺知,你沒有辦法離開了了覺知,不可能離開。你只是,除非你是不知道這叫了了覺知,知道了你就不會錯過了,再也不會錯過了。這個就叫覺,覺就是不會錯過,這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覺悟,悟到自己從來不迷,這就是覺悟,不會再被任何現象所迷惑,這就叫覺悟。 師兄:感恩上師。師兄:有時候座上會記得有念頭嘛,他會很清楚可能,但是座下的時候,哎,就是可能觀照這座的時候,他就有時候一點啥都想不起來。 上師:嗯,對,心空不住嘛。你這個叫心空不住。你就儘量地心空不住就行了。 師兄:但是我總感覺這樣記性特別不好。好幾次吃完飯了,好幾次忘了拿碗了。然後洗衣服也是,剛出來一看,唉這衣服洗第幾遍了。 上師:那這挺好啊,這是定相的表現。 師兄:可我感覺記不住事似的。 上師:就是啊,不要煩惱嘛。 ·師兄:那會不會打開以後記憶力會好點了呢? 上師:嗯,本來就是如此的嘛。哪一個人生出來就會拿碗呐,是吧?本來無一物嘛,這都是後天形成的,你現在是回歸本來的過程當中嘛,所以它表現的很多現象也是跟你天生是一樣的。有時候在洗手,抬起頭來看到這個鏡子裡面,這個誰啊?怎麼那麼熟悉啊?本來如是嘛。所以那並不是一種什麼不好的現象噢,這都是定的表現,定的自然流露,所以不存在好不好,也不存在我是不是傻啦,不要起這些疑問啊,要直心承當,哎,挺有意思的啊,碗都不會拿啦,那多有意思啊。 師兄:忘記拿了。 上師:忘記拿了,就是不會拿了嘛。 師兄:上師有時候在座上就是了了覺知的,聽外面的聲音或者什麼也不住,但是突然又感覺有一個念頭起來說這一座很舒服,對時間沒有掛礙,立馬又回來了,就是它不是了了覺知了。 上師:也是了了覺知。 師兄:但是你這個念頭起來了,你就慢慢。 上師:也是了了覺知,你沒有辦法離開了了覺知,不可能離開。你只是,除非你是不知道這叫了了覺知,知道了你就不會錯過了,再也不會錯過了。這個就叫覺,覺就是不會錯過,這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覺悟,悟到自己從來不迷,這就是覺悟,不會再被任何現象所迷惑,這就叫覺悟。 師兄:感恩上師。

91   878 心量打开就是自性打开(2015)

師兄:上師,那個心量和打開有沒有關係? 上師:對,有關係。 師兄:什麼樣的關係? 上師:心量打開就是自性打開。 師兄:心量打開就是自性打開? 上師:對,因為我們的心量是無形無相的,就是自性的表現。所以打開本來了,心量也很大,無邊無際。 師兄:那如何打開心量? 上師:發願,多發大願。 師兄A:那要心量打開了,又還沒那個開悟…… 師兄B:肯定是假的。(眾笑) 上師:假的也好。 師兄:那個感覺是很真的。 上師:它會讓你自性打開得更快。你看我們結這個手印,大蓮花手印,其實這個就是打開心量的法門——這個法最容易打開心量。你看這個叫心花怒放,心量打開嘛,心花怒放。 師兄B:假的也好,假裝一下嘛。 師兄A:發願呢? 上師:發願不假。 師兄A:是啊。 上師:哎喲,打長坐的人問題肯定很多。(眾笑) 上師:“境界都不要理睬”——對。“打長坐以後,心很清淨,很歡喜,不想開口說話,只有發願,對嗎?”——相當如法。“在座上咒一直在,腳從上座到下座,一動不動。腰有時候又慢慢滑下來,也會慢慢地提起來。”——這是正常的,都對。“沒有煩惱,心很清淨,自然流露,時刻發願,對嗎?”——很如法,這都可以作為我們打長坐的楷模,我們都在朝你這個方向發展。(鼓掌聲)

92   879 心清净走到哪里都清净(2017)

師兄:是我搞錯了,我搞錯了,看來問我這個出家的事怎麼搞的?是隨緣還是怎麼著? 上師:哎呀!出家的事,本人管不著哦,啊,是,出家的事得問出家師父,還有你自己把握,不是由我們來決定的,還要跟你家裡人商量好 哈。 師兄:家裡基本上問題不大。 上師:這個要還是要慎重考慮,啊,出家不是那麼輕易的事情。師兄:是。 上師:這個要慎重考慮。 師兄:所以我想是不是先到寺廟裡去住一段時間,去體悟體悟一下,到底出家人的這種生活是怎樣子的,讓我想想自己能不能適應。 上師:哎,你這個想法有點道理的喲,你這個想法有點道理喲,你們江西寺院很多嘛,你到寺院裡面去住一段時間,別忙著出家。 師兄:唉,我也是這麼想的,因為現在好多寺院根本就不清淨。他們都在做。。。。 上師:哎,阿彌陀佛,你清淨哪有寺院不清淨的啊,就怕你不清淨,是吧,你不清淨了到寺院去它就是清淨的,你也不清淨,沒有這個道理啊,這個清不清淨在於個人,哪裡都是世界,是吧,你到這個寺院去,這個寺院也是建立在娑婆世界裡面,哪裡都是世界,清不清淨在當人,你說那個寺院不清淨有問題,大雄寶殿莊嚴嗎?大雄寶殿清不清淨呢?你肯定說清淨的嘛,對吧?那我問你哪個大殿不清淨啊?哪個殿堂都清淨,那你告訴我到底是哪不清淨啊?呵呵呵,是不是啊,一講起來都很清淨,哪有不清淨,所以是自己清不清淨,不在於寺院的問題,你要說哎哪個人不清淨,那是他的事,關你何事,人不清淨是他的事,你不理他就是了嘛。 師兄:走到哪裡都是很清淨很莊嚴的哦。 上師:嗯,那是你本來就清淨莊嚴,所以你走到哪裡都是很清淨,看誰都莊嚴。 師兄:對,看到什麼都很心歡喜。 上師:看到誰都是見佛,處處見佛,走到哪裡都是哇,這個佛長得好莊嚴哪哈,所以你看有些師兄一來這裡就流淚呀,為什麼流淚啊,外面的冤親債主太多了,他看誰都是冤親債主。 師兄:如果到寺廟去,他們不修這個心中心法,但是我是一定要修的是不是?但是。。。。 上師:哎喲,阿彌陀佛,不要有法門之見,有法門之見不是佛弟子,人家不修你要強迫人家修嗎? 師兄:不,他不修但我自己要修。 上師:那是你的事,修什麼法是你的事。 師兄:如果他們,會會會覺得我應該跟他們一樣,要去修跟他們一樣的法,可能會有這種分岐。 上師:你現在還沒遇到這種人呢,你就先來發這個願了,你要去遇到這種人,是不是啊? 師兄:我不要遇到這種人,我巴不得她她跟我一樣。 上師:你現在,你看看你現在就在發這個願了啊,如果、假設不是也是一種願麼,(師兄插話:種種子),在種種子。 師兄:你不要說話知道了嗎? 上師:哎!他說話很當機嘛,當機的話要說啊, 師兄:哦知道了,知道了。 上師:啊,他在配合我的,這很默契。

93   880 修无止境之“悟同未悟”(2017)

師兄:上師我這兩天打坐好像心力不夠。 上師:噢,心力不夠還是要多發願。發願就助長心力嘛。 師兄:今天有一座就是本來是也不疼,就好像就有點煩躁,我就把這條腿弄出去弄回來。三四次,要坐八小時還情有可原,你說我坐四小時就出現這種情況。 上師:噢,四小時腿就出去啦。自動啊? 師兄:自己動的,就想動,也不疼也不癢。 上師:啊,想動,就動了一下哦? 師兄:四下。 上師:四下就有點多了。要是動一下那倒是無所謂。老人說可以動一下嘛,沒有說可以動四下。 師兄:那天坐八也沒動,就今天坐了四就動了,也不疼不癢。 上師:不痛不癢為啥要動啊? 師兄:我也不知道。 上師:你沒有藉口啊,要是說又痛又難受你可以動一下哦,要有藉口。 師兄:還沒藉口。 上師:就是啊,沒藉口為什麼會動呢? 師兄:心力的事唄,我就說心力不夠。 上師:啊,心力還是管不住自己哦。 師兄:對對對。 上師:這就有可能你持咒的速度慢了,持咒的速度慢了,有妄念進來了,導致你想動一下,要是妄念進不來,念念都在咒上,也許就不會動了。 師兄:對,這次打七挺好,把一些臭毛病都打出來了。 上師:嗯,那是啊。 上師:打幾天呐? 師兄:22號來的。22號到24號,就解七那天來的,解七那天打七,就打九那天。 上師:對,那你就十天了嘛。十天不錯啦,十天已經開始進入狀態啦。 師兄:還是不行。 上師:你肯定不行,我們修無止境,啥時候都不行,就是大菩薩了也不行,因為修無止境嘛。所以不管誰問都說,哎呀,我還不行啊。呵呵。悟同未悟啊,就算是悟了也是未悟啊,所以悟同未悟,何況是還沒悟的,呵呵,悟了的都跟沒悟的一樣,何況是沒悟的。所以悟同未悟啊,所以叫修無止境嘛。所以也有師兄經常來給我們反映說,啊,某某師兄跟別的師兄說他開悟啦,哦,真的啊,噢真的,回去拿棍子打他,呵呵,把他這個開悟的相給打掉噢。

94   881 学佛最难的就是认取自性(2016)

問:然後就是,有的時候就發現妄念多,但是我就覺得我又不去追求什麼東西,反正呢就是…… 答:這個時候妄念都是種子翻騰,內心、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不是我要去打妄想,它自然翻出來了。所以你這可以看得清楚啊,所以你就可以放下,哎,這是種子翻騰,不住它,放下。時時刻刻都可以放下,時時刻刻都可以自性流露,這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指的就是這個階段。 問:那我現在的話,心念耳聞還不可能達到持續的綿綿密密那樣子。 答:可以,實際上是綿綿密密的,只是你不認為這是綿綿密密。 問:哦,現在我就是說我這個階段我感覺是,就這樣順其自然下去…… 答:你這個階段要堅定不疑,要敢於認取,敢於承當。所以說學佛最難的就是認取自性,敢於承當,這是最難的。這一關過了,接下來就是保任了。

95   882 要承当自己的修行才能进步(2016)

問:我今年,上師,也是從夏天回去以後突然一下子就是明白了,禪宗的書也都能看懂了,還有這公案、這書、這話啥的也都明白了,知道咋修了,這算摸著門兒了。上師,就像我這種應該擱下邊在座下多用功夫,是吧? 答:是吧? 問:應該是吧。(眾笑) 答:是吧?自己要肯定。 問:在座上這幾年就是這個功夫,一直就是這功夫,上座一會兒都能化空…… 答:自己要肯定,不肯定,不承擔,就不會有進步。 問:就擱下邊做…… 答:嗯,對,下面做,上面坐一樣的。 問:對,擱下邊給它化空了。 答:嗯。 問:少管閒事,多在覺中。 答:嗯。

96   883 要肯定自己的修行(2017)

問:上師剛才說的這個,智慧在根塵脫落,這個明心見性根塵脫落開啟的時候,這個差別,弟子發現,像剛才上師就坐在這裡就能觀察到每個人睡覺啊或者怎麼,其實雖然說同樣好像也在了了覺知,但是這個力量是決然不一樣的。這就是差別。 答:啊,是差別,不要起分別啊。 問:這個差別智哦。像我們雖然也在這裡靜靜地聽,就沒有覺察到這麼圓滿的力量。 問:那上師,保持清淨是不是就是啟用? 答:他不會用啊,他不會用。 問:上師,剛才說那個明心本無,見性本有啊,其實我們打坐的時候 答:明心本空。 問:明心本空,見性本有。打坐的時候完全能體現出來啊。 答:現在也能體現出來。 問:現在也能體現出來。就包括說話的時候也同樣的體現出來。 答:即用即空, 問:即用即空,對。見性本有,本有體現在不住上。 答:對,是啊,本有就體現在空上。空和有是一體的,這叫空有皆不住。 問:很自在的哦。 答:嗯,這心照自在就自在嘛。心照自在了我們也自在。 問:上師,暫時的一心不亂,好像滿眼司空見慣,但是難的就是不能見慣。 答:打坐啊,好好打坐,你來晚了兩天,多打坐多體會。 問:上師,如果打長坐,打八個小時,咒就永遠念,還是可以停一停?該怎麼做? 答:不要急呀,慢慢來啊。 問:上師,見性就是因緣相聚,因緣散,我們的自性…… 答:哈哈哈。 問:好像就不知道解釋。 問:這個見性本有,可不可以從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去說,就是說我們這一切相,這一切用,都是我們自性的流露。 答:這個儘管說,儘管用,不要懷疑它。 問:對,就是儘管承擔,儘管用,不粘著。然後這一切相,一切用都是本性所具足的。 答:你們說話呢要把疑根去掉,你們所講的是不是啊?可不可以呀?這些都還有疑根在。 問:要敢於承擔,就肯定下去。 答:這個就迷惑人了,這就是不肯承擔的表現,這都是粘著。自性是大家平等的,沒有說上師的自性比你高啊。啊,是吧,平等的。 問:儘管去說就好了。 答:儘管說。 問:不要說上師是不是啊,這其實... 答:你要得到上師的肯定,首先你自己要肯定啊。你不肯定,上師怎麼會給你肯定啊。所以我前面已經說了,我們這個修行,這個修證,大家自己是可以把握的。所謂腳跟點地,一點懷疑都沒有。你自己點地了,上師才會給你肯定。你還站不穩呢,上師說:啊你這個是,那不是把你害了?是吧?所以好多師兄來我們面前找印證。上師你給我印證,好!印證個什麼?拿出來!傻眼了,拿不出來,灰溜溜地跑了。 問:上師,我問一個問題,大愚祖師說那首偈子。 答: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它秘密。 問:這個怎麼解釋? 答:這就是觀照啊,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 問:第一個寂照是指什麼? 答:你不管它這個寂照是指什麼,就告訴你它整個就是講觀照。 問:就是自性現前的時候,寂照就是用自性去這種。

97   884 一把擒来,念念承当(2017)

蔡敏師兄:上師,那個我這段時間就是聽的比較多的一個詞叫做承當,然後我就在想這個承當是承當佛性還是在承當一個什麼東西?那如果是承當佛性的話,佛性本來就是不增不減,它就是如如不動就在那裡,它也不需要你去承當什麼啊? 上師:承當你的時時刻刻。 蔡敏師兄:那就是當下? 上師:啊,是啊,承當個當下。 師兄:但又如何去承當當下? 上師:我們所講的這個承當,你看這兩個字啊,承,當是哪個當啊?當下的當,承當,不是那個承擔責任的承擔。 蔡敏師兄:我一直以為是承擔責任,呵呵。 上師:呵呵呵,當下的當,承當。讀起來差不多哦,但寫出來不一樣。所以說:說時承當時已遲。說的時候都已經是遲了,這個多直接啊。 蔡敏師兄:就是在有的在承當的時候承當本身就是一種妙用,就是自性的妙用,但是就是有的時候這個妙用會還是會進入一種那個分別識。 上師:不要分別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分別個什麼?呵呵呵。 蔡敏師兄:有時候,你,當時,就是當時那一瞬間還是會有會有那個會有所謂的那種想法,就是會落入意識裡。 上師:嘿嘿!不是告訴你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落在意識上幹嘛?還有意識在嗎? 師兄:承當就是時時認取自性吧? 上師:哎,對,直接認取。這個自性,為什麼認取不了呢?因為有迷失在,有疑惑在,有明白在,有思考在,有分別在,這就叫迷失。 師兄:那這個這些都不就是等於就是說這些都是無明嗎? 上師:哎,這些都是意識作用。 本明師:當下的一切坦然接受,不假分別,就是。 上師:嗯,啊就是,沒錯,就是啊。你這肯定得很好哦!這就是元音上師所講的:一把擒來!啊。 師兄:但這要做到談何容易啊。 呵呵呵! 本明師:不加但是就行。 上師:呵呵呵。哎,這些唯識的東西講的太多了,頭暈,噢,呵呵呵。

98   885 一动念就是怀疑(2017)

師兄:上師我想問您個問題,就是昨天我打九之後,我坐了六小時當十小時了,我上座的時候很清淨。 上師:那你那是打八,沒打九。 師兄:反正昨天是打九,我就連著坐了嘛。 上師:那你也只坐了十六個小時,沒坐到十八個小時。 師兄:我差兩個鐘頭就下來了。 上師:十八個小時才是打九啊。那你那不叫打九啊,你打了兩個八。 師兄:那一座的時候補坐第二印嘛,坐到半夜,我心裡很 清淨,外面的聲音呢都了了分明,坐坐的時候,她們下座了我沒下座,她們拿那個杯啊,一碰到地上,這時候我一震,就感覺到身心跟心都有點消失,後面我就想著。 上師:消融啦,身心消融,馬上又來個想。 師兄:我心裡就動了個念頭,就說是不是這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這個,我就想著是,我就肯定了這樣。 上師:不是,因為已經懷疑了,已經懷疑了。 師兄:當時是不懷疑的,我一下子肯定。 上師:已經懷疑了,你一動念就是懷疑,沒有徹底化掉。 師兄:還有第二次就是也是上座的時候,我在座上剛上座,剛想合十,就是那個時候,他敲那個,敲木魚,平時都沒有感覺聽到敲什麼,後面聽到他一敲蹦,我就感覺到也是像第一次一樣啊,就是那個心跟這個身就。 上師:又消融了。 師兄:不是消融,我是感覺到這個一念不生這個了了分明這個,我就想這個就是我們的佛性,那睡覺這兩次也是,也是有這種現象出現,馬上睡覺也是。 上師:你這個體會是沒錯,但是還是沒有承擔下來,還有邏輯概念在。因為你這個體會一蹦,還在體會,你看起心動念了,這落在邏輯概念上,就是平時總要找個東西來抓,這回有機會了,可以抓得到了。 師兄:哦,明白。 上師:明白啦。 師兄:就是明白自己要抓個什麼下東西,不是一下子就去承擔他。 上師:對,你要是能一下子承擔那是平時已經可以承當了,再借助這一下的力量更徹底啊。這個也是看書多原因啊,還有所知障在。 師兄:其實我沒看什麼書。 上師:其實這個是通病,你雖然是沒看什麼書,但是這句話,你記的很清楚。 師兄:這是冒出來的,打坐冒出來的,就利用這句話來去對照。 上師:作對照,作對照都是相似,相似不是相應。

99   886 一举一动都是神通妙用(2016)

問:那很多人都承當了很多次,認取了很多次,結果不還是那樣? 答:那你想怎麼樣?(眾笑) 問A:她說要有神通。 答:哦,神通。 問:不是,我意思就像上次…… 答:神通要站起來才能用,你站起來看看,站起來。 問:我還是坐著吧,個太矮了。 答:坐著也是神通,能坐能站這就是神通。 問:就像上次說的那樣…… 答:而且這個叫大神通。 問:就像上次說的,你說:說話的是誰啊?說話的是心**,我也知道是心**,我知道了又能怎樣呢? 答:對呀,這個我們以前有個師兄問過這個問題:“見性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就回他:“你可以不用嘛。”他說:“嗯。”我說:“你看你還在用它嘛。”(眾笑)你不能(不)用嘛,是吧?你說沒有用它,又有什麼用呢?那你不要用啊,你坐在那裡都是用,怎麼樣才不用呢?打死了才不用。(眾笑)所以一舉一動都是神通妙用,運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我們這喝水就是神通妙用,這都在用啊,這都是自性作用啊。見性就是起這個作用啊,知道,哦,你看我們天天都在用的,就是諸佛自性。 問:那豈不是人人都見性了? 答:那是啊,沒錯啊,佛經就這麼說的,每個人都沒有迷失,每個人都在自性當中。所謂迷失是迷失在境界上,迷失在執著上,迷失在顛倒上,這個叫迷失。是吧?迷失在境界,迷失在用。 問:呵呵呵。 答:這人又在耍神通了。(眾笑)那迷失在用上,怎麼迷失啊?迷失在用上,就是體現在貪嗔癡慢疑上,這就是迷失在作用上。所以貪得無厭,嗔恨心熾盛,處處疑神疑鬼的,我慢熾盛,而且是非常地執著,這個就是貪嗔癡慢疑的表現,迷失在用上。所以我們這個佛法開示大家、指導大家就是從去掉貪嗔癡慢疑,以慈悲喜舍來代替它。以承當來代替它,慈悲喜舍,承當,這就是把五毒的種子變成五種資糧。所以這五種資糧都能夠用得上,就是福慧雙修。福慧雙修進一步就是悲智雙運。 那我們這打坐的過程當中,我們說翻種子,大家發現妄念紛飛,這些妄念紛飛當中,主要體現出來的就是貪嗔癡慢疑的種子。所以這個人修得怎麼樣,你看他的表情就看得出來了,愁眉苦臉的,修得愁眉苦臉,貪嗔癡慢疑都寫照在臉上。如果他的修行翻出來的種子都是慈悲、歡喜、自信、自如,都是善心第一,表現出來的是歡喜,你看他這個人時時刻刻都是法喜充滿。所以是說這個修得怎麼樣,不用開口就知道,這座上座下都能夠體現出來。

100   887 一切了不可得(2016)

問:上師,我是不是特別笨啊? 答:是啊,你就笨在不敢承當上嘛,笨就笨在這裡嘛,沒別的啊。就笨在不敢承當,不敢認取。是吧?你了了常知的時候有沒有住著啊?有沒有住在觀照上啊?有沒有住在根塵脫落上啊?有沒有住在能所雙忘上啊?你一切不住了嘛,一切不住就對了嘛。有沒有住在煩惱上啊?我看是住在煩惱上了。你剛才說,我怎麼就這麼笨啊?這就是煩惱啊,是吧?你就住在煩惱上了。不是沒有住著,而是住了,住在煩惱上了。 問:那怎麼才能不住在煩惱上啊?發願,又是發願。 答:煩惱不可得,煩惱可得嗎?笨可得嗎?有什麼東西可得的啊?你說嘛,見性可不可得?那有什麼東西可得的? 問:“願”可得。 答:“願”可得是吧?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不求餘果”,得到什麼了? 問:不求餘果,還是上師上次說,佛不是最後還是剩“願”了嘛,就只剩“願”嘛。 答:對,願能夠讓你的觀照持續下去嘛,所以就是個“願”在。 問:那煩惱的時候就發願唄。 答:你有煩惱嗎?什麼煩惱? 問:剛才有,現在沒有了。 答:煩惱是無常相,煩惱即菩提嘛。因為有煩惱,所以才有佛可成。

101   888 一切事境都要透过去就是承当(2017)

師兄:上師,還想問一件事,像這種打開的話它以後會反反復複這樣是不是? 上師:啊。 師兄:像這種打開啊。 上師:打開? 師兄:它會反反復複地這樣子就有這麼一些。 上師:打開,什麼叫打開? 師兄:那我也不知道。 上師:你關掉過了嗎,你關掉了嗎? 師兄:這個,這個,哎呀。 上師:你也沒有關掉啊? 師兄:我也沒有刻意去關。 上師:啊,沒關,為什麼要打開呢? 上師:因為關了才打開嘛。 師兄:就好像它******* 上師:啊。 師兄:又一次砰一下打了一個** 師兄:然後好像又慢慢又往四面八方就把它今天會一點明天會一點今天會一點明天會一點,到後面全部散開了。那到那個時候就全部露出來了。 上師:哦,你那個是拆圍牆嘛,今天拆一點明天拆一點,總有一天把它拆完了,拆遷辦唄! 師兄:如果說是保護的話。 上師:這個說法是這樣的,佛法呢是究竟解脫,什麼叫究竟解脫呢,本來如是嘛,本自具足,本來圓成,本來就是圓成的,不會是通過修了之後才變圓。我們所認識的本來是時時刻刻都是大放光明,時刻都在打開當中,這個沒有什麼打開不打開之說。 師兄:本來不迷,從來不迷。 上師:本來不迷嘛。 師兄:也不是悟。 上師:我們就講翻種子,翻種子翻透了你就發現哎呀這些種子都是自性流露啊,那這就不存在什麼打開不打開啦,本自具足嘛!本來如是嘛! 師兄:就欠一個承當了。 上師:誒,就差個承當啊!這哥們終於悟道了啊!(眾笑) 師兄:瞎說瞎說。 上師:對,就是差一個承當,所以我們念念當承當。一切事境都要透過去就是承當,都不住,都要透過去,這就是承當。 師兄:啊,上師,什麼都不住。比如說在座上疼啊,喜悅啊,或者是各種都來了。 上師:來就來去就去。 師兄:啊,去就去,與我無關,了了靈知。 上師:對!我是知道的,知道痛不痛。 師兄:嗯,但是我*** 上師:知道本身痛不痛啊? 師兄:知道本身不痛。 上師:啊,知道本身不痛嘛,這個知道就是覺性啊,覺性是不痛的。 師兄:那痛就是,也是妄想。 上師:痛的是神經痛,不是覺性。 師兄:神經痛能知道神經痛是嗎? 上師:知道啊,痛就是神經嘛。 師兄:就是說能知道痛那個才是。 上師:知道本身不痛,你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知道上,放在覺性上,你就可以受而不受,雖然痛還在但是不受它。 師兄:所以在座上痛啊什麼境界**** 上師:這個就是定力嘛。 師兄:啊,這就能過去了。 上師:嗯,對吧,師兄,你就是這麼做的嘛! 師兄:全部是上師加持,真的,這個力量好大,就像在座上有一股力沖到心口沖到頭頂。*******很快。馬上突然要那個水要攻上來,一念之間就往外吐水了。 上師:你這個比喻得太多了,就這樣吧? 師父:好,感恩上師開示!

102   889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2017)

師兄:上師,有個事情。就是那天我發了個***,他問我,我不是發了你那個***給他,他就在上面你可以下次來打七,你可以問下上師那個,眾生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他就問這個問題。 上師:眾生皆有自性。 師兄:他是問眾生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 上師:他是不是把那個無情當成眾生? 師兄:我發過你蠻多視頻給他看。 上師:唵。 師兄:他也看過母音老人的。 上師:一切眾生皆有煩惱。有煩惱就有自性。有煩惱才是眾生,沒有煩惱不是眾生。 師兄:哦不在有無裡面,就皆有,是吧? 上師:嗯,皆有,對。他是有煩惱就是有情嘛!無情不叫眾生哪。你像我們所講的樹啊、花啊、草啊,無情啊, 師兄:老實講,他是問一切眾生是有自性還是我無,就是講一切皆有自性。 上師:一切眾生皆有自性。 師兄:哦,這樣啊!倒滿、倒滿,嘿嘿! 師兄:有一個問題我不知道問得對不對?我記得好像看過一篇什麼樣的文章,我記不起來了。他說,普賢菩薩不僅要普度無情,而不僅要普度有情,而且要普度無情,他這種說法對嗎? 上師:你要記住這兩句話。有說皆是方便。你看他對誰說的。還有一個,有說皆無實意。這是楞嚴經上的一句話。你說對還是不對? 師兄:您剛才解釋第一句話,好像我能聽懂,方便,就說,我能聽懂。 上師:看對誰說的。 師兄:那這個實意怎麼理解? 上師:實意就是沒有具體的意義,就是無實意。跟第一句話是一樣的,皆是方便。因為諸佛菩薩所說皆是破除眾生的疑惑,斷除他的妄念,這就是方便。所以不落在對還是不對上,知道吧,不要落在對還是不對上,因為對不對是分別。你落在這方便,心生煩惱了。那是你不對,不是佛菩薩不對。所以有一句話叫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同圓種智是什麼意思啊? 師兄:怎麼說呢?有時候有點靈感就理解,有時候時間久了又忘記了。 上師:我們現在不講靈感,我們就講實在。你這個是有情吧,這個是無情吧, 師兄:嗯,是的。 上師:有情無情都是你的作用。 師兄:好像我們理解的差一點,好像都是共業的一種反應哪。 上師:都是你的作用。你看你需要穿它嘛,就穿嘛。 上師:這就是同圓種智嘛。你看這個也是無情,噢,他手這麼一直拿著,肯定是有用嘛。 師兄:有情,哈哈。 師兄:理解是理解,可能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 上師:不要用理解,用體會。這個衣服是無情的,穿在身上舒服不?暖和不? 師兄:是。 上師:啊,實用不? 師兄:是的。 上師:對,你看這就是同圓種智嘛。 師兄:這樣應該能記住了。 上師:應該記住。呵呵呵。要不然你穿鞋也白穿了。

103   890 有疑就是认取的程度不够(2016)

問:上師,就是在觀照認取過後還有疑問有時候,怎麼辦? 答:有疑問就提嘛。 問:就是自己不相信啊。 答:不相信,那你就認取的程度不夠嘛,還在尋找。

104   891 真正的修证不存在人我对立(2015)

問:上師,這個座上和座下,其實就是讓這個覺體現出來,所以這樣座上座下它就很自然,就能夠連成一體。 答:嗯,對,覺不曾迷失。 問:對,就不會成兩段,關鍵是要認取才用。 答:怎麼認取啊? 問:就是不住,一切境界不住,自然就承當出來。 答:怎麼不住啊? 問:就這樣,就可以。 答:就這樣,這樣是哪樣啊? 問:就很自然的一切,這個呈現就可以了。 答:很自然的,我沒看出很自然,我看你是很作意,你有沒有作意啊? 問:作意並不可怕呀。 答:哦,作意不可怕,那流浪呢? 問:作意,你知道的話,就沒有問題。 答:流浪呢,流浪可怕嗎? 問:流浪你知道就可以啊。 答:哦,知道也就可以了? 問:關鍵知道,知道不執著它就可以。 答:哦,不執著它,不執著流浪,那滿大街沒有一個人執著流浪的。對吧?滿大街,誰執著流浪啊,都在流浪都不執著。 問: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流浪啊? 答:知道,都知道自己在流浪啊。 問:不知道。 答:是你認為他們不知道,他是知道自己在流浪,但是還要繼續流浪。 問:他沒有認取自己這個不動的本性。 答:你認取了嗎? 問:我認取啊。 答:你是怎麼認取的? 問:自己通過這個打坐的話,就能體會到有一個,不動的。 答:啥東西不動?我看你一直在動。 問:這個不影響它呀。 答:啥東西不影響? 問:你怎麼都不會影響它。 答:什麼東西不影響,又影響什麼東西了? 問:什麼都影響不了它。 答:你這不是在繞口令嗎?繞來繞去。 問:這個能知的,這個不受任何境界影響的。 答:這又在背書。 問:不是啊,當下可以體會啊。 答:怎麼體會啊? 問:比如您說的我就知道,能聽到。 答:怎麼知道?誰不知道啊? 問:都知道。 答:那有差別嗎? 問:這個是沒差別的。 答:沒差別,那哪來大街上人都不知道在流浪啊? 問:他是跟著境界,他沒有認取這個覺性。 答:那是你認為,你認為他沒有認取覺性,你認取了沒有? 問:我當然認取了。 答:你要認取了你就不會說別人沒認取。 問:他也是覺性在流露。 答:你在這個境相上起了分別,哦,他們在流浪,我是認取了,這不是分別嗎? 問:對,還有分別。 答:是吧?你都有這個分別在,你說你沒作意?沒作意如何會起分別? 問:噢。 答:是吧?所以說你就說,我是開悟的,他沒有開悟,那一看他們都沒有開悟,這不是分別嗎? 問:這就是分別。 答:所以說,我們看做功夫啥,對一切毫無分別,一切事境皆無分別,而不是得少為足,只知道自己做功夫,那有什麼用呢?沒有用,自了都了不了,所以呢,無濟於事。所以誰是大德?人人都是大德,滿大街都是大德,你哪裡知道,哪個不是古佛再來呀,你能看的出來嗎?比如說,哎呀,滿大街人都在流浪,你哪裡知道,這裡面哪一個是古佛再來啊,他掛著牌嗎?我是古佛再來? 問:嗯,還是有分別。 答:所以說:覺,是遍覺;觀,也是遍觀。 問:嗯。 答:所以你看,我們《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一開頭:“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什麼叫遍觀呢? 問:沒有分別的。 答:對呀,一絲毫分別都沒有。 問:嗯。 答:這就是體現出你的修證,所以它不存在人我對立,所以說佛與眾生同圓種智——佛、眾生與我,三無差別。所以在這個修行上,不存在意識上的分別。因為有意識上的分別,就存在貢高我慢,存在貪嗔癡,存在慢疑,貪嗔癡慢疑,是吧?所以修行,自古以來就沒有高高在上的,你越是精進,越是謙卑,頭越放得更低。為什麼頭要放的低?謙虛,頭放低了,也是承當,低頭承當,所以從來沒有認為別人比我們差,不能這麼說。 問:嗯,感恩上師。 答:你要讀過經的就知道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度眾生現一切相,甚至到畜生道裡面,現畜生相。佛的化身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說這道場的老鼠跑來跑去,你要好生照顧它呀,你哪裡知道這裡面哪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啊?有沒有道理,咱們這佛經讀哪去了? 問:是的。 答:這都是體現出平等性啊。 問A:其實,個個都是毗盧遮那的化身。 答:嗯,是啊,哪個都是佛菩薩的化身,所以都要恭敬,都要善待,這都是平等的。所以在言行舉止上,都能夠突出我們自己的修證。 問:一不小心就露出尾巴。 答:有尾巴嗎?露來我們看一看? 問:這也了不可得。 答:我沒看到你有尾巴。 問:方便說嘛。 答:你只是露了一點虛空而已嘛。 問:虛空了了。

105   892 知见正是助缘(2017)

師兄:其實很多時候師兄提出境界,那上師給你答只是讓你安心嘛對吧,讓你安心下來呢讓你不住,不住就超越了嘛。(那反正是都想弄個明白才不住,是不是啊?)對,你要不弄明白,你心不安呢那,在那倒騰啊,在那思量啊,在那判斷比較啊,你心不安怎麼承當呢?怎麼清淨呢?其實我覺得上師開示就是這個作用啊,當下給化解開,對(知道了,明白了,哦原來才知道、哦原來是這樣子,不明白時肯定…)其實上師您那天說的一句話,一切現象都是正常的,就是不管出現什麼都正常,你承當它嘛。 上師:都是種子翻騰。 師兄:對,都是種子嘛。 上師:最後翻出個最大的種子來哈,諸佛之心哦。 師兄:剛開始只是知道這個道理。 師兄:上師,他那個知見正了,就是說見到了,你肯定座上是出現了能所雙忘,(沒關係)沒關係? 上師:嗯,幫助你能所雙忘。 師兄:他是個助緣 上師:對,它會加快,知見正也很重要,所以不要在這個是否見性這個問題上去做停留,不要停留在這裡,還要超越他,不迷就是見性,證到自己從來不迷,這就是開悟嘛。是吧?迷過嘛?自性不迷。從小都是清淨流露,都是在關照當中,哪一個沒關照啊?從小,有多小,我問你這個從小有多小? 師兄:從小啊? 上師:從小有多小? 師兄:沒有大小嘛。 上師:從小嘛,從小都在關照,有多小?啊?有一個答案還是要說的,娘未生時。娘未生時本已具足。娘未生時在做什麼活啊? 師兄:呼吸、然後一直在說話…哈哈哈。關照哈,自然關照,有一句話叫入胎未生嘛。 上師:初次為人。 師兄:嗯,初次為人。 上師:達摩祖師是從初次為人開始講的。 師兄:達摩祖師? 上師:達摩祖師。 師兄:哦 上師:異見王問他嘛,我有佛性嘛?達摩回他嘛,人人皆有嘛,與我有作用嗎?王說要用就有用嘛,王說不用就沒用。這異見王又問他,那既然這個自性有、本性有作用,作用在哪裡呀?我怎麼沒看到啊?達摩祖師就開示他嘛,在眼能看,在耳能夠聽聞,在鼻子能夠呼吸,在嘴巴能言說,在身體能夠觸覺,在手能抓捏,在大腦可以意識,在腳能奔足,這異見王也是大根器人啊,言下大悟。你說他這個悟是悟什麼?不是悟知見是悟什麼?他難道聽到了他馬上就桶底脫落了嗎? 師兄:爆炸了,我聽到爆炸了哈哈… 上師:是吧,所以他這個言下大悟就是知見上的,知見上悟嘛,是吧。 師兄:也是相當於一個認取哈。 上師:哎,就是認取嘛,哦這個就是自性,一看這個就是認取。 師兄:認取就是承當。 上師:所以這個承當也很重要啊。所以禪宗說:貴在承當啊。 師兄:沒錯沒錯,貴在承當。 上師:你如果承當不了,那你這個修行沒有意義啊。所以,貴在承當嘛。 師兄:這承當還必須有上師的幫助啊。(這個認取從來都是上師支持的呀,不可能自己…) 上師:你這個話說的奇怪啊,你不是自己承當的我還替你承當嘛?哈哈… 師兄:這個是兩方面的,一個上師指示指導,自己承當,兩方面缺一不可,這叫心心相印嘛。是的,上師幫你肯定自己,不一樣。 上師:我時刻都在幫助你,你時刻都在懷疑,哈哈… 師兄:他在承當自己的懷疑。 上師:我們是這樣啊,你承當不了的我時時刻刻都在幫你承當,鼓勵你承當,你一旦承當下來了時時刻刻都在否認,為什麼?讓你不要住在上面,要超越。 師兄:一直在鼓勵。 上師:要超越,啊,承當的同時還要再超越。 師兄:其實作為一個善知識啊,它的妙就妙在這裡哈,作用就起在這裡。 上師:所以知識不斷的否認你的那個腳跟會越走越穩,因為你不再會停留了嘛,還要再往上。 師兄:今天晚上很精彩哈。太精彩了。

106   893 直取根本,不攀枝末(2015)

答:六識、七識只是講座的時候略提一下,實際上做功夫的時候就根本不用提它。 問:哦。 答:直取真如,直取真實,是吧,你去管枝末幹嘛?枝末不是目的呀,所以我們明確的目的是在根本上的。 問:那是因為很多人都不能夠直取,所以才會繞彎,然後就…… 答:不要繞,繞是說法,你可以說,把它說出來是什麼,哪種表現是它的表現,這你可以說,我們可以說啊,但是不是奔這個來作目的。你要說停留在那裡的話,那時間就漫長了。所以叫直取根本,不攀枝末。

107   894 直指见性和打开本来是一回事(2016)

問:再一個上師,這個直指見性跟這個打開本來,這兩個是? 答:一回事啊。 問:一回事吧? 答:嗯。 問:哦,我以為直指見性了,你明白了,你見性了,你還要再來個打開本來?這個概念,我…… 答:本來有關上嗎?有沒有關上?你不是了了常知嗎? 問:是的。 答:不著見聞了,這能關上嗎? 問:這些名詞我搞懂了,都明白了。就是這些名詞。 答:名詞就是我們真心世界的寫照嘛。 問A:我好像完全糊塗了,這麼一聽。 答:你是怎麼糊塗的啊? 問A:越聽越傻了。 答:哦,傻了,不住了。

108   895 转念就是破无明(2017)

銓心師:上師,我座上是空靈不住的,但是那個咒清清楚楚,每個咒每個咒每一句每一句都很清楚,但是自己就像一個旁觀者,根本就沒有黏上去,這也是? 上師:嗯,這也是觀照。 銓心師:它跟座下也是一樣的,他也是屬於化空哦? 上師:就是不黏著嘛,不黏著的力量是座上培養出來的。 銓心師:它跟座上座下是一體的。 上師:嗯,這是境界相應嘛。 銓心師:但是有時候還是有其他的很微細的種子出來。 上師:微細流注肯定都有嘛,時時刻刻都有。 銓心師:有時候知道是什麼東西有時候不知道。 上師:微細流注再微細一些就是念念清淨,念念不住。所以說這個妄念息下正是正念現前,所謂正念呢就是無分別念,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郎朗自照,這個就是正念也就是自覺。 銓心師:那個涅槃寂靜沒有妄念也是這個意思吧? 上師:嗯。不要落在概念上哦,這個意思那個意思都是概念。 銓心師:對。 本明師:那上師那個***曾提到過練心要練機,要洞明因果之理,這個因果的話有世間因果有出世間因果,這是不是世間法也不妨甚至外道也有時候也不妨一學一用啊?如何才能去洞明因果之理呢? 上師:啊? 本明師:如何才能去洞明因果之理呢? 上師:洞什麼? 本明師:洞明因果之理。 上師:哦,洞明是吧?不住就是洞明。不住不隨自然洞明。好比我們說這幾天好多師兄呢這個打坐,座上呢出現了我們所講的這個無明,念念無明,他不止是一念無明,念念皆無明,那無明就像個鐵圍山一樣,黑漆桶一樣,深不可測,那無明體現出來之後呢,做啥都沒意義沒意思,不知道為什麼要來這裡,你要說他這個有煩惱嗎?沒有。有歡喜嗎?也沒有。有難受嗎?也沒有。一切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詞彙到了這裡都沒了,就是一種空靈無住的感受,所以這個叫無明核子,能夠看破它就叫無明殼子,看不破的話呢就叫無明核子,很頑固,它會反反復復。 銓心師:上師,破除了這個無明核子以後他就是非常輕安,非常的輕盈,非常的朗照一切,所有的咒啊念都是清清朗朗的,而且是非常的喜悅也非常的輕安。 上師:你說的這些還是相,如果這些相這些鏡相你還喜歡的話呢,又會回到無明。 銓心師:它是自然而然的呀,不存在喜歡不喜歡啦。 上師:自然而然的話就不會這麼描述了,他就不會再加一個非常非常非常,你加這些非常非常上去了,還是黏上去了,黏上去很容易又回到無明中。所以說旁觀它,觀察它,無明現前了也不討厭它,你不要討厭它怎麼說呢?還要學會享受它,因為它只不過就是一個境界,討厭它是沒有意義的,討厭它只能夠妄生煩惱,所以這個無明生起了,怎麼辦?我們同樣也要承當它,也要能接受它,同時也不住它,既能夠承當它也可以不住它,不住它呢當下就是轉念,一轉念無明就給破掉了。所以不住就是轉念,無明就是一個空洞無昧的境相,空也不可得,這就是轉念。所以說這個空也不得的同時呢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念現前,正覺現前,自性現前,自性一現前就是像他剛才所講的洞明一切,就是絕破無明,洞明一切,了了常知,朗朗自照。 銓心師:是的,只要有一念輕安歡喜,那一念就成了無明瞭,馬上就…. 上師:黏上去就是無明,不黏上去他就輕安歡喜,他會法喜充滿。法喜充滿我們不加以更深的描述,就是用法喜充滿,你用平平常常,還一個清清淨淨,平常也了不可得,清淨也了不可得,同樣歡喜也了不可得,這就是正受用時不做受用想,這就是即用即舍,即用即離,毫無粘著,這就是我們禪宗所講的轉身處便是了手處,轉身就是了手。 心地師兄:上師您講的這個看破了這個無明核子它就是無明殼子,無明殼子的體現它又是什麼呢? 上師:就像蛋殼一樣破掉了,豁然開朗,便能朗照四方。 心地師兄:那個殼子也不可得呀。 上師:呃,是啊,變成妙用了。 師兄:上師那個轉念是不是也是一種觀照? 上師:噢,觀照就是讓你培養轉念的 力量。 師兄:然後轉完轉念以後就是不住它對嗎? 上師:哎,所以說觀照也不可得嘛。 銓心師:是大智若愚,就這樣哦,就像個傻子,呵呵。

109   896 转平常心为欢喜(2017)

師兄5:上師我把他那個問題換一個問法,這個知和識的區別是什麼?我們經常說知、知道,也經常說識,它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上師:這個用語有古今用法不一樣,古人名識古人喜歡用識,為什麼說古人喜歡用識呢?它是方圓變化。知是北方的方言,識是南方的方言,你像那個閩南話、海南話、潮汕話還有客家話這南它這現在是屬於南方的用語,但是在古代說它是中原的普通話。像我們有時候說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啊?這個就是古代的普通話就這麼說的,那你看現在好多人就指著某一個人的名字問你知道他不?這是現代人用語,所以知和識在這裡他是沒有分別的用語是一樣的。但是在這個我們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這兩個字他在功用上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說到識,識是粘著在上面的叫識。知有時候也帶有粘著它帶粘著它就是識了,它如果不帶粘著的話就是知,帶粘著的知叫知道這是帶有粘著的,不帶粘著叫覺知,所以這個知字知在一字智者大師就說了知這一字重要之門,也是重二之門。 師兄15:為什麼是重二之門? 師兄8:粘上去了。 師兄9:粘著。 上師:粘著,粘著就是重二。 師兄3:這個識有識別,只要有識別有分別它就會粘著。 上師:識用到第八識上它就是中性,第八識它可以說是無明無始無明,也可以轉成智慧所以我們是轉識成智,就是轉第八識為根本智,這也叫轉識成智。所以無明一轉念就是佛性功用就在這裡,所以出現無明瞭好事。禪宗說疑根出來了,疑情出來了,這時候轉身就能夠了手,所以這就是個轉識成智就在這一點上,轉第八識為根本智。所以在一念無明的情況下體現的最清晰的是什麼呢?平常心,很平常的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住,什麼都了不可得,平常心。接下來要說平常心是道,你不要錯過了,這平常一轉念就是歡喜啊,你不要錯過它。平常怎麼轉成歡喜啊,了了常知就是歡喜所以念念平常的時候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歡喜心油然而生,這叫法喜,所說平常心是道。 師兄16:上師在座上體會到這個這種平淡歡喜,就是什麼都不粘著都不住著,然後又…… 上師:相似的,座上是相似的,我們講座下。 師兄16:座下能體會的到嗎? 上師:我知道啊座上有咒在嗎,有手印在有佛菩薩的七分加持在這個是很容易的,所以座上出現輕安也有,但是座下出現輕安力量就很大了。 師兄16:那用就是要怎麼用? 上師:座下出現輕安沒有?座下? 師兄16:******(聽不清) 上師:很短暫的,座下比較長?座上比較長?座下比較短暫,所以功夫如何主要看座下不是看座上。座上有七分佛力的加持,那座下呢座下就靠你的三分自力,你要不用就是錯過。 師兄15:上師老是說這個用有時候聽這個發願呢也是用。 上師:哎,沒錯啊。 師兄15:有時候發願也發就…… 上師:發願也是用啊。 師兄15:有時候發了就變成口頭禪了。 上師:口頭禪也是用啊。 師兄15:也是用啊。 上師:好過你不用啊,好過你連口頭禪都沒有啊,只管隨妄念去啊是吧。 師兄15:剛才我******(聽不清) 上師:所以你看她這口頭禪了別小看口頭禪。 師兄15:******(聽不清) 上師:你看這也是願力啊,願力不一定是那一句才是願力啊,好多句都是願力一轉念都是願力。 師兄5:平常口頭禪關鍵的時候就是轉念就是。 師兄15:******(聽不清) 上師:下筆如刀啊,嗯哈哈。(眾笑)

110   897 自性和一切都是同体的(2017)

師兄:上師,我想說就是我看書上說的無明殼子這些,也就是過去的事吧,過去心不可得。 上師:過去心不可得。 師兄:我覺得曾經出現過這種,以前我在。 上師:阿彌陀佛,你看又粘上去了,一粘上去就已經把身心消融給忘失了,這就叫著相,不要著相,過去心不可得。 師兄:這樣子怎樣去突破這個? 上師:你身心消融不是突破了嘛。 師兄:就說在用功上啊更進一步。 上師:是啊,身心消融,身心消融是不是一切不住啊。 師兄:是啊。 上師:那你就一切不住就行了,還要來個怎麼去做,那這不是又住上去了,如來自性你有沒有啊, 師兄:有啊。 上師:有在哪裡啊,拿出來看看。 師兄:有,就是無形無相。 上師:這又是概念了。總是在概念上,誰不知道無形無相,無形無相也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啊。 師兄:上師,山河大地有沒有自性啊? 上師:有。 師兄:有自性,那比如石頭呢? 上師:有。 師兄:怎麼顯示它自性?怎麼顯示出那個石頭有自性? 上師:你知道它是石頭,它就有自性。 師兄:哦,知道它是石頭就有自性。 上師:對,你知道它是什麼它就有自性。它跟我們人是一體的。 師兄:就是說,我們的自性也和它自性是一樣的。 上師:一體的,一體的,那你不能夠說它自己存在自性。一體的,山河大地與我們是一體的,所以我們的自性反應到它身上,反應到它那裡,所以說你知道它是石頭,它就有自性。 師兄:我知道它是水,那就有自性。 上師:對。 師兄: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自性在哪裡? 上師:你試試看一口氣不來。試試看嘛,哪用這個動作。 師兄:那用什麼動作?憋氣。 上師:一口氣不來,自性在不在? 師兄:還沒死的時候。 上師:自性不死,自性哪裡會死的,自性是不死的。 師兄:我知道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上師:你是說一口氣不來了,這個肉體上還有沒有自性是哇? 師兄:對對,我的意思是這樣。 上師:自性是不生滅的。身體會消失,自性不會消失,因為身體是四大和合嘛。 師兄:那意思我就說我的身體是沒有自性的,可以這樣說嗎? 上師:沒有嗎?沒有來打一棍。剛才不告訴你嘛,一切跟自性都是同體的,地水風火空跟自性都是一體的,所謂的消失是你這個人的形象會消失,四大也不會消失,四大也是種性啊,它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它也不會消失,它各種形成都是因緣和合。這個因緣是什麼東西在作用啊,自性在作用,所以你所講的一切都是自性在作用,你看這個它怎麼來的,它自己會形成嗎?它會形成這個東西嗎,那是誰把它弄成這個樣啊?它的緣起就是人把它合成這樣的。對啊,那不是自性作用嘛,人本沒有這個東西的,所以說它是四大和合成的。那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它自己會造房子嗎? 師兄:但是它是緣起的吧,不是說緣起。 上師:它房子會不會造房子? 師兄:不會啊。 上師:所以叫無情,它是無情,無情有沒有自性啊?無情自性是人為的,人賦予它的,什麼東西有自性你知道嗎? 師兄:什麼東西有自性啊? 上師:眾生,眾生皆有自性,那無情是不是眾生啊,無情不是。無情就叫無情,眾生是什麼?有煩惱名為眾生。那無情有煩惱嗎?所以說它不能夠稱為眾生,它若有煩惱它就是眾生。所以說無情有自性是要用它的人,眾生賦予它的自性,而不是說它本有自性。 師兄:上師這無情我們起用它的時候那肯定有自性了,不起用他的時候那肯定沒有自性了。 上師:對。所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就是我們要去啟用他,他就同圓種智,所以你看這個手機它本來是無情的,那它可以唱歌,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的作用,那它可以唱歌,它也可以講經,是哇,你把元音上師的講經錄進去了,放出來聽聽,哎,你的手機在講經啊,這就同圓種智嘛,你可以起用它,它就是同圓種智。所以你前面問的,石頭有沒有自性啊,石頭有自性,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它是石頭,這就是起用嘛。 師兄:就是起用了它就變成是有。 上師:那起用不就有了嘛,你看手機有沒有自性啊,拿起來就有了嘛,你那個紙張有沒有自性啊? 師兄:拿起來就有。 上師:是哇,你看你那個紙張還在講經呢。 師兄:那我們怎麼樣直接見到自性啊? 上師:你能不能不見自性啊?能不能不見自性? 師兄:自性是無相的。 上師:啊,是啊。 師兄:那我要直接見到他,我…… 上師:自性是無相,有相的東西就沒有自性了嗎?你這個把這個有相和無相分別啦,分開了,那是無相無不相啊,是哇,你懂嗎,無相無不相,所見的一切都是自性,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自性,你能不能不見? 你把眼睛閉上,眼睛閉上就不見了嘛,你看我們說眼睛閉上就看不到了嘛,看不到還有個看在,這也是自性啊。所以我說你能不能不見自性啊,就這個意思。看不看都是自性,見不見都是自性,所以這就叫見性。 師兄:意思是我們人所見的所聽的。 上師:見聞覺知,都是自性的流露。 師兄:都是自性的流露。 師兄:你第一步首先是接受它,不要去思考它,上師說的你直接接受。 上師:她做不到,她總要拿個明白不明白來做擋箭牌。我不明白。這一下子就擋住了。我不明白。 師兄:越粘著越粘著就出不來**。 上師:所以講下去石頭都有自性了,你還沒自性。石頭都聽明白了,你還沒聽明白。 師兄:明白了。 上師:那這個還得要深究一番噢。 師兄:直接認取直接承當哦。 師兄:記得以前我來見上師不久我就問上師什麼是見性,上師說見就是性,我啊,一下子。 上師:豁然開朗。 師兄:對,就根本沒那麼多的疑。打完了以後,就感覺到能看到東西多麼好,能聽到東西多麼好啊,能走路多麼好啊,一切覺得都是那麼好,沒有那麼多疑,若沒有自性怎麼能見呢,怎麼能聞呢。 上師:尤隔萬重山。是啊叫心智慧也沒開智慧啊。眾笑。 上師:你總是在勇往直前嘛,所以就叫心策嘛。 師兄:我感覺到有點迷霧啦。 上師:你就差一步返光回照嘛,所以你一直都是勇往直前,就不會返光回照,所以叫心策嘛。 師兄:返光回照又落思維了。 上師:哎喲,你看,你那不叫返光回照,你叫回頭一笑。 師兄:哎這樣說更明白了。就是,**,見就是性,有那麼複雜嗎?搞得太複雜。 上師:對啊,見個性都要那麼緊張。哎呀不講了越講越緊張。 師兄:感恩上師。

111   898 自性时刻都在现前(2017)

問:上師,師兄說的這個問題我也有出現過,我也知道那是…… 答:我看你現在就是一團光啊。 問:因為我想問的一個問題,就說如果有這種現象當然不去執著最好,但是又怕會不會錯過什麼這樣子,消息啊什麼的。 答:哦,消息啊,沒有消息,消息總是在不經意中出現的,你能夠理解到的,能夠執著到的都不是消息,在不經意中發生的消息你會莫名其妙,你會說“莫名其妙,不可思議”。如果說你還能夠理解的,還能夠意識去體現,都不是消息,因為我們所講的消息是無求的,你有意識,要用意識去作意,去把握個什麼這都是求,所以一切無求我們這個道真常才會出現,所以說一切無求道真常。那麼我們說這個自性流露是不是要到某個時節因緣它才流露啊?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流露,但是我們不知道,不知道這是自性流露,因為我們總要在境界上面去認可它,沒有境界的自性流露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錯過。 問A:師父這個有念是不是代表生滅? 答:對,這就是生滅相。 問A:有念就……那我們活著這個當下是不是這一念中? 答:你有個是不是在就不是,還落在分別上。它是絕對的,沒有分別的存在,沒有一絲毫的粘著,這是直心的肯定,所以說直心道場,真心直說,它不會停留在分別上,你想抓它尾巴抓不到,它沒有意識的,哪裡會有尾巴。你要去體會它很簡單:我們說的一切放下,不要去作意,不要起分別,不要去猜測什麼,一切放下。大家可以去體會,一切放下,你的呼吸是很自然的,這個呼吸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紛飛,本來就是清淨的,因為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紛飛,這就是清淨,自然而然的清淨,這就是觀照。 問:也是不生不滅的。 答:嗯,它沒有生滅相啊,從始至終它都沒有變化過,也沒有粘著過什麼,沒有停留在意識上,這就是自然觀照,這就是見性。所以我們說這個自性時刻都在流露,沒有任何境界。 問:它沒有境界也不像石頭一樣什麼也不懂,就這樣…… 答:啊,時刻都在作用,但是又沒有粘著在任何相上,任何境界上,連清淨都不可得。所以我們自性時刻都在現前,用不用力啊?用不用說“哎呀我這觀照不得力啊”?還需不需要力量啊? 問:自然的。 答:所以我們祖師說:“寂照照寂,切忌用力。”這自性流露是不需要用力的,你要用分別意識去明白它就要用力了,那你這個明白知道就是一個執著了。所以我們的前提一切放下,全體放下,你再去體會它,又回歸到自性當中了,所以說大道至簡至易就是這個道理,很平常。 問:我們打坐就是為了把這個…… 答:培養定力啊,翻種子啊,把你心中的雜亂種子翻掉,流露出來的就是清淨本來啊,它跟我們打坐是相應的。 問:他沒講打多長時間,這個因人而異的? 答:是啊,你有多長時間的打坐,你就會有多長時間的自然觀照,所以為啥要打長坐啊?我們歷代祖師都說,這座下的功夫要透過一切事境,你座上都透不過,座下怎麼能透得過去啊?所以印心宗就是一個打坐的法,不打坐你就沒辦法在座下透過去。座上也要透,座下也要透,這就座上座下打成一片,全透了。 問B:上師我想問一下,有的時候在開車上班的時候,在路上啊,就突然就覺得空掉了,那種空不是沒有自己那種空啊,就是這個思維不會去作意,不會去想任何東西,包括日常上班也會這樣子,上班上班,我現在上班感覺都不想上了,老是不想去思維太多的事情,我覺得這樣太累了。 答:對,沒錯(眾師兄笑)。你這個空掉很好嘛,以後你不要落在明白上。 問B:但是我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子? 答:我也不理解,我也不理解。(眾師兄笑) 問C:要去體會那種不思維。 問B:我就不想去思維。 問C:關鍵能真正體會到了就好了。 答:你不想去思維,但是你想去理解,理解還是思維。 問C:她這種不想是作意。 問B:是作意的我知道,就是懶得去想。 答:懶得去想還是去想了,我懶得理你啊,實際上說了已經在理了,(眾師兄笑)是吧? 問C:是。

112   899 座上座下都体现功夫(2017)

問:上師您講明心本空, 見性本有,這個見性本有,是不偏廢一切相嗎? 答:不偏。因為是前提是心空不住。心空不住,就不會有偏,心空不住,就是性的流露啊,它是一體的。我們所講這個“有”表現在哪?表現在空上,空有皆不住。 問:也表現在一切啟用上,一切用也不住。 答:是的。這就叫即用即空,啊,即用即空。即用就是有,即空就是,你看有也不住,空也不住啊,還是一樣的,即用即有。 問:那上師說打打坐即是做事,做事即是打坐,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答:對,就是這個意思。今晚就是來給你解惑的嘛。 問:哦,阿彌陀佛,感恩上師。 問:上師您講的做事也是打坐,其實呢就是跟您剛才開示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證,都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答:對。 問:就是您之前所說的,要自己肯定自己。 答:對,承擔自己,肯定自己。 問:這個肯定,並不僅僅是在座上的脫落、見性、清淨,它也體現在座下的一切承擔? 答:見性是在一切處的,不是只是在座上見性。座上、座下,都是如此。心空不住,無上清淨。這個無上清淨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做演說的,它是絕對的清淨。不管任何事相現前了,依然是如此,所以叫做一心不亂。也叫做淨念相續,跟佛經上所講的是完全一致的。 問:如果我們師兄們不敢肯定自己,不肯肯定自己。 答:那就打長坐。心念耳聞。所以我們檢驗自己這座下的功夫怎麼樣,就能夠對應到座上如何。我們現在所講的一切都是大家本具的,大家自性當中本來就具足的。所以我們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講的東西也是大家本具的,不是學來的。這個用不著每天做幾份計畫讓大家去學。沒有這個必要。大家就通過打坐,就完全可以把它示現出來,流露出來。所以我們說這個八識田裡面的種子,百千萬億劫以來的修行都在裡面,歷代祖師的修證也在裡面。我們只要通過心念耳聞把微細流注完全打開,就能夠表現出來了。

113   900 座上座下境界相应(2016)

問:上師,他如果座上一進入狀態,他就是身心化空,他在這個座上,他這算是最高境界嗎? 答:嗯,座上座下要體現出來,要相應。 問:嗯,座下就是當你就是行住坐臥,還是很忙的時間,就是一提起來,然後那個身心放下,了了覺知,不著見聞,像這個狀態當下不就身心空掉了,是吧? 答:哦,是。 問:就這個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慢慢地練習,是嗎? 答:嗯,對。這是最高境界,你要承當啊。 問:噢,我承當,我知道了。

114   901 座下观照不要怕境界(2017)

師兄:上師,我想問一下,現在打坐的時候,上座一切放下,死心塌地,然後就覺得這個座,座上不管遇到怎樣的境,然後心念耳聞,很簡單,然後就化了,就過了,也可以做到座上一切不住,很多境相就過了,很輕鬆,但是在座下,座上座下一致,就發現這個座上然後用到座下的時候還是難。 上師:嗯? 師兄:用到座下的時候還是難。 上師:難,你作意了吧,作意就難啊。 師兄:座下遇事,然後遇到境界,心還是容易被轉。 上師:哦,怎麼個轉法? 師兄:跟著情緒跑唄。 上師:跟著事情跑是吧? 師兄:啊。 上師:那是啊,那你要做事啊,那做完事之後呢?做完事之後還有沒有住在上面啊? 師兄:不住,做完事情不住,我想說的是當下,就是情緒來的那個當下。 上師:那你要做事啊,你不可能不做事啊,做事也正是用。 師兄:在那個時候,情緒起的時候怎麼發願?都化不開。 上師:情緒啊,還有情緒啊。 師兄:嗯,也就是說在這次來之前。。。 上師:那你那個情緒是故意要發情緒的還是自然而然的? 師兄:自然而然的,**是被壓念了以後然後爆發的,就是來之前被他們拉去化驗,去做各種檢查。 上師:然後就有情緒。 師兄:是,為了安媽媽心,然後就只好陪著媽媽去,做各種各樣的檢查。 上師:檢查就檢查嘛,有啥好生氣的。 師兄:****,我怎麼發願都轉不了,然後這氣最後還是發出來了,很慚愧,在那個過程中其實也不能說都沒有覺照的,但是就還是被這個情緒。。。 上師:你是住這個覺照上,怕境界,住在覺照上,怕境界,討厭境界,所以稍微有境界你就受不了。 師兄:是不是坐的不夠長。 上師:這是分別心,分別心,不是坐的不夠,起分別了那肯定要煩惱嘛。

115   902 关于“见性了有什么用”的探讨(2018)

問:蔡老師,我想問個問題,有一個公案不是,那個父母未生時…… 答:娘未生時。“娘未生時”怎麼樣? 問:娘未生時,哪個是你的本來面?是這麼說的吧? 答:是,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娘未生時,不是父母未生時,“娘未生時”是什麼意思啊? 問:娘未生時,就是沒有生的時候,你的本來面目…… 答:是誰沒有生啊?是娘沒有生,還是你沒有生? 問:是我沒有生,不是娘沒有生。 答:那就“娘未生我時”。 問:娘未生我時,我還沒出生的時候。 答:那就叫娘未生我時,不是娘未生時。 問:看電腦元音老人講這個公案,他說這個扯太遠了,就看那個一念未生時,他就這麼說的。 答:你看了沒有啊? 問:我看過、試過。 答:一念未生時是什麼? 問:什麼也沒有。 答:什麼也沒有啊? 問:嗯。 答:那怎麼會有你坐在這裡呢?你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嗎?那怎麼會有你坐在這裡呢? 問:我因為有問題才來。 答:你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嗎? 問:我坐在這裡…… 答:那你怎麼會跑來這裡坐了呢?那你怎麼會存在呢? 問:這坨一百多斤肉。 答:對啊,那怎麼會存在呢?你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嗎? 問:我只是看到這個而已。什麼也沒有,這我也沒有嘛,是吧? 答:你也沒有才對,那你怎麼會在這裡呢? 問:怎麼會在這裡啊? 答:對呀,你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嗎?那你是有還是沒有啊? 問:我啊?有是有,但是這個是假的。 答:假的嗎?拿棍子打他一下看假不假。 問:但是我現在沒到這個地步。我怎麼會坐在這裡?您剛剛說那個我怎麼會坐在這裡? 答:你說什麼都沒有嘛,我就問你那坐這裡這個是什麼啊?是有還是沒有啊? 問:有還是沒有啊? 答:是啊,你剛才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嗎? 師兄:有,但是這個是虛的,以後會壞。 答:又來了,虛啊,他又說是虛的。 問:有是有,但是有這個是假我,還有個真我。 答:真我在哪?真我是有還是沒有啊? 問:真我?有啊。 答:那跟你的答案又不一樣了。你剛才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嗎?那怎麼還會有個真我呢?那你的答案是錯的。 問:只剩下一個靈知而已。 答:那靈知還是有個靈知在嘛,你不能說什麼都沒有啊? 問:就是這個靈知在作用,才來到這裡,沒有靈知的話不會來到這裡,這樣講對吧? 答:對不對啊?靈知在哪兒?給我們看一看。 問:現在講話的就是啊。 答:講話啊?講話是有還是沒有啊? 問:講話是有還是沒有?有啊。 答:有啊?那是有個靈知,還是沒有個靈知啊? 問:因為有靈知而能講話。 答:講話的是靈知,那不講話的是什麼? 問:不講話的?講話的是靈知…… 答:不講話的是什麼? 問:不講話的是佛性,哦,佛性可以講話,是本性,是吧?對吧? 答:你這個對不對有啥用啊?沒有用啊,沒有意義。 問:但是你這麼說…… 答:有什麼意義嘛,對你有啥意義啊?你坐在這裡分別是不是,老人說的話對你沒有意義。 問:自己得不到實用是吧? 答:對啊,對你沒有作用嘛。對你沒有作用,對他們就更沒有作用了。你要讓老人說的在你身上發揮很大作用,你就知道怎麼去對他們說,那才有用。 問:我也是知道這個能動能說的是佛性起的作用。 答:那又有啥用啊? 問:但立不住腳跟。 答:阿貓阿狗都知道,阿貓阿狗也能動、能說、能吃啊。 問:立不住腳跟,真的,我知道是知道,但是有時候就是老人講的透不過。 答: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問:我是之前在我不懂這些的時候,我看元音老人那個事蹟的時候,有二十多個人去找他,元音老人就問那些年輕人,大學生,元音老人就問他們找我幹嘛?他們說要學法。元音老人說了個公案,說石頭在你心裡還是心外,他這麼說了以後,我想了很多天,我才想到石頭在哪兒。 答:石頭在哪兒? 問:我覺得在元音老人那裡,對不對? 答:不是在你那裡啊?我看是在你那裡。 問:如果元音老人問我,我就這麼說。應該是這樣子,是吧?是不是? 答:你說這個是和不是又有啥用呢?有什麼用呢? 問:雖然知道,但有時候講不明白。 答:有什麼用呢? 問:但是我會努力的。 答:這就像我們的師兄問的,見性了又有什麼用呢?有什麼用你說來聽聽。有什麼用呢? 問:我?見性啊? 答:嗯,見性了有什麼用呢? 問:這個就講到釋迦牟尼佛了,是吧? 答:跟釋迦佛沒關係,就講你見性了有什麼用呢? 問:見性了啊?了生死出輪迴,不走冤枉路。 答:了生死出輪迴,又有什麼用呢? 問:沒有用啊? 答:有用嗎?又有什麼用呢? 問:自己解脫了,用在可以幫助人。 答:又有什麼用呢? 問:自利利他,就是這個作用。 答:又有什麼用呢? 問:自利利他又有什麼用啊?這個還用問? 答:不用問,你說嘛,有什麼用呢? 問:有什麼用?作用就是自利利他啊。 答:那有什麼用呢? 問:之前這個師兄一直這樣問。 答:現在是輪到我問嘛,有什麼用呢? 問:有什麼用啊?那倒反過來問你,那你不見性,你一直走冤枉路有意思嗎? 答:有意思啊,就是問你見性了有什麼用嘛,我不見性也在用,關鍵你見性了有什麼用嘛? 問:這剛剛有反問了嘛。 答:啊?你反問也行啊。 問:那你覺得有沒有用呢?這要反過來問。 答:你現在可以問我啊,覺得有沒有用?我是問你見性了有什麼用,沒問你不見性有什麼用。 問:哦,見性了有什麼用。 答:對。 問:見性了有什麼用,肯定有用啊。 答:怎麼用?有什麼用嘛?肯定有用。不見性也有用啊。 問:可以了生死唄。 答:了生死又有什麼用嘛? 問:了生死有什麼用?了生死了就可以成佛了。 答:成佛有什麼用嘛? 問:成佛有什麼用?那麼扯的問題。 答:打破砂鍋問到底,你不是有智慧嘛,有智慧你就得回答呀。 問:成佛了有什麼用啊?無所用才去用啊。 答:無所用又有什麼用呢? 問:無所用有什麼用?無所用還有什麼用幹嘛啊? 答:回答不了了吧? 問:回答不了。 答:回答不了了吧?有用,有兩個最大的用處,我可以告訴你。這個你肯定不知道的,我告訴你了你就知道。有兩大作用:第一個肚子餓了吃飯,第二個冷了穿衣服。一說你就懂了,對吧? 問:哦,知道。 答:最大的作用就這兩個。其它的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沒有比我這個回答簡單吧,也就說完了嘛。 問:應該是這樣子。 答:被你肯定了。 問:哦,就是沒有成佛之前就不知道怎麼吃飯,不知道怎麼睡覺?這樣子,就是沒有用,成佛之後有什麼用,其實用處就在這裡。應該是這樣,這麼說對不? 答:你認為對就對了嘛,因為我已經回答了,替你回答了。

116   903 根尘脱落的条件就是观照打成一片(2018)

問:上師,能所雙忘到根塵脫落不是還有個過程嗎? 答:沒有過程。 問:沒有啊,能所雙忘就是根塵脫落嗎? 答:昨天不是跟你講過了嗎?這個能所雙忘是可以預見的。因為你按照我們這個修行的過程去慢慢體會,它是能夠預見的,能夠達到的,就是自己用功的程度,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能所雙忘。但是根塵脫落,是不可以預見的,不可以說:“啊,我想什麼時候脫落就什麼時候脫落。“它是不能預見的,它唯一的能夠形成根塵脫落的條件就是:觀照打成一片。那你究竟你自己這個觀照什麼時候才能夠打成一片呢?它是不能夠預見的,所以這裡面沒有過程。也可能能所雙忘的當下就是根塵脫落,也可能能所雙忘無數次後,過幾百年,才會出現根塵脫落。所以說它不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它唯一的條件就是觀照打成一片,一切無求,只要還有一絲毫的所求在,就不會出現根塵脫落。 問:像那個虛雲老和尚這種,茶杯落地碰到這個…… 答:那個還不是。 問:還不是根塵脫落? 答:那還不是。那個只是一個契機,就借助這個茶杯落地那一刹那,他感覺到輕安。用虛雲老和尚的話來講那叫初見本來,還不是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 問A:上師,跟這個打坐時間長短也沒有關係? 答:對。不是有絕對的關係,但也不能說一點關係沒有。沒有打坐,那觀照就不可能起來,你不可能自然觀照。那沒有自然觀照,哪裡會有根塵脫落呢?當然你說這個脫落跟打坐沒有關係,是,的確是沒有關係,但是沒有打坐是絕對沒有脫落,除非你是古佛再來,無量劫以前已經脫落了幾千億遍,一出生你就脫落了。那是古佛再來,跟你修不修沒有關係。

117   904 定力和慧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根尘脱落(2018)

問:能所雙忘之後,根和塵還在,但他的所有的心的行為,了了清楚,一刻也不迷糊,一刻也不迷失,那個是不是就是根塵脫落? 答:那個是自性。就是能夠觀照到自性的存在,這就可以說是見性。時時見性,就是一切不住。所以我們說根塵皆在其中,但是根塵脫落它不單是說時時刻刻見性,而且是定力集結到一定時候,它會突然出現一種現象,我們叫它根塵脫落。這種現象就是我們這個定力、慧力累積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發生的,所以它是不可預見的,也不可求的,是個自然而然的一種現象。要說它是境界,還不恰當,因為它是什麼境界沒有,就是一種現象。你那個定力、慧力已經累積到一定時候才會突然間發生的,不可預見的,也不可求的那麼一種現象,我們稱為根塵脫落。但這個不是可以等待的,不需要去等待它,有等待就有求,有求就是已經落在作意分別上了,已經不是自然流露了。 問:偶爾地那個頭聽到那種琴弦 “呯”的聲音。什麼感覺也沒有,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有時候會誤解可能它是吧,它是一種爆炸嗎? 答:這個呢我們叫作氣動。 問:氣機。 答:氣機。氣機到某個點上它會出現類似爆炸的現象。當然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也許會出現爆炸,也許比爆炸還短暫。用祖師大德們的話這就是“豁”地一下,就出現了,所以它不一定是爆炸,就是歷代祖師說“豁”地一下。“豁”是爆炸嗎?也可能是爆炸,也可能不是。但是無論它是不是爆炸,你如果還有個等待的心理,還有個懷疑,還有個猜測,這就肯定不是。唯有當下直心去承當它,那還是少許相應,還不能說是全是,只能說是少許相應。這個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我們歷代祖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就是了。但是你如果還有懷疑那就肯定不是,或者說你承當不了那也不是。你說到底是還不是,這都不是,因為這些都是分別。它是你毫無懷疑的力量了,沒什麼好懷疑的。就好比你親爹娘站在你面前來,你會懷疑他是不是嗎?所以我們母音上師打了個比方“如同十字街頭撞見親爹”。還有什麼好懷疑的?你就承當唄。 問:所以到懷疑的時候還不是。 答:懷疑肯定不是。稍微有點疑惑在那都不是。 問:明白,道路還很長遠。 答:哎,長遠都是等待的心態。本來具足,一切不住,這個長遠嗎?你只要體會到“本來具足,一切不住”就已經朗朗現前了。這還會長遠嗎?所以它是當下也不可得的。

118   905 从能所双忘到根尘脱落(2019)

問:上師您說的這個觀照就是…… 答:觀照就是一切不住,了了常知。 問:就是什麼事情來了也是照樣去做,但是一切都不執著。 答:那當然了,我們所講的自性本體跟你的呼吸一樣,清淨無邪,清淨無為,你做任何事情會妨礙呼吸嗎? 問:不會。 答:是啊,呼吸會妨礙你做任何事情嗎?同樣也不會。 問:所以一切不住就是觀照。 答:對,高明,一切不住,了了常知,要加個了了常知。 問A:上師,出現能所雙忘之前,是不是把所有多餘的念頭全部都要打消? 答:自然自然。 問A:自然。 答:自然就是不住。 問A:我說的就是這個自然。 答:對,你稍微起個作意分別它都是執著。 問A:是,我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答:對,就是自然。 問A:我感覺那種就是很自然、很天真的狀態,你不需要造作什麼,等下有人來了你要提起什麼,沒有那種想法的狀態。 答:對,就是自自然然,無所謂它是什麼樣子。 問A:是。 問B:能所以後,以後的打坐對這種也要無所求,放鬆,自然地打。 答:那是,沒錯,是的。 問B:一有所求就越離你越遠。 答:一有所住,它就離真心甚遠,就離開真心了。 問A:但說是這麼說,這麼多年已經習慣,還是會,我覺得應該反反復復這種狀態把這個心…… 答:所以要觀照,要發願。 問:這就是做功夫。 問A:對。 問B:這個更要放下。 問:上師,座上能所雙忘,座下也會能所雙忘,這個座下…… 答:會,座下也會出現。 問:也會出現。 答:也會,座下的能所雙忘也是輕安,輕安我們叫作一面風光,不究竟,但是也是自性流露。所以說不要去追求它,它也是自性力量的一個體現。 問:對,我們的觀照其實也是這個範疇,也是屬於能所。 答:觀照培養的就是這個力量。 問:是培養。 答:培養這個力量。當你超越了這個觀照,我們所講的就是頓悟之後,根塵脫落之後,它體現出來的叫覺照。 問:覺照。 答:覺照,叫覺照無邊。 問A:上師,我怎麼感覺那個說的根塵脫落和能所雙忘,好像是程度加深的感覺。 答:對,它是有關聯的,就是無數個能所雙忘會促成你出現根塵脫落。就是過去有禪師所講的:小悟千萬遍,大悟僅一次。那大徹大悟就是一次,但是小悟的話就很多遍了。 問:上師講講這個能所雙忘和這個根塵脫落的區別。 答:你可以體會到能所雙忘它有業力掙扎。 問:對,就是,掙扎。 答:到你根塵脫落的時候,脫落之後,所有的業力都變成你智慧的種子了。 問:哦,那是大不同。 答: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問:完全不同。 答:所以我們說見性就是親證根本智。根本智之後,它會延生出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我們所講的佛的五智:第一是平等性智,第二妙觀察智,第三成所作智,第四大圓鏡智,第五法界同體性智,這是佛的五智。 問:上師我有體會,其實那時候打百座的時候就是,也給您發過資訊關於這個對於自性的一種契入,和這個能所雙忘所,所見是一致的,沒什麼區別。 答:是的。 問:那到根塵脫落這個見性的這個,它也是一致的,只不過是力量上的問題? 答:是的,力量不同。 問:力量不同。 答:力量也是代表承當力。認取的力度,承當的力度,也都包括在其中。 問A:上師我通過這幾座下來,感覺到能所雙忘好像這是一個流程似的。首先,妄念粗細的變化,好像是不是有一個流程是必須要經過似的? 答:那是必然的,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 問A:如果你說一下子就把那個咒提得很快,已經是作意,所以不可能出現後面的狀態。 答:是啊,沒錯,對的。 問:那種是屬於壓念。 答:所以這個我們要跟進,要跟進指導,你沒有跟進指導就不會出現這些。 問A:有很多就落在作意的狀態出不來。 答:它一個是作意,要不就不念了。不念了很容易就又回去了,又回到粗妄去了。 問A:這個體會,感覺越來越細了那種。 答:是啊。 問:上師,您說這個根塵脫落和能所雙忘還有程度差別?根不就是能嗎?所不就是塵嗎?那都亡了怎麼這兩個還有程度差別呢? 答:這個要慢慢去體會。所以我們說任何祖師所講的東西都值得你去考證,這個叫親證。但不是懷疑它,親證不能帶有懷疑。因為歷代祖師他都是照這個來傳的,你去懷疑他,那就是給自己製造障礙,沒有必要。你可以去親證有沒這回事,像他現在也是在親證一下祖師大德講的有沒有這回事,你看他有沒有懷疑啊? 問A:我覺得很自然就過去了。 問:沒懷疑。 答:就是,很自然的,沒有必要去懷疑他。也沒有必要在文字上去做功夫,所有的文字都是修飾你的行為,修飾你的心得體會,所有的文字是起這個作用。 問A:文字好像就是把你那個現象總結的語言。 答:文字怎麼說它都不圓,沒有辦法說得圓,所以你要在文字上做功夫,那你就是捕風捉影了。告訴你這是風動的影子,本來就是虛幻的,你還非要拿這個影子來做文章,那不是傻嗎? 問:對。 問B:像我們初修的時候看元音老人那個開示也講過,剛開始第一種方式有靠聲音的助緣脫開,這種不是一次,隔三差五都會出現。第二種方式就是經過第一種積累以後,就會有一種自然的脫開,所以以前我在家自己修行的時候也經歷過…… 答:我們歷代祖師有講一個上根利器,上根利器什麼意思啊?祖師大德所講的東西,我們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直接就認取了,這就是上根利器。而不會反問個為什麼,你一問個為什麼它就不相應了,沒得說了,你一講到為什麼就說道理去了,它就不是直指了。 問A:講為什麼是因為自己沒有那種體會的相應點在,才會講為什麼。 答:是啊,所以比如說我們元音上師說我教你個手印,這個手印怎麼結,咒怎麼念。我們就趕緊學,咒怎麼念,趕緊把咒給背下來。那你要有些師兄說:“上師,這個法為什麼這個印是這麼結呢?”你起這個之後,你說這個還怎麼傳?沒有辦法傳了,不相應啊。 問:您剛才說那個根塵脫落,您指的是認取嗎? 問B:我那個早不超越了。 問:見性嗎?還是? 答:那是你指的,我們所講的這些是本有的,本來就具足的。那本來具足為什麼沒表現出來呢?它不是本有的嗎?因為你有疑惑在。 問:有執著妄想在。 答:這疑惑就是無明,疑惑的力量很大,有疑惑在,所以就障礙你去認取它。所以不得已要用打坐來掃蕩它,你要是上根利器的都不用打坐。佛一說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一聽完言下大悟,承當下來,這承當認取就是一點都不懷疑。那你有懷疑了,你非要這麼做嗎?你看看。 問A:看那禪宗公案每次看那祖師一講,然後弟子一下就…… 答:言下大悟。他沒有任何懷疑的,就直接承當下來。 問A:但我們好像就會起很多疑問,為什麼他就可以很多…… 問B:信願行,信是第一。 答:起了疑問就不當機,所以說這根器不相應,那怎麼辦呢?打坐吧,通過各種痛各種難受,去把你的疑問掃蕩掉,這叫不得已做的事。 問:那我們好像走了很多冤枉路。 答:那不是冤枉路,那是功德無量,沒人叫你走,是你自己要走。 問:親證一番,更有力量。 答:要不然你這疑惑不破,沒辦法破,很頑固的。 問A:我感覺相當頑固。 答:相當頑固的。 問A:有時明明就會起作意的念頭,你知道那是作意…… 答:就像佛當年所講的就是這樣:“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這個眾生之心如同頑石一樣不可度化,就是妄想執著。 問:但我覺得之前一開始讀元音老人的那個《略論明心見性》,到後面打坐,再到修心中心百座,再到現在的能所雙忘的體會,我感覺一直都沒有變過。 答:是,你沒有懷疑它就會發現它是不變的。 問:就是沒變過。 答:你如果在這上面每一個過程你都去懷疑它,這懷疑恰恰就是障道,給自己製造障礙,你沒有辦法真實地去起信它。所以讀《金剛經》你就知道:“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就是根器不一樣,你讀這個經就能夠當生實信。所以說為什麼要提倡信啊?信就是不疑。有疑在就不是實信,你那個信就不堅固,信念不堅固那你這個修行用一句話來講叫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因地不正了,因為信的程度不夠。那你就要反復在這個如何去生實信,在這上面去下功夫,人家都跑十萬八千里了,你還在那裡爬一二三。所以信心不足就是障自己的道。所以我們說要發願,發願也就是讓自己能夠生起實信,不再去懷疑它。 問A:上師我那個信,好像總是在找相應點出現之後,那信心倍增 ,這怎麼破得掉,不是一下就完全信的那種樣子。 答:你這個是反復旁敲。 問A:對對。 答:旁敲側擊,因為找相應很正常。 問A:因為我感覺有了相應點,自己信心就倍增。 答:所以,你必須要找到這個相應你才能夠往前走,你找不到的話你自己也會生起疑心:“我這個下去對不對啊?” 問A:就是,像我有時不問你我就自己在旁邊:“我這到底對不對?”然後我就反復折騰來幾次。 答:然後你再問別人,他跟你不相應的,他回答你,又讓你信心沒有了,你看,這個因地就麻煩了。所以你必須要找一個修證的水準超過你的。 問:直接問上師吧。 答:有些師兄,我們說師兄之間不做交流,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做交流呢?他連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能所雙忘他都沒體會過,他怎麼能夠去給你做指導呢?而且這樣的師兄太多了,修了好多年,極力追頂、能所雙忘都沒有。 問A:這不是很自然的過程嗎?按照方法來做的話。 答:他有疑,老要問個為什麼,這不就是障道了?其實我跟你們說這個體會是很深刻的,像有一些別的宗門他們在知見上作文章,每天就是在像做作業,然後批改作業,導師們都在批改作業。就是在對和不對上面做功夫,這對和不對本身就是妄執,叫作作意分別,分別作意,你在這上面去做功夫有意義嗎?那不是兔子頭上找角嗎?尋兔角嗎?

119   906 不要认为自己是开悟的(2019)

問:問的這段話,元音老人作的答。然後我們交流了一下意見,我想聽聽上師的開示,看看我們講的對不對? 答:這是元音老人講的,不是你們講的? 問:不是。就是我們的理解。 答:理解是吧? 問:對。 答:理解誰都會理解。我們所有師兄一看老人的《略論明心見性》:“哇,這就是見性啊,那我就是見性的了。”你要說理解就是這樣。對不對?所有的師兄都是見性,沒有不見性的,只要看得懂都是見性的。你看我給大家的印證就是這樣:看懂就是見性,那叫見道分。但見道分是見道分,不是證道分,證道分不需要拿別人的東西來對照。為什麼呢?有一句話:“從門外入者不是家珍。”不是你自己的本事。你自己的本事是言語道斷,都是自己的東西,心得體會拿得出來,那才是自己的。拿這個東西來對照,明顯就證明你的心是虛的,心虛不實在,你才找對照。就好比你讀《金剛經》,《金剛經》你會讀吧?《金剛經》中,佛說:“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你的成就是跟佛是一樣的,這個你相信吧?相信那你是佛嗎?你是不是就是佛啦? 問:不是。 答:就是,這裡還有一個因地和果地。所以得要自己修證。你老去搬這個人的書、那個書,來證明我們自己,那能夠說明什麼呢?你是說你的知見錯了,還是說你的知見對了?那不管對和錯都還是知見。我們有一句話叫“說食不飽”,你說得很好聽,但是你肚子還是餓的。你整天在那裡談這道菜怎麼做,那道菜怎麼做,那個香味怎麼好,但肚子還是餓的。只是說那個道理而已,有什麼意義?況且,老人說法也講當機,不當面說,老人是不會說這些的。所以你看我們老人上海的《拈花錄》,每天都坐在那裡跟師兄們面對面交流,他都是當面的,不當面則不當機。所以你還想證明什麼?你是想證明老人說得對,還是想證明你的認為跟老人是一樣的? 問:都不是。 答:不是那你想說什麼?你想證明什麼嘛,你不就是拿來問:“哦,老人是這麼講的,我也是這麼想的,你看我想得對不對?” 問:不是。 答:不是?不是你拿它來做何用?沒什麼開不了口的嘛。在書本上找知見的師兄太多了,不用打坐,你看得懂都證明你有水準了。但是不用打坐,我們元音上師傳這個法幹什麼?不是多此一舉嗎? 問:嗯。 問A:要見性必須要好好打坐? 答:那是啊。 問A:就是我們打坐現在已經修了這麼長時間。 答:有多長時間? 問A:就是該經歷的都已經應該經歷過了,能所雙忘什麼的。 答:你說來聽嘛,什麼叫能所雙忘嘛。我從來沒聽你講過能所雙忘,你要講,能所雙忘之後還要怎麼做功夫?下一步怎麼做? 問A:就是平時看這些開示會給我們做功夫能夠有一個依據。 答:什麼依據嗎?開示是開示,功夫是功夫。 問A:但是不知道自己…… 答:你看完之後開示還是開示,你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功夫。為什麼呢?因為你認為你已經是到了一定時候,已經給自己下了一個定論,這就是障礙。我經常跟師兄們開示:初地菩薩不說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二地、三地才是開悟的,我們都不算什麼;修證到二地、三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還說四地、五地才是開悟的;然後修證到四地、五地了,也不認為是開悟的,起碼要六地以上才是開悟的;那修證到六地,同樣還是這樣;乃至十地菩薩他都不會說自己是開悟的,要等妙雙覺才是開悟的;修證到等妙雙覺,怎麼說啊?唯有釋迦佛是開悟的。 問:是的,沒錯。 答:這個叫修無止境。那你給自己下了一個定論:“我是開悟的,我已經親證了。”你還能上去嗎?所以你那天跑來問我:“下一步功夫怎麼做?”我說:“你得去找開悟的人問。”為什麼呢?我都沒開悟,我怎麼能夠跟你說開悟之後功夫該怎麼做?是不是啊?就是這個道理。但有一點,我們說認取真心,這個你是要認取——清淨無瑕。認取是可以的,但你不要認為自己就是開悟的。 問A:認取的時候會不會還有無明在? 答:認取我們的諸佛自性,自性有無明嗎? 問A:沒有。 答:你當下一念清淨,清淨當中無明在哪?無明就是因為不知道清淨自性——本位在哪裡,所以到處去尋找。找這本書來印證,找那本書來印證,這就叫無明。你要找別人來說明你自己那不是無明嗎?就好比你說:“哦,我都已經是親證的。”親證了那就是佛了嘛,佛還用找佛弟子來印證他是佛嗎?還用不用找?“哎,張三、李四你們來印證我是佛。”用不用啊? 問:上師說那個親證和認取,還是有程度差別? 答:有啊,差別智,肯定有差別智。你讀《金剛經》,《金剛經》有:“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肯定有差別智,正因為有差別智,所以才有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這個差別,他圓融的程度不同。這肯定是有差別,但有一點,他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但是你一認定自己是開悟的,這恰恰就是障礙。所以天底下哪一個人只要說自己是開悟的,都會遭人誹謗:“這人是魔,狂魔。”你願意當嗎?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上師只是胡說八道。(眾笑) 問:今天明白上師講的親證和開悟的涵義了,它和認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答:修無止境,行無邊,修是沒有止境的,行願是無邊的。自己有心得體會不要藏著、掖著,拿出來跟大家交流嘛。 問:像我們現在交流。 答:對,拿出來跟大家交流。大家願意跟你交流,那就是你的福報。你一開口,大家聽完轉身就走了,那你就好好培福報吧。

120   907 不能对自己的修行下定论(2019)

問:這裡有一個弟子問:“弟子每直下返照,生起心念的無處之處時,念頭看到了,直下是空明。意即雖然無念但有知覺,因外界音聲眼前之色依然知道,但不很著意。這與前念已斷後念未生,中間那段空靈是同一無處之處嗎?”元音老人這麼答的:“體是一樣,但自有不同,你不很著意還有念在,當妄念全消時,是身心世界與虛空皆消殞的。” 答:這是什麼意思啊? 問:就是他其實覺得他是一念斷處,但是他這裡講的這個不很著意,其實是有著意在的,不完全清淨。 答:是什麼?你是作意還是沒作意啊? 問:他是有作意在的吧。 答:我問你,你是作意還是不作意啊?你講你嘛,你看到人家作意了,你看到你自己作意沒有? 問:也是作意的。 答:那作意了,老人已經回答你了。 問:是啊。 答:那你的看法如何啊? 問:像我們日常的這種一念斷處,還有比如說我們像座中,時而出現的這種能所雙忘,與我們自性現前親證的那一刻,它是有程度差別的。 答:沒有說這個是自性現前,只告訴你是能所雙忘。我們任何開示都沒有說能所雙忘就是自性現前,你可以去找啊,我們歷年來的開示都沒有這一句。因為還有業力掙扎,還要反復。你說他是自性現前了,那人家說:“那我一會兒妄念又起了,又開始念咒了。”那你能說他是自性現前嗎?所以我們沒有哪一段話說這個就是自性現前。只是告訴你,能所雙忘它是一心不亂,也可以說是一念不生,在你一念不生的當下,這個是諸佛自性。但是會出現業力掙扎,還會反復,沒關係,這反復會出現無數次。這反復好不好啊?它是有意義的,它能夠培養你根塵脫落的力量,這是我們的開示。所以我們說即便是見道,也只是見而已,還不是親證。所以在我們宗門裡面唯有親證才給印證,見道是不印證的。你拿這個書:“我一看我就懂了。”這個不能夠拿來作為印證。 問:對,沒有印證的意思。 答:不是沒有印證的意思。你說你證了我們就聽,你說說看你是怎麼證的,你得拿得出來,不是聽我怎麼說,我說的不一定對,但是我得聽你怎麼說。我們從來不否認任何人的修行,但有一點:不要給自己下定論。下定論那就是你的障礙,你有住了。有人說:“我是個大徹大悟的了。”好啊,那你就迷失在大徹大悟上了,你一開口便有落處,這就是迷失。那就相當於掛了一塊牌“我是開悟的”。那“叫開悟證”,那有什麼用呢?即便是純金的也沒有意義,所以修無止境。有沒有修證,後人自有評價,你自己去說有什麼意義?像剛才**師兄說:“我們都修了那麼多年了,修了那麼久了。”是這個意思吧?我從來沒有認為我修多久過,我都是念念修當下。當下都不可得,還會有多久可得呢?也有師兄說:“我打坐很厲害,我二十四小時我都坐過。”那我們釋迦佛一座四十九天,他也不說他坐的時間長。

121   908 认取不需要第二次(2019)

問:上師,我先作好挨駡的心理準備,是不是時時刻刻認取才叫證體呢? 答:如果說是時時刻刻認取的話,那證明你還沒有認取。就好比**師兄,你用不用時時刻刻認識你自己啊? 問:不用。 答:就是嘛,所以你要說**師兄還要時時刻刻認識自己,時時刻刻肯定自己就是**師兄,那豈不是頭上安頭嗎? 問:對,是。那什麼才叫認取呢? 答:承當只有一次,不再懷疑就叫承當。 問:還是這個意思。 答:如果承當之後,還有懷疑,那就不叫承當。 問A:承當就是認取嗎,上師? 答:它就只有一次,不需要再有第二次,如果還要第二次證明第一次就被否認了。不是不能否認,可以否認,因為他腳跟沒有著地。 問A:上師,哪種情況是腳根沒著地? 答:自知之明,不可旁說。這個沒有人能夠告訴你,因為是自己的時節因緣。就好比你問別人說:“你能不能告訴我,我什麼時候開悟啊?我什麼時候見性啊?”所以說這個是自知之明,別人無法告訴你的。 問B:就想問上師我什麼時候開悟。(眾笑) 答:在時節因緣到的時候,你是不會錯過,任何人都不會錯過。但是不要有等待的心態,也不要有求的心態,凡是有求都不能證得。 問A:上師,剛開始認取的時候會不會作意地認? 答:認取沒有剛開始,沒有這一說。 問A:認取它了然後還要作意一下? 答:那個是猜想,作意都是猜想。我們所講的作意、猜想、認為、懷疑都屬於猜想,都是要用意識。 問A:那還做不到就是拿來就用,用完就放下了。 答:你這一舉、一動,不就做到了? 問:哦。 答:這個是拿來就用,用了就放下,很自如,沒有錯過啊。

122   909 座下进入禅定的方法(2019)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123   910 座下入定的种类(2019)

答:怎麼樣?你有什麼感受呢?跑到下麵去要交流的。 問:沒有,就是想跟上師求總持灌頂。 答:求那個幹嘛?本來無求,何必動心?不需要求,要學會旁觀,湊什麼熱鬧?要學會旁觀。 問:那每天幾點開始旁觀? 答:時時刻刻旁觀,旁觀還要講多少點? 答:其實觀照就是個旁觀的心態,觀一切相如同虛空,並無實義,所以了不可得,這就是旁觀。所以在人群當中能夠旁觀是最勝義的,觀察每一個人心態,了了常知,自己也沒有投進去,不會混到其中,別人說什麼我們是了了常知的,但是不粘著,你就能夠觀遍世間相,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夠觀察得到。所以為什麼古代的大德說在鬧市當中閉關?大隱隱於鬧市,不是隱於山,是隱於市,在鬧市當中閉關,這才見到功夫,見真實。 那我們每一座下來,師兄們都圍在院子裡面一團,說什麼的都有,你可以在人群當中穿插,你可以聽聞他們在說什麼,但是不粘著上去,依舊是在自行其道,自己做自己的功夫,借助這個鬧市來做功夫,那這個是最上乘的觀修法。每個人的心態,他們在議論什麼,在探討什麼,我們是了了常知,但是沒有住在上面。所以既沒有投入大眾當中,同時又沒有遠離他們,這才叫作微妙。我們說微妙身心,親證無生,這微妙身心就是在大眾當中培養的。如何培養啊?於此境中毫不粘著,就是培養我們自己的微妙身心。所以在大眾當中親證本來,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借助了大眾的力量來親證。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去修證的話,沒有大眾的因緣,即便是證了,頂多就是個三果阿羅漢,連四果阿羅漢都不是,頂多就是三果阿羅漢,因為四果阿羅漢也是在大眾當中培養出來的,不離大眾。 為什麼在咱們出家僧眾當中說這個話呢?因為出家僧眾有威儀,我們一般師兄們不會主動地來跟你攀緣,所以在人群當中自行其道是相當方便。這幾天總有一些師兄,在路上入定,在這個院子裡面入定,你們有什麼看法?說來聽聽,沒事,隨便說說。 問:就是座上能所雙忘,座下就能夠去入定。 答:你的意思是一定要有能所雙忘才能夠有這種定是吧? 問:嗯。 答:未必,未必。這個定能夠自然地入,也可以作意地入。如果是作意地入,就不需要能所雙忘都可以。即便是能所雙忘了,座下如果這個功夫不夠綿密,也不會出現這種定。這個定不用能所雙忘也能夠入,但是要提示一下自己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只要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很自然地就能夠體會到了了常知。你就安住在了了常知當中,就不動了。先用作意來提示一下,接著連作意也放下,就會入這個定,就用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就可以入這個定。先可以眼睛閉上,然後兩三天后,睜眼閉眼都是一樣的,只要一切不住,很自然地就入定了。 問A:它那種狀態感覺不出自己在定啊?就很清楚,但是心也能動。 答:是啊,沒錯,了了常知。 問A:是啊。 答:你要是說什麼都不知道,那就不叫了了常知了。 問A:那就還是說那句“心不亂就是定”。 答:心不亂就是定,這個是一切定的基礎。 問A:那這個很容易做到。 答:你做了沒有?你做了沒有? 問A:我就是越來越用不上…… 答:你為什麼不做? 問A:但是我認為好像是這輩子不是念佛要不就是持咒。我原先有過習慣要…… 答:這個也要一切放下。你那個是借助念佛的力量來入定,也可以,不是不行。 問B:上師,您說的這個就是無相清淨定嗎? 答:是啊。 問A:它就是直接放下。 問B:這個不就是所說的前期的這個寂止狀態嗎?就這個這段時間就巡七看到的種種的一些現象。再加上看到一種這樣的,我當時就翻種子翻了一周,我就產生一重大疑惑了。我說這種那不是集中在一點嘛,它也可以清楚,但是是集中在一點,還是寂止狀態。 答:集中在哪裡啊? 問B:它就是整個的這所依的境。 答:沒有境,一切放下。 問B:剛開始是有的。 問A:不,沒有境。 問B:剛開始是有的。 問A:不需要境。 問B:這個是通過訓練的,在動靜當中都能得到。 問A:不,你只要歇到了知上就行。 問B:了知有啊,清楚啊。 問A:那你就歇到了知上就完事兒了,直接就…… 問B:能所沒有破掉。 問A:歇到了知上就沒有能所了。 答:不,你看我們剛才所講的,前面他說的能所雙忘,座上能所雙忘座下自然就定了,我說這個定有兩種:一個是不需要能所雙忘,也能夠培養出來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個;還有一個是能所雙忘之後自然入的定。剛才不說了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的就是能所雙忘,還有一種呢是在能所雙忘之前就可以做這個定了,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一切放下,了了常知。這個定,雖說前面有作意在,你剛開始是要先安住,安住就是有點作意,馬上一切不住了了常知,作意就放下了。就不是你所講的安住在哪個點上了,就是一切不住了,一切不住,名為安住。 問C:那這個不是禪宗方法嗎?就像那種安住直接就是一歇心。 答:就是禪宗。 問C:我倒是原先有過這種習慣,經常是習慣於這種,用這個來養心。 答:我們所講的各種定都要體會,所有一切定它是互相作用的。 問C:以前不知道這叫定,就以為這是靜心的一種方式。 答:也對。那麼到了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座上能所雙忘,下座之後自然的心清淨,一切無求,而且也不會去攀緣,也不會去牽掛,也不會去流浪,也不會去執著,很自然的這就是一種定。那這種定的力量就更大了,他就不需要非要坐在那裡了,行站坐臥皆在此定當中,他要站著也可以,要坐著也可以,哪怕躺著也是定。 問B:這是大定。 答:躺著也是定,這個不需要再去作意什麼了,很自然地一切放下,一口氣不來了,就定在那裡了。這個定還有一個名字叫胎藏定,胎藏就是啟用,他入這個定可以啟用萬法,得妙觀察智,所以它叫胎藏定。這個是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之後出現的,但是這個同樣,我們剛才說在人群當中,大家沸沸揚揚的,你在人群當中穿插漫步自行其道,用的就是這個定,既沒有離開大眾,也沒有主動投入到其中,同時還能夠遍知一切。這個也是要做功夫的,否則座上我們所修證出來的能所雙忘,下座了又歸零了。所以無論是這個道場當中出現的是哪一種定,對道場都有幫助。 問C:這句話怎麼理解? 答:你看有人入定了,入定就有加持。你看如果是這個場子裡面,幾十個人站在那裡都定住了,你說有沒有加持力啊? 問C:有,這信心馬上就上來了。 答:你想要說什麼? 問D:那座上沒有體會到這種定境的話,座下的話好像挺難這樣。 答:座上只管心念耳聞,我們座下的這個力量,就來自於座上的心念耳聞。你看心念耳聞之後出現極力追頂,出現咒輪,出現能所雙忘。能所雙忘之後有這麼一個時間差,過了一陣子念頭又起來了,又開始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又再次產生出能所雙忘,然後再過一陣子念頭又起來了,咒又起來了,馬上就又起來了。這個過程我們叫作能所雙忘和業力掙扎不斷地產生作用,培養的就是座下的定——禪定。所以我們說座上培養奢摩他定,這奢摩他定應用到座下就是三昧定。然後這座下的三昧定力量大了之後,跟座上的奢摩他定打成一片,就形成了禪那,就是我們所講的座上座下都在禪定當中。所以我們是用綿密持形成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超越所有的定相,這個超越是很快的。雖然說是超越所有的定相,這個超越本身就是一種定的體現。那這其中,我們還要有承當、認取、肯定、不疑,反復的,速度很快,都在超越,都在承當,都在認取,都在肯定,都在堅定不疑。

124   911 下座后要主动用功(2019)

答:這場地還是小了些,這是不是標準的方丈室啊?小小一個地方容納那麼多方丈。我們的打七已經過去了三個七,現在開始是第四個七。這打七的整個流程下來,大家也就知道這個功夫,由粗至細,到微細,然後到微細流注的這個過程。而且好大一部分師兄,還能夠體會到極力追頂、能所雙忘。但是大家在這段時間有沒有發現,座上挺好,但是下座以後如何去用功呢?大家可以談一談自己是怎麼用功的,就下座以後怎麼用功的、做功夫。 問:我下座以後,我就是一直發願。有妄念進來就發願,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就點個頭。我就時刻提醒我自己,我就發願這件事兒,別的事兒都不重要,就這樣子觀照。 答:是啊。其實這個下座以後做功夫啊,誰會做功夫,誰不會做功夫,這是一目了然的。座下做功夫就是座上用功的自然流露,也是自然寫照。我們有師兄下座以後,一句話不說,看到任何人也形同未見,就是看到人跟沒看到一樣,一句話也不說,下座了就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這可以看得出他是在做功夫的;那有一些師兄下座以後就去找人聊天去了;還有一些也不是完全做功夫,不是很主動地去做功夫。所以我們掛個牌,止語觀照,止語跟觀照是相輔相成的,也可以說是因為止語所以觀照,也可以這麼說,因為觀照所以止語。特別是打這麼長時間的坐,還一天三座這麼下來,而且休息得也很好,吃得也很好,下座之後若能主動地去用功,親證本來是在分分秒秒。這我們講的是主動地做功夫,不是被動地,不是被人盯著:你要止語哦。不需要這個,主動地去做功夫。 當然我們這個道場,從一開始打七到現在,有不少師兄來來去去,走了一批又來一批,走了一批又來一批,這個人的流動有變化,其實這個人的流動有變化,並不影響我們做功夫。在這個道場除了讓我們自己培養主動用功的方式,同時,參與巡七還可以學到不少經驗。可以說這個巡七制度的建立,唯獨只有我們這個道場才有,其它道場是沒有的。在巡七的過程當中,也在培養大家的平等智、妙觀察智。那麼我們在這個修法過程當中有一些現象,比如說有些師兄持咒發出聲音,這個大家要體諒他,因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有可能下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就是我們自己,這個是正常的一種現象。所以大家要有這個包容心,通過這個大家集體共修,還可以培養一個包容心,心量廣大。 那麼同修之間能不能有交流啊?可以,不是完全不能交流,可以交流,這個交流叫互相參學。互相參學,同時也要互相鼓勵。因為我們不知道在座的師兄當中,有哪位將來會成為上師,會成為大德。如果將來我們都要弘法利生的話,那麼我們這些同修道友就是金剛師兄弟,將來都要互相幫助的。因為我們宗門弘法利生的方法是集體弘法,七、八個人形成一個弘法小組,集體弘法,而且這些人員可以互相地、任意地組合。好比說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弘法,那個地方的師兄有五、六個人,有不少的問題要問,要交流,要指導。那麼我們組團過去,我們組這個團是五十個人,五十個人幫助五、六個人,你看這五、六個人會有什麼感受啊?感覺到很幸福,你看有這麼多人來關心我們,來指導我們,很幸福很幸運,所以這個是集體弘法的力量。 那像我們每年道場打七,這麼多護七小組為大家服務,有採購組、廚房組、接送組、衛生組、醫療組、巡七組。大家看出來沒有?這個團隊就是一個集體弘法的力量,所以大家才能夠安心在這裡打坐,下座馬上有飯吃,這個表現已經是集體弘法,方方面面都有人照顧。還有我們的攝製組給我們搜羅各種資料,將來我們大家要參考,要參學的資料都在他們那裡,都在搜羅。所以沒有一個團結協助的精神是做不到的,這個就叫作弘法利生,不單在弘法同時還在利生,利益群生,幫助所有的人。比如說明年我們哪個地方需要打七,一個電話或者打幾個電話,就可以把這個龐大的隊伍組織起來了,大家就可以浩浩蕩蕩往那邊去了,很自然就形成了一條龍的服務。因為這個打七很重要,如果不能夠把大家照顧好,我們這個剋期取證就沒有效果。

125   912 下座要亲证禅定(2019)

問:我問您發願和持咒它們作用上有什麼區別? 答:作用有沒有共同點啊? 問:共同點就是讓心不亂跑。 答:還有呢? 問:沒有了。 答:心不亂就是定,攝心不亂就是定。無論是持咒還是發願都是在念頭起處做功夫,攝心不亂,這就是培養定力,也是在觀照,心不亂就是觀照,共同點是一樣的。 問:這兩個念錯了也沒事是吧? 答:有錯和對嗎?念頭起處有錯和對嗎?你要是認為還有錯,哎呀我念錯了,這心已經亂了,已經亂了方寸了。 問:我有時候就是感覺發願是有願力,持咒的時候沒有那個…… 答:沒有願力啊? 問:應該說有吧。 答:那你體會一下持咒有沒有願力啊?能持的是誰啊?能念的又是誰啊?在攝心處做功夫,在不亂處做功夫,攝心不亂。 問:對,這兩天腦子裡就是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座下要觀照…… 答:你現在不談持咒,也不談發願,走路呢?走路有沒有念頭起處啊?好,你體會一下,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有沒有起心動念啊? 問:沒有。 答:左腳右腳邁動時候沒有起心動念啊?那你觀察不到啊? 問:它自然而然地就邁出來了,也不用想。 答:也要動念,你只是不作意而已,不經意。 問A:沒有跟隨它走。 答:對,不經意,但是還是有,你這要邁動你不動念怎麼邁得動啊? 問:嗯。 答:那麼呼吸呢?這個告訴你一個什麼意思呢?無論是呼吸、走路,起心動念它有一個共同點,這共同點就是了了覺知。你不會走路你都不知道吧?呼吸你察覺不到嗎?都是了了覺知,了了覺知就是本來清淨,你沒有在妄想。所以我們說下座要止語觀照,要親證禪定,就是不去打妄想,不去攀緣,那很自然的,了了覺知。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具足的,我們是通過修行去親證它。但是這個所謂的親證是你時時刻刻要去用,才能夠起到親證的作用。如果打完坐了,下座了流浪去了,又找人說話、又聊天、又談天說地,又做別的事情去了,直接就把我們這個座上培養來的定力,座下馬上就放縱掉了,你就體會不到下座之後觀照是怎麼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能體會到你就是見性,你就是見佛,體會不到就是迷失。 問A:其實這個座下,這個觀照都不可得。對某些現象一個狀態的一個…… 答:對,你已經了手了。 問A:對,就是說你該說說。 答:他已經綿密了。 問A:對,該說說該笑笑,但是一切不住。 答:所以說觀照也不可得,對,不要落在相上。 問A:這樣的話,他也種不到這個八識田裡面。 答:再進一步,見性也不可得。 問A:對。 問:落在觀照上也不行吧? 答:落在概念上。 問A:這是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才成,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答:它有階段的。你跟一個初級的人說,成什麼佛啊?他會起莫大的煩惱,他聽不懂。 問A:不當機,嗯。

126   913 利益大众的过程才是亲证(2019)

問:平時怎麼處理精進修法和做事之間的關係呢?比方說,道場包括打七也是,大家都想多修行,多打坐,多誦經。然後,打七也需要人護七,或者道場也需要人護持,有的時候,我要打坐,我要誦經,你別找我。這些做事和修行這個關係怎麼處理?師兄們盡力修行,我們也覺得應該值得讚歎,但是要維護,大家都這樣的話,這個就維持不下去了。這個關係怎麼方便處理? 答:我想聽聽你的建議。 問:我的建議啊?就是隨緣做,如果是我的話,安排我,需要我,我就去做。 答:修法有兩種人:一種是大成就者,想得大成就,就必須要學會自己要親證,同時還要利益大眾,而且是把利益大眾放在第一位,這種就叫作菩提道或者說是菩薩道,把利益大眾放在第一位,服務大眾,利益大眾,所以這是大乘佛法;還有一種只講個人解脫,不講服務大眾,這個是不究竟的。因為你只講個人解脫,不懂得去利益大眾的話不是圓滿的解脫,所以那種叫作有餘涅槃,範圍很小,不是圓滿次第上的解脫。圓滿次第上的解脫要服務大眾,利益大眾,從利益大眾的過程當中來圓成自己的修證。所以是分這兩種。 問:他會不會有一個次第的,就是說我先修好了…… 答:沒有,這是發心問題。所以我們說大乘小乘就看你的發心,不是等你成就了你再來發心。因為沒有這個發心,你根本就成就不了,你不能吃眾生苦,如何能夠廣度眾生呢?所以凡是歷朝歷代的祖師,大成就的,成就得快的,都是服務大眾的那一種,我們稱他叫作乘願再來。他是乘願再來的,古德再來,他才有這麼大的心量。所以本身能夠發心服務和利益大眾是最上乘的福報。小福報的人體會不到這個,小根性、小福報的人體會不到。 問:就是說不在相上,比方說我做飯,我就每次都少打一座,不在這個相上去計較,才能發願成就。 答:只在座上解脫的,不算解脫。所以我們宗門歷代祖師都說這個不給印證,座上表現出來的那只是輕安。要在利益大眾當中,座下行為舉止,言語道斷,利益大眾的過程當中那才是親證,這個才給印證。你也知道,你以前就是那一種:抓緊時間打坐,每天都在座上,結果沒有什麼真實受用。反而是這幾年,也是沒有辦法哦。 問:要做點事情。 答:所以必須要自己發心做點事。在這個發心當中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跟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相應的東西。 問:心量會大一點。 答:對。所以,不是我們自己修成就的,是大眾成就我們。不管是哪個宗門,誰的成就大,就看他接引了多少人,度化了多少人,幫助了多少人,因為這些人就是他的眷屬。我們一讀佛經,你看,佛經剛剛開始,我佛釋迦佛剛開始,第一次轉法輪,度的是五比丘,接下來十大弟子,五百羅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後到八萬僧眾,數十萬僧眾。 問:接引了很多很多。 答:法脈越來越大,這就是一個親證的過程。所以就有了我們所講的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問:他是和成就的大眾有關,不光他一個人。 答:對,就是。所以才有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法雲地菩薩,等妙雙覺,圓證佛果,這些都是講他的資糧,他弘化的事蹟,都表現在這裡面。什麼叫差別智啊?他智慧圓融的程度,圓融的程度體現在哪?接引大眾的過程。所以就回到我們剛才那句話,上師跟一切人都相應,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上師還有跟哪個人不相應,就證明他修證有餘,不是無餘。

127   914 “了了常知”没有离开一切作用(2019)

答:我們認取它是對的,但是不能認為我們是徹悟的。所以我不是經常跟大家說:初地菩薩他不認為自己是悟的,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修到二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要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三地同樣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要四地以上才是開悟的。這個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他到了十地菩薩,法雲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等覺、妙覺才是開悟的。到了等覺、妙覺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只有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開悟的。就是不要給自己加一個“唉呀,我是開悟的”,不用加這個名號。認取肯定是認取,你發現的是:每一個人自從入胎,不是說生下來,自從入胎到現在從來都不迷的自性。這人人皆有、個個不無的,很平常的事情,沒有必要認為自己跟別人有什麼不同。 問:那上師,座上這個狀態,就是在定中或怎麼樣都是了了覺知,就知道這個都跟自己無關,然後座下的時候也是…… 答:也是了了覺知。 問:就是也是這種,就覺得任何事情都跟我無關,然後那這個狀態就是什麼都很平淡,就是看什麼也沒有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就是什麼都跟我沒有關係了。那這種狀態是…… 答:這個“住”是狀態嘛。 問:然後就是看看看著這些,好像就是知道一樣,就是知道這些,但是這些又跟我沒關。 答:很平常,有關無關都很平常。 問:那這個是不還是能所? 答:一切不住有能所在嗎? 問:有說這個是微細的能所,我就不理解這個微細的能所。 答:是,那是方便說。那肯定是有的,能所是工具。你看我們舉杯子你說有沒有能所啊?沒有能所你怎麼能把它舉起來? 問:那它這有一個知道在。 答:了了常知,沒有離開一切作用。 一切作用沒有離開了了常知,了了常知也沒有離開一切作用。 問:它不算二元對立的? 答:它是一不是二。 問:不是二。不要把它安立在一個“知道”這樣的狀態,就是了了不住的,這個狀態也不可得。 答:我們說在這裡不立知見。“不立知見”什麼意思呢?不要去立分別,不要去給它立分別對立。所以在《圓覺經》上就已經說得很透徹了:“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同時,亦“不辨真實”。“于諸妄心亦不息滅”,“妄心”是什麼?“妄心”就是各種作用。“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起妄念”就是在這個各種作用當中不去起分別對立,就是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這個“妄心”為什麼“不息滅”?因為它要起各種作用,“妄心”就是真心的作用,所以說“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問:那上師,在座上有兩次定中就是什麼都感覺不到,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個狀態是什麼狀態? 答:忘失。 問:然後手印也沒散,就是回過來的時候手印也沒散,但是什麼都不知道了。 答:這個忘失的狀態就是一種定,禪定中的一種。這個狀態不是我們打坐才有的。 問:平時也會有? 答:入胎之後就有這個現象。 問:哦。 問A:上師那您說的認取,它就是認取現在你進步到什麼狀態了,就認取這個狀態就行了,不用去給它安名相是吧? 答:對,不要立名相,不要妄立名相。

128   915 在“懒”上做功夫的方法(2019)

答:你在座上是生產蛋糕,結果這個蛋糕生產完了之後不吃,你生產那麼多蛋糕幹嘛用? 問:分一點給我。 問A:感覺這兩天好像不會修了。 答:座下就是行走,邊行走,邊發願,邊觀照。 問A:然後感覺自已總是在否定自已,就覺得:“唉呀,這個狀態不對吧。” 答:需要承當,承當很重要。 問A:然後,一下又覺得不對,我這個本來就是這樣的,我還有什麼否認? 答:哪來那麼多“對不對”啊? 問A:對啊,然後又否認這個幹嘛,然後又提起來,提起來之後,又會這樣。 答:恰恰無心用。 問A:嗯,恰恰用心時。 問A:那這個怎麼超越呢?上師。 答:念念不住便是超越。 問A:好像感覺力量不夠。 答:力量不足?需要力量嗎? 問A:嗯,發願,就是不停地發願。 答:這住就需要力量,放下還要力量嗎? 問:那也可以懶哦。 問B:一點不用力的。 問A:不是懶。 問:我就老想在“懶”上做功夫。 答:是啊,也有也有,過去不少禪師是在“懶”上做功夫。 問:咦,這個方法教教我,我覺得很適合我。 答:我看你用不上。 問:為什麼我用不上呢? 答:我說的方法你用不上,那是古德的方法。 問:好吧。 答:不過那是懶的表現。 問:他是怎麼弄的,我用不上也聽聽唄。 答:反正我們這裡也有石頭,可以用得上。他們就是一天大半時間都躺在石頭上,就這麼躺著,做個樣子躺在那裡。 問:腦子裡不想東西了嗎? 答:他就表現出他很懶,但是人來人往跟他沒關係,人來人往他都知道。他就是在做了了常知的功夫,但他因為不住,所以他每天都躺在一堆石頭那裡,一躺就是十多個小時。你用得上嗎? 問:我“住”這件事情還是挺勤快的。(眾笑) 答:不是。 問C:你那個懶是流浪。 答:不是,我不否認你的懶是在做功夫。但你得表現出來,所以你找方法了,我就告訴你。要不然你看,對面有個鐵床,你拉到中間,你也躺在那裡,人來人往與你無關,人家圍著你在說三道四也與你無關。 問:哦,那確實也是做功夫的辦法。 答:對。 問B:上師來了就看他一眼繼續睡。 答:一眼都不用看,看他幹嘛?(眾笑) 問D:看到了還有掛礙。 答:如住無人之地嘛,即便是人來人往又有…… 問:他們會不會把我弄去一八七? 問B:問題是你一下躺這裡,一下就睡著了。 答:那你的運氣太差了。好好躺在那裡,還有人會把你弄到醫院去?那你運氣不是太差了? 問E:上師,像我這樣,總是想抽多點時間去上座,感覺就是好像……這是不是也是一個妄念? 答:上座是好事,關鍵你上座培養定力用到哪裡去了,你用了沒有,每天有沒有啟用它啊? 問E:就是不知道怎麼用。 答:就是下座用,不可能在座上用,座上永遠是在培養,下座才是應用,你光是培養不應用,你每天也要歸零。應用怎麼用,知道嗎? 問E:不知道。 答:在接引大眾中你就要用,我們所講的接引大眾,不一定是師兄或者說是佛弟子,日常生活當中的所有人都是大眾。好比說你銷售你的產品,你用不用接引客戶啊? 問E:對對對,需要。 答:他們說:“哎呀,老闆你這個價格不錯,我請你去喝酒吃飯。”你去不?請你去唱歌你去不?你還沒回答我去還是不去呢。 問:去不去都鬧心,這會兒。 答:你不是說不會用嘛,那言行舉止都在用。我們現在在閒聊也是在用,你以為什麼時候才叫用啊?祖師大德的開示就是這樣:謦咳掉臂、言語道斷、運水搬柴、任運騰騰。 問B:任運騰騰、妙用恒沙。 答:妙用恒沙。這些都是在用,就是言行舉止當中就已經是用了。 問:那上師,他定力的體現是完全就不受誘惑,就不去做,還是做了不受、不住?這兩個哪個厲害? 答:它有程度嘛。程度最高的時候,你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問:但是不住。 答:也可以不住。它到關鍵點還是能夠把握住的。 問F:就像上師這樣。 答:上師還做不到。

129   916 认取不是认为(2019)

問:上師,您說這個認取,就是平常我們在生活當中它也有對好的事和壞的事的認取,是吧?是不是一個事發生了,你認取到什麼就是什麼了?那怎麼去判斷它,怎麼樣認取是好的呢? 答:哦,要判斷它好壞,是吧? 問:那不能瞎認取啊,既然認取是有力量的,那就不能亂認取了。 答:認取還會有瞎呢?你是怎麼瞎認取的? 問:我經常亂認取,我就是那種悲觀的情緒,就是事兒發生了或者沒有發生之前,我就已經給它下了一個壞的結論。 答:你那個不叫認取。 問:那叫什麼? 答:認取是有標準的,認取是念念清淨才叫認取,你那個瞎的那叫認為,不叫認取。我們說認取真心。 問:我知道您說的是修法上的。 答:對,真心認取下來之後,轉念就是真心認取了,認取真心了轉成真心認取,就是一切都是建立在真心上,清淨心上。 問:我問的不是這個。 答:對啊。你剛才說的瞎認取,那是胡思亂想當中去認為一些事情,那不叫認取,那叫認為。你認為這個事能不能做,那叫認為。 問:對啊,那怎麼去判斷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呢? 答:有沒有建立在清淨心上啊,心清淨不? 問:心如果是隨時清淨的話,任何事情就可以做? 答:念念清淨,念念認取。 問A:念念清淨是功夫啊。 問:也不完全是功夫。 問B:上師念念清淨是功夫嗎?沒有這功夫你哪能念念都清淨? 問:它本來就是應該是清淨的。 答:我沒有功夫跟你說這個話。(眾笑)

130   917 启用的时候没有分别对立(2019)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131   918 如何是“没有定相”的定(2019)

問:上師,有時候就是座下入定的時候,你看一下子定那兒了,然後有時候會考慮到身邊的環境,有時候有風啊、冷啊,或自己穿得薄,然後就容易考慮到這些…… 答:你要是一切不住的話,風也干擾不了你。 問:干擾不了。 答:當你起了個念:“哎喲,是不是著涼了。”就著涼了。 問:就著涼了。昨天,然後在那個屋,然後定了一會兒,然後心*師兄說…… 答:你看那麼冷的天氣,上師也是這樣。 問:哦,主要是不起念。 答:就告訴你一切都可以不住。我在北京零下五度也是這樣。師兄說:“你這樣不冷啊?”你不受它就不冷了。 問:但是起了這個念頭之後,不理這個念頭也可以繼續,然後,座下在那兒就定著? 問A:那你得要有那個定力。 答:就是可以一切不受,一切不受就是超越。 問:有時候好像就是,會一點點、有一個念頭顧慮到,然後就定不住了。 答:不要在定和不定當中做功夫就行。 問:哦,好,自然的是吧,上師? 答:我們說定它可以示現個定相,也可以不現個定相。我們藥師法裡面有一個定叫藥師隨緣定。 問:藥師隨緣定? 答:隨緣定,就是沒有定相。行站坐臥皆是定,這就是行站坐臥皆是禪,禪就是禪定。當然,可以由定相做到細緻之後,沒有定相也是定。你看,那個人就很普通一個人走在路上。所以這功夫相應的,看誰都在定中,你就是定的,這也叫認取。你看誰都是佛菩薩,你就是佛菩薩,看誰都是凡夫,我們自己就是凡夫。 問B:昨天我回來的時候,看到心*,我就跟心*打招呼,我說:“哎呀,菩薩你又……”然後心*來一句更狠的:“你是佛啊。”我說:“哇,你的境界太高了!” 答:你看,佛菩薩互相在讚歎。 問A:菩薩? 問C:入定了。 問A:又入定了。 問D:這是發呆吧? 答:她入思維定。思維定、隨緣定都是藥師法裡面說的。但是佛經上也有,心中心的經就有,佛也入思維定。 答:所以我們說了一句話,什麼叫定啊?心不亂就是定。所以這句話“心不亂就是定”,超越了一切所說的定。 問D:心怎樣才算一點不亂啊? 答:亂嗎? 問D:不亂啊。 答:不亂不正好嘛。 問:那上師,不執著這個定相,在座上它自然就入定了,那有沒有方法就是不去要有這個定相,就是不入這個定? 答:你不動念,不動此念,就很自然了。 問:沒有動念,它自然就定進去了,就是不想要那個定相呢? 答:動念是動哪個念?攀緣的念。你不起攀緣心自然就是定的。體會到自然定了之後,再起攀緣心也是定的了。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佛法修證實錄、印心宗實證寶典!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 無心直說音訊目錄: 一、佛学常识:1~101
    二、印心宗的特点:102~179
    三、印心宗的重要概念:180~234
    四、印心宗的妙用:235~275
    五、发愿:276~322
    六、打坐基础:323~395
    七、座上境界与反应:396~507
    八、持咒:508~569
    九、翻种子:570~598
    十、微细流注:599~626
    十一、能所双忘:627~657
    十二、观照:658~787
    十三、认取与承当:788~917
    十四、海南自在佛乐团佛歌:918~936
    十五、印心宗咒语:937~945
    十六、2013年打七开示:946~962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