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58 能所双忘是不会有痛的感觉的(2019)

問:都是在能所雙忘中。 答:哦,這是什麼樣的能所雙忘啊?有念頭嗎? 問:沒念頭。 答:一個念頭都沒有? 問:一個念頭都沒有。 答:一念不生? 問:對,然後就是沒念頭,然後就想持咒持不上來,嘴巴就“阿……”,然後很輕鬆,然後就自然而然地定那裡了。但是定的過程中,我知道我的屁股在痛,這屬於正常嗎?就是在雙忘的過程中這個屁股在痛,但是我這個咒還是沒有的,就持不上來咒,就一直定在這裡。這是不是屬於正常? 答:是不是了了常知啊? 問:對。 答:那了了常知能不知道屁股痛嗎? 問:哦,那就好,我說怎麼這能所雙忘我這屁股還在痛? 答:那你不是了了常知嗎?你奇怪了,你要是說跟死掉一樣啥都不知道了,那就不知道。 問:就說找您交流一下,這我就知道了。 答:對。 問:然後我說之前痛的時候就是有咒在,會把這個痛轉掉,然後這就沒咒了,就是這痛的時候我也沒有咒了,就是除非自己想念咒。 答:痛得很舒服吧? 問:嗯,反正就是我感覺這兩天這個屁股痛得比較厲害。 答:舒服吧? 問:還好。 答:還好就是舒服。 問:上師,這個痛的話怎麼轉啊?我就是面帶微笑。 答:哎呀,你還要轉就證明那就一點都不舒服,還想轉。 問:沒有打妄想,想念咒也念不出來,就念不出來,就一直定在那裡不念了。 答:你是故意念不出來。 問:不是。 答:你還有痛在。 問:對,就是有痛在。 答:能所雙忘是痛不在了。 問:哦,這樣子的? 答:還有痛在就值得懷疑了,有痛就有苦,能所雙忘是苦都不可得了。 問:那念咒怎麼念不出來了呢? 答:你故意念不出來。 問:沒有。 答:不是跟你說了嗎? 問:但是我張嘴巴念的時候,那嘴巴就出不出來字了,就有妄念的時候,然後它這個字才出來。 答:那是對的,有妄念字就出來了,那你有沒有壓念? 問:沒有,我沒壓。 答:那你怎麼還會知道痛,很痛苦呢? 問:不是說很痛苦,反正就是因為其它地方不痛就屁股痛。 答:沒事。 問:沒事啊? 答:沒事,繼續。 問:我不屬於壓念吧?我沒有壓念。 答:沒有壓念就行了,我是跟你交流看有沒有壓念。 問:沒有壓念,因為就是它也在痛,我咒也持不出來。然後我今天心裡面想一個事情,這個咒張嘴就持出來了。感恩上師,我沒別的問題了。

2   659 被动观照和主动观照可以交替用(2016)

問:還有一個,這個觀照,座下觀照,因為以前我們在用功修行的時候,我們那個觀照和這個觀照它是怎麼回事? 答:你們哪個觀照? 問:比如說我們在用功的時候,比如說這個事情我們起煩惱了,我知道我起煩惱了,或是我正在做事情的時候,打比方我正在吃飯的時候溜號了,流浪了,我馬上不管它,把注意力放在吃飯上,把握當下的狀態,我在當下,我們就活在當下。 答:那這不是一樣的嘛。 問:是一樣的嗎? 答:是啊。 問:就做事的時候一心一意做事,這個念頭出來的時候不管它,然後再回到做事上面來,生煩惱了,我知道生煩惱了,不管它,然後再繼續做,是一樣的嗎? 答:對呀。 問:用功方法是一樣的。 答:這個是對治法嘛,你用的這個是對治法嘛,對治法我們也用。還有一個就是發願,發願是主動觀照,你剛才講的對治是被動觀照。這被動觀照跟主動觀照,可以交叉著用,交替著用。 問:嗯,是這樣的。這幾天心態調整得還是蠻好的,不那麼糾結了,一切隨緣吧,而且心能敞開了。 答:要發大願,願力還是不夠。 問:嗯,願力不夠啊? 答:嗯,願力越大越好。 問:但我感覺有時候在座上面啊…… 答:座上不發願,我們說座下。 問:對對對,平時發的願可能沒感覺,但座上有的時候它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 答:那也離不開平時的發願。 問:那種力量能讓你能夠提起來…… 答:是的。 問:行,我就這些問題,感恩上師。 答:阿彌陀佛。

3   660 本来清净就是观照(2017)

問:上師,我今天一個情況就是結那個手印,我突然之間感覺到放逸出去我的手印就**,回歸自性,就舉起來了。真的,還有一個就是說綿密觀照,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當中,觀照一念不生,很難。 答:那就觀照念念皆生,不難吧?觀照是念念皆知,念念皆不住。念念皆知,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也就是觀照自己念念皆清淨,念念皆清淨,沒有流浪、沒有執著、沒有妄念紛飛,就是清淨。就那天所提示你的,你這個呼吸有沒有執著啊?呼吸有沒有執著? 問:偶爾也是會…… 答:你呼吸有執著啊?呼吸,會不會執著啊,呼吸,有沒有妄念紛飛啊? 問:有時有。 答:呼吸有妄念紛飛啊?呼吸,呼吸啊,沒有講你意識啊,呼吸。 問:哦,那就沒有。 答:對啊,我是提示你呼吸,沒叫你去管你的腦筋,啊,呼吸沒有執著,呼吸沒有妄念紛飛,呼吸有沒有煩惱啊? 間:沒有。 答:啊,時時刻刻都這樣嗎?這就是清淨啊。 問:我理解那意思,上師說的這個。 答:理解就是妄念了。 問A:那像有些他就直接用觀呼吸這種方式,可以嗎? 答:呼吸不需要理解啊,你還要理解呼吸嗎? 問A:不用。 答:嗯 不用,不需要理解。 問A:我覺得是在聞思修,就是這個呼吸本就是放下了一切。 答:她剛才說的觀呼吸還是執著呼吸,我們所講的呼吸也不需要執著。 問A:這個觀呼吸也是把意念放在那裡了。 答:啊,那不是執著呼吸了嗎? 問A:我聽有人是這樣子,他說觀呼吸那種方式。 答:觀呼吸是分階段的,它是先是觀,觀吸,然後是觀呼,然後觀呼吸,這第三個階段。第四是觀左邊的鼻孔進氣,觀右邊的鼻孔出氣,它分階段的,所以那個是作意的,跟我們剛才講這個不一樣。 問A:哦。 答:我們是體會呼吸,你的呼吸清不清淨啊?啊,你可以體會一下,呼吸清淨嗎?什麼叫清淨啊?你呼吸有沒有執著啊?你體會呼吸的時候是沒有執著的。有沒有煩惱啊?有沒有妄念紛飛啊? 問A:沒有。 答:這些都沒有,那就是本來清淨嘛,本來清淨就是觀照嘛,是吧?因為好多師兄說不會觀照,我才這麼提示啊。本來清淨就是觀照啊,啥叫本來清淨啊?清淨也不可得就是本來清淨。是吧?而且你用這個呼吸來講本來清淨是最恰當的,因為娘未生我時,呼吸已經是在的了,在娘胎裡面已經是有呼吸的了。所以娘未生我時本已具足,所以說這個是本來具足嘛。

4   661 不让障碍成为障碍就是转(2015)

師兄:上師,我想問一下,那個心空無住。然後呢,到座下空洞的時候,剛才說的那個種智嘛,你說種智體現在凡夫身上呢,它是一種煩惱,那如果體現在覺者身上,它可能是一種智慧。但是我就想問你,如果你已經心空無住了,你下座去解決這種問題的話,但是所有的問題它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你沒有辦法馬上把這個問題給它解決完,或是把這個危機給它轉化了。 上師:嗯,你是怎麼轉化的? 師兄:我就是問你呀,那這樣子是不是說明他那個…… 上師:前面不是說這是一種智慧嘛,如果是智慧,那肯定有辦法解決啊。 師兄:我知道,我就說是有辦法解決。但是因為萬事(是)因緣和合而成嘛,因緣不到的話,你也不能馬上下手去解決。我是想問一下,會有這個矛盾在。 上師:那這個就還有煩惱見嘛,還有煩惱見它就解決不了。 師兄:還有煩惱見,就沒辦法解決,就是說明你的心還沒有達到心空無住那種狀態。 上師:嗯,對。還有煩惱能夠障礙你。 師兄:所以就沒有辦法把這件事情給解決掉。 上師:是啊。 師兄:既然這麼說的話,那還是要通過打坐來開智慧,然後把種子轉化為智慧去…… 上師:這個要通過你來證明這一切,我們的希望都在你身上啊。(眾笑) 師兄:如果這樣子的話,這種做法不是很漫長嗎?可能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在這個座上去打。 上師:是啊,無量無量劫嘛,所以來個無量劫。然後佛經上又有一句話:“一念頓超十劫。” 師兄:這個怎麼說“一念頓超十劫”。 上師:一念覺嘛。 師兄:但是你一念覺,你工作,我是說你座上一念覺…… 上師:一念覺,就是念念覺。 師兄A:覺了就解脫了哦。 師兄:不是,我意思是…… 上師:你所講的工作障礙你,是吧? 師兄:不是,就說座下,因為我們打長坐嘛,所有的一切是開智慧,然後是要用到我們平常生活中,不能跟生活脫軌了,是這個意思。但是有些東西,打長坐以後你會發現像這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它還是會有障礙。我就是想問,這個轉種子為智慧的話,是不是有障礙就說明你的…… 上師:有障礙也不會變為障礙,你不會讓它變成障礙,這就是轉啊。你如果讓它形成障礙,那這個就是所知障,這就是煩惱見還在。 師兄:是你不會讓它形成障礙。 上師:對,你不會讓它形成障礙。 師兄:而不是它形成障礙來阻撓你。 上師:是的,你要讓它變成障礙了,你不是自找麻煩嗎?

5   662 不坐而坐,不修而修(2015)

問:上師,我現在還可以打長坐嗎? 答:嗯,打長觀照。 問:長觀照。 答:長觀照。 問:不用坐也可以? 答:對,長觀照,不坐而坐。 問:想坐就坐,不坐也可以。 答:不坐而坐,坐而不坐,修而不修,不修而修。

6   663 持续观照就是愿力的表现(2016)

問:哦。那上師說如果觀照不起來就發願。但是我發願呢,就還是做不到上師說的那種,時時刻刻,呼吸間都在發願,我覺得差距還是很大,還是太大了。我覺得是信得還不夠深切呢,還是說,總覺得還是哪個力量方面不夠,做還是做得不到位。 答:不要有求嘛。一切無求,本來如是。本來如是,一切無求。 問:但是無求,那個願力怎麼弄啊? 答:那是啊,你持續下去就是願力的表現嘛。 問:持續下去就是願力的表現。 答:嗯。沒有願力怎麼可能持續呢? 問:哦,就上次上師說的那個觀照,能持續這個觀照就是願力的體現。 答:對,就是願力的體現。 問:沒做到自然觀照,那就還是發願吧,持續發願。包括上次…… 答:方法都是你的啊,不是我的,我只是口頭語。

7   664 持续观照有个熟练的过程(2015)

師兄:上師,這個觀照的話,作為我們心中心法好像是比這個打坐還要重要。 上師:整個佛法都這樣。 師兄:但是這個觀照的話呢,就是按上師來說的話,是個自然的一個過程。然後我上周聽到上師開示就說,你如果打坐打六個小時,你座下好像是流浪還是什麼,那就是白打的坐,好像是這個意思。 上師:你不去觀照,不持續觀照。 師兄:那麼這個“持續觀照”是怎麼說呢? 上師:發願啊。 師兄:發願。 上師:有願力存在啊。 師兄:有願力存在。發願的話,比方我們打坐完了之後下座該做什麼做什麼,是吧?做事的時候那就不談觀照不談這些。 上師:嗯,因為這個是啥呢?剛開始還沒熟透,雖然是自然觀照能夠體會到了,但是會出現中斷,它不能夠持續,所以為了讓它持續下去,要借助發願。到你這個觀照熟透了,不需要起心動念都能夠觀照了,那你做啥事情都可以說是在觀照,它有個熟練的過程。 師兄:訓練的話這一塊是怎麼樣這個,就是訓練這一塊,比方說這個中斷的話,是怎麼會中斷? 上師:中斷就是有事情來忙,忙去了,跟事情跑了。 師兄:跟事情跑了? 上師:全身心都在事境上了。 師兄:就是不清淨。 上師:回到跟你過去一樣了。 師兄:對,這個就是我有點不理解,不好理解就是說這個東西。比方說我們做事是做事,那麼做事怎麼跟這個觀照來如法? 上師:就是說你要配合得很融洽,那要有一個過程,不是說這個打長坐之後,下座它自然地就可以配合得很融洽,這個還是要通過培養的。 師兄:這是一個怎麼樣一種狀態才如法? 上師:一絲不亂嘛。 師兄:一絲不亂就是一心不亂。 上師:嗯。 師兄:就是不要動念,不要起心動念。 上師:起心動念心也不亂,能理解吧?

8   665 从念念清净到念念空寂(2015)

師兄:上師您剛才開示講的那個念分明和念清淨,念清淨的體相它的表現是什麼呢? 上師:沒有妄念,很清爽、很自然。 師兄:是沒有妄念還是一切妄念不住著? 上師:沒有妄念。前面是念念分明,之後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但還有正念在嘛,這叫作念清淨。很清爽、很自然,這個念頭雖然還在起,但是沒有任何的影相出現,沒有任何的影相。它念頭還有起伏,你知道動念了,但這個念是空靈的,沒有住處。 師兄:“不辨真實”(呢)? 上師:“不辨真實”那叫作不住念,念空寂,不住念。這個比念清淨還是要進一步,念念空寂,不住念,所以就不辨真實。因為“不辨真實”是啥呢?它能夠用,念來即用,即用即空。這個是念念空寂,就不是我們所講的念清淨了。念清淨(在)我們所講的這個四禪天、四禪定以上,我們所講的這個心識定當中都能夠體現出念清淨,那我們所講的念空寂是在這個滅盡定以後才出現的。我們所講的念分明、念清淨這個屬於觀照,更進一步念念不住。我們念清淨,要念念清淨,再下去念念不住,清淨也不可得,念念不住。

9   666 打七的核心是回归本位(2017)

上師:打七呀就是要捨下一切。這個階段主要也就是講舍,座上這個入定啊,持咒的速度啊,念頭的流轉啊,都可以把握得很好,趨向平穩了。好多師兄的平常心也流露出來了。所以這個做功夫主要還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我們這個平平常常的,清清楚楚的,恒長不滅的覺知性就自然現前了。所以再上一步你如何去用功啊?歷代祖師都說了一句話,再上一著,千聖不傳。再上一著,千聖不傳。雖說千聖不傳,但是祖師們還是說了,怎麼去做?就是外不著相,內不亂心。我們母音上師進一步又說,外不被境遷,內不被念轉。所以說這個話雖平實,平實是什麼意思呢?平淡,實在,所以叫平實。話雖平實,功用無窮。所以這個做功夫,越是觀照,越是見性,就越無功夫可做。那這個時候還用不用打七啊?這個功夫做到這一步還用不用打七啊?七已經打掉了。七已經打掉了就沒有七可打啦,不起分別了,不去作意了,就已經是把七打掉了。那這個七打掉了接下來做什麼呢?知道嗎?接下來做什麼?做超越,還要超越。因為學無止境,修無止境,覺照無邊,這是超越,也叫超拔。超越什麼呢?超越我們的身心世界。這個超越身心世界用什麼方法?老人六個要點最後一條,心量廣大容納一切,這就是超越。嗯,寫完了嗎? 師兄:寫完了。 上師:寫完了還用寫嗎? 師兄:妙用不變。 上師:來這好多師兄問了,怎麼去保任呢,剛才講的就是保,保就是外不住相,內不亂心,如何是任呢?禪宗說任運騰騰,那如何又是任運騰騰呢?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就是任,這就是保任。所以說這個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就是任運騰騰。 那天有師兄問心地師兄了,我們這個打七,哪一天解七啊?然後心地師兄回答他,沒有解七。我們塔光的打七從來就沒解過七。一直都在打七,所以說沒解七,其實今天晚上說的這番話就相當於解七,是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打七,今天就是總的解七。這就是打掉第七識,念念觀照,念念覺照,念念安住,念念不住,這就是解七,就是回歸本位。 回歸本位呢就是因地上的圓滿。是果地上的起點,因地上的圓滿,回歸本位之後,就是在果地上修行,不是在因地上了,在果地上修行。那果地上的修行是怎麼修的,還有沒有層次步驟?其實果地上的修行很簡單,因地上的修行每一步都要講如理如法,這是因地上喔,果地上的修行每一步都要講圓融萬法,所以每一步都是圓滿的。所以在因地上的修行多數都落在分別心上,整天都在分別,所以每天都要講方法,要如理如法,你分別可以呀,但是要如理如法。那果地上的修證呢每一步,你看我們說是修證,不是修行啊,果地上的修證每一步都要究竟,所以叫圓融萬法。所以這果地上的修證呢,是以差別智來修行,差別智來體現。差別智,智慧的智,差別智。就是張良,拿筆來畫圓圈,看誰畫得圓,你比我畫得圓這就是差別。那不是分別,那是差別。畫圓圈,你畫的圓還是我畫的圓,這就是差別,這不是分別喔。就是《金剛經》上說的那句話,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你看我們每天安排師兄們巡七,這個巡七就是培養這個差別智。所以我們說了沒學過巡七就主不了七,主七一定要會巡七,會照顧大家。今晚誰巡七啊? 師兄:他們是明天,我們今天還沒結束。 上師:喔,他們是明天,這叫踴躍巡七啊,我們原來巡七還有這麼妙啊。剛才講這些聽懂沒有啊? 師兄:聽懂了,感恩上師。 師兄:還沒聽夠呢,繼續上師。 上師:好啦,接下來你們說了啊。沒事嘛,隨便說。

10   667 打七的目的就是自然观照(2016)

所以在觀照的當下,我們要認取,認取是啥呢?肯定自己,這就是觀照,把它認取下來,不要再去找觀照。認取到什麼程度名為自然觀照呢?不取不舍了,正在觀照,亦不認為是觀照,就觀照也不可得,很自然了,我們叫自然觀照。起心動念都沒有離開它,一點意都沒作上去,就很自然的,就知道是觀照。 所以在我們這個打七的過程當中,最容易生起就是自然觀照。大家下座後止語,不去攀緣,也不流浪在物相上,不流浪在一切境界上。朗朗清清,又是朗朗自照,這就是觀照,就是自然觀照。所以我們剛才說大家散步去吧,去散步,要真知道啥叫散步,不是散心啊,心沒有散,我們只是散步。這散步正是觀照啊,左腳右腳,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的,每一步都是輕鬆自在的,每一個動作都毫無執著的,這就是自然觀照。所以我們散步的時候就是儘量地讓自己體現出自然觀照,一點造作都沒有。能夠清清朗朗認識到這是自然觀照者,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個觀照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是自然流露,那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清淨佛性、本妙覺性它是會自然流露的。它流露在哪裡呀?就流露在觀照上,觀照就是我們清淨本來的自然流露,所以大家要認取它,不要再懷疑它。 所以我們說打七打七,克期取證。克期取證就是大家集中到這裡來,集中一個時間段來進行共修。目的就是在短短的幾周內能夠體會到自性流露,能夠自然觀照,能夠承當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大家都要承當,都要認取它。我們這個印心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先認取真心,先認取我們的本來面目,之後,承擔下來之後,深入經藏,去開發一切佛經的妙用,開發一切佛法的妙用,這是印心宗的一大特點。如果說我們修了這麼多年,打了這麼多年的七,我們承擔不了自性流露,承擔不了自然觀照,那我們還要繼續迷惑,還要繼續迷失,這樣的話我們的修行就漫長了。

11   668 大定没有出定入定之说(2016)

我們打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都是定。大家會說我怎麼沒有入定的感覺啊?不一定要有入定的感覺,你能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四個小時、六個小時,這個定是最不可思議的。雖然周邊的一切都能夠了了常知,但是我們是在覺知當中定,所以這個叫覺知定。有了覺知定,下座之後,隨緣去了,也沒關係,心也是不動不搖的,也是不迷失的,這個叫隨緣定。所以座上是覺知定,座下是隨緣定,這座上座下都在定中,心不亂嘛,心不亂就是定。 所以大家也不要去找個定境。因為一切事相都是無常的,我們的心沒有跟著無常走,沒有去流浪,沒有去攀緣,這就是楞嚴大定。而且這個定相沒有出定入定之說,沒有說我要入定了,馬上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了。沒有這個過程,很自然的,用它的時候也是定,不用它的時候還是定,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定,所以這就叫大定。認識了這個大定之後,大家就能夠起神通妙用。神通啊,來,我們用用神通。(上師舉杯喝茶,眾笑)

12   669 定也是观照(2015)

師兄:我第一座刻刻疼,疼了三四天就不疼了,全身疼。現在是感覺動…… 上師:你不會啊,我看你坐得挺穩的。感覺是那樣,實際上睜開眼睛看不是那樣,那是一種定境。 師兄:哦。 上師:打那麼長座,座上因為有咒在,所以定不了,是吧?因為有咒在嘛。 師兄A:是,是這樣。 上師:所以就定不了嘛,下座有沒有表現出定來啊? 師兄A:有啊,下座就很明顯,特別是一座下來的時候,那就更明顯。 上師:定也是觀照嘛,定其實是正好觀照。 師兄A:用定來說觀照,我們現在感覺到最親切。 上師:嗯,是啊。空、明、智、定。

13   670 佛法不离世间觉(2017)

問:上師,以前老是想理解那個根塵脫落的意思嘛,今天也知道說,根塵脫落其實就是不住,不執著就是不住。 答:不粘著。 問:不粘著,哎,不粘著。 答:我們說觀照不粘著。 問:然後我們有過去的很多習氣,已經習慣執著了嘛。 答:我們佛法它分兩種,一個是世間法,世間的佛法,一個是出世間的佛法。佛法是在世間成就的,所以說不離世間覺,這個覺是什麼意思啊?就是不粘著世間的一切。所以我們所講的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它的界線在哪?分界線在哪?就在你作不作意,起不起分別心,動不動念,如果我們還用分別心,用作意,用動念,來做功夫的話,永遠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出世間法是一切不住的。所以要解脫,解脫就是脫落嘛,解脫嘛。 問:以前就是認為這個根塵脫落,就是好像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突然就不同。事實上好像也是這樣,但是不住,不粘著。 答:解脫,包括不解脫在內,因為它是從不解脫走過來的,它有這麼個修證的過程,所以就告訴你亂就是培養定,通過亂來培養我們解脫之心,解脫之道。 問:上師,它經常會反反復複的,很多時候你會覺得不住,但很多時候你又自然而然的流浪。 答:凡聖同居土,你不住的時候你是聖人,起分別作意又是凡夫,交替進行,反反復複,這是凡聖同居土,四聖六凡全在你這個身體上作用。 問:所以上師,我們還是要經常要打長坐,然後讓自己的觀照呢…… 答:更加綿密。 問:哎,更加綿密,對!最後就怎麼樣呢,知道一切不住,是吧? 答:哎,就可以接引人了,方便有餘土(眾笑)。接引人多了,就有了這個道場,實報莊嚴土。你們大家回去都建道場了,我們就是常寂光淨土了。 問:妙!

14   671 各种观照的方法(2017)

問:就是座下如果他二十四小時,他那個咒一直都在恒持當中,不持而持…… 答:二十五小時。(眾笑)不存在咒在,自然觀照。觀照是包括一切方法:你說我們念佛也行,持咒也行,一切不住也行,念念不住也行,或者是凜然一覺也行,凜然一覺,或者念個“斷”,徹卻法也行,這都是觀照的方法。總的來講就是一切不住,你看“斷”,斷什麼?斷掉這個“斷”嘛,本來就沒什麼好斷的,生起個“斷”來不就是借這個“斷”來斷一切嗎?所以就是斷掉這個“斷”,不是斷掉什麼東西,所以終究是要回歸到一切不住。

15   672 功夫在当下(2016)

問:我就是這幾天打坐,感覺到為未來的輪回做框架了。 答:哦,輪回還要框架? 問:控制不了,自己給它設了好大一個圈套,自己就往裡鑽。 答:是啊,每個人都在給自己佈局嘛。 問:可我這個佈局布得太遠了。 答:不要布遠嘛,就布腳下就行了,眼前、腳下、當下,佈局就布這個局——念念當清淨,念念當自覺——要佈局就布這個局,不要布幻想的局。功夫都是體會當下,下座的這一瞬間都是當下,直心道場,時時刻刻都是涅槃自性的自然流露,恒常不滅。 問:那上師,生的是什麼,滅的又是什麼呢? 答:生滅皆是相。 問:皆是相。 答:嗯,自性無相,那自性無相又沒有離開一切相,所以,是相非相。所以我們說,佛本無相,眾生相就是諸佛相,體現在一切眾生相上。

16   673 观照必须配合长座(2017)

答:它是這樣的,我們的自性時時刻刻都在現前。 問:對對對,是這樣。 答:並不是說通過修行了它才現前,只是說我們沒有修行過的人這個自性現前了,我們感受不到,發覺不了。所以通過這個修行之後,就能夠逐步地體會到這個自性流露是很親切的。為什麼說是逐步呢?因為它有一個用功的過程,所以叫逐步地體會,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這個“理屬頓悟,事在漸修”,那這個逐步地體會到呢,就是漸修的這個過程。 問:我原來理解什麼呢?就說寂照照寂,比如說啊是觀照,觀照就是用自性去觀照覺知,覺知也是佛性,也就是打七。我原來是這麼理解。 答:你這個理解是沒有錯,但是還要用力,跟祖師所講的這個不相應,這個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會停留在理解上呢?因為打坐功夫不夠,就說我們通過打坐這個功夫啊,這個定力沒有真正培養出來,所以座下還要用理解來認識它,這就很費勁。所以我們說這個打坐,要能夠心念耳聞,座上心念耳聞,座下很自然地就是綿密觀照,為什麼要用綿密這個詞呢?就是它不會出現間斷,出現間斷是你作意了,它才會出現間斷,無作意地觀照就是自然的觀照,它是不會間斷的,它也不需要力氣,不需要力量,很自然地就是觀照。 問:你說的這是佛性,就是圓滿的自性,自性它是圓滿、圓融的。 答:這個不需要達到圓融啊,這個就是我們打坐,座上心念耳聞,你能夠體會到座上你是在心念耳聞,下座你就能夠觀照,很自然地就是在觀照。我們講的是觀照,不是講見性。因為我們一般總要在理論上去理解它、去分析它、去明白它,甚至就連這個下座觀照,也要去提起它,提起個觀照,那這個提起呢是用力的,所以我們說這個提起觀照,似乎說這是在觀照,實際上是在執著,執著觀照,執著觀照還是一種執著,不是觀照。所以我們所講的觀照是自然而然地,那如何才是自然而然地觀照?一切不住,一切放下,了了常知,清淨無比,這個就是觀照,這個你不需要用理解去體會它。 問:實際上禪宗,老人講咱們本來是尊佛,你這個自性天真,時時在見性,那自性的妙用,要覺知它,這就是佛。但是怎麼像您那天講的這個不粘著,這些在平常處理任何事物,都不要去非常執著地跟人計較,有什麼過去世現在世、分別不清,就是一切隨緣放下,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那天您講我聽進去了,您看您開示,我總覺得(您)是個過來人,是通過這個一步步說透,理清楚,你別說,很清楚,用您這個開示就能指導我們一步步怎麼去走,我有這個感覺。 答:我們這個觀照是配合座上,座上座下一起來,如果說沒有打坐這個經歷,我來跟任何一位師兄談觀照,很難相應的。因為你無論用任何一種最直接、最簡單、最自在的方法去提示他,他總要用分別意識來明白,這就無法相應了。即使是當下能夠體會到那也是一瞬間,在你的力量下他能夠體會到,這一過去了,他就滿大街在找了,哎,我這個清淨跑去哪了?他就開始作意了,所以這個我們還是要用打坐翻種子去認識它。

17   674 观照便是破我执法执(2016)

那麼我們現在打坐,打七也是這樣。打七最大的特點,我們所講就是打掉第七識。這個第七識代表什麼?代表我執法執,我執法執是根深蒂固的,就是體現在第七識上。所以我們說要打掉第七識,就是把我執和法執通通打掉。所以我們講時時觀照便是破我執、破法執。因為觀照不屬於哪個法門,也不屬於哪個宗教,觀照是自性流露,跟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法門都沒有關係。

18   675 观照不能住在了了分明的境界上(2017)

師兄:阿彌陀佛,上師,開始發話了哦,還想提個就是觀照的問題。 上師:嗯,好。 師兄:觀照是當下清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很自然的。 上師:噢,嗯,這個叫覺。 師兄:覺啊。 上師:覺悟的覺啊,不是睡覺的覺。 師兄:呵呵,那做事的時候也是了了分明的,清清楚楚的。這個觀照有沒有走失的? 上師:熟透了就不會走失。會走失的失照了,就是又胡思亂想去了,他就走失了。我們所講的熟透...... 師兄:這個觀照還要說一定的定力,或者說是什麼?熟透了就是在在再忙的時候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啊?有沒有這個說法? 上師:這個熟透了是,就是我們所講的念念當自覺,就是熟透了,念念當自覺。你做任何事情都是都離不開念念當知。念念當知就是念念當自覺。這就是觀照,啥時候都在,我們所謂的打成一片。 師兄:就是綿密,就是打成一片就是那個就是打成綿密那個*了。 上師:嗯,打成一片,比綿密還要綿密。綿密還帶有一個鼓勵的說法。打成一片,就不需要鼓勵。 師兄:嗯,你說打成一片就是說,嗯。好像就就是與了了覺知,了了分明,就是說好像自己做那個樣子哦? 上師:也是自己做。 師兄:哦,自己做,但是不粘在上面,不著在上面。就是就是證明修到是…… 上師:也粘,稍微粘,即粘即離,即用即離嘛。 師兄:就是說已經差不多證到那個每一個當當下了。是吧? 上師:你不要太口語化哦,嗯。 師兄:噢,大概懂了,觀照。 上師:大概懂了? 師兄:呵,嗯。呵呵呵。 上師:這個大概是個什麼樣的比例呀。百分之二十呀? 師兄:呵呵呵,有百分之七八十吧。不是很厲害的那種咯。您那天說了,嗯,不要有等待的心。 上師:八九不離十是吧。 師兄:呵呵,您說有那個不能有等待的心。那就行了。 上師:嗯,那是。過去心不可得嘛,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等待個什麼? 師兄:嗯,不能有可待之心哦? 上師:嗯。你是觀照呢,還是懂觀照呢?還是會觀照呢? 師兄:應該會。 上師:應該是會,呵呵呵。 師兄:應該應該,一直一直沒有去用,呵呵呵。 上師:沒有去用啊。怎麼用啊? 師兄:觀照人的心就是無心,那觀***08:41呵呵呵。 上師:怎麼用啊? 師兄:正在用心時無心恰恰用啊。 上師:又在背書。不背書行嗎? 師兄:嗯? 上師:不背書可以嗎? 師兄:就要拿一個詞來表示一個大概呀。 上師:嗯,非得要找一個詞嗎?說時遲,說的時候已經遲了。 師兄:力度不夠。 上師:所以說20%嘛。這幾年讀了不少書啊。 師兄:沒有,為了生活奔波。 上師:讀書不一定是拿本子看才是讀書。手機看也是讀書嘛,是吧?對吧,拿手機看也是讀書。 師兄:如果這樣說的話,閱歷相似,在讀生活中的書也是讀書啦。 上師:呃。觀照不用猜嘛。 師兄:不用。現在是觀照那那為什麼還要提起一句佛號或者是發大願啦? 上師:那你跟我講一下,這個觀照如何持續下去? 師兄:就是每一個當下,了了分明。 上師:還有了了分明在呀?啊?還有了了分明在,那還是在影子上啊。還在捕風捉影啊。了了分明的才是啊? 師兄:能就在那個能知上面了。 上師:嗯,你這個你這個還不是觀照。這還是在起分別嘛。分別一個了了分明的、能知的是觀照,這還是分別。觀照是無分別念了,所以剛才告訴你說時已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已經粘著在上面了,所以叫遲,遲到的遲。你不要,別把這個錯認為是在觀照哦。不要了了分明才是觀照。這就是著在相上了。就是念念都是了了分明,我們所講的叫啥?了了常知。你這個叫了了分明。 師兄:了了分明不就是了了常知啊? 上師:是啊,但是這個並不可得啊。你這個是啥呢?他要化空,啊,分明也不可得。清淨也不可得。 師兄:空也不可得。 上師:空也不了得。這叫14:44**。不是落在什麼境界上。我們所講的不粘著,一切不住,前提是一切不住。一念不生,這一念不生呢,是不去起心動念叫一念不生,跟不粘著是一回事。即用即舍,也就是化空,用完了就放下,即用即舍,直接就是化空。所以不要有所住。像你所講的,我努力一下,念念都在了了分明,念念都在清清楚楚,念念都在清清靜靜,這都是有住著。

19   676 观照不需要用力(2017)

問:上師您剛才講的那個座下綿密觀照,這個綿密的體現是不用刻意提起的? 答:不需要提起的,因為一有提起,一有執著,執著觀照就已經變成失照了。 問:因為我們師兄有提起過,提起觀照,提起觀照,要不然不能綿密,會有這個看法。 答:這個就看座上是否做到了心念耳聞,座上做不到心念耳聞,下座這觀照他就必須得,哎呀,老是要提起個觀照來。但是大家想一想,我們一旦執著了觀照,我要念念觀照,我要念念觀照,一旦執著了觀照,它還是不是觀照啊?執著觀照還是執著嘛,不是觀照。觀照是自然而然的,心是清淨的,不作意的。所以我們大愚祖師給大家說了,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告訴我們,這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這觀照本來就是一切放下,你還去用力,那怎麼是觀照啊?我們一切放下的時候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觀照。 問:那他如果遇到各種事境,跟著跑了,一覺的當下其實就是觀照了。 答:哎,他知道跑了就已經回來了。 問:對,不需要再守住一個什麼。 答:對。

20   677 观照的功夫—从有为到无为(2017)

問:上師就是我在觀照,我有個清淨,我有觀照在就不是觀照? 答:假名觀照,假名觀照。 問:假名觀照。 答:有這個過程。 問:那就是個有為,它是…… 答:哎,觀照開始,開始是會出現有為的階段,最終會成為無為,他總要有個生起嘛,有生起才會有圓滿嘛。所以從有為過渡到無為嘛,這就是你的修行之路啊。 問:怎麼樣過度到無為?上師。 答:有為有為有為,念嘛。 問:就是那個寂照照寂,切忌用力,那就是在用力。 答:切忌用力,它是很微妙的。 問:我似乎有這個就是師兄一講,我走路的時候我似乎有這個感覺。 答:微妙,微妙怎麼去體會微妙呢?不要從意識來反映,不要作意。用什麼方式呢,用發覺,不是用作意,發覺,發覺叫發明心地。啊,心地坐在這裡。呵呵,發覺也叫發現,那麼我們說發覺就更貼切。什麼叫發覺呢?你的呼吸用不用作意啊?它是不是綿綿密密呀,這就叫發覺。它從始至終都是如此的自然體現。願力要跟它合為一體,觀照要跟它合為一體,這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 問:上師,這幾年我一直體會的觀照其實它是錯的? 答:沒錯嘛,有過程嘛,不是告訴你嗎?有過程。首先你不要否定自己的修行,要肯定。我肯定是錯了,你看這也是一種肯定。嗯,就像你今天跟心*師兄交流的,上師說我錯了,我不知道我怎麼用功了,你看,是吧? 問:是。 答:一下子回歸原始社會了,不知道怎麼用功,其實我哪有否定你呀,沒有否定你呀,我一直在肯定你呀。啊,對吧?肯定是錯了啊,呵呵呵呵!

21   678 观照的时候不念咒(2015)

問:上師,我們觀照的時候,念咒是念哪一個咒? 答:觀照的時候不念咒。 問:有時覺得力量不能自然觀照,可以念咒嗎? 答:不能自然觀照就發願吧,念咒還是在座上念比較好。

22   679 观照的要点—如何做好旁观者和当局者(2017)

上師:沒有話說嗎? 師兄:這幾天打座還是那事呢,就是稀裡糊塗,混到時間,一陣清醒,一陣明媚,一陣糊塗。 上師:清醒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師兄:清醒就是咒還在。迷糊呢它知道咒,還有妄想,都參雜到一起了。還是不像上座一開始。 上師:打座坐了多長時間了?上座坐多長時間? 師兄:開始是四個小時,後來是八個小時。 上師:下座呢? 師兄:就是現在不是四小時,四小時一座嗎!我把它串開,先坐十二點到四點,坐四個小時。完了之後休息睡到快十點了,再坐八個小時。再坐到晚上六點。 上師:可以啊!可以一起嗎!這下座對境界粘不粘著啊? 師兄:粘著。 上師:粘著。 師兄:我還沒敢想,就是妄想能減多少減多少,但是不像減那麼多妄想。沒有輕安啊!沒有輕安那個覺受了。 上師:粘著了就沒有了。輕安是不粘著。粘著就不會有輕安。你幾時沒粘著,幾時就會出現輕安。 師兄:我就這樣行了,這都坐這麼長時間不錯了。 上師:這主要不是座上的問題,是座下,座下不粘著才能夠證明你這個座是坐得好的。 師兄:哦,但粘著也比以前少了,有時候可加 上師:你這樣,分幾步來講。現在要怎麼做呢?旁觀者。看一切事境都是旁觀者,這容易做到嗎? 師兄:容易,容易。 上師:對,這叫旁觀者清啊!一切事境都是旁觀者,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當局者。 師兄:當局者。 上師:你自己是,你對別的事境來講,是旁觀者是沒錯。但對自己的事還是當局者。 師兄:對對對。 上師:所以既是旁觀者,又是當局者。這就是我們禪宗所講的賓中主,賓就是旁觀嗎!主就是主人嗎!賓中主,觀察別人的同時也在觀察自己,這就是賓中主。做功夫如果從旁觀者角度來講就賓中,對自己來講就賓中主。賓中主,賓中賓都是被動的,所以叫被動觀照。所以要先從賓中賓,賓中主來做被動的,雖然是被動的,還有一絲毫的主動在裡面,這個下手相對來講就比較容易。 師兄:上師,這個賓中賓的意思就是不停把跟自己無關的看成是旁觀者,把自己也當成是旁觀者,是這樣嗎? 上師:對,心曆講得明白。 師兄:對嗎? 上師:對,都說你講得明白了,還對不對? 師兄:我猜的。 師兄:上師,我有時候就是說,***的時候,跟著流浪一小段,完了之後才去。 上師:這就是賓中賓嗎!賓中主,流浪了一段之後再覺察自己。 師兄:但是八個小時以後,我感覺就是說,在一兩個小時之內,感覺就是說流浪還是少了,那時候。。 上師:能夠不流浪了。 師兄:偶爾還能看得見。 上師:所以這個打座對於觀照還是有幫助的。 師兄:對,我同意。

23   680 观照和思维无关(2017)

上師:你問話的時候有沒有在做觀照啊? 師兄:那個*思維還是需要觀照? 上師:觀照用不用離開思維啊?思維有沒有離開觀照啊? 師兄:沒有嘛。 上師:觀照不在思維當中嘛,跟思維無關嘛。 師兄:答不出來。 上師:體會一下嘛,答的時候有沒有觀照啊? 師兄:應該沒有吧。 上師:沒觀照啊? 師兄:有,有觀照,沒觀照怎麼會回答啊? 上師:就是啊,所以這個觀照是妙用啊。思維不思維都可以在觀照。思維也可以觀照,觀照也可以不思維。 師兄:不思維的觀照會不會落入無記? 上師:無記是什麼?無記是忘失,觀照會忘失嗎? 師兄:哦,我知道了。 師兄:但是上師以前不是說過那個有淨因和不淨因嗎,不是作意不是觀照,但可以是妙用。 上師:對。 師兄:但是這個作意和妙用有什麼區別啊? 上師:我們說的是思維。 師兄:啊。 上師:思維不一定都作意。 師兄:哦。 上師:好比我們說打坐的時候,在座上正在心念耳聞,同時這個八識田裡面哪,它會冒出很多種子。有一些種子冒出來的時候啊,人似乎是在想一些白天、就是工作、生活當中閃爍出來的念頭,往往這些事情是白天你無論如何去想,如何去作意,如何去分別,它都不能夠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的,但是在打坐的這個過程當中啊,翻出來這些種子啊,它反倒你不用去想,它不經意當中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師兄:哦。這個不屬於妄想吧? 上師:不屬於妄想,屬於妙用。把事情給解決了怎麼會是妄想呢?就像我們的心禪悅師兄,打坐翻出一大堆弘法利生的問題來。她也沒打妄想啊,反正自動翻出來了,不是有意去想的。 師兄A:而且翻出的時候是覺知的,所以你知道****就不會妄想。 上師:所以這個叫思維定。 師兄:但是這個種子很容易就粘上去啊,這個想法很好,最後會順著想。 上師:在咒上,在心念耳聞上,沒往這方面去粘。 師兄:有時候好像是順著想下去了。 上師:好像。 師兄:嗯。 上師:咒也念得了了常知,也是心念耳聞,還能夠把問題給解決了。 師兄A:上師,平時也有啊,平時好像我們上課的時候,在聽課或什麼,你在思維的時候但是自己是知道的。雖然在思考問題,但是自己是明明了了,清楚知道,沒有粘上去沒有落在思維裡面去,**那就是思維定嗎? 上師:思維定。 師兄:怎麼判斷思維定和打妄想啊? 師兄A:看粘不粘著。 上師:怎麼不記下來啊。 師兄:啊,已經肯定了。 上師:他已經肯定了,不需要記。 師兄:呵呵呵,還是記吧。 師兄:上師,那如何判斷粘不粘著呢? 上師:粘不粘著皆是用。粘著叫執著,不粘著叫妙用,執著也是用,妙用也是用,你怎麼看待啊?怎麼看待啊? 師兄:剛才這個問題我也想過,***我是要看咒在不在,因為我咒還在,就是。。 上師:那平時呢?不講咒在不在,平時,二六時中。 師兄:就是有沒有因為住在這個上面產生其它的一些情緒啊思維出來,如果有那就是執著,如果沒有就是妙用。 上師:執著好不好呢? 師兄:*****世間法有的時候還是****。 上師:能用就好,呵呵呵,能用就好,也不是說完全不可以執著,執著也是用嘛,該執著還是要執著的嘛。當年我們跟幾個師兄上文殊院,見那個馬師爺的時候,跟馬師爺一起吃飯。老人家倒了幾杯酒,“喝酒”,伸到我們面前喝酒,我們說:“不喝不喝”,老人家就說了一句話,“不要執著嘛”,這回我們有一個師兄啊聽他說不要執著就去伸手。老和尚很開心,哎好,大拇指豎起來了,乾杯,一飲而盡啊。那師兄也喝完了,老和尚接著說該執著還是要執著地(眾師兄笑),那師兄一下子臉紅了,完了完了,又被老和尚給裝進去了。

24   681 观照就是不观照(2015)

答:我在說話你在打妄想。 問:沒聽進去。 答:我告訴你,真都不可得了,你還去追求個妄的東西幹什麼? 問:對,上師,就是您開示當中說,其實我們的本性是本來就具足的,而且,一切都是平等的,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認取下來。 答:你手不要放那麼高嘛。 問:我想恭敬上師,就是把它認取下來。 答:恭敬心也不可得嘛。 問:上師我這樣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就是把我們的真心認取下來了,然後還要敢於去承當。 答:認取下來。 問:然後敢於承當。然後我就是對上師那個,但是我們在平時的行持當中,就是我們不要去著意它,也就自然而然的,因為我理解就是…… 答:如何不著意啊? 問:就是因為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的,你著意它,其實它也是,它就是像心經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 答:那怎麼辦呢? 問:我們著意它其實它也是這樣,不著意也是這樣,我理解的就是,現在按上師講的,我就把它認取下來了。認取下來以後呢,我發願,時刻地發願,好好地修行,然後讓我,就是時刻地……又著了哦,就用語言表達……我時刻都能在清淨心當中,就是一種觀照。但是還不能著,還要做到上師那種,我覺得做到那種著意、不著意,自然,有點難,還是有點。 答: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熟透,功夫沒有熟透。沒有熟透你就把它放下了,那你就找不到東西南北,找不到方向。 問:反正這個心有點煩,保持不了。 答:所以我們所講的是啥?一個是打長座,打長座是為了下座心空不住,心空不住就是觀照。所以在打長座上面去下功夫,打長座之後下座的觀照是很自然的、平淡、很平和,它也不會消失。 問:對。下座它自然地就是那種狀態。 問A:上師昨天講像呼吸一樣,就這感覺。 答:就像呼吸一樣不即不離,不取不舍。 問A:對。 問:所以上師我特別願意聽您講法,你說讓我真提起一個什麼觀照,我自己都覺得累,再提起來一個。 答:所以咱們齊老師說得也很好,很直接,觀照就是不觀照。 問:對,對,對,這多解渴啊。 答:這是你要打長座坐才能夠體會到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打長座只是兩個小時,妄念紛飛的,你說觀照就是不觀照,觀照他都找不到,你說不觀照他就更不敢了。 問:對,所以現在我也體會到要打長座真的很重要,太重要了。

25   682 观照就是除习气(2016)

問:上師,像我們打座或者觀照,這樣子能除習氣嗎? 答:觀照就是見性。 問:能除習氣嗎? 答:可以。 問:還沒有見性。 答:可以。 問:是針對每個人,還是…… 答:能除煩惱就可以除習氣,觀照除習氣是不錯的。 問:這個能從根本上除習氣嗎? 答:可以呀,因為觀照就是見根本嘛。 問:哦,上師是因人開示,還是怎麼?因為我有一次聽上師開示說,沒有見性很難除習氣,都是除煩惱,見性之後才是除根本習氣。 答:觀照就是見性呀,剛才不是告訴你了嗎?觀照就是見性,觀照就可以除習氣嘛,習氣一來了你就觀照,這個是習氣嗎?了不可得。

26   683 观照就是打掉第七识(2015)

所以能不能清楚地看到,清晰地看到,這個念生念滅,這是我們做功夫的第一步。你要能夠看到念起念滅,能夠見到念起念滅,就能夠見到生滅相是怎麼來的。如何是生,如何是滅,這叫生滅相。由念起念滅,一直這麼心念耳聞下去,通過打長坐,就能夠體會到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分明。功夫再一直往下做,做下去,就會發現念念清淨。座上發現念念清淨,座下便能自然觀照。因為自然觀照是念念清淨,不需要去住著什麼,也不需要去提起,自然的,座上念念清淨,座下也是念念清淨,念念清淨就是觀照。座上念念清淨,座下還是念念清淨,念念清淨打成一片——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功夫成片,觀照成片。但這個是要修啊,不是光是看書,知道那句話在說什麼。光是知道它在說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這個書是看到眼裡面了,但是用不上,沒有用。所以我們說:通過打坐,打掉第七識。啥叫打掉第七識啊?念念不住就是打掉第七識啊。念念不隨也是打掉第七識。念念清淨,第七識在哪?了不可得。所以說我們說觀照,就是打掉第七識。那這第七識跑去哪啦?通過觀照體會到這第七識是平等的,通過觀照把第七識轉化成平等智。這個是平時自然都能夠流露出來的:這裡面沒有高低、多少、黑白、好壞,沒有這些分別。你的語言裡面也不會流露出這些分別,因為語言是心靈的視窗,跟眼睛一樣都是心靈的視窗。你該怎麼做功夫的,你所說出來的話,跟你的內心是相應的,而不是矛盾的。

27   684 观照就是时时刻刻打七(2015)

師父:因為剛開始還是有不安心嘛,但是現在慢慢地覺得應該這樣的機緣還是很難得,不能錯過。 上師:你錯過什麼啦? 師父:一個提高自己的機會吧。 上師:嗯?你從小到大錯過什麼了? 師父:呵呵,上師在問我機鋒啊? 上師:沒問機鋒啊,你說你不能錯過,我問你錯過什麼了。沒問機鋒。 師父:也沒錯過什麼。 上師:就是啊。 師父:什麼都是應該的。 上師:錯過了主人,去流浪了,去顛倒了,這就是錯過。 師父:應該是錯過了去尋找這個主人的念頭吧? 上師:念頭也是變來變去的,無常變化。 師父:剛開始從來沒有想過,這輩子就要去尋找它,現在有這個想法了。 上師:尋找什麼? 師父:尋找當下的解脫吧。 上師:嗯,這不是當下嗎?這誰綁你了? 師父:自己唄。 上師:“我執”把“我”給綁了。 師父:成見吧,還沒到我執那個層面。 上師:修心密的師兄一開口就是“了了分明”,佛經上不這麼說,佛經說“了了常知”。這個誰都不會錯過,從來就沒錯過。 師父:只是這個念一般不容易守得住。 上師:了了常知幹嘛要守呢?你守啊,來,你看,這不是了了常知,你守它幹什麼?守它是這樣,不守它也是這樣,守它幹嘛?你一抬頭,這天空上的每一片雲在你頭上飄過,你都了了常知,那請問你怎麼守住這片雲呢? 師父:因為我就沒有看它呀,所以就無從去守去不守。 上師:嗯,就是啊,看與不看儘管用,來來去去隨它變。 師父:但是在多數的情況下往往自己是不會隨它變。 上師:嗯,不隨它變你幹什麼去了? 師父:用一般的話講就是顛倒唄。 上師:嗯,不變是真實,變來變去才是顛倒。所以說了了常知,這個是不變的,境界都在變,那境界與我無關啊,我唯有了了常知啊,簡稱叫了知。 師父:應該一般只是說知而已,但不能說是常知吧。 上師:嗯,好,我問你,你這個知,有沒有消失過? 師兄:沒有啊。 上師:嗯,沒有消失過就沒有生起過,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消失,這就叫無生。所以我們這所謂了了常知只是個提示,那知其實這個時候叫覺,覺本無生,它沒有生滅相啊,它不會消失啊,所以沒有生起啊。 師父:那怎麼說會有不覺呢? 上師:不覺也是覺,不覺只是不住在覺相上,不住在覺上面,所以叫不覺,無覺。而不是說沒有這個東西,有啊,有在哪裡啊? 師父:還是有不覺的相啊。 上師:哦,有在你用上,你就不覺也是相,覺也是相。 師父:對。 上師:相與它無關啦,你這些相跟覺有沒有關係啊? 師父:當然有關了。 上師:有什麼關係啊,告訴我。 師父:覺是本來的,相是生滅的。 上師:那有關在哪裡嘛? 師父:一個是本體,一個是作用吧。 上師:對,作用,作用就存在用和不用,用也可以不用也可以。 師父:但是不用的時候就叫顛倒嘛。 上師:嗯,怎麼顛倒啊?你告訴我說。 師父:在相上分別執著唄。 上師:那是你自顛倒,你用也顛倒不用也顛倒,問題就出在你沒有發現覺本無生,把相當成覺了,這就顛倒。 師父:如果覺知本無生滅,幹嘛要打七? 上師:打七妨礙你覺知了嗎? 師父:打七是一種讓自己更多地能夠覺知的一種方式吧,一種方便吧。 上師:打七叫克期取證。 師父:那證什麼呢? 上師:證本來啊,你現在只是知道覺知而已,你不知道本來嘛。 師父:本來和知有什麼差別? 上師:作用不同。 師父:那就還是有顛倒的作用和不顛倒的作用。 上師:沒有,有大小,作用有大小。你看覺知:它有知道、有知覺、有覺知、有遍知、有正遍知,是吧?有這麼多差別,你現在所講的覺知實際上是知道,還不是覺知。 師父:所以說就像我現在還是在生滅相裡面。 上師:那是你說的,我可沒說,我不認為你有生滅相,我若認為你有生滅相那我也有生滅相。 師兄:所以就有覺和不覺的對比差別唄。 上師:這是作用不同,這叫交流,讓你發明心地。知道心地在哪吧?這心地叫一念未生時,或者說前念已過後念未起,後念未起那還是一念未生時,也叫念頭起處。名相很多,包括我們剛才所講的能所雙忘、根塵脫落,指的都是它。要想親證它,那就要有相應的方法,如果只是從理論上去知道它的話,沒有用,用不起來,我們可以通過理論去認識它,“哦,一心不亂就是”,那啥叫一心不亂呢?跟我們有關嗎?沒有關係。只是個名相叫一心不亂,並非是我們親證到一心不亂,所以這就跟我們沒有關係。所以禪宗有一句話,從門外入者不是家珍,門是哪個門?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六妙門,從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而來的,不是自家寶藏,自家寶藏在哪?在八識田裡面,我們通過打坐,翻種子,翻出來的,這些都是家珍,這些都是我們自家的寶藏,什麼叫寶藏啊?有些師兄平時要搞個設計想個問題,怎麼去想都想不通,一上座,哈,放下了,先打個座再說,一上座問題解決了,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就有這個種子。你看在座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這就是自家寶藏啊。所以大家要知道翻出來的是煩惱,翻出來的是妄想,翻出來的是妄念紛飛,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些都是智慧的種子,沒有幾個人能夠察覺到,都是智慧的種子,只知道它是煩惱、妄想、妄念,是執著。所以要打七啊,還有一個,最好的打七是時時刻刻,而不是講某一天,年底這段時間叫打七,時時刻刻打七,觀照就是時時刻刻打七,反觀自照自己的清淨本來,這就是打七,時時刻刻都在打七。 師父:上師,您剛才說那個平常也屬於打七。 上師:觀照就是打七,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識,打掉分別作意,打掉執著,第七識也叫執著心,要把它打掉,所以簡稱叫打七。 師父:那用的方法是什麼? 上師:用的方法多,那方法是要講相不相應,針對你的方法來講,就是“阿彌陀佛”。 師父:還是用這個辦法? 上師:“阿彌陀佛”有沒有執著? 師父:沒有。 上師:沒有執著就是把執著打掉了嘛,“阿彌陀佛”,念念都沒有執著。你看我們說念佛的時候,要承當此念便是佛,“阿彌陀佛”沒有執著,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念念都沒有執著,那此念便是佛,此身便同佛身。因為你念念都是佛了,那麼你這個行為舉止都是佛的體現,此身便同佛身,此處便是淨土,這就是打七啊。 上師:你這個功夫熟透了,你不用提“阿彌陀佛”也是如此,很自然的,這就叫觀照,回歸本位。 師父:但是座上念好像和座下念不一樣哎。 上師:哦,因為你還沒有熟透嘛,功夫還沒有達成一致,還沒有座上座下打成一片,所以就不同,還沒有親證到念佛三昧。這個念佛三昧,用在念佛上叫念佛三昧,用在打坐上叫三昧正受,實際上是一回事。 師兄:這個打七也是在一念不生處下功夫哦? 上師:嗯,在你那下功夫。 師兄:但我們現在一念不生還做不到。 上師:哦,一念不生能夠做到啊? 師兄:做不到啊。 上師:怎麼個做不到? 師兄:還是這個念,其實是指那個妄念哈。 上師:其實啊,原本一念不生是最容易的,因為顛倒了之後這一念不生就變難了。 師兄:這一念不生就叫回家,回去。 上師:對,原本一念不生是很輕鬆的,你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它就一念不生了。但是你要找,“哎呀,我要找一個一念不生”,你看這又變成妄念紛飛了,就像你剛才所說的,“哎呀,我要做到一念不生才行啊”。你看你想做到這已經是妄念紛飛了,已經是頭上安頭了,那這就難囉。 師兄:嗯,找這個妄念。 上師:所以很簡單,你一切放下,一切不住,自然就是一念不生。好多師兄能夠體會到,“哦,一念不生”,那我怎麼才能夠保持這個一念不生不要消失呢?(眾笑)?你看,這又變成妄念了。

28   685 观照时不起第二念(2017)

師兄:上師,我今天的後面這一座,幾乎都在觀照中,就比較少持咒,這樣對不對。 上師:嗯,你說對不對呀,我想聽你的, 師兄:好像觀照也不是很得力。 上師:你這個問題就大了,你還是繼續坐吧, 師兄:打坐好。 上師:這個還是要繼續持咒,座上不觀照,記住啊,座上不觀照,觀照是下座的事,觀照也不需要用力,越沒力的時候觀照的越透徹,因為它不需要力量,只要在觀照上用了力量了,都是執著,執著觀照,所以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 師兄:上師,我有時候持咒的時候會覺得,持咒好像也是在觀照,我這個... 上師:不要做對比, 師兄:不要做對比。 上師:我們說了知一切,持咒就是了了常知,觀照也是了知一切,兩者是一不是二,所以你在這個持咒上再來一個我是不是在觀照就起了第二念了,第二念就是分別心,所以不需要去起第二念,所以說,一切聖賢皆以第一義而不利,不利是什麼意思,是不住,第一義都不住啊,何況第二念。

29   686 观照时不用持咒(2016)

答:直接就是觀照了,就是覺嘛,也叫做覺照,夢中做主就是覺照。 問:座上一直持咒,好像都沒有這種情況,一下座、一下來就…… 答:持咒跟觀照還是有點距離的,能自然觀照都不需要持咒了。因為咒是用來對治妄念的,所以說這個佛號也好、咒語也好是用來對治妄念的,若無妄念,心自寧一,持咒做什麼啊?你都會發現持咒是多餘的,佛用不用持咒?對嘛,所以自覺就是佛,覺悟就是佛啊,這觀照就是覺悟了。所以佛不用持咒,觀照也不用持咒。

30   687 观照是由止语开始培养的(2015)

上師:這個止語是有功德的,你們知道嗎? 師兄:不知道。 上師:我告訴止語的功德給你們聽,我們所講的觀照,一定要止語,觀照是由止語開始培養的。你看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們,一講觀照的話,觀照大家能夠體會到,但是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去觀照。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嘴巴閒不住啊,管不住嘛,老要去說話。這一說話,你看,意識流浪出去了,這就叫失照,失去了觀照,叫失照,這失照直接影響的就是座上的打坐。其實我們這打長坐,目的在哪兒呢?目的就在於座下觀照。如果座下不觀照,座下是失照的話,那我們這個打長坐是沒有意義的,馬上就歸零了。在每一座培養出來的定力,下座它就歸零了,沒有意義。所以打坐,你看我們這次說來打長坐,然後這個下座以後啊,大家休息的時間就充分一些,這個休息呢,如何能夠充分呢?其實啊,心不外馳、不流浪,這個身心,就是一種休息的狀態,也是一種觀照的狀態,所以說要止語,止語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觀照啊。

31   688 观照要体现出平等性(2016)

(師兄正在拍照) 答:瞄準了。 問:很准了。 答:很准。哦,鏡中是誰啊?境相當中非有我在。我們時時刻刻面對的都是各種鏡頭啊,你看,這不也是鏡頭嗎?這不也是鏡頭嗎?每一個人都是鏡頭,我們跟大眾在一起,時時刻刻都是鏡頭。所以說境中無我,方得解脫,對誰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也叫作諸法無我。 所以我們《金剛經》上面說:“無我相、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就是我們平時做觀照——念念當自覺。這念念當自覺當中,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相,一切相不立,自然而然體現出來。所以要弘法利生不能有“我”在,這裡就體現出平等性,大家是平等的,無我在、無人在、無眾生、壽者在,一切相皆不可得,這就是我們的平等性。

32   689 何为转妄念为真实(2016)

問:還有那個,反正就最後一次,基本上都在打妄想啦,那怎麼現在那個打妄想下座以後,覺得也不累呀,反而覺得…… 答:煩惱即菩提嘛,煩惱即菩提。 問:原來會很累的,您剛才說的那個妄念轉成這個真實,這個真實指的什麼呀? 答:真實就是沒有迷失。 問:那不是不用轉嗎?它不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流露嗎? 答:那不就是轉了嗎?你剛開始沒發現它,是自然流露嘛,現在發現了,不就是轉了嗎?轉也是方便說法嘛。 問:哦,我沒有問題了。 答:真實,就是不曾迷失,沒有迷失過,就是真實。

33   690 见清净心就是见佛(2016)

問:上師您給我一個肯定答覆,我也心裡面肯定了嘛。 答:那是啊,肯定了嘛,一定要肯定啊,不能懷疑,你一懷疑的話,又摔倒了。 問:我現在不懷疑了,因為我今天想了,想明白了,悟出來了。 答:是想出來的啊?(眾笑) 問:也算了,想出來的,我也不懷疑了。 答:想出來的,想出來的肯定還會懷疑,因為想出來了,還會想回去嘛。 問:懷疑了,又解了就好了嘛。 答:其實,你所講的這個,很簡單,我們講觀照,觀照就是見性,自然的觀照就是見性。觀照就是回歸自性的清淨心,你能夠體會到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見性,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所以見清淨心就是見佛,見佛就是見性。所以這個肯定要肯定,一定要肯定下來,不能懷疑它。一日當中,有幾分肯定,就會有幾分成就,時時肯定,就是時時都在見性當中。 所以我們說打七,克期取證,就是讓人人都能夠當下見性,見性就是證得佛性。所以大家這個座下,我們說座下要發大願,心量要大,座上更容易體會到我們的自性是法喜充滿的。所以我們在整個打七的過程當中,首先要肯定我們的清淨佛性,再加上我們的大願,按照這個打七的進度,大家在這個方面的功夫上,會越來越熟透。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我們以後的修行,才會是在果地上修行。

34   691 看着念头起处(2015)

答:心*還在跟自己做鬥爭呢。 問:啊,沒有啊? 答:還在那個相對上做文章,相對——好啊、壞啊、善啊、惡啊、快啊、慢啊——還在對立面上做文章。 問:哦,您說我念咒的時候。 答:對立面嘛,凡是座上、座下都會出現對立面。 問:我可能是想念快,不應該有這個想法。 答:不要急。 問:哦,不管它。 答:不要急,不要對比。 問:但是不念快這個妄念…… 答:妄念並不可怕嘛。 問:有的時候有妄念,有的時候沒有。 答:你不要怕妄念起來,不要認為它是妄念。你看我們說這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念起是包括正念、妄念,都叫念起,“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問:那我就看著這個念頭? 答:看著念頭就是壓念,不需要看,我們是看念頭起處,不是看念頭。這句話很微妙,看念頭起處,其實就是覺在知以前,先覺而後知,就是念頭起處,我們先覺而後知,念頭起處;如果是先知而後覺,那就是看著念頭,先知後覺,覺反而起不來。 問:看著念頭起處,到後面念頭應該起不來了? 答:念頭起處沒有前後,不落在前後上。所以說“前念已過,後念未起”,實際上沒有前念,也沒有後念。這就是一種蕩然無住,一切不住,就是“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也就是念頭起處。

35   692 了了常知,本来具足(2015)

問A:老師,這個念念清淨它是不是就已經無法可得了? 答:嗯,還要舍念清淨。 問A:舍念清淨? 答:舍清淨念,這個還要舍,還要放下。清淨也不可得,這就是舍念。 問A:那還沒有舍念清淨之前那就是這清淨還不夠熟練了? 問1:有一念清淨在,就不清淨了。 答:嗯。 問2:就不是真清淨。 答:嗯,這個還是有方便的。首先要體會到一念清淨,才可以說清淨也不可得。清淨不可得叫更加清淨,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才叫“舍”。並不是說我們捨下這個不可得也不可得了,又去找個什麼東西來,如果還有找在,那就還不如一念清淨。 問A:了了常知。 答:那怎麼用啊?該用即用嘛,你用啥都不可得,雖然不可得但依然在作用。 問B:老師,那這就達到無求的這個境界? 答:哦,還要達到個境界那都是有為法。我們說這個了了常知,本來具足,不是修來的。 問B:本自具足。 答:只不過是我們迷失了它,所以通過修行把它認取回來,而不說這個是得到的。 問B:嗯,法爾如是。 答:也不是達到的。 問B:是啊,應該說這“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 答:嗯。是啊。 問2:要不你把那個東西洗洗乾淨。 答:對,師父說你要把這個“法爾如是”洗乾淨,再拿出來給我們看。(眾笑) 問2:那光明自能露現,本來現前的,但眾生迷惑,造業太多。 問A:分別作意就造業。 答:不分別作意也造業。 問A:分別作意是造新業了。 答:哪個不造業?站起來給我們看看嘛,你的身材有多高嘛。 問A:只要用就造業嗎? 答:哦,對,你看,你站在這裡就替我們擋風啊。 問2:那我們就好得多了,不造業了。 問B:造善業了。 答:給我們做靠山了,造業也是妙用啊。 問A:那平時該怎麼做呢? 答:這個你知道,你比我還清楚,你肯定不會錯過。

36   693 了了常知,一切不住(2016)

問:平時我觀照的時候,我發現這樣,我比如跟你說話,或者跟某人說話,人家一開口說話的時候,自己那個分別,就那個意識自己就在分別,該怎麼回答別人,或者是該怎麼做,這種對不對? 答:這種就黏著上去了嘛,黏著在境界上。 問:還是有黏著哦? 答:對,一切不住。你說什麼都與我無關,何況是別人說的,一切不住。 問:上師說的就與我有關。 答:嗯,對,了了常知,一切不住。 問:嗯,感恩上師。

37   694 了了常知就是下手处(2017)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38   695 了了常知就是自然观照(2017)

問:後來我看見上師說的那個“聞性”,用“聞性”觀照,就是在那個“聞性”上。 答:見聞覺知。 問:見聞覺知,好像是,哎呀,可受用了,挺好的。好像不(用)注意力覺知在這個聞性上,對吧? 答:那是要跟座上相應。座上就講“聞”。什麼叫“聞”呢?知道就是“聞”。那下座以後知道在哪?一切不住也是知道啊。雖然是一切不住了,但是還是了了常知,這就是觀照,這叫自然觀照。不用起一個“觀照”的意,去執著它,不需要。 所以我們反復講來講去都是講基本功,因為基本功是最究竟的。這個打坐的基本功培養好了,這就是一個大成就。你看好多禪宗的大德,盤腿坐,坐在那裡,四個小時他也可以不動。但是你讓他結著手印持咒,十分鐘都坐不了,這個種子翻騰啊,他自己趕緊下座了。他就會來怪我們了,怎麼怪我們呢?哎呀,我平時我都很清淨的,一念你那個咒我就煩得要死,你那個咒肯定有問題。是吧?怪我們啦。(眾笑)所以那個方法叫作意,他儘管說,儘管打坐,他也講一切不住,但是不行,妄念來了他總要看著它,他總要看妄念,他是對境作意。這個方法是把八識田的那個心門,給它蓋緊一點,種子翻不出來。 問:哦,壓住了。 答:它就是壓念,作意壓念,把八識田的心門蓋得更緊了,還要往裡面種種子。

39   696 了了常知同样离不开造业受报(2015)

問:那就是叫你時時刻刻看住啊,看不住還要說流浪不流浪。跑了就流浪了,這叫打坐功夫,上座磨刀啊,下座啟用啊。 答:誰在流浪啊?是觀照在流浪還是覺照在流浪? 問:那個迷糊的心在流浪,那個奴崽子在那流浪呢。 答:迷糊的心是不知道這個的,不知道了了覺知,知道了了覺知了還會迷糊嗎? 問:了了覺知那當然不迷糊了。 答:是啊,所以他剛才所講的是啥呢,就是知道了了覺知了,也會去執著,對不對? 問:是。 答:也會去流浪啊。會流浪嗎?不會。 問:不會。 答:只存在一個什麼?造業受報,那不叫流浪,造業受報。 問:哦。 答:一樣在造業受報,就是了了常知同樣是造業受報,那這個造業受報跟“不識這個”造業受報,果報是不一樣的。 問:這個業力是更重的。 答:造善業者受善報嘛,果報一樣,不也是造業受報嗎? 問:對。 答:同樣也是,造惡業受惡報,果報也是不一樣,同樣離不開造業受報。 問A:這個了了覺知,那個造業有善報和惡報嗎? 答:這個業報身還在,你敢說沒有嗎? 問A:他既了知生死,這個色身他應該不會住著了。 答:這色身就是業報身嘛,種種業、種種報都在色身上得到體現。 問:對。 答:哪怕是色身不在了,有時候還要受報,是不是啊? 問:他一定會受報。 答:嗯,你看這色身不在了,我們還要撿他的舍利,這不是受報嗎? 問B:那不是我們的福報嗎? 問A:然後他還要隨業流轉。 問:所以時時刻刻要發善願。 答:嗯,對。

40   697 了了分明要一切不住(2016)

問:上師,這個不該問,不知道該問不該問? 答:不該問。(眾笑) 問:我還是問了吧。(眾笑)就是在下座觀照嘛,因為我座下觀得不好,就是夏天那一段時間,我天天在我們那個廣場,非常繁華,天天擱那個地方往北,那個燈火通明的,車水馬龍,然後這邊是房。就這樣走著、看著,也看看,了了覺知,啥也都不住。看完這房,再走著看看,這房子不是房,跟壁畫樣,就是兩邊的樓房,就那樣。這是心裡明明白白,了了覺知,就是車是車,人是人,看得了了清楚,像這種情況…… 答:這是什麼? 問:嗯? 答:這是什麼? 問:我就問這種情況? 答:這是什麼啊? 問:我就看那房子就是不是真的了,就跟那壁畫樣,假的…… 答:那要問你呀,這是什麼啊? 問:嗯,我就知道了了分明,了了覺知,心裡明明白白,就這一種情況。 答:嗯,這也是流浪。 問:這是妄想?是流浪? 答:流浪啊。你是向外看了,不是向內看了,有沒有向內看啊? 問:向內看了,向內看了。 答:向內看了,向內看什麼了? 問:自己觀自己的心,這個心,那個了了覺知,那個一動不動。 答:嗯,了了覺知是不在乎周邊的一切啊。 問:嗯,就不在乎,我看到人了。你得看到呀,你走路,你這人恁多,你得走路,你得看到人看到車,然後你往前走你也不能就……我以前都這樣走,外邊的車、人啥我都不看,我就這樣走,觀心,觀心嘛,就是往內收嘛。現在我不能一直這樣走,我現在我就是該看的也得看到,該看到的車,該看到的啥也該見,不住它就是,看到的房,看到了,就是(問)現在應該是再這樣?還是以前那一種? 答:對,沒錯,就這樣吧。 問:最後這一個也對?對嗎? 答:對。 問:我就是這樣認為,你該看到的你得看到,你不能走這一路都……我以前是那樣,我持著咒走一路的,什麼也沒看到,幹啥的,有打架的、幹啥的、過車的、過人的我啥也不看到,我只管走我的,持我的咒。現在我就該看到的我都看到,這邊也看,那邊也……就是走著,這一直……這兩邊都是車兒,都是紅綠燈,啥都有,你得看到;這邊有房,看到房,哎呀,這房子哪是房子?跟壁畫樣的都是,就是這種情況,心裡明明白白,了了覺知,又沒跟著跑,又沒住。 答:這個你要承擔啊。 問:啊? 答:你要承擔啊。 問:承擔了。 答:承擔就對了,要是沒承擔就不對嘛。

41   698 了了觉知就是大手印(2015)

師兄:就是這二六時中呢,感覺這個咒在初始階段它是與呼吸同體的,就是你吃住行臥這個咒都在,剛開始是知道它的。後來呢既然是知道它吃住行臥都在,乾脆就不管它了,連這個知道也不管它。 上師:對,不管它之後又如何呢? 師兄:那就一切了不可得嘛,也不管它如何不如何。 上師:那就無所謂了。 師兄A:上師,我們這個座下也要持咒嗎? 上師:可以持咒啊。 師兄A:也可以持咒。 上師:也可以啊。 師兄A:或者是發願。 上師:嗯,都可以啊。 師兄A:但是發願和持咒的話,如果選擇的話呢? 上師:你自己做主嘛,你要學會做主嘛。 師兄A:因為這個持咒的話呢還有點執著,就是覺得我們心密呢,那麼持咒的話是跟手印感覺應該是相互的,那麼你座下的話沒有手印的話,感覺這個持咒的話…… 上師:有啊,有個大手印啊,“了了覺知”這不是大手印嗎?所以叫你不失觀照,別把觀照丟囉,把觀照丟了就是把大手印給丟了。持咒知道嗎?發願知道嗎?這不了了常知嗎?不管是持咒還是發願你的心都是清淨的吧?

42   699 了了觉知就是正念现前(2015)

師兄:能所雙忘了就不理它了,是吧? 上師:它不是理不理的問題。 師兄:你就不用去找個咒語。 上師:你找也找不到,它就找不到才叫能所雙忘。而不是說那個咒語,是你要去斷它的,它是自然而然斷掉的。就是你還想念咒,但念出來就是個“阿”,你看,一念不生了!也是一心不亂了,你這個妄念沒有了。念還在,但是妄念沒有了,就我們所講的念念清淨,妄念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念念清淨,這個念還在體現在哪兒?了了覺知啊,這就是念啊,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念啊,這叫正念。 師兄A:無分別的念。 上師:是啊,了了覺知啊。 師兄B:就是那個念在,但是了了覺知還是感覺得出來,是那種輕鬆、輕微的念。 上師:這個是要體會到的,不是感覺。我是告訴你下一步會出現什麼,下一步會出現了了覺知——這正念現前,正念是無分別念,沒有任何圖像境界。也有人說叫做離念之念,聽起來就是莫名其妙了,離念之念是什麼念?就告訴你了了覺知。

43   700 没有了了常知就成了顽空(2015)

師兄:上師,我問一下,那個能念之心和所念的咒都沒了的時候,然後,也沒有那個了了的靈知,這種是不是無記還是昏沉? 上師:頑空。 師兄:頑空? 上師:頑空。我們這了了常知不會沒有的,你要這個都消失就是頑空了,出現過沒有這些嗎?還是你猜的? 師兄:不是,出現有一段時間吧,就是什麼也沒有,但是自己又不知道。 上師:也不知道,哇,那你那一段時間是植物人了,植物人也是了了自知,只是動不了啊。不是植物人,那是植物。是不是啊,有過嗎?什麼時候發生的?我們都不知道。 師兄:我知道啊。 上師:你原來還是知道的,認為自己不知道。

44   701 内外境界一概都不理睬叫真闭关(2015)

上師:師父在這兒過得好嗎? 師父:很好,剛剛坐在那裡很快,搖啊搖,眼睛閉著就張開來,誰來都看了。 上師:誰來了都看一下。 師父:嗯。 上師:對,這不錯,師父是發心很大,時刻不離眾生。 師父:時刻不離眾生,眾生也時刻不離。 上師:嗯,對。誰來都看一下,誰來都了了覺知。所以這個叫閉關,要把六根門頭這個關,要把它閉上。不管是什麼境界來了,裡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一概都不要理睬,這叫真閉關。如果說一有動靜,馬上這個心就出來流浪了,這個不叫閉關,這叫開關,不叫閉關。 師父:上師,還有一個我也看過,他那個修行是很不錯,他走路都是頭抬起來這樣子走的,他都不看的。他的功夫是活用還是死用? 上師:嗯,活用,死用,自己知道。 師父:嗯。 上師:我們從今天開始,這個打坐,打長坐啊,會經常聽到一些聲音,這些都是佛菩薩在試探我們,是在老實打坐,還是在流浪呢?會有各種各樣的時節因緣出現。你們那個凳子啊,要搬起來,不要用手去挪動它,而是要搬動它,挪動會有摩擦的聲音。晚上不要倒茶了,喝茶有弊端。

45   702 念念观照就包含了念念大愿(2016)

問:還請上師開示一下那個願力怎麼體現在日常的一言一行當中?怎麼去體現?這個大願。 答:觀照。 問:觀照就是體現? 答:觀照裡面就包含大願。念念觀照,便有念念大願在其中。 問:然後呢您說的慈悲心,包容心,那個怎麼去體現出來?或者是十大行願那個是不是要有意去提起來?這慈悲心、包容心、歡喜心,這個怎麼具體體現這個大願,怎麼體現出來? 答:觀照嘛。 問:就是觀照?不要再去作意,再加一個慈悲或者是…… 答:直心便是道場。 問:直心便是道場。 答:道場不包括大願嗎?沒有大願哪來的道場啊? 問:哦。 問A:上師這個還能詳細地說一下嗎?觀照和大願。 答:越簡單越好,大道至簡、至易嘛。要詳細說那我們拿佛經來讀吧,裡面講的全是這個,很詳細。

46   703 如何把清净心持续下去(2015)

上師:那下座觀照怎麼樣啊? 師兄:有時候觀照做得好,有時候又跑了。 上師:觀照還會跑啊? 師兄:哦,有時候忘了。 上師:跑到哪裡去了? 師兄:有時候忘了觀照。有時候會感覺到我是沒有觀照。 上師:忘了,那你的打坐不就是歸零了麼?每天打六個小時,每天都歸零。 師兄:啊,所以我想好好跟著上師修,求上師加持。 上師:要發願,把你的清淨心持續下去。你看,我們剛才不是念了嗎?這個發願即證無上菩提,永不退轉。所以要學會發願,你不發願你就在退轉,每天打座,下座就退轉了。上座培養的定力,下座不用,又退轉了,每天都在退轉。

47   704 如何除习气(2016)

問:上師,你昨天開示說顯部是自然流露。那我想問是,不是還有說是要勤除習氣嘛,是不是說的是咱印心宗門的話,他就是自然而然地不住了,他自然而然座下的話做事,他就是自然流露的,就是不住,如理如法,那是不是就不用像那些勤除習氣,像六祖慧能他到獵人隊裡磨煉啊? 答:習氣是在境界當中表現的,不是你自己的自然流露體現的,各種境界、習氣表現在各種境界當中,各種環境、各種事境,這些事境現前了,你怎麼去做,這才叫勤除習氣。那在沒有境界的時候呢,是不是自然流露啊?如果不是自然流露還有造作,習氣你就除不了,所以我們所講的自然流露,跟除習氣是一回事,因為自然流露,所以才能夠除習氣,它不是矛盾的。那我們所講的顯宗,顯宗是誰創建的?創始人是誰啊? 問A:釋迦佛。 答:釋迦佛,是成佛後才有的,顯宗不是他成佛以前就有了吧?那這不是自然流露嗎?對吧?

48   705 如何善用其心(2017)

答:圓融的程度就是圓滿的程度。 問:上師,就是那個承當,承當了以後那麼習氣就是要在事境上練了,去掉習氣,是嗎?不在別處,就在當下嘛。 答:嗯。 問:承當了以後就是習氣就應該在事境上磨練了,對吧? 問A:對不對啊? 答:啊? 問A:對不對啊? 答:不對。(眾笑) 答:不對又是怎麼說呢?不要起分別啊,一起分別又落到煩惱上了,所以不起分別,遠離煩惱,便是善用其心。 問C:上師能不能再說一遍啊? 答:啊? 問C:不起分別什麼那個善用其心? 答:哦,你看已經說一遍了。 答:遠離煩惱。 答:不起分別,遠離煩惱。 答:如果用可以起嘛,“分別亦非意”嘛。 答:善用其心的“心”表現的是哪一個啊?就是剛才師父所講的“當下心”,念念都在當下。 答:善用當下心,然後**隨緣而變。 答:是,在這個過程中。

49   706 如何是“觉在前”的体会(2017)

師兄:上師,座下那就這樣,就像剛才您說得三種方法,就行,就是禪,要覺到前頭當然最好,能覺當下一覺,就轉。 上師:老人的《略論明心見性》上分十步來講。 師兄:分了十步,更細,但是我覺得這三步就是可以了。 上師:三步也包括十步,十步也包括三步。 師兄:一覺就行,一覺就當下了。 上師:我們三步是十步的簡化版。 師兄:這個很通俗,就是覺在前,覺在當下,然後是對治,實在是覺不了,你就對治一下,包括**的方法也可以用,各種方法你主要能對治住也行,或者是發願,當下發願,轉不過去了煩惱發願,但是已經落在後面了,覺在前最好。 師兄:以前帶些朋友面對發生問題的時候,我也想兩三種方案嘛,馬上選擇最好的方案去實施嘛,因為知道有最好的方案嘛,處理這個事情,時間很短,屬於。 上師:那跟那些公安抓人一樣,制定幾種方案。 師兄:剩下的事情,最多一兩秒,念頭就出來了嘛,就屬於覺在後,還是怎麼說呢?但是也不是經常化,有時候反應慢還想一想,有時候不用想,自己出來了。 師父:覺在前你必須。 上師:他說得是以前,他說得是以前,以前跟以後是兩碼事,以前都過去了,你還去管它幹嘛,以前跟以後是兩碼事,所以這個師兄給你補充一句,妙用,那是貓用,不是妙用。 師兄:*** 師父:師父剛剛說得是覺在前,做不到,那現在功夫不可能做到。 上師:偶爾也能做得到,他這個自性流露是時時刻刻的,有時候發現自己很有智慧,肯定是覺在前,念頭起處,有時候我們今天做完,哎,我今天我挺有智慧的,這就是覺在前嘛,突然發現自己也能夠覺到前了,所以這個偶然一回。 師兄:覺在當下,會不會,或者還有一點落在思維上,就是當下,比方說對治。 上師:這也沒關係,你要完全剝離開思維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分別上,它有分別執著,還有善分別嘛,善分別就是妙用嘛,用而不住,即用即舍,即用即離,這是善分別嘛。 師兄:覺在前就是那個境界產生之前那點點。 上師:覺在前,就是比較直覺,比如說你走夜路,嘩嘩的勇往直前,突然前面出一個水坑,你的腳本來要踩下去的,一看到水坑,馬上就停住了,這肯定是覺在前嘛,不可能覺在後嘛,所以說它是一種直覺的作用嘛,覺在前啊,這個不能理解,這是直覺,理解就要起分別了,要動念了,這是打個比方,你也可以不用這個比方。 師兄:那這個念頭的起處,踩刹車。 上師:就是,開車就踩刹車,眼睛看到事情,大腦還沒反應過來,就踩刹車。 師兄:那這要功夫的呀。 上師:你這個功夫用得很好啊,用過嗎? 師兄:開夜車就是。 上師:你不能否認你是用過了。 師兄:體會就是,念頭好像要起來了,但。 上師:別再打比方了,不能打比方了,再打比方就是給月亮裝電梯了。 師兄:自性起來的時候,念念那個大腦還沒起作用的時候。 上師:對,意識還沒升起,已經在用了,常用恰恰無。 師兄:就像發願,那個發願文其實沒念,但是那一念一起來,已經清淨了。 上師:對,這是熟透了,功夫熟透了,先是說是願行,之後是行願啊,行願就是起心動念無不是願啊,叫行願,剛開始是發願,行持這個願行。

50   707 如何是“妙用”和“杂用”(2017)

師父:那還有上師還有個座下還有個用的問題啊。 上師:嗯。 師父:座下那個用啊就是念念清淨就是用啊。 上師:啊,是啊。 師父:就是保持 上師:念念不清淨也是用啊。 師父:也是用啊。 師父:雜用。 師父:那是雜用啦真的是。 上師:雜用吧。 師父:嗯,雜用。 上師:哈哈哈,一個是妙用,一個是雜用。 師父:啊,上師這個問題我再接著想問一下。 師父:就昨天晚上淨明上師還在給他們**的時候,就講到這一個只要你一說話,你都是就是在作意。 上師:嗯。 師父:然後我說上師也經常說自然流露啊, 還有如來藏在起妙用,這個就它就不黏著啊。 上師:嗯。 師父:怎麼只要一說話都是黏著呢我說。 上師:對,那這麼說佛開示的時候也有黏著咯。 上師:哈哈哈,那佛開示不用口說用啥說啊。 師父:對,他說只要你一說話,只要你開口一說話。 上師:誰這麼說只要你一開口啊。 師父:就是說你只要一說話,你只要在說話,我說你不黏著你也是在旁觀者,說,是利用這個嘴巴利用這個身體在說,可是你沒黏著上去就是自然的流露,就是直心是道場。 上師:對啊,真心直說嘛。不一定都要通過作意啊。 師父:所以我說,我跟你們交流,我還是跟上師交流好一點。 師父:其實即便是思維也不放思維。 師父:分別亦非意嘛。 上師:思維也有思維定嘛。 師父:也有思維定。 上師:思維不全是作意的嘛。 師父:嗯,但也是一種用嘛。 師父:思維定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了了。 上師:誒,正思維,就是思維定。 師父:其實這些在座下的體會,座下的這些功夫,座上座下都很重要的,不能急,在打坐把清淨心先敢於承當,在座下這些體會是一樣的。 師父:那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也是儘管學咯,也是用咯。 上師:嗯,是啊。 師父:法門無量誓願學嘛。 上師:學習學習。 師父:那你學習的時候是會作意去背一些東西,這只能說是種善種子。 師父:學習可以不作意啊,那個不叫作意啊。 師父:你在背的時候,每個字每個字要印到。 上師:作意就作意嘛,怕啥。 師父:就是作意的。 上師:作意就作意嘛,怕什麼,該作意還得作意。 師兄:妙用嘛。

51   708 如何是“正念现前”(2016)

問:哦,但是到最後我就發現,還是有那個妄念還在,還是有。 答:那是呀。 問:按說6個小時應該是很清淨的。 答:按理說應該沒有妄念了嘛。 問:也不是說沒有妄念,應該很清淨,但是還是…… 答:很清淨啦。 問:但是最後…… 答:那有沒有正念呢? 問:正念?正念我不知道什麼是正念。 答:妄念你看得清楚,它妄是什麼嗎? 問:妄? 答:你看得清楚嗎? 問:很模糊,就是…… 答:你看不清楚吧,看不清楚就是正念。 問:哦,很模糊,淡淡的,就是好像一閃念…… 答:這叫做正念現前。 問:哦,這個叫正念現前。 答:對,你是把這個覺當成了妄念,實際上就是覺,念念當自覺,這就是正念。 問:哦,好像有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有一個獨立的,但是不是大腦…… 答:你再看上去,它沒有生滅相。 問:哦,那我還沒注意。 答:它是連成片的,這就是正念現前。我先跟你提示嘛,你下一座再觀察。 問:哦,再觀察觀察,好吧。 問A:老師,我沒聽明白,那個正念和妄念那個…… 答:不在明白中。

52   709 如何是不错过(2015)

問:老師,我們座下的觀照哦,好像假如我們看到一個東西,看到的時候也知道哦。 答:真如,那不是假如,那是真如。 問:但是到那個時候,就是:啊,我也想吃。 答:你看這一:啊!又是真如。 問:自己也清清楚楚的,但是也還是要追著這個妄念去攀緣下去。 答:這就是假如了,它不是真如。 問:並不是說能做到不去執著,不去想,不要去我想吃,我們到這一步都沒做得到。 答:還有誰,再說一個真如,不要說假如。 問A:座下的時候有時候看到曾經的景象,可以像座上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些其實都是假相。 答:哦,假相,又是一個假如。不要去管境界,你可以用境界來比方,來了一個境界,怎麼樣啊? 問A:不管它。 答:不管它還是管了,“我不管它!”這不還是管了嗎? 問A:那要怎麼處理啊? 答:不要錯過,不管什麼境界來了都不要錯過。 問A:就看著它。 答:不看也行嘛,反正不要錯過。 問B:就是不理它。 答:不理它啊,不理它還是理了嘛,理了個不理,不要錯過。 問B:您說的那個就是鏡子照物的意思,是吧? 答:你照過鏡子嗎? 問B:照過。 答:鏡中人你錯過沒有啊? 問B:沒有。 答:是啊,就是不要錯過嘛。 問B:您說的意思就是知道就行了,不要去管它什麼。 答:對,沒錯,知道就是不錯過,可得也不可得,非真亦非假。 問B:但是有時候我覺得我還是在初期的時候,看見念心要動了,我說不動不動。 答:初期是對的,觀照時時刻刻都是初期,但是初期也不要放過,就是不要放過自己。不管什麼事情來了,都是如是,如是知自心,這叫了知。佛經上說“了知一切本來空”,一切事相都是因緣所生,不是真實的,但也不是假的,叫非真非假。你說是假,好,拿一個碗在那,說這個碗是假的嗎?那假的我拿這個什麼東西啊?是吧?所以非真非假,只是個工具而已,儘管用它,而不要執著它。是吧?這飯都吃完了,你還拿著個碗幹什麼,該放下就放下,所以這個碗,你說是假的嗎?說是真的嗎?所以非真非假,非空非有,就是拿來用而已,用過而不住在上面就叫妙用了。一切事境都是如此,都是用而已。 師兄:就是以清淨心隨緣地做一切事,那就是在觀照了嗎? 答:對啊,沒錯啊。清淨心是一切都不會錯過的,一切都是歷歷在目,但是毫不執著。

53   710 如何是不住着(2015)

問:就是昨天那座出現那種心像虛空,然後念念分明,咒咒分明這種,下座之後怎麼去做呢?怎麼才能和這個上座的…… 答:一切不住啊,一切不住。一切都不住著,還有個什麼在? 問:上師講得太簡單,具體點。 答:你還在找嘛,我說一切都不要住著,還有個什麼在?你馬上要去找個東西,那還是在住嘛。你找個東西那就是住著,再來一句:一切不住,還有個什麼在?

54   711 如何是观照成片(2017)

問A:上師,那個了了覺知就是知道但也很自在,但是它不是時時刻刻一天都這樣,那是不是就是走失了呢? 答:你老是要去找,哎,覺知之後還有什麼光景啊?呵呵,就中斷了嘛,起分別了嘛。 問A:它給中斷了? 答:你自己給斷了。 問B:上師那…… 問A:但是我能保持以..... 答:你跟他不同啊,你與眾不同。(上師對B師兄講) 問B:我知道我跟他不同。 問A:上師,我能這個,就是保持很長時間這個,就是能保持很長時間這個覺知了了奧。 答:不用保持,自然流露。只要不起分別心,不攀緣,很自然的就能夠打成一片。 問A:那這個離打成一片還…… 答:啊你看,我們所講的你呼吸能成片嗎?呼吸,你呼吸有執著嗎? 問:沒有。 答:那就是啊,你看你呼吸沒有執著都能夠成片,那觀照為什麼不能成片哪?你肯定是有執著了嘛。 問:執著才煩惱了。 答:嗯,就是啊。你肯定是有落了嘛。有住、有落、有執著,你才不能夠形成一片嘛。 問:不住,不住在觀照上,還有點…… 答:哎,所以說觀照也不可得,你看,這是了手了,啊。 問B:這一步不容易啊。 問C:執著在觀照上,觀照在執著上。 答:哎,反反復複,不是賓中主就是主中賓,反正是來來去去,都在對治。這個問題出現在哪呢?老在對治當中,老粘在事境上,什麼原因呢?就是種子沒有翻透,還是回歸到打坐上來。 問D:還得打坐。 答:種子沒有翻透啊,所以說下座一切事境你都要粘在上面哪。 問E:這還是根本原因。 答:哎,原因就在這裡,種子沒有翻透,清淨心不能夠自然流露。 問:所以他還在種種子。 答:哎,所以說,還得回歸到打坐上,打透了,微細流注打掉了,末那識打死了,翻不起身來了,你再回頭看一看怎麼樣?啊,是吧?所以說要來打七啊,是吧?打七才有這個機會呀,對不對?要不然整天在抱小孩上面下功夫。 問:可能就是,前段時間打坐,偶爾見到一次兩次,但是承擔不了,那種子老在翻,又在種。 問:上師,我感覺好像大部分師兄,或者說很多師兄,他就沒有說,一律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吧,就是大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答:這個是相應的,你認為大家修得不好,有執著、有落、有住,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有落有住,你才會看大部分師兄,啊,是相應的,是相應的,啊。 問E:眼睛上有顏色了 問E:所以這個上面也要體現出不懷疑。 答:對。 問:所以貪嗔癡慢疑,這個疑。 答:哎,疑根斷不了啊,疑根斷不了什麼原因啊?微細流注看不到,你還不知道無明在哪呢,你怎麼能夠破無明啊?看不到微細流注只能夠妄想囉,怎麼辦?是吧。 問E:還得打坐。 答:所以這個,哎,還是回到了打坐,你看我們這個打坐多好哇! 問E:就是,的確是。 答:唯一的成就的途徑,啊,你說我們用別的方法去做也可以,時間漫長,是吧?你看我們禪宗歷代祖師是怎麼開示的啊,他是綿密提起,沒有這個結印持咒這個方法,他就是一句參禪,他要綿密提起,四十年才能夠打成一片,師兄啊,你準備修四十年吧。 問:我不準備修四十年。 答:人生,誰能夠把握自己能修四十年哪? 問:沒把握。呵呵 答:有,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人能夠把握,那就是我們黃宗寺的師爺老人家,啊,對吧?他自己能夠把握,所以一百二十六歲了,還像個年輕小夥子一樣,在這個山路上蹦來蹦去。啊,那只有他自己能夠把握。 問:上師啊,這個了了常知,自性光明,它又何來耀眼之說啊? 答:你這一說就已經很耀眼了,說強烈好不好? 問:又何來強烈呢? 答:啊,你看看,你一迷失了就不強烈了嘛。你要是念念不住,形成一片了,它就很強烈,那叫常寂光淨土,就很強烈了,到處都是光明朗照。 問:功夫成片就叫。 答:哎,常寂光淨土,那還不是功夫成片嗎?功夫成片,最多最多實報莊嚴土,能夠自度方能度人嘛。

55   712 如何是果地上的修行(2016)

問:這也算是觀照的那個…… 答:知道妄念,便是觀照。 問:哦,就感覺到不是刻意去的,就是自然而然的,哎,發現就是這樣子的,發現這個,就是說你肯定它,也算是承當的一種吧? 答: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就是觀照。 問:然後有時候我就這幾天吧,有時候比如說座上啊,就出現一些妄念,哎,知道了,就不管它了,就放。 答:嗯,放下了。 問:這就是這個…… 答:放下了,化空了,都是觀照。 問:都無住。 答:都不住了,都是觀照。 問:就是說那麼這麼講的話,我現在的這種狀態,也不叫狀態,這種方式也算是走上正道了,是吧上師? 答:對,你在果地上修行了。 問A:果地上修行了? 答:對,果地上修行了,不是在因地上修行,是在果地上修行了。因地上修行就是找方法,找方式,包括聽大德講座,從佛經上面去找理論,這些都叫因地上的修行。當你認清楚歸家之路,就是我們所講的觀照,自然觀照,能夠認清自然觀照,這就叫歸家之路,這就是果地上的修行。

56   713 如何是座下的消息(2017)

師兄:上師,那個追頂持咒, 上師:極力追頂,極力追頂。 師兄:哦,那個咒輪為什麼這麼長啊?我覺得那個…… 上師:什麼長? 師兄:咒輪。 上師:咒輪哪? 師兄:不是,追頂這個階段為什麼這麼長? 上師:為什麼這麼長?因為煩惱比較多嘛。 師兄:煩惱多。 師兄:我看我都追了一年了。(眾笑) 上師:對。 師兄:這追了,這座上,在家裡打坐,完了一上座就是追頂持咒。 上師:追了一年了。還在追啊?要是九個太陽早就追上了。是吧!呵呵!挺長的啊! 師兄:就是,就是感覺, 上師:你追一年了,都是兩個半、三個小時,還是四個小時? 師兄:四個小時,最後每個月就是四個小時。 上師:最後幾個月才是四個小時啊?追就是沒有出現能所雙忘啊,那還是一心不亂。 師兄:一心不亂? 上師:一心不亂。你都一心不亂了一年。然後下坐呢?極力追頂,下坐功夫很銳利的。能不能講一下你這一年的下坐、坐下是怎麼樣一個表現? 師兄:坐下他是表現得非常的微細吧。 上師:微細哦。 師兄:比較微細。 上師:對,極力追頂也是微細,坐下也是微細。 師兄:他跟這個流浪,他有時候就是很微細的。[00:18:。35] 上師:微細地流浪。細微地流浪。 師兄:呵呵呵,有時不小心,你就流浪了,還不知道呢,這有可能。 上師:流浪也是了了常知。流浪也是安住啊。不怎麼說話啊哦?坐下不怎麼交流,啊,也沒有人跟你交流。 師兄:沒有。 上師:對,極力追頂,這一招太猛了,沒幾個人做得到,所以找不到人交流。 師兄:跟上師交流。 上師:是,就是跟上師交流。在你們那,是沒有人跟你交流。 上師:經常出現輕安啊? 師兄:在家裡,基本上前兩個小時,那就是輕安的。 上師:就座下呢?座下,有沒有出現過? 師兄:坐下還是你粘不粘著,不粘著什麼事都沒有。 上師:不粘著有沒有輕安哪? 師兄:不粘著就是輕安。 上師:不粘著馬上就是輕安。 師兄:嗯。 上師:這也是消息啊,怎麼會沒有消息呢?只不過不能夠連成片。 師兄:就是,要連成片。 上師:輕安就是一種消息啊。輕安的時候都是不住的,但也不要粘著,也不要去回憶,也不要感覺到,誒?出現輕安了,連這一念都不要起。輕安就輕安。來了就來了,消失就消失了,無所謂。這個也是個消息。 師兄:但是他那個感覺煩惱來了,你猛然一覺一轉,他就是輕安了。 上師:對。 師兄:特別是在煩惱的時候,怎麼今天沒睡好啊,這個時候感覺人要死的情況下,察覺得還快些,馬上放得更快。 上師:是。所以說這個放下是很重要的,經常跟大家一起交流,如何能夠徹底地放下,就看著自己就剩下這一口氣。因為這一口氣也是虛幻的,也是無常的,誰也不能把握這口氣啥時候能夠停下來。所以這口氣也是不可得的。這口氣都不可得,還有什麼可得的呢? 師兄:就是在這個時候它化下得快,體會到那個輕安呢,來得更快。 上師:是啊。對,所以一切放下就是輕安,啊。 師兄:但是有時候在歡喜的情況下,還更容易流浪。 上師:我們不談流浪嘛,說一切放下。你那個流浪可怕不? 師兄:呃,流浪。。。 上師:可不可怕? 師兄:不可怕。 上師:不可怕。流浪也是一種用啊,所以不可怕。 師兄:並且知道你這個流浪是,你的起心動念知道。 上師:對。你看這師兄講得功夫很微細,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起心動念。這就是功夫啊。外不被境界轉,內不被妄念牽。就是這樣。這個跟證道是一樣的。所以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啊,要肯定自己的修行。 上師:嗯,就是座下。 師兄:座下? 上師:所以叫你們幾個去店裡面,也是看看你們座下怎麼樣。所以來了,我們是來灌頂的。是吧,結果也沒灌頂,就是聊一聊,扯一扯,就是看你們的功夫怎麼樣,出來走動走動。給你逢場作戲的機會嘛。不能夠光打坐,也要用啊。 師兄:我看到我們那個打長坐,就是很多人都陷入了這種,然後長坐長坐吧,都注意這坐了,然後座下呢,忽略了。 上師:對。 師兄:這一點很明顯的。 上師:所以也是最要命的。他不用。 師兄:都在拼命看誰打坐的時間長,嘿嘿嘿。 上師:打成了一堆木頭、石頭。 師兄:這是不是也是因人而異,是吧? 上師:唉,也是因人而異,也是因人而異。 師兄:那什麼時候不用打坐呢? 師兄:打成一片就不用打了。 上師:會打坐了就不用打坐了。因為還不會打坐,所以要打坐。是吧,像師兄那樣,念念,起心動念都在打坐就不用在打坐了。 師兄:起心動念很容易察覺到啊。 上師:那你還打坐幹嘛,不用打了。 師兄:在家裡也打長坐,不像這地方光明正大。(眾笑) 上師:在這裡是光明正大的打,在家裡沒有這個光明正大的條件啊。 師兄:對,多多少少都帶點偷偷摸摸的。 上師:你那個不叫偷偷摸摸。你那叫妙觀察。要起妙觀察才能夠打坐,觀察一下,他還有沒有回來,啊,妙觀察。以後你這個詞要改一下,你叫心妙寶嘛,所以要用妙觀察,用妙觀察,觀察一下再上座,哈。

57   714 如何在睡觉时观照(2016)

問:上師呀,睡覺怎麼觀照?是跟座上和座下觀照有關係嗎? 答:有關係。 問:我一睡覺就是做夢,那個做夢也是翻種子吧? 答:翻種子,是啊。你是說這幾天嗎? 問:對。 答:還有夢嗎? 問:我經常做夢,平時也是經常做夢,在這裡也是。 答:在這裡也是啊? 問:嗯,就覺得自己越執著的那個東西,它就翻、都翻出來了。 答:翻的全是執著的? 問:嗯。 答:是啊。 問:那要什麼時候才能夠、怎樣才能做到做夢能夠觀照啊?也是自然而然的吧? 答:對,首先要知道夢在嘛,知道夢在嘛,知道自己在做夢啊? 問:有時知道。 答:對,知道自己在做夢,這就是開始觀照了。 問:但是有時候就跟著那個夢在跑,不清楚。 答:有時候是主動跟它跑,有時候是被動跟它跑。是吧? 問:嗯。 答:主動能夠把這個夢境轉,也沒有離開觀照;如果是被動的話就是迷失了。 問:迷失的時候多。 答:嗯,是啊。 問:能夠觀照的時候就是有時候噩夢的時候,能夠念咒語。 答:哦,噩夢,這三惡道的種子還沒了啊。 問:我現在那個噩夢不做了,就是日常生活中自己執著的那些部分翻出來,沒有噩夢。

58   715 如何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2017)

師兄:上師,修心中心法達到什麼階段才能把七識打掉,轉為平等性智? 上師:坐過來說。 師兄:就是修心中心法我們要到什麼階段才能把第七識打掉轉為平等性智? 上師:修到無法可修,法是什麼?我們經常說:法就是起心動念。法就是起心動念,是什麼東西在助長我們的起心動念呢,你知道吧?什麼東西在讓我們起心動念? 師兄:有講到破無明這個上來哦。 上師:無明妄起,無明妄動,無明讓我們起心動念,這無明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妄心,妄念的妄,妄心。 本明師:其實這個也不是壞事啊,善用就好。 上師:哪有什麼壞事?沒有這個妄心在了你就是木頭了,所以這名相很多,為啥給它立這麼多名相啊?因為立相是為了說明它的作用,作用不同所以相就不一樣,名相就不同,這妄心呢又叫心所,我們所講的能念之心就是心所,就是我們所講的能所,這個能所,這個心所是變化無窮的,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妄心是變化無窮的,所以它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叫無常,時時刻刻都在產生變化,動盪不安,也叫做無常。它這個動盪不安是在做什麼呢?作意分別,所以我們又叫它叫做染汙識。 師兄:染汙識? 上師:染汙,污染的染,染汙識,認識的識,染汙識。染汙識就是第七識嘛,所以你看這都是它的名相,第七識、染汙識、無明妄動,你看都是它的形象,一說出來一大堆。 師兄:上師那個心物一源應該怎麼去理解,什麼是心物一源? 上師:心物一源是什麼?是什麼東西啊? 師兄:怎麼理解心和物。 上師:哦,心、物,這個一會再說嘛,一會說了說了就說到了。 師父:上師,那個無明妄念之外是不是沒有那個真心可得? 上師:啊? 師父:無明妄念之外是不是沒有個真心可得? 上師:有,藏在其中,看不到。 師兄:它還在那個無明妄動之中嗎? 上師:一切的,無明所起的一切作用都離不開覺性,因為覺性是根本,這就好比我們所講的:這個覺性代表水,那個浪就代表妄動,沒有水哪來的浪啊,所以它藏在其中。 師父:那無明妄念它就是覺性的變化? 上師:哎,它的影子。所以你看,我們做功夫,從無常的,用一句咒語去轉它,那麼這些無常的變化我們根本不住它,不去理睬它,時時刻刻都在自己咒語上面,所以是在聞性當中做功夫,這時候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入流亡所那就是知道咒在,但沒有住著它,沒有黏著它,所以叫做入流亡所,這入流亡所呢,更深的意義就把我們的心所,因為心所是一切執著的根源,把心所給放下,不住它,起不了作用,那它的執著起不了作用了,所以說入流亡所,所以就是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我們說的妄動不已啊,我們都當它不存在,了然不生啊,沒有著在它上面,這妄動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呢,那我們的聞性還在起作用,這聞性此刻的作用就是把分別,我們所講的分別心變成了平等性,不起分別了自然就平等了嘛。 師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動不生是不是斷妄念,靜怎麼不生呢? 上師:動靜是分別嘛,兩者是互相作用的,動不執著了所以靜也就不執著了,你如果還執著個靜,執著靜的不又是動起來了嗎? 師兄:就不執著是為不生,不住它就是不生? 上師:哎,對呀,它不起分別了才可以變成平等性,才可以轉化成平等性。 本明師:那聞性在此時的作用其實就是已經在轉識成智的過程了。 上師:已經是在這個過程當中。 師兄:剛才上師開示是在座上? 上師:座下也是如此啊。座下不起分別心了就是平等性了。 師兄:那上師請問一下那這個時候的聞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上師:你沒有持咒嗎? 師兄:座下..... 上師:你沒有發願嗎?你沒有聽聞嗎? 師兄:有啊。 上師:有,那就可以了,不起分別那就是平等性智。 師兄:聞就是通過耳根來聽聞? 上師:對啊,這耳根你能把它關掉嗎?能不能把它關掉?關上不用?能不能關掉啊? 師兄:不行的。 上師:是啊,你啥時候都在用它,這聞性時時刻刻都在作用。 師兄:今天看了您這邊開示關於觀照這一塊,看到的人,平視,這是一個相,平視就是以平等心去看待,或者說不分別地去看待,用耳根或者用聞性這一塊,**** 師父:還在意識,呵呵呵。 上師:你在找相似,找相似,但是找來的總不是。 師兄:上師,這個聞性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不光指耳根吧? 上師:對。它是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六根呢也就相當於六個視窗,六個門洞,它是可以互相作用的,它實際上是一體的,所以它可以互相作用的。 師父:聞性就是那個能聽聲音的那個作用,是吧? 上師:嗯,聞可以聽聲音,也可以看東西,看也可以聽聲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就是性。 師父:是不是它也就是覺性吧? 上師:根就是性,性的作用是一體的,如果它是六識就各有各的作用,但是六根是一體的,所以這心經就告訴我們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它講的就是根的作用,所以你要從根性上去看哪一個是眼根的作用,哪一個是耳根的作用,那你又要妄起分別,這一分別又落到識,落到識的作用上去了,這叫黏著。所以我們所講的化空,化空就是把六根歸為一體,這就叫化空,你所見到的可以化空,聞到的可以化空,眼耳鼻舌身意所能夠體現到的一切,通通把它化空,就回歸到我們的本位,自性本位。 師兄:那上師,我在打坐的時候,就是說感覺到眼睛都沒有了,本來打坐的時候眼前會有一些光亮,但是突然就...... 上師:那是無常相會變化的,不要執著它,那些都是境界,不可執著。 師兄:然後也覺得手印也沒有了,然後嘴巴也找不到了。 上師:沒有就沒有嘛,沒有就是空掉了。 師兄:不是化空,是…… 上師:空也不可得,啊,不理睬它就是了。

59   716 如何转分别心为平等性智(2016)

問:上師,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還是有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還有那種對立哦,那是不是要開智慧以後,就自然地它就建立那種平等的平等性,能夠平等地看。 答:平等性就是開智慧。 問:但是現在我們還做不到的情況下是要去思維嗎? 答:首先是證平等性。 問:要證,要親證。 答:親證平等性才能夠啟妙觀察,才能夠啟一切智慧。 問:妙觀察是第六識。 答:啟用,那些叫啟用。 問:那現在我們還做不到呢? 答:平等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心轉成平等智——就是轉念。 問A:轉念。 答:嗯。 問B:上師,你這個轉念是很難搞的(眾笑)。 問A:怎麼轉? 問B:我就是說這個轉念啦,它內在它是很容易,但是你事相上你要做…… 答:那是你很難轉,不是我很難轉(眾笑)。 問A:我是說事相上。 答:嗯,是**很難轉。 問:這個轉怎麼轉?現在就是沒有證到平等性智的話,需要通過思維嗎? 答:思維起分別。 問:啊,思維就要起分別。 答:要把思維打掉。剛才誰在說話? 問A:就是她說這個,我…… 答:你來替她解釋一下。 問A:沒有,我是想問一下上師。那這樣的話,是不是我們發願觀照的話,其實也在轉啊? 答:是不是啊? 問A:是(眾笑)。那我們時刻都在發願,時刻都在觀照嘛。 答:是不是啊? 問A:那我們轉就是轉自己的習氣嘛。 答:嗯,是不是啊(眾笑)? 問A:就是(眾笑)。

60   717 如实观照也叫“如实知自心”(2015)

上師:你這個了了常知,它是不會消失的,不管什麼境界,它都在。 師兄:嗯。 上師:所以座上培養出來這了了常知,到了座下還是很自然的。你只要不住,不流浪,什麼時候都是跟諸佛菩薩一樣,了了常知,蕩然不住,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本來。念念都是如此,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是如此,這個就叫如實觀照,也叫如實知自心。 師兄:就是這個座打的時間越長,感覺到座下越清淨,比座上反倒還要再清淨一些。 上師:是啊,這就是自性流露啊,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一切不住,時刻都不住,自性也不可得,它就能夠綿綿密密持續下去。你如果說,哎呀,這自性現前啊,我要抓住它,不給它跑掉。那你恰恰這麼一抓,它又沒有東西可抓。

61   718 善用顺境和逆境(2015)

問:上師,我們打坐過程中,就是說,有時候會出現這個情況:比如說在家裡,尤其像我呢,我在辦公室打坐境界是最好的,就是因為我長期在辦公室打,並且是很清淨,把門一反鎖就很容易進去,在家裡要差一點,但是假如離開家裡…… 答:不要有好、壞、差之分別,處處是道場。 問:但是我一出差啊,就不行。 答:你認為差的,恰恰是好事,能夠幫助你培養定力,所以說逆境容易培養定力,順境是要流露出你的啟用。順境是啟用,逆境是培養定力。所以,順境,正好用嘛,逆境呢,好啊,培養定力,多多益善啊。 問:有時碰到逆境就會有那種很煩的感覺,就是到別的地方。 答:煩才可以培養定力嘛。 問:好像怎麼感覺打坐一下子這麼差來了,出現這種感覺。 答:所以說煩惱是成佛的資糧,沒有煩惱,哪有佛菩薩?

62   719 深定中如何了了常知(2016)

問:你說入深定的時候,人是不知道的。但是入深定的時候,人的了了覺知去哪了? 答:在深定中。 問:深定中那不是應該知道嗎?幹嘛不知道呢? 答:你體會一下嘛。還沒入深定,就不要猜,猜是猜不到的。 問:都說不知道嘛,我也體會不到嘛,入了我也不知道嘛。 答:知道個不知道。好,就這樣嘛吧。

63   720 时刻把握当下一念(2015)

師兄:上師,我想請教一個問題,我前幾天問一個師兄:“你們上座的時候,比方說念佛號,你們下座的時候念不念?”他們說:“不念”。老師我就想請教一下,下座的時候如果提得起念,念還是不念? 上師: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 上師:這個跟打長坐有關係,打長坐下座以後,念念無念,你還念個什麼?所以說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 師兄:以前我修淨土法門,就是誦經。我也在思索這個問題。就是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一次我遇見,我很有信心,真的!我有信心學這個法。我覺得以前啊,我要是二十多歲開始學佛,他們以前那個年紀就像我現在這麼大,都已經五十歲了,他們現在就七八十歲了,我看見他們走的時候啊,他們走哪裡去了,往生的時候,我沒有把握,他們也沒有把握。所以我現在感覺到人生無常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害怕。所以我覺得我走到這裡來,我很有信心修這個法,我對也很有信心,我要堅持下去。 上師:有沒有把握是看你時時刻刻有沒有把握。 師兄:我想當生成就。 上師:我們所講的是時時刻刻有沒有把握,當下一念有沒有把握,關鍵在這裡。能不能把握住自己,就看當下一念,看時時刻刻,看在在處處。

64   721 思维定也是观照(2017)

師兄:我想問,有的時候想問題想入迷了,周圍發生了什麼都不知道,別人叫你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思維定。 上師:那是入迷了。(眾師兄笑) 師兄:入迷和思維定有什麼區別呢? 上師:入迷了就陷的很深了,思維定它畢竟是清晰的,沒有迷進去。 師兄A:就是對外面還是了了常知的。 上師:還是很清晰的。 師兄:想問題也很清晰。 上師:思路清晰。 師兄B:上師說的旁觀者就是這個吧。 師兄:上師那個思維定還是在思維想的下手處嗎?如果不想什麼能定嗎? 上師:嗯有點意思。 師兄:我是請教啊,我沒有主觀意思。 上師:有點意思,呵呵呵。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旁聽是最容易入思維定的,旁聽的在觀照,也在入定,同時呢又加入了一定的思維,還是很清晰的嘛,所以大家都在思維定中啊。 師兄:座下這麼說也不用怕思維了, 上師:對呀! 師兄:一般大家好像都…… 上師:對啊,不可能完全離開的嘛。所以這思維定也是觀照啊,所以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 師兄:嗯,關鍵在這個不執著上面是吧。 師兄:上師在講法也是屬於思維定。 上師:我看絕大部分師兄都思維定了嘛。 師兄C:********。 上師:對吧,師父也在入思維定了嘛,呵呵呵。

65   722 脱落的前提是绵密观照(2017)

上師:今天有一個師兄說爆炸了一下,她發短信跟我說她爆炸了一下,然後我說炸了之後怎麼樣啊,她說沒炸徹底。(眾師兄笑)然後她跟她先生交流她先生還說這應該是破了初關了,我說像你說的這個情況在你先生那邊也許就是破了初關了,在我們這邊什麼都不是,因為你還有疑在嘛,有疑就是有惑,我說這種很多,有人一個晚上爆了幾下,一個晚上炸幾下,你問一下先生是不是三關全破了。這個爆炸我們說了好多次了,氣機**之後,這個氣脈炸開的境界,它就會有爆,好多練氣功的都有,練氣功的都有炸開,所以我們說這個我們所講打開本來,需要具足一定的因緣和條件,首先是一定要知見要正,第二是沒有追求,像我們有些師兄整體在坐上就求爆炸,求開悟,求入定,這些都是有求,在有求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爆炸只是一種相似而已,所以我們所講的是自性是無求的,所以我們所講的這個根塵脫落而出現這個爆炸它的前提是要有綿密的觀照,不一定說打長座才會爆炸,綿密的觀照就可以了,即便是打長座同樣也要有綿密的觀照。 師兄:上師那個爆炸體現在座下的時候。。。。 上師:就是在觀照當中,而且這個觀照啊,我們所講的觀照是自然觀照,自然觀照的情況下它會出現脫落。

66   723 妄念跟清净心是一体的(2015)

師兄:這兩天在座上持咒的時候,有時候這個妄念也是起來,然後我就想上師開示說要把身口意供養給上師,我就想妄念都供養給上師,咒留給我自己。 上師:還有分別心呢。 師兄A:妄念還有嗎?供養完了妄念還有嗎? 上師:難怪我這兩天總是妄念紛飛。(眾笑) 師兄:然後發現打長坐的時候,座上翻起來的這些種子好像都和願力有關。 上師:嗯,我們剛才說的跟你現在說的無關。你看這就叫相應啊。 師兄B:上師,如果我們都總是妄念紛飛,要不要加修一下第三印啊? 上師:嗯,不要怕妄念紛飛。 師兄B:座下也很清淨,也不想攀緣,也不想說話,(或)看到別人打招呼。 上師:妄念跟清淨心是一體的,煩惱即菩提嘛,所以不要怕它。 師兄B:但和那個座上的念念清淨,只有一個咒在,也沒有好與壞的區別,對吧? 上師:對吧? 師兄B:對。

67   724 无心便是清净心(2015)

問:上師,用就是用清淨心是不是? 答:用無心。 問:不是說“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那個怎麼用呢?就是用清淨心還是用? 答:無心便是清淨心。 問:無心。可以,就是這個。 問A:座上是什麼情況,座下就是什麼情況,自然的? 答:座上是翻種子座下還翻種子嗎? 問A:座上清淨的狀態。 答:座上心要是心空不住,座下它就很自然能夠表現出來,能夠體現出來,不需要你去作意,不需要你下座後說:噢,我還要做個觀照。不需要,很自然的。

68   725 五智是一体的(2017)

問:上師,禪定師兄說的要做事啊,但是我認為的是要做好事就是要妙觀察智啊,那不一定就是分別。 答:那差遠了,那個差太遠,用不起來,妙觀察不會起分別的,起分別不叫妙觀察。 問:要做事情的話,要做好一件事情…… 答:我們所講的五智它是一體的,妙觀察裡面包含著平等性智,包含著成所作智,它是一體的。 所以它是一個性體,一個智體,表現出來有這麼多作用,所以叫妙觀察、平等性、成所作、大圓鏡、法界同體性,是吧?這實際上它是一個整體,名相不同而已。就是你這個人,你可以有很多名字,但不管怎麼叫還是你這個人。 問:那中陰身救度法那裡說,瞋恚熾盛流轉生死,大圓鏡智光明照耀,為什麼他要把這個瞋跟大圓鏡智…… 答:他叫你轉化呀,他有個轉化的過程啊。 問:然後平等性智對應那個我慢。 答:我跟你說,貪嗔癡慢疑是不是一體的?是不是一體的? 問:是啊。從這個方面去說。 答:對呀,貪嗔癡慢疑也是一體的。 問:然後就對應這五智去…… 答:好比我們曾經有一個師兄說了一句話:“我已經有三年不起嗔心了。”他說三年不起瞋心了,那麼我問他:“你起貪心不?你起癡心不?”因為它是一體的,貪嗔癡慢疑是一體的,你還有沒有疑在?如果還有疑在那就肯定有嗔心在,只不過很微妙,你發現不了,為什麼發現不了?定力不夠,所以發現不了。所以能夠發現自己貪嗔癡慢疑熾盛,這個是大成就啊,而不是個凡夫啊,凡夫是發現不了自己有貪嗔癡慢疑的。定力很好他才能夠發現,“哎,你看我學佛學了那麼多年我還在貪。”能說這句話證明他是成就者。 問:很微細了哦。弟子發現好像這個嗔心一個念不一樣都還有。 答:所以能發現自己貪嗔癡慢疑,從來沒有減過,這是多大的成就啊! 問:其實像弟子有時候發現,看到別人做不好時候,有一念出來了,“哎呀,這個人怎麼這樣?”其實就是(起)嗔心了。 答:所以很微妙呀。

69   726 心空不住,万法归一(2015)

上師:所以想要見到根本,要把迷失出去的各種作用、各種力量給它攝收回來,回歸一處,所以這叫作萬法歸一。萬法歸一就歸回我們的心性當中,剛才我們是通過心性去述說萬法,叫作一歸萬法。那麼從這個一歸萬法當中又再體現回萬法歸一,這叫能收能放。不離什麼啊?不離當下,收和放就在當下當中,就在當下。什麼叫當下啊?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沒有一切的概念。心空不住這就是當下,這就是回歸了,回歸到心空不住上。那心空不住不是什麼都沒有啊,而是了了常知,這個叫知覺性,知覺性,了了常知,而不住一切。這了了常知是本來就不住一切的,它可以住一切也可以不住一切。你可以用一切,也可以不用一切,能收能放嘛。 師父:但是好像一般都很難做到。 上師:不需要做啊,不需要做到什麼,本來就是如此。

70   727 用打长坐来体会座下观照(2017)

師兄:反正念起就苦不堪言, 上師:啊?苦不堪言? 師兄:嗯,念一動啊,就苦不堪言。 上師:啊,為什麼要苦不堪言呢,為什麼要苦不堪言呢,你沒有發願嗎? 師兄:發了, 上師:發願也苦嗎。 師兄:好點。 上師:發願苦不苦啊。 師兄:不苦。 上師:那你幹嗎要停留在苦上呢,這苦和不苦都是你住在上面,住在上面就苦不堪言,不執,不住就是離苦,那學佛是離苦嘛,咱們的環境多亂啊,家庭環境多不和諧,多苦,這都是境界啊,你有沒有住在上面。 師兄:有時有,有時沒有。 上師:是吧,所以說不要住在上面,住在上面就是苦海無邊,所以你看到了這個清淨道場來了,你還停留在苦海裡面,而且你還把這個苦海帶到道場來,是吧,所以有時候聽你在說,唉呀,這個師兄這個這個說的事很究竟啊,但是那個是所知障,因為對你本人來講,沒有真正的受用,你說的東西我們聽起來是很飄啊,不得了啊,比孫悟空還孫悟空,但是你內心是苦的,這就是不相應啊,這個很容易是啥呢,境界很高,但內心是空洞空虛的,而且是惶恐不安的,這就是你的認知力跟你的修行是不相應的,所以這個呢,沒有人指導啊,沒有跟蹤指導,但是你喜歡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你喜歡看,而且都能夠看得進去,但是跟你的修行不相應,所以像您這樣的師兄很多,國內很多,差不多有一百萬人,說起來一聽起來,唉喲,的確,跟大善知識開示是一樣的,但是跟自己無關,跟自己的修行,跟自己的經歷一點關係都沒有,很飄逸,不能夠腳踢實地, 師兄:那應該從何做起呢 上師:我啥都不會,我啥都不會,我只會結印持咒,只會怎麼盤腿打坐,打多長時間,別的都不會,是吧,我們就這麼過來的,所以說能說會道不是我們這一脈的風格,我們最笨了,在人家的眼裡,我們是基層幹部的基層,虛無飄渺的話我們說不出來, 師兄:那上師看到大德的書,我那個自己領悟的東西是不是也... 上師:要相應,跟修行相應,所以,你看我們要求打座一動不動,你即然這個打坐做不到一動不動,那為什麼又那麼能說呢,這個能說就是一種假相,真功夫在於一動不動上,能說的人不缺,真的不缺,我剛才說了嘛,有一百萬了,能打坐不到一千人哪,可以這麼說,全國,能這麼打坐一動不動的,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不到一千個人,我們在印心宗本身就是打坐的法門,所以這印心宗裡面有一百萬人是只會說,不會坐的,別的宗門就更不用說了,別的宗門沒要求那麼長時間了,五十分鐘就可以了,四十五分鐘就可以了,有個別和尚打一個半小時,還被別人罵他執著呢,啊,所以這印心宗唯有印心宗是打坐的法門,但這打坐的法門當中呢,每年灌頂的人很多,每一次灌就一百人,一百人,一百人地灌,一年下來呢,算起來呢都有十幾二十幾萬人灌了頂,所以我們不說多,我們說起碼有一百萬人了,都是只會說不會坐的,所以這能打坐的也就不到一千人。 師兄:定力不夠。 上師:是吧,那有這一千人就不錯了,這個印心宗的根呢,所以不在人多少上,我們就希望能夠三代祖師都是能打坐的,我們把這個傳統給繼承下來了,我們大愚祖師廬山般舟三昧感動普賢王如來,現身授心中心法,之後總是長時間地打坐,他蒲團都坐爛了,你看看,我們現在每個人坐十一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每天這麼坐,蒲團倒還坐不爛的,所以你想想,大愚祖師用功比我們迫切多了,蒲團都坐爛了,屁股都坐爛了,所以他是打長坐打出來的,我們去年年底,有一個師兄跑來跟我說,蔡老師啊,這大愚祖師還在呀,我說,在呀,在呀,我們都知道他在呀,在哪呢,在青城山一帶,他說對,我聽說也是在那一帶,十年前還有人見過他,我說什麼十年前,幾年前我們都見過他,但是不知道他是大愚祖師,等他走了之後,我們才知道,剛才大愚祖師來過,他說那我們得去找他,我說那你找他太費勁了,你得讓他來找你,對吧,讓他來找你,他說怎麼樣能夠讓他來找我們呢,這個簡單啊,你回成都去,你每天組織共修打長座就行了,大愚祖師最喜歡打長座的人,你只要打長座他就會來看你,他找你不是分分鐘鐘的事,你去找他,你上哪找他,你又沒有神通,是吧。 師兄:上師,打坐能成佛嗎 上師:打坐不能成佛,但是佛是打坐的。 師兄:那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打坐,成佛一定要打坐,但打坐不一定成佛。 上師:對呀。 師兄:那怎麼理解它呢,那我們拼著命打坐。 上師:你看,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是成佛的根本,你光問打坐那當然不能成佛了,是吧,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就能成佛了,所以佛肯定是打坐的,因為佛所講的打坐是座上座下打成一片。 師兄:是的,沒有座上的定力***. 上師:我們有好多師兄說,唉,我到那個寺院去,那個寺院是不給打坐的,我說那可以呀,把佛像拆了,佛像都在打坐。 師兄:他不是不打坐,他說是打那個幾,半個小時有啥用呀。 上師:對了,我們上去把佛像拆了,我們跟佛學的,你說不讓打坐那我不把它拆了怎麼辦,你們全部改成站的嘛,我把這個佛像拆了搬回家去,是不是呀。 師兄:但是,我可不可以說個問題啊,就是說我們這裡主張的打長座嘛,有沒有一些師兄他會執著於打長座這個時間的過程,他就不會考慮到這個打長座的效應或者是說這種打坐的這種。 上師:好過不打座,我給你說,好過不打坐,自己有這種現象也好過不打坐,你不用看啊, 師兄:但是她應該怎麼把打坐的這個功夫放在現實生活當中。 上師:觀照啊。 師兄:來跟它一樣。 上師:觀照啊,下座觀照啊,下座觀照才是正行,正修啊,座上打坐是助修啊。 師兄:但有的時候我觀察那個老修行的人,我觀察別人其實我。 上師:我現在看你最老,你的修行最老,沒人比得上你老,因為你老在說嘛,哈,老在說就是老嘛,你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煩惱帶進來,從我們認識有兩年了吧。 師兄:沒有,我是17年3月21號到你這裡來的。 上師:那今年18年不是兩年嗎,哈哈,對吧,你看看,你這說話還是把煩惱帶進來了。 師兄:上師,你說我們打長座力量出來了,可這個觀照它自然能夠轉化。 上師:自然流露。 師兄:自然流露 上師:不是自然轉化,自然流露。 師兄:也能自然妙用。 上師:流露就是妙用,流露是在在處處皆是流露,這就是妙用。 師兄:那平時觀,就是用一些就是佛弟子的言行規矩也好,或者道德規矩也好,去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對錯,算不算觀照。 上師:那叫對治,不叫觀照,那叫對治,那是找毛病,沒病找病。 師兄:我好像有時候就會覺得,好像我剛才這個念頭不太對,就會經常去觀察這些。 上師:對,你那個叫對治,不叫觀照,觀照是一切皆不可得,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觀照,觀照自已的清靜本來就叫觀照,而不是找自己的毛病叫觀照, 師兄:好像有點沒達到那個狀態。 上師:唉,你沒用嘛,你雖然是打長座,但你沒用嘛,你得用呀,我問你啊,你直接回答就行,你不要停留在想上。你下座之後,有沒有沒事找事啊,下座之後你的心清靜嗎。 師兄:沒有去感覺,都是慣性的該幹嗎幹嗎。 上師:對,你看這就是沒事找事,下座以後不要急著去忙別的事,手腳要輕,不要去找東西,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忙著要去跟別人講話,直心清靜,這就是觀照,啥都不住,直心清靜,這就是觀照, 師兄:那我體驗一下 上師:好,繼續體會啊,這是交給你的任務啊,你看她這就是在觀照嘛,唉呀,不錯不錯,哎呀,太妙了。 師兄:感恩上師。

71   728 用而不住为妙用(2016)

問:是我覺得我自己還很黏,就是在這個…… 答:事境上去黏著。 問:事境上還會有黏著。 答:因為你要為大家做事,肯定要黏著。 問:有黏著,總覺得在…… 答:這個不是黏著。 問:不是黏著?還有分別。 答:是啊,沒分別的話,把沙子當成大米了。(師兄笑)是吧?這個分別跟分明是在一塊的。 問:分別分明? 答:對,分明分別,分別分明,它是執著,同時也是妙用。 問:我現在基本上就是說,上師,就是說可以做到…… 答:什麼叫妙用啊?用而不住。 問:對。 答:用而不住那叫妙用。 問:剛才就是想這樣說。 答:但沒有說不用它。 問:不可能不用。 答:所以我們說你那是沙粒當成大米了。 問:現在不會了。 答:所以這個學佛、修行(是)活的,不是僵硬的,不是被條條框框給困死的,而是要靈活應用。 答:你還有護法過來呀?你那護法很莊嚴啊。 問:上師,我覺得,是不是我們心量不夠大?是覺得有些東西不敢去承當下來? 答:嗯,太小心謹慎了。 問:有點,是剛才我就說有點黏黏糊糊的那種感覺。 答:嗯,太小心謹慎了就不夠果斷,要果斷。 問:還達不到大丈夫那種…… 答:嗯,既不是大丈夫也不是小女人。 問:不男不女。 答:非男非女。 問:非男非女。 問A:我們就是用還是會用,就是用了之後喜歡住。 答:嗯,好,住嘛。 問A:這就蠻麻煩。 答:不住你頭上沒光啊,,住個光出來。 問A:怎麼樣不住呢? 答:你這句話從何而問?所以緣起就是本位。

72   729 用呼吸来体会本来清净(2017)

問A:上師,剛才您講到這個慈悲心,我看《大日經》裡面就說的:菩提心是因,大悲心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也是像上師剛才所說的,我們證得這個菩提心以後,要有大慈悲心去行、去用,在行在用的過程中,就是有方便善巧,如何去行這個菩薩道,是吧? 答:不要著相嘛。這個叫作身心力行,這身心力行是不計任何果報的,他不會住在上面,隨緣而用,也叫作方便啟用,該怎麼去用都可以。 問:那上師,承擔以後如何啟發? 答:承擔了沒有? 問:承擔了。 答:如何啟發?(眾師兄笑) 問:自然流露啊。那座下做功夫是否可以就是用承擔下手? 答:哎呀,又承擔不了了。 問:哦,因為前面上師說要發願,但是這個承擔和發願,因為承擔好像是不用力的,發願是有願力在的。 答:發願也不用力。 問:發願也不用力,但是承擔怎麼體現願力呢? 答:不用力的力是最大的,呼吸用不用力? 問:不用。 答:離開了呼吸行不行啊?這力量是最大的,所以它不用力。 問:承擔就是願力的體現了? 答:嗯。所以要把握好你的呼吸,本來具足的,啊 。娘未生時本來具足,就是這個呼吸。在娘胎裡面就有了,所以“娘未生我時”嘛。歷代祖師開示的:娘未生時如何?所以娘未生我時,呼吸已經是本具的了,出世方為人。這個做人一輩子,到了今天這口氣有變化嗎? 問:沒有。 答:這口氣有執著嗎?這口氣有煩惱嗎?這口氣有妄念紛飛嗎? 問:都沒有。 答:這口氣有了了常知嗎? 問:哦,那倒有。 答:所以這個呼吸是本來具足的,同時又是清淨無比的,沒有任何一個念頭比得上它清淨,所以叫清淨無比、無比清淨。 問B:那呼吸還是一個現象。 答:這個現象會讓你迷失嗎?會不會迷失啊?所以說不會迷失啊,都告訴你這是本來具足了嘛。 問A:體會到這個就跟體會到自性一樣的。 答:告訴你本來具足了,也叫作本來使然,使用的使,本來使然。本來作用出來的,你能夠體會到這就是無上觀照,就是自然觀照。 問A:那是一模一樣的啊。做事啊,走路,什麼都是一樣的。 答:這個呼吸就是自然觀照,這呼吸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叫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不生滅。所以在佛經上,釋迦佛就開示過了:生命在幾何?最後羅睺羅回答他了:呼吸間。佛當下給他印證了:汝得阿羅漢道。當時的阿羅漢道就是大解脫啊,“汝得阿羅漢道”。那麼今天,2017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你也能夠體會到呼吸是本來清淨的,那麼在座的你跟羅睺羅是一樣的,得阿羅漢道。 問A:這是初果羅漢? 答:哎,不要粘上去嘛! 問:那上師,呼吸沒有願力啊,怎麼體現願力嘛? 答:沒有願力就持續不了,願就是持續,持續的力量就叫願力。好比我們說觀照,當下一念清淨這就是觀照,那你如何把它持續下去呀?這就得發願了,願力就體現在這裡了。所以說發願即得解脫,就是這個意思,念念都是清淨的,你就解脫了。 問:那念念承擔也是? 答:念念承擔就是念念清淨嘛。 問:哦,也是願力的體現。 答:你看看你這個承擔跟清淨又好像不是一體的了。 問:哦,是一體的,這也是持續的願力。 答:你說這句話還有懷疑,啊 。不要有懷疑,不要落在疑上,疑是五毒之根。我們說貪嗔癡慢疑,疑是五毒之根。所以我們說,學佛的過程,首先就是要把這個疑打掉,疑根、疑情,把它打掉。這疑就是第七識的作用啊,要把它打掉,打掉才能夠面面見真如。真如被這個疑給擋住了,你必須得把它打掉才能夠面見真如。所以這就要你來打七呀,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識、打掉第七識,這就是打七嘛,而不是說打坐七天叫打七。 問:有的問題還是要上師解惑才行。 答:我感覺我在給你增惑。越說你越糊塗,不是增惑嗎(眾師兄笑)? 問B:頂禮上師,上師,這個娘未生時呼吸已然具足,那麼人這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時候,這個呼吸仍然還是具足的嗎? 答:性還在。呼吸性,呼吸性也叫知覺性,就是我們所講的本性,這個呼吸就是性的作用,知覺性的作用,你看我們這個呼吸,受什麼控制啊?受我們的知覺性控制,你可以控制住不呼吸呀,知覺性在控制它。 問B:那思緒來的時候,呼吸也會粗重啊,會…… 答:是啊。所以它背後還有個性體在,但是我們是通過指示呼吸,讓你去認識這個知覺性,認識我們的本性,這比較直接,你也容易體會到,我要跟你說得天花亂墜的話,你這抬頭看越看越糊塗,所以就用這個呼吸就比較直接。你可以推翻啊,我所講的你們都可以推翻。 問:那我們就是說,這種知道,如果通過打坐能夠時時刻刻,,時時刻刻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處在這種知道的狀態裡頭,那就是解脫了嗎? 答:知道的狀態。你什麼時候不知道過?不知道還是知道,你什麼時候離開過知道啊?有沒有離開過,啊,沒有吧?孩子你好苦啊!是吧?老是知道自己是受苦的,這不是苦嗎?所以解脫不解脫就看你苦不苦。什麼叫解脫?不粘著就是解脫。所以我們前面又說了,哪怕有一絲毫的粘著都解脫不了。這粘著就是牽掛,牽掛就會形成障礙。 問B:那也就是說,像我們現在這樣天天如果自己在瞎想,解脫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其實毫無意義。 答:沒有意義對吧?人生沒意義還是修行沒意義呀? 問B:我說,就是想這個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老實打坐吧。 答:哦,想沒有意義啊,還是要打坐啊。你現在還在學方法,好吧?根器再好也要學方法。 問:上師,當在座下時時承擔的話,就不需要再執著于發願文上了? 答:你說這句話有沒有疑在? 問:有疑在。 答:對,所以你還是少說吧!多說必有多疑,還是要少說好。 問:就是要解惑一下。 答:所以我說我不是給你解惑,給你增惑了。 問:呵呵,哦。

73   730 用了了常知破掉无明(2017)

問:上師,實際在這個,還是,剛才說這個無明當中啊,其實就是一切不住了,這個轉身啊,我覺得可能歷練好多次才能跳躍上去吧? 答:就靠大願,菩提大願,就能夠轉身了。 問:就能轉身了。 答:你發願沒有? 問:發了。 答:發給我看看。(眾笑) 問:他這個轉身就是回歸到這個了了常知上? 答:你看我們發願說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覺。清淨就可以覺破無明,你體會到心是清淨的,無明在哪?無明也不可得,這就是覺破無明,所以叫清淨本覺,我們《圓覺經》上說啊,我們這個諸佛自性,本來具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元清淨體,元清淨體本妙覺性;另外一個就是無始無明。這兩種都是菩提自性的表現,它是一體的,一體當中的兩個面。啊,所以這個無明,由於無明的存在,把我們的覺性給埋沒了,我們就會妄認四大和合為我身、為己身,六塵緣影為心,這《圓覺經》是這麼說的。所以說這個學佛的過程啊,一個是認識諸佛自性,認識我們本具的自性。認識自性,要見自性的目的就是破無明,因為無明是自性的影子,它是自性的影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空洞無明,裡面包含著我們的真如自性,它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它一切都能夠知道,但它這個相很頑固,這個影子的相很頑固。所以要破它,唯有般若智,要破無明唯有般若智。所以這就是,佛法指導我們的就是整一部的修證,在這個無明現前的時候怎麼去破它,唯有般若智,般若智就是菩提智慧,就是發願。 問:這個跟那個根塵脫落啊,哪……答:這個啊?這個離脫落還遠著呢,這個是破能所的階段,破能所的階段,因為無明就是能所嘛。一切,一切法皆是無明緣起,一切法都是無明的作用表現出來的,叫做無明緣起。所以它既然是無明緣起,那麼它所緣起的法也可以破無明。 問:上師,桶底脫落還沒到啊,就解脫的時候? 答:嗯,所以這個般若體現在哪兒?我們到了無明的時候,無明是無相的,不是有相的。我們《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如來自性就藏在其中。所以告訴你,了了常知,是相非相,了了常知。所以這個了了常知就是破掉無明。你不是了了常知的嘛,你這空洞無明的時候,不還是了了常知嗎?這個了了常知有沒有枯燥在啊? 問:沒有。 答:有沒有沒意思在啊? 問:沒有。 答:所以這正是轉身處,所以我們剛才呢,談了那麼長時間的無明啊,就是讓你們深刻、再深刻地去體會無明的痛苦。要體會它,你才會要破掉它,你才有願在,要不你這個願軟弱無力啊。所以人呐,這個修行修到這一步啊,要深陷無明當中,哎,深陷無明當中,你這個大願才生得起來。 問:被逼的。 答:呵呵呵。

74   731 用旁观者的心态来观照(2016)

問:下座以後啊,經常感覺就是說,別人在講什麼,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然後好像就是…… 答:旁觀者,旁觀者。 問:包括剛才坐在那邊好像也是…… 答:每一個人講話都是在幫助我們做觀照,這就是旁觀者,不取不舍。沒有住在上面,但也沒離開他們,沒有參與進去,但也沒有離開這個場所——這就是旁觀者的心態。那麼該我們開口的時候,當局者。什麼叫當局者啊?當局者,無論說什麼,都沒有住在上面,都無所謂,所以我們說“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當局者的表現。旁觀者呢,冷眼旁觀,淡漠情義,連人情都不講,一切都把它淡掉了,冷眼旁觀。你們在做什麼、執著什麼,關我什麼事啊?跟我沒關係,你們在探討什麼也跟我沒有關係。就是古人說的一句話:“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就是觀照的功夫。沒有什麼情義可說,所以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啊。 問:謝謝上師。 答:所以說打七的過程當中止語,就起這個作用了,旁觀者嘛,止語。

75   732 有定力才知道有妄想(2015)

師兄:妄想也挺多的。 上師:妄想,有定力才知道有妄想,你看,有幾個凡夫知道自己有妄想的?每個凡夫都認為自己是沒有煩惱的,沒有妄念的,到煩的時候來了,煩得要死。但我們知道自己有妄想,也知道這個是虛幻不可得的,自然不住它。所以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身體上會出現一些覺受,當你這個覺受,自己不能夠消化它,不能夠接受它的情況下,我們要交流啊,要及時交流,好嗎?

76   733 在观照中起妙用(2016)

所以這個觀照,尤為在打七的這個階段最能夠體現出來。時時刻刻都在體現,那我們用到哪裡去了?首先師兄們說痛啊,把觀照用到痛上去了,痛啊,這個手痛腳痛腰腿痛,觀照用在痛上了。但痛的程度呢:有人說很痛、很難受;有人說痛雖然在,但是我感覺這個痛與我無關;還有的人說雖然我也知道痛,但是我發現痛的同時呢,還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歡喜,就是這個痛得很開心,痛得很快樂。 其實我們能夠知道痛,就是我們把觀照力用在了痛上。如果這個時候返觀回照,痛的是誰啊?你看,這返觀自照就是觀照。痛的是誰啊?所以我們說觀照,無論在任何一個境界,每時每刻,時時刻刻,我們都能夠生起。而且生起這個觀照是很自然的,一點都不費力氣,這個是誰?喝茶的是誰?聽,是誰啊?這個落筆的又是誰啊?低頭不語的又是誰啊?這都是在返觀自照。所以我們說了了常知就是觀照。這觀照的當下,心是清淨的,同時又是活活潑潑的,一切不住又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在那裡啊,所以這個觀照可以靈活起妙用。

77   734 在欢喜心中体现观照(2017)

答:剛開始打第一個七的時候,因為大家都是陸陸續續來的,來到道場之後呢,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那麼打完了這一個七之後,大家對這個環境和這個節奏,打七的節奏,打七的體會,都已經進入了一個熟悉的階段。跟身邊的師兄呢,剛開始是由陌生也轉成了熟悉。所以這個話就開始多了。已經變成熟人了,話就開始多了,所以這個是話多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呢,就是通過這一個七的調整,許多師兄呢已經修出了歡喜心來。所以因為這個心呢,比較歡喜的狀況下,自然心態也就放鬆了許多,所以免不了呢喜歡跟身邊的師兄交流交流。這個相對來講呢,也比較正常。這種現象是正常的。跟我們的修行啊也是相應的。所以這個雖然是掛著個止語牌,但這個止語呢已經跟一周之前的止語呢不一樣了。這時候的止語呢就是想說就說,不想說就是止語。總是按耐不住心中的那一絲歡喜,想跟大家描述一下,這個沒關係啊。這個呢,我們會特意安排一個時間給大家來交流。就是說我們這個時候交流的時候,不光是我說,你們也要說,把自己心中的一點心得體會拿出來說都是可以的。但是該止語還是要止語。我今天呢,我也來巡場了一下,看大家這個打坐定力的確是培養的不錯。因為我故意弄出響聲來,竟然師兄們都是一動不動,特別是內蒙過來的那幾位老師兄啊,今天的這個感覺啊,跟一周之前是大不一樣,我特別要讚歎你們一下。哎,是不是啊,沒看到人哪。 問:這裡。 答:對,你們幾個都做得很好。從這個七開始,大家才是真正進入打七的狀態。那打七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就是我們所講的座上心念耳聞, 座下綿密觀照。觀照是在喜悅當中進行的,在歡喜當中體現的。我們這個歡喜是由然的歡喜,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歡喜,是無所得的歡喜。

78   735 在生活中妙用定力(2017)

問:如果不能做到相繼的話是定力不夠? 答:這就可以大大的任我行了。 問:這個做不到的話就是因為定力不行是吧?還是…… 答:不是定力不行,有定力,你看你一座都能坐七個小時了,還能說定力不行嗎?不會用它。不會用,你能夠定得那麼時間那麼長了,下座要用它,要善用其心,要起妙觀察,要去幫助大家,要去關心大家。 問:那就還是沒有辦法讓每一個念頭生起都是善的。 答:所以說要發願嘛,發願就可以嘛。發願再加上行為作為合為一體,你是行為不夠嘛,是吧?很容易表現出你的慢心嘛,師父講你一句什麼你馬上給他臉色看了,是吧?這慢心表現出來了,是吧? 問:對對。 答:你看我一講你你就拼命點頭,你以後不管跟哪個師父都得這樣啊。 問:噢,上師還有就是說…… 答:都要有恭敬心,這恭敬心是平等的,不是說對上師是恭敬心,對別的師兄、師父就起傲慢心,這不平等嘛,啊。所以你要善於觀察自己,為什麼沒發現自己有傲慢心呢?你看你坐都坐了七個小時一座,定力這麼好,你幹嘛不用啊。要用啊,要用它你這個妙用會越用越多,你不用它就化空了,妙用化空了,歸零了。 問:就是在生活中鍛煉就是用? 答:哎,就是啊,要把你座上培養的定力運用在生活當中。

79   736 长座才能进入自然观照(2015)

師兄:上師,那您剛才說觀照,要怎麼觀照呢? 上師:噢,好,觀照——你一座打了多長時間啊? 師兄:我只打了半個鐘頭。 上師:我們一般說這個打坐啊,下座能夠很自然地進入觀照,每座要四個小時以上。

80   737 长座的目的在于观照(2017)

本明師:那上師說的從未到定進入初禪定以後就不再強調打坐時間了, 那他還是在念念分明念念知道那個過程當中。 上師:沒有說初禪定不強調啊。 本明師:哦!沒有說噢? 上師:沒有這個說法。 本明師:噢,初禪定以後還是該打長坐的還是打長坐? 上師:打長坐,但是不是說一直都是強調這個打長坐的重要性了,而是把注意力轉到座下觀照了,因為打長坐已經不存在問題了嘛,你沒有必要在那裡喊口號我們要打長坐我們要打長坐,都已經打長坐了還還喊這個口號幹嘛呢?所以說既然已經是掌握了打長坐了,那麼我們就是著重點在座下觀照上,而不是在在座上打多長時間坐的問題上了,這已經不是問題了嘛,換一句話你打六個小時的長坐跟你打十個小時是差不多的,也跟你打十二三個小時也沒太大區別,那我們說你就不能夠光是在這個座上去要求啊,要給自己一個座下歷練的時機,換一句話我們說,噢,這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打坐,你說有啥意義嘛。 本明師:那就沒有座下的用功的時間了。 上師:有什麼意義嘛,二十四小時都在打坐,能夠證明什麼呢?每天都是這樣,不吃不喝的,也不用度眾生了。 本明師:沒有對境歷練的機會了。 上師:哎,這麼個打呢頂多就是自了而已,頂多就是能自了,阿羅漢,對大家起不到任何幫助,啊,好比我們這一群人都是這麼坐,有師兄要問問題,師父我有個問題要問你,來一句,你沒看到我在打長坐嗎?啊,過一會再去問,師父,我有個問題要問你,你沒看到我在打坐嗎?哎,這樣沒有意義嘛,啊,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說鼓勵大家打長坐是因為大家不懂得打坐,不知道打長坐的奧秘在哪,所以呢要鼓勵大家打長坐,那既然大家都已經能夠很如法,一動不動的打長坐了,那麼我們要把這個修行的重點放到座下,座下觀照,座下如何去用,把我們座上培養的定力用到座下的時時刻刻,每一個瞬間,那這個打長坐才有意義嘛,座上座下能夠打成一片。 本明師:座下還不能自然觀照之前,還是以主動發願主動觀照這樣比較好。 上師:嗯,發願就是主動觀照。 本明師:但是對境來的時候有時候會忘失,一對境了就…… 上師:有過程嘛。 本明師:有過程哦。 上師:過程總要有的。 師兄:上師,所謂的觀照是指那個覺知嗎?就是…… 上師:哎,清淨的覺知。 本明師:這個過程可能從開始一個想法,這個偈子,這個發願文到最後到這個意識,最後到這個念頭,是不是有一個這樣的一樣過程? 上師:不要去假設,不要去假設一個概念,又給自己框一個,立一個圈圈,沒必要噢。啥都不可得,哪來什麼條條框框?所以時刻都是轉身處,時刻都是了手時。

81   738 长座后更容易体现观照(2015)

師兄:現在體會到微笑持咒的甜頭了。 上師:所以現在那個助修群裡面,幾乎每天都有師兄跟我們說:“這一座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下來之後,這個身體上體現出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輕鬆和愉快。”我們說雖然是這樣,但是你可不能執著它,這是一種輕安的境界。當然,這種輕安的境界,很容易幫助我們去做觀照,很容易體現出觀照來。所以你就儘管觀照好,要以一種旁觀者的心態去對待這個輕安,這就是觀照。同樣,你得不到這個輕安,煩惱無邊的時候,你也要以旁觀者的心態去對待這個煩惱,那你也是觀照啊,一樣的道理。

82   739 长座以后要多体会心空不住(2016)

問:最初的時候覺得四個鐘頭它還有一點慢了,這幾天的話感覺蠻快,覺得四個鐘頭就很快。 答:今天就覺得快了哇? 問:今天感覺沒打吧,今天特別快。 答:對,因為昨天坐過8小時一座了,今天就感覺4小時,這三座4小時,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唰”,就過去了,特別快啊。 答:打坐快不快?你打坐快不快?今天,感覺時間過得快不快? 問:差不多。 答:差不多,是跟平時差不多,還是? 問:哦,今天要快。 答:今天要快。 問:昨天8個小時。 答:對,這叫打坐能夠體會到快,為什麼會感覺到這個時間會過得很快,因為都在定中,所以一上座,好像沒多大一會,時間就到了。這個就是我們前兩天,打了長座,為啥昨天晚上沒給大家交流呢,你剛下座,8個小時下來剛下座,這個時候,無論你是休息,還是不做任何事情,基本上都能夠如如觀照,這心中是空空蕩蕩的,沒有任何掛礙,也沒任何東西的,所以這個時候,直心就是觀照了,直接就是觀照了。所以昨天叫大家不要說話,不說話就是體會自己的觀照,一說話又錯過了,當然要是會觀照的話,無論你怎麼說話,也是在觀照當中。如果是這個觀照,平時沒有掌握好,那麼這8個小時一座下來,正好就是觀照。所以我們打長坐下座以後,多行觀照,常行觀照,儘量不說話,不做別的事情。昨天我們還看到有師兄在刮痧的,沒有必要嘛。這個長時間地打坐,刮痧會耗氣。做做運動倒是可以的,下座以後可以適當地做做運動,散散步,在樓梯道爬上爬下也可以。明天再打8小時,好嗎? 問:好啊。 答:可以,再打一座8小時。 問:嗯。 答:8小時下來,直接就是心空不住,所以大家要多體會。這個就是承當的大好時機,都不要錯過。

83   740 着清净相也是无明(2016)

問:今天那一座就是,前面是很歡快很歡喜喔,一直…… 答:什麼叫無明啊? 問:哦,對,無明。 答:著相就是無明。 問:哦,著相就是無明。 答:你認識到本位了,空靈不住,了了常知啊。 問:著相就是無明。 答:好比我們說了了常知啊,說:“哦,我還有個“知”在呀。”你看這不就著相了嗎?所以說“了了常知”也不可得。我們所講的觀照,何為觀照啊?清淨為觀照。這時候你會說:“哎呀,我的心是清淨的。”你看這也是無明呀,你著相了嘛,著在清淨上就是無明,這就是無明妄起,是吧?好比說見性了,說:“哦,你看看我見性了,我們上師說我見性了。”你看,又著在無明上了,就是你只要立一個相,那就是無明妄起。 問A:不是本位了。 答:哎,對。 問A:又離開本位了。

84   741 知道境界就是了了常知(2016)

問:第二個就是,就感覺到好像那個妄念就像空中那個雪花片一樣,在舞動,然後呢,就很細、很輕、飄揚的。然後呢就感覺到,好像整個那種,就是有點黃白色那種燈光的那種,是不是我們的自性? 答:嗯,自性光明中的一種。 問:自性光明中的一種,不是自性?也算,是嗎? 答:這叫做明,明是由我們自性發出來的。但是你一著上去就叫無明升起,所以不要著它。 問:嗯。 答:明本身是我們自性光明發出來的,你突然來個說,噢,這就是我們的自性?你看,無明升起,也叫無明妄動,就這麼來的。所以不住相,明也不可得,我不住它。 問:也是一個境嘛。 答:是個境界,知道境界就可以了,知道境界就是了了常知。那不要停留在境界上,不要住它,不理睬它,就是超越。 問:有時候就發現我們這種攀緣執著的習氣太…… 答:這個很難消除的。 問:哎,太那個啥了一下就上去了。 答:太那個了,所以說你知道咒在就可以了。境界都不要理睬它,不要粘上去。哎呦,還有個黃白兩光在,是吧?不要著它,不可得。 問:我也知道,這也是一個所嘛,就能所嘛,我能觀它,能觀。 答:是啊,這有個過程嘛。著一著也沒關係啊,不要往心裡去就行了啊。 問:知道了。 答:也沒說你錯。 問:知道了。 答:就這個過程。 問:錯了改過來就行了。 答:哪有錯,不會錯的,這不可能錯的。 問:嗯。

85   742 知道流浪也是观照(2016)

問:有時候觀照、觀照著也會去流浪。 答:那是啊,免不了的。一知道流浪馬上又是觀照了哦。 問:那就把它轉回來? 答:是啊,這個是現象是正常的,所以說流浪也是一種觀照嘛。

86   743 知道乱也是观照(2016)

問:下座今天就是談不上觀照,但是八個小時之後,那就不用觀照,就自然然地就很少有妄念,但是今天呢反正就是三座打得也不好,也沒想起來觀照,但是有的時候也知道反正是說話的時候…… 答:知道亂也是觀照呀。 問:嗯嗯。 答:不光是知道清淨是觀照,知道亂也是觀照。 問:對對對,就是沒想起來持咒。 答:你知道這是幻,是幻境,不是真實的,馬上當下就離開它,這叫“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呀,這就是觀照。 問:嗯。

87   744 直心就是观照(2016)

問:但是這個“直心是道場”,有時候不一定做得很圓融,有時候甚至可能會…… 答:你就現在做嘛,別有時候做嘛,你現在怎麼做? 問:現在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答:那是嘛,這就是有時候嘛。 問:哦。 問A:“直心”的話就是菩提心? 答:“直心”就是你這個心是直接了當的,不會拐彎抹角的,就是直心,不會想什麼花招的。 問B:比如說想罵就罵。(眾笑) 問:有時候會傷人呢。 答:他打比方嘛。 問B:打比方啊。 答:對呀,打比方嘛。 問:有時候就後得智不夠了,有時候,好心是好心,直心,但是可能傷人了。 答:直心幹嘛要傷人呢?直心可以不傷人啊。 問:是可以不傷人,但是有時候會傷人的。 答:你看一見面,阿彌陀佛,這不是直心嘛,這個傷人了嗎? 問B:上師說的直心是帶觀照的直心。 答:直心就是觀照嘛,還帶觀照的直心。 問B:比如說他習氣來的話,這個直心的話就會傷到人。 答:直心觀照,觀照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觀照嘛。到你那裡變成帶觀照的直心,還有不帶觀照的直心。 問:那直心它自然就是慈悲的、歡喜的,等於說是就是這樣的。 答:嗯。

88   745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2015)

問:覺知,覺? (**師兄手持筆記本于**師兄頭頂作勢虛打一下) 答:沒打下去太可惜了,應該打下去。沒打下去太可惜了,又錯過了。 問:錯過了相,還是錯過了自性? 問A:都錯不過。 問:聽上師說嘛。 答:所以這個要發明心地。 問:發明心地? 答:我們的目的不是發現第七識,不是發現微細流注,而是要徹底把它打掉。 問:你沒發現你怎麼打掉啊? 答:所以目的不能夠放在發現這個上,要發明心地。 問:哦。 答:所以你發明心地了,就可以告訴你:這個微細流注,這個第七識只是個影像,它是個影像,自性的影子,所以叫它叫無明。 問:哦,自性的影子。 答:你看我們這自性如如不動嘛,那動的是誰啊? 問:影子啊。 答:動的也是自性,(眾笑)這叫自性作用,就是這個影子。它一作用就有影子,不作用就沒有影子。所以我們剛才說了,這個微細流注不會完全讓它消失,因為我們還要用它,就這個第七識啊,我們要轉它,轉成智慧。轉成哪個智慧啊? 問:嗯,轉成哪個智慧?平等性智。 答:對了嘛,你看這就轉了嘛,真聰明啊。

89   746 转念就是转识成智(2015)

師兄:上師,請您給我們講五智嘛! 上師:五智是哪五智啊? 師兄:根本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上師:說這五智幹什麼?說它的境界,還是講它的什麼? 師兄:說它一個一個的怎麼轉過來嘛。 上師:哦,轉五智啊, 一個一個怎麼轉過來。轉念,轉念就是轉智嘛,轉識成智嘛,轉念嘛。 師兄:怎麼轉哪? 上師:煩惱一來,化空,這就叫轉念嘛。 師兄:怎麼化啊? 上師:你看看,說化空怎麼化啊?就是這麼化。 師兄:煩惱一來化空,沒煩惱啊? 上師:對啊,沒煩惱了這就是智慧呀。 師兄:也沒智慧呀? 上師:智慧就是覺,覺就是智慧,而不是說要有神通才叫智慧。神通不是智慧,是作用。所以說,你講的五智,並不是指的是智慧,而是說這個五智有什麼玄妙,你是想知道這個。所以我問你,什麼叫五智啊?你都說出來了,根本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你都說出來了,這就是五智啦。 師兄:我說出來只是名相,不知道怎麼轉。 上師:所以說,煩惱來了把它化空就是轉嘛,你這個煩惱,你都化不掉談何五智呀? 師兄:化空就轉? 上師:是啊,所以說,佛經我們也讀了,歷代祖師的開示我們也看了,都有講啊,都有描述啊,為什麼看了記不住啊,體會不到啊?因為那是空中花、水中月了不可得,不是你真實的心得體會。 師兄:對。

90   747 转识成智没有前后之说(2017)

問:上師您講就是見性就可以轉識成智? 答:並起,沒有前後,當下,沒有前後的。 問:哦,沒有前後啊! 答:沒有前後。 問:見性就是轉識了? 答:對,當下。 問:只要不分別了,那就是智? 答:所以叫頓悟嘛。頓悟那是刹那間的,一切具足了,沒有什麼前後之說。 問:時時都在智中,是這個意思嗎? 答:你看你講話又落在思維上,這說話都沒力氣啊,是吧? 問:本來那個就是智,還要時時去落在智中? 問:老實打坐嘛。

91   748 自然观照包括了愿力(2016)

問:上師,這個發願它也是自然觀照吧? 答:嗯,“不求餘果”就是自然觀照嘛。 問:“不求餘果”就是自然觀照。因為那天我聽一個師父他說,你不會觀照的時候你就先發願。然後你就發願,等到自然觀照了就可以了,那麼就是有一個先後順序了。 答:是啊,嗯,是這樣的。 問:它還是有先後順序的哦? 答:有啊。 問:那會自然觀照了也要發願? 答:自然觀照包括願力,因為你要持續嘛。 問:要持續。 答:持續的觀照就包括願力在內。

92   749 自然观照超越了作意观照(2016)

問:上師,我今天體會到這一點(拿日記給上師看)。 答:這是什麼字? 問:嗯?“動作”。 答:哦。 問:他們有的時候說,噢,我們走路,一步一步一步,但是我體會就不對嘛。 答:不是,你這樣講也不對。 問:也不對啊? 答:因為他那個叫作意觀照,作意觀照也是觀照,你所講的這個叫自然觀照。 問:是嘛,我就這麼講。 答:那你得寫上自然觀照。 問:(笑)這個還用說嗎? 答:那不是啊,觀照它是有步驟的。 問:哦,我就體會到這個。 答:你體會這個是自然觀照嘛。但是你所講的觀照是包括所有的觀照叫觀照。 問:哦,作意觀照也是觀照,是剛開始哈? 答:對呀。作意觀照,它叫四念處嘛,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要作意的。我們講的是自然觀照,自然觀照就靠打坐來培養,所以不一樣的,下手不一樣,但統稱都叫觀照。你再看祖師,我們心密文集裡面,就有將注意力放在哪裡的觀照,它就有。 問:哦,但是這個我做不來,這個我就做不來。 答:不是做不來,你已經超越它了,沒有必要再去做它了,你已經超越它了。 問:沒超越的時候也做不來呀。 答:嗯,那是不相應嘛。 問:還是跟我們心密相應,繞了一大圈,走了、選了那麼多的路,最後走到心密上來了。 答:那你那個過程還是有,只不過你忘掉它了。那個作意的過程還是有的,我們交流的過程當中,你都體現過嘛。但是你現在呢已經超越它了,已經不在乎它有沒有了。 問:我那時我問你的時候,那時候是試了一下,你說不是,我感覺也不對,我是拿來試試看。 答:反正你做觀照做得很痛苦就是作意觀照了嘛。你有經歷過的嘛,你做觀照做得很痛苦,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後來傷心到不想做了,那不是作意是啥?是太作意了。

93   750 自然观照和默照禅的区别(2017)

上師:然後你、你下座怎麼樣?剛才是講座上了,下座怎麼樣啊? 師兄:下座,我感覺我前面的幾個七心不跳,因為我這樣坐了很長時間。 上師:哦,是吧? 師兄:嗯,然後現在這兩個七,***。 上師:嗯,能夠管的住自己啊。 師兄:嗯。 上師:能說的微細一些嗎? 師兄:講不出來。 上師:好不容易打這個長坐了啊。 師兄:四個小時,不算長坐。 上師:隨便說說,沒關係,四個小時的確不算長,幾個四小時啊? 師兄:就是打五個小時一次,五個小時,前段時間身體不太好,好像是打四五個小時,都是、都是這樣,就是這兩天打五個小時。 上師:身體出現什麼狀況嗎? 師兄:就是痛。 上師:痛。 師兄:嗯,咳嗽,前幾個七是、然後經常下床。 上師:嗯,那這個床太高了啊 師兄:**還可以,我感覺在上座的時候,好像很多話說,但是一在這種現場的話,就覺得不知道說啥。 上師:嗯,是啊,就是說要獨聊啊,改天找個時間上店裡去獨聊啊,不要老是在這裡打七,也要出去走走,啊。你呢?你咋樣?好像看臉色蒼白了好多,前面兩個七看著臉紅紅的,這回蒼白啊,還能堅持不? 師兄:可以呀。 上師:還可以呀?堅持不了就僵持,哈哈。眾笑。怎麼樣?今天有沒有收穫?打了好多個七了啊? 師兄:差不多。 上師:差不多啊?那又是老白乾哪,哈哈哈,差不多是怎麼說?能講的出來嗎?差不多是怎麼說?跟往常差不多?還是跟自性差不多?啊,你看,一眼看過去一個個表情都差不多,呵呵,眾笑。還是禪宗說的好啊,那禪句子:大事未了,如山考妣,所以一個個都是頭低低的,哈哈哈,眾笑。其實我們所講的定啊,有沒有培養出來定,看各位的表情就知道了,啊,就打了那麼長時間七,定的怎麼樣,有沒有定,定表現在哪裡,各位的表情就可以看的出來了,定是受用,這個受用呢是藏不住的,自然流露出來的,會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個瞬間,都能夠流露出來,所以定,會表現在臉上,啊,你看我們樓下那位師兄啊,他也在表現,怎麼說他在表現呢?看他那種,有一點定像,不是沒有啊,有一點定,同時呢,她還加上了一種追求,所以表現出來的表情是僵硬的,我們所講定呢,是自然流露,表情是不會僵硬的,但可以看的出這個人哪,心是歡喜的,定是喜的,不是悲的,所以頭低低的那是悲啊,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定力是向上的,所以他們的頭啊,﹙停頓﹚,我這麼一說完啊,大家都這麼做了。眾笑這不是頭低低的啊,定力是朝上的,啊,我們有一個就是平時,就是說觀察每一個人,有的人他表現的很自信,很自信的那一種形態也是一種定的形態,所以說那個人很自信,你看很自信的人他會這樣子嗎?啊,他肯定不會頭低低的,都是抬起來的,很自信的樣子,那就是一種定像。 師兄:***他的頭也是高高的呀。 上師:***不一樣啊,***他不會歡喜啊。 師兄:哎,常州的很多公安都說那些**們做功夫的時候眼睛不離多少尺,都是看了… 上師:平視,不是低頭,他是平視嘛。 師兄:他不會到處看,不會東張西望。 上師:不會東張西望?我就會東張西望。眾笑哎,那個**師父去哪了? 師兄:上三樓了。 上師:哦,他在三樓休息,其實這個是打七啊,交流是最重要的,要敢說,那平時沒有機會說啊,這時候再不說就更沒有機會了,要敢說,要敢於交流,敢於交流才知道自己修的怎麼樣,我們修的是心中心法,講的是自然觀照,不是默照禪,默照禪就是頭低低的,死氣沉沉的,啊,那就是默照禪,啊,所以這個觀照呢,要活,要活潑。 師兄:要什麼? 上師:要活潑。 師兄:觀照要活潑? 上師:不是活佛,是活潑。眾笑 師兄:上師,我還體會到一個啊,你有定力了以後,你跟上師交流,你眼睛會平視敢跟上師的眼神都會在交流,如果心沒有那個定力的話,你一直就怕,啊,一直就是閃閃爍爍,眼睛都不敢抬起來。 上師:好像怕上師問嘛,哈哈哈,眾笑。

94   751 作意观照的弊端(2017)

問:那平時那個觀照行不行? 答:你平時是怎麼觀照的? 問:平時也是看那個,反正能一切相就不住,就所有的相都能看清楚。 答:那是對治,還不是放下,這個是對治。 問:放下有怎麼不同? 答:放下就是不住了,連對治也沒有了。 問:噢,沒有對治,沒有那個我在裡邊,沒有那個我對治? 答:“我”就是對境而生呐,因我而境,因境而我,這就是對治。 問:那個我沒消失,那境也沒消失? 答:是啊,所以還是要靠打坐,打坐把我給打掉,先是各種事境來了不管它,只管持咒;最終我也不可得啊,在座下你就用得起來了。如果不是通過打坐,把這個本我、固我打掉,下座念念當中皆是我,那他只能夠用對治的方法。但是這個對治的方法,他不宜長時間用,長時間用呢,似乎就是頭上安頭了,他會感覺到很累。所以我們說一切放下,你會來加上一句‘我一切放下’,是吧?總要有一點粘著在,你要說不粘著,做不到,因為他沒有立足點了,所以這個就是通過意識形態去做觀照,總是力不從心啊。 問:我看(對治)這種好像也是能夠得到一些清淨的。 答:是,這個就很漫長,我們這麼多年以來也跟不少佛教界的大德交流過這個觀照,好比那個南華寺,負責禪堂組織打坐的那位元師父,他是指導大家共修的,指導大家參禪,他到我店裡面來喝茶,我跟他交流觀照,他說我們這麼多年以來都是提起的觀照,就我們所講的作意觀照。我說你用這個方法修了多少年了?他說我出家十六年了,用這個方法用了十三年。現在還在提起觀照,就是時時刻刻不能走失,總有一個觀照在,總有一個我在,在做觀照。那我說那你把這個我放下怎麼樣?他說那不行吧,你這一放下不就偏空了嗎?他不願意放下,他就老是把它提著,他怕落空了。他說我師父也沒教我放下,我就一直這麼提著,他說我也挺清淨的,我也可以其他相都不住。然後你要問他說,那你用這個方法,累不累?他說,哎呀,經常感覺到很累,所以一累呢就要放鬆,一放鬆呢又怕偏空,所以老要這麼提著。後來我就跟他講自然觀照,他說我體會不到自然觀照,他說你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能夠體會到自然觀照?我說當然我們也有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是借助一種外力,借助一種外境,怎麼個外境法?因為我們店裡面有那種上好的沉香,點了一點點給他聞,聞完之後他頓時感覺到身心都是空掉的。然後我說,你這時候還有提起在嗎?他說沒有了,我感覺我身心是空掉的,身心是愉悅的,很自然的一種放鬆。我說這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你依然是了了常知、了了常覺啊,這就是自然觀照。他當下體會到了,說,哎,這自然觀照還是很自在的。但這個是借助外力,能夠體會到了也可以。後來他就問我們,你們不用這個東西也能夠自然觀照嗎?嗯,對,我們不需要借助外力,我們自心的修行就可以做到,就可以自然觀照,不需要借助外力。然後他就很好奇了,他問,你是修哪個法門的?我說我是修印心宗的。哎,我怎麼沒聽說過這個法門啊?這個法門是哪位大德傳的?我說我的上師名為元音老人,他說,哦!元音老人不是傳心中心法嗎?我說,對,心中心法是印心宗裡面主修的一個法門。他說,心中心法我知道,聽說過,但是他說,我們南華寺裡面修心中心法的人也很多,給我的感覺是很狂妄。他認為是很狂妄,然後我就問他,那您認為我狂妄嗎?他說,不不,你一點都不狂妄。呵呵呵,後來他也求心中心法了,也要修這個法,因為他要尋找那種不需要提起就能夠自然觀照的方法。所以通過打長坐,因為他本身就是主張打長坐的,但是在南華寺裡面能夠跟他一起坐三個小時以上的出家師父也就兩三個,但是他主張的打長座呢,還是默照禪,所以他是既不念佛也不持咒,也沒有去參念佛是誰,他就乾坐在那,這種還是相當於默照禪,雖然也會翻種子,但是翻種子幾乎沒什麼力量。

95   752 作意观照和自然观照的区别(2016)

問:他可能出聲的時候特別慢一點。 答:不是這個問題,他是他的…… 問:這個(胸)這裡堵著呢有時候,念不快。它是被什麼壓住了一樣的,想念,念不快了。 答:對,對,因為你過去做功夫就喜歡壓念嘛,就壓在那裡了。 問:胸部是堵住了那樣的。 答:嗯,是,你就是來這邊做功夫才做得圓融一些嘛,以前你都是壓念著做的。 問:是壓著個什麼? 答:壓念呐,做功夫比較壓念,就是守啊,守著意,守意做功夫就叫壓念嘛,看著念頭守著意嘛,以前喜歡這麼做功夫嘛。我們這個打坐,打長坐,一動不動地打長坐,培養的就是座下自然觀照,不需要去作意,不需要去守意,不需要去壓念,自然觀照。所以要求比較嚴格,座上要求比較嚴格,座下的功用就輕鬆自在了。 問:是,這個習慣好多年了。 答:那你以前的那些打坐,一個是動來動去老換腿,第二個時間也沒坐夠,是吧?那這種只能夠下座老盯著念頭,不要讓它動念,壓念不起,守意,這個做功夫就累了,就不是我們所講的自然觀照了,而是作意,執著觀照,作意觀照就是執著觀照了。一跟你說觀照也不可得,馬上就落空了,連北都找不到了,就更不知道怎麼去做功夫了。所以自然觀照就是觀照也不可得,很自然的,照不照都無所謂了,那這個要靠“座下打坐”來培養這個力量了。 問:那怎麼自然觀照呢? 答:時時刻刻,自自然然,毫無造作,沒有執著,更無攀緣。 問:沒有執著,沒有攀緣。 答:更無攀緣,這就是自然觀照。 問:感恩上師。

96   753 座上功夫要结合座下的用(2017)

師兄:上師請教一下,就是這一個。 師兄:上師,能所雙亡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然後看知道是我們自性嗎? 上師:嗯,對,什麼都沒有了,是什麼? 師兄:就那樣啊。 上師:哪樣? 師兄:我說不出來。 上師:就那樣啊,那樣是哪樣? 師兄:說不出來。 上師:你為啥說不出來啊。 師兄:沒有了咒語,也沒有了念頭,但是很清晰的,但是它。 上師:很清晰又是什麼,很清晰又是什麼? 師兄:不知道啊,沒有。 上師:很清晰的,又不知道又沒有,那怎麼會有個很清晰在呀?你是不知道沒有還是有很清晰在?不知道沒有跟很清晰是相對立的。所以這個叫你是死在座上,這個就叫死在座上了,死定,沒有用,這個就是光顧坐,沒有照顧座下的觀照,所以這個坐就死在那裡了,你那連續幾天打長座有啥意義啊?沒有意義啊,我們打長座是為了座下怎麼去用它,不是死坐在那裡像個木頭一樣,沒啥用的。 師父:承擔下來去用。 上師:哎,要座下去用它,下座以後,是吧?接物待人怎麼應用它,怎麼在各種事境當中去透過它,去觀照它,去承當它,去認取它。而不是整天坐在那裡,我們鼓勵打長座但不是鼓勵這麼個坐法。 師父:上師,心念心聞就是那個還有那個咒很微細很微細,但是那時候不是嘴不動不再念,但是很微細的咒還是不停在流。 上師:啊,我們所講的一心不亂。 師父:是一心不亂,但是那個咒是非常微細的,但是它還是在動。 上師: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心念心聞,一心不亂它有前提,他那個念跟咒圓融成一體的時候也是一心不亂,這時候也是心念心聞。那我們所講的能所雙亡之後,它也會出現這個現象。 師父:念它是空靈,就像寂靜一樣,它沒有念頭,但是它那個咒是很微細很微細地在流動。 上師:有咒就有念頭,咒就是念頭。 師父:哦。 上師:這就是剛才所講的咒跟念圓融在一起了。 師父:然後有時候你坐,下座以後躺下來休息的話它會翻出一些夢境一樣的貪嗔癡的一些鏡頭。就知道自己啊,自己慈悲心還沒做好,就會有這種夢境會翻出來。 上師:嗯, 又翻出種子來了。 師父:嗯,就是說在下座以後有時候躺下睡,它就會很深的夢會翻出來,自己有某些心不夠慈悲啊,或者有某些境界不敢承擔啊,會有這一些事境翻出來。 師父:上師,座下發覺有一些境界還是沒透過去,座上那麼痛都可以忍受,但是座下有些不痛不癢的事情反而透不過去,這個好像感覺還是發現願力不夠,願力不透徹感覺就是最近體會座下就是…… 上師:這也是一種進步哦。這個是正在用功上,正在用功上呢,就是已經是很用功很努力了,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做得不夠圓融,這是正在用功上表現出來的。 師父:特別是座下。 上師:就是座下,座上沒有這種表現,座上就是心念耳聞嘛,哪有這個在? 師父:然後自己講話的時候很容易發現自己不夠柔軟,不夠慈悲。啊,這個事情處理得好像……就是這種感覺啊。 師父:但是反應在座上妄念好像又多了起來了,是不是還得返回去再打打長座。 上師:化空,要化空,要念念化空,不是返回去,回到哪裡去啊,回到原始社會啊? 師父:妄念起來可以放下。 上師:化空,直接就化空,掃蕩掉。 師父:掃蕩掉。 上師:啊,不要讓它成為剩菜。 師父:哦。 上師:掃蕩掉,直截了當。 師兄:上師啊,這個觀照是不是就是觀照我們自己的心念啊?不隨這個習氣而轉。 上師:不是。 師兄:那這個觀照要怎麼做? 上師:觀照是承當,不是懷疑。 師兄:哦。 上師:你要承當自己,承當自己的清淨本來,而不是懷疑自己的清淨本來,所謂承當是沒有疑問了,沒有懷疑了,不立分別了,直接就是承當,就是這樣,而不是是不是。 師兄:我就覺得觀照就好像是覺悟自己。 上師:不是好像,絕對是,就是,你說好像,或者說是不是,都帶有懷疑在裡面,你不敢認取它嘛。不敢認取就不是,知道吧?不敢認取就不是。 師兄:就你這麼說嘛,觀照好像是好像是說承當自己清淨的這個自性。 上師:對,要直接承當。 師兄:而不是種種的作用,對吧? 上師:一點懷疑都不要有,你看又來一個“對吧”,那些都叫相似,相似就不是。 師兄:就與其用種種的方法去轉化自己的念頭,或者說對自己的念頭就不如承當自己的清淨自性。 上師:嗯。 師兄:這樣子來得乾脆,是吧? 上師:又來個乾脆,又來個是不是。這個就是疑心不死,老是離不開疑心,所以這個座下不敢承當,我們要通過座上來培養。座上培養出來了,座下要去用,要去認取它,去承當它,不要懷疑。所以這個座上座下是互相結合在一起的,互相影響的。座下不敢承當就是座上沒有透過去,所以就要打長座。打了長座之後座下要用它,不用了你就打長座有啥用呢?就相當我們打比喻你天天就坐在那裡磨刀,這打長座就是磨刀嘛,磨完了這把刀往邊上一扔,又抓過另一把刀又來磨。你磨刀來幹什麼?磨這個刀是要用的,要砍柴的。 師兄:那我剛才說那個觀照就是用來砍柴嘛。 上師:對呀,你這個砍柴你是用刀背來砍,不是用刀刃來砍。是吧?你磨的是刀刃,結果你用刀背來砍柴。是吧,這個叫啥呢,不夠果斷,斷不了,總是來個是不是啊,對不對啊?這個就是你這個疑力還大過承當,所以這個,你說你問的這些啊,要跟你說是那也不對,為什麼不對啊?因為你說的只是相似,相似就不是。清淨是不用打比方的。 師兄:那您說的清淨心就是觀照,就是念念不住是吧? 師父:又來是吧,哈哈哈。 師父:還是你自己沒承擔下來。 上師:多磨練磨練啊,時候未到。

97   754 座上座下打成一片就是禅定(2015)

師兄:上師,像我現在八個小時,我就是幾乎和座下是一樣的,雖然有時候閉著眼睛,但一切了然於心。 上師:座上座下就是一樣嘛。 師兄:像這樣就是座上座下要慢慢打成一片? 上師:嗯,要打成一片嘛。 師兄:做成這樣的功夫? 上師:嗯,座上座下打成一片就叫“禪那”,真禪定。 師兄:就叫禪定? 上師:嗯,真禪定。禪定,座上座下打成一片,就叫禪定。 師兄:所以我現在就是有這種感覺,座上和座下幾乎差別不太大。 上師:座上的定叫“奢摩他定”,座下的定叫“三昧耶定”,也叫“三昧定”,座上座下打成一片就是“禪定”。 師兄:哦,就是您講的那三個定,《圓覺經》講的三個定,包括您在群裡邊發的這三個定。 上師:無所住處皆是定,處處皆是定,也叫禪定。行站坐臥皆是定,在在處處都是定。

98   755 座上座下脱节的问题(2015)

問:可能很多人他還是把座上座下給分開。 答:那是肯定的,不分開早就成佛了(眾笑)。這是脫節的,所以座上打多少坐也沒有用,下座不會用,你座上是沒有用的,下座才是用的,你下座不用了,或者說不會用都等於沒有用,你每一座都歸零了,了無所得——要真的了無所得那還好啊。

99   756 座下观照才是真修(2015)

上師:秘訣都告訴你了,所以這修行它會造成個誤區,說我們只管(打坐)時間不管座下。 師兄:對。 上師:對噢,座下是最重要的。打長坐是翻種子,座下是觀照,座下這個才是真修,真修真行。種子翻得差不多了,下座來真修真行,就輕鬆多了。但是你要修,不是光是打坐。你座下不修,不觀照,還像以前那樣去顛倒、去流浪,那你這坐都白打了,所以不是說打多少個小時的問題。 師兄:把流浪的時間搞少一點嘛。(眾笑) 上師:這句話還是實在話,如何搞少?能搞少就能搞多嘛,你就乾脆來一句“我就不流浪了”。如果光是打坐,我們說這個打坐培養定力,你看,耗時間、耗精力,就相當於耗金錢,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上面,事情都不做了,那不是耗時間、耗精力,也相當於耗了不少錢財,來培養這個打坐。下座又忘記去做觀照了,那叫“失照”——失去觀照叫失照。下座呢又顛倒妄想去了,又迷失流浪去了,你看這就成了“散財童子”,是吧?個個都成了“散財童子”,說:“哎呀,這打坐三年啊,時間也沒有了,金錢也沒有了,觀照也沒有了,一無所有。”

100   757 座下观照的几种形式(2015)

問:老師,就是您說的那個座下觀照的事情,有幾種狀態是吧? 答:你知道嗎?自己是在流浪還是在觀照? 問:觀照。 答:我看是流浪。 問:您說的觀照,就下座發願也是觀照,心不動也是觀照,心清淨也是屬於觀照。 答:對。 問:那就是境界來了不動心也叫觀照? 答:境界來了你知道嗎? 問:知道的。 答:這就是觀照,動不動心都是觀照。 問A:要不為境界所動嗎?太難了。 答:那你就為境界所動嘛,那也是觀照,難不難啊? 問A:一天到晚都這樣。 答:一天到晚都這樣啊。

101   758 座下观照的印证(2015)

問:上師,剛才說的那個座上是持咒,關鍵是座下啟用,怎麼去用? 答:觀照啊,座下觀照,下座觀照。 問:觀照就是一心不亂,包括做事情什麼的,就是我知道這個事情這麼去做,但是我心不住在上面。 答:你說這個一心不亂也是觀照。 問:嗯,就是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從頭到尾去做,但是我的心是沒有帶著雜念,然後我是專心去做它,也不是住在它上那個關係,我的觀照也是定,是不是,也是定? 答:心不亂吧? 問:心不亂。 答:心不亂就是觀照,所以說這個要用你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最好的。如果我們說的,是說我們自己的心得體會,說我們自己所能夠表達的話,這個到別人聽去了,他未必能夠接受,未必能夠吸收,未必能夠聽懂。所以讓師兄們自己說出來,你說出來了,我給你肯定。 問: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子。 答:這個就叫印證,所有的印證都是這樣:你說出來,我給你肯定。 問:比如說有那個一段時間打長坐以後,就是對一些事情,它會淡。 答:會淡化。 問:會自己自然地離開,也沒有去攀緣。好像我當時我的錯覺以為說是自己做錯什麼事情了,好像是別人不理我。其實現在來說是這種狀態是什麼的狀態,屬於一種定中的狀態還是屬於那個不亂的狀態? 答:就不要攀緣就行了。 問:這是自然而然的,它不去攀緣,就是事情來了,我就做,做完了就做完了,就屬於這種。 答:是,就是這樣,有事無事都無所謂。 問:對,就是這個樣。 問A:那上師,現在有些人他做觀照的時候,會有時候會給人看起來像如癡似呆的,有沒有這種的? 答:那是定相,定相。

102   759 座下化空的条件(2016)

問:上師,那要在座上每一座坐好了,每一座都容易化空,但在座下怎麼不容易啊? 答:嗯? 問:在座下不容易化空。 答:座下也會化空啊,你不執著,它就化空了。 問:嗯,感覺到那一段時間…… 答:你不執著了,座下一切本空嘛,這就是化空了。你是座下了有執著,老要找人跟你講話,是吧?這就有執著了嘛,老要看人家在幹什麼,這也是執著嘛。座上是挺好,但是下座了,就座上跟座下是兩碼事了,老要去知道人家在做啥,這怎麼化空啊?我們說,有“我”在,便有是非在;同樣,有“人”在,也有是非在。 問:這個以前不懂得觀照,今年剛剛知道觀照了,座上座下都化空了。

103   760 座下化空与入定(2015)

上師:打來打去都是這個現象啊,在座上,所以要在座下多體會。 師父:現在還不懂怎麼體會呢,還沒掌握。 上師:座下化空啊,能夠化空啊. 師父:沒到這個階段。 上師:心空不住啊。 師父:還沒體會到。 上師:你們打坐可比我強多了。我以前打座下座之後經常化空啊,在泡茶的時候,周邊全是人,泡著泡著,人就定在那裡了,不說話了。 師父:我們定力還不夠。 上師:經常地,經常人就定住了,一定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說啥我都知道啊,只是記不住,沒記性啊,他們說啥都這個耳朵聽,這邊耳朵出。 師父:那茶壺的水不全部倒完了? 上師:跟我沒關係啊,定了我就定住了,不碰了,還碰它幹嘛?他們去擺弄了嘛。他們一看我入定了,他們也不管我了,他們就喝茶唄。他們喝他們的茶,我入我的定嘛,誰都不打攪誰。 師兄A:這個功夫應該好做,就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上師:嗯,應該好做。所以在塔光就跟他們說了嘛,各顧各嘛,各人管各人。有師兄入定了你不要去碰他,不要去理他,讓他入定嘛。 師兄B:昨天是我在那裡,**師兄一直跟我講話,我定那裡了,就那麼一刹那,你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我就出來啦…… 上師:你不應他嘛,定了就自己把握了嘛。 師兄A:不應就保持下去了。 上師:嗯,對啊。不應了,**師兄也知道你入定了嘛。

104   761 座下会用是关键(2015)

師兄:我在看這個鞋。 上師:你看,這不是攀緣嘛?這就是上不去的原因嘛。心都散亂了,處處要攝心,把自己的心管住。攀緣心它就是一匹野馬,你不把它管住它就跑了。 師兄:跑到哪裡去了? 上師:流浪去了唄,跑到哪裡去你自己不知道嗎?跑到葡萄上去了。你座上修得怎麼樣啊,座下就體現出來了。有人說:“哎呀!我一座三個小時啊。”有時候三個小時還真不如半個小時呢。所以說,下座以後也要用啊。不是一下座:“哎呀!我今天的任務完成了,我怎麼做都可以了”,沒有用。所以我們說這個座上培養定力,你座上有沒有培養出定力來,下座就知道了,你應用得怎麼樣就知道了,下座馬上放野馬去了,完啦。我們剛才說每一座都“歸零”,“歸零”呢是不住這個相叫“歸零”啊。那我們這個放野馬去了,這是徹底的歸零了,不光是不住相啊,歸到沒有中去了,不是“歸零”了。 座下觀照得力,座上就容易培養定力,反之,座上打坐,下座觀照。看你用得怎麼樣關鍵在座下。你座上出現什麼境界都好,那都是虛幻不可得,座下一舉一動,起心動念,行為舉止,都能夠表現出你的座上狀態。座下流浪去了,每天還說座上上不去呀,為啥上不去啊?因為下座流浪去了,跑馬去了,所以這上座就坐不上去了,座上翻種子翻了很多種子,下座拼命的往裡面塞種子,塞煩惱種子。座上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翻出很多種子來,本來這個對我們培養定力來講是有好處的。但是座下二十個小時、二十一個小時,拼命地都在往裡面塞種子,你看這時三個小時能夠抵得過你二十個小時嗎?抵不過。

105   762 座下如何照顾自己(2015)

答:心*啊,又在流浪,又在住相啦。 問:不是,我是在想為什麼經常覺後才知呢?就是我們這個覺性為什麼不能時時提前就知道啊? 答:知後才覺,不是覺後才知哦,知後才覺,先知而後覺。 問:就是啊,常常為什麼是後知後覺?經常被自己的那個妄念啊,執著啊,迷惑啊這些(所轉),就是怎麼才能做到先覺啊? 答:要體會心念耳聞嘛,座上還是沒能體會到心念耳聞嘛。打死座,天天打死座,每一座都在打,每一座都歸於頑空。下座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怎麼照顧自己啊? 問:發願。 答:發願也是在口頭禪,散心發願。不過也好,時候未到,時候到了自然就定了。 問A:觀空啊。 答:好,如何是空,知道空的空不空?想一想,你看,這不叫觀空,這叫著空。

106   763 座下体会“空”的感觉(2016)

答:心裡面會不會空空蕩蕩啊? 問:好像有,這個有啊。 答:那你要關注自己的心空,要關注,不要流浪。心裡面空空蕩蕩了,你要看著它。 問:是有一下蠻空的。 答:蠻空的,你要多體會它。 問:有體會,有這種感覺。 答:嗯,要多體會,“空空”就是不住。“空空的”就自然不住一切,很自然的,但是你要知道你是不住一切的。

107   764 座下要在各种事境中透过去(2017)

師兄:前面四個小時我是很精神,我是定在那裡。 上師:你坐七個小時啊。 師兄:前面四個小時是… 上師:上一座。 師兄:不是,她連坐。 上師:連著坐。你經常連嗎?每天都連嗎? 師兄:沒有,這個星期才連。前面的是分開打,打兩座。 師父:那就是十一個小時啦。 師兄:七個。 師父:七個,哦。 上師:七個小時,那多體會下座觀照。其實我們這個打坐啊,上了四小時以上啊,主要就是講座下的功夫嘛,打坐已經不存在問題了,問題就是下座如何去觀照?如何去外不住相,內不亂心,所以這個下座觀照是關鍵。下座觀照座上還會翻出更微細的種子來,所以沒必要天天都打長座,天天都打長座呢,你功夫再好,頂多就是死在座上了,座下得不到運用。而我們打長座可以打,但不是每天打,沒有必要,因為重要的是座下如何去觀照,如何去在各種緣分當中透過去,不是追求那個死定,死定有什麼用啊,所以沒有必要每天打長座打十幾個小時,我並不讚歎呐,我讚歎的是座下會觀照的。 師兄:就是我們在座下的時候就是覺啦,但是轉過這個念的時候就會挺難的。 上師:哎,對,這個座下去用,它才會累積出各種經驗來,主要是座下在各種事境中要透過去。主要是座下,座上沒什麼東西可透的,座上就是翻種子,翻種子也能翻得很透,但是這個透在座下要表現出來,能夠化空,能夠遇境不亂。 師兄:那還有什麼別的讓它覺得更快呢,就是座下轉得更快一些? 上師:座下念念不住嘛,一切境界不隨嘛,該做啥,就是份內事把它做完,其他的事情少攀緣嘛。 師兄:還是止語很關鍵。 上師:哎,少去,老跑去看阿三長阿四短,這些境界都與我無關,看它長短作麼。 師兄:有時候,我有一座上突然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座下觀照很關鍵,那有時候我提不起來的話,那我就是寫兩個字,就是經常看手啊,就是寫在自己的手背上,分別啊,什麼觀照啊,因為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現象的話,第一一貫去分別去著相啊,然後就會有阿三阿四的出來,然後就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生出來,我說用這種最笨的方法可不可以? 上師:是啊,所以說這個要座下才能夠發現啊。

108   765 做功夫不能落在意识上(2017)

答:這個叫行腳。所以做行功夫要踏實,行腳就是踏實,而不是用意識,用意識做功夫很累。所以你這個善用意識來跟我提問題,我是不用意識的,所以我會被你問倒。說吧,你想說啥? 問:沒想好。 答:想好再說,啊。 問:這個表述要准,要不然就…… 答:對,不能像昨天那樣啊。昨天他問的問題很有意思啊,“它這個自性幹嘛要用光明這個詞呢,啊?不能用別的嗎?”自性光明嘛,幹嘛要用光明呢?我就指那個燈,“你告訴我這是什麼?”他說光明啊。“哎,你能不能不用光明啊,用別的詞來講啊?”用不了啊,它就是光明啊,沒有別的名詞可以代替它呀。所以,這就是無話可問非得要問。所以今天他說我要想好來,這個不能亂問啊。不能停留在意識上,一停留在意識上又錯了。 問:還是這個轉識成智。 答:識是起分別、作意、粘著,這就叫識。智是不停留在意識上的,這就叫智。所以剛才那句話已經回答你了,“你不要再作意啊!不要落在意識上啊!”就是告訴你,這就是轉識成智。已經回答你了你才提問題,我這個回答在你的問題前面。 問:等等,我得舉個例子。 答:一個例子太少了。 問:來講我這個想問的這個點。你講的這個我懂,但是呢…… 答:懂,又來個但是,我看看,又停留在意識上,你看你是轉智成識,有住、有落、有粘著、作意、分別、猜測,這都是在打妄想,這就是識。 問:那又怎麼轉成智呢? 答:叫你不要住在上面,不要起分別,不要猜測,不要懷疑。 問:但不能不用啊! 答:你用啊,開口不是用了嗎?這不是用嗎?(上師擊掌一聲)這用作意嗎?直心道場,朗朗自用,不需要停留在思維上,不用起分別判斷。這個用是直心流露,只怕你不會用,而不是說它沒作用。 問:像我們有時候想問題,它也想。 答:哎,你看又停留在識上了,這又是轉智成識了。一有落、有住、有停留、有思維……

109   766 做功夫的方向(2015)

師兄:請問上師,像藏地的**,依照他的修證那麼高…… 上師:不要點到人名,好吧?不能夠隨意去評價諸位大德,你不需要點名,打個比方,要恭敬他。這些大德的名字不是我們隨便去點的。 師兄:知道了,上師。 上師:要恭敬他。 師兄:就是說有些高僧大德他們的修證很高,但是就六十多歲,七十多歲很早就走了。 上師:累死的,知道吧?弘法利生是個很累的事,累死的,心力交瘁。怎麼個死法無所謂,不見得長壽的就是了不起的人,不一定嘛。不要在這個年齡相,名相上去做文章。歷朝歷代很多大德,哪怕是尊貴的達賴,班禪轉世來的,都有只活二十幾歲的,是吧?我們漢地也一樣,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二、三十歲,四十歲就走了。 師兄:那是為什麼呢? 上師:因為所以嘛,蜘蛛螞蟻。你要研究這個東西就長了,這個好像不是你研究的課題。你應該研究自己能活多長時間,什麼時間能夠見性成佛,這是最值得你去研究的,而不是研究誰誰誰怎麼為啥死得那麼早。這不是,這跟我們的修行沒有關係,他活幾千歲又關我們何事?要問就問下座如何觀照,如何綿密觀照,如何能夠參透本來。問這些話題,問那些跟我們八輩子掛不著邊的事,問它幹嘛,有啥意義?你又見過哪個人活著,見過哪個人死去,什麼東西讓我們活著,什麼東西又死去了?在這個肉體上生生滅滅的是什麼,不生不滅的又是什麼?功夫往這方面去做,扯那些世間相干嘛?這閒事還真多,說說看嘛。

110   767 不打长坐的人容易落入作意观照(2018)

問:剛才上師說打長座之後自然而然就觀照,那像那種沒打長座就不能觀照,是吧? 答:他要作意觀照。 問:作意觀照? 答:對,沒打長座他要作意觀照,就是要認為自己在觀照:“啊,我在觀照。”就是壓念不起。 問:那個是屬於壓念不起,是吧? 答:對,很容易壓念不起。 問A:上師,我去年這個過程就是作意這種,容易壓念,但是今年就變得比較活潑一點,活躍一點。 答:嗯,那你今年用的是去年的本錢。 問:是不是不能作意觀照? 答:可以。 問:也可以是吧? 答:也可以。 問:可以跟打長座結合起來,是吧? 答:這個作意觀照主要是針對不打長座的,還有根本不打坐的人,他要用作意去對治妄心,對治妄念、妄想,所以要用作意。“哎呀,我不住了,我一切不住了,什麼念頭來了我都不理睬了。”它有一種對治方式,這個對治方式我們就叫它作意觀照。 問A:那最後怎麼樣能夠超越這個作意?如果說不打長座或者說不打坐的,他採用這種作意方法…… 答:那也要等待因緣時節。你看我們讀禪宗的公案,絕大多數是不講打坐的,但是他們是根特別利,就是禪宗這些祖師根器特別俐落,所以他不打長座,他也能夠自然觀照。但有很多講的是作意觀照,他是以這個作意觀照作為啟修,最後他成就了還是祖師嘛。也能夠到自然觀照,但他要有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我們所講的因緣時節或者是機鋒,就是他們都要有這個契機。那要根器很俐落才可以,不用打長座也可以。 你像馬祖道一就講打長座,他經常在大石頭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但是他沒有人指導。哪怕你就是有機會打長座,沒有人指導,沒有明眼人點破,那這也是一種過失、錯過。所以馬祖道一在打長座的時候,那個懷讓禪師呢就在他身邊磨磚,磨磚作鏡,這就是在指導他。你是來這裡才聽說過打長座吧? 問A:我是最近看上師的開示才知道。 答:才知道有長座。 問A:看元音老人的開示,但是他提的比較少,就是說2小時、4小時、6小時,是吧?但是就沒怎麼注意,我看這個,上師就比較強調。 答:其實我們這個宗門,包括三代祖師,打長座都打不過釋迦佛,釋迦佛一座四十九天。 問B:還是雙盤。 答:不管他是怎麼盤,能一座四十九天都了不起了。 問C:他那種是深定了。 答:那不管他定怎麼說,他畢竟是一座四十九天。 問A:他就一次打七個七了。(眾笑) 答:對啊,你這個解釋太好了。 問C:他也是發了願了,還是大願,最後不親證就不起座。 答:是啊,沒有大願也解脫不了。 問D:大願很重要。 答:所以釋迦佛就告訴了我們兩個修學佛法的主要方向:一個是要打長座,像他老人家一座四十九天最好,要不行就像我們這樣,連續打四十九天也行;還有一個就是要大願,願要大。所以這就是釋迦佛給我們的啟示。這裡面還有很多細節,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一動不動的,多少魔女來干擾他,他都不理她,那真的是一動不動了。我們好多師兄在那打坐,一有個女人的腳步聲走過就要睜開眼睛看看。所以要做到一動不動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111   768 观照和三身成就的关系(2018)

問:就是我們打七,預七這幾天心會比較亂一點,是不是?座上。 答:知道心亂者是誰啊?這個“知道”亂不亂? 問:“知道”不會亂。 答:本來不亂嘛,所以越亂越痛越難受,越能夠發現我們的真如自性,如如不動,不生不滅。這就是打七的功用,這叫剋期取證。所以我們經常有這麼個比方,如果一個人舒舒服服死掉了,他不一定念佛號,或者說他也念佛。還有一個人,他是在千種痛苦、萬般難受當中還能夠堅持念佛,你說誰的力量大?一個是沒有痛苦的念佛,一個是千般痛苦、萬般難受當中還在念佛,你們說哪個力量大? 問A:當然這個痛中念的力量大。 答:是吧?所以我們說千般難受、萬般痛苦還能夠堅持念佛,這個人必定是上品上生,這就是成就的不同。那我們一樣,你看,這個手也痛腳也痛,還在不停地持咒,這個不是跟那個是一樣道理嗎?他決定往生的,這就是定力的體現。是吧?心**,你已經解脫了啊。(眾笑) 問B:有了上師這句話,真的就是可以的,可是我總感覺自己啥都不會。 答:啥都不會,就會吃飯,你跟諸佛菩薩有得一比啊,我們禪宗有一句話:“如何是佛?”這法師回的是:“饑來食,困來睡。” 問B:人家說什麼痛我也沒覺得痛,我是不是沒有大家那麼好? 答:哦,你造的惡業少嘛。(眾笑)相對嘛,跟別人比你造的惡業也可能少。 問B:那我以前都沒坐四小時的,然後說坐了四小時就…… 答:我知道你就是這次來打七才坐四小時,以前在塔光你最多就是坐兩個半小時。 問B:對,然後說四小時才能夠觀照,可是我四小時了也沒覺得什麼觀照。 答:哦,那是開始,開始具備觀照的條件。 問B:哦,還沒有的是吧? 答:對。你下座的時候心亂不亂? 問B:就好開心,下座了。 答:哦,好開心是吧?一切都放下了吧?連手印都放下了。連手印都放下了,就是一切都放下了。以後不要體會開心,要體會清淨,清淨就是觀照,當然清淨也沒離開開心。 問B:那也就一下下而已。 答:對。 問B:是不是這個時間會越來越長? 答:嗯,你能夠體會刹那間的觀照,就能夠體會到連成一片的觀照,因為這個是開始。所以我們佛的開示就是:“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法身佛就是當下這一念清淨,你能夠認識到了這就是見法身佛。見法身佛也是成佛,成因地佛;然後當下一念無分別心光即見報身佛,這報身佛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就是報身佛。時時刻刻就是沒有分別的,這觀照是念念都是清淨無比就叫觀照,這就是見報身佛;當下一念無差別心光即見化身佛,就是無論你跟哪一位交流都是一視同仁,視一切眾生如同己身,這就是無差別智,所以你所體現出來就是成就化身佛。 問C:上師,這三個可以同時修啊? 答:你說可以同時那就對了。我們這個《楞嚴經》上就說,這個心得清淨的時候,上合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同心大慈,下合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同體大悲,就是你剛才所講的這三個可以合在一起修啊。

112   769 如何是“即用即离”(2018)

答:根就是本覺。 問:還是沒明白什麼是本覺。 答:塵就是一切應用。 問:哦,塵是一切應用? 答:對。 問A:本覺是佛性嗎? 答:對,塵就是它的一切應用。平常人在用的時候它是粘著在一起的,那根塵脫落回歸本位的時候,本覺跟一切妙用是剝落的,它不去用它們了,剝落了。 問B:就上師常說的,我跟這個世界沒有任何關係。 答:對。 問:你在這個世界但是又跟這個世界沒有任何關係,是這樣的嗎?上師,就是不粘著這個世上的一切東西嗎? 答:對,所以就叫根塵脫落,不粘著了,這世上一切與我無關了。但是可以用,要用還是在用。 問C:儘管用,不住著。 答:即用即離。 問B:即用即離。 問:就跟那個拿起放下是一樣的? 答:所以叫即用即離,不取不捨。

113   770 座下没有入定座上的功夫会归零(2018)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114   771 自然观照的两种表现(2018)

問:上師,提個問題,剛下座有的時候感覺精神相當好,比平時要好,但有時候剛下座的時候,連自己呼吸都找不到了,好像什麼都不想了,不動了,像這種情況…… 答:這也是自然觀照,你心不亂吧? 問:不亂,就是什麼都不想,也不想動,後面想到的時候去找還有沒有呼吸,再去找一下呼吸,好像還有一點。 答:一找的話又不是觀照了,觀照是一切不住,儘管承當。 問:我有時侯就是精神特好,下座的時候就想…… 答:如果你還有害怕在,那就是願力不夠了,可以加上個願力。如果沒有害怕在那就這樣,順其自然,這就是觀照,心念清淨,一切不住。所以剛才所講的這種情況,你所描述的是自然觀照的一種表現,還有一種表現也是一切不住,更進一步,人會出現定在那裡的狀況,定住、座下定住,這種現象也會有。定的時間有長有短,有十分鐘,也有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都有可能。但是我們如果發現自己定住了,那可以繼續定一會兒,但是時間也不要定太長,這個意識還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左右自己的定境。因為時間太長了,就影響自己吃飯了,飯還是要吃的。

115   772 能够让大众清净就是觉照(2018)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116   773 心念清净就远离了一切中有(2018)

答:你有什麼問題請講。 問:上師,您說那個昏沉不是說多睡覺少睡覺就可以解決的,是吧?就是發願,除了發願…… 答:它是這樣的,昏沉的原因一個是勞累,一個是生病剛剛好,疲勞過度,身體上有毛病,還有一個就是歲數大了,都會造成昏沉。還有一種是正常的打坐它要經過昏沉定這個過程,也叫昏沉定。昏沉有四種狀況,就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四種。你一直都在打坐當中的,而且又是打長座,所以出現昏沉的話,多數是昏沉定。 問:哦,我還以為跟吃飯多少有關係呢。 答:不會不會。因為我們吃飯完了不是馬上打坐,還要停留一、兩個小時,再去打坐,所以跟吃飯沒有關係。那你多數是在這個昏沉定,昏沉定也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歲數越來越大了,越容易出現昏沉定。歲數大了,我們就說修行密法要是按照藏地的說法,不能超過四十六歲。四十六歲以上的,他們最多就是結緣灌頂,不再授法了。他們是有規定年齡的,我們是沒有規定年齡,我們是不管你多少歲,你八十歲來求法我也傳,但他容易昏沉。這個昏沉就是中陰身的一種表現,中陰身的階段就是昏沉,昏沉也叫迷失,因為昏沉所以迷失。所以只要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出現這個昏沉,就叫生處中有。 問:這就是中有啦? 答:對,這已經是中有的境界了。人有六種中有,六種中有它是貫穿我們整個人生,生老病死都包括在內。生處中有就活著的中有;然後夢境中有,你看我們睡覺要做夢,做夢也是個昏沉,所以它叫作夢境中有;還有一個叫靜慮中有,就是人煩惱來了,或者說他啥事都不想,他處在一種類似渾渾噩噩的感覺,這種也是屬於昏沉,所以叫靜慮中有;那死的時候出現死位中有、法性中有和入胎中有,就是我們所講的輪迴中有。所以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包括在這六種中有當中。 那麼你會觀照,修行能夠觀照,常常心念清淨,心念清淨就不會昏沉了,心念清淨就是出離世間苦海的表現,就已經是遠離六道輪迴了。所以心念一清淨,就遠離了六道輪迴,就遠離了一切中有,這就叫覺悟,就不再輪迴在這個中有裡面。只要還有中有在,有六種中有在,那麼就代表著輪迴,中有就是輪迴,這六種中有放大起來就是十二因緣。 問:但是確實是比以前強一些,這個程度,還是平時太散亂了。 答:是,所以我們說下座要多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時時刻刻都在發願,因為我們發願的當下,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解脫,清淨就是禪定。 問:您說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它這個…… 答:什麼都不想也可能是在中有。我們無明現前的時候就是什麼都不想,但它不是清淨的,這叫一念無明,不叫一念清淨。一念無明跟一念清淨它有個轉念,用什麼來轉念?用大願來轉念,因為這時候你是生不起念的,唯有大願可以破掉無明。所以這個無明現前的時候我們要發願,一發願當下心就清淨了,這就由一念無明轉成一念清淨,所以說學佛就要學會轉念。

117   774 清净就是观照(2018)

問:上師,沒跟您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想著觀照。但是我現在反應過來跟您坐在一起,直接沒有什麼觀照,也沒什麼妄念。 答:那也是觀照,清淨就是觀照,不亂就是觀照。 問:這個也是觀照? 答:對,自然觀照,自然而然的觀照,沒有刻意要求去做觀照。 問:對,什麼都清楚,但是又什麼妄念都根本起不來。 答:對,這就是了不起啊。 問:阿彌陀佛,上師了不起。 答:睡過頭了,就起不了了。(眾笑) 問:上師的攝受力是這麼神奇,是大願力。 答:好,回去休息吧。 問:感恩上師。

118   775 座下功夫细是如何体现的(2018)

答:還有誰有問題啊?我們現在的狀況是什麼呢?沒有一刻停留,停留的時間太少。這是什麼意思呢?一下座都去找飯碗去了,吃撐了又開始昏沉了。這個板子一打也上座,那這個休息不夠,頭還是昏昏的。一下座了又找飯碗去,每天就這種迴圈。 問:上師,咱們長座最少是多長時間? 答:最少啊?長座啊?一分鐘。我“長坐”一分鐘。 問:經常聽說是打長座,多少時間?是打六個還是八個小時? 答:你幹嘛不問最長有多長時間呢? 問:最長? 答:最長多長? 問:好像幾十天的都有,書上看到的。 答:釋迦佛打的最長,一座四十九天。 問:哦。我記得虛雲和尚好像也打了很長時間。 答:是啊,虛雲和尚一座打了兩個多月。 問:嗯,也是好像幾十天。 答:八十天,一座打了八十天。所以我們這即便一天坐十八個小時,也比不上他們長。 問A:我前一個月看的頭條上講終南山一個女的八十五歲,一座就是一百零八天,我看到了。 問:那打坐為什麼有的時候好像同樣四個小時…… 答:其實打坐不是在比誰坐的時間長,不是在比這個,而是看誰的功夫做得細。做功夫細主要體現在座下。 問:座下主要應該從哪裡做功夫? 答:一切行為舉止。一切行為舉止有沒有落在執著上,有沒有落在攀緣上,有沒有落在隨境上,就是隨緣。我雖然沒有攀緣,但是別人來找我去玩,我就跟著去了,這叫隨緣。所以功夫做得細的,就是時時刻刻一切不住,時時刻刻心都不亂,這就是功夫做得細緻。 問:比如剛才說的隨緣,比如說他來叫我,我跟著去了,是對還是不對? 答:沒有對錯,你想去就去,只是你沒做功夫了。你要跟他去誰會說你錯啊? 問:其實還是一句話心沒定。 答:對。 問A:如果他心定了,跟他去也應該沒關係吧? 答:對。聽到嗎?你心定了跟他去就沒關係了。你心定沒有啊?一言難盡啊。 問:我說的意思是打坐有些時候同樣四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有些時候好像時間很漫長很漫長。 答:這時間上的長短是感覺。你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的時候那是人間的天道,這一天,人間的天道啊。天道的一分鐘就相當於人道的四個小時,“唰”就過去了。當感覺時間漫長的時候,你是人間的地獄道,地獄道幾百年了才相當於人間的一分鐘,所以感覺到是在煎熬。你看這叫六趣,“趣”是很有意思,這叫六趣。有時候是天道,有時候是地獄道,有時候是人道,六趣。我們這個世界叫六趣雜居地,雜居,各種各樣的眾生都住在一起,都住在這個世界上,這就叫六趣雜居地,別聽作成“雜技”了,表演雜技。 你看,我們座下怎麼做功夫?首先心要空,看一切事,一切境界皆了不可得,所以說這個心要空,一切都不可執著,一切都不可得。“我”也不可得,別整天一看到上師的身影就:“哎呀,上師啊!”(眾笑)要把上師也給空掉。 問B:目中無人啊。 答:目中無人。心要空,空空蕩蕩的,一切不可得。視若未見,看到心*跟沒見到一樣,視若未見,這叫空。同時要明,這明就是一切都沒錯過,雖然是空不可執著,但也沒錯過,一切都是明明了了,明明白白。這個所講的一切是對自己身心的一切,不是對境界的一切。那麼對待一切事物,一切事情,要圓融。什麼叫圓融?都能夠處理得好就叫圓融,這是智慧的體現。同時遇事不驚、不亂、不怖,不怖就是不恐怖。這個叫什麼?叫作空明智定。定就是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遇到事情心不要亂,沒什麼事情是大事,唯有生死是大事,生死大事也了不可得,所以就沒有事啦,本來無事。空、明、智、定。 問C:剛才上師說要對一切都明明了了,但是不是對外境明明了了,是對自身明明了了。 答:對身心。 問C:對身心明明了了。 答:身心也沒離開外境。 問D:原來有一個定生慧,實際上是慧生定哦? 答:你聽就行了,不要去琢磨它,琢磨就變成小聰明了。空明智定,雖然是目空一切,但是不是無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心地還要善良,這叫善心。柔軟,柔軟就是慈悲,遇到事情還是要慈悲,等持地去對待。善心、柔軟。一切不住的同時,又是法喜充滿,樂於助人——還是要幫助大家的,要為大家服務的——那叫樂於助人。不是死氣沉沉的,不要說:“哎呀,我修得好啊,我每天都在入定,啥都沒看到啊,運水搬柴的事都跟我沒關係啊。”要什麼都做,樂於做事,樂於助人。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利益群生嘛,誰有事情需要我們説明的,我們要樂於去幫助他。 像我們昨天就說了,廚房組跟衛生組在爭人,兩個組長在罵架,雖然那個罵架也是慈悲的表現。挺有意思的,抓著一個師兄,你也要,我也要。你看,缺人嘛,沒人幹活,才要搶。如果我們都爭著去幹活,沒有必要搶人了。因為大家就一個概念,我是來打七的,我不是來幹活的,你的什麼的幹活?(上師用開玩笑的口氣)我是來打七的。所以說要樂於助人。 這個是座下的功夫,你看我們說空、明、智、定、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前面這些事項,都能夠如理如法地完成了方能解脫。所以這個解脫是在利益一切大眾的同時,還要一切相不住,還能夠常常在於定中,這方能夠得到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身心自在啊,身心自在的人是無所不能了,什麼都可以,什麼都無所謂,身心自在,所以這個叫解脫。同時,又與一切人相應,一切人、一切相、一切事物我們都能夠跟它相應,這個叫境界相應。這個方能夠體現出禪定的功夫,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禪定的,而不是什麼都不做叫禪定。想說什麼?現在輪到你說了。 問E:上師,你剛才講的這個“度”是不是很難把握?(眾笑) 問F:你是要五十二度還是四十八度? 答:零度。這個是妙用,能夠起妙用了才是有本事。這是告訴你,我們除了打坐之外,座下要用它,要用這些。你看你能坐四個小時,你座下至少能夠用四個小時。座上有四個小時,座下就相應的有四個小時,那你有沒有用啊?偶爾也用一用,用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功用還沒體現出來。這個東西越用它就越通達,越用就越自在,不用就統統歸零了,每天打坐都歸零了。今天打了四個小時,下座不用了流浪去了,歸零了,明天再打四個小時,下座以後又流浪去了,又歸零了。每天打坐每天歸零,到後面就開始怪人了,不是怪人就是怪自己。怪別人,說“哎呀,他講的這些東西我做不到。”好像跟我沒關係,這怪人了。怪自己呢,認為自己根器差,不行啦。 問E:您講的這些,我的理解是座上實際是助修,座下才是真正用功的。 答:對,沒錯。趕緊去用去吧,撿到寶了就得用了,不用了明天又歸零了。都去用去吧,今天的開示講完了。

119   776 如何是座下的禅定(2018)

答:後面的幾個七要讓每一位打七的師兄都參與巡七,這樣讓大家多走動一下,更有利於禪定,就連走路都是在培養禪定。 問:上師,那怎樣走路才能培養禪定啊? 答:來,你走,我教你。先走過去。 問:我從後面走過來吧。 答:先走過去,你肯定要走過去才能走過來。走啊。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這個地踏不踏實啊? 問:踏實啊。 答:踏實啊,這個心亂不亂? 問:那各人不一樣。 答:要看你這個時候亂不亂? 問:不亂。 答:踏實加上不亂,這就是定,這就是禪定。要讓你親身體會,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你只要在走路的時候,要腳踏著大地,這踏實不光是大地踏實,心也是踏實的,同時又是不亂的,這就是禪定。 問:這麼容易? 答:容易?你都不會,還容易?教了你,你才容易。 問:感恩上師。 答:其實人很多時候是在禪定當中的,只是他不知道這個叫禪定。因為這個禪定包含什麼呢?包含著踏實,包含著不亂,包含著舒服。我們這舒服不叫舒服,叫愉悅,一種快樂,這種是天生的,不是我教的。好比吃奶,吃奶的時候就是一種禪定,小孩子吃奶就是一種禪定,你看很踏實,很實在,很充足,而且又有一種快樂在裡面。 問:以為禪定要在打坐當中有什麼境界。 答:對。從吃奶開始人就開始學會定了,所以說本來就是定的。吃飯的時候也是禪定,過去的禪宗大德說:“如何是佛啊?”祖師們就回答他:“饑來食,困來睡。”這就是禪定。“饑來食,困來睡”,這就是佛。所以吃飯就好好吃飯,不要胡思亂想,有的人邊吃飯還邊拿著手機,“叮叮噹當,叮叮噹當”,你看,在打妄想。這就叫作什麼呢?錯過了禪定。 問:其實不打手機,頭腦也會想其它的。 答:一下座就馬上,這個一出來,馬上就變成牛了,這個是牛繩。很生動的嘛,一出來就馬上要把自己給套住,把繩子拿出來把自己給套住。所以要當手機的主人,不要當手機的奴才。 問:最好叫它沒電就好了。 答:沒電慘了,今天又沒跟家裡聯繫。我們所謂的當主人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分分秒秒,做一切事情都要當主人。 問:那有時候自己不會當。 答:就是自主,心不亂就是主人了,你的心不亂了,這就是主人了。你的心亂啦?又開始亂了。怎麼樣讓自己心不亂呢? 問:對啊,怎麼樣? 答:觀照嘛,發願嘛,一切放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踏實的,這世界本來就是不亂的,那你亂個什麼啊?沒什麼好亂的,一切放下就不亂了。你的呼吸亂不亂啊? 問:不亂。 答:呼吸不亂,那心怎麼會亂呢? 問:那呼吸跟心不是兩個? 答:你的心能離開呼吸嗎?你的心能不能離開呼吸? 問:雖然是不能…… 答:是啊,那呼吸都不亂,心為什麼會亂呢? 問:體會一下。 答:體會一下。把鼻孔捏住,捏緊一點,嘴巴閉上,我們給你看時間,頂多能堅持兩分鐘。 問A:堅持十分鐘就成功了。 問B:嘴巴張開就可以了。 答:嘴巴閉上,鼻子閉上,兩分鐘,兩分鐘就可以了,回家了。 問A:就路回家。 問B:有個師兄說自然觀照不知道從何下手,得找一個東西來抓住。 答:找個東西來自然哦。 問B:找個東西來下手,不知道怎麼下手,找個下手處。 答:所以就給大家找個呼吸。呼吸是自然的,呼吸是不亂的,呼吸是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的,這就是自然觀照,這多直接。還有沒有藉口?再找個比呼吸更究竟的藉口來下手。 問:上師,有個法門叫數息法,是不是? 答:跟我們無關,不談那些。你沒在上面用功,不去管它。你自己這個法門都用不好,還去管人家。還有一個法門叫“敲腦袋”。把腦袋打開。 問:我以為那個很容易嘛。 答:對,最容易的也是最難的,因為太容易了,所以就難了。 問:就像畫雞蛋一樣,太容易畫。 答:哇,原來你是這麼教小朋友的?一環扣一環,就是不肯放下。這裡面就咱們兩個人說話,咱們兩個人說的話比這屋子裡面的所有人說的話都多。這不容易啊,多長時間了?能夠止語四十六分鐘,不得了啊。多多體會止語觀照和這個走路觀照,每天就重複做這個功夫就可以了,除了打坐,下座就是這麼做。 問C:上師,休息睡覺的時候怎麼觀照?有時候妄念好多,好煩,睡覺就特別煩,其它時間沒有。 答:在這裡嗎? 問:不。 答:在家裡? 問C:家裡也有,在這裡也有。 答:在這裡你要多打坐,打坐了就可以把這些種子翻掉,就不會那麼亂。在家裡那沒辦法,在家裡沒這個條件給你,在家裡你可不能夠偷懶,你要勤快,在這裡你可以偷懶。 問D:睡覺的時候很踏實,就是打坐一點都不踏實。 答:對,我們這裡打坐就是為了睡覺踏實,睡覺踏實就是為了更好地打坐。 問E:上師,睡不著覺的時候怎麼觀照啊? 答:睡不著覺起來走啊,去掃地啊,幹活啊。 問E:那別人在睡覺影不影響啊? 答:睡不著就起來到衛生組組長那裡去報到。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你才能夠更加踏實。 問F:上師,有時候在夢裡老是在打坐?然後我還以為我在打坐呢。 答:是,這也是在打坐,沒錯。 問F:睡覺也能打坐呀? 答:對,睡覺心不亂也是打坐。還有問題嗎? 問G:上師,打坐時候沒什麼念頭,然後睡覺好像也沒怎麼睡。 答:對,睡覺也是了了覺知,這個就是觀照。不是過去的那種睡意很濃,很昏,所以睡覺也是在修行。還有問題嗎?都沒問題,我們就散步去了,我們觀照去了。

120   777 把无始无明转成原清净体(2018)

問:上師,還想問您一個問題就是破無明是要破幾次啊,破一次還是就…… 答:無明啊,無明是反反復複的。我們說破最終只有一次,但是它會表現出很多次,很多次也是一次。這就好比我們吃飯,把肚子吃飽,那幹嘛不一次性吃飽呢?還要每天吃幹嘛?每天吃飯你都不嫌累,破個無明你就嫌累。 問:那它是情況不一樣,有的可能一次完,有的可能幾次破。 答:嗯,幾百次也有,因為他破得不究竟,破得不究竟,他就還會慢慢地累計力量再來一次。哎呀,還不行,慢慢地累計力量再來一次。(眾笑) 問:那個破掉之後習氣還在不上師? 答:在。 問:破掉無明還有習氣? 答:還有眾生可度,這是習氣,這是諸佛菩薩的大習氣,還有眾生可度。 問A:上師剛剛所說的累計力量再破,那個是不是指的是願力? 答:沒有離開願力,也是定力。 問:上師,無明在座上表現的形式也很多,不是說就一種? 答:無明啊,無始無明只有一個。你說表現出來的狀況那太多了:顛倒夢想也是無明,迷失流浪也是無明,妄想執著也是無明。它作用太多了,表現出來的太多了。 問:這個跟無始無明的區別是? 答:無始無明是所有這些無明的根由,根就在無始無明上。所以你說這個無明有很多種表現,那不錯,千千萬萬種,也可能八萬四千種。這個也說得沒錯,因為它是無明的表現嘛。 問:最終還是要破掉無始無明。 答:這個破也是方便說,也可以說是轉化。 問:轉化,轉掉無始無明就是元清淨體? 答:把無始無明轉成元清淨體。 問B:上師繼續說這個無明,我想聽一下。 答:無明之人說無明。 問B:剛剛說這無始無明。 答:無明之人說無明,無明之說何時了。說法要當機,否則就是妄說。 問B:哦。 答:怎麼發現無明的,知道嗎? 問B:深入禪定才發現。 答:我問你這一句話就已經是無明瞭。作意就是無明的表現,起分別、作意,一起分別作意就要粘著上去。粘著上去之後,求不得就要起煩惱,要是求得了就得意忘形,這就是無明的表現。所以說無明要少說,要多講什麼呢?多講清淨本來。因為這個無明本身是我們的清淨本來的影子,你說它幹什麼?你不是去執著這個影子嗎?所以學佛之人要大談見性,大談觀照。而不是去大談無明,無明有什麼好說的?無明就是迷失,就是迷惑。所以談無明瞭會導致各種苦,這紅塵滾滾,滾滾紅塵,看不到頭,一望無盡,這就是無明,你看太苦了,這就是無明,無明表現出來就是各種苦。所以不談無明,要談清淨心,本來自性,元清淨體。我們要見的是本來,不是見無明。哎呀,無明又來喝了茶。(眾笑) 問C:這個顏色不對了,是不是可以換了? 答:無明又在起分別。

121   778 如何是念念不离本位(2018)

問:上師,見到本來清淨了,那你已經見到解脫了啊? 答:現在很多人說:“哎呀,見到清淨本來很難啊。”你說難不難啊? 問:就是已經見到了,那後面要怎麼做? 答:好,念念不離本位就是你後邊要做的事。一念不離本位你做到了吧?做到了,接下來再做一遍,可以吧?接下來再做一遍,接下來再做一遍。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這就是念念不離本位,很難嗎? 問A:不願意做。 答:對,是不願意做,不是很難,師兄替你解開口袋了,不願意做。所以我們大家都一樣,認識到什麼叫清淨本位了,不願意回歸,喜歡流浪,喜歡攀緣,喜歡看手機,就不願意回歸嘛。 問:所以說這就是難在這裡。 答:就像我們蔡師兄所講的,手機是負能量的,你拿那個能量儀在上面測,正能量是正轉的,負能量是反轉的,每一個手機都是反轉的。對不對?只有上師這個手機是正轉的。(眾笑)是啊,你可以試一下。你拿念珠來試一下,你們試一下,拿念珠嘛。 問B:轉了,這個是順時針。 答:順時針就是正轉。 問C:我們在測的時候,腦袋要放空,不要加意念,加意念會增加不準確度。 答:念頭就是種子嘛。所以我們念佛,要說念念清淨,“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就是這個意思。每一個念都是無量無邊的種子,看你怎麼用。你用在貪嗔癡上面,難免要變成蛇,變成豬。念在清淨道上,你就是佛菩薩。所以,我們打坐翻種子,我們說能夠發現念頭,你發現的念頭是什麼樣的念頭啊?自己是了了覺知的,自己是清楚的。如果說,發現我們的念頭,是雜亂的念頭比較多,那證明我發願發少了。座下要多發願,所以告訴大家,座下要多發願,反反復複都強調要發菩提大願。因為這個菩提大願種下去,你翻出來的種子就是菩提種子,就是清淨念。每一個念頭都是無量無邊的種子,力量都很大。 剛才蔡師兄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這念頭可以操縱一切。你要它正轉就正轉,反轉就反轉,原因不是在這條珠子上的力量,也不是在你那個手機的力量,而是在我們的心念改變了沒有。所以這個就是念佛的重要性。蔡師兄你還可以拿那個尋龍尺來演給他們看一下,你就可以看到念佛的力量。這是用古老的儀器來證明念佛的力量。 問C:一般我們測的時候,大部人都是負能量,都是負旋轉,有沒有看到?好,我們請他念阿彌陀佛。 問D: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問C:再大聲點。 問D:(大聲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問C:正轉了。所以我們念佛的原因是我們一直維持在正能量。 問E:哦,好有意思啊。 問F:所以大家要多念佛。(眾鼓掌) 問D:我這個心還不夠清淨啊。 答:你有“我”在就不清淨,還有“我”在。你看:“唉呀,我的心是清淨的。”加上個“我”就是執著,怎麼會是清淨呢?要把“我”去掉。清淨就清淨,幹嘛要加個“我”呢?清淨不是屬於你一個人的,是屬於大眾的,大眾都是清淨的,這就是正能量。你一加上個“只有我才是清淨的”,那就是負能量了,因為有“我”在。 問D:剛才不念它停了? 答:逆轉。 問D:那就時時刻刻念唄。 問G:其實發願也一樣阿。 答:對,你發願的時候也是正能量,持咒也一樣的。你不信一會兒他來了,你念“嗡嘛尼叭咪吽,嗡嘛尼叭咪吽”,你念念看一看。或者你念一句“討厭,討厭,討厭”。(眾笑)寫字都不一樣,把你的名字寫上去,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一測就出來了。 答:師兄,還有什麼疑問? 問A:剛才說“萬法歸一,一歸萬法”,這個解釋下。 答:這“萬法歸一,一歸萬法”的解釋是因人而異的,為什麼要因人而異?要看你能夠接受的程度來講,因為每個人接受這個理念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境界不同,所以解釋的就不一樣。我們解釋給某一個師兄聽的,他聽了:“哎呀,這個講得太好了。”但是你要是拿這個解釋去給別的師兄聽,別人師兄有的會認為這個講得不好,會認為說:“他怎麼這麼解釋啊?”還有的人聽完說:“有點道理。“這個一定要當面當機,因人而異。這證明什麼呢?證明法是針對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不同的解釋。但是不管怎麼解釋,它都沒有離開本位,這個就叫萬法歸一。那既然是不離本位的,這個本位就是“一”,也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真心,又可以同時作用在一萬個人身上,這就是一歸萬法。 問C:上師,我有一個疑問,您剛才提到東方這個佛國我們都信佛,那西方、非洲這些人他們死後會怎麼樣? 答:我一開始就講了六趣雜居地,六道輪回,互相輪回,互相轉換。 問C:所以他們都還是一直在輪回。 答:六道輪回它的根由在無明上,無明造成了六道輪回。所以,這個無明叫無明業識,無明業識造就我們輪回不息。沒有聽聞佛法,沒有學到解脫道,這個無明是無法破掉的。這個無明很堅固,也叫無明殼子,也叫無明核子,很堅固,堅固到頑不可化,就叫核子。說是無明殼子是在我們已經在修證的過程當中,這個無明就像雞蛋殼一樣,一碰就破,一參就破,它是可以破掉的,所以這時候叫作無明殼子。它兩個用詞不一樣,但實際意義是一樣的。沒有修行,它就是核子,有修行它就是殼子。修行人把這個頑固不化的心,給它變成了一個軟殼子,一點就破,所以這個是修行的力量。那麼在沒有破除這個無明之前,我們人的一生,都是圍繞著無明業識在運作。每天做的大部分都是業識顛倒之事,就是顛倒夢想,也叫業識顛倒。唯有佛法,能夠讓我們回歸本位,回歸本位的時候我們當下一念清淨,這一念清淨就是諸佛菩薩手上的法器。這個法器是做什麼用的?就是破除無明用的。所以當下一念清淨,無明即破,這個就是了脫六道輪回的方法。所以大家想要解脫,想要了脫六道輪回,就要時時刻刻一念清淨,這回歸本位就是解脫。所以就把我們這個無明業識給破掉。還有問題嗎? 問A:破了之後,最難的是這個保任。 答:好,我們現在先不談難也不談易。就是當下一念清淨,體會到沒有? 問A:體會到了。 答:這個當下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放下。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一切心皆不可得,這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清淨頓生,就是當你一切放下的時候,心就是清淨的,這能夠體會到吧?接下來再來一次,當下一念清淨,回歸本位,能體會到吧?接下來再來一次。我告訴你的就是,持續性地去體會自性,體會清淨本來,這就是保任。保護我們的清淨本位,不讓它去受污染,這就是保任。所以,這是方法,你得不到方法,你就說“難啊”,難就是因為沒有方法,有方法就不難。所以下次你再跟我交流,你不要再來一句“好難啊”。(眾笑) 問A:這回知道了,阿彌陀佛。 答:那我今晚跟你說的,你一出了門又忘掉了,又回歸大自然了。(眾笑)我們沒什麼本事,就只有這個本事。這個本事是什麼本事?本來無事,就是本事。本來就是無事的,你在本來上你能夠找到什麼事?能夠認識到“本來無事”這就是本事,了生死的本事,解脫的本事。(眾鼓掌)所以我們大家來打七就是學本事,每天吃了飯,睡了又起來打坐,打坐完了又吃飯,又睡覺,又起來打坐,原來就是來學這個本事。本事學到手了,明天解七了,大家就可以回家去了。回家去了,不要去找事,還要本來無事。 問H:學到了什麼本事啊?本來無事。 問I:本來無事,就是本事。 答:那是真本事。 問J: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答:就是這個意思。 問K:上師,這樣說的話本來那個無聊是一個貶義詞,是形容心緒、情緒…… 答:無所不聊。 問K:那這樣子一說,無聊還是個褒義詞。 答:還是貶義詞。無所不聊就是無聊,閑得無聊。人為什麼喜歡聊天呢?因為心裡面空虛、空洞。這空虛、空洞就是無明在作怪。無明緣起,就要去攀緣,攀緣就要找人來跟你聊天,找一個、兩個還不算,要找一大堆人來聊天。這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所以就是無所不聊,就成了無聊。我們一看:“哎呀,這堆人太無聊了,我們做功夫去吧。“就這個意思。 問D:那怎樣排除空虛呢? 答:回歸本位,你看看本位空不空虛啊? 問D:我還沒本位。 答:你還沒本位啊?(眾笑) 問K:那這樣子的話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要好一點哦? 答:這跟內向外向沒有關係,是方法,要有方法。沒有方法,就用師兄說的“唉呀,太難了”,一來就一個“難”字阿,太難了,因為沒有方法,所以就難。 問K:那就是說:人家氣到自己的時候,特別氣的時候就觀呼吸,是吧?就回歸本位,想著自己的呼吸是吧? 答:嗯,這個還得問問**師兄啊。(眾笑)因為**師兄是經常被氣到的。(眾笑)問問**師兄怎麼辦?我們就跟**師兄學。(眾笑) 問G:其實如果他們能體會到,打坐那麼久,這個方向…… 答:可以體會到。 問G:很多人都體會到了? 答:對。 問G:今天講得太妙,特別是講到這個呼吸。 問L:今天這位師兄感覺很像我,講話的感覺還有問問題的感覺都很像。 答:是啊,就是需要有這些初學的抱著問題來。其實我們對初學的回答跟對老修行的回答是一樣的,沒有區別,都講本位。凡有言說,不離本位,這就是佛法,離開了本位,就不是佛法,無論怎麼講都不能離開本位。 問G:他在聽的時候,上師一直在問“你的呼吸有煩惱嗎”。 答:要回歸本位嘛,呼吸是最直接能夠體會到本位的。 問G:然後一口氣不來,一切都沒有了。不過我好像看到他還是一點點那個…… 答:你不要認為他怎麼樣,你認為他怎麼樣就帶有你的知見。 問G:哦,對。 答:我們要把他看成跟佛一樣,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一樣,這就叫平等性。不要用我們的猜測去觀察他,這就跟師兄所講的,你這個鈴擺不能夠帶有妄念,不能帶有意念。要把心放空,這就是平等。平等智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有了平等智,才會有妙觀察智。心不平等,你是帶有個人的意識去觀察他,那不叫妙觀察,那叫分別作意,不叫妙觀察。我們知道佛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佛可以度一切眾生,如果佛的心是不平等的,他就度不了他,就這個道理。 我們說見性,見性就是見根本智。什麼是性啊?我們這個自性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因為自性平等,沒有分別,所以能夠觀察到每一人都是本來具足。所以見性,不單只是見自己的諸佛本性,也是見每一個人的諸佛本性。見性之人看每一人都是見性的,因為他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自性,所以看每一個人都是見性的。他絕對不會說這個人是凡夫,那個人是菩薩,那個人又是六道眾生,不會有這種分別。所以見性之人,看人人都是見性的,因為本性具足。佛看一切眾生皆是佛,這個詞就從這裡來。佛不會說哪一個人是凡夫,他自己是佛,他不會這麼認為的。他認為每一人都是佛,所以他自己才是佛。那麼不單看每個人都是這樣,看一切眾生也是平等的。這個會有一些人說:“唉呀,看人是平等的這個我還可以接受,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我接受不了。”會有人這麼說。這是還著眾生相,凡是還著眾生相,就是凡夫,著眾生相就是凡夫。還有見惑在,還被相所迷惑,這就是見惑。還被思維所迷惑,被文字所迷惑就是思惑。所以什麼叫見惑、思惑?惑就是迷失,就是惑問。 問L:那塵沙惑呢? 答:塵沙惑是很微細的。凡是遇到各種事境,起了迷惑,不能看破就是塵沙惑。 問M:這個惑應該是只能平時座下來破,不在座上破吧? 答:座上座下都包括。 問M:座上座下都包括嗎? 答:是的,座上座下都包括。比如打坐上出現了的境界,你會產生迷惑嗎? 問M:我嗎?我一般是不會。 答:一般不會,關鍵的時候還會。 問M:座上境界有時候會起疑惑。 答:對,所以我們說座上座下全破。但是,也不要落在這個概念上,說見、思惑沒破就不是見性,也不要落在這種概念上。有這種概念還是知見,所以這個知見也要破。 問L:破這個總歸有個方法啊? 答:返聞聞自性就是方法。自性清淨,有惑在嗎? 問L:就是這種方法? 答:這告訴你方法,返聞聞自性,觀照就是方法,回歸自性本位就是方法,念念回歸自性本位。自性什麼時候迷惑過你啊? 問L:什麼時候都沒有。 答:本位不移。從來沒有迷惑過,從來就沒有迷過,這就是開悟,知道吧?什麼叫開悟啊?開悟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沒有什麼境界能夠迷惑我,所以叫破見惑、思惑。所以叫悟到自己從來不迷,不是說昨天還迷,今天就悟了,從來不迷,因為自性是從來不迷的。小時候迷過嗎?在娘胎裡面迷過嗎?娘未生時迷過嗎?所以說從來不迷。 問N:上師,座上那境界要破,回到咒上也算是破了? 答:那咒也不可得,破個什麼啊? 問M:我覺得這個破,你說座上的境界破,應該是你對座上的這種境界你知道是怎麼回事。 答:誰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問O:是這樣的,座上遇到境界了,我明明知道,就是知道跟著境界跑了,然後拉回來,就是怎麼樣也拉不回來,就是拉不回來了。 答:心念耳聞去哪兒了?你沒念咒吧? 問O:念咒啊。 答:念咒怎麼會不知道心念耳聞呢? 問O:遇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就不能…… 答:這心念耳聞就是培養我們不迷自性啊,所以要回歸到心念耳聞上,你這心念耳聞跑哪兒去了? 問O:回不來了。 答:回不來了。 問P:回不來就下座了。 答:回不來就下座?(眾笑)回不來就下一座再說了。(眾笑)所以說要面帶微笑,微笑持咒,微笑持咒才有親切感,微笑持咒對我們這本位才有親切感。所以有方法你要用啊。 問G:要反復用。 答:反復用。 問P:明白了,反復用心念耳聞,攝住意根的方法。 答:下座要觀照,要常常回歸自性,回歸本位。這就是觀照,座上座下很容易打成一片。如果座下攀緣去了,看手機去了,流浪去了,不能夠回歸本位,那座上座下就不能夠打成一片。不能打成一片,那你就每天打坐都歸零,用不起來,這個修行的路子就漫長了。所以說:“唉呀,你看那個師兄,跟上師不到兩、三年他就覺悟了,我們都跟十年了,還沒覺悟。”什麼原因啊?上師的方法你沒用到位。上師每年都在講這個方法,天天都在講,你為什麼不用呢?都當耳邊風了?持咒不能夠入流亡所,上師的開示倒是“入流亡所”。(眾笑)上師說的話左耳聽右耳出了,“入流忘所”了,持咒就不能入流忘所。 問G:上師,剛剛上師說我們看任何人、任何眾生都是佛,這個是本性平等,任何眾生不管他喜悅也好,做什麼都好,都是他的自性,佛性在啟用,這就是平等。但是眾生…… 答:平等性。 問G:上師看我們的起心動念,確實知道我們的煩惱。 答:這個叫妙觀察。妙觀察是建立在平等性上的,心不平等就沒體會到妙觀察。妙觀察是無分別的,這個建立在平等性上。首先是平等性,之後延伸出妙觀察。能夠有妙觀察之後,具足妙觀察之後才可以對機說法,對症下藥。這個對機說法,對症下藥就是成所作智。所以你看,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這麼來的。

122   779 不能够勉强自己马上能够回归本位(2018)

問:到後來說不管它啥都不管它了,然後我又沒交流。我就啥也不管,我就不想我就不那啥,隨便吧。 答:還在想,還在想“我也不想”,所以還在想。 問:我就在想就是這個人事那個人事,不去作意去想。 答:少說話啊,說話太多了。 問:哦。 答:一會打座又開始翻種子。 問A:上師,您說持咒持得快了的話沒有妄念,但是我持咒持得特快的時候為什麼妄念特別多,是不是因為我的第六識太強烈了,還是說…… 答:你有執著。 問A:特別清晰,那個妄想、妄念特別清晰。 答:你的執著心很大,所以就體會到在這個妄念當中,你知道你在執著什麼嗎? 問A:就那個事情很清晰,越快越清晰。 答:對啊,你這個打坐雖然是在心念耳聞,同時還在想這**師兄在幹什麼。 問A:不是啊,我沒有說一定想著誰。 答:不一定嘛。 問A:對。 答:但是還是會有這個種子在。還有牽掛,所以說你有執著。 問A:反正那個嘴巴是特別快的。那要怎麼去降服這個妄念? 答:有個過程,時候未到。 問A:哦,那也就是順其自然由它去,這樣是吧? 答:是啊。 問A:哦。 答:只能如此。所以這個修行有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夠勉強自己馬上能夠回歸本位,還有個過程。馬上回歸本位是什麼呢?在上師、在善知識的開示下,你可以馬上回歸本位。回到你自己房間裡面你開始顛倒夢想了,想要回歸本位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說還是要慢慢培養,有個過程。不要一回去了說:“我怎麼找不到本位了?”又開始慌張了、生氣了、悲哀了,這煩惱和顛倒又起來了,所以說不要勉強自己。回歸不了本位就發願,發願了馬上又可以回歸本位了,所以這個願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問A:發願的時候不要想任何事情? 答:你發願還想事情啊? 問A:那就像持咒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想事情。 答:是啊,所以說這個也不能勉強,該想就想,要有這個過程。 問B:上師,那麼無論是一心不亂還是一念不生,如果在座上持續的時間短,還是座下不夠得力嗎? 答:對呀,你這個要慢慢去觀察自己,要先培養觀察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佛教過去的用語叫作“警察自己”,“警察”這個詞是佛教用語,時時警覺自己,警覺和觀察自己就叫“警察自己”。最後被他們給盜用了,我們的警察阿姨給盜用了。實際上警察的本意就是觀察自己,時時警察自己,有沒有跟妄念跑,有沒有起貪嗔癡慢疑。 問B:那麼最好的還是回歸清淨本位? 答:你這個話說得很妙。 問B:就是儘量地不要害怕心空不住。 答:對呀,你能夠體會到心空不住,那是無上福報。能夠體會到心空不住,你離念念清淨就很近了,因為心空不住便是念念清淨,你叫什麼名字啊? 問B:心*童。 答:為什麼叫心*童? 問B:“童”字它有兩個概念,首先是一個童子諸佛身…… 答:天真佛性,所以叫童真。我們發現我們的清淨本位,如同孩童的心一樣清淨無邪,又是天真無比,這個叫心*童。 問B:感恩上師。 答:所以我們說起這個法名要跟自己的修行相應。

123   780 发火时如何观照(2019)

問:上師,您那時候說多觀照,但是我發現這點還是很難做得到。如何才能做到時時都能夠在覺照之中? 答:你怎麼知道你很難做到呢? 問:有些事情,比如說我會衝動。衝動的當時…… 答:那不衝動的時候呢,有觀照在嗎? 問:有。 答:那衝動的時候你知道嗎? 問:知道。 答:知道也是觀照。念念當自覺就是觀照,念念清淨,念念當自覺,念念不住,念念本空,都是觀照。 問A:就是你剛要執著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要執著。 答:是啊,有時候要發火。知道自己要發火,而且還知道這個發火很可笑,故意要去發火。然後火是發出去了,心裡面是高興的。不高興啊? 問:會後悔。 答:煩惱,後悔就是煩惱。要火發出去了,發現我還會煩惱,我還會發火,太有意思了。

124   781 通过扫荡习气来恢复本来面目(2019)

問:上師,諸佛自性和我們眾生自性都是清淨的,與佛的自性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是一不是二,是這樣理解嗎? 答:理解它做什麼? 問: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答:你現在在哪個世界啊? 問:我們是在娑婆世界,六道裡面。 答:哦,你不是在印心淨土啊?印心淨土就是佛國淨土啊。你在這裡天天清淨自在的,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佛國淨土。 問:那這個佛國,比如說,佛有釋迦佛、阿彌陀佛,他們這個不能有分別,是一個嗎? 答:對,千佛萬佛同一體。 問:那我們眾生都是同一體,六道裡面都是同一體了。 答:一切眾生同一體。我們這個佛性,叫作同心大慈,同體大悲。佛性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是它的一部分。 問:就像您說那個大海裡的一滴水。 答:所以說這一個也不可得。 問:那要一個的話,那上師是佛,我們那就不要修也是佛,那要是一體的話。 答:自性是啊,沒錯,你要去親證它就是,所以叫親證本來。如果它不是的話,你親證它幹什麼?親證不還是不是嗎? 問:我理解的是,你是佛,他是佛,大家都是佛,但是是獨立的一個佛。 答:本具佛性。本具佛性是什麼意思啊?這佛性我們是本來就具足的,不是修出來的。我們所謂“修”就是掃蕩,首先掃蕩掉煩惱,然後再掃蕩掉習氣,這個叫“掃蕩”。然後恢復本來面目,這裡只能用“恢復”這個詞,因為本來就是具足的,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它。它不是修出來的,修出來是什麼呢?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我們通過各種配件把它修造出來了,這叫修出來。但是自性是無相的,它不是一個東西,你怎麼去把它修出來啊?所以告訴你它是本具的,所以說迷失已久,迷失了,迷失到哪裡去了?迷失在六道輪回當中,受業力牽引。所以通過我們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傳授的種種方法,然後按部就班地去修證,慢慢地把我們的煩惱習氣掃蕩掉,重新恢復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叫“恢復”,也叫“發明心地”,因為本來就是具足的。所以說這個修行上有步驟、有漸次,但是在證體上都是頓悟。 問:那上師說的意思是所有的佛都是一體的? 答:對,你聽阿彌陀佛、藥師佛、大日如來,這個佛、那個佛聽誰說? 問:釋迦佛。 答:對啊,釋迦佛說的。 問:名詞不同,就是說名詞、叫法不同。 答:那有沒有這些佛?有,因為釋迦佛說了就有。

125   782 如何破掉见惑、思惑(2019)

問:上師,昨天晚上您說那個“看不破、放不下是因為見惑、思惑沒破”。這個見惑、思惑,一個是怎麼回事?一個是怎麼破? 答:觀照就破了。 問:觀照就破啦? 答:對。心念清淨就破掉見惑、思惑了。 問:心念清淨就能拿得起、放得下? 答:對,心念清淨就了無牽掛了,了無牽掛了自然就沒有障礙了。 問:心念清淨就能馬上從事情上透得過嗎? 答: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心念清淨的時候才可以透得過去。然後你持續的心念清淨之後,從你內心深處翻出來的全是智慧種子,這些智慧種子可以幫助你了卻一切善惡諸緣。 問A:又是通過發願去做? 答:嗯,發願是一個視窗。 問B:座上有時候我就會出現這種現象:比如說那種事情可能好幾天也解決不了,但有時候打坐的時候了了分明,就可以把這個事情…… 答: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問B:對,一下座把筆記一做,接著就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答:對。 問B:就會有這種現象。 答:是的。 問A:上師,要怎樣保持這個平和清淨?那我們坐在這裡想事情可能也會這樣去想啊。 答:你看,破見惑的方法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就破見惑。破思惑的方法:不懷疑、不著相。 問:這個太究竟了,不著相。 問A:這個不著相很重要。不懷疑、不著相,記住,天天念。就是我剛才還在想那個念念清淨還不夠,就是我想問題也好…… 答:你說念念清淨你裡面有沒有著相啊? 問A:念念清淨就不去想了。 答:就已經不著相了。 問A:不去懷疑了。 答:念念清淨還有懷疑在嗎? 問A:哦,沒有了。那我們聊天這種算清淨嗎? 答:心不亂就是清淨。 問A:哦,那對我這樣子講觀照還是最重要的,打坐還是…… 答:不管是著相還是懷疑,都跟心亂有關係。 問A:上師,我現在天天待在您身邊,有些問題我是不是太重複了?這就是懷疑,要不然就是沒那麼天天那麼懷疑的,那麼重複地問。是不是時節因緣到了它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了?所以現在不需要太著急,上師對吧? 答:多發願,多發願。

126   783 用觉照才可以除习气(2019)

問:上師,觀照除習氣的話,就是這個妄念的妄…… 答:觀照去煩惱。 問:觀照去煩惱? 答:觀照去煩惱,覺照除習氣。 問:我認為沒有煩惱。 答:沒有煩惱那就要覺照。 問:嗯,覺照除習氣。 答:覺照是除習氣。 問:平時就是這些妄念、妄想…… 答:那怎麼還會有妄念呢? 問:沒有煩惱不代表沒有妄念嘛。 答:怎麼會呢,怎麼還會有妄念呢?有妄念那就沒有見性,性體還有妄嗎?還有真嗎?性體是不立真妄的。你如果說:“哦,我是見性了,但我還有妄念。”那鬼才相信你是見性的。你還立真妄,那就是沒有見性。 問:不是說之前有一句,見性之前是煩惱障? 答:不求妄想不求真,因為它性體不二。真妄是分別見,所以這屬於見惑。如果說你還有見惑在,還有分別見在,就不是見性,你見的是分別心。所以見性是絕對的,沒有對立的東西。你來一句:“哦,見性了還要去除煩惱,用觀照來除煩惱。”那是做功夫,那不叫見性。那是你知道什麼叫觀照,用觀照來除煩惱,那是做功夫,還不是見性。你說:“啊,用觀照來掃蕩習氣。”習氣也不是用觀照能夠掃蕩的,那叫覺照。 問A:上師,什麼叫悟後起修? 答:悟後起修就是告訴你:見性之後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問A:是啊,對啊。 答:這第一步是做什麼用的呢?掃蕩習氣,就是悟後起修。沒有說掃蕩煩惱,是不是啊?誰告訴你掃蕩煩惱是悟後起修啊?培養後得智就是悟後起修。 問B:上師,那悟後起修應該是在事境上磨煉吧? 答:肯定啊,肯定是啊,世間出世間都可以。你是要在世間呢,還是要出世間呢? 問B:在世間磨練的多,出世間也有,也要磨練。 答:說嘛,有話就說,別藏著。 問A:還沒想好,做好挨駡的準備。 答:還用想啊?想就是思惑。拿出來便用,還想什麼? 問A:要組織詞語。 答:你看還要組織呢。 問A:這個用有…… 答:回去背書吧 。 問A:書我都沒看過啊,咋背? 答:所以要背啊。這不是印證,這是印象。 問B:還要想,還要醞釀,研究研究。 答:印象不是印證,要想像一下,印象。想蘊未了,色受想行識,五蘊未空,想蘊未了。還是老老實實做功夫,想多沒有用,想多了只能證明自己是癡呆的。功夫不在別處,就在“念念清淨”上。如果不是在“念念清淨”上做功夫那都是旁門左道,捕風捉影。所以做功夫就老老實實,實實在在,不要妄求。求那些名相有什麼用啊?說你是佛又怎麼了?給我們講講三藏十二部嘛。好,回去休息了。 問B:感恩上師。

127   784 由观照进入觉照(2019)

問:上師,我這個兩、三個月就可以提速了吧?難道要把這個字字分明練個一年? 答:不用,哪裡用?體會幾天就可以了。 問:就是練熟了就可以。 答:嗯。 問:昨天在討論,你現在追求快,要是境界轉不過去,你還得回到字字分明上才能轉過去。 答:這有一定道理。 問:字字分明就容易轉過去嗎? 答:嗯,字字分明是培養注意力,我們平常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分散的就沒有定力,定力都流失出去了。所以通過字字分明,來把我們這些分散的力量重新集中回來,然後再從字字分明開始,再把注意力的力量給它發揚光大。這個發揚光大就是我們所謂的從粗住、細住、微細住到微細流注這個過程,這是把注意力集中回來之後給它發揚光大,就是把它變成定力、觀照力、覺照力、攝受力。我們現在整個道場大局是處在什麼呢?定力跟觀照力之間。定力有了,大家可以打長坐了,定力都有了,觀照力體現在座下,座下觀照力的應用怎麼樣啊?大家會不會觀照啊?會不會流浪啊?誰流浪誰觀照都可以一目了然,等到這個觀照力一把握了,能夠應用得很熟練了,就會出現時時刻刻都能入定,在哪都可以入定,在哪都可以出定,那這個觀照的功夫很快就打成一片了。 那觀照功夫打成一片之後,就出現覺照了。我們所講的大放光明,就是覺照培養出來之後,就開始培養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我們所講的五智,佛的五種智慧,這五智的應用就是五明六通。所以這些都離不開前面的這些鋪墊,前面的這些做功夫。 所以我們說止語觀照,是很關鍵的一個時刻,不是別人來督促我們止語,而是我們自己要能夠止語,能夠觀照,止語才能夠觀照,不止語就流浪。像剛才我們在回來了路上,他老問什麼是禪定。我說那我提示你一下,告訴你怎麼入禪定,站在那裡一切放下,全身心一切放下,馬上就體會到禪定了。他回來就可以說一句話,這句話就應合他當時入了禪定了,否則他說不出來。 問:那個覺照做熟了就是體照? 答:觀照做熟了就是覺照了。 問:那會觀照了,自然就會止語了,也是相輔相成的。 答:止語就會觀照。(眾笑) 問:那個覺照做久了就是體照? 答:覺照就是體照。 問:一個意思? 答:一個意思。覺照無邊,覺照是圓滿的。其實我們所講的覺照、觀照是一回事,這個覺照包含了一切觀照,觀照是覺照的入門。我們這個打七階段已經過去一半時間了,接下來就是指導大家進入時時刻刻的觀照了,所以大家想要配合好的話,首先要止語。這兩天讓大家休息,一切放下,先休息。休息好再去打座,就是杜絕疲勞上座,打坐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不是拼命的方法。 問A:我跟師兄說你不要給我說話,我們要止語。 答:你連這個都不要說。說這個製造矛盾,她說她的,我入我的定。 問A:不理她? 答:也沒說不理她,你了了覺知,了了常知。你也沒有說不理她,你就入你的定,她說什麼關你什麼事?你就當是風吹,吹風的聲音。 問A:我在房間裡面好多人找我聊天。 答:找你聊天你不管不住嘛,她聊兩下覺得:“噢,她在入定了,那我也入定。”這不就正好?你去管她幹什麼?你就入你的定,但也不做不管想,也不做這個想。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她說她的,她說什麼我們也能了了常知,並不妨礙。 此時無聲勝有聲啊,有一句話叫沉默是金。沉默為什麼是金呀?無上福報啊。實際上沉默是金這句話是道教講的,道家文化講的,其實跟我們止語觀照是一樣的,這個“金”指的是金貴,什麼東西都比不上沉默金貴,其實講的就是止語和觀照,但是觀照是佛教用詞,道家不講觀照。 問:昨天晚上睡覺感覺那個特別得清淨。 答:清淨也不可得。

128   785 观照是身心全体放下的(2019)

問:舌根跳動是吧?然後我感覺不到那個舌頭跳動。他們說:“師父你是不是在想咒?” 答:你說話有沒有跳動? 問:沒有那麼明顯感覺。 答:你說話沒感覺得到自己舌頭在跳動嗎? 問:說話有一點點,但持咒時候很微細,感覺不到那種。 答:那是,你首先說話要能感覺到,平時說話能不能感覺到舌頭在跳動? 問:很少感覺,沒那種感覺。 答:那你沒有觀照嘛,這舌頭跳動也是一種觀照。全身的各個部位,如何去釋放,如何去察覺,這都屬於觀照的範圍。它是不作意的,是自然的,所以叫自然觀照。我以前我有不少師兄,老人的弟子,我們坐在一起交流,在談觀照,他那個腳架在那裡,不停地晃動。然後我跟他交流觀照,我說:“你有沒有觀照啊?” “有啊,我有觀照啊。”我說:“你觀照怎麼樣,有沒有一切放下?”“有啊有啊,我是一切放下的啊。”他腿還不停在那裡抖動,他說他是一切放下的。我說:“我看你沒有一切放下。”他說:“有啊,肯定有啊,怎麼沒有啊?”然後我說:“那你一切放下了,你的腿為什麼在抖動呢?”他說:“噢!連這個也要放下啊!”你看看,他說“連這個也要放下”,那你這個都不放下怎麼叫一切放下呢?一切放下了還會抖動嗎?那肯定不會了嘛。所以這就叫落在概念上,沒有真正做到一切放下,沒有真正做到一切放下就不能夠說是了了常知。一切放下沒有? 問A:放下了,連想都不能想。 答:“我是放不下。”我看我放下是這樣的人。 問A:連想都沒有的對吧? 答:你看,“我是一切放下的。” 問:放鬆不了了。 問A:放鬆的對吧? 答:那肯定,一切放下嘛。不要有任何的意識形態,你這肯定還有意識形態嘛。 問A:那放下就是思維上放下吧? 答:“我是一切放下的。”那是,思維一切都放下。 問A:身體也放下,對吧? 答:對,身心皆放下,全體放下。 問A:那躺在那裡呢? 答:躺著也是放下。 問A:連想都沒有?

129   786 座下学会体会念念清净(2019)

問:就是我現在是座下發願,座下止語觀照,發願有時候不迫切,就是想偷懶的那種感覺。 答:發願都要偷懶,那叫發偷懶願,連發願都在偷懶,那不是發偷懶願嗎? 問:還是想請上師開示一下那個發願具體一點的方法。 答:具體一點啊?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念念清淨。 問:但上師您上次說的那個…… 答: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念念清淨。不要管過去說什麼,過去心不可得。 問:這樣很容易流浪,對境生心。 答:你看看,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分分秒秒,念念清淨,流浪個什麼?流浪就念念不清淨了。 問:這個不容易做到。 答:不容易做到,你告訴我,你現在在想什麼? 問:我現在在想問題。 答:想什麼問題啊? 問:想修行過程的問題。 答:如果一切放下呢?還有問題嗎? 問:一切放下就沒有了。 答:這沒有問題是不是了了常知啊? 問:是啊,沒有起心動念。 答:這就是念念分明,念念清淨,能體會到嗎? 問:能體會到。 答:對啊,很自然的。你剛才說做不到,這回可以做到了。 問:就這會兒可以做到。 答:對,這個功夫要多做、常做。 問:功夫就會有長進? 答:對,就長進很快了,幾天下來就超越三千大千世界了。 問:幾天就可以? 答:是啊。 問:那個發願有哪些階段嗎?就是它的一個過程。 答:不要去管,那些是概念說,你可以把它分成一百個階段,也可以把它總結得一個階段都沒有。 問:就了了常知? 答:對了,了了常知分幾個階段?凡所有說,皆是方便。凡所有說,皆無實意。咱們這佛經上就這麼說的。 問:你們有問題嗎?問吧。 答:他們有沒有問題關你什麼事?(眾笑)你只管做功夫,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你去管他們有沒有問題? 問A:上師,我插問一句,雖然不能時時刻刻念,但是我知道願在…… 答:你說話你知道嗎? 問A:說話的時候不一定。 答:你時時刻刻能知道你在幹嘛嗎? 問A:知道在說話,但是有時候不一定知道願在。 答:為什麼要說話?你想表達什麼嗎? 問A:就是有疑問的話就想求解脫。 答:這難道不是願嗎? 問A:哦,這也是願在啊?求解脫的心時時刻刻這個願力在,也算是。 答:時時刻刻都在。 問A:哦。

130   787 把所有人都看成是佛菩萨(2019)

問:她說如果讀了之後不奉行,就很…… 答:是這樣的,你跟她交流過沒有? 問:沒交流。 答:你們沒有交流過? 問:我剛剛來,才看一小段。 答:你跟任何人有沒有交流過啊? 問:有。 答:平時交流聊天呢? 問:有。 答:有沒有我相啊? 問:有沒有我相? 答:有沒有我相,有沒有執著我相? 問:它可能有個我在吧。 答:有沒有執著人相啊? 問:那也有,比如說這個人怎麼樣,這算執著嗎? 答:我問你問你嘛,有沒有執著眾生相啊?說:“哎,這個人是眾生。”有沒有啊? 問:沒有執著他是眾生相。 答:壽者相呢?這個人歲數有多大啦?是老的還是年輕的? 問:可能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感覺這是老人家,有時候跟她太熟了就沒有了。 答:你說執著好呢?還是不執著好呢? 問:我也不知道,有時候應該執著,有時候不應該執著。 問A:不執著好。 問:有時候,比如說,你要分長幼啊。比如說分長幼就要執著,是不是? 答:分老少長幼? 問:對對,老少長幼。 答:執著他,如果說他認為你看不起他呢? 問:那是他的事情啊。 答:那會不會給你增加煩惱啊? 問:有時候會,如果我執著他對我的感受就會。 答:是啊。 問:我如果不執著,就不會。 答:凡是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執著造成的。執著我相,執著我相什麼意思啊?我認為我的修行比他好,我認為我的知見比他高,我認為我的心得體會比他多,這是著我相。著人相呢?哎呀,他這個人肯定不行,幹什麼都不行。然後眾生相,這些人個個都是眾生,我要度他們,著眾生相不就是這樣嗎? 問:對啊,我就是覺得我為什麼不著眾生相?他要度啊,他要知道他是眾生啊。 答:對,然後壽者相是什麼呢?不光是老少、老幼的問題,還有他修行的時間長,他修行的時間短,在這上面去起分別。還有,他領來的人多,他領來的人少。還有,這個人很有錢,那個人很窮。這都是壽者相,多少上面做功夫。 問:那是有的,可能有的,內心有。 答:凡是你有這些,你著了這四種相的話,都會給自己增添煩惱和障礙。 問:但是這個知道是不是執著?比如說我知道他,肯定直接我知道他,但是不知道這是不是執著,只是輕重。 答:真正修行人是無論什麼人都是平等的,我也不可得。我們習主席最近有一個講話,就是:“我將無我。” 問:我將無我,沒有我。 答:對,我將無我,只為人民,這就是他的理念。所以他這個思想跟佛陀是一樣的。 問:還有,就是眾生我覺得是度不完的。 答:對,你看吧,有眾生見,有眾相,有眾生見。 問:你看,一個大海裡面那麼多的眾生,不說度它,就是我想:上師您在度我們這些人,都要反反復復,而且好幾十年。 答:你看,上師不是跟眾生在一起,上師是跟佛菩薩在一起,所以上師很輕鬆、很自在,因為上師天天跟佛菩薩們在一起。你不一樣,你是天天跟眾生在一起,那你肯定煩惱。你看大家是眾生,你是天天跟眾生在一起,你能不煩惱嗎? 問:那如果給你起煩惱的眾生,也看他是佛嗎? 答:煩惱,誰給我起煩惱了? 問:那如果是我,如果那個給我起煩惱的,我也要把他看作是佛來對待的心態,這樣比較好? 答:誰給你起煩惱了? 問A:打個比方我給您起煩惱了,舉個例子。 答:是啊,你舉個例子嘛,誰給你起煩惱了? 問:過去,過去…… 答: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誰給你起煩惱了? 問:反正就是有吧。 答:對啊,這個煩惱能持續多長時間? 問:那就看我自己了,我要執著它…… 答:這個叫壽者相,你要把它持續下去很長很長時間,你的煩惱就不斷地增長,這個就叫壽者相,你把你的煩惱延續、放大了。 問:那要如果做到不把煩惱帶得很久,可能要下功夫,或者是…… 答:對,你要看破煩惱,是吧?看破煩惱首先要看破眾生相。因為你認為你的煩惱是眾生給你帶來的,那你首先要看破眾生相。想要破壽者相,必須要先破眾生相。 問:那意思就是說他們不是眾生? 答:你想要破掉眾生相,首先要破掉人相。 問:那不是人,就是佛菩薩。 答:對,這些都是佛菩薩,那麼你要把大家看成是佛菩薩的話,首先要破掉我相。 問:因為我覺得真的很難,每一人都把他當佛菩薩,真的是有一點…… 答:本來就是佛菩薩,不是你把他當佛菩薩他才是佛菩薩,本來就是佛菩薩,我們看到每一個人都是佛菩薩,每一個人都是來幫助我的。 問:我這個問題也曾經問過,其實這個人他本身也有客觀存在的缺點嘛。 答:那是啊,你看,所有這些來的師兄都是來給我們幫忙的。 問:那是。 答:今天你站在那個多功能廳裡面你也知道,衛生組的、麵點組的、早餐組的、中餐組的、晚餐組的、接待組的、採購組的、醫療組的,這些師兄哪個不是來給我們幫忙的? 問:是。 答:他們不是佛菩薩,能給我們幫這些忙嗎?反過來,這些在用功修行的師兄成就了這些護七的師兄,我們這些人來打坐,所以成就了護七組的這些師兄們。 問:那也應該是互幫。 答:對,它是互相作用的。 問B:互相成就的。 問:對。 答:互相成就的。像你剛才說的那句話:“哎呦,你看這些人都是眾生,煩得要死啊,什麼時候才能夠把他們度完?”一下子煩惱就出來了。你反過來,你一觀想一看:“哎呦,這些都是佛菩薩,這些菩薩都是來幫我的。”你就輕鬆了,“我一個凡夫,哎喲,幾百號佛菩薩來幫我一個凡夫。”你看看,你不解脫都會解脫,這麼多菩薩幫你,你不解脫那你是什麼怪胎啊?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佛法修證實錄、印心宗實證寶典!
    淨明上師於2015-2019打七開示的精華,分十五個主題供大家參詳。
  • 無心直說音訊目錄: 一、佛学常识:1~101
    二、印心宗的特点:102~179
    三、印心宗的重要概念:180~234
    四、印心宗的妙用:235~275
    五、发愿:276~322
    六、打坐基础:323~395
    七、座上境界与反应:396~507
    八、持咒:508~569
    九、翻种子:570~598
    十、微细流注:599~626
    十一、能所双忘:627~657
    十二、观照:658~787
    十三、认取与承当:788~917
    十四、海南自在佛乐团佛歌:918~936
    十五、印心宗咒语:937~945
    十六、2013年打七开示:946~962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