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老師2005年7月傳法灌頂開示
【鐵掃帚 整理】
important★★★
----
2007-03-27 08:13:41
2005年7月台灣多位同學到北京請 齊志軍老師傳法灌頂時,同學問了許多很實際的問題,齊老師當場開示,抽釘拔栔,令眾人脫卸知見,受益良多!
感謝<
佛法心中心
>鐵掃帚師兄 整理出來嘉惠大家!
※
《鋸解秤砣》
齊老師應眾師兄之請在
論壇
上對大慧宗杲禪師《宗門武庫》的詮釋。
1.
問:老師,怎樣念,才是心念耳聞?
×
1.
問:老師,怎樣念,才是心念耳聞?
問
:老師,怎樣念,才是心念耳聞?
答
:有人問過老人這個問題。老人說:“就這樣吧,你念一句咒。”
他念了一句“唵跋勒跋勒……”
老人問:“你自己聽到了嗎?”
他回答:“我聽到了。”
老人說:“這就是心念耳聞!”
2.
問:怎樣念,才是金剛持?
×
2.
問:怎樣念,才是金剛持?
問
:怎樣念,才是金剛持?
答
:只要輕鬆自在都可以,若是拿捏都不可以,這就是金剛持的實際意義。
嘴唇微動,能聽到,這就有了,甚至可以輕微出聲念的。如果這樣說了,你在那兒摳:舌頭應該怎麼樣,嘴應該怎麼樣,牙應該怎麼樣,舌頭抵不抵上額,會不會傷氣……那就把這些都扔掉,那不是真正的金剛持。
其他修行也一樣,要輕鬆自在,別造作,別拿捏,別執著名相。比如念佛,念佛是要讓你攝心。你為如何念法,不但不攝心反而起更多妄想,那乾脆別念了。
又如,有個人看了不少有關觀照的文章,來問我:“究竟應該如何觀照呀?”我說:“告訴你啊,觀什麼照啊,不觀照就是觀照”。因為他執著那東西,執著名相,早已不是觀照。佛法都是為了應病予藥,對治你那個狂亂心。一拿捏,就著相,那就不要拿捏了,就這麼做事。
3.
問:在座上念頭很多,怎麼辦?
×
3.
問:在座上念頭很多,怎麼辦?
問
: 在座上念頭很多,怎麼辦?
答
:不理它!什麼念頭都不管,只管咒語。
問
:沒有定在一點上,會不會……?
答
:我讓你只管咒語,就是為了對治你的那個定在意念上的事。
這跟修藏密的前行不同。開始修藏密,是要努力的觀想。他們要觀想很容易,觀想氣脈明點本尊,一想就想出來,開目閉目能在眼前。
你跟藏人的根性不同,你沒那個根性,所以乾脆這一套不要了,不觀想,也不壓意念,也不排除意念,只管持咒,啥也不管它了。總而言之,觀想、意念這些東西在座上統統不理睬。所以這個持咒呢,那就輕鬆愉快了。持咒速度很快,但是很輕鬆。比方持六字明咒,“唵嗎呢唄美吽,唵嗎呢唄美吽,……”要是這樣的話,就不只六十遍了,六十遍是最慢的速度。這樣也輕鬆得很。
一切以輕鬆自然為原則,不拿捏、不造作。
問
:那咒語有沒有經過腦海,嘴巴就念?
答
:咒語沒有地方可經過,沒那個心念。你說這個咒語經過哪兒?它沒有地方可經過呀,本來無我。說要經過這兒那兒的去度我,這都是方便說,哪里有我可度啊。
4.
問:念到最後嘴巴不能念了,那時還要不要再念?
×
4.
問:念到最後嘴巴不能念了,那時還要不要再念?
問
:老師,請問我們在座上念咒時,有時候念到最後嘴巴不能念了,那時還要不要再念,還是……
答
:念到念不出來了的時候,也沒妄想了,放下咒語,安然入定,那個時候才是真念咒。原來你念咒是方便念,不是真的,入定是無上大密咒,一字也無,入定了是最好的咒語。我們說,自性具足無邊無量功德,不是你念一萬遍兩萬遍,這都是方便說。真正無量無邊功德,就是那個無念之念,那才是無量無量功德。
實際上你打坐久了,入定習慣了,你就會知道,你能自己掌握。一開始別指望掌握,一開始掌握不了,你的心狂亂。修的心,不狂亂了,一上座,只要是放下咒語,想入定就入定,自己能作得主的。剛開始,你沒這工夫,真正打坐打出工夫來了,只要一上座,習慣了,咒語自然來,咒語一放下就入定,就這麼簡單。
5.
問:要怎樣觀照這顆心呢,然後才能夠……?
×
5.
問:要怎樣觀照這顆心呢,然後才能夠……?
問
:老師,請問一下,我們開始修心中心密法,上座的時候要死心塌地心念耳聞,上座的時候是助行,下座的時候觀照才是正行。那麼下座的時候,我們在這個行住坐臥中,要怎樣觀照這顆心呢,然後才能夠……?
答
:行了,你要這麼樣問觀照,我就這樣答觀照:把觀照忘掉!不是這樣,不是那樣,行住坐臥都不是,啥都不是,什麼時候是了,哎呀!不理它,不管它,這個是正行觀照。
若說具體的,得要好長時間的,都是些文縐縐的話。證果的人沒有這些奇言怪論,證果的人,活著的時候,他說他是活死人,他都沒幹事,所說的圓寂就是不生不滅呀。這樣的人,我們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像這種境界學習,正行觀照就是這麼回事。
正行觀照是沒事,凡是要找事,甚至要起個名字叫“觀照”的事,找個“觀照”的事”,那你就別觀照了。放下吧,一切放下,就是觀照!放不下,學著放下,就是觀照!沒別的啦,再沒別的啦。
問
:不是說如果妄念短,可以持咒把它截掉,把它轉掉嗎?
答
:哦,是有這種法門的,但是心密的正行觀照不這樣。你說憑這個持咒把妄念轉掉,那是別的法門,這種法門你也可以學,只要你對機就可以學。
我們開始心裏面,先要明白什麼是佛法。明白是明白了,可還做不到,“識得不為冤”,當然做到不就成就了嗎?做不到不要緊,學著做,這就是我們修心密的正行觀照,就這麼簡單。學著誰做呀,學著那些證道的證果的人做,他啥樣我學啥樣,做不到知道學著做呀。沒有證果,但是我向證果的人看齊。所以要從學開始,心密的正行觀照就是從學開始的。這個就是念佛啊。
一說念佛,現在的人都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其實就是淨土宗的說法也不僅僅如此啊,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不都是念佛嗎?“南無阿彌陀佛”持執名號,那是持名念佛啊。實際上念佛的“念”,是當下一心。“念”字就是“今心”組成,“今”就是當今、當下,“今心”就是當下一心。光嘴裏唱出來那不叫念啦,那是“唱佛”。當下一心念佛就會有所相應。佛就是“如來”,“念佛”,當下一心就在佛地,“唯依這個得救”,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可能有人說,咦,你說念佛是當下一心即在佛地,人家說念佛就是六字洪名,你說的和人家講得不一樣。我認為他那個解釋也沒有錯,我說的包括他那個意思。你讀讀《大集經》就知道了。《大集經》是了義經,不是不了義經。所以說,念佛得度生死,釋迦牟尼佛回答了,讀讀《大集經》,你看看裏面說的“念佛”的意思就明白了。
問
:老師,那樣要保任是吧?
答
:保任,是啥時候妄念起(包括還有明心見性的概念),啥時候把它拿掉過來。“哎呀,我又起凡人念,又起了凡人分別,嗨,不對,不能起這個念”,這個叫保任,又叫觀照。
6.
問:沒有什麼明點,整個一片的話,就是“打成一片”?
×
6.
問:沒有什麼明點,整個一片的話,就是“打成一片”?
問
:老師,我覺得奇怪,假如整個是光光相會,就像一個燈光,都沒有什麼明點,整個一片的話,就是“打成一片”?
答
:“打成一片”跟瑞相沒關係。
你有時候在意這個事,有時候不在意這個事,或者有時候不明白這個事,要是這樣的話,就是沒打成一片。不是把你的光打成一片,把不在意它打成一片。為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實相無相。
實相,是印起——印起就是尺規,什麼尺規啊,量一量;以實相為相,實相無相。假如以有相為尺規,那就不是佛法。但是實相也不排除有相,所以後面緊接著一句“無相而無不相”。為什麼呢?因為排除了以後,實際上還是有相——頑空相,這也是著相,這個頑空相也不能著。所以說,“月星辰山河大地清淨莊嚴”。無相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有相的時候,是一物也無,這才是妙有真空。這個“有、無”不對立啊。凡夫理解的“有、無”,“有”就是大千世界,"無”就是大千世界沒有了,這是凡夫見。“無”也有大千世界,“有”也是佛法,沒衝突。老人這麼說,“終日吃飯,沒咬著一粒米”。他可不是說“不吃飯的時候”沒咬著米,那我們不吃飯的時候也都沒咬著米啊。他是說“吃飯的時候”,沒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沒掛一絲紗”,是說“穿著衣的時候”不曾掛一絲紗。
7.
問:什麼叫做迴光返照?什麼叫作明心見性?
×
7.
問:什麼叫做迴光返照?什麼叫作明心見性?
問
:我們是初學者,想問齊老師,什麼叫做迴光返照?什麼叫作明心見性?
答
: 你說的迴光返照呀,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觀照啊。
觀照,就是覺察到,“噢,這不是妄念嗎?”一迴光返照,不能跟它跑呀,這就是說的正行觀照,這是一種行為。 明心見性,要從你現在角度講,我就講它沒法涵蓋,沒法意會。如果你知道那種心態,任何語言都能用。如果你誤解了,哪怕是用“明心見性”這個詞,它也不是見性了。這種心態,是沒有纏縛的心態,是解脫了的心態,這就是明心見性。
一個是心態,一個是行為,不在於詞,應該得意忘言。意思明白了,把明心見性的詞給忘了,把迴光返照的詞給忘了,忘掉它,實行之,證道之。
打個比方,比方說駕駛員守則,上駕校學習的時候把那個駕駛員守則條文忘掉,融化到動作裏了,萬里行車無事故,這就叫依義不依語,把語言忘掉。
如果在語言裏作文章,可以找嚴格的定義,那是佛學,或叫佛教哲學,不是佛法,不是解脫道。佛學是世間學問,佛學是世間法的一種,佛學一萬年它還在,但是只要沒有人去求解脫、實行,佛法就已經滅亡了,佛法就是這樣滅絕的。
佛法現在還沒有滅絕,還不到滅絕的時候,不過是佛法末期了,真修行人很少了。即便是佛教徒,到廟裏求福報的多,真要求解脫的人是鳳毛麟角,這就是末法。如果真求解脫的人集中在一塊,正法就在這呀,這裏沒有末法!末法在不求解脫的人群那裏,他們不求解脫。你說我發心弘揚佛法,建廟出家,可是你建廟出家之後,你接待的人未必聽你說的無上道這一套。因為他們不需要,你看那廟裏燒香的大多求的是啥,百分之九十以上求的是啥?真解脫的人居住的地方正法就在,正法只要在,就如佛在世。
所謂末法,是說正法不是主流,真求解脫的人比例很小,這就是末法。末法還有個特點,鬥爭堅固啊。但是求正法的人都不介入這個,不參與這個。“哎呀,這個法門是對的,那個法門是錯的。”你這是在評價釋迦牟尼佛的對錯呀,哪個法門不是佛傳的?八萬四千法門,就這一個對,佛為什麼說八萬四千法門?你說末法時代適合這個,這說法也對呀,你看看那些了義經典,《金剛經》《涅槃經》,就是為末世所說的呀。所以有些話是過頭了,但是過頭話,我們為啥不介入批評呢,它有用,有啥用呀,它對這個法門根性的眾生堅定了信心。如果這個法門以信為度,不信不行(假如以信為前提的話,這個叫信門,這個法門是信門),那他這樣說是有用的,甚至不惜“造謠”。這些不能批評,不能反對,為什麼呢,這是方便呀,方便為了信這個法門的人堅定信心,使它能夠真信,這也是好的目的。那是方便,不是究竟義。甭說其他法門,心中心法不也是方便嗎? 打開本來見性以後,突然明白了,這都是自己瞎折騰啊,何曾造過業,又何曾消過業,又何曾修行過,又何曾成什麼道啊?《金剛經》說“須陀洹不作是念”。《楞嚴經》說,佛說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在這個當頭就明白了。《楞嚴經》對每一種陰魔講一次,五十陰魔講了五十次,“不作聖心,是善境界,如作聖解,即受群邪。”原來我這個作聖解的思想,這麼牢固,還在作聖解,不能證到平等啊,還有凡有聖啊,那你就沒成道嘛。須陀洹是不作聖解的,作聖解的是希求成道的凡夫。“哎呀,我證到須陀洹果了”,那不對,那是凡夫啊,不是須陀洹,須陀洹不作聖解。所以有人說“哎呀,你見性了”,你不認為這是罵你還是凡夫嗎?我認為是。老人沒那麼說過啊,老人都是提醒你,你認取了,然後問你認取了個啥,試著要考驗你。你要是還執著,馬上就說那不是,那不是;你要是沒執著,不上那個當,老人就說“噢,是這樣”。是啥樣呀?那不是說是開悟樣,是剝掉了這個概念之後的樣,去掉了這個概念之後的樣。
8.
問:明心見性,是不是類似一種能量一種光?
×
8.
問:明心見性,是不是類似一種能量一種光?
問
:明心見性,是不是類似一種能量一種光?
答
:與這類似的有相的一些東西,像寶塔放光啊,佛菩薩現相啊,這些事有的我親眼見過,有的是聽別人說的,你可能也聽人說過吧。像這些,神奇不無,既然我們本人都是虛幻的,這不虛幻?存在不等於真實,別在意它了。
這個按照《楞嚴經》說“是善境界”,善,是好啊。但你注意前頭還有一句話,“不作聖心”——不能把它從證聖的這個角度理解,才是善境界;“若作聖解”——你要是以為這是證聖了,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即受群邪”——五十種邪魔都是因這樣遭受的。
9.
問:打開本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能不能夠感覺到?
×
9.
問:打開本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能不能夠感覺到?
問
:打開本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能不能夠感覺到?
答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書裏有種種描述,古人沒用“爆炸”這個詞,他用的“粉碎”這個詞,說“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爆炸”,不是古語,那是現代語,老人說的。這些啊,都是你的心態,實際哪兒都沒炸,你的身體好好的,就這樣“啪”一下,身體沒了,世界沒了,這樣來得猛啊。有的人身體膨脹膨脹……“嘭”的整個掉了;還有的就像一個什麼東西碎了,這個身體像個瓷器之類的東西,“嘩啦”打碎了;還有的呢,就像玻璃,一拉就碎了,“匡啦”就掉了,這都是突然來的。還有的人來的沒那麼猛的,“喔!原來這回事啊!”這回事,都一樣,都是一個道理,你自己找回了一顆心。
這都是烘托背景。真心朗然現前,你就會知道的。從來沒有離開過你的這顆心,根本趕都趕不走的,只是平時我不需要,我沒在意過它,就是我不修行的時候,它還在,它也沒減少一點。
《楞嚴經》對此解釋的很清楚了:“七處征心,覓心了不可得”——那是破妄心,你往七個地方找妄心,妄心都不可得;“十番顯見,( )”--這是顯真心,你趕它走都趕不走。關於“十番顯見”舉個例子說吧,“觀河定見,顯見不滅”,觀看河流的人容貌一天一天變化,可那河流之見沒變過。你看釋迦牟尼佛悟道的時候,也是這樣啊:夜睹明星心悟道,剎那之間明白了。那他的剎那,也就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如同爆炸無物,這些是一樣的。剎那間明白了,明白啥了? 他過去世是修行的,功夫很深的,修哪個外道法都是超越師的,宿命通都發了,過去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看明星的,過去就見過的,還記得過去做九色鹿用動物眼看,看你一眼是不同,但是呢,那個靈靈明明的那個,還是原樣的,沒變過啊,就是“如來智慧德相”。這裏是這樣說的,老人用的詞呢,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這只是用詞不同啊。
佛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沒有一個眾生沒有的,正是因為這樣,能修出來一個“如來智慧德相”嗎?你本來就有,用不著修出來一個,你把你的妄想執著,攔路虎,把他掃了,就沒事了。
容易掃嗎?不容易啊,八萬四千法門,三大阿僧祇劫,就能掃掉了。無非是你就怕掃不掉你的攔路虎啊,就這個癡心妄想執著,在佛經裏頭有個術語說它的厲害——“業力不可思議”,那個妄想執著就是業力,沒有妄想執著,什麼業力啊?“業力本不可得”,了啦,沒妄想執著就了啦,要沒有了呢?“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猶須還舊債”。我們現在修行幹啥?就是了啊,並不是要“造”出一個佛來啊,不用造出一個,自然本來就是佛,用不著造一個,只要了了妄想執著。就是這個,我說的就是這個,也別拘泥於這個。但是義要知道,這裏頭是“實義”,不要執著言說,“但有言說,皆無實義”。不執著言說,實義知道了,好了,那就一門深入,行起解絕(把那些理論都忘了,這樣快,不說這些弄不乾淨,那更慘,弄乾淨),一路行去……
我這樣說只是要求,我猜你也做不到,那也不要緊,心裏只要明白,提醒自己就行了。修行路上還會在意這個,在意那個,還會在意,就提個醒——“不能在意它”,這就是正行“觀照”!就這樣,就這麼簡單說觀照了。不再說那個“不隨念轉、不隨境遷”了,你也知道,那個話不能立,那是對“隨念轉隨境遷”的人說的。如果他不“隨念轉隨境遷”,說這個就像罵他了。打個比方:你看大街上,好好的一個人在那兒走著,你上去對他說,“哎,我告訴你,你不能偷人家東西啊!”他本來就能做到“不隨念轉、不隨境遷”,你還對他說別隨念轉別隨境遷,這是找他罵呢,他會說“你怎麼在這兒侮辱人呢,你咋知道我隨念轉隨境遷呢?”這話就是這樣,不能立言。
就是因為這個,佛法不立言。釋迦牟尼佛帶頭不立言,他說四十九年未說一字;元音老人也不立言,元音老人說完了那個“明心見性”,都跟你解釋明白了(把這明心見性,從概念、依據和修法,論述清楚以後,再從事相上,給你一樣一樣講,都說完了),然後他說“阿誰見餘開口來”——我可沒開過口,都不立言,他就給這樣見性的人說的,一旦成就,這些都忘光了。這一句話,在這一篇《略論明心見性》文章裏,是給開悟的人說的,“阿誰見餘開口來”這句是給見性的人說的。是啊,性可見嗎?有什麼見性不見性的,就跟那個“阿誰見餘開口來”一樣,這話是給見性人說的。對不見性人,說那些也沒錯,那是方便法門,順著那個方向走見性,見了性之後連見性與不見性都不可得。就像了生死一樣,沒了生死,肯定是有生死,明明看到有,生生世世太清楚了;了生死的時候,本來就沒有,這都是虛幻的,怎麼會當真呢,本來就沒有的。證涅磐也是這樣,涅磐是不生不滅,證不到的時候那就是一個目標,我就朝著涅磐方向修;證到的時候,哪有什麼涅磐,根本不存在啊,本來無我,什麼涅磐不涅磐啊。就這樣的,生死跟涅磐這兩句話,都是戲論呐,“生死涅磐等空花”,都是戲論。
有人問既然是這樣,那要走這個路幹什麼呀?不是說了嘛,破你的妄想執著,破妄想執著並不容易,要按教下的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需三大阿僧祇劫。破除了妄想執著,就能證得。
有法可修,有道可持,也不是絕對錯誤。我們現在說的是第一義,說的是第一義。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如何是第一義?”,達摩祖師回答“廓然無聖”。你有凡聖,它就不是第一義。有凡有聖,有高有下,有成道有凡夫,有眾生有佛,這不是第一義。連須陀洹都沒有做到這。有的人說,禪宗三關呀,四果呀,幾地菩薩呀,這些詞不同,從不同的角度說。比如說三關,初關啥境界,重關啥境界,牢關啥境界,說得振振有辭。禪宗語錄講得也很像,古禪師要是活了,你引用他的話,他都冤死了。咋回事?你這些概念還是你自己的。如果還有一點點三關的概念,梗在心頭,破不掉,你連初關都沒有破!破了初關,這些概念全掃空了。究竟了嗎?沒究竟。還有煩惱,那怎麼辦呀,以後再說,這個事以後再說。這事沒法琢磨,一琢磨就錯。 破了初關,掃除了開悟的痕跡,這就破了初關。所以換一個角度說,初地菩薩見性如佛。別的不敢怎麼說,你比方說他貪、嗔、癡、慢、疑的特點還存在,他的習氣還有,佛斷盡了他沒斷盡,這不同。但是見,和佛一樣,初地菩薩就已經見性了。初地菩薩呀,在我們這叫“開悟”、“見性”。但是要考究初地菩薩,什麼什麼境界,解釋解釋,這後面的解釋其實都是閑傢俱了。解釋清楚了,你們清楚了,很多搞聞思去了,聞思去了,卻不行。到了修的階段,這些解釋全忘光了,沒概念了,叫“行起解絕”。原來是有用的,是聞思的階段有用。
我們心中心法是直接來修心的,中間很簡化了,這都已經是方便了,不要說六字明,就是六印一咒也是方便。有人誤會以為“心中心法的前行是六字明”,心中心法沒有前行。六字明,是灌頂以前可以修,但並不是心中心法的前行。可以直接修行心中心法,不是不可以,甚至可以不修心中心法就直接打開本來的。但是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聞法即悟,就像剛才有人說,“哎呀,我明白了,修什麼法呀,不折騰人嗎?”,然後再從各個方面試試他真的假的。若是假的當然不行,現在狂人多,有假的,假的當然不行。若是真的,連這都是多餘的,你還在這裏頭找點啥?沒事別多找事啦。
現在有的人喜歡事多,因為你本來事多,又喜歡事多,既然你喜歡,我就再給你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佛法,把別的事給沖淡了,然後抽釘拔楔呀。原來的妄想執著,就像牆上釘的釘子,很牢固,拔不掉,怎麼辦呢?再來一個,用新釘子打進去把舊釘子頂出來,好了,舊釘子松了把它個拿出來了,後來進去的那個新釘子怎麼辦呀?《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說也要把新釘子拔出來,何況原來的呀。因此佛法並沒有立言呀,不立文字。“立”,是世間法,有時候為了順應世間的必要也要“立”,不是說排除了“立”,也需要“立”,這都是方便,別認為這是究竟。
沒有,也不可能把你一個凡夫“造”成個佛,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原來就是佛。只是你喝醉了,不知道自己是佛。現在醒醒酒,你知道了,“原來我本來就是佛”,這用不著“修”,這是佛法的真諦,這佛根本不是“修”來的。一個凡夫哪能“造”成佛啊,你本來就不是凡夫,只是你喝醉了,你認為你就是凡夫。
《法華經》這麼舉例子的,一個長者的兒子跑出去,成了乞丐了,其實他那個衣服內縫著價值連城寶珠呢,他不知道。現在修行,讓你知道自家的摩尼寶珠,你知道了,剎那之間就是佛,你本來就是佛。你自己願意做凡夫,喝醉酒不肯醒,呵呵,咋辦呢?好了,給你八萬四千法門,修法吧,修法慢慢地就醒了。這事,這樣說好象有點籠統,該說清楚。為什麼不明白,因為貪瞋癡慢疑邪見嘛,喝醉就醉到這兒了。假如去掉貪瞋癡慢疑邪見,你想想,哪還有有痛苦和煩惱,生也不煩惱,死也不煩惱,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根本就不存在生死,哪有什麼我呀?你說“本來無我”,“本來無我”也是戲論!這都是戲論。真的沒有貪瞋癡慢疑,虛妄呐。因為你執著的貪瞋癡慢疑還在,希求證聖,凡聖心不退,分別心熾燃,產生種種理論。為解決你的這些理論,說本來有我。本來無我是戲論,什麼我不我啊!有的人還用這個去研究佛學,弄到第八識上,問第八識到底是一個還是多個啊?你說,這“人”是一個還是多個啊?你本來就無我,到底是一個還是多個啊?都是戲論。跟人一樣,這個第八識也不能獨立的,它跟別的第八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像浪花。大海很大,一望無涯,你說第八識是無限的,還能論“個”嗎?一個、多個都是戲論,就這麼回事。這個道理想明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而不是光明白,這個在事上要能透得過,還修什麼法啊,簡直是折騰人。什麼法門呀,什麼念佛生西呀……我都生西了,還念佛生西嗎?假如不到這樣的話,那你還需要老實念佛,老實修行的,那是沒辦法的。因為你光明白不管用的。大家都是這樣,遇到事情就不行,道理上明白還不夠。
剛才我講的這些內容,你聽起來並不是第一次聽,你不陌生,我沒說啥新鮮東西,都是你以前聽到過的,你早就聽過,就是不肯。要是肯的話,我從頭再說一遍。
10.
問:請問意生身的問題。
×
10.
問:請問意生身的問題。
問
:請問意生身的問題。意生身,說他已經離體了,他又可以看到他這個體,那這個體是還活著,這個又怎麼解釋呢?
答
:意生身其實也是一個身體。佛菩薩可以化身千百億,就是這個意生身,意生身是個化身。
意生身是第七識所化,第八識如果離體了就死了,所以就是有這個意生身,你這個身體還在,那是第七識。第七識主要是執著(第六識主要是指妄想),執著什麼呀,執著第八識為我,所以說第七識是潛在的執著,總是覺得有我,並且習慣這樣。(拍一拍)這是哪啊,這剛好是我們說的心脈正中間,如倒掛蓮花,第八識正好在裏面,蓮花一開,第八識出來。第八識不是那個心臟啊,在心脈正中間,心脈在解剖學上是解剖不出來的,但它存在。第六識粗,第七識細,粗略的“這是我嘛”,這是第六意識的思維了。其實潛在的執著不是這個肉體,說的是第八識執著,它是第七識牢執的。造業的業力種子,通過第七識搬運到第八識去,哪一個熟了,先生起第七識。這些都是虛幻的,現在解脫了,證空了,虛幻了,第八識不再是第八識了,它沒法再執著第八識,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本身是無我的,沒法執著了,閑著沒事幹了,妙用就起來了。
這個跟道家的陽神是有點區別的,道家的陽神是做功夫逼出來的,它是用境逼出來的,希望它永遠常在不滅,可以比肉體長壽得多。但仍舊是有生滅的,它不是解脫,這就是黃龍禪師有名的“縱饒百千劫,依舊落空亡”。它就是成就了,也是一樣的,呂洞賓是成就陽神的,他說我有不死藥,就是指的陽神不死。“縱饒百千劫,依舊落空亡”,你以為他真不會死啊,時間長了也一樣,呂洞賓就明白這個了。
意生身沒有煉一個長生不死藥的要求,意生身是有用的,有的地方用著了,隨緣起用,用完立即沒有了,旋起旋滅,它是妙用,所以這個跟道家陽神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的意生身來了,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意生身,實際上是佛的意生身來了,這就是化身佛,百千萬化身,他什麼時候緣盡了,解脫緣盡了,就示現滅度,這就叫旋起旋滅。“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是這樣,我就隨你這樣,眾生知道這麼多,我就說這麼多,眾生你能聽得懂的我就跟你講,聽不懂的我就不跟你說。所以最後告訴大家,我所說法如爪上土,我未說法如大地土,沒說的法多著呢,呵呵,就這意思。化身釋迦牟尼佛,他講的佛法是人能聽得懂的佛法,那比起全部佛法差太多了。就這,足夠我們了生脫死了,夠我們用了!就是不肯用!
問
:還有六識、七識、八識、九識,是一個漸次的次第,還是個別的識?
答
:這不是解脫道,這是世間法。因為什麼呢,轉識成智這是解脫道。《楞嚴經》沒講第八識,也沒講第七識,只講六識,講完六識後,換了個詞,說“如來藏妙真如性”,它包括第七、八、九識。那麼第九識哪里來的,那是對第八識的分步啊。第八識有見分、相分,見分是你的能見,就是認識世界的認識;相分就是世間的相,這都沒有離開第八識,第八識也是妄心啊,不是真心是妄心,佛說“縱使虛空,在汝心裏,如同片雲點太清裏。”
11.
問:那我們什麼時候度眾生,是成就以後度眾生嗎?
×
11.
問:那我們什麼時候度眾生,是成就以後度眾生嗎?
問
:那我們什麼時候度眾生,是成就以後度眾生嗎?
答
:我明白了,你的問題就在於時間有衝突,修行個人和度眾生的時間發生了衝突。也就是說對度眾生這個概念怎麼理解,對修行個人的概念怎麼理解?
咱們說第一義,就這兩個概念說第一義,也就是究竟義,究竟義沒有個人和修行,本來無我。講度眾生就是斷塵沙惑,斷塵沙惑就是度眾生。離開向外度眾生,沒有向內的塵沙惑可斷;離開向內斷塵沙惑,其實本無眾生可度。它就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
八地以前啊,起個假名,你勸兩人信佛了,度眾生。度眾生啊,他要與佛法有緣才行,沒有緣,他是你的兒女也勸不動,是你的父母也勸不動,不用說別的,連地藏菩薩都勸不動他的母親信佛,你能辦到嗎?做不到的。他與佛法有緣,當然這個佛緣裏面有你,有你這個假我,如此而已。
真的度眾生就是斷塵沙惑,就是斷最後的微細惑。你看《楞嚴經》上說“五濁惡世誓先入”,這就是度眾生,下面接著說“希更審除微細惑”,那不是度眾生嗎?那個“五濁惡世誓先入”和“希更審除微細惑”是一回事,寫在一塊了,它是同一回事。“度眾生”、“降伏其心”等佛教名相,人們可以借來一用,是方便說,但這不是究竟義。佛法的根本價值在於你悟道,“佛法入世間”(這裏並沒有用菩提心這個詞),之所以入世間,是因為為了讓眾生領悟。佛菩薩入世是“倒行逆施”,佛教沒有這麼說的難聽,說的是“倒駕慈航”,沒說“正駕慈航”,“正駕”是出世的。所以說,度眾生和斷微細惑是同一回事,不矛盾。人們往往理解成兩回事,
也可以理解成兩回事,這是方便說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理解到哪,跟你說到哪,不能說過頭,說過頭那也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寶積經》上說了四種菩薩謬:為非器眾生說無上道,是菩薩謬……“謬”,是謬誤,就是說你說錯法了,他聽不懂,你不應該對他說。打個比方,現在大家聽不懂,我就不應這麼說,我就都是錯的。所以你們不能光記我答案,光記我的答案換一群人說就不對了,那就是謬誤。所以說不能立言呀,立功立德立言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不能立言,佛法無言,無功德可言,更無立言。
這算回答過了嗎?其實我沒有正面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沒有回答你怎樣解決這個時間衝突,沒有這樣回答吧。就是這兩回事跟你說完了,沒有直接回答你。算回答過也可以,它就是一回事。
12.
問:元音老人的文集,想把它翻譯成日文。
×
12.
問:元音老人的文集,想把它翻譯成日文。
問
:元音老人的文集,想把它翻譯成日文。這個有版權嗎?需要誰同意嗎?
答
:有版權。元音老人的文集包括《佛法修證心要》,現在已上新華書店的書架了,是宗教文化出版社經過嚴格的把關審批手續後出版了。版權歸所有心密弟子。你也是,你就大膽地幹吧!
問
:想把它翻譯成日文。
答
:關鍵問題不是那麼容易的呀。我是這樣想的,別慌,只要品質,不要數量。
先翻譯一篇,比如說《略論明心見性》,就這一篇,翻出來試試,讓明白人看看,翻譯的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馬上改,成熟一個說一個,不追求數量,只追求品質。其實呀,就有這一篇文章,只要肯照著做,就已經夠了。別的就是都不翻譯,也足夠了。
所以品質很重要,別翻譯錯誤,準確一些。日本是存在這個語言問題,臺灣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語言本來就是國語。比如,“明心見性”一詞的翻譯,它和開悟,說不同也可以。定義的時候,把明心見性定為內因,把開悟定為外因,甚至把明心見性拆開成兩個詞,明心是什麼意思,見性是什麼意思,加上開悟是什麼意思,可以找出三者的差別。如果定義為一樣,就不只這三個詞了,包括菩提、涅磐、解脫、花開見佛悟無生、證悟悉地、念佛三昧、大開圓解……都可以一樣,但是要分開來說又各有不同。這些不是為了理解,意思已知,至於用什麼詞語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吧,但意思是真實的,用什麼詞語能夠表達意思,也不是說只限於用一個詞語。
13.
問:您給我們灌頂,那您是我們的上師。
×
13.
問:您給我們灌頂,那您是我們的上師。
問
:您給我們灌頂,那您是我們的上師。
答
:不是我,是 元音老人給你們灌頂。咱們的根本上師是 元音老人。灌頂之前我已經說明,是師尊 元音老人給你們灌頂,咱們是師兄弟。
問
:為什麼?
答
:是為你們好啊。老人的加持力很強,咱們跟老人差得太遠。老人圓寂後加持力更強了,這不是理論上說說,是大家實際感受到的,不止是一個人這麼說。
還有別的話題嗎?沒有就灌頂,灌完頂吃飯,有事接著聊,沒事就散。
14.
後記-齊志軍老師簡介
×
14.
後記-齊志軍老師簡介
齊志軍老師,生於1949年,中州人氏,現居北京。早年曆辭親之痛,中年閱人間悲涼,漸萌出世之志。上世紀八十年代,於滬上依止印心宗三祖 上元下音阿闍黎,得心法灌頂。而後精進打坐,決志發明自家生死大事。三五百座後,實相驟睹,覺心頓顯,碎虛空、沉大地,千年迷夢一時了:出火宅、證真常,萬劫幻妄當下休。復經 元音上師幾番雨點棒、奔雷喝,終於皮膚脫落盡,一真獨露,深證悉地,宿慧勃發。
曾做悟心五部曲舉呈師尊 元音老人
其一:
無始迷真性,不得出苦輪。有緣遇正法,赴滬拜師尊。灌頂蒙攝受,坐修心中心。從此仗密力,火裏種蓮因。
其二:
昨夜三更醒,明月著照窗頭。我人眾壽相,刹那一筆勾。明明觀自在,應於當下休。起念作聖解,棄海認浮漚。
其三:
我師大手眼,棒喝正及時。驅除耕夫牛,奪卻饑人食。打滅三更夢,呵破九生癡。懸崖當撒手,不戀峰頭石。
其四:
○ (空無一字,只畫了一個大圓圈)
其五:
(連個圓圈也沒有)
老人批語:
空假不立中亦無,化作春泥群倫護
齊老師夙懷濟世之志,常存憫人之心;奉養尊長,撫育幼小,事事必自躬親;驤贊師德,獎掖後學,每每不遺餘力。受師尊囑託,予當機有緣灌頂授法,啟迪後學同歸佛乘。十餘年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親聆教誨及灌頂得法者,難以計數,經師點撥示導而豁破本來者,亦大有人在。
印心精舍網站
成立後,經眾師兄邀請,以“lvm”為名在
論壇
指導後學。
近年來經整理出來的齊志軍老師的言教有:
《心經抉隱-前言》 元音老人曾把《心經訣隱》書稿寄與上師,邀請作序。
《鋸解秤砣》
應眾師兄之請在論壇上對大慧宗杲禪師《宗門武庫》的詮釋。
《心壇擷英》對論壇中曾回復過的一些問題進行 的整理編撰。
15.
《心經抉隱-前言》-齊志軍
×
15.
《心經抉隱-前言》-齊志軍
伏以:
實際理地,了無生佛之名;修持門中,方有凡聖之差。心性本淨,因執取而煩惑叢生;妄相原空,由覺照而真常絕待。隨緣不變,十界之升沉迥異;不變隨緣,一心之體用無殊。雖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徹悟徹證非覺莫屬。芸芸眾生以執迷而未悟,故長劫輪回於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調禦釋迦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泯三際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憐九界而示受生,頻垂八相。依九界百八種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則直示一真法界,使之無住生心,以迄斷惑證真;小根,則詳談三世因果,令其趨吉避凶,而為入道方便。小乘聖者,舊業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住涅槃城而不受後有;大乘菩薩,深信不疑,切願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廣度眾生。
東土福因成就,解脫緣熟,故感大教東漸,祖師西來。止觀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真丹,禮義先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爾。”《清淨法行經》雲:“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仲尼以敦倫盡分為懷,老子則掊擊爾智;菩薩以普度眾生為願,如來則蕩滌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開拓大乘氣象;後攝入大圓覺海,鹹令頓證無生。世尊以無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複以無量方便傳承付囑,成就末世群生。
太師公大愚阿闍黎,晚清示生於武漢李家。心地夙慧深植,嘗飽讀聖賢諸書,以才華橫溢,曾問政事;目睹軍閥不仁,而導致生靈塗炭,乃痛心疾首,憤而出家。修淨土法門于廬山東林,苦行般舟三昧,拼死打破幻裏幻迷境;感普賢菩薩於定中現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頂傳付心中心密法。依菩薩指示,一檢大藏,果獲心密本續;持心中心密法,苦修七年,深證悉地,開創印心法門。略示神通,為攝受當機眾生;盡掃玄妙,以指歸真如本性。胸懷博大,太虛飲光消契闊;法門精深,幽谷回聲話晚煙。後留詩歸隱,至今不知所終。
師公仁知阿闍黎,姓王名宰基字驤陸。示生於海鹽書香之家,宅心仁厚;泛游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初廣求各宗精義,念佛參禪,未敢自信有把鼻;後追隨大愚祖師,修持心密,豁然開朗得明心。承祖師心髓,深契無上密意;創印心精舍,接引有緣群生。熔禪、淨、密於一爐,掃除門戶分列之偏狹劣見;會宗、教、律為一體,開示眾生本具之如來藏心。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一期化緣事畢,人天眼滅,般若舟沉,於本世紀五十年代圓寂。
師尊元音阿闍黎,名鐘鼎,本世紀初示生於安徽合肥李家。幼讀孔孟遺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現代學堂,讀般若似曾相識。聞嘉佑禪寺一棒鐘聲,塵囂頓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木魚,起滅隨無。因發心學佛,不事婚娶;為奉養老母,未能出家。禮興慈和尚學天臺,綿密持執彌陀聖號;隨古農居士習唯識,深入研究台教綱宗。親近應慈大德學華嚴參禪,忽感人身頓失,光明朗照;追隨仁知上師修心密打座,頓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蒙諸佛菩薩護念,瑞相屢現;參大愚祖師問答,妙語連珠。受金剛阿闍黎灌頂,尊列師位;應各地參學者敦請,開示佛乘。
師尊以九十餘歲高齡,力倡明心見性。東至黑吉遼,西到雲貴川,南始湘粵閩,北迄陝甘青,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學子,亦多有慕名來歸。不辭辛勞,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豈避譏嫌,撰著論述,以廣開明心見性方便門。《略論明心見性》面世,啟教界以悟入為根本,振聾發聵;《佛法修證心要》出版,示學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銘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裏許;心經是般若之精華,大典一函六百卷盡攝其中。十方菩薩,由此啟揚根本大教;三世諸佛,從斯開示無上法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佛法經典之核心,故得“心經”之名。師尊應敦請而開示經義,有聽者發心,錄入磁帶;學人聽錄音以翻成文字,經師尊審閱,整理成書。即本書《心經抉隱》所由來也。
公元西元一九九七年歲次丁丑 後學弟子齊志軍沐手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