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修心密六字明
1、認識心密六字明
(1)修心密六字明與心密有何關係?
問:如果自己沒法坐兩小時,又想修心中心,怎麼辦?
齊老師:那就先修六字明,待能坐夠兩小時,再修心中心法可也。
(2)心密六字明,不需灌頂就可以修嗎?
問:“佛法心中心”網頁的六字大明咒修法是否算是普傳法,是否不需要經過灌頂和傳承就可以自己修,這樣的普傳法是否還可以教別人?
齊老師:六字明原本也是灌過頂才可以修的。當年師公 王驤陸上師憐憫大家當面求法不易,曾設壇為所 有有緣眾生都灌了頂。我向師尊 元音老人求心中心法時,老人囑我先修六字明。咒語和手印是信裏郵來的。修了半年後,才去上海灌頂。雖不使用“普傳法”這個詞,然六字明可以輾轉相傳。
(3)修心密六字明的功效
問:老師可不可以教一些修心的方法,讓我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齊老師:六字明就是修心的方法呀。
2、心密六字明坐修儀軌
問:黃布蓋手是包在大蓮花手印上嗎?
齊老師:是的。應寬鬆。可做成袋子或筒子,不易滑掉。
問:念誦心咒是否必須按照儀軌的步驟按部就班的進行修持,是否可以在行坐住臥的時候都可以念誦?
齊老師:當然在行坐住臥的時候都可以念誦。然而,心密的正行是觀照,而不是念誦。
問:是否可以只念心咒而不念儀軌的其他部分?
齊老師:儀規是打坐時才念的。
3、上座應以輕鬆自然為度
問:我現在每天修六字大明咒,一個小時左右,雙盤姿勢;感覺到30分鐘後雙腿開始發麻,45-50分鐘後麻木程度減輕,恢復知覺,但是別有疼痛,好像是韌帶拉痛。有兩種說法,一是堅持過去,另一說是氣血不通,不可硬撐,我不知那種做法較合適,還請開示,非常感謝。
齊老師:“兩種說法”的說者,他若是曾堅持過來的人,不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有他的體驗。您若與他根性相近,他就能指導您過這一關。若他並無體驗,您別太理會可也,他自己都沒過關,您理會他,能過這一關嗎! 而且一開始就告訴您,修心不修腿,不能雙盤者就單盤,不能單盤者就草盤,草盤也不能,就在座位下邊交叉著地。這絕不是說盤座不好,而是重在修心而不重腿。只在腿上用心,就耽誤了大好的時間,不值得啊!
4、金剛持:心念耳聞
(1)金剛持重在“聽聞”
問:如何心念耳聞?
齊老師:心念耳聞即“金剛持”,重在“聞”。
問:那是不是唇邊或口腔或耳邊有這一聲音,不用意識,而用耳聞?
齊老師:不是“意想”,而是“聽聞”。只有聲音沒有身體才好。身體都沒有了,哪兒來的“唇邊或口腔或耳邊”
啊!若不能沒有身體,那就是下丹田有這一聲音。待能忘掉身體,趕快把下丹田也忘掉。
問:是不是在聞的時候心中也不要緊抓住"心念耳聞"這個念頭?
齊老師:不須緊抓住"心念耳聞"這個念頭,不能理睬任何念頭。
問:一聽清楚,就放下不管,再聽下一聲,一聽一放,心中清清楚楚?
齊老師:不須這個節奏,咒語是連續的。您說的“放”若是不緊張,輕鬆自然,是對的。若是另起一個“放”
的念頭,則不可。
問:我也修心密,請諸位師兄幫忙。平時不打坐時,咒念得較快,一分鐘可念十二遍,可上坐後慢慢安靜了,就念不快了,估計一分鐘大概只有六七遍。於是一面坐,一面擔心自己念不到規定的遍數。諸師兄可有良方?
齊老師:座下持咒只是一開始時的權宜之計。座下觀照才是正行。每分鐘十到十二遍,指的是座上。若座上已到無妄念的境界,咒語也念不出來時,應放下咒語,晏然入定。另,你的情況,慢時還有妄念嗎?
問:咒念的慢時妄念較少, 大多數妄念一晃就過去了,少數的妄念會在每次坐中反復出現,推究起來是自己對這些事沒能放下,所以坐中不能馬上覺知。有一次坐中落入無記。
齊老師:座下持咒是“金剛持”啊,即“心念耳聞”。“心念耳聞”並不是想咒語,而是聽得歷歷分明。為了幫助聽到,嘴唇可微動。但別人聽不到。旨在用耳根攝住意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嘛。若真這樣,速度不會隨著妄念的減少而變慢。另,您說的那個“無記”很可能是初定。初定昏昏,久久則明。
(2)持誦速度
問:我只能每分鐘念12遍行嗎?
齊老師:心中心咒是每分鐘10-12遍,六字明咒12遍就太慢了!如果您所修的不是元音老人所傳的六字明,倒不一定算慢。各有要求,不宜混濫。(老人所傳,一開始就無相,座上不作觀想。)用這輕鬆明快的速度,輕鬆自然地如法持去,妄念不易泛起也。持至沒有妄念、咒也持不動時,就放下咒語,安然入定。
問:呼吸如何調節?
齊老師:不能理睬呼吸,順其自然。耳聞咒語與呼吸無關。
5、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老師,我在座下應如何修呢?看經誦咒?
齊老師: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上座的時候,只取當下,專心持咒,念起不隨,不為境轉。總而言之,即什麼也不管,只如法持咒。
齊老師:這段話分開講。觀照正行(座下):念起不隨,不為境轉。打坐助行(座上):專心持咒。即什麼也不管,只如法持咒。
問:後學在剛開始學觀照是,很不得力,常常跟著念頭跑了一大圈才知道。於是改念咒子,一念就念好多。後來乾脆一走路,一上車時,就念。但後來不知是什麼回事,常常忘了念咒子,變成了聽車子,人,等等的雜聲音了。修法一年多快兩年了,打座也還沒坐的好。但有一點我覺得很開心,就是煩惱來了,就算不能馬上把它化空,它也沒有以前那麼凶了,有時它也耐何我不得。
齊老師 :一年多快兩年,本是打開本來的大好時機。只可惜你用持咒和關注聲音代替了觀照,正行沒了,只靠打坐助行就沒這個力量。然而,煩惱奈何你不得,也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問:頂禮老師。後學讀了您的貼子,混身大汗。走了這麼一段冤枉路啊。少了一點點煩惱還以為了不
起,我還自以為是呢。從現在起,開始觀照。謝謝老師指教。南無心密歷代祖師。
齊老師 :其實,“少了一點點煩惱”也頗不容易呢。
問:我有一比喻,不知是否恰當?老師明訓!
齊老師 :我也打個比方:(下麵是分段作答—編者注)
問1:見:開水(水已燒開),未見:涼水(包括未燒開的水).業力和習氣:喻為雞蛋.那麼若見:則開水裏打雞蛋,水是水,蛋是蛋.此蛋即習氣.可除.若未見:涼水打雞蛋,蛋和水膠著不分,此蛋即為業力.因蛋水不分,故曰不除.
齊老師 :見:樹根已斷;未見:樹根未斷。業力和習氣:喻為枝葉。那麼若見:因樹根已斷,別睬枝葉,枝葉自枯,有突然消失之妙(忽有人道“那是消失嗎?那只是暫時隱藏”,我為了不抬杠,只好將口掛壁)。若未見:因樹根未斷,枝葉不但不會消失,更還會橫生枝節。
問2:空性與妄(同為水),業力習氣(同為蛋),同體異名,未見之時空性即妄,見則妄也為空性。妄與不妄,當下即分。如見,只有習氣,業力頓消。不見,則業力使然,不談習氣。
齊老師 :空性與妄(同為樹根),業力習氣(同為枝葉),同體異名,未見之時空性即妄,見則妄也為空性。妄與不妄,當下即分。如見,只有習氣,業力頓消。不見,則業力使然,不談習氣。
問3:對心密“行”的理解:坐上是大火燒水,坐下使水不冷.若水開(見),則蛋、水分離,再去除蛋(習氣)。如水未開,則好好如法修行,不使善巧(偷心)。因蛋水未分,愈攪愈渾,所有之見,見也非見,皆是妄見。
齊老師 :坐上是找到樹根,坐下斬斷樹根.若根斷(見),則緣熟枝葉自枯。如根未斷,則好好如法修行,不使善巧(偷心)。因樹根未斷,橫生枝節,所有之見,皆是妄見。
問4:依老人所說我此之見(不屬見,應為解),當屬解悟,於理行,於事則不行。但此時正好用功,按此行去,正是歸家路上,若不行,則家是家,路是路,二者毫不相干。
齊老師 :若那理解真的與悟相應,便“理事不二”了也,不可能“於理行,於事則不行”。“于理行,於事則不行”者,不名解悟,是名誤解。但因“此時正好用功”,為鼓勵他,假名“解悟”而已。若不到“家舍即是途中”之際,則家是家,路是路,二者毫不相干。刹那到得此際,謂之“悟”。慧力觸發此“刹那”,謂之“有省、領解(解悟)”,定力觸發此“刹那”,謂之“打開、親見”。此際定慧均等,統名“證悟”。
問5:老師您為什麼說是“坐上是找到樹根,坐下斬斷樹根”,而不是“坐下是找到樹根,坐上斬斷樹根”呢?是同是別?
齊老師 :“貪、嗔、癡、慢、疑、惡見”號稱六大根本煩惱。若不在座下磨練,座上怎麼斷哪?
6、剛開始時如何覺照?
問:剛開始時如何覺照?
齊老師:同是“覺照”一詞,各宗的修法側重面有所不同。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您修的什麼法,請教本門的善知識最為穩妥。若將別宗的修法混合進來,有時候“醍醐反成毒藥”。比如:“持執名號,不雜他課”與“念佛一聲,挑水三擔”就不能混在一塊修。然而,若學人心有旁騖,恐不能一門深入,則祖師觀當機眾生之機緣,又何止是融合。所以,若剛剛上路,急宜一門深入;但已能觀機逗教,融合自是無妨。
問:還有那些習氣如欲念等,平常是不察覺的。
齊老師:先須察覺,然後別睬它。哦!對了,須說明,這是心密的修法。您若未修心密,此法未必適用。
問:末學坐下觀照,當發現自己跟著外境跑時,稍一提念“不理它!”,立刻會有脫開的覺受,也說不清是外境掙脫了自己還是自己甩開了外境,就好像鏡子照物一般,真是好清爽、好親切,心裏非常踏實!請問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齊老師:這就是心密的正行——觀照。
問:這種感覺常常保持不了太久,俺也知道不能追求這個保持和這種感受,但是又覺得這像是個很微妙、很有力的工具,所以心裏淡淡地有種矛盾心理,又想拋掉對這種覺受的執著,又想好好地利用它。請問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齊老師:該這樣:發現自己跟著外境跑時,稍一提念“不理它!”
問:很多心密的師兄大概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吧。
齊老師:至少我也是這樣的。
問:老師說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老師說“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尺度好象不容易把握。既然無能觀所觀,那妄念來時如何才能知道呢,如果不知道,那豈不是依然被念轉、被境遷了嗎?
齊老師:其實,一開始把握不住,也可以持咒的。當然,並非一直持咒。待打坐時間稍長,妄念的力量減弱,便會回應,那時便知這些講法並不矛盾。
7、談心密觀照三步曲
(1)三步曲
問:後學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時間,也是一門深入,平時妄念來了馬上用咒號轉。
齊老師:妄念來了,不要睬它,謂之觀照,號稱正行。
問:可有時覺得越轉越亂。
齊老師:妄念原本就亂,你再去轉,豈不更亂!
問:這該如何是好?
齊老師:那我就多扯點葛藤吧——觀照三步曲:
初: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修心密,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觀照,這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才是真觀。真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果地境界,現在做不到而學著做,故稱“從果地修起”。妄想執著習慣了,熟啊;不隨念轉,不為境遷,還沒有習慣,生啊。久久這樣做去,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必有刹那脫落之時,那時如冷灰爆豆,朗然現前矣!
中: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脫落之後,可能妄執的習氣仍在。習氣反撲時,如同烏雲蔽日,急需“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即是這個罎子上眾說紛紜的離念靈知。任你橫說豎說,都說不到它,它是離念的,不落語言,不犯思維。他是靈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證乃知。無以名之,強名曰:離念靈知。離念靈知現前,自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這才是真觀照!初、中都是學觀照。此後,離念靈知也不可得,開悟見性也成剩語。你若說他見性,他可能會說:“見即是性,更見什麼性!”你若說他這話立了個“見”,他不跟你爭。因他是應你的話說了一句,他是為你說,他自己那裏連“見”也無。頂多可能回你一句類似於“老僧今日輸卻一半”的話。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輸卻一半”也得乎!
(2)心密三步曲之間如何跨越?
(下文對答來自論壇聊天室)
A對齊老師:心密三步曲的第二步與第三步之間如何跨越
齊老師對A:沒有跨越。若有跨越,便到不了第三步。
A對齊老師:是不是就這麼一覺下去,其他不管
齊老師對A:這樣說也行。
B對齊老師:老師,應該是沒有界限的吧?
齊老師對B:若說有,第三步也不徹了。若說沒有,又談何二三!
A對齊老師:就像三關一樣,是嗎?
齊老師對A:哎呀!別粘這些理論了。
A對齊老師:老師,是不是有一定境界的人才可以對機鋒?
齊老師對A:本無機鋒啊。
B對齊老師:棒不打無眼之人啊
齊老師對B:打無眼之人,稱為“瞎棒”。
齊老師對B:那就說白了吧:打學生可以,怎麼能打“非學生”呢!
C對齊老師:那有眼還有必要打嗎?
齊老師對C:若是對你,無眼時打;有眼時也打。
D對齊老師:禪宗5家7派,本應該平民派曹洞宗更廣流傳,為什麼相反?
齊老師對D:當機者已度,門庭也就沒大用處了。
D對齊老師:現在宣傳的不多,也是個原因吧
齊老師對D:法不孤起,仗因緣生。
E對齊老師:前幾日夢中持咒一直到醒時嘴還在念咒,是夢中作主嗎?
齊老師對E:咱不管它作主不作主了,行麼?
F對齊老師:打坐了之後,才逐漸曉得觀照真是重要
齊老師對F:所以,坐下的正行並非持咒啊!
F對齊老師:持咒可以化妄念,對笨人是不是很有效
齊老師對F:妄念即菩提,化它幹啥?
F對齊老師:是的,不睬它,就是菩提
齊老師對F:你不被它所害,它必為你所用。
F對齊老師:是的,道理明白
齊老師對F:扔了這個道理,看是什麼?
F對齊老師:這個!
齊老師對F:那麼,凜然一覺,“這個”會現前嗎?
F對齊老師:圓明郎照
齊老師對F:既然已知什麼是觀照,就別再坐下持咒了。
G對齊老師:老是磨刀,可總是用不上。
齊老師對G:咱用不著這刀,只管磨就是了。
G對齊老師:不用為什麼還要磨呢?
齊老師對G:磨著,磨著……發現,原來刀並不鈍,根本就不著磨。那時,這刀就磨
好了。
(3)心密觀照三步曲同時?
問:似乎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和凜然一覺朗然現前,這兩者是同時的。
齊老師:三者也同時。
問:三?另一個是誰?
齊老師:另一個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如果是同時,老師為何分為兩次?
齊老師:“凜然一覺,朗然現前”時自會“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8、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1)正確理解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問:觀照是怎麼回事?操作的注意事項?
齊老師:心密的正行——觀照,是指:不跟著妄念而狂想,不隨著境遇而動心。
問:對“觀照”的一點不同看法: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最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可也。
齊老師:既稱一念不生,怎會隨念轉呢。只有不隨境遷,才可能了了分明。本是同一回事。
問:在下於座下觀空的方法:不隨心、境遷轉,觀其如鏡中影。好比心境皆是此螢光屏上之字、畫,自性即是此螢光屏,在下借字、畫“透認”螢光屏。只不過在下還未見過這“螢光屏”(在下解知此“屏”實是無相,即使“轟”一聲後也是借其“光”而悟——對否?)。這樣觀後會覺頭痛和累得慌,借“三修門”(身修、語修、意修)後要好多了,知重在一個用力輕上。但祖師“切忌用力”之說是用在悟後正修上的,所以在此請教是否我用的不對。
齊老師:心密的正行——觀照,並不象你所說的這樣。而是:在察覺到跟妄念跑時,立即警覺,不跟它跑;在察覺到隨境界動時,立即警覺,不隨它動。
問:請問老師:觀照和觀心有何區別,謝謝
齊老師:用哪個詞句並不重要。“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可也。
問:問題是怎麼樣做到“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我現在平時用功,就是儘量看著念頭,特別是無事時,做事時就很難看住了,有時沒有念頭,也不覺得清靜,不知為什麼,請老師指教。謝謝。
齊老師:無事時就別去覺那個“清淨”了。
問:(分段答問)持咒觀心。
齊老師:是座上持咒(觀照已在裏許),座下觀照。
問:咒重則壓念,咒輕則著念。
齊老師:重在“心念耳聞”的“聞”上,即不壓不著。
問:念起無覺,覺起無念,何為觀?
齊老師:這是座下的功夫,“別睬它”,便是觀。若睬,念念相續了也。
問:一心怎麼又念又觀?
齊老師:這是座上的功夫,心念耳聞,觀在其中,莫另立“觀”。
問:須起二心一念一觀?
齊老師:咦!更是不相干。
問:對上來論壇請教問題,本是了生死大事的,但自我好象有點輕飄飄的感覺,這是不是不恭敬,還是觀照它是影子就是這種感覺?
齊老師:莫隨境遷!
問:即在下上來散心真的是百分之百的流浪了。只有在打開本來後才能來煉心。這樣解對嗎?
齊老師: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若流浪,上來不上來都會流浪;若不流浪,上來不上來都不流浪。
問:在下的意思是:有上來的念頭(包括所有的念起),看見它即不隨,既不隨即上不來了。久之,伏住粗妄,方能趨於正定。
齊老師:若真的不隨,上來也無礙,不上來也無礙。若不上來可以,上來就不可以,這不明顯是隨念轉了麼?
問:這樣,我理一下象我這等鈍根者的做法:定時上座+下座觀照
齊老師:對呀!不鈍嘛。
問:在下上座是修心中心法,下座便如您所說的不隨念跑(當然尚不可能滿分,盡力去做,跑了拉回來)。
齊老師:對。
問:象吃飯睡眠這等事還是暫隨。
齊老師:“沒咬著一粒米”,隨什麼?
問:因為要保證定時上座(可以根據階段進展逐步減少?!),
齊老師:減少什麼?不會是減少吃飯吧?
問:觀照時用行住坐臥交替的方法針對如站久會累這樣的大舊習,
齊老師:哦?站久會累為什麼會是大舊習?
問:是不是指如買菜做飯吃喝睡眠等處用心要專一即不是流浪了?
齊老師:對!正是指的這個。買菜做飯吃喝睡眠就買菜做飯吃喝睡眠唄,專什麼一呀?
問:還是指在定力不足的情況下肯定要有流浪時,
齊老師:上面,你自己不是說過“不隨念跑”了麼。
問:此時不如擇善行事可以上來聽聽善知識的問答,避免去做其他事特別是下道的事,
是不是?
齊老師:我沒有建議您聽問答,也沒有認為您會去做下道的事。只是想說:放下這些粘著吧!放下這些粘著吧!
問:但具體到事情,在下有些糊塗——比如我上午六點半下座,後散散步,散步時是觀著的,
齊老師:散步時若沒有隨念跑,就別多事了。
問:聽到海關大樓上的鐘聲知是七點了,該吃早飯了——因為吃遲了影響九點鐘上座啊,老人說飯後兩小時才能上座。那麼吃飯這個念頭起了,我不隨,就不吃飯了。不吃飯怎麼受得了?
齊老師:受不了便吃嘛。
問:吃便是隨了念頭,不就是流浪嗎?
齊老師:哈哈!哪個說吃就是隨念頭了?
問:當然,悟後可以“未咬著”不是流浪,而目前在下是流浪了一下,但吃過就不要再粘在上。
齊老師:正吃時便是未咬著一粒米!
問:同樣,站累了,受不了,坐下來觀,也是隨了“站累了”的念頭一下。
齊老師:?!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
問:我是這樣理解的:人有三個狀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體;生一念而不隨之轉,即不再有第二念……的分別執著--用;生一念後又隨之流轉,一再的分別執著--墮(實則也是用)。修行是前兩個狀態的交替,不能出現第三種狀態。
齊老師:那現在就別隨這些念轉了。
問:說完就忘了,也不行嗎?
齊老師:那就把行不行也忘了吧。
(2)巧在“不理睬”
問:我認為,除妄念還是需要的:但去妄,莫求真
齊老師:不睬妄念,別隨它轉。
問:能給我講講您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過類似現象嗎?能講講現象的原因嗎?
齊老師:早就不睬它了。更不去思索原因。
問:老師您還起妄念嗎?
齊老師:不是說過早就不睬它了麼!
問:怎麼治療心裏強迫症啊?
齊老師:這麼治療:任他強迫去,不睬他了。
問:白浪滔天時如何?
齊老師:拋向無生國裏!
問:口頭禪、狂禪、和真正的禪有什麼不同呢?
齊老師:哈哈!待你把“口頭禪、狂禪、真正的禪……”全拋向東洋大海,就明白了。
問:如何觀照?
齊老師:不管它!
問:後學在此請教:不管它,難道讓他放野馬嗎?
齊老師:“不管它”是當時針對他的情況講的。因為他正在“觀照”這個名相上念念不停地思維,“不管它!”當下就截斷了他的念念相續。
問:北京能見到老師非常高興!增強了我無上的信心!弟子現在修到第三印!有時睡夢中惡夢當前,請問老師是否與修法有關!
齊老師:既是增強了無上的信心,那就別睬它好夢噩夢,就連這因夢而後起之念也視之為夢幻空華可也。
問:座中明知應放下。但其總是縈繞在咒語間。自知妄執太重,還望師兄重敲一棒。
齊老師:您說的“應放下”的、“縈繞在咒語間”的,是指妄念麼?若是,您只管照顧咒語即得,莫睬妄念。久久,您自能體會得上師佛菩薩的加持力。貴在持之以恆。
問:實修時是要擴大前念和後念之間的間隔嗎?
齊老師:非也。
問:間隔越長越好嗎?
齊老師:非也。
問:延長間隔,最終是否就會發生“虛空粉碎”。
齊老師:亦非也。
問:重要的是,見到念頭即不跟它跑,對嗎?
齊老師:對。
問:請問齊老師,寂寞有什麼對冶方法?
齊老師:您為什麼要對治寂寞啊?
問:因為它會無緣無故地生起,我無法斷除它
齊老師:它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嗎?
問:但近來覺得有些消沉不知何故?又當何做?
齊老師:不消沉時,您當何做?
問:對境無心
齊老師:既無心,又何來消沉?
問:只是情緒低落,不似從前
齊老師:有這個情緒低落在,談何對境無心?
問:以前每逢大煩惱來了,就找各種道理來給自己講道理。後來覺得道理講不完。就不講了。於是念咒子,煩惱一來,就念咒子,心念耳聞。也覺得清淨的。後來,慢慢的,發現煩惱了,不念咒子了,而是自然而然的聽聲音。把心力注意到周圍的聲音裏。也很清淨。上次經老師提醒,說可惜了,應該觀照。我當時一楞,混身大汗。覺得以前作的皆非。好。知道非了。就丟掉。我不能煩惱來了,就躲到咒子裏,或是聲音裏。老師出差的這段時間,我每天醒來,就提起來。煩惱一來,就打起精神,看著它。哈。潮起潮落觀潮似的。任他煩惱來煩惱去。不關我事啊。比以前學烏龜爽快多了。請問老師,這樣路子對了麼?
齊老師:什麼“煩惱”,什麼“爽快”,都不理會,久久便會回應。
(3)不隨念轉,不是斷念和壓念
不是斷念
問:我的反思:半年前,老師回信對我開示過:莫妄想. 那時我自己還把那麼多高深莫測的種種法門這樣被老師簡單化,好好受教一番.
半年來,自己妄想多是因為自己主動妄想的,都有"學習佛法"的漂亮外衣:比如自己如何
千方百計提問題,自己如何能學到更多的佛學知識;;;;;結果是自己也暈懵了.現在看看老師
在信中回復的問題,許多在半年前就回答了.
在聊天室,要不是老師制止我的意識糾纏(有位師兄稱為"糾禪"),我還要夜行下去,我還
要抱著自以為是的功德心沾沾自喜. 為改掉過去的缺點,做一下決心.(反思良多,下兩點為最).1.莫妄想!不作為座右銘,作為生死貼.天天頂在腦門上. 2.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行一寸. 請老師、各位師兄不吝督責我,督責就是對我最大愛護和鼓勵。
齊老師:你那樣思維沒有毛病,但你不能叫它牽著你走。
若它不是主人公,而你是主人公,那麼,它將是你最銳利的武器。你的思維優於別人,你的武器便比別人更銳利。然而,它若牽著你走,便會害了你的法身慧命,所謂“傷鋒犯手”,便是喻此。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問:平時如何觀心,特別是在動腦子的時候?
齊老師:別跟妄念跑、不隨境界動,就是觀照,非關動不動腦子的事。
不是壓念
問:斷念和壓念之別?能比喻一下嗎?謝謝
齊老師:且把妄執妄念比作野草。為了不讓它生長,有的人搬塊石頭壓上(喻壓念),有的人把草連根剷除(喻斷念)。
搬石頭壓草的人追求看不見草(他認為不起念頭就是無念),縱然修成,也是無用。看那廣袤的大戈壁,不見一草,那還屬於“因緣所生法”,只是目前“緣盡法還滅”,主要是不具外緣——缺水。一旦天降甘霖,不用你去種,草就自己長出來了——遇緣即發。即使不遇緣,無草也無苗——死寂一片,不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
斬斷草根的人,見草即知根,斬斷草根後,把草擺在那裏曬,他不怕見草(有念即無念),曬乾了還可以當柴燒,正好派上用場(妄念即菩提)。因為沒石頭,可以種禾苗,妙用可起矣!
問:為啥要除草啊?忽然來了個大醫王,說天下百草,莫不是藥,正好用者,如何之?
齊老師:切莫說是為了苗!(下麵是分段作答----編者注)
問:忽然來了個大醫王,
齊老師:他既無煩惱障、又無所知障,煩惱與所知都不成障。在他那裏,所知是智慧,煩惱即菩提。
問:說天下百草,莫不是藥,正好用者,
齊老師:在他那裏,拈來就用,正好應病與藥。有時拈丈六金身作一根草,有時拈一根草作丈六金身。並且用過就扔,不留痕跡。
問:如何之?
齊老師:他那裏沒有如何。但他見了有如何的,會解決如何,打掉如何,最終使有如何的也無如何。
問:斷念是放下不執著。
齊老師:放下不執著才是重要的。至於這是不是叫“斷念”並不重要。
問:而壓念是妄上加妄,本身就是一種執。
齊老師:壓念不起並非解脫道,但也有人修這種功夫。
問:我理解為,斷念是放下不執著。而壓念是妄上加妄,本身就是一種執。重要的是見到念頭即不跟它跑,對嗎?佛法在於實踐,若只是理解則難以說准。
齊老師:佛法在於實踐,若只是理解則難以說准。
問:比如現正上網,動念才能作事,此時如何斷?
齊老師:如果壓念不起,那就無法上網了。看了先前的帖子,您還把“斷念”理解為“壓念不起”麼?
9、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問:凜然一覺,很好做。但感覺不到朗然現前。是不是爆炸後,才會有朗然現前?
齊老師:若如是,即使爆炸,也不會有朗然現前。
問:朗然,我覺得又生出事端。這個詞語容易誤導學人,以為有個光明。實際上我覺得還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齊老師:哈哈!你不說“朗然”,卻來了個“了了分明”。
問:我嘴上說說,到那時心裏可沒有呀。我也明白您的朗然了。
齊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真朗然。
問:將來將來再將來覺也沒有,不照而照,暗合道秒,那時才是無修而修的大手印吧。
齊老師:何止是無修而修的大手印,也是無在無不在的心中心,還是非有非無的末後句,更是無生無不生的佛淨土……斷絕了名字,也就擁有了無量無邊的名字。
10、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我理解:觀照就是有為法,還不能撒手。
齊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有為法嗎?
問:哈哈,我終於現在被您捅透了。如果觀照的是這個,是沒事找事,白臉塗白粉呀(騎驢找驢)。
齊老師:沒事別找事,是真觀照。
問:我最初觀照的幾天是頭暈,停了幾個月後,又用此法時,就沒問題了。後來用的方法比這個有效,他可以使我自然的對事物的執著減輕,而不是強壓。沒有不去粘著的想法兒而不去粘著。因我用功不夠,忘失觀照的時間多,工作時更是忘失觀照。前幾天有一種觀照一直跟著我的情況,後來又消失。我用功不夠曾向老人懺悔。下座後觀照是不隨念跑,知跑了再回來!
齊老師:“知跑了再回來”很好。若跑了也不知,才須“如貓捕鼠”。若本來沒隨念跑,再起“不隨念跑”一念幹什麼呀?沒事別觀照,正是大好觀照啊!
問:要怎樣,才能把的住?
齊老師:不要怎樣,才能把得住。
問:平時只管歇下,不管是啥境界,這樣行嗎?這樣好象沒有觀也沒有照,難道目前還沒有到那個階段?
齊老師:談何平時,現在就歇下。沒有觀也沒有照,才是真觀照。
問:我感到收穫大的是自己觀照的過程,更加體會到老師您的「無事就是最好的觀照」的透徹性:如果真的是無事,那麼凜覺也用不著。
齊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11、觀照需要注意的問題
(1)觀照不是去思維
問:我的觀照:對自己的想法(短的稱念頭),馬上察覺,實在是察不出來時,(這個無法描述),直到察到了新的念頭(往往是對於觀照本身或修行方法的見解)。(這個無法描述)就簡稱1。1的情況來去匆匆,有時不觀照,百思不解時也會出現,有時說話辦事時也會出現。祖師禪是即色即空,相上見性,我卻是相,然後是1,然後又是相,然後有時實在是去他的吧。
齊老師:這哪是觀照!這是思維吧。心密的正行——觀照,是指:不跟著妄念而狂想,不隨著境遇而動心。
問:請問意識上的暫時清明狀態;能所雙泯;如如不動之本體;無分別念;了了靈知——它們的區別與關係。
齊老師:這幾種,你可曾親歷過其中之一種麼? 咱們都不“入海算沙”,好麼?
(2)觀照不是去感覺
問:現在,即使歇下,也總不是那種當時的了了分明感覺,仿佛而已,這可怎麼辦?
齊老師:歇即菩提。感覺屬於受陰。溈山對仰山(慧寂)說:寂子,莫入陰界!
問:觀法:在無事時,可以讓清淨不生一念,並“呆”在那個境界裏一會,感覺感覺。
齊老師:哈哈!感覺即不得。
問:是的是的。
齊老師:感覺便是有事。
問:有事,在於覺察到,一歇!
齊老師:猶較些子。
(3)觀照不要用力
問:日常時,怎樣才能提起觀照?我怎麼總覺得很費力,因覺其費事,一懶惰也就不觀不照了。有何善巧嗎?
齊老師:別跟著妄念跑,不費力呀。
問:我覺得妄念來時一覺即了,用力就不是覺了。這不是可以用力的事,對不對?
齊老師:對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嘛。
問:我自知心態有些不穩定,望師開示。對覺悟的嚮往在睡夢中更迫切,但往往被白天的人事忙碌所沖淡。自己應該怎樣調整好心態,以保證修法的效果呢?我想從頭開始修並不難,難的是能真用上力?
齊老師:只須放下,不用著意去調整。“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4)觀照是有為法嗎?
問:覺,應該是察覺心,這個就是扭轉的力量,應當屬於有為的法吧?
齊老師:查辭典:【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問:明白了。應按因緣劃分。我原來以為無修,才是無為法。
齊老師:世間事業是有為法,修行解脫是無為法。
問:老師怎麼又換了說法。此處的修行解脫法,包括觀想觀照念咒嗎?還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那些法只是方便,不應是究竟的"無為法"?
齊老師:觀想觀照念咒即使不是究竟無為,也是無為之方便。“本來是佛,觀什麼照!”遣除了有為無為,
乃真無為。
問:好了,到此真相大白!
齊老師:^o^
問:好象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和凜然一覺朗然現前兩步應當倒過來做。凜然一覺,朗然現前是有為法。
齊老師:都是無為法。
12、做事時(如看書,看電視)如何觀照?
問:請問做事時(如看書,看電視)如何觀照?
齊老師:做事,事是境;看書,書是境;看電視,電視是境。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不為境遷”並非不做事、並非不看書、並非不看電視,只是不要被這些境牽著鼻子走就是了。
問:在工作時是否可以念咒,是否存在一心二用,反而不好?
齊老師:若一心二用,便不好。若心無旁騖,便是無上大密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