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法師,諱宗唐,一名叔倍,號時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於湖北武漢李家。時諳先生自幼聰穎好學,氣節高邁。及長,貌古神清,才華橫溢,見者讚歎。時當清季,朝廷腐敗,列強侵淩,國家內外交困,神州風雨飄搖。先生青年時期就立志報國,一腔熱血加入中山先生之中國同盟會,為革命積極籌備。1911年同盟會舉義旗于武昌,發動辛亥革命,時諳先生親歷其中。革命勝利後,先生因德才兼備,歷任武漢海關主管、湖北省參議會議員(一說曾任議長)、中華民國教育部次長等職。然清廷雖倒,國患未除。各路軍閥不顧外侮,只為一己爭霸稱王,致戰亂頻起,生靈荼炭。先生痛心疾首,憤而棄官,繼續為國計民生而上下求索。
1919年,時諳先生于北京聽太虛大師講《維摩詰所說經》、《大乘起信論》,深感國家民族乃至一切眾生之苦唯佛能度。由此具足正信發心學佛。1920年秋,太虛大師講法于漢口安徽會館。先生與武漢各界名流三十二人,于太虛大師座下受三皈,法名”慧融”。眾居士受太虛大師佛教改革思想之影響,遂有組織佛教會之提議,同年9月,於武漢六渡橋紅十字會會所舉行武漢佛教會(後改名為”漢口佛教正信會”)成立大會,通過章程,尊請太虛大師為導師。時諳先生先借慈善堂籌辦武漢佛教會道場。1921年建成武漢佛教會前棟殿宇;1923年又造成後棟殿宇,是年四月開佛誕會,皆先生一手經辦。其影響所及,遍於全國。
先生痛感人生苦短,佛法難遇,為荷擔如來家業,遂決意披剃。當初,先生于太虛大師座下受三皈時,其夫人力阻之。後雖經時諳先生善巧接引夫人同皈三寶,然今欲出家,為避違緣,先生乃秘密出行,於1923年冬至南京寶華寺(注1)求戒。太虛法師應請為之派名”大愚”。其俗家夫人及武漢佛教會同修嚴少孚、鄧天明聞訊即赴寶華寺,欲勸法師歸家。然其志信堅固、且善轉俗諦(注2),三人反被說服一同發心出家。嚴少孚法名”大智”; 鄧天明法名”大悲” (注3);其俗家夫人依隆潔尼師出家,法名”能空”。此後四人同在寶華山受三壇大戒。大愚法師俗家兒女後均入佛門:長女儀莊師承貢嘎活佛;子榮熙系著名佛教學者、翻譯家,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次女自幼出家法名”體真”。其俗家妹妹亦受之影響而出家。
得戒後,大愚法師即到泰州光孝寺閉關專修念佛法門,1924年下半年,轉到廬山東林寺(一說海會寺)閉關念佛。法師精進辦道,嚴持戒律,太虛大師謂其”悲心願力極充盛,常誦普賢行願品”。法師曾拜經,大病幾死,繼遇盜又幾死,雖屢遭厄難,曾不稍懈。 1926年冬,大愚法師發奮修”般舟三昧”(注4),三五日後,雙腿浮腫,兩手也相繼浮腫,寸步難移,法師咬緊牙關,不退初心,用手爬行,每進一步,須付莫大艱巨努力,個中苦難實非常人堪忍。于力盡爬不動時,大愚法師立誓除死方休,以身滾動前進,經此一番奮鬥,艱苦卓絕,終於偷心死盡,泯然深入大定,感普賢菩薩現身,為之灌頂,授以心中心六印一咒。菩薩告以”《大藏經》中原有此法,甚為善巧,深契末法眾生之機,可檢而參學。”師檢之果然,乃按《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簡稱《佛心經》)如法受持,勇猛精進,綿密用功。
大愚法師自出家受戒,歷經多載苦修,得大成就。為護國息災,于廬山修仁王護國法。時有梵僧,以師之手摩己頭頂,殷勤請法,曰:方今世間疾苦,民生水火,願師不違本願,速接有緣。師遂應請於1928年冬下山廣弘心中心法,陳元白(注5)等居士護法甚力。時大江南北求法者不下五六萬人,入室弟子近二百人,以王驤陸祖師最得心髓。
因部分信眾重神通而不重道,法師為正大眾知見,乃于1930年連開九次般若法會,將心中心法密意和盤托出。旋囑心髓弟子王驤陸祖師接法弘道。時軍閥混戰,哀鴻遍野。有軍閥請大愚法師以神通力為其助戰,然法師本為解脫大眾疾苦發心修證,豈肯以神通求名聞利養哉?乃以佛門大悲義勸其息戰。不從。師觀時節因緣,遂萌隱退之意。于1931年易裝隱居于成都弟子劉亞修家中。劉亞修夫妻執弟子禮甚恭,盡心供養。大愚法師在蓉時於心中心法之弘傳度生,關注如初,於有緣後學則悉心鍛造。與禪德賈題韜、袁煥仙及其高弟南懷瑾居士等亦時有往來。
20世紀50年代,大愚法師留詩一首:
拈花怎麼傳,不妨密且禪。
歸隱揚眉際,相逢瞬目邊。
一期從古棹,三界任橫眠。
臨行無剩語,珍重一聲○。
置於硯旁,就此歸隱。明月清風,無勞尋覓。(注6)
永嘉大師云:”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覽法師一生行跡,氣魄宏大,神通妙用,弘化無窮,誠大家之作略也。大愚法師自1928年下山弘法,至今近八十載,心中心法廣利有情,因之明心見性、修而有證者不可勝數。佛祖心印、拈花妙旨得以傳薪繼火,熾然煒燁,功德寧可思議!
(編寫組根據《太虛自傳》及元音老人、徐恒志老居士所述等資料撰寫)
注釋:
1、寶華寺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始建於公元502年,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該寺位於南京湯山鎮寶華山上。寶華山因盛夏季節黃花滿山而得名,周圍36座山峰似36片蓮瓣,寶華寺如蓮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間雲霧縹緲,溪澗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是一方非同尋常的佛教勝地。
2、嘗有項姓布莊老闆全家九口,因師善巧接引,俱同舍俗出家,一時傳為美談。
3、大悲法師(1891-1971):俗姓鄧,名天明,湖北省安陸縣人。1906年畢業于武昌中華大學政治經濟系。後信佛,參加漢口佛教正信會。1921年前後,于太虛大師座下受三皈,法名大悲。1923年冬,投寶華山出家,與大愚、大智等同在寶華山受具足戒。曾任上海留雲寺、寧波天童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方丈。1966年以前,法師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一、二、三屆政協常務委員和省一、二、三屆人大代表。1971年2月1日在上海圓寂,世壽八十一, 僧臘四十九夏。法師精通佛學,持戒精嚴,擅長詩畫,寓佛法於其中,有《禪餘集》畫冊留世。
4、”般舟三昧”亦譯為”佛立三昧”,修法以七日或九日為一期,日夜經行,不可坐臥,能感十方諸佛立於其前加持。
5、陳元白:武漢富商,曾任辛亥會攻南京的桂軍司令,1913年與趙恒惕同為第八師旅長。後在太虛大師座下受三皈,護持太虛大師和大愚法師弘法甚力。
6、師歸隱後之行蹤,有諸般說法。李儀莊居士言及師離蓉後到過重慶。詹瀛蓀老居士憶及:1962年春大愚法師曾來杭,與李權輔、馬一浮先生會晤。或謂法師遠赴巴西,或謂60年代示寂,或謂歸隱於終南山,至今有緣人尚能見到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