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九八七年在吳居士開悟的激發下,其同修江秋桂師姊也因而契入本心後,對《金剛經》從心地自然流露的語言,白話淺顯易懂,由於並未受過佛學院正統教育,在名相解釋上難免有疏漏,卻能“依義不依語”地抒發文義,吳居士夫婦一向默默潛修,但凡親近過的人對其佛法人格化,所散發出的親和力、同化力皆有深刻印象,實踐得真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望勿輕慢,否則恐有失之交臂、遺珠之憾。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阿難聽記。當時佛在波斯諾王所在之舍衛國。祇陀太子賜予異名須達長者的樹園裡。佛與大比丘共計一千二百五十人左右。在當時,用齋的時候。僧團們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大城乞食。不分貧富。平等皆化。乞不過七家。還至本處吃完飯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當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大眾中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問:希有世尊。自本性中,常告誡自己要正念。常告誡自己要行善。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發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心。是要如何安住。又要如何不起心動念。佛說:善哉善哉。須菩提就像你說的。自本性常會告誡自己要正念。告誡自己要行善。你今想聽,當然要為你說。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心。要如何安住。要如何不起心動念。是的。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及諸菩薩真行者。要如何安住自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無論是卵生者迷性。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性故造諸業。習性故常流轉。隨邪性心不定。見趣性多淪墮。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維。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做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執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自性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像如此滅度內心的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其實並無眾生被滅度。何以這麼說。須菩提。若菩薩還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各相。就不是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再來。須菩提。菩薩於法。應該要無所住去做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離分別。聲香味觸。不執著。法離執而不起心念。須菩提。菩薩要像這樣布施。而不執著於相。何以如此。若菩薩能不執著相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說東方虛空你可以知道它的空間有多大嗎。須菩提說。不可以的。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你能知道它的空間有多大嗎。須菩提說。不能的。世尊。須菩提。菩薩若做到無住相布施。所得福德。就像那些空間大到不可思量。所以菩薩就是要做到無住相布施。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用身相。見到本來面目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用身相得見本來面目。為何如此。因為色身是相。法身是性。執著色身。則不見本性。所以身相皆四大。可以說是妄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離一切諸相。才能見到本性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問佛說:世尊。如果有人得以聽到這些章句。能生實信嗎?佛告訴須菩提。莫作是說。在我滅後。後五百歲以後。會有持戒修福的人。在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人。不只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一聽說此章句。甚至一念。便生信心。知自身覺性。本來清淨。須菩提。此人自性的正知。正見已具足。能得此無量福德。為何如此。此人已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執著法。一樣也不執著非法。為何如此。此人。若是有心。有求。有所得。就會取相。就會執著在四相裡。若自認為法很高。就會落入能所。也會執著在四相裡。若學一切邪門歪道。得意顯耀。也落入四相。因此。不應執著法或非法。才能了脫。如來常說:如果你們知我說法。尤如坐船一般。船是渡河的工具。上岸後不用再帶著船。船乃是渡河的方法。正確用的方法都要捨棄。何況非正確的。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你認為自性有得無上正等正覺否。自性如來有說法否。須菩提言:如果「依我了解佛所說的意義。無有一定的法叫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固定的法可以說。祗緣對機應說。因病設藥。心無能所。為何如此。自性所說的法皆因緣說。因時、地、物不同而說。所以不可學來用。不可學來說。不能表其義。反而執其相。所以一切賢聖之人,都要作到無所求,行無所得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你認為。若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所得福德多還是不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何多呢?因為此人得到的是福德。並非福德性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再有人能在此經中。解義修行一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功德廣大。無有邊際。所以說其福勝過七寶布施。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諸覺者無上正等正覺心法。全都從此經出來。須菩提。所說的佛法。並不是佛法。而是方便應用。用完則放下。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陀洹是梵語。唐言名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修無漏行。煩惱不生。決定不受生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是名須陀洹果。所以如果還有得須陀洹果的念頭。就無法成就此果。為什麼?須陀洹。雖人在塵中。其實已離六塵。所以叫做須陀洹。斯陀含是梵語。唐言名一往來。捨三界結縛。貪。瞋、癡三毒已斷。三界業盡。已出生死名斯陀含果。所以若還有得此果的念頭。就無法成就此果。為什麼?斯陀含。雖心有生滅。前念後念清淨不染。不著。雖看似往來。實無往來。所以叫做斯陀含。阿那含是梵語。唐言名不還一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實已離欲。定不同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來。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名阿那含。諸漏已盡。不在有煩惱。名叫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如果還有得果之心。即是有諍。阿羅漢是梵語。唐言名無諍。心境俱空。內外常寂。所以須菩提說:我若有想得阿羅漢道。即著四相。無法成就此果。三昧是梵語。唐言名正受;正見、正定。須菩提言:如佛所說我得心境俱空。內外常寂。正見、正受俱足。是人中第一。也是第一離欲的阿羅漢。可是。世尊。我若有想。我已得阿羅漢道。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一位無諍的行者。阿蘭那是梵語。唐言名無諍行。無諍行即是清淨行者。常行在無所得。即是無諍行也。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訴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往曰在燃燈佛的地方。於法有所得否。須菩提言:沒有。如來自性能生萬法。所以於法不是得。須菩提。你認為。菩薩有在莊嚴佛土否。莊嚴佛土者不是看得出來。此人常行布施。供養。普行。恭敬。心淨即佛土淨。是名莊嚴。所以須菩提。諸位菩薩真行者。應當如此生清淨心。不應該執著。分別取相。起心動念。要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認為大否。須菩提言。甚大。世尊。為何大。其實色身雖大。內心量小不叫大身。要內心量大。同等虛空。才叫大身。亦名法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段佛比喻,用七寶填滿所有像恆河沙數那樣三千六千世界,布施所得福德比不上持受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利己利他的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再次告訴須菩提,雖然隨說的是些指引的道路、一些文字,但在經典所在的地方,因說此經者已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覺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何況有人能自心誦持此經,自心能解經義,自心體得無住相,行無所得,故言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何況讀誦人,即是佛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當時。須菩提問佛。這本經要稱何名。如何奉持。佛告訴他說: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們要用此智慧除愚。以無所得心登彼岸。而又不能執著此經。所以佛問須菩提。自性如來有說法否。須菩提答: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你認為。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多還是不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這些微塵用本性觀並非微塵。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你認為可以用三十二相見本性如來否。三十二相者。即是三十二清淨行。三十二清淨行者。於五根中修六波羅蜜。於意根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清淨行。常修此行。即得成佛。若愛著三十二相。還是無法見本性如來。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像恆河沙一樣多的身命來布施。亦不如受持此經福報。因多劫捨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還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即除。當下成佛。故多劫捨身布施。不如持經四句。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自性不癡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須菩提是阿羅漢。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當下。須菩提聽聞此經。深深了解其中真義。故流淚悲泣而說:希有世尊。佛說如此甚深經典。至今方悟佛意。悲往昔未悟。世尊。若再有人能聞到此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此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所說實相。是行清淨行。行無所得行。是法身成長。故自性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此經典。要相信。了解。受持都不覺得困難。若當來世。五百歲以後。其中有人。得以聞此經典。還能信解受持。這個人肯定是第一希有之人。何以故。此人已契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悟一切相即是非相。故不能執著。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佛告訴須菩提。如是。如是。印可須菩提所解。若再有人。得聞此經。不驚。不怖。不畏。心無恐怖退轉。真是非常稀有。須菩提。為何自性如來說第一個到彼岸。並不是第一個到彼岸。但確實名排第一個。就像悟雖有前後。但悟後都相同。所以佛性平等。沒有高低。所以忍辱到彼岸。就不是用忍辱。是用忍辱境了解當下。離諸相。所以沒有忍辱心。何以故。須菩提。假如我往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當時已無四相。為何如是說。因當時若未離四相。應生瞋恨心。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修忍辱行。在每一世。行忍辱波羅蜜行。才能無我執。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人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才能離四相。因此。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該在六塵起憎愛心。覆蓋佛性。應該不生執著。念念常自精進。若心執著六塵。則非菩薩住處。故佛說菩薩心。不應該執著看得到的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離執。不起分別。無得失。如是布施。自性如來說一切諸相。不是實相。又說一切眾生。是因緣聚合。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本性是真語者-真性。一真一切真。實語者-平等。離分別。如語者-善巧方便。不誑語者-謙虛。恭敬。不異語者-離是非對錯。離兩邊。須菩提。自性如來。所得法。此法不二。所以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還執著法而去對人說法。就像一個人進入暗室。即無所見。不能客觀。若菩薩心不執著法而去對人說法。就像一個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可以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事、物。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此經。受持讀誦。則為自性如來以佛智慧一般。正知。正見俱足。皆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比喻三世捨身。不如持受此經典的福報。捨身是有漏福。持受經典是無漏福。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持經之人。心無能所。故言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智慧廣大是大乘者。善巧建立一切法是最上乘者。若有人發心成就無上道。即當信解受持。廣為人說。自性如來正知。正見。皆得成就不可稱。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此人即為荷擔如來家業。行無上正等正覺。若有人喜愛執著聽而不去行。此人已偏四見。就算讀誦此經。看等於沒懂。更不能為他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就像寺廟一般。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清淨心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言持經之人。一切天人。阿修羅皆應恭敬供養。如果受持此經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是此人先世罪業習氣慣性深重。本應墮三惡道。如今雖被人輕賤、看不起的行人。以平等觀對待。如《達摩四行觀-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 冤親平等。常行普敬一切。心無憎恨。無計其過。當下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佛言:我過去無量世在燃燈佛前。得值遇八百四千萬億如天文數字恒沙諸佛。皆承事供養。從未停過。此功德不如持經四句。悟無生。離顛倒。永出三塗。證無餘涅槃的功德。在後末世。有照此經身體力行。所得功德。我若具體來說。或許有人聽後。心則狂亂。甚至懷疑不能相信。須菩提。你要知道經義不可思議。但果報也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再問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後,要如何安住。又要如何不起心動念。佛告須菩提,發心的人。應該要像這樣的心。我應要解脫一切眾生,解脫我自己一切眾生。但實無有眾生是受我解脫。若菩薩還見有眾生可度。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的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眾生相。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若有此四相。則非菩薩。所以不是有法才發心。而是心能生萬法。但此心已去執,離執。是無執。佛問須菩提。如來自性在然燈佛所。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否?須菩提了解佛所說義。答:沒有。佛即印可。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可以讓如來自性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有法有可得之人。然燈佛就不用與我授記。你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實無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是故。才與我授記。佛解釋如來者即是諸法如義。於六塵中無所得。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毀譽不動是如來行。若有人言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實無有法佛得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所得是能所心滅。已離兩邊。介於中道。則無實無虛。客觀。故如來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說的一切法不能執著法。是故名一切法。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自性如來說人身長大。是法身。法身不二。無有限量。是名大身。佛言:菩薩也一樣。還有能所心。則不名菩薩。人我不除不能稱為菩薩。是故。覺者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菩薩心。心淨即佛土淨。所以菩薩只行不說。若作給別人看。此人不叫作莊嚴佛土。要能所心不生。行清淨心行。是名莊嚴。菩薩若通達無我。無法。無人。如來說此人。真是位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初除迷心即為肉眼。見眾生皆有佛性。色身中有法身為天眼。痴心不生。見一切眾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人、我、法永斷見性明徹。能所心除。一切佛法具足名為法眼。細惑永盡。圓明偏照。能生三世一切法。名為佛眼。佛比喻恒河中一沙一佛世界。在所有佛世界中的所有眾生。有千種心。自性如來都非常清楚明白。這麼多的心全是妄心。是是非心。眾生卻當作是心。所以過去心不得執著。現在心也不得執著。未來心亦不得執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你想。若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這個人的因緣。能得福報多還不多。須菩提言:此人因緣所得很多福報。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在。但於自性來說不覺福德多。要以沒有執著福德。自性才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具足三十二淨行。是名具足色身。所以佛言:可以用三十二淨行。便可見到本性如來否。須菩提答:不可以。雖具足三十二淨行。外色身是四大聚合。如來不在內、亦不在外。所以不能以具足色身見如來。行三十二淨行。八十種好。即現三十二相。如來者即無相法身。若以三十二相想見如來。即是著相。無法見如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如來說法心無所得。聽法者。諸法無相無為。故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甚至不了解其中之義。說法者。沒有執著一切法。是名說法。此時。須菩提問佛:於未來世。頗有眾生聞說是法。能生信心不。佛告須菩提。那個本是佛性。但煩惱未斷者它還是眾生。覺慧圓明外塵不入即非眾生。如來自性說雖本是佛性。若沉迷未醒。即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問佛:世尊。佛所得無上正等正覺為無所得行。佛言:是的。我於正等正覺中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名無上正等正覺。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再說。是法平等。沒有高下的分別。才是無上正等正覺。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就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所說行善者。都希望有果報。那並不是善法。要六度萬行。心不望報。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里。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里。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以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貪嗔癡的妄念各具一千。相等如須彌。佛說用此廣大世界的七寶聚全部用來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終是有漏之福。而無解脫之理。若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依其修行。再為他人說。能自利。再利他。共證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告訴須菩提與眾人。不要有如來度眾生之心。因一切眾生本自是佛。若言如來度得眾生成佛。即打成二邊。是妄語。亦有執著四相。若不因諸佛說法。無由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所以如來說有我。是自性清淨。常樂我淨。不是執著的我。而凡夫之人以假體為我。故我相。人相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早是迷心。離真轉遠。故為破除迷心。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那個轉輪聖王則是如來了。須菩提被問。迷心頓釋。答說:如我了解佛所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當時。世尊。而說偈言。若用分別心來看我。用有所求心來求我。是這個人行邪道。不能見到本來面目。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聞說真身離相。便謂不修三十二淨行。而得菩提心。所以佛言別以為不修三十二淨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淨行可得無上正等正覺心。是斷滅相於法是不說斷滅相。此乃斷覺性亦佛種子。所以發正等正覺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此人所得福德。勝前七寶布施之福德。而菩薩所作一切。不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眾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若有人把如來二字解說為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來:本來自性。沒有來去。如如不動。常自清淨。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比喻一切眾生性上微塵之數。所有微塵數化為忘念煩惱數。這些妄念眾生多亦不多。須菩提言、甚多。佛說微塵並非微塵。對境生心。內不清淨。即是微塵眾。覺慧常照。煩惱永盡。即非微塵眾。自性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說世界。則非世界。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則不可說。但凡夫執著取相、隨而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我見:自認為。人見:分別取相。眾生見:內起妄心。壽者見:長生不老。須菩提,若有人說佛在說四見,你認為是了解我所說義否?須菩提言:世尊,是人不了解如來所說義。世尊,所說四見是正知、正見,是要人自悟自證,並非執著四見。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之人,應見眾生皆有覺性,本自具足,離分別:不個別取相,本無煩惱,自性清淨,本無生滅,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才是正知、正見。所稱法相,如來說不要有執法之心,則沒有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須菩提,若用無量世所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不如發正覺心者,持於此經,自解自行相應。再為人演說。後福德勝前福德。要如何為人演說,而能不分別取相。自心清淨,行無所求心,行無所得行,無生滅心,如如不動。為何能如如不動?因為一切有為法,像夢幻泡影一般容易消失,如露亦如電不停留,沒痕跡,常作如此觀照自己。佛說完此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