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261. 持咒不如觀照,觀照跟願是一體的,根塵脫落是了變易生死,觀照也是了變易生死

   1.問:那個時時在咒中,就可以了嗎?
    答:觀照,持咒不如觀照。
    問:觀照又持咒最合適了?
    答:觀照不需要持咒啊,還有咒在怎麼叫觀照呢?你那持咒是對治妄想,有妄想、有妄念你才會去持咒,你要是沒有妄想、沒有妄念你持咒做什麼?
    問:那時時都觀照了,哪有時間發願呢?
    答:觀照就是願,觀照跟願是一體的。願就是覺的一種表現,所以說你成就了,願力會更大。沒有哪一個佛菩薩說:哦,我都成就了,我不用再發願了。你的成就越大,你的願力就越大,它是一體的。
   
   
    2.問:請問老師,這個根塵脫落可以說是了生死,是了分段生死嗎?
    答:了變易生死。其實不光是說這個根塵脫落是了變易生死,觀照也是了變易生死。你能夠自然觀照,就已經是了變易生死了,能夠見到自己清靜本來,這就是了變易生死了。所以我們根塵脫落那叫證道分──你證道啦,你就根塵脫落了。了生死呢,見道分就已經了生死了。甚至我們再退一步,了生死還有更方便的說法,就在你剛開始修法的時候,這身體痛得要命的時候,你還能夠不停地在持咒,單憑這個力量就已經可以了生死了。
   
    所以這個了生死的概念,對於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來講啊,它是個很小的問題,不是大問題。什麼是大問題啊?成佛救度眾生,那才是我們大的願望。那成佛救度眾生,要入世間度眾生,要不要了生死啊?首先要了生死,其次要不畏生死、不懼怕生死,才能夠度眾生。如果說了了生死,還不願意去度眾生的話,那就自了了,往生到他方國土去了。那要入世度眾生的話,他要不畏生死。所以在我們這個佛教當中,有不少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高僧大德都發願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裡面度眾生,所以這叫作不畏生死,這才是真正的了生死。我們四種涅槃當中管這個叫無所住處涅槃,處處都是涅槃,不管在哪裡都是涅槃,在六道輪回裡面也是涅槃。無所住處涅槃,這是靠大願而成。
   
    ----2013年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2. 只要咒在就可以

   問:在這個座上的過程中,可能大半部分的時間呢都是在持咒,然後緊盯著咒,就是還沒到那個時間的時候,可能這個時候心已經亂了,然後就想著,還沒敲引磬啊或者樓下做飯啊,就這個時候、這段時間啊可難過了。
    答:所以越是不要去等待這個時間。
    問:那這個時候該怎樣去轉化這個。
    答:就是持咒,把注意力都放在咒上,一切不管,死心塌地。
    問:就是轉到咒上。
    答:對,把你這個“知道”放在咒上。
    問:轉到咒上,一切都轉到咒上。
    答:對,所有的“知道”都在咒上,這就叫轉,知道咒在就可以了。
    問:那這個咒,來這個道場好幾天以後還是那個字字分明,後來就是有時不知不覺地咒持得可緊,就是可快。
    答:知道咒在就可以了,
    問:就不管它是字字分明還是一條咒輪,不管這個,只關注咒在。
    答:對,只要咒在就可以了。
    問:哦。
    答:這個知道咒在呢,跟我們所講的了了覺知它是有直接的關係,你看我們知道咒在,但這個咒呢在這裡表現出來並不是字字分明,就像我們所察覺到一切都是了了覺知,但不是個個都是那麼清楚的。就好比你往門口一站,你如果只盯著某一個東西看,對那個東西你是很清楚的,那麼其它的東西你自然就模糊了。你往門口一站,放眼進去,一切你都沒有去執著它,你會把這個屋子裡面的一切都看得很明白,這就叫作功用不同嘛。所以就從這個看上面,它就能夠體現出作意跟不作意的表現,所以我們持咒的時候只知道咒在,它就是一切放下、盡聞不住,儘管去持這個咒,儘管去聽,盡聞不住。
    問:不去分別這個咒音對不對或者是……
    答:嗯,不住就是你只知道這個咒在,但是並不去分別它這個咒有多長、多短、多少個字,這個一概不管。
    問:我有時候會想,這樣持咒會不會如法呀?
    答:相當如法,我們說盡聞不住這是觀世音菩薩教的方法,它跟前面的入流亡所是聯繫在一起的,入流亡所也是知道咒在,但是他不住在這個咒上,所以叫“初于聞中,入流亡所”,跟後面的“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它是連貫在一起的。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3. 就是開悟見性之後還會有種子在

   問:老師,翻種子的話,是不是一翻出來,那只要我們注意力在咒上,就是用咒來轉化它,是這樣子轉的,是吧?
    答:對。
    問:就是不粘著?
    答:我們打坐的時候持咒,持咒我們是沒有執著在咒上,只管持咒、儘管持咒,也沒有執著在事境上,那麼我們就是通過結印持咒來培養這個不去執著、不去妄加分別、不再妄起煩惱,培養這麼一個定力。
    問:老師啊,我就發現在座上反而打起妄念了。
    答:那個不是,座上那個不是打妄想,那個是種子翻出來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這個著力點在哪呢,在咒語上,不是在你所要去做的事情上。
    問:不是以前的事,而是就是當下的。
    答:一樣的,也是翻種子。你現在所翻出來的東西,你注意觀察一下,都是你曾經想過的事,沒有離開你曾經想過的事,所以它這都是種子種在裡面。哪怕你想到未來,你過去也想過未來我該怎麼做,過去你也考慮過我以後怎麼做,所以這個就是種子翻出來了。
    問:老師,座上那些影像也是翻種子是吧?
    答:對,一切都是翻種子。
    問:持咒也是時間很長就過去了?
    答:哦,是。
    問:特別清晰。
    答:特別清晰,它就不存在過得去過不去。你要說這些境界、這些種子一下子翻完了是不可能的,就是開悟見性之後呢還會有種子在,它不是就完全沒有了。(問:我還以為一直翻下去…)嗯,是啊,翻到心空啊。心空之後,你就很容易發明心地,那發明心地之後,並不是說它就不翻種子了,它還是有種子,你只要還活著,還在做事情,你就難免要作意,作意它就會留下種子。所以有時候我們這個功夫用得好,在座上呢,似乎發現沒什麼妄想,沒有什麼種子,但是你下座以後,到外面去做事情,做完事情回來一打坐,又翻出一大堆東西來,只不過所翻出來的東西都跟今天你的所作所為有關,所以這也是種子。所以這個東西,你想一下子把它翻完了是不可能的。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4. 程叔彪談念佛 (虛雲老和尚印證開悟,前世雍正皇帝)

   程叔彪談念佛
    病叟曾夢見阿彌陀佛從對面廟中走來對病叟說:“你不斷聲連續念24小時看看”。病叟即問:“念四個字還是六個字?”佛說:“四個字。”此是佛已向佛的右手方面轉彎走去。病叟又問:“出聲念還是默念?”佛說:“出聲念。”佛說此語時已只見佛金身的後面了。乃因種種障礙,隔了數年方得試念。自早八時至翌晨八時下座。遵照佛的面示用四個字連續小聲稱念。出息入息,即呼氣吸氣均有聲音念處。聲音雖低而歷歷分明連續不斷。可以持久,毫不傷氣,絕不用力,全身都很舒適。隨順氣息出入而念,子安而且自在。先則聲心相合,聲心俱偏。繼則心佛一如,快樂無比。再則心亦沒有了,佛亦沒有了。任何妄想等等一切一切,不特沒有,亦自然而然地不容許有,即是來了亦會當下絕跡;正如所謂:“洪爐點雪”;亦如所謂:“無漏真淨,雲何更容他物”;般若如大火聚,觸之則燎。那個時候若沒有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完全是禪了。病叟在當時起初認為這是禪境,我要的是阿彌陀佛,不是這個。後來知道這個意思錯了。這大概就是中峰所謂:“阿彌陀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且正因為有個佛號的聲音尚未斷絕,所以尚未離淨。但把禪淨截然劃分,寂靜與佛號打成兩撅,還在哪裡要這個要那個,不知這句佛號即心即佛,即空即有,即禪即淨。且在這種時候,最極需要上進。因為這種境地即使連續一日或數日,連“死水”都談不上,還說什麼般若。這種什麼也沒有,盡在坐時如此,未能行住坐臥都如此;白癡幹透尚未坐到,塵境來時即被所轉;生死煩惱毫未解脫。所以應趕緊前進;體用和合禪淨兼收。若坐起時,佛號方面不須出聲口念,改為心中憶念,以期漸到行住坐臥起居應對均不走失。 ——《首楞嚴經行法釋要》程叔彪(P351-352)
    程叔彪居士,虛雲老和尚印證開悟,前世雍正皇帝。
   

265. 不要提這個一千座

   問:老師,斷斷續續地打完一千座的算不算?
    答:哎喲,你又來問一千座,元音老人在二十年前都說過不要提這個一千座。誰認為心密只修一千座那他可以下地獄了,我敢這麼說。因為佛經上沒這麼說,祖師沒這麼說,我們王驤陸上師提到一千座的概念,他是說非常如法,根器相當俐落,這個法一千座就夠了,那你得看看我們修得如不如法。所以誰提一千座這個概念,他足夠可以下地獄了,我敢這麼說。所以就連我們元音上師都說以後別提這一千座了,這絕對誤人,絕對是滅法。
    問:滅法?
    答:把心中心法給滅掉啊,你敢這麼提就是滅法。
    問:對啊,往往一提就是心密一千座。
    答:有人說一千座就不用再修了,再修就是法執,那你不是滅法是什麼?絕對是滅法,我可以這麼說。
    問:好多說法哦。
    答:所以以後不要提這個一千座,我說我們元音上師都不止修一千座,元音上師修幾十年,都是心中心法。97年我在上海,我跟他交流:師父,您每天打坐還打多長時間?元音老人說:至少3個小時。我說:那您平時一般修的是幾印?他說我修二印。為什麼修二印呢?他說因為我們這個二印最痛,我在替將來修心中心法的師兄痛。這老人的願望多大啊!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6. 元音上師都說以後別提這一千座了,這絕對誤人,絕對是滅法。

   問:老師,斷斷續續地打完一千座的算不算?
    答:哎喲,你又來問一千座,元音老人在二十年前都說過不要提這個一千座。誰認為心密只修一千座那他可以下地獄了,我敢這麼說。因為佛經上沒這麼說,祖師沒這麼說,我們王驤陸上師提到一千座的概念,他是說非常如法,根器相當俐落,這個法一千座就夠了,那你得看看我們修得如不如法。所以誰提一千座這個概念,他足夠可以下地獄了,我敢這麼說。所以就連我們元音上師都說以後別提這一千座了,這絕對誤人,絕對是滅法。
    問:滅法?
    答:把心中心法給滅掉啊,你敢這麼提就是滅法。
    問:對啊,往往一提就是心密一千座。
    答:有人說一千座就不用再修了,再修就是法執,那你不是滅法是什麼?絕對是滅法,我可以這麼說。
    問:好多說法哦。
    答:所以以後不要提這個一千座,我說我們元音上師都不止修一千座,元音上師修幾十年,都是心中心法。97年我在上海,我跟他交流:師父,您每天打坐還打多長時間?元音老人說:至少3個小時。我說:那您平時一般修的是幾印?他說我修二印。為什麼修二印呢?他說因為我們這個二印最痛,我在替將來修心中心法的師兄痛。這老人的願望多大啊!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7. 追著念法和知道咒在有什麼區別?

   問:那個追著念法和知道咒在有什麼區別?
    答:知道咒在是基礎。
    問:一方面要追頂,另一方面您是講那四個字:什麼細如絲啊?
    問:細若遊絲。
    答:細若遊絲是你的微細流注。就是微細流注體現出細若遊絲,這個時候你才會追頂,而不是你的聲音細若遊絲,也不是這個咒細若遊絲,而是微細流注,這個時候才能夠追頂,(它是)相應的。
    問:對。
    答:你體會到沒有就在那裡說對?不過你是高人。(眾人笑)
    問:他原來是念咒的時候,追頂的時候是要用力的,現在化空以後是不用力了,同樣還是追頂,但是它是很快速很快速的。
    答:這就是我們講的細若遊絲,細若遊絲它是不會斷的,它會持續的,細若遊絲的下一步就是一念不生、一心不亂。
    問:現在就是在這個階段。
    答:你現在就在這個細若遊絲的階段,所以我們這個交流是可以說得通的。
    問:這個咒就是很快。
    問:你化空就不會那麼快。
    答:這個快是什麼呢?它先是有這個咒特別快存在,之後才會有這個微細流注啊,會細若遊絲,之後你這個持咒才會存在追頂。
    問:我覺得我這個體會是化空以後才會有。
    答:沒錯,化空完之後它還會有,有了之後還會再化空嘛,所以你現在是在這個拉鋸的這個階段呢。拉鋸啥呢?就說你這個能所它已經是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了,時有時無。我們所講時有時無就是指這個能所,那它也不是完全沒有。所以我們說交流是根據你的進度,你修到哪我就跟你說到哪,要不然我提前說也沒有用啊。像除了你能夠知道咋回事兒之外,個別人能知道咋回事兒之外,其他人聽了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沒到這個階段,他就是一頭霧水。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8. 入流亡所:入流就是知道咒在,亡所就是沒有住在這個咒到底念得對不對

   問:上師,就是座上我們持咒的時候好像持不完整,或者是發音不準,怎麼回事?
    答:它不存在不完整也不存在發音不準,它就是個咒,這個咒呢它此刻是沒有長短之說,也沒有幾個字之說,反正你就知道這個咒在。你有時候感覺說我這個咒是不是念錯或者念漏啦,你把速度放慢,它還是完整的,這證明是啥呢,就是這個咒啊我們念快啦。
    問:感覺念得好像字也不準。
    答:啊,念快啦,念快是對的啊,因為它是根據你這個妄念的變化來的,那變化開始從這個粗變細啦,再由這個細變微細啦,這個過程呢我們咒相應地也就念快啦。因為念頭閃爍得很快,你如果說一對這個咒有執著的話,這時候我們就感覺到念咒很沒有力量,那妄念呢時時刻刻都會把我們的注意力給拉跑。
    問:那這個時候就放慢速度。
    答:這個時候咒是加快的,不是放慢速度,它只有咒的速度加快了妄念它才進不來,不能讓我們這個注意力跟著妄念跑啊。這個時候對於我們這個持咒來講,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它相應地有一個詞叫作“入流亡所”,這是入流亡所。在這裡體現出我知道咒在,咒時時都在,只是沒有住在咒上,正因為你沒有住在上面,所以說這個咒你都知道一直在念,這叫入流,入流就是知道咒在,亡所就是沒有住在這個咒到底念得對不對啊、有沒有漏字啊,不住在這上面了。入流亡所,這個所就指的是所住、執著。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69. 咒輪就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問:上師,我發現那個咒快的時候反而沒覺得什麼念頭或者妄念,但是那個咒就“叭叭叭……”,就在嘴巴那裡。
    答:啊,沒錯沒錯,這個是心念耳聞的特點。
    問:就一邊“叭叭叭……”我就一邊想……
    答:對,沒錯,它妄念都已經化成咒語了,這是心念耳聞的特點。因為我們心念耳聞它是有過程的,先告訴大家口念耳聞,慢慢地下去之後呢就是這個咒開始速度加快了,這個妄念變細了,持咒的速度加快了,我們這時候就說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咒上,那你把注意力放到咒上了這也可以說它是心念耳聞。那這個階段過去之後緊跟著就是啥呢,就是妄念是已經不清晰了,唯有這個持咒是越來越清晰,這也是心念耳聞。這個持咒清晰到最後是什麼呢,只剩下這個咒在,你的妄念也好,一切這個微細它都化成了一個咒語。這個時候這個咒語呢就細如遊絲,就很微細了,就像一條遊絲一樣,其他的妄念什麼你都察覺不到了,它這個持咒呢就變成細如遊絲,那這時候我們也管它叫作極力追頂,不能夠放棄,這馬上就是好消息要來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夠停下來,因為停下來了你又回到從前了。
    問:老師剛才講的那個極力追頂,那個咒是……
    答:咒是很綿密的,一直都在,很細,一直都在持咒。
    問:但是那個追頂最後那個輕安的感覺要不到兩分鐘都被加持掉了。
    答:這時候不去管它那個身體上的各種境界的覺受,一概不管它,這時候就是要把能所打破,因為這個能所是無明殼子,一定要把它打破。
    問:上師,怎麼打破能所呀?
    答:你就繼續這麼持咒就可以把它打破啦。
    問:老師,這個咒念到後面就是不知道念什麼,不去管它,但是有一點就是好像有個磁場一樣的,就是迴圈一樣的從這裡回轉回轉。
    答:那個是咒輪。
    問:咒輪一樣的,就是一直有一個咒輪,但是我不知道念什麼,嘴巴裡面已經是搞不清了,但是這個旋轉的咒輪好像是一直在的,有時候在想我到底在念什麼啊,一想,哎呀不行。
    答: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就是儘量地去持咒,已經不存在這個咒不咒的問題了,但它已經形成很密很密的一個咒輪,像鐵圍山一樣密不透風,這個是每個人的表達能力不同,表達出來它是不一樣的,但統稱都叫心念耳聞。
    問:像我持咒快的時候我就要快到一個什麼程度啊,嘴唇就“嗡嗡嗡嗡”,就聽到嗡嗡聲,什麼都沒有啦,字都聽不清啦,就這個嗡嗡聲,我感覺我快到這個程度了。
    答:有這個過程啊,每天的感覺都不一樣,所以都不要住在上面。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270. 座上亂就是為了下座不亂,下座心定如水。

   問:老師,我在念的時候吧,有的時候很快會進入這種狀態,就是念得聲音很低,嘴巴動得很小很小的。就不像以前念咒吧還有一點動態,現在幾乎就是動得很少,時間不長就會進入這個狀態。
    答:嘴巴不動啦,嘴巴不動舌頭在動嘛。
    問:啊,對,舌頭在裡面動,嘴巴幾乎好像是不動的。
    答:你再微細下去舌頭也不動了,但舌根還是在動嘛。
    問:對,有過這種
    答:如果再下去舌根也不動啦,咒也就沒有啦。
    問:反正有時候感覺呼吸也沒有。
    答:啊,那是,呼吸也沒了,對,呼吸也沒了就徹底死掉嘛。(眾笑)這會兒又活過來了,哈哈哈。
    問:現在最大的困擾就是說這一座能打好,下一座有的時候就打不好。
    答:你有所求啊,不要有所求。
    問:沒所求啊,就想好好打坐。
    答:還是有所求啊,誰都想要好好打坐,實際上每一座都很亂,這是對的。座上亂是對的,座上亂就是為了下座不亂,下座心定如水。所以座上亂就是妄起波瀾,那下座呢就是心如止水,這就對了,這就是綿密觀照的體現。
    問:有時候感覺到舒坦的時候啊,就覺得那個呼吸很慢很慢的,就像沒有呼也沒有吸一樣的,就只是感覺到渾身舒坦。
    答:這在娘胎裡面的呼吸就是這樣,這叫胎息,很慢很慢,感覺不到,這在娘胎裡面的呼吸就是這樣。你看那些婦產科醫生拿那個聽筒聽那小孩子的呼吸,她要聽很久,為什麼?因為那個胎息它是很微細的。
   
    ——2014-2015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