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471. 佛法修證體系也會推陳出新,不同的時代它有不同的教法。

   問:漢傳佛教,我感覺還是缺少一些體系。
    答:不缺少,師父,不缺少。
    問:當時鳩摩羅什大師曾傳授三論,把《中論》、《百論》傳了幾代之後……
    答:師父,你沒發現一個特性?我們這漢人比較活躍,所以你制訂任何的教理教規,它執行不到三十年。因為它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就變了一個風格,所以它只能夠是靈活的變化。
    問A:這個是時節因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答:對,根本不變,但風格上還是有變化,它就三十年一變。所以我們母音上師就制訂了這個輩代訣,每一代就是二十年,用二十年的這個階段來應三十年的變化,那就提前可以預知到。因為三十年一變,我們二十年就開始有新的傳承出現,這個風格已經開始應對這個變化。
    問B:是指傳法師?
    答:對,傳承,傳承風格,它會變化,根本不變。明心見性這個是不變的,方針是不變的,但是風格是可以變的。
    問A:對,應大眾的這個機緣。
    問C:根器也不一樣。
    問:佛法修證體系也會推陳出新,不同的時代它有不同的教法。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2. 從根本欲望上來解釋,什麼都可以解釋通。

   問:我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另類,我也沒想明白怎麼回答。之前有人說有個居士要讓他吃素不要吃肉,肉是眾生嘛有因果。那個人也挺刁鑽,說那植物也有生命,吃它就沒有因果嗎?我一聽,對啊,遇到這個問題我怎麼回答?
    答:你是說生命的相是吧?
    問:植物屬於無情眾生。
    答:為什麼說它是無情呢?
    問A:因為它沒有神識。
    答:我沒問你。
    問:我一直在疑問,我看過有一篇報導說植物它也是有反應。有火災的時候,他們發現植物就會往離火遠的地方傳遞資訊。
    答:就是說動物的生命體跟植物的生命體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地方就體現在根本欲望上。
    問:植物沒有根本欲望。
    答:植物是要靠動物去給它授粉的,要靠媒介給它授粉。
    問:那我們修了半天還沒人家修得好。
    答:那是啊,所以你要學習木頭,要定得像木頭一樣啊。(眾笑)
    問:大自然界處處都是高人啊。
    答:被你踩在腳下的才是高人。
    問:就是它的這種構造、形式……
    答:對,反正你從根本欲望上來解釋,什麼都可以解釋通。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3. 神通是由定而來,它是定體現出來的慧命。

   修定的方法用來出神通是很容易的。因為神通是由定而來,它是定體現出來的慧命。所以說修定來講,出神通是沒有問題的。最大的神通是你在指導修行的過程當中,能夠應機地看到每一個人的下手處,然後告訴他下一步功夫怎麼做。這個是最大的神通,叫作體察入微。做跟進指導,你必須要有這個功夫,沒有功夫你沒法跟進。要能夠觀察到每一個人他做功夫做到哪一步,相應地指導他、指示他,讓他儘快地超越這個點。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4. 境界出來了,怎麼不跟這個欲望跑?

   問:上師,境界出來了,怎麼不跟這個欲望跑?
    答:這就是關了。(剛剛)師父說的關,師父說這個關不好過。你看著關口,他就跑了?關,怎麼做?
    問:就用我們的方法,就是回歸。
    答:回歸哪?
    問:回歸自性。
    答:回歸自性,那這個關破了沒有?
    問:可以破。
    答:破了就叫不理了,不理它就破了,理它就被關在裡面了。
    問:但是有時候會故意理一會兒。
    答:那還是關進去了。所以前面不說了嘛,你千萬不要試,你一試就進去了。就這個意思。
    問:但是關的時候好像知道。
    答:怎麼會不知道?關不關都知道,理不理都知道,哪有不知道的?好多是認為我力量夠,我去理一下也沒關係,那就進去了。
    問:對對對,就是這樣。
    答:就是這樣,那還是理了嘛,他都是理都不理的。不理就過關了。
    問:有時候認為我理一下,過關了。
    答:那不就進去了?理一下就進去了。
    問A:他這個想理一下是不是還有個偷心在啊?
    答:想試一下自己能不能進去。試一下就進去了。
    問B:他還沒到那個功夫,功夫到了像**禪師講的,到那個時候你還得打這個妄想,這個妄想對你還不起作用。
    答:他不是妄想,他是欲望。
    問A:就到什麼時候都不能理它。
    答:他這個是欲望催使,好多人是這麼說的,欲望催使不得不做。還是定力不夠嘛,所以你才不得不做。
    問B:這個還是比較粗的。
    問C:這還粗?
    答:粗的,他表現出來就粗了,表現出來已經是粗大的念頭。微細的怎麼做呢?這個欲望起來了,你看著它,來一個什麼?這是方法,記住啊。“咦!還有這個在!”,這就過去了,這就叫妙用了。
    問B:剛冒頭的時候就給它滅掉了。
    答:所以這個根本欲望轉成正樂受用就是在這裡。你能夠轉成功了,馬上法喜充滿,轉不成功那就還會住在上面。
    問:“咦!還有這個在!”那就是轉成功了。
    答:對,你一轉成功,他要用這一招:“咦!還有這個在!”
    問B:如果一旦現形成欲望的話,也就很粗了,就要在念頭萌生的時候。
    答:沒事,粗細都不管它。你能夠把它破掉,那都了不起。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5. 佛法就是楞嚴法。楞嚴大定就從楞嚴法來。

   問:上師,既然所有其他的欲望都是因為根本欲望而起,那修行的重點應該在斷根本欲望。那像這樣的話,是不是要使勁修楞嚴咒?
    答:可以。現在人修楞嚴咒,但是沒得到楞嚴法,沒能夠入楞嚴定。我們剛才說的就是楞嚴定,楞嚴定也叫生死大定,它是了生死關的,所以叫楞嚴定。但是楞嚴定並不是因為楞嚴咒而有,而是因楞嚴法而有。聽說過楞嚴法嗎?
    問:好像還是第一次聽。
    答:佛法就是楞嚴法。楞嚴大定就從楞嚴法來。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6.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問:什麼都離不了因果,成就也是因果,入地獄也是因果,要不斷地修不斷地修。
    問A:上師,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這個大修行人是指多大的修行?
    答:這個話說完之後就落因果了,就變成野狐禪了。後來叫什麼呢?叫作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
    問A:是不昧因果。但是元音老人講過大修行人也不落因果,也不昧因果。
    答:什麼叫不昧呢?不昧跟不落有啥區別呢?
    問A:不昧就是懂因果,但是因果對他來說沒有制約性,對他來說就是空的,因為他心空了。
    答:那不還是不落嗎?
    問A:對,其實就是不落。
    答:其實不昧跟不落是不一樣的。你說的是不落,不昧是無所謂,無所謂他怎麼樣,無所謂他現什麼樣的果報,都無所謂,這叫不昧因果。無所謂他怎麼樣。
    問B:不昧因果是不是有兩種境界,一種是能夠超越因果,不落在因果當中,一種還是在因果當中,但是他可以不睬它。
    答:那還是無所謂他怎麼樣,所以他就叫不昧因果。不管落不落,不管因果怎麼樣,無所謂,那是超越性的。
    問B:八地才能不落因果。
    答:那你要說八地他不落因果了,那他再修也沒有用了?再往下修他要成就,因為他有繼續修行,那他就有九地十地十一地十二地,這些都在因果當中。
    問B:所以後邊他要倒駕慈航,他要逆行……
    答:那還是有因果在。
    問A:他就是屬於那種想受就受,不想受就不受?
    答:那叫不昧。受和不受,那叫不昧,無所謂它怎麼樣,那就不受了。果地就是你修證的結果,肯定是沒有離開因果。因果這個道理它是恒常不滅的。我們前面所講的續慧命,你每一次轉世而來的這個修行,都是在給我們過去續慧命,這也是在因果當中。
    問A:那對幾地菩薩來說,這個因果是空的?
    答:跟幾地沒有關係,他是從自性本位上來講。自性本位上面來講,是沒有因果這一說。但是在你整個修證過程當中,是離不開因果的。所以說不昧因果就能夠說明這個問題,有,但是你可以不受它。
    問B:不受它就是不落。
    答:還不是不落。
    問C:不受而受,受而不受。
    答:不是不落,落不落他都不受。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7. 《證道歌》裡邊說的,了知業障本來空,那個叫了手,得心應手的下一步叫了手。

   問:上師,那個《證道歌》裡邊說的,了知業障本來空。它這個“了”是指了脫生死,還是了到什麼程度?“業障本來空”也指的是因果嗎?
    答:你不要一下子跳那麼高嘛,你先要得心應手。你說的那個叫了手,得心應手的下一步叫了手,《證道歌》講的是了手部分。你應手都不會,你去理解個了手,那就難上加難。
    問:我之前理解這個了指的是了脫生死。了手和了脫生死是一回事嗎?
    答:那早就了脫生死了,早就不在生死當中了。
    問:那這個業障本來空還比較難呢。
    答:也不難,但他是一步一步來的。就是你上臺階,你不能夠從最高的那個臺階來起步吧,你應該是從最低的這個臺階來起步吧。但是你現在是要以最高的那個臺階來起步,那怎麼可能呢?
    像昨天有一個師兄,微信跟我交流,他說他打坐中的一個境界,然後說看母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是這麼說的,認為自己已經是徹悟了。然後我問他:“你是哪個老師灌頂的?”他說:“郭老師灌頂的。”我說:“那你問過郭老師沒有?”他說:“問了,郭老師說不是,但是我看老人書上講的就是這樣的。”然後把老人的那個書拍了發給我看。然後我問他:“你相信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嗎?”他說:“這個我信。”我說:“那你本來是佛,那你還要修它幹嘛?你不用修了,不用打坐了,你已經是佛了,還修它幹嘛,那不是更直接超脫了。”
    問:可是迷了呀。
    答:他沒有說他迷,他說他徹悟了。他看老人的書,認為自己已經徹悟了。徹悟還會迷嗎?已經徹底地開悟了嘛。他前提是說他已經徹悟了。看老人的書,老人說這個就是,那我承當這個就是了,那我不是徹悟了?那徹悟了你還修什麼,不用修,沒有人再能夠當你的老師了。
    問A:像這種人還蠻多的。
    答:其實能夠生信心是可以的,但不能說自己有一點什麼境界了,然後再找祖師的書來印證自己,馬上就徹悟了。我就跟他說:“你要認為自己不行,那就老老實實聽從郭老師的指導。你要認為自己是徹悟了,那沒有人能當你的老師了。”
    問A:大徹大悟怎麼也得是妙覺?
    答:莫說是大徹大悟,按照佛法上來講,你初見本性都已經是入聖位了。入聖位了,那除了佛經為師之外,沒有人能夠再當你的老師。你都已經是聖人了,誰能夠當聖人的老師?那除了佛之外,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所以入了聖位就是這樣。
    問A:他認為自己入了聖位,他也就迷了。
    答:就是啊,師父。所以這個是謙虛的說法,你修證越高你就越謙虛。所以我們老有這麼一句話,說初地菩薩他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修證到二地他也不認為自己開悟,要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那到了三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要四地以上才是開悟的。這樣他就會有師了,就總有人能夠指導他。他就是不居聖位。是有這個修證沒錯,但是我不做聖解,我不居聖位,我要勇猛精進地繼續去修行。所以就有了善財五十三參,連外道都可以當他師父。他越謙虛,越能夠拜任何人為師,拜大眾為師。那證明他修得越圓融,證體也越殊勝。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
   

478. 心若時時在佛號上得解脫很容易

   20240709心若時時在佛號上得解脫很容易
   
    答:所以先讓你信心滿滿的,然後教你發願,時時刻刻發願,求生淨土,其他的一切都了無牽掛,這是方法。
    問:就是說他只要念,但是不用念到那麼高的要求,比如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
    答:是啊,是這樣子。你不能夠光聽某個大師說的,你還得按照佛經的來。某位大師說的,他只是說他自己是這麼做的。因為如果說光是信某個大師這兩句話,可以說你很懶。本來這淨土法門的方法就不是很難,你連這一點用功的機會都不給自己,那只能證明你很懶,就說:“我只要信就可以了,就可以往生了。”但是你這個信很堅固嗎?你這個信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包括你的貪嗔癡?就是你對世間的這些貪嗔癡?
    問:有啊,肯定有啊。
    答:那這個比你的信堅固,還是信比貪嗔癡堅固啊?
    問:這就很難說了。
    答:所以說問題在這裡。我信,我是信阿彌陀佛,但是我更要吃香的喝辣的,那怎麼辦?所以說你信的程度有沒有蓋過你的貪嗔癡?你如果說我只是信一點點,但是我貪嗔癡占99%。那你說你這個信管用嗎?那你要說這個信這麼一丁點,你這個信才占1%,然後貪嗔癡慢疑占99%,這樣也能往生,那佛經不得改寫了?
    問:但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這難度也相當大啊,這不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回事?
    答:其實你以見性這個修證得以往生,力量是最大的。佛陀就希望人人都能如此,但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所以就分九品往生。往生就分九品,最低下品下生的,就是平時什麼壞事都做,當然除了幾個大罪他不做,比如出佛身血,他不滅佛,沒有五逆十惡,沒有殺生無數,這種情況下,他雖然很壞,但是臨命終時能夠得到善知識的開導,生起信心——這是關鍵點。臨命終時就是斷氣的時候,斷氣之前,能夠在善知識的開導下,心能夠生實信,他就能得往生。
    問:那這也很難。大多數人命終時候早都糊塗了。
    答:對,所以說即便是下品下生,也要有這麼大的福報,而且即便善知識到場了,給你做了很究竟的開示,你生不起信心,那也沒有用。所以要求是你能夠心生實信,也不是很容易。
    問:但是他那個**思想裡……
    答:那個什麼大師都好,畢竟不能夠違背佛經所說,是不是?那你說這個法本來是佛傳承下來的,然後半路殺出個二道販子說“我這個比佛說的究竟”,那你是信他的還是信佛的,是不是?我說即便你再說得怎麼樣,你也不能夠離開佛經所講的。
    問:他就說信了一輩子佛,願生西方極樂,想了一輩子,也念了一輩子佛。雖然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但是不能因為臨終昏迷了,然後佛就不來接,說這個……
    答:這不是跟佛談條件嗎?
    問:他的意思就說,佛並沒有說你臨命終的時候一定要清醒,他才來,你只要命終他就會來。
    答:你所講的那種昏迷是哪種昏迷?他的表像昏迷嗎?還是連他的神志全部都是迷失在裡面的?
    問:表像昏迷,不是神識也昏迷了嗎?
    答:不一定。他表像昏迷是大腦壞死了,他就昏迷了。他不能夠時時保持清醒,這很正常。但他的心識是在佛號上。
    問:那他心識怎麼能保持在佛號上呢?
    答:你睡覺的時候有沒有念過佛?
    問:有。
    答:有嗎?那你肯定是清醒的,但絕大多數人做不到,這證明還是要有修行,沒有修行哪裡做得到,是吧?所以說你看我們做夢的時候,有鬼撲過來,我們還能夠喊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證明我們心時時在佛號上啊。在這種情況下得解脫就很容易了。你要是說鬼撲過來了,“媽呀,爹呀!”就沒有意義了,你只能夠找你媽你爹來接引你了。
    問A:我有念“唵嘛呢叭咪吽”。
    答:那都可以,那證明我們心識是在佛法上面,這個是條件。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開示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