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431. 通過佛法的精神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20240523通過佛法的精神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答:你看這裡面都是讚歎藥師佛的,讚歎佛菩薩的。
    問:有的字不認識。
    答:不是不認識字,是不知道其中的意義。其實它這裡面的意義,我給你把謎底揭曉一下,講來講去都是在講母愛,母愛是最偉大的,這裡面所有讚歎的語氣都跟母愛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薩我們也叫佛母,就是這個佛如同母親一樣,無時不刻不在關愛我們。所以你在讀這個的時候,首先想到就是你的母親,你的母親所有的偉大在這裡面都表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念誦這個的時候,對佛菩薩產生無量的感恩之心,讚歎、歌頌、嚮往,其實是通過佛法的精神幫助我們培養感恩之心。每一個成功的孩子都懂得感恩,所以你每天都感恩你的父母,那麼你的成績會變得更好。
   
    我為什麼要讓你讀這個《藥師懺》?就是通過《藥師懺》把我們身體的負能量給它剷除掉,這些都是培養正能量的方法。所以我們讚歎諸佛菩薩,渴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就跟我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是一樣的,同時我們也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它是相應的。你看你母親對你的關愛除了她之外,這世上還有第二個人能夠做得到嗎?還有第二個人能夠給你嗎?除了她之外還能夠偶爾接受你的埋怨,沒有人能夠接受得了,因為母親對我們的關愛她是無私的奉獻,她不會在乎我們的埋怨。但是你把埋怨轉成感恩之心,你本身身體就有正能量。
    問:上師,這是不是說我們平時要懂得轉念?
    答:對,這就是轉念。還有一個,你看在讀《藥師懺法會》的過程中你就知道了,我們所有的一切供養給佛菩薩,這所有的一切包括什麼?包括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焦慮、我們內心不良的感受、不正常的想法,還有我們身體上的各種疾病,它是包括了這一切,這些全部都供養給佛菩薩。不光只是說把我們好的東西供養給佛菩薩,包括我們身體裡面的各種污垢、我們的業障都供養出去了,這樣的話我們得到了一個清淨的身心。你的身心清淨了,那麼你所學的功課、所學習的內容就很容易進來了,我們就很容易把這些東西都給記下來了,這個是培養記憶力的方法。念這個《藥師懺》可以治病,這個病主要是指心態。人本來是沒有病的,但是各種病都是由於思想不純正,心理不健康,才會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病態。
   
    你不用念多,一天念一遍就可以了,然後把這個佛菩薩想像成你母親。如果功課太多了,可以躺著念半個小時,念完了才能睡。
   
    ——淨明上師2024年5月23日開示
   

432. 依止和個人崇拜的區別

   依止和個人崇拜的區別
   
    問:那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依止和個人崇拜有什麼區別?
    答:依止包括個人崇拜,但沒離開本位,你依止的是你的本位,所以它不是盲目的崇拜。所以這個依止它要講相應,不相應你也不會去依止他。好比以前,我們在跟元音上師學的時候,我們身邊很多師兄都說:“哎呀,今天哪裡哪裡來了一位上師,來了一位大德,我們去親近他,去依止他。”我說:“不去。”我說,“我就是依止元音上師一個人。”你說這裡面有沒有代表崇拜啊?那肯定有嘛,肯定有個人崇拜,而且是立場非常堅定的。因為元音上師能夠指導我們如理如法地去親證本性,所以我除了依止他之外,不會依止第二個人。
    問A:如果再依止第二個人就亂了。
    答:如果都在本位上就不亂。如果我們說的我再依止另外一位上師,他跟元音上師是一樣的,我還會依止他,因為我把這兩位上師視為同一個人,同樣也可以依止啊,所以這就是本位不移啊。
    問A:那麼這樣的話就需要兩位元上師都是心有靈犀才行啊。如果是有差別的話學生就會亂了。
    答:所以這個要看看你自己的洞察能力,這是具有無上相應他才會去依止,不是盲目地依止。這個依止的存在實際上也是善知識們之間的互相觀察,你觀察我,我觀察你,你認可我,我認可你,它才會達成無上相應。所以說這個依止它是離不開崇拜的,如果我們因為說不搞個人崇拜,不崇拜任何一個人,那你就沒有辦法找到你能夠依止的人了。
    問B:上師,不是說依法不依人嗎?那如果個人崇拜的話,有很多人是沖著法去的,如果說崇拜某一個人......
    答:法體現在哪?
    問B:法要靠人傳。
    答:對啊,那沒有人傳了,都是這個印刷體在傳法。
    問:其實崇拜是一個褒義詞,是一個好詞,就是現代有些人為了區別,就世俗上面啊,有些政治方面的需要,他把這個詞當做這個貶義詞來用,我認為這個不太對,是吧?你沒有這個崇拜的心的話,比如我們現在對佛陀沒有崇拜心,哪有這麼多人去信奉佛陀?是不是?所以它和世俗不一樣。
    答:嗯,說不搞個人崇拜也是有道理的,不是完全沒道理的,這個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去講,也有存在盲目的個人崇拜的,是吧?也存在這麼一回事,盲目的個人崇拜。
    問:盲目的個人崇拜不可以取。
    答:就是啊。所以我們依止的善知識首先是他的本位,我們所講的本位包括三法印,佛教的三法印。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3. 身心死透——大死即是大活

   身心死透——大死即是大活
   
    問:上師啊,怎麼才算身心死透啊,比如說像禪宗講人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不知道困,不知道餓,如癡如呆的,這算不算身心死透?
    答:不是,那也是一種境界,但還沒死透。身心死透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不住,一切不隨,一切相不粘著,而且決心也非常大,信心也非常足,就是我們所講的死心塌地。這死心塌地叫大死,就是這個身心徹底一切都不住了,都不粘著了,所以這就叫大死,叫作身心死透。而恰恰這個大死,又是大活,它是很活潑的,它不住在一切相上,但它又可以妙用一切,所以說大死便能大活,大死和大活是一回事。這個叫身心死透,而不是說死在那裡了,不起妙用了叫死透,死透了是能夠起萬般妙用的,想怎麼樣用都可以。所以說你所講的身心死透,這是一種決心,也是你的大願。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4. 在家與在道場修行的區別

   在家與在道場修行的區別
   
    問:上師,在家裡打坐,坐四個小時,咒一起來就在追頂中,咒一起來氣脈就跟著動。來這裡打長坐之後,就出現了咒的速度非常快,一句一句的,字字分明的,跟家裡完全不一樣。
    答:對,你在家裡是在家修行,在這裡就相當於出家修行了,那肯定不一樣。道場的環境跟家裡的還是不一樣,你所面對的人是不同的,在這個道場裡面,周邊的都是大修行人,都在幫助我們修行,這是一種共鳴。
    問:對的,非常明顯。
    答:是非常明顯。你看,在家裡我們就嚮往到塔光淨土去,每個人都這麼嚮往,都在發願:我一定要到塔光淨土去。所以來到這裡了,你看果然有個塔光淨土,這是佛菩薩和我們的師兄們共願所造,這不就是一個淨土嗎?共願所造,這跟佛經上講的是一回事。所以來淨土修行,那肯定簡單,這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很容易就證到阿鞞跋致了,“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跟佛經上講的是一樣的,所以在道場修行肯定是跟家裡面環境截然不同的。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5. 死人法也是活人法

   死人法也是活人法
   
    問:上師,這個世上有沒有死人法?
    答:是讓人死去還是讓人活來?
    問:既能死去,也能活過來。
    答:那就是一口氣。
    問:一口氣?
    答:嗯,就剩一口氣。
    問:啊?
    答:你看死人不就剩一口氣嗎?剩這一口氣,你看這一口氣也要斷掉的。
    問:斷掉以後呢,上師?
    答:好,我現在就講,這口氣也要斷掉的,所以還有什麼東西是可得的嗎?
    問:沒有。
    答:一切都了不可得,這就是大死。
    問:了生死的大死。
    答:了生死的大死,一切皆不可得、不可求、不可粘著,這就叫大死,因為還有這一口氣在,又能夠大活,是吧?所以這一口氣既是大死也是大活,一切不住了,那就是一切皆可用,用而不住,這就是大活。所以這個就是師父想要的死人法,也是活人法。
    問:那天我坐得實在太累了,我說不如死了算了,我就躺下了,躺下來我就整個身體不會動了。我意識中吆喝旁邊師兄“我不會動了,我已死”,他也不理我。
    答:他比你還死呢!
    問:我說真死了,我說我死了,他也死了。
    答:他比你死得還透。
    問:吆不起他來,往後過了有十多分鐘吧,我一看十多分鐘過去了,我說我死了十多分鐘了,我感覺都沒氣了,心臟不跳了,因為那一刹那心臟停止跳動了,這個氣也沒了,然後我說這一切法給活人修的嗎?還是給死人修的呢?
    答:那個叫龜息法。
    問:龜息法。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6. 安住本位就是超越

   安住本位就是超越
   
    問:我始終就是覺得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咒速和咒語都提不上來,越來越慢,越來越慢,越來越慢,上師我好像有問過您,就是要放下來不管它,但是我覺得放下來好像感覺又沒有超越。
    答:你是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
    問:在找它哦。
    答:對,你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超越什麼?你再怎麼超越還是了了常知啊?這個能超越嗎?
    問:這個不能。
    答:就是。所以我們打長坐也好,打短坐也好,都離不開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位。所以不可能超越本位的,就是你在打再長的坐也是在體會這個本位,你累也沒離開本位,你太精神了也沒離開本位,所以我們就說要承當這個本位,不要懷疑它。
    問:沒懷疑。
    答:對啊,承當這個本位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好超越的,你再超還能超得過本位?我們可以用這個本位,安住這個本位超越一切境界,所以你說打長坐也是一個境界,它是可以超越的。那累了怎麼辦?放下,放下也是一種超越,還是在安住本位,所以說你看三藏十二部,除了講這個之外,就沒有一句廢話,對不對?
    問:對。
    答:所以就承當它。
    問:就是順其自然。
    答:對,就是認取承當,就這個意思。
    問:就不斷地認取,不斷地承當。
    答:就是啊,你還有什麼懷疑,那我們就繼續打坐。
    問A:那沒有懷疑了,就可以不打坐了?
    答:沒有懷疑了,安心睡大覺。(眾笑)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7. 要無所求才能與法相應

   要無所求才能與法相應
   
    問:上師,我有點煩惱,我不是一直也沒有什麼境界,我又不知道我自己打坐有沒有進步。
    答:煩惱不是境界嗎?
    問:人家師兄們都有點境界,知道自己進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
    答:誰知道自己進步了?我沒有看到誰進步,我看到大家都是本位不移,沒看到誰進步。
    問:上師我怎麼修?
    答:你在修什麼法?
    問:心中心法。
    答:你修了之後心安不安啊?
    問:哎呀,有時候安有時候不安。
    答:因為心中心法是安心法門,你的心不安,那跟這個法不相應。
    問:我就是來想有點突破,想有點進步。
    答:最大的突破無非就是安心。
    問:對對對。
    答:是吧?你如果說修的時間再長,你還是不安心,那有什麼用呢?還是不相應。所以什麼叫作心安呢?無求便是心安。那你一直在求進步,求境界,你的心能安嗎?心不安就跟你所修的這個法門不相應。所以你每天都在打坐,每天都在白坐,因為每天都有求,有求就不安,那你不是每天都白坐了?然後就成了“老白幹”。
    問:我也不是那麼求得厲害,就覺得著急。
    答:哎呀,著急就是有求,還是心不安,心安了還會有著急在嗎?所以你修這個法,目的就是要安心,要心安。你如果說我這一座我心不安,那你看,跟這個法不相應,所以說心中心法是安心法門,那麼你修得心不安了,那你修它幹什麼?修它有何用?
    問:對,知道了,聽上師的,要無所求。
    答:無所求無所住,這才是你所講的沒有境界,心安了就沒有境界了。所以你說“誰都有境界我為什麼沒境界”。你看看,這就是你的境界——煩惱,你這個境界比誰都大,有個大煩惱在,這就跟我們所修的法不相應。
    問A:那上師她是不是應該求一個跟她相應的法門?
    答:沒有一個法跟她相應,因為佛教所有的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安心法門。
    問A:哦。
    答:心*師兄,你認為哪個法跟她相應啊?
    問B:我不知道。
    問A:安心法門。
    答:所有的法門都跟她相應,正因為心不安,所以才更要修安心法門。
    問:希望都相應。
    答:對。
    問:感恩上師。
    答:我什麼也沒說。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8. 無眾生可度

   問: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答:所以說無眾生可度,他看人人都是未來佛,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問:那我又怎麼理解這個跟超度呢?火供超度、焰口超度這些呢?
    答:超度是吧?超度是這個肉體已經壞了,神識出來了。這神識出來的時候我們叫中陰身,這個神識就是我們所講的無明,它什麼都不是,無苦、無樂、無煩惱,沒有任何境界,乾巴巴的、赤裸裸的、透明的,沒有一點執著,你看這跟我們打坐打出的無明是一樣的,這就是無明,這個就是神識。
    那要開示他:要一切不住,要有大願在。哪個叫大願?願生淨土就是大願,要一切不住,不要住著你這個空洞無明,要安住在了了常知上,這個就是覺性。所以你一能夠安住在了了常知上,又有大願生起,這就即得往生了。所以我們在打坐當中把無明打出來了,也正是用大願來破,用安住來破,用一切不住來破,所以說破無明就用這個方法。
    我們現在在打坐,我們超度的是活人,不是超度死人,死人是他生前的時候他自己無能為力,他只能夠到死的時候靠大眾來加持他。但是我們現在是活人,是我自願的,我有這個大願在,要解脫,要見性,要成佛,要度眾生,這才會彙集在這裡。
    問:所以“無眾生可度”這個含義其實不是指超度?
    答:你看這裡面有眾生嗎?你們誰煩惱了?煩惱就是眾生,沒有煩惱就是佛菩薩。你看誰是眾生?你這樣的都是眾生嗎?不一定啊,對不對?你是不是要看到每個人都有三頭六臂,哇,這才是佛菩薩。那三頭六臂表示什麼?他有超人的智慧,有許多妙法,用不完的妙法,所以形容他就是三頭六臂。而並不是說他真的長出個三頭六臂來,那你要看到這個師兄三頭六臂,你不轉身就嚇跑了?他有超人的智慧運用,所以那叫三頭六臂,叫五眼六通,這都是指方法很多。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439. 一切啟用建立在根本上

   一切啟用建立在根本上
   
    問:心中心法已經在啟用的階段了,它是不是所有的法都包含各種各樣的方便呢?
    答:它是這樣的,那要看你這個人的基礎怎麼樣,因為我們傳法這麼多年我們都知道,好多師兄坐在一起,第一句話:“師兄,千座修滿了沒有啊?”那師兄:“嗯,早就滿了。”然後第二句話:“會觀照嗎?”“啊,不會。”先是說:“見性了沒有?”搖頭:“沒有“,“那會觀照嗎?”,“不會”,那你看這兩句話下來,你還有話說嗎?沒有話說了!那我問你,你怎麼啟用啊?得不到根本,那怎麼啟用啊?因為一切啟用是建立在根本上。
   
    你得不到根本,那麼你說怎麼啟用啊!怎麼個用法?這一下來之後,首先懷疑自己,你看一千座了連觀照都不會,就懷疑自己跟這個法門相不相應;接下來呢又開始懷疑祖師大德,祖師大德說得那麼好,他們是不是在講假話?你看這不就開始懷疑祖師大德了;一懷疑祖師大德就懷疑到佛那去了,你說這輩子還能夠成就嗎?
   
    ——淨明上師2020年12月6號開示
   

440. 密法的跟進指導

   密法的跟進指導
   
    所以我們說這個密法,它為什麼是密法?密就密在跟進指導上,沒有人指導就不叫密法,連顯宗都不是。也不是密法,也不是顯宗,那你修的是什麼東西嘛!那不成了盲修瞎煉了?所以既然是密法,它就要存在跟進指導,從你最初的發心,到你最終的成就,每一步都離不開上師的指導,這個就叫跟進指導。而不是自己灌完頂之後開始翻書,手印怎麼結,咒怎麼念,然後自己就開始……也不知道這個手印對還是錯的,反正就開始修了,然後出現什麼境界,沒有人交流,沒有人溝通。最後在修的過程當中增長一大堆自己的知見,這知見又形成各種所知障。
    我們就講,佛的十大弟子,禪宗的歷代祖師,哪個不是在師父的跟進指導下成就的?我們就講菩提達摩,西天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四十八歲出家,跟隨西天二十七祖,就是每天陪伴著西天二十七祖。西天二十七祖天天指導他修行,嬉、笑、怒、罵、打、罰跪,各種加持都有啊!這不叫折磨,這叫加持,各種加持都有。然後侍候他的師父四十六年,四十八歲出家,侍候他的師父四十六年,他師父圓寂了,他才繼承他的法位,繼承法位時已經九十多歲了。也就是說他在沒有繼承他師父的法位之前,他早就成就了,但是也沒有離開他師父。這些都是大根器人啊,早就成就了還要侍候,整天跟他師父睡在一起住在一起,侍候他,一直到給他老人家送終才開始接他的法位。
   
    ——淨明上師2020年12月6號開示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