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就是咒快的時候聽那個速度嘴已經跟不上了。
上師答:這個時候不要專注在聽上,你專注在知道上就行了。
問:就是我是嘴唇都跟不上那個咒了。
答:知道吧?
問:知道。
答:知道就好了。
問:就是說很快很快也不用理它?隨時隨地,由它快?
答:嗯,動相靜相都不要理睬了。
問:但是我開始的那個速度還是要主動提上去的,提到一定節奏上,它就自動接上去按那個節奏走。
答:形成咒輪了嘛。
問:咒輪倒沒有吧?
答: 頭尾相銜, 快到你都跟不上節奏了, 不是頭尾相銜嗎?這就是咒
輪了。
問:兩、三個字就在那兒迴圈。
答:差不多就是“嗡啊吽、嗡啊吽、嗡啊吽、嗡啊吽……”,所有的咒都化歸根本咒了。
20240405如何做“如貓捕鼠”的功夫
答:睡著了都一樣不知道我在哪裡,跟修不修行都一樣的,睡著了不知道我在哪裡我是誰。如果睡著了還能夠知道自己在哪,那就不是迷了,那就是真的覺了。只要是睡著了,還在夢境裡面起各種貪嗔癡慢疑,那都沒有得到正覺。
問:這個不會,只要牢牢把著這個覺位,念頭一起,馬上……
答:我說的是睡著了。
問:睡著了就把持不了。
答:除了睡著之外,平時二六時中,都是意識作用。
問:時時刻刻提個念。
答:意識它有警覺作用。這個意識作用,我們叫第六識起修,就是六識作用。
問:就時時刻刻我提個念頭守著?
答:這個沒有用,這個就是你所得到的清淨是壓制出來的,不是真的清淨。
問:這不是修持方式?
答:是修持方式沒錯,只是這個力量很小。當你不作意的時候,放下的時候呢?
問:那就是朗照,就是覺照。
答:能覺照嗎?能覺照幹嘛還要去盯著它?不用盯啊。盯著它就證明你怕自己流浪了,怕自己迷失了,那就不能夠覺照了。那種叫覺察還不是覺照。
問:那種是本然的覺。實際我除了起個念頭以外,其他也是本然的覺。
答:你所講的是本覺的影子,而不是本覺。你認為自己是覺察到了,其實你一直都是在壓念,就是把流浪分散的心壓制住了,叫壓念。這個方法可以用,不是說不能用。你要用這個來做功夫的話,它很漫長。你就是白天是一套,晚上睡覺就流浪,又在生死當中,它不能夠白天黑夜打成一片。白天黑夜打成一片,就連你睡覺都是在覺照當中,那才叫覺照。那個是見性的標準了。
問:請上師指點一下如何修持,因為我現在就是牢牢守著這個覺。
答:祖師有過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現在是你怕念起,你知道是知道,但是你怕念起來,怕自己分別流浪,你這個怕就不對了。就是你怕念起、怕妄念,那就不對了。就好比你說的,我也知道妄念也是自性作用,那你為什麼要怕?你是沒有找到方法,你才要用這個方法。你這個方法它會有一個結果,就是除了你的工作之外,平時不願意跟別人交往,也沒有人能夠跟你相應地說,就會把自己孤立起來,也不敢跟大眾交流。為什麼呢?因為跟大眾交流的話,第一你會感覺人家的方法不對,“不是這樣做功夫,做功夫得像我這樣”。其實你這個功夫做到底,你又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你不知道自己最終的結果會怎麼樣。
問:上師開示得對,對我過去這個品性瞭解比較清楚,一語中的。
答:我是按照你做功夫的這個方法來推,就是這樣的結果。甚至還會對自己所修的方法起懷疑:“這樣能行不?”因為你這套功夫,我們坐這個位置的老和尚今天沒有來,他用這個功夫就用了六年,他自己說連還俗的心都有了。就用這個方法,最終他會懷疑自己。你這個壓念的話,我們禪宗的一句話叫搬石頭壓草。因為你怕草長起來,所以要把搬石頭把這些草壓住。那壓多少年呢?壓三年石頭搬開了,草照樣長。或者你壓六年石頭搬開了,草也還在長,它不起作用。
問:我看這書上母音老人講,如貓捕鼠,時時盯著,不是這樣嗎?
答:阿彌陀佛,你看到貓捕鼠是眼睛一直盯著那個洞的?
問:我就守著這個覺,念頭一起,我馬上……
答:不是這樣的。如貓捕鼠是愛理不理,讓意在那裡。因為你這樣子盯的話,老鼠不敢出來,抓不到老鼠。如貓捕鼠,它是注意那個洞口的,但是老鼠是活的,它可以進出。因為老鼠得出來它才能抓住。你把它盯死了,老鼠根本不敢出來,你怎麼抓?那只貓要餓死了。如貓捕鼠叫作意會,它是在意在那裡的。就好比說你說的念頭來了我不管它,這個還可以說得上相似一點,念頭來了可以不管它,就是念念都在生滅當中,我是知道它來了,但是我不跟它跑,不住它。那麼念頭還是可以來的。那你死死盯著它呢,念頭根本就不出來了,被你盯死了。那叫作死水潭的功夫,就被你看死了。要活,活用什麼呢?妄念來了,來就來,無所謂。我們不跟它跑,不隨妄念流浪,不隨它去推理,任其念念無所謂。
這樣有沒有功夫呢?這也算是功夫。但是想要親證本來不容易,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好的根器。根器不好怎麼辦呢?要培養,就是用打坐來培養。打坐可以培養根器,提高根器,打坐修定。定就是根器的表現。定的程度,決定你見性的階段。所以用打坐來修定是比較快的。
——淨明上師2024年4月5日開示
20240405修行是福報的倍增器
這三天有時間我們就打三天坐,等到三天后你喜歡上打坐之後,你回去就會發現你有很多時間都可以打坐,這是個竅訣。甚至你真想坐到一天十個小時也有得坐。為什麼呢?因為你這一喜歡上打坐,天人要供養你。天人供養你的話,你有時候十天半月做一單生意,可能幾個小時內就做完一筆大的生意。這就說不清楚了,就是說修行是福報的倍增器,你修得越迫切、越如法、越了義,你的福報就來的越多。
——淨明上師2024年4月5日開示
20240405要認可自己是上根人
問:剛才聊到打坐培養根器,您說定力是根器的體現,那根器本身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答:存在在定力當中。
問:它就是定力嗎?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答:肯定是有一點區別,名相不一樣嘛,用的地方不同。
問:定力是根器的一部分吧?
答:是部分,也是體現。好比說根器分上中下根,定力好就是上根,差一點就中根了,再差一點就是下根。
問:就是以定力判斷的,那比如說悟性呢?
答:什麼都可以說得上,但悟性這個詞一般是道家用的多,我們佛教一般不講悟性。
問:那同樣的定力情況下,為什麼有一些人可能第一次入禪定就能夠證悟,有一些人就要反復幾十年?
答:根器好嘛。
問:同樣的定力,為什麼根器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答:這個沒有量天尺可以量。(眾笑)沒有尺度,無法計量,只能說當機。就好比很多祖師他是上根器,但別的師父沒有辦法把他這個上根器給打開,他要找到相應的師父才能打開。所以他總是拜山,參嘛,終於參到一個能跟他相應的,把他給點開了,這就相應了。
問:那相應本身也算是一種根器?
答:是啊,那你得具足跟任何一個人都相應,那都可以把他點開。
問:那怎麼樣跟任何人都具足這種相應?
答:還是根器。他的師父也要有上根利器,都是明師,這明師他也有程度。
問:什麼程度?
答:後得智的程度。差別智、後得智就在這方面體現出來。
問:所以相應指的是到見性這一部分,後面的就……
答:師資就是見性之後的體現。
問:我說對於這個被點化的那個人。
答:被點化的,那他在沒有點化之前肯定還談不上見性。
問:就是指到見性為止,一般是這樣。
答:見性也有差異。
問:也有差異?比如說有些人一見性就到了三地、四地,有些人就是初地這樣?
答:嗯。都是方便說。也有的在這個師父這裡是參到初地,接著參,別的師父給他點開了法眼,更精通了,他就超越了三地、四地都有可能。
問:所以這種問題還是《華嚴經》裡的重重無盡講得最圓滿,實際上到華嚴那個畢竟圓滿的情況下,是沒有迷和悟的說法,也沒有覺與不覺。
答:這就跟圓覺相應了,圓覺是不講迷悟。
問:這樣才能完整地說明根器的問題,所以根器本身也是個假設,是不是?
答:這個假設很有必要。
問:這個假設就跟《起信論》講的那個始覺息息相關哦?
答:對,根器是從始覺的角度來講的。
問:我們沒有見性之前,應該怎麼認可自己的根器呢?
答:都是上根,都要這麼認可。
問:那這種上根的標準是什麼呢?
答:標準是本具佛性。最直接的說法就是本具佛性,然後讓你去認取下來。你認取得快,這就是善根具足。
問:所以這個善根具足是種方便說,培養根器也是方便說。
答:對。
問:如果一定要培養根器的話,那就很難超越了,就不存在佛法這個超越的這種概念了。
答:培養就是超越。
問:培養本身也是超越。
——淨明上師2024年4月5日開示
20240407觀照講自然,不在行為上要求
答:四念處主要是針對出家師父,對居士沒有那麼要求的。所以南傳佛教中居士成就的幾乎沒有,全都是出家師父。
問:上師,我也想快速成就啊。
答:那樣做並不等於能夠快速成就。要快速成就,大乘佛教講的是信、願、行。行是建立在信和願上面。信你是有了,但你的願力不夠。那大乘佛教裡面所講的行,主要指的是觀照,觀照是不住相的。
問:就是朗朗照,日常生活中朗朗照,不起分別心。
答:對,對一切不起分別。那你說我走路要怎麼做,手動起來要怎麼做,眼睛往哪裡看要怎麼做,那你就不叫觀照了。
問:如同死人一般,只管照,不管其他,不動。
答:那個是觀照不是四念處。你剛才所表達的是我們要怎麼去做,那是四念處啊。觀照是不講行為的。觀照就講的是自然而然一切不住,不在行為上去要求怎麼做。但是那個要上根利器,觀照講根器。
問:我現在就是照,不起分別心,就是照。
答:照起分別心也沒關係,好比拿這個和那個給你吃,你吃哪個?你說你不起分別心,那你怎麼吃啊?
問:那如何在生活中用?
答:用要活用,不是死用。不住不是不用。好比我們說佛法不住相,不住相為啥要供佛像啊?還要造像造佛經,不是說不住相嗎?他不住是不住,不是不用。不起分別執著,但是要分別妙用,不執著就是妙用了嘛。但是這個話是見性之後說的,沒見性說不出來,沒見性念念都在執著,能說不執著嗎?
——淨明上師2024年4月7日開示
20240706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問:我就說這個過程。
答:你觀一切相都是虛幻的。
問:這個實際上是不究竟的。不是說不究竟,就是說……
答:那怎麼是究竟呢?
問:就是最後回來,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答:你這個是解釋了,不用解釋,直說嘛。觀也是虛幻的,這不就究竟了?觀也是虛幻的。你觀一切是虛幻的,那觀也是虛幻的。
問:對對。
答: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你要說一切都是虛幻,那麼開口處也是虛幻。
問:對,抓在關鍵處。
答:所以這《楞嚴經》上一句話:“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就這個意思,觀也是虛幻,見也是虛幻,所以說“見非是見”。這個虛幻你要拿來畫一下,像油畫一樣,再畫一下,像童話一樣。啥都不住了,就是真的心安。所以觀一切皆為幻,連觀都是幻,最終是讓你回歸到心安上。
問:時時解脫,時時回到當下,不離但是又不住。
答:不住就是安住。
——淨明上師2024年7月6日開示
上師:就是加快速度,集中一下就行了嘛。集中一下之後就放下了嘛,不要老集中,也不是完全的不理,就是說提示一下,咒語還在,可以了。
那時候要馬上要放下了,不能夠老是執著在這個“咒語還在,咒語還在”上,不能這麼去想。這個要自己調節一下。
就像手中捏這個小雞一樣,手鬆一點它又跑了,又重一點,把它捏死了。所以說既不能夠捏得太緊,又不能夠讓它跑了,就是這種調治方法。
你看我們說這個持咒不緊不慢、不即不離、不取不捨,還再加上一個不壓不隨。
上師:記住啊,要不然一下子又忘了。不壓不隨,不緊不慢,不即不離,不取不舍。
上師:沒有執著它,也沒有去放棄它。
出家師:是指的咒嗎?
上師:嗯,咒啊。由咒入定。定是什麼,定就是念,念力就是定嘛,心力嘛。
問:還有,心*說這個,我還有個問題,就是大家師兄們交流,在說一個事的時候,比如說“斷”,叫大家回歸本位。我就說回歸本位是對初修的人,不是說對後來要保任啟用的人,這麼個說法?
答:保任是在什麼時候保任?
問:就是要打成一片才保。
答:那不還有一片在嗎?
問:對,要去追求這個。
答:還有一片在,你打成一片了,還有一片在?半片行不行?這個怎麼說是一種方便,方便的目的就是啟示大眾,無論是你說打成一片也好,還是他所講的時時回歸本位,所表述的是一回事,但程度不一樣。他所講的時時回歸本位,也有可能是未見本來,所以要做這個時時回歸本位的功夫。那即便是已證本來,他也可以說是時時回歸本位,因為他這個話跟打成一片是沒有矛盾的。
問:對,明白了。昨天晚上和心*說這個事兒。心*的意思是要時時回歸本來。我說你現在還需要回歸什麼本來,你就沒離開本來。他可能就是給師兄們講的,我明白了。
答:能這麼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淨明上師2024年7月6日開示
20240707“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是超脫的表法
問:之前我在看那個二祖的公案,“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二祖)去之前,好像達摩祖師跟他說,你這個債可還可不還,這個債是最後一個人命債,無量劫的最後一個人命債。我當時看的時候就在想,得怎麼修啊,無量劫裡得怎麼去修,就說把最後一個人命債還了,只是一個人命債,其他的債還沒說,應該還只是這個世界的,其他世界還不好說。真不容易啊!
答:那你是在這個活還是不活這個相上去看他,他根本是沒有生滅。他這個債還了,當下他這個超脫得就更快一些,他本身是一種超脫的表法。所以他叫什麼呢?叫應世而生,這個階段需要他來,應世而生。他之所以能夠應世,就是他入世之前,這些因緣他自己已經全部看完了,所以他是應世而生。像他這種如此悲壯的走法叫超然出世,不是平常人的那種走法,是超然出世。出離這個世界,他是一種超然的方法,所以應世而生,超然出世。
問A:他以這種方法走的話,那麼殺他的人還有那個業嗎?
答:看他認不認你了。要認的話,說你殺了我,那就有了。他說“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那就沒有了,他不認為是你殺我。
問:殺他的人當時起心動念,這個種子應該是種在殺他的人那裡。
答:對。他動的不是殺他的念,他是殺棋的念,他是下棋嘛,說那個宰相來報,說大師來見你了,他正在下棋說:“殺!”這不就抓去砍。皇帝起的不是要殺他的念,是殺這個棋,那正在下象棋。人家一聽,立馬拉他就去殺了。等到皇帝這盤棋下完了,回過神來,“大師呢?”“殺了。”“誰叫你抓去殺了?”“你剛才不是說殺嗎?”這就是因緣。其實他也不知道他殺的是人,而且是個大師,所以這個叫無意中殺。要從這個殺業上來講,無意中殺罪業是最輕的。
——淨明上師2024年7月7日開示
問:我誦經的時候,佛講的這一段多少多少人成就,什麼什麼果位,正法時代,那時候的人成就好容易,到現在感覺修行好難啊。
答:好難啊,那你這個時候根器更好。那麼難你都在修,不證明你比那麼容易的時代,根器要好得多嘛。
問:這麼說能起到安慰效果。(眾笑)
問A:更是逆流而上啊。
答:更是逆水行舟啊。
問:其實我們這一代佛弟子,就沒有融入法海當中,就沒有得到全面的長養、教化。
答:有啊,怎麼會沒有呢?
問:你像大寶法王,他是經過六年,融入法海當中,他那個傳承當中,為他未來的修證做鋪墊。
答:法海在哪?
問:有各種傳承,比如說各種經論。
答:法海在微細流注當中,微細流注,翻種子。微細流注是念海,也是菩提大海。
問:就是我們缺少一些系統的修證。
答:沒有缺少。你每天四小時、六小時打坐,怎麼缺少?然後座上打坐,座下你就朗朗自照嘛。你就坐在那裡看天看地,這不就是讓你在性海當中、在菩提大海當中?以前你是不知道這些,現在知道了,但是你要用啊,時時刻刻去用它。這個是坐著修的,還有走著修的,你知道嗎?你一走起來,腳下生風。
問A:上師,教一下怎麼走著修。
答:我們經常走,你忘了?我還會隱瞞你嗎?走著的,有一句話這麼說的,你看我有沒有說過“舉手投足之間得心應手”?
問B:沒理解,舉手投足理解了,得心應手沒理解。
答:我們這是說給聽得懂的人聽的,聽不懂的聽一下就行了,這個沒有啥東西可解釋的。這就好比說,你看這個味道是淡的,不信你喝一下,喝了還是淡的,就這個意思。不要往玄妙處想,往玄妙處想就變成孔子老子的徒弟了。
起來走兩步吧,舉一舉手,投一投足。你得走快起來,要不體會不到。你要投足,投足是怎麼表現的?你要跳起來,手甩高一點。
問:好像和禪宗一樣。
答:你說像禪宗一樣就對了,我們用的就是禪宗的方法。然後再體會得心應手。其實這個方法不光是禪宗有,藏密也有,藏密它叫金剛跳,跟禪宗是一樣的,也是舉手投足。你一看這個人好瀟灑自在啊。也有點像我們廣東老家潮汕的英歌舞,就是那個樣子。
問C:都是得心應手。
答:都是得心應手。體會到得心應手了嗎?
問B:實話說還沒有。
問C:你總往玄妙處想。
問B:是的是的。
答:你先要坐著,先要看靈光獨耀,要看到頭上三尺有神明,先要看到神明。那叫靈光獨耀,這個是基礎,之後才可以舉手投足之間得心應手。有步驟的,你的靈光獨耀還不會呢。所以你要來個得心應手,那跳躍得太快了。
問B:現在才在“斷”的階段。
答:師父,你看靈光獨耀,你看兩天就不看了,那東西是枯燥無味的。但是你不這麼看的話,我們二祖說的一句話你就聽不懂了,“冥冥,其中有精”。
問:乍一聽,像道教的說法,丹道。(眾笑)
答:有,丹道裡面會有這些。但是丹道那些他體現出來的,不像我們佛法說的這麼直接,他們都是往玄妙處尋,而且都把這些當成自己的看家本領,密不外傳。
——淨明上師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