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41. 不亂就是定、覺知定、隨緣定、自然觀照

    ——淨明上師16-17年打七開示
   
    上師:所以說定力好,睡眠時間就短。也不是說不睡,睡眠時間很短。正常一天是在兩小時左右,甚至更短。迷失得少,精神呢就比較足。迷失多了,精神都用去流浪了,所以就特別的累,這叫心累,不一定是身體累,主要是心累。心累的人,他就一天24小時他不幹活坐在那裡,他都累。所以心累是最消耗體能的。因為心在流浪,心有所住,這力量是分散的。那我們打坐,把心中的各種種子打掉,把一切執著打掉,把癡心妄想打掉,那麼這個內心時時刻刻都是空明不住。沒有任何執著掛礙,是心空不住。人到了心空不住的地步,他的心是不會累的,不會體會到心是累的。所以清心寡欲能夠讓我們得到定,定就是不亂,不亂就是定。
   
    有的人他聽到你這個持咒啊,他很歡喜,他就住在歡喜相上,就好比我們現在打坐,出現了歡喜的心態之後啊,好多人就喜歡上歡喜了,喜歡上空樂明瞭,不願意走,那麼中有也是這樣的。出現中有的時候,我們超度他,也是這樣的,喜歡上歡喜了,喜歡上空樂明瞭,那這個歡喜跟空樂明是天道的境界,他就只能到天道去,天道修羅道,他只能到天道去。如果他是歡喜的,他也不執著,他當下就是了了常知,了了自覺,那這個就到諸佛淨土去了。 ——淨明上師16-17年打七開示
   
    上師:我們打坐4個小時,6個小時都是定。大家會說我怎麼沒有入定的感覺啊?不一定要有入定的感覺,你能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4個小時、6個小時,這個定是最不可思議的。雖然周邊的一切都能夠了了常知,但是我們是在覺知當中定。所以這個叫覺知定。有了覺知定,下坐之後,隨緣去了,也沒關係,心也是不動不搖的,也是不迷失的,這個叫隨緣定。所以座上是覺知定,座下是隨緣定。這座上座下都在定中,心不亂嘛,心不亂就是定。所以大家也不要去找個定境。因為一切事相都是無常的,我們的心沒有跟著無常走,沒有去流浪,沒有去攀緣,這就是楞嚴大定。而且這個定相沒有出定入定之說,沒有說我要入定了,馬上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了。沒有這個過程,很自然的,用它的時候也是定,不用它的時候還是定,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定,所以這就叫大定。認識了這個大定之後,大家就能夠起神通妙用。啊,神通啊,來,我們用用神通。(上師舉杯喝茶,眾笑)
   
    上師:所以在我們這個打七的過程當中啊,最容易生起就是自然觀照。大家下坐後止語,不去攀緣,也不流浪在物相上,不流浪在一切境界上。朗朗清清,又是朗朗自照,這就是觀照,就是自然觀照。所以我們剛才說大家散步去吧,去散步。這散步正是觀照啊,左腳右腳,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每一步都是輕鬆自在的,每一個動作都毫無執著的,這就是自然觀照。所以我們散步的時候儘量的讓自己體現出自然觀照,一點造作都沒有。能夠清清朗朗認識到這是自然觀照者,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個觀照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是自然流露,那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清淨佛性、本妙覺性它是會自然流露的。它流露在哪裡呀?就流露在觀照上,觀照就是我們清淨本來的自然流露,所以大家要認取它,不要再懷疑它。所以我們說打七打七,剋期取證。剋期,剋期取證就是大家集中到這裡來,集中一個時間段來進行共修。目的就是在短短的幾周內能夠體會到自性流露,能夠自然觀照,能夠承擔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大家都要承擔,都要認取它。我們這個印心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先認取真心,先認取我們的本來面目,之後,承擔下來之後,深入經藏,去開發一切佛經的妙用,開發一切佛法的妙用。這是印心宗的一大特點。如果說我們修了這麼多年,打了這麼多年的七,我們承擔不了自性流露,承擔不了自然觀照,那我們還要繼續迷惑,還要繼續迷失,這樣的話我們的修行就漫長了。所以先要認取真心,認取下來之後,好多師兄說不行啊,我這個力量不大啊,還會跑啊,還會流失啊,那不要緊。我們三祖元音上師有開示:下坐後,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妄念所牽。這個既是觀照的方法,也是保任的方法。我們要保護我們這個靈明不昧的清淨本來,就儘量減少攀緣,儘量減少說話,多多的就是安住本來。其實本來也無所住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住著的。所以這個就是保任的功夫,平時還要多進行交流。這個保任的功夫念念都在當下,不在昨天,也不在今天上午,也不在明天,就在當下。所以有人說哎呀我昨天很輕鬆,很自在,很舒服,昨天的那一座承擔的很好,自性流露,今天怎麼找不到了,他去找個境界。那我們這時候提示他,你現在把你這個找一切放下,還有個什麼在?一切放下,又回歸到清淨本來了。所以不管過去迷失了多長時間,只要你放下的這一刹那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自性顯現。
   

42. 超度對自己身體或是福報有影響嗎?

   師父:好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上次說的那個共業、別業的問題,我們這個(超)度的話,就是超度眾生,他受影響的話,這個包括還要福報也要受影響,包括做生意啊這個影響。
   
    上師:有得有失嘛,但是他這個是暫時的現象,因為天人呢,天人供養,他會以各種方式來供養你。你發大心、發大願,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天人都歡喜啊,他會以各種的方式來供養你。雖然你的生意這段時間做不開,不好做,但是你或許突然間有個機會啊,短時間內用很少的資金,能夠買到一大批的貨,這也是一種供養嘛,所以這個天人啥時候供養你,你自己要把握住機會啊。
   
    師父:就是說這個超度啊,對自己身體或是運勢啊...
   
    上師:都會有影響,但這個沒關係它是短暫的現象,或許表現出來你會病怏怏的,但是你的壽命在增長,你要像這個我們說業力不可思議。有些人呢譬如說,他應該就是五十九歲就走啦,但是因為他這個發心呢,做各種善事,包括這個超度眾生,這些事情他也許表現出他身體是病怏怏的,但是他的壽命已經延長到了七十多歲了,那都有可能啊,所以叫做消災延壽嘛。消災延壽無非就是你做了比較大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他會轉化掉很多就是三世因果裡面,本來是定業,被轉掉了。
   
    師父:但是佛教說法不是說佛有三不能。
   
    上師:我們是針對自己來說,你雖然你是不能代替大眾消業障,但是你也為大眾也承擔了不少啊。還有一個,佛這麼說呢,是讓大家不住相,不要著相,不要認為自己能夠替大眾消業障。所以佛這麼說也有這個目的,佛有三不能啊,不能替眾生成佛啊,不能替眾生了生死啊,不能替眾生消業障啊。因為現在好多人呢說:唉呀你不用修行都沒關係,我替你修行啊,意思說他成就了,別人也成就了,這就是成了大妄語了,這樣的人還是有不少。凡是邪教頭目都是這樣的,他的修行就是在替大家修,那他這個就是大妄語了。
   
    師父:那從因果上講,是不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那既然來超度他,你跟他本來就有因果上的聯繫。
   
    上師:是,你這個說法也對,我們說背業這種事情它還是存在的。
   
    師父:還有一個我看看喔。
   
    上師:你問的問題你聽明白沒有啊,我可能這個回答的不清不楚,結果你一味的點頭,不知道到底是你明白還是我明白了。
   
    師父:大致明白了。
   
    ——2019年6月1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七)
   
   

43. 娑婆與淨土

   娑婆與淨土
   
    師父A:上師那方便有餘土,是對應著是我們說的法身佛?
    上師:法身到報身之間。
    師父A:那凡聖同居土,那是對應著法身佛嗎?凡聖同居土那應該不應當啊,我們證得法身的話就是證入聖賢位了,那就不應該是凡聖同居土。
    上師:凡聖同居土是哪個世界?
    師父A:是娑婆世界。
    上師:娑婆淨土,這裡講的是淨土,不是惡世,我們這娑婆世界它有兩個稱呼啊,一個叫五濁惡世,一個叫做娑婆淨土,凡聖同居土是站在娑婆淨土的角度來講。
    師父A:那這個眾生看不到的淨土,眾生被遮蓋了看不到啊,被煩惱執著給遮障了。
    上師:是不是淨土要自己修啊,心清淨便是淨土啊,所以這個就叫法身啊,法身成就啊,心清淨便是淨土,這就是法身成就,那我們到了方便有餘土是開始接引大眾了,給大眾方便了,這就叫方便有餘土。
    師父B:那上師兜率陀天呢?兜率陀天內院啊。
    上師:兜率內院啊,也是實報莊嚴土。
    師父B:它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天界的淨土。
    上師:本來就是這麼說的啊,他在兜率天嘛,所以叫做兜率內院嘛。
    師父B:一個外院一個內院。
    上師:倒是沒有說有外院,他這個院沒有院牆。
    師父B:心裡有個牆。
    上師:欸對,所以說不存在外院、內院,內院只是一個名相,名相叫內院。
    師父B:其實你剛才說得對,心清淨就是淨土。娑婆是淨土,五濁是惡世。
    師父A:釋迦佛的淨土。
   
    ——2019年6月1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九)
   
   

44. 六趣雜居地

   六趣雜居地
   
    師父:那上師為什麼兜率內院還是在欲界天呢?他為什麼不另外就是一個他方的一個淨土,怎麼還安立在欲界天呢?
    上師:嗯,是接引眾生方便嘛。
    師父:那要這麼說的話眾生發願往生兜率內院比較容易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啊?
    師父:有個說法這個欲界天離我們比較近,這個一念之間,但是這個說法...
    師父:比如說欲界天比較近,所以娑婆世界眾生發願到兜率內院相對容易一點,有這個說法嘛?
    上師:欲界,三界的欲界,說是欲界天,它這個欲界天裡面,它也有天道,所以叫做欲界天。
    師父:但是剛才那個說法它能成立嗎?因為欲界天離我們這個,欲界跟欲界比較近,然後...
    上師:不存在遠近。其實三界都在一個世界裡面,並沒有太大的隔閡,就是業力的顯現,業力的顯現導致他到哪一道去,所以你說這個遙遠嗎,也不遠,反正就叫六趣雜居地。
    師父:三界裡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上師:是啊。他叫六趣雜居地。
   
    ——2019年6月1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十)
   
   

45. 享受種苦因,修行轉道果

   享受種苦因,修行轉道果
   
    上師:要少攀緣,特別是做事業的人,做事業的人要好好打坐修行。我們所修的一切法門,都包含著事業上的成就,你不要怕失去供養。你只要很如法地去修行,我們說那些修羅部、天道部,它都會化裝成人來供養你。突然間來了一個老闆,素不相識,不知道誰介紹來的,給你買了一個大房。你看,這三年都不愁吃啊。莫明其妙買的,之後再也找不到這個人了,這就是天人供養。所以不要愁這些,好好修行。我們之所以能夠得到一個這麼好的身體,這麼健全的一個身軀,來這個世上,我們是來修行的,不要去求享受。因為享受種的是苦因,我們現在享受多少,你只要認為這是一種享受,來世就很辛苦了,所以說不要追求享受。有這麼一句話,不光是佛教啊,修道之人都有這麼一句話:富貴生淫欲,貧窮出道心。對於世俗的享受,你只要認為這是一種享受,追求這種享受,那麼種的就是苦因,因為你有貪執嘛,有貪戀嘛,有貪愛嘛,這種下的就是苦因。那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這個身體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苦、種種難受、種種煩惱,這些都是過去世種下的苦因。我們通過這個打坐反映出來,這個是好事,我們再把這個苦因轉化成菩提道根,最終變成菩提道果。
    當然了,經過一番痛苦的修行,我們這裡說是痛苦,因為大家的心態就是:哎呀!這個修行本身就是痛苦。所以說經過這種痛苦的修行之後,自己的真如自性徹見無疑了,你的心態跟現在完全是兩個世界,你就不會認為這個人間處處是苦,這就是得離苦海的表現。這個人間所體現出來的一切,我們天天所能夠面對的這一切,表現出來的,都是平平淡淡、真真實實的歡喜,所以這叫極樂佛土,就這個意思,一切都是法喜充滿。那這所謂的法喜充滿,沒有說像我們平常人所感受到的那種大喜,有大喜必定有大悲嘛!我們所講的那種歡喜,它是平平淡淡的,但時時刻刻都在流露,所以叫“法喜充滿”。
    師兄B:現在體會到兩個小時持咒的甜頭了。
    上師:所以現在助修群裡面,幾乎每天都有師兄跟我們說:“這一座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下來之後,這個身體上體現出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輕鬆和愉快。”我們說雖然是這樣,但是你可不能執著它噢,這是一種輕安的境界。當然,這種輕安的境界,很容易幫助我們起這個觀照,很容易體現出觀照來。所以你就儘管觀照,要以一種旁觀者的心態去對待這個輕安,這就是觀照。同樣,你得不到這個輕安,煩惱無邊的時候,你也要以旁觀者的心態去對待這個煩惱,那你也是觀照啊!一樣的道理。
    尼師父:老師,上不去啊,怎麼才上得去?
    上師:發願嘛!“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要多發願,發大願。
   
    西曆 2015年12月1日(佛曆2559年農曆十月二十)開示於海口

46. 粗粗住和細粗住

   上師:你看我們二祖把這個修行他分成九個階段,哪九個階段啊?首先是粗住,粗住分兩個階段,粗粗住和細粗住。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粗粗住是什麼呢?煩惱啊,妄想啊,各種顛倒啊,折磨不已呀,這就是粗住。那這個煩惱沒了,妄想也沒有了,各種顛倒也開始少了,就開始細粗住,妄念。這個妄念是你平時很關注的事情,會在這個時候出來翻騰,好,這個妄念翻騰,我們不管它,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咒上,一直都在持咒不斷嘛。同時座下來發願不斷,那這個過程很快就過去了,進入第二個階段,細住。細住呢也分兩個階段,細粗住、細細住。這個細粗住表現呢就是各種痛,各種痛開始折磨了,手痛啊,腿痛啊,背痛啊,心痛啊,各種痛。所以我們的打坐啊,是在各種痛苦當中培養出來定力,這個痛苦把我們這個功德能夠培養到多大啊?即便是有人拿刀架到你脖子上,你都面不改色,心都是如如不動的,所以這個痛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還有一個,臨終時刻四大分離,也是各種痛交集在一起,這時候我們依然能夠持誦咒語跟名號,這是決定往生的條件之一,是吧。所以說臨終時刻佛號不斷,這個時候肯定是往生的,不用說啦,不需要別人超度了,自己就可以把自己度走了。
   
    師兄:也這樣想了,但是有些時候沒過去。
    上師:是啊,不要激動啊。
    師兄:只有清淨了才能……
    上師:嗯,是啊。
   

47. 打坐培養注意力

   師兄:上師,那個不痛,然後……
    上師:哎,慢慢來慢慢來,還沒輪到你開口,慢慢來啊,你那個我們會講的。首先是通過打坐,培養注意力,為什麼要通過打坐培養注意力,哪裡痛你知道嗎?哪裡痛得很厲害,你總知道吧,啊,這個知道就是注意力呀。我們說你不要理它,不理它還是知道啊,這個知道無可避免,沒有辦法避免的,那麼痛你能不知道嗎?不可能的嘛,所以這個知道痛在,就是培養注意力。因為我們平時心是散亂的,一點注意力都沒有,所以先通過打坐來培養注意力,這個注意力能夠把我們散亂的心給它收回來。先是注意到痛上去了,哎喲,痛得要命啊,沒關係,我們說你不要管它,你要培養心念耳聞,所以這個時候舌頭一定要動起來,嘴皮一定要動起來,否則你的注意力就跟著痛跑了,而不是用在口念耳聞上。
    所以好多師兄打坐,嘴巴不動了,不動了,那個痛痛得難受了,他就乾脆不坐了,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原理,所以我們如何能夠把痛轉移掉啊,那就必須要口念耳聞。只有口念耳聞才可以把注意力轉到咒上,所以這個把注意力轉到咒上,又是開始培養定力,由注意力培養觀心力。你能夠把咒語深深都安住在咒語上,你的心力就開始建立了,你就能夠看到自己的妄念,一個一個的過去,可以不跟它跑了,這個就是持咒時候心念耳聞。不跟妄念跑,這就是培養心力的開始。所以這個用功的步驟,每一步它都是緊密銜接的,(手機響)總要來點音樂啊。那我們持續的打坐,你看,那個打坐我們強調,強調什麼呢?剛開始,煩惱不斷,當你發現不到煩惱的時候,接著來的是各種妄想,因為煩惱是妄想造作出來。但煩惱消失之後,接下來就是各種妄想,你想幹嘛了想幹嘛了,這個事成不了那個事有障礙,都在腦海裡面翻滾,是吧?就連來一個海口,家裡面人都不同意,這是相應嘛。
    當你發現這個妄想平息之後啊,接下來就是妄念紛飛,老跟著妄念跑,是吧。我們要求你持咒的速度要加快,持咒速度加快,手印還要舉高一點,持咒速度加快,手印舉高一點,這都是定力表現出來的。好多人這裡手印掉了,為什麼掉啊?座下沒有發願,座下沒有發願手印舉不起來呀,你想叫他高一點,不可能啊,舉到這裡都累呀,所以這時候座下一定要發願,不發願連舉手印的力量都沒有。
    師兄:我有,我沒有說手印很低的那個。
    上師:唉,你是你嘛,我沒有說你嘛。
    上師:所以我們到這個時候,就鼓勵大家座下一定要發願,大願不斷,你這個手印才能夠舉得起來,咒才能夠持續地念下去。
   
    ——2019年6月26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三)
   

48. 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

   印光大師嘉言錄
    圓濤法師·譯
    ▌第204篇: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
    至於閱讀經文,如果想作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讀經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是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
    如果想要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打開經文。必須端身正坐,如對佛陀的聖容,親自聆聽佛陀的圓音。不敢萌生一念的懈怠。不敢生起一念的分別。
    從頭至尾,一直閱讀過去。無論經文、義理,一概不加理會。這樣閱經,利根的人,就能夠悟到人空法空之理,證實相法。就是根機鈍劣,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大師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指的就是這樣的看經方法啊,所以名為“但”。
    能夠這樣看經,諸大乘經,都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只是看《金剛經》才會如此呢?如果閱經時,一路分別思維,這一句是什麼意義,這一段是什麼意義。全部屬於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能冥冥符合佛意,圓悟經典宗旨,因此業障消滅,福慧增長呢?
    如果知道恭敬,還能少許種點善根。倘若完全如老學究讀儒書一樣,將會看到褻慢的罪,如山嶽高聳,大海淵深。以善因而招致惡果,就是指這一類人啊!
    古人專心注重聽經,因為心不能起分別的緣故。如同有一個人出聲誦經,一個人在旁邊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必要了了分明。他的心很專注,不敢向外攀緣一切聲色外境。如果稍微放縱,就導致前後斷絕,文義不能貫通了。
    誦的人有文可作依憑,心裡不大收攝,也能誦得清楚。聽的人惟有聲音作依託,內心稍一放縱,前後文便成割裂。若能這樣攝心諦聽,與讀誦人至誠恭敬的功德是相等的。
    如果誦的人恭敬心稍微疏怠,那麼他的功德就難與聽的人相比了。現在的人看佛經如同舊紙,經案上雜物與佛經亂堆在一起。手也不洗乾淨,口也不漱乾淨,身體或者搖擺,腳或者翹著舉起來。甚至放屁,摳腳丫,一切言行肆無忌憚,想要通過閱經來獲福滅罪,只有想要滅佛法的魔王,為他證明讚歎,說他這是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的妙道。
    真修實踐的佛子看到,只有黯然神傷,雙眼流淚。悲傷長歎魔子魔孫橫興,而無可奈何啊!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這哪是分別心所能得的利益呢?一位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以至於念極情亡,天完全黑了,他依舊寫經。侍者進來說:“天都黑了,你怎麼還寫?”他才隨即伸手不見五指了。這樣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的專心致志是同等的。至於用功久了,自然有一旦豁然貫通的利益啊!
    明朝的雪嶠圓信禪師是寧波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苦努力參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實在是他人難能行持。久而久之,大徹大悟,他隨口所說,妙契禪機。但他還是不識字,不能寫字。久而久之,就識字了。久而久之,手筆縱橫,居然成為一位大書法家。
    這些利益都是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得來的。閱讀經典的人,也應當效法這樣的用心。【書一】四六00

49. 細住階段與智慧之劍

   細住階段與智慧之劍
   
    上師:進入了粗細住,我們所講的細住第二個階段粗細住,粗細住表現出來的是酸,各個地方是酸的。你看我有,有麻、有癢、有痛、有酸,酸痛麻癢,這個時候開始出現酸跟癢,酸跟癢。這在細住的時候會出現,這叫細細住,它會出現這個,我們說這個時候有一種定,叫羅漢定,還有一種蟲叫羅漢蟲,聽說過吧,這個詞是我創造的,叫羅漢蟲。為什麼叫羅漢蟲呢?你坐坐感覺到這個臉上是癢的,好像有蟲子在爬一樣哦,你如果這個時候去動它了,這就是蟲啊。你說我不動,一動不動就是羅漢啦,所以不是羅漢就是蟲,呵呵。所以叫羅漢蟲,呵呵是吧?那你是要當羅漢呢,還是要當蟲,是吧,那肯定要當羅漢吧。所以你必須得發願,不發願當不了羅漢,是吧?唉,這個過程都有啊,是啊,肯定有。
    師兄:有時候忍不住。
    師兄:經常變蟲的時候,
    師兄:癢,好克服。
    上師:癢好克服哦,那就是超越過去,不是克服,超越了,超越了就進入了微細住,你看我們有粗住,粗住的兩個階段,粗粗住,細粗住;進入到細住,細住兩個階段,粗細住,細細住;再下去進入到微細,微細住;微細住又分兩個階段,粗微細住,細微細住。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相應的說啊,不是千篇一律,只方便說。會出現這個身體,哇膨脹,無限的大,這個叫輕。嘩一下子下沉,重。感受到這個身體突然間一下子沉下去了,一下又輕飄飄的,變大,長大了,大大了無窮大,這個也叫作輕,輕重滑澀。那這個念咒速度很快,滑溜溜的,很爽,有時候念不出來,是吧,滑澀,沒了。
    師兄:沒有打坐的情況下有這種感覺,那是屬於啥?
    上師:沒打坐都有啊?
    師兄:沒打坐的時候有時也有,因為……
    上師:是啊,因為你打坐了,你能夠體會到,沒打坐時候也有,你這座上座下是相應嘛。
    師兄:沒了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然後一會兒嘩嘩嘩……
    上師:座下沒發願,肯定不知道怎麼辦啊,所以我們是每一步的修行過程,都沒有離開大願,你看我們看文殊菩薩的像,你都看過吧?舉著一把劍,那把劍就代表大願,你看這個金剛手也舉著一把劍,這把劍就代表了大願。智慧之劍就是大願,你不會發願,就證明你沒有智慧之劍。
    師兄:就是沒智慧,呵呵。
    上師:就是沒智慧,所以今天教會了你一把智慧之劍,要會用啊,是吧?所以佛菩薩的手上都抓有各種法器,大家不知道法器是幹嘛用的,那代表願力,沒有願力你就沒有法器。
    師兄:我以為舉著是去煩惱的,那個是去什麼什麼的。
    上師:那不是嗎?煩惱來了怎麼辦啊?
    師兄:斬妖除魔呢我以為。
    上師:煩惱來了,你怎麼把它轉成菩提啊?發願就可以轉,煩惱一來,當下發願,你的身心就歡喜了,這就是煩惱即菩提。這煩惱在大願的作用下,就能夠變成菩提,所以這個大願就是智慧之劍,轉煩惱為菩提,這就是智慧。
    師兄:一直在求智慧。
    上師:那是啊,求智慧就是你要會發願啊,不會發願沒有智慧。
    師兄:這是根本。
    師兄:只覺得在發願,其實沒有,老是覺得,啊我在發願,呵呵,在座上也知道願力沒有跟上去。
    上師:是啊,那當然啦。
    師兄:但是不會發,有時候被動地提。
    上師:要主動嘛,不要被動嘛,主動才能夠解脫,被動解脫不了。
    師兄:然後一想,哦,發願。
    師兄:你的願力是間斷的,不持續,有時候感覺,哎喲,今天咋沒發願呢。
    上師:你那把寶劍是缺的。
    ——2019年6月26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五)

50. 微細流注階段

   微細流注階段
   
    上師:細細住之後就開始進入微細流注,微細流注也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作,粗微細流注,第二個階段叫細微細流注。當這個微細流注出現的時候啊,我們的執著心,就是說座上的執著心基本上是沒有了,不再執著各種境界,也不再執著身體上的各種覺受,這些都沒有去執著,沒有再去起分別了。這時候出現的微細流注,你看我們所講的這個“注”啊,借你的筆用一下,我們前面所講的粗住、細住、微細住,是這個“住”,住著的“住”,這個是有執著的,那麼我們剛才說了,出現微細流注的開始啊,就是沒有執著了,那它是哪個“注”啊?這個“注”。
    師兄:注意的“注”。
    上師:前面所講的是這個“住”,微細流注所講的這個“注”,這個“注”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沒有好好用功的話,你體會不到的。這個“注”是什麼意思,這個“注”,你看我們前面所講的粗住、細住、微細住,都是用的是住著的“住”,這個“住”是有執著的,它是六意識和七意識在起作用。從六意識過度到七意識,都離不開前面所講的這三個部分六個步驟,粗住、細住、微細住,那麼從微細流注開始八識作用,第八識產生出來的作用。你看我們都說,哎呀,我們這個宗門都是第八識啟用,你打坐要出現微細流注才是第八識開始啟用,如果沒有出現微細流注,那麼還是六識七識作用,還是執著體現出來的作用,唯有第八識開始起作用,才是破執著的開始。那所以我們強調微細流注,打坐沒有出現微細流注,你就是修上100年,什麼成就都沒有,所以這個微細流注是什麼?八識啟用的時候,我們這個八識田是打開的,裡面的種子啊,如同洪水猛獸般像噴泉一樣,嘩!噴出來的,所以用這個“注”,這個“注”是控制不住的,像噴泉一樣,所以叫種子如注,所以它用的“注”是不一樣的,這個字念起來是一樣的,實際上意義是不一樣的,它像噴泉一樣。所以到微細流注的時候,才能夠發現,哎呀,我們這個妄念啊無始無終啊,它是如同一道秘密的牆一樣,一陣一陣的過,你是看不清楚他是什麼東西的,因為你已經不住在上面了,只能夠體會到它,但是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叫作微細流注的開始。那這個時候呢,我們持咒的速度就很快了,很多師兄表現出來就是“噠噠噠噠噠”,一開口就是“噠噠噠噠噠”,咒跟念已經合為一體了,再也沒有什麼念頭啊咒語之分別了,咒就是念,念就是咒,咒念合一了。
    師兄:好像和呼吸也是一起的咧。
    上師:啊,就是啊,六根都為一體了,一心不亂的開始了。
    師兄:呼吸就是咒,然後,咒就是呼吸,一會兒念頭又來了。
    上師:對,一會念頭又來了,又跟著跑一下,所以這個叫作粗微細流注。有時候還掉進來一兩個巨大的念頭,有時候有一些境界還會把我們調跑,空樂明的境界會把我們勾引走,這都是粗微細流注,但是在座下體現出來就很微妙了,座下突然間發現自己有智慧了。
    師兄:呵呵呵。
    上師:呵呵,你看她笑得。
    師兄:感覺自己沒學什麼,一講到,這確實,感覺可那個啥,怎麼會一樣的呢?
    ——2019年6月26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六)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