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211   突破是時節因緣的問題(2022)

 突破是時節因緣的問題(2022)
    答:你要給我們開示開示嗎?
    問:沒啥開的,昨天要四個小時不停地翻種子,持得可快了。
    答:心如明鏡啊,什麼都照出來了。
    問:但是自己感覺沒有進步。
    答:你應該說是沒有突破,不是沒有進步,本來就如如不動的,哪來進步?
    問:那這個突破在哪裡下功夫呢?
    答:突破是時節因緣,不能有等待的心。
    問:還不成熟。
    答:時節因緣啊,就像德山祖師托缽一樣,雪峰問他:“鐘未敲,鼓未鳴,你托個缽來幹什麼?”這時節因緣沒到。
    問:托早了。
    答:“鐘未鳴,鼓未敲,你托個缽來幹什麼?”時間還沒到嘛。
    問A:那要時時都在當下,然後它自然就出現了,是這樣的嗎?
    答:然後德山托著個缽轉身就往回走了。這岩頭看著就哈哈大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一句。”大小德山,這雪峰是小德山。“大小德山,不會末後一句。”
    問A:這個啥意思啊?
    答:這就是末後一句。這個叫天機不可洩露了。

212   不流浪不作意不起分別就是觀照 2023.03.12

 不流浪不作意不起分別就是觀照 2023.03.12
    問:那您說觀照,發願是不是觀照啊?
    答:發願是發願。發願能體會到觀照,但發願不是觀照。發願是必然要有的,願是成就功德母嘛。
    問:那您看我在那做飯呀,我在那切菜的時候,我知道我在那兒切菜,喝茶的時候我知道喝茶,這是不是觀照?
    答:這叫頭上安頭。你能不知道嗎?不知道的話,不就切切切……肯定知道嘛。
    問:有時候做飯就想到別的東西去了。
    答:對,那你就是流浪去了嘛。不流浪、不作意、不起分別,就是觀照。這店裡面有沒有人呢?你知道嗎?這個知道就是無分別的知道。這個店裡面坐著幾個人呢?你知道嗎?這就是起了分別。一個是無分別,一個是起分別。所以了了常知就是觀照。
    問:上師,我會觀照了。
    答:我以為你一直都會的,原來你這會才會呀。我們總是要不停地旁敲側擊,從各個方面去描述它,讓你去找相應啊,找感覺。

213   讀金剛經可以破一切邪見(20230314)

 讀金剛經可以破一切邪見(20230314)
    問:《金剛經》和《心經》?
    答:對。也不用讀太多經。《金剛經》和《心經》。
    問:也都是可以幫助解脫的經?
    答:這個是佛弟子必讀的。不光是幫助我們解脫,能夠樹立我們的信念,還有一個就是不讓我們受到邪魔外道的干擾,因為在佛教裡面也有很多邪魔外道。
    問:是。
    答:以前廣西那邊就有一個法師。
    問:我看您那個法本上寫了。
    答:他是講念佛嘛。但是他又吹自己又跟過哪些名師學過,還說自己跟老人學過。後來我們有師兄就聽信他這一點,跑去親近他嘛,就說:“啊,你跟老人學過,我也是老人的弟子啊。”他就叫我們那些師兄把老人的書全部燒掉。
    問:那不是欺師滅祖啊?
    答:他不是,他根本就沒有。他是吹牛啊,做廣告嘛,拿我們老人來做廣告。然後叫那些師兄們說,把老人的書燒掉,不能再看。師兄們就很迷惑嘛,就跑來問我,我說那這個人肯定是講假話嘛,他壓根就沒跟老人學過。然後他說他那裡很厲害,念佛念了之後可以看到觀音菩薩會在空中顯現,然後還拍照下來。我說:“真的拍下來了?”“真的拍下來了。”拿了一張相片給我看,是一張畫像。但是我也沒有說他畫像不畫像啊,我說你如果把這個當真,那《金剛經》就是假的了,因為《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句話,師兄就醒悟了。所以說,《金剛經》是破一切邪見。你要把這個相當真的,那《金剛經》就是假的啦。所有的邪師都不敢讓弟子們讀《金剛經》。只要一讀《金剛經》,就把他們所說的全部破掉了。
    問:嗯。

214   極樂世界是共願所造20230316

 極樂世界是共願所造20230316
    答: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時空觀,你要是說有時空觀的話,那你坐火箭就可以去了,你不用修行也可以去呀。它不在這個時空裡面。不在時空,在哪呢,在大家的信念當中。
    問:對,要有信念。
    答:信念,什麼叫信念,諸佛菩薩和一切眾生共願所造,大家的發心共願所造,所以它是破了時空觀念。時空是產生物質,同時時空也是物質的產物。
    問:信心和願力不是物質的。
    上師:它可以產生物質,但它不是物質。
    問A:就好比咱們那個自性吧,可以產生物質,但它本身不是物質。
    答:對,它本身不是物質形態。因為物質是有生有滅的,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不生不滅的。
    問:還是個念頭,念頭。
    答:念頭,念頭是相對說。就跟我們自性是一體的,所以你說自性是個什麼東西,能拿出來看嗎?
    問A:不能。
    答:也可以啊。所有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它的表現呐,怎麼個拿不出來啊。
    問:也可以。
    上師:對,是它的表現,行為舉止就是它的流露。

215   認取與承當才是根本 (2023.02.12)

 認取與承當才是根本 (2023.02.12)
    問:根器跟那個時節因緣是不是……
    答:時刻都是時節因緣。
    問:哦。那根器成熟啊,就是每個人都是成佛的根器……
    答:本來如是嘛。
    問:但是你要親證,它不得有時節因緣?
    答:嗯,時時刻刻都是時節因緣。
    問:所以這個時節因緣是自己通過發願創造的?
    答:這個,要認取承當。發願是一種下手處,但還不是根本,認取承當才是根本。
    問:它是認取的佛知見,還是說就是認取當下就是自性本心?
    答:佛知見是什麼?
    問:每個人都是佛呀。
    答:本來清淨。本來清淨——佛知見。《圓覺經》讀過吧,這入佛知見就是《圓覺經》講的,《妙法蓮花經》也講入佛知見。《圓覺經》講的這個路子: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那麼在你認取承當的情況下,哪個是你的妄心啊?
    問:都是真心……
    答:了了常知便是妄心。你要認取了了常知啊,這也是妄心啊。所以,妄心並沒有息滅。
    問:只是不住。
    答:對。所以說“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問:當下認取了就完事了?
    答:嗯。接下來還有功夫啊,“居妄想境不加了知”。
    問:那這個“不加了知”和“了了常知”是什麼……
    答:這就超越了了了常知嘛,所以叫“不加了知”。了知也不可得,這叫“居妄想境不加了知”。你看前面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接下來“居妄想境不加了知”,再進一步“以無了知不辨真實”。 所以剛才師父您來了一句“這就完了嗎”?還有落處。
    問A:怎麼個“不辨真實”,這一刻我都體會不到。
    答:你這句話就去辨真實了。你為什麼要去分辨真實呢?為什麼要起這一念呢?
    問A:那這個我就簡單啊。
    答:你為什麼要起這一念呢?本來就不可得。為什麼要去起它呢?
    問A:我剛開始讀這個,我覺得這兩個都是一個意思啊。
    答:因為你在上面去找真實了嘛。
    問A:一個意思啊,那個就是跟前面那一句是一個意思啊。
    答:我們這個《圓覺經》剛開始它講的有一個詞,也有個過程,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用不用給你舉例子啊?
    問B:舉唄,舉唄。
    答:舉例子就是作方便說啊。因為你認取不了嘛,所以要做方便講。按《圓覺經》所講的是說,不需要作方便講。你聽到這一句話“知幻即離”,就是了。
    問A:我當時看那個祖師開示講:更進一步,我說這個還要更進一步,進到哪裡去啊,不是一樣嘛?
    答:更進一步還是作方便說呀。你不作方便說當下便是,為啥要起方便呢?所以當下便是啊,“知幻即離”,當下便是,所以不需要作任何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沒有漸次,沒有這個過程之說,離幻就是覺,這就是還是要講你當下認取承當啊。再往前一步啊,還有一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我們是從後面講到前面,因為講《圓覺經》多數都是從頭講到後面,我們是從後面講到前面。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今天提出的主題就是認取承當。

216   心密法門的下手處是打長坐(20230212)

 心密法門的下手處是打長坐(20230212)
   
    答:你要從生死學上面來講:一個是胎動,胎動就是心跳;胎息嘛,胎息就是呼吸,這兩者來判斷。有時候胎動聽不到了,還不能斷定它就是死胎了,還要看它胎息在不在。這兩者都沒有了,就可以斷定這個胎已經死了,胎死腹中。呼吸還有生滅,所以不能以這個相來作為根本。但是我們是一種提示,我們這個提示還可以進一步啊,把心性打開。你想知道心性在哪嗎?
    問:想,想知道。
    答:呼吸用不用執著啊?
    問:不用,自然就好。
    答:呼吸用不用顛倒夢想啊?呼吸用不用妄念紛飛啊?
    問:不用,也不用。
    答:想想不用顛倒、不用執著、不用妄念紛飛,這個叫當體即空。
    問:就是你不用幹什麼,它自然就會……
    答:這個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你看,通過呼吸把心性打開,這個是進一步了。因為在轉化的時候,我們用不上這一步,所以就沒用了。
    問A:我們也不關注呼吸。
    答:呼吸也不可得,所以去關注它幹嘛?
    問A:不用關注這個東西。
    答:不用執著它嘛,所以說呼吸也不可得。
    問:它不是本來就,你說人人都有,連胚胎都有,我們還管它幹啥?
    答:對,本來具足。那你體會到這呼吸也是本來具足、本來清淨,你就知道怎麼做功夫了。所以這個叫門門可入。
    問:阿彌陀佛,上師,那它這個跟禪宗的數息觀它是?如果說觀呼吸的話,它不是成了禪宗的數息觀?
    答:我們這是超越它了,不做那個數息。
    問A:入手處不同。
    答:嗯,入手處不同,我們是直接入手。
    問:哦,不用管,啥都不用管。
    答:呼吸本來就是清靜的,呼吸本來就是不住的。所以我們用的是無門觀嘛,門門可入,就叫無門觀嘛。下手處很多嘛,所以就是無門可入了。門門可入便是無門可入啊。
    問B:這下手處不同就影響後面來修持的過程,實修指導。
    答:它講的是一體的。
    問B:是一體的呀。
    答:嗯。錯過沒有?
    問B:沒有。
    答:嗯,不曾錯過,這也是承當認取啊。這法本來就不可得,你還會錯過?理屬頓悟,事在漸修,你還要親證一番。所以這個座上奢摩他定還是要培養出來;座下這理通了,它可以體現出三摩地定。那座上的奢摩他定也很重要,兩者結合在一起才可以打成一片。座上座下打成一片,才可以證入真正的禪定。如果光靠座下這個理會,力量還是不夠。你用理會來做保任功夫要做幾十年,所以禪宗很多祖師啊,根器這麼俐落,他也要有幾十年才能夠打成一片。這個他在意會上做功夫嘛,只可意會、不可言說,在這上面去做功夫,他是很費腳勁。
    問B:所以打長坐的奧妙就在這裡?
    答:那我們心密呢,有捷徑嘛,座上翻種子,翻出微細流注來。座上就可以親證到金剛喻定,座下金剛喻定再延續下來,座上座下打成一片。他雖然會出現能所雙忘,也會出現業力掙扎,這個業力掙扎能夠把你的悟後迷去掉。這雙管齊下,所以三五年內大放光明是很容易的。

217   實信即是始覺

 師兄:
    咱們宗門的法,如法修行沒有不見性的。
    然“初悟”後大多喜歡轉理論,這還是沒有直下承當,總習慣用意識心來輔助一把。
    我等當代行人從小習慣于“思考”,所以難以放下這個習氣,還是長座最直接。
    弟子的體會是,心念耳聞的入手處是六識和七識,時刻盯八識的本性,認的是本自清淨的體,即種子翻騰的起處。無論怎樣的翻騰都不理睬,此即是金剛喻定,無論怎樣的境界來了,也是如如不動。但一開始都是要盯這個本體。這個盯是六識的作用,就好像牛隨時回頭來看看主人在不在。
    繼而體會到一切都在自性之中,如人入夢,夢中山河大地人物蟲鳥皆是一體。此時已經不太需要時時盯了,翻騰厲害的時候還是需要用盯來告訴自己哪個是主人。
    就是這個妙體,無形無相,從來如此,夢中也是。但弟子就是在意識悶絕時,無見無聞無夢無想時,沒有把定它。所以還是不灑脫。
    但又於《中有救度》有一點啟發,識悶絕那幾天不做救度,雖然本覺不移,但是還是得始覺來修,子母光明會。
    上師:
    這個著實是靠”確信”、“實信”來認取,《金剛經》: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所以,“實信”即是“始覺”,以實信破除疑根,從因地上轉識成智。
   

218   看書太多容易有追求(2022)

 看書太多容易有追求(2022)
    2022.12.07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座上怎麼體會不到翻種子的那種狀態?翻種子,就種子翻騰。
    答:你持咒慢了吧?持咒慢了吧?
    問:慢了。有時候很快也體會不到。就一個念頭,不會有種子翻騰有很多念頭那樣。
    答:那就是一念不生嘛,一念不生就看不到它在翻。一般是粗的種子才看到,細的基本上看不到。
    問:細的需要定力才會看到。
    答:很深的定力才能夠體會到,叫覺察到,那也不叫看到。
    問:那個能所雙忘的話,跟化空了有什麼區別?化空不是那東西都沒有了,周圍的東西都沒有了?
    答:是啊,所以你那個還不是能所雙忘,是輕安。
    問:輕安。就是感覺不到,但是知道。
    答:我們做開示講解得太細了,大家看了書之後都在追求,多少都會有追求,所以歷代祖師沒有講那麼細。

219   如何修證印心法門就是《無心直說》

 上師:這是必須的,這是我們多年打七總結出來的經驗。你看我那個打七開示,剛開始叫《如何修證心中心法》,後面印出來的叫《如何修證印心法門》,其實是一回事,一個系列的。你要是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麼一看到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你絕對會發現這個修證過程都隨著打七在進度中。師兄2:上師,那我們打七的時候是不能看書?上師:所以我這一套書其實也是打七的指導,歷年打七的經驗指導,都在上面了。就憑著這一套書啊,你們就可以以後組織打七就可以有一個系統的標準,全在裡面了。現在是有一、二、三、四,《如何修證心中心法》它有一、二、三、四,後面五、六、七、八開始都叫做《如何修證印心法門》。
    如何修證印心法門就是《無心直說》

220   一念求就是迷一念無求便是覺 (20230216)

 一念求就是迷一念無求便是覺 (20230216)
    答: 覺和迷都在一念間。一念求,便是迷;一念無求,便是覺。所以你要觀察自己是求還是無求啊。
    問: 好像無求吧,好像又不是,那個……
    答: 所以這個“好像”,還是求了嘛。“好像”就是相似嘛,所以就是求了。
    問A: 可以有緣起。
    答: 對,可以有緣起。好像是無求了,證明還是求了。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無求的,因為本來就是無求的。為什麼說它是本來呢? 因為任何東西改變不了它,天生以來就是具足的。我們所謂的迷失,它是在境相當中迷失。那當你瞬間不落在境相上,它就已經回歸了。每個人都是如此,但是,不一定發現得了。
    問: 自己不知道。
    答:所以說世人不知。
    問:嗯,就他那個人不學佛的,他其實有時候也是在……
    答:它跟學不學佛沒有關係,細說一步,六道眾生都會如此。
    問:不只是人哦?
    答:不只是人,它不迷失在境界上,當下它就回歸了。但這個很短暫,又執著在境相上了,執著在肉體上了。為什麼要執著那個呢?因為它要用。因為根本已經轉化成“我”,所以一切要為我所用。一切為我所用之後呢,發現這個“我”的力量,由於被一切境相所迷惑,這就叫迷失本來。因為我們釋迦牟尼佛發現了這個根本——正覺,所以要提示大家,常常回歸到根本上,不要再迷失,這個法就形成了當今的佛法。那麼我們釋迦佛之後的歷代祖師,都用自己的修證去證明到這個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就具足了傳承。我們現在所讀的三藏十二部,這大藏經,不光是菩薩說的,還有歷代祖師說的,彙集在一起,無不指向覺悟。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