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231   承當觀照(2016)

 問:觀照的方法我是會的?
    答:是的,其實方法你是會的。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這個你肯定會的,但是你不敢確定下來,就搖擺不停,還會再找。歷代祖師的開示都是這樣的,“了了常知,不著見聞”是二祖說的。你所知道的概念當中,除了了了常知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可得的?唯此一真實。觀照沒有什麼玄乎,有玄乎那是境界,孔子說“大道至簡至易”,“至簡至易”有境界嗎? 首先是能承當觀照了,才能夠見性。能見性了,才會根塵脫落,有這些階段。觀照你承當不了,是不可能見性的,每天都在找如何觀照的方法。
    --淨明上師

232   禪--淑世超世以隨緣

 淑世超世以隨緣
    有很多禪者,像小說中的濟公活佛一樣吃狗肉、喝燒酒、到酒家去睡覺,那是矯枉過正,因為那時宋朝的人流行只管打坐,大都長坐不臥,一天到晚閉目合睛,顯得過於拘束、呆板,過於嚴肅而缺少一種活潑生動的機趣,所以濟公才現身說法,告訴人們修行不應該只修嘴巴和肉體,而應該保持光明磊落、純潔無邪的心態,能夠不污染自己的心,才是真修行。
    濟公就是續指月錄裏的道濟,不過濟公傳把他演義化了而已,真正的濟公傳叫做「醉菩提本事」,大約只有兩三萬字,那才是真正古本木刻的濟公傳,實際上那是一種變態,不是常態,不足為法。
    寒山、拾得說起來也並不代表禪,有很多西方人講新禪,看了寒山詩就標榜新禪,盲目的否定社會的價值標準,與存在主義一拍即合;穿著破爛的衣服,頭髮留得長長的,牛仔褲磨得發白,剪兩塊補釘再補上,褲管上棉紗破得像穗子一樣;台灣也有很多人效顰。像這樣衣冠不整,不修邊幅,而說是新禪,那真是天大的笑話!
    禪是很莊嚴的。從達摩西來,到以後的歷代祖師,所住的寺廟都是律宗的道場。律宗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規規矩矩,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規則。所以禪不是吊兒郎當、玩世不恭、嬉笑怒罵,而是心超世而行為卻是淑世的,也就是敦倫盡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薩的形相,都是非常莊嚴,服飾、配件樣樣都很好,為什麼呢?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能莊敬,別人當然也會恭敬你。菩薩並不是虛榮心作祟才穿得那麼漂亮,而是為了人際關係的調和。我們讀金剛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到了吃飯的時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嗎?不是這個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過要持缽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們參禪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風範,不要跟某些邪禪一樣,頭髮不理,鬍子不整,香煙燻得鼻子發黃,那絕不是一個真正禪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個規規矩矩,能夠調和眾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靈超世,把我們的智慧、情感,擴大到與法界合一。一個澈悟了的心,一個親自證得了宇宙真相的覺者,他的心是現量的存在,而不是一個時段,或一個空間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為是循規蹈矩的,這樣才能夠隨順世俗。
    --耕雲導師

233   藥師法的特點和作用

 問:能講一下藥師法的特點和作用嗎?
    答:藥師法講的是三法。三法是什麼呢?色法:一切物質,就是《心經》上所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能見不能見的物質都是色法,可見不可見的都包括在色法裡面。息法:就是我們的呼吸,講的是身體。心法:心念耳聞就是一種心法。諸佛的咒語都是心聲流露,也都是心法,手印也代表心法。所以它是色法、息法、心法的結合體。
    藥師法作用體現在哪裡呢?它可以改變一切物質的狀態,通過修法可以改變環境,改變一切物質的構架、構造,這叫改變色法。改變息法包括了改變身體狀況、健康狀況,身體的種種啟用的方法都包括在息法裡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屬於息法。改變心法是各種力量的體現,心法包括注意力、覺受力、觀照力、覺照力、攝受力,這是精神上的力量。
    同時,藥師法的作用是有順序的:身法,就是定力開始生起了;要去應用它就是順法,順自然的規律都屬於順法,自然觀照也是順法;然後是空法,要把這一切觀空,一切都了不可得;化法,就是圓融,一切因緣都要圓融起來。身、順、空、化,這是藥師法的作用。
   
    --淨明上師
   

234   修法要做到死心塌地

 修法要做到死心塌地
    問:為什麼修了好多年也感覺沒什麼進步?
    答:首先第一步“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做到了沒有?沒有做到怎麼辦?就先從“死心塌地”下手。還要跟著意識動,就是沒死心塌地。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屍體坐在這裡還會動嗎?死心塌地就跟個屍體坐在那裡是一樣的。元音師尊開示:“一切放下,死心塌地。”那時候我問師尊:“師父,我坐在那裡身體不由自主地在晃動,怎麼辦?”老人家就一句話:“死人還會動嗎?”一下子就知道自己要強調一動不動了,所以這個也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什麼都不會,只會打坐,那是很了不起的。印心宗最怕的是伶俐漢。伶俐漢是什麼呢?頭腦轉得很快,能說會道,但是他老停留在分別上,做功夫不能夠死心塌地。這就沒辦法,跟印心宗不相應。不光印心宗怕伶俐漢,禪宗也怕伶俐漢,腦筋可以轉得飛快,但都是聰明一時,不能了生死。做功夫還是要老實,要死心塌地。

235   思維定和打妄想有什麼區別?思維定和能所雙忘的關係?

 思維定和打妄想有什麼區別
   
    問:老師,您說那個思維定和打妄想有什麼區別?
   
    答:那不一樣。打妄想是亂的,他帶有煩惱;思維定他是平淡的,很平常很平淡,而且是了了常知,一切都不住。所以你看我們那些鑄造得比較莊嚴的佛像,諸佛菩薩都是在入思維定。一看哎喲,這個佛,法相莊嚴,他在入定啊!當我們修證的覺受跟諸佛菩薩相應的時候,你就能夠發現,這些藝術家雕的佛像,他有沒有思維定。思維定就是禪定最初的表相,所以,我們來打七也要體現出思維定來。為什麼管它叫思維定呢?因為我們六根互用,它這個思想是圓融無礙的,不是硬邦邦死在那裡的,所以我們管它叫思維定。他是能夠思考的,知道嗎?但是他不是流浪的,他在思考,跟流浪不一樣。
   
    思維定和能所雙忘的關係
   
    問:那我們一般好像講,座上妄念要全部息完,才能夠能所雙忘,那有思維定他還能夠能所雙忘嗎?
   
    答:思維定它還沒到能所雙忘,但是它也是能所雙忘的前兆。而且到了這個能所雙忘之後,也不是說思維定就沒有了,它還會流露出來。能所雙忘是這個能念之心所持之咒一下化開,這個時候他定相現前了,那這個定相有長有短,當你這個能所雙忘出來之後啊,它就是思維定。所以它有時候是在能所雙忘之前,有時候是出現在能所雙忘之後,都會有的。所以說,我們這個覺性它所體現出來的不是死的,而是活潑的,我們管這個叫作六根互用所體現出來的。

236   印心宗的上師祈請文

 印心宗的上師祈請文
   
    1997年12月份,淨明(蔡奕忠)上師前往上海拜見師公元音老人。一日,在老人寓所內,上師問師公元音老人:"藏密的傳承都有上師祈請文,咱們印心宗是否也有?"
   
    老人答到:“有啊!”
   
    應此殊勝緣起,元音老人當場向淨明上師傳授了印心宗的上師祈請文:
   
    我皈依佛法僧修行
    依止無上大恩根本上師修行
    歷練身心,知難勇進
    知幻即離,返本歸真
    慈行不斷,願行不歇
    決定與無上大願根本上師證果相應

237   觀照從有為到無為

 觀照從有為到無為
    問:有觀照在就不是觀照,對嗎?
    答:觀照開始是會出現有為的階段,最終會成為無為,總要有生起,有生起才會有圓滿。從有為過渡到無為就是修行之路。到了無為階段是很微妙的。怎麼去體會微妙呢?不要從意識來反映,不要作意。用什麼方式呢?用發覺,發覺叫發明心地,發覺也叫發現。你的呼吸需不需要作意?它是不是綿綿密密的?這就叫發覺,從始至終都是如此自然地體現,願力要跟它合為一體,觀照要跟它合為一體,這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

238   正確的知見需要親證

 正確的知見需要親證
    問:有人說如果正確的知見都沒有樹立起來就開始打坐,會出問題,這個怎麼理解?
   
    答:那就請問,釋迦牟尼佛是先學的理論,還是打坐開悟之後才講的法?我們向佛陀學習首先要學佛打坐。如果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什麼知見是正確的?親證的才是正確的。都親證了,還要去重新開始做什麼?已經到達目的地了,還要回過頭來去學嗎?那些不願意打坐的人會講:“先學教理,教理通了,再去打坐。”學教理一輩子不見得學不完,再怎麼學的話,三藏十二部一輩子能夠圓融貫通嗎?貫通不了就是教理不通,還得學,這輩子都不夠用。好比吃飯,有沒有必要先知道為什麼要去吃飯,然後再去吃?

239   在家與在精舍修行的區別 、通過打七和護七完善自己的修行

 在家與在精舍修行的區別
   
    問:在精舍打坐持咒的速度非常快,跟家裡完全不一樣,是什麼原因?
    答:在家裡是在家修行,在精舍就相當於出家修行,肯定是不一樣的。精舍的環境跟家裡不一樣,你所面對的人不同,周邊都是大修行人,都在幫助我們修行,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共鳴。在家裡我們嚮往到塔光淨土去,每個人都這麼嚮往,都發願一定到塔光淨土去。來了這裡,果然有個塔光淨土,這是佛菩薩和師兄們共願所造,這不就是淨土嗎?共願所造——這跟佛經上講的是一回事。來淨土修行,那肯定簡單,這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很容易就證到阿鞞跋致了,“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跟佛經上講的是一樣的。所以在精舍修行的環境肯定跟家裡截然不同。
   
    通過打七和護七完善自己的修行
   
    (1) 問:打七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答:能來海南打七是件很榮耀的事情,沒想到在這個精舍打七很磨練人,裡面機關重重。有成就的會越磨成就越大,沒有修行的慢慢地修行也提高了,有了心得體會。絕大多數師兄經過這種磨練,對觀照、見性、能所雙忘和根塵脫落都會有詳細的瞭解和系統的認識,知道將來要怎麼去修。有一些剛剛到這裡來參加共修的師兄是初嘗法味,知道了如何按照指導去修行。大家給自己過去的修行來個大總結、大對比,看看過去的修行跟現在所認識到的修行是不是一回事。這是實修的精舍,表現出來的就是實修的氣氛,沒有太多書本上的東西,講的都是大家自己內心的心得跟體會。
   
    回去之後大家首先是培養定力,再結合歷代祖師的開示,就可以完善修行。理論有了,實踐也有了,再從佛經上去尋找印證,因為佛經可以印證我們的修行是否如法,那麼整個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的過程也就圓滿了。
   
    (2) 問:護七算不算修行?護七有什麼要求?
   
    答:護七也是修,沒有大發心是護不了七的。這個“修”既是一種發願,也是一種行願。如果力量還不夠就來護七的話,就會嘀咕:“我那麼辛苦,天天在供養他們,反而我自己得不到修行。”
   
    大家都知道在海南塔光精舍,一般都是修證比較高的人才來護七,沒有一定修證的人是不允許護七的,那樣精舍是會亂的。沒有修證的人去廚房炒菜,在炒的過程中心是亂的,炒出來的味道會五味雜陳、亂七八糟,定力好的人吃到口裡就知道了。所以炒菜都要有清淨心,要有慈悲心。
   
    (3)問:打七和護七都要寫心得,有什麼作用?
   
    答:今年打七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打七的模式,這個模式建立好了將來大家都可以組織打七。因為大家都是當局者,都知道打七精舍平時的一切操作、一切行為,每一個人修行的狀態,都是歷歷在目的。所以發這個本子也是讓大家共同總結打七的經驗,這個是打七模式。另外一個模式是護七模式,護七也要寫心得,將來各位既能夠主七又能夠護七,現在全中國就是缺乏這樣的人才。如果今天在座的都能夠成為這方面的人才,那對整個宗門、整個佛教都是一個貢獻。
    ---淨明上師
   

240   成道四步驟

 成道四步驟
    成道可分四個步驟:第一步“見到本性”。現在能明白這一念斷處的靈知就是本性,也是一樣。大圓滿也是直接開示,使人當下見本性。接下來做保護功夫,做保護功夫當中“覺受增長”,這是第二步。覺是覺悟、覺照,不迷,不為境界所動、所轉。
    真正的覺悟就得到真正的受用,就不會煩惱了。不然逆境時你要煩惱,要發火;覺悟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影子,不執著,不追求,不煩惱,就得真實受用,法喜充滿,一天到晚輕安愉悅,快活得很。所以說初地是歡喜地,覺受增長,就一步步向上證,初地、二地、三地……,自己常考驗自己:“我現在比以前如何,是否有所進步?”當然不是一步登天,一下就到十地、等妙二覺了,要有個過程。
    第三步是“明體進詣”。明體就是光明體,進步了,光明大發,朗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諸佛入我身,我身入諸佛之身,彼此交參無礙,這是《華嚴經》的境界。因為這是覺受增長的緣故,到這個地步,貪嗔癡慢疑就絕對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但還不是究竟。
    最後第四步才是“法界究竟”。一切光明都不可得,一切神通都不可得,都攝歸自性,都不顯現。按大圓滿說起來就是“如臘月三十之月”。臘月三十的月亮還能看得見嗎?看不見了。攝歸自心,都沒有了。禪宗到這裡也是這樣講。
    上次講過一則公案,有僧問曹山:“朗月當頭如何?”朗月當頭就是大圓的月亮照在頭上。曹山答曰:“猶是階下漢。”還沒到家。曰:“請師接上階。”請師父慈悲,拉我一把。答曰:“月落時相見。”所以禪宗和密宗是一樣的,不要弄錯了。高深的密法,最上層的密法就是禪宗。
    所以你們如能站穩腳跟,不為人言所惑,才能證成大道。如一聽人言“活佛來了,有大神通”,就跟著跑,那就要走到叉路去了。因為沒有再比禪宗高的密法,而且求神通就要倒楣、要著魔。
    摘自元音老人《如何消除貪嗔癡慢疑》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