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以前隨緣開示精華匯總》
  • 21

     21. 20220705疑根是成就上最大的障礙

        答:破疑,有定力就可以把疑破掉,還有一個發願也可以破疑,但是那是短暫的破。要把疑根徹底破掉,那要有很強大的定力,就是自己的身心完全可以做主——不跟境界跑,也不跟妄念流浪。
        問:就是發願。
        答:發願是短暫的破疑,要永遠的破掉就是得要具足很深厚的定力。它是對一切都不會產生懷疑,就是這個疑徹底給破掉了。
        問:還是信力不夠。
        答:對,疑是五毒之根,我們說貪嗔癡慢疑,疑是五毒之根。我們說五毒——貪嗔癡慢疑,凡夫最大的習氣就是貪。貪又分兩種,一種叫貪執,一種叫貪愛。貪執就是對物質產生執著。貪愛是對人或者對眾生產生執著,這是貪。然後是嗔,嗔心很容易起來,在貪心達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嗔心就流露出來了。
        問A:嗔心跟嫉妒有關係沒有?
        答:嗯,也是嫉妒啊。貪這個,嗔就是嗔恨跟嫉妒,主要表現就是嗔恨跟嫉妒;然後,癡就是非常地迷信自己的認為,迷信自己的認知,這個就叫癡。慢,就是這個驕慢心。驕慢心呢,就是在貪嗔癡的基礎上,能夠形成驕慢的心,有時候也會從疑來生起驕慢心,就是生起慢心,這慢心也是修行當中比較大的障礙。我們說凡夫主要的習氣,主要的煩惱,源由貪嗔癡。修行人呢,則是慢和疑。你看好多修行人,他不貪,他也能做到不嗔,不會嫉妒,也能做到不會去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貪嗔癡這塊,它對修行人來講,他很容易破掉。但是我慢和這個慢法這個心態,就比較容易流露出來。還有一個就是疑,看到誰都產生懷疑,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認為你的觀點不對,我的觀點才對。所以他這個慢和疑呢,也是互相作用的。所以這個對於修行人來講,慢和疑是最不容易破的。特別是修行上,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之後啊,我慢心會更加熾盛,這我慢心熾盛了之後啊,還表現出疑師、疑法,甚至疑佛。我們好多那些師兄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是有一定的定力的,有了一定定力之後啊,他這個我慢心起來了,增上慢出現了,他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根器有問題。先是懷疑自己的根器,然後懷疑這個法是不是有這麼究竟,有這麼好,為什麼在我身上體現不出來?這就是疑法。接著就疑師,這師父講得這麼好,但是我做不到啊,在師父那裡表現出來就是很直接,輕描淡寫就能夠把事情給說清楚說明白,但是我自己證不到啊,就這個師父講的是不是假話?所以這個疑啊,一旦出現,他就要壞法了,壞法呢,就是說這個法不像祖師們說的那麼好,這就開始壞法了。所以這個問題就出現在疑上面,疑沒有破。所以增上慢跟這個疑心、疑根就是成就上最大的障礙。
        問A:上師,那剛才您不是說這個去疑生信,然後這個疑破了就成就了;那剛才您又說,那疑的話,又是成就之路上最大的障礙。
        答:最大的障礙。
        問A:那這個有沒有一點矛盾?就是這麼來說。
        答:就說疑一破了就是成就了。
        問A:嗯,對,這個障礙卻是一種增上緣、增上慢、增上執?
        答:不是增上執,增上慢。是增上慢的疑根。
        問A:是障礙,但是一旦超越了就是……
        答:對。
        問A:就是增上緣。
        答:對,反之如果他不能超越的話,他會生起惡見。
        問A:惡見。
        答:惡見,就是我們所講的諸惡莫作的惡,他生起惡見。我們剛才說壞法,就是他生起惡見了。生起惡見,他就要搞破壞了。
        問A:也是個念吧?惡見就是惡念。
        答:惡見就是惡念,生起惡見,他就要壞法。壞法就是反正我修不成了,我也不讓你們修成。
        問A:這就是障礙嘛。
        答:他就要破壞,就這個意思。
        問A:上師,這個其實也就是一念之間,一念間?
        答:對。
        問A:破除這個疑根了,那你就是成就了。
        問B:這個像剛才說到這個疑啊,在我的這個座上,到了這會兒就是把那個咒也持得的這會兒就是什麼念頭都非常細的時候,那個咒也念得似有似無了,這時候其實還清清明明,但這時候冒出來念頭總愛:“這個咒哪去了?咒念得怎麼快了慢了?”全是這樣的疑問,主要自己就是不去肯定,老是在懷疑。
        答:這個還不能夠在懷疑上,落在執著上了。
        問B:哦,這還就不是疑,只是說對咒的執著?那還是……
        答:那是落在執著上了,不是落在疑上。
        問A:這個貪沒有破,其實也會直接影響下這個疑?也會有這種某種聯繫?
        答:它有,它有互相作用。
        問A:對。然後唯一……
        答:貪嗔癡慢疑,它也能夠互相產生作用。
        問A:但是這五毒,唯一這個超越的方法就是您說的這個發願。
        答:發願。對。
        問A:見天(時時)發願就行了,是最好的。
        答:發解脫大願,菩提大願,成就大願,
        問A:我曾經有一段就是這樣的經歷——疑……
        答:慈悲大願。
        問A:然後呢,心*上師就讓我去洛陽,心**那兒,他要是放生,以後要是人家放生,你去給他怎麼說,以後怎麼這個儀軌啊,來交流一下。去了以後,那邊他不是在村子裡面建了道場嘛,好多老居士也去了,中午在那吃飯,些老居士有時候他們交流,可能不太好交流,後來一想,上師不是說過嘛,你會不會這個長壽咒啊,想不想長壽啊?一聊,都想長壽,就教他們這個咒啊和手印啊這些,聊著聊著就聊開了,在當下那時候,那時候情緒啊,包括自己到了一定瓶頸的時候,這時候遇到一些疑啊或者啥的。後來我就總結,發現呢,越是在給大家交流的時候,這個過程當中,反而很容易破除我,這個我,我執,這個疑也是我執的一種表現嘛。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情況下,都是在我那個當中的,那個疑當中的,只要和大家一交流這個佛法啊,或者交流這個修行上的事,自己就會發現是安心的、開心的、無我的,這就上師剛才開示的,這個體會比較深。
        問:這個慢疑跟這個恭敬心,還是恭敬心,不恭敬……
        答:嗯,慢對應的是恭敬心,恭敬心有時候也會轉成慢,會轉化的。
        問A:恭敬心怎麼能轉成這個慢呢?
        答:是對你很恭敬,但是你稍微有一點他看不慣的地方,慢心馬上就起來了,也會的。
        問A:那你恭敬了,怎麼會有看不慣呢?
        問C:容易。
        答:容易疑,嗯。
        問C:容易疑,容易變成。
        答:因為他容易在一些現象上產生疑問,這種很正常,在修行過程當中都會有。
        問A:我體會體會。
        答:有五毒,五毒也可以轉化成各種善行。
        問A:是。
        答:它是會轉化的。
        問A:各種什麼?
        問D:善行。
        答:善行。
        問A:哦,善行。
        問:你說這個五毒跟五方佛……
        答:沒有關係。
        問D:沒有關係。哈哈哈
        問A:師父心心憶念五方佛。

  • 22

     22. 20220706如何是修法相應的表現

        答:法本上的印都是錯的。
        問:啊?
        答:法本上的印都是錯的。印,畫的那個都是錯的。
        問:畫的不對呀?
        答:嗯,手印都錯了。
        問:那他當時那師兄指導呢?那也指導錯了?
        答:那是呀,你要是看法本的,那六個印起碼錯了四個、五個。如果手印結錯了都能成就,那不結手印也能成就。(眾笑)
        問A:是,經文上講盜法尚且如此,人家盜法,人家手印是對的,正常,我們都吃過這個虧。
        問B:那我去北京兩回,他這手印也沒改啊我這個。我帶了個別人去北京灌頂,去過兩回、三回的。***老師,他也只是灌頂,灌頂完了,師兄之間相互印證這手印,但是跟那個人也一樣,沒看出什麼區別啊。
        答:手印如果說沒有結對的話,那你這修多少年都是白修。所以傳手印是不能馬虎。傳咒、傳手印都不能馬虎,都要親傳。所以傳法是很辛苦的事,不是隨便找幾個人來代替就行了。
        答:請坐吧!
        問C:好的,剛好有個凳子。
        問A:有問題問嘛,別老看我。(眾笑)
        答:問題不是一下子就有。
        問A:對。慢慢聊……
        答:他是這個修的過程當中才會出現。問點不一樣,就說什麼呢?如果是跟這個法相應的,這個修行過程他是出現的問題都是在修行當中、打坐當中、觀照當中出現的。那他問的東西,就跟平時沒打坐修行問的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就是相應的、修的相應問的問題跟修的不相應的又不同。所以你看我們那個大愚祖師,我們元音上師說我們上海十幾位師兄經常跑去找大愚祖師請他給我們做開示。大愚祖師呢,在做開示的時候啊,講啊講啊就突然停下來問:“你們一座多長時間呐?”大家就回答他:“兩小時左右。”大愚祖師說:“不行、不行,時間太短了,要加到4小時一座以上”“哦”,那大家聽完說:“好,那我們回去就4小時一座”。好了,每天一座4個小時,修了一段時間之以後又去拜訪大愚祖師。大愚祖師就跟大家講禪宗公案,說著說著,突然間停下來問:“你們現在一座多長時間呐?”說:“哦,我們上次來聽您老人家說了一座要4個小時,我們都坐4個小時。”大愚祖師說:“不行、不行、不行。4個小時太短了,難怪你們都聽不懂我在說啥。”所以這個打坐、打長坐是培養定力的。定力跟我們的諸佛心性是相應的。所以大愚祖師講這個禪宗、講公案、講諸佛心性,聽不懂就是因為這個修行的火候啊還沒有培養到那個定力上。定力沒有培養出來,所以聽不懂祖師在講什麼。
        問C:上師我有問題問。我想問:“什麼是愛見、什麼是情見?”佛經上面講這個。
        答:你搞這些幹嘛?嗯?
        問C:想……
        答:你搞這個問題做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嗎?對你有什麼意義?
        問C:我覺得有啊!
        答:有,說吧什麼意義?
        問C:覺得自己執著。
        答:一切執著的根源就是情見。
        問C:愛見呢?
        答:愛見就是愛欲產生出來的執著。
        問C:情見呢?
        答:情見是根呐。
        問C:那就說愛欲包括情見,愛見包括情見。
        答:情見包括愛見。情見就是一切執著的根源呐,就叫情見呐。也就是說,愛見是情見中的一部分,但這個愛見的表現是很膚淺的。
        問C:怎麼會膚淺?
        答:就是很表面化的表現出來,就是見到某個東西產生執著了。比如說看到吃的東西喜歡上了,想吃。那想吃會有什麼表現呢?流口水,流口水這個就是想吃。那看到別的東西呢?“這個東西不錯。別人有我沒有。”開始產生這個愛見,表面化就叫貪欲,產生貪欲他就由貪欲產生出嗔恨。你看,憑什麼他有,我沒有呢?他就要眼紅了,所以它是表面化的。那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呢?淚水出來了,開始表面化了,這其實也屬於愛見。那根由就在情見上,所以這個情見化掉了,它對一切東西都不會產生執著了。
        問C:根由不應該是執著嗎?有情很正常。
        答:所以說你問這個問題跟你不相應呐。(眾笑)

  • 23

     23. 20220731如何是“打成一片”

        答:貪嗔癡慢疑這就是根源。所以這個時候我佛又用了一個方便法,把大家的心回歸到清淨上。什麼樣的方便?不見人過,這不見人過就是破相。
        問:那讚歎呢?
        答:讚歎就是超越了嘛。
        問:為什麼總覺得讚歎好像也是在著相,在某種程度上?比如說你誇讚他說你修得好或者是做得好啊,我總覺得這個也有點粘著。
        問A:你讚歎的那一刻一定是有住的。
        問B:“隨喜讚歎”也是十大行願裡面的一個。
        問:我聽上師的。
        問C:上師,那不住是不是可破這些現象?
        答:是哦,不住也是不見人過。
        (下個問答)
        問:有個想在是不是就不能打成一片?
        答:要把所謂的意義破掉才能打成一片。
        問:是,那怎麼破呢?每次就是卡在這個地方。
        答:不斷地破。
        問:不斷地破?破破破。
        答:破一切相。
        問:你說把“念念念”改成“破破破”。
        答:師父說“空空空”。
        問:空空空。
        問A:你現在好像跟**師父也差不多了。
        問:差不了多少。
        答:就差在“多”上。
        問B:差不多,“不多”上。
        問:差在“不多”上。
        問B: **師父嚇得不行,剛問個問題,就被說問得太多了。
        問A:你問說“打成一片不行”,另外一個問說“打成一片就行了”。
        問:確實是我不行。
        問B:一片是多大一片,你要問清楚。
        問:對啊,上師,什麼是一片?
        問B:你看,完了,這經不住勾。
        問:沒有一片就是一片。
        問A:你被她這麼一問問倒了,你這麼多年都白學了。
        答:這個一片是有說法的——念念不住、念念清淨、念念本空、念念無念,這就是一片。
        問:念念不住、念念清淨、念念本空、念念無念。
        答:對。這就是一片,這是有說法,不是沒有說法。
        問B:又撿了四個名相回去,慘了。
        問:妙用嘛。
        問C:要做到才行。做到了就是一片了,四個都做到了。
        答:做到了連你也騙了。
        問A:還有“做到”,剛說不可得。
        問:一下騙了一大片。

  • 24

     24. 20220907了生死是無生死可了

        答:叫作徹證,徹證本來。見性是初證本來,然後根塵脫落是徹證本來。
        問:那也就是相當於了生死了。
        問A:還沒有。
        問:還沒有?
        答:不是,肯定是了生死,見性都了生死了。
        問:見性就了生死了?
        答:對,見性就了生死了。了生死不一定見性,但是見性一定是了生死的。
        問:是吧?那我們三個都覺得……
        問B:那現在讓我死的話,我還有點不想走。
        問A:還做不了主。
        問B:不是,不是做不了主。
        答:它是這樣的,見性叫初證本來,就是你明明了了地知道本性所在,但它肯定還有某些習氣障礙你;他出現了根塵脫落之後它叫徹悟,徹悟之後還要歷練,就是要了塵沙惑,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去了,到圓證佛果。那見性肯定是了生死的,你看我們《阿彌陀經》上講:念阿彌陀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解脫了,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也就是見性。
        問B:上師,他們說的了生死跟我們平時說的生死不一樣?
        答:一樣,就是了生死。
        問B:那了生死應該就不害怕死了?
        答:你知道自性不生不滅不就是了生死嘛。自性有生滅嗎?
        問B:對,是沒有,那我知道。
        答:自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了生死。
        問B:對,那個了生死,不是不怕死的意思。
        問:剛才我們在討論,早上上師說人死了以後,這個身體到了阿修羅道或者是天道,這個身體還是在的,是吧?
        答:它是這樣的,你睡覺的時候身體在哪兒?
        問:身體?
        答:你睡著了,你的身體在哪兒?
        問:身體在意識當中。
        答:對,其實我們所認的這個身體,它只是個意識,這個叫真身,肉體這個是肉身。但是我們睡夢中呢,肉身是沒體現出它的作用,在我們的意識當中也沒有出現,即便出現也是一種影像,像看電影一樣。那麼六道輪迴當中,不管是你到了哪一道,你這個意識當中所顯現的我,都跟我們現在是一個模樣,只不過環境不同,環境不一樣,就像夢幻一樣,環境不一樣。因為你看我們夢境當中,有時候夢到我們自己在飛,或者跑得很快,或者有時候跑得很慢,這個意識當中的我跟現實當中的我是不一樣的。而這個意識當中的我,也就是六道輪迴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我。在哪一道都是這個意識在產生作用,他肯定是認為有肉體在。但這個我看上去跟這個肉體差不多,有時候還不一樣,有時候會變化,忽大忽小。
        問:我們討論的是提出了一個極端現象,就說有的人一生下來不是就斷手斷腳,這種人他的那個神識……
        答:意識不變,你就像那些斷手斷腳的,他夢境當中他夢到他也是完好的。
        問:他也是完好的,不會天生就會有殘缺。
        答:對,他不會夢到自己也是斷手斷腳的。
        問:我們就在討論這個,就是生下來意識是否跟他現實一樣有殘缺。
        答:一樣的,他這個示現,就是要入胎以前他所見的一切相,都是跟這個入胎之後,形成人了之後這個社會中所出現的這些境相是一樣的,只是環境不太一樣。
        問:就算是到了天道,他其實還是沒有跳出……
        答:還是人的形狀。天人頭上有花冠,他長出來的花冠,他天壽比較年輕的時候,那花會很漂亮,到他天壽老了,兩萬歲了、三萬歲了,他那個花冠也會凋謝、枯萎。
        問C:兩萬歲?三萬歲?
        答:天人嘛,他們天人都有花冠,但他還是人的形狀。
        問:到了無色天大概就是沒有肉身的這種概念?
        答:無色界天也是一樣的。
        問:也是一樣的?
        答:對,也是一樣的。只是他的天壽比較長,還有一個,體型特別龐大。
        問B:上師,您說真的見性了就是了生死了,但是有時候還是怕死的,那到不怕死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答:所修證的這個果不一樣,他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五果、六果,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
        問B:就是還得繼續努力是吧?
        答:是啊,自性還沒有了證,只是初證,初證力量還小,所以多少都有一些恐懼在。
        問C:那上師,了脫生死的時候是什麼狀態?
        答:了生死就是沒有生死可了,就是了生死,無生死可了。
        問C:那脫落呢?
        答:生死相是個假像。
        問C:那脫落的狀態又是怎麼樣呢?
        答:跟你把鞋子脫掉是一樣的。
        問C:全身心的。
        答:對,這個就是個大的鞋子。
        問B:那就真是了生死,得親自證到那一步。
        問:有的時候不證到你說不清楚,說了你也不明白。
        答:就只能打比方,努力讓你聽得懂。
        問C:會有的,每個人打坐都會有的。
        答:努力讓你聽得懂。
        問B:那時候一般就是有神通了,就差不多做到那一步。
        答:神通是本來就有的。
        問B:對啊,你得修出來嘛。
        答:但是你有追求有粘著,它就用到別的地方去了,它力量小了,分散了。你像我們抓東西,這樣可以抓起來,力量集中了嘛,那你這樣子呢?一分散,它的作用就顯現不出來啦。
        問B:我的意思是有神通之後,那就能知道自己是了生死了。
        答:你六識的力量集中起來用了,猛然用到一處,力量很大,你看,哎呦,這人有神通啊。它的力量集中起來用了,它就顯得大嘛。像我們拿這個東西不也是神通嗎?你這力量一分散,拿不起來了。
        問C:這也是自然流露的。
        答:對,自然流露。
        問C:人人都有神通。
        答:人人都有神通,對啊。
        問:只不過是你沒有意識到。
        答:這個道理知道了,我們培養力量就往這邊去,所以打坐他先培養注意力。注意力培養起來了,這注意力能夠集中一起用了,就是觀心力,觀心力就開始能夠觀察到自己細微的念頭。然後又通過觀心力培養出觀照力,能夠回歸清淨本位,念念回歸清淨本位。這觀照力的體現就是見性的體現,見清淨本來。然後這個觀照力培養出覺照力,覺照力就是自性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覺照力有攝受力,攝受力就可以加持大眾,攝受大眾、加持大眾,它是自然形成的。
        問B:攝受力是不是就是那個心清淨?
        答:就是,心清淨慢慢就形成了。你要持續,你這個心清淨你要持續地清淨。不是說我一天當中兩秒鐘清淨,其他時間都在顛倒夢想中,那沒有這個力量啊。他是一直都是持續的,這個清淨從來沒有中斷過,綿密地去清淨下去。它也不是執著性的清淨,它是一切放下的清淨,自然而然的清淨。所以這個力量打坐是最容易培養的,所以要用打坐來培養。我們打坐的目的就是這樣,打坐培養定力,座下自然觀照。
        問C:自然觀照這一刻的話不用發願,它是屬於……
        答:不用啊,發願是不會觀照才發願,因為這個觀照本身就是有願力的,它帶有願力在裡面,它能夠持續。你這個定力起來了,你自然就會形成壇城。壇城它自然會有的,你東邊坐著誰,西邊坐著誰,南邊坐著誰,北邊坐著誰,不是自然的壇城嘛,你自己的壇城。
        問B:人多嘛。
        答:它自然就會形成壇城了。一旦形成壇城之後,我們就要供壇城,把這些功德回向給諸佛菩薩。這些是諸佛菩薩的力量,這加持力就會更大,加持力實際上就是攝受力的表現。先從簡單的做起,不要從複雜的下手,先從簡單的。所有的這些壇城,複雜的壇城,都是由最簡單的打坐培養起來的,沒有這些簡單的打坐,簡單的方法,就不會有後面的證果。
        問:那一般修到什麼樣的程度,他就不太容易退轉了呢?因為上師您說到總持灌頂了以後,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會退轉嘛。
        答:他退轉是承當不了,承當不了他就退轉了。
        問:是自己…….
        答:自己承當不了,那加持力太大了受不了。

  • 25

     25. 20220907只有人道可以親證解脫

        答:叫了沒人聽到嘛。
        問:哦。
        答:他不是這個肉體發出來的聲音嘛,但在意識當中他還是活著的,就說“哎,怎麼搞,跟他們打招呼他們都不理我”,就是這樣。
        問:就跟他們不一道了。
        答:嗯,不是同道了。
        問:那就再找同道的唄。
        答:呃?
        問:再找同道的唄,同道的交流。我說再找個同道的交流,都在那一道裡可以。
        答:那這個聲音是肉體發出來的,那肯定可以交流。不是這個肉體發出來的交流不了,除非是這個這一群人當中有人修到有神通了,能看到他就能交流了。
        問:所以說我想這個……有上師在我們就好解決了。
        答:有同道好交流,不同道沒法交流,你看到阿貓、阿狗,它也是有肉體的,但是不同道你還是沒法跟它交流啊。
        問:嗯。
        答:它也在猜你在說什麼,你也在猜它說什麼,就這樣,它不同道嘛。
        問A:所以也有菩薩化現貓王去度貓道的眾生。
        答:嗯,化現是都有,但是只有人道這個修行能夠解脫。
        問B:為什麼六道中只有人道可以修成佛?
        答:佛是什麼模樣的?
        問B:在我們這個人的這個人間……
        答:人的形像,人的形像,對啊,沒有錯啊。
        問B:但是佛他不是可以到地獄道去,就什麼……
        答:化現,化現是把它們度到人道來修證。
        問B:哦,是這樣的,不是直接從六道、畜生道直接可以……
        答:不可能。
        問B:不可能。
        問C:化現度到人道。
        答:他必須得到人道來親證解脫。所以唯有人道可以成就,人道可以解脫。天道都不行,所以你看佛的名號當中有一個“天人師”,為什麼叫“天人師”?天道都要認他為師,如果說天道能解脫他就沒有必要認你人道為師嘛。
        眾問:哦。
        答:天道解脫不了,所以他要認,“這個人修證很高,我來世做人要拜他為師”。
        問:來世,還要來世啊?
        答:來世拜他為師,他即便現在拜他為師也得來世才能隨他修證。
        問:哦,我原先以為是天人就可以跟著他修,其實不是,他是來世才修。
        答:天人歡喜無邊呐,誰講法他都是樂呵呵的,你罵他他也是樂呵呵的,他沒有煩惱啊,所以他成就不了。所以煩惱是解脫的因,那你要是其他那幾道呢,它一直都在煩惱當中,它沒有一點法喜啊,沒有辦法產生出法喜,所以它也成就不了。所以有煩惱,苦諦,苦集滅道四聖諦嘛,它必須先有苦諦,然後集諦,就是各種苦,各種煩惱,各種難受集結在一起,然後就產生出離心——這個叫滅諦。那這個出離心升起之後呢,他就要尋求解脫之道。苦集滅道,所以只有人道才可以啊。其他那五道它做不到這一點啊,苦集滅道它沒有辦法,所以都必須回到人道來。也就是修行不能離開四真諦,這四真諦是沒有任何理論能夠推翻他的,所以叫四真諦。如果你編出個什麼理論來否認四真諦,那你那是外道,不是正法,解脫不了。
        問B:那我們就是用什麼方法來辨別這個外道和佛教之間的這個?
        答:四法印。
        問B:四法印。
        答:佛教有四法印,也可以說是三法印.三法印跟四法印是一樣的。
        問B:那怎麼說?
        答: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有漏,漏就是執著,有執著就苦嘛),涅槃寂靜。
        問:這外道都沒有。
        答:外道都沒有。外道他是著相的,他所做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標榜我的作用,我的形象,我的神通。以我為主,是外道。所以我們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行就是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無常現象的表現。都是無常現象的表現,就是諸行,一切行為舉止都是無常的。那佛呢?佛可不可得?
        問C:不可得。
        答:對,佛也不可得。因為佛你認為說有這個佛的形象出現,他還是無常的。因為他有生必定有滅,所以佛法它有生起之時,也有消失的時候。有生必定有滅,這個就是無常現象,所以佛也不可得,那這個外道做不到啊。你說他不可得,他要大發雷霆,他要把你趕出去啊,他做不到啊。所以只有正法才這麼說啊。
        問:讀《金剛經》時三十二相……
        答: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就是不住一切相,凡是一切相都是無常的。

  • 26

     26. 20220928如何是身口意全身心供養上師

        問:我看到大家都是貪、嗔、癡,我在看著,然後我會有煩躁出現,好像不是煩惱,但是之後我會有一種想離開,就是這種就覺得受不住那種一樣的,我就想清淨想離開。然後那天聽元音祖師那個音訊,就看到說“煩惱地獄種”。
        答:嗯,你起分別了嘛。
        問:起分別了?
        答:嗯。
        問:然後我感覺是不是慈悲心不夠,然後整個就是那種慈悲心呢?我覺得我慈悲心夠的話,就不會起這種分別,有一種煩躁想離開的感覺。你說跟著它跑了也不是,說不清楚,你說沒跑吧好像又跑了。
        答:我問你煩惱了怎麼辦吧?
        問:煩惱來了就轉念。
        答:你有沒有方法?
        問:就立馬轉念,然後這樣也有幫助一樣的那種感覺。
        答:你怎麼轉念吧,怎麼轉?
        問:嗯,就我看著我那個情緒,然後……
        答:沒有用,那也是煩惱,用煩惱來對治煩惱還是煩惱。
        問:嗯。然後我會想起就是緣起性空啊,就是……
        答:沒有用,空不了。空不了你才煩惱啊,要空得了還會有煩惱在嗎?沒有力量。
        問:對,沒有力量。但是需要一點時間,然後自己才又……
        答:沒有用,那個拉的戰線太長了,像俄羅斯打烏克蘭一樣,拉的戰線太長了。發願啊,最簡單的方法啊。一發願,菩提心起來了,把煩惱就轉掉了。這麼簡單的方法為什麼不用呢?老要緣起性空,回到小乘佛教了。小乘佛教就講緣起性空,觀空啊,不可得啊,觀空。他這個時候哪有力量觀空啊?
        問:對,好像是。
        答:你要觀空的話,從白天觀到晚上還空不了啊,還在煩惱中。所以發願啊,用大乘佛教的方法,發願啊,立馬煩惱即菩提了。最近都在修小乘佛教了?
        問:(笑)我最近我都覺得糊裡糊塗的。
        答:是在學小乘佛教吧,要不然怎麼用觀空呢?觀空要很大根器的,沒有根器觀不了。所以你試一下用觀空,你從白天觀到晚上你都空不了。
        問:對。
        答:那很費力呀!它要壓念啊,本來觀空是直截了當的,但是沒有力量,你就得生起一個“空”的力量來,這就會造成壓念。所以觀空觀不空就很難受。
        問:就是啊,為什麼在那個時候就老問這是什麼?
        答:很久沒發願了,可能是有人跟你說“發願沒用”。
        問:也沒有。
        答:那不可能不會發願,因為我們一直貫徹都是要發願。因為我聽這種說法太多了:發願沒用啊。人一旦沒有願力了,做什麼都找不到方向感,別說是修行了。
        問:是,是這樣。有時候你會覺得迷茫。
        答:相當迷茫——整個人就被無明籠罩了。
        問:對。我倒覺得自己挺奇怪的,我也相信這個願,但是為什麼我沒有時時的提起呢?就是雖然有人說發願……
        答:你業障太大了,連願力都發不起來,這個業障有多大。
        問:這個業障怎麼這麼大,怎麼消?
        答:業障太大了。
        問A:剛才還供養一點給你了。(眾笑)
        問:上師心空不住。
        答:這點兒供養頂不住啊。(眾笑)
        問A:再加大供養。
        答:要全身心供養啊。
        問A:不捨得全供養。
        答:身口意全身心供養,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身口意供養上師,供養諸佛菩薩。甚至全身心的供養完全它是一體化的,就是與諸佛菩薩、歷代組師、諸上師一體,全心全意地供養,那叫全身心供養。就像密勒日巴供養他上師一樣,他上師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甚至他上師說你把我扔下去吧,他把他上師拿起來就往山下扔,這就是全身心供養啊,毫無任何障礙的供養,這個修行就快了。但是這裡會交集到一個名相就是“個人崇拜”,說不要搞個人崇拜,一說不要搞個人崇拜,這個就實施不了了。他全身心供養跟這個崇拜是有關係的,他的崇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他是不會有所謂的全身心供養存在的,就不會形成無上相應。只能叫相對的相應,所以無上相應是一體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根本上師和我是一體的,這就是無上相應了。
        問B:怪不得修行障礙這麼大。
        答:是啊,它是一個發心的問題,不是說你要用錢啊、要用物質啊、用什麼來供養,不是那樣,它是一個發心。
        問:發心?
        問A:信心。
        答:就是信。
        問A:信不是信心?
        答:信,你的信的程度達不到願力是發不起來的。因為信願行嘛,為什麼願放在信的後面呢?因為信是根本嘛。你這個信的程度達不到,願就起不來。所以為什麼《金剛經》它要講信呢?“信”很重要,如果沒有“信”存在的話,《金剛經》等於沒說,所以它第一要講信——“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實信”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信,沒有任何理由的信。像現在你要讓我信你,那你得要有個什麼理由啊?才能讓我信你啊?《金剛經》不是這麼說的啊。“當生實信”這個實信很重要,你這個信心一生起來了,“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個無量佛是無邊無際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那都是無量無邊的,種諸善根。
        問:上師這種信,它是需要一個什麼方便的這樣……我這個太愚癡了……
        答:你看這個要找條件了嘛,我們剛才說了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
        問A:就是不能生“當時生實信”的狀態
        答:你只要有一點條件、有一點理由,你這個就只能說是相對的相應,不是絕對的相應。
        問A:局部。
        答:就剛才我說的那就是:你要有點什麼我才能夠信你的,這就是他有條件嘛。
        問:我剛才意思是就是這種信,就比如說:我很信上師……
        問A:怎麼培養這種信,是吧?
        問:對,有什麼具體方法……我們太愚癡了,不知道怎麼用身口意去供養,但是我覺得我很信,就是有信心,對上師很有信心。
        答:你看,身供養­——上師的指導方式、上師的教法就是你的修行,這叫身供養。就是我們修行是要有這個身體來修行,上師的指導、上師的教法,你就用這個方法去修行,這是身供養。口供養——處處無論是在什麼地方跟任何人在一起,他都要無限的去讚歎自己的上師。意供養——你要把你思想當中所有的一切,你認為最好的、最差的、最喜歡的、最討厭的東西,就是思想當中的這些東西全部供養給上師。好比你的煩惱來了,受不了了,把煩惱供養給上師,這煩惱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那麼你認為最好的東西,哎呀!你送給我這麼好的東西啊,我首先要供養我上師,這是意供養,你不一定要表現出行為來,但是你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要有這個供養的心態。
        問A:這是在培養相應?
        答:無上相應還需要培養啊?它不需要培養啊。
        問A:只要照做就行了是吧?
        答:對,就這麼做。
        問:我就覺得我就沒有做,就不會。
        答:我們所講的這些東西其實也沒有人教啊。
        問A:對。
        答:我們跟元音老人學的時候,老人也沒有講那麼細啊,只是說“身口意供養上師”。而且我們的確也是這麼做的。
        問A:他無上相應以後,一體以後,就好體會了。
        答:是啊。
        問:這個相應是不是有一個緣分的問題存在呢?就是有一些人一見上師就很有信心,但有些人相應的程度不一樣,有這個緣分存在。
        答:是。肯定有緣分嘛,沒有緣分也會有水分嘛。(眾笑)
        問A:對,有水分在,不應該說有緣分在,有些人有水分在,他不是求解脫的。
        問:他是求其他的。
        問A:對。

  • 27

     27. 20221207看書太多容易有追求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座上怎麼體會不到翻種子的那種狀態?翻種子,就種子翻騰。
        答:你持咒慢了吧?持咒慢了吧?
        問:慢了。有時候很快也體會不到。就一個念頭,不會有種子翻騰有很多念頭那樣。
        答:那就是一念不生嘛,一念不生就看不到它在翻。一般是粗的種子才看到,細的基本上看不到。
        問:細的需要定力才會看到。
        答:很深的定力才能夠體會到,叫覺察到,那也不叫看到。
        問:那個能所雙忘的話,跟化空了有什麼區別?化空不是那東西都沒有了,周圍的東西都沒有了?
        答:是啊,所以你那個還不是能所雙忘,是輕安。
        問:輕安。就是感覺不到,但是知道。
        答:我們做開示講解得太細了,大家看了書之後都在追求,多少都會有追求,所以歷代祖師沒有講那麼細。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20220706如何是修法相應的表現:
    如果手印結錯了都能成就,那不結手印也能成就。手印如果說沒有結對的話,那你這修多少年都是白修。所以傳手印是不能馬虎。傳咒、傳手印都不能馬虎,都要親傳。所以傳法是很辛苦的事,不是隨便找幾個人來代替就行了。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