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道是靠德性來弘法,不是風水地理。
◆ 行事作風,個性上的執著,外在的執著,都是業。
◆ 不可告人之事,斷言不祥,絕對不可做。
◆ 生活當下來,當下解決。
◆ 業力不能轉,是指不能改變的人,肯定自己會轉變,信心就會出來了。
◆ 人在亂時,就會依個性及想法的空間在走,所以要靜、淨化智慧,使一切心安圓滿。
◆ 不看人錯,而是看他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 如何理一件事?
把它理通的時候,再去細部分析,一件想通,再想一件。
◆ 遇上煩惱事時,應如何處理?
強迫自己靜下來
放鬆
思惟如何去承擔及解決
◆ 如何解決世間事?
世間一切沒有絕對的,在因緣條件組合下,該放該捨都不計得失。當下怎麼決定都是對的,失亦正常。作自己有把握的事,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心才不會被綁。
◆ 禪定要點
先軟身
意識的思想不能執著,才能達到鬆。
如果還有問題,就要去思惟分析
◆ 認識一個法門,就要全身心投入,分散太雜,則潛能無法開發。集中它。變成你人生的一個濃縮,就能成功。
◆ 心安或不安,以心靈做中心,內涵是客觀的。
◆ 日常生活行持
了解習性
安住第一義諦
打開心胸
◆ 如何與法相應?
並不在於動或不動,而是在於目的、目標、發心是否跟清淨的極致定力有關。
◆ 只要去做,盡心盡力就是了,什麼都不要想。懂就去做,質就會變。
◆ 正因,就是心安。正因起,才能斷不好的因。心正,心安自有護法。
◆ 心無所住就能開創一切。
◆ 菩提心是自願的,無求的。
◆ 佛一直強調勇猛,它的涵意是你不能捨希望心,它的原則是不離本性,淨化一切。
◆ 菩提心可去除:意識型態、偏激個性、墮性障礙、外在週遭壓力。
◆ 願力變動力,願力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大。動則用,靜則養。
◆ 佛性的本質是空性,純正的正大光明、大博愛、大悲,大智…等。
◆ 關心歸關心,各立因果。所以對人只能期待〈忍辱〉和回向。
◆ 世間一切求不得,只能用各種語言輔導,用智慧。只有付出,不求回報。
◆ 心發了,就休了,只在剎那當下,無過去、未來。
◆ 習性是累世帶來的,不是一句話就可解決的。
◆ 理是圓,它是因果關係。一切言語行為,不離本性。
◆ 了解一個方式及方法,就要全心生命的投入,才有辦法。由生活去銜接,才不會斷層。
◆ 學佛不要有自己的意見,人家的經驗走過來,他願意教您,自有他的一套方法。所以不要有自己的意見,就可以學到東西。
◆ 真行者乃對境不起分別,而又能隨順為善者,卻不是不管因果。真行者要能善明因果,但也不是不落因果,而是不昧因果,因果要能勇以承擔之。所謂神通不敵業力是為佛教,故需知廣學智慧以轉化之。廣集善因可為行者之資糧,修福積福以為證道之基,行六度奠如來家業。能捨為真,隨緣為善,如此能長恆忍辱密行,才是真佛弟子,是真智者。
一生修行快已過,了知幾何真實本,
現象繁雜識真如,道場就在目前境,
秒秒過後空虛度,神在多慮無自主,
茫然一片空浮華,人我若能相計量,
真如怎定金剛輪,無住真心立一切,
人來人去何為真,時間空間一剎過,
如何保有秒秒真,理通事明二障除,
若悟入道見實相,我見善惡乃不存,
常常靜慮通安宜,反省思惟解境緣,
理事通達煩惱除,真心真誠真自如,
付出無得乃是功,善待一切名是德,
人我相待都因果,如負初因願難行,
修行若是第一義,忍辱堅備不礙留,
功德就在目前境,就能化解一切憂。
心地法門誕生王,豈假氣功助鋒芒!
心外取法求有得,徒自辛勞落空亡。
根塵脫處自性現,綿密保任莫輕忘;
立定腳跟毋偏頗,一無所求道真常。
始於有作人爭覺,及至無為眾所知。
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在家居士,五欲濃厚,煩惱根深。日逐現行,交錯於前,如沸湯滾滾,安能得一念清涼。縱發心修行,難下手做工夫。有聰明看教,不過學些知見,資談柄絕無實用。念佛,又把作尋常看,不肯下死心。縱肯,亦不得力,以但在浮想上念,其實藏識中習氣潛流,全不看見,故念佛從來不見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豈可別求玄妙耶。今有一等好高慕異的,聞參禪頓悟,就以上根自負,不要修行,恐落漸次。在古德機緣上,記幾則合頭語,稱口亂談,只圖快便為機鋒,此等最可憐愍者。看來,若是真實發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門,以先用一片懇切心,故易得力耳。譚生福征,問在家修行之要,故示之以此。觀者切莫作沒道理會,以道理誤人太多。故此法門,尤勝參柏樹子、干屎橛也。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瞎修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閒,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工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憨山大師云:「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密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憨山大師云:「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無上菩提。含之以為三德秘藏,吐之以為萬行莊嚴,持之以為利生事業,誦之以為潔己妙行。是故一切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薩因之而轉邪。此則凡所謂密咒者,出自毗盧灌頂,為法身所演,又尊勝中之尊勝者也。若書之幡幢,風之所到,影之所臨,觸之者,皆能離苦得樂,又況行之持之,於心含之,而為心印者耶?故首楞嚴曰:若有眾生,欲習難除,但當一心,誦我佛頂光聚秘密神咒,淫火頓除,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覺知。噫!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今一持此咒,則命根頓斷,生死永離,又何況彼區區貪嗔癡慢,不化為無上菩提真種子耶?」
憨山大師云:「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此是早課,晚亦如之。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是為常行。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佛號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號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一聲佛號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唸唸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夢中作得主,則於病二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
廣欽老和尚的考試,您能通過嗎?
我的兩位剃度恩師,是跟隨上廣下欽老和尚,修行將近二十年的比丘尼,他們時常會提出廣欽老和尚種種的開示和考題,老和尚不但自己修證的功夫很高深,而且我們用現在的形容詞來講,他真的是一位教學的天才,他出考題都不必思議,都是在學生沒有準備當中,出臨時考題,如果不是時常把心放在佛道的人,就一定會考得哭哭啼啼的,他如果先告訴你要考試,你當然會提高警覺,問題是他不會事先通知你,都是臨時用境界來考,看你在沒有準備當中的實力如何,我常聽恩師說他們自己修行的經過,時常都很感動,比起他們的境界和考題,我的考題實在是太簡單了。
1、廣欽老和尚平時大約早上六點,就會在寺裡面經行巡視,他平常都靜靜觀察,看什麼人拜佛念佛最認真,最早起來用功,就找那個最用功的弟子來,不分青紅皂白就罵一頓,甚至說一些讓他冤枉委屈的話,老和尚演技又很逼真,那位弟子聽瞭如果動心,甚至生氣起來,老和尚就搖搖頭,笑笑說:'我以為你多用功,這樣講幾句就受不了,唉!功夫還早咧! ’。
2、我的恩師告訴我,當時承天寺建在深山中,工程有種種困難,大家要自己挑土、搬磚,甚至工作到全身泡在泥水里面,老和尚勉勵大家,要一面做工作,一面念佛,訓練動中念佛的功夫。有一天,很多位法師大德來拜見老和尚,老和尚就請人到工地把我的恩師叫回來翻譯,當恩師一進到方丈室的時候,老和尚就馬上向在座所有的法師說:'你們看!我們全承天寺,就是這個人最會做表面工作!你們看看,她弄得全身都是泥巴,就是要讓人家說,她工作很辛苦認真! '大家聽到老和尚這樣講,可以說沒有人不相信的,在座的法師,有人聽了,就跟我的恩師說:'啊?老和尚說你都做表面工作,這樣不好喲! '恩師聽了,馬上就跪下來向大家說:'是的,弟子都是做表面工作,弟子會懺悔改過'。
3、過去在承天寺建築的時候,大家都要合力幫忙。有一天,在泥土裡忙到夜裡疲憊不堪的時候,老和尚竟然自己去把一大盒原來已經分類好的鐵釘全部都搞混。然後說你們去把這盒鐵釘分大小尺寸揀好,恩師描述,本來當時她湧起的念頭是—'唉!老和尚,你怎麼偏偏選這種大家都疲累不堪的時候叫我們來揀鐵釘呢? '然而,老和尚把面孔板起來說:'難道臨命終的時候還讓你選時間嗎? '恩師當時馬上跪下來,懂得老和尚的意思,回答說:'弟子現在就去揀。 '然後勉力振作,抖擻精神,把鐵釘分一寸、二寸,照大小分類,揀到半夜,才把鐵釘都分好,然後去報告老和尚說:'弟子已經把鐵釘分好了。 " 老和尚卻說:'要揀,也是你的事;不揀,也是你的事! "
4、我的恩師去懇求老和尚慈悲,幫她去掉'我相'的煩惱,老和尚聽了就說'好,好,好! ',但是並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恩師就每天都去跪著懇求老和尚,老和尚還是說'好,好,好! ',但是依然沒有動靜,日子久了,恩師事情又多,就漸漸忘記。
有一天很多政府官員、台大教授、北一女老師都來到承天寺拜見老和尚,老和尚就叫我的恩師去翻譯,當恩師一進去,照平常和大家念阿彌陀佛,合掌打招呼的時候,老和尚突然就用很誇張,古怪的動作來學我的恩師合掌說:阿彌陀佛!恩師一看,今天不一樣,就趕緊去跪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就說:'這麼多在家居士在這裡,你跪著是要讓人家折福嗎? "
恩師不敢再跪著,就趕緊站起來。老和尚反說:‘你大膽!竟然站得比師長還高! '就這樣,跪著也不對,站著也不對,要和師長平起平坐,就更不對,真是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當天因為有很多人要求要皈依,按照平常的慣例,皈依證都是由我的恩師,或是其他師父代替老和尚來填寫,取法名。但是那天老和尚竟然向大家說:'你們看!她自作主張,皈依證都是她自己寫,目中無人,心裡那有尊重師長,你們到底是要請我作證皈依?還是請她?
恩師一聽,就不敢再寫,趕緊把皈依證整理好,送到老和尚的面前,結果老和尚又說:'啊?說她兩句就生煩惱,不要寫了!統統要給我自己寫!這一大堆是要叫我怎麼寫、怎麼取!取名叫做傳圓?傳扁?傳鹼?傳甜?傳凸?傳凹? '說起來也真有趣,老和尚確是有修行功夫,人家被他取名做傳鹼、傳甜,大家也都很高興。恩師當時看,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忍不住眼淚快要流下來。老和尚又向大家說:‘你們看!講她兩句就在流眼淚,她就是要讓人家說她很可憐! '流眼淚也不行,恩師只好眼晴閉起來,深深吸一口氣,念佛,開始思惟觀想—沒有一個'你'在罵我,也沒有一個'我'在被你罵,也沒有'你所罵的話'。 (三輪體空)
結果老和尚又說:‘你們看!她在那兒眼觀鼻、鼻觀心,假裝很有修的樣子! '在場所有的人都聽得莫名其妙,大家都看她一個人。恩師說,當時實在想找一個洞鑽進去,也很想逃走。可是老和尚又說:‘跑那兒去?給我停住! '真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無可奈何當中,也是要忍下來。
可是等到會客時間一過,老和尚竟然若無其事,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平平靜靜,還笑嘻嘻的,端牛奶給我的恩師說:'這給你吃。 '等到下午會客時間一到,老和尚又像上午一樣,開始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嫌過來、嫌過去,嫌得令人不知如何是好,可是會客時間一過,他又若無其事。
我的恩師回想:'今天一整天,實在是想不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老和尚樣樣都罵呢? '恩師心裡就起了一個念頭說—我要去問問看,看到底是什麼不對!她一這樣想,就往方丈室走去,敲了門走進去,老和尚看她進來,就故作一副驚嚇的表情,用手拍著胸脯說:'叫人家幫她去掉“我相”煩惱,才講她兩句,就要來問問看!如果打她香板,豈不是要去叫警察! ’
5、當承天寺的建築工程完成時,很多人非常讚歎,甚至有的寺廟要建築,就要邀請恩師去做參考,老和尚看到這種情形,就很沉重地告訴恩師說:'我很擔心你會變成人間的應付僧,承天寺建築好,名聞利養一來,恐怕會傷到你的法身慧命。我要斷掉你的名聞利養,救你的法身慧命! '恩師聽了老和尚的話,認為很有道理,就說'好'。因為平時老和尚所做的,也一向是如此。
老和尚說過之後,有人上山來請教老和尚,問'念佛要怎樣念,才會一心不亂? '老和尚就用台語說:'有的人“狂憨神”一發作,發不退!以為承天寺都是她建的,眾生都是她度的! ’還叫恩師去翻譯。這句話要翻成國語,很難翻得傳神貼切,我姑且這樣翻。意即有的人狂妄愚癡病發作,如被狂憨鬼神附身,一發作就退不下來,不可收拾,還以為承天寺是她建的,眾生都是她度的。來請問的人一聽,嚇了一跳!趕快解釋說:'老和尚,我是第一次來承天寺,我從來沒有說承天寺是我建的,也沒有說眾生都是我度的! '但是,我的恩師很了解老和尚的用意,就很平靜地翻譯。
從此以後,每天不管是什麼人來問什麼問題,老和尚都一律回答:'有的人狂憨神一發作,就發作不退!以為承天寺都是他建的,眾生都是他度的。 ’而且都叫我的恩師去翻譯。這種情形,繼續了一兩個月,有的人實在聽得不耐煩,但是恩師都照常耐煩、照常耐心平靜地去翻譯,而且有一天就很慎重,正式搭衣去向老和尚拜謝他的提醒,請老和尚安心,自己認為內心並沒有那樣的認為和執著。起先老和尚聽了,搖頭說:'還早咧! '隔天,老和尚依然繼續講:'有的人狂憨神一發作,就發作不退......'這個開示。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的恩師自己檢討,又去向老和尚拜謝感恩,請老和尚放心,老和尚才沒有繼續再講這樣的開示。
6、有的弟子會向老和尚反應說'工作太忙了,都沒有時間好好念佛',老和尚就反問說:'你不會在動中用功嗎? '譬如在切菜的時候,切一刀念一句阿彌陀佛,搬磚頭的時候,搬一塊念一句阿彌陀佛,走路走一步念一聲阿彌陀佛,和人家說話,一停下來就馬上念佛,每一個工作都心平氣和地去做,在生活中練習,每一個動作都念佛,這就是動中的用功。
7、有一天,在建築工程正忙,工程車、建築工人都來準備做工的時候,老和尚知道我的恩師又開始要工作、處理問題了,他故意把恩師叫去說:'你現在去磨剃頭刀,把剃頭刀磨好',當時恩師感覺很為難—工作正多,正要忙,工人都在等,才要叫她去磨剃頭刀!但是師命難違,只好趕快去磨,磨好了趕緊回去向老和尚報告,老和尚卻一點兒都不在乎有多少工程車在那裡等,若無其事,很悠閒地,又說要檢查她的磨刀石,我的恩師就快送磨刀石去給老和尚檢查。老和尚一看就說:'這磨刀石只有磨在中間這一段,兩頭都沒有磨,可見是心不平靜,用力不均,是急躁匆忙中磨的。 ',然後又叫我的恩師回去,重新再磨!我的恩師雖然知道這是老和尚的慈悲教導,可是工作很多,實在有壓力,就趕緊回去重新磨,這次就把磨刀石的兩頭補磨一下,讓它平一些,然後又送回去給老和尚檢查,老和尚一看就說:'這就是要做給人家看,磨給別人檢查的,才補磨兩頭,根本沒有真正用心、平等地去磨! ',我的恩師聽了,就跪下來向老和尚懺悔,求老和尚慈悲指導—磨刀應該要怎麼磨?
老和尚就說:'兩手拿刀,心中念佛,安定平靜,由磨刀石的頭直到尾,平均用力,磨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事情有多少,有多忙,心都要不動亂,每一刀都不能差錯,勿急躁也別趕速度,因為修行是為了自己修,是藉境來煉心,藉著建築工程來磨煉自己的心,並不是為了要做建築工程,更不是要做給人家看,或是讓人檢查用的。
老和尚就拿出他自己的磨刀石,我的恩師一看,真是心服口服,老和尚的磨刀石是那麼平,平得發亮,那就是內心真實用功的過程。
8、有一天,我的恩師和大眾去出坡,到野外做工作,她把斗笠放在地上,有一隻蜈蚣竟然爬到斗笠裡面藏匿起來,當時我的恩師還不知道—要戴斗笠之前必須要敲敲打打再戴,她一戴上就被蜈蚣咬了一下,不但又紅又痛,而且整個頭都腫起來!但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執事工作,雖然傷口很痛,也得忍耐去做,後來痛到站不穩,就去向老和尚報告。老和尚完全沒有問她到底傷口如何,是不是要緊,只有問—'那蜈蚣呢? '我的恩師回答說:'當時被咬到,一痛,還沒看清楚就把斗笠丟了! '老和尚說:'那蜈蚣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沒有摔傷啊? ’
9、有一天,我的恩師跟隨老和尚到後山經行,忽然間看到一些很美的花草,恩師就說:'等一下!我去拿剪刀把花剪下來插水瓶供佛'。老和尚就說:'這些花草長在這兒,本來就是供養十方佛,那有需要“你”去剪來插水瓶才叫做“你”在供佛!要知道,在娑婆世界,只要貪戀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 ’
10、老和尚在山洞修行打坐八年中間,時常都有猴子會送水果去供養他,猴子的手一次只能拿一顆水果,如果送十顆水果,就表示猴子很辛苦,來來回回走了十趟,所以老和尚一直對猴子很有感恩的心。
有一天,有人送很大的水蜜桃去供養老和尚,老和尚看了就說要送給猴子吃。弟子一看,是這麼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給猴子吃,就問老和尚說:'這,送猴子吃會不會太可惜了? '老和尚就問他說:'不然給你吃,會不會可惜? ’
11、當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承天寺可以說經常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去拜訪老和尚。到底來的人是為什麼而來呢?有一天老和尚就笑著對弟子說:'人這麼多,我們設法讓一些人回去。 '弟子就說:'人既然來了,要怎麼叫人回去呢? ’老和尚笑著說:‘我有辦法’。到底是什麼辦法呢?
我們知道老和尚年紀老了,沒有牙齒,是裝著假牙。當訪客很多的時候,他就故意坐得彎腰駝背,頭歪歪的,又把假牙弄出去,流著口水,好像在打瞌睡。大家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奇怪,很懷疑—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廣欽老和尚嗎?怎麼會這樣呢?看老和尚其貌不揚,也不像一位高僧,大家看了都很失望,沒興趣,都回去了!
老和尚看這麼多人走了,就在那兒笑,說:'這些都是來看外表,迷於事相的,也不是真要來求佛法的,果然都回去了。 '我們一般人是—有人來就擺出一副莊嚴的形象,讓人家參觀,很怕人家不生恭敬心,批評我們不莊嚴。但是老和尚真是無我相、無人相。你看他其貌不揚,對他沒興趣,他也不要緊,他很自在,根本不需要人家恭敬他,所以他遊戲人間,用各種辦法來考驗—到底你是來看外表的呢?還是要來求佛法的呢?
12、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狀,哭著說,某某人說話都刺激他。老和尚聽了就教訓他說:'俗氣,沒脫俗—俗人才會感覺是別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標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為。人家如果說我們不好,就是在幫助我們改進修行,就是送西方極樂世界的錢來給我們賺。結果,人家送西方錢給你賺,你不會賺,還坐在那兒哭,哭說別人給你刺激。 ’
13、老和尚曾經考過很多弟子這個題目,他老人家並不是事先宣布這是考試,考問答題,然後等你思索答案。他是非常嚴厲,甚至有點威力強迫似地命令弟子:倒穿鞋子!這時候,你怎麼辦?
14、老和尚說:佛法沒有末法,是'人'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視法,老是把佛法擺在生活之最末—擺在財、色、名、食、睡之後,更擺在'茶餘飯後'之後,'人情應酬'之末。把學佛重要性擺在最末後的人,就是末法時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遠是在正法時代的!而從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調的,就是滅法時代的人了。
老拙穿納襖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隨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 他也無煩腦
這樣波羅蜜 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 人貧道不貧 一心要修行 常在道中寧
世人愛榮華 我卻避不見 名利總成空 我心法喜滿
堆金積如山 難買無常限 子貢他能言 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謀 樊噲救主難 韓信功勞大 臨死只一劍
古今多少人 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 那個做好漢
看看兩鬢白 年年容顏變 日月穿梭織 光陰如射箭
不期病來侵 低頭喑嗟歎 自悔年少時 不把修行辦
得病想回頭 閻王無轉限 三寸氣一斷 只得由人搬
也不論是非 也無家可戀 也不爭人我 也不做好漢
罵著也不言 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 推著隨人翻
也不怕人笑 也不顧臉面 兒女哭啼啼 再也不得見
為已爭名利 落得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 都在迷中轉
勸君即回頭 早把修行幹 一刀截兩斷 活出大自在
跳出紅火坑 做個清涼漢 悟出長生理 日月為鄰伴
若悟偈中言 應棄俗世圖 有名速益人 有利澤眾生
夢幻加泡影 人世本真說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無實法與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為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託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搏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先要剗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
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云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
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
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看他個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極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這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欲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迫將去,我這裏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個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花影落,陽焰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玄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者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去,逼拶到山窮水盡之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別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己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即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若,般若爲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爐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摒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顯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時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性實法耳!這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韝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幹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裏透過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