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舉︰
王太傅入招慶。煎茶。【作家相聚,須有奇特。等閑無事,大家著一只眼。惹禍來也。】
時朗上座與明招把銚。【一火弄泥團漢。不會煎茶,帶累別人。】
朗翻卻茶銚。【事生也。果然。】
太傅見,問上座︰“茶爐下是什麼?”【果然禍事。】
朗云︰“捧爐神。”【果然中他箭了也。不妨奇特。】
太傅云︰“既是捧爐神。為什麼翻卻茶銚?”【何不與他本分草料﹗事生也。】
朗云︰“仕官千日,失在一朝。”【錯指注。是什麼語話﹗杜撰禪和,如麻似粟。】
太傅拂袖便去。【灼然作家。許他具一只眼。】
明招云︰“朗上座吃卻招慶飯了,卻去江外打野[杜-土+埋](椿皆切,枯木根)。”【更與三十棒。這獨眼﹗龍只具一只眼。也須是明眼人點破始得。】
朗云︰“和尚作么生?”【拶著。也好與一拶。終不作這般死郎當見解。】
招云︰“非人得其便。”【果然只具一只眼。道得一半。一手抬一手搦。】
雪竇云︰“當時但踏倒茶爐。”【爭奈賊過後張弓。雖然如是,也未稱德山門下客。一等是潑郎潑賴。就中奇特。】
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王太傅知泉州,久參招慶。一日因入寺,時朗上座煎茶次,翻卻茶銚。太傅也是個作家,才見他翻卻茶銚,便問上座︰“茶爐下是什麼?”朗云︰“捧爐神。”不妨言中有響,爭奈首尾相違,失卻宗旨,傷鋒犯手。不惟辜負自己,亦且觸忤他人。這個雖是無得失底事,若拈起來,依舊有親疏、有皂白。若論此事,不在言句上,卻要向言句上辨個活處。所以道,他參活句,不參死句。
據朗上座恁么道,如狂狗逐塊,太傅拂袖便去,似不肯他。
明招云︰“朗上座吃卻招慶飯了,卻去江外打野[杜-土+埋]。”野[杜-土+埋]即是荒野中火燒底木橛,謂之野[杜-土+埋],用明朗上座不向正處行,卻向外邊走。朗拶云︰“和尚又作么生?”招云︰“非人得其便。”明招自然有出身處,亦不辜負他所問。所以道,俊狗咬人不露牙。
溈山哲和尚云︰王太傅大似相如奪璧,直得須鬢衡冠。蓋明招忍俊不禁,難逢其便。大溈若作朗上座,見他太傅拂袖便行,放下茶銚,呵呵大笑。何故?見之不取,千載難逢。
不見寶壽問胡釘鉸云︰“久聞胡釘鉸,莫便是否?”胡云︰“是。”壽云︰“還釘得虛空么?”胡云︰“請師打破將來。”壽便打。胡不肯。壽云︰“異日自有多口阿師,為爾點破在。”胡後見趙州,舉似前話。州云︰“爾因什麼被他打?”胡云︰“不知過在什麼處?”州云︰“只這一縫,尚不奈何,更教他打破虛空來﹗”胡便休去。州代云︰“且釘這一縫。”胡於是有省。
京兆米七師行腳歸,有老宿問云︰“月夜斷井索,人皆喚作蛇。未審七師見佛時,喚作什麼?”七師云︰“若有所見,即同眾生。”老宿云︰“也是千年桃核。”
忠國師問紫麟供奉︰“聞說供奉解注《思益經》,是否?”奉云︰“是。”師云︰“凡當注經,須解佛意始得。”奉云︰“若不會意,爭敢言注經﹗”師遂令侍者將一碗水、七粒米、一只箸在碗上,送與供奉,問云︰“是什麼義?”奉云︰“不會。”師云︰“老師意尚不會,更說甚佛意﹗”
王太傅與朗上座,如此話會不一。雪竇末後卻道“當時但與踏倒茶爐。”明招雖是如此,終不如雪竇。雪峰在洞山會下作飯頭,一日淘米次,山問︰“作什麼?”峰云︰“淘米。”山云︰“淘米去沙?淘沙去米?”峰云︰“沙米一時去。”山云︰“大眾吃個什?”峰便覆卻盆。山云︰“子因緣不在此。”雖然恁么,爭似雪竇云“當時但踏倒茶爐”。一等是什麼時節,到他用處,自然騰今煥古,有活脫處。頌云︰
來問若成風,【箭不虛發。偶爾成文。不妨要妙。】
應機非善巧。【弄泥團漢。有什麼限﹗方木逗圓孔。不妨撞著作家。】
堪悲獨眼龍,【只具一雙眼。只得一橛。】
曾未呈牙爪。【也無牙爪可呈。說什麼牙爪﹗也不得欺他。】
牙爪開,【爾還見么?雪竇卻較些子。若有恁么手腳,踏倒茶爐。】
生雲雷,【盡大地人一時吃棒。天下衲僧無著身處。旱天霹靂。】
逆水之波經幾回。【七十二棒,翻成一百五十。】
“來問若成風,應機非善巧。”太傅問處,似運斤成風。此出《莊子》,郢人泥壁,余一少竅,遂圓泥擲補之。時有少泥,落在鼻端。傍有匠者云︰“公補竅甚巧。我運斤為爾取鼻端泥。”其鼻端泥若蠅子翼,使匠者斲之。匠者運斤,成風而斲之,盡其泥而不傷鼻,郢人立不失容。所謂二俱巧妙。朗上座雖應其機,語無善巧。所以雪竇道“來問若成風,應機非善巧。”
“堪悲獨眼龍,曾未呈牙爪。”明招道得也太奇特,爭奈未有拏雲攫霧底爪牙,雪竇傍不肯,忍俊不禁,代他出氣。雪竇暗去合他意,自頌他“踏倒茶爐”語。
“牙爪開,生雲雷,逆水之波經幾回。”雲門道︰“不望爾有逆水之波,但有順水之意亦得。”所以道︰“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妄。”朗上座與明招語句似死,若要見活處,但看雪竇踏倒茶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