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B:那這樣講,您說這個打坐磨刀、下座砍柴,這個會不會砍、會不會用就是會不會放下?
師兄D:這個是兩問題。
上 師:那我們這個打坐這個又是從另外一個層次來講,就是師兄說的,另外一回事。另外一回事是啥呢?採取的是主動的方式。剛才我們說的那些啥呢,相對來講他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那砍柴是主動的,座上打坐,座下觀照他是主動的觀照,很自然的觀照,很主動的觀照,他不是被動的。剛才我們所講的那是被動的,但是被動的情況下呢,往往容易錯過,錯過什麼呢?錯過認取,錯過承當。你不認取它,你是“佛”又怎麼樣,沒有用啊。是“佛”還在流浪。那主動去認取是什麼呢?主動的,表現出來就這樣。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說座上翻種子,把你很多作意的東西都翻掉了,那在這個翻種子的過程當中呢,也能夠自性流露。所以我們在座上入定了,定住了,一切不住了,這個就是自然流露。所以我們說這個座上要一切無求,不求開悟,不求入定,一切無求,一切無求的目的就是讓你自性流露。所以我們座下表現出來叫一切無心,一切無心就是自然流露啊,這是主動的。
師兄B:那還有一點,老師,您上次不是講上座是磨刀,下座是砍柴,你說有的人是他不會砍,或者不願意砍,磨得挺好不用。
上 師:是啊!不知道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方法。
師兄B:就是這個意思。
上 師:就這個意思,你把他聯繫到一塊就這個意思。他不用,他下座他繼續去找事情做,找事,主動地找事情做,主動地去流浪了,而不是主動地去觀照。像有些人生意上、或者說這個情場上,或者說是這個交往上出現了問題,一下座我馬上我要去找這個人來罵架,這是主動地流浪。
師兄D:從上師這樣理解是,大機大用就是剛才講的。
上 師:對,一理解就不是,本來就已經是大機大用了,但是你加上個理解,理解就作意了。
師兄D:他本來就是大機大用。
上 師:所以你想表現的是本來就是大機大用,但是你用詞呢不恰當,你用到理解上,理解就不是了,理解就是裝模作樣了。你表現出我們一看,這個人好莊嚴哪!裝得好嚴哪,那個就是理解出來的,他不是自然流露。因為你這個自然流露跟這個他理解作意出來的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他作意是故意造作出來的表現,他是表現得很嚴謹,裝得很嚴謹,那他自然流露是意氣風發,意氣風發才是大機大用,沒有什麼任何障礙呀!
摘自:西曆2015年7月19日(佛曆2559年農曆6月初四)海口開示
G師兄:蔡老師,有時打坐四個小時,上午觀照還可以,但下午就感覺心就有點跑了。
上 師:觀照跟你打坐有關係,我們說座上打坐,下座觀照,那是我多次跟大家講的,兩個半小時以內的打坐幾乎是妄念紛飛,下座以後呢還是妄念紛飛,座上沒有把這個種子翻完,下座他會接著翻,打了長坐之後,上四個小時,座上他沒有種子翻了,而且是在這個心念耳聞上做功夫了,其實心念耳聞,座上心念耳聞,他就是在觀照,只不過我們這時候沒有把他說成是觀照,座上我們不提倡觀照,那你座上心念耳聞已經是在觀照,下座他還是這樣。下座他就能夠把心念耳聞的這力量帶到下座去,所以下座自然就在作觀照,所以我們說座上和座下它是連在一起的,是打成一片的,座上修得咋樣,座下他就會反映出來。座上是妄念紛飛,下座呢相應的就是煩惱不斷。如果說是兩個半小時以內的打坐,下座我們不說觀照,因為這個時候說觀照,大家往往是去看念頭,因為座上還沒有看夠,下座接著看,他翻種子就是看念頭,而這看念頭不是觀照,看念頭是執著念頭,觀照是放下一切執著,所以這個看念頭他不是觀照,他是執著,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說,你下座呢你不用去持咒,也不要去作觀照,直接發願,就發我們的大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因為我們在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的,心清淨就是觀照,清淨心就是覺照心,所以借用發願,我們就可以入觀照,如果你念念都在發願,相應的就是念念都在觀照,這可以幫助我們座上的打坐,所以座下的發願可以幫助座上的打坐,將來你這個座下自然的觀照,自在的觀照,同樣也能夠幫助我們在座上能夠輕而易舉證得能所雙亡,所以我們說這個座上和座下的修行,它是相應的,大家可以去實踐。
摘自:淨明上師2014年9月鄭州印心精舍開示
那為啥要強調打長坐呢,兩小時不也很好嗎?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的,兩小時的打坐幾乎都是妄念紛飛,誰都有這種感受,兩小時的打坐,這個妄念還沒有翻完,我們就下座了,下座以後還是妄念紛飛,那麼說這兩小時的打坐修了十幾年的師兄,我跟他們交流還是妄念紛飛,沒有體會過出現什麼定,從來沒有,所以說這兩小時的打坐只是說,首先是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我們說兩小時的打坐那只能說是完成了任務,我們這一座打完了,今天這個任務完成了,只是完成了修法的任務,當然這兩小時的打坐也很不簡單了,我們佛教有這麼多宗門,很少有哪個宗門提倡,兩個小時以上的打坐,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佛教,接觸到的禪宗當中,他們的打坐最長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多數的寺院是主張是四十五分鐘,打完四十五分鐘就要下來跑香,跑半個小時之後再上座,接著再打四十五分鐘,所以這個是目前,很多寺院主張的打坐就是這樣,甚至絕大多數的寺院不主張打坐,認為打坐沒有意義,所以說這兩個小時的打坐,可以說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培養不出定力來,培養不出定力來,下座我們就無法啟用觀照,因為下座以後心還是散亂的,還是妄念紛飛,所以還是要跟著妄念紛飛跑,所以有的師兄說,我不跟著妄念跑,我要看著它,這就變成了看念頭了,把看念頭當成觀照,其實看念頭不是觀照,看念頭是執著念頭,跟我們所講的觀照不一樣,觀照是不執著一切念頭。
那下座還是妄念紛飛的,我們如何去不執著它呢?沒辦法,因為我們這打坐沒能把清淨心打出來,心不清淨所以下座體會不到觀照,所以我們說這個三個小時以上的打坐,它會出現境界,會出現舒服,歡喜,各種各樣的妙樂,還會出現種種光明,種種風光,我們說出現這個境界了,座上出現境界了,下座了,他還是在這種境界當中,很享受,很舒服,很快樂,特別出現了輕安,身體都找不到了,這是輕安的表現,人好像法喜無邊,這也是一種輕安的表現,我們說這些都不可執著,因為它是暫時的風光,暫時出現的,它會消失,所以我們執著它就沒有進步了,所以不能夠執著,出現這些的時候能夠幫助我們觀照嗎?下座,這人不是妄念紛飛的,而是歡喜的,是快樂的,這歡喜和快樂我們不著,不去住著它,這當下心就是清淨的,所以這個可以幫助我們觀照,我們一發現這個不可得,那個也不可得,這也不可得,當下我們的心就是清淨的,很容易就能夠體會到清淨了,所以說清淨就是觀照啊,所以說打長坐,就是幫助我們下座更容易得到觀照。
摘自:淨明上師2014年9月鄭州印心精舍開示
上師:我們還有一個定力的培養,就是離不開座下的發願和觀照,這個發願和觀照,最直接的方法。為什麼要說最直接的?因為大家都說:我不懂得觀照啊!所以我們要告訴大家最直接的觀照方法,最直接的觀照方法是一點力都不用的。好多師兄說:不行啊,我這個觀照不得力啊!那是要用力,要用力的觀照叫作意觀照,這個是很累的。因為老要提起一個觀照來,老要提起來,提了提了又流浪去了,反覆折騰了幾次,他就感覺到很累了。所以說這個不得力啊就是很累的一種表相,觀照得很累啊。其實觀照是最究竟最徹底的修行,它一點都不累,最輕鬆自在的就是觀照。觀照指的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那一切放下了還剩個什麼在啊?大家可以現在體會,只剩一口氣在了,就剩下這個呼吸在了。我們一切都放下了,一切佛法、一切執著、一切煩惱、一切事情,統統放下,就剩這個呼吸了。然後大家再體會一下,這個呼吸也要斷了,也不可得了,一切都了不可得了,這時候的心是最清靜的,最自然的,這個就是觀照。所以觀照就是一切放下,用不用力啊?這觀照需不需要用力啊?(弟子:不需要)很自然的,一點力氣都不用。連觀照都不可得了,還要用力嗎?這呼吸馬上就沒了,還有觀照在嗎?沒有了,觀照也沒了,所以一切放下,觀照也不可得,這徹底就是觀照了。所以我們祖師說“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就是這個道理,觀照是一點力量都不用的;“成佛做祖,無他秘密”,你每天24小時都是一切放下,你這一天就是在做佛。
所以我們說了,有事情做去做吧,做完一切放下,回歸到自然觀照當中。自然觀照就叫自覺,佛經上說自覺就是自然觀照,觀照就是覺嘛,自然地覺,自然觀照,自覺,主動地一切放下,這個跟我們講的根塵脫落也是相應的。根塵脫落,這個事境上的一切跟我們都沒有關係,身心世界驟然化空,這就是根塵脫落。所以我們說一切放下與根塵脫落是相應的,你這個功夫做熟透了,直接就是根塵脫落。那座下用這個觀照,它會不會翻種子呢?會。如果我們打坐的功夫不夠的話,你用的時候呢,它會翻出很多種子來,因為你一切放下了,心門是打開的,種子會翻出來。如果我們配合打長坐,在座上把種子翻完了、心空了,下座了直接就是觀照。它都不用說我一切放下,一下座就是觀照,這就是打長坐的本妙。打長坐就是翻種子,翻完它,翻透,翻到心空不住,下座直接就是觀照,連你做事情都是在觀照,這不是見性是什麼?這就是見性啊!自覺就是見性啊,心清淨就是見性,這個大家都要肯定下來。所以祖師大德的開示也是這樣: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就是見性。所以這時候大家的心是清淨的,就是在見性當中。在這一場法會當中,人人都能夠見性,這個法會佛經上叫無遮法會,知道嗎?什麼叫無遮法會啊?就是在開法會的這時時刻刻,大家都在自性當中,這就是叫無遮法會,所以我們今天在這也開了一場無遮法會。有問題我們繼續交流啊!聽得清楚吧?
弟子:清楚。
上師:如果不清楚我們還可以繼續交流。
西曆 2016年6月(佛曆2560年農曆四月)開示于南寧
弟子B:就是說二六時中打坐……
上 師:我們現在先講這個。
弟子B:就像你去睡覺的時候打坐。
上 師:睡覺不叫睡覺,叫睡覺(jue),還是那個字啊,睡覺跟睡覺(jue)它可以轉化。
弟子B:是不是睡覺之前念咒語?
上 師:那睡覺還是睡覺,念咒還是念咒。
弟子B:以前我就試過,在睡覺時就念念念,就睡著了。這樣做,行不行呢?
上 師:行,比不做好,比不念好。這就跟我們說打坐,坐完了睡覺,道理是一樣的。打坐不是在持咒嗎?之後時間到了,躺下睡覺,是一個道理。
弟子B:那上師怎麼樣讓睡覺變成睡覺(jue)呢?
上 師:讓睡覺變成睡覺(jue)有個過程,不是一下子能夠做到的。我們說了這個晚上睡覺做夢,有夢境出現,那都是顛倒。
弟子C:上師,那睡著也可以念咒是怎麼樣一回事呢?
上 師:沒有人說睡著了也可以念咒啊,那證明你沒睡著,還在念咒。咒是意識作用,我們睡著的時候意識全部都放下了。你看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嘛,意識作用平時就是靠的是眼耳鼻舌身在起作用,意是配合,第六識是在配合前面五識的作用。睡覺的時候,前面五識都放下了,眼耳鼻舌身都放下了,第六意識在作用。那這個第六意識的作用,跟我們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這第六意識的作用就是翻種子。白天的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為啥不翻種子呢?被前面的五識給壓著,眼耳鼻舌身把它壓住了,而且不停地往裡面種種子。到了晚上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已經放下了,不起作用了,這時候第六意識起作用了,所以第六意識翻出來的東西就是你白天所想的。我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這個意思。
那怎麼樣才能夠讓這六識翻出來的都是我們的觀照,都是我們的菩提自性呢?就看你白天這個座下是怎麼修的。所以想要從睡覺變成睡覺(jue),也不難,就隔著這麼一層紙,就看我們平時白天是怎麼修的。白天怎麼修啊?我們是有方法的:心清淨就是觀照,如果心清淨的話,直接就是觀照了。心清淨就是觀照,所以,我們白天儘量地不去胡思亂想,儘量地一切放下。“那不行噢!”有的師兄說,“我還要工作啊,還要做事啊!”沒關係,該工作工作,該做事做事,因為這個工作和做事肯定總要放下的,不是什麼時候都綁得緊緊的,總要放下的,一放下我們就一切放下,維護我們的自心清淨,回到自性清淨上面,而不是回到無明當中。那如果說我們不能夠體會到這個自心清淨怎麼辦呢?我們還有方法:發願,時時刻刻發願。因為發願不妨礙你做事,也不妨礙你工作。除非是當老師啊,我們這裡有幾位師兄是當老師的,那他要講課,沒辦法,不可能在講課中或者課堂上發願是吧?所以,平常人,除了老師之外,除了講課之外,平時是可以發願的,時時刻刻發願,因為發願的當下我們的心是清淨的,這也是培養心清淨的一種方法。那還有師兄說:“我念佛、持咒可不可以啊?”可以,當然可以嘛,交替地進行。因為總是念佛持咒它會變成口頭禪了,總是發願也會變成口頭禪,所以我們可以交替進行。還有就是也可以用徹卻法,念一聲“斷!”斷的這當下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當下這個心是清淨的,了了常知,蕩然無住,這也是觀照。借用一個“斷”字,我們這個叫徹卻法,來起觀。
所以觀照的方式是很多的,只是看我們願不願意去用它。發願也可以,持咒也可以,念佛也可以,徹卻法也可以,還有一切放下也可以,方法很多。在心清淨的情況下,我們當下便是覺者,這個跟開悟見性是一樣的,跟佛菩薩也是一樣的,這個是不用懷疑的。心清淨就是解脫,你心清淨的時候有煩惱嗎?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解脫。有師兄說:“我不能夠時時刻刻沒有煩惱啊!”沒關係嘛,你一天能夠解脫一次那也不得了啊。如果我們持續地發願、持續地觀照、持續地念佛、持咒和徹卻,那不就是解脫的更多次了。所以方法都擺在大家這裡,就看我們自己願不願意去用。
弟子A:那上師就是說要把握當下。
上 師:嗯,就是把握當下。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個是見性的道理,見性的標準就是這樣,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是見性啊,所以觀照就是見性,觀照打成一片就是徹底的見性。
弟子A:這個跟心地法眼見性是一樣的。
上 師:一樣的。
弟子A:跟當下見性都是一樣的。
上 師:一樣的。
摘自:西曆 2016年6月(佛曆2560年農曆四月)南寧開示
上 師:而我們的習氣是導致欲望的生起,這個叫習氣。它跟煩惱,跟執著沒有直接的聯繫。為什麼說它沒有直接的聯繫呢?他不一定表現出他是在執著,也不一定表現出他是在煩惱;也可以表現是執著,也可以表現是煩惱。但是他不是時時刻刻表現出是在煩惱。
好比我們現在看到這一盤葡萄,有時候會欣賞它的美麗,噢,這東西還是挺新鮮挺漂亮的嘛。但你並沒有生起執著和煩惱,只是欣賞它,或者會冒出一個念頭說,肯定很好吃吧,有想吃的意識,這就是習氣,這個跟煩惱沒有關係啊。但是我們平時發現的只是煩惱,所以這個都跟觀照有關係。觀照是可以發現習氣的,那有一點,他不會跟著煩惱跑,才能夠發現習氣。
所以歷代祖師跟我們講什麼叫習氣的時候,他說,能夠發現習氣是建立在見地上,不是在知見上。也就是說,噢,你知道如何觀照了,或者說見性了,你才能夠發現習氣。那平時我們所講的習氣,實際上指的是煩惱,並不是指習氣。因為觀照、見性,你還沒有辦法去親證它,所以只能夠說是,哎呀,這個人習氣好重哦。一表達,實際上一聽起來就是煩惱,並非習氣。
師兄B:哦!那我這是混淆了。把習氣和煩惱混在一起了,我習氣這麼重啊!
尼師父:不可能沒有習氣,人人都有習氣,就看我們執不執著。
上 師:對。所以什麼叫習氣啊?習氣也叫五蓋:財色名食睡五蓋,這就是習氣。
尼師父:但是我們也要去五蓋啊?
上 師:它是習氣,財色名食睡啊。不是去,是要善用它,善用它就成了妙用。
尼師父:去除五蓋就是轉過來善用它。
上 師:對,轉過來善用它,而不是說把它去掉。你要說去掉,我們講財色名食睡,首先是財,你看到財,你起心動念了,怎麼辦哪?我們一看到財,首先是分別執著,貪求它,這個叫作執著。如果看到錢財,首先說,噢,這個東西不可執著,它就是一種妙用了。
就是任何東西都可以觀察到我們的起心動念。習氣不可怕,可怕是跟習氣轉。財色名食睡有什麼好可怕的,你被它轉了就可怕了。
尼師父:但是又有習氣重習氣輕這種說法。
上 師:所謂的輕重是方便說,程度上不同,方便說。
尼師父:重的容易黏著,容易執著。
摘自:西曆 2015 年10 月2日海口開示
66問:這個觀照是意在觀照,還是心在觀照?
答:觀照就是心, 我們所講的這個心就是時時刻刻能夠了然覺知,這就是我們的心,不需要作意。你所講的意那叫作意,它不需要作意 。
問:那這種觀照好像從頭上往下面去的 。
答:遍佈虛空,周身遍體都能夠覺察得到 。
問:雖然看不到,但是老感覺這個心好像沒有,不是用這個心一樣。
答:是啊,觀照也是無心的嘛。心也不可得,觀照也是無心的 。
問:也不是這個意。
答:你自己就把自己的問題給答了,自問自答。所以說觀照它不需要作意的,你承當下來,它就很自然。而且你會發現這個觀照,我們從來就沒有忘失過,誰都沒有失去過觀照 。
摘自:淨明上師《如何修證心中心法》
上師:座上打坐你是沒什麼問題了,那麼你這個打坐之後下座怎麼去用它。
師兄:就是容易散,觀照的時候不得力。
上師:觀照要用力嗎?
師兄:也不用力,有時候……
上師:那怎麼還用不得力這個詞。
師兄:就是有些時候已經跑了,自己才知道。
上師:知道了又怎麼樣呢。
師兄:也不咋的。
上師:也不咋的是怎麼說?
師兄:知道了馬上凜然一覺,好像又提回來。
上師:還要提回來,提回來什麼?
師兄:就是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就……
上師:我想問你到底提了什麼東西。
師兄:就是又把一個東西拿過來。
上師:那這個又是執著啦。
師兄:是啊。
上師:那這個跟觀照沒有關係啊。
師兄:是啊。
上師:你只是左手拿了個煩惱,右手又拿了個清淨,那還是拿著,這都是執著啊。不是執著煩惱就是執著清淨,那還是執著啊,這跟觀照沒有關係啊,所以難怪你說觀照不得力。你拿著它怎麼會是嘛,你拿著它嘛,肯定是要用力嘛。觀照需要拿著嗎?
師兄:是不需要的,但是自己就有意無意就把它拿著。
上師:那為什麼要拿著呢,你有意無意都是作意,為什麼要拿著呢?
師兄:其實也拿不了什麼這樣子。
上師:那你為什麼說不得力呢?你要說觀照不得力這個詞啊,用在別的地方的師兄那邊,就別的老師傳下來的師兄那邊,這個詞他們用得上。因為他們多是作意觀照,用力觀照,觀不到所以說我觀照不得力。但在我們這一脈,應該不存在觀照得不得力這個說法。我問你,你呼吸得力嗎?你為啥不說,哎呀,我呼吸不得力啊。因為在我們這一脈來講,自性本來具足,這自性是本來具足的。自性本來清淨,這清淨不是造作出來的,本來具足,本自清淨。這跟六祖所講的是一樣的,如如不動,無所從來。這個自性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本來就具足的。所以你看我們說打坐,打坐,時時刻刻,念念當中都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用不用力啊,心念耳聞當然要用力。持咒,耳聞要用力,持咒要用力嘛,耳聞要用力嘛。念念之後能夠打成一片了就不用力了。持咒耳聞都不用力了,但是咒一直都在。這個咒跟什麼東西同在啊?跟覺知同在,那覺知就是定啊。
摘自:公眾號印心道場2015-07-28刊發 淨明上師應機開示
師兄B:還有一個,就是說這個自然觀照,打成一片,是不是要打成一片以後就可以根塵脫落。
上 師:打成一片就是根塵脫落。
尼師父:就是老師剛才所說的無明核子。
上 師:對,只要無明核子還在他是很難打成一片的,要破掉它。那我們說,《圓覺經》上說嘛,每一個人本具兩種根本:第一個,無始無明,就我們所講的無明核子;第二個,清淨元體,本妙覺性,那就是諸佛自性,這是兩種根本。兩種根本它是一體的,兩種根本實際上是一體的,但是在我們現在所表現出來是兩種,不是一體。當你證到它是一體的時候,就是根塵脫落了,這叫親證本來。哦,原來無明核子、元清淨體它是一體的,從來就沒有存在迷惑。
尼師父:就不像我們現在還有疑惑,有時候清淨有時候不清淨了。
上 師:凡聖同居土,這也叫六趣雜居地。你在這六趣雜居地當中,做佛菩薩,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這娑婆世界叫六趣雜居地,六趣就是六道眾生,六趣。六趣雜居地,都居住在一起,都互相影響。
尼師父:那為什麼上次老師說弟子,說打坐座上那時候好像都是那個咒,也沒感覺難受,也很舒服,就是不想坐,這個是不是也是無明核子啊,
上 師:啊,就是無明核子。
尼師父:那老師那次又說你是座下觀照的功夫,然後打坐不是問題。
上 師:是啊,無明核子出現了。你看我們不是說嘛,願力,發願,座下發願。座上不需要你發願,座上只管持咒,座下發願,就是說你這個座下沒有透過去啊,各種事境當中你沒有透過去啊。
尼師父:是啊,弟子原來就以為要在座上去拼命地透過去。
上 師:啊,不是,座上打坐是肯定是要的,發願很重要,發願在什麼時候發?座下。座下發願嘛,沒有說座上發願啊。你看你下座的時候,念念都在願力當中,這不也是觀照嗎?
尼師父:是啊,那更加清淨。
上 師:是啊,觀照跟願力它是相輔相成,它就是一體的,也就是觀照我是帶有願力在的,因為有願力在,所以觀照就在。因為我們說觀照,當下一念清淨,誰都可以體會到。但是它不能夠持續下去啊,你要把這個清淨心持續下去,沒有願力怎麼行啊。所以我們靠發願來持續地觀照,所以說發願是主動的觀照。
你念起不隨,事情來了你不跟它跑,那個叫被動觀照。發願是主動觀照,因為你能夠把你的清淨心持續下去,能夠讓它恆持不斷,所以說這個發願是座下體現出來。座上你只管打坐,心念耳聞,不要去管這個發願。但是,你心念耳聞並不是說你就沒有觀照哦,你本來在心念耳聞,念到極點清淨的時候就是觀照,所以清淨就是觀照。在你持咒的過程當中,觀照是自然生起的,這裡面自然就帶有願力,只不過沒有像座下這麼體現出來。
尼師父:要提起發這個願。
上 師:座上它就是在用,用你的願力,願力也是定力之一嘛。下座是用你座上培養出來的清淨心。為什麼呢,種子翻完了,心空了,下座自然就不住了,這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表現出來了,那你要讓它持續下去,這就是靠發願來讓它持續下去。
尼師父:弟子是說有時候感覺到不清淨了才去發。
上 師:唉,那不是,慢了一步,慢了半拍嘛。
尼師父:心清淨的時候就不想發。
上 師:慢了半拍嘛,事情來了,轉不動了你才去發願。
尼師父:是啊,好像別人跟你有什麼矛盾的時候,你那時候心在動了,不清淨了,你才趕快去發願。
上 師:那你那觀照出現中斷了,那就會沒有力量。所以這樣的話我們修行的時間,這個過程它就會延長。本來說是剋期取證,短時間內要證道,結果因為你這個觀照不能夠連成一片,經常出現中斷。
尼師父:是,一時清淨,一時糊塗。
上 師:啊,對,那你這個凡聖同居土就待得太久了, 哈哈哈。
摘自:西曆2015年9月6日海口開示
上 師:所以觀照的方式是很多的,只是看我們願不願意去用它。發願也可以,持咒也可以,念佛也可以,徹卻法也可以,還有一切放下也可以,方法很多。在心清淨的情況下,我們當下便是覺者,這個跟開悟見性是一樣的,跟佛菩薩也是一樣的,這個是不用懷疑的。心清淨就是解脫,你心清淨的時候有煩惱嗎?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解脫。有師兄說:“我不能夠時時刻刻沒有煩惱啊!”沒關係嘛,你一天能夠解脫一次那也不得了啊。如果我們持續地發願、持續地觀照、持續地念佛、持咒和徹卻,那不就是解脫的更多次了。所以方法都擺在大家這裡,就看我們自己願不願意去用。
弟子A:那上師就是說要把握當下。
上 師:嗯,就是把握當下。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個是見性的道理,見性的標準就是這樣,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是見性啊,所以觀照就是見性,觀照打成一片就是徹底的見性。
弟子A:這個跟心地法眼見性是一樣的。
上 師:一樣的。
弟子A:跟當下見性都是一樣的。
上 師:一樣的。
摘自:西曆 2016年6月(佛曆2560年農曆四月)南寧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