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101. 善知識貴為人天眼目,修行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

   善知識貴為人天眼目,修行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
   
    我們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門,前提是要有善知識指導,不能夠盲修瞎練,一定要有善知識指導。這個善知識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建立在善知識的指導上。當然這善知識,不是單一的,也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多位的。我們可以從多位善知識當中尋找一位跟我們最相應的,長期跟他溝通,長期得到他的指導,也可以同時跟多位善知識交流,這些都可以。只要能夠讓我們進步,讓我們解脫,讓我們成就,不管跟哪位善知識交流,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說善知識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所以第一個要有善知識指導,這也就杜絕我們去盲修瞎練,杜絕我們去走彎路,杜絕我們自己走向偏門。
   
    ~淨明上師
   

102. 座上不動、座下止語

   座上一動不動
   
    問:還有這個還是老動。
   
    答:那動就不算,動怎麼算,我們講一動不動,別動。當然你可以這樣(從腰彎曲慢慢直起來)這樣調整呼吸是可以的。我們說動是這樣子動就不行,左搖右擺那就不行,老換腿就不行,如果只是坐了一會又起來了(腰直起來),這是正常的,這個是身體機能在調節,這是可以的,不可以左搖右擺。
   
    問:跟別人在一個屋裡住,別人睡了以後才能打坐,有時候太晚了,自己坐著坐著盤著腿都睡著了。
   
    答:這個打坐的時間我跟你說一下,不要在晚上,在淩晨,淩晨 3 點鐘的時候起來打坐,三點鐘或者四點鐘也可以,一般那個時間誰都睡著了,誰都不知道你幹什麼,而且你已經睡過一覺了,精神也很好了,可以起來打坐了。
   
    淨明上師曾經開示:我們打坐是聚集精氣神,下座後大聲喧嘩,精力就消散了,得不償失。因此,止語不僅僅是在禪堂打坐時用,也不是只在吃飯睡覺時用,應該時時處處,人人事事,無所不用。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能少說話,儘量少說;能不說話,儘量不說;少說多做,慎言慎行。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是人人都應該加強的修養。
   
    ~淨明上師
   

103. 淨明上師2019海口主七偈語

   乾坤常轉天地圓
    峰回路返歸心田
    金剛胎藏合曼處
    即是法王露真實
    --------------
   
    孤明歷歷法見空
    車水馬龍不覺中
    看取心頭恒常妙
    言行皆現真如功
    --------------
   
    心道體證
    知行空見
    本性自明
    覺真悟了
    --------------
   
    虹光見影幻化身
    無常只對凡夫說
    本來時時顯精彩
    非空非有妙用中

104. 淨明上師對藏密隨機開示

   淨明上師對藏密隨機開示
   
    藏密的大圓滿傳承是蓮花生大士所創建,他示現的是居士身,左右是他的兩位最著名的明妃(空行母),歷史上記載他有五位元比較出名的明妃,以居士身傳承密法,並不是只有咱漢地有,藏地更多。
   
    由於歷史原因,藏地的戒律與漢地的戒律是不同的,用咱漢地的戒律來看,藏地許多僧眾的戒行跟咱漢地的居士比還不如咱漢地的居士持戒持得好。
   
    修法的方式方法不同,過程也不同,大成就者拿自己的心得去度量別人的境界,看誰都會有問題,畢竟這個世界上有如此大成就者有幾個?若是拿我們的心得去看他的弟子們,問題同樣是一大筐,若沒有這麼多的問題,那麼成就者應該是幾十萬人了而不是他自己一個。
   
    簡介都是介紹自己成就相的,都說佛弟子不要著相、不要著神通相、不要著出名相,而這個簡介恰恰都是介紹這些東西的,你這不是剛出這個坑又跳進那個坑裡了?
   
    好好參學,藏傳佛教傳承了一千多年了,也沒有見過他們培養出那個漢地的大成就者。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是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道無道,自個知道,蒼天何曾錯過誰?阿彌陀佛!一句轉語空非空,半個妄心曌大千!
   
    @釋XX 這話沒有錯,但是在別的大德不瞭解宗門的系統指導和傳承下,否認了你的修行而導致你懷疑自己的修行體系,甚至會懷疑歷代祖師的指導方法而做出不利於佛教各宗門之間的團結及互相讚歎的和諧氣氛,有這樣的“大德",還不如沒有好。
   
    心量的存在是互相讚歎、互相參學,而不是互相指責和否認。
   
    ---2020.4.21 微信中有救渡學習群

105. 有法門知見者非佛弟子

   師父1:利用晚上的時間在繼續學習,沒太看消息。前面已申明過,本群只討論佛法,不評論個人是非。
   
    師父2:關於出家人給在家人頂禮這個問題,xx給大家解釋一下:
    漢地佛教戒律:不可以給在家人頂禮
    上師現居士相,上師的慈悲與證量我們都知道,但這不代表外面的人也知道,並且理解這個事,頂禮雖然也只是頂禮相,但很多會著這個相,而且頂禮也是在表法,許多人看見這個相會不理解,會誹謗,造口業。
    在漢地,出家人形象代表佛相,代表住持佛法,居士是護持佛法,我不是否定上師的成就和證量,這是漢地佛法的傳承表法是這樣,如果一直執著頂禮上師這個問題,壞事相,壞僧寶不利於佛法傳承
    站在師承角度,我們都是上師的弟子,都應該頂禮上師,站在佛法戒律與傳承的宏觀角度,出家人不應該頂禮。
    如果沒有僧寶住世,別說是印心宗,其他宗派也無法傳承,所以各位師兄大德不應該糾結這個問題,我想上師也會理解並支持
    阿彌陀佛!
    xx只是站在大局考慮,事實上我也曾經頂禮過上師,只是在外人面前真的不易這麼做。
    壞事相就是壞僧寶,壞僧寶就是壞傳承。
    阿彌陀佛
   
    師兄1:關於居士指導出家人的事,世俗多有偏見。認為居士身份不及僧眾尊貴,應該排在僧後,不能和比丘相齊並論,更何能教導僧眾?殊不知僧寶乃依佛法修持有得,戒律精嚴,堪為人師者也,非關出家與不出家也。再說僧有二種:一者出家剃髮,染衣,為小乘羅漢僧;二者依佛三學修持有得,不剃髮,著俗人衣,為大乘菩薩僧。〔參自《佛學大辭典》僧條二種僧〕所以你不必膽怯,儘管理直氣壯地教導。假如你要出家,要取得家人同意。你們夫婦同修佛法,不作世俗夫婦想,是最上的菩提眷屬了。--元音老人《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
   
    上師:不是討論佛法,而是學習佛法,咱們都是佛弟子,哪有必要討論佛法?只有外道阿師才會去討論佛法。學佛不能有法門知見,也不能有師門知見,否則等同於外道。佛陀曾說過,有法門知見者非佛弟子。觀音、文殊、普賢、韋陀等菩薩示現的就是居士身,無論是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天天都在頂禮膜拜,有誰不拜的嗎?
   
    師兄2:上師,現在師兄們對宗門的法有疑,對上師也有疑,心X想寫篇自己遇到上師前後的修法經歷,以鼓勵師兄們,可以嗎?寫了一些,還沒寫完。
   
    上師:可以,告訴他們,沒有一個法門是本來就有的,所以也不會有哪個法門會永遠存在下去,所有的法門都是應緣而生也是應緣而滅的,這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師兄A:為何不試試上師的長座指導?為何有道無道自己不知道?為何自認看懂祖師的開示就當作是自己悟境?為何如此麻木不仁、麻醉自己、催眠自己?好諍法之高下,未能慈悲心增長包容一切?
   
    師兄B:@師兄A,修行能視師如佛,看到上師喜笑怒駡皆是度眾生的方便;如果看成一般傳法師,就會挑出問題啦。
   
    師兄A:是的
   
    上師:臨濟佛法無多子,印心宗也是一樣的,許多已經獲得傳法資格的也會自我淘汰的,元音老人指定的就有不少自己把自己趕出宗門的,所以現在第四代傳法上師所剩無幾了。
   
    ~淨明上師

106. 證悟佛法是否要經過百脈皆通這一大關?

   證悟佛法是否要經過百脈皆通這一大關?
   
    問:頂禮蔡老師:某某法師在“剋期證悟”裡講到了氣脈,中脈,我們心中心弟子,要證悟佛法,不但要從理上證悟,對事練心,是不是必須經過百脈皆通這一大關呢?
   
    答:印心宗心中心密法屬唐密金剛乘無上相應法,簡稱為無相密法,不需經過生起次第培植信心打通氣脈,不須經過圓滿次第打通中脈,不須經過勝義覺地超越輪迴,直接從第八識為下手處,觀照清淨自心,承擔圓覺佛性,直趣涅槃大道。
   
    ~淨明上師

107. 通過持咒打坐,把我們的主人翁喚醒

   通過持咒打坐,把我們的主人翁喚醒
   
    師兄:今天上午這一座打得不是很好,然後我就求,一進去就去求,進去就求上師跟元音老人加持。
   
    上師:好與不好是境界。
   
    師兄:不知道,我下座以後就非常非常地想您,然後,一個就是上次您幫我,傳的藥師咒的時候,我是搭便車求的嘛,然後我就這段時間一直在修藥師咒藥師法,但是這一段就覺得沒有很好的體悟和感應。
   
    上師:不用求感應。
   
    師兄:沒有那種心心相印的那種感覺,所以當上午打坐的時候就那時候就一刹那,然後就……
   
    上師:我們打坐不是去找感應,也不是去找境界,而是要體會了了常知的覺性。時時刻刻去體會這種覺性,這就是主人翁啊,我們的主人翁還在昏睡當中啊,我們要通過持咒,通過打坐,聲聲把我們的主人翁喚醒,所以說這個是念念彌陀、念念清淨,聲聲喚醒主人翁,目的是這樣啊。不是去找個什麼感覺感受,也不是去找什麼大的境界,什麼境界都沒有我們這個了了常知的覺性親切呀。
   
    ~淨明上師 2017年上海打七開示(四十九)

108. 修行人的慢和疑

   修行人的慢和疑
   
    上師:有一頭豬,還有一隻老鼠,它代表貪嗔癡嘛。就是為什麼看不到慢和疑,貪嗔癡是對於世間法來講,世間人凡夫相,他就講貪嗔癡。
    師兄A:慢和疑是出世間。
    上師:慢和疑是修行人的。
    師兄A:修行人就是出世間的?
    上師:所以他沒有在六道輪回裡面表現出來。
    師兄B:表現出來,哦。
    師兄A:所以上師,就是修行他只要有這個疑,就是障礙。
    上師:對,疑跟慢。
    師兄A:慢是怎麼回事啊?
    上師:貢高我慢。
    師兄A:哦,就是我剛來的時候很傲慢。
    師父:不是剛來的時候,現在也。
    師兄A:現在還傲慢,你亂講話。
    師父:你看這塊就是了。
    上師:這就是了。
    師父:這就是了,上當了。
    師兄A:我是明的上當,我不是暗的上當。
    師兄B:明暗都是。
    上師:反正是上當了。
    師兄B:暴露出來了。
    師兄A:所以我要謙卑又不能疑。
    上師:人家說你不是你也要承擔哦。
    師兄A:我就是這樣,我就承認我就是。
    師父:你說阿*怎麼是,你看就慢了。
    上師:啊,對。
    師兄A:那我就是,我就承認你了,不管好壞我都承認。
    師兄B:承擔。
    上師:我跟你講啊,很大的修行人都會有慢在的。
    師父:我比他高。
    師兄A:我修的比你好!對吧?
    上師:對。
    師兄A:哦,懂了。
    上師:像我們最近有一個國內比較出名的大德就說了嘛:“我不承認他們這個法門。”這就是慢了嘛。
    師兄B:呵呵呵!我慢。
    上師:我慢就出來了嘛。
    師父:他這個法門傳承不對。
    上師:哎,我慢就出來了嘛。“我不承認他們這些人的修行!”你看,這我慢就出來了。
   
    2020年4月6日淨明上師隨緣開示(5)

109. 上師相應法

   上師相應法
   
    尼師父:藏密裡面說,你遇到你的上師,要很大的福報;然後你能跟著你的上師修行,也更要福報;然後你能跟到最後,修行到最後,那才是真正大福報。
    上師:對。這個怎麼做啊?
    尼師:請上師指教。
    上師:這個要身口意供養上師,身口意。
    師兄:那就是把一切都交給上師。
    上師:嗯,身口意。
    尼師:要發願。
   
    上師:對,發願是一方面,還有就是,身供養,就是上師的一舉一動,行為舉止,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這叫做以身供養。口,時刻要讚歎我們的上師,你時刻都在讚歎他,時時刻刻都能夠跟他相應。還有一個就是意供養,你看我們前面說了行為舉止,這個口上不停地也在讚歎,那麼這個意呢,指的就是觀想,時時刻刻也要觀想上師的殊勝,這叫身口意供養。上師是什麼?上師就是諸佛菩薩總集,諸佛菩薩的共身,歷代祖師的共身,總集相,共身法,就是我們這個上師。以身口意來供養上師,就能夠得到無上相應。 我們也有很多師兄問啊,如何才能夠得到上師相應法?其實我們元音上師的開示,還有藏地,歷代祖師的開示,都講過這個相應法,就是身口意供養。元音老人第一次來海南的時候,我們就問了這個上師相應法,老人就跟我們說了,身口意供養我們的上師,處處維護我們的上師。不像有的人是處處利用我們的上師,處處利用上師,這就不好了,要處處維護上師。
    所以說,自古以來能夠跟上師的證果相應的,這個是以身報恩,維護上師的一切,粉身碎骨都不在乎,他才能夠跟上師無上的相應,能夠跟上師證果相應。而且我們這個上師是永恆的,不是這一生一世的,而是永生永世,這就叫慧根,慧根具足,慧根具足就這樣啊。像我們元音上師,我們是永生永世都是他的弟子,我們發這個願,所以就能夠生生世世不離上師,這個是最好的緣起啊。所以我們有半點對不住根本上師的事,這個都很難說生生世世永遠都跟隨著他,這很難做得到。
   
    尼師父:還有他們說意傳的加持,還有傳承的加持也是。
   
    上師:嗯。我們說這個上師相應法,也是一輩子的修行,也是我們天天的修行,時時刻刻的修行。所以你看我們發願啊,就是這樣的,時刻都在皈依佛法僧,時刻都在皈依根本上師,時刻都在精進無比,時刻都在歷劫修行,時刻都在身口意供養根本上師,供養三寶。所以說,時時刻刻這個證果也是跟歷代諸佛菩薩,跟歷代祖師,跟我們的傳承上師是相應的,這當下顯的就是成就相,當下便是成就相。
   
    ~淨明上師

110. 元保印是可以普傳的藥師法門的入門簡修法

   元保印是可以普傳的藥師法門的入門簡修法,方便沒有條件灌藥師頂的信眾,若有機會灌頂,則意義更大。
   
    身體極度衰弱,連坐著的力氣都沒有,可選擇平躺著修,手印結在肚臍下一寸關元氣海(下丹田)處,左右腳交叉,右腳架在左腳上,眼睛閉上,微笑持誦“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時間不定,自然睡去也無妨。
    ~淨明上師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