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131. 淺談淨明上師長座行法與徐老觀心三步曲之異同

   淺談淨明上師長座行法與徐老觀心三步曲之異同
    --心確師兄
   
    近期,在與師兄們微信交流中,發現有師兄將上師所傳法與其他法門交替著修,亦發現有師兄將徐老禪觀修法與長座法的座下自然觀照相提並論,列表提煉,看似糅合,實則混雜。有鑑於此,末學試就兩者異同,淺談一二,抛磚引玉,與師兄們探討,祈請淨明師尊和上師們指導、斧正。
    一、兩者基本特徵
    (一)長座行法。淨明上師所宣導的長座法,是以打長座、觀照和發大願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完整的實修體系,其基本特徵是座上心念耳聞持咒、翻種子,座下自然觀照、發大願。若如法持咒,一旦相應,心念耳聞就是本妙覺性的體現,此即是“體”;注意力專注在咒上,攝意根不亂動,不跟妄念跑,體驗到本妙覺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即是“止”,亦是”定”。座下綿密觀照即是“用”,因照而無執無住,即是“慧”。座上座下功夫密不可分,不可割,不可斷,打成一片,即體即用,體用一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自然觀照的當下即是自性本體現前,自性自照,猶如夜明珠放光,通體明潵,了無掛礙。
    (二)觀心三步曲。其基本特徵是座上座下皆修觀。
    第一步,靜坐禪觀,觀念之起滅,念起而照,由照而滅,再起再照,再照再滅,如此不斷,妄念漸少,觀至一念不生,心源空寂,即與自性相應,稱為“照住”功夫,此亦是“定”。
    第二步,在與自性相應的基礎上,從寂定的體性上起用觀照,妄念才現,立即察覺,由於覺照時時現前,妄念即起即滅,起滅同時,稱為“照見”功夫,亦是“慧”。
    第三步,由於照力增強,漸漸體驗到自性本來清淨,不必作意起照,入於忘照而不離照,證入“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
   
    二、兩者不同處。粗略剖析,不同有二:
    (一)是下手不同。長座法是從打坐培養定力入手,直接從第八識起修;徐老的觀心三步行法是從靜坐禪觀入手,全賴自力慧觀,屬於從第六識起修。
    (二)是應緣不同。徐老觀心法的應世與元音師公同時代,距今已過去了幾十年,修法環境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仍修徐老觀心法門者已不多見,究其根源:時過境遷,當今資訊時代、智慧社會,染源太多,染著日深,從早到晚,手機不離手,二六時中,睜眼閉眼,六根全被手機所攝,要想按徐老觀心三步之修法,全靠自力修觀而親證寂淨本來,實在是難上難!唯依淨明上師打長座修法,借助咒、印加持,從培養定力下手,座下綿密觀照,斷惑證真,直接了當,一切變得簡單!非常契合當代行人的根基和修法環境,實屬善巧方便的易行道!是了生死、出輪回的捷徑!是究竟的解脫道!
   
    三、兩者共同處。雖二者下手不同、方法各異,但其結果是一樣的。觀心三步曲之第一步,當觀至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與自性相應之時,即與長座法座上修至”能所雙忘”的功效如出一轍;觀心法之第二步真心照妄心,依圓覺自性之光明,照寂滅清淨的覺體,與長座基礎上的自然觀照(自性自照),直至“根塵脫落”,二者效果無別;觀心法之第三步,不作意起照,入於忘照而不離照,與長座法座下自然觀照的不照而照,照而無照,渾化相忘,本來清淨,歸元無殊。
   
    四、忌混用雜修。修長座法已明根本者,通達無礙,自能識別,不會混雜。但于初修者,下手擇法當慎之,非慧觀自力強者,難勝此法;已入長座實修者,應忌混用雜修。

132. 小悟千百次,大悟只有一次

   師兄:哎,老師,那個微細流注跟空性的關係是什麼啊?
    上師:嗯,自性本空就是空性,微細流注就是表像;微細流注可住嗎?不可住,這就是自性本空啊,通過微細流注能夠發明真諦。所以我們說這微細流注就是能所,能所雙忘就是主人現前了,真實現前了;但這個能所雙忘啊力量有大有小,你看我們禪宗說得好啊:小悟千百次,大悟只有一次——小悟千百次,就是能所雙忘了,它會出過千百回呀,最終根塵脫落了,徹底了,這叫徹悟自性,這叫大悟,大悟只需要一回就夠了;小悟千百次,就是能所脫盡,它會經歷千百次,這能所脫盡在座下也會表現出來,座下所表現的,我們呢叫做輕安;輕安是什麼呢?把它當成一種相,一種境界:“你不要去住它哦!”因為它脫得不徹底,你住在上面了會生煩惱——它一刹那脫掉了,但很快又恢復原來的那個面貌了,所以說,“哎呀!我剛才好歡喜!”是吧,“好自在!哎呀!這個感覺從來都沒有啊!”——那住在上面了。
    師兄:是啊。
    上師:明天找不到這感覺了,開始找了:“哎,昨天這個感覺去哪兒呐?”(眾笑)他一找不到,開始生煩惱了;所以不要住它,輕安不可得,這雖然是自性的一面流露,一點資訊,但是不要住在上面,勇往直前,它今天出現了,將來還會出現的,而且會出現無數次的;所以說不要追求它,這是一路風光中的一面;就像我們今天路過了灌陽,“哎呀!灌陽的風景真好啊!”但不要停留在這裡,我們繼續勇往直前;所以說打坐就是培養這個不住的力量!啊,什麼光景在我們這個座中都會出現的,因為它是各種種子嘛。
   
    師兄:那我可不可以理解就是說……。
    上師:不要去理解,你聽就行了,你聽就行了——我告訴你最好的方法,啊,最徹底的:左耳聽右耳出,了不可得,蕩然不住,這是最徹底的,連理解都不用了,直入心田。這就相應了。但是你有住——“我要理解個什麼。”你看,這就有分別呀,所以理解就是分別。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3. 常念至善

   師兄:這個,上師啊,那個《六祖壇經》有一句話叫作:一念善,恒沙惡盡。
    上師:嗯。
    師兄:能不能這樣理解:一念不住,這個恒沙惡盡,所有的罪業就超越。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不住。
    上師:你說的這是果位上的說法,果位上,證果上的說法。證果上的說法,所以說一念不住,不住為大善。那什麼叫大善呐?不住為大善,古人是這麼說的啊,不住就是大善。所以說,六祖說一念善就是一念大善。
    師兄:不是說一念去做好事?
    上師:對,做好事,不作好事想,這就是善也不可得,這才是大善;如果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那就叫行善,但不是大善;行善是有功德相的,所以叫行善積德,它有功德相在嘛。
    師兄:嗯。
    上師:功德再多,而不自覺,到老還是一場空啊,啊,自覺當中,常念至善,這才是真修行啊。
    師兄:上師,您說是常念至善?
    上師:啊,至善,這個善就是一切不住的善呐,大善呐。
    師兄:嗯。
    師兄:至善,還是不住?
    上師:啊,至高的至,至高無上的至。
    師兄:常用至善。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4. 所有的信心來自於這個手印的加持力,所以必須要結對。

   上師:哎,所以我們打坐,口念耳聞,把分散出去的注意力集中回來,在你用口念耳聞的同時還要結手印,這個手印表現出來就是跟佛菩薩相應。這相應體現在哪兒呢?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什麼它會產生相應呢?會產生共鳴呢?這就是信心的建立。你有沒有信心?有信心就是相應,就是無上相應;
   
    上師:問題是你不結這個手印,你的信心沒有那麼強大,結了手印,信心強大了。那這股力量來自哪裡呀?來自于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加持,所以它跟我們的心是相連的,所以也說是心生法,所以說這個加持力是有的,不是沒有,但是離不開我們的心地。
   
    上師:如果說這個加持力沒有的話,那你不用結手印,你也可以修啊,幹嘛要結手印啊,所以我們就要講,我們在傳法的過程當中就要特別關注你這個手印結得對不對。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啊?就是我們以後的修行,所有的信心來自於這個手印的加持力,所以必須要結對。
   
    上師:手印結不對,如果說手印結不對也可以成就,那你不用結手印也可以嘛,合掌就行了嘛,合掌不也可以成就嗎,何必結手印呢,所以我們現在的醫學又發現了,這個手印這麼結起來,這個筋脈這麼扭,那個筋脈那麼扭,它還是跟我們身體內部十二經脈的作用它是相通的,它可以通過這個手指頭的變化調養身體的十二經脈,所以說這個手印的變化跟我們的內在經絡上的調伏,它會產生相應。這就更加證明了我們這個佛法的奧妙,因為唯有這個佛教當中的手印是最多的。道教也有手印,那手印是跟我們學的,原本道教沒有手印。你什麼時候看見孔子結手印了?什麼時候看見老子結手印了?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5. 手印就是培養心力的標誌,通過結手印來培養心力

   上師:手印上的加持力跟我們持咒是相應的,你注意看到沒有,我們這個打七道場裡面,有些師兄的手印是舉到這裡來的。
    師兄:舉在上面。
    上師:是吧,有的是放到下面,放到下面表現出來都是這樣——這肯定是沒有加持力的,他幾乎就是在睡覺當中或者說是昏沉當中;而這樣的呢,你怎麼去弄他,他都一直是這樣,如如不動的,這就是定力的表現呐。所以這手印就是定力的象徵,手印能不能夠舉起來,就知道你的定力有幾兩;有些師兄的手印是整一座都是在這樣,然後下座了跟他交流:“你那個手印為什麼不提起來呀?”他說:“我沒有力量提起來,我也想提起來呀,提不起來呀!”是吧,然後他整一座都是在那裡搖搖晃晃、搖搖晃晃,是吧,他是一點定力都沒有啊,唯一說有的定力就是:哦,不錯啊,他還是能夠堅持四個小時的嘛,呵呵呵。
    師兄:老師,問題是我是刻意舉在那麼高,那我也感覺不到那個……
    上師:因為你那個是刻意嘛,刻意舉高,跟我們這個持咒相應的程度還是有區別的嘛,是吧,你看我們這兒有些師兄手印舉得高,他從來都沒有放下過,然後你在下座了跟他交流,他就是覺得說這個舉在這裡,人一直都很安定,他既也沒動也沒搖,他也在持咒啊,但是手印他就不放下,這是有力量的;所以我們說這個手印就是培養心力的標誌,通過結手印來培養心力;剛開始結手印,心力不夠的時候,它是拼命地抖動的,不停地都在抖動,心力不夠嘛,但這個抖動雖然說是心力不夠的表現,同時又證明他在培養定力,培養心力——他抖了,幾天之後他就不抖了,不抖了就證明他這幾天之後的定力已經超過了前面幾天了。
    師兄:上師,我就是那樣的,結手印手有點會抖,我是、就是因為堅持它,就是控制不住了?
    上師:必須要堅持,要控制啊,你要從控制不住變成控制得很好。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6. 極力追頂的時候啊身心是柔軟的,手腳是化空的,對我們所念的咒語,了了常知

   師兄:那這個,它就說是從那個咒和手印跳出來是--還是因為這個專注力不夠啊?
    上師:對,是,你這個無常的力量還是很大的嘛,呵呵呵,所以說無常迅速啊。
    師父: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
    上師:它這個過程呐,我們所講的是時時刻刻都在超越。因為我們沒有停留在任何的境界當中,但是相應的呀,它也會有一些境界會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八觸、十功德,在我們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都會有體現,對吧,像我們所講的酸、痛、麻、脹、輕、重、滑、澀,這八觸,這個我們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十功德:空、明、智、定、善心、柔軟、喜樂、還有解脫、境界相應,這些十功德相都會在心念耳聞當中表現出來。
    上師:所以說我們座上是這樣的;或者說在座上它也會出現空,特別是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的時候啊身心是柔軟的,手腳是化空的,對我們所念的咒語,了了常知,這叫做明,也叫了了分明,這叫做明;那下座之後呢,說話是柔軟的,慈悲心的表現嘛,說話他是柔軟的,處處都是善心具足,都是善念的表現了,這個跟修行是相應的。
    師兄:上師,剛才說的那個極力追頂啊……。
    上師:那麼在相上極力追頂了,我們說在座上表現就極力追頂了——座下他是一切不住,很自然的一切不住了,誰要找他說話,他可能會跟你說,也可以不說,因為這時候他示現出來的是解脫相;就我們前面所講的什麼叫解脫啊,解脫就是不住,一切境界他都可以不住,很自然的不住,就是一種解脫相啊;所以說座上座下它是相應的,所以叫做境界相應;所以說八觸、十功德所講的這些,在我們這整一個修行的過程當中都體現出來。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7. 極力追頂時的手印位置

   師兄:我想問那個座上那個極力追頂啊,我的咒是好像……我的感覺就是持那個咒,自己不清楚是什麼,反正有個咒在那裡就完了。
    上師:那還沒到極力追頂,只是知道咒在。
    師兄:還沒到?不知道是——那咒語一直在一直在那裡,不是有個咒在那裡呀?什麼東西……它妄念,念的是什麼咒自己不清楚了,但是知道咒在那裡。
    上師:極力追頂是帶有歡喜的,輕鬆的。
    師兄:是輕鬆啊,是輕鬆。
    上師:很輕鬆啊。
    師兄:是很輕鬆。
    上師:而且這個速度非常地…超快。
    師兄:就這個速度快了,這個快到自己不知道念什麼。
    上師:而且極力追頂的時候,手印的表現就是在這裡的。它手印就是高舉著的。
    師兄:那就沒有,就是這個手印沒有。
    上師:這個時候手印不可能是這樣的——,這樣子做不到極力追頂的;所以我們看,說這個師兄他修得怎麼樣,就看他手印放在哪裡的,是吧;好多師兄乾脆拿個枕頭放在這裡了,手印這麼放著,你說這樣有修行嗎?是吧,那樣心幾乎都是散的,印已經不是印了。
   
    師兄:就是持咒很快的時候,就是好像感覺自己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念的是什麼咒了,那種對不對?
    上師:但是你要交流啊,你修到哪一步你都要交流啊,你不交流你就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啊,一偷懶,偷懶幾天你就回到“解放前”了;所以一到極力追頂的時候,這是關鍵,相當於禪宗所講的起疑情,因為他座下觀照就是那樣,就相當於禪宗的起疑情,起疑情這個時候是關鍵,如果沒有人指導的話,他一停下:哎呀,我不做這個功夫了——馬上回到“解放前”。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8. 有一絲毫的疑惑、疑思都達不到極力追頂。

   師兄:就是在極力追頂以前,它這個念呐更多地體現出願來吧?
    上師:願是整個修行過程都體現出來。
    師兄:但我感覺到好像如果願力體現出來之後,它是有——應該說是念上的成就吧,比如它有受用?
    上師:那是必然的,極力追頂肯定都有受用的,沒有受用他做不到極力追頂。有一絲毫的疑惑、疑思都達不到極力追頂。
    師兄:那它一定是很軟。
    上師:是啊,所以我們說它座下跟座上是相應的,你座下的修行也表現出來了。
    師兄:但它這個時候也容易出現那種,就是那種像退心呐,或者啥的那種?
    上師:就是沒交流嘛,他不知道自己修到哪一步了,以為這個是不如法的,修得不對了,他要跟著自己的妄想走。
    師兄:很容易出現。
    上師:是啊,哪一步都容易退心。
    師兄:這一步好像特別明顯,就突然感覺到好像自己沒有信心了。
    上師:不是不是,極力追頂這一步還不容易退心,最容易退心的是坐在那裡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持咒也沒意思,是吧,這個你哪怕是睜開眼睛,他都覺得沒意思,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打坐,這個叫無明現前了,這個是在極力追頂之前出現的。
    師兄:我來這裡就是有兩座就是這樣子的,坐在那裡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了……只是在那裡就是要持咒,是怎麼持咒啊?持什麼咒啊?應該怎麼持啊?
    上師:哎,覺得做啥都沒意思,持咒也沒意思,打坐也沒意思——他就下座了。
    師兄:好像退了,退回過去。
    上師:哎,這個就已經是退心了,他一下座就是退心了。如果他還堅持在打坐,再加上座下的發願,一下子就突破了。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39. 口念耳聞過渡到心念耳聞

   師兄:老師,那個口念耳聞和心念耳聞在那個咒上的那個體現、區別是什麼?
    上師:沒有區別,只有過程,過程。
    師兄:過程是什麼?
    上師:對,過程就是口念耳聞過渡到心念耳聞,這就是過程。
    師兄:表現是什麼?表現?
    上師:表現,口念耳聞的時候要求要字字分明,速度不要太快,因為那個時候基本上都是煩惱很大,妄念很粗,所以這個時候身體上要表現出來腿痛、腳麻、腰酸、手印也痛---“哎呀,難受得要死。”所以這個時候不可能強調你速度要快,你速度一快,你馬上“出軌”得更快了,人都跑不見了(眾笑);所以有個過渡期嘛,從口念耳聞到心念耳聞就是一個過渡期,也是你持咒的習慣性,這個咒已經滾瓜爛熟了,很熟練了,妄念也變細了---我們說這個細住的形成,妄念已經是由粗住變成了細住,就開始過渡到心念耳聞上,這個時候不強調咒語要字字分明了,而是知道咒在,這就是過渡期;一步一步往下走,這個過程都是大家共同的過程,沒有一步到位的。
    師兄:不走捷徑,老老實實。
    上師:對。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140. 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不要求字字分明

   師兄:上師,我念咒是這樣念的:就是我那個過的很快,知道咒在,聽不清楚,不是那種字字分明的,但是好像妄想還是有的,身體也會很痛。我現在是要繼續字字分明?還是像他那樣,知道咒在?
    上師:知道咒在就可以了,你早就是知道咒在這個過程了。
    師兄:但是我還是身體會很痛啊?然後……
    上師:肯定啊,人家修了十年都還很痛啊,但不能停留在字字分明上了,有住他就沒有進步啊;字字分明這個過程是要有的,但不是一直都有,一直都有,它就變成了枷鎖,會把你關在那裡;所以我們桂林有些師兄修了十多二十年了,他還是停留在字字分明上,每天這打坐還是在齜牙咧嘴,是吧,一看到我就看到救星一樣,是吧,然後這個就是迫切地需要跟你交流,怎麼樣突破這個;但是我們要求是“知道咒在”,他又不願意,他說我看書上,書上說要“字字分明”,是吧,但是書上所講的“入流亡所”,他就沒看到,他只看到“字字分明”;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不要求你字字分明,字字分明是住啊,是停留啊,入流亡所是不住的。
   
    ——《印心宗桂林摩尼寶金剛道場印心七印心錄》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