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381. 心本無生因境有

   20240105“心本無生因境有”
    問:這個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那境是什麼?
    答:你要找的正是境。
    問:要找的就是境?
    答:你不是在問境是什麼?你不是在找?這就是境,這當下便是。你有疑問那也是境界。
    問:比如,我對著這個東西,它這個東西在,我會生一個杯子。
    答:你看這就是一個境界,你的心就在這裡,心本無因境有。
    問:是啊。
    答:這不是因境而有嗎?沒有什麼玄妙,就是這樣子。你要往玄妙處去想嗎?那麼不就是顛倒夢想?心本無生是什麼意思?
    問:心本無生,心是因為碰到緣集起的嗎?
    答:我問你心本無生是什麼意思?後面那一句先不管,先說心本無生是什麼意思。
    問:本來無心。
    答:本來無心又是什麼意思?
    問:就是沒有心嘛。
    答:那就落空。你想知道答案不?我們有答案的嘞,看來是不想知道。
    問:心本無心是什麼?本來無生是什麼?
    答:就是一念不生,本來就是一念不生的,所以你修行打坐念佛,還是要念到一念不生才能夠證得本來,就告訴你本來就是一念不生的。“因境有”,“心本無生因境有”,就告訴你這一切境界就是我們自性作用,所以說因境而有,這個有指的是啟用,你要起妙用嗎?“因境而有”。這裡講的是體用一如。“心本無生因境而有”,“心本無生”就是體,一心不亂;“因境而有”,一心不亂它是可以起作用的。考試沒過關,繼續用功啊。

382. 用意識的“斷”不是一念不生

   20240108用意識的“斷”不是一念不生
    答:你不做觀照的時候你也不一定在用它。
    問:嗯嗯。
    答:那見性之後,第七識還在不在?
    問A:不在裡邊。
    答: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
    問:平等性智,妙用,它就沒有分別取捨了。
    答:對,它不再起分別作意,但它成了平等性智。
    問A:所以他看一切人都是佛啊什麼的。
    問:全部平等,就是一種輸送了。
    問A:難怪禪宗他們說功夫,就是說你起一個念頭,不在你看到這個念頭是什麼,而是說你看到了這個念頭,任它來來去去,但是就是說……
    答:那個叫念念不住,微細流注就是念念不住了嘛,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清淨。
    問A:功夫就在這上面。
    答:對,就是念念不停留嘛,念念不住就是念念不停留。
    問B:那元音老人書上不是說要把那個微細流注消掉?
    答:是啊,能所雙忘就消掉了。你如果是用意識把它斷掉了,那是暫時的。就像我們不一定要等到能所雙忘出現才用意識,我們平時也可以念一聲“斷”,老人開示說這一聲“斷”之後,你就體會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空靈不住的就是我們的真心,那是老人的直指。那你一天要不停地斷,隔一會又再斷,這就是說它是一種功夫,那這種功夫其實就是讓你體會一下,它並不能夠完全把它斷掉,完全斷掉它還得靠打坐,然後有力量能所雙忘那是自然現前的,那個能所雙忘之後這個自性現前,你是趕不走的,打不掉的,朗朗現前,那是叫真見性。
    問A:前面的是類似的?
    答:但是你說我用意識斷掉妄流,可以斷啊,就是你平時喊的“斷”就是用意識斷掉的,但它不是自然而然能所雙忘,不是一念不生,所以真實的功夫還是要在座上培養。
    問C:上師,這個“斷”就是沒有力量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
    答:對,你座下可以用斷,用意識來斷也可以,就座下嘛,上座的時候你就持咒了,結印持咒,因為上座你還用這個斷沒有意義呀,它不究竟。
    問C:自然斷才是真的斷。
    答:它要靠的是你自己心力、定力培養起來了,自然斷。
    問C:自然斷就是能所雙忘?
    答:那個是真見性。
    問A:但你一持咒妄念又起來了啊?
    答:你這個過程還沒有嘛,你這個力量還沒有培養出來,肯定還會出現業力掙扎。
    問A:哦。
    問C:上師,我前天在座上翻出來一個:“哦,觀照也是六度啊。”
    答:觀照肯定是六度。
    問C:對,我也是在座上翻出來的。
    答:六度講的都是觀照。
    問C:嗯,是啊。

383. 知見會障道

   20240112知見會障道
    問:上師,剛才我講這個問題好像我沒聽明白,沒講完然後正好手機來了,您也在講沒講完,我還沒聽明白,也就是剋期取證這件事情,請上師再開示一下。
    答:剋期取證只是個名詞,就是叫你給自己一個短期——這時間不長,短期的時間內證到本來。
    問:證到本來。
    答:所以叫剋期取證。那為什麼要拼命地打坐,打那麼長時間坐,就是把你的妄念打消,把你的執著心打掉,不過現在看起來這個效果不好,沒達到目標。那這個沒達到目標,那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說具體的方法沒有掌握,坐是打了,沒錯,但是沒有觀照,不會觀照。
    問A:我也沒達到目標,我感覺。
    答:因為見性是觀照體現出來的,觀照連成片就是見性了。
    問:觀照連成片就是見性?
    答:對,所以我們剛才交流就是談觀照,觀照個什麼,你就說了觀照自己的凡心嘛。
    問:對,我是說先從這邊觀起。
    答:凡心,那你不用打坐,也可以觀照到你的凡心,你何必來打那麼長時間坐呢?你在南京陪小兔子,你也可以觀照到自己的凡心啊。
    問:身處紅塵那個心就是,但是沒把它當妄念了。
    答:那是什麼?什麼心?
    問:紅塵中的凡心,它就是平時認識它就是正常的心。
    答:無所求之心,無所住之心。是什麼心呐?無所得之心是什麼心?
    問:是我們的本心。
    答:是什麼心?你體會到沒有?
    問:沒有,真的沒有,無所求、無所得、無所住。
    答:你就體會什麼是無所得。
    問:這個就應該是我們的本心啊?
    答:拿出來看看嘛。
    問:對,就沒拿出來,沒找到。
    答:拿出來嘛。
    問:噢,嗯嗯,這個好像有點……
    答:拿出來嘛。
    問:像摸到一點邊一樣的感覺……
    答:嗯?拿出來嘛。
    問:拿出來?
    答:對,拿出來。你認為有個心在就把它拿出來,不是肉團心呐,肉團心拿出來我們可受不了啊。(眾笑)這不是指肉團心,你不要認為說我們的心是這個肉團心,那個肉團心只是個器官,它沒有思維的功能。
    問:嗯嗯,沒有思維的功能,只是個氣團?
    答:哎呀,別推了。
    問:又在裡面了,又粘著在裡面了,這個好像突然有點像一把刀抽進來的感覺,拿出來這個心。
    答:拿出來,你看還在這裡抓這個,他還認為是這個東西。
    問:但是我覺得是一把刀……
    答:你要抓這裡,這是什麼呢?抓這裡,對不對?你那心在這裡要抓這裡,這是為什麼呢?
    問B:這個還沒打掉。
    問:我們修就是要修這個,就是要抓到它。
    答:嗯?
    問:我們修就是要見到它,我們整個的修行就是為了見到它。
    答:怎麼見?怎麼見?
    問:就把各種凡心全打掉。
    答:它都沒有相了,你怎麼見?此心無相怎麼見,說嘛,你是怎麼見到它的?
    問:把有相全去掉以後,它就出來了。
    答:那這個是找錯物件了。
    問:找錯對象了?
    答:找錯對象了。
    問:就是把雲彩全部拔掉了,月亮就出來了。
    答:你的理論太多了,怎麼撥嘛?雲彩在哪?拿來看一看,雲彩在哪?
    問:就是我們生生世世、長期形成的那種習慣性的判斷。
    答:你書看多了。
    問:嗯。
    答:你點頭幹嘛?你又不懂還點頭,你要懂了可以點頭,你都不懂還點頭。
    問:沒懂沒懂,對。
    答:嗯?你點頭幹嘛?點頭是代表肯定還是代表否定?
    問:沒拿到,你還點個頭幹什麼?是的,沒透過,沒透過這個點啊。
    答:此心無相。
    問: 嗯,此心無相。
    答:無相用什麼來見啊?
    問:智慧。
    答:智慧?
    問:般若智慧。
    答:般若智慧怎麼見啊?說來聽聽,怎麼見啊?
    問: 佛的般若智慧,我們都是凡智,沒到那個位置。
    答:就看今晚你能夠背幾個名詞。繼續嘛,無相用什麼來見?
    問:無相,無相用有相見。
    答:那無心用什麼來證呐?
    問:用有心去證。
    答:啊?
    問:用有心,無心……
    答:有心,心在哪?拿出來看看。
    問:也是用相,妙用的相。弟子愚昧。
    答:這真是遊戲呀。
    問C:如果有心見到無心的話都是無心的。
    答:師父您說話他沒聽到,他在看著我怎麼說。
    問:我在想上師說的話,在想上師剛才說的話。
    問C:有心不能見無心,如果是你有心把無心見到的,那是無心,已經就無心了。
    問:那就不是無心。
    問C:對,那不是有心的,是無心見到了,有心見到是有心,你就把有心修到無心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問D:有心他又拿不出來。
    答:幫你理一下啊。
    問:嗯嗯,好。
    答:你習慣了什麼呢?你不是學,我們說學佛嘛,你不是學佛,你是猜佛。
    問:猜佛?
    答:一直都在猜,這是什麼意思呢?一直在猜想當中,一直想落在一個明白當中,是吧?
    問:是的。
    答:猜,通過猜來明白一個什麼。
    問:對,就沒有證到,只好去猜它去。
    答:這種要用在什麼地方可以呢?用在腦筋急轉彎可以,腦筋急轉彎那是連猜帶蒙。
    問:對。
    答:可以蒙得到,但是這個用到學佛上是行不通的。
    問:嗯,對。
    答:所以學佛要把你所知道的所有的名相統統丟掉,那些因為你已經形成一種知見了,這種知見會障道,所以學佛不要立知見,要把這個知見破掉,只要你認為有概念的、有意義的,全部都要破掉。你把這些知見都破掉,才能夠入學佛之道。如果還有知見在,它反而會形成障礙,這是什麼情況?就是一說啥都懂,你說這個我懂我知道,但是不會用,用不上來,因為你這個懂就是一種知見嘛。它形成知見,形成概念了,形成一種習慣了,所以一說啥你都可以反應很快,用有心來見無心,你這反應很快。
    問:有心見無心。
    答:對,這個就是落在知見上。
    問:知見上。這個是不是比較難破?
    答:破就是不要用這些概念了,就叫破了,全部丟掉了。
    問:丟掉它。
    問E:上師那個用那麼多佛經來怎麼用?
    答:你看我們二祖的開示,沒有徹悟之前,都不要去讀佛經,我們二祖的思想是這樣的,徹悟之後,你去讀它才能夠用得上。但是現在好多人是反對這種見解、這麼個說法的,那就說你沒有在正確的理論的指導下,你是徹悟不了的——好多人就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我們二祖的指導,他就是先不用去看太多經教上的東西,就先好好用功打坐,為什麼呢?你先從經教下手之後,很多東西它會變成知見。
    問:對,是的。
    答:知見就反而形成了障礙,就說一說什麼都懂。
    問A:有點像我。
    答:但是根本就用不上。
    問:沒有實際的東西。
    答:沒有用,就是說你每天背著三藏十二部在身上,但你不會用它,這三藏十二部就變成了石頭一樣把你壓慘了,變成重量了嘛,把你給壓住了,沒有用啊。
    問A:上師,我是不是被這個石頭壓住了?
    答:哎,不會,師父你可強多了。(眾笑)
    問B:這個師父不要認取。
    問:是的是的,那我就要把它摔掉摔掉,這個好像蠻難的,是吧?好像它已經形成習慣了那種感覺。
    答:對,你已經形成一種邏輯思維了。
    問:一種習慣的東西。
    答:而且還甩不掉。
    問A:我感覺我是不是老是在追求那個百丈說的“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就是我是不是因為有一個境界的求……
    答:師父,你肯定是這樣,好理解,你是學霸嘛,學霸都容易落在思維上,這個正常的。
    問A:就是說我追求的見性,我好像就是要有一個境界……
    答:那也沒錯啊,你說境界也對啊,意會嘛,意會。
    問A:要見到那個境界之後才可以說是……
    答:沒有境界,意會——只可意會不可言說,所以它不是境界,境界是可以言說的,境界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
    問:可以描述的。
    答:但是意——祖師西來意,說吧,用語言表達給我們聽一下?這個是說不出來的,這只能意會。所以你想要用語言去把這個真心說明白,它說不明白。他不是能夠用語言說得明白的,如果能用語言用文字能夠把它描述好,人人一看那都開悟見性了,那就太簡單了。
    問:對,不可說。
    答:所以這個東西語言和文字是描述不清楚的。
    問:嗯嗯,對。
    答:你打坐痛不痛啊?
    問:現在好像不痛了,這腿能放平了,然後這樣現在就是不痛,就是下面這個壓到它的有點痛。
    答:為什麼要問你痛不痛你知道嗎?你痛的時候就告訴你心在那裡,心在痛上你知道嗎?知不知道痛啊?
    問:知道。
    答:知道那就是你的心所在。
    問:哦,嗯嗯。
    答:那你這個痛能不能拿出來呀?
    問:能拿出來,那是能拿出來的。
    答:能嗎?(眾笑)
    問B:把痛拿出來,給上師看。
    問:哦哦,痛是知道,痛是能知道的。
    答:知道吧?
    問:知道痛的。
    答:對,知道痛,能拿出來嗎?
    問:拿不出來。
    答:你一說能拿出來我們都高興了,你這個痛拿出來可以賣不少錢哦。(眾笑)
    問:世上稀有。
    答:所以這個叫作知覺。
    問:知覺。
    答:知覺是能感受到、體會到,但是拿不出來,所以叫知覺。
    問:知覺,拿不出來,對對。
    答:拿不出來就叫知覺,你能感受到它,但是拿不出來。這就跟念咒一樣,你知道咒在,那能把咒拿出來嗎?
    問:拿不出來。
    答:差一點又說能拿出來了。
    問:我的感覺,交流兩個人意會到了,他就等於是拿出來了,不對不對。
    答:其實打坐、用功夫就是在培養我們知道的能力。
    問:知道的能力。
    答:知道,知道有什麼作用啊?這個知道有什麼用呢?
    問:有點怕回答了。
    答:你現在可以動腦,可以想,反正你要告訴我們知道有什麼用。
    問:嗯嗯,我們講知道是知道咒在、知道痛在,這都是知道。
    答:有什麼用呢?
    問:它是自己的心的體現嘛。
    答:研究了沒有?
    問A:可以保護自己。
    答:可以告訴我,這知道有什麼用呢?
    問:這個知道就是說……
    答:千言萬語說不盡。
    問:很難說盡,就你體驗到了,你感覺到了一個東西。
    答:我再問你一句,能不能不知道?
    問:能不能不知道?實際上是不能不知道。
    答:能不能不知道,能不能?
    問:除非你不想知道。
    答:我剛才問你知道有什麼用?你告訴我嘛,知道有什麼用?
    問:知道是一種……
    答:你別跟我解釋它是什麼,我就問你知道有什麼用,你就回答我它有什麼用就行了。所以我就問你能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知道嘛,你還硬撐著幹嘛,你本來就不知道。
    問:不知道。
    答:對,那你就說不知道嘛,所以第一首先問你知道有沒有用,那這個我也不知道。那能不能不用它,能不能不用這個知道,完全不用它可不可以?
    問:不可以。
    答:為什麼不可以?
    問:因為它確實有用。
    答:不知道不就是不用了嗎?不知道是不是不用了?
    問:對,不知道就不用了。
    答:真的啊?
    問:就不用它了。
    答:不知道還是知道。
    問:還是知道?
    答:對。只是他解釋不清楚,所以他說我不知道。那還是知道,這知道不可能不用它,誰也不可能說把這個知道完全不用了,為什麼呢?因為它就是本性,所以你不能不用它。
    問:時時在用。
    答:這就是本性,你永遠都拋不掉它。
    問B:知道不知道它都在。
    答:沒有辦法把它忘掉,所以就叫本性。
    問:本性,嗯嗯。
    問A:那不是還有什麼悶絕位嗎?
    答:那也是知道,有個悶絕在。你說悶絕是不知道嗎?肯定不是,他只是住在一種妄相當中,不能夠覺悟而已,他要知道這就是本性,那就覺悟了。
    問A:就像說那些地獄眾生。
    問:知道不知道它都存在,知道不知道它都有用。
    答:所以它這個不叫作知覺,它叫覺知。知覺性就是覺知,知覺的功能就叫知覺性,就是叫覺知。我們說了了覺知就是你沒有辦法不去用它,叫你不要用你都做不到。
    問B:你還是要用它,這是它的性。
    答:說你不要用啊,你看看你能不能不用。你只要發現自己不能不用,這就是觀照,時時刻刻就在觀照。我叫你“你不要用”,你看看是不是真能不用,這就是觀照。
    問: 這就是觀照,這個觀照跟本性一下打通了等於是。
    答:那肯定啊。
    問:就是跟本性連起來。
    答:我們說的東西,你可以用任何理論來反駁來推翻。
    問:反駁不了。
    問D:所以我說老和尚表法給你看,一直在吃。(眾笑)
    問C:說我吃你們能開悟,那吃太多了。(眾笑)
    問B:原來你也知道啊?
    問D:我也在吃。
    問B:大家都知道。
    問C:大家都離不開吃和喝,很好。
    問B:大家都知道吃。
    問A:那是這個東西能生萬法?
    答:你不要用它,它就能生萬法。能不能不用?
    問A:不能不用。
    答:不能不用就能生萬法。
    問B:上師,這個絕,這個究竟。既簡單又究竟。師父明白沒?
    答:不能不用就能生萬法。
    問:這個就叫作生來具有、本來具足。
    問B:能不用也是萬法。
    問D:這個言簡意賅哦。
    問B:嗯,這個究竟。
    答:你想說啥?這回千言萬語道不盡。
    問B:好個風流畫不成。
    問C:人家次次開口,次次在自性上。
    問:它這個生來就有本來具足的東西,然後你明心見性了以後,第一個是處處都是妙用,第二個是它有沒有人為的東西在裡面?還是就是他自性的顯現?還是沒搞懂,這個還是卡住了。
    答:不能人為哦,要叫狗來為哦,狗為。狗子會開悟嗎?
    問A:會啊。
    答:那狗子會開悟,它也能夠指導咯?(眾笑)
    問:這個都不敢張嘴,這個真是不敢張嘴,這句話講的。
    問C:狗子能開悟,真是,能開這個口嗎?你這狗子能開悟,讓人堵回來啊。
    答:對,你看狗子都能開悟,你沒開悟,這狗都不如。(眾笑)
    問C:對啊,說著說著把自己反而套進去了。
    答:以前有好多那些不信佛的,他們會來找我們辯什麼道理呢?一見面說:“人真有前世嗎?”我說:“有啊。”他說:“你能不能證明人有前世?”我說:“這樣我跟你說吧,你知道阿貓阿狗也有前世吧?”他說:“不知道。”我說:“阿貓阿狗知道,所以它一看到你,它就跟見到熟人一樣,它會對你叫,它本來是要跟你打招呼的,叫你的名字阿三阿四,沒想到一開口叫出來就是狗發出來的聲音,所以你看到怎麼這條狗對著我叫,其實它認出你來了,你是他的熟人,它跟你開口叫你的名字,但是發音的器官跟人不一樣,它叫不出來。所以說阿貓阿狗也有前世,如果說你沒有前世的話,那就貓狗都不如啊。”(眾笑)
    問:兜回來。
    問A:在他那裡,要是沒有貓狗呢?就像南泉斬貓那個公案。
    答:我跟他講的時候也沒有貓狗在場啊。(眾笑)
    問B:落到了貓狗上了要。
    問D:本來沒有貓狗。
    問C:這問題問得好可愛啊,這時候發生問題,一下子都亂了。
    答:貓狗有沒有知道在?
    問A:有。
    答:他們能不能不知道?
    問:不能。
    答:你也知道?(眾笑)
    問B:怎樣知道還是不知道?還行不?
    問C:這才叫法喜充滿。
    問B:老和尚說我也好幾天沒笑了。
    問C:對,講到法喜充滿了對不對?我想不充滿都不行了。
    問B:法喜從內心生起來了。
    答:繼續問嗎?
    問:這自性就是……
    答:你看看你這次打七剋期取證達到目的了沒有啊?
    問:在剋期中間,在剋期的路途中間。
    問E:轉戰南北哦。
    答:轉戰南北。
    問:這個以前確實從來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悟它,就沒有這個方向,今天上師好像是梆梆梆給了好幾杠,好幾個榔頭都打到我頭上了,好像是有點小裂縫那種感覺。
    問C:那很好啊,敲一敲成熟得快。
    問:是的。
    問C:從來沒敲過,敲一敲你有感覺就可以了。
    問E:以前我們改革開放初期日本那個姿三四郎。
    答:嗯,柔道的。
    問E:那個老和尚就問,敲了了,明白不?還沒有,再敲。
    問:觀照就有自性,自性就有觀照。就是要見自性。是嗎?
    答:能不能不用?能不能不用啊?
    問:它必用吧?
    答:有什麼用?能不能不用啊?
    問:不能不用,它時時處處都在。
    答:叫你不要用你還要用。
    問:這個佛的智慧太廣大了。
    答:叫你不要用你還是要用。
    問:一直繞到中間。
    答:你要繞它幹嘛?不要繞。就是你知道嗎?
    問A:知道。就是一直知道,它都跑不掉。
    答:對啊。你知道嗎?
    問:知道。
    問C:人家要問你知道什麼。
    答:知道什麼?(眾笑)
    問:知道知道。
    答:頭上安頭。這都知道了,還要再去知道,不頭上安頭?
    問:知道狗貓也知道。
    問C:上師給你說頭上安頭也很對啊,我跟你說是落到兩邊去了。
    答:頭上安頭。
    問:頭上安頭,對。
    答:知道又說不出來,還要說知道。知道什麼?
    問:知道自性處處都在。
    答:又安名立相去了。對,就生怕別人說你不懂。
    問:生怕人家說你不知道。
    答:對,安名立相。
    問:找個落腳處。
    問C:本來這個知道,你知不知道,都不可得。
    答:知道也不可得,就是不要落在影像上,知道也不可得,不要落在概念,不要落在名相,也不要落在影像上面,所以知道也不可得。
    問C:這些知道統統都是不知道。
    問:就是我想把知道的落腳到知道上。
    答:名相是交流說法的時候可以用,但不是非要用它,也可以不用。你不用語言回答,不用說話,你把知道告訴我們,你用什麼方法告訴我們?你是怎麼知道的?
    問:我們倆一直坐在這裡。
    答:你不要開口啊,已經說好不能開口啊,把知道告訴我們。(師兄端杯喝水)
    答:好,不錯。
    問D:感恩上師吧。
    答:所以不是非要語言來說明個什麼問題。所以禪宗說得多直接:言行舉止,運水搬柴,謦欬掉臂。這些都可以告訴你自性不滅,真實不虛。所以不是非要用語言來說明的。
    問A:我去年睡得很死的時候啥也不知道的,睡覺睡得很死的時候,連外面的聲音也聽不到。
    答:那看你哪天睡死了,看你哪天睡死了狠狠踢你一腳,看你知不知道。
    問A:呀哎,真的趕不走。
    問B:師父,你在睡覺的時候,你即使不做夢什麼意識都沒有,你是不是還有一個不知道?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知道個不知道?它這也沒有離開知道。
    答:這狗子也不知道。(眾笑)
    問:上師給的這個東西,一下子穿越了多少萬年了,不得了,這個東西。不是只是在海口,甚至穿越過南京,穿越到多少萬年,可以穿過去。
    問B:讓你從普渡寺穿過來。
    問:所以說感恩選擇到瀟湘來,感恩見到上師。
    問A:所謂的不思議境,比如說《維摩詰經》上經常講不思議境,維摩詰的丈室那麼小,然後坐進了三千人,丈室也沒有增大,每個人的體積也沒有減小。
    答:怎麼裝的?
    問A:是啊,怎麼裝的?
    答:這個我知道,但不能告訴你。
    問A:我猜啊,我又猜了。(眾笑)
    問D:又猜。
    答:這還用猜嗎?你也可以這麼說嘛:“這個我知道,但不能告訴你。”(眾笑)
    問B:師父猜猜看。
    答:猜幹嘛?佛經上就已經寫得很明白了。
    問D:這個我也知道。
    答:你剛才都告訴我了,你還不知道?不要落在明白上面,肯定是知道的嘛。
    問D:這回知道了吧?
    問B:從來沒有丟失過。
    答:其實他說這個丈室小了,佛說得還厲害,一杯水十萬眾生,那比丈室要小多了,都能夠容納十萬之眾。你為啥不提這個呢?難道你不知道?
    問C:聽聽芥子納須彌,你一個芥子那麼一點大能把須彌山納進去。
    答:對,一顆芥子藏須彌,半隻鍋裡煮山川。
    問D:這是知道這個。
    答:為什麼要那麼說你知道嗎?
    問D:就不告訴你。(眾笑)
    答:這個可以告訴你,你要不知道我就可以告訴你,要知道我就不用說了。
    問A:我不知道。
    答:不可思議,他的意思就是不可思議,就告訴你佛法不可思議,證道也不可思議。他要表的就是這個法。
    問A:我覺得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我們是需要這些概念,什麼體積大小這些……
    答:你著相了,你落在知見上,落在知見上就叫著相,那你就糾纏不清了,自己都出不來了。
    問A:是。也就是說本來是沒有這些什麼體積大小啊。
    答:本來就是這樣,佛說的就是本來法,但是他告訴你之後,你沒有回歸本來,反而落在概念上,要從玄妙處去研究,你沒有回歸本來嘛。
    問B:本來是讓我們直指心地,直接回歸本來的,結果又節外生枝。
    答:那個不叫節外生枝,就是他落在思維上。
    問A:是,因為我還看過一個故事,就是說米拉日巴和他的弟子,下雨了,然後前面有個牛角,米拉日巴就躲進牛角去,然後他弟子看米拉日巴還有那麼大,牛角那麼小,他想躲進去了又躲不進去。
    答:是啊,為什麼米拉日巴能躲在牛角裡面,他躲不進去呢?
    問A:因為米拉日巴他沒有那些知見。
    答:他沒有見惑,這叫見惑,知見就是見惑,見性就破見惑。他所有知見都破了,就叫破見惑。沒有見惑在,所以哪個世界都是他的世界。不可思議吧?
    問A:見惑,思惑。
    答:對,你看到啥你都要落在知見上,要加上分析、判斷、作意、分別,它就形成知見,知見就是一道障礙。
    問D:因為我們還有牛角在,所以就進不去。
    答:對,還要鑽牛角尖。(眾笑)
    問B:剛才上師說了,任何世界都是他的世界,所以就不存在牛角和啥的區別了?分別。都是法界同體性智。
    問A:那所謂的那個了分斷生死和變異生死,什麼是變異生死?
    答:一心不亂就是了變異生死,一念不生就是了變異生死。
    問A:變異生死是什麼呢?
    答:就是沒有生滅,沒有念念的生滅。
    問A:那他豈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了?
    答:對啊,你咋知道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問:有念頭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變異生死。
    答:你是怎麼知道的?
    問A:我是思維知道的。
    答:思維知道的?思維又是怎麼知道的?思維能不能不知道?
    問E:本來就是不知道。
    答:思維能不能不知道?知道和不知道都是思維見,所以你落在思維見上就是見惑,也是思惑。
    問A:那我要怎樣知道?
    答:你體會一下本來,本來清淨,有念頭在嗎?有沒有念頭在?有什麼念頭在?你剛才這個表現就是一念不生,你已經回答我們了——一念不生,只是你自己沒敢認取它,你的表現已經是一念不生了,已經問你問到一念不生了,這本來就是一念不生,所以這個一念不生也是親證。親證本來體現出來。
    問A:但其實我肚子裡面都混了很多了。
    答:很多怎麼沒看你說出來呢?剛才問你的話,你就啞口無言。你沒有說我有很多,你沒有說。
    問A:微細的,我自己能感覺到微細的沒法表達出來。
    答:對,一念不生不是一個念頭都沒有,而是念念不住。不是完全沒有念,一念不生不是完全沒有念,而是念念不住。為什麼不住?用不上就不住了。我們用的念就是說能夠用得上的,就是你能夠把它作用出來的,能夠體現出來的,那它是有生滅相的,所以念念都有生滅,那就是生滅相。我們說念佛念到無念便無生滅,他不是沒有念頭,而是這個念頭已經用不上了,已經體現不出它是什麼了,沒有相的作用了,所以就用不上它了,所以就不住它了,叫念念不住。念念不住就是一心不亂。
    問A:那如果這樣的話,我經常都是這樣子的?
    答:哎呀,我說你沒有認取嘛,誰說你不是呢?我說你要認取嘛,要承當認取,我這麼會說也是我承當認取下來的,你不承當認取你就說不出來。
    問A:我以為要連那些都要斬掉。
    答:那可能嗎?那怎麼可能呢?
    問A:那這個就是的話……
    答:哎,哪個不是?你告訴我們哪個不是?
    問A:因為我老是要感覺要那種大地平沉虛空粉碎。
    答:哎呀,你這個不認取根本沒有那個機會,那個是認取之後體現出來的,你沒有認取就根本沒有那個機會。其實我跟你說禪宗的直指就是見這個本來無一物,一念不生、了了常知,見了之後認取承當下來,每天都是如此。
    問C:太對了,上師太慈悲了。慢慢幫你指指指,幾乎把你指到老家了。還不趕緊感恩上師?
    問B:師父把你逼回老家。
    問:這個跟在上師身邊太幸福了,天天都在剋期取證,那不得了。
    問C:他那講得真的是太透徹了。
    問A:那我感覺好像有個妄知在。
    問D:就是在全中國找不到這麼直接的直指。
    答:妄知跟真心是一體的。妄知我們要描述表現出來就是妄知的作用,它跟真性是一體的,真妄本一家嘛,這個為啥叫妄知?表現出來就叫妄知,沒表現出來叫妄心。這樣吧,我們的自性叫作什麼?如如不動,無所從來,所以叫作自性。那麼妄心是能夠起各種作用的,這個能起各種作用的叫真如,所以我們稱自性也叫真如自性。真如怎麼起作用,知道不?知不知道?你就回答我知道還是不知道?
    問:不知道。
    答:不知道就是真如起的作用,它跟自性為一體的。真如表現出來是活潑的,你看我們說自性如如不動,真如自性是活活潑潑、瀟瀟灑灑,所以它能夠應用萬千。所以真如在這裡又有一個說法叫真如不守自性,這句話你是看過的,因為真如它要起妙用,妙用就真如顯現的,其實也就是自性作用。我們說自性流露,自性流露就是妄心起的作用,妄心如果不用,那它就叫如如不動,它要用就要自性流露,所以如如不動跟自性流露它是一體的。如如不動表現空,那麼能起妙用表現不空,空與不空是一家,所以我們佛性又叫空不空佛性,空和不空都是它的作用。如來藏,一心三藏。真心它有三種表現,空也是它的表現,能夠起一切妙用就叫不空,不空也是它的表現。那空不空都跟如來性沒有關係,因為都是它的作用,你會用不?會不會用?
    問:會用。
    答:會用不會用都跟你沒關係,只是我問你要說而已,就這個意思。其實我說你會用不,你說會用,再問你你又說不會用,會用跟不會用都跟你本身沒有關係,是因為我們問你了你要回答而已,所以這就是空、不空和空不空的關係。這都是如來藏在運用,它只是個表像而已。
    問C:到那個地方本來就回答,知道也是正確的,回答不知道也是正確的。
    問B:用的不同體現。
    答:你說知道也是在起作用,說不知道也在起作用。
    問A:那我什麼都沒做,也是它在作用?
    答:什麼都沒做,那你就如如不動了嘛。你說我又是運水又是搬柴,那也是自性作用,也是它的作用。所以你是什麼都不做,跟運水搬柴是一回事。
    問C:認識就要承當。
    問B:自性無處不在。
    問C:當下承當,就是活活潑潑的。
    問B:這下豁然開朗了。
    問A:還有點疑,我自己心裡知道我沒有底。
    答:我也沒有底,所以你說啥我都可以跟你說,我也沒底。
    問B:正因為沒底,所以說什麼都可以說。
    答:你那沒底就是無漏嘛。沒東西可漏,沒東西可漏所以叫沒底。我跟你一樣也沒底。
    問A:只是好像就是說好像那麼回事,但又是好像……
    答:師父,你跟我們比,我們是無相,你還多出一個來,你是“好像”。(眾笑)
    問C:一生心就不是了。你如果沒有明白,生心也不是,不生心也不是,明白了以後生心也是,不生心也是。
    答:你不要想太多,反正就是跟你說,知道嗎?
    問A:知道。
    答:能不能不知道?
    問A:不能不知道。
    答:能不能不用它?
    問A:不能不用它。
    答:那就可以了,你都不能不用它,你給它加什麼名相,那都沒有意義。
    問:是,確實不能不用它。日日抱佛眠。
    問E:你吃飯時用了?
    問A:是啊,用了。
    問C:上廁所還能用嗎?
    問A:用啊。
    問C:那不是還要用嗎?
    答:為啥不用呢?
    問D:有這樣的上師,真的得感恩上師。
    問C:我太佩服你了。
    答:師父也用去了。
    問D:要去用了。
    問C:那是,想用就用。
    問D:對,拉屎放尿。
    答:有人在裡面。
    問D:還是知道。
    問A:上師,我上次不是說了一個香林禪師的公案,就是雲門的侍者。
    答:嗯,雲門侍者。
    問A:他是唐末的,他不是叫他“遠侍”叫了十八年嘛,然後您反問我,您說我父母叫了我四十年,為什麼我沒有開悟嘛。
    答:嗯,是啊,那為什麼?
    問A:後來我想可能是因為上師是叫我時時追究本源。
    答:怎麼追究?你是怎麼追究的?
    問A:我就覺得到底是什麼。
    答:對,是什麼?知道還是不知道?
    問A:然後就沒答案。
    答:知道還是不知道?
    問A:知道那個東西,但是……
    答:知道還是不知道?哪個東西?拿來看看,知道拿出來,把知道拿出來,你剛才不知道嗎?拿出來。
    問A:我坐在這裡就知道。
    答:拿出來啊,拿出來嘛。你都不敢拿出來,我這也不知道,我已經伸給你看了,你知不知道?這已經拿出來給你了。
    問B:也可以不說話嘛。
    答:你可以說不知道嘛,不知道也拿出來。
    問A:不知道也這個。
    答:對啊,你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問:真是妙用啊。
    答:本來如是,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問A:所以那怎麼就這麼簡單嗎?
    答:叫你拿你又拿不出來還簡單?是不是?簡單你為什麼拿不出來呢?
    問:我們生生世世都在這個圈裡面沒出來。
    答:這個就是孔子說的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跟簡不簡單沒有關係,佛法也是一樣的,你認取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你沒認取就不知道,怎麼說你也聽不進去也不明白。它沒有什麼複雜的,所以說臨濟佛法無多子,無多子多就沒有什麼好說的,本來如是,也不需要太多的方法,所以叫無多子。
    問C:知道的也是平常事。
    問A:知道也是平常事。
    答:對,平常心。
    問C:也不用驕傲,我知道了,你看別人……
    答:知道又怎麼樣?
    問D:還得上廁所。
    問A:那這個人人都知道啊?
    答:不是人人都知道啊,也沒有人人都知道啊,所謂你要了知這個他要有時節因緣,就沒有這個地方,你怎麼可能人人都知道?他轉不過彎來,轉念轉不過來,他都是在外面去追求,在佛經裡面找,怎麼會知道呢?你是現在認取了,你就發現這個東西太簡單了,簡單到一點味道都沒有,就是你認取它了,你才知道是這麼輕鬆自在的。你要是沒有認取的話,三藏十二部搬在那裡,你也說不清楚。三藏十二部都在講這個東西,裡面有多少個字你知道嗎?一個字就可以把它說清楚了,但是一個字也沒說。
    問C:就是眾生不知道,佛在這個地方說了那麼多,知道了一個字都不用,我沒說一字。說是四十九年說法,沒說一字,就是這個道理。
    問E:四十九年啊,到處去講法。
    問C: 四十九年,佛最後說沒說一字。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