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出現微細流注的人很少
問:很遺憾的就是心想著別人打四個多月,微細流注又是什麼什麼,我咋沒像他們那樣子的狀態,然後就心想著自己咋咒還那麼慢。
答:那個是所有修行人加在一塊,能出現這種狀況的很少,很少很少很少,也就是在我們這一脈裡面才會有,現在普遍沒有。
問A:在我們這邊還很普遍。
答:很少很少很少,這個是功夫做出來的,不是求來的。
問:那就是說得長期地打。
答:功到自然成,所以這個不需要去追求,你追求也追求不來。慢慢來哦。你當時沒有問這些問題,是你當時看我是凡夫,你也是凡夫嘛,所以肯定問不出問題了。(眾笑)
20231230如何是功夫綿密
答:第三條路,你不是在找第三條路的答案嗎?我們不是告訴你了嗎?
問:就是要自己去體驗。
答:對,要走,第三條路還是走。
問A:嗯,走了走了。
答:那是第四條路。
問A:上樓了。
問:是啊,禪是要靠自己體驗的。
問A:你剛才不是模仿嘛,一個是有文化,一個是沒文化。
問B:你不是提到了龍褲國師嗎?龍褲國師不識一字。
答:這裡他所講的體會是在在處處,時時刻刻。
問B:你的文化要比龍褲國師要高得多。
答:綿綿密密地去體會,不是只是一刹那間的,不是一時半會,做功夫他就要體會,綿綿密密地去做,綿綿密密地去體會,時時刻刻都不會錯過,這是做功夫的竅訣。綿密觀照,如何叫綿密?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是如此,這也叫深深海底行,時時刻刻都在行。
問:然後三五年打成一片?
答:所以說你修行要深入、要深切、要深沉,時時刻刻,所以刹那間走失了。
問:便同死人?
答:這個就叫跌落冰窟,所以叫如履薄冰。為啥叫如履薄冰?修行要綿密,不可走失,走失就掉到冰窟裡面了,所以就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樣,這就是功夫做得綿密、做得實在、做得深沉,所以就叫作如履薄冰,深深海底行。所以既要體會到靈光獨耀,意氣風發,坦坦蕩蕩,歡喜自在,同時還要時時刻刻安住當下,秘密潛行,如履薄冰,這功夫要做得綿密。所以師父剛才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就是功夫做得踏不踏實。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答:即使祖師不來,你也會安住啊。
問:哦,時刻不離,時刻不離。
答:對。
20231231用“了了常知”破我相
答:不要在上面住。
問:不是,我往念頭上退,退著退著……
答:退它做什麼?
問:反正往頭上退嘛,往念頭啟動的那個地方。
答:我知道,你那個叫壓念,壓念會很難受的。
問:不難受啊,很輕鬆的。退得很輕鬆,但是那個境界它還是破不掉。
答:什麼境界?
問:就是那個身相還在。
答:什麼身相?
問:就是好像退著退著,就從生起的中間一下退到頂了。
答:退到什麼頂?
問:從下麵就退下去。退下來,但是身體什麼的都清清楚楚的。
答:那是什麼?
問:我也不知道。這個是我也不知道這個方式對不對?上師給指正一下。
答:我問你那是什麼嗎?
問:啊?那個境界?
答:是什麼境界?
問:身相。
答:身相,能破不?
問:不知道怎麼破。
答:發願能破不?
問:發願?發願怎麼破這個東西,不會吧?
答:發願。
問:好像發願跟那個搭不上邊的那種感覺,知道它是虛幻的,但是還是搭不上邊。
答:那就觀照來破,你知道它是虛幻了,你就可以。你是什麼東西知道它是虛幻的?
問:還是往後退哦。
答:我問你什麼東西知道它是虛幻的?
問:那個知道知道它是虛幻的。
答:了知,了了常知。了了常知虛幻不?
問:了了常知不存在虛幻不虛幻。
答:嗯,那不存在虛幻不虛幻,那是真實咯?那你就了了常知。真實就是破掉虛幻了,你就用真實來破虛幻。
問:但是那地方是怎麼用功的?
答:了了常知就是用功啊。
問:那就是心安住,退到了了常知上?境界把它放掉?
答:一切放下,了了常知。
問:但是那時候那個了了常知裡面好像還是有執著的?是不是我還沒退到位?
答:你說了了常知裡面有執著嗎?
問:裡面還是有一點點,是不是我沒退到位?
答:你沒放下。不放下,在執著的時候也是了知的,但這個了知是帶有各種念想在裡面,所以叫作執著。那麼它就不叫了知了,叫知道。
問:哦對,那個叫知道不是了知。
答:對,不叫了知。了知是沒有執著的,所以叫了知。
問:那個了知就是那時候已經破了我相?
答:對,你要用了知來破我相。
問:破了我執的,已經破了我執了?
答:對啊,我執就是無明。這無明表現出來,你看身心它是有影子的,所以你要用了了常知來破掉它。
問:那點反正很細微的不好分,那後面很細了不好分。
答:所以我們用持咒來培養這個了了常知啊,用持咒不斷、一切不住來培養。
問:有時候一放吧,一放就放沒了,自己也不知道。
答:了了常知會放沒?你是找境界吧?有沒有那是境界,了了常知會丟失嗎?
問:那個是不會。
答:那是啊,你就了了常知就行了,你不要去找“沒了”,沒了是什麼沒了,此相沒了。沒有那是個相,有跟沒有都是相。
問A:上師,那個我慢?
答:拿出來我看一看?(眾笑)果然現前了。你知道有我慢,你要知道怎麼破,能不能破掉它?
問A:說了就破了。
答:用舍來破。
問A:就是,說了舍了就破了。
答:舍。
問A:就是舍嗎?
答:怎麼個舍法?身心俱舍。
問A:身心俱舍。
答:會不會?
問A:會了。
答:會,那表現來我們看一下你是怎麼身心俱舍的?
問B:摔手機。(眾笑)
答:他說要摔手機。
問:一堆黑。
問C:摔手機還不叫身心俱舍啊?
答:會不會?我看你是不會。我本來想教你的,結果你轉身了。(眾笑)
問C:又跑了,又來了,會轉身。
答:又轉過來了。
問A:上師既然教了,那就問。
答:那你得站起來,給老和尚頂禮嘛,對。
問C:隨喜讚歎!
問D:你幹什麼,你向上師請法。
答:你給老和尚頂禮這就是全身心就放下了嘛。
問A:是啊。
答:頂禮就是破我執我慢最好的辦法。
問A:想到了,也是求上師求證一下。
答:我知道你想到,但你沒做到。光想到沒用,要做到。
20240103了了覺知和了了常知的區別
問:上師,您剛提到了了覺知跟了了常知,是不是有差別?
答:有差別。能體會到了了覺知吧?
問:我不知道是不是覺知,反正就是了了常知。
答:持續下去就叫常知,當下就叫體會到了了覺知,你要說一直都體會到,持續下去就叫了了常知。
問:常知是持續下去。
答:常就是平常的意思。你時時刻刻都是那麼平常,所以就叫了了常知。
問A:你看本來具足,所以就平常嘛。
答:本來具足就叫了了覺知。
問:我們觀照的話其實是培養這個力量,覺知的力量?
答:觀照就是這樣。了了覺知,了了常知,觀照就是這樣,不需要培養,當下便是。培養什麼?
問:那為什麼會說有迷失在呢?
答:迷失是你不肯了了常知你就迷失了嘛,你不願意嘛。你不願意所以就迷失,本來不迷。
問B:上師,了了常知跟知道的區別,是不是就在於一個自己管得了、一個自己管不了?
答:你所講的是覺知吧?覺知就是當下便是,這叫覺知嘛。
問B:那個不受你自己左右的吧?
答:“啊,就是這樣啊。”這就叫了了覺知。了了常知就是你認取了之後,就不再被一切事境所迷惑了。
問C:他倆提了一個問題。
答:對。認取了之後時時刻刻都是這樣的,就叫了了常知。
問:我們講座上座下培養的力量、定力……
答:定力就是叫你不要走失,不要迷失,不要迷失就體現你定力很好。
問:定力是可以培養的?
答:定力是可以培養的。
問D:上師,我們所謂這個發願,是要在體會到這個了了覺知的情況下?
答:我們的目標是這樣,就發願的同時體會到了了覺知。但要配合打坐,沒有打坐體會不到,沒有打坐,發願就是一個發願文,他體會不到了了覺知。
問D:我就有個疑問,是不是打坐之後才能體會到這個了了覺知?
答:肯定是的,因為我們不打坐的話沒有力量。
問D:這心都是亂的。
答:對,容易被事境帶跑了。
問D:就讀那些經文,也讀不懂。
答:沒錯,是這樣的。所以不能光讀經文,要用功,要實踐佛法,你光在理論上面研究是研究不透的。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要喝水你才知道冷暖,你不喝水的話,你肯定不知道這個水的冷暖在哪。
問D:以前沒打坐的時候,讀經好像跟讀天書一樣,後面打坐之後,好像有點體會。
答:沒錯,是這樣的。就是你打坐了,你才發現這佛經都是在描述我們的修行,這就相應了。
問E:心*師兄最近回來以後打六小時四小時,所以他有體會,座下觀照也非常好。
答:是啊。也要讀經,懂得用功了之後讀經,那就更能夠相應。
問E:是,以心印心。
答:以心印心,那叫以佛經來印證我們的修行,這就叫以心印心。如果我們沒有修行,你拿佛經來讀也無法印證。光是修行,不讀佛經,也沒有辦法去印證。所以這些都要結合的。
20240103除習氣的原理和過程
問:上師,除習氣的原理是什麼?它有什麼過程?過程是什麼?
答:你習氣在哪裡?拿出來看一看。把習氣拿出來,老和尚給你除。(眾笑)
問A:你一天打坐是在幹啥的呢?
問:翻種子。
問A:不是在除習氣嗎?還要問除習氣的原理是哪一個?
問:我就想問,就說這個……
答:你要能夠發現習氣所在。有沒有發現?習氣在哪裡?
問:習氣就是妄想。
答:不是哦。妄想是屬於煩惱,不屬於習氣。
問:執著。
答:那還是屬於煩惱,你講的那都還是煩惱。
問:那習氣是什麼?
答:習氣是本來具足的,本來就有的。你沒發現啊?你每天起來的時候做什麼?
問:呼吸。
問B:你不起來也得呼吸啊。
問:起來,睜眼睛,穿衣。
答:穿衣吃飯就屬於習氣之一。習氣叫作五蓋,煩惱叫作五毒。習氣叫作五蓋,財、色、名、食、睡,它屬於蓋障。為什麼叫蓋障呢?因為你執著了,它就形成障礙了。執著了,就形成障礙,所以叫蓋障。你不執著了,它又轉成五用,就是方便啟用。所以這個叫習氣。
問:這個叫習氣,那為什麼都說開悟之後除習氣?
答:開悟之後除習氣啊。開悟的人,他福德因緣具足了,天人供養、非人供養、人也供養,什麼供養都來了,所以這個時候習氣就變得很重很大了。如果他要著在上面,那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你看這個人修行以前修得不錯,現在開始追求名聞利養,就是習氣把他給蒙蔽了,所以這個時候習氣就叫五蓋。他如果說不被這五蓋所影響,無所謂,來了我們也受,用在造福大眾,用在建道場、護持道場上面,你看這個習氣又轉成了功德,這就叫五用。
問:和我理解的習氣不一樣啊。
答:你說的那個是煩惱,那叫貪嗔癡慢疑,那叫作煩惱,那不是習氣,習氣是財色名食睡。你什麼時候回去看你師父啊?
問:隨緣吧。
答:要買票吧?買票要用到錢,沒有錢你寸步難行。這個錢你要追求它就成了蓋障,你要不追求它,只是買個機票就可以去了,那就是變成一種作用,它叫作財。
問C:比如說人家為了蓋道場去請有關部門喝酒,習氣就變成用了,是不是?
答:對,這一方面你比較通達。
問C:要辦各種手續,不吃飯不請人家怎麼行?
答:你那是尋找護法嘛。
問C:對啊。
問:如果習氣是這個的話,那我說斷煩惱、除煩惱,那是?
答:他是這樣的,未見本性之前就是要斷煩惱,親證本性之後要除習氣。斷煩惱、除習氣它用的範圍不一樣。因為見性了破掉煩惱見,破掉見惑思惑,之後你才能夠發現你內心的一切念頭起處,那是了了覺知,完全覺察到你的一切念頭起處,那麼這財色名食睡也是從念頭中生起的,但它不會變成煩惱,因為已經得到根本了,煩惱是一種迷境嘛,你已經見性了,就不會再落入迷境當中了,所以他直接就是啟用。這個時候財色名食睡他是離不開的,就是說你沒見性財色名食睡也離不開,但是你沒見性的時候,財色名食睡你是完全把它當成必要的執著,去執著它了,沒有發現它是一種習氣,這個要見性之後才有力量發現它是習氣。
問:那這樣說就不用斷種子了?
答:那怎麼可能斷掉,你不吃飯嗎?
問D:他要當焦牙敗種。
答:你不睡覺嗎?
問:比如說證初果的人他要七返人天,他是七次,他能不能下來以後他不接觸眾生?
答:那你這個成不了阿羅漢啊,阿羅漢要接受供養,菩薩更要接受供養。
問:就是說他入胎、住胎和出胎的時候,他有沒有可能……
答:你說住胎不迷,還是出世不迷?
問:他在胎中不是還有十個月?那十個月他……
答:他主要是分三個階段,入胎的時候不迷,那看你的修證啊,入胎的時候如果不迷,然後住胎的時候不迷,還有一個出胎的時候也不迷。那就要考證你過去世的修證。
問:他不迷的話,他有沒有可能消除自己的……
答:不迷肯定就消除了,你都不迷了還不消除,那是怎麼說?你不要假設,你要講真如嘛。
問:如果說這個業識種子,他在胎中的時候,他的業識種子能不能消除?
問D:你怎麼總要把種子消除呢?
問E:種子是智慧啊。
答:種子消除?所有的種子都有變異的過程。你所謂的消除是怎麼說?是不讓它形成果嗎?光有因而沒有果是嗎?還是怎麼說?
問:這個我也有點迷糊,比如說我們這個持咒打坐……
答:我看你這是在打妄念,不是打坐。(眾笑)
問:禪宗也打坐,密宗也打坐,但是密宗是……
答:這個沒有妨礙,它只是形式不同,目標是一致的,過程不一樣,目標是一致的。除非說你的目標不一致,那就是因地和果地的問題,因就不在這裡,所以果也不在這裡。如果目標是一致的,那麼只是過程不同。過程不同,不管你禪宗、密宗,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修成就的時節因緣都不同。那你怎麼能讓這個種子消失呢?
問:是啊,我現在就著在這個上面。
答:你看不透自己,我們也看不透你,所以說不出你想知道的東西。
問D:他是不是想追求滅盡定啊?他把種子除掉,不就滅盡定?比非想非非想還要死。
問B:你不要跟著他去分析啊,明天他說的又不一樣了。
問D:他又不追求把種子滅掉了,把種子都翻出來了。
問B:明天就不講七返了,明天講八地了。他那個思維動得,累得不行,坐在旁邊都累。
問F:心太多了。
答:聽進去了就累,沒聽進去管他說什麼呢?
佛教把皈依的階段分為三個部分,16歲之前,第二個階段30歲之前,第三個階段46歲之前,西藏那邊是這樣。我們這邊也差不多,16歲之前第一個階段,叫第一個回覺期。佛教是有說法的,一般16歲之前他就能夠發心親近佛法的人,一般佛教來講,都是過去世修行很不錯的大德再來。就是說在絕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叛逆期很嚴重的時候,他已經有想要念佛修行得解脫的這個念想,那證明他過去世修證很不錯的。這個叫作第一個回覺期。那第二個回覺期,西藏那邊是30歲之前,我們這邊是35歲之前,屬於第二個回覺期。就是說這個回覺期的人,過去世有過修行,修得也不錯,但是沒有達到大德的那個水準。那麼他在這個時候能夠想到修行,得解脫,肯定也是翻種子。那到了第三個階段,基本上是過去世也可能聽聞過佛法,但是沒有精進修行,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年齡段有這個打算,一般都是絕大多數就是初發心。藏地是46歲之前,我們這邊是60歲之前。60歲之後再有這個念想那是很少數的一部分人。
——淨明上師2023年4月15日開示
20240103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
問:想問一下上師能所雙忘的意義所在,因為我們有沒有體會都能做功夫嘛,而且聽上師開示,有些師兄體會到了,但是又消失了,所以這個能所雙忘它的意義是什麼?
答:能所雙忘講的就是一念不生。
問A:為什麼要培養這個一念不生?
答:本來就是一念不生。
問A:這個念它指的是妄心產生了後面的執著?那能所的過程中……
答:在自性當中本來就是一念不生的。所以叫作什麼呢?在證體上,我們所講的一念不生體現出來叫空靈不住。
問A:它主要是在證體上。
答:也叫作無比清淨,它是時時都示現出來的。它無比清淨,空靈不住,用我們的話來講就叫一念不生。你要用的時候,隨時念都可以起來,那就叫妙用了。它表現的時候就是一念不生。
問:那我們座下如果也是這樣,無比清淨……
答:無比清淨,清淨無比,然後就是一念不生了。因為一念不生了,所以就可以念念不住,念只是個運用。
問A:所以它也是培養妙用?
答:所以也叫作念念清淨。你看我們有一些詞,有修證你才能夠體會出來,念念清淨、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本空、念念無念,它講的就是實修實證,體現出來就是這樣,所以一切的念頭那是我們要用了,它會自然流露出來,該用就用它,即用即舍,不即不離。
問B:上師,這個念念無念,也就是說一念不生也不可得?
答:對。一念不生是個表現,它體現出就是一念不生。
問A:所以說它這個本身就是證體?
答:本身就是證體,一念不生也是證體。
問C:那經常說的般若無知,是不是……
答:無知就是不粘著。
問A:沒有知見。
答:沒有知見。
問A:所以人一定要無知。
問C:就是不立知見,不立一法。
答:對,一法不立。
20240103聞性就是萬法
問:上師,您剛剛提到自性,這個自性它也包含聞性?
答:它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
問:一個東西?因為前幾天……
答:見性、聞性、覺性、知性都是一樣的,都是同一個東西。見聞覺知是同一個東西。
問:同一個東西啊?
答:對,同一個東西。
問:六祖不是講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聞性怎麼生萬法?
答:聞性就是萬法。
問:聞性就是萬法?
答:對。
問A:所謂性就是一種功能哦?
答:對,性是本具的功能,這個功能是本來具足的。
問A:聞性就是能聽的這個功能,就是功能的意思。
答:對,本具的功能。
問:之前有聽上師開示,有些師兄他會聽到耳鳴,這是聞性的一種體現嗎?
答:對。
問:耳鳴可以幫助我們去做功夫,觀照?
答:對,可以。能體會到嗎?
問:我就經常聽到,老早就聽到了。
答:老早就聽到了?你聽到之後知道怎麼做功夫哦?
問:我是就聽它就行了。
答:對呀,聽它就行了。聽它之後你就可以一切相不住了,這就是見性,一切相不住就是見性。
問:謝謝上師。
問B:上師,這裡是不是還有個細節?不是講聞性非聞嘛,比如說聽所謂的聲音,他不能在意在聽聞上,他要返聞嗎?
答:它是這樣的,他不需要在意,也能聽到。
問B:是,他是能聽到,但是不能在意。
答:是。但是要這麼提示嘛,它只是一個提示,就是告訴你這回事。
問B:不能否定它?
問C:他可以去體會。
答:告訴你這回事,你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問D:上師,可不可以這樣,明心就是發現我們的真心?
答:不是“可不可以”,這是唯一的路,唯一的路途就是這樣。這叫發明心地,這是唯一的路,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問D:然後見性就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是不是這就是明心見性?
答:不存在“是不是”。
問D:也是跟它一樣,也是發明心地。
答:發明心地。
問:上師,但是好像睡著了就聽不到了。
答:可以,也可以聽到。它不是在意地聽,不經意你就聽到了。
問C:睡著了這個聞性它還存在嘛,它一直都在,只是說你注意力不在這兒了。
答:你睡覺打呼嚕沒有?
問:我以前以為我不打的,心*師兄說我偶爾也會打。
答:你這本事還不夠,還要能聽到自己打每一個呼嚕,“這呼嚕怎麼那麼難聽?”(眾笑)
問A:我是快醒的時候最後一個呼嚕能聽到。
問:有時候會聽到一點。
答:一直能聽到更妙。
問C:師父您那個是補闕真言,“嗡呼嚕呼嚕梭哈。”
答:一直能聽到。
問D:他打坐的時候我們都聽得到。了了常知。
問B:早上沒聽到你打呼嚕,都感覺大家沒打坐。
問A:我呼嚕聲大不大?
問B:我在一樓都能聽見。
問C:師父,不大不小,剛剛好。
答:師父,你那呼嚕聲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眾笑)
問B:這個呼嚕厲害。
20240103食不知味可能是覺受增長的體現
問:上師,今天遇到這種狀況,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就試驗把了了的放在作用處,安住在那上面,心安住在作用處上面以後,吃飯突然就沒味道了。
答:嗯,食不知味。
問:它那個是屬於什麼情況?
答:食不知味,吃飯不知道味道。
問:它味道都沒了。
答:你就不住嘛,不住就沒味道了,味同嚼蠟。
問A:這個是不是也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它是一樣的道理?
答:這種是定力的一種表現。
問:也就是一下子。
問A:這個是覺受增長在座下的體現?
答:對,覺受增長會有很多變化。食不知味。
20240108大定沒有出定入定的相
問:請問持咒翻種子與入定的關係。
答:入定是座下會入定,座上不談入定。
問:但我想問的就是……
答:還有,我們座上雖然不談入定,但不等於說沒有定。
問:對,我的意思是這樣。
答:你一直在持咒,你能夠坐四個小時、五個小時、六個小時,你能說沒定嗎?
問:我一直以為我沒有定。
答:你那個定不是入定的定,而是不亂的定,不亂就是定。
問:所以別人問我你入過定沒有,我只能說那種長時間的那種定……
答:定有三種,奢摩他定,還有一個三昧耶定,還有一個叫作禪定。奢摩他定,我們就是說在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就是奢摩他定;座下觀照就是三昧耶定;座上座下打成一片,二六時都在打成一片,就叫禪定。
問:但對方問的就是有沒有那種定相,所以我只能說……
答:定相是小定,大定是沒有出入之分的,心不亂就是大定了,沒有出入相,沒有出定入定的相。就是沒有出入相,這個是叫大定,叫作心不亂就是定。你說要定在那裡一動不動的,那種定叫小定,那不是大定,那種定是有出入相的,有入定相出定相。這個人入定了,他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了,這種叫小定。我們禪宗所講的行站坐臥無不是禪無不是定,這個是大定——朗然大定。你問他你要入的是哪一種定?
問:他們通常就是說小定,有定相的。
答:有定相那叫小定。
問:所以我只能跟他說那種……
答:你不是只能,你都沒入定嘛,你小定大定都沒有,因為你不認為那叫定。師父?
問A:那按那個說法大定好入一點?
答:對,您根器好,直入大定。
問A:前面那塊我沒聽到,是怎麼說的?
答:小定就是有定相的,坐在那裡不動了就是小定。大定就是行站坐臥皆是禪定,心不亂就是禪定。
問A:大定裡邊,打比方打坐的時候,他心亂……
答:大定肯定是心不亂了才叫大定嘛,心亂怎麼叫大定呢?
問B:他說的是大定不亂。
答:對,大定不亂。
問:那我們通過這種持咒翻種子得到的定……
答:持咒翻種子得到的定,你本來就有定好嗎?
問C:這個就是奢摩他定。
問D:座上的定是奢摩他定。
問:持咒持咒你有的時候就會模模糊糊飄飄忽忽的那種感覺,然後也會有一些……
答:那個我們不講定,不追求定,持咒就持咒,不追求定。定是你自然流露出來的,那叫定,我們不追求,但是它也會自然流露。你不要安名立相,非要認為要一動不動才是定,還是怎麼說?要有定相才叫入定,那種叫小定。
問:對。教理上講的欲界定、未到定。
答:嗯,寂止定。
問B:你要把定的定義搞清楚。
答:寂止定不是漢地的,西藏密宗那邊這麼說,那種定是藏地那邊的說法。
問B:翻種子是啥定義?
答:翻種子沒關係嘛,了了覺知也是定。
問B:把種子翻了就有了定,種子翻不了就沒有定。
答:心不亂就是定嘛,你的心亂嗎?
問:有時候還是會……
答:我說你現在。
問:現在不亂。
答:那現在就是定了嘛。
問:有時還是著得失相。
答:你那個是回憶,“有時候還是有的”,那是回憶,不是你當下這一念。
問:都說心密的特點是通過翻種子來迅速地得定開智慧,通過持咒翻種子,不是這樣說的嗎?
答:翻種子只是過程,那一心不亂的時候種子還翻啊?
問:不翻。
答:那不翻是不是定啊?
問:是定。
答:你應該講一心不亂嘛,翻種子是過程。
問:是。基本上這四個小時坐下來,前兩個小時好像都是在翻種子。
答:那是,微細流注還沒有很綿密的情況下,你就能夠察覺到種子很粗大,所以叫翻種子。種子有很多種,你翻什麼種子?
問:煩惱種子。
答:煩惱種子、妄想種子、執著種子,還有智慧種子……
問B:喜慶種子。
答:歡喜的種子、慈悲的種子,翻哪一種?
問:現在都是翻煩惱種子、執著種子,也翻一點歡喜種子。
答:少。
問:對。
問E:也是菩提種子。
答:菩提種子。
問B:有沒有清淨種子?
答: 清淨種子還沒有啊?
問:有一點點,有點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