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持咒的不知道怎麼念,嘴上在持但沒往心裡去。
答:速度慢了。
問:速度慢了啊。
問1:上師,我的速度也比較慢,是不是有意識地使力氣地然後讓它快起來?
答:那個啊,不是太用力,就稍微加快一點,也不是特別快。特別快容易感覺到累。你可以自己做一下調整,要不快不慢。不快不慢才可以形成不壓不隨,才可以培養出不即不離的定力。座上是不緊不慢、不壓不隨,座下就是不即不離,功夫是這麼培養的。剛開始的觀照就是不即不離,沒有完全住在上面,但也沒有離開它。
問:說的一用力……
答:你一用力就把它壓死了。座上做功夫也是這樣,你座上用力了,座下也用力了,就直接把念頭給壓住了,看不到念頭了。
問:有時候就是隱隱約約能覺察到那個,但是一注意呢,它就沒有,就覺察不到了。
答:就是壓念了。師父您是怕妄念起來,怕妄念起來的原因就是你持咒要求要字字分明,這個字字分明它會導致後面的壓念不起。我們用字字分明是可以用,但不會一直用下去,一般是你開始修行打坐前面這幾個月,你可以用。幾個月之後,大的煩惱已經沒有了,粗大的妄念也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這時候你會發現那個念頭很多很亂,這個時候持咒就要開始加速度,要不然你整個人就被妄念拉跑了。
問:兩小時之內好像念不快,到後來就很順口。
答:是,沒錯。
問:後來妄念就少了,也很順口。
答:你是粗大的妄念少了,但是它變細了。
問:反正那時候腦袋也清醒了,也沒什麼境界了。
答:速度還得快一點。
問:一開始速度還是慢了哦?
答:嗯。速度加快了,修的過程就快了。
問:老感覺好像少了一個字。
答: 你不要怕少字,那個時候不是念字,叫念咒音,咒音在,不是咒字在。咒字跟粗大的妄念是相對的,等到妄念變細之後,我們所持的咒它也變細了,變成咒音了,不是咒字了。你如果感覺到你漏字的時候,你把速度放慢,會發現自己一個字都沒漏,只是速度加快了。這個時候你一執著每個字都不要漏,那就存在壓念了。
問:那個時候,容易腦頭昏腦脹了。
答:對,壓念就是會搞得頭昏腦脹,壓念不起,頭就要脹了。座下觀照也一樣,座下一直都是壓念,也是頭昏腦脹。
問:我是想把那個看清。
答:六通都可以發動,所以叫金剛喻定。金剛喻定之後,就是金剛大定。
問:金剛喻定也就是刹那八萬四千全部照見?
答:全部照見。
問A:我看金剛喻定前面是滅盡定,是吧?
答:對,滅盡定。
問B:哦,滅盡定以後才金剛喻定。
問A:四禪八定完了是滅盡定,滅盡定之後是金剛喻定。
答:滅盡定在外道裡面就是無法超越的定,但是佛教還可以超越它。
問:不是無想定嗎?滅盡定就是無想定?
問B:滅盡定是無想定,那非想非非想是什麼定?
答:滅盡定跟非想非非想差不多,它就是我們所講的滅盡定是它的用,體現不一樣,就是他定的比較深不再出來了就叫滅盡定,無想定它是可以活用的。
問B:屬於四空定這一塊?
答:四空定。
問B:無色界四空定。
答:無想定是四空定中的,最高就是無想定,但是無想定之後才是滅盡定。
問B:滅盡定是最後的?
答:滅盡定是最後的,在外道定當中它是無法超越的,最終就是滅盡定,沒有任何一種能夠超越它。但是我們佛教講轉識成智,就是轉念。
問:就是在這裡邊他得起念出來。
答:對,轉念就是金剛喻定。
問:就是說這裡邊已經轉不出來的時候還能用。
答:轉不出來就是滅盡定,轉出來就是金剛喻定。
問:我明白了。
問A:他這一步也是出三界輪回的一步,對吧?
答:是啊,任出三界,出入都可以。
問A:對。所以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哦。
問B:他這也已經超越了空,我認為這也叫證體。
答:三界任橫眠嘛。
問:出不來就滅盡定。
答:出不來就滅盡定。
問:如果像我這樣觀察的話,是不是屬於走偏了?
答:也沒有,是過程。五十種陰魔,是屬於過程,不是叫走偏。五十種陰魔是見性之後才出現的。五十種陰魔不超越,或者說沒有經歷過、沒有超越它,那成不了佛。所以歷代祖師開示說,見性之後先入魔後成佛,這個魔指的就是五十種陰魔。
問:是不是五十種陰魔全都要經歷一次?
答:都要經歷的。
問:也不容易啊。
答:五十種陰魔全部都經歷過,那叫妙覺,妙覺就是全部都經歷過。妙覺最後破的是什麼,師父你知道嗎?
問:破的是覺相?
答:佛相。妙覺破掉這個之後他才能夠圓滿。
問A:佛的相是嗎?
答:佛的形象。就是沒有證到妙覺之前,這形象一直都在,我們還要頂禮它,還要嚮往它。只不過它是越來越淡、越來越淡,淡淡淡,淡到把它完全破掉,佛也不可得,那個是證到圓滿覺地他才可以說佛也不可得。如果還沒有證到圓滿覺地,你去說這一句話,那就屬於打妄語。
問A:斷自己的法身慧命。
答:對。
問:像哪種情況就超越了欲界?剛才就是說那個還在欲界當中。
答:出現光明就超越欲界。
問:出現光明。像那個無色界是不是屬於走偏了才進入無色界?
答:不是,無色界那是意境。你要有無色界的修行,也不一定要見到光明。不是我們所見到“自性光明”的“光明”,它那個也能夠見到光明,但那光明不是自性光明,是境界上的光明。境界上的光明畢竟有生滅,不是自性光明,自性光明是不生不滅的。
問B:是朗照吧?
答:朗照還有消失的時候,那就不是真的朗照。你只是一刹那可以體會到朗照,不是時時刻刻都是朗照,時時刻刻都是朗照才能夠稱為朗照,就如同大日如來的名號一樣,這光明如同太陽。但是太陽的光明它是分白天和晚上,大日是不分晝夜的,時刻都朗照、遍照無邊,所以叫大日。我們所見到的自性光明,就跟大日是一樣。好比見性,見性就是時時刻刻見,你不能說見性了,他見性是白天見、晚上沒見,那叫見性嗎?
問B:所以若是見的話,它只要能消失,這個肯定就不是自性光明,就是相上的光明,可以這麼理解吧?
答:本來如是,不是理解。
問C:上師,自性的光明是一種體會嗎?
答:體證。體會是一時的叫體會,體證是時時刻刻。
問C:那會不會也有迷失的?
答:會,因為你還沒有證到八地,有可能會出現退轉。證到八地以上就不會退轉。他那個退轉是因為某些比較大的境界出現了,把握不住,就是暫時退轉,但是他要回覺過來也很快。
問C:你說的退轉是他就又著相了?
答:嗯,著在相上,或者說是被相轉了一段時間,他被不同的相轉。好比說七地,七地它叫無為地,無為地被什麼事情轉?被無為轉。
問B:追求無為了。
答:本來就無為,但是他落在無為相上,那也是被轉,這也是五十種陰魔之一。這個初地往上走都是各種陰魔。
問D:哦,這也屬於陰魔。
問E:這個名字就是這個意思。那到了八地不動地了,他就有定力了,就完全不被境轉了?
答:不動地也有陰魔,不是完全沒有,他是另外的、別的陰魔。完全沒有陰魔,那就是圓證佛果。
問C:上師,無為相,我好像不太明白,什麼叫無明相,還有無為相?
答:你這不太明白,就是無明相。
問B:你要體會一絲絲掛礙都沒有才行。
問D:就要破所有的二元對立對吧?就是完全不能有,包括本能上面的那種也不能有?
答:那是後得智表現出來的,五十種陰魔也是後得智裡面才有,它是後得智的作用之一。
問B:證體以後的事。
答:你住在上面它就成陰魔,你若不住,它就是功德。我們一講這個,你看,著功德相了吧?又是五十種陰魔。
問B:不能講,你這一講就是事兒。
答:這不能講也是五十種陰魔。
問A:能講。
問E:講完就放下。
問A:講是講給相應的嘛;不相應,能講不能講他都不相應。
答:所以你看我們說這就是《楞伽經》講的道理,“百八句”就是講這個了,是當說還是不當說?
問B:這個功德和陰魔是一體的?看你往哪邊用就行了?
答:他是果位上的修證才有這個,你在果位上修證才會出現這些東西。你如果未到果位上的修證,門都還沒入,哪來的陰魔?所謂陰魔指的就是心魔。而且這個心魔是魔自己不是魔別人,作用在別人身上,那叫外魔。
問B:這屬於自己收拾自己?
問D:這肯定是收拾自己。
答:不是說了嘛,你不住,它就是你成就的資糧;你若住它就成陰魔了。
問B:上師,您剛才說他最後破佛相,其實也是不住的程度是吧?完全不住就破掉了?
答:他有一個概念,尊師重道、尊師重教,這個是最後才破。
問B:不能上去就把稻草扔了。
問D:就是說棄船登岸嗎?
答:所謂棄船登岸是棄無明之船,見性之前是做這個功夫。
問D:哦,見性之前。
答:見性之前。他這個是已經登到法船上了,在用法船的過程當中。你用法船來渡人的時候,同時你自己還要把法船給捨掉,你還不能住在法船上。
問:五十種坑。
問B:證道以後它就不是坑了,那是功德。
問:五十種法執,五十個陰魔。號稱五十個,還是有很多?
答:它是每一個陰魔當中有很多種表相,統稱叫五十種陰魔。五十類陰魔,這就明白了哦?五十類,所以也叫五十種,不是五十個。
問C:上師,有時候覺得對自己有壞情緒,就覺得煩自己。
答:無明煩惱嘛。
問C:這是無明煩惱?
答:多發願,發願破無明,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你要從功夫上做的話,就是打長坐、多觀照。
問C:我近段時間就有這種情緒,對別人不煩,就煩自己。
答:有情緒好不好啊?
問A:好。
問C:好。
答:好不好都累。
問C:對,累。
答:好不好都累。偽裝一下,偽裝一下,以後一有情緒想爆發,馬上來個“莊嚴”。
問C:嗯,這個有效果。
答:有效果,那肯定有效果。所以要經常“莊嚴”一下。
問C:下次就“莊嚴”一下。這種壞情緒好像是覺得自己不夠智慧、不夠慈悲這種,主要是在這一點上。
問A:上師,那五十種陰魔是覺上的事?
答:它講的就是不要有落。
問:五十種陷阱。
問A:也算是習氣?
答:很微細的習氣,很微細、很微細。粗大的就叫財色名食睡,色受想行識共同作用。它是到了那個時候,你去看,哦,講的是這個,也是種過程。
問F:五十種境界。
答:它要講境界就多了。
問F:五千種都有。
答:嗯,五千種,十萬八千種。
問D:刹那刹那的。
問:不知道怎麼對付它。
答:對付?
問F:不是對付,它就一招,不執著、不管它、不理它。上師不是說不落嘛。
答:不落,不是說不理,也不是說不執著,叫不落。因為你說不理、不執著它也是屬於一種落,它叫不落。
問F:不落就是不住嘛。
問A:不落是建立在證量上,是有東西的,什麼不落。
問:這名相,不好分啊。
答:不分嘛,師父。你往那一坐,你是作呢,住呢,還是落呢?
問A:這個開示太究竟了。師父,我很有收穫。
問B:體會那幾個字。
答:你是理呢,住呢,還是落呢?
問A:住和落之前還有一個,上師,是什麼?
答:理嘛,住嘛。你是理呢?還是住呢?還是作呢?還是落呢?“作”是那個“作意”的作。
問A:這是四種功夫。
問C:這好像有層次。
答:它有層次。
問C:有嗎,上師?
答:有啊。
問A:有是好事,先有再說捨。有都沒有,門都沒入,就開始捨,把自己弄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