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 301

     301. 能所雙忘的條件、從念念清淨到念念空寂

        1.能所雙忘的條件
        問:像這種身體比較差的,他那個腰不可能說老是直起來,不可能在那裡如如不動的,這樣的身體能堅持到根塵脫落?
        答:根塵脫落不需要堅持,而是要放下,是吧?
        問:不是說能所雙忘後,安住在那種境界當中它才能根塵脫落嗎?就是說要保持這種能所雙忘後的深定。
        答:這不是保持,保持就不叫雙忘,保持就是能所。你還要去保持它這就是能所,怎麼會雙忘呢?
        問:那這種狀態跟這個身體有沒有關係?
        答:跟身體沒有關係,行站坐臥都可以能所雙忘。再說你也不要去追求,這個功夫是逐步修來的,漸修嘛,逐步逐步修上來的。還沒到那個時候你去追求它也沒有意義。
        問:我再問一個,那您說這個腰如果直不起來的話他能不能能所雙忘呀?就是說身體差一點的話。
        答:能所雙忘是你這個用功的程度,就是你這個心念耳聞的程度,跟腰沒有關係。
        問:跟腰沒有關係?
        答:對,跟腰沒有關係,你的腰也能夠心念耳聞嗎?(眾笑)跟腰沒有關係啊。
       
       
        2.從念念清淨到念念空寂
        問:上師,您剛才開示講的那個念分明和念清淨,念清淨的體相它的表現是什麼呢?
        答:沒有妄念,很清爽、很自然。
        問:是沒有妄念還是一切妄念不住著?
        答:沒有妄念。前面是念念分明,之後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但還有正念在嘛,這叫作念清淨。很清爽、很自然,這個念頭雖然還在起,但是沒有任何的影相出現,沒有任何的影相。念頭還有起伏,你知道動念了,但這個念是空靈的,沒有住處。
        問:是指“不辨真實”?
        答:“不辨真實”那叫作不住念,念空寂,不住念。這個比念清淨還是要進一步,念念空寂,不住念,所以就不辨真實。因為“不辨真實”是什麼呢?它能夠用,念來即用,即用即空。這個是念念空寂,就不是我們所講的念清淨了。念清淨在我們所講的這個四禪天、四禪定以上,我們所講的這個心識定當中都能夠體現出念清淨,那我們所講的念空寂是在這個滅盡定以後才出現的。我們所講的念分明、念清淨這個屬於觀照,更進一步念念不住。我們念清淨,要念念清淨,再下去念念不住,清淨也不可得,念念不住。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2

     302. 超越四禪八定

        超越四禪八定
        問:上師,剛剛說打坐的時候有咒語在就可以,是不是打坐我們不用去管定境?
        答:定是副產品。
        問:它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它會逐步提高。我們是用心念耳聞來超越它,各種定都可以超越。就是我們知道這個叫定,而不是叫你說要去執著定或者說不理睬定,定跟我們的心念耳聞是一體的。所以說我們打坐不求定,不要著在定上,不求定它也是定,只是不著這個相而已,並沒有離開它。
        問:但是我沒有定境,沒有您所說的四禪八定。
        答:你還沒到時候,這有個過程。
        問:就是我們不追求它,但是也不排斥它。
        答:對啊,它是必然要經過的。但這個經過不是我們要追求的,而是自然要經過的,甚至經過的時候你也不知道它叫什麼名相,只知道它是定。而且,用我們心密的心念耳聞來超越這個定,速度很快。有人講四禪八定講了十二年,那我們用這個心念耳聞去體會它、去超越它的話可能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分鐘。
        問:那這個就是必然你會經歷過的,無論你追不追求?
        答:那是,肯定會經歷過。那名相上需不需要去知道它呢?要知道它。因為一個是法門無量我們要去學,第二個是眾生無邊我們要去接引,所以各種方便都要用,這些名相還是要知道的。雖然是超越它了還是可以拿來用的。
        問A:超越不是捨棄啊。
        答:對。
        問A:不即不離。
        問:那打坐過程當中,要是四禪八定一直沒有出現,是不是證明我們修行的功夫沒有上去?
        答:你的目的不是四禪八定。
        問:可是四禪八定是沿途風景。
        答:四禪八定是一路風光、過路客人、過路風景,就算是出現了也不可得,能不出現更好,能不出現你一直在超越嘛。就像有的人出現能所雙忘,在座下根塵脫落之後,一交流下,他說:“我好像都沒有出現過四禪八定啊。”
        問:那就是說四禪八定跟根塵脫落、能所雙忘沒有直接關係?
        答:沒有直接關係。
        問:它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答:對,有肯定是有,但是超越了。
        問:超越了,就是快得沒有機會去注意它。
        答:對,你都不知道那個叫四禪八定。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3

     303. 能所雙忘時應直下承當、“一把擒來”就是直下承當

        1.能所雙忘時應直下承當
        問:座上出現了您說的那種定境以後,當時定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又想起老師曾經開示:要用心念耳聞頓超一切。這樣定了很長時間以後,想起了老師話又開始持咒。
        答:這沒錯,你動念了就應該持咒嘛。
        問:如果說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那不持咒嗎?
        答:那它自然就不持了,因為無念就自然無咒,這個咒跟念頭是同時並存的。就我們剛才所講的:我們這個咒語形成了咒輪,妄念形成了妄流,它是同時並存的。當你這個妄流斷了,咒語也斷了,這就能所雙忘了。所以說你這個念頭起來了,咒語自然就生起了。
        問:如果不這樣想的話就……
        答:沒有如果,自然的。
        問:自然的。
        答:對,沒有如果。還有問題嗎?
       
        2.“一把擒來”就是直下承當
        問:上師,我還有一個問題,因為有點像能所雙忘的時候。
        答:哦,不管它,還會出現,不理睬。過去心不可得,不要執著在能所雙忘上。一執著,沒有了,以後再也不出現了。
        問:但是當時出現的這個情況……
        答:出現也不理睬它。
        問:就是我看到老人講的那一段,過後我想那段有點一樣,我當時動念了。
        答:沒事的,不怕。你是怕說:“哎呀,錯過了不好辦啊。”放心吧,你這個打七期間可以出現無數次,終究會有一次讓你終身難忘。不需要去尋找,你不要怕哦。像我們上師在那個《略論明心見性》上說要“一把擒來”。這“一把擒來”是什麼意思啊?就是直下承當。它跑不掉的,你放心,我們這個妙圓真心一時現前,你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跑的,不用怕。所以有什麼妙的境界,你也不要去執著它,過去就過去了,還有更妙的在後面呢。
        問:但是當時情不自禁地哭了,很委屈。
        答:哦,阿彌陀佛,委屈什麼呢?沒關係。
        問:就是那種說不出來的,哭得涕瀝湯啷的。
        答:好冤枉啊。
        問:這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答:是啊,從未曾有。
        問:也敢直接承當了。
        答:好,繼續用功。你這個出現,還是一路風光。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4

     304. 極力追頂的要求--持咒輕鬆愉快、了了覺知就是正念現前

        1.極力追頂的要求——持咒輕鬆愉快
        問:感覺念咒持得很費勁,屬於推車上坡一樣的。
        答:對,沒錯,是這樣的。極力追頂,記住啊,這個時候是極力追頂。極力追頂就是讓我們這個能所雙忘出現得更快,但這個極力追頂它是有要求的,你持咒要持得輕鬆愉快。
        問:它有時候會輕鬆。
        答:要覺得不累,你要覺得累就不對了。輕鬆愉快,這個咒持得很快,但很輕鬆、很飄逸,那你這時候就可以極力追頂。極力追頂你念念念念,“啪”,你看,想念念不出來了,這個一開口就是一句“阿”在了,想念念不出來了,這就是一心不亂了,也就是一念不生了,這就是能所雙忘。
        問:念的時候感覺咒很輕飄,聽不到那個是什麼字了,就是只念那個咒。
        答:不管它嘛,要管它什麼字幹嘛?你的心清淨了,心清淨就是“無上咒”。你看我們讀《心經》上面有“無上咒”,什麼叫“無上咒”啊?心清淨就是“無上咒”。
        問:好的。
       
        2.了了覺知就是正念現前
        問:能所雙忘了就不理它了,是吧?
        答:它不是理不理的問題。
        問:你就不用去找個咒語。
        答:你找也找不到,它就找不到才叫能所雙忘。而不是說那個咒語是你要去斷它,它是自然而然斷掉的。就是你還想念咒,但念出來就是個“阿”,你看,一念不生了,也是一心不亂了,你這個妄念沒有了。念還在,但是妄念沒有了,就是我們所講的念念清淨,妄念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念念清淨,這個念還在體現在哪兒?了了覺知啊,這就是念啊,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念,這叫正念。
        問A:無分別的念。
        答:是啊,了了覺知啊。
        問B:就是那個念在,但是了了覺知還是感覺得出來,是那種輕鬆、輕微的念。
        答:這個是要體會到的,不是感覺。我是告訴你下一步會出現什麼,下一步會出現了了覺知——正念現前,正念是無分別念,沒有任何圖像境界。也有人說叫作離念之念,聽起來就是莫名其妙了,離念之念是什麼念?就告訴你了了覺知。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5

     305. 不要執著字字分明、打坐爆炸與見性解脫的關係

        1.不要執著字字分明
        答:不要去執著念念分明,不要執著字字分明,執著它就沒有進步了。我們師兄們老是搬出老人的那個開示:要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朗朗,這是個過程。但是老人後面講的“入流亡所”,有沒有人搬出來說啊?什麼叫“入流亡所”啊?那你要把“入流亡所”搬出來,那元音老人講的不是自相矛盾啦?那是個過程,它不存在矛盾。所以好多人執著這個字字分明,修這麼多年了還在字字分明,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入定,一直強調字字分明,他都不敢念快。
        問:念快它會打成一片,找不到咒,所以今天才明白了。
        答:字字分明跟念念分明是一致的,你想做到念念分明的時候,那肯定首先要字字分明;那我們所講的心念耳聞,它是跟念念清淨相應的,相應點是念念清淨;再到下面去,能所雙忘,它跟一念不生是相應的。那你要停留在哪裡啊?
        問:一念不生,是不是這個過程之前有點昏沉?
        答:都是個過程,你如果有執著,那就停留在某一個位置。
        問:那個是不是就壓念?
        答:有停留了那不叫壓念,你看停留在哪裡,停留在壓念方面就是壓念,停留在境界上就是境界。所以你看我們禪宗祖師說的多好啊:有佛在急急過,無佛在莫停留。持咒也是一樣的。
       
        2.打坐爆炸與見性解脫的關係
        答:你打長坐是什麼目的呀?
        問:在師兄們看來就是炸開、爆炸。
        答:爆炸?爆炸簡單嘛,拿個鞕炮在這裡,一點它就爆炸了。不用費那麼多勁去打坐,你要怕炸傷自己就帶個安全帽。
        問:就是看祖師開示和聽師兄們講,但是我自己心裡面就沒有生起這種要爆炸的迫切願望。
        答:錯了,錯了,錯了。不應該說是爆炸,應該說解脫。
        問:解脫不是轉念間嗎?
        答:轉念間,那你解脫了沒有?
        問:沒有。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6

     306. 各種定都包括了八觸十功德、正確的手印位置

        1.各種定都包括了八觸十功德
        答:善心、柔軟、喜悅、法樂、解脫、還有境界相應。
        問:善心,等於修法修時間長了就能做好人?
        答:對,心會很慈悲很善良,這是定力向上的一種表現。八觸十功德屬於未來禪定,也叫作未到定。它跟我們剛才所講的欲界定是結合在一起的,後面的這個四禪八定也會包括這些。佛經上所講的就是“菩薩位”,“菩薩位”是建立在一切因緣之上的,而且每一個“菩薩位”都是後得智——“菩薩位”的基礎。
       
        2.正確的手印位置
        問:我在元音古寺還有人坐在床頭上,他用帶子把這個手吊起來。
        答:是,這個我們都知道。
        問:哪有這樣子的?
        答:我們管這個叫上吊。(眾笑)
        問:管這個叫上吊?
        答:這不是上吊嗎?(眾笑)還有人搬個枕頭放在這裡,手印只結到這上面,這不叫結印,這個叫“供印”,供著這個手印。(眾笑)那都不如法,因為他們說這個印,要結在這裡,時間長了就好像抱著一塊磚頭一樣,這個印肯定要往下掉。掉下去又叫掉舉,不允許這麼掉,那怎麼辦啊?那只好在這裡綁個帶子,掛在這裡。
        問:掛帶。
        答:看上去像上吊一樣,(眾笑)吊著這個印。所以這麼一個結印方法是不對的。他們說:“這是老人說的呀,四十五度角啊。”後來我把老人的相片翻出來給他們看,老人是結在這裡的。他所謂的老人說四十五度角,是這個手腕的位置是四十五度,這裡要夾著,這樣手印是不會掉的。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7

     307. 有念頭就要提起咒

        有念頭就要提起咒
       
        問:上師,上座以後沒多久就是能所雙忘了,然後還是可以動念頭的哦?
        答:嗯。
        問:基本上幾個小時都是在那種狀態當中,但是那是一種定嗎?我還是覺得時間很長很長沒有什麼事做啊。
        答:那是一種定。
        問:沒有咒念,就坐在那裡可以想很多。
        答:有念頭起了,咒自然就起了。
        問:沒有咒。
        答:有念頭嗎?
        問:有念頭,就是可以想事情,可以動念頭,但是咒就是提不起來。
        答:那不可能沒有咒語的。
        問:我試了很多次,我想提咒,就提不起來。
        答:那你一定要提起來,有念頭就要提起來。如果這麼說的話,你是住在這個境界當中了,你是有住了,已經停下來了。因為我們要是自然的話咒一沒了,念頭也就沒了,一有念頭馬上咒語跟著就上來了,它不會說只有念頭在沒有咒在。如果說只有念頭在沒有咒在,那是你是喜歡這個境界,你已經停留在這裡了,那它就沒有進步了。你所謂的出現的這個不是能所雙忘。
        問:出現了念頭就不是了。
        答:已經不是能所雙忘了。能所雙忘是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一念不生跟一心不亂是一回事。
        問:那念念清淨它只是在座下出現嗎?
        答:念念清淨座上也出現,那我們所講的念念清淨那是跟咒語在一起的,念清淨咒也清淨,念念清淨。
        問:老師,那有沒有相反的情況,就是光有咒沒有念,光剩一個咒子了?
        答:也會出現這種狀況,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就整個人都籠罩在這片咒語當中。其實咒就是念,念就是咒,念跟咒結合成一體了,這個是快出現能所雙忘前面那個階段,就是念跟咒已經結為一體了,很快就能達到一念不生了。
        問:我今天持這個咒的時候感覺好像波浪一個勁地往上推。
        答:這都是我們所講的境界相應,後面要講的境界相應。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8

     308. 座下發願的四個階段、種子也是種智

        1.座下發願的四個階段
        問A:上師,座上這個用功怎麼講呢?功用好理解,功用好像是自然的,說到用功好像座上有點不自然。
        答:座上是用功啊,座上用功就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就是用功,反正這個心念耳聞挺費勁的啊。在我們粗住的階段,下座主要就是發願,同時不跟著煩惱跑;到了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境界和意識跑;到了微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念頭跑。你看元音老人的那句開示:“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念頭所牽。”更進一步,到了微細流注,這個階段的發願,是截斷念流,念念化空。截斷念流就是念念化空,直取真實——也可以說是直趣真實,“趣向”的“趣”,其實意思是一樣的。
        問:那上師,微細住的那個發願是不跟念頭跑,但是那個發願本身不是一個念頭嗎?
        答:哦,你體會,連發願都化了,就下一步了。
        問B:一念斷處,在這裡體會一念斷處。
        答:起心動念都在願當中,已經沒有那一句話了,這個發願就是個起心動念而已。
        問:就剛才說的“直取真實”,後來這句話可以緊接上去吧?起心動念都在願中。
        答:你這麼一解釋就妙不可言了哦。
        問:沒有,上師這是您開示的,我們順勢契入。
        問C:而且最後總結了發願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願力。
        問:那等於說從微細住的發願一直貫穿到微細流注那裡都是這個,都是這樣的。
       
        2.種子也是種智
        問:上師,座上不管是打妄想,還是包括定中的這些念頭,都是屬於在翻種子?
        答:是啊,沒錯。
        問:那直到這些種子翻完之後,就是上師所說的到了止念,是需要把那些種子翻完?
        答:是這樣,這個種子翻不完,這些種子是煩惱種子,同時也是菩提種子。種子也叫種智,說它是煩惱種子,同時也是一切種智。它會變化,所以說翻種子翻到心空不住了,這些煩惱種子到哪兒去了?變成了一切智慧,表現出來了。所以叫作“佛與眾生同圓種智”,就這個道理。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09

     309. 怕妄念才存在壓念、定跟身體的表現沒有關係

        1.怕妄念才存在壓念
        問:上師,妄念多的時候,我持咒有點像追頂似的那種持咒,對不對?
        答:對。
        問:這個不存在壓念問題?
        答:不存在,你又不怕妄念,怎麼會存在壓念呢?
        問:不怕,現在不怕了。
        答:你要怕妄念才會存在壓念,你不怕妄念,不存在壓念。
       
        2.定跟身體的表現沒有關係
        問:上師,我最近就一直是這種狀態,就是座上清清楚楚就在持咒。
        答:嗯,好。
        問:一直就是這個咒,一直都清清楚楚,我總覺得沒有過去那種入定的感覺。但是,有時候我想動一下身體,一起念的時候,我又覺得自己定在那,這種狀態是正確的嗎?
        答:嗯,那是定,沒錯,定嘛。
        問:是嗎?
        答:心不亂就是定。
        問:哦,我就覺得和以前那種定的狀態不一樣了,所以請上師看看表現出來的這種狀態是不是正確。
        答:是的,定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入定是你走在路上都在入定,人是動著的,但也在入定,心不亂就是定,跟你的身體怎麼表現沒有關係。有時候一坐在那裡,還正在跟他說話,一下子就定住了,他都不知道你在定中了,他還要繼續跟你說。
        問:還沒有達到那種狀態。
        答:很自然的,那是一種過程,這過程都會有。所以我們說師兄跟你講話,說著入定了,你也不要再去打擾他,他入定了就隨他去入定,不管了。所以掛這個止語牌很重要,我們說話說著說著,一下子入定了,師兄入定了,不管他,讓他去入吧。
        問:那慢慢地啟用。
        答:對。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 310

     310. 初禪五支

        初禪五支
       
        那我們這個定境,座上的境界和座下的境界相應了,會表現出一個定境。這定境也有師兄說了,我這個定境沒有感覺到座上座下的區別、分別,不存在這個分別,也就是說我們所遇到的這個境界,已經沒有生起和消失的分別,這時候我們可以說是真正進入禪定了。禪定的表現不是只是在座上表現出來,座下也表現出來。所以這個定境沒有生起和消失的這麼一個覺受,沒有這種感受了,這叫離生喜樂地,就我們所講的初禪。離生喜樂地,已經出離了欲界定了、未到定了,未到定也叫未來定,這些我們都已經超越了,進入了四禪八定的初禪——離生喜樂地,所以這個定相沒有生滅之說。
       
        離生喜樂地裡面它分出五支,就是五個特性、五個特點:第一個叫覺,這個覺,就是一種清醒的狀態,清晰明瞭,清醒不昏,不昏昧;觀,“觀照”的“觀”,很容易就能夠迴光返照。第一是覺,第二是觀,而且對周邊的事態,也是了了常知,同樣也是觀照。有誰在走動,我們都能夠察覺出來這個人是誰,這也是一種定境的表現。所以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夠起煩惱,有師兄在走動,有人在走動,他們弄出一些響聲來,都要不去受它,所以這個叫作覺。覺是遠離感受的,感受是要生起對比、對應,然後產生分別,這個是誰呀?他在幹什麼啊?怎麼那麼討人嫌?你看,這煩惱起來,煩惱起來又回到昏沉當中了,很快的,一下子從我們那個初禪,相當於色界天,從阿修羅的境界一下子回到了欲界的境界了。因為起煩惱了,就是三途苦了,三惡道了,這是相似的說法。所以不管人家弄什麼,聽到我們這裡來,都是不住、不管。當然也有人聽完之後說:“哎喲,這個人真有意思啊,他還會弄出響聲來給我聽。”他內心是很歡喜的。
       
        所以“覺、觀、喜、樂和一心”——這是我們初禪所講的五支,五個特性、五個特點。“覺、觀、喜、樂、一心”,“觀”就是“觀照”的“觀”,它是內觀、外觀、內外觀一體的,不完全是只是在裡面,都體現出來。所以我們前面打七,開始的時候就說了,如果是有哪一位師兄,走著突然站在那裡不動了,大家可千萬不要去打攪他,繞道而行,慢慢地從他身邊擦過。因為人家在入定,你不要去干擾他。因為到了這個禪定階段,這個定相是經常流露出來的,經常表現出來,甚至這個引磬響了,不願意下座,這都是定境的表現。所以這越往後,越會有各種各樣平時看不到的現象出現。
       
        ——2015-2016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摘錄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