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 391

     391. 發願和行願可以彌補資糧不足

        20241201發願和行願可以彌補資糧不足
        問:上師,座下有一種恐慌,好像缺啥東西,這就是內心的無明妄動吧?
        答:對。恐慌還是跟願有關係。
        問:願力啊?
        答:不夠迫切。這個修行的功夫上來了,願力不夠迫切。
        問:因為我小的時候,經常出現狀況,然後這段時間……
        答:那你這個翻的也是過去的種子,過去的種子翻出來了。
        問:所以我這幾天我在想,我說怎麼把小時候的東西翻出來了?
        答:對,都是這樣的,打七的時候都是翻過去、很小時候的種子。
        問:一些境界什麼的。
        答:對。
        問:這就翻小時候的種子。
        答:是的,這也是相應的。它會把你內心深處最隱蔽的種子都翻出來。
        問:這段時間翻各種種子。
        答:平時看不到。
        問:對對,翻得很多。
        答:快翻到頭了,再翻到頭就是靈光獨耀的種子了。翻個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翻過來了,倒個轉了,乾坤大挪移。
        問:我知道這是無明妄動,這個時候其實是拉回來,或者持咒,或者觀照?
        答:都可以試一下。
        問:我是持咒拉回來這種,因為我現在不是多一個七佛的名號嘛,就座下還得念。
        答:可以。
        問:但是發現第二佛的名號翻得很厲害,我今天特地翻一下他的願,他是八大願嘛。我說我翻得這麼厲害,我是不是在這一塊有什麼障礙?
        答:所以發願是對的。
        問:我就特意翻了《藥師七佛本願經》,看了他那個願——八大願。
        答:八大願。
        問A:上師,剛才說的無明妄動出現的時候,就是說我們做功夫和願力不匹配,就是願力沒有上來,所以就會出現這個無明妄動。如果這時候把願力提起來,它就相應了,就超越了。
        答:嗯,也是資糧不夠的表現,發願就是彌補我們資糧的不夠。
        問:我也感覺到了資糧不夠,總是在這個位置上徘徊,我是想著做一些資糧的事。那就是發願?
        答:嗯,發願。其實光是發願也是不夠的,還要履行你的願力——踐行大願。所以發願也是發個緣起,之後再去實施,它會得心應手。
        問:發願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就是緣起,另外一個是……
        答:綿密的迫切,那也是在培養力量。
        問:等有機會去做的時候。
        答:像我以前在修的過程當中,那時候是每天都跟我們母音上師打電話,就跟我們上師說:“上師,我總感覺自己心力不夠,自己發的願很迫切,但是心力不夠。”
        問:您的心力還出現這問題?
        答:是啊。然後我們上師就不停地讚歎我:“哎呀,你有這個心好,成就很快啊。”不停地都在鼓勵。
        問:那我就是這樣,我是想著,比如說我念第二佛的名號,那我每天重溫一下他的願力——八大願力。每次到哪個佛我就看哪個佛的願力。
        答:可以。
        問:等我能夠行的時候,我就圓滿七佛的所有願力。
        答:阿彌陀佛,隨喜師父的發心。
        問A:隨喜讚歎師父。
        問B:根道果相應了就是……
        答:根道果是見性之後的功夫。
        問B:聽到鼓勵了,你相信了,然後就得到這個力量了。
        答:你現在是信願行:堅固的信心,宏大的願望,加上如法的修行。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
        問:此生能夠得遇佛法,確實是無以為報,只有把自己奉獻出去。
        答:對對,唯有奉獻。
        問B:將此身心奉塵刹。
        問A:上師,當我們去踐行的時候,比如說利益大眾的時候,哪怕今天幹了那麼多的事,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休息,感覺到也一點都不累。
        答:對,那是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啊。
        問A:對,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分身乏術。
        答:對。
       

  • 392

     392. 心念耳聞的要點是嘴巴必須要動

        20241128心念耳聞的要點是嘴巴必須要動
        問:關於用意根去持咒和耳根去持咒,需要自己去揣摩嗎,這兩者的區別?
        答:不用什麼揣摩,我們用耳根、用嘴巴念的話,意根也在作用。
        問:同時也在作用。
        答:它叫意守,知道咒在就是意守。
        問:意根持咒、耳根持咒與我們觀想這個咒音,這三者……好像語言講不清楚,還是靠自己去體會,是吧?
        答:也可以講得清楚。我們說這個意根持咒,它跟作意還不一樣。作意就是你嘴巴不動了,你就用意識去想那個咒語,那種就叫作意。
        問:有口耳配合的,那就是我們聞性在起作用。
        答:對,我們用的是聞性的作用。我們說心念耳聞,但是好多人搞不清楚什麼叫心念,所以我們前提就說叫口念耳聞,其實口念耳聞就是心念耳聞,條件是嘴巴必須要動。
        問:嗯,要去張開來動,不要說忌諱這個而一定要去閉嘴。
        答:因為我們傳承上寫的是口微動,但這口微動很容易導致師兄們口不動。
        問:口閉住。
        答:對,他認為是在微微動,其實根本就沒動,所以我們就說你嘴巴動的幅度稍大一些。因為他是通過嘴唇舌頭動來調動那個種子翻騰。
        問:就是先調動耳根,然後通過耳根來……
        答:不用強調這些,哪怕我們說通過嘴唇動、舌頭動,把這個種子翻出來,這也是方便說。
        問A:這也是方便說?
        答:那肯定是方便說。
        問A:嘴巴動、舌頭動來帶動種子翻騰。
        答:是啊,帶動種子翻騰,那不也是方便說嗎?凡是有說皆是方便,肯定是方便說嘛。

  • 393

     393. 座上塌腰是氣不足造成的

        20241201座上塌腰是氣不足造成的
        問:上師,就是我在打坐的時候,感覺如果身體完全不動的話,其實是更容易培養定力的。但是腰還是會稍微動一下,但是如果控制完全不動,它馬上就會痛,然後我就擔心可能就堅持不了四個小時。
        答:那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控制的,不要控制它。氣足了,它就不動了。你氣還不足,所以腰還是要垮,氣還不足。這氣足不是你控制它就足的,這是自然而然的。
        問:我有的時候想要控制它不動。
        答:不要,你那樣會形成執著,要自然而然。我們這個塌腰不屬於動的範圍,這個不是動,這是你氣還不足,它肯定要下來的,不能夠死撐,死撐肯定會出毛病的。所以我們已經說了多次了,塌腰不怕,它不屬於動的範圍,它是氣還不足。有一句話這麼說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你就記住這句話就可以了,這也是能屈能伸,這個是正常的。
        問A:這個太安人心了。

  • 394

     394. 綿密觀照才能促成時節因緣

        20241201綿密觀照才能促成時節因緣
        問:那句話也挺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就是和我們的觀照結合起來,就不要去闖禍,這句話就從這個角度。
        答:是。你在觀照當中,無論哪一句話都是觀照。哪怕是罵人的話,聽到你耳朵裡面,說:“咦?這句話不錯,很有道理呀。”這個就是在觀照當中,所以這個就叫既綿密又迫切,那這個成就指日可待。這個綿密迫切地觀照,有時候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聽到你耳朵裡面,那都是醍醐灌頂,人人都在助緣,都在幫助我們成就。
        禪宗不有個故事嘛,一個禪師去參學,走到一處菜市場,下雨了,他沒地方躲雨,就站在賣肉的攤邊上躲雨。那個掌櫃不停地在那裡忙著切肉、砍骨頭,他在邊上躲雨,一直都在參禪,一直都在綿密地去觀照。有人來買肉,“精肉兩斤”,這錢遞過來了,掌櫃錢收了,荷葉一包拿走了。一會來一個,“肥肉來兩斤”,也是錢遞過來了,荷葉一包又拿走了。接下來又來一個,“不肥不瘦的肉,給我來五斤”,荷葉一包又拿走了。掌櫃就在那裡自言自語:“我這裡塊塊都是好肉。”那禪師聽聞之後,言下大悟,誰都是助緣啊。
        問A:“塊塊是好肉”。
        答:“塊塊都是好肉”,沒有分別心嘛,所以說“塊塊都是好肉”。就這一句話,言下大悟,這個比參了多少大德都管用,立馬給這個掌櫃頂禮,把這掌櫃嚇一大跳:“這是怎麼回事?”
        問B:上師,這位禪師也是在做功夫,在綿密迫切的前提下,時節因緣成熟,然後……
        答:對,是的,綿密地做功夫,綿密地觀照中。
        問A:然後就靈光獨耀。
        答:對,靈光獨耀,空前絕後。
        問:所以我們這樣座談很好,到處都是禪師。翻譯出來就是我們的六塵都是“好肉”。(眾笑)
        答:六塵法味。
        問:因為六塵都是我們不要去住著的地方,都是提示我們自性在使用的地方嘛。
       

  • 395

     395. 千座之後不用修是誤傳

        20241203千座之後不用修是誤傳
        問:關於這個心中心法可以融通其它法門,不是說我們修四印可以十方淨土往生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肯定的了。關於這個修心中心法能否畢生修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不是一輩子修的法;一種是說一直有能力打坐,可以一直修。哪一種說法是比較對的?
        答:有一些老師是這麼說的,三年後你就不用修了。問題是你不用修了之後,你幹什麼去?你說我改成念佛,那念佛不也是修嗎?你說我去磕大頭,磕大頭不也是修嗎?那你說不修了,你以後幹什麼呢?你難道連佛號都不念了嗎?你一念那不又是開始修了?那不修他要幹什麼去呢?他又不能弘法利生,那他幹什麼去呢?就修三年心中心法,修完了,一切放下,啥也不幹了,也沒見性,也不會觀照,也沒有度眾生的大願,那幹什麼去呢?那他修這三年又有什麼用呢?
        問:所以只要打坐沒覺得吃力的話,一直持續下去就可以哦?
        答:換句話不是說別人,就說我們自己,那好,你說我這一千座修完了,啥也不用修了,那我幹什麼?每天我也不會觀照,也不敢念佛,那不跟退心一樣?你說念佛,改成了念阿彌陀佛,那不還是在修嗎?說你三年後再結印打坐念咒就是法執,那你念佛不也是法執嗎?那怎麼辦呢?那你說修完三年之後,這人就廢了,幹什麼去呢?有什麼意義呢?
        問A:上師,我就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三年之後不用打坐的這種說法。怎麼會這麼講?
        答:它是這樣的,可能就是我們二祖的《講演錄》裡面有。但是二祖講的時候是針對那一幫特別執著打坐的人,他是有前提的。你特別執著打坐,他就跟你說,你修完這三年就不用打坐了,你觀照就可以了。但是這句話人家沒寫上去,就說不用打坐就行,沒寫“還要觀照做功夫”。
        問A:我聽到這麼一種說法,說老人那時候有一個弟子,好像也是見性了,他也問老人,我現在已經受益了還要不要打坐?老人看了他說等我洗個澡吧。後來他就伺候老人洗澡去了,一看到老人大腿上兩個印,雙盤壓出來的印,不吱聲了,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答:我們在上海,老人說:“坐啊,我們一直都在打坐啊。”很乾脆地這麼說。
        問A:而且記錄裡面也講了,說老人圓寂的那一天也是打完一座圓寂的,是吧?
        答:是,對的。然後有人說我們打坐那個坐墊後面高前面低,那是我們設計出來的,跟老人跟二祖沒關係,其實二祖書上都有,老人的視頻裡面也講過。然後有人就說那是專門針對老年人說的,說美國那個開示是專門針對人家老年人說的。但是我們看那個開示的視頻裡面也有不少年輕人,老人就說拿那個坐墊來坐。後來去上海,發現老人睡覺的床鋪都是斜的,斜著要說躺在上面,你肯定是躺不住,老人都是打坐的。他的床鋪是這麼傾斜的,就跟我們坐的那個坐墊的斜度是一樣的。
        問:那這樣睡覺會滾下來的。
        答:是啊,所以說老人根本就不睡覺的。
        問:他不睡覺啊!
        答:對啊。那你說床鋪這麼斜的,你能睡嗎?你即便睡也睡不了多長時間,你一睡熟了,人就從上面滾下來了。他那個床鋪就是斜的,我們弘*師父就說:“你看我們元音上師那個床鋪都是斜的,你看一看。”你說能睡嗎?根本睡不了的,他就是打坐的。他那個床為什麼是斜的呢?他兩邊用磚來砌起來,就是專門搞出這個斜坡來的,兩邊頂著那個床板,就是這麼斜的。
        問:他可能用這個方法來激勵自己修行,起來打坐。
        答:然後我們元音上師那個房間平時是不給人進去的。我去上海,我住在他那裡那麼多天,都是只能站在門口送他進去和迎他出來,都是站在門口,連它裡面怎麼擺設,那個床什麼的,我都沒進去看過,是後來2007年再去,就看到那個床是斜的。
        問:這太迫切了,覺都不睡了。
        答:那你說他不打坐,他在裡面幹嘛?他覺都睡不了,那個床就是斜的。
        問:他成就那麼大還那麼迫切。按照我們來說,他已經成就了,是不是相對來講觀照多一點,打坐可以少一點,他都沒有,你說是吧?
        問B:就是說打坐也是一種享受了,他夜不倒單,不是普通的睡覺,他是享受。
        答:對呀,他打坐也是享受。我就是因為打坐了,座上不肯下來,然後我們海南這邊的師兄給我們上師打電話,說:“上師啊,你要跟蔡*講一下,不能這樣子,他整天待在座上,他就不肯下來。”老人親自打個電話給我:“你不能再打坐了,你不能住在那個定相上,你要下來呀,以後不准打坐了。”以後不准我打坐了,這樣的。
        問A:上師,您說的這個我覺得有體會了,像我這次做功夫,其實每一座就是很快的,也是很舒服的,有一點貪的。
        答:就是貪呐。
        問A:覺得馬上要打坐了,挺好。如果是那樣的話,功夫也只是算剛開始,那不打坐能行嗎?
        答:各種聖境不可思議啊,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老人後面說你不能夠住在那上面,你得下來,就是這樣的。
        問A:他是說不能住在上面,但沒說不打坐,是吧?
        答:就是不給我打坐了。
        問C:這是專門對上師說的,對機說的。
        答:意思是說你不能再打了。
        問D:以前老和尚他們像這種情況下就是趕著讓你去幹活,不讓你坐,因為住在境上麻煩了。它這是對機的一些東西,不能每個人往身上套,一聽說就不用打了。那上師您過了多久又開始打坐了?
        答:好多年了。
        問D:過了好幾年?
        答:過了好幾年,要指導大家實修了,有時候陪他們打坐,領眾打坐,所以我們的傳承也就下來了。就是坐不好的師兄就願意有人陪著打坐,就從我那個時候開始,陪那些坐不好的師兄打坐。所以這個打坐也要不斷地傳承下來,如果打坐這個特點沒有了,它就不叫印心宗了。
       

  • 396

     396. 斷座了也不能斷菩提心

        20241203斷座了也不能斷菩提心
        問:我感覺修准提法種子翻騰很厲害,所以覺得一定要打牢基礎,要不然容易退心。一開始修感覺怎麼這樣呢?現在有時候感覺就無聊,無趣啊。
        答:那是願力不夠,就會有障礙。
        問:所以還是要迫切發願,多發願。
        問A:是不是說但凡覺得力不從心,都是願力不夠,是吧?心力不夠的,都應該從願力著手哦?
        答:印心法系的法耗心力都特別厲害,所以成就也快。耗心力就是消除心上的障礙,所以成就就快,這必須要靠發願來補充。
        問A:靠自身的福報來克服這些障礙是不夠的,所以靠發願?
        答:發願也能夠培養福報啊。
        問A:我知道,發願有點像借貸的樣子,可以先提前把福報給你用一下,然後你成就了來還,感覺是這樣子。
        答:沒有這一說,你用還是你的福報。
        問B:確實我們的法是不太好修。
        答:也沒什麼不太好修,就是說首先基礎要好好培養。而且它是這樣的,有了一定的修證的時候,通萬法,它是自然通達萬法。你想用哪個法修就用哪個法修,很輕鬆的,而且還能夠相續。這個就是基礎打好了,修到一定程度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如果基礎沒打好,你就修一個法你都斷斷續續。
        問A:你現在講的這個基礎打好,是指打坐功夫的基礎?
        答:對啊,打坐加發願,基礎就可以很扎實。
        問C:座上座下。
        問:反正就是不能斷座,最起碼、最基礎的絕對不能斷座。
        問A:斷坐就不迫切了哦?
        答:斷座沒有關係,菩提心不能斷。好多人一說斷座,斷座了慘了,想再補回來都很難,因為他壓力大,一聽說斷座了壓力大。我們就跟他化解,斷座不要緊,但是菩提心不能斷。只要菩提心不斷,他還能補充,要回來是很快的。但是你一說把這個斷座看得比天塌了還重要,壓力就很大了,很容易退心的。
        問:但是沒斷之前要這麼想,絕對不能再斷座,斷了然後……
        答:斷了沒關係嘛,你菩提心沒斷嘛。而且最好的方法,你可能座上不敢再結印持咒,你可以合掌發願,很快就補回來了。就合掌念發願文,一座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下來,他信心又滿滿的了,第二天就可以結印持咒了,所以菩提心沒斷很重要。
       

  • 397

     397. 修行迫切的程度決定成就的快慢

        20241203修行迫切的程度決定成就的快慢
        問:感覺就像共振一樣,說不出的那種感覺,如沐春風也好,加持力或者說悲心,感覺眼睛就濕潤了,在上師身邊還有以前在別的大和尚身邊也有這種感覺。
        答:過去都是修行人,才會有這種親切感,你那叫親切感。
        問A:上師給弟子加持,實際是加持他的定力,是不是?
        答:加持他的信心。
        問A:加持他的信心啊。那會不會說在上師身邊定力好像好一點?
        答:信心足了,定力就有了。
        問:信心為緣,那個定力可能是果?
        答:互相作用的。
        問A:所以有條件的人,他經常在師父身邊的話,他會成就快一點嗎?
        答:那不一定,不一定。
        問A:因為他定力加持出來了。
        答:不一定的,還是看你修行上迫切的程度。因為上師所傳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是迫切的程度不一樣。
        問:很很迫切迫切就快。
        答:對,迫切就可以縮短你修證的過程。一定要迫切,我們是親身所經歷過來的。我年輕的時候修心中心法,那時候我在修理汽車,一天工作要十幾個小時,很累的,回來還要打坐。這個叫累跟痛、跟各種難受交集在一起,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心就拖疲了。拖疲下來之後,就老去打電話跟宋老師交流,宋老師給我灌的頂。聊多了之後,他說:“哎呀,算了,你不要找我了,你找元音老人吧,你的問題我解決不了,我回答不了你。”然後把老人的地址發給我,我就開始給老人寫信了。
        寫第一封信也是自我介紹,說:“哎呀,很幸運能夠找到上師您老人家,問老人家說我給你寫信,你肯定都會回我嗎?”結果老人回的信就說:“肯定會回你的。”我說:“我問題很多。”老人說:“沒關係,有問題你一條一條問。”然後這個信寄過去了,寄回來了就二十來天。一看到老人家的信,很歡喜。
        第二封信就是問老人:“有沒有什麼方法比心中心法要輕鬆的,不用打坐也能夠成佛?”這第二封信網路上就公開了,我就想從上師那裡討點好處,輕輕鬆松就能夠證道了,不用像修心中心法那麼打坐,這麼難受、這麼痛苦的法,想找個輕鬆一點的。結果被老人劈頭蓋臉說了一頓,就徹底打消這個妄想了。回過頭一看:“哦,竟然師父這麼回答我,那沒辦法,只有死心塌地地修。”所以就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好好把這個法修下去。
        後來還是照原來的方法修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對,肯定是基礎不牢,所以就回過頭來,心中心法先不修了,先修六字大明咒。然後要求自己六字大明咒也是從兩小時開始,那時候我是坐雙盤,不看時間了,一定要把時間相克服掉,不能動,這些是嚴格要求自己。然後計畫是什麼呢?要修到雙盤四個小時一座,一動不動,才修心中心法。所以一個鬧鐘不行,準備了三個鬧鐘,因為一個鬧鐘你老在懷疑那個鬧鐘是不是壞了,坐這麼久它都不響。所以備了三個鬧鐘鎖在抽屜兜裡面,壞也不可能三個一起壞,就徹底把這個念想打消了,鬧鐘不響,堅決不下座。就開始培養死心塌地——一動不動,死心塌地。
        問:雙盤豈不更痛?
        答:是啊。那時候就是坐雙盤,坐四個小時、坐六個小時都是雙盤。那時候瘦小,雙盤很容易就上了。
        問:其實我在古寺的時候就是真的很迫切,沒到二十多天的時間功夫就坐上去了。
        答:我在功夫迫切的時候,給老人寫信描述我座上的情況。老人一收到信之後,馬上給我回信,把他的電話寫過來了:“你不用寫信了,你就打電話吧,打電話快嘛,直接可以交流。”及時跟蹤我的修行。所以那時候開始就是每天給老人打電話,就彙報這個精進的程度。
        問B:上師這個維持了有多長時間?有一年?
        答:一年多,差不多快兩年。
        問B:最後師公都是每天在電話旁邊等上師的電話。
        問:修行迫切和以前說的順其自然、功到自然成,那是怎麼講?
        答:其實我們上師來海南,他是來看我的。誰請他,他都不來。然後我請他了,我說:“上師您一定要來啊。”我說,“我是工作太忙了,沒辦法到上海去見您。”所以他就來了。
        問C:您們倆第一次見面是老人過來的?
        答:對,過來了,第一次來海南。
        問B:師公來到海南總共是來了兩次是吧?
        答:嗯。第一次是過來給我灌頂,順帶所有的師兄都灌一遍。第二次說是過來休養、過來寫東西,其實就是過來傳法。但是這個傳法他不說,要讓我自己開口。
        問B:緣起。
        答:我一開口了之後,他說:“哎呀,我都等你很久了,就等你開口。”
        問B:而且還是師公專門過來等你開口。
        問D:原來那個時候有共修或者打七嗎?
        答:那時候沒有,都是自己修,偶爾找幾個師兄一起坐也有,但是很少。
        問D:基本上就是憑自力。
        答:憑自己。
        問B:上師,那師公組織過打七法會沒有?
        答:有啊。
        問B:在上海嗎?
        答:他來海南之後就去廣州組織打七,他是想叫我去的。但是我還是因為單位的工作忙,我就沒去,那一次他是叫我跟他一起去主七的。那時候他已經把傳承交給我了,傳給我了他就去廣州主七。然後我看打七的名單裡面,後來有這個名單過來了,裡面就有陳*老師,那是陳*老師第一次見元音上師。
        問A:他自己說,在開示裡面,有過一次陳老師拿個本子問老人,有什麼問題來著,老人當時回答他,他說在那一次有所悟入了,是他自己講的。
        答:那時候老人去廣州主七的時候,陳*老師剛接觸心中心法還沒多長時間,他打坐當時只是坐兩個小時,老人就叫他去打七了。老人在打七法會就講那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就是在廣州主七的時候講的。
        問A:江山人才代代出。
        問C:老人來海口傳法的話,他沒傳那麼多,是吧?
        答:沒有。他當時是在修改《恒河大手印》,我們還幫他改過。他沒那麼多時間,來了半個多月,也就才改了二十篇不到。那些稿子還在我家裡面,老人寫的字都在那上面。

  • 398

     398. 不住便是能所雙忘

        24241201不住便是能所雙忘
        答:悟便是開,開便是悟。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它本來不迷,而不是有個東西可悟。迷過嗎?
        問:我是迷過。
        答:迷過嗎?迷過什麼啊?著相成迷,那不著相的時候呢,迷在哪呢?
        問A:那個時候,忘的時候是迷。
        答:忘了什麼呢?
        問A:忘了認取的時候就是迷,是不是?不在認取中的時候就是迷。
        答:認取了什麼呢?
        問A:認取就是,認取“了了覺知”,蕩然無住的時候,有個“了了覺知”之心。
        答:有忘過嗎?
        問A:如果妄念多起來的時候,就會叫作……是忘了可能。
        答:其實從來都沒有忘過。
        問A:一直在用,但是有時候會不會忘?
        答:用去著相了。
        問A:用起來的時候著相,沒有去體會“本來”了。
        答:作意、分別、猜測、流失。
        問A:會不會被蓋住了?
        答:那是你用在執著方面去了。
        問A:用在執著方面去了。
        答:所以叫迷失“本來”,其實從來就沒有迷過。你用的時候也不迷。
        問A:用得也好啊。
        答:用的時候也不迷,哪會迷過呢?不可能迷的嘛。祖師大德那一句話就在印證: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你做啥事情不是用心處?恰恰無心可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就告訴你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問A:所以,上師,這個觀照是不是要動中觀照,那個才是比較恰當的、適應的觀照?
        答:動靜如一嘛,沒有生滅,它是絕對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從來沒有得過什麼,也從來沒有少過什麼。
        問A:那個《六祖壇經》上面六祖說:“真見性人,掄刀上陣,亦得見之。”其實可能就是說我們的方向是要導向動中時時能夠體現。
        答:不是不是,動靜如一。
        問A:不是說靜中認取是為了最終在……
        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嘛。你動的時候有沒有動相在啊?靜的時候有沒有靜相在啊?你不住相了哪管它動靜?再換句話來問你話,轉換個方式來問你:你一天動了幾回啊?
        問A:自性不動,它只是不執著而已啊。
        答:你一天又靜了幾回啊?
        問A:它跟動靜無關。
        答:所以了無所得,無所謂。
        問A:根本上它就不是動靜的問題,如果我們道友之間經常來聊這個話題,會不會説明我們觀照啊?
        答:肯定的嘛,肯定是這樣。
        問A:這是一個環境,道友之間經常來聊這個。
        答:這個就叫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問A:經常這個問題反復問的話,反正把玩也好,不斷地認取也好,不斷地確認也好,不斷成熟也好,其實可能有些道友不斷及時交流交流,還是挺好的。這個能所雙忘是不是一定要化空之後,我們平時能不能體會到能所雙忘?
        答:那恰恰是化空的時候。
        問A:打個比方,我們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用來體會觀照,對不對?觀照自己無住的話,沒事的時候躺在床上,看著這個呼吸裡面……
        答:不住便是能所雙忘。
        問A:那麼在這個這程當中……
        答:能所的本意就是住著,你有所住都是在能所當中做功夫,所以說不住。
        問A:好,那我們在觀呼吸的時候,那麼就是有時候氣流突然間來了,那這個時候觀照打失,其實也算一種脫開?
        答:這個就是能所的表現,你要描述它,就已經住在能所上面了,你這個是假設嘛。
        問A:不是假設,我就是……
        答:假設,怎麼不是假設?你不是假設啥要描述個相呢?
        問A:嗯,就是……
        答:你看還在想,還在能所當中。
        問A:還在想啊,過了就算了。那這個要師父來千錘,不覺,一執念又掉進那個能所裡面。
        答:是啊,掉坑裡面啊,坑都是自己要跳下去的。無常坑嘛,自己老要往裡面跳。我們說當下便是,動念即乖。你一動念你在猜想什麼,在推什麼,在住什麼,在分析什麼,這個都叫作意分別,這都是能所的表現。能所雙忘就是不住在這個上面,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那是什麼表現啊?
        問A:那就是見性。
        答:無你開口之處。你還想開口嗎?開口即落能所,所以無你開口之處。所以這個時候叫作什麼?言語道斷,而且是任何痕跡都沒有。靈光獨燿,朗朗自照,清淨無比,所以沒什麼好開口的,本來無一物嘛,你要說個什麼?
        問A:所以我們可以把打七的時候上師提出的那個問題,來者是誰……
        答:來者是誰,到此做甚。

  • 399

     399. 光打坐那當然不能成佛了,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就能成佛了

        問:那應該從何做起?
        答: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會結印持咒,只會盤腿打坐,打多長時間,別的都不會,我們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說能說會道不是我們這一脈的風格,我們最笨了,在人家的眼裡我們是基層幹部的基層,虛無飄渺的話我們說不出來,
        問:那上師,看了大德的書,我那個自己領悟的東西是不是也不好?
        答:要相應,跟修行相應。你看我們要求打坐一動不動,你既然這個打坐做不到一動不動,那為什麼又那麼能說呢?這個能說就是一種假相,真功夫在於一動不動上,能說的人不缺,真的不缺,我剛才說了,有一百萬啊。能打坐的不到一千人,可以這麼說,全國能這麼打坐一動不動的,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的不到一千個人。我們在印心宗本身就是打坐的法門,但這印心宗裡面有一百萬人是只會說不會坐的,別的宗門就更不用說了,別的宗門沒要求那麼長時間了,五十分鐘就可以了,四十五分鐘就可以了,有個別和尚打一個半小時,還被別人罵他執著呢,所以唯有印心宗是打坐的法門。但這打坐的法門當中,每年灌頂的人很多,每一次灌就一百人,一百人、一百人地灌,一年下來算起來都有十幾、二十幾萬人灌了頂,所以我們不說多,我們說起碼有一百萬人都是只會說不會坐的,所以這能打坐的也就不到一千人。
        那有這一千人就不錯了,這是印心宗的根啊。所以不在人多少上,三代祖師都是能打坐的,我們就希望把這個傳統給繼承下來。我們大愚祖師廬山般舟三昧感動普賢王如來,現身授心中心法,之後總是長時間地打坐,他蒲團都坐爛了。你看看,我們現在坐十一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每天這麼坐,蒲團倒還坐不爛。所以你想想,大愚祖師用功比我們迫切多了,蒲團都坐爛了,屁股都坐爛了,他是打長坐打出來的。
        問:上師,打坐能成佛嗎?
        答:打坐不能成佛,但是佛是打坐的。
        問:那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成佛一定要打坐,但打坐不一定成佛?
        答:對呀。
        問:那怎麼理解它呢?那我們還在拼命地打坐。
        答:你看,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是成佛的根本。你光問打坐那當然不能成佛了,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就能成佛了,所以佛肯定是打坐的,因為佛所講的打坐是座上座下打成一片。我們有好多師兄說:“我到那個寺院去,那個寺院是不給打坐的。”我說:“那可以呀,把佛像拆了,佛像都在打坐。”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 400

     400. 出現極力追頂要更迫切發願

        20241203出現極力追頂要更迫切發願
        問:今天中午那一座,一直都極力追頂,一上座就好像……
        答:你座上極力追頂了,下座發願要迫切,要不停地發大願。
        問:就像上師平時開示的,願力猶如大海洶湧的波浪一樣勇猛。
        答:對,是的。
        問:一發願全身“轟轟轟”,雞皮疙瘩都起了,頭頂上……
        答:沒錯。
        問:座上的時候,我那個嘴唇,他在照相我都沒有感覺到,不知道如不如法,您一直開示的我感覺是如法的,但是心*……
        答:肯定如法。
        問:心*師兄他沒有感覺到。我試下啊,嘴唇微微動一動,但是我很清楚,很了了分明的,請上師指點。
        答:我看沒問題,極力追頂的時候嘴唇動的也會小了。
        問:很微很微的,內在總是有一股……全身毛細血管都很膨脹,“沙沙沙”的。
        答:力量很大,很通透。
        問:對,裡面很通透,外面他人一點看不到,那個嘴唇就動一點點,嘴皮一點點。座上就有幾次,有一個“阿”字那個時間拉得很長很長,咒語念不出來了。
        答:念不出來。
        問:就有那個咒輪在,就有這個“阿”字,“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但是有一個“阿”字在。
        答:差不多接近能所雙忘了,差不多了。座下的願力再大一些就促使它能所雙忘。
        問:有時候打妄想,走失了,想東想西啊……
        答:不要想那麼多嘛,來了就一切放下。
        問:對啊,剛剛過來,還沒有一下子。
        答:得大成就以後天人要供養你的,你就不會窮了,天人就喜歡供養成就的人。
        問:必須的,阿彌陀佛。
        答:人家說自古以來真修行的人都沒有餓死過的,為什麼?因為有天人護持,有天人供養,不可能餓死的,你就是啥也不做也會有東西給你吃的,就是天人供養。而且還有一句話這麼說的,你真修行,真發大願,真的履行度眾生的大願,你是福慧雙修的。
        問:現在這個心態就是想自己先成就那種。
        答:對,一定要先成就,你這個成就是最大的緣起。我上師元音上師是這麼說的,他說:“你座上根塵脫落的那一刹那,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知道的。”他說,“整個世界都在震動,不光是你一個人震動,那叫驚天動地。”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