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 441

     441. 藥師法(元保印)普傳具體手法和步驟

        藥師法(元保印)普傳具體手法和步驟:
       
        ◆兩手交叉,右手壓左手,四指肚相對。倆拇指相對。也就是 除了拇指外,其他四指交叉。右手食指壓左手食指,以此類推。
        ◆結好手印後,因人和情況而異,可分為站,坐,躺著三種方式修都可以。
        ◆站:站樁通中脈之法,可結藥師佛元保印於頭頂百會穴,雙腳與肩同寬。眼睛可留一條縫,避免摔跤。
        ◆坐:正常打坐姿勢,手印放在胃脘處。
        ◆躺:平躺,兩腳交叉,右壓左,手印放在關元和氣海處。
       
        ◆以上三種方式修法的時候,要金剛持念誦: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可以十分鐘開始逐次加時。
        ◆此法無需灌頂,久練可開啟中脈,保元氣,提高免疫力! 打開本來。
       

  • 442

     442. 心空不住的表現

        心空不住的表現
       
        問:上師,怎麼看他座下就是有定力呢?
        答:一切不住,一切不隨,不粘著。
        問:會遇到事他很清淨,沒有煩惱。
        答:對,沒有煩惱,自自然然地觀照。
        問:我發現有的時候就睡四五個小時然後會特別特別困,但有時候睡一兩個小時起來打坐還沒那麼累。
        答:這個是無常的嘛,無常會變化的。
        問:有時候座上會記得有念頭,它會很清楚。但是座下的時候,它就一點都想不起來。
        答:對,心空不住,你這個叫心空不住,你就儘量心空不住就行了。
        問:但是我總感覺這樣記性特別不好。好幾次吃完飯忘拿碗了。然後洗衣服也是,這衣服洗第幾遍了?我不知道了。
        答:那這挺好,這是定相的表現。
        問:可我感覺記不住事似的。
        答:就是啊,不要煩惱嘛。
        問:那會不會打開以後記憶力會好點了呢?
        答:嗯,本來就是如此的。哪一個人生出來就會拿碗?本來無一物,這都是後天形成的,你現在是回歸本來的過程當中,所以它表現的很多現象也是跟你天生是一樣的。有時候在洗手,抬起頭來看到這個鏡子裡面,“嗯?這誰啊?怎麼那麼熟悉啊?”本來如是嘛。所以那並不是一種不好的現象,這都是定的表現,定的自然流露。所以不存在好不好,也不存在“我是不是傻啦”,不要起這些疑問。要直心承當,挺有意思,碗都不會拿了,多有意思啊。
        問:忘記拿了。
        答:忘記拿了就是不會拿了。
        問:上師,有時候在座上就是了了覺知的,聽外面的聲音或者什麼也不住,但是突然又感覺有一個念頭起來說這一座很舒服,對時間沒有掛礙,立馬又回來了,它就不是了了覺知了。
        答:也是了了覺知。
        問:但是你這個念頭起來了。
        答:也是了了覺知,你沒有辦法離開了了覺知,不可能離開。除非你是不知道這叫了了覺知,知道了你就不會錯過了,再也不會錯過了。這個就叫覺,覺就是不會錯過,這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覺悟,悟到自己從來不迷,這就是覺悟,不會再被任何現象所迷惑,這就叫覺悟。
        問:感恩上師。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 443

     443. 了生死是無生死可了

        20220907了生死是無生死可了
       
        答:見性是初證本來,根塵脫落是徹證本來。見性就了生死了,了生死不一定見性,但見性一定是了生死的。
        問:但是現在讓我死的話,我還是有點不想走。
        答:是這樣的,見性叫初證本來,明明了了地知道本性所在,但它肯定還有某些習氣障礙你。所以出現了根塵脫落之後叫徹悟,徹悟之後還要歷練,要了塵沙惑,還要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去了,到圓證佛果。
       
        見性肯定是了生死的,《佛說阿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解脫的,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也就是見性。
        問:他們說的了生死和我們說的了生死不一樣?
        答:一樣的。
        問:那了生死就不害怕死了唄?
        答:你知道自性不生不滅不就是了生死嘛。自性有生滅嗎?自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了生死。
        問:對,那個是了生死,不是不怕死的意思。
        問A:剛才討論,人死了以後,這身體還是在的。
        答:是這樣的,你睡覺的時候身體在哪?
        問A:身體在意識當中。
        答:對,其實我們所認的身體它其實只是個意識,這個叫真身,肉體是肉身。但是在睡夢之中,肉身沒有體現出它的作用,在我們的意識當中也沒有出現,即便出現也是一種影像,像看電影一樣。那麼六道輪回當中,不管你是到了哪一道,你這個意識當中所顯現的我都和我們現在這個是一個模樣的,只不過環境不同,就像夢幻一樣。你看我們夢境中有時夢到我們在飛,或者跑得很快,或者跑得很慢,意識當中的我和現實當中的我是不一樣的,而意識當中的我也就是六道輪回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我,在哪一道都是這樣,意識在產生作用。它肯定是認為有一個我在,這個我看上去跟這個肉體差不多,有時候還不一樣。有時候會變化,忽大忽小。
        問A:我們討論的是一種極端現象,有的人生下來就斷手斷腳。
        答:意識不變。就像斷手斷腳的,在夢境當中他也是完好的,不會夢到自己也是斷手斷腳的。他在入胎之前所見的一切相是跟入胎形成人之後所見的這些境相是一樣的,只是環境不太一樣。到了天道還是人的形狀,天人頭上有花冠,天壽比較年輕的時候那花會很漂亮,到天壽老了,兩三萬歲了,花冠也會凋謝枯萎。但他還是人的形狀。
        問A:到了無色界天,就沒有肉身的概念了?
        答:無色界天也是一樣的,只是他的天壽比較長,還有龐大的微妙身心。
        問:您說知道見性了就是了生死了,但是有時候還是怕死的。那到不怕死是什麼時候?
        答:這是所修證的果不一樣,它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還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
        問:就是還得繼續努力。
        答:是啊,自性還沒有了證,只是初證,力量還小,多少都有一點恐懼在。
        問B:了脫生死時是什麼狀態?
        答:了生死就是沒有生死可了,無生死可了就是了生死。生死相是個假像。
        問B:那脫落的狀態又是怎麼樣?
        答:跟你把鞋子脫掉是一樣的。
        問B:全身心的?
        答:對,這就是個大的鞋子。
        問:那就是了生死,有的時候得親自證到那一步。
        問A:說了你也聽不懂。
        答:就只能打比方嘛,努力讓你聽得懂。
        問:那時候一般都是有神通了。
        答:神通是本來就有的,但是你有追求有粘著它就用到別的地方去了。它力量小了嘛,分散了嘛。你像我們抓東西,這樣可以抓起來,力量集中了嘛。那你這樣一分散,作用就顯現不出來了。
        問:我的意思是有神通之後,那就知道自己是了生死的。
        答:六識這力量集中起來用啊,猛然用到一處這力量很大,就說這人有神通。他的力量集中起來用了,它就顯得大,像我們拿這東西不也是神通。人人都有神通。道理知道了,我們培養就往這邊去,所以打坐它先培養注意力,注意力培養起來了,這注意力可以集中一起用,能觀心。觀心就可以觀察到自己細微的念頭,然後又通過觀心培養出觀照力,能夠回歸清淨本位,念念回歸清淨本位。這觀照力的體現就是見性的體現——見清淨本來。然後這個觀照力培養出覺照力,覺照力就是自性時時刻刻都在流露。覺照力有了就可以攝受,攝受力有了就可以加持大眾,攝受大眾,它是自然形成的。
        問:攝受力是不是就是心清淨?
        答:是啊,心清淨慢慢就形成了,你要持續啊,你這個心清淨要持續地清淨,不是說我一天當中兩秒鐘清淨,其他時間都在顛倒夢想中,那沒有這個力量。它要一直持續的,這個清淨它一直沒有中斷,綿密地去清淨下去。它也不是執著性地清淨,而是一切放下的清淨,自然而然的清淨。所以說這個力量通過打坐是最容易培養的,這要用打坐來培養。我們打坐的目的就是這樣,打坐培養定力,座下自然觀照。
        問B:自然觀照它是不用發願的?
        答:不用啊,發願是不會觀照才發願,因為這個觀照本身就是有願力的,它帶有願力在裡面,它能夠持續。
       
        你這個定力起來了自然就會形成壇城,壇城自然會有的。你東邊坐的誰,西邊坐的誰,南邊坐的誰,北邊坐的誰,不就是自然的壇城嘛,自己的壇城。一旦形成壇城之後,我們就要供壇城,把這些功德回向給諸佛菩薩,這些是諸佛菩薩的力量。這加持力就會很大,這加持力實際上也是攝受力的表現。先從簡單的做起,不要從複雜的下手。所有的這些複雜的壇城,都是由最簡單的打坐培養起來的,沒有這些簡單的打坐、簡單的方法,就不會有後面的證果。
        問A:那一般修到什麼樣的程度他就不太容易退轉了?因為上次您說總持灌頂了以後一半的人退轉了。
        答:他退轉是承當不了,承當不了他就退轉了。自己承當不了,加持力太大了,受不了。
        ——淨明上師2022年9月7日開示
       

  • 444

     444. 打七的核心是回歸本位

        打七的核心是回歸本位
       
        答:這手機基本上都沒上交啊?
        問:基本都上交了,但這裡面有師兄比較自覺地又拿走了。
        答:那手機還是要控制一下。基本上交了又拿走了。
        問:現在交手機的只剩下一半。
        答:哦。這手機挺影響定力的,過去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現在臺詞改了:放下手機立地成佛。
        問:那心*師兄就還把手機給收起來吧。
        問A:好。
        答:先從心**開始收吧。
        問:嗯,好。心**的我親自給你收了。
        答:完啦,這回沒生意做啦。
        問B:每天他們找我提交訂單,這個工作也交給你啦。然後跟你分成。
        答:這麼重要啊,這麼重要還是別交啦。
        問B:沒事嘛,心*願意承擔我就可以給他。
        問:你只要能舍,我們無所謂。
        答:心**有什麼不能舍的。
        問B:就是。
        答:打七就是要捨下一切,這個階段主要也就是講舍。座上這個入定、持咒的速度、念頭的流轉,都可以把握得很好,趨向平穩了,好多師兄的平常心也流露出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做功夫主要還是在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我們這個平平常常的、清清楚楚的、恒常不滅的覺知性就自然現前了。
        所以再上一步你如何去用功?歷代祖師都說了一句話:向上一著,千聖不傳。雖說是千聖不傳,但是祖師們還是說了怎麼去做。就是外不著相,內不亂心。我們元音上師進一步又說:“外不被境遷,內不被念轉。”這個話雖平實,平實是什麼意思呢?平淡、實在,所以叫平實,話雖平實,功用無窮。所以做功夫越是觀照、越是見性,就越無功夫可做。
        那這個時候還用不用打七?這個功夫做到這一步了,還用不用打七?七已經打掉了,就沒有七可打了,不起分別了,不去作意了,就已經把七打掉了。那這個七打掉了接下來做什麼呢?知道嗎?接下來做什麼?做超越,還要超越,因為學無止境,修無止境,覺照無邊,這是超越,也叫超拔。超越什麼呢?超越我們的身心世界。這個超越身心世界用什麼方法?老人六個要點最後一條:“心量廣大,容納一切。”這就是超越。
        來這好多師兄問了:“怎麼去保任呢?”剛才講的就是“保”,“保”就是外不住相,內不亂心;如何是“任”呢?禪宗說“任運騰騰”,那如何又是“任運騰騰”呢?“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就是“任”,這就是保任。所以說這個“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就是“任運騰騰”。
        那天有師兄問:“我們這個打七,哪一天解七?”然後心*師兄回答他:“沒有解七,我們塔光的打七從來就沒解過七,一直都在打七,所以就沒解七。”其實今天晚上說的這番話就相當於解七,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打七,今天就是總的解七。這就是打掉第七識,念念觀照,念念覺照,念念安住,念念不住,這就是解七,就是回歸本位。
        回歸本位就是因地上的圓滿,也是果地上的起點。回歸本位之後,就是在果地上修行,不是在因地上了。那果地上的修行是怎麼修的?還有沒有層次步驟?其實果地上的修行很簡單,因地上的修行每一步都要講如理如法,果地上的修行每一步都要講圓融萬法,所以每一步都是圓滿的。在因地上的修行,多數都落在分別心上,整天都在分別,所以每天都要講方法,要如理如法,你分別可以,但是要如理如法。那果地上的修證,你看我們說是修證,不是修行,果地上的修證每一步都要究竟,所以叫圓融萬法。所以這果地上的修證,是以差別智來修行,差別智來體現。就是張良拿筆來畫圓圈,看誰畫得圓。你比我畫得圓這就是差別,那不是分別,那是差別。就是《金剛經》上說的那句話:“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你看我們每天安排師兄們巡七,這個巡七就是培養差別智。我們說了沒學過巡七就主不了七,主七一定要會巡七,會照顧大家。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 445

     445. 坐得時間越長,翻的種子越細

        20200912 坐得時間越長,翻的種子越細
       
        問:那消業挺快的。
        答:打坐目的就是消業障,然後把我們的本來面目打出來,本來面目也是種子,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具的種子。
        問:您說那個一念清淨心,它也是個種子?
        答:它也是個種子。
        問:那按照您說的這個方法,明心見性非常快吧?
        答:相對來講是這樣,就跟自己相對而言。它一個是通過打坐把我們的種子翻出來,還有一個通過打坐培養定力。因為在翻種子的過程當中,剛開始翻的種子都是煩、亂、脹、痛,各種痛苦,包括貪嗔癡慢疑都出來了。在這個翻種子的過程當中,還是一切不住,還是念念都是在這個咒上,通過這個來培養定力。
        問:哦,雖然是種子現前來干擾自己了,但是自己不受這種干擾,注意力還是在咒上。
        答:對,用這個來培養定力。
        問:那是不是說,您昨天讓我修藥師法門,是不是說這個種子翻差不多了,就可以修心中心法了?
        答:是啊,相對來講翻掉很多比較粗的種子。心中心法翻種子更猛烈,但是在基礎沒有打好的情況下,修心中心法一般人受不了。
        問:那您看我比較適合修藥師法門,是不是我的粗重種子都集中在藥師法所對治的範圍?
        答:多方面,藥師法所對治的種子還是很廣泛的。
        問:那您昨天說讓我這種散盤上座?
        答:我們提倡的打坐方式是坐長座。你坐的時間越長翻的種子越細,打長坐方式,翻的種子細了,那麼我們這個打坐過程當中,所翻出來的各種智慧種子會多。
        問:智慧會多。
        答:我們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為何是菩提呢?
        問:翻過來了就是智慧種子。
        答:它就是在打坐的情況下,我們會翻出很多煩惱,但是我們不住,一直都在綿綿密密地持咒,那麼這個就是菩提心,所以煩惱即菩提。那就是一種超越,直接把煩惱轉成菩提。
        問:就是雖然種子來干擾你了,但是我不受它干擾。
        答:巍然不動,影響不了我們。
        問:嗯,就是因定生慧了。
        答:對,還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念頭。剛開始是妄念,最早是煩惱;煩惱之後就是各種妄想,妄想還是比較粗大的妄念,也叫妄想;這妄想翻過去了就是各種念頭,念頭又開始由這個粗的念頭逐漸地發展到細的念頭,到微細的念頭,微微細的念頭。
        問:您說這個妄想和念頭,有什麼區別啊?
        答:我們開始說念頭,因為念頭是沒有分別的,但是一作意了就加上分別心,就成了妄念;某個妄念被我們捕捉到,在這個妄念上面去流轉不息就形成了妄想;這個妄想再延伸下去就形成了執著。這個執著能夠馬上轉回來,也就回歸到無念當中,轉不回來就成了煩惱。
        問:轉回來就成菩提了?
        答:轉回來就是無念了,就是菩提了。
        問:那是不是這個印心宗的法門主要是靠打坐,一個是翻種子,一個是增加定力?
        答:對,通過打坐培養定力,這個打坐培養定力也就是提高我們的根器。提高這個根器,就好比我們原本讀不懂佛經在講什麼,通過打坐印證,這個佛經講的就是我們的修行,能夠看懂了就是根器提高了。用另一種說法就是悟性提高了,這個人很有悟性。
       
        ——淨明上師2022年9月7日開示
       

  • 446

     446. 聖人無師以大眾為師

        20240805 聖人無師以大眾為師
       
        問:居士或者是出家師父,在您這登頂的幾率是多少?
        答:這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管你是居士還是出家師父,修到見性之後就不需要別人再指導了,因為見性就已經證入聖義,向上一步,千聖不傳,那就得靠自己了。就是我們古人所講的師父領入門,見性就是入門,入了解脫門,修行在個人,這個是後面的修道位,見道位已經幫你領入門了,修道位、證道位就靠自己了,所以這個叫聖人無師,你已經成聖人了,誰都當不了你的師父了。那聖人以誰為師啊?以大眾為師。因為大眾所提的問題,到了我們這裡就叫塵沙惑,你解不掉它就是塵沙惑,你解掉的就是答疑解惑,所以依大眾為師,只要有一個人的問題解決不了,那就證明你沒有成就。
        問:明心見性不就是成就了嗎?
        答:明心見性叫初地,初地之後叫二地,三地以上才叫登地。初地、二地他要有一個保任的階段,保任到功夫熟透了再也不忘失了,才可以稱為登地菩薩,所以自古以來,到三地才給你實際上的印證,才算是小成就。然後從三地到四地、五地的修證還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五地,五地叫難勝地,是很難突破的,絕大多數修行人在五地之前都會出現悟後迷。到了破除五地,超越了五地難勝地之後進入無為地,這悟後迷才徹底地消除掉,所以六地七地的修證就相當地無所作為了,你不會看到他有多大的表現。然後證入到八地才會不退轉。所以在果位上的修證他還要不斷地朝聖,不斷地去拜見善知識,就我們所講的散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登地之後才開始參訪善知識,包括外道,五十三參裡面有四十二參參的是外道,各種魔王你都要去跟他參學,所以就是拜天下人為師。
       
        --淨明上師2024年8月5日開示

  • 447

     447. 打七是打掉懷疑

        打七是打掉懷疑
       
        答:打七是打掉懷疑。
        問:我以前經常有懷疑。一肯定也有懷疑,懷疑了後又肯定,現在基本上不懷疑,我覺得沒什麼好懷疑的。
        答:你還是有懷疑,所以你老要問“對不對上師”,這就是懷疑,它是一種習慣,疑是最難去掉的。
        問:但是不問又不對,問了也不對。(眾笑)
        答:這就是我們打七所要做到的,就是沒有疑問。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承當,你沒承當說它幹什麼?所以說就是培養大家這個承當的力量,而不是培養你懷疑的力量。
        問:我已經承當,承認了。但……
        答:“但是”。(眾笑)
        問:就當是替大家問。
        答:你要表法一個敢於承當,直下認取。
       
        ——2017-2018海口打七淨明上師開示
       

  • 448

     448. 印心宗的修證過程和佛經是一致的

        20241216印心宗的修證過程和佛經是一致的
        問:就是座上偶爾會出現冷了一下那種。
        答:哦,氣機發動了。換一種說法,抖機靈嘛,打了一個冷顫,那都屬於氣機發動。這氣機發動是證明你體內的真氣已經足了,作用在某一個神經上面,“唰”,就這樣。
        問A:我這兩天一直想一個問題啊,老人的《問答集》或者是錄音的開示裡沒有,我就想問一下整個修行的指導這一塊。
        答:我們平時用的這些名詞,《恒河大手印》裡面都有,但它們不集中,某一段裡面有一個“能所雙忘”,某一段裡面有個“極力追頂”,他有講。
        問A:那天我還跟心*在嘮這事,我說怎麼感覺其他那邊講的就是你光打坐吧,能不能成就就靠蒙了,給人的感覺就是這麼一個情況。後來我在想您這邊每個階段講得很清楚,對吧?以前我也在想,從這個初地到成佛,那還有次第呢,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我說從最開始學佛到開悟應該也是有次第的呀。
        答:是。
        問A:不可能說是你好好修吧,能不能成,就靠蒙了,對不對?
        答:撿到寶。
        問A:那個時候可不就是嗎?大家說句實在的,很多也就不願意做功夫了,我就蒙,我蒙到了我就……
        問B:是是,對,我反正儘量地如法修行了。
        問A:我能蒙到就好了嘛,對不對?怎麼去蒙不知道。
        問B:對,是的。而且還有一個名詞佐證它叫“盲修瞎煉”,你看就已經定性了,就是盲修瞎煉了,是吧?
        答:閉門造車。
        問B:對啊,所以你講的這個是我們普遍心態啊。
        問A:我覺得這就是心中心法現在很多人的情況,而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做功夫,不願意死心塌地。
        問B:不是不願意,就是說盡力了。
        答:沒有人指導,不是不願意做功夫。
        問C:功夫做不上去。
        問A:對。
        答:其實大家的根器都不錯,這裡更需要有指導。
        問A:關鍵就還有一個風氣是什麼呢?就是我開悟了,那我就成佛做主了,我能領眾了,那名聞利養就來了,就有這麼個心態。
        答:這個副業來了。
        問A:所以後來又變成一個亂象,就是很多人就往那一坐,“嘩嘩”進來就講了。
        答:我們今天在車上也談了,我們這個《印心實修指導手冊》出來了,我說這個一定要給大家一個高度,這個《手冊》就是講一個高度。無論哪個宗門,看到我們所講的這個高度,都不會懷疑我們的功夫,因為這個高度跟佛經上所講的修證過程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又不是研究教理出來的,我們是實修出來的。所以唯識宗的師父說:“哎喲,看你們都沒有研究教理啊,你能夠把佛經裡面講的這個過程說得那麼詳細。”這個令不令他佩服啊?那肯定令他佩服啊。這個就是我們要有這個高度拿出來給各宗各派的師父們去看,才能夠攝受他們。所以就得把這個高度拿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所證嘛,一目了然。禪宗的師父也一樣啊,禪宗師父一看完說:“哎呀,我們禪宗就差這個。”他是說,“我們有這個修證,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過程說得這麼細。”
        問B:所以我們每個人帶一本回去哦。
        答:這個就是得把高度拿出來。可以帶嘛,沒問題。
        問A:這是利益大眾的事情。
        答:我們不想發給大家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它書面化了,指導性的是你修到哪一步就講哪一步。但是好多人看書,他看完之後先入為主,還沒有修到那裡,他就把書中講的那一段給說出來了,這叫先入為主,這反而對他會形成障礙,所以我們一般說這個只是給助修指導師發。
        問B:哦,不是誰都可以拿。
        答:要是每個人都拿一本,我念幾天阿彌陀佛,我看了這個我也可以說我功夫做到這裡啦。
        問A:這就形成了新的一種口頭禪。
        答:對呀,就像我們母音上師的《略論明心見性》,師兄們讀了幾遍之後都感覺自己大徹大悟了,就是怕出現這種現象。
        問:不是實證,是搬出來的啊。
        答:對,他看了他先入為主。但是對於實修的人來講,這本東西那是如獲至寶啊。
        問B:修行方向、路徑。
        答:這方向、路徑一目了然了,他按照這本東西去修證,結果也是這樣的。
        問D:上師,有了這個但是沒有指導的話也不行。
        問B:對,沒錯。
        答:也要,這個是方向嘛。
        問D: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答:對。就像我們二祖的《乙亥講演錄》上面也是講了,二祖的書裡面就已經講過這個了,但是我們又把它給細化了。
        問E:其他老師那邊都沒有嗎?
        問F:沒有。
        問C:因為不打長坐。

  • 449

     449. 有法可修都是盲修瞎煉(瀟湘)

        20241216有法可修都是盲修瞎煉(瀟湘)
        問:為什麼祖師大德要說開悟之前的修行是盲修瞎煉,為什麼來這四個字定在那個地方,不是障礙大家嗎?它這個……
        答:是這樣的,一切聖賢的開示都是說給願意聽的人聽的,這個叫佛度有緣人。你要不願意聽的話,你聽到他說這句話,你轉身就走了,他度不了你嘛。
        問:因為我們聽到這句話也是很無奈的,是吧?
        答:那是啊,你開悟之前不是盲修瞎煉那是什麼?那不是盲修瞎煉是什麼?
        問:我覺得也是一種方向的摸索啊。
        答:你開悟之前有沒有法可修?
        問:有法可修啊。
        答:有法可修都是盲修瞎煉。
        問:但是我們雖然有法可修,我們是修到無法可得啊。
        答:開悟之後那是無法可得。
        問:對啊,但我們這個有法可修裡面它藏著一個將來的無法可得。
        答:所以你也不要怕人家說你盲修瞎煉嘛。
        問:那不是說人家的評價,就說自己這個,不是說跟他人的是非這方面。
        答:那是。
        問:自己的心裡面的體會。
        問A:我覺得這個是不是恰恰是促進我們,讓我們更加迫切?
        答:肯定是促進啊。
        問A:讓我們迫切。
        答:好不容易給你添個寶座,你還把它推開了。
        問:它是相對於開悟的人來講是盲修瞎煉,但是很多都不是開悟的人來講,他也不是完全沒有眼目的,那比如說戒律就是眼目,教理就是眼目,經典就是眼目,對不對?那也應該可以這樣講嘛,是吧?
        答:是,沒錯。
        問:看對誰來說嘛,那你對著全部都是開悟的人,當然是蔑視我們了,對不對?
        答:能聽到這句話的人已經很不得了了,你以為啊?你看我們那些念佛、淨土宗的那些師兄,哪能聽得到這句話?是不是?
        問:也聽到。
        答:有人聽到嗎?
        問:也有人。我們那裡的他們是聽那個《無量壽經》,但是他們就不念佛,他們這個方面有問題。不喜這個,信願無行。
        答:那是某些。
        問:對,現在也慢慢有些人知道了,也就改正了。

  • 450

     450. 字字分明轉成念念分明(瀟湘)

        20241216字字分明轉成念念分明(瀟湘)
        問:上師,請開示一下,座上那個妄念好像比正念還強,有一座需要一直都把它拉過來持那個咒。
        答:你哪裡有正念?你那全都是妄念,哪有正念?
        問:正念就是持咒啊。
        答:持咒也不是正念啊。
        問:哦,就是好像跟那個妄念跑比咒力還強,一直在那裡。
        答:我們的正念是絕對的,但是你這個正念是跟妄念對應的、相對的,所以那不叫正念。
        問:哦,正念是絕對的。
        答:正念是絕對的,正念面前沒有妄念,所以才叫正念。
        問:嗯。老是跟那個妄念跑,妄念好像比那個咒語還強。
        答:嗯,對。
        問:從來沒試過,一旦來……
        答:你怕妄念嗎?
        問:不是怕。
        答:你肯定怕。
        問:沒怕,我是看怎麼這座都是妄念……
        答:你不怕,那妄念來了你要開心啊,你開心不?
        問:不開心。
        答:不開心就是怕了嘛。妄念來了你得開心,你得歡喜嘛:“哎呀,我還有妄念在啊,真是不可思議呀。”
        問:哦,就是看到那個妄念在那。
        答:妄念來了你就這麼念嘛:“哎呀,我還有妄念在,真是不可思議啊。”
        問:平時都是這個樣子的,妄念一來,來就來嘛,小菜一碟,馬上就發現了,一兩秒鐘就搞定了。
        答:小菜一碟還是妄念嘛。
        問:我想用這個方法,妄念一生起我就心想,小菜一碟,馬上一兩秒鐘就把那個妄念就拉回到咒上了。
        問A:小菜一碟。
        答:你有什麼妄念?打坐的時候,我想知道你有什麼妄念。
        問:就有時候有點胡思亂想。
        答:有胡思亂想嗎?怎麼個胡思亂想,你沒持咒嗎?
        問:持咒。
        答:持咒怎麼會想呢?
        問:就是跟那個妄念跑。比如說早一點知道,哦,馬上跟妄念跑了,我跑到十秒鐘、十幾秒鐘才拉回來,發現得比較晚。
        答:那你持咒是停留在字字分明上嗎?
        問:基本上吧。
        答:那肯定,你要停留在字字分明上,它就要作意控制,不讓那個咒提速嘛,你就控制,什麼時候都要每個咒都能夠聽得到嘛。那你這個時候咒的力量肯定沒有妄念大,知道嗎?
        問:咒還沒有妄念大?
        答:肯定沒有妄念大。
        問:哦。
        問B:這個問題我這兩天發現了。
        答:嗯。是的,我們都這麼過來的。我們原先都要回到字字分明上,後來老人開示我們:“不要住在咒上,你知道咒在就可以了,要入流亡所。”你知道這個咒在,但是不要住在咒上,這個叫入流亡所,你沒有入流亡所,你永遠都不會進步到微細流注的,你就什麼時候都停留在字字分明上了。
        問C:就住在上面了。
        問B:就好像字字分明更容易引起妄念,就是跟著妄念跑。
        答:就是這樣啊。因為我們剛開始字字分明它是對治什麼?對治妄想、對治煩惱,那就要字字分明。到出現妄念紛飛的時候,你再用字字分明的話,你要回到對治這個妄想和煩惱上,所以對於這個妄念紛飛來講,它是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對治妄念紛飛的方法就是知道咒在,不是字字分明,是知道咒在。那我們就由字字分明轉成念念分明,念念分明就是你這個咒不停在持,知道咒在,這就是念念分明。由字字分明轉到念念分明上,你才能夠對治你那個妄念紛飛。
        問:那時候就轉不了,也是那個咒在,就是轉不了,就是強迫地把……
        答:你要強迫字字分明肯定轉不了,你直接就把那個妄念紛飛給放大了,放大之後它就是妄想了嘛,所以你說你一直在打妄想,就這個道理。
        問:對,一有這個妄想,想用那個咒覆蓋那個妄念。
        答:那覆蓋不了。
        問:轉不了。
        答:你那個力量沒有它大。而且你又把這個妄念給放大了,變成妄想了。
        問:哦,對對,已經等於這樣把它放大了。
        答:我們這個種子它是這樣的,最大的種子就是煩惱。煩惱甚至會大到什麼程度?大到你都不知道它是什麼煩惱了,這種煩惱是最大的,所以叫作無明煩惱,你說不出來它是什麼,但你又不停地在煩,這個叫無明煩惱,這個是最大的煩惱。然後再到事境上的煩惱,就是你有哪一件事情跨不過去的,導致你生煩惱的,這個你是知道這個煩惱是什麼東西,它是事出有因的煩惱,這種煩惱是排在其次,就是比無明煩惱要小。這個煩惱你是可以處理掉的,無明煩惱你是處理不了的。那麼再細一點的煩惱就是小煩惱,我們叫微細煩惱,就是一陣子過來煩一下,人家說你個什麼你放不下,一下子火上來了,刹那間你就過去了,這種就叫微細煩惱。
        那麼接下來比微細煩惱小的就是妄想,就是你整天坐在那裡想著我下一步要幹什麼,我明天要幹什麼,我要去見誰,要去找什麼東西,那這些東西都是希望不可及的,所以就叫做妄想。妄想再下來之後就是妄念,這個妄念就是暫時出現的妄想,但是它是沒有執著性的,出來之後它就過去了,出來之後就過去了,所以妄念輪轉得很快,生起得快消失得也快,所以把它稱為妄念。那再細的就是細妄念,有粗妄念細妄念嘛,就是我們《指導手冊》上所講的這個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妄念會越變越細,越變越細,但是它細的同時會增加、會多,越細的妄念數量就越多。
        問B:對對,念海,這叫念海。
        答:對,就叫念海、念流嘛。
        問:我這樣做就等於沒事找事那樣子啊?
        答:那你打坐本來這個妄想都已經消失了,念念不住的情況下,出來的就是妄念紛飛。剛開始妄念紛飛,它是很亂的,亂得就像一團麻一樣,什麼時候都把你的注意力給牽扯過去,那麼我們這時候把念咒的速度加快,不再停留在念字字分明上。念的速度加快,同時我們嘴唇動的幅度也要大一些,就是把注意力都攝受在這個咒上,就回到念念分明上。用這個方法去持續地把妄念紛飛給化解掉。化解掉下一步你就發現這個妄念會變得有序列了,它會形成連續的,它不是中斷的,不是亂的,而是有序列的,它形成了一系列的細的妄念,它是連貫性的,但是它沒有咒的力量大,這個就證明我們通過持咒把定力培養出來了。就能夠看住自己的妄念,但是不跟它跑,這就是定力啊。知道妄念在,知道咒在,但是我們不跟它跑,它就會形成咒念並行,這邊是咒語,這邊是妄念,它會並行。它會很持續地這麼下去,這個是你念念分明所培養出來的定力。
        問:哦,對,咒念並行。但是我有一點沒事找事那樣子,想用咒語把那個妄念消掉或者代替掉。
        答:那你就是打妄想了嘛。
        問:對對對。
        答:你又回到妄想上了嘛。本來你已經咒念並行了,你又退步了嘛。
        問C:這跟我們觀察他在座上偶爾有時候持咒,有時候不持,有時候持得比較慢也有關係,正好對應上了。
        答:他持咒慢,他就是想回到字字分明上嘛。
        問:對。
        答:他要不慢怎麼會回到字字分明上?這是錯誤的。
        問:錯誤的啊,慢就要加快一點啊?
        答:講了半天你聽不明白啊。
        問:剛才說,慢的話就停留在字字分明,這樣是錯的。
        答:那肯定是錯的,你又把妄念給放大了,又回到妄想當中了。
        問:哦,就說一切讓它自然而然,會怎麼樣?
        答:你自然而然就是速度它會越念越快,念頭會越翻越細。
        問:再說說那個……
        答:我們剛才說了咒念並行之後,咒念並行就是一心不亂的開始。那一心不亂表現什麼?咒念合一,我們的咒跟念頭合併為一體了。咒念合一,這就是一心不亂的開始,就已經是一心不亂了。然後這時候咒念合一體現出來的就是微細流注,然後一心不亂地持續下去,它就形成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很快就出現能所雙忘。我們的指導就是這樣的,你的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問:也就說出現那個了了覺知。
        答:了了覺知是啊,你念念不住了才會了了覺知啊。
        問:對,就說說那個承當,怎麼承當認取那個。
        答:你現在承當不了,因為你要回到字字分明上是沒有力量承當的。你又故弄玄虛,又把你那個妄念放大成了妄想,你承當個什麼?叫你去承當,你只能承當妄念紛飛了。你沒有力量,這根本沒有力量去承當什麼。
        問:力量還不夠,我也覺得有時候力量還是欠缺一點。
        答:而且你下座,叫你觀照你是在作意的,你是會壓念的,你那個觀照,它是相應的,所以我們是通過你座上的打坐就可以知道你座下的功夫,通過你座下的功夫也能夠反映到你座上的打坐,它是相應的,這個屬於境界相應。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