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者,以妄念打除妄念,歸入無念時本來面目之妙法也,人人具足佛性,具足本宗,而自不知,有時剎那間狂心頓息,或平旦之氣時,本來面目,常常顯露,而人不知,不知即不能歸宗,乃用以心制心法,萬念歸一,一歸於空,使自知其無念時之本來面目而已,故曰歸宗。其以一句彌陀歸宗者,淨宗也。以三密加持歸宗者,密宗也。三法不同,而歸宗則一。一者何,無念時之本來面目而已。
所言三法者,禪為至難,以全仗自力,法取於祖,上上利根人,至少七年,多則二三十年不等,於今日之環境,修之實難,於居士尤不相宜,以居士之生障重也。二日淨宗,約三分之一靠佛力,三分之二為自力,更加以西方之目標宛在,至其極,不過萬法歸一,不能直證心源,歸於寂滅,且必此生證入不動地,然後可以往生,再經五百年花開佛見,此比較穩妥,然絕非劣慧人所可成就也,何也,以西方為成就門,此生得果地成就者,究有幾人,且照現在之修法論,亦斷難往生,惟多種善根於來世耳。三曰密宗,此密宗非指有相密言也,乃密部最高之第四真如門,心中心法也。此密不取於相,而亦不離於相,三分之二為佛力,三分之一為自力,於短期內,必可使行者證入無念時之本來面目。然亦非劣慧人所堪承受,必具有禪宗根器,再經指示,隨機啟發,一點即開,自與禪宗淨土會合,故於居士最為相宜。其修法非面授不可,因各人機緣不同,法亦隨異也。
今先言禪宗之修法。於今日修禪宗者,其人必具有數種資格如下:一、夙世有禪宗夙根者。二、可放下一切,預備十年功夫,不與世染,先行身出家者。三、其人性情,必肯吃苦,量大能捨,活潑而不浮躁,堅定而不固執,意氣爽逸,善惡之見不深,於世事曾經滄海,不可以世榮動者,又其人之相貌,必厚重多福,或清瘦而秀在骨者,年齡未過老者,少年時有不羈之才,中年時有出塵之想,垂老時身無疾病,不自以為老,又於教下或文字未深入固執者,此為上上資格。
所從之師,則難言之矣,但亦必具數種資格如下:一能觀機者,二能不拘於法者,三能得學人信任者,四資望具足者。
師徒相互者:第一在緣,緣有滿時,不可強也。第二在互信,師之於弟,信其根器至何種程度而授之,此為最難,若遇不堪承受者,過授彼反生疑而不信,而雙而雙方之同受阻力者,皆屬世法上之情見,此中奧理,難與不知者道也。故不具論。至於弟之於師,必十分敬信,越敬信越得益。禪宗下手法,切勿先看語錄等書,畫虎不成反類犬也,蓋此等書,乃悟後參證,比較力量之書,非可藉以開悟也。
禪定坐香,初為攝心,心難於一,遂藉一句話頭,此宋而後始有此法也。此一句話頭者,乃初機之開啟法,藉以作引,意在句外,非此一句中,有何特妙法門也,愚人不明所以,如意於此中求參,轉加迷遠矣。
坐香時,以專用自力,故用力全在自己,重不得,輕不得,過重則著,著意則遠馳而散亂,過輕則放,放棄則疲頹而入昏沉,月香板督飭者,止其昏沉也,然心正馳放時,苦無法以督之矣,故以提話頭為主。坐香時,死守死參,反誤靈機,故必行香,以調伏之,此名走香。走至極急極速,使無空再起妄念,無可再快時,一板止步,剎那間,一念不著,淨空湛寂之境,如曇花一現,上上根人,自能於此時一把拿住,呀,原來就是你!認識後,即不復忘失再參再參,始悟一動一靜,一隱一顯,本無生滅,本無去來,未悟前,本未失,今已悟,原未得,只在認得不認得而已,雖然,豈易言哉,若時節因緣之未至,雖直捷痛快告之,彼亦不信,何也,福薄而不敢承當也,故必經過多時之白吃苦,方有少分承當。
宗下之不輕許可者,其慈悲也,恐其一許,則或喜魔來乘,或驕慢於人,或自以為滿足,止不前進,故不敢也,不知其意尚 有未盡。蓋許者,許其已認歸家之路,方向不誤,照此走去可也,非許其已到家也。若許其已得家,則不啻勸其勿走,此師之罪過,當下地獄者也。至於學人誤聽所許,自生法障,不再用功,此屬自誤,於人何尤。
破參之後,正入手用功時矣,此時於禪於密於淨,皆無關矣,當加意於心地妙用,以反證本體之力。故習氣越去得勤,勤,本體力量越足,學人往往以根本初明,認為大事已了,嗚呼,此何異窮子負債累累,以苦行而得礦,自成巨富,乃守而不用,亦不還債,終成窮子,其可得乎。
破參後,正要加功於習氣上之照顧,習氣即是妄念,妄念不覺,即成為習,初為制而壓之,次為轉而除之,次為照而空之,次為覺而化之,再次為不照不空而自泯。如是日日用功,日漸反證所悟者,所認識者,絲毫無可疑處,則力量自然而增加,若與無事時,亦不妨稍坐,助其常攝在定,正不必著意於坐,磨磚求成鏡也。
學人於根本如認識不透,(此但云不透,不云不透而根本亦失也),則必有下列之疑誤:一者習氣來時,不能抵抗,反自疑所悟者非是,或以為另有法門,而見異思遷,棄甲而就乙,然照此用心,轉多而自誤,必不久又棄乙而就丙矣。二者其性急之風習來時,或竟生惱,而索性不修。三者其多疑之劣性即起,遂誤以為小乘法腳踏實地,我還是棄此就彼,於是再拜佛吃齋,走回頭路,不知膽子越小,越放不開,惡習未除,善習又來,夾雜一起,轉不能淨,是名倒修。此又量小福薄人,必經之煩惱也,經此一誤而不回頭,必再世矣,可哀也哉。又根本認識不透而如此者,其本來終不失也,惟止於中途不能前進,為可惜耳,行者切不可認為其人有此三種疑誤,遂指為未明也。
明心見性,乃成聖事業,必賢位方有此福德,若於作人道理,人情世故上,全不講究,則連普通人也不如,安望其居於賢位而成聖耶。力量之大小,在認識本來之透不透,功行之淺深,在凜覺本來之熟不熟。在未悟前,專致力於根本智,證入八識,以臻大圓,在既悟後,當盡力於後得智,妙觀六識,以達平等。六七識有力者,以根本智強也,七識平等者,由於六識起觀之妙也,力不足者,妙觀未平等也,終以我執堅固也。一切皆時未至、行未熟、觀未圓也,若捨Y捨此兩另有一心地法者,魔見也,非佛法也。